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4:08
序論:在您撰寫兒童心理輔導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輔導修正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1-019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18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和發展,作為中小學家長的大量農村中年勞力到城鎮務工,由此形成了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很多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不及時加以引導和修正,他們就有可能成為問題少年。當前留守兒童的比例居高不下,已經引起各部門的重視。怎樣以契合實際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是當前農村一線教師的重要使命之一。鑒于此,本文結合多年的一線實踐經驗,總結了留守兒童常見的幾個心理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輔導修正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一)任性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而爺爺奶奶隔代親,舍不得嚴肅管教,這就容易養成任性的性格。再加上現在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對人頤指氣使,不喜歡分享。他們到了學校從心理上往往抗拒和其他同學合作與分享,受不了紀律的約束,自覺性相對比較差。比如,上課做小動作,給其他同學做惡作劇,老師說的時候還犟嘴。這些行為如不及時引導會造成更深的心理問題成為問題少年。
(二)孤僻
孤僻是農村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這類孩子性情孤獨,不喜歡和其他同學一塊玩。平時看著很安靜,其實心里想法比較多,一旦遇到突然的刺激會有很強的過敏反應。例如,其他人無心地說了一句不是針對他的話,他可能聽者有意,就覺得是在變相批評自己;或者有人不小心沖撞了他,他也會有強烈反擊,甚至開始動手。
(三)厭學
由于隔代撫養,爺爺奶奶不能及時引導留守兒童對學習產生興趣。這就造成很多孩子興趣不在學習上,不能塌下心來,在課堂上走思,做小動作,久而久之就產生厭學情緒。
(四)敏感自卑
自卑心理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普遍存在。尤其是面對班里其他父母在身邊的同學時,由于生活和情感等方面都有對比性差距,這就造成他們產生自卑和敏感心理。例如,有的留守兒童在爺爺接送上學時不讓到學校門口;其他同學討論父母有關的話題時,他們往往默默地走開……對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導致留守兒童形成抑郁、悲觀等消極的處世態度,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五)缺乏交際
留守兒童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也沒有玩伴,在家里被爺爺奶奶嬌慣成了小太子、小公主。所以他們往往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缺乏和其他伙伴交朋友和溝通的意識。他們到學校后,突然有很多同學,會有一定的不適應,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也不知道怎樣和其他伙伴交朋友。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輔導修正策略
(一)建立檔案,為輔導提供依據
要治病就得先診斷,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我們也要有詳細的“診斷”。因為每個班級有幾十位同學,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家訪,再進行分析和跟進,給學生建立檔案。檔案要詳細,這樣才能全面分析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通常檔案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基礎信息: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監護人、父母電話、平時優差表現等多個方面;(2)學習信息:不同時期的學習成績記錄、參與課外活動和體育運動等狀況、作業完成情況、擅長及缺點等問題。(3)生活信息:學生的交際狀況、日常積極性記錄、心理輔導后的問卷評分等。只有建立健全學生檔案,才能細化教育輔導工作。我們需要根據基礎信息適時進行家訪或者和家長進行電話溝通,這樣便于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將消極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中;學習信息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表現,這需要各科教師給出評價,這樣才能全面、綜合地評價每位同學,才能針對性地給出學習心理輔導策略;生活信息也很重要,孩子們課外生活的時間比較長,他們生活的環境,性格等都是我們輔導和教育的重要參考。
(二)科學輔導,契合學生實際情況
常言道:對癥下藥。說的就是解決問題要找到病因之所在。一個班級可能有十幾個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但是他們的實際家庭狀況、個性素養等又不盡相同,針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也不能一刀切。學校應該建立專門的心理輔導辦公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當然,農村學校師資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請經驗豐富的老師來進行輔導。
1.尊重、平等。要想讓學生虛心接受輔導,我們就不能只是宣講理論說教,我們要結合實際情況用合適的方法,讓學生感到平等和尊重。具體操作中,教師要能放下姿態,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耍、學習和交流,這樣過一段時間學生就能敞開心扉,這樣輔導工作才能進行下去。
比如,我班小強同學特別任性,在班里我行我素,紀律性差,以前用訓斥和說教的方式都是屢教不改。后來我改變策略,經常找他閑聊,讓他感到我不是老師而是他的朋友,最終他也訴說了他心中的郁結,我也順理成章地找到了幫他改變自己的方法,并和他一起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體驗、感悟。兒童處于身心發育初期,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是表象的、感性的。傳統的教育方式多是嚴厲的訓斥和令人厭煩的耳提面命的說教,這其實根本說不到孩子們的心里去,甚至還有可能引起逆反心理。鑒于此,我們結合兒童以形象認知為主的特點,可以設置一些游戲活動,讓孩子們通過活動來體驗生活,體味情感。
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調查當地在端午、清明、中秋等節日的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活動,讓學生懂得勞動的艱辛,學會感恩。集體活動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留守兒童,讓他們能夠積極參與,最好成為骨干力量,獲得教師的稱贊之后自然會獲得大家的認可,讓留守兒童形成交際自信心。
三、結語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留守兒童接觸最多的除了監護人就是在校教師,所以一線教師在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問題上責任重大。我們只有給學生建立檔案,及時跟蹤,用合適的方法對他們進行科學的輔導,才能保障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輔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170-01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1]隨著農村大量進城務工人員遠離家鄉進入城市,留守兒童不斷增加,根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現在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已經占據50%――60%,如此數量的成長群落成為了我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據此,留守兒童中萌發的心理問題也成為農村中小學老師面臨的一大工作難題。
一、留守兒童面臨的雙重“留守”
當前,農村青壯年農民普遍對于農業耕作以及各類經營活動不報信心,同時因為農副產品價格走低和其他就業機會的缺失,紛紛背井離鄉,遠走沿海城市打工賺錢,這之中又尤其以年輕夫婦居多,有的甚至剛剛生下小孩就背負行囊離家外出,形成了“留守嬰兒”。就在學校就讀的留守兒童而言,通常都遭受著身心兩個層面的“留守生活”。
