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23:35:38
序論:在您撰寫院校學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前,高職院校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主要采用兩種模式。一是由學院教務處、督導室、實踐教學中心、系部組成的四級監控,并通過學院外部公司企業、內部職能部分和教師兩條線進行評價,建立兩線四級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二是采取院系兩級管理,由輔導員、指導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對畢業設計過程與結果進行指導評價,建立兩級三導師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這兩種模式都有其優點,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質量監控力度不夠。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后離開學校,投入到企業頂崗實習,部門學生提前進入就業單位相關崗位工作,學生去向分散,崗位多樣化,畢業設計投入時間少,指導教師不能很好的進行專業指導和過程管理,只能通過通訊、網絡進行適當的聯系,導致畢業設計質量監控不夠。二是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高職院校學生畢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多注重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表、論文評閱表、答辯記錄等表格,交由指導教師考核評價,企業的指導教師以及實習單位的領導沒有過多時間參與畢業設計的質量監控與考核,導致學生畢業設計的過程沒有平時的考核項目,沒有對學生畢業設計的環節評價項目,當前的評價體系單向性,使得畢業設計的考核評價形成“結果性”評價,未能形成考核評價反饋機制,不利于畢業設計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培養。三是質量監控信息不全面。畢業設計的質量監控主要是學院對指導教師完成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監控,監控信息僅僅停留在畢業設計選題審題表、任務書、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表、論文評閱表、答辯記錄表等相關的文檔表格中,這些報告表格的時效性和真實性都影響著畢業設計的質量監控和評價。畢業設計中的工作狀態、困難問題、技術攻關、心理狀態、文獻閱讀、程序調試、實驗測試等等過程信息不能得到監控和管理,影響著畢業設計最終的質量和效果。
2高職院校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構建思路
通過查閱資料、調研學習、研究分析、實踐運行,借鑒高職院校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成功經驗和現代管理的先進理念,建立標準明確、過程控制、評價合理、持續改進的畢業設計設計質量保障體系。該保障體系是以戴明循環(PDCA循環)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PDCA是一種持續改進的一種方法,通過制定明確的畢業設計管理目標和計劃(Plan),按制定的目標和計劃去實施(Do),對目標和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Check),通過檢查后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行動方案和控制方法(Action)四個基本過程構成的PDCA循環,內容包括畢業設計目標的確定、各主要畢業設計環節質量標準的建立、畢業設計的實施、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統計與測量)、改進與提高四個主要環節。
3高職院校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實施
畢業設計質量保障體系由畢業設計制度和質量標準系統、畢業設計過程運行系統、畢業設計信息收集與處理系統、畢業設計質量評價系統、畢業設計反饋與調控系統和畢業設計資源保障系統六個部分組成。畢業設計制度和質量標準系統主要由畢業設計教學文件、畢業設計規章制度、各畢業設計環節質量標準等方面組成;畢業設計過程運行系統是保證畢業設計質量目標實現的基本過程、程序和手段,是各項畢業設計管理制度的集合;畢業設計信息收集與處理系統是對畢業設計學生、指導教師、課題、論文等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處理過程的集合,通過建立信息網絡和處理系統,學生聯系導師,導師追蹤學生,對獲得的畢業設計信息進行整理、分析與統計,獲得定性的結論和定量的數據,從而達到及時了解和描述畢業設計質量狀態的目的;畢業設計質量評價系統是對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及結果的評價;畢業設計反饋與調控系統是掌握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活動過程各因數在教學管理中的基本狀況的組織系統;畢業設計資源保障系統是由指導教師隊伍管理、畢業設計經費、頂崗實習企業、就業去向的管理、教學設施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組成。完善的畢業設計質量保障組織和隊伍是畢業設計保障體系有效運作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畢業設計實踐教學質量保障工作應在分管教學副院長的領導下,教務處、督導室、實踐教學中心和系部具體組織質量保障日常工作,建立“雙導師”制的指導教師管理模式,校內由專業課教師指導和管理,校外由企業工程師指導和監控,按照戴明循環(PDCA循環)管理理論和方法,及時制定目標和任務計劃,及時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收集并反饋信息,及時提出解決方案,及時對畢業設計內容及問題進行改進梳理,保障畢業設計的質量。
4結束語
(1)偏重應用型學習。劉松林和謝利民通過調查問卷研究后發現: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偏好應用型學習的現象,希望通過應用型學習在實踐中嘗試新想法、新理論、新技術,在實踐與應用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2)主觀能動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在中學階段就已經形成了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學習的習慣,不善于對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絕大多數同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乏自我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和能力。
(3)網絡操作能力強,接受新生事物快。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由“95”后的年輕人組成,他們的少年時代乃至兒童時代都是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推廣而成長的,具備了豐富的互聯網操作經驗。這使其可以更為廣泛和迅速地接觸各種信息,因此對新事物具有強大的接受能力,同時,他們還喜歡尋求刺激與新鮮,厭倦陳舊和保守。
2學生教學滿意度調查
2.1雙因素理論及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
