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4:14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德育基本途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日常養成。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突破口。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下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響下,通過方向引導和訓練強化而逐步形成的。在養成教育中,我們開展“我是小主人,爭當小明星”活動,充分調動每一名同學的積極性,讓孩子們為自己確立奮斗目標,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主動為班級承擔責任,每月一次自評、小組評、教師評、家長評,在爭當小明星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串串進步的足跡。
課堂生成。課堂學習是學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課堂中蘊含著許多德育因素,我們將課堂教學內容的德育分為三方面:一是教材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二是相關學科教育內容中的德育因素,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任務;三是班隊活動課,它是一種更為自由的德育課,也是一種以德育為主的綜合實踐課,由班主任老師針對班級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開展專題活動。課堂上教師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積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資源等,教書和育人兩大教育功能有機結合,起到了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作用。
文化引領。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學校引領教師和學生發展的旗幟,是學校辦學歷史中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學校要構建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和班級文化,形成優質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制度環境,以促進學生的道德自主建構。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文化環境的熏染,往往沉淀在他的性格、習慣和人格深處,為此,在校園里布置醒目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的標語,可以展示學校優美的校園文化,時時處處給每位師生以啟迪。學校將爭創“書香校園”、爭當“讀書小明星”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在讀書過程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家?;?。只有家校合力才能真正搭建起了孩子成長的“德育場”。學校每學期都召開一次家長委員會,及時向家長匯報學校的近期工作,與家長交流教書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學校倡導生活德育的理念、做法在交流中得到認可和支持。每個月我們都要布置給學生一個特殊的作業――給媽媽洗腳,并要求寫成日記,還要家長反饋。結果從日記中了解到他們從真實的生活中去觸摸、感知家人,明白了父母為自己的無私付出。還發現雖然自己只給媽媽洗過一次,卻讓媽媽激動不已,有的一個勁地夸自己長大了;有的吃飯時不斷給自己夾菜……從孩子們的話中,讀出他們知道了該如何去孝敬長輩,如何用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家長反饋學生實踐認真,不僅學會了理解父母,還學會了關心別人。在生活中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如對人有禮貌了,不任性了。
社會實踐。實踐活動是德育由靜態的、單調的活動走向生動具體的道德體驗的良好載體,學生通過參與學校精心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體驗和感悟到道德生活的意義。每年的清明節帶領學生到當地紅色教育基地――會寧縣大墩梁聽老講述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形成健全向上的人格,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一些學生根本體會不到父母長輩的艱辛。只有讓學生從具體的情景、典型的事例中去體驗成人工作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碰撞出勤儉節約的火花,激發出勤儉節約的真實情感,才會更加珍惜父母給予的零花錢。我們帶領學生走進農村,走進田間地頭參加生產勞動,在勞動中學習生產知識,掌握勞動技能,感受勞動的辛苦,體驗收獲的喜悅,感受對勞動人民的感恩之情,會寧“苦甲天下”!但會寧人卻以“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改造自然,生息繁衍。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光榮,懂得勞動創造一切的道理。
離開生活世界的活動和交往,教育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德育就成為一個與生活隔離的孤島。生活既是學生各種道德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也是學生道德踐行的土壤。生活德育不但要貫穿學校生活的所有時段,而且超出這一時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終身德育。為了彌補德育與生活的斷裂,“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生活化德育模式是當代德育的主流途徑。
關鍵詞: 中小學 和諧教育 基本模式 途徑
一、中小學校應以調整三大教育要素關系為骨架,建構和諧教育的基本結構。
1.實施和諧教育的核心,是以教學領域的“教”與“學”關系為主的學校諸教育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關系的和諧。
“教”與“學”和諧的實質,就是要使教育的節奏與學生發展的節律和諧。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標是:“節奏適度、激活潛能、思維協調、和諧共振”。學校各種“教”的活動既要為“學”的活動調整好學生自身內在的學習準備,如激活學生內潛的學習興趣與愿望,調動起學生的能動精神與積極態度等;又要為“學”的過程創設良好的外在環境,如必備的學習設施與材料、良好的條件與氛圍等。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一方面對學生的發展發揮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為學生發展尋找并創設所需要的條件,做好服務工作。教師要從微觀教育教學目標的確定、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設計、教育教學時空的安排、教育教學情境的設置等方面來調控教育的節奏,積極地適應和影響學生發展的節律,不斷地提高“教”與“學”和諧的水平和層次。
同時,學校領導還需要從學校工作的整體上協調好各種教育要素的關系,從學校管理角度調控教育的節奏。重點調整好以下幾種教育要素的和諧程度:①德育、智育、體育等活動的和諧;②學校教育目標系統的和諧;③課程結構與時空安排的和諧;④教育方法系統的和諧;⑤學校教育評價系統與教育目標系統的和諧等。
2.實施和諧教育的前提是以師生關系為主的學校人際關系的和諧。
學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敗,與學校教育環境中的人際關系的狀況高度相關。一所學校中的干部與群眾、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靈。其中,尤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狀況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影響最大。教師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優良的個性品質,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和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完美的教育教學藝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開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在師生協力合作融洽的人際氛圍熏陶中,學生才能和諧健康地成長。和諧教育是把以師生關系為主的學校人際關系的和諧,視為教育的前提條件,它所追求的目標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情感交融,協力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