首先是身體的“留守”,父母到外面掙錢打工,通常都會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的親朋,有的家庭則是將幾個孩子放置在家里,由大一點的照看更小的,孩子一年甚至幾年見不著父母的情況在農村比比皆是。由于缺乏父母至親的親情和哺育,孩子們在飲食、生活習慣、疾病治療、身體的成長發育等方面均問題凸顯,同時也引發了留守兒童的“心”的問題。
其次是心理的“留守”。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心理問題,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孩子在農村的監護人也僅僅是起到了基本生活提供這一簡單責任,其良好的人格養成以及心理素質均不及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孩子,這也引發了他們孤僻、內向、自卑、偏執、抑郁等心理品質,有的甚至引發未成年犯罪等社會問題。
二、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呈現
當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方面:厭學逃學、成績滑坡。留守兒童因為遠離父母,由于監護不力,導致學習觀念淡薄,自制力差,學習積極性嚴重削弱,成績得不到保障。
2、性格方面:嚴重自卑、自暴自棄。因為身邊其他同學與父母朝夕相伴,家庭溫馨,而自己卻沒有有人關心和疼愛,留守兒童必然會心里失落,嚴重的自卑感油然而生。自暴自棄、喪失信心的現象便出現了,學習上也開始降低要求,失去學習的動機和上進心。最為嚴重的是出現逆反心理和強烈的對抗情緒,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更是充滿不信任,并直接導致了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3、道德方面:出現真空、不服管教。身心處于迅速發展時期的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關心,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缺乏關注,造成留守兒童缺乏對事物正確的判斷能力,由此變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甚至放任自流、不服管教。
三、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策略
留守兒童的教育實踐屬于兒童范圍,應該遵循兒童心理的發展和成長特征,“不能簡單地把兒童看成 是‘小大人’,不能把他們的治療看成是按比例減少的成人治療。兒童青少年的發展階段、環境、接受治療的原因和其他相關因素,對治療的方法提出了即使不是創造的也是非常不同的獨特要求。”[2] 根據這樣的理念,我們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用愛心澆灌留守兒童的心靈家園
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他人監護現象嚴重,由此帶來的弊端已經暴露無遺,一方面孩子缺乏父母的親情撫慰,另一方面父母行為的潛移默化作用沒有得到發揮。監護人對于留守兒童的撫養和教育,大多停留在保證衣食的層面,愛心的投射僅僅限于物質的滿足和簡單的敷陳。
因此,教師在班級管理和學科教學中,不管留守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學習動力是否充足,均應該把愛心放在首位,多問一問,多聊一聊,不做冷漠的老師,熱愛每一個學生,把對于孩子們的滿懷愛心播散在每一個角落,讓留守兒童在愛的困境中得到撫慰,其干涸的心靈得到滋潤。
2、用耐心喚醒留守兒童的學習信心
兒童階段的心理品質特征與“留守”的生活特征相互疊加,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對于學習沒有動力,缺乏應有的興趣。導致在平常的學習中,留守兒童常常是“坐不住”“靜不下”,又“學不好”。成為老師眼中的“差生”或者“問題學生”。其實這和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缺乏富有耐心的引導有很大關系。
我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課堂的講授階段還是課后的輔導時間,教師均應該對留守兒童厚愛三分,并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感化他們,一名教師只要對班上的一兩名這樣的孩子施以成功的引導,其榜樣和示范作用就會波及其他同學,留守兒童的學習動力和信心問題就會得到有效解決
當一個孩子把心扉向教師敞開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教育成功的時候,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進一步把孩子拉回生活和學習的正軌,從而發現、培養我們手下的又一個陽光少年。
參考文獻:
必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兒童由于智力發育和行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響了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從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來說,發現、了解智障兒童中出現的心理、行為異常并給予及時、相應的干預,有利于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筆者在從事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踐中,嘗試對有心理問題的智障兒童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總結、概括出了對智障兒童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的策略,并提出了為智障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有針對性的建議,為從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實踐參考依據。
一、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智障兒童心理與正常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規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們智能上的不足,在認知、情緒、意志行為與人格特征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一定的差別。伴隨著生理的缺陷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行為、情緒和人格問題等方面。由于智障兒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問題在共性的基礎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如果只對他們進行團體性的心理輔導,只會解決共性的問題,而個體的實質性問題并不能很好地解決,甚至會變本加厲,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針對智障兒童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化輔導,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出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從而更有效地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陰霾。所以,智障兒童比正常兒童更迫切地需要個別心理輔導,它對于幫助智障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的策略
經過一年多以來的心理輔導實踐,根據輔讀學校學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別于普通學校的心理輔導策略,即“低起點、高支持、個別化”的策略。
1.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目標設定的“低起點”。該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目標上的要求是將“小步走好”的目標與“適度提高”的目標有機結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需要分解目標,目標的坡度不應太大,每個階段目標的要求不應定位太高,實現過程不能圖快,而要扎實。“適度提高”是指根據智障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適度、及時地將心理輔導目標指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目標不能停留在一個層次上。矯治性心理輔導是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突出的任務,而往往容易忽視對他們發展性心理輔導的需要與可能。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目標的設定不能只停留在矯治性心理輔導目標的層次上,而應重視他們的發展性心理輔導目標。
2.智障兒童心理輔導實施過程的“多元支持”。該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積極營造一個多元因子融合的、寬松、民主平等的環境,來支持智障兒童健康發展。智障兒童心理發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岸嘣С帧敝兄钦蟽和耐橹С忠彩遣蝗莺鲆暤?。
