時間:2022-05-11 20:11:35
序論:在您撰寫海洋化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因時而異,即文化的時代性。大陸文化如此,海洋文化也不例外。一種文化隨著時代變化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但也有的被保留下來,或融合、滲透在新誕生的文化之中,構成文化層次結構,如同地層古生物一樣,層層積壓,呈現文化縱向剖面。眾所周知的港澳文化,本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港澳被英國、葡萄牙統治以后,西方文化在港澳地區大量滲入、傳播,與本土文化交流整合,形成以海洋性為特質的港澳文化。本土文化不是被融合就是作為底層文化沉淀下來,形成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疊加現象。即西方文化在上層,本土文化在下層。而1997年和1999年港澳回歸以后,內地文化更多地進入港澳。這一文化層次,是港澳新歷史的文化篇章,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港澳文化的層次結構說明了文化概念的動態性。這恰如著名史地學家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指出的“: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一種全國共同的文化。”這也包括海洋文化在內。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海洋文化主題,古代海洋文化以海產捕撈、海涂圍墾和海上航行、海上貿易為主,到了近現代,海上貿易成為海洋文化一項最主要內容。我國在唐宋時代,海上貿易很興旺,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彪炳世界海洋文化史冊的大事,只是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海上貿易萎縮,海洋文化發展大受打擊,與西方國家比較,相形見絀。當代,開發海洋已成為一項規模巨大、科技含量最高產業,海洋文化也由此提升到一個最高發展水平。同文化的時代差異一樣,文化還有地域差異,這是由于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不同而產生的。譚其驤教授也同樣指出“:中國文化有地區性,不能不問地區籠統地談中國文化?!盵1]基于此,近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國地域文化叢書,把全國劃分為24種地域文化,即為文化地域差異的反映。誠然,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有自己的特點,如渤海海洋文化、黃海海洋文化、東海海洋文化、南海海洋文化等,都各有自己的特質和風格。但海水是流動的,全世界的海洋是一個整體,非常方便相互交通往來,這決定海洋文化相對大陸文化具有較多的共同之處。一般說來,凡是臨近海洋的地區,海洋文化都應為當地文化的主流,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也有例外。山東古代漁鹽業很發達,但到明前期,由于“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切斷了與海洋聯系,到明中葉,山東人甚至不吃魚,海洋經濟式微,海洋文化大為萎縮,山東這時不屬海洋文化區域[2]。而在同樣“海禁”背景下,廣州仍維持一口對外通商地位,嶺南沿海百姓仍冒險出海,從事海事活動,海洋經濟和文化從未斷層,嶺南也就屬海洋文化區域。
二、我國海洋文化研究現狀
近年,“文化熱”在我國方興未艾,海洋文化實際上也是一種地域文化,因而也受到一定重視,在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熱潮中,海洋文化也被列入其中。廣東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主持過五次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海洋文化論集,不少學者提出“時代呼喚開拓海洋文化研究”[3]。在這片呼吁聲中,海洋文化成果相繼涌現,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資料,1979年以來,發表在各類期刊上海洋文化論文226篇。專門性學術著作也漸見問世,如曲金良主編《海洋文化概論》[4]、宋正海著《東方藍色文化——中國海洋文化傳統》[5]、徐曉望著《媽祖的子民——閩臺海洋文化研究》[6]。但這些論著,不但數量少,而且內容主要局限于文化學和考古學、歷史學范圍,包括我國海洋文明起源,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思想、海洋權益、海洋文學藝術[7][8],以及航海史、造船史、漁業史、外貿史、科技史等所涉及海洋文化問題。而從文化地理,甚至范圍更廣一點人文地理學視野出發,研究海洋的文化地理論著,可謂鳳毛麟角。檢索美國“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PQDD)系統收入1861-2007年約170萬篇高校博碩論文,也未見以海洋文化地理命名的論文,可以說海洋文化地理研究領域,還是一片荊棘叢生的處女地,有待她們的哥倫布們來開墾。
三、海洋文化研究內容
海洋文化研究的對象是海洋,這個占地球表面70%面積的最大地域單元,它的特性如著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自己底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壤上,把他卷入無窮的依賴性里邊,但是,大海卻挾持著人類超越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的圈子。從事貿易必須要有勇氣,智慧必須和勇敢結合在一起。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各國所沒有的?!盵9]雖然黑格爾在這里否定了亞洲具有海洋文化,但他對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區別、海洋文化的本質和內涵是作了深入分析的,故200多年來,這個論斷被人們反復引用,特別是海洋環境對海洋文化產生的作用和肯定海洋文化的商業性,已成為不刊之論。從這個文化視角來觀察海洋文化地理研究內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海洋文化賴以產生的歷史地理基礎
