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4:07
序論:在您撰寫對健康教育的理解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我國的學校體育改革正逐步深化。作為學校體育改革“攻堅戰”的體育教學改革也有了長足地進展。在各地教研活動中涌現出一些新的教學思路和好的教學范例,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體育改革的整體而言還不能說有了重大突破。我們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可以取代傳統的教學體系、思想體系和理論模式,沒有形成一個新型的教學過程,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清晰的標準。
一、體育教學與成功體育
我國的學校體育改革,拓展了學校體育的目標,豐富了學校體育的內容,改進了學校體育的方法,使我國學校體育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是有成效的。
然而,學校體育到底如何去為培養人才服務?為學生終身體育服務?并未找到可操作的依托。人們依然感到茫然。在苦苦追求中,我們終于聽到了“成功體育”的呼喚。
所謂“成功體育”,從廣義上來說,就是體育要為成功地培養人才服務。我們培養的人才,應當是身體強健、心靈美好、具有競爭意識和協同態度,能適應現代社會勞動和生活需要的新一代。從狹義來說,就是體育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過去那種以技術教育為中心的體育教學體系,比較重視有形的顯在價值,而忽視了學生心理感受這一無形的潛在意義。其結果往往是當我們教會學生某些有形技術、技能時,他們卻在強烈地表示:“我們不愿意上這樣的體育課?!彼麄冊谏险n時無精打采,而在自由活動時卻興高采烈。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有人試圖引進“快樂體育”的思想,并付諸于實踐。這一嘗試,應當說在我國的體育教學改革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打破了體育教學課堂中那種沉悶的局面。然而,“快樂體育”畢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無法體現“成功體育”的深刻內涵,加之于用詞的表淺,也容易引起諸多的誤解,因而難以被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所接受。
“成功”的體驗,不僅僅是“快樂”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既充滿著友誼和歡樂,更充滿了艱辛和苦澀,乃至挫折與失敗,只有不畏艱難險阻,登上“成功”的頂峰,才能真正領略和體驗體育的全部樂趣。體育正是人類在追求成功和勝利的樂趣中創造出來的,所以體育的真正樂趣也就蘊藏在成功和勝利中。因而用“成功體育”來取代“快樂體育”,可以說是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一種必然。
“成功體育”在教學思想上,要求我們進一步研究為什么而教的問題。在體育的價值取向上要求我們不僅要著眼于現在,而且要放眼于未來。根據未來社會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需要,重新調整和完善我們的體育教學的目標體系。
“成功體育”在教學內容上,要求我們進一步探索教什么和用什么教的問題。過去那種以競技運動為中心的教材體系,顯然難以使廣大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具有終身體育的意識、興趣、習慣與能力。然而,競技運動畢竟是人類創造的一種體育文化,對此,我們的學生也不能一無所知,一點不會。因此,如何改革我們的教材體系,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成功體育”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我們進一步探究怎么教的問題。注入式、強制式的教學方法,不可避免地壓抑了學生的情感,難以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樂趣?!褒R步走”、“一刀切”的教學要求,不知不覺地驅使著一部分學生遠離了體育。這些方法與“成功體育”是格格不入的,它需要的是激發學生全身心地投入。
由此可見,“成功體育”呼喚著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我們期待著“成功體育”推動著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學校體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一)關于“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強調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主要有三層意義:首先是針對我們現在學校教育系統的客觀實際提出來的。必須承認,辦學不抓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不抓考試成績是不行的,但不能只抓知識教學和考試,放棄德育,甚至連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也不顧。由此可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學校教育的關鍵所在,這個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其次是針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提出來的。國家體育總局搞過一次調查,發現日本青少年學生的平均身高超過了中國,這個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注意。身高是反映民族體質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影響長高有四個重要因素:睡眠、體育鍛煉、營養和常見病的防治措施。另外,我國學生體質還存在許多其他問題,例如耐力下降、肺活量水平低、近視率極高等。因此強調“健康第一”是從整個民族未來興旺發達這樣一種長遠而根本的利益出發的。第三,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對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是素質教育,即“育體”和“育心”,是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健康水平。以往我們的學校體育工作盡管也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依然存在許多偏向。如:對體育和健康教育采取簡單化處理,要么將其等同于一門“副課”,要么干脆以運動代替體育和健康知識的教育。更一種偏向或許是根本忘記了體育原本就應當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反而自覺不自覺地步入了應試教育的怪圈,導致傳統的體育課教學,只重傳授技術,不關心價值教育和養成教育,內容狹窄、與生活脫節、學生活動空間小,缺乏體育的快樂體驗,效率不高。
(二)學校體育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針對我國學校體育的現狀,在理論上要明確三個問題。
1.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健康第一”可以理解為要求學校體育走出“應試教育”和“競技主義”的迷霧,回歸素質教育的軌道,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的,更加關注學生的未來,關注學校體育的長遠責任。也就是要求我們把原先被肢解的身體知識、運動技能以及健身、競技、娛樂、科學、人文和價值等知識以及實踐能力,在“健康第一”的旗幟下整合起來,把偏狹的體育教育改造成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2.兩個堅持