3.智障兒童心理輔導方法的“個別化”。
首先,建立學生心理輔導檔案。具體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個智障兒童的具體情況,要對每個智障兒童的身體狀況、接受教育情況、家庭背景等進行調查分析,哪些兒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兒童有特殊困難需要照顧,也應該了解每個兒童的個性特點,將以上材料進行整理并形成學生心理輔導檔案。
其次,制訂針對性的個別心理輔導計劃。在操作上應注意:第一,在確定輔導目標時,對同一年級的學生既要有共同目標,又要照顧個別差異。第二,在選擇輔導方法時,切忌局限于普遍適用的方法,要選擇或創造能被不同對象所接受的輔導措施。第三,在實施個別輔導時,要根據兒童所處的身心健康狀況條件,捕捉輔導時機,隨時調整輔導的進程和輔導次數。
積極心理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國城市化速度加快,農村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到城市打工,由于條件限制,將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鄉由其他親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學生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因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容易出現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為,嚴重的甚至出現犯罪行為。因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中小學也對留守兒童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顯著,留守兒童的許多心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當前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傳統的消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思想,過分地關注和渲染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給留守兒童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誘發了留守兒童消極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聯想,忽略了多數留守兒童都是健康兒童的事實,忽略了留守兒童身上的積極因素和積極潛能,阻礙留守兒童的積極評價。所以對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改革刻不容緩。本文試圖從積極心理學視野出發,分析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潛在的、實際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優秀品質,如果能夠挖掘出來,個體就擁有強大的力量解決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人生得到完滿發展,個體就能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側重從下列三個方面來研究個體自身的積極潛能和力量:第一,主觀層面,研究人的主觀體驗,包括希望、滿足、樂觀、安寧和幸福等,其中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是研究的重點,是指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第二,個體層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質,尤其關注有關積極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質,如智慧、勇氣、仁慈、感激等24種積極心理品質,并試圖探討能夠幫助人擁有這些積極心理品質的途徑和方法。第三,群體層面,研究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社會系統、家庭系統和學校系統,探討個體如何利用這些積極組織促進自己積極品質的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比較消極
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這種以問題導向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與工作范圍變窄,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對那些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其他的留守兒童就沒有關注到。而且對于這些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也僅僅是幫助克服心理問題,而沒有對他們進行發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兒童中應該能發揮的更大作用。
2.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比較片面
傳統主流心理學把各種心理問題的癥狀和處理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認為沒有心理問題的個體就是健康的個體。在這種消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內容也是片面而消極的,只注重給留守兒童介紹他們群體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的癥狀,并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種缺點、弱勢以及心理問題,分析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掌握心理問題預防和治療的技術和方法。這種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留守兒童容易出現錯誤認知,以為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存在心理問題,對號入座,錯誤地給自己貼上存在某種心理問題的標簽,產生消沉痛苦的情緒感受。即使在心理輔導教師的幫助下,解決了心理問題,留守兒童也只學會了如何避免和克服這種不良心理狀態,不會主動挖掘和利用自己擁有的積極的潛能、積極的力量去促進自己完美地發展,實現幸福人生。
3.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比較單一
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講授法傳授給留守兒童有關心理問題的知識。這種講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兒童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效果不佳;(2)教師只是單向地向留守兒童傳授知識,沒有能夠從留守兒童那里得到及時的反饋,不能夠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3)師生之間或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動很少,不利于他們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團隊合作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4.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完善的評價體系能起到導向、監督、檢查、調解、激勵的作用,從積極心理學視野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非常不完善,體現在:(1)評價的指標消極。學校通常根據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的多少來衡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輔導教師通過測驗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少就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評價的主體單一。通常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評價工作僅僅由心理輔導教師負責,家長或其他的教師沒有參與其中。
