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4:04
序論:在您撰寫試論述素質教育的內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軍校學員 信息素質 教育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發生革命性變革,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面貌。軍事信息化浪潮正在深刻改變著戰爭和軍隊的面貌,未來戰爭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化時代的戰爭,而是將機械化戰爭的性質和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合二為一的高技術戰爭。因此軍校學員信息素質的好壞決定著他是否能成為現代化的軍事指揮人才,軍隊信息素質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未來戰爭的勝負。
一、信息素質和信息素質教育的基本涵義
信息素質,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車可夫斯基在l974年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他認為信息素質是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素質內涵也在發生著變化。目前,國內學者對信息素質概念的認識已基本統一,即認為,信息素質就是在信息化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機構的作用下,社會個體成員所應該具有的比較穩定的信息特質,是一種明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基本素質。它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推進中國特色軍革,實現軍隊建設跨越的雙重歷史任務,不能單純地把軍事人才的信息素質與一般國民信息素質簡單等同,也不能僅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信息素質。中國特色軍革是由機械化向信息化演變的背景下進行的,是后發式跨越,既要有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改造,編制體制、作戰理論與信息化相適應,更重要的是培養大批能駕馭信息化戰爭的軍事人才。軍人信息素質,既要考慮軍事人才的科技特征,又要考慮它的文化內涵,同時必須考慮到我軍的特殊性和軍事斗爭活動的對抗性。因此,軍人信息素質,是指軍人適應信息時代需要,在信息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應對信息戰爭等方面所應具備的修養與能力。
信息素質教育,對學員個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信息社會里的高質量生存教育和發展教育;世界各國政府都把信息社會里人們的素質教育特別是對成人的信息素質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紛紛提出了本國的信息素質教育規劃。信息素質教育包含了信息意識、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觀念、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
二、軍校學員信息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強軍校學員的信息素質教育工作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新形勢下,軍革,以及軍事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大大豐富了軍人素質和能力的內涵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信息素質已經成為軍事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結構中最主要核心要素,成為衡量軍隊從事軍事活動能力最重要的考量指標。新時期新階段要履行“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新的歷史使命,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信息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隊伍,這已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而軍校是培養人才和向部隊輸送人才的基地。因此軍事人才的獲得主要依靠現代化的軍校教育訓練來培養和孵化,通過信息化的教育訓練達到傳輸信息知識、挖掘信息智力、提升信息素質和強化信息能力的目的。
軍校學員信息素質教育,就是對軍校學員進行有意識、有目的地普及信息知識教育,以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增強信息能力,提高其信息素質。培養軍隊現代化建設所需合格人才是軍校的根本任務和立校之本,面對知識、信息時代的挑戰,軍校必須高度重視信息高素質人才和信息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二)重視軍校學員的信息素質教育是建設信息化軍隊的必然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軍隊建設正向信息化發展。提高部隊信息能力,獲取并保持信息優勢,已經成為部隊建設的重要問題。與之相適應,軍事人才的信息素質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能否斷然出手,克敵制勝,并不完全取決于裝備的優勢,而是取決于戰場信息資源掌握情況。當代軍校學員既要有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能力,又要有駕馭新型信息化裝備的能力,以及敢打、必勝的信心。這就要求我們軍校培養的學員應具備良好的信息處理和決策能力,既精通專業技能,又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從而才能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
三、信息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加強學員信息素質教育的工作。
在軍事信息化的今天,軍事斗爭所需要的合格軍事人才不僅要具備軍事素質,而且必須具備現代信息素質。與西方國家相比,我軍院校學員信息素質建設進展相對落后,需要我們把軍事人才信息素質教育當做軍校的重要工作,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和軍隊建設信息化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也是未來軍事斗爭對軍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軍校一定要把學員的信息素質教育工作當成重要工作來抓。
(二)加大信息技術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學員的信息能力。
1.對于信息素質教育的傳授者來說,首先自己必須有較高的信息素質和教育能力,然后才能把學員培養成高素質的軍事人才。因此,一個軍隊擁有高信息素質的教員隊伍尤為重要,必須把信息技術教員的引進、培養、進修工作抓好,在相應的辦公環境、教學硬件配置、教學軟件、資料的配備等方面給予資金優惠政策,讓信息技術教員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大的引導、帶動作用。
2.應用現代教育手段,培養高信息素質軍事人才的創新能力。通過開設信息戰和信息技術課程,把技術訓練和加強信息戰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內容,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模擬戰斗和指揮等技術性很強的培訓。
參考文獻:
[1]呂云峰.軍校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
