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9:37
序論:在您撰寫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前,設計知識管理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的研究熱點,如美國NIST的設計知識庫項目[2];歐洲WISE工程知識管理項目[3]、MOKA項目[4];韓國LG公司資助的知識管理項目[5];國家863資助的知識管理平臺研究[6]等,但還沒有一個實用的能支持概念設計知識重用的系統,對它的研究也還停留在理論準備階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體的的概念設計知識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戶對本體的定義、對知識結構內容的自由擴充以及概念設計知識的檢索方法等關鍵技術。
1、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建模
1.1 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圖1描述了一般概念設計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綜合與評價兩個基本過程。綜合是指根據設計要求,運用各種分析、設計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個方案,是個發散過程;評價則從方案集中擇出最優,是個收斂過程。概念設計是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一個系統,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設計。具體說,概念設計就是將設計對象的總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機聯系的若干功能單元,并以功能單元為子系統進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級的功能單元,經過這樣逐層分解,直至對應的各個最末端功能單元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實現的技術原理解。概念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到結構的映射,概念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功能創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結構設計、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確定、功能載體方案構思和決策。
根據概念設計的過程及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知識分為元知識和實例知識(其分類如圖2所示)。元知識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結構知識等。實例知識中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產品實例等知識。
(1)功能知識。主要描述產品完成的任務,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項。描述產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內容、實現參數、性能指標等;
(2)技術原理解知識。描述產品功能及功能子項的原理解答。它的表達要復雜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數字表達它的說明、解答參數,另一方面,要有圖形支持產品原理解答;
(3)結構知識。描述產品的結構設計狀況,是對原理域知識的細化和擴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結構載體,可描述產品關鍵部分的形狀、尺寸和參數。產品功能 結構的映射(簡稱為功構映射)就是對產品的功能模型進行結構實現的求解,是將產品功能性的描述轉化為能實現這些功能的具有具體形狀、尺寸及相互關系的零部件描述。在這里功能是產品結構的抽象,是結構實現的目的;而結構則為實現某功能而選用的一組構件或元件。功能 結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是多對多的映射關系。一個功能可能由一個或多個特征或元件實現,而一個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個或多個功能;
(4)實例知識。已成功或失敗的設計范例,包括方案設計實例,產品結構知識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實際因素,是類比設計和基于實例推理設計的基礎。
以工程機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總功能為攤鋪水泥路面,總功能可細分為滑模作業、控制作業等功能,滑模作業功能又可細分為提水泥漿、擠壓成型等功能。其中某個功能的實現可能會由幾個結構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滑模作業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幾個結構一起才能實現。圖3為該水泥攤鋪機的功能層次定義和功能分解結構舉例。該產品所對應的結構分解則如圖4所示。圖5中給出了對于滑模作業功能的技術原理解簡圖、技術原理解的評價、參考產品,以及實現該功能的說明等相關的知識。
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概念設計予以支持,對概念設計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目前的知識建模主要是專家系統,最常用的知識模型包括框架、產生式規則、語義網絡、謂詞邏輯等。專家系統的知識建模主要側重符號層的系統實現,很少考慮動態的,非結構化的知識,造成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專家系統不能解決大型復雜問題。
本體作為“對概念化顯式的詳細說明”[9,10],研究領域內的對象、概念和其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解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達、檢索和重用等問題。采用本體描述概念設計知識可以支持細粒度的產品語義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義特定領域的知識,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支持語義層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可以對知識作普遍的、無歧義的語義解釋,可以保證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語義層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體建模過程描述
本體是某一領域的概念化描述,著意于在抽象層次提出描述客觀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本體的構建必須滿足以下的要求:對目標領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定義;一般性和綜合性原則。本體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包括圖形方式、語言形式和XML文檔形式等。
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建模過程包括3個階段:
(1)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目標確定。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定位,概念設計知識的定位決定本體構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終用戶。
(2)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分析與建立。根據需求分析,確定該領域的相關概念及概念屬性,并用XML語言進行形式化描述。這個階段是建立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本體的生成質量,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階段。
(3)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評價。對所創建的本體進行一致性及完備性評價。一致性是指術語之間的關系邏輯上應保持一致;完備性是指本體中概念及關系應是完善的。我們稱該3階段的組合為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建模的一個生命周期(見圖6)。
1.3 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
在此我們以工程機械中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結合圖3~圖5中的實際知識,從概念實體、概念屬性及概念間關系等方面來說明產品知識、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技術原理解實例等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通過概念蘊涵、屬性關聯、相互約束和公理定義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間的本質聯系,形成一個語義關系清晰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語言描述。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繼承了一個產品的所有屬性,此外還具備了關系屬性:攤鋪能力,同時,又對屬性攤鋪能力作了限制:只能應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領域,且取值變化只能在攤鋪寬度中(省略了關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似屬性的定義,如攤鋪厚度和攤鋪速度等)。
(3)功能知識類
1
1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知識只有一個功能名稱,且最少具有一個相關產品(省略了功能知識類似屬性的定義,如功能編號、功能說明、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4)功能技術原理解類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技術原理解具有對應的功能名稱,相關的技術原理解簡圖(省略了技術原理解類似屬性的定義,如評價、參考產品、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類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兩個類(概念)之間的繼承關系,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是產品類的子類。在描述類屬性時,使用關系屬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類的某個屬性同時也表示了兩個類之間的某種關系,如攤鋪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的一個屬性,同時也表達了和攤鋪寬度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另外,使用屬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屬性的應用領域和屬性的取值范圍,如屬性攤鋪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攤鋪寬度數據集。
1.4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的特點和優勢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可以讓設計人員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設計知識,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或優勢:
(1)支持用戶定制知識類別。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如:功能類、功能技術原理方案解類等。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建模允許用戶對設計中知識類別加以定制,針對每一類別定義其描述屬性,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概念設計中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識庫構建。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構造澄清了概念設計領域知識的結構,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示打好了基礎,而本體中統一的術語和概念也使概念設計知識更好地共享成為可能。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表示在區分不同知識類別的同時,建立起概念間的共享聯系。通過概念間的共享機制,避免了設計知識庫的數據冗余和數據不一致問題,方便了知識的建模錄入、檢索及統計處理。