雙因素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Herzberg提出,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行為動機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具備時只能消除人們的不滿,如果保健因素缺失則會導致人們的不滿情緒乃至效率降低。當保健因素的滿足達到一定程度后,無論管理者在這一方面做出多少的努力也很難使人們感到滿意,因此也就難以激發人們的積極性。激勵因素是指能使人們感到滿意的因素,當這些因素具備時,能夠極大地激發人們行動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效率,但這些因素不具備時,人們往往也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滿。因此,本文以雙因素理論為基礎,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滿意度進行分析,從中找出那些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因素。雙因素理論提出后,日本學者高橋文夫、狩野紀昭在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KANO模型,為雙因素理論的確認提供了一種可操作化的方法,該模型根據產品質量與顧客度的關系確定產品質量的五種類型。
(1)魅力要素:當這一要素具備時,顧客會對產品感到非常的滿意;如果該要素缺失,顧客也不會產生不滿。
(2)一元要素:產品在這類要素上表現越好,顧客越滿意;表現越差,顧客越不滿意,質量要素與顧客滿意呈線性關系。
(3)當然要素:這些要素是顧客認為產品必須具備質量,當存在這些要素時,并不會引起顧客的滿意;但這類要素一旦缺失,則會造成顧客不滿。
(4)無差異要素:這種要素無論具備與否,對顧客的滿意程度都不會產生影響。
(5)反向要素:如果產品具備了此類要素會引起顧客的不滿,未具備卻會使顧客滿意。KANO模型提出后,在質量管理、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對這5個因素的判斷,可以確認影響人們滿意程度的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當然因素是人們認為理應具備的因素,因此屬于保健因素,而一元因素和魅力因素的提升可以加強人們的滿意程度,因此屬于激勵因素。本文將利用KANO模型的思想,通過調查問卷和統計分析的方式對高職院校學生教學滿意度進行分析。
2.2調查設計
結合高職院校管理人員與教師訪談的結果,初步確定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對教學滿意度的19項因素分別是:責任心、外語能力、互動教學、學術能力、引導教學、積極交流、結合實踐、知識更新、靈活多樣9項保健因素;系統思考、個性教學、質疑能力、追蹤前沿、人文知識、現場控制、換位思考、自我總結、活躍課堂、風格獨特10項激勵因素,因素的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根據這19項因素制定高職院校學生教學滿意度問卷,問卷依受訪學生對教師某一要素具備與未具備的感受,區分為“不喜歡”、“能忍受”、“毫無感覺”、“理所當然”、“喜歡”五項,請受訪學生依據自身感受作答。為了保證問卷的普遍性,在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冶金機電和冶金化工兩個專業,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1份,刪除錯填、漏填以及大量選項相同的問卷后,共保留有效問卷158份。
3結論
(1)雙因素理論對高職院校學生教學滿意度形成了新的認識。調查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教師認為起到“激勵”作用的因素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多時候教師所作的努力只能夠對學生起到安撫作用,學生會把這些努力作為教師應該作出的行為;必須要找到那些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因素,才能提升學生的教學滿意度。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高職院校學生對于教學的基本要求。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學生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的更新理論知識,另一方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對其進行實踐性的指導,這表明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形成了清晰的職業規劃定位,高職院校應對此加以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內容
(3)高職院校學生對于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互動性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這反映出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不滿足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采用更加多樣性、參與性和靈活式的教學方法,針對這樣的需要高職院校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實現從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轉變。
關鍵詞:學習積極性;心理原因;教育措施
一
考入地方性院校的學生中,有一部分是中學時不愛學習、懶于學習的學生,或者是接受能力差,雖經努力,仍成績平平的學生。這些學生對學習缺乏信心,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于是就覺得“船到碼頭車到站”,可以休息了。于是貪圖安逸,在學習上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不求進取,只等著早一天畢業,拿個文憑,有事可做就行了。
還有一些學生,中學時努力的方向是考上大學,上了大學后,原來的目標實現了,新的目標沒有確立起來,于是漫無目的,不知道應該追求什么,向什么方向努力,無所事事,久而久之,便感到空虛、寂寞、無聊,學無興致。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努力學習呢?
首先,要幫助學生盡快確立高遠的志向,使他們有理想、有追求,有努力的方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論什么學校,不論什么專業,只要你勤學苦練,有真才實學,將來都可以成為某一行業、某一方面的佼佼者,都可以大有作為。要使學生領悟到,自己的未來常常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你把握好今天,你就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其次,讓學生懂得學習歷來就是很艱辛,甚至很苦的,不下苦功,輕而易舉就想學有所成是不可能的。正由于如此,古人一慣以“苦讀”、“苦學”來教育年輕人在學習上要肯下功夫。只有不怕吃苦,肯于吃苦,能夠吃苦的學生,才能取得好成績。
其三,幫助學生訂好學習計劃。努力的方向、目標確定以后,還要做好學習計劃。沒有學習計劃,沒有具體的行動,再好的愿望也不會成為現實。在幫助學生確定學習計劃時,既要有遠期的、中期的,更要有近期的。尤其是近期的計劃,一定要具體明了。
二
在地方性院校里,不喜歡所學專業的學生為數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進入地方院校的學生高考分數普遍較低,他們無可奈何不得不選擇他們并不想上的大學和專業,于是也就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其次,是一些學生一心要上重點大學、一流大學,結果來到了地方院校,事與愿違,于是長期處于消沉沮喪的情緒狀態中,萌生不了學習的興致。第三,是有些學生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填報志愿的,而是屈從于家長、親友、老師等的意見,選擇了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第四,是有的學生填報志愿時覺得某個專業很時尚、很好,但入學以后,才發現這個專業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有趣,那么美好。
怎樣才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熱情,熱愛學習,樂于學習呢?
