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3:56
序論:在您撰寫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小學教育的逐漸關注,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小學生素質培養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論的引入,為小學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闡述了多元智能理論的背景和內涵,之后從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教育的影響,證明了多元智能理論的重要性,進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小學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教育中應用的逐步深入,為小學素質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小學教育;素質培養
1.多元智能理論的背景及內涵
多元智能理論由國外心理發展學家HowardGardner(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類一直強調注重的讀寫能力,并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會展現出不同的智能組合。學校對學生的智能評價方式并不合理,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論一經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學家的廣泛關注,這是對傳統的“一元智能”觀的強力挑戰,對教學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F如今,素質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當教師對學生評價感到困惑之時,多元智理論就會帶來很多啟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個方面:邏輯智能,語言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等,傳統的單一的智能理論并不準確,也不利于對教師對學生準確的教學評價。由于每個學生的性格,生長環境,興趣都不相同,所以個體的發展也不應采取同一種方式。社會需要多種人才,只要正確把握自己的長處并加以培養、鍛煉,每個人都會是社會的棟梁之才,都會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學生在長處、優勢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教育的影響
多元智能理論可應用在學生培養的各個階段、小學教育是人才培養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學教育培養上就要重視。多元化的智能開發智能理論,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準,為學生設定適合其發展的培養計劃。多元智能理論應該得到學校及相關任課教師的重視與關注,應置于與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同樣重要的學科地位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業形勢的逐漸嚴峻,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證明了多元化的智能開發培養對人才發展更有幫助作用,甚至應當把語數的教學作為基礎,而把其他具有職業前景的學科作為“主科”對待。實踐表明:學生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不是某一門特定智力教育的結果,而是各門相關學科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在學生的培養上,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培養,教學內容應該橫向流動、發展,各門學科的教學目標相互滲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鑒,為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提供多種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論的加入,會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目前,在我國,小學學科組織的現狀,基本上呈現出單科學科組、年級學科組、語數科任學科組三種形式,形式較為單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論來豐富這三種教研組織,即符合多元理論發展需求,又為課教學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小學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論以獨特的智能詮釋和極大的整合性為完善教育課程提供了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和新的思路。該理論倡導多元、開放、尊重文化和個體差異、重視實踐效果的智能觀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論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多元智能教育重視個性化培養,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進而深入分析了開展多元智能課題研究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義,老師們應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以課題研究為平臺,相信學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之下,使學生從小就能夠把我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學習中做到取長補短,引導學生從小做好規劃,學會從各種回饋中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學會獨立的思考,進而在今后的個人發展中能夠有自我選擇的空間。
3.2多元智能理論要求立體化的課堂教育在小學教育中,應摒棄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環境教育,養成教育的培養,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既不能以國學、環境等某一方面為特色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綜合素質教育;也不以單純以體育、藝術為特色培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學生。更不能以“誦讀經典”等學科為特色培養滿腹經綸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六親不認”的心智不健全學生。
3.3多元智能理論注重設置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從主觀上來講,師生關系應均衡發展,沒有所謂的學生聰明與否,只有智能強與弱,從而建立和諧校園;摒棄“差生”觀:每個學生都是多元潛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從客觀上來說,使素質教育項目化、優質化、常態化;以大項目帶動小項目,小項目引發學生多元興趣,多元興趣促進多元智能成長,使學生心智教育達到基因裂變的效應。
4.總結
多元智能教育對我國的小學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強調通過個性化的培養手段,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制定適合其智能全面發展的培養方法。本文從多元智能理論的特點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教育的影響,從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論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要求立體化的課堂教育和為學生設置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這三種教學策略。多元智能理論多我國教育改革有著重要影響,改變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師重視每一個學生特有的認知發展和智能形成過程,進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隨著多元智能理論與小學教育結合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改革將展現出新氣氣象,學校也將為社會的需要做出更有意義的智能培養。
參考文獻:
[1]趙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論與中職英語課堂教學[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0,(8).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26(C)-0140-01