一是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學生的生活方式。二是要堅持學校體育是“全民健身計劃”的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計劃”的基礎。
3.四大任務
第一,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發展學生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是衡量學校體育工作做得好與壞、成與敗的最主要標志。
第二,通過體育,包括體育課程,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衛生知識,基本的運動技能技巧,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手段,使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這也是體育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三,學校體育必須作為德育的一個方面,通過體育教學和競技比賽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第四,發展學生的個性。個性是人性中的閃光點。過去的教育讓學生跟著考試指揮棒轉,結果嚴重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自主生活的能力。
三、當代體育教學論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體育課程內容的多樣性
根據體育運動的可代替性特點,充分考慮體育課程內容的多樣性,改變了單一、固定、統一的模式。一是充分考慮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的情況,體育課程內容選擇與安排有充分的彈性;二是考慮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需求,學生對體育課程內容有一定選擇性。
(二)體育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體育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是指充分運用系統的理論,從整體上把握體育教學過程,追求體育教學過程設計與效果的最優化。在體育課程與教學設計中,將體育課程目標、學生的特點與需求、課的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有機結合,力求目標、對象、內容、過程、評價的整體優化。在具體的體育實施過程中力求體育教師與學生、認知與情感、體能與技能、目標與效果的有機統一。體育教學過程的設計從重視體育教師向重視學生轉變,從重視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向重視體育能力培養轉變。
(三)體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綜合性
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中介,在制定體育課程目標、選擇體育課程內容之后,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就顯得特別重要。體育教學方法手段要多樣化:一是根據體育課程目標的多元化的要求采用相應的方法,力求知、情、意、行過程的有機統一;二是充分激發與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造性學習;三是強調體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和和諧統一。
(四)體育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為了真正實現通過體育教學評價促進學生體育學習和提高體育教師教學水平的目的,體育教學評價必須從過分重視結果性評價向重視過程性評價轉變。對學生的體育學習評價從單純的體育知識、技能、體能的評價向知識、技能、體能、態度、情感等綜合評價轉變。體育學習評價標準從絕對性評價向個體內差異性評價轉變。體育學習評價形式從單一的體育教師外部評價向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體育教師評價相結合轉變。
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渠道,從“體育”改成“體育與健康”,它的內容和內涵都發生了變化,當今的體育課程已和重視身體健康理念結合在一起。注重體育課程的健康價值、實用價值、體育課程的可持續性和個體需求的價值,這是現代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
作者:邢麗琴 來源:世紀之星·交流版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護理對策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是左心衰竭[1],防止和延緩心衰的發生,緩解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死亡率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目的,但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長且易反復,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與生活,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本文對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了針對健康教育需求進行有效護理的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7±4.7)歲,常規檢查后確定40例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具體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5例,Ⅲ級8例,Ⅳ級17例。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屬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內容及效果等進行調查,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降解問卷的內容及真實回答的重要性,在患者及家屬理解后自行填寫,務必保證問卷的有效,填寫問卷后當場收回,發卷40份,收回40份,答卷有效率為100%,問卷題目多為多項選擇的方式,對最后數據進行百分比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及家屬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32例選擇了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80%),醫學專家講座指導30例(75%),健康教育手冊學習21例(52.5%),相關書籍學習19例(47.5%)。
2.2 患者及家屬對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7例選擇需對疾病知識進行了解(92.5%),33例選擇治療效果(82.5%),31例患者選擇治療方法(77.5%),21例患者選擇飲食指導(52.5%),35例選擇服藥注意事項(87.5%),20例選擇運動指導(50%),34例選擇復診時間(85%),18例患者選擇疾病的預防措施(45%)。
2.3 出院后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6例患者選擇入院檢查(90%),37例患者選擇電話垂詢(92.5%),34例患者選擇護士家訪(85%),31例選擇免費疾病知識手冊(77.5%)。
3 討論
