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12:12:57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與貿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較“老”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確立競爭優勢,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說是個老牌專業,其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入世預期帶來的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充。許多高校在這個時期紛紛增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計,目前該專業每年培養畢業生人數超過3萬名。
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我們長期調查發現兩個現象:一是很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并未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二是盡管就業難,可是那些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仍能較順利地找到工作。這些現象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從學科大類劃分,國際經濟與貿易屬于經濟學,其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重點突出經濟學,而管理與法律比較薄弱或不被重視。專業口徑過窄,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生個性不能被充分張揚,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擴招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無法及時跟進,也容易造成培養質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適應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制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壓力迫使許多招生單位重新審視自身實力,努力發揮特長,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能夠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
二、對專業特色建設的理解及誤區
什么是辦學特色?目前我們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痹摲桨笇⑻厣袨樵u估一級指標來考察。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如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從這個解釋來看,“特色”應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穩定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會認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滿足上述條件的教學要素,都應屬于特色范疇。專業特色是學校特色的一部分,與特色的性質一樣,專業特色也是多維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應被視為專業特色。
根據各自優勢確定專業發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確的,特色是可能總結提煉,并能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強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資源促成特色鮮明化和更有社會影響力。但是,在認識和具體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專業差異有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認識誤區需要引起關注:一是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專業特色等于人才培養特色。三是簡單模仿名校。四是過分追求差異。五是對特色的穩定性與靈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傳、輕建設。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的思路
專業特色建設中的規律和原則卻不可違背。實踐才剛開始,許多規律在等著我們揭示。下面是我們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首先要明確特色定位。我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創辦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依托學校理工特色,已有較獨特的優勢。我們歷經三年的調研,在學校發展規劃和特色建設的框架下,結合相關專業優勢,把原來初具雛形的傳統加以優化,定位了專業特色。圍繞定位,我們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在科研方向和團隊支持上、人才引進上、資金分配上都進行了優化配置。在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軟件方面,我們采取了如下新舉措:
第一,教學理念上體現尊重規律,尊重個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尊重每位學生個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學計劃上擴大選修課范圍和比重,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優良條件。設選修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可按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自助式學習。課程可不拘專業范圍,允許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外專業課。可與校外培訓機構合作,把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課程引入教學。
第三,創新教學管理制度,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比如實習,如果制度上必須要求像課程一樣集中在一段時間,實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再如,畢業論文一般都安排在畢業的最后學期,學生因為找工作就會影響論文。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改集中時為分散時間,這樣的制度創新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空間,非常值得嘗試。
1.1國際經濟發展背景
受各種因素的不利影響,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呈緩慢趨勢。2013年直到現在,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好有壞,經濟逐漸走向復蘇。但是,世界經濟的復蘇還是存在很多擔憂,有很大的不確定,總體是尚在慢慢上升階段。影響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如美國股市波動頻繁、歐元匯率波動、東亞國家經濟復蘇、國際石油價格不穩定。
1.2我國經濟發展背景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我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產生了量大至高的運輸需求,迫使交通運輸業的急劇變革和發展,帶動了交通運輸全面融入了經濟發展中。但我國經濟發展也處在了一個不協調的狀態,城鎮與鄉村貧富差距過大,是我國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1.3我國公路運輸行業的地位及運輸經濟發展的現狀
運輸是我國商品流通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流發展的重要環節。公路、航空、航海以及鐵路是我國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管道運輸也是今年來發展起來的運輸方式之一。因為公路靈活性非常好,所以其在運輸中占主要地位。公路運輸這個行業很古老,也是我國物流行業中最傳統、最廣泛的業務形式,在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公路貨物周轉量年平均增長率達11%,鐵路為4.3%;公路旅客周轉率年平均增長率達12%。鐵路為5.8%,因此我國公路運輸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了經濟的總發展。