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創立的多元智能理論如今在歐美被奉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此理論在我國的教育教學中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與普通教育相比,在高職教育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論,加強此理論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將對高職教育發展和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思想內涵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風靡全球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理論(Multi2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是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加德納(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所著的《智能的結構》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并在后來的研究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人類智能結構理論。
加德納認為,實踐證明每一種智能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不是一種固定的數字概念,而是開放性的概念[1]。多元智能理論包含以下8種智能:
1、言語語言智能:指人對語言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2、數理邏輯智能:指人對邏輯結果關系的理解推理、思維表達能力。3、視覺空間智能:指人對色彩、形狀、空間位置的正確感受和表達能力。4、音樂韻律智能:指人的感受、辨別、記憶、表達音樂的能力。5、身體運動智能:指人的身體的協調、平衡能力和運動的力量、速度、靈活性等。6、人際溝通智能:指對他人的表情、說話、手勢動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對此作出有效反應的能力。7、自我認識智能:指個體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8、自然觀察智能:指的是觀察自然的各種形態、對物體進行辨認和分類、能夠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統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教育的意義
在推進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把多元智能理論正確應用到我國的高職教育中,將對我國高職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及意義。
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和制造產品的能力是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其智能傾向是多種智能集成的結果??偟膩碚f,群體所具有的智能類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邏輯思維,此種類型可發展成為研究型、學術型或設計型人才;另一種是形象思維,此種類型可發展成為技術型、技能型或技藝型人才。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人才觀指明,高職教育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它為另一種類型教育,在學習生涯拓展空間上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觀念上闡明我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方針。2、培養對象。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體發展的思想為職業院校樹立“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成功的潛力[2]。3、教學效果評價。多元智能理論與高職教育的價值觀相一致,社會需求是對職業教育教學效果評價的一個重要的標準[3]。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改革單一強調語言――數理邏輯智能的育人方式,而向學會做人做事的現代社會所需的多元智能教育發展必將成為一種趨勢。具體到教學效果評價中應力求做到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方式方法多樣。應通過筆試、討論、答辯、技能測試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來評價學習效果,其中突出技術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核,應邀請企業、行業專家與任課教師來共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潛在的聰明才智,促進學生智能發展。
三、多元智能理論的局限性對高職教育的影響
與其他智力理論一樣,多元智能理論在引起心理學界和教育界極大震動的同時,對其局限性的爭論也一直在持續。1、實踐性研究的欠缺。一些批評者認為加德納的智能理論是多元文化在認識科學上的反應,宣傳了更為平等的智能觀,卻沒有靠得住的依據,斯騰伯格說:“多元智能理論沒有研究設計,是一種思辨性理論?!盵4]事實上,加德納本人確實并沒有在理論建立后進行實驗研究,但大量教育工作者用此理論對教育教學進行實踐性指導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2、智能評價的不公平性。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是對學生發展的公平評價,即使這樣,其評價的局限性還是存在的。如多元智能評價標準強調文化公平性,以及由此對智能的內涵拓展,這為那些處于主流文化的學生拓展了發展的機會,但對那些處于非主流文化的學生并沒有多大益處,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他們的邊緣化。
職業教育,作為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的一種,為那些在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方面為弱項,而其他方面為強項的學生提供合適的發展條件,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其今后生涯發展做準備,滿足他們全面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必須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以高效益和高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職教育應該根據本身的實際情況來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應用中靈活多變,使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教育中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使其為高職教育更好的服務。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蘭金仁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2]趙俊萍.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觀念的轉變[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12).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教育改革;意義
多元智能理論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結合我國教育改革的現狀,深入思考和研究。
1 智力觀。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大多數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個人又有其獨特性。在八種智能方面每個人所擁有的量是不同的,八種智能的組合與協作方式各有特色。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偏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強調語文和數理化等學科的教學,而忽視對學生其他能力方面的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多種智能在傳統的教育中不能受到尊重,他們的特長可能難以被發現,這對于學校和社會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須認識到智力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樂、體育、美術、歷史、地理、社會常識等學科,對促進學生智力的多方面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狹隘的智力觀必然導致狹隘的教育內容,而狹隘的教育內容只可能培養出片面發展的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甚至扼殺學生多方面的潛在能力,從而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教學觀。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力,而且每種智力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因此,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應該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而靈活多樣,因材施教。教師應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即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和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有適合學生特點的有效方法,從而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充分地發展。對教師而言,更為重要的是,不僅要辨認我們身心系統的智能,而且要認識到我們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和學習的“聰明環境”,使他們置身于積極、富有營養、充滿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環境里,才能夠持續地促進心智能力的發展。