3.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屬對健康需求的特點 本次問卷調查選擇內容多樣,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更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對健康教育方法的選擇中對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專家講座占了比較大的比例,這說明患者還是比較容易接受講與聽的模式,對于有著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保持著信任,也都希望多多了解疾病知識;在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知識、治療方法及效果、復診時間和服藥注意事項有著較高的要求,對飲食和運動指導等要求較低,這說明大部分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關注還在治療方法和效果上,對預防與保健的意識不足;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對健康方式的選擇為入院檢查和電話垂詢,這表明患者對于自身病情及治療情況的了解方式傾向于直接實用。
3.2 根據健康教育需求提出的護理干預對策
3.2.1 健康教育
觀察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術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心理狀態制定術后健康教育路徑,并在接下來的護理中嚴格執行健康教育路徑,并對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相應調整,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路徑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3.2.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住院患者的情緒普遍不穩定,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恐懼和排斥,對于治療結果以及未來的生活沒有信心,情緒起伏過大可能引發心力衰竭,因此護理人員需根據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解釋其疾病的現狀,并列舉本院成功案例,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也可以與病患家屬溝通,囑咐他們對患者多加鼓勵與關心,讓患者感受到親人的期望與關心,積極配合治療[3]。
3.2.3 運動指導 作為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運動一直是患者及其家屬忽視或不能長期堅持的,針對這種情況和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選擇制定相應的運動指導,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和樂意接受的情況下進行簡單有效的運動,注意初期運動需隨身攜帶藥物并有家屬的陪同。
3.2.4 飲食指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血容量增加,因此進食時需注意對鹽分和水分的控制,盡量減少對心臟的負荷,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制定多樣化菜譜,主要食物以低熱量、低脂肪、低鈉為主,輔助以新鮮的果蔬,定期檢查記錄患者的體重和24 h內的液體出入量,保證腸道通暢,防止便秘的發生,減少鈉水潴留發生的可能。
3.2.5 用藥指導 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監督與指導,給藥過程中注意向患者解釋用藥的目的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減少患者的恐慌,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按時服藥對于疾病治療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醫院治療。
綜上所述,事先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有助于有針對性的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并能夠指導護理人員按照既定計劃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護理,使整個護理過程清晰簡單起來,患者對于自身疾病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都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于患者的預后和減少復發都有很大的意義,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黃鶯.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及護理對策.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73.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是一種以對稱性、多發性、自身免疫性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當炎癥波及軟骨及骨質時出現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1]。另外該病療程長, 病情頑固, 治療需要消耗大量財力物力, 所以導致患者對疾病的治療失去信心, 在精神上出現了焦慮、孤獨、自卑等情緒。但是多年來, 人們對該病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 以致于延誤治療時機, 使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護理人員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減輕患者痛苦, 解除患者擔憂, 對提高生活質量,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很有必要。RA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32%~0.36%, 其中80%發病在35~50歲, 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倍。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0年4月~2011年5月, 本院收治的2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 男6例, 女14例, 年齡30~60歲;患病時間最長者1年, 最短者3個月;以春秋冬3季發病較多, 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嚴重者出現 “天鵝頸”與“紐扣花”等畸形。
1. 2 方法
1. 2. 1 心理分析 通過對患者的觀察與了解, 將分析結果總結如下。①恐懼:害怕受到冷落、嘲笑 同時又擔心生活不能自理, 治療費用高, 給家庭、子女帶來麻煩, 而產生自卑情緒。②憂慮:擔心藥物毒副作用強, 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而焦慮不安。③孤獨:因為該病較頑固, 反復發作, 害怕“久病床前無孝子”而被家人拋棄。④悲觀:因該病療程長, 治療效果又不太明顯, 看不到希望, 所以在思想上患者產生較大的壓力, 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1. 2. 2 心理護理 1)綜上所述, 護士要采取勸導、解釋、寬慰、鼓勵等方法, 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①認識和疏導負性情緒:提供合適的環境使患者表達心中的悲哀, 盡量減少外界刺激, 讓患者知道負性情緒不利于疾病的康復, 長期的情緒低落會加重病情。②鼓勵患者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同時激發患者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正確認識疾病, 積極配合護理人員, 爭取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對已發生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 要充分發揮健康肢體的作用, 體現自己的生存價值。