3.實施和諧教育的基礎是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關系為主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關系的和諧。
實施和諧教育必須協調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間的關系,使三方教育建構成“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場。這是實施和諧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
兒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兒童最早體驗到教育的地方。和諧教育把家庭教育視為學校整體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資源之一。學校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所獨具的優勢,如因血緣關系親近而特有的親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關照之中的隱性教育、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特征的微觀環境和氛圍的個別教育等。在一定意義上說,學生心中有他人、關心他人的意識,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發端并生長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導、幫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學校實施和諧教育,還要組織好社會教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價值觀的追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學校教育活動要主動與當地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養成為人民服務的行為習慣。
二、中小學實現和諧教育的基本途徑。
基于以上的和諧教育模式,可歸結出實現和諧教育的基本途徑如下:
首先,中小學要注重人際的和諧、課程設置的和諧以及培養目標的和諧。學校的人際和諧,主要指學校的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人際和諧。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打造良好的和諧人際環境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課程是人的培養藍圖,為保證培養目標的全面和諧發展,在課程設置上,育“德”的課程、育“智”的課程、育“體”的課程及育“藝“的課程等,它們之間要和諧。培養目標發展的和諧,主要指我們的教育在人的培養上要關注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我們的學校應從培養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的公民出發,修正一切不利于人的培養的弊端和問題。
【關鍵詞】小學校本;音樂課程;途徑設計
音樂教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引領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好的音樂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和修養。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主要途徑,筆者主張應是在課程領域之下,將課程分為以學科教材為實施載體的知識課程和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經驗課程。
一、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指向性認識
小學音樂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中的作用相當重要,少年兒童正處在發育成長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音樂教育對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藝術修養的一代社會主義新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A教育小學階段必須高度重視音樂課程建設,發揮其育人作用。
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指向性,是指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課程建設如何根據學校的情況,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兼顧、從分散教育實踐到音樂課程化、注重傳統與現代的多向交匯、精英化發展與大眾化需求的協調、注重多元文化音樂的融合、活動化與學科整合等課程建設的幾個大的方面的影響作用整合,確定好課程建設的總體方向。研究表明:小學音樂課程建設對于小學音樂教育的深化課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價值和廣闊的前景,不少的學校做法是把校園文化作音樂課程開發的思想指導和制度保障進行導向的。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音樂課程理念下開展音樂課程建設的做法是:依據2011年《音樂課程標準》:音樂教育要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分析“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課程理念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從音樂藝術的特點、音樂教育的歷史、音樂教育的哲學三個方面重點導向開展音樂課程建設是比較有效的。一方面,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的特點:非造型性、非語義性等決定了音樂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樂所具有的這些其他藝術所不具有的特點也決定了必須要以審美的方式去體驗它,而這就決定了音樂區別于其他門類藝術的審美本質?!耙砸魳穼徝罏楹诵摹币魳氛n程理念讓音樂引導課程建設,可以滿足人良好的聽覺感性,滿足人微妙豐富多樣的情緒體驗,更充分地呈現現出音樂所獨有的審美價值。
事實上,學校課程建設有五個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轉化為符合學校辦學理念、辦學條件、教師素養和學生實際的課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課程內和課程間跨領域整合;三是個性化,課程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給兒童課程選擇的權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課程的來源,生活是理解課程的基礎,生活是課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課程建設需要遵循兒童本位,要有對人的培養價值有獨特的認知,有對學校資源的獨特凝聚,有關于學校品牌的獨特塑造。
二、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主要途徑
研究表明:學校課程建設的依據有6個:一是通過教育方針貫徹落地,搞清學校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二是國家課程方案;三是國家課程標準;四是兒童認知規律;五是學科教學規律;六是資源環境條件。小學課程體系的建設,可以有三個邏輯思考:一是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建設德育課程、智育課程、體育課程、和美育課程,二是按照課程領域建設語文課程、數學課程,三是在課程領域之下,將課程分為以學科教材為實施載體的知識課程和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經驗課程。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主要途徑,個人主張應是在課程領域之下,將課程分為以學科教材為實施載體的知識課程和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經驗課程。
1.認真學習領會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目標。音樂課是一門具有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綜合性育人功能的課程,它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目標在于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
2.把握小學音樂課程建設的特點。音樂不是一種技能教育,而是審美教育,應當通過音樂的熏陶,通過聲音藝術,提高學生的情趣。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制定,從根本上理解了音樂課的價值,突出了藝術教育的特點,滲透了對學生理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強調通過音樂課程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強調讓學生感悟、理解音樂,喜愛音樂,為學生一生愛好音樂打下基礎。