3 評價觀。
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的標準化智力測驗和學生成績考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傳統的智力測驗過分強調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知識,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客觀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智力和教育測驗應當通過多重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在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教師應從多方面觀察、記錄、分析和了解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弱點,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和采用適合學生特點的不同的課程、教材和教法,幫助學生“揚長避短”。測驗的目的不應該是對學生分類,排名次,或者貼標簽,而應該是幫助教師和家長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要,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其潛能。應當明確智力測驗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種能力組成的綜合體。因此學校的評價指標、評價方式也應當多元化,并使學校教育從紙筆測試中解放出來,注重對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養,應加大情景化考試力度,以發現每個學生在環境測試中顯露的區別于他人的智能特征。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智力測驗中發現自我的價值,使教師通過這一過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認識學生的不同潛能特征,從而把握和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途徑和方法。
4 學生觀。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式千差萬別。加德納所倡導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多元智能學校教育理論,有以下原則:(1)所有學生都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發展潛質,學校教育應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建構一種可選擇性的教育以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潛質、不同學習方式和不同發展需求;( 2)學校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學校教育的每項改革必須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最大效益;(3)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社區建立密切合作的關系,以保證學生有機會獲得廣泛的學習與發展經驗,使學生的學習與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實而完善的聯系。真正有效的教學是應當能夠將學生的智力特點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Campbell etal, 1998)。同時,多元智力理論也為教師們構建了健康樂觀的學生觀,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去了解學生的特長,并相應地采取適合其特點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習困難的學生,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所在學校的教育不適合他們,沒有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他們的強勢智能沒有被激活并在學習中自如地運用造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指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的不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讓學生有機會用他們最強項的智力和學習方式獲取知識,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學生學習、享受教育資源和發展的權利。
5 發展觀。
按照加德納的觀點,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應該讓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時,發現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學生就會熱切地追求自身內在的興趣。而這種追求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是學生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的內在動力,這正是熟練地掌握學科原理和創造發明所必備的品質。按照“短路理論”,如果缺乏創設相關環境和給予強化而不去喚醒我們的潛在能力,相關的神經功能就會衰退,這些能力就會自我衰退,甚至會消失。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校當局及教師應明確在當前課程計劃和課外活動中,包含了哪些在學生身上可以培養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師應致力于普及這些要素,確保所有的學生能夠從中受益。
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理解智能和教育的關系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了開闊的思路和前景。尤其在教育改革的課程標準設置方面,不僅應重視學生不同的智力傾向,而且應拓展學生智力發展的空間,開發、挖掘和促進學生各方面智力的發展,盡可能地發揮每一個人的潛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 鍵 詞:多元智能 藝術設計 教學
近年來,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原有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使得培養的學生模仿能力強而創造力弱,缺乏實踐和社會適應能力。藝術設計教育不僅僅是傳統的技法教育,而且是一個需要創造性的、開發智慧與想象力的,能夠培養學生多種知識、多種能力的綜合性教育。筆者就加德納先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從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三個方面談談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啟示。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容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他給出了智力的新定義,認為“智力是解決問題和創造具有某種文化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強調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它突破了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傳統單一智商(IQ)理論,揭示了智力的多元性,認為人的智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各自獨立的八種智能組合而成,包括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論反對用一個標準來衡量,認為各種智能都是平等的,“人類個體的不同在于所擁有的技能的程度和組合不同?!?/p>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啟示
1.多元智能理論對藝術設計教育觀念的啟示:樹立全新的教育觀
①教師要平等看待學生智能的差異
