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2:04
序論:在您撰寫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發展縣域經濟要以工業化為導向[文秘寫作-www,,找范文請到]
從總體上,我國縣域經濟還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準確地說還是傳統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階段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題。如果說在進入新階段以前,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還在農業和農村內部,那么進入新階段后,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更多地來自農業和農村外部。目前非農收入已經占農民收入的50%左右,農民收入來源逐步多元化。增加農民收入,已經越來越取決于工業和農業、城鄉經濟的相互關系。因此,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把著力點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之外。
從本質上講,縣域經濟發展過程就是工業化過程,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大力推進工業化,使農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不僅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工業和服務業部門,提高工業、服務業部門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份額,而且要用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基本特點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這種生產經營方式難以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培育農產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難以應對市場的千變萬化,回避農業交易成本高的問題,還會增加農業和農戶的市場風險。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從而也是最終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進入新階段,要發展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濟方式,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鼓勵農民建立新型的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通過農戶之間的相互聯合,降低生產交易成本,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分享規模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加工增值效益。
發展縣域經濟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還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從全國來看,經濟大縣強縣,無不都是工業或服務業發達的縣市。進入新階段,推進工業化要改變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兩張皮的狀況。要看到,農村“離土不離鄉”的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并行發展和過度競爭,在市場供求格局發生變化,發展空間已受到明顯制約。特別是在入世后,迫于激烈市場競爭的壓力,鄉鎮工業也強化了資本替代勞動的機制,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因此,發展鄉鎮工業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與城市工業的分工關系,如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運輸業等;積極促進城鄉產業有機整合,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和配套關系;打破現有的阻礙城鄉產業整合的管理模式,在規劃、政策制訂和實施上對城鄉企業一視同仁,鼓勵和引導城鄉企業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進行重組和合作。需要指出的是,進入新階段后,我國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變為相對過剩,為縣域經濟工業化既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增大了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壓力,只有繼續推進工業化,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開辟新的空間。
二、發展縣域經濟要以城鎮化為支撐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而城鎮化又能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有利于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于服務業的成長,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
快城鎮化進程,也應成為縣域經濟的重頭戲。相對于城市已較大程度地實現了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而言,農村很大程度上還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于從根本上改造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小城鎮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和交匯點,因而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應該看到,發展縣域經濟,小城鎮這個層次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培育城鄉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整合城鄉各種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小城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鎮發展,是新階段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進入新階段,積極推進小城鎮發展,要改變以前盲目追求“硬化、亮化、綠化”的脫離農村實際的傾向,改變政府主導圈地造城搞建設的機制,實行務實有效的城鎮化戰略,使小城鎮建設真正給農民帶來實惠,使農民分享城鎮化的成果和效益,切實防止抽取農業和農村資源超前建設小城鎮,這不僅從根本上不利于城鎮化,還會導致農業和農村發展條件的惡化。要充分利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廣辟投融資渠道,鼓勵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聚,帶動小城鎮建設。要分別輕重緩急,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小城鎮建設。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中心鎮為重點,使之盡快完善功能,繁榮經濟,發揮城鄉經濟結合部的作用,培育完善市場體系,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整已經不合時宜的政策,降低農民進城門檻,吸引農民進入小城鎮安居樂業。我國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差異很大,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推進城鎮化。東部地區可適應大都市圈和城鎮體系發展的需要,推進城鎮網絡發展,中西部地區要重點發展中心鎮和發展重點小城鎮。經濟不發達的縣市,小城鎮建設更不能急于求成,貪大求洋。
三、發展縣域經濟要以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動力
進入新階段以前,縣域經濟較快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創新的推動。上世紀80年代初期實行的的制度創新,極大地提高了解放了農業生產潛力,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大發展。90年代初中期,縣域經濟的較快發展,主要是鄉鎮企業崛起,有了農村辦工業的制度創新,農村剩余勞動力以“離土不離鄉”的方式向農村內部非農產業轉移,使農民從“多元化”經營中得到了單一農業經營模式難以得到的收益。
進入新階段,發展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制度創新。制度創新來源于思想解放,來源于社會實踐。當前,縣域經濟制度創新又進入活躍期,包括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定單農業、農民戶籍制度改革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創新,必將帶來生產力的新的解放。因此,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為制度創新創造寬松的環境,必將促進新階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
縣域經濟的制度創新,必然要更加符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市場化為改革取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改革和制度創新的目標,應是通過對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調整和完善,清除阻隔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加快推進城鄉商品和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自由流動,逐步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城鄉產業整合和城鄉企業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重組,建立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縣域經濟發展新體制和新機制。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價格;市場;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real estate market from the economics perspective, mainly using the method of supply and demand to analyse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 of housing market,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equilibrium quantity and the equilibrium price. This paper also interprets the social effect and social progress led by the market changes of real estate, and announces that the primary cause of market supply changes is the after reaction of disunity ofpeople life level improving and social resources equiped. How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changes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test the government and economy scholars.