2國際經濟貿易對公路運輸經濟的影響
2.1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公路運輸經濟體系的完善
公路運輸經濟在宏觀上是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發展快慢直接影響了社會公共運輸體系的建立。公路運輸為社會公共運輸體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也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水平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人們平均每人增加一輛車就會給公路造成堵車,給其他車輛帶來擁擠的困擾,如何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其次,由于國際石油價格的不穩定,汽油價格的增加,票價也隨之增加,這無疑是對公路運輸的一個挑戰。我們必須對公路經濟運輸的未來發展目標做出分析,然后進行指導,進而完善公路經濟運輸體系。社會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部分,強調了公路經濟運輸建設的完善,而且逐步實現了公路運輸的健全發展,例如高速公路的建立,不僅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而且避免了堵車、紅燈、交通事故的狀況,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而建立綜合公路交通運輸體系,為我國交通運輸逐步進入協調、優化、提升的新階段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出行更加方便,減少堵車的現象,我國高速公路開始拓寬公路路道,提高了出行效率。這些舉措避免了物流出現的資源浪費、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而且促使公路運輸高效運輸以及便捷轉換,演變成一種銜接順暢的交通布局。
2.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公路運輸經濟的發展
國際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公路運輸的發展,不僅使得交通樞紐得以優化,而且也帶動了旅游經濟的向前發展,也使得公路運輸網絡逐漸完善。隨著新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網絡的飛速發展,在這個經濟信息全球化的時代,互聯網也帶了生活的便利。例如,購買汽車票現在實行上網訂票以及實名制購票實等政策,這種辦法對公路運輸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創新和突破。有效解決了排隊煩、排隊難的問題,也提高了購票的效率,對人們來說選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公路網絡的拓展使得市場流通與交換的步伐逐步加快,使得市場競爭以及市場選擇淘汰的過程加快;使得商貿流通、房地產開發、旅游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腳步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的步伐也加快,為公路運輸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國際經濟貿易促進了物流服務業的發展
我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越演越烈。特別是2012年,自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為了使得金融危險得以有效防范,我國加快了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近年來一些公路運輸企業,特別是較大型的運輸企業開始從單純的“車輪”公司發展為能提供多種服務的物流服務公司,增加了“物流”意識。這些企業抓住機遇,聚合倉儲、裝卸、運輸、流通加工等多項物流功能,與多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物流服務關系,創造了很好的效益,促進了經營的快速增長。
2.4國際經濟貿易促進了我國運輸業的發展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我國經濟建設營造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促進我國的運輸業的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我國的運輸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使得我國運輸業對于國外資金的引進越來越快,同時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這樣就帶動了我國運輸業在吸取外來經驗和技術上自我發展,促使了其改革和創新。這種改革和創新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我國運輸業的競爭意識,加強了競爭意識,有利于我國企業逐步走向國際、走向世界。國際貿易經濟的繁榮發展,使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各種物資的運輸量大大增強。國內的許多地區的交通運輸管道依然繼續完善,加快建立管理體制,加強通運能力。由此可見,我國運輸業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
3結語
一、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發展問題
1.技術性貿易壁壘.歐盟各國經濟、技術實力普遍較強,因而歐盟國家是最先意識并研究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簡稱TBT)的國家,同時也是設置TBT最嚴重的國家。調查表明TBT已成為阻礙我國出口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首要的非關稅壁壘。 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歐盟是最早發起對華反傾銷的地區,也是外國對我國實施反傾銷案訴訟最多的國家。截止2003年底,歐盟已發動98起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申訴。進入2004年,這一勢頭有增無減,年度立案數量大幅度增加到9起,涉及產品包括手動叉車、鑄鐵井蓋、碳酸鋇、聚酯長纖維面料、三氯異氰尿酸、鎂磚、不銹鋼緊固件、顆粒狀聚四氟乙烯樹脂、酒石酸等,這些產品均屬中國出口歐盟的重要產品。 取消普惠制待遇。從1995年開始,歐盟分兩階段(19951998年和19982004年)逐漸了削減對中國產品的普惠制待遇。一些產品從2003年11月1日起,在原優惠安排的基礎上,削減50%的優惠幅度,并從2004年5月1日起,取消了全部優惠安排。這意味著大量的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關稅的大幅度提高,必將影響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影響中國多歐盟出口貿易的發展
二.對策
從目前來看,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的衰退已成定局,依賴國外經濟的出口和投資則會出現滑落,那么擴大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首選。首先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網絡,讓城鄉居民擁有同等的養老保障,這樣可以將城鄉居民的儲蓄轉化為消費;其次,開拓農村市場,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當然這是一個長期收效的過程;最后,加大農村、城鎮、小城市等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開發西部的力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平衡中國地域的經濟發展。 提供政府信用擔保,協助出口企業融資。
[論文摘要]打造專業特色是高校取得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了對專業特色的理解,認為專業特色建設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資源,軟硬件并重。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較“老”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確立競爭優勢,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說是個老牌專業,其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入世預期帶來的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充。許多高校在這個時期紛紛增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計,目前該專業每年培養畢業生人數超過3萬名。