恩格斯說“:如果地球是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那么它現在的地質的、地理的、氣候的狀況,它的植物和動物,也一定是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它一定不僅有在空間中互相鄰近的歷史,而且還有時間上前后相繼的歷史?!盵10]海洋文化也是如此,與任何一個區域文化面貌一樣,總是由多種多樣的元素長期作用形成的。這包括了自然、政治、歷史、技術、經濟、心理等元素的特定歷史過程的產物。創造海洋文化的主體是人,人主要生活在大陸,所以海洋文化必須以大陸為依托而產生,由此決定研究海洋文化也必須同時研究大陸環境,而不僅僅是研究海洋環境。大陸與海洋環境的統一或者綜合,加之它們各自歷史過程,共同構成了海洋文化生成的歷史的地理基礎。
(二)作為海洋文化經濟基礎的理論總結
舉凡人類涉及海洋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屬海洋文化的經濟基礎。這包括海洋交通、海洋商業、海洋礦業、海洋工業、海洋手工業、海洋漁業、海洋種植業等[11]。海洋文化是在這些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但這些經濟基礎并不等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凝聚了這些經濟基礎的科技成果,是在這些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總結、規律性升華、更多的具有理性層面的原理、價值等,而不囿于這些產業本身的研究和表述。例如海洋交通作為一項產業,涉及海洋經濟眾多領域,但從海洋文化立場,只研究與之相關密切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導航技術,以及航線、港口的技術進步水平,反映某個時代海洋交通的科技成果,以有別于海洋交通經濟所注重的交通成本、貨流結構、經濟獲益及其分配等。海洋文化與它有聯系,但不能取代和混為一談,否則海洋文化覆蓋范圍過廣、外延過大,也就失去自己的內涵。
(三)海洋文化的社會結構和景觀
創造海洋文化的主體是社會人類群體,包括農、漁、商、工、軍人等,形成海洋文化的社會結構。他們各有自己的職業、行為、性格等,成為海洋文化景觀重要組成元素。沿海居民“以海為田”,從事海產采集、捕撈或圍墾海涂為田,是海洋農業文化主體;在海上漂泊,以舟楫為家宅的海上蛋民,作為一個特殊群落,生產生活方式皆以海洋展開,婚姻、習俗等都異于陸上居民,文化景觀自成一體。嶺南商幫集團,既浪跡天涯,遍設會館于神州大地,也“以海為商”,把生意做遍全世界,成為最富冒險、超越精神文化的一群,并以此區別于我國徽商和晉商。南海中有些海島長期為“海盜”盤踞,其中不少是失地農民,無以為生,飄泊島上,靠打劫往來商船為生。他們桀驁不馴,敢與官府對抗,引導得當,可成為反封建、反殖民主義的堅強力量,同樣是海洋文化一個載體。舉凡這些涉及海洋的人群,包括他們的社會分層、家庭、家族構成、文化稟賦、生活習俗等文化景觀,無不彰顯著海洋文化的品格及其與地理環境關系,列入海洋文化地理研究內容。
(四)海洋精神文化和景觀
海洋精神文化即狹義海洋文化,包括人類對海洋的崇奉、海洋神話、信仰、宗教、戲劇、藝術、歌謠、舞蹈等,它們都與海洋文化的傳承有密切關系。例如華僑作為海洋文化一個特殊群體向海外漂泊、開拓,使中華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在海外弘揚、綿延、傳播,為中國海洋文化在五大洲取得一定地位做出積極貢獻。故華僑文化的語言、建筑、風習、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觀也屬海洋文化范疇。又如南海神、媽祖、雷神、北帝崇拜等,已成為沿海地區一種風俗活動,其景觀研究是海洋風俗地理一個重要內容。
(五)海洋制度文化與空間分布
海洋茫無際崖,人類活動多處于漂流、自由狀態,不易約束。海洋生活的這種特殊性,需要法律制度加以規范。翻開海洋史,海盜出沒,劫掠客商之事時有所聞。毋論古代或近代,實際上在原始資本積累時期,歐洲殖民主義者在亞洲、非洲、美洲洋面所作所為,多為海盜行為,幾無法律可言。隨著海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地位日益凸顯,尤其是海底油氣資源的發現和開采,海洋權益爭端成為當今世界不安的一個根源。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和后來的實施,特別是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使臨海國家在海洋權益上的矛盾和爭端日趨復雜尖銳,所以臨海國家自定海洋法規與國際海洋法規之間的不整合,更需要通過平等協調方法解決。我國海洋法制的建設嚴重滯后于大陸法制建設,也同時面臨著與國際海洋法的對接等問題,所以海洋制度文化的研究,迫切地擺在海洋文化研究者面前。大海的波濤,造就了沿海百姓剽悍的民風。不少志書都說生活在海邊的古越人好斗輕生,一言不合,即使父子之間也拳腳相向。有人指出“:湛江沿海地區村斗之多,在中國是罕見的。村斗不管出自何因,同姓人都趕來助斗,往往釀成幾千人手持兇器,你死我活的大廝殺。造成嚴重傷亡的村斗,在歷史上例不勝舉?!盵12]這種現象在沿海地區帶有普遍性,其深層根源仍是法律意識薄弱,無視或蔑視法律所致。無論何種海洋制度,它們的實施都有一定空間范圍,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規定專屬經濟區,從制度文化而言,即屬功能文化區,有確定邊界;某種商品進出口也有規定流通地區,故不少海洋制度文化所及地區,實際是一種功能文化區,為海洋文化地理主題之一。
(六)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海洋文化發展的長河中,留下許多寶貴的海洋文化資源,既有物質形態,也有非物質形態,都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等價值,可為海洋科技史、海洋自然哲學史、海洋文學史、海洋藝術史等研究,沿海城市和區域開發、海洋觀光旅游,以及其他各項海洋開發事業提供決策上重要參考。例如已在南海陽江海域上出水宋代沉船“南海1號”的綜合研究,就有非同尋常的科學價值。前些年發現珠海高欄島寶境灣摩崖石刻,保留了許多至今未解古越人活動文化信息,有待人們破譯。珠三角經濟起飛,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崛起,港澳經濟領先、法制觀念深入人心等許多人文社會現象,都需要從它們的文化海洋性上找根源;而它們的發展規劃,更需要從它們海洋文化寶庫中借鑒經驗和教訓。至海洋風光之勝,海洋魅力之強,更是發展海上旅游、振興海洋產業的有力杠桿。這都展示了海洋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非常巨大、實用價值很高,是海洋文化地理應用研究一個重要領域。
(七)海洋文化區域分異
