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9:37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治理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老年重癥哮喘;循證護理;生存質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哮喘的發病率。如今的治療手段多為保守療法,所用藥物也只是起到緩解的作用,無法根治,因而患者會反復發作。長期用藥也會讓患者感覺治療無望,產生負性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延誤治療時機。重癥支氣管哮喘是由急性哮喘發展而來的重癥,治療不及時或者不徹底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在積極對癥治療的同時給予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是提高治療有效率的重要保證[1]。作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循證護理在我院的開展時間已經是一個較長的階段,它充分利用了常規的護理優點,使得護理效果更佳[2]。這些年來循證護理在臨床上的運用越加廣泛,也取得了一般護理無法達到的效果。本文特選擇100例老年重癥哮喘患者,對其中的50例采用了循證護理,以分析循證護理在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方面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受診斷、治療的重癥哮喘患者,從中隨機選出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5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為62~81歲,平均年齡為72歲,病程為1w~3年。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為61~83歲,平均年齡為73歲,病程為1.1w~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病程方面存在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預防哮喘,積極治療 督促患者戒煙,治療期間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做好病房的溫度、適度調控,避免患者感冒,進而起到預防哮喘發作的作用。治療方法:對患者選用了無創正壓通氣予以治療,初始IPAP設置為10cmH2O,EPAP為4cmH2O,然后依據患者的呼吸困難狀況慢慢調節到合適的水平,即IPAP20cmH2O,EPAP為6cmH2O。對于不配合治療的患者給予鎮靜劑,并檢查和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身體指標。
1.2.2加強監測 患者需要根據醫囑按時服藥,睡覺姿勢取半臥位,醫護人員建議患者在咳嗽的時候調整節律,不宜用力過大,適當排痰。同時醫護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尤其是夜間和早晨,發作的幾率比較大,如果患者的呼吸出現困難,脈搏逐漸加快,護理人員就需要立即報告給治療醫師,給予吸氧等急救處理。
1.2.3緩解期護理 在患者的癥狀逐漸緩解甚至消失之后,患者仍需要接受醫院的進一步觀察和治療,嚴格控制病情,降低復發的幾率。同時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家屬接受進一步治療的原因,以保證密切配合。
1.2.4心理療法發病期間大多數患者都會伴隨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上述負性情緒均會對患者的治療產生影響。因此在治療期間要對患者進行積極向上的心理疏導,讓其了解到重癥哮喘是可以得到有效緩解的,只要患者樹立起治療的信心,那么成功率就會較高,同時促進康復的療效[3]。
1.2.5排痰護理痰多容易阻塞呼吸道,加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臨床癥狀,所以我們要重視對支氣管哮喘患者排痰的護理,觀察其痰液的粘稠度?;颊甙l病時,呼吸會明顯加快,出汗明顯,我們會鼓勵患者每日飲水量要達到3000mL,防止水分的過分流失。重癥患者則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指導患者定時進行正確的霧化吸入治療。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P
2結果
生存質量表涉及精神、睡眠、心理以及勞動能力,且每項均為5分,觀察組出院時、出院后的6個月的生存質量明顯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目前哮喘人群是個較大的數字,常常發病于春秋兩季,是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臨床特點為發作頻繁,且發作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因人而異。表1顯示,采取循證護理的患者在出院后的6個月的精神、睡眠、心理狀況和勞動能力等生存質量指標的評分均比對照組高,說明其生存質量明顯改善。老年重癥哮喘患者是哮喘患者中的特殊群體,加強護理是提高治療有效率、減少死亡例數的重要舉措。
循證護理乃是臨床實踐護理的基礎,是指以臨床實踐為基礎的護理,循證護理要求醫護人員將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科研結論和患者具體的病情相結合,在提出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找出證據,利用這些證據或者例子采取適宜的護理方式。這種護理可提高重癥哮喘患者的護理質量,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加強了護理人員的知識,更明顯提高提高了老年重癥哮喘患者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此次研究中我們采用了循證護理,在這之中,我們發現循證護理可以有效加強護士自身的專業知識,同時促進了護士進一步學習,鞏固了理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循證護理極大地改善了老年重癥哮喘患者的生存質量,所以應該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26(3):132-138.
一、已建工程管理狀況
(一)林州市
水利產權改制主要涉及機井、庫塘等,形式有拍賣、承包、租賃、股份經營。其中農村飲水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情況:一種是深井供水約占。管理模式有:、產權歸集體所有,村委指定專人管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個人承包,村委核定水價,電費、維修費、人員工資由承包者從水費中支付。第二種是引泉水供水約占。管理模式仍是集體管理,基本上是按人頭收費,人均年收費元。第三種是吃旱井水窖水約占,“誰建設,誰管理,誰使用,誰受益”,產權全部歸個人。
近幾年,林州市在省、市水利部門的支持下,依據當地實際,大力興建以鄉鎮水利站為主體的鄉鎮集中供水工程,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農村飲水工程的新路子,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林州市東崗鎮、姚村鎮、城郊鄉、合澗鎮、桂林鎮、茶店鄉、原康鄉、臨淇鎮等個鄉鎮以水利站為主體,建立了鄉鎮集中供水,解決萬余人飲水安全,東崗鎮水利站投資萬元建成一套水凈化處理系統(其中水凈化處理設備萬元),保證了飲用水的衛生合格。合澗鎮投資萬元,購置消毒凈化水處理設備,保證了供水符合飲用水標準。
(二)湯陰縣
年以來水利工程產權改革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所有權歸集體,經營權競價拍賣或承包。該方式以宜溝為主,水價由村兩委制定,水價包括電費、管理人員工資、少量維修費。第二種方式是所有權歸集體,管理人員由村兩委指定或村干部或村電工代管,實行按方收費或按人收費。
從林州市和湯陰縣飲水工程管理模式調查情況看,無論是個人承包制還是集體管理;無論是按方收費還是按人收費,其水價中都不包含折舊費,有的甚至連人員工資和維修費仍需村集體補貼。通過幾年的運行,總的來看,情況基本是好的。首先,基本解決了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基本生存條件的解決,促進了社會的穩定,人民安居;其次,水利基礎產業的不斷發展,促進了種植業、養殖業、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通過對水利工程產權政策的宣傳、實施,水的商品意識,水利工程政策觀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接受;第四,在農村進行水利工程產改,可盤活水利資產,拓寬投資渠道,增加水利發展活力;第五,農村水利工程產改后,促進了用水量占的農村節水工作,這個社會效益是無法用金錢來表達的,對安陽市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必將起到積極作用。通過調研活動,也發現了一些在改制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出現的問題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決。詳情在第三第四個存在問題和幾點建議中談。
二、××年項目區情況
(一)林州市
