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5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產業化經濟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其目的就是加強我國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1]。在新形勢下,我國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農業競爭力是相當薄弱的,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的必然。它綜合地發揮了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等諸多優越性,為有效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農業生產效益低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科技含量低、剩余勞動力轉移等農業深層次矛盾提供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重要現實途徑,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1.新型的國際農業市場形勢要求我國農業走產業化道路。眾所周知,我國的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總量的7%,供養了占世界21%的人口,1997年以后,中國是農產品的純出口國,每年順差在50億美元左右[2]。在加入WTO之后,國外農產品進口壓力加大,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困難增加。如果不能抵御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勢必加劇國內農產品的“賣難”,影響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就業以至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3],這就要求我國農業改革的核心是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提高非均衡農業競爭力。
2.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農業實行產業化。我國工業化速度加快,所需求的工人數量不斷加大,導致許多地區的原農業人員進入城市。同時,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也導致了大量的農田荒蕪,致使農地的使用效率低下,這對于土地本來就稀少的國家來說是很危險的。這就需要國家對現有土地進行整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對農業的基礎投入。而目前我國產業間發展極不平衡,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于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是基礎,對農業進行產業化有利于農業從單純原料生產向完整的產業體系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以提高農業對國家GDP的貢獻率,追求產業間平衡協調發展。
3.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農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如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業自身抵御自然風險能力較弱、農業的科研發展水平有限以及農業在現代商業化金融體系中融資能力較差等內在缺陷。
(二)實行農業產業化需要經濟法的支持。實行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去彌補市場的內在缺陷。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形式,肩負了重要的使命,這也被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所證實,曾有學者這樣寫道,“經濟法是隨國家與法的出現而出現的,因為經濟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盵4]雖然這一表述并不是很全面,但也足見經濟法的國家干預經濟這一特性。我國的農業基礎薄弱,在經濟發展中逐漸滯后,這就更需要國家進行政策性的扶持。
1.從國家調節經濟發展的歷史分析,實行農業產業化需要經濟法支持。高王凌在《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指出,“政府的直接干預和多方面地插手管理,在中國決非像某些西方國家那樣是一個近代現象。在幾千年前,政府即曾全面地控制著經濟和社會的生活(當然其表現形式與現代條件之下有所不同),我把它稱為古代的‘大政府時代’。即使是在干預的‘低潮時期’,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仍持有一種統籌的意識,看似未插手,卻又似是而非,有質而無形,無居而不在。”[5]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對田地的賦稅以及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在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中,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穆拉比法典》就對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和土地的法律保護作出了規定,美國、日本以及歐盟的某些國家直到目前對于農業一直都給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包括價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科研技術的發展等。
2.經濟法的宗旨及其價值理念支持農業實行產業化,以實現農業現代化,達到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首先,經濟法的宗旨即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的協調平衡發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協調平衡發展涵蓋范圍是多方位的[6],包括供給與需求的協調平衡、產業間的協調平衡發展等。而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已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要求,而且農業的發展相對于其他產業、相對于發達國家同產業水平差距巨大,如不實行農業產業化,則會影響國家綜合水平的提高;其次,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從另一方面體現了支持農業實行產業化。經濟法作為社會責任的本位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己任,追求國家的經濟安全、經濟自由以及整個社會的實質公平[7]。同時,把追求社會效益優于經濟效益、注重公平兼顧效率等作為行為準則。農業是一個風險大、投資期限長、收益不穩定的產業,但農業對于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安寧、經濟建設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故其社會效益更強于人們通常所追求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一直把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投資農業更注重的是其巨大的社會效益以及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這體現了經濟法的價值理念。此外,農民是現代社會中相對的弱勢群體,大力扶持農業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方式,而進行農業產業化是發展農業的必然途徑。因此,實行農業產業化體現了經濟法的價值理念。
3.我國實行農業產業化面臨諸多問題,需要經濟法進行相應的調節和扶持。雖然我國一直支持農業實行產業化,也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目前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如缺乏足夠真正的農業市場主體、缺乏足夠的科研開發支持、農產品質量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缺乏相應的農業行業協會團體組織等,這些問題都逐漸成為我國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制約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在調節市場經濟關系中所體現出來的經濟功能和制度功能[8],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農業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理清其內外部關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率,實行農產品的產業化,從而最終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法對農業產業化具體法律的完善思考。實行農業產業化需要經濟法全面的支持,筆者認為,應著重從經濟法內部的四個重要的部門法進行完善思考,即市場主體法、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可持續發展法[9],從而解決農業存在的問題,促進農業的發展,同時,應考慮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區別思考。當然,限于篇幅,全面地論述各部門法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本文僅從實行產業化所亟需解決的市場主體、國家運用法治化手段充分利用“黃箱補貼”、“綠箱補貼”加強財政和政策性商業性融資、農業產業化可能出現的對環境、社會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論述。
1.發展和完善農業市場主體,培育其市場性。市場主體是在市場上從事各種市場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如果說社會生活以人為本,市場經濟即以市場主體為本[10],因此,發展和完善農業市場主體尤顯必要。我國某些地方在實行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探索的一些市場主體形式,主要以農產品集團企業型,即形成以農副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為龍頭,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施一體化經營,該類型一般以“公司+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還有以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含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供銷合作社等為中介,通過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一般以“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此外,還有以專業批發市場為紐帶,帶動主導產業,通過合同契約或其他較穩定的經濟關系,連接廣大農戶等形式。筆者認為,農業市場主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備企業法人性質的企業,一類是農民合作社與農業行業合作性質的合作型市場主體。對于前者,應壯大農業企業集團的實力,注意培養市場意識,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還應與農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形式多樣的合作機制;對于后者,應壯大農民的整體實力,形成農民的利益集團,提升其自身的國內外競爭中的話語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農民和務農人員、農業團體的保護。