海洋雖然是一個整體,不像大陸那樣有山川分隔,人文景觀不一,區域差異了然在目。但海洋文化所依托的大陸不同,特別是各海區所屬人類對海洋認識、開發利用歷史早晚、方式方法、創造物質財富形態、景觀有異,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海洋制度、精神文化也各具特色,并且一切海洋文化都涉及到它們的空間結構與地區分布問題。要弄清海洋文化現象這些空間分布特點和規律,必須借助海洋文化地域分異研究,即劃分海洋文化區。海洋文化區綜合地反映了海洋文化形成環境、歷史過程、景觀特色、海洋文化傳播和海洋生態文化等一系列特色在空間上組合表現,應視為海洋文化區域研究的高峰和終結,在海洋文化地理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例如南海周邊臨海居民分為廣府、福佬、客家民系,他們對海洋依賴、開發利用方式、成果等有較大差異,有論者認為可以劃分為粵東、珠江口、粵西南、海南島、北部灣、南海諸島六個海洋文化區。透視這種分區,可以深刻理解南海海洋文化在各海區特點和地域分異規律,不但具有重要學術意義,而且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也提供了決策上重要參考。近年珠三角經濟崛起全國,并成為全球產業轉移一個中心,其中一個強大因素即為珠三角擁有嶺南文化海洋性最大優勢,故能在地區競爭中遙遙領先,且立于不敗之地?;诖?,海洋文化區域分異研究,無論對南海還是其他海區,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長期的研究任務。
四、海洋文化特質與海洋環境關系
文化史專家馮天喻先生指出“: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類化’,是人類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對象化,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價值,經由符號這一介質在傳播中的實現過程,而這種實現過程包括外在文化產品的創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13]簡而言之,文化特質是指文化的價值,它一方面體現了自然界在人類創造文化過程中的作用和變化,另一方面也蘊含了人類自身性質、內在特點及其變化,是兩者緊密關聯和互動的產物。文化特質的這一界定,用于大陸文化,是大陸自然資源和環境對文化產生的參與,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在其中的能動作用,最后制造出來的文化產品,體現了自然和人類活動的統一。而海洋是沒有自然界限,因而是世界性的。有人據此認為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14]。然而,海洋文化到底要依托大陸而產生,無論大陸或海洋某一部分,都有自己環境和資源特點,這不能不影響到海洋文化同樣有地域個性。但海洋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相比較,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廣西民族大學徐杰舜先生把海洋文化基本特征歸結為外向性、開放性、冒險性、崇商性、多元性[15],看來是十分精到的。但恰如酈道元《水經注》曰“:水德融和,變通在我。”還應加上一個包容性或兼容性。研究這些特質與海洋環境關系,也是海洋文化地理一個不可或缺內容。
(一)外向性
作為海洋文化載體或介質,海水永遠處于無休止的運動中,處于從不間斷的流動中。人類必須適應海洋這種屬性和環境來進行創造海洋文化活動。因海水不停頓地在一個海區與另一個海區之間交換,具有穩定的外向運動特點,所以海洋文化也從它產生的海區或大海邊緣向外傳播。特別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海洋是人類往來的重要通道,文化交流藉此而發生,這比大陸要容易得多,這也決定了海洋文化的外向性特質。古代孤懸海外的海南島,不但沿島居民生活資仰于海洋,而且深處五指山區的黎人,也以輸出檳榔、椰子為經濟來源。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勝•瓊州》指出“:瓊人以檳榔為命,歲過閩廣者不知其幾千百萬也。又市舶門曰‘:非檳榔之利,不能此一州也?!睓壚莆幕С至撕D辖洕l展,是海洋文化外向性一個范例。
(二)開放性
海洋是一個大系統,這個系統下的某個海區、海島、海灣、海峽、海岸帶等都是它的子系統,不但在這些大小系統內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以維持各自生存、運動和平衡,而且在海洋和大陸之間,也發生同樣的過程,舍此海洋文化不能產生,這就決定了海洋文化必定是開放性的。另外,只有依靠這種開放性,海洋文化的結構、功能、景觀等才不斷得到調整,其文化勢能、動能得以消長,產生勢位差,形成文化運動,即文化交流,產生文化區域效應,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海洋文化這種開放性,是它優越于大陸文化特質之一。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完全依賴海外資源、技術等發展起來,海洋文化為其立國之本。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臺灣、韓國)或為海島、或為半島,同樣敞開自己的大門,吸納四海各種資源,充實、壯大自己,在世界經濟版圖上贏得一席之地。
(三)冒險性
海洋風波險惡,變幻莫測,歷被視為畏途。宋代坡過瓊州海峽,“艤舟將濟,股栗魂喪”[16],直到海上交通頗為發達的明代,據正德《瓊臺志•雜事》說,進入海南的人“稍有識者,當少知避”,瓊州海峽仍是一道巨大障礙。近現代航海技術進步,但要超越海洋,仍有許多風險。在這種海洋環境下創造的海洋文化,冒險性是它的一個顯著特征。明清時期,海上走私貿易十分興旺,實際上這些商人集團不少是海盜式的,一方面出于武裝自保,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掠奪。史稱明嘉靖年間“閩廣徽浙,無賴亡命,潛匿倭國者,不下千數,居成里巷,街名大唐,有資本者則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17]。以后,“自外夷通商以來,商船大半歇業,前之受雇于訪商者,多以衣食無資,流而為匪”[18]。所以海洋文化中冒險性,就是指海上活動要有冒險心態,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的價值觀,以及敢于面對大海、挑戰大海的大無畏精神。研究這種冒險性產生地理環境、社會基礎、景觀特色等,構成海洋文化地理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四)崇商性,或曰重商性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談到西方海洋文化,實際就是海上貿易,說中國沒有海洋文化,沒有分享海洋賦予的文明,也就是缺少海上貿易。這種悖論,雖不足取,但也說明,海上貿易確是海洋文化一個最主要的內涵。海上貿易不僅發生在沿海,而且穿過海洋腹地,抵達遠方港口,是最富于商業性、冒險性的活動,因而是海洋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研究內容。嶺南人自古以來,從物質形態到精神形態都充分表現出對商品的價值取向。廣州是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外貿中心,唐代有著名“廣州通海夷道”,宋代與40多個、元代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明清時形成近乎全民經商狂熱。屈大均《廣東新語•事語•食語》說廣東“無官不賈,且又無賈不官”,“民之賈十三,而官之賈十七”,“儒從商者為數眾多”,“而官之賈日多,遍于山海之間,或坐或行,近而廣(東)之十郡,遠而東西二洋,無不有也”。近年改革開放,廣東商品經濟大放異彩,一方面是“廣貨”節節北上,另一方面大批嶺北人南下,形成“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時代潮流,將各種地域文化帶進廣東,使廣東文化景觀非常豐富多彩,即為嶺南海洋文化重商性在當代一種折射。