Keywords: real estate economics; prices; market; control
中圖分類號: F29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加上國家出臺了多項支持房地產發展的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房地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城鎮居民的住房自有化率達到80%以上,建筑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接近10%。目前,除擁有金融資產以外,住房資產成為居民最重要資產,房地產業給居民提供了新的資產形式。
一、我國房地產市場分析
自2009年年初以來房地產市場快速回暖,房價飛漲。房價漲幅調控聲音不絕于耳:2010年1月份出臺“國十一條”、兩會后又重申“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嚴厲打擊投機性購房,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等,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重視可見一斑。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并沒有應聲回落,相反卻呈現出上漲的態勢。一邊是調控政策的頻頻出臺,一邊是房價的持續上漲。房價的這種“愈調愈高”的態勢已經將政府的調控措施置于十分尷尬的境地。
現在,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近20%,占國內生產總值近10%,已成為國內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當經濟繁榮需要抑制需求時,亦或當經濟衰退需要拉動需求時,房地產投資均處于重要地位。因此,努力把握宏觀經濟與房地產市場波動的規律性,促使房地產市場調控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服務,就成為宏觀調控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充分顯示,房地產市場是重要的資產市場,與信貸、證券等金融市場高度關聯,事關國家金融安全和穩定。應靈活審慎地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避免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嚴防房地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傳導至虛擬經濟,進而波及實體經濟。
二、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經濟模式
1.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過去,房地產領域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大大提升了住房生產、分配、消費各環節的效率,但也造成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實踐探索使我們逐步認識到,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低收入者難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基本的居住問題。因此,應大力推進住房保障,通過非市場化手段解決部分困難居民的住房問題。同時,保持住房價格相對平穩,使其與國民收入增長相協調,讓有條件的居民能夠通過住房市場解決住房問題、改善居住環境。也就是說,應處理好市場化與非市場化的關系。推進住房保障,并不是要取代住房市場,而是對市場缺陷的一種彌補。市場機制在住房領域的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促進房地產業健康協調發展;住房保障則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促進住房領域和諧穩定。
從經濟規律出發,處理好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過去,房地產市場的形勢分析與決策重在用房地產市場的基礎數據解釋已經出現的經濟現象,缺乏對決定市場需求與供給諸多因素的深度考量,特別是缺乏從經濟基本面、相關資本資產市場、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對房地產市場的全面分析,因而難以準確判斷紛繁復雜的市場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深層次原因。實踐探索使我們逐步認識到,宏觀經濟的高位平穩增長態勢決定了住房市場潛在的需求擴張是長期的、必然的,住房市場開始顯現的資產市場特性決定了儲蓄、股票等資本資產市場與住房市場的相關性日益加深,房地產市場相對于國民經濟的規模與地位決定了宏觀經濟政策對房地產市場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基于房地產市場的這些新特征,應著力建立市場調控的政策組合:在短期市場調控中,主要依靠利率、信貸、稅收政策等經濟手段,按照市場規律行事;在長期市場引導中,主要依靠規劃、住宅法等法律性手段,優化住房建設和消費模式;在特殊時期,可以采用必要的價格干預等行政手段,抑制房地產價格水平的極端變化。
三、房地產經濟信托的確權關系
住房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環節,認識到這一地位也是認識現代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的關鍵。大多數房地產開發是開發商向銀行借貸資金進行開發的,房地產交易是采用銀行按揭的方式進行的,因此,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是金融體系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房地產價格一旦上去,在這一價格上簽訂的交易合同就不容更改,交易必須進行下去,資金才能回籠。因此,房地產價格是不能下降的,因為下降必定會使得開發商破產,銀行資金鏈斷裂,銀行可能破產,從而損害整個金融市場。
金融資本誕生以來,資本主義就有了新的形式。用的觀點來看,金融資本在剝削勞動者的同時,還綁架了勞動者的利益。房地產商用勞動者的資本,來賺取勞動者的血汗,這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下的事實。但實際上,用西方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也是分工使然。房地產商從事房地產開發,就使得所有其他個人能夠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分工產生效益,交換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房地產商專門從事房地產開發,形成了專業分工的專業技能,能比購房者自建住房更高質高效;房地產商對所建房屋負安全責任,要比自建住房安全責任更容易明確。因此,理性的來看待房地產商在房地產開發中的作用,也是理解市場經濟下的房地產形勢的要點之一。
由于房地產商在房地產開發中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房地產開發時需要金融系統協助也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房地產開發周期長,需要資金數量大,個人、廠商自有資金全部用于開發成本就必然高,如果要求不能用貸款形式,則可以預料房價要比現有的價格更高,因為房地產商則將面臨更大市場風險。金融系統特別是銀行介入,就使得社會利益與房地產開發結合起來,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明白了金融市場與房地產的關系,就應該能夠理解房地產價格為什么那么牽動著政府的心。
四、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
1.從長遠來看,今后房地產項目管理大體發展具有五大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表4-1 概括我國房地產發展趨勢:
2.房地產業存在的問題
房地產投資信托作為有效的投資手段可以活躍和刺激金融市場,作為融資手段又可以推動房地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房地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由于我國相關的法規還不完善,再加上房地產投資信托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所以在我國房地產投資信托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土地和現金決定其生存和發展,而參與城中村改造,是獲取土地資源的一種方式。根據現有的城中村改造政策與操作流程,城中村項目成敗的核心在于項目開發前期對改造范圍內的土地整合階段:房地產企業在獲得土地之前就必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拆遷、安置;而對于改造后的土地,房地產企業仍需通過招、拍、掛才能獲得土地使用權,房地產投資信托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運作模式,對受托人的有效約束和激勵機制尚未形成,容易發生受托人的道德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托投資公司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利用各種機會犧牲投資者的利益為自己謀取好處。因此,如何創造一種環境或制度,盡可能使信托投資者的利益與受托人的利益相一致,對房地產投資信托的發展就顯得非常關鍵。雖然銀監會《暫行辦法》中規定“房地產信托資金的受托方、保管方和使用方不得為同一人,且相互間不得存在關聯關系”,但是由于缺乏完善成熟的監督機制,信托公司仍有可能會降低委托人的投資要求而投資于和自己相關聯的房地產企業,違背投資收益最大化的原則,房地產市場結構不合理已成為影響中國房地產業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據有關學者分析,住房供應結構中經濟適用房、限價普通商品住房等政府調控房源應占總房源的30%~35%比較合理,但現在市面上商業營業用房、別墅、高檔公寓的比率較大,無法滿足中低收入消費者的購房需求,引發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失衡。造成以上事實的原因,除了房地產商貪圖大的利潤之外,還由于土地使用權的費用是一些地方財政非常重要的來源,商品房價格的上漲會增加地方的稅收、帶來相關產業的發展,因而地方政府在決策上的偏激性也導致了商品房結構失衡。
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引領房地產經濟動向
1. 房地產市場的需求。