③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組織患者集體學習疾病的知識或講座, 以及參加娛樂活動, 充實患者的生活, 克服不良情緒。2)多與患者親屬交談, 調動社會及親屬對患者的支持和理解, 使患者感到親情與關愛就在身邊??赏ㄟ^電話問候、也可通過書信等形式讓患者得到精神安慰, 配合治療。3)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過程及預后恢復情況, 必要時調動同類患者現身說法, 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爭取早日康復回到工作崗位。4)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既要重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 又不能過分擔憂、放棄治療或對治療失去信心;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保持樂觀的心情, 提高機體的自身免疫力。
1. 2. 3 健康教育 因患者個體間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性格的不同, 采取多種方法, 如講解、放錄像、發宣傳資料等, 讓患者和家屬了解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及飲食、服藥等注意事項, 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 同時應少食動物內臟、過酸過咸及刺激性食物。避免感染、潮濕、精神刺激等誘因。避免過度使用小關節、過度體力消耗, 強調休息和治療性鍛煉的重要性, 必要時配合理療、按摩, 促進血液循環。提示患者堅定信心、堅持治療,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有計劃地鍛煉, 保護關節功能, 延緩功能損害的進程。堅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 不可擅自停藥、換藥、加減藥量, 堅持規律用藥, 減少復發。嚴密觀察療效與不良反應。定期檢測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 病情復發時及時就醫, 以免重要臟器受損。
2 結果
通過對患者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使20例住院患者中17例患者能夠積極與醫生配合, 主動與他人交流, 消除了懼怕、憂慮、孤獨、悲觀等消極情緒, 認為得病并不可怕, 要敢于面對, 不能被疾病所嚇倒, 還告訴身邊的病友,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 討論
人不是神, 吃五谷雜糧不可能不生病, 而是得了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不要怨天尤人, 自暴自棄, 盡最大努力使疾病早日康復。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危害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還會危及到整個家庭的和睦。因此對該類患者, 要進行全面的、扎實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教育;體驗式教育
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學校教育更加重要。
一、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開展學校心理教育的前提
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只有掌握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好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如果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的認識,是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的。所以,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不少學校雖然也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卻機械、簡單地將之理解為課程教育或開展一兩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周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經驗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教師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實踐證明,只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注意日常積累、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完全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將非常顯著,同時也會對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聯系生活實際,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筆者在教《小民笑了》這一課時,事先找一名男生扮演小民,一名女生扮演小民的媽媽,三名男生、三名女生分別扮演同學。通過臺上同學的表演,讓學生獲得了足夠的體驗,同時使悲哀、驚恐這些負面情緒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同情、關愛的情緒得到發展。在這一活動的鋪墊下,筆者又與正在發生的青海玉樹地震聯系了起來,圍繞“同學遇到不幸,我們應該怎么辦”進行延伸討論,學生紛紛暢談自己的看法,對“愛”的含義也理解得越來越深刻。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
四、注重家長與社會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痹诤⒆拥陌l展歷程中,家庭環境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每個人的心理品質都或多或少地烙著家庭的印記。一個和睦、溫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滿朝氣、積極向上的家庭,可能鑄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則極有可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所以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就要求父母對自己嚴格要求。首先,父母應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父母要共同努力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此外父母還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能過于順從溺愛,也不能過于嚴厲甚至專制。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他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地開展,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在陽光下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1,(11).