(五)多元性
《易》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贝蠛O嗷贤ɑ蚺c江河對接,接受多種文化成份,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形成多元文化特質。嶺南文化的海洋性,除了緣于南海海洋環境,主要還有假道南海傳播而來的海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近世西洋文化等,既相互融合,又和而不同、共生、同存、共榮,形成一種復合型文化,其多元性甲于內地許多地域文化。當然,多元性并不是海洋文化所獨有的,許多地域文化都有這種特性,但海洋的寬廣無涯、強大親和力等環境性質,卻是大陸難以相比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海洋文化更富有多元性也是不爭的事實。香港、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既是一個背景,也是這種交流的一種結果,都與它們的海洋文化環境息息相關。
(六)包容性(兼容性)
海水有溶解萬物的自然屬性,且不停地流動、交換。海洋這種作用可以將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在海水所到之處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相互容忍、自由地發展,并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狀態,這就是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嶺南文化發展史上,絕少出現因文化特質差異而發生重大沖突、對抗事件。自明末西風東漸以降從西方傳進被北方一些人喻為“奇技巧”的科技文化到近年改革開放傳進新鮮事物,無不如此。相反,一些大陸文化因缺乏包容性而凸顯、強化了它們的排他性,結果由文化沖突導致政治、軍事沖突。中東地區近年暴力事件不斷,從深層根源來說,與文化的排他性不無關系。實際上,海洋文化這些特質,都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不但可以溝通,而且相互影響。上述外向性與開放性的關系如此,多元性與包容性的關系也一樣如此。又海洋文化主要以海上商業貿易為主流,商品生產和流通具有強烈的外向性和擴張性,目的是追逐利潤,由此必須要有勇氣、有膽識、有謀略去挑戰大海,渡過驚濤駭浪,航行到利潤所在一切地方,為此,也必然要承擔風險,所以海洋文化的冒險性與生俱來。在商業貿易背景下,商品價值觀念、交換觀念、競爭觀念等深入民心,崇商性也就成為海洋民族最為本質的一個文化個性。
五、結語
關鍵詞:綜合實驗;海洋科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4-0073-02
當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銳減,資源匱乏,環境惡化,在如此嚴峻的現實面前,各個國家都想方設法謀求出路,其中不少國家將目光投向海洋,我國也不例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迫切需要開發海洋資源,繁榮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以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建設海洋強國必須把海洋科學人才培養放在首要地位。筆者認為綜合實驗是典型的、個性特征明顯的智力創新活動,它可以通過多種科研方法和思維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創新思想、產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因此,綜合實驗是海洋教育的重要平臺,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海洋科學研究的內容與特點
(一)海洋科學研究的內容
海洋科學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和開發與利用海洋相關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對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海水中溶解或懸浮的物質,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邊界――海洋沉積和海底巖石圈,以及海洋側邊界――河口、海岸帶,還有海洋的上邊界――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等等。它的研究內容,既有海水的運動規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質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理論,也包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海洋軍事活動的應用研究。這些研究,不但涉及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大氣科學以及水文科學,還涉及環境科學、管理科學和法學等。因此,海洋科學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科學體系[1]。
(二)海洋科學研究的特點
海洋科學研究有其顯著的特點。第一,依賴于直接觀測。直接觀測的資料既為實驗和數學研究提供借鑒,又對實驗和數學方法研究的結果予以驗證。第二,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方法在海洋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突顯。直接的海洋觀測獲取到大量的信息資料,但這些信息資料是局部和片斷的,只有借助于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加工,通過系統功能模擬模型進行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學科分支越來越細且相互交叉與滲透,趨于綜合與整體化研究[2]。
