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2:04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歷史課程理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歷史;問題;課堂教學;創新
歷史知識是公民知識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初中是一個人吸收知識的黃金時段。但是,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眾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這一階段的歷史教學成果并不如人意,許多學生的歷史知識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與生活無關的、考過即忘的零碎知識點。趁著新課改的東風,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看清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堅持以新課程引領教學,謀求創新,提高教學質量。
一、新課程引領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幾個問題
(一)以應試為目的
知識的作用在于擴大或者加深我們對于世界、對于自身的理解。但是我們的傳統教學把知識當成敲門磚,當成應試工具,以通過考試為唯一目的。這種觀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上主要造成兩個弊端:一是由于歷史在升學考試中分量不重,被當成可有可無的科目,很受輕視,因此很多老師和學生對歷史課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應試的知識點的記憶,活的歷史被肢解,沒有堅持新理念的新應用,導致課堂教學的呆板枯燥。
(二)脫離實際
歷史不僅是研究過去發生的事情,更是要借古看今,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和現實生活是脫節的,根本沒有做到與新理念相連,很多學生都不知道歷史知識可以拿來干什么,除了考一個好分數,完全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很多初中學生常常連最基本的社會常識都沒有,看新聞,看報紙,完全摸不著頭腦,對當下的社會問題沒有一點分析能力。
(三)標準答案心態
歷史是一個極具趣味性和開放性的學科。但是傳統歷史教學設定了一套價值觀,把所有的歷史事件納入一個單一的解釋體系。這樣,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學生的判斷力和創造性也被抹殺,課堂上沒有參與感。接受標準答案的人,放棄了獨立思考,對世界的理解會變得僵化;不接受答案的人,要么沒有自己的看法,要么有自己的意見卻找不到生長和討論的空間,使得新課程理念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的落實。
(四)教學模式陳舊單一
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多半墨守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呆板單一,課堂枯燥,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高強度的系統記憶,對通過考試有一定效果,是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學的根本目的,也無法緊跟時展的步伐。
二、用新課程理念引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對策
(一)教學觀念的創新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教學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提升,把他們培養成有獨立思想和生存技能的人。具體到歷史學習,在于擴大學生的眼界,通過接觸各種曾經發生的事件加深他們對人情事理的了解,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提高他們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堅持新思路、新發展,做到以創新為基準,從而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傳統的古板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無法緊跟新課程理念的新思路,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就勢在必行。新的教學模式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情境模式??梢詭W生去一些歷史遺跡游覽,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學生的印象。或者在課堂上組織歷史劇表演,讓學生把握一些歷史細節,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的趣味性。二、問題模式。提出歷史問題,讓學生做開放性的思考??梢越Y合情境模式,盡量還原當時的歷史,把學生設定成某個歷史角色,讓他想象自己處在當時的情況下會做出什么決策。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做主動的探究,實現能力的擴展。三、合作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對相同主題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合作與討論,加深交流,堅持創新。
(三)教學內容的創新
初中歷史教育改革以來,新課程的教材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教學內容的創新主要是針對標準答案心態而發的。因此,我們可以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多介紹觀點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參考讀物,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面對差異,學生的思維才會變得靈活,不會僵化。這一點對歷史老師的要求也比較高,歷史教師也要堅持學習,了解新課程的新內容,能夠抓住教材的重點,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修養。
另外,歷史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各個學科的內容都會涉及到。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科之間交叉關聯的地方,做相關的引申,深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促使他們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比如,講到某朝代疆域問題的時候,可以結合地理知識,展示世界地圖,做更加細致的講解;講到古代的樂器,可以結合音樂和社會知識,了解古人的音樂水平和禮儀風俗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才能堅持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作用。
(四)師生關系的創新
想要保證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作用,就要創建出良好的師生關系,傳統教學模式中,老師和學生是絕對的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老師講授,學生吸收,老師管理,學生服從,這種關系會壓制學生的創造性,甚至造成學生的抵觸厭學情緒。改善師生關系,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把學生當朋友,給以理解和信任。有了理解和信任,學生才會向老師敞開心扉,把自己的疑惑表現出來。二、把學生當成一個平等的求知者,尊重他們的想法觀點,就事論事地和他們討論問題,不以權威壓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建立起獨立思考的信心,敢于自己去解決問題。三、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和長處的發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把握他們的特點,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才是新課程理念引領下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雷建蘭.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2009,(33):57-13
[2]付俊.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六字方針”[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95):124-37
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從根本上講,就是要變”教師教,學生學“為”教師教學生,學“。其主要途徑和措施是:
一、認真鉆研大綱教材,盡快轉變教學觀