首先,要引導學生面對現實。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活在現實中,就會受各種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關鍵是要能夠面對現實。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現實,那么,我們就改變自己。也就是說,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橫下心來,順應現實,努力學習。
其次,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學習中形成的,是可以培養的。沒有興趣,經過努力可以培養出興趣。要產生興趣,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深入進去。不深入進去,了解的只是某一專業、某一學問的皮毛,自然就會覺得沒有多大的意思。如果深入進去,了解了深層次的東西,就會覺得它是很有意思的,甚至奧妙無窮,于是就容易產生興趣,就會從無興趣變為有興趣??梢哉f,那些對某一專業,某一學問有濃厚興趣的人,都是對該專業、該學問深入鉆研過的人。
第三,取得成績,激發興趣。人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績,有了成功的體驗,人就容易在哪些方面產生興趣。為什么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普遍學習興趣比較濃厚,甚至很濃厚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良好的,甚至優異的成績,使他感到驕傲自豪,而這種驕傲自豪的情感引發和強化了他的學習興趣,使他越學越想學,越學興趣越大,形成了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的良性互動。
第四,學校也應該拓寬專業面,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比如,在專業設置上、在課程設置上、在選修課中,都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設置一些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課程,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需要,從而有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
大學生談戀愛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地方性院校的大學生由于缺乏高遠的志向和學習的興趣,談戀愛現象就更為普遍,更為突出。在大學生的戀愛中,雖然不乏真誠相愛者,但也有相當多的大學生的戀愛是缺乏誠意的。他們或者是出于盲從,看到別的同學談戀愛自己也談,或者是空虛、寂寞,用談戀愛排解孤獨、惆悵。對于這種現象,雖然無法避免,但要加以教育引導。
首先,要使他們懂得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為談戀愛,荒廢了學業,一無所成,實在可惜。
其次,要使他們意識到大學生應該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戀愛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是人生的主旋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主要不在于戀愛,而在于學習、工作、事業。只有戀愛,沒有能力,沒有工作、事業,愛情也不會穩定、持久。
第三,要引導他們在戀愛問題上不要盲從,也不要用戀愛排憂解愁?!皹I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一個大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盲從別人,別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這是很可悲的。同樣,不甘寂寞,為了排解孤獨談戀愛,自欺欺人,不僅是很不道德、很不負責任的,不僅褻瀆了愛情的真誠性、純潔性,而且也很容易引發其他的糾葛和麻煩。
第四,要使他們盡可能地處理好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努力做到不因戀愛而影響學習。讓他們領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道理,懂得真正的愛情在于心靈的溝通,在于志同道合,不在于整日卿卿我我,形影不離。甚至為了不影響學習,可以有意識地減少雙方見面的次數。
四
大學里上課時間少,作業少,可供學生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多,于是就有不少學生樂道于參加各種學生組織和學生社團的活動。這些學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甚至很差。但由于他們好多是學生干部,與老師的接觸較多,關系較密切,于是好多老師在評定成績時,常常對這部分學生手下留情,否則這部分學生不及格者不在少數。
還有一些學生,受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滿腦子只想掙錢,不想學習,掙錢的興趣比學習的興趣大得多。于是在校園里做生意,忙得不亦樂乎。學習反倒成了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事情。怎樣避免和克服這種現象呢?
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要讓學生懂得大學里上課時間少,作業少,課余時間多,正是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自我設計、自我發展的大好時機。應該珍惜這一大好時機,勤奮學習,最大限度地充實自己,發展自己。
其次,要讓學生分清主次。曾說,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意思是說,學習是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和任務;學生首先應該保證學習好有關的功課,然后才去參加各種活動或勤工助學。也就是要分清主次,不要喧賓奪主,不要因參加學生組織和社團的活動,或者因做生意賺錢而放松了學習。
第三,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不能因為一些學生參加學生組織和社團的活動,或因做生意賺錢就可以經常遲到早退,甚至隨意曠課。也不在評定成績時對他們“高抬貴手”,而是與大家一樣,一視同仁,嚴格要求,以使他們重視學習,認真學習,耐心學習。
五
高校擴招以后,畢業生越來越多,使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地方性高校由于學校層次低,知名度小,社會評價不高,學生整體素質欠佳,以及老專業不吃香,新專業實力不強等原因,使畢業生的就業就更加困難。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有必要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正確的就業思想,排除對就業的過度擔憂。
首先,要轉變就業觀念。地方性院校一般都遠離大中城市,地理位置普遍比較偏遠,交通、信息都比較閉塞,學生也主要來自當地,學生的思想比較滯后,在就業觀念上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較為嚴重,好多學生和家長仍然把就業目標盯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上,使就業的范圍狹小,競爭更趨激烈。所以學校要教育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引導學生擴大就業視野,積極主動地到民營企業,個體企業,到鄉鎮就業,甚至自謀職業。
其次,要找準位置。地方性院校的學生要敢于面對現實,正視自己,找準位置。如果找不準自己的位置,在就業上總是與一流大學、重點大學的學生攀比,挑肥揀瘦,那么就很難就業。如果找準了位置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就業就比較容易了。