5.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農村中小學中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師、校醫等兼任,幾乎都不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德育思維方式的影響,做出許多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和規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師通過參加培訓或自學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但對于積極心理學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幾乎不可能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出發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樹立積極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積極心理學認為,僅僅關注和解決個體身上的缺陷和問題是不能產生持續有效的預防效果的,應該通過發現和發掘人人自身都擁有的積極心理潛能、利用個體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來有效地預防和戰勝心理問題,使個體成為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調適者和促進者。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出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樹立積極的目標不僅要幫助個別留守兒童消除心理問題,更要培養全體留守兒童積極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這樣的目標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相吻合,才能為留守兒童獲得學業成功與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一樣,不僅需要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更需要學會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積極潛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問題的咨詢和治療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發現和挖掘留守兒童身上的積極力量。這些積極力量包括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情緒體驗等。
(1)培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實現積極預防
個體擁有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如誠實、樂觀、自尊、勇氣、智慧、希望等,是戰勝心理問題強大的力量,發掘和利用它們,個體就擁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應該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較高的問卷測量留守兒童擁有的起到內驅力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美德,如引導他們利用樂觀品質戰勝憂傷和自卑。針對那些留守兒童身上沒有的積極品質和美德,可以采用縱向研究了解這些品質形成的過程和途徑,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干預,幫助留守兒童塑造這些品質。
(2)增加留守兒童積極情緒體驗,提供充足能量
美國心理學家弗瑞德克森認為,積極情緒體驗能夠為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夠讓個體思維的創造性更活躍、認知更全面、反應更準確。所以,增加積極情緒體驗也應該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增加留守兒童積極的情緒體驗?首先是家長要多關心孩子、表揚孩子。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觀察孩子,但他們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關注和了解孩子行為舉止和心理變化,經常和孩子溝通和交流,關心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在身邊,感受到父母的肯定與認可,增加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其次是教師要善于發現留守兒童的閃光點,創造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教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用欣賞的眼光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激勵和贊美的語言,為孩子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尊重、鼓勵中增加自信、樂觀等積極情緒體驗。教師還可以創造某些情境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增加積極情緒體驗。
3.豐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
僅僅依靠講授法這種單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積極情緒的體驗,無法滿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豐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突出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不知不覺地體驗積極情緒,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種積極心理品質。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心理輔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從留守兒童生活中選取某些典型場景,讓留守兒童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兒童某種情緒和態度體驗,促進留守兒童積極心理機能發展的教學方法。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教師和留守兒童之間雙向交流,教師可以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而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留守兒童之間是互動的,在合作完成某種任務的過程中,他們的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等積極因素得到培養。除了情境教學法外,心理輔導教師還可以采用辯論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團體心理輔導法等多樣化的方法進行教學。
4.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
積極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來保證其教育目標能夠有效實現。因此,我們要破除病理學的評價和干預方式,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通過積極、客觀、科學的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全面評價。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1)增加積極指標來評價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許多心理學者認為,個體心理健康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消極的、負面因素的減少,另一方面是積極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們不能像傳統心理學一樣只采用心理問題減少來衡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擁有多少積極心理品質、體驗多少積極情緒等作為評價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例如,采用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的意志品質、積極的自我、積極的人際關系等積極的、正面的指標,來檢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是否實現,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留守兒童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2)評價的主體多元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果僅僅由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這樣的單一主體進行評價可能會導致評價結果不科學,所以應該讓評價的主體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實際監護人、心理輔導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同學和留守兒童個人都應該參與評價。多元化的主體進行的綜合評價應該會更科學。