3.促進小學音樂素質教育活動開展。小學音樂課程的實施,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采用靈活、多變、有趣的方法教授學生,引導學生更積極更快樂的學習。如從節奏入手,以語言、動作、舞蹈、表演、音樂游戲等方式去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去解釋和再現音樂。如音樂課程的引入應該通過聽、看、動、想、說、導的方式來進行,用以深化、強化學生的理解、感受、表現音樂的能力。
4.確定新的音樂課程實施評價指向。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評價的教育。評價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的準確性、流暢性,要善于發現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重視學生參評的重要性。
5.開發形成校本化的音樂課程。開發校本課程一方面能夠大力發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拓寬學生所學音樂知識的范圍,培養、提高學生音樂能力,并且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接觸音樂、學習音樂的機會,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修養,充分發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另一方面,開發校本課程是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法。小學音樂校本課程建設,需要探討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如何根據學校的情況來滿足學生需求的音樂課程開發上,注意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兼顧、從分散教育實踐到課程化、傳統與現代的多向交匯、精英化發展與大眾化需求的協調、注重多元文化音樂的融合、活動化與學科整合等要求,開發形成學校特色的音樂校本課程。
三、小學音樂實踐課程建設的設計思考
小學課程建設的主要指導思想在于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實踐成為課堂的中心”。對于小學音樂實踐課程建設的設計思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用“清心為學,玉琢成器”的校園文化建設主題作為校本音樂課程開發的思想指導和制度保障。充分調動音樂文化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促進作用,落實好了玉的五德“仁愛、誠信、純潔、勇敢、智慧、高尚”靈魂內容。
長期以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與“唯分數”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往往只重視基本知識的教學,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只重視解題結果的教學,忽視思維過程的訓練;只采取“滿堂灌”的教法,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把教學的著眼點轉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的素質教育上來,就必須轉變教育思想,破除陳舊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弊端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從而自覺地從“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并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堅持教書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
教師應通過數學教學的嚴格訓練,進行學習素質教育。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善于獨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難的性格,是社會主義公民的良好素質之一,需要從小培養。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書寫規范整潔、嚴格認真細致,自覺檢驗修正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難、敢于競爭的精神。
二、優化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
優化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實施素質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優化教學方法,就是要變“注入式”為“啟發式”。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早就強調:要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墒窃趯嶋H的課堂教學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注入式”,往往不顧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死記硬背定義、法則,進行大量機械性重復練習。這種教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而啟發式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求新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1.要突出學習興趣的激發。啟發式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教學過程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數學學科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2.要注意思維能力的培養。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向前發展的時代,要求每個公民不僅具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雙基的訓練,而且要把發展思維、培養能力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重在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認識,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指導,突出思維品質的訓練。
(1)要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小學生年齡小,知識不足,缺乏經驗,思維的特點是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形象作支撐。所以教師要遵循學生思維特點,創設情境,運用各種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經歷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促使認識內化。而觀察操作是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
(2)要指導學生掌握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鍵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小學數學常用的思維方法是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知識的異同點,將知識進行分類,形成知識系統;分析與綜合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基本的思維方法,特點是在解應用題中要經常用到;抽象與概括是思維過程的核心、數學學習最終目標。
(3)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的核心是思維品質。思維品質的優劣是衡量思維能力高低的重要的標志。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例如,加強審題分析,訓練思維的邏輯性;突出變式練習,訓練思維的深刻性;注重同題多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3.要做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又要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分向學生展現學習過程,顯示學習方法的“透明度”,使學生在探求新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技巧。做到依據學習規律確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導學法,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采用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改進課堂教學結構,著力引導學生在設疑、激疑、質疑、解疑中學習新知。