[2]夏芙蓉,王小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J].黑河教育,2007,(06).
2.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4)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觀察法、談話法、心理暗示等方法,闡明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利用體育實踐類課堂教學對學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導。
關鍵詞 體育鍛煉 身體健康 心理影響
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前在我國還屬于新興的教育領域,并未形成一個有效、易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具體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行為異常、缺乏心理承受能力,還有抑郁、孤獨、恐懼、厭學、自殺等現象,這些問題對于學生健康的成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以至于不能進行正常的生活與學習。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涉及甚少,導致缺乏積極健康的心理,學生心理期待得不到滿足,達不到身心兩健的教學效果。本課題組通過借鑒文獻資料,在日常體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觀察、運用談話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研究,以便在體育教學中積極地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健康的發展。
一、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
(一)鍛煉意志、加強意志品格的培養
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需要表現出一定的意志品質,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又能培養出一定的意志品質。體育鍛煉的特點在于不斷克服客觀困難(如氣候變化、運動強度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畏懼、緊張等)。體育教學中的一些鍛煉內容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學生要經過反復的練習過程,在反復練習過程中,學生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將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得到了相應的磨練以致逐漸形成堅韌的意志品質。球類運動能夠培養學生機智、靈活、沉著、冷靜、頑強拼搏的良好品質及要求隊員相互依靠、相互支撐、彼此之間依賴的程度高培養集體協作精神;武術項目對學生增強自信克服自卑感,面對挫折、失敗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及自我效能的提高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中長跑對于學生在艱苦的環境下能夠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培養及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增加戰勝困難的決心。體育鍛煉過程中對人的意志品質培養與提高所產生的影響是積極有效的,是歷練品行、磨練意志的有效途徑。
(二)宣泄情緒,緩解壓力,調節心理平衡
現在的學生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及學校等多方面過重的壓力。家長報以過高的期望,升學、就業等競爭力的逐漸增大給多數學生心理、生理造成了極大負擔。導致焦慮、孤獨、抑郁、緊張等消極情緒狀態,假如這些不良情緒任其發展下去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健康成長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一些體育鍛煉,出去打一場籃球、踢一場足球或進行遠足,這樣心境狀態就會得到改善。研究結果表明,跑步、散步或一次功率的自行車練習能使憂愁、恐懼、焦慮、抑郁和憎恨等不良情緒狀態得到顯著改善,同時使精力狀態達到最高水平。50min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狀態,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體育鍛煉是改變心境狀態的有效技巧,是保持良好心境狀態的手段。這些研究支持了通過體育鍛煉使得情緒轉移,從而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
(三)發展個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體育教學具有強烈實踐性的突出特點,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練習中每個學生都知道只有通過自己親身主動的反復練習活動,才能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技能最終變成自己的行為方式,經過反復練習過程中技術、技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以后,具備了創新活動的基礎,在創新活動過程中同時不斷體驗到運動的樂趣,重要的是自我意識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優化,對于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合作學練,養成良好的合作品質
體育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項目的特點要求,大多數體育項目要求在合作的條件下完成。全體隊員對完成目標認同的基礎上建立合作意識,合作行為也被稱為是有價值的一種行為。在合作的情形中,個人與他人一起合作時獲得的社會效益體現出了合作的優越性,也就是說,個人所得有助于團體所得的效益,表現在增加交流、溝通、相互信任等方面。進行排球、足球、籃球等集體項目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合作意識。游戲性的體育活動,需要個體與他人的通力配合,以各自不同的角色達到協調合作的目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集體項目是培養合作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體育教學中,在集體練習或分組練習時,同學間的協作學習、相互配合的互補性學習,導致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提高,促使個體之間的理解和協調。使個性更加活躍和開朗,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合作品質得到了培養。
二、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體育教學中,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減少心理上的不適感。體育課堂上,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練習過程,對于學生提出的正當要求要認真對待和設法滿足。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要認真思考,耐心回答。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時間及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優于其他課堂教學。學生在進行練習、比賽、游戲等活動時,教師主動參與,積極融入學生中增加與學生共處時間,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鍛煉扮演好組織者與參與者的角色。增加學生接近教師的機會,提高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地位 ,為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打下基礎,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地位相處,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成為朋友形成共同體,課堂成為樂園。學生在輕松愉快地體育環境中鍛煉,就會產生激動、愉快、自豪、躍躍欲試的心理,從而樂于參與體育活動,防止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傾向,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與養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優化體育教育環境