在邏輯學看來,概念是理論研究的基本出發點。要準確了解潘懋元先生的素質教育觀及其價值,應當首先了解他對素質教育概念的理解。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應當了解他對其中關鍵詞“素質”的認識。素質教育是由中國學者最先提出的一個教育學概念,它的科學性如何最終要看對素質的解釋合理與否。素質原先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钡谌藗兊倪\用中,“素質”概念已經發展成為“先天遺傳的稟賦與后天環境影響、教育作用的結合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結構”[1],如“干部素質”、“學生素質”等。他認為,這是因為“客觀事物的發展、實踐的需要”[2]賦予了素質概念新的內涵?!拔覀兎磳]有科學依據與實踐經驗去杜撰新聞,但也不拘泥于引經據典而阻礙新認識、新思想的產生?!保?]可見,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基點———概念問題,潘懋元先生堅持概念確定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的辯證邏輯觀點,既反對“杜撰新聞”、臆造新詞的主觀主義傾向,也力避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學窠臼,從而在邏輯上給“素質”,進而給“素質教育”以合理的學科定位。這反映了老一輩學者治學上深厚的邏輯修養。什么是素質教育?我們認為,在潘懋元思想體系里它具有密切關聯的兩層含義:第一,“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4]。這是它的最基本含義。這里,他采取了教育理論界一個廣為認同的觀點。那么,“全面素質”包含哪些內容?它有“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5]。在稍后(2001年)研究楊賢江教育思想的文章里,他講得更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應包含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6]。這樣,“全面素質”包含著四項內容。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素質教育又稱為“全面素質教育”[7]。這是素質教育的第一層含義。第二,素質教育不僅是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還是諸項素質內部各層因素協調發展的教育。這是較難把握,又容易忽視的另一層含義,需要詳加分析。他說:“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教材上現成的基本知識,而且要使學生學會自我增長知識,也就是‘學會學習’。第二,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發展能力,包括思維能力、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第三,不僅要使學生增長知識和發展能力,而且要使學生學會做人?!保?]其中,第一、二點講“增長知識”與掌握學習方法、“發展能力”應當兼顧,是文化科學素質(或思想道德素質等)內部應當注意的問題,實質上不同于第一層含義,是另一層含義。第三點涉及兩層含義。一方面,如若增長的知識、發展的能力不屬于德育范疇,即增長的不是“做人的知識”,發展的不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學會做人”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屬于思想道德素質和其他素質(如文化科學素質)之間的外部關系。這時,第三點就是講思想道德素質要與其他素質并重,不可偏廢,屬第一層含義。另一方面,如若增長的知識、發展的能力屬德育范疇,即增長的是“做人的知識”,發展的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學會做人”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屬思想道德素質的內部關系。這時,第三點講的就是其內部不同層次各因素之間要保持協調,這顯然涉及素質教育的另一層含義。潘懋元先生說,實施素質教育有待于“轉變觀念”,包括“轉變學生觀”。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9]是否構成其素質教育概念的確定內涵,從而形成不同于上述兩層含義的第三層含義?對此我們持謹慎態度。所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楊叔子的話說,教育是“‘育人’非‘制器’”[10]。這是因為,學生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主體,其思想和行為具有自主性、自覺性、自律性等,而供人役用的器物無此特點;從教育的內部規律出發,教育理應將原屬于人的主體地位還之與人。當然,這樣做“絕不意味著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1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之所以不能形成第三層含義,主要是因為,對素質教育已有的兩層含義進行邏輯分析可知,對學生的兩個要求———各項素質全面發展以及諸項素質內部各層因素協調發展,本身已經內在地包含著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單以培養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的智育而論,要求知識、能力和智力三層因素協調發展,就是要重視學生的智力、特別是其中的思維力,而思維力正體現了他人無法干預或包辦的鮮明的自主性。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正是潘懋元先生反復強調的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潘懋元先生理解的素質教育沒有這層含義。總之,潘懋元先生的素質教育觀具有兩層含義:它是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同時又是諸項素質內部各層因素協調發展的教育。
二、潘懋元素質教育觀兩層含義的成因及相互關系
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第一層含義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從的觀點看,作為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人是多種規定性的有機統一體。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發展,而個人的發展又有待于內在多種規定性的協調、平衡和充分發展。潘懋元先生說:“素質教育則明確地表達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也就是體現恩格斯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所指的‘自由’發展?!保?2]他顯然同意,歷史唯物論關于人和社會關系理論、特別是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素質教育思想和全面發展教育思想共同的哲學基礎。簡言之,這也是第一層含義之所以成為潘懋元意義素質教育基本含義的原因所在。據我們分析,素質教育的第二層含義涉及潘懋元先生多次論及的知識“內化”這一關鍵問題。和楊叔子教授的思想一致,他認為知識應當通過思考和實踐,“內化為人文精神、文化素質以及其他素質”[13];否則,受教育者可能有知識、缺能力,甚而“言行不一,品質惡劣”[14]。知識不“內化”或少“內化”是我國傳統教育久治未癒的痼疾,自然成為素質教育意欲針砭的對象。實際上,第二層含義還涉及一個比知識“內化”更一般的問題———知識和智能關系問題。潘懋元先生早說過,教學過程有“兩個平行的密切相關的任務”,即“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智力能力”[15]。因為“知識和智能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相互轉化的”[16]:知識的學習促進智能的發展,反過來,智能的發展也促進知識的學習……。他持辯證邏輯觀點,反對割裂關系、偏執一端的兩種不良傾向:一種是傳統教育所遺傳的“重知識,輕智能”的原有傾向,一種是受“西風”感染的重智能、輕知識的新興傾向[17]。不難理解,知識消化不良實質上僅屬其中一種傾向,即“重知識,輕智能”傾向導致的惡果。然而,一種素質要成為名符其實的素質,必然要求同時防止兩種傾向,從而在知識與智能之間保持協調和平衡。因此,知識和智能的協調發展思想,可以說是他素質教育觀的心理學基礎。簡言之,這也是第二層含義之所以成為潘懋元素質教育觀不可或缺的內在含義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成因并不直接導致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的形成,聯系二者的中介或橋梁是新的教育質量觀,即“素質主導的多元化”[18]教育質量觀?!