5.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只有掌握專業心理學知識、具備專業心理咨詢和輔導能力的教師才能夠勝任。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關鍵條件。所以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1)各學??梢酝ㄟ^招聘引進、特崗計劃等方式引進專業的心理學教師。(2)創造機會讓在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出去參加培訓,學習積極心理學等先進理念。(3)鼓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參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專業素養。
――――――――
參考文獻
[1] 孟麗娟,胡云斗,王同軍.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教學與管理,2011(10).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心理輔導
經過調研和統計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不論是在一般學習、行為表現上,還是在情緒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穩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顧的兒童的問題突出。
學生的反饋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人際關系處理困難;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自卑、妒嫉、疑慮、極端和逆反等心理問題,他們特殊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心理輔導對農村留守兒童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小學教師,關心、教育這些孩子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也是我們對教育事業應作出的貢獻,我們要讓這些孩子在快樂中度過他們的童年,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懂得付出。這就需要我們立足現實,充分地了解和分析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給予幫助,盡量克服因長期缺乏父母照顧給他們所帶來的教育和成長方面的不足,使他們也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開展心理輔導對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意義重大。
近幾年來,我縣農村小學開展的心理健康輔導課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輔導課自開展以來已受到了學生和老師的極大歡迎,它使我們的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改觀,同時也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也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了及時輔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學校心理輔導側重于學生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輔導,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輔導。
第一,教師要做留守兒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師與孩子這種良好的關系來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師對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密切了,他就會在很多事情上變得主動起來,不會再害怕和害羞。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得到較好的培養。
第二,要適時地鼓勵和贊揚留守兒童,他們與其他的孩子一樣,也會時常犯錯,當這些孩子犯錯的時候,老師要適時贊揚他們敢于嘗試的勇氣,使孩子能夠盡快地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走出來,避免自卑心理的產生。對于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和出色的表現,老師也要適時地給予贊揚和鼓勵,使他們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和贊許。
第三,讓留守兒童在成功中獲得自信,培養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個方法便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因為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老師要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安排適合他們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達到這個目標,讓他們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四,建立親情聊天室。學校充分運用網絡和手機,讓留守兒童與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經常聊天談心,時常溝通,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盡快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通過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兒童心理素質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其根本目標是充分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全發展,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兒童心理健康是兒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需要,它既是兒童現時學習之必需,也是社會對未來建設者素質的要求。作為農村心理輔導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創設人人關心孩子,個個關愛學生的良好社會氛圍,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使得每個農村留守兒童都能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春燕,張威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陳黎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解決機制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陸尚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7):114-114,115.
關鍵詞:高校志愿者;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0-100 -04
一、引言