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我們長期調查發現兩個現象:一是很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并未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二是盡管就業難,可是那些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仍能較順利地找到工作。這些現象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從學科大類劃分,國際經濟與貿易屬于經濟學,其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重點突出經濟學,而管理與法律比較薄弱或不被重視。專業口徑過窄,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生個性不能被充分張揚,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擴招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無法及時跟進,也容易造成培養質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適應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制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壓力迫使許多招生單位重新審視自身實力,努力發揮特長,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能夠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
二、對專業特色建設的理解及誤區
什么是辦學特色?目前我們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痹摲桨笇⑻厣袨樵u估一級指標來考察。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如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從這個解釋來看,“特色”應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穩定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會認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滿足上述條件的教學要素,都應屬于特色范疇。專業特色是學校特色的一部分,與特色的性質一樣,專業特色也是多維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應被視為專業特色。
根據各自優勢確定專業發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確的,特色是可能總結提煉,并能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強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資源促成特色鮮明化和更有社會影響力。但是,在認識和具體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專業差異有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認識誤區需要引起關注:一是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專業特色等于人才培養特色。三是簡單模仿名校。四是過分追求差異。五是對特色的穩定性與靈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傳、輕建設。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的思路
專業特色建設中的規律和原則卻不可違背。實踐才剛開始,許多規律在等著我們揭示。下面是我們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首先要明確特色定位。我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創辦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依托學校理工特色,已有較獨特的優勢。我們歷經三年的調研,在學校發展規劃和特色建設的框架下,結合相關專業優勢,把原來初具雛形的傳統加以優化,定位了專業特色。圍繞定位,我們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在科研方向和團隊支持上、人才引進上、資金分配上都進行了優化配置。在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軟件方面,我們采取了如下新舉措:
第一,教學理念上體現尊重規律,尊重個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尊重每位學生個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學計劃上擴大選修課范圍和比重,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優良條件。設選修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可按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自助式學習。課程可不拘專業范圍,允許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外專業課。可與校外培訓機構合作,把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課程引入教學。
第三,創新教學管理制度,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比如實習,如果制度上必須要求像課程一樣集中在一段時間,實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再如,畢業論文一般都安排在畢業的最后學期,學生因為找工作就會影響論文。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改集中時間為分散時間,這樣的制度創新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空間,非常值得嘗試。
【關鍵詞】課程體系;創新能力;專業特色
近年來,中國加快了全球化趨勢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進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出現了“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局面。這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畢業生創造了更大的就業空間。一方面,外資企業“走進來”,幾乎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行業,外資企業開展業務急需一大批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國內各類企業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產品出口國外和原材料、中間產品國外進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別是在我國“走出去”戰略指導下,一大批國內企業已經或正在走出國門直接到外國從事生產經營,企業涉外業務的增多無疑大大增加了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
但同時出現的一種矛盾的現象是部分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不景氣,很多該專業畢業生從事與國際貿易根本沒有關系的工作,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根據筆者的實踐工作和教學工作經驗,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課程體系上未能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及時調整和更新,從而使本科生培養工作暴露出許多弊端。
1.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1課程結構過于專和窄,即專業主干課方向偏專,專業選修課過窄。
