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4:12
序論:在您撰寫美育概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保持理論課教學系統性和完整性
顧名思義,酶工程既包含酶學的基礎知識,又包含工程學的原理與過程。因此,系統而完整的酶工程不僅涵蓋了這兩方面的知識,還體現了這兩部分的有機結合。在第一章的授課過程中,我們要學習的是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酶的基本概念、酶學的發展史及酶工程的發展概況,第二章則學習酶學基礎知識,后續再由簡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酶的催化機制、生產、純化、分子修飾等方面的內容,最后要對具體的常用酶類進行一個詳細的介紹,并結合生產中常遇到的問題逐一突破,達到了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課堂上,授課過程采取PPT結合板書的方式,突破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提出問題,帶動學生思考的引導式教學,在課后給大家適當的留一個小問題,待下節課上課前進行討論或讓同學們做個小匯報并由老師提問,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應變能力,又達到了課后復習的效果。
1.2優化實驗課教學袁自主實習設計
酶工程是一門實驗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驗和實習是酶工程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課程組設計一些效果顯著,實際應用性強且帶有趣味性的實驗,在注重基礎操作訓練的基礎上,吸引同學們的實驗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獨立動手操作能力[4]。而實習則只給學生一個題目,其余的工作如實驗設計、藥品配置、結果分析和最終的實驗總結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的作用是“導”而非“教”,通過實習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提出問題和解決的能力,注重結論真實而非追求結論完美,養成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
2突破原有考試模式,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一)音樂審美教育的特點
音樂審美教育教師通過音樂給人的審美體驗,培養人的音樂技能,最終實現人的綜合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音樂審美教育結合力感性體驗和理性指導兩個部分,在具體教育中,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以培養學生的美感為重點。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二是全面貫徹審美形態教育。在音樂審美教育中,著重培養學生對不同作品形態的音樂的認知能力,傳授學生基本的音樂理論,鍛煉學生的音樂技能。三是在審美教育過程中輔以其他教育。通過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穿插其他教育,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音樂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音樂審美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著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音樂教學的重點偏離,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中,許多學校往往把音樂知識和音樂理論作為音樂教育的重點,不注重音樂的審美功能的發揮。二是教學方法比較落后,教學沒有體現出審美教育的優勢,沒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等因素。三是教學理念沒有得到貫徹,音樂審美教育是一種先進的音樂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這一理念并沒有得到體現,許多學校的音樂教學依然采用傳統的理念,依然只是注重音樂理論教育與音樂常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
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扼殺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會降低,對音樂教學十分不利。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和音樂體驗,注重音樂帶給學生的愉悅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為理想。在實際教學中,要實行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轉變音樂教育的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育的中心,對教學工作起著指導和統帥之作用。教學理念是學校、教師等教育機構和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和培養人才的方向,這種教育理念會通過教學實踐作用在學生之中。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突出音樂教育的非功利性,從音樂本身的角度來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發揮音樂的審美功能,改變學生在音樂方面存在的偏差。審美教育注重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作用于學生內心的音樂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改善音樂教學環境