關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除《憲法》和《民法》等關于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外,各國農業大法和有關專門法律都對其地位及其相應的權利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確認和保護。如日本在《農業基本法》中就務農人員和農業團體的地位作了規定,同時,又專門制定了《農業協同組合法》等;德國的《農業法》、美國的《農業調整法》也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11]。以日本為例,日本農戶有97%加入了日本農協,農戶的農產品銷售的97%和購買生產資料的80%通過農協辦理,客觀上形成了日本統一的農產品營銷網絡[12]。我國《農業法》第二章的第十一條至第十四條規定了國家應支持和鼓勵農業、農村、農民社團的成立,促進農業的發展。同時,我國也相應地成立了一些社團組織,但這些社團組織實際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故筆者建議在此基礎上應盡快出臺《農業團體法》,并考慮制定《合作經濟法》。制定《農業團體法》的宗旨就是為團體內成員服務,以法律形式確定各級政府鼓勵和支持農業團體的發展,農業團體應本著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依法進行相應的市場活動。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影響;發展目標;生產規模
加強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影響的探討與研究,有利于提升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逐漸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需要對農業產業化的相關內容有著必要的了解,正確地看待其對農村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尋找出合理的途徑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相關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擴大農業產業化影響范圍,也將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更多要求。
一、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分析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漸提升了我國農業經濟整體的發展水平,對各地區農村經濟傳統發展模式及發展理念的轉變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當前我國對農業產業化予以了更多的重視,主要在于:(1)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逐漸形成農業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優化各種農業資源配置;(2)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村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占有率,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促使其能夠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各種發展要求;(3)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保持現代農業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水平,為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打下堅實的基礎,優化未來農村經濟發展戰略部署。這些方面的內容,客觀地說明了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同時,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資源整合效果,保持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良好性。
二、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分析
1.農業產業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推動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將會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保持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同時加快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提高各種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具體表現在:(1)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三農”問題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依然是國家戰略部署的工作重點,而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將會拓寬解決“三農”問題的工作思路,提高農村勞動生產效率,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優化既有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強化其創新意識,為現代農業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奠定堅實的基礎,促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能夠達到當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2)在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下農業經濟將會走上科學的發展道路,提高各種農產品生產加工效率的同時增強產品質量可靠性,促使農村經濟能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構建出新型發展模式,實現傳統農業產業格局的轉變,為農村經濟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調動農民主動參加各種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3)在農業產業化影響下,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的經營方式,分散農業生產風險,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安全穩定性2.農業產業化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理念的影響下,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帶來了各種專業性指導,使其生產計劃實施更有針對性,逐漸增加自身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將會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具體表現在:(1)在農業產業化的影響下,將會使農業與其它產業按照合理的方式進行有效地結合,讓更多的專業性強、競爭水平良好的企業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中,以產業鏈的形式帶領農民參加各種生產活動,間接保護了農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損害;(2)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下農村生產效率將會逐漸提高,以股份制合作制的方式指導農業開展生產活動,逐漸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3)在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下各種農業自然災害能夠得到有效地預防,降低了農業生產各種風險的發生率,為農民增產增收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有利于提高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實現農村經濟與市場體制的相互融合,加快城鎮化發展速度,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性,間接地推動城市化進程發展。在農業產業化形成的過程中,農村經濟將會與工商業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實現農村經濟多元化,間接地促進我國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
三、促進農業產業化形成的各種途徑
1.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擁有專業的生產基地,實現區域化生產,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需要充分地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結合區域農業生產的實際概況,增強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的良好性。同時,需要結合當地市場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的各種農產品,提高這些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并結合相關農業資源的優勢,促進農業生產區域化,帶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2.提高創新生產技術利用效率,保證農業生產的良好性。作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科學技術實際作用的充分發揮,可以逐漸地加快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實現農業產業化。因此,需要注重創新生產計劃的合理使用,像精加工技術、降低能耗技術等,加快農業經濟體制改革步伐,保持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性,促使各種創新生產技術能夠達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要求,保持農業生產的良好性。同時,需要指導農民掌握各種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這些農產品的市場份額。3.注重政府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化的形成,滿足了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快現代農業進程,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的實際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持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因此,需要注重政府的宏觀調控,對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提供專業性指導,加快傳統生產理念的轉變,實現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構建,逐漸增加各項農業生產活動開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各級政府應充分地考慮農業產業化形成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政策加大各種農業生產活動的扶持力度,確保農業生產計劃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確?,F代農業的穩定發展,逐漸實現農業產業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漸形成農業產業化,有利于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確保各種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保持農村經濟發展良好性的同時滿足農民的各種農業生產需求,增強和諧社會的發展穩定性。因此,未來農業發展中應重視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影響分析,靈活運用各種措施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促使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能夠始終保持在更高的層面上,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的同時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參考文獻:
[1]余滌非.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戰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06).