林州市××年計劃圍繞東崗鎮、合澗鎮、原康鄉集中供水工程,優先解決項目區人畜飲水安全問題,即把項目區飲水安全村莊納入集中供水范圍,擴大現有集中供水規模。思路是:上級補助經費作為國有股埋設主管,建調節池等,村飲水工程經營者籌資建設支管和村內管網,收取的水費除上繳水利站外,即為自己的。
例如:項目區合澗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有弓上水庫和淅北渠,淅北渠歸水利站管理,弓上水庫歸林州市水務局管理,從弓上水庫引水,水庫負責總干管,合澗水利站負責干管和調節池的建設、管理,每方水交弓上水庫元。對下放水收元。郭家園村:口人,人均收入元,個自然村,原有深井四眼(米以下),淅河從村南穿過,戶戶有水窖。深井供吃水,每人年交費元,隔天定時供水。由于村莊地勢不平,高差近百米,加深井水量不足,村內高處供水不正常,村民有意見,造成收取水費困難。為解決群眾吃水難,決定改引水庫供水,村委通過召開群眾、黨員代表會議,決定把此次飲水工程推向市場,由個人投資,競價承包?!痢聊甓?,由高陸洲、程林虎、李如增人籌資多萬元承包村內飲水工程,承包期年。年后,飲水設施仍歸集體所有。飲水工程項目是,合澗水利站負責干管和調節池建設,調節池以下米管路和村內管網的完善由承包人負責。目前水費暫按每人每年元計收并詳細規定了牛、羊、豬及建房交費標準,如建房用水按一層元,二層元計收,只羊,三頭牛頂一個人水費。由于人均每年降低了近元水費支出,村民對飲水工程改制贊同,滿意。
(二)湯陰縣
項目區宜溝鎮后李朱村,半崗半坡,人,畝地,戶。擬建工程為:打米的機井眼,埋管到村內,建村內管網等,總投資近萬元。擬改制方案一是把上級補助的萬,全補助給個人,不再收回,其余部分,由個人競標籌資,個人負責興建全部飲水工程。二是如果上面情況沒有人有能力建,則村委把修湯伏鐵路時賣地款萬元再補貼進去,個人再籌萬元,工程基本上可完工。該辦法,目前正在討論中,需要通過詳細算賬才能明了。
五陵鎮朱家營村:人,耕地畝,人均收入元,戶,目前吃水靠多眼聯戶小口井解決。新建工程是打井,埋管,村集體沒錢。擬招標建設人畜飲水安全工程,按照上級精神,股份制或承包制。
對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市、縣、鄉是積極的,而且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林州市鄉鎮集中供水工程管理模式;臨淇鎮臨淇村農灌工程競價承包農灌工程經營權,一次交清承包費模式;湯陰縣宜溝鎮競標飲水工程經營權,一次交清承包費模式的方法值得推廣,雖也存在欠缺,但主流是好的,要給予肯定。
當前,農村正在進行村級換屆選舉,對飲水工程改制有一定影響,換屆結束后要加強工作,加快進度。
三、目前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村干部和群眾對飲水工程改制認識模糊,觀念陳舊,對改制后可能出現的問題,不是積極想辦法從制度上防止,而是苦等苦熬,要吃不上水都吃不上。對飲水工程,部分人認為自己投工投勞也投過資,吃水應當享受優惠政策;如果進行改制,把集體財產(也包括自己的一部分)賣給個人,成為私有財產,想不通,也擔心會不會形成新的水霸。承包期年、年,后期供水工程老化后,投資額增大,在剩余承包期內,回收資金不足以彌補投入,如經營者不再投入,勢必造成飲水工程癱瘓。例如:林州東崗鎮大河村,人,原吃水工程借用巖峪眼機井解決本村吃水困難,二次提水,年本村群眾劉某以元承包金承包,水價定為元立方米,其中元交巖峪村一級提水費,剩余元作為大河村二級提水(揚程米)電費、設備維修費、承包人工資等,該村屬山區地勢,落差達百米,供水管網經常崩裂、跑水,運行個月后,承包人認為無利,不合算,要求提高水價,或停止承包,追還承包金,都被村委拒絕,承包人不要承包金,也堅決不干了,加上班子不穩定,停止運行年,××年該村利用農村飲水解困資金,又動員原籍大河村的新疆烏魯木齊市民營企業家李江洪投資萬元資金,打井配套埋管,才二次解決飲水困難。現該村飲水工程為集體管理。
(二)有關人員對產改政策及相關法律知識知道很少。對股份制、承包、租賃等知識學習少,一知半解,對操作程序掌握更少,調研中,普遍發現合同簽訂過于簡單,張稿紙,手寫不足頁即為合同或協議,一旦發生爭議,無章可循。例如:臨淇鎮前寨村,有個自然村,人,原先個飲用水機井,米深。年承包后,由于合同不規范,對雙方約束力不大,導致承包者在設備壞了后,不維修、不更換,××年供水癱瘓。××年村委在通過資格審查的基礎上公開招標,現場測算,重新確定了承包合同,使工程效益得到發揮。前寨村本次承包,注重了承包人的可信度,但從簽定合同看,還是過于簡單,總共條,不足頁稿紙。
(三)單項工程解決人數少,運行成本高,工程效益低。目前,多數飲水工程普遍存在覆蓋人數少,運行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經營者投資難以在短時間內收回,這是部分村莊仍實行集體管理、喝大鍋水的主要原因。如:茶店鄉西溝自然村,人,“八五”期間,以工代賑解決人畜飲水工程,實行“一表一戶”制,采取集體管理,由村支書代管(村支書飼養幾百頭豬)。水費元方,收取的水費不足支付電費、維修費和人員工資,所以不足部分集體給于補貼。茶店鄉廟郊村,人,也是“八五”期間,以工代賑人畜飲水工程,年產改時,由于無利潤,招標時無人問津,現由集體管理。臨淇鎮洪土溝村,機井供水,口人,耕地畝,效益太小,沒人干,現由村民組長代管。
臨淇河東村,人吃水,灌溉面積畝,年,村民張章希個人投資萬元,打米深井眼,靜水位在米左右,××年月又投資萬元建容量方壓力池座,現村內未建成管網,群眾吃水是用水帶從壓力池直接放水到院內水窖,灌水窖和澆地都按每小時元收費。××年凈收入元,××年凈收入元,××年豐水年沒有收入,工程運行無效益。用張章希自己的話說:“在農村搞飲水工程,人少,灌溉面積小,投資萬元,別說利潤,連工資都保不住,回收投資更不知道到猴年馬月了”
相類似情況還有:湯陰縣菜園鎮,幾年來解決了個村萬多人,村平均人左右;宜溝鎮肖下扣人,石廟村人;五陵鎮閆莊人等。截至××年底,林州市共建飲水工程處,其中日供水立方以上的處,日供水立方有處,日供水立方有處。湯陰縣建飲水工程處,其中日供水立方處,立方處。從調查情況看,人均日用水量在立方左右,按國家規定人均日飲水量是升。
(四)按方收費,單一生活用水,使飲水工程運行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山丘區屋頂接雨水,旱井水窖蓄水,平原區自備聯戶小口井與使用飲水工程吃水并存、除吃水用自來水外,其余均用旱井水窖水或自備井,使飲水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林州市東崗鎮個行政村,除個自然村使用純旱井水窖水外,其余各村均同時使用飲水工程水和旱井水窖蓄水,全鄉共有旱井水窖多處,現在還以年均增長旱井水窖處速度建設,并且有新的發展趨勢:南木井村,已有多戶在新建宅基地建兩座旱井水窖,一座用于蓄住天上水,一座用于蓄積自來水。湯陰菜園鎮人,畝耕地,個行政村,個自然村,多數都有小口井汲水。宜溝鎮肖下扣村,人,由個人投資元建井房承包年,水費元方,月用水量只有方,日均方,沒有利潤,村委以七畝半地,免費種植年作為補貼,以保證全村人飲用水。五陵鎮朱家營村屬氟水區,人,耕地畝,人均收入元,原先全村戶聯戶打小口井多眼解決吃水,新建吃水工程后,吃水條件改變了,群眾為節約支出,其他用水還是原來的。湯陰平原項目區,苦、澀、咸水,用于洗衣服、洗澡,吃水才用自來水。
(五)部分縣鄉領導(包括水利部門)對于涉及多村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認為工作量大,協調任務重,麻煩事多,搞不好還會引起糾紛,因此借口中央有文件不能增加農民負擔,不能亂攤派,亂集資,怕群眾上訪為由,不愿管,群眾觀念不強,為人民服務宗旨不牢。部分村干部都愿自成體系,自立山頭,自己說了算,有可能還可以免交水費等,不熱心集中供水工程,本位主義、自私自利思想嚴重。部分群眾擔心多村集中供水工程能否長遠解決問題,水價是否很高,能否承受住,出了問題誰來挑頭解決等。以上這些是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進展慢的主要原因。
(六)工程改制后若干年,因一些不可抗因素導致一方利益受到損失,在簽合同時又無法預見,也不好寫入合同,但實際卻是發生了,對這類事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比如地下水位下降,導致供水工程水源枯竭,工程報廢;小城鎮規模擴大,灌溉面積減少,原承包工程效益嚴重衰減等,使經營者利潤降低,甚至無法經營。例如:臨淇鎮臨淇村,年前有畝耕地,由于城鎮擴大,現有畝耕地,口人。有眼機井,年拍賣眼,租賃眼,所有權歸集體。許栓喜出資萬元(包括井,寸泵,變壓器)購買眼機井,××年由于水位下降,機井報廢,該井涉及個村民小組,多畝地,個人無力興建新工程,集體又出資萬元打了眼多米機井,仍由許栓喜經營。趙寶根租賃的機井,隨著臨淇城鎮規劃發展,灌溉面積由原來的畝減少到現在畝,××年全年灌溉個小時,每小時收水費元,共收入元,除去電費、維修費,幾乎沒有利潤。趙五林,年通過拍賣,以萬元的價格購買眼米機井,運行年無利潤,主要原因是當時電費元,隨著電價上漲,水費沒變,當時承擔著畝灌溉,現減少到畝,承包人無利可圖。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承包期是年好、年還是年為好,如果一些不可抗因素發生,如水源變化,耕地減少等,經營者利益減少,如何辦?
(七)部分村莊未按計量收費,又全天供水,村民沒有節水意識,用水浪費大,另一方面又造成提水費用增大,供水效益差;部分群眾用滴水形式收集水,既解決吃水,水表又不走,節約支出。例如,林州市合澗鎮郭家園村,從弓上水庫引水,水管進戶但未安裝水表,又常天供水,全村人,今年前幾個月試用期,日用水量達,人均達,人均月收費元,收費率,才夠交水利站供水水費元。如實行按方收費,人均月用水左右,所收水費除上交元外,還會有剩余元。調研中,一部分村干部反映部分村民采取用滴水形式解決吃水,但水表不走,水費收入不抵支出。有的承包人員為減少虧損,采取倒算形式,即每月能收取多少水費,扣除本人工資,少量維修費后,其余作為電費按天平均,以錢定開泵供水時間。湯陰縣瓦崗鄉東江窖村,××年以前承包人實行的是這種辦法,群眾時有吃不上水現象,意見較大,××年該井因水位下降報廢,重新打井,供此機會,撤換了承包人,現為集體管理。
(八)林州市、湯陰縣“三區一閘”規劃正在進行,但速度較慢。
通過實地調研我們十分擔心一個問題:
在××年農村飲水水利工程建設時,部分經濟效益低的工程,會不會出現群眾沒人愿意參與拍賣、承包、租賃和股份制改革?部分縣、鄉、村為爭取到工程建設資金,會不會聯合做假搞產改,一旦經費到位工程完工后,仍會回到以前的管理模式上?