(3)多視圖和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在目前的應用系統中一般采用基于關鍵字的數據庫查詢方法,由于其數據庫組織不是建立在能夠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事實和實例的領域模型的基礎上,因此無法實現智能查詢和信息推理,也就無法解決語義異構性問題。由于不同的組織和人員可能使用不同的詞語表示同一個含義,因此查詢系統得不到意義相同但用詞(語法)不同的內容。當需要對多個數據源進行查詢的時候問題更為明顯,多意詞和同義詞會使查詢得到許多不相關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中由于具有統一的術語和概念,知識庫建立在本體的基礎上,使得基于知識的設計意圖匹配成為可能。采用基于知識、語義上的檢索匹配,對用戶的檢索請求,通過查詢轉換器按照本體把各種檢索請求轉換成對應的概念,在本體的幫助下從知識庫中匹配出符合條件的數據集合,解決了語義異構的問題。
從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出發,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還可以利用本體中已定義的概念定義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比如需求功能知識檢索視圖、軟件工具使用知識檢索視圖等,實現基于知識檢索的設計意圖的匹配。
2、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
2.1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
結合工程機械行業的實際,本文提出了圖7所示的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系統按照知識產生、獲取和利用的流程來構建,系統結構主要包括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工具、數據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庫,具體由4個部分構成。
(1)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概念設計知識的獲取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定義、本體之間關系定義、本體知識庫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整個過程。
(2)概念設計知識維護。主要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維護、本體關系維護、知識庫重新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維護的過程,實現對本體的屬性修改,各類知識之間的關系維護,以及知識庫的更新等。
(3)概念設計知識檢索重用。系統中提供基于多視圖的知識檢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及用戶定義的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此外系統提供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方式,通過本體映射庫,可以實現同義詞的檢索,保證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表示相同的設計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識幫助。
(4)概念設計知識庫的構建。要實現基于本體的,支持客戶自定義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必須由足夠的柔性,支持各類知識的存儲,作為系統基石的知識庫的構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預先定義的方式,在系統中我們采用基礎數據庫加上在此基礎上經過本體定義工具動態生成的各類知識庫的方法保證基于本體的知識管理的實現。
2.2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關鍵技術及實現
(1)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工程機械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诒倔w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允許用戶對定制知識類別,對知識進行基于本體的定義,針對每一類知識定義其描述屬性,較好地解決了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就業能力;高素質人才
對于不同的課程觀念,是人們對于多種教學主張的看法,人們在不同觀念中會產生不同的課程觀,這直接影響了課程改革的結果與影響。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都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這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也是實現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一些院校依然存在著阻礙課程改革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應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結合地區的市場需求進行課程改革,培養出適應于崗位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現代高職院校課程觀念的提出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對于課程的解釋是“課程學業的進程”,也就是教師所需要教授的課業內容與教學大綱進度的總和。教育學家石偉平先生對于教學中的課程設置的定義是“能夠實現師生教學計劃的教育環境,并且在這個環境范圍內進行的教育活動?!?在當前高職院校教學中,課程是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理論與操作技能基礎的總和,是教師教學工作與學生學習過程的總體的安排。我們教學中,課程是最重要的是為了能夠完成學生的學業,首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起始點與終點站。曾經姜大源先生說過,“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任何一種教育體系都是以課程設置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發展改革必然與課程改革相關聯?!逼浯危n程設置與教學質量直接相關聯,并且以載體的角色出現。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雖然學生入學要選擇專業的方向,但是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要接觸的是每一門具體的課程,這是他們能夠獲得專業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徑,是教育質量提升的直接體現。第三,它能夠讓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提升,是學生整體能力建構的奠定者,在當前的高職教育中,課程是讓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崗位的橋梁,它的根本任務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獲得從事崗位工作的能力,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并且能夠讓自身得到發展。
反觀當前課程,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因此課程甚至已經難以與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并且有著巨大的矛盾。為此,許多教育專家針對課程改革提出了多種看法,雖然形式不一,但是都有著相同的核心,就是為了實現學生的能力發展。比如以西方國家為例,高職院校課程理論強調要讓學生培養出主動性,而將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放在次要地位。在美國的七十年代開始,就有了人文主義的學習課程,認為教學需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尤其對于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行培養與引導,通過課程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而不只是對學生的認知進行擴充。由于學習是一件主觀性的事情,是以內部動機為基礎的,因此高職院校課程需要以學生興趣相聯系,通過課程來影響學生的人格與態度的發展,這樣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現代的課程觀念,教育學家認為在高職院校中,課程設置作為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教學任務與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核心的內涵應該是在高職院校的環境中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課程設置不只是針對學生需要的知識進行灌輸,而是給予學生能夠主觀學習的機會,并且是課程資源配置的支配者,而不只是一個被動的課程內容的接受者。我們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需要轉變傳統觀念,將當前的理論成果與社會文化相結合,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讓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素質與操作技能的提升,進而自信地走向日后的工作崗位。
二、當前高職院校課程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改革成為當前教育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務之一。每個高職院校有著不同的課改方式與模式,由于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起步較晚,因此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與改進:
首先,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協調性較差。由于與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實際學習中表現出文化基礎較差的現狀,一些學生對于公共基礎課程興趣不高。學生在進行崗位技能實踐的時候,忽視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一些高職院校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因而減少了一些選修課程的比例,學生在選擇方面較窄,缺乏主動權,進而使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高。在授課方式上,學校一般都是采取基礎靠前,專業靠后的授課模式,在最后才施行實踐的課程,這使得課程內容相互銜接松散,內容脫節。
其次,高職院校設置的課程與社會需求不符。一些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不去考慮社會需求,讓許多學生走出校門后難以勝任工作崗位的工作。我國的一些高職院校是由中職升級轉變來的,因此在教學計劃與內容上缺乏自身的特色。一些原有的課程都是中職課程簡單轉變內容繼續教授的,比如在一些高職院校中,機械類的專業就將中專原有的《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等科目合并轉變為新的課程《機械制造技術與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滿足對技能的需求,難以勝任生產一線的工作,有些畢業生甚至在工作崗位上鬧出了笑話。
第三,教師綜合素質較差。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只有少數人曾經在生產一線從業過,而大部分教師也是高校畢業后就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動手能力較差,在課程教授的內容中缺乏與生產一線的信息內容,并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實踐得出結論傳授給學生,也無法將企業最新的信息與工作方式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高職院校課程理念改革策略探討