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可以分成兩個方面,自住房需求和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又有兩個衍生需求,一個是作為轉賣的需求,作為出租房屋而購買的需求。自住房需求和對出租房的需求是這個市場上的最終需求。作為轉賣的需求最終必須轉化成自住房需求和出租房屋的需求。我們從自住房需求開始研究。經濟學所研究的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且有需要意愿的需求,有意愿沒有能力的需求不予考慮,有能力沒有意愿的需求也不予考慮,因此住房產品的需求取決于消費者支付能力、消費者需求意愿和消費者人數等三個因素影響,其中消費者的支付能力主要受消費者收入、房價的影響,住房的需求意愿主要受社會文化影響、對未來的預期、替代品與互補品的可得性與價格三個因素影響。政府政策可以對這些因素產生作用從而影響住房市場的需求。
2.房地產市場的供給比較單一。作為消費品和投資品的住房供給是沒有區別的。因此,套用一般的供給理論,住房產品的供給也取決于廠商的供給意愿、供給能力,廠商的供給意愿也主要是取決于政府政策要求、廠商主觀意愿和對于未來的預期;廠商的供給能力主要取決于房價、替代品與互補品的可得性與價格、廠商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能力、投入品的價格。政府政策也可以通過作用于這些因素來影響住房市場的供給。
3. 房地產市場的局部均衡。
供求分析方法就是將供給與需求結合起來考慮,可以分析任何消費品在市場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均衡價格、均衡數量的變化,這就是經濟學中的局部均衡分析。
4.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分析。
通過這個需求、供給分析,我們可以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進行政策分析。
作為消費品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是非常堅挺的。從消費者支付能力來看,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的收入也不斷增長,支付能力也是在不斷增強的。從消費者的支付意愿來看,中國社會文化決定了對于消費者對于自由住房的推崇和熱愛,使得消費者普遍具有購房意愿;保障性住房市場的缺失,使得住房產品缺乏替代品;長期以來對于房價未來上漲的預期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及時行動,迅速購房。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快速城市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即便進城的農民工有一大部分自己不買房,畢業的大學生、從城鎮向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空間流動也使得城市住房產品消費者人數不斷增加,這必將推動者住房市場需求的增加。
另一方面,從房地產市場的供給方面來看,在中國現有的政策和市場結構下,政府政策、市場形態和廠商看漲的未來預期使得房地產商可以通過限量供應來攫取最大利潤,從而廠商的供給意愿并不高;同時,保障性住房的缺失使得替代品的競爭壓力不存在,廠商的技術和生產能力根本不需要全面發揮出來生產大批住房產品,而高昂的土地出讓價格和稅費開支使得廠商更有理由把價格轉移到房價上由消費者承擔;更為重要的是,住房產品最重要的投入品——土地,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這種稀缺不僅體現在絕對與相對數量上,我國可用于開發房地產的土地數量是比較有限的,而且在地理分布和時間分布上。這種稀缺性是非常重要的,理解房地產開發的地理分布特點,是理解住房產品稀缺的關鍵。因此,房地產廠商的限量開發、限量供應和土地稀缺性,加上政府的土地政策(客觀上也是由土地的稀缺性造成的),就使得房地產產品的供給是非常低的。由于需求大,供給小,均衡分析的結果就是居高不下的均衡價格和較低的均衡產量,這一均衡狀況在市場形態不發生重大改變之前,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政府的房地產政策如果不能影響到這個供求模型中的任何一個決定要素,就必定起不到任何作用。
參考文獻:
[1]譚峻.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主要因素[A].發展的信息技術對管理的挑戰——99’管理科學學術會議專輯(下)[C].1999年
[2]翟立宏.信托產品創新:要素解構與環境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5年
關鍵詞: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歷程;問題診斷;途徑
從1981年國債恢復發行開始,我國債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和壯大,走過了30年的發展歷程,逐漸形成了包括場內、場外等多種組織形式和交易方式的市場。但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明顯滯后、諸多問題仍然困擾其進一步跨越式發展。在我國債券市場30周年之際,本文從發展歷程回顧、問題診斷及未來發展等視角深入剖析交易所債券市場。
一、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歷程回顧
我國債券市場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1年以前以場外柜臺市場為主的階段,1992年至2000年以交易所市場為主的階段,以及2001年至今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主的階段。
1.場外柜臺交易市場階段
1988年初,首先在7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商業銀行柜臺成為國債買賣場所;到同年6月,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城市又擴大至54個大中城市,至此,我國債券流通市場基本形成;1991年初,國債交易流通進一步擴大到全國400個地、市一級以上城市。由于債券交易主要通過商業銀行及證券經營機構的柜臺進行,因此稱為場外柜臺交易市場階段。
2.交易所債券市場大發展階段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交易所債券市場逐漸發展壯大,此后,全國各地的證券交易所都開展債券交易,交易所債券市場逐漸活躍;1993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國債期貨試點,國債回購交易在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等機構之間大量出現,但由于缺乏全國集中統一的國債托管結算系統,存在國債買空、賣空、挪券和假回購等違規行為。1994年末,國家開始清理整頓各地分散的證券交易場所,將國債交易集中至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所債券市場快速發展,國債期貨交易突飛猛進。
3.銀行間債券市場大發展階段
1995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爆發“三二七”國債期貨事件,國債期貨試點歷時兩年而終。1997年初,交易所的債券回購成為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導致股票市場過熱)的重要渠道。1997年6月,國務院統一部署,中國人民銀行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各商業銀行停止在證券交易所證券回購及現券交易的通知(銀發[1997]240號)》,將托管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債券全部轉到中央結算公司,并通過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統進行交易,該同業拆借中心于1997年6月16日正式辦理銀行間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標志著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形成。但由于當時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主體單一、流動性差等原因,直到2000年之前,債券交易仍然主要通過上海、深圳交易所市場進行。
基于此,銀行間債券市場出臺了各項政策,如債券結算面向非金融機構開放、實施準入備案制等,使得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主體數量大幅增加、多元化,交易量大幅增加。2001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年交易量首次超過交易所債券市場。自此,銀行間債券市場一直保持著70%以上的市場份額,占絕對主導地位。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
經過上述發展歷程之后,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形成了以銀行間市場為主、交易所市場為輔的債券市場結構,換言之,我國債券市場格局包括以銀行間市場為代表的包括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國債柜臺市場的場外市場,以及以滬深交易所為代表的場內市場兩個部分。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都具有各自優勢,也都存在較明顯的缺陷,缺乏強大的生命力,不能很好地擔當起促進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歷史重任。因此,促進兩個市場互聯互通、實現優勢互補是關鍵。
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存在問題分析
由于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占絕對優勢,相比之下,交易所債券市場受政策限制,發展緩慢,規模較小,上交所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主要以上交所市場為主)僅占我國債券市場的3%。但交易所債券市場具有定價效率高,價格連續,市場透明度高,交易系統先進、技術網絡和渠道覆蓋廣泛等優勢,是我國債券市場體系構建中的重要環節。為了充分發揮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優勢,首先對交易所債券市場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做到揚長避短。
1.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存在問題:與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相比
(1)市場規模較小
債券融資已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主要融資方式,截至2010年底,全球債券市場托管量超過90萬億美元,已遠超股票融資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債券市場較為發達,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債券規模增長較快,中國、巴西、韓國等新興國家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但規模仍然偏小。截至2010年底,中國債券市場托管量約為3萬億美元,僅占全球債券市場的3.3%,而交易所債券市場又僅占我國債券市場的3%,市場規模較小。