認真鉆研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就不難發現,它們與原大綱和教材的主要區別:一是,三條教學目的更加清晰明確,條理分明,即使學生獲得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和世界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使學生受到正確的思想、觀點教育。二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有了重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征。三是技能訓練、能力培養要求更加落實,對教學、評價、考核等問題提出了較合理、明確的建議。四是簡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減輕了學生負擔。
大綱、教材的變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師去適應,而且要盡快地縮短這個適應的過程,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要適應,首要的問題是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要由教師講為主變成學生學為主,要充分利用初中歷史教材,指導學生學懂,學會,直到會學。也就是說,要把”教師教,學生學“變為”教師教學生,學“。過去那種”教學教學,教師教,學生學“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教與學的分離,現在應提倡的是”教學教學,教師教學生,學“,雖然變了一個標點符呈,但它都意味著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教師的著力點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學生學“,包括教會學生如何讀書、讀圖,勾畫要點;如何掌握和運用自學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如何科學、準確、規范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順利通過相關的練習、訓練和檢測,檢驗學習的效果,等等。
二、重建課堂教學結構,著力指導學生活動
過去的歷史課堂教學結構,多是圍繞”組織教學――復習提問――講授新課――總結鞏固――布置作業“的模式,即”組、復、新、鞏、布“而進行的。初中歷史大綱教材的變革,當然地也給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重建課堂結構,才能與初中歷史大綱教材的變革精神相適應。建立新的歷史課堂教學結構,一是要考慮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圖象、訓練三部分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得當地加以處理;二是研究如何恰當地安排和實施”綱、讀、動、講、練、評“幾個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梢哉f,這幾個基本環節都是教與學相互結合的教學活動形式,其中的”綱、講、評“以教師的”教“為主,”讀、動、練“以學生的”學“為主。
“綱”是指教師根據大綱教材的要求和內容,精心設計的教學提綱、教學綱目,包括板書提綱、指導學生讀書的提綱等。應盡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內容的知識系統、框架結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展示該課學生的學習目標,并做到簡潔明了,線索清晰,綱舉目張。
“讀”是指在教師的安排指導下,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讀圖,較準確地勾畫、標注出課文中的知識要點,圖象中的重要界線、范圍及注記等。閱讀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是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載體。具體的做法是: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引言、章、節、目和大事年表,讓學生初步掌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特點,以及每件大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影響等,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次,閱讀課本正文,要求學生做到“讀”、“思”、“劃”三個字。讀,就是了解本節教材的大意、具體內容、重點和難點。”思“,就是邊讀邊想,對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從而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皠潯本褪沁呑x書,邊在課本上的重點內容和詞句上做記號。再次,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歷史地圖和插圖,增強形象思維,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最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正文下面的注釋,了解不同學術觀點,提高興趣,拓寬知識面,加強對正文的理解??傊?,要“俯而讀、仰而思”,“讀”要到角到邊,“思”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
“練”是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鞏固強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啟發訓練思維,形成各種能力的訓練,包括答問、看看、記記、議議、想想、完成作業等口頭的和書面的練習。這既是課堂學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師應精心設計、安排“練”的材料、“練”的時間,把“練”貫穿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講”和“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否順利通過相關的練習,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因而也可以說,缺乏學生練習訓練的歷史課,決非一堂好課。
關鍵詞:探討;新課程;歷史課堂;改革;現代教育手段
一、對傳統歷史課堂進行改革,推進素質教育
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上存在著許多弊端,隨著弊端越來越明顯,歷史課堂逐漸失去了原本鮮活的生命力,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枯燥乏味,因為老師過多的講解,最后歷史課堂教學只剩下了死記硬背老師講的知識點了。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養成了思維的惰性,變得不愛思考,學習也不再主動和積極。在教學觀念上,教師仍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在傳授知識,而這種以老師“講”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方式,對于開放學生的思維與潛能是非常不利的。
1.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習
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踴躍發言,教師可以讓其歸納,讓學生帶著主動求知的心理投入到學習中,之后再與課本中的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掌握歷史知識,使課堂充滿活力,并且這種學生人人動腦、個個參與的學習方式也確保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效率的提高。
2.讓學生走入寬松、平等、自由的歷史課堂
想要讓學生充分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應當創造一個融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可以在融洽平等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發言。并從學生的身心發展、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多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給學生可以展示自身才華與優點的平臺,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后,教師應該鼓勵,并給出正確的引導方向,更加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
二、現代教育手段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與學習積極性
“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是新課程中所要求的。圖、文、聲并茂的多媒體教育技術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較為直觀并且更加豐富的知識與材料。多媒體歷史課堂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更快地參與到學習中,同時也為歷史課堂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一節課下來,并不會感覺太累,甚至感覺學習歷史非常輕松。更重要的是,學生會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在歷史課堂上通過探究、合作的方式學習知識