四、幾點建議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調研組經過多次研究、討論,僅根據我們對林州市、湯陰縣少數鄉、村的調研提出幾點建議。
(一)鄉鎮水利站是農村水利工程規劃、建設、管理、產改的直接組織和領導者,是水利系統代表政府行使水行政職能的最基層組織,其人員素質高低、政策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水利工程能否良性運行,長期發揮效益,關系到水利基礎產業地位正常發揮作用。建議對水利站有關人員定期對水利法規政策、產改政策以及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召開縣、鄉、村不同層次人員參加的座談會或專題座談會,請專家從政策到如何按政策具體操作,請搞的好鄉、村領導介紹思路、做法、達到效果等。比如請專家講股份制政策、章程、具體操作程序,應注意問題等;請安陽縣白壁鎮介紹全鎮成立水利協會從創意到實施運作以及起到效果;請白壁鎮東北務村支書趙玉生講現行體制下如何搞農村公益事業,如何建立行業組織協會等。北郭鄉龍鳳村介紹拍賣荒溝植樹經驗等。我們認為,通過專題培訓或座談會,人們的思想認識會有不同層次的提高,對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二)創造條件,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三區一閘”工程進行集中聯片建設,以提高工程效益,建議制定相關政策給以扶持,資金運作上給以傾斜。
(三)農村安全飲水集中供水工程,在條件具備的鄉鎮建議以水利站為依托,建設鄉鎮集中供水工程,向外輻射,以此為產業,發展基層水利站的經濟實力。
(四)為使產權改革到達群眾和經營者雙贏,發揮工程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改革的方式建議采取多樣并舉。工程效益較好的采取拍賣,一次性到位;效益一般(僅能維持人員工作)的采取承包;經濟效益是負數的,建議仍由集體來負責管理,加強管護。
(五)建議農水科按不同產改類型,提出指導性意見。
×年月日至日,對林州市合澗鎮集中供水工程和郭家園村茶店鄉集中供水工程、茶店村和廟郊村,臨淇鎮臨淇村、前寨村,東崗鎮集中供水工程和大河村湯陰縣菜園鎮北街村、廣平廠村,宜溝鎮肖下扣村、石廟村、后李朱村,瓦崗鄉瓦崗村、東江窯村,五陵鎮嚴莊、朱家營等村,共個鄉鎮,個集中供水工程,個行政村,就農村飲水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三區一閘”工程四年規劃等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調研。我們采取聽取縣(市)、鄉、村三級情況介紹,看工程、算經濟帳,以及和部分承包人座談的方式,聽取并翔實記錄了他們的意見和發展思路。這個村飲水工程所有權全歸村集體,其中個村飲水工程采取承包經營,個村飲水工程由村委指派專人管理?,F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已建工程管理狀況
(一)林州市
水利產權改制主要涉及機井、庫塘等,形式有拍賣、承包、租賃、股份經營。其中農村飲水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情況:一種是深井供水約占。管理模式有:、產權歸集體所有,村委指定專人管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個人承包,村委核定水價,電費、維修費、人員工資由承包者從水費中支付。第二種是引泉水供水約占。管理模式仍是集體管理,基本上是按人頭收費,人均年收費元。第三種是吃旱井水窖水約占,“誰建設,誰管理,誰使用,誰受益”,產權全部歸個人。
近幾年,林州市在省、市水利部門的支持下,依據當地實際,大力興建以鄉鎮水利站為主體的鄉鎮集中供水工程,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農村飲水工程的新路子,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林州市東崗鎮、姚村鎮、城郊鄉、合澗鎮、桂林鎮、茶店鄉、原康鄉、臨淇鎮等個鄉鎮以水利站為主體,建立了鄉鎮集中供水,解決萬余人飲水安全,東崗鎮水利站投資萬元建成一套水凈化處理系統(其中水凈化處理設備萬元),保證了飲用水的衛生合格。合澗鎮投資萬元,購置消毒凈化水處理設備,保證了供水符合飲用水標準。
(二)湯陰縣
年以來水利工程產權改革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所有權歸集體,經營權競價拍賣或承包。該方式以宜溝為主,水價由村兩委制定,水價包括電費、管理人員工資、少量維修費。第二種方式是所有權歸集體,管理人員由村兩委指定或村干部或村電工代管,實行按方收費或按人收費。
從林州市和湯陰縣飲水工程管理模式調查情況看,無論是個人承包制還是集體管理;無論是按方收費還是按人收費,其水價中都不包含折舊費,有的甚至連人員工資和維修費仍需村集體補貼。通過幾年的運行,總的來看,情況基本是好的。首先,基本解決了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基本生存條件的解決,促進了社會的穩定,人民安居;其次,水利基礎產業的不斷發展,促進了種植業、養殖業、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通過對水利工程產權政策的宣傳、實施,水的商品意識,水利工程政策觀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接受;第四,在農村進行水利工程產改,可盤活水利資產,拓寬投資渠道,增加水利發展活力;第五,農村水利工程產改后,促進了用水量占的農村節水工作,這個社會效益是無法用金錢來表達的,對安陽市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必將起到積極作用。通過調研活動,也發現了一些在改制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出現的問題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決。詳情在第三第四個存在問題和幾點建議中談。
二、××年項目區情況
(一)林州市
林州市××年計劃圍繞東崗鎮、合澗鎮、原康鄉集中供水工程,優先解決項目區人畜飲水安全問題,即把項目區飲水安全村莊納入集中供水范圍,擴大現有集中供水規模。思路是:上級補助經費作為國有股埋設主管,建調節池等,村飲水工程經營者籌資建設支管和村內管網,收取的水費除上繳水利站外,即為自己的。
例如:項目區合澗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有弓上水庫和淅北渠,淅北渠歸水利站管理,弓上水庫歸林州市水務局管理,從弓上水庫引水,水庫負責總干管,合澗水利站負責干管和調節池的建設、管理,每方水交弓上水庫元。對下放水收元。郭家園村:口人,人均收入元,個自然村,原有深井四眼(米以下),淅河從村南穿過,戶戶有水窖。深井供吃水,每人年交費元,隔天定時供水。由于村莊地勢不平,高差近百米,加深井水量不足,村內高處供水不正常,村民有意見,造成收取水費困難。為解決群眾吃水難,決定改引水庫供水,村委通過召開群眾、黨員代表會議,決定把此次飲水工程推向市場,由個人投資,競價承包?!痢聊甓筛哧懼蕖⒊塘只?、李如增人籌資多萬元承包村內飲水工程,承包期年。年后,飲水設施仍歸集體所有。飲水工程項目是,合澗水利站負責干管和調節池建設,調節池以下米管路和村內管網的完善由承包人負責。目前水費暫按每人每年元計收并詳細規定了牛、羊、豬及建房交費標準,如建房用水按一層元,二層元計收,只羊,三頭牛頂一個人水費。由于人均每年降低了近元水費支出,村民對飲水工程改制贊同,滿意。
(二)湯陰縣
項目區宜溝鎮后李朱村,半崗半坡,人,畝地,戶。擬建工程為:打米的機井眼,埋管到村內,建村內管網等,總投資近萬元。擬改制方案一是把上級補助的萬,全補助給個人,不再收回,其余部分,由個人競標籌資,個人負責興建全部飲水工程。二是如果上面情況沒有人有能力建,則村委把修湯伏鐵路時賣地款萬元再補貼進去,個人 再籌萬元,工程基本上可完工。該辦法,目前正在討論中,需要通過詳細算賬才能明了。
五陵鎮朱家營村:人,耕地畝,人均收入元,戶,目前吃水靠多眼聯戶小口井解決。新建工程是打井,埋管,村集體沒/,!/錢。擬招標建設人畜飲水安全工程,按照上級精神,股份制或承包制。