1.體育教學物理環境及其優化
體育教學物理環境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互動的物質基礎,是學生進行一切活動的物質條件構成的整體。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體育教學的物理環境影響,身心活動、認知活動的效率都有賴于適當的物理環境,場地設施、運動器材及場館的溫度、色彩等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體驗。體育教學場所的色彩運用、空間、造型設計、通風等對于學生的生理、心理活動有著十分重要影響。良好的體育教學場館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提高體育鍛煉的效率。體育教學活動大部分是在戶外進行的,從內蒙古中、西部氣候特點來看,戶外體育教學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很大,我們期盼將來體育教學都能夠在合理的體育場館內進行。在創設體育教學物理環境時,豐富多彩的教學物質條件和科學的教學手段,是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積極體育學習活動的基本條件。在良好的體育物理環境中積極學習,學生的體力和智力得到了明顯的鍛煉,不僅培養審美能力而且陶冶情操,達到身心兩健的效果。
2.體育教學心理環境及其優化
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手段等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它們之間既包括物質聯系,又包括心理的相互作用,這種心理的相互作用就構成了一定的體育教學環境――心理環境,體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有賴于良好的體育教學心理環境。體育教學信息的溝通,思想交流,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心理相容程度和交流情感,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樂觀豁達、積極向上,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克服和消除學生生理和心理疲勞,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條件下,心里期待得到了滿足,有成就感,促進了心理健康的發展。結果表明:暗示教學法是優化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心理環境的關鍵途徑。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為積極健康的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形成提供了保證。運用心理學原理在貫策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下,體育教學中以情感溝通為橋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積極健康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必要條件。
三、體育課堂的心理氣氛
(一)體育課堂心理氣氛的作用
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是在和諧性的體育課堂氣氛條件下產生的,大腦皮層在興奮狀態下鍛煉的積極性明顯增強,體育學習情緒狀態高漲,產生良好的體育學習興趣。體育課堂心理氣氛學生表現出情感體驗的表達方式是對體育課堂教學和人際關系態度的評價,傳達出體育課教學狀況的信號作用。體育教學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程度及心理動力。教師在體育課堂中善于觀察課堂心理氣氛的狀況,及時了解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反應,以便在教學內容上、手段、教學評定等方面做出及時調整,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使學生思想上產生共鳴,營造催人向上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這些都是在和諧的心理氣氛下完成的,同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課堂心理氣氛對學生的思想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發展都需要和諧的體育課堂心理氣氛,體育教學中對學生起著激勵、維護和調控的作用的條件是良好的體育課堂氣氛。
(二)和諧體育課堂心理氣氛的創造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技巧的運用,選擇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等,就會對整個課堂的學生情緒狀態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采用分組練習、比賽、提問、交流等教學形式,觀察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的變化,根據教學任務、教學進度、任務要求、場地設施和學生表現出的體育能力等情況及時變換場地,恰當的進行示范、組織或調整練習的方式、方法。通過動作、表情、語言等手段活躍學生的情緒,達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同時使某些枯燥的體育教學內容力求新意,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活動。將創新式、開放式的體育教學取代練習式、封閉式的體育教學。例如,在耐久跑教學中可采取追逐跑、間歇跑、接力跑、運球跑等多種形式,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其學習達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心理狀態,培育了學生積極健康的陽光心理,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自八十年代后期,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顯著的正面影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心理處于動態中,教師利用教學藝術,滿足學生生理、心理需求。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改善學生心理效益,更好的為學生身心發展服務,既是現代學校體育教育功能的體現,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2013年高等學校公共課程教學改革科研課題《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心理調節機制》課題研究成果。編號:2013NMJG080。
參考文獻:
[1] 季瀏.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 張勇等.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3] 韓永昌.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1997.5.