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通常用一些標準來判斷學生是否優秀,符合標準成績好的就是優生;反之則被劃為“差生”的行列。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各有自己的智能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有區別于他人的智能組,都是可塑之材,教師應該以平等心態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要善于發掘每個學生的優勢,并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智能,樹立信心。有了自信之后,學生就會努力地發展自己,做到以優勢智能帶動弱勢智能的發展。
②教學目標要多元化
藝術設計教育僅以狹隘的知識和技法傳授是不夠的。成為設計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廣博的學識、活躍的思維及與人溝通的能力。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智力的表現和發展程度是不同的,但在正常情況下,只要有適當的外界刺激和個體努力,每個人都能加強自己任何一方面智能。因此,藝術設計教育的目標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應該為學習者提供發展的、多元的途徑,著重培養學生對特定事物的深入理解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③教學過程具有生成性
在藝術設計教學尤其是基礎教學中,教學活動過程就是一個機械的強化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強調的是外在于學習者的知識及某種技能與行為目標的實現,學生只是按照一種模式一種技巧來進行表現,達到一定的效果,完成一定的目標。這勢必造成學生模仿能力強而創造力弱。多元智能理論將教學過程界定為一種生成性的過程,在加德納看來,知識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在藝術設計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活動要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建立“重在理解的建構主義者的課堂教學”模式。
④學生角色由被動變主動
在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角色處于一種完全被動的地位。教學活動忽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知識結構、自身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多元智能的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角色的主動性,以“學習者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學觀的根本倡導,這種“中心”強調了教師對學生主體角色的認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智力組合的特點,幫助其發展智力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并真正學以致用。
2.多元智能理論對藝術設計教學方法的啟示
①教學方法要多元化
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的智能分布和發展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摒棄傳統的單一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材料和資源,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多種手段,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參觀法等多種方法,課上教學與課后實踐相結合,以激發每個學生的獨特智能,引導學生自由探索。另外,教育新技術能為多元智能創設有效的解決方法和適當的環境開發多種智力。例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信息準確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使用模型模擬設計可以創造新的學習激勵因素,使用因特網可以獲得全新的設計信息。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法,根據不同的智力類型變換學習方法。
②課題設計要具有綜合性、啟發性
課題設計要有機地將設計所需的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完成這些課題的過程中學習并練就綜合的設計能力,包括藝術設計、技術設計和市場設計的相應能力。課題作業要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設計的意義,并在實際操作中了解設計的類型、設計的題材、設計的載體及社會和市場的狀況、生產制作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把握設計的流程,從而深入理解設計是什么,為什么設計,為誰設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另外還要設置一定量的社會實踐課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實踐過程不僅是消化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整合專業知識,并使之更加系統化,增強應用性的作用。
③創設有利于學習的問題情境
設計師應該是以“問題的觀察能力、綜合比較能力、系統處理問題的能力見長”。善于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才能推動設計向前發展。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教師要主動發問,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尋找問題,然后用設計解決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設計過程。這樣不但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使學生消除對設計的神秘感,理解設計的本質。其實,很多設計大師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是解決了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如,讓西班牙設計界驕傲的是我們都曾見過的能夠擰拖布的筒。
3.多元智能理論對藝術設計教學評價的啟示
藝術設計專業對于學生學習的評價通常以作業為主,加上少量的平時成績(通常是學生的出勤等情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并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教師在成績評定中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對同一張作業,兩位教師的評分可能相去甚遠。
多元智能理論所主張的多元化評價為藝術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評價提供了合適的借鑒。首先,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是由教師來進行,多元智能理論則主張評價可由教師、學生自己、其他同學及家長來進行,這樣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學習及發展的真實水平,避免教師課堂的片面性。其次,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評價內容多元化。它所主張的評價不是考查學生對專業概念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然后再用一個分數來代表,而是要考察學生更為廣泛的能力,這包括:
①所創作作品是否有創新能力與想象力、美學判斷能力與技巧等,而且,這種評價的標準在不同類型的作品中是不同的。
②學生的智能特征及學生在作業中所表現出來的認知智能上的強項、弱項及發展傾向。
③與人溝通的能力(包含語言表達的能力),完成作業的過程和作品的最終展示都離不開溝通能力,因此,溝通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評估內容。
④總結反思的能力即學生回顧已進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標、評估進展、提出改進方案和應用情況或從他人身上學到知識的能力。
另外,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促使評價方式也要多元化,單一的成績評定過于局限,要采用口頭評價、實地評價、觀察、檔案袋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多元智能理論主張評價應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要為學生提供有益的反饋,使學生明白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而不是“把它當作指出學生失敗的機會”。
綜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論一方面強調為多元智能而教,另一方面通過多元智能來教。包豪斯設計學院創始人格羅佩斯曾說過:“一個人創作成果的質量,取決于他各種才能的適當平衡,只訓練這些才能中的這種或那種,是不夠的,因為所有各方面都同樣需要發展……”
參考文獻:
[1]H.加德納.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P17—9.