在專業主干課方面,大多數高校專業主干課基本為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跨國經營與投資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于國際貿易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選修課程不僅數量少,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缺乏區域性研究課程,也缺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人際交往與中外文化風俗知識等方面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的余地小,縮小了學生的知識視角,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除此之外,專業主干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內容交叉現象也較嚴重,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1.2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務”。
過于偏重理論課程,忽視實務課程,一些重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開設不足,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通過對用人單位實際調查顯示,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并能熟練操作業務,在從事進出口業務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良好的專業能力素質不僅能有效縮短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較快進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壓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目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業務素質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壓力太大、難以適應而頻繁“跳槽”換崗。這說明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過多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在專業深度開發課程和實戰操作課程上還相對薄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教學方式等環節作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逐步演變為目前的大眾化教育。除了極少數國家重點高校外,其它高校培養的都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從事的是實踐性很強的具體工作,即使有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學位,但今后能夠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視這一事實,在確定學生培養目標時,不從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結構、學生素質出發,目標貪大、求高,培養方案照抄、照搬重點高校。其結果是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比重過大、實踐課程比重小。片面強調專業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專業技能的訓練。
1.3課程設置中對創新能力重視不夠,培養形式相對單一而缺乏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潛力的發揮。
創造性能力素質培養,在課程設置中主要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和訓練來實現。具體包括專業實習、學年論文、學期大作業、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了開放的空間,動態的場景和發展變化的社會背景,是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重要載體,更是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通過調查顯示,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職業適應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其中業務拓展能力是核心和關鍵。要在大學四年學習期間使學生形成上述創新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社會實踐,加強實際業務操作訓練并從中探索其規律性。這就需要在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從實踐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試方法等環節入手,創造性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實戰經驗的教練。但實際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課外實習學生到對口外貿企業實習困難比較大,因此在培養計劃中千方百計地壓縮、減少甚至取消校外實習,有些學校則完全用課堂模擬代替校外實習,而缺乏實戰訓練,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適應市場需要,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
2.1調整課程體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標要求的課程結構。
不僅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三位一體,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門課程均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作用進行整合,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及內在聯系,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經濟貿易知識,而且要了解外部商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相應的法律、政治環境)。比如,可開設“國際貿易文化”、“國際商務環境”等課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僅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地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由來與演變,跟蹤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了解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最新發展趨勢,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律與規則的最新變化,而且要注重針對性的深度的區域研究。如,關于美國這一區域的研究,應了解美國經濟、政治,美國文學,美國建筑等。因為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中獲勝,必須熟悉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情況。
2.2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實務性專業課課程比重,突出專業特色。
在長期過分強調“厚基礎”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多數高等院校的實務性專業課開設嚴重不足。認為學生只要有經濟學理論方面的基礎,專業課特別是操作性較強的實務課便可有可無,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通過“干中學”就可以厚積薄發,發揮后發優勢。殊不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高效的企業要求學生能迅速“上手”進入角色,發揮科班畢業生的特長,而根本不會負擔畢業生長期適應和在職培訓的高額成本。由于目前的課程體系中,財經類各專業所開設的經濟學基礎課相差寥寥,專業基礎課也區別甚微,而惟一能區別學生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嚴重不足,必然導致各個專業都沒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畢業生擇業困難,或在工作中由于專業方面的“短腿”
而影響職業發展。因此,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體現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程。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必須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和就業形勢的需要。就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實踐發展和外向型企業的人才需求來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需開設的實務課程有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文函電、國際結算、進出口單證實務、進出口報關實務、國際物流、電子商務、國際運輸與保險、進出口商品包裝、國際商務談判、商務禮儀等。合理的課程結構應該是經濟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實務性專業課三者之間的比例為1:1:1的關系,而不是過去那種3:2:1的關系。