第三,要相信自己。地方性院校的學生雖然頭上沒有重點大學、一流大學的光環,沒有耀眼的招牌,但畢竟還在15%的范圍內(按國際慣例,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與那些未上大學的85%的同齡青年相比較,畢竟有著明顯的優勢。那些沒上大學的青年好多都可以找到工作,都有事可干,都可以自食其力,難道上了大學,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地方性院校的畢業生就無事可做。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實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古訓,只要轉變就業觀念,敢于面對現實,正視自己,不挑肥揀瘦,那么就一定能夠比較順利地就業。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與老師的教學活動有密切的關系?,F在好多地方性院校在職稱評審中重科研輕教學,甚至把評職稱簡化為評科研,教學被完全地邊緣化了,出現了在課堂教學上,上好上壞一個樣,上與不上一個樣的現象。在課時津貼的分配上,也只考慮數量,不考慮質量,結果是導致了好多教師責任心不強,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得過且過,教學方法單一、呆板,教學效果差,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致,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要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既抓學生,又抓教師,從學與教兩個方面著手。
參考文獻:
[1]陳(文-心).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與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摘要:采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量表》,對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高職部150名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有36.67%的學生職業興趣類型為社會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別是藝術型(21.33%)和調查型(13.33%)。說明高職生偏好社會型職業,而偏惡常規型職業?;谝陨辖Y果,為在校高職生的職業指導提供了一些建議。
一、研究目的及基本假設
從相關文獻可以看出,對高職生的職業興趣類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試圖通過考察不同性別(男、女)、不同年級(高職一年級到三年級)、不同學科(文、理)、不同生源(農村、城鎮)及是否是獨生子女(是、否)的高職生在職業興趣類型上各階段的特點及職業價值觀特點,為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提出建議。基本假設為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生源、是否是獨生子女的高職生在職業興趣類型特點上可能存在顯著性差異。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選取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高職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150份,高職學生150人,男生136人,女生164人。研究使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量表》,該測試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學生心目中理想(最感興趣)的3個職業或專業;第二部分,根據霍蘭德6種職業興趣類型理論編制的《職業興趣類型量表》,包括6個興趣分量表,每部分11道題,共66道題,依據每位學生在6種興趣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低來判斷其職業興趣類型;第三部分,職業價值觀的選擇,該部分給出10個工作價值標準,從中選擇認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因素,從而判斷高職生的職業價值觀特點。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了方差分析和T一檢驗。
三、結果與分析
1.高職生職業興趣類型的總體特征
根據測量結果,高職生各自在6種職業興趣分量表上得分最高者作為其職業興趣類型。根據統計結果,有36.67%的學生職業興趣類型為社會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別是藝術型(21.33%)和調查型(13.33%),而企業型、現實型和常規型三類職業興趣所占比例小,總計28.67%(見圖1)。從總體上看,高職生的各種職業興趣類型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發展情況由高到低分別為:社會型、藝術型、調查型、企業型、現實型、常規型。
2.高職生職業興趣類型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男女學生在6種職業興趣類型上的得分差異,結果顯示高職生在現實型、藝術型和常規型上均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其中,男生在現實型職業興趣上的得分極其顯著,高于女生(p<0.001),而女生在藝術型和常規型職業興趣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p<0.O1),其他類型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現實型方面,男生一般擅長于思維、推理、有更強的風險意識,所以更愿意從事理論研究、工程技術類的職業。在常規型方面,女生可能更具有順從、細心、保守、穩重等人格特征,喜歡規范明確、秩序井然的工作環境,更傾向于從事秘書、辦公室人員、打字員等,這和現實生活中的情形非常吻合。在藝術型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愛,這可能跟女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有關。
3.高職生職業興趣類型的年級差異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職生職業興趣類型的年級差異,結果顯示,不同年級高職生在企業型職業興趣方面的得分有顯著差異,P值為0.023,小于0.05,在其他類型上均無顯著差異,大一、大二年級之間和大一、大三年級之間學生在企業型職業興趣上得分沒有顯著差異,而大二、大三年級間卻存在顯著差異,P值為0.039,小于0.05,并且在企業型職業興趣得分上,呈現出大一、大二基本相同,大三激增的特點。
4.高職生職業興趣類型的學科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文科和理科高職學生在6種職業興趣類型上的得分差異,結果顯示高職生僅在現實型上存在顯著學科差異,P值為0.047,小于0.05,而且理科學生顯著高于文科,其他類型上均無差異。高職的理科專業更強調培養從事管理和實際操作的實用能力,在研究結果中得到證實。
5.高職生職業興趣類型的生源地、獨生子女與否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高職學生6種職業興趣類型在生源上和獨生子女與否上的得分差異,結果顯示6種類型上全都不存在生源地和獨生子女與否的顯著差異,這可能和現在城市和農村一體化的結果有關,也可能和本研究的樣本局限性有關。
6.高職生職業價值觀特點簡析
人們在選擇職業時通常會考慮一些工作價值標準,從而反映了個體的工作價值觀,本研究調查中列出了人們在選擇工作時通常會考慮的10種職業價值觀,分別為:①工資高、福利好;②工作環境(物質方面)舒適;③人際關系好;④工作穩定有保障;⑤能提供較好的受教育機會;⑥較高的社會地位;⑦工作不太緊張,⑧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⑨社會需要與社會貢獻大;⑩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從高職生認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工作價值標準分布情況來分析其職業價值觀。
高職生認為最重要的工作價值標準是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其次是工資高、福利好和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高職生認為最不重要的工作價值標準是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其次是工作不太緊張??赡苁且驗楦呗毶幱谧晕姨剿骱统砷L時期,在對未來職業選擇傾向中,非常關注自身興趣的實現和工作帶來的收益回報,但對職業的社會屬性還缺乏認識,所以不重視職業的社會地位等,未投身實際工作,因而忽視職業帶來的緊張和壓力。
