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9:36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地理課中的地圖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1
鄉土地理教學指的是學生所在地的位置、氣候、地形、等地理范疇內的知識教學活動。鄉土地理知識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應該重點掌握的知識之一,通過對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結合地理教材加深對當地地理知識的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己的綜合地理水平。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因為這部分知識沒有被納入中考的范疇,所以在教學中沒有被重視,無法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一、鄉土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的地理鄉土知識教學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對這一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學中沒有給予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在實際的教學中,對這一學科的課程安排時間不足,再加上這一學科沒有被納入中考的范疇,所以在升學壓力下,不僅學校領導沒有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任課老師在教學中也忽視了這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沒有及時加強自己在這一方面專業的素質,在教學的過程中形式呆板,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地理情況,不能掌握好所學的鄉土地理知識。同樣在地理知識的應用中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終導致學生的綜合地理水平不高。
二、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作用
與一般教材上的地理知識不同,鄉土地理知識教學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重視對學生這一知識的教學。
因為鄉土地理教學主要是對學生所在地區的地理知識的教學,所以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加深對當地地理知識的了解,雖然學生平時生活在這,但是往往容易出現忽視了解這一地區地理情況的現象,而通過對學生鄉土地理知識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將實踐轉化為理論,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當地的地理知識。通過對當地地理知識的研究還能幫助當地部門及時了解經濟建設的環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供地理環境上的依據,及時避開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通過鄉土地理教學還能幫助學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根據當地的實際地理情況,結合地理理論知識,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系統研究,采取可行的辦法促進當地地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幫助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樹立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觀。
通過對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讀圖水平。眾所周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借助地圖也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只能通過想象來理解地圖上的知識,而通過對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地理情況讀圖,在不斷地實踐中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水平。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多地接觸當地的地理環境。通過細致的觀察,使學生在不斷地實踐中能夠提高自身的地理實踐探究能力。
三、加強鄉土地理教學的具體措施
1、轉變對鄉土地理教學的認識
要想讓鄉土地理這門課程在教學中能夠被充分重視,國家的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領導、老師要轉變對鄉土地理教學的認識,了解這門學科對學生的重要性。首先,各級教育部門應重視鄉土地理教材的編排工作,負責編寫高質量的鄉土地理教材,讓老師在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所依據。其次,應該重視對地理老師教學素質的培養,及時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斷加強自身的鄉土地理知識,讓老師在教學中能夠重視對學生這一地理知識的教育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學校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能夠安排足夠的時間讓老師進行教學,并安排專業素質較高的地理老師對學生進行鄉土地理識教學,使老師在教學中能結合當地的地理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鄉土地理知識水平。
2、提高鄉土地理教學老師的專業素質
在鄉土地理知識的教學中,任課老師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所以應該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和專業水平,及時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讓老師認識到地理鄉土教學的重要作用,并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結合當地的地理現狀,通過不斷地實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生的地理水平。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鄉土地理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借助鄉土地理教材,并結合當地的地理實際情況,讓學生通過對當地實際地理情況的觀察和實際體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以選取可供課堂討論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供學生討論。例如,學生每天都要騎自行車上學,可以讓學生對自己上學路的地理風貌進行討論。這種教學方法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對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還能在具體的實踐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記憶。
四、結語
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認識到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作用,地理老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在鄉土地理教學中進行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識水平,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地理水平,并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柯志坤.淺淡初中地理課中的鄉土地理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2)