三、堅持因材施教,實行分類指導
由于人的遺傳因素、生理條件,以及環境、教育等影響,學生的生理、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和發展狀況有所差別,再加之社會對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因人而異。事實上,義務教育新大綱已在這方面有所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具有一定的彈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選學的內容,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實行分類指導。也就是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按不同的層次進行指導,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素質要求,同時抓好“兩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補差,在教學中做到提問側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間巡視留心中下生,課內輔導優先中下生。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積極為他們創造良好條件,讓他們脫穎而出,在學習內容上,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擴大知識面;在練習上,可增加一些難度較高、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加強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發散性訓練;在形式上,可組織他們參加數學課外活動和數學競賽,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
四、改進教學評價,樹立全面質量觀
關鍵字:個性化;現代技術;情景教學;評價
伴隨著現代技術的突飛猛進,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F在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其最為突出的現象是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因而現代信息技術和英語的結合是當今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英語的語言,當他們接觸了英語就會和自己的母語混淆。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局限在單純的讀書和聽錄音基礎上,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缺乏實踐和鍛煉的機會。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大大優化了英語課堂的個性化教學,換句話說也就是能針對不同的學生個性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全面地掌握。然而英語課堂的個性化教學也必須是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認真貫徹個性教學。關于英語課堂教學的個性化,教師可以憑借良好的教學素質,創造性地獨步處理教材,合理的創設課堂氛圍,充分利用個性教學結合多媒體技術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讓課堂成為學生自己的舞臺,充分地發掘學生聰明才智,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巧借現代技術培養學習熱情
英語教學是一門藝術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這是由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所決定的。為學生創設良好說英語的環境,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在初學階段,運用現代技術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1中句型“What is your name?Hi,I am…”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明白、準確的讀出發音,并運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這對話。這樣通過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技術,使學生能夠簡單、形象、直觀、準確地學會,記住、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巧用現代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的學習態度、樂觀的學習情感,又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前,教師可以歌曲的形式導入新學知識。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活潑好動,教師就可以利用簡單的多媒體技術,加上簡單的動作來較好的組織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1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借用“Hello!I am hello”。這首英語歌曲進行新課的學習并同時借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學些簡單的動作,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很樂于參與其中。
三、利用現代技術展示學習情境
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中要有良好的學習情景,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和提供學習情景,從而進行有意義的教學。在教學中,要避免用簡單枯燥的形式,而要運用現代信息、現代技術形象地、生動地將文字、圖片、聲音和圖像直觀的展現出來,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形象,以調動學生的視、聽、覺等多種感官,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獲取新知識的沖動。比如:在學習認識《牛津小學英語》3A第一單元人物David,Liu Tao,Yang Ling,Mike,Nancy時為了使學生熟悉了解各個人物特征熟記每個人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展示人物的圖像,讓學生更準確的了解所學的人物特征。利用色彩鮮艷的畫面、逼真的視覺形象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通過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他們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識的認知活動中去,使他們的認知活動從文字走向圖像。由此產生豐富的內心體驗,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深刻性和多向性。
四、為學生提供展示知識舞臺
不同的學生對于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都有著自己固有的特點。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種機會,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填充句子,What are you___?(在干什么)的例題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做答,有的學生答案是doing,有的學生答案是does,有的學生答案是done,還有的學生的答案是to do。這時就可以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給全班同學聽。在集體交流中,同學們的收獲和感受都會很多。交流結束后,并不讓學生比較哪個答案正確,而是讓學生說說除了自己的做法以外,你還準備采用哪些做法?為什么?事實上有些做法很難簡單的判斷優劣,對于每個學習個體而言,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這樣的交流不僅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學生對問題從不同側面的再認識和再思考,從而自覺的對自我認知系統進行整理、修正與補充,從而掌握知識。
五、利用不同評價調動學生積極性