四、討論與結論
高職生在社會型職業興趣上的得分較高,在現實型和常規型上得分較低,可推知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職生對社會活動的興趣不斷擴展,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斷提升,不再像以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但是他們對需要基本技能的基本活動如:機械、農林、維修等活動的興趣仍然不高,這可能與學校傳統上比較重視文化課,忽視技能課有一定關系。同時,高職生對重視程序條理的常規型活動不太感興趣,某種程度上說明他們喜歡創新,追求個性獨立的心理特征。
目前高職生的職業觀念發展還是比較成熟的,他們能在考慮自己的職業目標時不僅結合自己的理想、興趣和能力,還能從社會價值觀念系統來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活。由于不同的人,理想不同,知識構架不同,人生觀存在差異,價值觀更是千差萬別,所以對職業的興趣就不盡相同,他們的職業興趣呈現多樣化。
高職生的職業興趣類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顯示為社會型、藝術型、調查型、企業型、常規型和現實型。高職生在現實型、藝術型和常規型上均存在顯著性別差異,不同年級高職生在企業型職業興趣上的得分有顯著差異,高職生僅在現實型上存在顯著學科差異,在生源上和獨生子女與否上均沒有顯示出顯著差異。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從職業興趣結構的進一步研究來看,高職生的職業興趣類型在空間結構上又將呈現怎樣的相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而且在這6種具體的類型之下是否還存在著更基本的緯度也需要進行更深人的探索。另外,本研究取樣有限,而職業興趣的分類和結構在各地域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仍有待研究。
五、對高職生職業指導的建議
對于高職生來說,尤其是高職畢業生來說,他們直接面臨職業選擇和就業壓力,可見在高中階段和高職學校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十分必要,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如下建議:
1.要加強高職生職業興趣取向的引導
在高職階段可以邀請專家給學生做職業興趣分析,通過職業日、職業實踐活動,根據其暴露出來的特征進行有效引導,促使學生全面了解自我,特別要注意對無法發展其與專業相符職業興趣的學生,達到結合興趣定職業的目的。目前在高職和本科院校一般都有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來發揮相關作用。
2.要建立專業可行的職業指導機制
我國高?,F行的職業指導機制還處于起步階段,高職院校尤其如此,主要表現在:就業指導服務機構職責不夠明確,承擔了大量與就業指導無關的事務,職業指導重要性沒有得到相應重視。職業指導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收集就業信息,還要幫學生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和未來人生指導,以及專業化的就業咨詢服務,這些都有賴于建立一支具備職業指導學、咨詢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的專業人員。職業指導機制中應該有專業人員研究相關的課題,研究結果可以幫助學校將對學生的職業興趣引導等職業指導工作和學生課堂等硬件設施的使用相結合,即將職業指導融人日常課內外生活中。
本研究在文獻研究基礎上,設計了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問卷共27個問題,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訪者背景因素與創業意愿的關系調查;第二部分是創業意愿影響因素調查,包括獨立自主意識、學習能力、領導才能、風險承擔能力和抗壓能力、接受創業教育情況等.本文研究樣本來自華南地區3所農業高校的本科生。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51份,回收率87.8%。有效問卷339份,有效率96.6%。采用EXCEL2010進行受訪者基本特征分析,運用SPSS20.0軟件對調查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本研究對問卷作信度分析,結果發現測評項目的信度系數(標準化克朗巴哈α系數)為0.804,表明問卷結果具有較高信度,問卷調查的數據可靠。
二、創業意愿影響因素調研結果與分析
1.個體背景因素與大學生基層創業意愿密切相關
由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創業人文環境較差,到農村創業更具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在農村開展種植、養殖或農產品加工等創業活動有很大的風險性。這要求到農村基層創業必須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挑戰意識和風險承擔能力、強烈的事業心和進取心、堅定的學農愛農興農的信念。而性別、年級因素、專業、心理素質等可能對農科大學生基層創業意愿的形成帶來深刻影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明顯,男生有創業意愿的占25.0%,女生占18.0%,男生創業意愿顯著高于女生;不愿意創業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14%(見圖1-A)。這可能是因為男生更加追求事業成功,風險承擔能力更強,更富于冒險精神;另外男生更加相信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和拼搏改變命運,取得創業成功,同時還可能與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女性追求工作穩定、男性擔負著更多的家庭責任有關系。持無所謂態度(觀望)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反映男生一方面追求事業成功,同時對創業更加慎重,更顯猶豫。不同年級大學生創業意愿有較大差異,愿意創業的學生比例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其中,大四學生愿意創業的比例大幅低于其他年級,而大三學生愿意創業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年級(高于大四學生17.3%)。相應地,不愿意創業的學生比例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見圖1-B)。大三學生經歷過創業憧憬和創業教育成功案例激勵后,創業沖動和意愿激增,而大四學生歷經了找工作、畢業論文、考研等諸多壓力后,變得更加現實,甚至有些消沉和疲憊,創業激情被磨滅,創業意愿大幅下降。依據專業特點,將受訪學生分為兩大類:傳統農科類和非傳統農科類。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傳統農科類學生創業愿意(23.5%)明顯高于非傳統農科學生(14.7%),無創業意愿的傳統農科學生比例(45.0%)明顯低于非傳統農科學生(56.3%)(見圖1-C)。其原因可能包括,傳統農科學生較多來自農村,受家庭和自身條件限制,就業相對困難,就業質量不高;所學專業比較對口,憑借專業知識更容易自主創業;農科學生由于專業“冷門”,更具危機感,更加懂得努力拼搏才能改變命運的道理;農科畢業校友中成功創業的案例較多,對農科學生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2.人脈和資金支持、自學能力、風險承擔與挑戰