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較大,良好的環境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實現較好的教學、學習效果。在音樂教學之中,環境則更為重要,鑒于音樂這門學科的特點,它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還要有一個良好的視聽氛圍。因此,在音樂教學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確保教學過程中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強烈的干擾的因素,同時還要創造一個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氛圍。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課堂上的音樂出現過大或是過小的狀況,避免音質過于刺耳,在做音樂示范時,一定要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避免在示范過程中出錯。
(三)改進音樂教學方法
(一)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入口。在應試教育時代,大多數不同層次的學校普遍將美術課程作為應付上級部門檢查的幌子,并沒有給予必要的重視。在素質教育時代,幼兒美術教育應受到學校的重視。素質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價值觀念,而美術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合作意識和獨特個性,幫助兒童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而是從幼兒園教育階段開始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入口。(二)重在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因其年齡段的特殊性,幼兒在這一階段的美術學習通常是為了增加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豐富他們的內心情感,總之旨在完善他們的內在人格。因此,幼兒美術教師的首要職責不是加強幼兒美術專業能力的訓練和綜合素質的提升,而是激發他們學習美術這一學科的興趣,為他們在更高階段學習美術課程奠定思想基礎。
二、對當前我國幼師美術教育改革的思考
因為考慮到在我國幼兒園教育工作中,幼兒教師沒有明確的分工,很多幼兒教師既是某一門學科的教師,又是幼兒園日常事務的管理者。所以,縱觀我國幼師教育史上的現象,采用籠統式的教學方法較多。具體可以概括為:(一)大而全的教育思想。在我國幼師的培養過程中,不少中高等院校的幼師美術專業的課程幾乎涵蓋了素描、色彩、圖案、手工、裝飾畫、設計,有的學校還開設了拓展類的課程,例如: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再到幼兒園實用的多種材料。這些內容對幼師院校的學生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素養上的提升,對實質能力并沒有多大的作用。(二)博而不精的教育現狀。一般說來,學校教育主要是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幼師專業的學生要在在校學習期間完成基礎課程和理論課程,這樣一來導致學生的學力量大、任務重,同時也影響了他們學習的最終效果。以素描為例,學生不僅要學習素描幾何形體,在完成該項任何的基礎上還要完成技能方面的訓練,這些要求對立志成為美術專業研究人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于從事幼兒美術教育的人才來說,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實用效果難以達到最佳。
三、新形勢下幼師美術教育改革的前進方向
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增加,因此加大對幼師教育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結合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的實際狀況和幼兒階段美術教育的目標,幼師美術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樹立全新的幼師美術教育理念。之所以提出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因為素質教育應滲透到學前啟蒙教育階段,培養幼兒感知事物、鑒別和欣賞美的能力;二是因為幼師美術教育有與其他階段美術課程教學不同的方面。諸多因素促使從事幼師教育的工作者要先從思想理念上做好準備工作。這對幼師美術施教者提出的要求是,要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敢于從思想上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從改變幼師專業學生的思想認識抓起,讓他們認識到新時期美術課程對幼兒的意義和應起到的作用,然后再從行動上實行起來。(二)課程設計力求精細化。針對前文中提到的中高等院校的幼師美術課程存在全而不精的狀況,本文認為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應當對現有的幼師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變“大一統”的教學方式為細分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真正學習到某一領域的精華。比如,對于主修素描的學生來說,就應該專攻與素描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包括從基礎的幾何圖形畫法,在此基礎上學習單彩和單色油畫,從以單色線條來表現直觀世界中的事物,到表達思想、概念、態度、感情、幻想等,直至養成更高層次的素描畫作的鑒賞技能,通過這個過程中,幼師專業的學生才能對素描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三)加大美術史、美術欣賞的教學力度。我國的教育經歷了一個從注重理論性到實用性的過程,“學以致用”的思想在教學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在幼師美術教育改革中,應當在實用性和對學生內在修養的塑造方面取得平衡,更好的偏重于對學生審美能力和美術意識的培養,而不是一味強調繪畫天賦在作品中的體現。對于幼師美術專業的學生來說,美術鑒賞及審美是她們應有美術能力的一部分,作品形式、色彩、風格歸屬等都需要有大量系統的知識貯備,因此一知半解的介紹性滲透就如同隔靴搔癢,根本起不到作用,如能將美術史和美術欣賞獨立起來,無淪是對開闊視野、增強興趣還是學習目標、學習方向的確立,都將會大有好處。
1.1個人能力目標定位
美術學中,個人能力分為兩種:一是獨特的審美能力,二是不凡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主要指的是不俗的審美理想和獨特的審美觀念,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觀察敏銳能力和欣賞鑒別能力。而美學中的創造力往往是最為簡單卻也是最為復雜的,可能一個不經意間創造出來的作品是獨特新穎的,但也有可能挖空心思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這就需要創作者尋求美的規律創造美,然后再以作品的形式將其創作出來,這或許就是對美的最佳詮釋。