皞鹘y的教育質量觀是知識質量觀,是以知識的多寡、深淺為主,甚至被看成是唯一的質量標準……”[19]他深刻認識到,它存在著兩個意義的片面性:一是“重知識、忽視能力”[20],一是“忽略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的成長”[21]。對此,他在論著中多處論及。無疑,新的教育質量觀正是同時在這兩個意義上對傳統教育質量觀加以糾正。[22]顯然,它的產生是潘懋元先生接受上述哲學理論和心理學思想影響的當然結果,而它又是進一步催生其兩層含義的素質教育觀的直接理論依據。在潘懋元思想體系里,素質教育的兩層含義密切結合在一起,共同保證著素質教育成為真正潘懋元意義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第一層含義是說,各項素質應全面發展,避免重某些素質、輕其他素質的傾向。第二層含義是說,一種素質內部各因素之間應當協調發展,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素質,防止在知識和智能之間失去協調和平衡。從兩層含義的相互關系分析,每項素質內部各因素之間的協調發展,構成了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兩層含義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完整地把握潘懋元先生的素質教育觀,就應當清楚認識到其內在的兩層含義,以免掛一漏一,“顧此失彼”。我們將會看到,根據這一素質教育觀,可以分析和思考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許多重要問題。考察潘懋元先生對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關系的論述,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其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是極易引起混淆的兩個概念。什么是全面發展教育?從潘懋元先生的思想沿革看,它不是一個脫離實踐和認識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潘懋元先生即在《高等教育學講座》中闡述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23]的教育思想。這反映了當時我國的教育方針,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所景仰的前輩、陳嘉庚、楊賢江、王亞南等人思想的影響。到90年代末,文章《試論素質教育》詳細了論述二者關系。他認為,一方面,它們“方向一致、目的一致、基本內涵一致”[24];另一方面,“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目的同具體教育實踐的中介”[25],同時其內容“有一些是全面發展教育學說所未提及,或雖包含在全面發展教育之中但不明確的”[26]。2001年,他又進一步認為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的地位開始大為升高,不再是單純培養審美素質的狹義美育,而是一個兼顧原先不曾顧及的“情感的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廣義的美育的范疇”[27]。至此,除了繼續以“中介”環節彰顯其特殊性外,其第一層含義的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涵趨于一致。
三、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的啟示
(一)理論啟示
在理論上,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為分析、澄清和評價當今教育界、教育學界關于素質教育的種種思想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理論視角。這里,我們據之解讀《教育規劃綱要》有關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也用以分析、評價關于素質教育流傳已久的一些誤解?!毒V要》提出,本階段我國教育的戰略目標是“兩基本、一進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睘榱诉_到戰略目標,要貫徹三大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和“堅持全面發展”。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看,可以這樣理解,三大戰略主題的基本內容都屬于素質教育范疇?!皥猿值掠秊橄取钡哪康脑谟谂囵B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他們“學會做人”,這是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第一層含義強調的內容?!皥猿帜芰橹亍?,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三項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糾正傳統教育“重知識、輕智能”的不良傾向,這相當于潘懋元素質教育第二層含義所強調的內容?!皥猿秩姘l展”,就是“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教育,實際上相當于第一層含義的潘懋元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此外,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還可看出,道德目標和能力目標盡管為《綱要》所著重強調,但它們終究屬于素質教育的兩個目標而非全部目標,我們不應將素質教育的品德追求和能力追求簡單視為素質教育的全部任務。在此,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為我們分析、理解《綱要》有關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確立了一個良好的解釋視角。潘懋元素質教育觀有助于我們澄清目前學界對于素質教育概念及其他概念的一些誤解。有學者主張:“所謂素質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保?8]也有學者聲稱:“從嚴格的定義來講,素質教育是指:以全面傳授更有價值的知識為基礎,以促使知識深刻內化為關鍵,以激活每個受教育者的個性潛能發展為核心,以促進所有學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質和諧形成與不斷提高為目標的整個教育活動?!保?9]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看:其一,“面向全體學生”或“促進所有學生……”不能成為素質教育概念的固有內涵。不然,素質教育在將全體教育對象、特別是包括校外教育對象完全納入教育過程之前,根據定義不能稱為嚴格意義的素質教育,因為一種教育從部分學生推廣到全體學生畢竟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那么,這種處于推廣“進行時”中的“教育”的性質如何?它與傳統教育、素質教育分別有何關系?我們應當怎樣界定?這將引起學界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亂。其二,不能用全面發展教育概念來界定素質教育。從潘懋元對素質教育的釋義,以及對它和全面發展教育關系的論述看,全面發展教育畢竟還是一個有別于素質教育的概念;并且,從某個方面說它較素質教育更為抽象。因此,將素質教育界定為“……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并沒有使有待明確的概念內涵得到明確,不合邏輯定義的基本要求。其三,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應直接列入素質教育的定義之中。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的第二層含義分析可知,知識和智能的協調發展已經包含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但與此同時,這種協調發展導致的積極結果遠遠不限于此。對素質教育的科學定義理應涉及所有可能的結果。因此,諸如此類流行的說法作為強調的重點是有意義的,作為科學定義有待商榷。此外,上述分析還啟發我們,創新教育并不是一種有充分理由可以獨立于素質教育之外的教育,相反,它隱含在素質教育之中,所以大可不必脫離素質教育的大道,另辟蹊徑,搞一套有別于素質教育的“創新教育”。
(二)實踐啟示