各界對留守兒童的界定不一,本文中提到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或雙方離家三個月未歸,且五年之內接受過高校志愿者或是支教教師幫助的孩子。高校志愿者限定在本科院校的學生(以涪陵區為例)。留守兒童是當前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但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大多停留在物質層面。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留守兒童在物質生活方面已經有所改善,目前更應該關注的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缺少亦或是沒有父母的陪伴,大多數留守兒童或多或少在心理上相較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所欠缺,并且情況嚴重的可能造成適應不良、自閉等心理問題。此外,留守兒童在學業、行為規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發展同樣是與其接觸的人群所應該重視的,這些方面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本次調研活動,以高校志愿者為主,展開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路徑探索,結合優秀高校志愿者與優秀支教教師的采訪記錄,為其后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動起著參考與借鑒的作用。高校志愿者群體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擁有更廣闊的志愿活動平臺,具有專業的心理輔導師資力量作為后盾,是知識能力與實踐經驗都較強的一個團體,因此,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做出了許多貢獻,例如:高校志愿者或者支教教師不僅是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引導者、生活上的玩伴,更是他們心理健康成長的守護者??梢越o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幫助。本次調研活動,采用調查法訪談優秀志愿者與優秀支教教師,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情況以及對其幫扶的建議,同時對高校志愿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志愿者們的活動心得,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高校志愿者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
本次調研活動采用自編調查問卷,有網絡問卷與紙質問卷兩種形式,在整個工作的前期,設計與修改“高校志愿者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調研問卷”后進行施測,旨在對高校志愿者在認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了解。通過互聯網問卷以及紙質問卷收集數據,網絡問卷回收249份,有效問卷196份,紙質問卷發放300份,有效回收247份,對回收的問卷進行分析之后發現:在對留守兒童進行過志愿活動的志愿者群體中:85.71%的志愿者認為專業的心理輔導知識(發展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等)對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較為重要。這是由于大多數高校都有專門的志愿者團隊,給了高校學生以社會實踐的平臺,專門的心理輔導知識需求是志愿者們在實踐之后而得出的結論。并且由調查問卷所反饋的數據來看,大多數志愿者都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表示關注,例如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是通過學校的志愿者組織參與到對留守兒童的幫扶活動中,并在活動中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是否對留守兒童有益。調查數據顯示,有80%以上的人認為活動是對留守兒童有利的,但在心理、思想、學習方面依舊有所不足,不能夠長期針對同一受助對象進行輔導,無法獲取其動態成長信息等等。
截至2015年10月31日,留守兒童受益人數總計163名,其殊心理輔導對象21名。志愿者們積極活動在涪陵各個鄉鎮,利用周末的時間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不僅關注留守兒童本身所反映出的問題,而且重視其監護人對孩子的教育。在活動過程中對每個家訪的孩子建檔,持續觀察其心理發展動向。利用測評工具,例如房樹人等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并且邀請學校心理學專業教授給予指導。每周堅持開志愿者交流會,對一周的工作進行總結,對出現的問題討論分析,最后提出解決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目志愿者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的理解越來越深入,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對自己的責任認識更加清晰。吸收了前期經驗教訓之后,拓寬了針對留守兒童舉辦活動的渠道,聯合其所在小學的領導、老師共同開展有益于兒童身心成長的活動。這個過程中,志愿者與這些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也取得了其監護人的信任,對之后工作的進展有非常大的幫助。孩子們愿意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給志愿者,大多數留守的孩子都有些異于平常小孩的地方,不僅是志愿者觀察到的,而且還有其監護人所反映的。比如說,性格孤僻或者暴戾,其中一個男孩(父母離異,孩子由父親撫養,奶奶照看)他認為母親拋棄了他,所以對女志愿者表現出了明顯的排斥。但是志愿者沒有因這個問題而退縮,而是給他溫暖和關愛,漸漸地,其中一個女志愿者被他接受,并向志愿者分享他的故事。這些都是家庭結構在非正常狀態下的結果,有不少孩子不僅是留守兒童,而且還是單親家庭。令人詫異的是,在同一個村鎮出現了多戶家庭都具有相同的特征,父母離異,孩子由父親撫養,母親是外地人,早婚。正是因為這多種不利因素,才導致了孩子們的異于平常。許多志愿者們也有留守經歷,因此他們能夠與孩子們產生共鳴,他們內心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夠給予孩子們實際的幫助,這是非常難得的。半年的堅持,志愿者們從當初的“一廂情愿”的付出,到理智地面對問題,懂得使用方法和技巧與孩子溝通,不刻意地去強行改變孩子,而是以自身的行動,平時一點一滴的小事去觸動孩子,用誠心去關愛他們,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一開始只想到給他們灌輸健康的心理知識,到后來能夠引導他們自己面對成長面對環境。志愿者們都非常明白,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自己的行動關乎一個孩子的成長,這是多么大的責任?。∫苍S曾經對自己的事情都沒有這么上心過,但對這些孩子,卻百分百付出,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孩子們在成長,志愿者們也在成長。
三、高校志愿者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現實意義
對留守兒童而言,高校志愿者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動,不僅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上的輔導、生活中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關愛。在學習上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本項目是以作業輔導的名義而去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及其監護人不能正確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為了避免誤解,就以學習方面的輔導為幌子進行。其次,學習是中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因此必須解決他們的現實問題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我們的工作。最后,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孩子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把學習的事情處理好了,這也是屬于心理上的幫助。除此之外,本項目的志愿者來自各個專業,且師范生占很大一部分,能夠輕松應對中小學生的課業內容。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鍛煉志愿者的實踐能力。在生活上,根據志愿者了解,幫扶的留守兒童大多數都是在一個比較貧窮的地方,不能夠方便地與父母交流,家中除了年邁的爺爺奶奶,也沒有其他人能夠給予他們關注。因為志愿者們的到來,他們可以學習到課本以外的東西,志愿者組織開展的活動,比如拼圖比賽、講故事等,讓他們的生活多了幾分樂趣。這種如長輩般的關愛,讓孩子們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心里多了些溫暖。但必然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們與志愿者長久地相處,漸漸產生了依賴,希望看到志愿者的到來,不愿意別離,甚至會因為志愿者對某一個孩子多了點關心而鬧情緒。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不能因為志愿者而帶給他們新的困擾。當然,并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些問題,而是在與留守兒童接觸的過程中發現的。志愿者們的處理辦法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引導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與監護人之間建立感情,這樣就可以分散他們對志愿者的依賴,轉而培養同伴情感和改善與長輩之間的關系。最難突破的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就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孩子都會覺得與父母有陌生感,因為生計問題,孩子與父母幾乎一年才能見一次,并且有的離異家庭,父親或者母親常年都不會看望孩子,就像前面說到的那個男孩一樣,因為家庭原因對女性有排斥行為。