意愿以及事業心等對創業意愿形成有重要影響采用Bartlett球形度檢驗和KMO檢驗對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統計結果顯示,樣本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概率p值為0.000,即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見表1)。樣本的KMO值為0.881,根據Kaiser給出的度量標準,原變量適合做因子(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0.6作為納入標準,運用正交旋轉方差最大法提取因子,旋轉在7次迭代后收斂,共提取8個因子(見表2),這8個因子共解釋了17個原始變量總方差的77.396%,說明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貢獻率較高,該分析結果可以接受。最終提取的8個公因子,涵蓋了所有17個變量,根據載荷最大的變量對公因子進行命名。各原始變量的載荷、公因子的命名、解釋變量如表3所示。由此可見,假設一個農業院校大學生的性別、生源地、家庭、年級、專業、社會兼職與實習經歷、學生干部經歷、創業相關經歷等不變時,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創業意愿主要受到8種因素的影響,依據重要程度由高到底依次為:人脈和資金支持(14.081%)、財富與地位的追求(11.502%)、政策了解(10.261%)、自學能力(10.201%)、創業氛圍與教育(9.062%)、事業心(7.571%)、風險承擔與挑戰意愿(7.494%)以及就業形勢感知(7.494%)。將因子分析中所得出的8個因子作為變量,分析其與受訪者創業意愿的相關關系。這8個因子與創業意愿的Pearson相關系數顯著性水平均小于0.01,即所提取的這8個因子與創業意愿極顯著相關。為探明各因子對創業意愿影響的方向和大小,各因子作為自變量,創業意愿為因變量,運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分析。其中,人脈和資金支持、自學能力、創業氛圍與教育、風險承擔與挑戰意愿以及事業心這5個因子進入回歸方程,概率p值均小于0.05,因此回歸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結果表明,資金和人脈支持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最強。據此建立回歸方程:y(創業意愿)=-0.291+0.398*x1(人脈和資金支持)-0.183*x2(自學能力)+0.286*x3(創業氛圍與教育)+0.264*x4(風險承擔與挑戰意愿)+0.202*x5(事業心)。觀察所有個案的殘差數據,標準化殘差呈正態分布,并且從回歸標準化殘差的標準P-P圖(見圖2)可以看到,散點在直線上或靠近直線,說明變量之間呈線性分布。由此可以推斷,回歸方程滿足線性及方差齊性檢驗。
3.兼職、創業教育或培訓與大學生創業意愿關系密切
調查發現,有社會兼職經歷的學生愿意創業的占28.6%,無社會兼職經歷的學生具創業意愿的占20.1%,兩者之間相差8.5%;有社會兼職經歷的學生不愿意創業的比例(40.2%)比無兼職經歷學生的比例(53.6%)低13.4%(見圖3-A)。表明大學生課余到校外兼職有利于促進創業意愿的形成。積累必要的經驗和技術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1]社會兼職為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技能,提振了創業的信心和愿景。調查結果顯示,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對創業意愿無明顯影響。擔任和未擔任學生干部的創業意愿分別為23.5%和22.9%,不愿意創業的比例分別為51.4%和52.2%,均無明顯差異(見圖3-B)。有研究認為,創業教育中的創業實訓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業興趣,提升創業意愿。[2]本次調查發現,創業實踐和參加創業大賽活動對學生創業意愿形成有顯著促進作用。參加過創業實踐或創業大賽的學生其創業意愿(40.6%)比未參加創業實踐或創業大賽學生(13.5%)高出27.1%,處于觀望狀態的比例也高出12%,不愿意創業的比例(19.4%)比未參加創業實踐或創業大賽的(58.5%)低39.1%(見圖3-C)。表明通過親身參加和創業有關的活動,接觸與創業相關的事務,對于了解創業、激發創業熱情有積極的影響。洛達克(Roudaki)指出學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對學生創業意愿的形成和強化有重要作用;[3]李(Li)研究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和印度大學生的創業意向發現,學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對創業意愿形成影響很大;[4]大學期間關于創業的學習經歷有利于他們提前了解企業如何運作,對他們預測創業能否取得成功,評估是否做出創業的選擇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要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創業意愿,應該強化創業實踐活動,激勵學生參加創業大賽,讓學生了解創業,掌握技能,勇于創業,熱愛創業。
4.創業氛圍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顯著
家庭創業背景對創業意愿形成有較大影響。本次調查發現,親友中有成功創業案例的學生,愿意創業的比例(23.1%)比無親友成功創業的學生比例(14.0%)高9.1%,前者無創業意愿的比例(46.0%)比后者(55.6%)低9.6%(見圖4-B)。這可能是因為如果處于親友經營企業的環境當中,對企業的經營運作會有一定了解,或者對企業經營產生興趣,這樣也容易激發創業意愿。這些影響可能在于創業氛圍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這種支持能夠激勵具有創業潛能的大學生堅定創業理想并朝著創業目標前進,從而提高創業的可能性。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創業氛圍對學生創業有重要影響。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必要的資金扶持和貸款優惠,這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次調查顯示,來自城鎮和農村的大學生創業意愿無明顯差異,即生源地(城鎮或農村)對創業意愿無顯著影響。
三、提高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意愿的路徑
1.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服務“三農”的創業理想
首先,應樹立科學的創業教育理念,將解決“三農”問題與人才培養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業能力。目前農村條件艱苦、就業崗位少、薪酬低,很多農業院校大學生畢業后不愿去農村基層發展。因此,農業院校應站在推進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促進學生基層創業的高度開展創業教育,明確創業教育內涵,培養學生從事農業類創業活動所必備的挑戰精神、自學能力和事業心,核心是要培養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著力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創業觀念,自覺適應社會需求,將目光轉向農村和農業,樹立面向農村自主創業的觀念。其次,在創業教育中應滲透“學農愛農”的專業思想。一些農業高校把創業教育視為提高就業率的無奈之舉,部分涉農專業畢業生把回農村基層創業視為求職不順之后的選擇。學生創業意愿受事業心的追求影響較大,在創業教育中要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基層創業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社會價值與地位的提升。農業院校必須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培養一批立志學農愛農興農的優秀學子。如袁隆平院士早年讀書期間在學校組織的園藝場參觀時,對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春華秋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立下了學農愛農的志向。再次,創業教育應與農業知識培訓有機結合。農業現代化知識是農科大學生創業所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因此,要特別注重農業知識與創業知識的高度結合,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農科教育為特色,創業教育為龍頭,創業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職業理想教育的融合。既要突出專業知識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要加大創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強調人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要盡量擴大創業教育的受眾面,不僅面向有創業興趣的大學生,更要將創業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學生,尤其要重視對女大學生的創業知識普及,培養她們的創業意識。在普及創業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層次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分類指導,統籌兼顧,保證農科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要求。還可成立創業教育研究機構,專門有針對性地研究農業院校的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探索農科學生利用農業科技進行創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2.重視大學生農事訓練與實踐,積累創業技能