[2]張揚,徐艷.論多元智力理論與創造教育[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1):P41-44.
[3]常銳倫著.美術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藝術院校;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3-0156-02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校英語教學需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保證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力,讓高校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自主化的方向發展。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學,本身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顧及到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體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多元智能理論在藝術院校英語教學中引入,強調的就是要一切英語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應用能力為目標,最大化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潛力,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內涵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結構》一書,在書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這是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大量實驗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對傳統智能理論的有效補充和完善。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至少應包括八種不同的類型,即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知-自我認知智能、交往-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與傳統的智能理論相比,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不僅揭示了一個更為廣泛的智能體系,而且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智能理論所認為人的智能只是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的看法,對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藝術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長期以來,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學生基礎差、教學模式簡單、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質量差等方面的問題,學生長期將個人的學習精力放在了專業學習之上,加上各類大型考試中對于藝術生的英語水平要求相對較低,導致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不高。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對英語等語言學科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進行創新已經是勢在必行。
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學??梢愿鶕囆g院校學生的特點,設計更多多元化、高效化的教學活動,無疑為藝術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很多研究表明,藝術院校的學生的整體多元智能傾向相對穩定,他們在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交往-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上的優勢比較突出,比如他們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具有很強的語言可塑性,有較強的領悟力、感受力、模仿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同時,藝術院校學生的多元智能水平與英語成績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藝術院校應當在充分了解藝術生多元智能現狀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尋求更加科學的教學策略。
三、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藝術院校教學創新
(一)樹立多元智能教育觀念,制定多元化的英語教學目標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上,英語教師主要是開展單向性的英語教學,而且多側重于詞匯、語法、閱讀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注重的是對學生英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的培養,反而忽略了藝術院校學生在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方面的優勢,不僅容易造成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消極心理和悲觀情緒,也不利于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系統培養。按照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成果,每個藝術生在英語學習上都會有自己的“智能”強項,關鍵是要教師必須樹立多元智能的教育觀念,有意識地去走近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偏好、學習需求以及性格特征等個體差異,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關注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然后給予每個學生在學法上的正確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智能的狀況和發展水平,設計多元化的英語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出每個藝術生的優勢智能。
對此,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師必須首先了解每個學生的智能優勢,然后根據藝術生在英語學習上的興趣、愛好、性格、習慣、方法、基礎等因素,分別制定出適合于各層學生教學的多元化、有層次、可執行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來,最大限度地展示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只要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更多展示優勢智能的空間和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都能夠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就可以有效提高藝術生的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創新傳統教學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案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過多的注重英語理論知識的灌輸,對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也限制了學生英語學習潛力的激發,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英語教學。按照多元智能理論的要求,藝術院校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必須進行創新,各項教學活動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即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智能特點和學習習慣,制定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案的多元化。