首先,以就業為導向原則設置課程。高職院校的定位就是為了培養出適應崗位的高級技術型人才,可以說教學的基本方針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因此我們對課程改革的原則就要將人才培養計劃與社會崗位需求相掛鉤。首先,職位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有著成果驗收的職能。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都是靠學生就業來進行驗收,對于高職的課程教學改革有著反饋性的作用。其次,就業導向能夠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有著準確的定位引導作用。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專業教學的質量,實現就業率的提高。因此課程改革應當圍繞就業情況進行調整,對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進行課程改革。第三,就業能夠對高職課程改革有著調整優化的效果。如果課程改革成功,就能夠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但是如果改革失敗就會影響就業率。因此我們需要對就業狀況來對課程進行調整改革。第四,就業崗位的需求能夠引領課程改革的特色施行。課程改革是以就業為導向,因此在改革中應當針對崗位的適應性進行調整,培養出高素質的高職人才。
其次,優化教育課程體系。我們在課程改革中,應當注重課程主體改革的多元化。我們對課程轉變過程中,要以企業需求為開發主體,在高職院校中建立企業的領導者的專業指導機構,能夠讓專家定期來參與到培養人才的課程建設之中。在另一方面,實現課程結構模式的立體化,對專門的職業進行剖析,將基礎理論、操作技能等方面重新進行調整,實現課程的靈活多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就業適應性。
第三,堅持理論適度原則。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一般將理論過于偏重,卻忽視了實踐技能的操作;而有的學校由于認識到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忽視理論的教授,因此我們對于理論教學的度需要重新進行考量。在前不久,教育部提出了對高職教育的意見中,認為基礎理論課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因此我們需要考慮在教學中的理論教學所占的比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論適度原則。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理論教學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我們只有把握好理論教學的分寸,多與少都難以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如果理論所占比例較多,則比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悖,操作能力較差;如果理論較為貧乏,則不利于學生文化底蘊的形成,因此必須要堅持理論適度的原則進行課程改革。
第四,在課程教學中注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傳統的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然而在當前以培養綜合能力為導向的課程教學,需要讓教師與學生進行調整。在當前的課程觀念中,需要融入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順應市場崗位的客觀需要。首先,教師的角色需要進行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以理論灌輸為主,讓學生能通過考試,這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因此許多教師都認真備課,讓每個學生能夠更多地被灌輸專業知識。然而這些知識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學生需要的,在當前的新型課程觀念中認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主學習,而教師是由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管理者,通過多種方式激發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角色的轉變,很容易使得教師難以適應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學校也要及時對教師進行相關的教育培訓,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水準與要求。
在另一方面,學生的角色也有所變換,學生由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者,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以班級進行學習,被動地聽老師的講解,但是他們面對的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崗位,因此要不斷汲取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習上要增強自己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在西方國家,教師重點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他們能夠自覺地學習專業知識,并且擴充自己的能力,而教師只是簡單地進行引導與提供教學材料。
目前,設計知識管理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的研究熱點,如美國NIST的設計知識庫項目[2];歐洲WISE工程知識管理項目[3]、MOKA項目[4];韓國LG公司資助的知識管理項目[5];國家863資助的知識管理平臺研究[6]等,但還沒有一個實用的能支持概念設計知識重用的系統,對它的研究也還停留在理論準備階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體的的概念設計知識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戶對本體的定義、對知識結構內容的自由擴充以及概念設計知識的檢索方法等關鍵技術。
1、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建模
1.1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圖1描述了一般概念設計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綜合與評價兩個基本過程。綜合是指根據設計要求,運用各種分析、設計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個方案,是個發散過程;評價則從方案集中擇出最優,是個收斂過程。概念設計是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一個系統,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設計。具體說,概念設計就是將設計對象的總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機聯系的若干功能單元,并以功能單元為子系統進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級的功能單元,經過這樣逐層分解,直至對應的各個最末端功能單元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實現的技術原理解。概念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到結構的映射,概念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功能創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結構設計、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確定、功能載體方案構思和決策。
根據概念設計的過程及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知識分為元知識和實例知識(其分類如圖2所示)。元知識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結構知識等。實例知識中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產品實例等知識。
(1)功能知識。主要描述產品完成的任務,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項。描述產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內容、實現參數、性能指標等;
(2)技術原理解知識。描述產品功能及功能子項的原理解答。它的表達要復雜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數字表達它的說明、解答參數,另一方面,要有圖形支持產品原理解答;
(3)結構知識。描述產品的結構設計狀況,是對原理域知識的細化和擴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結構載體,可描述產品關鍵部分的形狀、尺寸和參數。產品功能結構的映射(簡稱為功構映射)就是對產品的功能模型進行結構實現的求解,是將產品功能性的描述轉化為能實現這些功能的具有具體形狀、尺寸及相互關系的零部件描述。在這里功能是產品結構的抽象,是結構實現的目的;而結構則為實現某功能而選用的一組構件或元件。功能結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是多對多的映射關系。一個功能可能由一個或多個特征或元件實現,而一個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個或多個功能;
(4)實例知識。已成功或失敗的設計范例,包括方案設計實例,產品結構知識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實際因素,是類比設計和基于實例推理設計的基礎。
以工程機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總功能為攤鋪水泥路面,總功能可細分為滑模作業、控制作業等功能,滑模作業功能又可細分為提水泥漿、擠壓成型等功能。其中某個功能的實現可能會由幾個結構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滑模作業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幾個結構一起才能實現。圖3為該水泥攤鋪機的功能層次定義和功能分解結構舉例。該產品所對應的結構分解則如圖4所示。圖5中給出了對于滑模作業功能的技術原理解簡圖、技術原理解的評價、參考產品,以及實現該功能的說明等相關的知識。
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概念設計予以支持,對概念設計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目前的知識建模主要是專家系統,最常用的知識模型包括框架、產生式規則、語義網絡、謂詞邏輯等。專家系統的知識建模主要側重符號層的系統實現,很少考慮動態的,非結構化的知識,造成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專家系統不能解決大型復雜問題。
本體作為“對概念化顯式的詳細說明”[9,10],研究領域內的對象、概念和其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解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達、檢索和重用等問題。采用本體描述概念設計知識可以支持細粒度的產品語義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義特定領域的知識,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支持語義層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可以對知識作普遍的、無歧義的語義解釋,可以保證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語義層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體建模過程描述
本體是某一領域的概念化描述,著意于在抽象層次提出描述客觀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本體的構建必須滿足以下的要求:對目標領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定義;一般性和綜合性原則。本體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包括圖形方式、語言形式和XML文檔形式等。
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建模過程包括3個階段:
(1)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目標確定。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定位,概念設計知識的定位決定本體構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終用戶。
(2)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分析與建立。根據需求分析,確定該領域的相關概念及概念屬性,并用XML語言進行形式化描述。這個階段是建立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本體的生成質量,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階段。
(3)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評價。對所創建的本體進行一致性及完備性評價。一致性是指術語之間的關系邏輯上應保持一致;完備性是指本體中概念及關系應是完善的。我們稱該3階段的組合為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建模的一個生命周期(見圖6)。
1.3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
在此我們以工程機械中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結合圖3~圖5中的實際知識,從概念實體、概念屬性及概念間關系等方面來說明產品知識、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技術原理解實例等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通過概念蘊涵、屬性關聯、相互約束和公理定義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間的本質聯系,形成一個語義關系清晰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語言描述。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繼承了一個產品的所有屬性,此外還具備了關系屬性:攤鋪能力,同時,又對屬性攤鋪能力作了限制:只能應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領域,且取值變化只能在攤鋪寬度中(省略了關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似屬性的定義,如攤鋪厚度和攤鋪速度等)。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技術原理解具有對應的功能名稱,相關的技術原理解簡圖(省略了技術原理解類似屬性的定義,如評價、參考產品、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類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兩個類(概念)之間的繼承關系,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是產品類的子類。在描述類屬性時,使用關系屬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類的某個屬性同時也表示了兩個類之間的某種關系,如攤鋪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的一個屬性,同時也表達了和攤鋪寬度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另外,使用屬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屬性的應用領域和屬性的取值范圍,如屬性攤鋪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攤鋪寬度數據集。
1.4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的特點和優勢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可以讓設計人員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設計知識,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或優勢:
(1)支持用戶定制知識類別。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如:功能類、功能技術原理方案解類等。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诒倔w的設計知識建模允許用戶對設計中知識類別加以定制,針對每一類別定義其描述屬性,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概念設計中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識庫構建。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構造澄清了概念設計領域知識的結構,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示打好了基礎,而本體中統一的術語和概念也使概念設計知識更好地共享成為可能?;诒倔w的概念設計知識表示在區分不同知識類別的同時,建立起概念間的共享聯系。通過概念間的共享機制,避免了設計知識庫的數據冗余和數據不一致問題,方便了知識的建模錄入、檢索及統計處理。
(3)多視圖和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在目前的應用系統中一般采用基于關鍵字的數據庫查詢方法,由于其數據庫組織不是建立在能夠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事實和實例的領域模型的基礎上,因此無法實現智能查詢和信息推理,也就無法解決語義異構性問題。由于不同的組織和人員可能使用不同的詞語表示同一個含義,因此查詢系統得不到意義相同但用詞(語法)不同的內容。當需要對多個數據源進行查詢的時候問題更為明顯,多意詞和同義詞會使查詢得到許多不相關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中由于具有統一的術語和概念,知識庫建立在本體的基礎上,使得基于知識的設計意圖匹配成為可能。采用基于知識、語義上的檢索匹配,對用戶的檢索請求,通過查詢轉換器按照本體把各種檢索請求轉換成對應的概念,在本體的幫助下從知識庫中匹配出符合條件的數據集合,解決了語義異構的問題。
從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出發,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還可以利用本體中已定義的概念定義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比如需求功能知識檢索視圖、軟件工具使用知識檢索視圖等,實現基于知識檢索的設計意圖的匹配。
2、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
2.1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
結合工程機械行業的實際,本文提出了圖7所示的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系統按照知識產生、獲取和利用的流程來構建,系統結構主要包括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工具、數據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庫,具體由4個部分構成。
(1)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概念設計知識的獲取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定義、本體之間關系定義、本體知識庫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整個過程。
(2)概念設計知識維護。主要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維護、本體關系維護、知識庫重新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維護的過程,實現對本體的屬性修改,各類知識之間的關系維護,以及知識庫的更新等。
(3)概念設計知識檢索重用。系統中提供基于多視圖的知識檢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及用戶定義的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此外系統提供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方式,通過本體映射庫,可以實現同義詞的檢索,保證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表示相同的設計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識幫助。
(4)概念設計知識庫的構建。要實現基于本體的,支持客戶自定義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必須由足夠的柔性,支持各類知識的存儲,作為系統基石的知識庫的構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預先定義的方式,在系統中我們采用基礎數據庫加上在此基礎上經過本體定義工具動態生成的各類知識庫的方法保證基于本體的知識管理的實現。
2.2概念設計知識管理關鍵技術及實現
關鍵詞:知識;知識管理;中等職業學校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已經成為各行業最具有競爭力的戰略資源。特殊的資源呼喚著特殊的管理方式,一種嶄新的管理理論──知識管理便應運而生,并迅速成長為在現代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然而企業并不是知識管理的唯一主體,任何以知識為對象的機構或單位,都具有促進知識創新、知識共享、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的管理職能。知識經濟時代的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典型的知識、技能、信息密集型組織,一個具有強烈知識加工能力的學習共同體,應該引入知識管理新模式。同時中等職業學校面臨著改革傳統學校管理弊端的迫切需求,面臨著教育國際化競爭帶來的挑戰,面臨著學校功能擴展帶來的種種不適,這不僅需要知識管理戰略的有效支持,而且要求學校的知識管理目標定位更高。
一、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識經濟時代對信息及知識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決定了一個社會組織整體的創新能力,中等職業學校也不例外。充分考慮中等職業學校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為社會主義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一線需要的技能型和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這一根本目標。筆者認為中等職業學校的知識管理應該是指充分利用市場經濟下各種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把技術教育和技能培訓看作中等職業學校的知識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通過學校內外各類顯性、隱性知識的識別、獲取、交流、擴散、創新和應用,實現知識的交流共享,發揮中等職業學校的人力資源的集體才智,提高其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和組織績效,從而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場中獲得核心競爭力,有效實現中等職業學校的戰略目標。
二、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目的
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真正目的就是對教育知識的創新、生產、儲存、轉移和共享,它是一個知識獲取、知識傳播、知識轉化和知識創造的復雜的過程。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在重視技能培訓和技術的培養的基礎上,經過廣泛的宣傳發動,制定本校發展的群體共識的美好愿景,運用集體的聰明才智,通過知識共享來提高學校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完成知識生產、交流、創新和應用的基本流程。
三、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一般特征
在市場經濟中,中等職業學校除具有為社會提供經濟性(商品性)服務這一市場經濟的一般屬性外,很重要的職能就是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的積累,這是中等職業學校區別于企業的特殊屬性。因此,與企業相比中等職業學校的知識管理不僅具有知識管理的共性,又兼具教育產業的特殊屬性。
1.管理思想人本化