2.3加大對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改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方式,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開闊視野,對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2.3.1積極改進和完善進出口模擬操作訓練,配備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青年教師指導學生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國際貿易環境中體會貿易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強化國貿專業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組織和執行力度,鞏固課外專業實習基地,保障學生能按照教學計劃進入對口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和訓練,通過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傳、幫、帶,積累相應的工作經驗,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要求2.3.3科學設置學期大作業、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等創新實踐環節。
配備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文獻資料、設計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調研方法,加強學生的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獨立完成課題研究和啟發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
2.3.4細化實踐教學環節全過程,做到分段實施,循序漸進。
使教學模擬性實驗、專業實戰性實踐和專業綜合性實訓三個環節能環環相扣、有機結合,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胡俊文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楊新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2)。
1.產品出口的結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產品的出口結構以初級原材料為主,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為主,這會嚴重浪費資源,進而導致環境污染。然而,伴隨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初級產品以及污染較重的產品仍舊占據較大比例,粗放型的經營模式,不利于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F階段,我國排放的污染物已經超出環境容納的容量,大部分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較高,給人們的身體健康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2.進口貿易。在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健全的風險評估體制,進口了一部分有毒廢棄物,嚴重威脅我國的生態環境。例如,在我國廣東沿海地區,部分鄉鎮企業為了獲取經濟收益,進口大量有色金屬廢渣,以及部分有毒廢棄物,在廢棄物進行再生的過程中,將會嚴重污染我國的生態環境。
3.國外投資。自從我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之后,部分外國企業逐漸進入我國,尤其是跨國公司,外國企業的進入會為我國企業的經濟發展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生產技術以及控制污染的主要設施。但是,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外國企業在投資我國企業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進而將污染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我國。因此,面對上述問題,如果我國不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環境壁壘?,F階段,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國家以環境保護為切入點,通過立法形式,制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制定大量環境準則,以阻礙外國產品的進入。這不利于發展中國家出口更多的產品,使其無法贏得市場競爭力。
二、強化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的主要對策
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應當處理好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之間的關系,不斷強化環境質量,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1.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
1.1建立健全綠色貿易壁壘研究機制。現階段,為使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相關管理部門應當經常開展二者的理論研究會議,收集各個國家與綠色壁壘相關的信息,尤其是影響我國出口的綠色壁壘,應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且采取有效的防范對策。如果發達國家違背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即非歧視原則,不能科學、合理的利用綠色壁壘,我國應當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此外,我國應經常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進而共同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
1.2完善法律法規建設。最近幾年,我國雖然已經簽署了與貿易相關的環境保護公約,但是,卻沒有明確規定法律法規的具體細則,并且大部分法律法規仍舊停留在行政立法階段,并且立法層次也有待提高。此外,我國還應不斷改進環境標志制度,在完善環境標志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出口產品質量標準、制造工藝以及產品認證的過程中,應當嚴格依據國際基本標準和原則,進而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其次,我國應強化管理進口商品的各個環節,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嚴格審查外資產品進入的各個環節,以免外資企業將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如果外資企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應當進行嚴格的整治,以達到我國環境標準的要求。
1.3調整和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在國際競爭的過程中,我國應依據自身發展的實際,科學、合理的配置資源,對于部分附加值較小的初級產品,應當限制其出口。此外,我國應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的切入點,不斷強化出口產品的環境保護標準,以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出口與國際標準相符合的產品,不斷擴大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實現出口的可持續發展。
2.企業應當解決微觀問題。