[2]湯江南.鄉土地邢教學在高職地理教改中的實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11)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讀圖能力地圖是地理課堂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道具,讀圖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地理學習的一種能力,教師對地理知識的語言描述是不可能代替地圖教學的作用的。作為一線的地理教師一般來說都會通過地圖進行地理教學,然而部分教師在地圖教學中方式較為簡單,采取放羊式的讓學生識記的手段。這樣一來,地圖教學在地理課堂上的功用就難以顯現,學生對識圖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地圖,教師要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與讀圖的基本常識結合起來,這樣學生讀圖才會有針對性,讀圖能力才會有所提升。
一、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
地圖是空間地理信息的一種形象展示,在地圖中有很多的“地圖語言”,這些地圖語言是讀圖的第一步,只有認識了這些語言我們才能讀懂地圖。比如在地圖中,方向、比例尺、圖例、標注以及經緯網等基本的地圖語言使我們必須要牢牢掌握的,教師在地圖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打好基本功。除了這些基本的地圖語言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些示意圖的基本知識。比如,氣溫、降水量等的柱狀圖、直線圖、曲線圖,地形的剖面圖以及一些地理空間的分布圖,等等。這些在地理課教學中也是比較常見的,這些示意圖的語言也是十分豐富的。
在讓學生掌握讀圖的基本語言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讓他們在拿到一幅地圖或者一張示意圖的時候,知道從哪里入手,這樣就避免了讀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讀圖一般來說要按照地圖的內容來進行,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讀圖技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圖過程中注意規律的總結,什么樣的地圖應該重點注意什么。比如,我們在看一張地形或者是降水量的分布圖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注意地形和降水量的空間分布,不同的地理空間里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在看世界人口分布增長的示意圖的時候,我們就要既要注意人口在空間上的不同,也要注意人口在時間上的變化。
二、引導學生進行動手繪圖,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
地理學習更多是依靠空間形象思維,讀圖也是空間形象思維的一種延伸,但是僅僅通過讀圖,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將知識牢記。讀圖的目的不是簡單的會識圖,而是讓學生在腦海里能夠留下一個空間印象,等到用到相關知識的時候,能夠從腦海里隨意的調取。因此在讀圖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動手繪圖,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檢驗學生看圖的效果和強化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記憶。教師可以讓學生繪畫簡易地圖,或者教師將事先繪制好的簡易的地圖,讓學生進行空白填空;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地理填充圖冊進行練習。
學生在進行動手繪制簡易地圖的時候,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要讓學生知道繪制地圖并不是把地圖繪制的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而是用筆勾勒出基本的輪廓,并能夠知道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方位即可。在初中地理課中,我們學習的空間分布圖是比較多的,比如各大洲、大洋、國家、地區以及山脈河流等。學生只要能夠繪制出他們的方位,大體的輪廓,山脈河流的走向以及所處的經緯度就達到目的了。比如,在學習湘教版《中國的河流》繪制黃河的地圖輪廓時,學生必須要明確黃河的“幾”字形走向,并且要注明黃河的發源地,經過的省份,經過的平原、高原,經過的重點城市以及從哪里入海等信息。
三、挖掘地圖中的深層信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在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時候,僅僅滿足于對地圖信息的辨認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對這些基本的信息進行整合,進行思考,這樣學生才能從地圖中獲得更為有價值的信息。在考試的時候,題目的設定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識外,有一部分體現能力的題目,也都是通過挖掘地圖的信息而設定的,因此在平時讀圖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挖掘深層次的內容。比如,在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本介紹和地圖冊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是什么以及我國降水的基本規律是什么。這些都是基本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學或者相互交流很容易得出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形成這種氣候和降水規律的原因。這種探究原因的題目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冊中地球五帶的分布圖,中國的地形特點等來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讀圖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地理課中,一些表面的地理現象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原因的,而這種原因需要學生深挖地理信息進行得出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聯想能力對于學生學習地理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在讀圖時要注意知識之間的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相會融合,從而正確認識地理現象。
總之,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題中之義,也是提高學生地理分析能力以及空間感性認識能力的必要手段。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技巧,才能夠進行地理知識的融會貫通,地理概念才會不再抽象,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就會更加牢固。教師要將讀圖教學貫穿于教學之中,在地理知識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讀圖能力的提高中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 結合鄉土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鄉土事物便具有這個優勢,鄉土事物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更加具體、更加生動、也更加熟悉,因此通過鄉土地理事物教學能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心理,增強學生地理感性知識,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所獲得的地理基礎知識,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如在“海陸變遷”一節中。在講到海陸是如何變遷時。筆者就以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作為事例進行教學,這些海底古森林遺跡就在離我們學校不到500米的深滬灣海灘上,同學們都見過,倍感親切。這樣經常地把鄉土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深深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2 用鄉土地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學生掌握好讀圖識圖的能力對他們將來能否自主學習地理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地圖也是中考的重要門檻,近年來泉州中考地理科試卷中各種類型地圖總數均達到20張以上。因此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最熟悉的鄉土地圖做為研究對象,讓學生掌握方法,并加以推廣,對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時筆者要求學生觀看《泉州天氣預報》、《泉州新聞》等節目,加上學生平時也有的走親訪友、耳濡目染,他們對泉州的縣市已經有一定了解。這樣到了教《泉州政區圖》這課時,復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圖讓學生填充,老師只需調動學生的地理聯想力,把他所知道的事物應用到我們所學知識點上,學生很快地就能填好。