對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市、縣、鄉是積極的,而且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林州市鄉鎮集中供水工程管理模式;臨淇鎮臨淇村農灌工程競價承包農灌工程經營權,一次交清承包費模式;湯陰縣宜溝鎮競標飲水工程經營權,一次交清承包費模式的方法值得推廣,雖也存在欠缺,但主流是好的,要給予肯定。
當前,農村正在進行村級換屆選舉,對飲水工程改制有一定影響,換屆結束后要加強工作,加快進度。
三、目前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村干部和群眾對飲水工程改制認識模糊,觀念陳舊,對改制后可能出現的問題,不是積極想辦法從制度上防止,而是苦等苦熬,要吃不上水都吃不上。對飲水工程,部分人認為自己投工投勞也投過資,吃水應當享受優惠政策;如果進行改制,把集體財產(也包括自己的一部分)賣給個人,成為私有財產,想不通,也擔心會不會形成新的水霸。承包期年、年,后期供水工程老化后,投資額增大,在剩余承包期內,回收資金不足以彌補投入,如經營者不再投入,勢必造成飲水工程癱瘓。例如:林州東崗鎮大河村,人,原吃水工程借用巖峪眼機井解決本村吃水困難,二次提水,年本村群眾劉某以元承包金承包,水價定為元立方米,其中元交巖峪村一級提水費,剩余元作為大河村二級提水(揚程米)電費、設備維修費、承包人工資等,該村屬山區地勢,落差達百米,供水管網經常崩裂、跑水,運行個月后,承包人認為無利,不合算,要求提高水價,或停止承包,追還承包金,都被村委拒絕,承包人不要承包金,也堅決不干了,加上班子不穩定,停止運行年,××年該村利用農村飲水解困資金,又動員原籍大河村的新疆烏魯木齊市民營企業家李江洪投資萬元資金,打井配套埋管,才二次解決飲水困難?,F該村飲水工程為集體管理。
(二)有關人員對產改政策及相關法律知識知道很少。對股份制、承包、租賃等知識學習少,一知半解,對操作程序掌握更少,調研中,普遍發現合同簽訂過于簡單,張稿紙,手寫不足頁即為合同或協議,一旦發生爭議,無章可循。例如:臨淇鎮前寨村,有個自然村,人,原先個飲用水機井,米深。年承包后,由于合同不規范,對雙方約束力不大,導致承包者在設備壞了后,不維修、不更換,××年供水癱瘓。××年村委在通過資格審查的基礎上公開招標,現場測算,重新確定了承包合同,使工程效益得到發揮。前寨村本次承包,注重了承包人的可信度,但從簽定合同看,還是過于簡單,總共條,不足頁稿紙。
(三)單項工程解決人數少,運行成本高,工程效益低。目前,多數飲水工程普遍存在覆蓋人數少,運行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經營者投資難以在短時間內收回,這是部分村莊仍實行集體管理、喝大鍋水的主要原因。如:茶店鄉西溝自然村,人,“八五”期間,以工代賑解決人畜飲水工程,實行“一表一戶”制,采取集體管理,由村支書代管(村支書飼養幾百頭豬)。水費元方,收取的水費不足支付電費、維修費和人員工資,所以不足部分集體給于補貼。茶店鄉廟郊村,人,也是“八五”期間,以工代賑人畜飲水工程,年產改時,由于無利潤,招標時無人問津,現由集體管理。臨淇鎮洪土溝村,機井供水,口人,耕地畝,效益太小,沒人干,現由村民組長代管。
臨淇河東村,人吃水,灌溉面積畝,年,村民張章希個人投資萬元,打米深井眼,靜水位在米左右,××年月又投資萬元建容量方壓力池座,現村內未建成管網,群眾吃水是用水帶從壓力池直接放水到院內水窖,灌水窖和澆地都按每小時元收費。××年凈收入元,××年凈收入元,××年豐水年沒有收入,工程運行無效益。用張章希自己的話說:“在農村搞飲水工程,人少,灌溉面積小,投資萬元,別說利潤,連工資都保不住,回收投資更不知道到猴年馬月了”
相類似情況還有:湯陰縣菜園鎮,幾年來解決了個村萬多人,村平均人左右;宜溝鎮肖下扣人,石廟村人;五陵鎮閆莊人等。截至××年底,林州市共建飲水工程處,其中日供水立方以上的處,日供水立方有處,日供水立方有處。湯陰縣建飲水工程處,其中日供水立方處,立方處。從調查情況看,人均日用水量在立方左右,按國家規定人均日飲水量是升。
(四)按方收費,單一生活用水,使飲水工程運行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山丘區屋頂接雨水,旱井水窖蓄水,平原區自備聯戶小口井與使用飲水工程吃水并存、除吃水用自來水外,其余均用旱井水窖水或自備井,使飲水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林州市東崗鎮個行政村,除個自然村使用純旱井水窖水外,其余各村均同時使用飲水工程水和旱井水窖蓄水,全鄉共有旱井水窖多處,現在還以年均增長旱井水窖處速度建設,并且有新的發展趨勢:南木井村,已有多戶在新建宅基地建兩座旱井水窖,一座用于蓄住天上水,一座用于蓄積自來水。湯陰菜園鎮人,畝耕地,個行政村,個自然村,多數都有小口井汲水。宜溝鎮肖下扣村,人,由個人投資元建井房承包年,水費元方,月用水量只有方,日均方,沒有利潤,村委以七畝半地,免費種植年作為補貼,以保證全村人飲用水。五陵鎮朱家營村屬氟水區,人,耕地畝,人均收入元,原先全村戶聯戶打小口井多眼解決吃水,新建吃水工程后,吃水條件改變了,群眾為節約支出,其他用水還是原來的。湯陰平原項目區,苦、澀、咸水,用于洗衣服、洗澡,吃水才用自來水。
(五)部分縣鄉領導(包括水利部門)對于涉及多村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認為工作量大,協調任務重,麻煩事多,搞不好還會引起糾紛,因此借口中央有文件不能增加農民負擔,不能亂攤派,亂集資,怕群眾上訪為由,不愿管,群眾觀念不強,為人民服務宗旨不牢。部分村干部都愿自成體系,自立山頭,自己說了算,有可能還可以免交水費等,不熱心集中供水工程,本位主義、自私自利思想嚴重。部分群眾擔心多村集中供水工程能否長遠解決問題,水價是否很高,能否承受住,出了問題誰來挑頭解決等。以上這些是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進展慢的主要原因。
(六)工程改制后若干年,因一些不可抗因素導致一方利益受到損失,在簽合同時又無法預見,也不好寫入合同,但實際卻是發生了,對這類事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比如地下水位下降,導致供水工程水源枯竭,工程報廢;小城鎮規模擴大,灌溉面積減少,原承包工程效益嚴重衰減等,使經營者利潤降低,甚至無法經營。例如:臨淇鎮臨淇村,年前有畝耕地,由于城鎮擴大,現有畝耕地,口人。有眼機井,年拍賣眼,租賃眼,所有權歸集體。許栓喜出資萬元(包括井,寸泵,變壓器)購買眼機井,××年由于水位下降,機井報廢,該井涉及個村民小組,多畝地,個人無力興建新工程,集體又出資萬元打了眼多米機井,仍由許栓喜經營。趙寶根租賃的機井,隨著臨淇城鎮規劃發展,灌溉面積由原來的畝減少到現在畝,××年全年灌溉個小時,每小時收水費元,共收入元,除去電費、維修費,幾乎沒有利潤。趙五林,年通過拍賣,以萬元的價格購買眼米機井,運行年無利潤,主要原因是當時電費元,隨著電價上漲,水費沒變,當時承擔著畝灌溉,現減少到畝,承包人無利可圖。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承包期是年好、年還是年為好,如果一些不可抗因素發生,如水源變化,耕地減少等,經營 者利益減少,如何辦?
(七)部分村莊未按計量收費,又全天供水,村民沒有節水意識,用水浪費大,另一方面又造成提水費用增大,供水效益差;部分群眾用滴水形式收集水,既解決吃水,水表又不走,節約支出。例如,林州市合澗鎮郭家園村,從弓上水庫引水,水管進戶但未安裝水表,又常天供水,全村人,今年前幾個月試用期,日用水量達,人均達,人均月收費元,收費率,才夠交水利站供水水費元。如實行按方收費,人均月用水左右,所收水費除上交元外,還會有剩余元。調研中,一部分村干部反映部分村民采取用滴水形式解決吃水,但水表不走,水費收入不抵支出。有的承包人員為減少虧損,采取倒算形式,即每月能收取多少水費,扣除本人工資,少量維修費后,其余作為電費按天平均,以錢定開泵供水時間。湯陰縣瓦崗鄉東江窖村,××年以前承包人實行的是這種辦法,群眾時有吃不上水現象,意見較大,××年該井因水位下降報廢,重新打井,供此機會,撤換了承包人,現為集體管理。
(八)林州市、湯陰縣“三區一閘”規劃正在進行,但速度較慢。
通過實地調研我們十分擔心一個問題:
在××年農村飲水水利工程建設時,部分經濟效益低的工程,會不會出現群眾沒人愿意參與拍賣、承包、租賃和股份制改革?部分縣、鄉、村為爭取到工程建設資金,會不會聯合做假搞產改,一旦經費到位工程完工后,仍會回到以前的管理模式上?