(2)產品種類少
歐美等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發達,產品包括國債、地方債、政策債、公司債、債券衍生品及證券化產品等,不僅有國內債券,更有國際債券、外幣債券,種類多,結構合理。交易所債券市場僅有國債、地方債、公司債和可轉債等國內債券產品,沒有債券衍生品、證券化產品、國際債券等。
(3)產品同質化
歐美等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產品的信用等級差異較大,產品差異化明顯,可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相比,我國交易所債券市場產品的信用等級大多為A+級以上,風險等級普遍較高,低風險低收益,產品同質化明顯,市場交易清淡。
2.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存在問題:與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相比
從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歷程來看,2001年之后,銀行間債券市場一直占據絕對地位。目前,交易所債券市場規模僅占我國債券市場的3%左右。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相比,交易所債券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交易所債券市場規模小
2001年。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量首次超過交易所債券市場,特別是2003年以后,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量快速增長,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原本在交易所債券市場交易的投資者紛紛轉入銀行間市場,導致了交易所債券市場托管量、交易量的下降。目前,交易所債券市場僅相當于銀行間債券市場的3,09%,規模較小。
(2)產品創新步伐緩慢
銀行間債券市場一直大力發展市場化導向的創新產品,既考慮各類發行者的發行意愿,也根據投資者的需求推動相關債券產品的發展,提高了發行效率,形成了良性循環。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不高,行政化色彩明顯,多樣化投資者需求難以滿足,各類發行人積極性不高,導致發行者和投資者均傾向于進入銀行間市場交易。交易所債券市場產品過于標準
化,尚未形成一個包括標準化和非標準化品種的多樣化產品結構,現貨品種比較單一,缺乏債券遠期、利率互換等債券衍生產品,不能滿足投資人多樣化需要,降低了交易所債券市場流動性。
(3)發行審批程序復雜,結果可預期性不強
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發行采取注冊制,審批效率高,靈活性大,從而使得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品種包括國債、地方債、政策性金融債、國際機構債、普通金融債、企業債、央票、中期票據、集合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等,較高的發行效率和較大規模的投資者,保證了多樣化產品的供給需求趨于平衡。與之不同的是,交易所債券市場的的債券發行采取核準制,審批效率較銀行間市場低,審批節奏及結果的可預期性不強,從而限制了交易所債券市場拓展的空間。
與股票交易方式一樣,交易所債券市場采取交易機制,投資者必須通過交易所會員才能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而銀行間債券市場不同,其采取的是投資者注冊制,投資者對自己的債券投資有較大的掌控能力,因而具有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積極性和愿望。
三、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未來發展
正如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一樣,驅動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的“三駕馬車”是市場、平臺和政策。
平臺驅動是拉力。平臺驅動是指交易所債券市場需要構建一個集場內交易與場外交易于一體、支持多樣化投資的固定收益平臺,通過強大的平臺吸引銀行間投資者,形成強大的拉力。反之,缺乏強大的平臺,投資者也會來而復失??梢?,平臺驅動是交易所債券市場謀劃長遠的基礎。
市場驅動是推力。市場驅動是指交易所債券市場在功能強大、支持多樣化投資的固定收益平臺吸引下,“逐利”的投資者自發選擇、自我演化而形成的市場作用。允許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主要是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構建多元化的債券持有者結構,為投資者打開多樣化投資渠道,為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注入市場選擇機制,從而打造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政策驅動是劑。政策驅動是指債券監管機構的各項政策規定對推動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具有“劑”作用。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離不開監管機構等政策部門的支持。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屬于分品種多頭監管方式:國債的發行由財政部監管,國債的二級市場由證監會(交易所部分)、人民銀行(銀行間部分)共同監管;政策性金融債券由人民銀行監管;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均屬公司債券,但由不同機構監管,其中企業債由發改委監管,上市公司的公司債及可轉換債券屬證監會監管,中期票據及短期融資券屬人民銀行監管。歷史造就的這種分品種監管方式,隨著市場的變化已成為了債券市場發展的阻力,嚴重降低了債券市場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梢?,政策驅動是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的“劑”。
綜上所述,平臺驅動、市場驅動和政策驅動構成了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的“三駕馬車”,三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平臺驅動是拉力,市場驅動是推力,政策驅動是劑,三者共同驅動交易所債券市場踏上復興之路。
參考文獻:
[1]陸文山:推進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若干問題再認識――兼論資本市場功能的完善[J],證券市場導報,2010年4月
[2]金永軍:債券市場場內外微觀交易結構的趨勢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09年4月
關鍵詞: 市場經濟;企業發展;問題;研究
0 引言
如今中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格局已初步形成,它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同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
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及內在規律
1.1 市場發揮基礎作用價值規律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區別,按照經濟學的說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是社會生產和流通的主要調節者;而在傳統計劃經濟中,價值規律不起調節作用,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是國家的指令性計劃。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例外,其支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最主要的是價值規律,也就是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而波動,供過于求時上漲,供不應求時下跌,各個企業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動,決定和調整自己的生產和經營,從而維系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平衡。
1.2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就必須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和利益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在我國對于非國有企業來說做到這一點較為容易,盡管政府的行政干預至今還不少。但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政府和企業一同融入市場改變以往的思路和做法,根據新機制重新調整逐步解決。
1.3 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調控豐富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只有很好地處理增長與穩定的關系,才能既促進經濟增長,又保持經濟穩定。
2 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特點
國有企業是一種特殊企業,它的資本全部或主要由國家投入,其全部資產或主要股份歸國家所有。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是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它擔負國家經濟管理、調節社會經濟的職能。國有企業往往享有許多國家給予的政策性優惠和某些特權,但同時它也受到國家和有關主管部門的政策性限制,要優先保障國家和社會需要,滿足國家調節經濟的要求,其營利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有時利微或無利也得經營。國有企業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事事靠上級主管部門,照他們的指令辦事,經濟效益好壞不在乎,沒有改善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活力。在如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也轉變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徹底打破了雇傭關系上的“鐵飯碗”和分配中的“大鍋飯”,這就要求其必須努力適應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經營得好,就能不斷發展壯大,經營者和職工也能增加收益,否則就要承擔虧損甚至破產的風險。