二、海洋科學人才培養現狀
十幾年來,我國非常重視海洋科學人才培養,海洋科學人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技術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跟社會整體科技水平和國際海洋科學整體水平相比還存在顯著差距。我國在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國民海洋意識淡?。骸爸仃戄p海”思想根深蒂固;(2)學歷結構不合理:海洋從業人員中,低學歷人員比例太大 ,高學歷人才缺乏;(3)年齡結構不合理:海洋高端人才老化現象嚴重,中青年高端人才匱乏;(4)專業技術結構不合理:海洋高新技術專業、應用型專業、特色專業以及品牌專業開設較少,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遠遠低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5)人才流動渠道不暢通:人才引進困難,流失和浪費現象嚴重,用人機制不合理[3]。
三、綜合實驗在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注重海洋科學基礎教育
海洋化學綜合實驗,應該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融合現代最新科學、科技知識,選取時代前沿課題,這既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解決現實問題。教師應縱觀全局,宏觀把控學生思想動態,正確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展開實驗項目。綜合實驗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應對困難與挑戰能力、創新能力和奉獻精神等[4-6]。
(二)綜合實驗開展現狀
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已經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和重大經濟損失(有時是毀滅性的),進而惡化了全球生態環境。天津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科學系在實踐教學環節,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海洋化學綜合實驗和海洋生物綜合實驗,對天津近岸海域進行每年一次的環境調查與監測,讓學生了解附近海域的狀況,分析海域環境是否異常,進而分析異常原因,科學擬定解決對策。指導教師立足于學院現有實驗室條件和儀器設備資源,立足于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宏觀把控學生的選題?,F以海洋化學綜合實驗為例,談談綜合實驗在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海洋化學綜合實驗主要涉及四類實驗項目,見表1。
表1海洋化學綜合實驗的項目名稱及內容
(三)綜合實驗開展的意義
通過海洋化學綜合實驗,使學生經歷一次海上實習訓練,在整個出海過程中學生受到了課堂里無法感受的教育:(1)加強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意識。(2)相互關心與協作精神。(3)采樣需要注意的要領,分為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以及生物樣品,如何進行前期準備及預處理等。(4)精心設計采樣點的分布,使采集到的樣品既有一定的代表性(表層、水深5米、底層或其他),又覆蓋一定的海域范圍,使所得數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5)數據處理。用不同的方法處理數據,再通過不同的方式加以表達,看結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哪種處理方法更合理,哪種表達形式更確切、更直觀等。(6)結果討論。對測得的數據進行匯總,看同一站位不同水深的同一檢測要素之間的關系,再看不同站位相同水深的同一檢測要素之間的關系,最后系統分析各種檢測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態,并用所學理論知識加以解釋,簡要探討其機理。(7)提出應對措施。通過測定數據分析環境因子是否異常,導致異常原因,并進一步擬定應對措施。(8)撰寫實驗報告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系統分析實驗數據,探討實驗中遇到的各種現象,提高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海上實習訓練,使學生對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探索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興致和信心,奠定了服務海洋事業的基礎。通過海洋化學綜合實驗的開展,我們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整體能力有了顯著提高[7]。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綜合實驗在平臺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海洋科學綜合實驗要把握時代精神和現實需要,適時進行更新與完善。通過綜合實驗的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他們對海洋科學專業的理解與熱愛,開闊視野,增強應對困難與挑戰的能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為其今后的工作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培養優秀的海洋人才,編寫機制靈活、內容新穎、綠色環保、體現時代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綜合實驗教材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2]馮士,李鳳岐,李少菁.海洋科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
[3]潘愛珍,苗振清.我國海洋教育發展與海洋人才培養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2).