四、幾點建議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調研組經過多次研究、討論,僅根據我們對林州市、湯陰縣少數鄉、村的調研提出幾點建議。
(一)鄉鎮水利站是農村水利工程規劃、建設、管理、產改的直接組織和領導者,是水利系統代表政府行使水行政職能的最基層組織,其人員素質高低、政策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水利工程能否良性運行,長期發揮效益,關系到水利基礎產業地位正常發揮作用。建議對水利站有關人員定期對水利法規政策、產改政策以及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召開縣、鄉、村不同層次人員參加的座談會或專題座談會,請專家從政策到如何按政策具體操作,請搞的好鄉、村領導介紹思路、做法、達到效果等。比如請專家講股份制政策、章程、具體操作程序,應注意問題等;請安陽縣白壁鎮介紹全鎮成立水利協會從創意到實施運作以及起到效果;請白壁鎮東北務村支書趙玉生講現行體制下如何搞農村公益事業,如何建立行業組織協會等。北郭鄉龍鳳村介紹拍賣荒溝植樹經驗等。我們認為,通過專題培訓或座談會,人們的思想認識會有不同層次的提高,對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二)創造條件,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三區一閘”工程進行集中聯片建設,以提高工程效益,建議制定相關政策給以扶持,資金運作上給以傾斜。
(三)農村安全飲水集中供水工程,在條件具備的鄉鎮建議以水利站為依托,建設鄉鎮集中供水工程,向外輻射,以此為產業,發展基層水利站的經濟實力。
(四)為使產權改革到達群眾和經營者雙贏,發揮工程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改革的方式建議采取多樣并舉。工程效益較好的采取拍賣,一次性到位;效益一般(僅能維持人員工作)的采取承包;經濟效益是負數的,建議仍由集體來負責管理,加強管護。
(五)建議農水科按不同產改類型,提出指導性意見。
【關鍵詞】土地整治;鄉村治理;管理辦法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它不僅為人們提供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還象征著社會的和平與安寧。那一抹黃土最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財富的源泉,同時是人們社會活動的場所和鄉村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就是要解決農民們最最關注的土地問題。在鄉村治理土地中還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難題:如鄉鎮建筑用地擴張導致可利用土地減少;鄉村環境日益惡化導致土地資源的品質下降;調整鄉村的農業種植結構最終導致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面積減少。所以土地的整治利用與鄉村的治理發展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們要在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強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土地,促進鄉鎮管理。
現在人們對農村的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例如VanHuylenbroeck指出國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全力投資于農村的改革或土地整治工程,用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土地整治在于農村土地的利用和農業的生產,鄉村治理在于農民們的生產生活及鄉村的發展進步,所以土地整治和鄉村發展是攸關整個國家“三農”甚至“四農”問題的全局策略。為了解決當前鄉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實現統籌城鄉協同發展的目標,我們一定要加強土地整治管理和鄉村治理研究,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統一規劃布局,用以完善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重大戰略全局。
1 土地整治
1.1 土地整治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治理低生產率、空閑、不合理使用的土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方法策略,是對各類土地進行整理、復墾、開發的總稱。土地整治實際上是由最新道路、灌溉設施和其他輔助服務體系構成的集中空間,是對農村整體布局的優化配置,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撐鄉村的全面發展。
1.2 土地整治的目的
土地整治的目的就是要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爭取把土地治理、村莊改造、新農村建設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共同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用以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1.3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國家實施土地整治的必要性,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
(1)土地是人們生存的基石,它是關乎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所以當前的土地利用形勢日益嚴峻,開展土地整治的行動迫在眉睫?,F在,我們的耕地利用形勢迫切,糧食生產質量失去了保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快速開展土地整治行動。因為土地的利用會給人們帶來巨額的利潤,這樣就導致了社會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從而造成了建筑用地增加而農用耕地減少的局面。土地使用的現狀要求我們迅速開展土地整治活動,加強土地協調管理,確保農用耕地不至于減少并且保證耕地質量,實現土地的物盡其用。
(2)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土地整治的現實效果和預期的收益度充分表明了應當立即開動土地整治項目。土地的管理利用關系到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關系到生態平衡的大問題,同時也是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情。通過實施“五個統籌”及其相關的土地政策,土地整治使得農用耕地和建筑用地達到了總量的動態平衡,實現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隨著農業的機械化和農業經營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及其基礎設施薄弱和鄉鎮環保的意識增強,這就要求土地整治項目的立即實施。
(3)開展土地整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們的國家現狀是人多地少,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就會要求我們轉變土地經營模式,轉變粗放型經濟為集約型經濟,也就是進行土地整治。在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不僅要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還要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真正的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整治是一項資金密集型的公共服務工程,投資大,周期長。所以,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強土地管理,就要轉變鄉村的經濟發展方式,用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生活水平,優化利用土地資源。
2 鄉村治理
2.1 鄉村治理的概念
鄉村治理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管理活動,它包含了政府統治,村民自治的治理方式;法定制度,村規民約的治理條例。同時在鄉村治理中,要求政府和農民們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從傳統的鄉村治理類型來說,有文化治理、經濟治理和法律治理這三種。其中文化治理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基礎之上的;經濟治理要依靠利益相關性的基礎;而法律治理建立在國家強制力的基礎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意識日趨薄弱,文化治理越來越不穩固,經濟治理也不再可靠,搖搖欲墜。同樣的,在農村法律治理中,其存在的強制性無法展開。
2.2 鄉村治理的變革
鄉村治理的模式變革“必須從土地制度的變革做起”,這是最基本的操作平臺。土地是最最重要的資源,它為人類提供著物質財富,影響著鄉村治理的變革。土地是根本,所以土地制度的變革肯定會影響其他制度,鄉村治理必須從土地制度變革開始。土地所有制解決了土地分散問題,還是有效管理土地的重要手段,在促進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上有重大貢獻。因此,要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土地制度的變革,這樣才能順利進行鄉村治理的改革。
3 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相結合
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農用耕地的生產率和產出率,提高了土地質量,優化了農村產業模式,而鄉村治理改善了農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了產業形勢一體化。把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這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土地整治是基礎,鄉村治理是保障。所以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要遵循“治本為主,指標為輔,標本兼治”的方針政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
4 總結
綜上所述,進行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農民的國民待遇和生活水平,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基礎設施,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所以在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一體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實把握好農民和土地兩者之間的關系;要讓農民成為鄉村發展的動力,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促進國家的安定繁榮。
參考文獻:
[1]張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標準與評估.農業工程學報,2012(07).
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
賀雪峰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村莊治理模式,即村治模式,是華中鄉土學者鄉村治理研究的一個路徑探索。2009年1月出版的《中國村治模式研究叢書》(16本),可算作這一學術路徑的階段性成果。叢書作者分別選取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陜西、浙江、江蘇、吉林、福建等重要農業大省15個村莊,駐村調查百余天,從生產生活、弱勢群體、村莊政治等角度進行了深入調查。單就16本書的經驗材料本身來講,叢書就是一個不小的學術貢獻,是對轉型農村社會的一次素描――“描繪巨變中的鄉村中國圖景”。另外,叢書的出版代表著農村研究“集體學術”的進展。作者均出自一個團隊,懷著同樣的理念,同樣的學術進路。叢書不是16本調查報告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學術理念的集體表達,是一個學術團隊集體發出聲音,是對村治模式研究的多套經驗闡釋。其中,賀雪峰所著《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一書,在敘述村莊經驗的同時,對村治模式的緣起、研究路徑等問題進行了很好的闡釋。
一、村治模式研究的緣起
村治模式研究不同于普通的農村田野調研,不是要理解一個村莊,而是要理解中國80%村莊的80%現象。這樣的學術抱負自然不能通過“普查”來實現,而只能尋找一種方法,通過廣泛調查對中國農村進行區域化、類型化的解剖,或者說是要找到一條路徑,對中國農村進行結構性的理解。
在《自序》中,賀雪峰講述了村治模式研究的緣起。在從事“轉型期鄉村社會性質研究”過程中,日益關注這樣一個現象,即中國農村極其不均衡,相同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在不同地區的村莊會形成不同的過程、機制和后果。中國農村不能一刀切(非均衡性),這雖然幾乎成了一個不言自明的集體共識,但是非均衡性的深層原因卻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學術難題。伴隨著調查的深入,研究者發現,鄉村治理形態區域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村莊治理邏輯的不同,必須對“村莊治理的社會基礎”進行討論。