3 利用鄉土材料,喚起愛國、愛家鄉的熱情
鄉土地理材料,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用來做事實例證時,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學生自己身邊生動實在的地理事實材料,和對家鄉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家鄉材料,讓學生深思細想??梢詥酒饘W生對家鄉的熱愛,鼓舞學生樹立建設美好家鄉的豪情壯志。如介紹泉州“充滿活力的僑鄉經濟”,說到泉州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具體數據或事例,如:泉州市現轄7個縣(市)均跨入福建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和安溪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等。尤其是介紹到晉江連續幾年排在全國“百強縣”前列時,學生異常激動,以家鄉為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學生對家鄉改革開放前、后的各種變化都抱一種強烈的認知欲望,教師可以利用這點,用事實對學生進行鄉情的教育。引導學生向父母等老一輩了解幾十年前的飲食服裝、居住環境、家用電器以及交通工具狀況,對比現在的生活。通過這種活動,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家鄉的巨變,激發熱愛家鄉、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情感,把鄉情教育寓于國情教育之中。
4 結合鄉土實踐,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內容豐富,與鄉土地理教學有關的實踐內容就有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引導學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設計的社會調查和野外考察等實踐內容,指導學生觀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環境、工農業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并形成照片、調查報告、鄉土地理小論文等實踐成果,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通過鄉土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周邊環境,主動與客觀世界對話,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能逐漸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5 結合鄉土事實,感觸人地關系
結合人地關系理論,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學生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形成全球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念,提高適應、保護和改造環境的自覺性和能力。學生理解人地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周圍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紹泉州的自然資源時,向學生介紹泉州曾經是水鄉地區,湖泊河流較多,改革開放前河里魚蝦成群,河水清澈見底。但近十年來,由于人類在生活、生產中的不合理利用,從工廠排放的大量廢水,農民施放的農藥隨雨水流到河涌里,導致河里魚蝦幾近絕跡,水質變濁,居民飲用的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威脅。并且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換成了民宅或工廠。在個別鄉鎮,更是出現了水荒。我校所在村莊安裝自來水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村里漂染廠造成的水污染太嚴重,導致井水無法飲用。這些都是人地關系不協調發展的后果。通過鄉土事實教育,學生驚訝不已,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的環境已經遭到如此嚴重破壞,環保意識自然而生,此時教師加以引導,便能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價值觀。
6 結語
初中鄉土地理教學是可嘗試的。正確認識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靈活運用鄉土材料來進行教學,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地理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手段。而進行鄉土地理教學的好壞,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也須不斷去搜索各方面的鄉土地理資料,經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便及時獲得鄉土地理教學的最新資料,從而應用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地理[M].第9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地理 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知識的基礎,也是地理教學的主要工具。教學中經常運用地圖,可以加強地理課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對于提高地理課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鞏固記憶、培養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地圖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會學生閱讀地圖
七年級學生還很小,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較差。教師應該了解學生,耐心細致、有步驟地都會學生閱讀地圖。
首先,看圖的標題。地圖標題注明了地圖的屬性,這是閱讀地圖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圖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節中,所以首先要指導學生找準地圖,了解不同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地圖。其次,看地圖圖例,地圖注釋。這是指導學生看懂地圖的基礎,許多學生填注地圖時,不是尋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圖例,而是強記填注內容在圖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學生記憶的難度,又常常出現將海洋名稱填注在陸地上,把國界線當成了河流等張冠李戴的笑話。最后,看地圖內容。教師要緊扣地圖主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標題、圖例進行思考,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