知識管理的出發點是把知識視為最重要的資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利用和創新知識作為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競爭力的關鍵。而人是知識最重要的載體,人不僅具有儲存知識的功能更兼有其他一切設備所不具有的分析、加工、組合和創新的能力。學校創造價值主要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人為本是學校價值的源泉,是學校發展的根本。
2.學校組織的開放性
學校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外部信息的搜集、管理、整合和應用,強調與其他外部組織融合和互動,積極形成戰略聯盟,確保組織的先進性,借鑒先進的理念和措施,來實現團隊的生態發展。
3.創新的發展理念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是核心,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創新是靈魂。在信息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必須能適應社會工種和科技領域的瞬息變化。要提高學校在教育領域的競爭力就必須進行創新,失去創新能力,就會失去學校長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知識管理是以創新為核心的管理,在21世紀的今天,中等職業學校必須要通過知識管理的實施,擔負起創造性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
4.共享型的組織文化
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有效實踐必須以新的組織文化氛圍作為支撐。知識共享是學校知識員工豐富個人技能、增長個人才識的可靠保障,只有通過知識共享才能創新知識并最終實現知識的增值。作為知識主要載體的教職員工是學校中最活躍的“生產”要素,也是最難控制的資源。文人相輕、利己主義和學科壁壘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職工群體實現知識共享的不可忽視的障礙,而信任是消除這一障礙的有力武器,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教職工們才會心心相印,團結協作,從而形成學校生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組織文化。
四、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一般原則
在中等職業學校內部要實現有效的知識管理,須根據外部環境、內部狀態以及競爭對手的情況等因素做出綜合考慮,一般要貫徹以下原則:
1.積累原則
無論對于學?;騻€人,知識積累都是實施知識管理的基礎。一個學校自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會有很多的信息和知識產生。如果沒有積累,這些信息和知識就會隨著某項具體工作的結束而消失,或者隨著教職員工的離去而流失,正是這些信息和知識一點一滴地匯聚,才構成了學校的財富,形成了學校的價值文化和核心能力。因此,中等職業學校一定要注意信息和知識的積累,這是學校進行知識管理的首要條件。
2.共享原則
實現知識的共享是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核心原則。通過共享使學校內部的信息和知識公開,每一位教職工都能接觸并有效使用,并可以使每一個新知識項目的運行建立在全校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之上。
3.交流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核心,就是在學校內部建立一個有利于知識交流的組織結構和文化氛圍,使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暢通無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識在交流過程中得到融合與升華,使知識交流者得到啟發和提高。
4.信任原則
信任是交流和共享的基礎,中等職業學校的領導與教職工之間,教職工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自發地將個體的各種類型的知識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
5.學習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習并不僅僅是學生的天職,也應該是全校教職工的第一要務。只有通過不斷的嘗試、吸收、攝取和改進,個體的知識才能得到不斷的升華。
6.重視教職員工原則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是重要的資本,只有員工努力而勤奮地工作,知識資源才能顯現價值,實現創新。中等職業學校的知識管理必須通過全體教職工來實施,應該牢固樹立“教師第一”的理念,自始至終都體現著教師參與的主導作用,盡可能地營造一個快樂舒心的工作環境,激發教職工的進取心。
五、中等職業學校知識管理的現狀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在實驗實習、軟硬件建設和技能培養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和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內部軟環境建設嚴重滯后,影響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對知識的運營管理存在嚴重不足,綜合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基本概念不明確,許多學校不熟悉知識管理的基本內涵,對于什么是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的內容是什么,知識管理的對象和流程,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需要從基本理論和概念上加以整合和灌輸。
第二,對于知識的管理松散無序。出現嚴重的知識流失、遺失現象,表現為知識重疊和高耗低效。在部分中等職業學校有不同的媒體資源部門,分別負責管理不同形式的媒體資源,比如圖書館、電教中心和信息中心等,這樣往往會造成各自為政,可以預見在采購學習資源時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
第三,沒能實現知識的交流和共享,甚至出現知識的壟斷。
第四,大多數學校缺少現代教育技術平臺,知識管理的發展缺少技術支持。
第五,評價和激勵機制落后。主要表現在對教師的評價,仍然以定量評價為主,僅僅關注教師的業務常規檢查,缺少對教師內隱知識等的形成性評價。忽視教師知識價值的評定,更缺少必要的精神激勵。
第六,領導對知識管理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理論上認識和政策上的支持,影響了學校知識的運營和創新。
通過以上論述、分析可知,以技術教育為特色,擔負為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需要通過知識管理,來實現各類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積累、讓度、共享和創新。然而,現行的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官本位”思想泛濫,缺少市場競爭意識和激勵措施,個體間缺少交流溝通,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內耗嚴重。因此,為與知識管理相適應,建設一個有共享價值觀和信念的學習共同體,中等職業學校需要做出管理體制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郁義鴻,知識組織與傳統組織的知識化[J],上海: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2月,138~142
[2]紀芝信,職業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職業與教育
[3]張潤彤,曹宗媛,知識管理概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3
[4]王廣宇,知識管理──沖擊與改進戰略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
[5]汪列鑫,知識管理職能戰略研究,2003,7
[6]經合組織,《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專門報告,1996
[7]唐京,馮明,知識類型與知識管理(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22~2
[8]彼得·F·德魯克等著,知識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
[9][法]查爾斯·德普雷,知識管理的現在與未來,人民郵電出版社
[10]張潤彤,曹宗媛,朱曉敏,知識管理概論,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3,204~205
[11]蔣海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創新研究,2003,5
[12]邸鴻勛,現代職業教育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3]中國科學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1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企業知識管理 文獻研究 OEM企業知識管理
1導言
20世紀9O年代開始,受到知識經濟有關研究的影響和推動,企業知識管理逐漸成為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
從企業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來看,當前的研究重點正由第一代知識管理向第二代知識管理轉變,與第一代知識管理只強調知識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生成和知識集成,同時強調兩者的平衡。從國內外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進展看,英國石油公司、施樂公司、IBM公司和中國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識管理實踐是其中的代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我國的學術界和企業界更多地是把企業知識管理作為一種企業戰略來對待。分析國內外知識管理戰略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現狀可以發現知識管理戰略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戰略管理中的資源觀和市場觀;知識管理戰略劃分為基于資源觀的、基于市場觀的以及基于流程導向的3個流派;知識管理戰略的應用研究主要在企業中進行。在操作層面,可以在總結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類型、選擇依據及評價要素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分析工具探討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o
通過以上基本梳理,我們可以對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有一個大致了解。為了進一步推動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及實務研究,作者將在本文中對重要及新近的有關書籍、博士論文等重點文獻進行綜述,以期為后續研究打下可靠基礎,同時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2 12本重要著作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之知識管理》一書,是國際上知識管理乃至企業知識管理領域最重要的經典讀物之一。該書包括了8個方面的研究內容,主題依次為知識型企業、知識創新型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個人的學習能力、組織整體的學習能力、學習型歷史文獻、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動和專業智能的管理,作者對之的系統化概括見圖1
概言之,知識型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學習,從而更好地存活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員工與整體的學習能力、知識管理工具、組織結構設計以及激勵系統是四個重要的元素。簡言之,學習能力、管理工具、組織設計、激勵系統是企業知識管理的四個重要維度,它們的互動,影響并不斷改造著企業自身的結構,從而為其適應外部環境、贏得競爭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識管理的四要素模型(圖2)。