探討村莊治理的社會基礎,就需要對村莊進行一個整體性考察。不是關注家庭結構、老人贍養、村莊輿論、派性宗族等個別現象,而是要把這些小專題放在一起來理解,通過對村莊秩序的總體性考察,揭示復雜政治社會現象之間的關聯。這樣的調研成果就類似于一個相對翔實的民族志報告。通過村莊經驗的總體性意義來呈現村莊的內在機制,進而呈現村莊治理的邏輯。
但另一個問題出來了,是不是1000個村莊有1000個邏輯呢?還是有些村莊治理具有邏輯上的相似性?村治模式研究就是要從根本上回答這個問題,即在呈現個案村莊社會基礎和治理邏輯的同時,對個案進行比較,進而將治理邏輯類型化,形成關于村莊治理模式的討論。
村治模式不僅僅是一種研究策略,同時也是一種調查寫作方案,調研者有統一的調研提綱和寫作框架,便于不同村莊的資料具有可比較性。這種調研方法與純粹的人類學對村莊的理解方式不同,是中度調查,不太追求村莊個案的絕對精細化,而是要通過1―3個月的調查呈現出村莊的結構性特征。之所以不是特別注重經驗的絕對精細化,是因為在村治模式研究中,比較的不是具體現象,而是邏輯,比較的是村莊各種結構性因素、事件和治理機制的異同。
二、村治模式研究的路徑
在村治模式研究過程中,存在以下三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選取某一個專題或視角,結合不同村莊經驗進行比較,理解和呈現村莊治理邏輯的差異性。本書共列示了20個專題:家庭結構與老年人地位;婦女地位及其對公共生活的參與;生育觀念與生育行為;農民的閑暇時間及其社會交往;人情往來;紅白喜事及其儀式;村莊中的競爭;村莊價值生產能力;地方性規范與地方性共識;農民認同與行動單位;公與私;積極分子與消極分子;村莊公共事務的“搭便車”;土地調整;農民負擔、村級債務與農村上訪;等等。這些專題,都是在長期農村調查基礎上形成的對田野經驗的問題意識,即以某些標志性事件為切口,剖析村莊治理的內在邏輯,同時強化對鄉村治理區域差異的認知。這正是本書導論中《中國鄉村治理的區域差異――以在全國九個農村地區調查為例》一文的問題意識和主要內容。
第二條路徑:立足一個村莊,做一個相對翔實的調查報告,生動呈現村莊治理的邏輯,形成一個模式表達,同時在其他報告的比較中獲得意義。書中九個村莊村治模式報告的寫作就屬于此條路徑,不僅僅是關注村莊治理,還要特別關注村莊治理的社會基礎,涉及對村莊政治社會諸多面向的結構性理解,重點關注以下系列主題:
(1)社會關聯――家庭結構、分家模式、糾紛及其解決、行動單位、公與私,等等;
(2)生產生活――村莊歷史、自然環境、聚居類型、種植結構、閑暇生活、副業、打工經濟、電視下鄉、人情,等等;
(3)村莊政治――派性、上訪、鄉村債務、農民負擔等,鄉村關系,等等;
(4)意義世界――生育觀念、面子競爭、喪葬習俗、自殺,等等。
雖然一些問題在第一條路徑中也曾涉及,但是此處更關注村莊經驗的總體性意義,理解其關聯性,進而呈現個案本身的邏輯,呈現鄉土秩序的基本特征。這種村治模式的報告,信息量較大,并沒有過多的宏大理論解釋,而是力圖呈現村莊經驗的邏輯自洽性。所謂的村莊經驗的邏輯,意指村莊政治社會現象是邏輯性地關聯在一起并彼此作用,例如農村老人的處境與代際關系、兄弟關系、村莊輿論等命題緊密相關,村莊治理與宗族、派性、選舉和鄉村關系等主題高度關聯。理論可以呈現經驗的邏輯,根本原因在于經驗本身是自洽的,可以自我闡釋。經驗研究的最高境界是用經驗來理解經驗。村治模式報告的寫作,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農村經驗的內容和意義,進而理解村莊經驗本身的邏輯和作用機制,這是村治模式研究的重要環節,是村治模式研究的基本功。
第三條路徑:將諸多模式進行比較,建構更大范圍的模式概念?!按逯文J讲粌H存在具體的小區域差異,而且存在大區域的差異”,而這正是書中關于“北方農村、中部農村和南方農村”的討論。只是這里要強調,村治模式類型化的標準不完全是“地理區域”。雖然地理空間的不同導致南北方農村的種植結構、社會關聯方式、國家權力滲入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但是村治模式類型化的根本標準是村莊治理邏輯的相似性。所以書中“南方農村、北方農村和中部農村”的劃分并不是地理空間的簡單表達,而是依據“離中央權力的遠近、地方性規范、開發時期”三個因素對村莊治理邏輯的一種類型化理解?;蛘哒f,可以算作是更大范圍村治模式的類型建構。
三、村治模式關鍵詞
所謂的村治模式關鍵詞,就是理解村莊治理的關鍵概念。
一方面,在村莊從事調查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會有一個或幾個因素或事件,它們在紛繁復雜的政治社會現象中非常惹眼,影響著村莊治理的諸多面向,主導著村莊治理的邏輯。如賀雪峰在湖北荊門調查時發現的“原子化”,在關中調查時發現的“戶族”,在河南安陽調查時發現的“聯合家庭、門子與宗族”,在安徽中部調查時發現的“村民組”,徽州宅坦村的“積極分子”。以“積極分子”為例,安徽宅坦村雖然也有“原子化”的特征,但是在村莊中卻活躍著一個由退休人員等組成的“積極分子集團”,他們成立了“公益事業委員會”,還刻了公章,積極行動,使村莊治理呈現為非原子化的特征。積極分子,構成了理解宅坦村治理的關鍵詞。從這樣的一些概念出發,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村莊社會結構和村莊治理的邏輯,進而概括村莊治理的模式。
另外一方面,在超出村莊個案層面,還可以發現一些概念具有更大范圍的比較意義,如“農民認同與行動單位”。這是一個比戶族、原子化、聯合家庭、宗族更高一級的關鍵詞。其中“行動單位”探討了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將農村社會關系的特征概括為“差序格局”,意指中國農村社會關系“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且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但是現實中,不同層次的“波紋”對村莊治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從核心家庭出發,并不完全是越來越弱,而是在某一個層次表現出來較強的一致行動能力,影響著村莊治理,表現為村莊水利、紅白喜事等事務中合作的形成,以及團結一致政治行動的發生,表現為選舉中的派性、上訪等等。影響“行動單位”的關鍵因素是“農民認同”。雖然家庭核心化是農村家庭結構變遷的整體趨勢,小家庭構成了利益的堅固堡壘,但是除了“原子化”村莊外,我國其他農村地區存在一個超出核心家庭的認同單位,在黃淮海地區和安徽阜陽表現為小親族,在關中表現為“戶族”,在贛南表現為“宗族”?!罢J同”建構了農民生產生活中的“行動單位”,進而影響村莊治理的形態和模式。
以“農民認同與行動單位”這一村治模式關鍵詞為視角,利用“村莊價值生產能力”等概念,可以建構一個區域比較的村治模型,進而對生育觀念、非正常死亡率、住房競爭、老年人地位、村內糾紛等政治社會現象進行區域比較分析,概括出鄉村治理區域差異的基本特征。
四、結語
如果說“轉型期鄉村社會性質”的關照代表著縱向對社會變遷進行考察,那么村治模式研究則代表著橫向對不同區域農村社會性質及其差異原因的關照。如果說先前以政策、法律的實踐為視角來理解村莊治理的區域差異,那么村治模式研究代表著視角從外部到內部的轉換,即關注已經不是差異本身,而是差異產生的原因。這種原因不是僅僅在外部,還扎根于村莊內部,是村莊本身的特性決定了不同地區村莊治理的面貌的特殊性,即村治模式。
正像賀雪峰在后記中所表達的:村治模式研究“是一項探索,是經驗研究的探險”。在筆者看來,村治模式研究最根本目的并不只是要建構出符合區域治理特征的“模式”――這只是一個過程,關鍵是要找到一條可操作的路徑,對廣大的、非均衡的中國農村進行理解。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苛刻地追問模式準確性及其代表性問題,而應該深入理解這樣一種學術路徑所蘊含的農村經驗研究的戰略意義。它不僅為區域比較研究提供了一個方法,還能在區域比較的基礎上提煉出一些關鍵詞、關鍵概念。他們均來自村莊,仿佛從田野中生長出來一般,充滿了本土氣息,對本土經驗很有解釋力,為理解中國農村提供了有益的概念和框架參照。
關鍵詞:鄉村治理;治理主體;鄉村精英;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1-0067-02
20世紀末,治理一詞才逐漸為大家所了解。學術界關于治理的概念和定義是這樣的: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者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諸多方式的總和[1]。一方面體現公共權力的多元化,政府,非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自身都可以作為權力的主體。另一方面,各治理主體之間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協調的關系。而鄉村治理界定了治理的主體和范圍,很多學者對鄉村治理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雪峰認為,鄉村治理是指如何對中國的鄉村進行管理,從而實現鄉村社會的有序發展;黨英國把鄉村治理看作一種制度和系統,涉及選拔優秀干部,變更政府行政規程、監督政府廉政建設等,是多個鄉村主體在協商合作的基礎上共同管理鄉村事務的自主管理,提高村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將村民納入鄉村治理的管理體系融合多方力量對鄉村進行共同治理的過程;吳克偉認為,鄉村治理主要是運用公共權威對鄉村社區進行組織管理,構建鄉村秩序,推動鄉村發展。簡言之,鄉村治理是針對廣大農村地區,由國家和社會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權威,實現對鄉村社會的調控、引導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增進共同利益,實現農村發展的動態過程。
一、鄉村治理的概念與內涵
對于鄉村治理的定義和概念的不同解讀,實質上都包含了以下的共同點:第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條件,國家,政府,社會組織能夠獲得廣大村民的信任與支持,尤其是能夠吸引社會與鄉村精英參與管理。第二,治理主體能夠在思想上與時俱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治理方式化解矛盾和危機,做出實質性的工作,構建良好的服務體系。第三,鄉村治理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發展現代化農業,使占9億人口規模的廣大農村成為我國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而不是阻力。
二、鄉村治理的時代特征和困境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現代化進程,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鄉村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治理,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三農”問題歷來是國家和政府關注的焦點。本文先從現有的鄉村治理模式出發加以分析,試著探究新的治理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針對三農問題,政府打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口號,在鄉村治理采取村民自治的模式,設立村民委員會,民主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也得到鼓勵,鄉村治理的水平和質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村建設有了一定的進步,然而,在新的形勢下鄉村治理又面臨著新的危機和困境。
1.聯產承包責任制存在缺陷。聯產承包制是改革開放后農村的主要制度,雖然帶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與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對比之下,小規模,小戶生產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物質的要求,因此出現很多空心村現象,很多勞動力由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村里只剩下了婦女、老人和兒童,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鄉村正在被遺棄,急需發展農業現代化來彌補小規模生產的缺陷。隨著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社會出現了很多問題,留守兒童數量多,土地資源浪費嚴重,農村資源閑置,城市擁擠,資源緊缺,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為農村發展尋求新的出路。只有讓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縮小城鄉差距才能發揮農村的潛力。所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就顯得特別重要。農村的資源很豐富,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都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在農業發展未形成大規模產業時,政府應該鼓勵農民積極進行嘗試,養殖業,畜牧業,零售業,旅游業等防止產業單一化,并給予指導和培訓。近年來,很多鄉村的旅游產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旅游產業可以帶動交通運輸業,飲食,娛樂等服務業的發展,旅游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農村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給予合理的指導和鼓勵,讓農民動起來,讓農村活起來。