探究性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接收到價值觀教育的同時,也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學生像小科學家一樣,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把問題解決掉,并從中獲得知識、培養學習能力。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有探究性的學習,教學形式可以是生生研討、師生研討。但無論是什么探討方式,學生與學生間,與老師間的交流都是極為重要的。新課程的理念是每個學生都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潛在的學習資源,因為互相交流、合作,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引發更高層次的學習動機與深入研討的動力。在交流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總之,我們應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創建新型的歷史課堂,使學生的個性與思維不再受到限制,創造性與學生張揚的個性得到解放。在繼承了傳統的歷史教學的同時,讓新課程下的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0-0178-01
新課程理念是新課程的靈魂,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的教育教學行為,再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把豐富的歷史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感染,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主題鮮明,直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一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系。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進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但發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展?用什么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敗呢?我認為要服務于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系。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并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把握“知識”目標,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
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于尷尬的被動狀態。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于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托,是載體,是學生發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做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人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進行思辨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三、抓住教學重點,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么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么,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后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于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一、穿插講解歷史故事
初中歷史課本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個大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值得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生動的描述去吸引學生,學生有興趣易接受,對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如在教學《戰國七雄》時,“商鞅變法”是重點。為了突出秦國商鞅變法是七國中最徹底、效果最好的一次變法,我在課堂上曾穿插講了“商鞅南門立木”和“商鞅將唆使太子犯法的兩個師傅治罪”的故事。這兩個故事表現了商鞅取信于民、堅決實行新法的決心,也表現了他不畏權貴,敢同舊勢力作斗爭的可貴品質。這樣,學生對商鞅變法的過程、結果、意義就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作為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風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真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組織課堂討論或辯論會
討論式學習讓學生學會相互交流,主動參與到歷史教學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討論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教師設疑討論,或學生設疑討論,或小組或大組討論,也可以自由討論。組織辯論會就是討論或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在教學“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把學生分成“功大于過”和“過大于功”的正反兩方,讓學生參加辯論,學生們為了準備辯論,廣泛收集資料。在辯論中,雙方圍繞本方的觀點列舉了許多事例,學生不由自主的學習和掌握了歷史知識,通過雙方的辯論學會了怎樣分析歷史人物。
通過這種教學形式,開啟了學生的智慧之門,在辯論過程中,常常有學生思想火花迸發出來。學生學習起來不再感到費勁,交流中既有材料的選取,又有生活經驗的補充,還有互動中思維的碰撞。充沛的史料儲備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同時,通過辯論會,發展了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了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協作精神,也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實效。
三、表演課本劇
為再現歷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節,可以通過表演課本劇的形式來進行,當然這要花費一定時間,要提前準備一些日子。教師事先擬好主題,讓學生表演各個角色,故事情節和對白由學生自編自導,但不能偏離主題,要體現書本中的基本知識(當然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適當加以拓展)。在教學《張騫出使西域》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道具,如:漢武帝的皇冠,張騫手中的漢節,西域各少數民族的服裝等。學生自己準備西域的物產,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時,他們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漢武帝想通西域時的急切心情,張騫的剛毅與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熱情與好客,匈奴的強悍與兇猛等都通過學生的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
四、組織歷史課外活動歷史課外活動課不同于正規課堂的教學方式,它可由教師或學生自己組織,形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課外活動課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有調查、訪問等方法。調查、訪問主要是學生自己通過調查、訪問,收集有關資料,以了解歷史事實、得出歷史結論的方法。例如:對于“”這一歷史事件,給現代中國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學生沒有親身經歷,無感性認識,書上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紹了一下,學生學習后,印象不深刻。為此,筆者讓學生在一個周內,利用課余時間去調查訪問他們的長輩,并把了解到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后再到學校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學生通過這種開放式的學習,認識到了上述運動的嚴重危害,達到了教育學生“以史為鑒”的目的,取得了在教室內不能得到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將多媒體教學引入課堂