3 國有企業如何運用市場力量發展
3.1 改變思想,正視自身的優劣勢 國有企業一直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對象。改革開放之前黨的槍指到哪里企業就打到哪里,企業的領導沒有經營自,無權獨立做出生產、投資、雇傭等決定,加之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于集中,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大大削弱了其與市場的聯系,因此國有企業適應能力差,市場意識淡薄。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點深化、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擁有龐大組織結構的國有企業其劣勢日趨明顯,進一步造成了部分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升高,不良資產增多,服務水平下降等市場競爭力不足的負面現象。若想在如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中生存下來,首先就要正視企業的不足,正確認識市場競爭,它不是摧毀企業的洪水猛獸,而是企業贏得技術創新、管理提升、規模發展的動力。只有從思想上進行根本性地轉變,準確把握競爭機制,抓住市場機遇,改變人員依賴思想,改進生產管理方式,才能帶領企業走出老模式融入市場的大潮。
3.2 充分研究市場規律,尋找新的出路 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其不僅肩負著企業職工的希望,同時也擔負著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任。在現階段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是擺在國企領導面前的一個難題,僅僅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的支持、行業的壟斷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昔日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一些大國企都紛紛破產或重組,一個個慘痛的事實告訴我們那是行不通的,只有靠充分研究市場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尋求自身突破,迎合市場經濟需求,找準企業的市場定位,完善內部結構,提高產品質量,豐富產品品類,加強產品創新,完善后期服務等增值項目。真正做到換位思考,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問題,站在用戶的角度推銷產品;運用社會規范創造共識,與客戶找到共識觀念;采取互惠雙贏的策略;強化市場團隊的信任與合作,才能逐步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世界先進企業地研究與學習,與時俱進,大力發展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品牌,將自身優勢最大化,為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迎得一席之地。
3.3 加強企業成本管理 企業要爭奪市場和生存發展空間,就必須加強成本控制,作為國家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經歷了從不太計較成本到需要成本控制合理才能生存的轉變。然而成本的降低不是無原則、單純的,還需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想結合,使其達到一個相對平衡。很多企業在進行成本控制時,不考慮企業當前的戰略,忽視了成本控制應服務于企業戰略的關鍵問題,導致成本控制與企業戰略脫節,未體現戰略目標。國有企業的生產成本較高要想在短期內達到一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水平,不僅需要對成本進行詳細的計算、分析,還需結合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及戰略目標,分階段、分步驟地做好成本控制,進而更有效地落實企業的發展戰略。
3.4 優化組織結構,提高人員素質 企業發展的根本是人,龐大的組織機構似乎是優勢,但人員知識水平的差距、生產工人技術水平的局限性在經濟體制調整之后逐漸顯現。如何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使人員知識結構水平更適應企業的發展,在采用多種方式調動現有人才工作積極性、加強一線工人技術更新學習的基礎上,引進現階段企業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成為當務之急。只有有效地運用市場機制,采用現代人性化企業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市場規律和企業文化的績效、培訓體制,構筑公平、公正的員工提升平臺,努力提高管理人員的組織管理能力、一線員工的技術生產力和工作效率,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打造認真、團結、奮進的精英團隊,引領國內工業科技發展,努力與世界同行業先進水平接軌,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解讀(2006)――創新與競爭[J].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劉元印.轉型經濟[M].中國工商出版社,2007.
內容摘要:本文重點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轉型的路徑,在“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下,并根據中國金融的發展歷程,將金融轉型的路徑劃分為:初級發展階段(起步期、發展期和調整期)、進化發展階段(危機期、后危機期和完善期)和高級發展階段(參與期、共同期和直接期)。
關鍵詞:中國金融 國際金融 轉型路徑
中國金融改革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歷程,這一歷程伴隨著金融轉型的過程。從長期來看,全球經濟面臨再平衡的問題,而中國經濟則面臨著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這些變化已經并正在對中國金融業產生深刻影響。同時,從金融領域來看,全球銀行業發生著深刻變化,監管機構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為此,中國金融業不僅要關注宏觀經濟的新形勢,而且還要適應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銀行業監管變革和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相應的創新和整合。中國必須抓住全球金融轉型的機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頸性難題,堅決踏上金融轉型之路,以期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將重點研究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轉型的路徑,在“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下,并根據中國金融的發展歷程,將金融轉型的路徑劃分為:初級發展階段(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進化發展階段(危機期后危機期完善期)高級發展階段(參與期共同期直接期)。
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從1978年至2007年):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擴張運行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的國民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又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經濟增長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來支撐,過度依賴出口拉動經濟,社會保障不健全,城鄉兩元結構的矛盾加劇,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利用缺乏可持續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等。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但充分凸顯了“三大”:經濟規模大,成本壓力大,產能過大;三低:低端,低價,低利潤。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金融轉型取得了輝煌成就,也充滿了曲折與爭議??傮w而言,中國金融業基本完成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金融業已上升為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并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改革,適應了經濟高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國金融體系和結構開始了制度調整的起步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和結構出現了變化,最主要表現在實行金融機構多元化,打破傳統制度一統天下的組織結構,建立了二級銀行制度的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制度變革的發生時期,新機構和舊機制并存,機構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運行機制基本上是舊機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走向市場化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基本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為金融市場建立了初步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宏觀調控向間接調控過渡,從單一的行政型調控向運用經濟手段轉變。資金管理從統存統貸轉變為差額包干的基礎上,繼而推進到差額控制和實存實貸,由指標管理過渡到資金管理;金融調控也從單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調控向市場化運作機制調整,從開始的控制貸款規模,逐步啟用中央銀行的三大政策工具,發展到以比例管理徹底取代貸款規??刂?。