1.2審美情趣目標定位
審美情趣是指人們從主觀興趣的角度出發,以自我的眼光來審視審美對象,并對其作出富有個人情感的評價。審美情緒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個人愛好、興趣差異以及審美角度的差異。然而,生活方式、地域特征、民俗風俗以及性格差異也會造成審美情緒的差異。而高校美術教育的宗旨是通過改革培養學生高雅、別致的審美情趣,真正體現藝術之美。
2教師教學模式和內容的改革
傳統的美術教育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臨摹好的作品,雖然這樣的練習可以扎實學生的基本功,應付學校的考試,但卻埋沒了學生的創造力。往往極具個性、獨特創新的作品得不到認可,學生只是一味地模仿,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只會埋沒更多優秀的美術人才。因此,美術教育內容的改革,應在扎實學生基本功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創造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2.1增設跨學科課程,增加選課量
面對社會的新形勢,各大高校不得不打破舊的教學模式,開展有益于美術生發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傳統課程的單一、教學內容的不合理需要徹底被,從課程內容上要增設跨學科的課程,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在課程數量上,需要增設選課量,擴大學生的選擇范圍,發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許多高校在美學課程的設置中對美學鑒賞的課程設置極少,導致四年大學時間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沒有任何的提高,所以在課程的設置中,我們要注重人文美學課程的開設,倡導學生在主修專業美學課程之外,也要積極選修舞蹈、文學、音樂等極富藝術特征的學科,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2拓展創新思維能力,開設思維訓練課程
創新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優秀的美術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目前,絕大多數高校注重學生課堂上的臨摹習作,而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作品模仿性強而缺乏自主創造力。我們需從兩個方面來改變這種現狀:一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做一些隨機的訓練,如作一些反應生活的畫作。由于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對生活審視的視角也不同,那么畫作表現的形式肯定也是各具特色的,這就很好地發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二是引進新型的思維訓練課程。例如,老師可以臨時起意進行一些頭腦風暴訓練,其規則就是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像暴風驟雨一樣迅速構思自己的作品,然后將作品的構架,以及作品闡述的意義表述出來,在整個思維訓練過程之后,互相進行點評。這種暴風式的思維訓練過程是極其有利于開發大腦,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
3教學評價方式由單一轉變為多樣化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展,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社會的重視,政府對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指導方針也越來越明確。高職美術教育在職業教育大潮中也受到了國家越來越多的關注,有關部門針對性地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并對現行高職美術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明確了高職美術教育的辦學宗旨、辦學目的、辦學模式、辦學方法等。由此可見,高職美術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1世紀初至今,教育主管部門逐步加大了對高職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給予了更多政策上的照顧與支持。這一時期,我國的高職教育得到了飛躍式發展,高職教育的辦學單位由自考助學到納入國家統招計劃,由??茖哟稳瞬诺呐囵B升級到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由千余人的辦學規模發展到幾萬人的辦學規模,種種現象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美術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為社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與此同時,各個領域和行業都跟隨社會的發展轉而需求新型職業人才,而早期的高職美術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適應現今的社會需求,因此,高職美術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職美術教育改革內容