隨著社會的進步,輔助教學設備的發展,我們歷史教學也應跟上時代的潮流。那么就要求我們新時代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方法上要徹底改變以前“一根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模式,把多媒體教學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突出教材的重點。
比如在講八年級《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我就給學生播放了事先準備的視頻材料,真實直觀的再現了整個交接儀式的全過程,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那個令億萬中國人歡欣鼓舞的時刻,當國歌響起,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上空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的起立,熱烈的掌聲在教室里久久回蕩。
六、設計新穎的作業與與測驗
[關鍵詞] 初中歷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新課程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應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如何創新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幾年的教學一線中,我就如何創新歷史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分析學生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關心“ 教” , 又關心“學”,學是教的依據和出發點,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教師必須對每個班級的特點、每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
二、研讀課標,剖析、挖掘歷史課本資源,將課標要求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課標是授課的依據,所以在編寫教學設計之前必須認真研讀,制定出本課的“三維”目標,把握重難點。對課標所要求而課本沒有涉及或沒有系統涉及到的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適當拓展或加以補充。
課本是教師授課的工具,該怎樣利用好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單元主題,提綱挈領,建立知識框架。
現在的教科書是單元編排的方式,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單元主題。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先滲透單元主題,使學生有個大體印象;在本單元內容學習完之后,師生共同進行單元小結,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把握單元內容。注重知識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全面分析問題,逐漸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課題是課本的“黃金眼”,善用課題,把握重點。
歷史課本每一課都有一個課題,有不少老師簡單認為課題只是在目錄中為了把這一課與另一課區分開來,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在上課時只簡單地把課題在黑板上板書一下,揭示一下本課的教學內容就行了。其實課題往往是用點睛之筆把課本的要點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來。在一堂課教學之前如能與學生共同解析課題,對于迅速把握本課的中心和要點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善用課本歷史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課本上的材料一般都是很典型的,在講到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現象等時,要與課本相關的歷史材料結合起來,讓學生分析,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通過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在特定歷史情境中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設計的創新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強調新課標“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要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探究活動。如書讓學生讀、看法讓學生講、知識規律讓學生找等方法,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少講、精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講,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以理解的不講。教師的講應是引導、啟發,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訴答案,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
例如,在講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這一課時,在授完課我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啟示?”,之后我給學生一點提示即啟發他們從原因中找答案,然后開展小組討論,討論后學生踴躍回答并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點撥,師生共同解決了問題。而在另一班授這一課時,對這一問題由于沒有學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給了學生。但在以后的做題和考試中,明顯發現對直接給答案的班級中不如經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的班級的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透徹,會靈活運用知識。不同的教學效果讓我知道老師一定要善于啟發學生,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善于創設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與技巧
第一,教學中形象語言的使用。
中學歷史課本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敘述史實簡略、概括,不可能象歷史演義、小說那樣生動、具體,教師若照本宣讀必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適當使用形象性的語言表述手段,是教學效果充滿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樣。如講授人教版七下《對外友好往來》一課,在分析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時,我使用了“外國人為什么想來?”,“為什么能來?”,“怎樣來?”的語言啟發學生思考。而關于鑒真東渡,我利用課本閱讀內容作生動的描述,尤其是鑒真六次東渡的艱辛過程,形象感人,親切自然,同時又寓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于歷史教學中。
第二,教學中豐富情感的流露。
歷史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歷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來生動的史實濃縮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強烈的思想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各種情感的流露,當然課堂上教師的語調、節奏、表情都應隨教材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下《和抗擊沙俄》一課時,對鄭成功致信荷蘭殖民長官揆一和嚴詞拒絕我著力渲染和描述,描述中憤怒之情溢于言表,加之語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教育人,以情感染人,把愛國主義的情感寓于言表之中。
第三,學生講授法。
對歷史課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課,如文化部分,我讓學生來講。以前對文化部分的內容,我的授課方式就是給學生把知識點勾畫出來。但在講宋元文化的時候,我嘗試讓學生來講。我把宋元文化分為四部分即科技、史學、文學和藝術,并分派給四位學生,讓他們準備、講授。在學生講授的時候,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思路開闊,而且學生查閱的內容也非常生動豐富,超出了我的想象。從課后的評估來看,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也比較好。從課后調查來看,學生也非常喜歡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