我們不敢妄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通過一些活動去促進孩子與父母間的情感交流。比如“寫給爸媽的心里話”等。解鈴還須系鈴人,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還得父母與孩子之間正面地溝通,長期共同生活。在心理上,因為我們所幫扶的留守兒童大部分都在9歲以上,因此他們能夠對志愿者的行動產生觸動,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每次家訪監護人都會告訴孩子,我們路途艱辛,無私奉獻,讓孩子珍惜。志愿者的行動讓孩子們感受到了關注與關愛,漸漸地孩子們會對志愿者有反饋,從他們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到變化。一個小細節就是,每次志愿者離開的時候,孩子們都會送很遠才回去。除了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之外,志愿者還通過QQ,電話等方式進行輔導并獲取了更多的相關信息。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項目活動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問題,也暴露了許多問題。一方面是留守兒童,另一方面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的問題。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有61.73%的受訪者表示留守兒童最主要的一類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性格”上。因為這是在與留守兒童接觸的過程中,能夠明顯發現的一類。學習和生活行為等方面盡管也有,但是不夠明顯,并且一般志愿者也不會將之歸到心理健康問題里。正因為如此,連一般人都能夠發現的問題,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更大,也比較會因為這方面的原因,影響孩子在其他方面,甚至是人格的完善。
經過對支教老師的采訪記錄的分析,有90%的老師反映的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包括:內心封閉、叛逆、自卑、內向等,與前面的調查結果相近。至于造成留守兒童這些問題的原因,這里就不贅述。主要包括父母離家、留守兒童自身的不良發展、學校教育方式不當以及社會監管不力這四方面的原因。而關于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暴露出的問題也很多。調查顯示,61.22%的人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會影響志愿活動的效果,更有甚者,會適得其反,不僅沒有給予留守兒童幫助,而且傷害了他們。有50.51%的人認為,沒有固定的服務對象也是導致對留守兒童幫助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因為高校的志愿者活動有一部分是僅僅在特殊的時間、地點進行的,例如某些高校組織的針對留守兒童的節日活動,時間短,效果差但是涉及的人數多。有71.94%的人認為是由于自己的精力有限,所以在對留守兒童的活動中沒有取得好的成效,比如說有的組織負責人,忙上忙下,各種事務纏身,再加上要與留守兒童交流溝通,也許就沒辦法付出很多的精力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調查數據上可以看出,還有其他原因,總體上志愿者們都很愿意去做留守兒童的工作,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其次,還因為志愿者在活動上的失誤對留守兒童的造成的傷害,志愿者不當的幫助方式會讓他們更加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對志愿者產生排斥,不接受陌生人等問題。這大多是因為志愿者沒有經驗,面對突發狀況不知如何應對或者是使用了一些不適當的方法。針對這種狀況,可以考慮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志愿者活動之前對志愿者培訓。
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固定幫扶的時間不夠充裕,因為不是所有的志愿者團隊都像我們一樣,可以長期固定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但這項工作又需要有這兩個條件來支撐,所以在此產生了沖突。并且從數據來看,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是因為與孩子相處時間不夠而導致的輔導效果不佳。約有65%的人認為,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長期的幫扶才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
五、高校志愿者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路徑探索
基于對志愿者的調查、采訪,以及對支教教師的采訪,我們了解到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動存在的不足,并根據志愿者們在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活動中的反思,針對其具體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一)需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認識
留守兒童是當下社會中的一個弱勢群體,大多數的社會群體在關愛留守兒童的過程中,多以物質資助為主,所以高校志愿者活動更多的是提倡從心理層面上關愛留守兒童。但是,部分志愿者對于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定義不清,少部分人會片面地、主觀認為留守兒童都是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這個定義,也是需要向廣大群眾澄清的,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是高校志愿者活動的一個方面,關愛其心理健康的意義在于:為了讓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更加全面,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是正常的,高校志愿者活動是增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方式,當然,若從觀察與測驗中可以明確,部分留守兒童的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此時,就需要在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下對留守兒童進行輔導。所以,建議無論是高校志愿者活動或是其他形式的活動,在開展具體的行動之前,要對每個活動針對的對象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并且活動的設計與安排要合理、適當,要適于對象的特征與促進其發展,做好志愿服務前的充分準備,才可將服務計劃落實好。
(二)對專業的心理輔導知識的需求
高校志愿者在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過程中,因為缺少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存在幫扶過程受阻的現象,例如:高校志愿者(尤其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志愿者)未能充分了解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或是一些心理問題的表征,只以自己表面所見主觀臆斷,給留守兒童“貼標簽”;或者是出于心理健康問題的擔憂,不愿接觸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這樣的舉動反而會給留守兒童帶來傷害。所以,建議高校志愿者在其后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活動中,首先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與志愿者能力訓練,旨在讓高校志愿者明確幫扶對象的現狀、特征以及對志愿活動過程中可能遇見的問題作出預案。
(三)對志愿者的責任意識提出新的要求
青年志愿者不僅是一個光榮的稱謂,同時肩上也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在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時,每一位青年志愿者都曾向組織承諾: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踐行志愿精神,傳播先進文化……在高校志愿者團體中,多數人都是憑著自己一腔熱血與幫助他人的真心加入志愿者組織,但當其真正參與到志愿活動中來時,才會感覺到志愿活動并不是那么簡單與輕松,因為志愿者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汗水或是金錢,還可能是你在活動中遇到困難去克服的決心與毅力,又或是你準時、堅持參與活動的行為力量。在面對這些壓力與考驗時,基于對志愿者本身的經驗的豐富與能力的提升,更應該勇往直前!