[4]段曉英,姚天明,楊勇等.巧設綜合實驗 提升綜合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4).
[5]肖建富,高瞻,李桂新.綜合性實驗的界定與作用探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12).
[6]卞國慶,魏永前,耿明華等.以人為本的化學綜合實驗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10).
[7]朱志彪,高山.設置綜合設計性實驗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7).
收稿日期:2013-09-25
英文名稱:Journal of Oceanography in Taiwan Strait
主管單位:國家海洋局
主辦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學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廈門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0-8160
國內刊號:35-1091/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英文名稱: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5470
國內刊號:44-1500/P
郵發代號:82-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英文名稱: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
主管單位:國家海洋局
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東省青島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6647
國內刊號:37-1387/P
郵發代號:24-58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 海洋技術 實習基地建設 特點 目標
海洋技術專業是綜合了原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等專業中側重于應用的部分而產生的新專業。鹽城工學院海洋技術專業成立于1999年,是為適應江蘇“海上”的開發戰略而設,在目前《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時仍然是人才培養與輸送基地之一。作為一所地方性普通工科院校,鹽城工學院海洋技術專業主要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海洋技術專業(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監測、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和相近專業的理論知識,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能在水產養殖、飼料、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保護與管理相關行業從事生產、營銷、質檢、科研和企業管理等工作的本科應用型創新技術人才。
應用型創新技術人才就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表現出靈活、開放、好奇的個性,具有精力充沛、堅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豐富及冒險精神,能夠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中去,具備深厚的科學基礎理論的人才。對大學生進行對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高校的重要任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1]。實習基地應成為學生自主訓練,激發創新思維的基地。
一、實習基地的現狀與不足
鹽城工學院海洋技術學科經過1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學科發展方向明確、教學規模適中、科研水平有一定提升、教師學緣組成相對合理,尤其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路與實踐上有了較大的收獲,但由于學校的整體發展要求、所處的地區性差異及其他一些客觀條件,我校海洋技術學科仍然有諸多改進與提高之處,尤其表現在培養應用型創新技術人才的實習基地建設上。
1.基地沒有完全體現海洋技術人才培養特色
海洋技術專業主要是培養具備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海洋高新技術開發研究的能力,具有從事海洋調查和海洋科學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從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資源開發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各個學校可以根據實際狀況進行適當調整,我校的海洋技術專業目前偏重向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在目前的實習基地中大多數是與淡水養殖相關的一些企業,如養殖飼料生產廠、魚種繁育場等,而對于以海洋生物資源、海洋化學資源等研究對象及一些海洋高科技研究的實習場所很少。
2.實習基地提供的實習內容單調
培養計劃中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四個方面,不同的實習時間、內容是與理論講授的內容相適應的,目前除畢業設計需要投入系統的研究過程外,其他的實習形式基本上都是觀摩學習,浮于表面,對實習基地的整體沒有深入的了解。
3.部分實習內容檔次低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程度與水平的一種檢驗方法,也是對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體系優劣的考核,目前海洋技術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大多數是由本專業理論課老師指導,絕大多數內容是在學校實驗室中完成,研究內容基本上是理論課多個實驗內容的重復,更重要的是學生自主思路少,完全是按照老師的完整方案執行。
4.適應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習基地較少
海洋技術專業主要是以海洋科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等方面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鹽城工學院海洋技術專業方向是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監測、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是以生物體為具體研究對象的,生物的生長周期較長,如鹽地堿蓬的一個生長周期需要6―7個月,魚從幼體長成成體也需要數月,而目前較多的實習單位是飼料生產企業、水產品養殖企業,以直接程序化操作為主,加上實習單位的管理章程、效益要求,學生到實習單位后僅僅是看看、望望、逛逛,無法真正上手操作。
二、應用型創新人才實習基地的建設目標