2.1樹立綠色的營銷理念。綠色營銷是指: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以不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準,通過使用營銷工具,滿足社會需要的經營銷售活動。因此,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應以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為基本原則,以環境保護為企業的經營理念,以綠色消費為主要的切入點,進而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貫穿于企業生產各個環節,以使企業經濟收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的變化需求,進而實現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強綠色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對于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應考慮是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例如,如果企業獲得國際綠色環境標志,通過使用綠色環境標志,以不斷強化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以及環境保護的標準,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而使產品在國際市場中占據較大比重,加快我國企業的發展進程,以使我國經濟穩固的向前發展。
三、結語
關鍵詞:國際貿易與經濟教學方法雙語課程。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雙語教學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搶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點,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梢姡逃龂H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教育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國際化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有機部分”。
安徽財經大學也十分重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并已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如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從事教學工作、外派師資接受培訓、與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進行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上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雙語教學的界定。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雙語教學是特指在專業學科教學過程中,采用外語(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開展和組織教學的活動。雙語教學應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課教師應了解國外相關專業的教材使用情況。由于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技術等宏觀環境方面存在差異,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節不適用的情況,但這并不影響教學活動的組織。授課教師可同時指定多本參考教材。
2.使用外語授課或課堂講授以外語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還用漢語授課,筆者認為這不是雙語教學。教師必須使用英語完成備課、多媒體幻燈片、課堂講授、課堂活動組織才是我們所說的雙語教學。在講授過程中,必須堅持使用外語。筆者認為,對一些術語的表述可以適當使用漢語,但使用中文講授的時間不宜超過總授課時間的20%。
3.學生考試形式的設計和成績的評估。雙語教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可以根據課程需要靈活設計,采取英語口語面試和英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實踐
(一)雙語教學課程教材的選用。
在教材的選用上,我們一直都選用國外優秀的原版教學用書。如《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以及《國際市場營銷》課程的固定教材WarrenJ.Keegan編寫的《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我們選擇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范、簡單,用詞準確;其次,教材同經濟學科核心課程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內容聯系比較密切;第三,相比較而言,教材的內容更具有客觀性,作者能從學術的角度去研究、探討和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理論與政策,“大國主義”的思想較少;第四,教材和我國在職研究生經濟學專業的國際經濟學課程內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較好的接軌事態。當然,國外教材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如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因此,教學中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的選擇,抓住主要的內容,對于那些與國內教材重復的教學內容、章節和報道等一律刪除,或讓學生自行閱讀。
(二)雙語教學課程的設置。
各高校大學英語一般開兩年,到了大學三年級,相當一部分學生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統考,還有一些學生達到了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學生普遍已有了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因此,我們把雙語教學的時間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并選擇合適的專業課程連續安排雙語教學。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已經開設了國際經濟學(英)、國際貿易(英)、國際市場營銷(英)、電子商務概論(英)、特許經營(英)、國際商法(英)等六門雙語教學課程。[論-文-網]
(三)雙語教學課堂實踐。
1.雙語教學方法的使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了英語沉浸式教學法(Englishimmersion)和參與法(Participationmethod)。所謂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語授課,教師用簡單淺顯的語言進行教學,使學生能順利的掌握英語,掌握教學的內容和其它知識。當然,對于一些比較專業的經濟術語,教師用漢語給出其準確的含義,以使學生對術語和定義有準確的理解,但是漢語解釋十分有限。
所謂參與法就是在教學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問題的必要條件,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西方經濟學等基礎知識,自己分析、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掌握也比較牢固。比如在講解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時,我們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要素豐裕的國家——要素價格較低——具有生產和出口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優勢——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對價格上升——要素價格均等,然后配以圖形予以解釋。這樣,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踴躍。
2.多媒體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課件由任課教師自行設計制作,教學課件采用全英語,這有利于進行沉浸式教學,給學生制造全英語環境。同時,用英語制作課件可以避免因教師對個別單詞發音不準帶來的不利影響,上課時我們逐條、有時甚至是逐詞顯示講授的內容,讓學生看起來更加容易方便,重點更加突出,讓學生在課件的幫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體教室上課,節省了板書所花費的時間,從而可改善教學進度。多媒體課件可集聲音、動畫、文字、圖像為一體,因此在講課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雙語教學的考核方法。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靈活運用多種考試形式。為適應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努力改革當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閉卷考試一統天下的局面,靈活運用筆試、口試、閉卷、開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增加了雙語教學課程考試中的口試比重,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