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變革進入市場金融體系框架的調整時期,我國宏觀經濟發生了新的變化,由傳統的短缺經濟發展到總量相對過剩、需求不足的經濟。顯著特點是形成“一行三會”格局,銀監會負責統一監管全國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保監會則統一監管全國的保險市場。而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監管職責,并負責協調三家監管委員會的工作,充當最后貸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調整運行的時期,是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轉折期,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大轉變和發展模式再創新的一個關鍵階段。這不僅是因為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而且過去30多年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面臨的挑戰日趨復雜和嚴峻。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各種問題和矛盾進行深度調整和尋找解決方法,積聚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內結構調整的挑戰。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危機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機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2008年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并導致全球實體經濟進入嚴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全球經濟金融進入了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運行的宏觀環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顯著,金融開放繼續推進,金融創新不斷加強;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增長,應對外部沖擊能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實際支付能力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繼續保持健康發展,總體運行平穩;金融安全網建設繼續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共同維護國際金融穩定。
2009年無疑是中國金融業挑戰與機遇并存、發展與風險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來,盡管失業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經濟信心逐步恢復,經濟先行指標PMI得到回升,工業實際產出開始回暖,金融市場利差指標恢復正常,消費者信心震蕩回升,經濟增長預期上調,全球經濟金融逐步渡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了后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金融機構實力明顯增強,金融市場運行平穩,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金融體系總體穩健。國際金融市場逐漸穩定,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逐步鞏固,但影響我國金融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復雜,金融體系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存在,維護金融穩定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金融體系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需要,而走向國際金融市場化的完善時期。“十二五”時期,只有繼續貫徹落實金融促進經濟發展各項措施,創造有利于金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繼續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業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發揮危機應急處置機制作用,切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改善融資結構,提升金融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能力;改進金融監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穩步推進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為國際金融穩定奠定良好基礎。
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當主要矛盾和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積聚了新的積極因素之后,進入高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成熟運行的時期。其顯著特點是更多地體現出經濟社會成熟發展的特征、成功的運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國經濟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規范、社會文化、技術進步、管理理念等不但體現中國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化會成為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即從中國參與建立國際金融監管制度及制定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的程度依次劃分為參與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這是中國金融轉型路徑達到高級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
結論
雖然總的來說,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初級發展階段的一種必然選擇。事實證明,我國漸進式的金融體制改革,既保證了轉型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實現了自身的改革目標。
但是必須看到,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金融體制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已開始日益凸顯,阻礙著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亟待進一步解決。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國金融資產規模迅速積累,另一方面金融體系的內部效率卻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衡量金融體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規模的擴張,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動員資本、配置資本,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在結構布局、制度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固有的問題,阻礙了其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功能發揮,從而難以適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需要。中國的經濟轉型以“漸進”而聞名,金融轉型更為漸進。但是這種過甚的漸進,實際上已經嚴重損害了效率,客觀上要求提升金融轉型速度。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譚迎慶,聶建康.建國60年金融轉型的進程―基于金融發展的視角[J].金融管理與研究,2009(10)
2.國家統計局.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R].國家統計局,2008
3.許莎雯.“進化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十二五”中國經濟發展展望[A].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2009[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關鍵詞:中國金融國際金融轉型路徑
中國金融改革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歷程,這一歷程伴隨著金融轉型的過程。從長期來看,全球經濟面臨再平衡的問題,而中國經濟則面臨著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這些變化已經并正在對中國金融業產生深刻影響。同時,從金融領域來看,全球銀行業發生著深刻變化,監管機構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為此,中國金融業不僅要關注宏觀經濟的新形勢,而且還要適應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銀行業監管變革和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相應的創新和整合。中國必須抓住全球金融轉型的機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頸性難題,堅決踏上金融轉型之路,以期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將重點研究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轉型的路徑,在“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下,并根據中國金融的發展歷程,將金融轉型的路徑劃分為:初級發展階段(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進化發展階段(危機期后危機期完善期)高級發展階段(參與期共同期直接期)。