(四)多方面關注留守兒童的發展
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是本次調研活動的中心主題,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兒童,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們同時應該關注留守兒童的其他方面,有調研數據顯示: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還應該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人際交往、生活與行為習慣等等;此外,不僅要關注留守兒童本身,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學校老師的反饋,也應該是志愿者活動行之有效的重要資料來源。要了解一個人,不僅從這個個體的知情意行,并且包括了他所處環境周圍人的評價,從了解留守兒童資料的多維性、全面性與持久性,既可以更好地幫助高校志愿者開展幫扶活動,同時也從側面解決了當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處于較低層次,活動缺乏一定的深度的局限。
(五)發揮地方高校優勢,構建呵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長效機制
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人才智力、地緣和青年志愿者優勢勢必在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首先是在知識積淀上面,高校志愿者具有豐富的知識作為志愿活動的一個重要基礎,可以在支教過程中,輔導留守兒童學業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其次,地方高校有必要與當地中小學加強聯系,傳遞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進行人文關懷;第三,關愛心理健康的活動具有長期性、持久性等特點,需要構建長效的呵護機制,在未與留守兒童建立起信任關系或幫扶雙方關系穩定時突然中斷志愿者活動易給留守兒童造成傷害。
參考文獻:
[1]王偉清,劉柯,劉燕. 論基于高校資源優勢的農村留守兒童心靈呵護志愿機制[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173-177.
[2]劉曉霞,隋建華. 大學生志愿服務芻議――以義務教育階段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視角[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1):131-134.
[3]佟延春,隋建華. 發揮地方高校優勢,構建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機制探討[J]. 繼續教育研究,2011,(11):28-30.
[4]隋建華,孫俊超. 地方高校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路徑探析――基于綏化學院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思考[J]. 綏化學院學報,2011,(06):49-51.
[5]楊小云. 論大學生志愿者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雙向作用[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2):185-187.
[6]卜凡秀,劉德忠. 試析高校資源優勢的農村留守兒童心靈呵護志愿機制[J]. 企業導報,2016,(02):196+178.
[7]王恒胤,吳文銜,吳長虹,范忠烽,何小春. 高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長效機制建設探究[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08):160-162+171.
[8]劉柱,杜桂娥. 大學生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志愿者活動路徑探析[J]. 求知導刊,2015,(05):33-34.
[9]高任連. 論法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幫扶建議[J]. 亞太教育,2015,(28):281.
[10]劉麗娟. 試析我國大學生志愿者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活動中的作用[J]. 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09-110.
作者簡介:
陳晨,女,重慶涪陵人,長江師范學院學生;
向石花,女,重慶石柱人,長江師范學院學生;
林紅,女,重慶璧山人,長江師范學院學生;
唐黎,男 ,重慶石柱人,長江師范學院學生;
在這些孩子身上,留守兒童特性同樣存在,他們有著自己的煩惱,同樣需要社會的重視。城市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有:
(一)缺乏父母關愛,與父母交流匱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國一家嬰幼兒品牌2012年所做的調查顯示,超過75%的中國0~3歲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孩子。這段被父母忽視的時光,恰恰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此時得到充足的心理療養,就能夠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則,就有可能終生走在尋找的路上。在一個大流動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如鐘擺一樣隨波逐流,并不都能過上想要的人生,有時很是無奈無力。但父母無論如何不能逃避自身責任,不能“用金錢補償親情”,以至于給孩子留下傷痕,給自己留下傷痛。
(二)缺少玩伴,不利形成良好人格。由于城市“陌生人社會”的特性,很多城里孩子缺少熟識的玩伴。放學后,別的孩子在享受家庭溫暖的時候,他們經常獨自在家中、獨自游走在大街小巷、在幼兒園、托兒所、甚至是網吧……作為留守兒童,他們長期處于孤獨狀態或與父母難以溝通,長期缺乏家庭的溫暖,大多自尊心強,不太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大多個性內向孤僻。
(三)學校、老人監管有隔代教育弊端。許多老人在學習教育上,不能指導孩子學習,并且極度溺愛,學校教育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遠遠不夠的。失去父母的關愛,有些孩子懂事早,有些孩子任性、驕橫,有些很優秀,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
(四)壓力促成教育偏差問題。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長期孤獨,缺乏關注,沉積在心理,到了初中或高中,很多心理問題就顯露出來。有些與社會人員混在一起,不上學,上網吧,流浪,叛逆,有些糾結成小團伙,欺負其他同學,向同學索要錢財等的報道,很多出在城市留守兒童身上。
關愛幫助城市留守兒童是一項長期性的艱巨任務。整個社會在城市留守兒童問題上,說得多做得少,特別是用真情、出真招、見真效,能夠制度性推廣的舉措尤其為少。應通過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強化考核、健全制度,努力構建長效可持續的幫扶救助機制。
(一)政府主導,建立城市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從縣政府、到鄉鎮、到社區、到單位、到學校,級級都有人負責和開展這項工作,并將工作列入政府年初工作安排和布置。
(二)摸清底子,建檔立冊。以城區和鄉鎮學校和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都建立留守兒童檔冊,摸清底子,不讓一個留守兒童受到忽視和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