【關鍵詞】大學英語;貫徹;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同志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有利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英語作為國際間語言交流的媒體已成為現代文化人必須具備的素質。高校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學習目的和學習方向是明確的,學習外語的積極性較高。大多數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對專業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好英語除了可以直接用英語獲取專業方面的知識與最新發展信息外,還可以啟迪思維,開闊視野,提高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作為教學的主體和一切教學活動的中心,上述學習動機使學生具有更明確的學習目的,更加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和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貫徹教學大綱,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2.良好的語言環境和現代教學手段有利于貫徹素質教育。課堂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要方面,然而絕非大學教育的全部。加強大學生基礎文化素質教育,一方面在于改進課堂本身,同時,還可以調動一切可能的非課堂教育等手段,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為貫徹素質教育提供廣闊的天地。這對大學生能力提高、道德素質及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穩定起著重大的作用。
科技的迅猛發展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先進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轉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加強了雙向交流,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口頭和筆頭的表達能力,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1.在教學中認真貫徹教書育人的方針。把思想教育與語言學習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準則,培養他們戰勝學習和生活中各種困難和挫折的意志品質。這一教育不是靠陳詞濫調、空洞說教,而是利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傳遞優秀文化及社會價值觀,引導學生向人生目標邁進。例如,在學習《大學英語精讀》教材中“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一文時可以提出兩個思考題:Why did Francis Chichester sail round the world alone?What’s the meaning of his adventure?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一個已經到了人生暮年,身患癌癥的老人,憑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利用簡陋的工具戰勝了自然,證明了人的力量,賦予人們新的自豪感。
2.處理好教學和測試的關系。測試和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測試是貫徹執行教學大綱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測量,語言測試本身不可能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也不能代替教學。為避免應試教育,首先,CET考試應按《新大綱》的要求加強對語言技能的測試,如口試應考慮納入評估手段中。其次,考試內容要全面覆蓋《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這樣有助于推動《新大綱》的貫徹執行。如閱讀技能的考試僅用單項選擇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閱讀水平。另外,CET考試題型應多樣化,這有利于減少應試教育的心理壓力,使教師把更多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必然要求。
3.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和學生素質的培養。由于教育對象的心理是具體的、變化的,適用于全體對象和各個不同時期對象的科學方法根本不存在,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隨著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強調外語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課堂外語教學越來越突出交際性,并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過渡,鼓勵學生主動發現、探索、歸納和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各有不同,如何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是教師發揮指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要積極倡導啟發式教育,廢除灌輸式教育,全面實施因材施教。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大學英語教學肩負著素質教育的重任,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沿陣地。但要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就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正確對待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關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建立語言學習的自信心,提升語言素質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蘇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論文摘 要 文章從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出發,論述了加強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以及信息素質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措施。
21世紀是信息社會,人們對信息的獲取、選擇及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應用,直接影響到知識的產生、科研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大學生作為具體創新工作的承擔者,其信息素質的高低,在我國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乃至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和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前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信息素質教育