繼續來看4本國外學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組織:績效、能力、知識一體化管理對領導層如何創建并發展一個適應未來的理想型組織做出了深入剖析。全書分為組織化學習、績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識管理和智慧型組織五個部分強調真正了解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指出績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圍繞計劃與發展展開的各項討論;強調清晰認識組織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創造獲取、積累、分享和應用知識的過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和結構,以便通過評估組織現狀來提高組織成員能力,達到造就智慧型組織的目標。而《知識管理:有效實施的藍圖》沒有糾纏于學術理論重點關注了知識在提高組織績效上的作用。本書對知識管理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廣泛調查,從理論和戰略到技術、工具和變革的環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識管理試點項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書還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來指導如何利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技術,改進組織能力、實現戰略目標?!秱€人平衡記分卡》提出的個人平衡計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績效計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對自我認知、自我發現和自我控制的探討。個人平衡計分卡提供了企業人員管理及改善企業戰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統方法,能夠改變員工行為,提高員工的自我意識、個人責任感和積極性,其本質就是“自我認識+自我學習+思考+行動+挑戰+幸福感+個人抱負與個人道德行為及公共抱負匹配=個人和組織持續發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創造績效》認為高信任是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書將信任的概念引入現實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個原則上,即有能力、公開、可靠和公平,對應的實踐包括八項,即選擇合適的人果斷地領導、告訴他們數字分值、行為正直、使他們負責、給予反饋、了解他們關心什么和不斷學習。本書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對企業組織的相關實踐具有直接的借鑒價值。
再來看7本國內學者的研究著作。
(1)實務派。《知識管理:理論、技術與運營》一書的寫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識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過知識轉化的規律來研究知識的運作機制;從管理科學角度,構建知識管理的理論體系;從管理實踐角度,研究知識管理技術的基礎理論;從知識管理到應用價值的實現角度,研究知識運營的相關理論;提供研究知識管理的知識資源。作者認為該書的框架有新意(圖3),
內容雖較為龐雜,但在散亂處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識管理:正確概念與企業實務》作者陳柏村是臺灣AmazonKnowledge On-demand Inc.的執行長,全書以知識管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迷惑為出發點,從知識管理發展脈絡、知識管理原理與應用剖析、知識策略規劃以及知識管理導人流程與實務四個方面,系統論述了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該書內容涉及知識成長與學習發展動態模型、知識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資本發展的實踐經驗與操作流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對企業具有直接的借鑒作用?!吨R管理理論與實務全面總結了重要的知識管理理論,將知識管理的觀點分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組織管理和實施六個方面,并對相關理論進行了系統介紹,通過入作者在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豐富案例,說明了知識管理理論如何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
(2)學院派?!叮浩髽I知識管理》的緒論很精彩,有“提綱挈領”之功用。雖然該書建立的研究框架 ‘的水平有失水準(圖4),
但也構成一家之言?!镀髽I知識管理方法論研究:利益協調軟系統方法論的應用的突出特點在于,將利益協調軟系統方法論納入系統方法論,再結合企業知識管理本身的方法論,提出了企業知識管理的系統方法論。全書首先介紹了知識管理及其方法論、系統方法論新進展、行動研究范式等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的理論基礎,然后對現有的企業知識管理理論進行整合,其中“多視角知識演化具有獨創性。進一步該書提出了知識管理問題情景下的企業系統隱喻,并以一個實際企業為對象進行了檢驗。全書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基于行動研究的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的邏輯步驟與框架并對之進行檢驗?!镀髽I知識資本管理及其績效評價主要研究了企業知識資本管理的機理和績效評價的方法論,具體內容包括¨從知識生產及消費的角度,分析知識商品化的條件及過程,進而得到知識轉化為資本的一般路徑;探討了知識資本的生成、積累、擴張機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業知識流動及顯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建立企業知識資本的價值鏈,以之為基礎分析企業知識資本績效,并提出了基于實物期權的知識資本投資決策方法;從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的角度分析其與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聯,給出了運營對策。教材《企業知識管理n的框架體系的邏輯性較好,但在具體章節內容的銜接及安排上不夠緊密,其中“企業知識管理風險的預警~節很有新意,可對企業知識管理形成指導。
3 5篇博士論文
在作者研究過程中,通過查找中國期刊網,發現了5篇和“企業知識管理”直接相關的博士學位論文??紤]到博士論文研究的理論性和系統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題順序,對這5篇文獻中的有關內容進行綜述。
(1)知識管理的歷史發展
作為一個哲學或認識論上的概念,蘇格拉底、柏拉圖、茍子等對“什么是知識”進行過論述。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影響因素,則是從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開始,歷經德魯克、馬爾薩克、馬克盧普、魯賓、庫帕、羅賓遜、泰勒、謝曼特、羅默等人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識在其中的作用,從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現代經濟學關于企業本質的探討和研究,逐步發展出以資源為基礎的理論。它把企業視為各種有形、無形資源的集合,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企業所獨有的寶貴資源。在它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理論,將知識作為企業發展特有的資源。企業的資源觀與經濟學中對于知識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識經濟理論的到來。
(2)知識管理及其主要學派
知識管理是通過獲取、創造、選擇、分享、應用和更新等活動來管理企業的知識,并實現將合適的知識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傳送到合適的人手中,以提升組織績效和價值創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與20位知識首席執行官訪談、公司知識管理研討會和專業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資料,對知識管理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將知識管理工作劃分為系統、圖解式、工程、商務、組織、空間、戰略七個學派,其中前三個又劃為“技術方法的,第四個為“經濟學的”,后面三個稱為“行為學的”。
(3)個人知識、組織知識及其相互轉換和作用
關于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這一工作基于Polanyl對知識的劃分,即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Nonaka基于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及其相互作用和促進的深入認識,尤其是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在知識的轉化、運用和創新中的相互聯系,提出了SECI過程模型。將SECI動態過程與對應的創新活動的場所相聯系,Nonaka又提出了創新活動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間“吧”。
(4)企業知識管理理論
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建立在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基礎之上,以企業知識理論、知識資本理論和組織行為理論為核心。企業知識理論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識的基本特性如隱含性、實體性和共享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的基本特征和行為提出了全新的解釋。知識資源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進行企業管理必須重視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知識資本理論是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指導理論,是現代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企業經營戰略、企業能力及經營優勢分析的新方法與新思想。知識資本理論為現代企業尤其是知識型企業的知識共享、交流、應用、創新和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根據企業知識管理的實踐,可以將知識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市場資本、結構資本和知識產權四部分。組織行為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和政冶學等等多門行為科學基礎上的一種管理思想的結晶,它研究企業等組織中人的行為、態度、角色、取向以及組織動力、組織文化、組織設計和組織創新等等,為企業組織有效地實施知識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與流程
概要地說,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包括人力資本管理、組織結構管理、信息技術管理、企業文化營造和合作網絡管理,而企業知識管理的流程則包括知識的采集與編碼、知識的積累與存儲、知識的共享與交流以及知識的創新與增值。
(6)企業知識流管理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還發現了l篇重要的期刊論文《企業知識管理的內容框架研究》,針對企業知識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業“知識流小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因此在此進行轉述。在企業知識流小車模型中,小車的最上部,企業和企業外部實體:之間形成一個知識流環;在小車的中間,員工個人知識和企業的公共知識庫之間形成了第二個知識流環;在小車的底部,是三個“輪子”,分別是知識創新、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正是這三個輪子持續不停地運轉,才保證了企業知識流系統正常的新陳代謝,推動了整個企業知識流的良性流動。
4結語
論文關鍵詞:企業知識管理文獻研究OEM企業知識管理
1導言
20世紀9O年代開始,受到知識經濟有關研究的影響和推動,企業知識管理逐漸成為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