例如我在講東南亞一節時,引導學生看《中南半島河流與城市的分布》圖時,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張地形圖,通過學習我們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島地形的分布特點以及對河流、城市分布的影響,并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先看分層設色地形圖圖例,了解不同的顏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說出中南半島各地區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圍,并回答我提出問題。學生們非常熱情地討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很順利地總結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勢導致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并根據河流上、下游的相對高度推斷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
二、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
由于地理研究對象的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認識和了解,對地圖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導很快就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為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同學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如在緒言課上讓同學看地圖冊找出: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哪個半球,中國在亞洲的哪一部分,甘肅省在中國的什么位置。有時結合時事提出問題。在講地圖時我注意先讓同學們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同學們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讓其區分地圖和一般的圖畫有何不同,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三個基本要素的問題。并逐一認真講解,打好基礎。然后要求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同學們從蘭州乘火車去北京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線,經過哪些省,大概有多遠;去桂林旅游向什么方向走,沿途經過哪些大山和大河。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地圖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鞏固了地圖三要素的知識。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游,觀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認識,促使學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圖描述聯系起來。使同學們感到地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識和地圖結合起來,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于知識的運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感。沒有成功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三、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并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什么是地圖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直觀教具,又是知識來源,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地圖類型很多,有景觀圖,如自然帶這一節,課本給了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亞寒帶針葉林三幅景觀圖,通過觀察樹木,學生就能認識不同的植被類型。分布圖,如地形圖、氣候圖、河流分布圖等,地形剖面圖,還有各種等值線圖,如等高線圖、等溫線圖……它們或展示地理事物的具體面貌,或展現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建立空間概念和發展形象思維都需要以圖像作為主要媒介。基于這一教學思想,在地理教學中,我嘗試著讓學生觀察識圖―充分用圖―自主創新。地圖學習三部曲,重在體現識圖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怎樣學好地圖
1.仔細觀察,準確獲取地圖信息
在地理教學中,很多地理知識都要通過地圖來表現,這就要求學生會觀察、分析地圖,通過觀察分析這一過程綜合歸納出有用的地理信息。以“等高線地形圖”教學為例。教師給出簡易的等高線地形圖,要求學生通過讀圖簡單歸納出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根據圖例認識圖上的線條及文字分別表示什么,再結合板圖設計問題,如學生要能讀出等高線上某點的高度,判斷兩點的高度差,然后對照地理模型思考等高線為什么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讀圖伊始,首先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讀圖,在正確識圖之后,依據題意要求,結合所學內容,合作分析、討論,直至找出正確答案。此時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悅,興致正濃,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這些閉合的等值線表示氣溫分布,你又可以讀出什么?經過學生各種思維的加工處理,層層探究、升化,得出閉合的等溫線,中心數值大表示高溫中心,反之為低溫中心。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不僅能夠讀出信息、分析信息,還能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達到知識的轉化與遷移,充分培養學生掌握和活學活用所學知識的思維和能力。
2.充分用圖,構建地理思維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所以在一些教學中常常要體現出各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合理用圖,充分了解圖中的信息并將知識進行綜合加工,有利于地理思維的培養。如“新疆”一課中,先由“疆”字展開,提示“疆”字蘊含了新疆的地形及位置特點,然后讓學生通過找圖來驗證這一說法。學生很快找到新疆地形圖和中國地圖,在地形圖上學生指出新疆以山脈、盆地為主,而且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分布特點,和“疆”的右半部結構正好吻合,根據中國地圖指出新疆位于祖國西北邊疆,有深居內陸的位置特點,由此解釋“疆”字左半部有“拔弓保衛邊疆領土”之意。干旱的自然環境特點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內容,要求學生根據圖討論分析“干”的原因、“干”的表現及“干”的影響。學生利用新疆景觀圖、地形圖、綠洲分布圖、交通圖,將多圖放在一起分析新疆位置、地形、氣候、農業、交通的關系,通過積極地討論認識新疆沙漠廣布、河流稀少、高山草場和綠洲分布這四個特點,而受其影響發展高山畜牧業、綠洲農業、交通呈環狀連接各個綠洲等,更由此得出位置、地形影響氣候,而氣候又影響到當地的景觀、農業生產、交通等方面。這節課讓學生充分利用地圖,通過讀圖、析圖的過程使學生對新疆有了全面的認識,形成了清晰的地理思維,獲得了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3.設計地圖,落實空間分布