一、兩者間的共性是結合的基礎
1.兩者的基本職能和終極目標具有一致性
職業學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都是可塑性極強的中職生,二者屬于“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都是通過教育來影響中職學生的意識,從而改變其行為,可以說兩者的基本職能都是育人。雖然具體目標有所不同,但都是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是為了實現“成人”和“成才”兩大基本目標。因此兩者的最終目標是相同的,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現代技術型勞動人才。
2.兩者在學生問題及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融性
品德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環境適應問題、自我認識問題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心理問題等。很多時候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通過品德行為的缺失表現出來,而很多思想品德問題的根源在于心理問題,在教育實踐中也發現很多學生問題不單單是心理問題或是品德問題,而是心理和品德共同的問題。所以說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很多問題都具有互融性,正因為如此,兩者在教育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鑒。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解決學生的某些品德問題,如在德育的理論說服、環境陶冶、榜樣示范等方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加強個體的道德內化,使教育更具針對性。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思想品德教育來疏導學生的某些心理問題,如以道德規范來約束學生行為,并借助“灌、滲、導、管、評”德育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3.教育內容、原則要求和師資隊伍具有交叉性
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雖然有很大區別,但它們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人生價值等教育問題上有著共同的話題。由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加上之前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致使我國心理健康師資隊伍薄弱,具有相應心理健康資質的專職教師嚴重不足,心理健康教師總體水平不夠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開展,很多學校迫于無奈,只好讓班主任、德育課教師等教育管理經驗相對豐富的老師充當心理健康教師,這就導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存在交叉現象。同時,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樹立素質教育的科學理念,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正面教育為主,注重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發展,尊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等方面有共同的教育原則和要求。
4.教育渠道、途徑具有相同性
雖然兩種教育在操作具體要求和內容上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品德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幾乎都是通過課程開設、課堂教學、學科滲透、團隊活動、宣傳櫥窗、廣播、黑板報、網絡、多媒體、專題講座、專題教育活動、家校共育、校本管理的優化、相關隱性課程的建設等方式開展實施的。
二、兩者結合可以發揮互補優勢
1.共享設施條件,節省經費開支
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除了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檔案室等教育專業設施不能共用外,在教育教學場地、宣傳陣地、活動場所、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都有共用現象。因此,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使用,比如宣傳窗、黑板報、廣播、音響設備、投影儀器、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和設備都可以共享,也可以共用校外實踐基地,共爭校內的經費扶持。這樣不僅有利于達到教育效果,還可以避免資金的重復投入,節省學校經費,畢竟學校普遍存在經費緊張問題。
2.整合師資隊伍,利于相互配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師資上存在著重合與交叉,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兩支隊伍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做法:第一,對專職政工干部、年段長、班主任和德育任課教師等德育工作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以便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并給予幫助。第二,鼓勵部分德育工作者積極參加心理健康教師資質等級證考試,以便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第三,通過組織專家講座、教學觀摩、研討會等形式加強兩支隊伍的交流、溝通,共同分析學生的品德問題和心理問題,并找出共性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實效。
3.互補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
(1)學會傾聽。無論是德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交談。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往往以“說”為主,強調擺事實,講道理,注重灌輸。但這種模式有時給學生的感受是教師只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出發,缺乏對學生的了解,致使他們很難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則不同,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首先是以“聽”為主,教師會認真地聽取學生的訴說,從中可以了解學生的具體想法,對下一步教師的教育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同時通過訴說還能讓學生的情緒得到宣泄。
(2)學會理解。在品德教育中,教師有時不太理解學生的想法,甚至對其行為、想法深惡痛絕,繼而對其嚴肅批評。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這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設身處地了解并理解自己,讓學生產生一種溫暖、被接納的感受,這種感受有利于彼此的進一步溝通,也可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抵觸情緒,使學生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并能欣然接受教育者的意見和建議。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環節
觀念不正確。有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雷聲大,雨點小?;㈩^蛇尾,工作實際投入更少。雖然名義上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健康課,配備了專兼職教師,但由于教育者受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往往會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沿用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結果是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課沒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去咨詢的學生也屈指可數。還有人把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混為一談,用德育的方法來對待心理問題。再加上如今中小學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升學壓力大。升學率的高低左右著學校的聲譽,因此在部分有功利心的領導和教師心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工作,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時間、精力勢,必就較少。
內容不合適。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學校的正規課程,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教師在課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方式單調、乏味,學生則邊聽邊記,課下認真背書,完成作業,更有學校甚至安排了心理健康課的考試。有的學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因此選擇心理障礙方面的教育較多,選擇發展性問題教育的少,有的學校甚至讓校醫充當心理輔導人員,像醫院里記錄病歷一樣對學生情況進行登記。有些教師、學生也認為只有當心理有疾病時才能去心理咨詢室,這種傾向嚴重阻礙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
人員不規范。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專職人員較少,兼職人員較多。大部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正規的培訓,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知之不多;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以專兼職人員和班主任老師居多,廣大任課教師參與不多;少數教師自身還存在心理問題,這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也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為有調查顯示,學生不良情緒的80%來源于身邊的長者,這里面當然也包括教師。