一、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從1978年至2007年):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擴張運行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的國民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又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經濟增長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來支撐,過度依賴出口拉動經濟,社會保障不健全,城鄉兩元結構的矛盾加劇,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利用缺乏可持續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等。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但充分凸顯了“三大”:經濟規模大,成本壓力大,產能過大;三低:低端,低價,低利潤。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金融轉型取得了輝煌成就,也充滿了曲折與爭議??傮w而言,中國金融業基本完成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金融業已上升為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并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改革,適應了經濟高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國金融體系和結構開始了制度調整的起步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和結構出現了變化,最主要表現在實行金融機構多元化,打破傳統制度一統天下的組織結構,建立了二級銀行制度的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制度變革的發生時期,新機構和舊機制并存,機構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運行機制基本上是舊機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走向市場化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基本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為金融市場建立了初步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宏觀調控向間接調控過渡,從單一的行政型調控向運用經濟手段轉變。資金管理從統存統貸轉變為差額包干的基礎上,繼而推進到差額控制和實存實貸,由指標管理過渡到資金管理;金融調控也從單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調控向市場化運作機制調整,從開始的控制貸款規模,逐步啟用中央銀行的三大政策工具,發展到以比例管理徹底取代貸款規??刂?。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變革進入市場金融體系框架的調整時期,我國宏觀經濟發生了新的變化,由傳統的短缺經濟發展到總量相對過剩、需求不足的經濟。顯著特點是形成“一行三會”格局,銀監會負責統一監管全國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保監會則統一監管全國的保險市場。而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監管職責,并負責協調三家監管委員會的工作,充當最后貸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調整運行的時期,是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轉折期,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大轉變和發展模式再創新的一個關鍵階段。這不僅是因為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而且過去30多年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面臨的挑戰日趨復雜和嚴峻。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各種問題和矛盾進行深度調整和尋找解決方法,積聚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內結構調整的挑戰。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危機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機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2008年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并導致全球實體經濟進入嚴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全球經濟金融進入了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運行的宏觀環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顯著,金融開放繼續推進,金融創新不斷加強;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增長,應對外部沖擊能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實際支付能力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繼續保持健康發展,總體運行平穩;金融安全網建設繼續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共同維護國際金融穩定。
2009年無疑是中國金融業挑戰與機遇并存、發展與風險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來,盡管失業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經濟信心逐步恢復,經濟先行指標PMI得到回升,工業實際產出開始回暖,金融市場利差指標恢復正常,消費者信心震蕩回升,經濟增長預期上調,全球經濟金融逐步渡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了后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金融機構實力明顯增強,金融市場運行平穩,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金融體系總體穩健。國際金融市場逐漸穩定,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逐步鞏固,但影響我國金融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復雜,金融體系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存在,維護金融穩定依然面臨嚴峻挑戰?!笆濉睍r期,是我國金融體系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需要,而走向國際金融市場化的完善時期?!笆濉睍r期,只有繼續貫徹落實金融促進經濟發展各項措施,創造有利于金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繼續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業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發揮危機應急處置機制作用,切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改善融資結構,提升金融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能力;改進金融監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穩步推進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為國際金融穩定奠定良好基礎。
三、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當主要矛盾和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積聚了新的積極因素之后,進入高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成熟運行的時期。其顯著特點是更多地體現出經濟社會成熟發展的特征、成功的運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國經濟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規范、社會文化、技術進步、管理理念等不但體現中國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化會成為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即從中國參與建立國際金融監管制度及制定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的程度依次劃分為參與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這是中國金融轉型路徑達到高級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
四、結論
雖然總的來說,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初級發展階段的一種必然選擇。事實證明,我國漸進式的金融體制改革,既保證了轉型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實現了自身的改革目標。
但是必須看到,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金融體制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已開始日益凸顯,阻礙著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亟待進一步解決。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國金融資產規模迅速積累,另一方面金融體系的內部效率卻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衡量金融體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規模的擴張,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動員資本、配置資本,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在結構布局、制度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固有的問題,阻礙了其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功能發揮,從而難以適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需要。中國的經濟轉型以“漸進”而聞名,金融轉型更為漸進。但是這種過甚的漸進,實際上已經嚴重損害了效率,客觀上要求提升金融轉型速度。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譚迎慶,聶建康.建國60年金融轉型的進程—基于金融發展的視角[J].金融管理與研究,2009(10)