第四,聯系生活實際法。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他們對歷史的興趣要比對卡通片的興趣得多,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上課時往往去掉了許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內容,因而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課時,努力將歷史上的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掛鉤,以扣住學生的心弦,吸引學生注意。例如,在講《科舉制的創立》一課時,在和學生共同學習了科舉制的創立、完善、廢除和影響之后,我出示了兩個討論題:①古今考試制度比較,看看有哪些異同點?②請同學們談談對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議?這些關系到每位學生切身利益的大事,當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紛紛各抒己見。盡管有的建議顯得幼稚,但也不乏創新思維的火花。通過聯系現實,也培養了學生的拓展思維能力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第五,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口授,學生聽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熱情,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有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現象,注意教給學生質疑和提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讓學生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具有思維價值和情境功能的問題,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始終是處在“引”和“導”的位置上,這個引導的平臺就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無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通過媒體的展示,喚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知識得到了升華,最終達到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果明顯的狀態。
關鍵詞:初中歷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新課程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應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如何創新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幾年的教學一線中,我就如何創新歷史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分析學生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關心“ 教” , 又關心“學”,學是教的依據和出發點,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教師必須對每個班級的特點、每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
二、研讀課標,剖析、挖掘歷史課本資源,將課標要求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課標是授課的依據,所以在編寫教學設計之前必須認真研讀,制定出本課的“三維”目標,把握重難點。對課標所要求而課本沒有涉及或沒有系統涉及到的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適當拓展或加以補充。
課本是教師授課的工具,該怎樣利用好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單元主題,提綱挈領,建立知識框架?,F在的教科書是單元編排的方式,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單元主題。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先滲透單元主題,使學生有個大體印象;在本單元內容學習完之后,師生共同進行單元小結,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把握單元內容。注重知識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全面分析問題,逐漸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課題是課本的“黃金眼”,善用課題,把握重點。歷史課本每一課都有一個課題,有不少老師簡單認為課題只是在目錄中為了把這一課與另一課區分開來,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在上課時只簡單地把課題在黑板上板書一下,揭示一下本課的教學內容就行了。其實課題往往是用點睛之筆把課本的要點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來。在一堂課教學之前如能與學生共同解析課題,對于迅速把握本課的中心和要點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設計的創新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強調新課標“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要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探究活動。如書讓學生讀、看法讓學生講、知識規律讓學生找等方法,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少講、精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講,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以理解的不講。教師的講應是引導、啟發,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訴答案,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
例如,在講七年級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這一課時,在授完課我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啟示?”,之后我給學生一點提示即啟發他們從原因中找答案,然后開展小組討論,討論后學生踴躍回答并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點撥,師生共同解決了問題。而在另一班授這一課時,對這一問題由于沒有W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給了學生。但在以后的做題和考試中,明顯發現對直接給答案的班級中不如經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的班級的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透徹,會靈活運用知識。不同的教學效果讓我知道老師一定要善于啟發學生,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善于創設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與技巧
第一,教學中形象語言的使用。中學歷史課本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敘述史實簡略、概括,不可能象歷史演義、小說那樣生動、具體,教師若照本宣讀必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適當使用形象性的語言表述手段,是教學效果充滿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樣。
第二,教學中豐富情感的流露。歷史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歷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來生動的史實濃縮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強烈的思想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各種情感的流露,當然課堂上教師的語調、節奏、表情都應隨教材內容的變化而變化。
第三,學生講授法。對歷史課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課,如文化部分,我讓學生來講。以前對文化部分的內容,我的授課方式就是給學生把知識點勾畫出來。但在講宋元文化的時候,我嘗試讓學生來講。我把宋元文化分為四部分即科技、史學、文學和藝術,并分派給四位學生,讓他們準備、講授。在學生講授的時候,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思路開闊,而且學生查閱的內容也非常生動豐富,超出了我的想象。從課后的評估來看,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也比較好。從課后調查來看,學生也非常喜歡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