高職美術教育體系應多層次發展,具備多樣性、實用性、開放性、終身性。構建高職美術教育體系要改變高職美術教育“全民辦”化,發揮地域性優勢,辦特色高職美術教育,并積極引進高端人才,辦多層次、高質量的職業美術教育。當今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已經趨向多層次性,這便要求辦學單位必須緊跟市場步伐,有針對性地調整培養方案,逐步構建多層次的知識結構,為多視角、多方面研究職業教育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也為我國高職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新的改革建議。從1999年我國實行高校擴招政策以來,高職教育辦學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些高職院校的在校生由幾千人發展到現在的幾萬人。辦學規模在急劇膨脹,而生源中卻存在“想進的進不來,進來的不合適”的現象。目前對高職美術教育考試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改革考試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與普通高考要有一定的區別,如可采取技能考試的方式。二是推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制度,完善考評方式方法,建立以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為主的教育體系。三是強化考試考核制度的監管,最大限度地杜絕行為,為高職美術教育樹立良好的信譽。四是逐步放開高職美術教育招生考試權限,并逐步建立高職美術教育特有的考試制度。五是建立對口實習崗位,學校應根據高職美術生的專業方向安排相應的實習崗位,也可由學生自己選擇,如此更能促進學生就業。
三、高職美術教育的改革措施
高職美術教育應以培養設計、制作、管理等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建立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設計教學體系和培養方案為核心,以實踐教學作為高職美術教育的主要培養方式,以“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作為提高高職美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以校企合作的培養途徑完善高職美術教育改革方案。高職美術教育屬于公共事業,加快高職美術教育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高職美術教育的投資力度,盡快建立等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財政政策或者更加傾向于高職美術教育的財政政策,畢竟社會對一線技術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大,一些地區也開始出現“用工荒”。由于高職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學費較高,加上部分社會公眾對高職院校存有偏見,這些會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發展,也將影響企業的發展。其次,政府在高職院校的建設上要積極采取多元化的投資形式,當政府投入不足時,應鼓勵對口企業單位對其投資或建立合作方案,這樣既有利于高職院校的發展,便于在校學生實習實踐,也有利于對口企業招工招聘,使校企合作得以深化,從而保證高職美術教育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可以采用學分制收費政策,學校制訂總的學習年限,在規定年限內,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和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以學期為單位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對于學習能力較強,但家庭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選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修完全部學分,這樣就可以提前畢業、提前就業,也能夠為家庭節省一定的費用。同時,學分制收費還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在學習上相應地也會更加認真,根據自身需求學以致用,真正實現高職美術教育的教學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
四、結語
論文關鍵詞:科技創新 貿易利益 改善
當前美國經濟是一種基于創新的成長模式,創新是美國經濟增長和貿易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講,強大的創新能力是美國經濟持續、穩定、高質量增長和貿易競爭力提升的基礎。因此,研究科技創新與美國貿易利益的改善對我國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美國科技創新體系與貿易競爭力的互動
(一)利用科技、經濟全球化的激勵功能促進創新 科技全球化意味著技術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大規模跨越國界進行轉移,科技發展的相關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科技能力中越來越多的部分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性的系統,各國的科技發展的相互依存關系不斷加強,并形成科技創新的全球性體系,美國以其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組織全球性的科技創新活動,在控制科技創新體系中最大限度的獲得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利益,并通過控制技術標準來獲得利益,在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命科學和制藥、新材料等技術領域成為全球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刺激企業的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使科技創新收益遞增,同時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進行創新,使科技創新成本遞減。在科技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激勵下,美國科技創新成果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不斷涌現,引領美國經濟快速向前發展。美國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使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能更加充分享受規模經濟的收益,能通過多種形式的國際技術轉移來延長企業所擁有的技術生命周期,創新活動變得更加有利可圖;通過全球性的生產網絡分工,實現技術研發與產品生產的分離,并通過相關外包形式來實現整個生產鏈成本最低化,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二)高效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 美國強大的創新能力形成第一要素就是巨額而且穩定增長的創新投入,且在投入過程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傾斜性,并以市場收益和長遠發展作為檢驗科技投入效率的依據。美國作為世界上市場經濟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在成熟的市場體制下從事創新活動,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存在,必須分析創新技術的前景和市場潛力上的成功率和效率,并借助完善的科技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來創造出高質量的應用性創新成果。為了彌補市場創新體系的不足,美國聯邦政府的研發經費投入對創新起著重要作用(見表1)。