因此,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通過多種合作學習形式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和寫的能力,最終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具體而言,對于具有“言語-語言智能”優勢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傾聽,概括重點內容、記重點、做筆記,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報紙雜志、英文網站信息,利用英語開展即興作文、英語辯論,多利用英語進行交際等,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言語-語言能力”的進一步開發,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對于具有“邏輯-數理智能”優勢的學生而言,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差異化的提問策略,多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所讀內容的語篇邏輯關系以及細節暗示等推敲作者的態度等,同時可以為學生準備更多開放性的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自主性。對于具有“視覺-空間智能”優勢的學生來說,英語教師可以多運用視頻播放、實物展示、圖片展示等教學形式,實現抽象理論知識的形象化、具體化,對學生的感官神經進行有效的刺激,激發出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對于具有“音樂-節奏智能”優勢的學生而言,英語教師要強化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如對于具有“人際-交往智能”優勢的學生,英語教師要加強引導,通過“英語角”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和學習;對于具有“身體-運動智能”優勢的學生,可以開展游戲教學、角色扮演教學,組織短劇表演、戲劇表演等活動,這樣也能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促進。
(三)開發多元化的英語教材,構建多樣化的課程體系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上,所有的學生使用的都是材,所以也只能采取統一化的教學,不僅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相同,就連教學方法甚至幾年都沒有變化,所以根本無法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開展差異化的教學,這樣會導致英語教學氛圍過于沉悶,英語課堂失去活力,這與多元智能理論在很多方面也是不相適應的。因此,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學,需要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積極開發多元化的英語教材,構建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優化英語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有更多的選擇權,增強自身在英語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對此,藝術院校英語教材的開發與建設,要面向不同專業的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智能差異,通過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運用多種智能手段,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展現學生的多元智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收獲更多的成功與快樂,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情感的培養與發展。
(四)實現課內教學通過課外實踐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 高職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
1983年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出版專著《智能的結構》,在書中他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不止擁有一種智能,而是擁有一組相對獨立的智能。每個學生都擁有不同于他人的若干種智能,只是組合的方式和發揮的程度不盡相同而已。加德納把智能定義為:“智能是一種計算能力——即處理特定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源自人類生物的和心理的本能,是一種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p>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類型的不同,不認同智力水平的高低。這與傳統的智力理論正好相反。他認為:人的各項智能是相對獨立且相互關聯的,沒有高低主次之分。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后天的努力,發掘自己的優勢智能和組成自己的優勢智能結構。同時,人的智能并非單一的,每個人都有多種智能,只是智能的高低強弱不同而已。教育工作者應該一視同仁,幫助學生認識并展示各自的優勢智能,重視自己的弱勢智能,使各項智能都能得到發展。
2 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語文教學的意義和啟示
2.1 多元智能理論有助于高職語文《課程標準》的實現
2.1.1 多元智能理論有助于語文課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程標準》指出:“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宗旨”。由此可見高職語文教學除了注重實用性之外,更應該關注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訓,教會學生學做真人。多元智能理論則強調要發掘人的潛能,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與高職校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高職語文課的作用是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而多元智能理論的引入,不僅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導向的支撐,而且將從形式上為學生創設一個活潑的學習空間,該理論將幫助語文課堂教學更生動、形象,更具感染力,很好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2.1.2 多元智能理論進入語文課堂為學生擁有綜合職業能力奠定基礎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個體擁有的各種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解決一些復雜問題的時候,需要綜合運用多項智能。例如職場中,如何最快速適應環境是企業對每個員工的考評標準之一,而對新工作環境的適應需要許多知識來支撐,會用到人際關系智能、語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等智能組合,一個平時在學校就訓練有素的學生,就能在最短時間內適應崗位并取得優異的成績。多元智能理論的這種思想符合《課程標準》中提倡的文化課與專業課相互配合,相互借鑒的要求。
2.1.3 多元智能理論能促使學校對學生進行更積極合理的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一向認為:所有智能只有所屬領域的不同,而不存在高低優劣之分。所以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智能領域,學校不能簡單粗暴地下定論。而應當促使他的優勢智能向其他的智能領域遷移。另外,多元智能理論中的智能主要指的是人解決問題和生產產品的能力。這些在學校開展的對學生進行的評價活動中極具指導意義,能幫助學校改變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評價觀,探索更適合高職學生的、多元的評價觀。這種良性的互動將優化學生的智能組合,提升其解決問題和創造新產品的能力。
2.2 多元智能理論進入語文課堂,有助于(下轉第67頁)(上接第43頁)激發學生自信
高職學生大多在成績上有些自卑,對課堂較為抵觸。教師須根據“每個人都有其智能優勢”這一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同學的優勢智能,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己。例如在課堂上采用分組的形式,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長分配工作;讓學生嘗試用圖表的形式來歸納課文內容;根據課文內容繪制插圖;鼓勵學生用有聲的方式來解讀詩歌,例如朗誦、吟唱;用表演的形式來加深對話劇單元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時,教師的評價標準也應從傳統的只關注個別智能轉向關注學生身上的所有智能,不僅僅看重與語文學習有關的智能,而是要關注到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