首先,建立農業院校農事訓練與實習基地。調查表明,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和創業實踐經歷對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但是,農業院校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相關措施和制度還不完善,創業實踐環節薄弱。相對工業類企業和服務業發展,農業企業發展存在數量少、規模小等問題,這些都導致農科學生創業缺乏平臺和載體。因此,農業院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主動與農業企業合作,建立以科技創新、課程實踐、就業實習等為目標的農事訓練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到農業企業參觀、實習和實踐。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與廣東溫氏集團開展產學研合作,為大批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實習機會,培養了一批立志農村基層創業的學生。另外通過農業科技創業園、大學生創業活動中心、大學生創業協會等組織,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機會。其次,在創業教育中融入農業技能實踐內容。農業院校要以教育部“卓越農藝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核心,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開拓精神和實操能力,充分發掘大學生的創業潛能,提升大學生的創業素養,激發其創業意愿。定期舉辦農業文化節、農業實驗技能大賽、農業知識競賽、生態沙盤制作大賽等活動,強化農業技能和農事實訓,暢通科技創新和創業探索的渠道,讓學生在參與式的教學中感悟創業。還可嘗試舉辦面向農村的大學生基層創業計劃大賽,讓更多的學生在比賽中接受農業創業教育和模擬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再次,整合社會資源指導創業實踐。創業是一項社會活動,需要與多個部門發生聯系,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社會的支持。農業院校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大批人才,其創業教育具有特殊意義。農業院校創業教育起步晚,師資缺乏。一方面需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規定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必須到企業完成;另一方面,農業技術專家和企業負責人也可作為創業教育的師資,指導大學生開展創業實訓和實踐。對愿意在農業領域進行創業的學生,重點開展幫扶和指導,盡量使其掌握一技之長。
3.營造惠農興農的良好創業氛圍,激發學生創業意愿
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全面激活多方主體參與德育工作,我們應該邀請相關組織與人員定期開展論壇、講座等活動,讓家長、企業家、管理者、教育者參與其中,共同推動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注重實踐教學。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已經初步意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開始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擴展到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中。但是,其實踐教學往往還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將實踐教學深入到德育內容的各個方面。所以,我們應該樹立實踐教學理念,以實踐教學為引導,與企業、博物館、社區等合作,按照合作共贏、雙向受益的原則,引導學生走入社會、走入基層,在親身體會與實踐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與政治水平。
二、拓寬德育渠道
一是以規范的管理提升高職生社會實踐的成效。社會實踐是高職學生體驗社會、探討人生的重要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高職生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與技能,體現自身價值。為進一步提高高職生的社會實踐意識與能力,我們應該建立健全高職生社會實踐管理機制,在人才培養方案、經費保障中探討高職生社會實踐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并對社會實踐過程與結果進行監控與評估,確保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規范有效。二是引導高職生參與志愿活動。高職院校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學生思想政治觀念決定著國家與民族未來的發展。為幫助高職生在價值多元化的情況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參與志愿活動,讓其通過志愿活動形成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優秀品質。一方面,各高職院校應該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將志愿者活動指導中心、志愿者協會、班級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訓與獎勵各環節。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志愿者活動持續、穩定,并充分利用好校內外資源,建立相對穩定的志愿服務基地,將志愿活動推向社會,從而擴大志愿者活動的影響力與效果。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職學生德育的重要資源,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發揮出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
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
職業院校學生在入校時的專業選擇上,聽從他人意見或者盲目跟風,沒有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專業及技能,由此導致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甚滿意,在專業課程學習上積極性不高,進而產生厭學思想,突出表現在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及時完成課后作業,在專業考試中成績不合格或出現作弊行為。
(二)專業素質方面,存在水平不均的現象
職業院校為擴大生源,一般在錄取分數線設置上較低,學生群體中的大多數在學習能力上都相對薄弱,導致職業院校學生在專業素質上呈現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職業院校學生在分析問題及處理問題上,存在分辨能力及適應能力較差的缺陷,使職業院校德育教育難以有效推進。