(三)通過制度建設來保障科技創新的持續性 美國已經形成一個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完整法律體系。這個法律體系主要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促進美國技術轉移和擴散的相關立法,另一個是保護技術專利的相關立法,美國促進創新的法律體系較好的處理了兩者之間的平衡,使其各自對創新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保障了美國強大的創新能力的持續發展。在完備法律制度基礎上,借助于美國完善的金融市場和財政政策搭配,并充分利用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國家。 在保障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上,美國以其巨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力形成其他國家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通過輸出高附加值的高科技商品來換回低附加值的普通商品,雖然在表面上形成貿易逆差,但實際上促進了美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改善了美國的貿易條件,使美國能以更少的實際支出來換取更多的收益(見表2)。 科技創新推動下的美國貿易利益改善
(一)政府利益分析
美國通過巨額進口,大量吸收他國廉價商品和服務,這不僅有利于美國在國內保持低通脹水平,并使全球經濟對美國的依賴性加強,奠定了美國謀求全球經濟霸權的基礎,憑借這種市場需求強度的不對稱(見圖1),美國不僅可以強有力地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向,還能有效地干預他國的政治決策和制度安排,進而謀求最大的國際經濟政治利益,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美國參與多邊貿易談判的基礎,增強美國對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主導力量,強有力的維護自身在國 際經濟競爭中的利益。 利用科技創新形成的專利優勢,通過國內的知識產權立法的對外延伸來形成對其競爭對手的制約,獲得貿易上的超絕對優勢利益。美國通過科技創新獲得知識產權和專利上的絕對優勢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年平均專利申請數為20世紀80年代的84倍,專利申請數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幅度增加表明這一時期創新成果增多,出現創新“集群”。為了防止其他競爭對手的崛起威脅到美國的地位,美國借口國家軍事經濟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來阻止技術出口,通過技術制約他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達到美國長期壟斷某些產業的目的,在國際市場上來獲得超絕對優勢;同時年年對他國進行知識產權的審查,并動輒利用337條款和特殊301條款對他國進行貿易懲罰,使美國長期享有行業壟斷所獲得的絕對優勢,從而有效的維護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利益。
(二)產業利益主體分析
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改造傳統產業和商業模式,使經濟結構更加富有彈性,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增強。主導產業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決定整個產業結構的演化和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從植入新技術改造和替代傳統技術,用新技術改造和重組生產流程、作業方式,到用新技術重塑企業組織,促進傳統產業加速向現代產業蛻變的進程,一大批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并重新獲得了競爭優勢,帶動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成功轉型。 以科技創新為基礎并結合全球產業布局的調整,有效實現了貿易利益和投資利益的結合。在科技創新的主導下,全球分工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結構,在這個格局中,第一層次就是美國,以從事創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為關鍵的高新技術的壟斷,在國際分工中形成了“研究與開發——整體產品壟斷——核心技術壟斷”的科研開發與壟斷戰略,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創新——結構升級——經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美國公司利用全球產業布局,形成最有利于美國的全球產業結構。
(三)個人利益分析 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美國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并將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結合起來,推動著美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美國家庭的財富收入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