從企業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來看,當前的研究重點正由第一代知識管理向第二代知識管理轉變,與第一代知識管理只強調知識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生成和知識集成,同時強調兩者的平衡。從國內外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進展看,英國石油公司、施樂公司、IBM公司和中國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識管理實踐是其中的代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我國的學術界和企業界更多地是把企業知識管理作為一種企業戰略來對待。分析國內外知識管理戰略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現狀可以發現知識管理戰略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戰略管理中的資源觀和市場觀;知識管理戰略劃分為基于資源觀的、基于市場觀的以及基于流程導向的3個流派;知識管理戰略的應用研究主要在企業中進行。在操作層面,可以在總結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類型、選擇依據及評價要素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分析工具探討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
通過以上基本梳理,我們可以對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有一個大致了解。為了進一步推動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及實務研究,作者將在本文中對重要及新近的有關書籍、博士論文等重點文獻進行綜述,以期為后續研究打下可靠基礎,同時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之知識管理》一書,是國際上知識管理乃至企業知識管理領域最重要的經典讀物之一。該書包括了8個方面的研究內容,主題依次為知識型企業、知識創新型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個人的學習能力、組織整體的學習能力、學習型歷史文獻、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動和專業智能的管理,概言之,知識型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學習,從而更好地存活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員工與整體的學習能力、知識管理工具、組織結構設計以及激勵系統是四個重要的元素。簡言之,學習能力、管理工具、組織設計、激勵系統是企業知識管理的四個重要維度,它們的互動,影響并不斷改造著企業自身的結構,從而為其適應外部環境、贏得競爭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識管理的四要素。
2重要著作
繼續來看4本國外學者的研究著作?!吨腔坌徒M織:績效、能力、知識一體化管理對領導層如何創建并發展一個適應未來的理想型組織做出了深入剖析。全書分為組織化學習、績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識管理和智慧型組織五個部分強調真正了解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指出績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圍繞計劃與發展展開的各項討論;強調清晰認識組織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創造獲取、積累、分享和應用知識的過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和結構,以便通過評估組織現狀來提高組織成員能力,達到造就智慧型組織的目標。而《知識管理:有效實施的藍圖》沒有糾纏于學術理論重點關注了知識在提高組織績效上的作用。本書對知識管理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廣泛調查,從理論和戰略到技術、工具和變革的環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識管理試點項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書還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來指導如何利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技術,改進組織能力、實現戰略目標?!秱€人平衡記分卡》提出的個人平衡計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績效計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對自我認知、自我發現和自我控制的探討。個人平衡計分卡提供了企業人員管理及改善企業戰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統方法,能夠改變員工行為,提高員工的自我意識、個人責任感和積極性,其本質就是“自我認識+自我學習+思考+行動+挑戰+幸福感+個人抱負與個人道德行為及公共抱負匹配=個人和組織持續發展”?!洞笱愕牧α浚盒湃蝿撛炜冃А氛J為高信任是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書將信任的概念引入現實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個原則上,即有能力、公開、可靠和公平,對應的實踐包括八項,即選擇合適的人果斷地領導、告訴他們數字分值、行為正直、使他們負責、給予反饋、了解他們關心什么和不斷學習。本書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對企業組織的相關實踐具有直接的借鑒價值。
再來看7本國內學者的研究著作。
(1)實務派?!吨R管理:理論、技術與運營》一書的寫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識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過知識轉化的規律來研究知識的運作機制;從管理科學角度,構建知識管理的理論體系;從管理實踐角度,研究知識管理技術的基礎理論;從知識管理到應用價值的實現角度,研究知識運營的相關理論;提供研究知識管理的知識資源。內容雖較為龐雜,但在散亂處仍有思想的火花?!吨R管理:正確概念與企業實務》作者陳柏村是臺灣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執行長,全書以知識管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迷惑為出發點,從知識管理發展脈絡、知識管理原理與應用剖析、知識策略規劃以及知識管理導人流程與實務四個方面,系統論述了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該書內容涉及知識成長與學習發展動態模型、知識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資本發展的實踐經驗與操作流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對企業具有直接的借鑒作用。《知識管理理論與實務全面總結了重要的知識管理理論,將知識管理的觀點分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組織管理和實施六個方面,并對相關理論進行了系統介紹,通過入作者在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豐富案例,說明了知識管理理論如何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
(2)學院派。《:企業知識管理》的緒論很精彩,有“提綱挈領”之功用。
但也構成一家之言。《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研究:利益協調軟系統方法論的應用的突出特點在于,將利益協調軟系統方法論納入系統方法論,再結合企業知識管理本身的方法論,提出了企業知識管理的系統方法論。全書首先介紹了知識管理及其方法論、系統方法論新進展、行動研究范式等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的理論基礎,然后對現有的企業知識管理理論進行整合,其中“多視角知識演化具有獨創性。進一步該書提出了知識管理問題情景下的企業系統隱喻,并以一個實際企業為對象進行了檢驗。全書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基于行動研究的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的邏輯步驟與框架并對之進行檢驗。《企業知識資本管理及其績效評價主要研究了企業知識資本管理的機理和績效評價的方法論,具體內容包括¨從知識生產及消費的角度,分析知識商品化的條件及過程,進而得到知識轉化為資本的一般路徑;探討了知識資本的生成、積累、擴張機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業知識流動及顯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建立企業知識資本的價值鏈,以之為基礎分析企業知識資本績效,并提出了基于實物期權的知識資本投資決策方法;從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的角度分析其與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聯,給出了運營對策。教材《企業知識管理n的框架體系的邏輯性較好,但在具體章節內容的銜接及安排上不夠緊密,其中“企業知識管理風險的預警~節很有新意,可對企業知識管理形成指導。
在作者研究過程中,通過查找中國期刊網,發現了5篇和“企業知識管理”直接相關的博士學位論文??紤]到博士論文研究的理論性和系統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題順序,對這5篇文獻中的有關內容進行綜述。
3博士論文
(1)知識管理的歷史發展
作為一個哲學或認識論上的概念,蘇格拉底、柏拉圖、茍子等對“什么是知識”進行過論述。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影響因素,則是從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開始,歷經德魯克、馬爾薩克、馬克盧普、魯賓、庫帕、羅賓遜、泰勒、謝曼特、羅默等人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識在其中的作用,從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現代經濟學關于企業本質的探討和研究,逐步發展出以資源為基礎的理論。它把企業視為各種有形、無形資源的集合,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企業所獨有的寶貴資源。在它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理論,將知識作為企業發展特有的資源。企業的資源觀與經濟學中對于知識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識經濟理論的到來。
(2)知識管理及其主要學派
知識管理是通過獲取、創造、選擇、分享、應用和更新等活動來管理企業的知識,并實現將合適的知識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傳送到合適的人手中,以提升組織績效和價值創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與20位知識首席執行官訪談、公司知識管理研討會和專業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資料,對知識管理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將知識管理工作劃分為系統、圖解式、工程、商務、組織、空間、戰略七個學派,其中前三個又劃為“技術方法的,第四個為“經濟學的”,后面三個稱為“行為學的”。
(3)個人知識、組織知識及其相互轉換和作用
關于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這一工作基于Polanyl對知識的劃分,即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Nonaka基于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及其相互作用和促進的深入認識,尤其是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在知識的轉化、運用和創新中的相互聯系,提出了SECI過程模型。將SECI動態過程與對應的創新活動的場所相聯系,Nonaka又提出了創新活動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間“吧”。
(4)企業知識管理理論