大學生創新能力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對大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應體現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上。創新意識決定創新的產生,創新技能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決定創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質教育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基礎源泉。因此,培養大學生有目的地捕捉、選擇、存儲、加工、利用信息并進行創新思維的鍛煉,讓大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實踐證明,大學生有了信息意識,就能敏銳地確定信息需求,從繁雜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這對他們的創新能力的提高將會大有幫助。
二、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一)信息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創新型人才指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提出新設想、解決新問題的人才。國家要發展,民族要復興,必須在“傳承文明”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一是要繼承和借鑒人類已有的一切先進的科技、思想理論成果,具有廣博的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二要具有較強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能力。據有關資料統計,大學畢業生所具有的知識,只有近30%是在大學階段獲得的,而70%則來自于工作實踐。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信息素質,具有良好的信息獲取、選擇與吸收的能力。這樣,才能主動地去獲取各種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緊緊跟上時展的要求。
(二)信息素質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基礎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信息社會,注重信息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須改變傳統教育中以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模式,指導大學生如何獲取知識,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信息素質教育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創造了條件,它能使大學生不斷增強自己的信息意識,積極開拓進取,追求新的目標。
(三)信息素質教育是大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信息素質教育培養的信息能力是進行終身自學、吸收新知識的必備條件。信息能力越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就越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就越高。學生通過信息素質教育,就能夠具備較強的信息分析和判斷力,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做出正確的決策,使事業不斷走向成功。
三、加強信息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在信息素質培養模式的創建與摸索過程中,高校還要注重幾個方面的創新培養:
(一)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加他們的好奇心,啟發學生敢于想象和聯想,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勇于質疑,鼓勵學生善于反向思考,標新立異,以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為突破口,引發學生的創造積極性,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加快文獻檢索課程改革,促進信息素質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資源、信息需求的變化,文獻檢索課程必須適應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予以不斷地更新、充實。在教學內容方面,應改變過去重信息獲取,輕信息分析和創新的做法,把教學重點轉移到信息分析、信息創新層次上來。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將信息素質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增強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學生培養成積極主動的信息獲取者。在課程設置上,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除了面授和網上課程以外,還可以采取講座、討論、實習、咨詢、科研等多種方式。在教學目的上,應著重培養大學生研究問題和檢索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和學生做研究課題或畢業設計結合起來。
(三)創新教學模式,注重研究型學習和實踐教學
信息素質教育模式分為獨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層次模式三大類。研究型學習注重科研課題的檢索和科技查新、課題綜述和分析報告的撰寫等,開展研究型教學,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興趣,促進學術寫作和參與科研的能力。要重視實踐教學,盡可能精簡基礎理論知識內容,將重點放在檢索技能的培養上,增加檢索案例的分析、教學范例的演示,加強信息的甄別與分析,增加實習課時,設計好實習作業。
(四)構建一支專兼結合的信息素質教師隊伍
教師是推進信息素質教育之根本,現代網絡環境需要具有較高信息素質的專兼結合教師。我國的信息素質教師隊伍由于歷史原因,在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和網絡道德等方面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需構建一支以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為己任,通曉業務,具有組織協調能力,善于與他人協同合作的學科帶頭人和組織者,以及由一定數量、結構合理、有較高業務素質的教師構成的師資隊伍。必須加強信息素質教師的繼續教育,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在職進修,系統培訓信息檢索與利用的業務,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質向學生傳授信息檢索與利用知識。
(五)開展在線信息素質教育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簡稱OILI)是針對傳統圖書館用戶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網絡為依托,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對用戶進行的普及信息知識、啟發信息意識、強化信息能力、規范信息行為的一種教育活動。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由于其教學不受時空限制,是以用戶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近年來在國內高校圖書館越來越受到重視。開展在線信息素質教育要注意課程的趣味性和實效性,重視學習者的信息反饋、建立更新、長效維護機制,還應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網上支持和指導。
高等教育必須以創新教育為理念,明確我國大學教育中信息素質教育的培養標準,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實現通過教育創新培養21世紀人才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明珍.論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情報,2007,(O3).
關鍵詞:英語教學 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68-01