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質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計入考試成績,以此來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雙語教學的成績評定注重平時考核,使成績構成多元化,力爭改變“一次性閉卷考試”的局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核,避免“一考定成敗”。我們注重平時考試,并不是頻繁增加考試次數,而是由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通過測驗獲取教學信息,指導教學更好地開展。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結合課程總結性考試與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并逐步加大平時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同時對采用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成績予以注明,從而給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提供較好的條件。
三、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建議
(一)制定長期的雙語教學規劃。
開展雙語教學是一項持續工作,必須有全面長期的規劃,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學計劃的調整。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適應WTO要求,加快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有國際交往能力、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和實踐要求標準高的特點,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上應采用同國際相關專業(國際商務)接軌的教學計劃。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在現有的雙語課程基礎上,考慮增加一批適應于全球化的專業課程,使用雙語教學。并且要特別注意這些雙語課程之間的層次銜接,形成合理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課程體系。在課時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原版教材的特點,安排足夠的學時,以保證能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二)加大雙語教學師資培養力度。
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授課技巧和較高的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還需要較好的英語水平。然而,在高校的雙語教學實踐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比較缺乏。一方面,外語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知識豐富,但英語功底不深。或者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英語水平比較高,閱讀文獻與看專業雜志的能力較強,但口語和寫作能力較差,進行課堂教學困難仍然很大。因此,培養既能熟練使用英語,又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提高雙語教學水平的關鍵。
雙語教學師資的培養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兩種途徑。
一是自己培養。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教師,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訓的方法,也還可以選送一些教師到外語院校進行進修,由外國教師任教,采取封閉式的訓練,使他們的英語水平在短期內有較大的提高。另一種方法就是引進雙語教學人才。學??梢圆扇√厥庹咭M國外人員歸國進行教學工作,或者聘請其它外籍教師(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教學工作。
(三)傳統和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
雙語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演示教學內容,就可以節省板書的時間,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把平常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所總結與積累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論文競賽、課堂小組辯論等方法有機地結合雙語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純漢語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使它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成長。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把與實際結合比較密切的專業課程直接開到實習基地,同時也可以邀請一些國外的專家或專業化人士到學校,進行學術講座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既懂英語又懂專業的優越性和緊迫性,激發他們學習雙語教學課程的主動性。
(四)建立雙語教學課程評估體系,加強對雙語教學的監督和管理。
目前,雙語教學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與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雙語教學質量監督和管理體系不無關系。我們認為應盡快建立雙語教學課程的特定評價體系,以保證雙語教學的質量。
雙語教學課程評價體系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做好雙語課程的認定工作。根據大家普遍認可的高校雙語教學的三種模式對雙語教學的層次做好界定,并根據不同層次給予不同的工作量補貼,以激勵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積極性。其次,制定雙語教學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對雙語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質量監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內部開展雙語教學交流與研討,開展教學競賽、組織觀摩教學,邀請專家、外籍教師,包括外語專業人員對雙語教學的效果進行考核,組織學生評教等。
(五)完善雙語師資認證制度,嚴格雙語教學準入。
我們認為,申請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具有一定教學經驗,教學水平較高,已用漢語主講有關課程兩輪以上;能熟練閱讀外文版教材,準確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內容。
符合基本條件要求的教師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擔哪種形式雙語教學任務申請;教研室審定教師條件,報系(部)審核;教學系(部)審核后將符合條件要求的教師報教務處;教務處組織評議小組聽申請教師試講并給出評定意見,符合要求者報主管校長批準;取得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由學校頒發資格證書,并具有優先參加校內各種評選和評優活動;具有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在完成一(或二)輪雙語教學任務后,才可申請高層次教學形式資格的認定。
參考文獻:
[1]張紅霞,李平。論雙語教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的應用[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
[2]何志勇,陳偉,張秀華。漸進式雙語教學法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