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對不同學生的評價標準,內容,方法也不一樣。對學生不同的評價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一般中等生要采用激勵性的評價,既要說明不足又要指出讓其努力的方向,從而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生則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提高自己。例如: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回答,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教師就要有不同的評價,對優生教師可以簡單的一句“Good” 、“ Very good”等,對學困生教師不妨多鼓勵幾句。教師運用這種不同的評價不僅可以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去。
英語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學習特征,創造學生的學習個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還要考慮學生的個人優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這樣課堂教學就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只有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有利于激發起學生的熱情,有利于課改的成功進行,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俊明《英語教師的藝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2] 胡文仲《英語教與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一、創設真實情景,加強意義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加強對句型的感知與理解。例如,為了教學生“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師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懸掛了一個氣球,邀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觸摸氣球的競賽,并發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氣球;女生則沒有觸摸到氣球。這時,教師很自然地指著男生問其他學生:Does he iump high?學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著女生問:Does she jump high?教師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這樣。學生就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該句型的意義。
二、設計舊知鋪墊。巧妙呈現新知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通過提示新、舊句型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句型的意義。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B》(譯林版,下同)第三單元“What can you see?”時,有一位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已經學過的“Can you…?”會話,然后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停車場的夜景圖。隨著一束模擬探照燈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車輛,教師逐個說: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將光束聚焦在一輛小汽車上,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引導學生答:Ican see a car.這種從舊知引人人手,通過鋪墊性操練,引導學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學生會學得輕松、活潑。
三、強調意義聯系。實現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奥撓怠迸c“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小學英語句型教學應培養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來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采用循環式編排方式。以時間表達的句型為例,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關單元安排了時間表達的不同句型,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擴展、綜合復現”的原則。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七單元“A busy day"時安排了4個教學步驟:1 教師出示教具鐘。T:What’s the time?(舊知)S1:It’s three o’clock,(舊知)2 教師將時間撥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舊知)3 學習新句型后,教師讓學生向教師提問。S3:What time is it?(剛學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師出示新舊句型,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這種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幫助學生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教學,從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又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新知。
(一)根據體育課之特點組織教學。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
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范體育課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堂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隊集合、服裝、精神狀態、禮貌行為、組織紀律、學生守則、場地器材的布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
抓好體育課各階段的組織教學。體育教學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后松、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教師要抓住學生大都還處在課間休息活動的興奮狀態中的特點,采用趣味游戲,如:“請你跟我這樣做”,或“反口令訓練法”等方法集中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基本部分是體育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到精講多練,語言生動,并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練習中引入競爭性游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習興趣;結束部分。學生的情緒極易松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應采用一些調節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松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時作好課堂的小結。
(二)根據教材特點組織教學。
同一教材的組織教學。體育課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課時中重復練習的難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級投擲教材第一次課的要求是教會學生投擲方法;第二次則要求學生初步掌握投擲方法,通過多次的重復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投擲方法等,每一次重復練習的難度都有所提高。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樣的組織教學方法,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對于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教師要根據“動型”規律逐步提高動作難度,適當改變組織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上面舉的投擲一例,隨著課時的變化,教師可采用“打靶”一類趣味性游戲或競賽等,達到激趣的目的。
(三)根據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組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