(三)道德及價值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功利意識極易被高校學生接收消化,現階段高校學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現實主義及功利主義思想趨向。隨著90后群體逐漸成為高校及職業院校的主流群體,受功利思想的影響,他們在價值觀上偏向于個人主義,出現了諸如社會責任感不強、集體意識缺失、自私自利思想較嚴重等各種問題。
二、現階段職業院校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對德育教育工作基于職業院校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以充分認識,只是簡單地將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及專業技能水平作為評價教學質量效果的標準。此外,職業院校本身對德育工作也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在德育教師配備及德育課程開設上,都存在數量不足的現象,職業院校德育教育亟需得到重視。
(二)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學模式單一化
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方法上過度單一,沒有緊密結合時展趨勢實現突破及創新。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從業者在德育教育講授內容上較為陳舊,沒有與職業教育、社會現實情況相結合,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使學生將德育教育與空話,教條主義劃等號,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對德育教學產生抵觸心理。
(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評價機制不健全
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評價,與其他專業課程教學評價相比,具有量化標準不固定,評價方式較靈活的特點?;诘掠逃ぷ髟u價的特殊性,現階段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尚沒有建立起科學、完整、高效實用的評價體系。此外,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在評價主體上也過于單一,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評價機制不健全。
三、強化職業院校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加強對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營造學校、社會及家庭相結合的德育教育氛圍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職業院校人才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勢下,職業院校要提高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德育教師配備及德育課程開設上加大投入,切實培養出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及思想品質皆優的技術型人才。此外,國家相關法規中指出要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三者齊抓共管的高效局面。作為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來說,也要貫徹落實這一指導思想,在做好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尋求社會及家庭的輔助教育,通過三方合力,營造出學校、社會及家庭相結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氛圍。
(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發揮職業院校教師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處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為民族教育得以發展的基石,教師在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具體到職業院校德育教育中,更應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實施中,教師的思想水平及道德品質直接影響學生德育教育學習的效果,因此,職業院校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使教師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注重用自身的言行引導學生樹立起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
(三)從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特征入手,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
專業教育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狀況涉及較少,而德育教育是通過了解熟悉學生的心理特征,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素質品質存在缺陷及不足的某一方面,因此,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把握學生群體的心理動態,在理論以及實踐操作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著重對一些學習能力較薄弱,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避免其步入思想“誤區”,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四)對德育教育的內容及教學方法加以創新
針對職業院校學生德育教育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要適時對德育教育的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創新。首先,要對德育教育的理論知識加以完善,在傳統的思想教育基礎上,立足于職業院校學生實際,結合新時期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能力的新需求,著重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加以培養,并增加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比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著力進行創新,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德育理論教學,通過具體可感的視頻、音頻及圖片等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傳統大班教學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開辟德育教育新平臺,一方面能夠有效擴大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時性和互動性,深化德育教育教學效果。
(五)建立激勵機制,完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
德育教育要取得實效性,應探索建立激勵機制,以完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首先,對職業院校優秀學生群體進行表揚及獎勵,以此帶動學生參與德育教育,尋求自身發展進步。其次,要側重對學生的價值取向、情感認知等方面進行鼓勵及引導,肯定學生優點,增強學生的自信意識。第三,在德育教育評價中,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看到學生的階段性進步,不斷激發學生積極進取,達到以階段促長遠的效果。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