沒形成合力。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在強大的教育合力下達到的。尤其是在心理素質的培養方面。有些家長只希望弦子學業成績優秀,身體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些家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師的事,與自己無關;更有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或貪圖自己娛樂等原因而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孤掌難鳴,效果難以實現。
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認識、積極宣傳、落實目標和任務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補充。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屬于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并非道德品質或政治觀點問題,兩者常有交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二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覺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又會促使中學生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秾W記》中說:“知其心,長善而救其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梢?,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改進德育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誠如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克斯基所說:“教育的主要活動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動現象領域內進行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發展各種素質的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使成績再好,學生也無法面對社會各方面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挫折,無法經受住各方面的人生考驗。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涉及學生心理問題的惡性案件發生,隨之而來的則是社會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門關于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呼吁。其實我們不需要“一陣風”式的重視,希望心理教育能盡快列入政府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計劃,以細水長流式的常規性指導把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長期培訓、進修落到實處,而不要前一陣轟轟烈烈,后一陣偃旗息鼓。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應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四有”新人。這是社會和時展的需要,是對傳統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學生全面發展和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提高教師心理素質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證。人們常說:“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者,是人類文明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美好心靈的塑造者?!边@一切都是在說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確,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培養不出高水平的學生。教師的思想、觀念、意志、個性、特征、對待和處理事物的態度和方法,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快樂的情緒體驗,正確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相反,單調的生活刺激,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環境氛圍會使兒童個性難以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心理素質教育的關鍵和重要保證。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對待知識的掌握是這樣,對待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這樣。教師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才能以身作則。以理服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各個環節的工作才能實現,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方式、教育效果評估等方面大膽探索,積累經驗。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而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完成知識傳授,還要承擔塑造學生心靈的重任,所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課堂,學校各科教學應適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教師和藹可親的笑容,新穎的板書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而不亂的課堂氣氛,都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樂于學習,不產生厭學心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進行心理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謂一舉兩得。特別是對身心有障礙的學生,教師要接納、理解、寬容、親近他們。無論是勞動、生活,還是學習,教師對他們都要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地耐心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為他們適應社會、自強、自立打基礎。
加強挫折教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中國有“百折不撓”之古訓,大凡人生及事業有成就者都不會一帆風順。學生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因此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不妨有意識地設置挫折環境使學生經受挫折,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應該多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生活能力,學校也應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體育鍛煉,采取多種方式讓受教育者經受磨練,使學生逐步形成忍辱負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質。
發揮傳統教育的作用,注重學生的成才環境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補充。中國的傳統教育源遠流長。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儒家教育思想等,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應用也不失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應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使其懂得人生在各個階段的社會責任感。學??煞e極動員和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抓住有利時機,凈化美化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利用環境育人,從客觀上消除學生不良健康心理因素的產生。教師應做到觀察細致入微,全面徹底地掌握學生的第一手材料,深入了解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社會背景、家庭背景。找準要害對癥下藥,從源頭上入手,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從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使其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面對人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創設專門機構,遵循規律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營造校園教育氛圍、美化校園環境是陶冶學生情操、調適學生不良情緒的重要手段。應減輕學生負擔、勞逸結合、松緊適度,以達到學生自覺抵制不健康心理產生的目的。學校應因地制宜地創造條件成立專門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設立心理咨詢室,把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困惑落到實處,為其良好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