鹽城工學院是面向地方建設的一所省市共建普通院校,服務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其發展定位,在目前沿海大開發的利好形勢下,海洋技術學科的發展前景廣闊。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加強學科實習基地建設是重頭戲之一,在海洋技術學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實習基地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業務單位和高校三個方面要共同參與基地建設;調整與提升現有基地層次,發展與完善基地特色;在發展過程中只有相互尊重、目標明確、效益兼顧,才能完成海洋技術學科創新應用型人才實習基地的建設目標。
1.基地組成的層次性
實習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基地組成的層次性,包括認識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設計四個方面,針對不同的實習內容,可以組建不同內涵層次的單位。不同層次包括有單位的整體經濟實力、研究實力、與海洋技術專業的相關程度等。認識實習、綜合實習主要是給學生以加強專業知識的了解、明確專業在社會的應用狀況,學時較少,基于此目的的實習單位需要與海洋技術學科相近的即可,如水產養殖場、水產品加工、微生物研究所、灘涂濕地保護區等。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是給學生專業課程的全面檢查與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所耗的時間較長,基于此目的的實習單位就需要與專業科學較為密切的單位,如海洋化工生產企業、灘涂資源研究機構、海水養殖場、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機構等。
2.發展方向的多元性
人才培養方向與發展的多元性決定了實習基地發展的多元性,海洋技術專業創新性人才包括創新應用型人才、創新研究性人才。由于自身的發展,實習單位在基地組成層次中可以易位,原來主要作為認識實習的單位可以發展成畢業實習單位,原來科研型單位可以發展成科研生產一體化的單位,實習單位多元化與創新人才的多元化培養是相輔相成的。
校內實習基地建設與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內基地是校外實習基地多元化發展的必要補充,校內基地的建設應當采用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軟件系統,實習指導教師也應具有較強的科研和實踐能力,保證學生學到本行業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完善校內基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功能[2]。
3.實習內容的完整性
整合基地單位優質資源,同類實習基地要各具特色,采取學生在不同單位輪換實習的方式彌補實踐內容單一的缺陷,保障實習效果,并對不能達到要求或效果不理想的實習基地及時予以淘汰。在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實習內容的完整性顯得更為重要。海洋技術主要是以生物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對象生長周期長,任務完成需要時間也長,要求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及與社會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如果研究失敗,則付出的時間和經濟上的代價就較大。因此,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時間要相互調劑,與實習單位的生產周期或者研究周期相適應。
4.實習過程的理論性
實習指導教師是專業實習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發揮著主導作用,實習指導老師的素質、水平是學生實習質量的保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理論老師更為重要。高水平的實習基地離不開高水平的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既要有較全面的專業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還應了解和熟悉企業的運營情況[3]。
在校外實習基地指導的老師大多數都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解決實際工作的能力較強,但及時給學生以專業理論歸納解釋則缺火候,如果讓校內教師充當實習指導老師,則理論強而實踐弱,因此需要注重校外基地指導老師的培訓工作,讓校內指導老師可以作為帶隊老師直接深入到校外基地進行實踐,通過理論、實踐、提高、再應用,講懂、講通深奧晦澀的理論,提高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校要把加強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健全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快建設一支理論與實踐共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海洋技術學科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育體系。
5.基地建設的動態性
實習基地建設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是一致的。實習基地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從內容上看,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物質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從布局上看,有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條件的實習基地的建設。同時,教育實習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實習學校、當地政府等多方面通力合作與共建,因此,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4]。
在當今市場經濟起主導作用的社會,效益是企業的生命線。要想實習基地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校企雙方就要本著“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原則進行合作,最終實現學校、企業、社會都受益的“共贏”目標[5]。創新性實習基地的組成是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體系,優勝劣汰,去劣存優,校企共贏是保證其良性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春潮,王平祥.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5):137-139.
[2]閻玉科.論創新型人才特征及培養關鍵[J].江蘇高教,2004,(2):87-89.
[3]申忠宇,趙瑾.加強專業實習基地建設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sup.):106-107.
[4]李志敏.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實習基地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59-61.