2.城鄉二元現象嚴重。二元現象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障礙,若不盡快解決,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將會停滯不前,甚至中斷。城市居民、發達地區居民與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會引起農村居民的憤怒和不滿,導致社會不穩定,為現代化建設埋下隱患。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二元現象的重要手段,僅靠農村本身的力量來促進農村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鄉村治理不應該走單純的“以農治農”“以鄉治鄉”,鄉村與城市在發展模式、生存習慣、生活方式,自然環境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二者是互相依存的關系,鄉村治理離不開城鄉的統籌發展。城鄉的統籌發展需要國家強有力的制度支撐。統籌城鄉發展,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第一,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主要指的是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簡陋,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傾斜,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讓農村居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重視,從而加強對黨和國家的信任。第二,統籌城鄉文教衛生事業,城市的文教衛生事業在穩步發展的同時,農村的文教衛生工作由于先天的薄弱更需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與衛生工作要依靠國家政府的監管,讓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樣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農村居民能夠和城市居民一樣在家門口就醫,加深農村居民對鄉村的歸屬感。第三,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國家收入再分配維護社會公平,讓農村居民能夠免除后顧之憂,聚精會神搞建設。
3.鄉村治理主體存在缺陷,治理資源匱乏,主要包括治理主體單一,農村精英流失。民主建設需要重點加強,要聽取多方意見,完善農村選舉提拔制度,現在的農村治理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農民處于被動地位,農民積極性低,導致農村公共事務癱瘓,鄉村不能作為一個整體齊心協力搞建設。
治理主體單一,農民民主政治素質亟待提高。很多農村中的黨委書記連任很多年,農村居民對農村選舉比較冷漠,參與民主建設的熱情也比較低,這就使得干群之間隔膜加深,不容易團結起來干大事。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較低,沒有自主意識,不能夠較好地履行義務行使權利,發揮主人翁作用。還要積極發揮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鄉村治理的影響,引進社會資金和管理經營體制,為鄉村建設積累經驗和資金。
鄉村精英外流。鄉村精英在鄉村社會發展和鄉村治理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不是盲目夸大精英的作用,而是重申人才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賀雪峰指出,精英在農村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一方面對國家的政策有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與普通村民聯系密切,所以農村精英是溝通干群關系的橋梁[2]。我們知道華西村、的鄉村治理奇跡,我們在想到華西村的時候就想到了吳仁寶,的發展離不開王宏斌,所以無論什么樣的農村社會,無論多特殊的情況,精英的角色都對農村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由于農村經濟狀況差,農村精英流失嚴重,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思想的人更愿意去城市打拼,不愿意留在村里擔任干部或留在村里發展,精英人群的流失是信息、知識、觀念、技術的流失,如何吸引精英人群來建設鄉村,減少精英人群流失,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政策鼓勵大學生回鄉村擔任干部,即我們說的大學生村官,在部分地區有了一些影響,但具體情況與預想相差甚遠,很多大學生因為農村的條件太差,只是掛名,并沒有實質的工作和鄉村建設的熱情,村民只知有大學生村官,卻不知姓名,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面,鄉村精英急需回歸。
三、鄉村治理的建議和對策
在當前情況下,鄉村治理的推進需要做出如下調整。
首先,最重要的是鄉村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主體多樣化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使得鄉村發展可能性增多。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村民自身都是鄉村建設的主體,村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完善的干部選拔、培訓、激勵機制,從全局考慮,為村民的利益著想。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養,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履行自己的義務,享用自身的權利,提高鄉村民主建設水平;要發揮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鄉村治理的影響,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使得社會資金投入農村,可以借鑒這些組織的管理體系,以及吸收農村勞動力,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未來的鄉村治理將呈現由鄉村主導到市場主導轉換的趨勢。
其次,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村繼聯產承包制后的又一大變革[3],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使得我國的農業發展及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并將有著長遠的生命力,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農業產業結構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對鄉村產業結構進行整合和調整,提高鄉村的資源利用率。農業現代化要轉變只有第一產業的傳統,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最后,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文化素質逐漸提高,產業發展剛剛開始,各方面逐漸起步的時刻,政府的指導和政策傾斜是必需的,政府應在鄉村治理上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發揮城市對農村的拉動作用,充分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鄉村治理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各地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我們要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以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尋找規律,在國家政府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鄉村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鄉村治理情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的發展速度不同,我們只能先從緊要處著手,然后逐漸鋪展開來。同時尋求多個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從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影響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23.
關鍵詞:政治效能感 政治參與 鄉村治理 村民自治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42-03
我國的鄉村治理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領域,學者鄧大才認為,研究中國鄉村治理的范式主要有三種:結構主義、理性主義和文化理論。這些研究成果紛繁,但并沒有重視農民個人及其心理的作用。本文認為從政治效能感的角度看鄉村治理,從農民視角出發,沿著“文化――心理”這個研究路線,將政治效能感與鄉村治理相結合,并探討二者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一、村民政治效能感與鄉村治理的關系
(一)村民政治效能感與鄉村治理的內涵
1.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內涵。最早對政治效能感進行界定的學者是坎貝爾,他認為,“所謂政治功效感,意指個人認為其政治行為對于政治過程必定有或者能夠有所影響的感覺,亦即個人認為履行公民責任是值得的?!崩^坎貝爾之后,學者們的研究使得政治效能感的內涵逐漸豐富與完整:政治效能感是一般民眾對自我政治能力和對政治客體回應自身需求的主觀感知。
將這一概念置于鄉村治理中,即得到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內涵: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村民相信自己能夠作用于鄉村公共事務,會對治理過程產生影響,并且認為村民委員會、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會對村民的訴求有所回應的一種主觀感受和能力判斷。
村民政治效能感可分為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與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是指村民認為自己能夠參與到鄉村治理的過程中,相信自己能夠對村委會、政府官員、鄉村政治事務及政府行為施加影響。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則是指村民對村委會、政府部門以及相應的政治活動對村民的利益、訴求予以重視并有所回應的主觀感知。
2.鄉村治理的內涵。本文將鄉村治理定義為黨和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廣大村民、其他社會組織或社會力量在平等參與、協商合作原則的指導下,通過多種形式,對鄉村公共事務進行協商管理的過程,最終保障村民合法權益,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這一概念是對鄉村治理的理論詮釋,是一種理想狀態,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權力配置的多元性、過程的自主化均為治理的核心要義,多元主體的平等參與、談判、協商與合作管理是理想狀態的鄉村治理的關鍵詞。
(二)政治效能感與鄉村治理的關系
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治理,必需最重要、最廣泛的主體――村民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也必將導致村民政治效能及其各維度感呈現中等及以上水平。而村民政治效能感,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態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村民對政府、村委會以及政治事務的認知和情感,因此運用村民政治效能感這一面向來審視我國幾十年來鄉村治理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二者的關系具體表現在:
1.鄉村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要求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鄉村公共事務,這就需要、也必將導致作為村民參與基礎的內在政治效能感呈現較高水平。
治理主體多元化是治理理論的首要內容,在鄉村治理中,村民作為最廣泛、最重要的主體,積極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是鄉村治理的首要要求。
內在政治效能感是村民主動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基礎,同時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水平會在正常的參與過程中得到明顯提升。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的這一改變過程與強化理論非常相似。根據強化理論的作用機制,如果村民在協商過程中,能夠參與到對公共事物的治理中,并且能夠影響決策結果,那他們便增強了自身參與到農村公共事務的信心,這種正強化過程使得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提升;相反,在協商過程中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得不到重視,那他們的挫敗感就會增強。所以,通過對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分析,即可折射出我國這么多年鄉村治理的狀態。