情感教育原理認為,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是辯證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與否的唯一或決定性因素,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效果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會影響智力水平的發揮。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英語情感教學的內涵
什么是英語情感教學?所謂英語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其相應的行為反應。情感具有強度、緊張度、度和復雜度四種動力特征。這四種動力特征表現為程度不同的兩極性、積極體驗的增力作用和消極體驗的減力作用。積極的情感如自尊、自信、放松、愉快等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能量,從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消極的情感如緊張、焦慮、憤怒、沮喪等則會降低學生的活動能量,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在人性的理念上,教學過程不但是教與學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反饋的控制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互協調、互為作用的過程。
2 情感態度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初中階段,學生們在英語學習中的情感態度總體上是積極的,他們已初步具有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并樂于了解異國文化和學習異國語言的趨向。但也有一些消極的情感態度在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所以像以往外語教學中重知識、輕情感的情況應該得到糾正。例如:焦慮就是英語學習中常見的情感障礙,表現為緊張、害怕、不敢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導致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引起語言輸入和輸出效果低下。抑制也是類似焦慮的一種消極因素。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會采取回避和退縮的態度對待會給自己帶來威脅的言行。如:在語言運用中出現錯誤而帶來的批評和嘲諷會挫傷一些性格比較脆弱的學生的積極性,因而導致怕再次犯錯而不愿參與課堂活動。
3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方式的構成體。在這個過程中,是以調動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積極性為歸宿,即達到“教”和“學”的和諧共振與情感共鳴,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和他們的交往水平,這是因為,有效的教學是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的,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營造出輕松、自然、親切和諧的課堂氣氛,而且可以使學生積極、生動活潑地學習。但是,長期以來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的構建,往往圍繞老師這個主體進行,在這個關系中,老師往往變成支配的力量,把自己與學生的交往協作關系變成支配的關。系,致使其與學生的認識情感、價值等方面產生沖突,從而造成教學活動的低效,甚至失敗。因此,在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要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教育”理論,提倡構建新型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師生關系,認為課堂教學應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主體流程,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協作,教師與學生不僅是師生關系,而且同時還是合作關系。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這樣,知識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維活動才能找到其載體,并充分展現其生機和活力。
教學過程中師生和諧共振效應的發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合作,它主要包括師生課堂教學中的“工作關系”、課外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交往關系。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我們英語教學工作的核心,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設置情景,使師生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然而由于學生個體間的智力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相互間的頻率,尤其是不同教師的思維頻率不可能接近,這就要求教師能在透徹了解每個學生智力水平、知識結構、能力情況和心理意向等方面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多元化、多層次的教學調整,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如課前5分鐘的值日生匯報,可以從易到難,從內容較容易的報告天氣、日期、出勤情況,到后來的Perform dialogues,Free talk(表演對話),都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環節。學生們為了追求效果,還從家里帶來道具如:衣服、水果、玩具等。許多學生表演的維妙維肖,對于他們的表演,都要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和幫助,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情景的設置中,注意做到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常見的有,打電話(Making a Telephone Call)、看病(Seeing a doctor)、問路(Asking the way)、聚會(Having a Party)、購物(Doing shopping)等,較深的有:郊游(outing)、旅行(Travelling)、中國的節日(Holidays in China)等,這時,教材是腳本,學生是演員,教師則變成了導演。教師擔任導演是發動者、組織者,又是參加者和評判者。在對話中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熱情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英語表達思想,充分肯定他們在口語中所取得的點滴進步,使他們在進步的反饋中增強學習的信心,讓師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圍中進行教與學,實現目標。
4 結語
情感教學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豐富和改善了學生的情感生活,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諧,全面發展,把英語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因素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我們可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或綜合交替使用,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 周序陽.思想情感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1999(4).