在“黃河”一課中,我讓學生以地圖呈現的方式,把黃河“畫”出來。首先,明確黃河的形狀,將黃河的“幾”字圖形畫下來,然后從源頭到入海,從支流到省區,從地形到氣候,再從自然環境到黃河問題及治理。學生自學、討論,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不同顏色表示不同內容,把黃河“畫”出來,要求地圖能夠呈現出黃河的“全貌”,讓人一眼讀懂黃河,而且要清晰美觀。在講課前,我先設計好問題,問題引導逐步展開,要求學生將知識點落實到圖上,逐步完善地圖,也逐步完善系統知識,最后呈現出一個有省區、有分界點、有支流的信息全面的黃河地圖。經過一系列的思考、討論、分析,學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地圖,并且按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各小組又相互評價,完善自己的成果。最后,我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讓學生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要掌握的東西。通過這樣一個畫圖的教學過程,學生對黃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區域地理的教學中,學生經常會積極地畫這樣一幅圖,并且設計將要點填充在合適的位置。精心設計的地圖,空間感十足,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讓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分布有了更加深刻的記憶,對系統知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能夠很好地理解并記憶所學內容,讓學生有美的感受,同時也增加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地圖對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常運用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還能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教會學生在生活中讀圖、用圖、繪圖,是新課改下中學地理教學極其重要的一項任務,也是素質教育在地理學科的具體體現,它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鄉土地理;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1-159-01
地理來源于生活,地理教學和學習比較抽象的,如果將地理教學和學習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地理鄉土資源,將地理科學淋漓盡致的搬到課堂展現給學生,對我們教學和學生學習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鄉土地理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科,鄉土地理材料就在學生的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學生時常接觸,它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下面我們結合地理教學實踐談談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一、鄉土地理的重要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如何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出富有實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實踐活動!課程形態的多樣化是新思路,課程形態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是單獨設鄉土地理課,教材中精選出專題性素材、提供眾多的知識生長點,橫向可與其他學科聯系,縱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課程,從而構建出一個開放的課程形態;二是與相關學科綜合,設立鄉土綜合實踐課程。這樣可集中有限的教學課時和各自為政的教師,優化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體現精簡、高效原則,提高教與學的綜合效益。同時還有助于校園鄉土文化氛圍的形成和學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從校本課程開發的高度來認識鄉土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與之相關的學科整合問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問題、學生小課題研究指導問題亟待深入思考。
二、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活動相結合
鄉土地理學習實踐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既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途徑,也是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性特點的要求。鄉土研究活動是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參與的專題研究活動。我們對本校初三學生鄉土地理學情的調查:部分學生對家鄉地名探源、歷史人物、環境保護等研究性話題有濃厚的興趣。教學中可引導他們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究性學習?;蛳驅W生提供實踐與探究課題,如盤縣各鄉鎮民間諺語、天氣狀況、著名旅游資源(碧云洞、盤縣大洞等)、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成坡改梯、退耕還林等)、主要自然災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項目建設(響水煤礦、哮天龍水庫、松河煤礦、紅果循環經濟型煤焦化等),并進行具體指導。指導學生深入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其過程一般應遵循如下幾個步驟。確立階段調查研究具體實施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此次調查研究的人員、對象、時間、地點、具體目標或指標、具體方式方法和步驟等。調查實施,這是整個調查研究的非常關鍵的一環,是收集資料和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或信息的必需途徑,通過有組織的研究活動了解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建設等,研究活動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并在實踐中發展其創新能力。
三、鄉土地理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
“鄉土地理”教學作為綜合學習和素質培養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到的地理方法運用于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于“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于學生開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窮落后的面貌還沒有徹底改觀。在向學生介紹國情時,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把本鄉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實,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對學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學生正視現實,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為祖國的發展奮發圖強,增強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又如課程標準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征,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
總之,鄉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密切聯系當地經濟建設實際,使教育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并掌握地理知識和應用實踐,為將來的再學習和深造打好基礎,在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今天,鄉土地理更值得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楊慎德.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與研究.測繪出版社,1991.9.