2.3 多元智能理論進入語文課堂,有助于活躍語文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加德納指出:一個人在解決某項問題的時候,不是一種智能起作用,而是所有智能相互協作,共同作用的一個過程。而學生的情況也并非基本相似,而是各個不同。這兩個特點要求我們的語文老師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為所有學生各方面共同發展而盡可能采用適合每一個人的教學方法。多元智能理論進入課堂后,教學工作不一定拘泥于教室,戶外也是一個相當好的課堂,在進行戶外授課時,有較高自然觀察者智能的同學便能汲取更多不易被一般人察覺的信息,這類信息也會很快傳遞給所有同學,有助于啟發所有的同學觀察、思考各類現象和現象背后事物的內在聯系。同樣,分組項目式教學也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再靜坐著一味等著教師單方面的傳播,而是通過與小組成員的配合,分工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分組教學中,有著較高人際交往智能的同學能在小組中發揮積極的組織、管理、協調作用,提高小組的學習效能。由于有著不同智能特長的同學在課堂上都能各得其所,通過與同學的合作與交流,吸收他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課堂氣氛也會由以往的沉悶轉向活躍。
2.4 多元智能理論啟示教師,多樣化的課堂情境有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不同環境和教育條件對個體的影響極大,所以為學生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將直接對學生的發展起相應的作用。語文教師也需要在課堂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其發展的情境——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情境。例如教師在進行抒情散文教學時,可借助音樂的形式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營造出的相應情境,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圖片展示法也是能讓學生有效深入理解課文的方式之一,教師出示與課文有關的圖片或由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能反映課文主題的圖片,都能讓學生對文章有直觀的認識,激發對課文的好奇感,進而能對課文展開新的思索。抓住恰當的時機,為學生創設一個對話的情境,能強化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霍華德·加德納著.智能的結構.沈致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幼兒教育發展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所創立的多元智能理論自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并逐漸成為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近些年,伴隨著社會對智能觀念的改變,素質教育的深入,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也從國外流傳進來,為越來越多的幼教人士所接受。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涵義及內容
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于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這本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個范疇,這八個范疇的內容如下①:
(一)語言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聽說讀寫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并與人交流的能力。
(二)邏輯數學智能
從事與數字有關工作的人特別需要這種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能。他們學習時靠推理來進行思考,喜歡提出問題并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
(三)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是指人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敏感性,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四)肢體運作智能
肢體運作智能是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這種智能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于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五)音樂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
(六)人際智能
人際關系智能,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及其關系、及與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組織能力,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協商能力,指仲裁與排解紛爭能力;分析能力,指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系的能力;人際聯系,指對他人表現出關心,善體人意,適于團體合作的能力。
(七)內省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把握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欲望,對自己的生活有規劃,能自尊、自律,會吸收他人的長處。
(八)自然觀察智能
指個體辨別環境的特征并加以分類和利用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對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多元智能理論在充滿發展希冀的同時,其在中國的教育土壤上的實踐有著強烈的豐富性、復雜性、長期性與艱苦性。
(一)接納求同階段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一經引進中國,便在中國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了廣泛而熱烈的歡迎。公眾特別是幼兒教育界對這一理論欣然接受。幼兒教育在課程體系、教育評估和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和摸索,并使多元智能理論在學齡前兒童教育中廣泛應用。
多元智力理論在教育界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和接受,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中國的教育改革氣候。80年代初期,中國幼兒教育界已認識到傳統教育的消極影響,開始全面深刻地反思幼兒教育所面臨的危機,并力圖尋求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正值此時,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戰,為幫助教育理論和實際工作者進一步充分認識和發揮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有力的理論依據。同時,幼兒教育界不滿于傳統智力和成績測驗,力求平等與卓越的多元化教育正在興起,“以人為本”的新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也逐步壯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多元智能理論一經引進,便被中國教育界廣泛接納。
(二)反思質疑階段
中國的幼教界,在接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同時,也走過不少彎路。90年代末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教育理論不斷涌現,很多教育工作者盲目地將其與多元智能理論套合,膚淺地將其混為一談,并未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同時,在引進與實踐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關注的僅僅是理論本身,而忽視了這一理論提出的背景,沒有對其加以改革和創新,而是機械地照搬照用,造成理論與實踐的架空,不利于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深入地、客觀地、正確地把握。就當時的狀況和有關幼兒教學課例來看,很多幼教工作者沒有理解多元智能理論的精髓,大部分幼兒園為了體現出教學的改革成功,將教育形式設計得過分花哨,課程內容繁多,課堂一派熱鬧,有的教師認為,實行多元智能教學就必須在每個項目里把每項智能都體現出來,因而表面看來課堂上熱熱鬧鬧,但實質上這背離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初衷。教師們很累,孩子們也很累,效果卻并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