[2] 劉影.中學英語情感教學初探[J].廣西教育,2003(32).
[3] 張學儀.試論英語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原則和策略[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4(1):46-49.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教師都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實踐中。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不僅有助于先進的教學思想的傳播,新的教學方法的推廣,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師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論文和科研報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兩種主要形式。廣大教師無論參加何種規模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最后都要以論文、實驗報告等形式把成果發表出來,讓同行評判、分享、借鑒。因此,了解撰寫教育論文、教育科研報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論文(或稱學術論文)是對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和描述學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說,論文既是科研人員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一、論文種類和作用
從論文的內容形式來看,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否定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某些舊觀點,提出新見解。例如,指出應試教育的缺點;提倡素質教育,論述它的優點及重要意義。又如,批評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機械訓練等不足之處,倡導啟發式教學,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統化,用新觀點、新方法加以論證,得出新結論。例如,關于比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
集各國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橫向比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第三,在某一學科領域中,經過自己悉心研究、觀察和實踐,有所發現和創造,陳述新見解。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分析學生在掌握幾何概念過程中產生思維障礙的原因,探討排除思維障礙的方法,提出改進幾何教學的建議。
論文的應用很廣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論文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優秀的論文往往影響人們的思想,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文化基礎。
第二,論文是以文字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經過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分析綜合、理論論證等,得出一個結論或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以便解決一個實際或理論問題。而這些必須要以文字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來,讓讀者評判、借鑒或運用之解決問題。
第三,論文是測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論文的水平能反應作者的知識理論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論文是培養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徑。論文的寫作過程是作者學習、研究的過程,也是能力得到鍛煉、提高的途徑。
二、選擇論文的課題
(一)選擇課題(簡稱選題)的含義
從教育科研所探討的問題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課題。
第一類是基礎理論性的課題。在這里主要探討什么是教育的問
題。如:“教育應當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類是應用性的課題。在這里主要探討怎樣教育的問題。如:“教學什么樣的內容”、“選用什么樣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這兩類研究課題都非常重要,并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但是,作為小學教師和教研人員,我們一般應當把自己研究的重點放在應用性研究的課題上。
從課題選擇本身的含義來看有兩種。
第一種是廣義的含義。研究課題的選擇,即選擇、確定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選擇教育基礎理論方面的課題,還是選擇應用性方面的課題。
第二種是狹義的含義。在自己的研究范圍內,確定論文的中心論題。也就是在小學教育、教學的范圍內,確定研究什么問題。我們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種含義。
(二)選題的最佳考慮
現實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論文研究的課題。有些問題的指向非常廣泛,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問題的解決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精力。對于普通的研究者來說,限于自身的素養和客觀的研究條件,并無能力來承擔。有的又太過具體,缺乏普遍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兼顧各種條件,發現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問題。
課題選擇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符合時展的要求,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動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選題要著眼于社會效能和價值,要研究能解決教育實踐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作者應密切關注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現狀和動向。面向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研究的重點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科研人員應重點研究如何改革現行的數學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建立面向21世紀的素質教育的數學課程、教材、教學體系。對于教研人員和廣大的教師來說,一般應從素質教育的觀念出發,側重研究數學教學的過程,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數學學習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2、選擇自己有濃厚研究興趣的題目。
對研究課題有濃厚的興趣,會表現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觀能動性。興趣會產生熱情,使人克服困難,集中精力去研究。