美國產出的增加直接源自勞動生產率的迅速增長,科技創新使得美國放棄了傳統的收入比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了收益相對較高的高科技產業,盡管受到摩擦性失業的影響,但是,美國整個工人階層的收入水平整體上呈現上漲的趨勢(見圖2),受創新產品需求市場擴大的影響,新興高科技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美國通過貿易將勞動者的生產率上升所帶來效益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作為一個整體將科技創新的好處發揮出來,在貿易等式的一邊,勞動密集型進口增加—及其對國內生產者產生的競爭壓力,降低了成本,使得美國消費者和使用進口投入品的廠商在許多商品和服務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在貿易等式的另外一邊,出口增加了美國最有效率和競爭力的部門的總產出,極大的擴展了規模經濟,并使得這些部門的美國工人實際工資高于國內平均水平的15%-20%。
結論及對我國的啟示 充分利用世界經濟發展的機遇來有效激勵科技創新。應有效抓住不同時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將科技創新與經濟結構變動結合在一起,將市場的拓展和利潤的提高作為科技創新的動力,將科技創新的利潤邊界從國內擴展到國外,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進一步降低科技創新的成本,使得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因此,應該遵循科技發展和經濟運行的規律,將科技創新放在提升國際經濟競爭力的基礎上來考慮,建立起有效促進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實現貿易利益的持續改善,因此,建立長效創新體系是改善一國貿易利益的根本。
創新主體多元化。要出現源源不斷的創新性成果需要建立多元的創新主體,創新不僅是企業的行為,也是政府的行為,更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動員更廣泛的力量來參與科技創新,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倡導創新的意識和觀念,使得創新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充分利用對外貿易來促進創新。
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利用貿易手段來提升科技創新的成果,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國際貿易拓展的世界市場,在世界市場上來進一步拓展貿易利益源,通過國際性貿 易將科技創新成果的最大化,以市場為基礎,以創新性新產品為武器,通過貿易投資一體化戰略來實現科技創新與貿易利益改善的結合,通過在不同的細分市場上來獲得貿易利益,形成依托市場的科技創新與貿易利益改善體系。
商品經濟的建立將帶來美術教育的深刻變革,每個教師都要在這場變革中調整自己的位置,不論是美術教育還是受商品經濟所支配的美術教育體制,同樣在這場變革中尋求新的生存方式。美術教育改革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它的新生是中國發展的一個文化浮標。當中國社會將面臨更加開放的多元的文化大環境,在一個主義繁雜嚴肅文化和通俗文化重疊的歷史階段,美術教育改革無疑不會停止自己的改革步伐,但它必定在一個更強大的大眾文化環境中發展,而卻自身的形態也必定在這環境中發生變革與重生。
當文化是一綜合復雜的概念現代科技創造經濟高速增長,商品經濟社會化同時物質的欲望消解了傳統藝術,同時也造就了非理想大眾文化。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特有的時代精神,美術教育自新時期以來我們總面對的一個困惑,無論我們怎樣小心翼翼避免抄襲西方現代藝術,但如果我們現在不模仿抄襲是否能創造出我們的藝術作品,實際上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成功案例。中國的美術院校在教學上基本承襲五十年代前蘇聯的美術教育傳統,而前蘇聯的學院制度又是從西歐移植過去的,現代文化與科技的進步發展取代了美術的大部分功能,傳統繪畫專業畢業生都面臨轉行,大多數美術學院已把重點放在工藝美術,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傳統美術教育勢在必行。美術教育改革的含義是以樣式為前提,是感到已有的樣式以不能承載新的歷史條件和所帶來的思想與情感。另外,美術教學改革又不是超前的,包含著教學個人強烈的自覺意識,所以美術教學改革是在不被普遍接受的情況下,強行打入教學,其結果只會有兩種:一是人們逐步接受這種改革方式,使其成為美術教學的一部分,其二不會接受認可因為傳統教學仍占教學主體。因為傳統教學培養出來的教師占教學主體。
美術改革形成社會現象前,有極其復雜的條件,他是從傳統文化中和文化一起自然生成的,總是以政治經濟發展文化變更為因出現的。美術改革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橫向沖擊的結果,是殘酷的社會現實帶來的文化斷裂后的結果。不論結果怎樣,學生作為主體都有意無意的接受社會現實和其他文化現象的影響,并且幾乎涉及到了文化可能給他們來的影響的各個方面,以及現代社會文化對人關系的改造,在這個基礎上,派生出歷史的哲學的文化的社會的闡釋。美術教學在被社會異化為物的危機中,以極端的方式或反常的行為,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美術教學改革這是這一現象的縮影,由于美術學科分工的逐步深化,人的思想也從既定的生存模式向自由的生存方式轉化。在這,人的失落不是因為現代教育文明的模式化,而是傳統的教條模式,唆使人成為工具和螺絲刀,因此,這種行為的批判指向的是依附于政治經濟與文化體制的層面,而并非簡單的孰是孰非。都市中人文的失落感,學生在生存壓力面前,演變為一種被動的痞子運動,活得痛快、游戲人生。大學既是學生天堂樂園,希望,理想,夢想在這里成了虛詞。代替這些詞的是哪個專業掙錢多,好找工作,不累。也就是說,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學生的精神世界仍然是無家可歸者。
美術教育改革面臨文化儲備不足,對生活現狀缺乏理解和研究,不要用以往的美術改革經驗無端指責,而這些指責之人充其量不過是面對現階段美術教育現狀的一種絕望的自我發泄。教師中每個人異化的情感宣泄深深刺痛了美術教育工作者的神經中樞。美術教育為媚俗于大眾用寫實的方式使其通俗化。但美術教育怎是單一的寫實教育就能解決?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必然引出對美術教育改革的討論。美術教學改革是新時期教育轉型的必然現象,改革必然帶來一些人某種浮躁的失望的教學心態。而對其討論也決不可能是粗造的發泄的精神狀態士人。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古希臘的哲學困境與思考中: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
作者:孫一墨 單位:吉林動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