2.國家統計局.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R].國家統計局,2008
3.許莎雯.“進化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十二五”中國經濟發展展望[A].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2009[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從1978年至2007年):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擴張運行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的國民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又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經濟增長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來支撐,過度依賴出口拉動經濟,社會保障不健全,城鄉兩元結構的矛盾加劇,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利用缺乏可持續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等。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但充分凸顯了“三大”:經濟規模大,成本壓力大,產能過大;三低:低端,低價,低利潤。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金融轉型取得了輝煌成就,也充滿了曲折與爭議??傮w而言,中國金融業基本完成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金融業已上升為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并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改革,適應了經濟高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國金融體系和結構開始了制度調整的起步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和結構出現了變化,最主要表現在實行金融機構多元化,打破傳統制度一統天下的組織結構,建立了二級銀行制度的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制度變革的發生時期,新機構和舊機制并存,機構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運行機制基本上是舊機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走向市場化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基本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為金融市場建立了初步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宏觀調控向間接調控過渡,從單一的行政型調控向運用經濟手段轉變。資金管理從統存統貸轉變為差額包干的基礎上,繼而推進到差額控制和實存實貸,由指標管理過渡到資金管理;金融調控也從單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調控向市場化運作機制調整,從開始的控制貸款規模,逐步啟用中央銀行的三大政策工具,發展到以比例管理徹底取代貸款規??刂?。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變革進入市場金融體系框架的調整時期,我國宏觀經濟發生了新的變化,由傳統的短缺經濟發展到總量相對過剩、需求不足的經濟。顯著特點是形成“一行三會”格局,銀監會負責統一監管全國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保監會則統一監管全國的保險市場。而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監管職責,并負責協調三家監管委員會的工作,充當最后貸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調整運行的時期,是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轉折期,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大轉變和發展模式再創新的一個關鍵階段。這不僅是因為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而且過去30多年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面臨的挑戰日趨復雜和嚴峻。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各種問題和矛盾進行深度調整和尋找解決方法,積聚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內結構調整的挑戰。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危機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機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2008年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并導致全球實體經濟進入嚴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全球經濟金融進入了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運行的宏觀環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顯著,金融開放繼續推進,金融創新不斷加強;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增長,應對外部沖擊能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實際支付能力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繼續保持健康發展,總體運行平穩;金融安全網建設繼續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共同維護國際金融穩定。
2009年無疑是中國金融業挑戰與機遇并存、發展與風險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來,盡管失業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經濟信心逐步恢復,經濟先行指標PMI得到回升,工業實際產出開始回暖,金融市場利差指標恢復正常,消費者信心震蕩回升,經濟增長預期上調,全球經濟金融逐步渡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了后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金融機構實力明顯增強,金融市場運行平穩,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金融體系總體穩健。國際金融市場逐漸穩定,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逐步鞏固,但影響我國金融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復雜,金融體系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存在,維護金融穩定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金融體系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需要,而走向國際金融市場化的完善時期。“十二五”時期,只有繼續貫徹落實金融促進經濟發展各項措施,創造有利于金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繼續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業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發揮危機應急處置機制作用,切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改善融資結構,提升金融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能力;改進金融監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穩步推進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為國際金融穩定奠定良好基礎。
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當主要矛盾和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積聚了新的積極因素之后,進入高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成熟運行的時期。其顯著特點是更多地體現出經濟社會成熟發展的特征、成功的運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國經濟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規范、社會文化、技術進步、管理理念等不但體現中國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化會成為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即從中國參與建立國際金融監管制度及制定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的程度依次劃分為參與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這是中國金融轉型路徑達到高級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