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建立在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基礎之上,以企業知識理論、知識資本理論和組織行為理論為核心。企業知識理論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識的基本特性如隱含性、實體性和共享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的基本特征和行為提出了全新的解釋。知識資源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進行企業管理必須重視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知識資本理論是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指導理論,是現代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企業經營戰略、企業能力及經營優勢分析的新方法與新思想。知識資本理論為現代企業尤其是知識型企業的知識共享、交流、應用、創新和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根據企業知識管理的實踐,可以將知識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市場資本、結構資本和知識產權四部分。組織行為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和政冶學等等多門行為科學基礎上的一種管理思想的結晶,它研究企業等組織中人的行為、態度、角色、取向以及組織動力、組織文化、組織設計和組織創新等等,為企業組織有效地實施知識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與流程
概要地說,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包括人力資本管理、組織結構管理、信息技術管理、企業文化營造和合作網絡管理,而企業知識管理的流程則包括知識的采集與編碼、知識的積累與存儲、知識的共享與交流以及知識的創新與增值。
(6)企業知識流管理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還發現了l篇重要的期刊論文《企業知識管理的內容框架研究》,針對企業知識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業“知識流小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因此在此進行轉述。在企業知識流小車模型中,小車的最上部,企業和企業外部實體:之間形成一個知識流環;在小車的中間,員工個人知識和企業的公共知識庫之間形成了第二個知識流環;在小車的底部,是三個“輪子”,分別是知識創新、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正是這三個輪子持續不停地運轉,才保證了企業知識流系統正常的新陳代謝,推動了整個企業知識流的良性流動。
4結語
1知識的內涵
知識的具有戰略內涵和行為孕育力,而知識的基本概念從希臘三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成為哲學界爭辯不休的話題,至今流派眾多。這也是導致知識管理領域的知識這一基本概念模糊繁雜的原因之一。本文對知識的基本概念不進行定義式的辯論,而是通過對知識概念的梳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進而豐富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知曉知識管理的方法論。本部分從哲學、哲學—管理學、管理學3個方面對知識內涵予以探討。
1.1知識內涵的哲學角度研究
在知識管理研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概念首推柏拉圖(Plato,428-348BC)的定義:知識是經過驗證的信念。知識是一種信念,而且是經過驗證的,經過實踐檢驗后而進行思考的結果。2001年,美國西點軍校的知識論教授波伊曼拓寬了知識的內涵,指出知識作為具有理性的創造物,是整體能力的結果,即知覺、反思和正確行動的能力的結果[13]。波伊曼把知識的內涵擴展到了人的主觀知覺,有限理性的思考和在此指導下實踐行為后形成了一定能力的結果。從整體高度貫穿了知識的整個進程,暗含了信息處理、認知模式和行為能力的知識聯結特性。與組織學習的雙環學習類似,2007年,斯蒂芬對知識的內涵進一步深入,指出知識是行為修正的結構,鑲嵌于個人經驗的流程和社會與文化背景的系統[14]。把社會和文化大背景也增加進來,完善了知識的孕育環境。如表1所示。
1.2管理學—哲學交叉角度的知識內涵的探討
管理學者一直努力從哲學汲取營養,豐富著知識管理領域的知識內涵,即把知識的哲學內涵引入到管理實踐中來,為知識管理實踐理論提供必要的支撐。2000年,斯泰西(RalphD.Stacey,2000)通過對復雜性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來源于自然科學的復雜理論如果運用到社會科學中,必須進行一定的修正和重新定位,并結合米德(G.H.Mead,1934)的精神(Mind)、自我(Self)和社會(Society)的演化哲學理論,認為知識就是人們之間的意念與溝通之間的產物[15]。意念存在于個體中并涌現和受制于群體中,往往受到個體經歷、價值觀念、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影響,是個體心智模式的基礎。通過群體的溝通和交流,不斷相互反映,修正其個體的意念和行為。斯泰西強調知識是個體之間相互反映而形成的產物,知識場所為個體,而喬治和丹尼爾(GeorgSchreygg,DanielGeiger,2007)強調知識是社會系統的產物,存在于社會中。由于管理研究中知識的概念比較繁雜、不清晰,喬治和丹尼爾對知識概念進行了重新定位,基于科學哲學(哈貝馬斯Haber-mas,1986)和語言哲學(柏格曼Bergmann,1958;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922)認為知識基本上依存于交流(Communication)和反映(Reflection),構建于社會交流過程中[11]。
1.3管理學研究中比較代表性的知識內涵研究
在知識管理研究與實踐領域中,很多學者進行了各自具有特色的知識內涵研究,本文僅對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概念予以探討。日本學者野仲郁次郎(IkujiroNonaka,1991,1995,2006,2008)對柏拉圖的知識概念進行了具體深化,認為知識是人際間個人信念朝“真實”的方向實現驗證的動態過程[7]。強調知識是實現驗證的動態過程,把知識的內涵由靜態屬性轉遷到了動態過程,知識具有時間演化屬性,戰略和信念導引功效。第一本《知識管理》專著的出版者,具有會計背景和企業實踐的著名知識資本計量專家斯威比(Sveiby,1997)認為知識具有行為指導內涵,進而形成能力,指出知識可以理解為采取行動的能力[16],進而對企業的知識予以評估和測度。可以說把能力和知識聯結在一起,但是知識載體,個體價值觀念等心智模式被忽略了。1998年,達文波特等(ThomasH.Davenport,LaurencePrusak.1998)定義知識是一種有組織的經驗、價值觀、相關信息及洞察力的動態組合,它所構成的框架可以不斷的評價和吸收新的經驗和信息[17]。這一概念指出知識的動態組合特性,知識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對知識工作和知識工作者的研究更加有針對性和指導性。
2知識的來源
在哲學研究中,對知識的來源/知識怎么產生的辯論一直促進了知識內涵的豐富,提高了對知識這一概念的認識。首先是英國的經驗主義學派,比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約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大衛•休謨(DavidHume,1711—1776)、喬治•貝克萊(GeorgeBerkeley,1685—1753)。他們認為知識是由經驗驅動的,存在于我們記憶和大腦景象中,沒有被我們感知的東西(知識),那么它們是不存在的[18]。后來維爾•杜倫(WillDurant)進一步發展認為任何事物的知識僅僅是對它的感知。那么知識就存在于人類的神經系統(KennethBoulding,1910—1993),并作為有機系統需要人們生活復雜性來維持[19]。與該學派相對應的就是法國的笛卡爾學派。笛卡爾(ReneDescartes,1596—1650)認為我們的知識是由人們的推論演繹的過程而產生的,哲學家羅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1970),進一步指出知識僅僅存在于我們的意念中,不是來源于我們的感知。后來著名的哲學大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對這兩個學派進行了集成和綜合,辯證的認為知識的來源有兩部分構成,一個是先驗知識,另外一個是后驗知識。米勒(Mller-Merbach,2007)根據康德(1724—1804)基于先驗和后驗的知識創造2個路徑,指出知識可能涉及5種后驗知識:人造結構(man-madestruc-tures)、科學發現(scientificdiscoveries)、純粹實證事實(purelyempiricalfacts)、社會公開(socialdis-closures)和行為假設(behavioralassumptions)[20]。這僅僅是對知識存在的形式進行分類,強調知識的實踐反饋修正特質。如表2所示。
3知識的構成/分類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ca.384-322BC)提出任何事物(包括知識)具有4個構成元素:具體內容的材質,材質的存在結構和形式,具體操作的產品進程,產品的目的和用戶群。這一概念的提出深深影響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知識。維格(KarlM.Wiig,1993)提出知識包括事實、信念、觀點、判斷、期望、方法論(Methodology)與操作知識(Know-How)[21]。受到信息科學與技術影響的阿拉維和琳達爾(MaryamAlavi,DorothyE.Leidner,2001)提出知識包含幾個方面:精神、物體目標、流程、獲取信息的條件和能力[22]。達文波特等(ThomasH.Davenport,LaurencePrusak.1998)定義知識是一種有組織的經驗、價值觀、相關信息及洞察力的動態組合。這些研究是從知識的內容角度對知識的構成予以探討,見表3。除此之外,還存在屬性角度的分類:米歇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1962)的個人知識理論提出知識具有隱性和顯性兩個屬性,人類真正具有個體行為的差異來源于其隱性知識能力[23],該理論構成了野仲郁次郎的知識創造螺旋的理論基礎,給知識管理的研究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這也是知識管理從1990—1995年的信息為主研究轉入到2000年左右的隱性知識研究的哲學基礎動因之一。而后許多學者在此范式下進行了深入研究。1996年,斯本德(JCSpender,1996)對知識管理的哲學基礎進行了概述性研究,在野仲郁次郎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基礎上增加了個體和群體知識分析維度[9]趙春偉(ChunWeiChoo,2001)把知識分為3種類型:隱性知識、顯性(規則)知識和文化知識[24]。突出了文化這一社會特有產物在知識中的映射。1995年,布萊克勒(FrankBlackler,1995)指出知識的概念是復雜的并與組織理論密切相關,結合知識在組織中的鏡像提出知識種類:具體化(Embodied)、內嵌化(Embedded),頭腦化(Em-brained)、文化化(Encultured)和編碼化(enco-ded)[25]。該分類基本涵蓋了知識在組織中存在的不同形態,從不同角度對知識進行了多維視角的探析。而具有哲學背景的波伊曼(LouisP.Pojman,2001)根據對知識內涵的確證,把知識分為:熟悉的知識、有能力的知識和描述/命題的知識3種主要類型[13]。如表4所示。
4知識分類的新視角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是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對人類的行為區分為3種:技術、社會和倫理。米勒(HeinerMüller-Merbach,2006)進一步進行了延伸,提出了技術性知識、社會性知識和倫理性知識的知識分類框架[27]。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對知識進行了探索性的分類,沒有進一步詳細闡述其內容和三者關系。顧基發和朱志昌(1994)通過對系統方法論發展進行回顧,借鑒東方系統思想,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物理—事理—人理的三理理論(WSR)。物理就是研究可管理知識的技術物質方面屬性;事理是指構建知曉過程的認知機制;人理涉及對知識持有者的社會—政治關聯的治理。朱(ZhuZ.C.)認為這是一個整體性方法,集成整合了技術、人的認知和制度[28]。該理論可作為組織進行知識管理提供了方法論支撐。社會學家哈貝馬斯(JrgenHabermas,1968/1971)在對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知識理論進行了反思與批判,從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calantholo-gy)的角度指出對應于人類的技術旨趣(technicalinterest)、實踐旨趣(practicalinterest)和解放旨趣(emancipatorinterest),人類社會形成“經驗—分析的、歷史—詮釋的和批判的3種不同的知識[29]。那么相對于社會單元的組織而言,組織的知識也具有技術子知識、社會子知識和倫理子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