2.鄉村治理權力配置的多元化要求外在政治體系必須對村民的訴求予以回應,這將導致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呈現較高水平,終至內、外在政治效能感達到均衡狀態。
治理理論提出了權力的多元化配置。鄉村治理理論的權力配置多元化承認了鄉村社會的私權力在公共事務的治理過程中發揮著國家權力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權力的運行在政府和社會之間呈現出上下互動的雙向運行過程:既有村民自下而上的參與,以影響村委會和政府的決策進程,又有自上而下的重視與回應,村委會和政府對于村民的利益訴求予以回應,在互動中協調各方利益,實現對鄉村公共事務的治理。這些反映在村民政治效能感上,均表現為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水平偏高。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水平是村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外在政治效能感水平強調外在政治體系的回應,也是鄉村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二者均衡,治理的結構方能完善。
3.鄉村治理過程的自主化要求、也必將導致村民更為熟悉村級地方政治環境,因而村民村級政治效能感水平高于政府級的政治效能感水平才是鄉村治理的正常體現。
根據阿爾蒙德的理論,不同政治層級的公民政治能力感(政治效能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即相對于接觸較少或比較陌生的國家層次環境,在地方層次的政治環境中,公民的政治效能感水平更高。因此,本文對政治效能感進行了層次劃分,根據我國村民政治環境背景,分為“村級”政治層級和“政府級”政治層級(村級以上的政治環境層次均認為是“政府級”)。同時,在更為熟悉的村級地方環境中,村民的政治效能感應表現得更高。
二、村民政治效能感的特征
為了全面反映農村鄉村治理的基本狀況,文章從山西省北、中、南部選擇了7個村莊進行實地調研。這7個村莊有些是傳統型農村,有些是現代化新農村,有些處于過渡時期,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均不同,村莊的選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隨后,通過隨機選擇,在保證男女比例相當、家庭收入與教育水平等分布均勻的前提下,進入村民家中進行調查和訪談,最后共獲得802份有效問卷?;谝勋@得的調查數據,通過運用spss軟件,分析村民政治效能的特征。
(一)村民總體政治效能感的特征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村民整體政治效能感均值為2.4589(<2.5),處于中等偏低水平。
根據西方政治效能感的相關理論,中等水平的政治效能感是最為合適的公民政治效能感的水平。然而我國村民政治效能感較低。而政治效能感作為剖析鄉村治理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鄉村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村民內在、外在政治效能感的特征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均值為2.3955,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均值為2.5108(>2.5),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呈現“內低外高”特征。
這說明村民對政治系統的了解不多,認為自己對政治系統影響力不足,但同時又表現出對政府、村委會極高的信任和極強的依賴,期望他們重視并回應自身的需求。
從表3中可以發現,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較低,村民“影響型”政治效能感(2.3974)與“了解型”政治效能感(2.3940)基本持平,都處于較低的水平。
通常情況下,“了解型”的政治效能感是村民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知識儲備庫,是村民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動力基礎,數據調查的結果說明村民認為自己對規章制度、選舉程序、村委會運作方式不甚了解,對鄉村公共事務不甚關注。
“影響型”的政治效能感,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政治效能感,體現行為意向的特征,會直接導致村民政治行為的發生。而表中數據表明村民對影響政府、村委會干部的主觀感知也不甚強烈,由此可推出村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從表4中可以看出,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水平較高。村民“重視型”(2.5787)明顯高于“回應型”(2.3918)。
這說明村民認為政府及村委會比較重視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對于有事去找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往往是不能讓人接受的。在訪談中就會發現,很多村民認為政府出臺各項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而當具體到政府或者村委會的工作人員時,很多村民對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精神表示質疑。
(三)村民政府級、村級政治效能感的特征分析
從表5中可以看出,村級政治效能感均值為2.3591,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政府級政治效能感均值為2.5406,政府級的明顯高于村級政治效能感水平。
這說明村民對于政府級的環境層次的主觀感知更為強烈一些,而對與自身關系更為密切的村級組織則感覺一般,這說明以“鄉政”為代表的國家政權已經深入農村,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但是不利于農村農民社會的發育和鄉村治理的真正實現。
在表6中,從內、外在政治效能感的角度進行比較,仍然是政府級高于村級。之所以會呈現這種特征,與我國目前“行政化”和“空殼化”的村委會密不可分。這些在社會流動很弱的鄉村中,都沉淀在村民的內心世界中,使得村民對政府級更為熟悉,更易感知,而對與自身關系更為密切的村級組織則感覺一般。
三、從村民政治效能感看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所形成的“鄉政村治”模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鄉村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鄉村政治發展的進程。但是我國鄉村治理畢竟還處在發展階段,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從村民政治效能感這個角度出發,審視鄉村治理在主體、內容、性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從村民政治效能感看鄉村治理的主體: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有限
我國鄉村治理目前仍是以村民自治為基礎的“鄉政村治”的主要特征。首先,廣大村民作為村民自治的主體,其政治效能感整體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即他們認為無力作用于治理過程,自己的利益訴求也不會得到重視與回應,那村民自治制度對于村民來說,只是個與自己無關的、形同虛設的制度。其次,“鄉政村治”模式中,“鄉政”與“村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政府行政權力與村民自治權力的終極目標應是一致的,但由于二者權力運行方向不一致,在鄉政村治的具體運行中,需要這兩種力量相互作用,不斷博弈,以期達到協商合作,合力共贏的狀態,最終實現鄉村的良善治理。然而,實際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村治”本身處于弱勢地位,二者已是非均衡博弈,再加上,村民效能感水平整體偏低,認為參與“鄉政”的博弈是不值得的,面對一大主體的缺失,那鄉村要實現真正的治理,真是任重而道遠。
(二)從村民政治效能感看鄉村治理的內容:內容失衡
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水平是村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外在政治效能感水平強調外在政治體系的回應,也是鄉村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二者均衡,治理的結構方能完善。通過之前的數據分析,得出村民政治效能感呈現“內低外高”的特征。較低的村民內在政治效能感說明村民認為自己對政治的認知能力和影響能力不足,那么,他們就無法很好地參與到村民自治中,必將影響村民自治的強度和持久性;較高的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反映出村民對政府以及村委會干部的信任和依賴,這雖然構成了鄉村治理的社會資本,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村莊的自治性。
(三)從村民政治效能感看鄉村治理的性質:偏離治理性質
鄉村治理強調的是治理,而非管理、管制,村民自治強調的是自治,而非“他治”。我國的鄉村治理以“鄉政村治”為典型特征,融合“他治”與自治,集行政功能和自治功能于一身。根據阿爾蒙德的研究表示,村民在熟悉的村級地方政治環境中,政治效能感的水平應該更高。在農村,無論是作為自然村的熟人社會還是行政村的半數人社會,村民對于村委會和村干部還是比較熟悉的,再加上村民自治制度,本文認為,相比于包括“鄉政”在內的政府級的政治環境,村民對于“村治”更為熟悉,更易作用。然而通過之前的數據分析,村民在村級政治效能感的均值以及各維度的得分均低于政府級的。那么,數據統計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的鄉村治理,行政色彩過于濃厚,有違治理的本質。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已獲得的802份有效問卷的量化分析,從村民政治效能感的角度審視鄉村治理,發現目前鄉村治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從村民政治效能感整體水平偏低可以看出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限;村民政治效能感“內低外高”的特征表明鄉村治理內容失衡;村民在政府級的政治效能感水平均要高于在村級上的表現,表明目前的治理行政色彩濃厚,偏離治理性質??傊?,村民政治效能感以其復雜的內在結構和不同的測試維度為我們展現出目前鄉村治理的全貌,從中折射出我國30多年實踐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要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鄧大才.中國鄉村治理研究的傳統及新的嘗試.學習與探索,2012(1)
[2] Paul R?Abramson .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 :Formation and Change .W?H?Freeman and Company, 1983
[3] Angus Campbell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Miller .The Voter Decides.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1954
[4] 李蓉蓉.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學理基礎與現實意義.山西大學學報,2012(4)
[5] 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評.國外理論動態,2010(9)
[6] 阿爾蒙德,維巴. 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 張志英.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治理路徑的選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0)
[8] 郭秋永.抽象概念的分析與測量:“政治效能感”的例釋.見第二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文集,1991
[9] 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0] 賀雪峰.論半熟人社會――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政治學研究,2000(3)
[11] Shuna Wang,Yao Yang.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2007 (10)
[12] Zhang, X,Fan,S,Zhang,L& Huang. Loc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12)
[13] .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 巴林?頓莫爾.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華夏出版社,1987
[15] 黃興豪.臺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臺灣民主季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