結合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在大型儀器管理方面的實踐。針對高校大型儀器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加強大型儀器購置的審查論證,建設基于網絡化的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加強實驗人員隊伍建設及設立大型儀器測試開放基金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對策措施,以提高大型儀器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關鍵詞
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率;使用效益;共享平臺;隊伍建設
高等學校大型儀器設備的數量和質量不僅是衡量高校實驗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高校科學研究和對外服務能力的重要體現[1]。近年來,隨著985、211工程等建設項目的實施,中國海洋大學大型儀器數量和檔次都有了較大幅度提升。但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重復購置、放置分散,封閉使用、效益較低,儀器設備運行機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共享激勵和約束機制,實驗技術隊伍不健全等[2]。針對以上問題,我院于2012年8月成立了海洋化學大型儀器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心擁有獨立的、設施優良的實驗室,面積300m2左右;擁有從事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研究的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總價值約70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20余臺/件;擁有集海洋調查、現場實驗、實驗室測定、數值模擬、工程應用與技術開發于一體的先進的研究開發平臺。中心建立起來后,如何有效管理中心的大型儀器,充分發揮其功能、實現資源共享以達到更好地服務教學科研的目的,是實驗工作者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也是實驗中心建設中的焦點問題之一。為此中心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主要有以下4點措施。
1加強大型儀器購置的審查論證
學校大型精密儀器的申購、論證是大型儀器設備管理系統中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整個大型儀器設備管理工作的開端,這項工作如果做不好,將影響之后儀器管理使用的質量和效益[3]。為此中心專門成立了專家論證團隊,對所需購買的儀器進行考察論證。論證主要由技術專家、管理專家組成論證小組對購置理由、效益預測、選型論證、安裝及使用條件等進行論證把關,避免出現“重購置輕開放”和“小而全”的狹隘觀念;避免重復購置和盲目追求多功能、高指標;避免單純為了某一科研課題而購置,防止課題完成后造成儀器設備的閑置,為儀器將來在使用中發揮最大功效奠定了基礎。
2建設基于網絡化的大型儀器共享平臺
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就是要改變以往大型儀器設備分散管理的模式,打破儀器設備歸課題組或實驗室所有的做法,對其進行統一管理[4]。為此學院專門調整出400m2左右的實驗室,按照不同儀器的操作環境要求進行了裝修及配套設施的安裝。儀器設備的網絡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利用網絡化技術實現儀器設備資產信息資料的網絡化管理,對儀器設備的分布、預約情況、使用頻率、運行狀態等情況進行隨時隨地查詢,便于管理者對中心儀器的動態管理。2)利用網絡技術提升大型儀器的對外服務能力,使大型儀器設備的需求者積極了解大型儀器的工作狀態,實現網上預約和實驗結果的網絡傳輸,從而減少工作的繁瑣環節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實現大型儀器的資源共享。
3制定合理評價體系,注重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
要強化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必須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建設[5],通過建立激發實驗技術人員創新意識的用人制度和鼓勵實驗技術人員勇于創新的激勵措施,以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心根據儀器設備使用機時,對外開放程度,利用該設備培訓技術人員的數量,利用該設備取得的科研成果或發表的論文數量,對該儀器設備功能的利用等進行評價。中心注重加強實驗人員隊伍建設,培養、引進高層次儀器管理人員;落實人員編制和崗位責任制,實施實驗系列職稱單獨評定制度確保實驗技術人員的利益,從而穩定了大型儀器管理技術隊伍。根據不同人員的實際需求和學習需要中心制定了實驗技術人員深造和進修政策,通過短期培訓、學歷深造、對外考察、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使實驗技術人員能及時掌握儀器設備的新功能和學科前沿技術,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業務能力。
4設立儀器設備測試開放基金,促進教學、科研和儀器使用的良性循環
設立大型儀器設備測試基金,有利于提高大型儀器的使用收益,調動了使用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促進設備資源共享,促成教學、科研與儀器使用的良性循環[6]。大型儀器開放基金主要用于4個方面的支出。1)資助大型儀器設備對校內開放服務運行的補貼。如制定了學校、學院,以及校外三級收費標準,按照一定比例給測試者發放測試補貼費。2)補貼大型儀器設備日常所需的耗材、易損件、配件購置費及維修費。通過此項補貼使大型儀器開放進入了良性運行狀態,既支持了科研工作,也解決了儀器運行經費、維修經費不足的矛盾。3)設立目標導向性課題和自由探索型課題支持青年教師及實驗技術人員的科研工作[7]。從大型儀器運行經費中每年劃撥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沒有國家或者省級科研項目的青年教師自主開展科研工作,同時也支持實驗技術人員開展儀器新功能開發,實驗方法創新等相關工作,通過以上補貼支持了缺少儀器和經費來源教師的科研工作,讓他們盡可能充分使用學校大型儀器資源,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4)按照核算的工作量將部分測試費作為實驗技術人員的勞務費,從經濟上給予補助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5結束語
為了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和效益,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在儀器共享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朱立才,孫峰,胡小剛,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率與效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176-179.
[2]藍閩波,葉肇敏.高校大型儀器共享管理平臺構建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4):268-271.
[3]賈延江,林明河,許家瑞.高校物資“網上競價”采購管理研究及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2):168-170.
[4]李剛.加強貴重儀器設備管理,努力提高投資效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7):132-135.
[5]馬相堂.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高設備資源效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6):128-131.
[6]王穎.論高等學校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與共享[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4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