3、選擇能夠發揮自己業務特長的題目。
研究者應從個人的條件、能力出發來選擇和確立論題。有些題目值得寫,但自己能否寫好卻是另一回事。在選題時,自己要考慮一下,你對本專業領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選擇哪個論題。
4、選擇自己占有資料較為充分的的題目。
從外因方面來說,資料是研究的基礎,要充分掌握在題目限定范圍內的材料,盡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鮮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選擇自己已占有較為充分資料的論題,會使工作的難度降低一些。
(三)選擇課題的失當
選擇課題的恰當與否,常常關系到整個研究的成功與否。在廣大教研人員和教師的來稿中,常常會碰到一些論文由于選題的失當而無法發表。選題的失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選題過大。
題目過大,是普通作者在選題時常常出現的問題。例如,題目“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它的定義、構成、作用、測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作深入的探討。這樣的課題往往是一種研究方向,而對于一般的個體作者來說,把它當作為一個具體論題是不合適的。2、選題過難。
選題太難,矢完成題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題目含混不清、多重化等。例如:“數學教學與開發兒童的智力”,這樣的論題使人無從下手,最后演變成,有多少資料就用多少資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可能,研究到哪里是那里。
1我國人文素養教育之于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們普遍認為,我國高職院校的主要問題是辦學理念存在偏差,同時對人文教育的不重視所造成的學生人文素養的普遍偏低。在這一時期伴隨著高職人文教育問題的涌現,我國也逐漸認識到加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998年我國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頒發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1999年下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進一步加快推進了我國全面深入實施人文教育進行了說明。近年來國內眾多學者對高職院校就加強人文教育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論述如下。2003年學者楊德廣的文章《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2004年學者王浪和凌云的文章《略論高職課程改革如何體現人文精神》,學者丁繼安的文章《論高職人文教育面向職業生活的問題》,都共同表達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文教育的重點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養,即發展其創新和創造能力、塑造其完美的人格,而這些也都是高等職業院校所必須進行的工作。2006年陳向陽等學者在文章《試論高職院校中的技術倫理教育》中得出針對重在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來說,在這樣一種新的技術觀的基礎上應該確立與其相對應的技術教育觀。何銳連在文章《加強人文教育促進高職院校發展》中表明,提高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構建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滲透的課程體系,重點是營造高職校園中的濃厚人文教育氛圍。2007年高寶立在文章《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與現實》中表明,高職院校要改變其人文教育薄弱的現狀,就需確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辦學理念,重構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精神,健全職業人文教育的操作機制和體系。學者王曉東和許憲國在文章《論高職教育中人文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之關系》中提出,深入探討高職院校中人文教育所體現的價值和所承載的使命,并尋找高職教育中職業技能培養和人文教育提升相互融合的學生能力的新思路。2009年徐長斌和黃戈生在其文章《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二重障礙及對策研究》中強調了通過對高職院校中人文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來不斷提高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實效性。徐公芳在文章《對高職院校職業人文教育的思考》中表明,需要確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互融合的辦學理念來把職業學院的人文教育引向深入,并通過課程整合和專業滲透、建構兼具職業性和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完善并制度化高職院校對學生的人文評價體系等各種途徑,來實現提高職業人文教育的目標。2010年李靜、楊海剛在文章《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人文教育探微》中對高職院校中人文教育不足的現狀分析基礎上,提出了加強高職人文教育必要性和緊迫性的研究。
2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意義與問題探討
從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它是為社會生產、建設、管理和培養生產第一線的,具備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教育不是在單純地培養專業人和職業人,而是培養社會型的人才。基于高職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現狀,在高職學院中樹立全面成長、綜合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不斷探索適合高職辦學目的,實現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和人文素養教育有效地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義不容辭的責任。人文素養教育是我國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重要突破口,它對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功能。從以上文獻,我們可以發現研究的重點集中在人文素養教育在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層面,而在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融合上關注不夠。因而,以高職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為最終落腳點,進一步探究高職院校如何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又培養和提升他們的人文精神和綜合能力,以關注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融合的對策顯得更為重要。應主要關注以下三點,一是人文素養教育之于高職學生的基本內涵,二是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三是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對策。
作者:陳剛 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