關鍵詞: 鄉土地理 課程資源 初中地理 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地理的喜愛與理解是初中地理教學的最重要目的,為達到此目的,需要完善教學方法,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對學生學習地理、研究地理意義重大,日后必將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必備資源,學生亦能從中受益匪淺。
一、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對于初中地理教學的益處
1.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主要內容介紹。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地理現象、事物等,對于地理學習極為重要,尤其對于初中地理這種奠基性強,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課程而言,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猶如最好的教科書和校練場,地形地勢、天氣變換,季風洋流等,都能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初中生剛剛進入地理學習,基礎概念冗雜,且未深入學習,難免枯燥乏味,鄉土地理給予學子自然的感知環境,創造天然的實驗場。地理本就是需要實踐的課程,鄉土地理資源有復雜的地形,一些地質構造能直觀呈現,從天氣分析大氣運動,從晝夜變換感受太陽運動等。
2.在實踐中理解、鞏固理論,強化教學目標。作為一門實踐性基礎學科,初中地理并不涉及大量理論研究,其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對基礎性概念有所了解,對一些地理現象有所認識并能夠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將所學知識與現實地理現象相連接。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就是一個實踐場所,立體生動地將書本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由于其是由多種因素作用而成的,以此作為初中地理課程學習的資料,對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等實踐能力具有極大的作用,地理學習不能紙上談兵,不深入實踐無法真正對地理形成真正系統而細致的認識,這也是鄉土地理資源對于初中地理課程來說必不可少的原因,二者的結合才能提高學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只有親身體會才能鞏固知識,透徹理解原理與現象。
3.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地理學習來說,興趣是最重要的老師,初中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探索精神的時期,一切未知的事都容易吸引其注意,而課本卻并不受其喜歡,至少相對而言興趣不濃厚,單一對其灌輸學理與知識,容易適得其反,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引入恰巧解決了這個問題,告別枯燥的單向式接收,能夠以自身興趣為著手點,自動探索地理奧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對地理的認同感,從而激發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對世界形成科學的認識,杜絕知識無用論等消極思想,積極面對人生,體會自身價值所在,感知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系,對世界具有價值,這種心理認同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引導,對學生終身均有益處。
二、初中地理如何利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
1.以案例促進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如何引入鄉土地理資源,使其進入初中地理課堂?首先,在教學中引入案例進行說明與講解,例如,在地形地勢介紹一章中,對于平原、高原、山巒、谷底各種復雜的地形,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表述和平面展示,是很難使學生真正了解各種地形的構造和還原到現實世界的,這個時候,利用學生平時所見進行學習,就能夠省略許多冗雜的描述,再如學習天氣、氣象時,如果能夠對平時的天氣、氣象與課本進行對比,更能使學生了解其表現及成因。地理更多的是對自然界的研究,自然地理需要學生親近鄉土,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土壤、地質等的直觀呈現,各種石頭的成因及其特性,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認識,如果能夠將這些認識與書本對應,則二者就能協調融合。
2.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鄉土地理。動手能力是檢驗地理學習成果、加強知識理解運用、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組織教學實踐,能夠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進行地理學習,研究大氣運動時,對城市的熱島效應進行研究,組織學生在城市及其周邊設置觀測點,定時進行溫度測量和風向研究,通過對地面的溫度及風向研究印證城市熱島效應,還可以組織對湖水周圍及其地區溫度比較研究水的吸熱作用,能夠在峽谷地區開展峽谷效應的研究,對于濕地等對氣候的影響等也可以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傊盟鶎W知識,確定具體的研究課題,開展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鄉土資源中匯集的各種地理現象及特征,對所學知識進行印證或者進一步拓展研究,如此便能利用鄉土資源對初中地理教學真正起到強化教學目的的作用。
3.分小組展開研究性活動,鍛煉思維。一個人的智慧終究有限,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利用鄉土資源的過程中,分小組開展研究性活動,確定研究主題,例如,學生可以研究云霞的成因,朝霞、晚霞與天氣,與大氣折射等的關系,模擬實驗進行研究,或者創建地球運動模型,模擬其自轉、公轉、地球的晝夜變化,這種研究可以是對已知知識的模擬分析,也可以是對未知板塊的大膽假設,總之,在鄉土中發現、研究,培養地理學習的方法、路徑,集眾人智慧進行學習,這種研究性學習對于團隊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具有極大意義。如研究地理環境對人的生活習性的影響,就是一項極具意義,也具有樂趣的研究性課題,鄉土資源與地理學習的研究性活動結合,需要具有可研究性和值得研究性。
筆者以自身研究和大量資料為依據,撰寫了本篇文章,旨在促進初中地理教學的發展,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資源。案例、實踐、研究性活動等形式,是地理課堂的調味劑,也是點睛之筆,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是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作用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碧秋.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