[2]霍焰.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互動研究[D].吉林大學,2013,(03).
[3]薛永剛.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及作用效果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3,(10).
[4]陳德梅.農業產業化影響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2,(0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業經濟也不斷地發展。為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我國農業經濟必須突破傳統的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形成,以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其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業效益最大化,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業生產為尋求生存,必須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生產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農業產業化,力求將我國農業發展成為現代化產業,充分利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科學技術,采用標準化的生產,以大力發展農業,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1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為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我國開始致力于推動農業產業化,以實現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和銷售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能促進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從而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村城鎮化。實現農業產業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我國城市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創新農業產業化道路,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為使我國農業的發展更具國際化,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轉變以往的農業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形成。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突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將市場作為農業生產的導向,充分利用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冢瑪U大農戶的經營規模,以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2 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2.1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農業產業化是發展新農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使農業的發展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農業粗放型經營模式向集約型經營模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產業化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優質產品數量增加,促使農業生產走向專業化,實現規?;洜I。在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下,農業開始慢慢轉型,注重企業內部管理,形成產業鏈,以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2.2 農業產業化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保障
農業產業化打破了傳統小農經濟模式,讓農民的生產更具有導向性,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以使其生產更具有針對性。農業產業化將農業與其他產業有效的結合,將小農戶團結在一起,減少風險指數。通過產業鏈的形式,讓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發展,進而保障農戶的收益不受到損害。農業產業化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以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含量,減少農業生產勞動時間,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率,創造更多的利潤。其主要是通過企業和農戶或是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來進行農業生產,以使企業和農戶共同承擔生產過程中的風險,一同享受所獲得的利益,以實現產業經營一體化,擴大農業的收入來源,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保障農民的生活質量。
2.3 農業產業化是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手段
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交流,將農業與市場相結合,以實現城鄉結合,推動城鎮化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由于農業產業化是將農業與工商業融合在一起的新道路,其能促進農村工業化的形成,進而推動我國城市化的發展。
3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形成的有效途徑
3.1 由龍頭企業帶動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前提便是擁有專業的生產基地,以形成區域化生產。生產基地的建設要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和基本情況,要以當地的市場需求為依據,以此發展特色的農業產品,開拓產品市場,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生產的區域化。農業生產要重視龍頭企業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以通過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3.2 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將先進的技術引入農業生產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的發展中也不例外。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必須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精加工技術和降低耗能的技術。深入農業改革,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保障農業生產能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特點。要做好農業技術示范工作,教會農民如何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進行農業生產,大力宣傳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保障農業產品的高質量,促進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3.3 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
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要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要做好指引工作,制定科學的相關政策并貫徹落實;要在各地區之間做好橋梁工作,加強協調作用,以保障各地間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網絡服務體系,以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的技術指導,進而為農業產業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4 結束語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才能使我國農業在新時期下獲得發展機遇,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好的生活。農業產業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其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轉變陳舊的農業生產觀念,創新農業生產模式,以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 龍頭企業;融資渠道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market-oriented, leading industry-leading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integrated operations is to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l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to improve theagricultural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a new agricultural mode of oper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we must cultivat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expanding financing channels.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industries; lead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channels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地方農副產品為特色,以主導產業為龍頭,利用區域優勢,依靠龍頭企業和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有效地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實質上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重新組合,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銜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整體效應和規模效益。農業產業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業與市場接軌,依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貿易使農業由分散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社會生產的過程,把農民的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銜接好。農業產業化把生產、加工和銷售融為一體,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農產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一、培育主導產業
培育主導產業應當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創出品牌,形成規模,適應市場需求,打造農業產業集群,使主導產業發展呈現規?;蛥^域化效應,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主導產業要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發展農業規?;?,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洜I,形成群體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產業分布、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的多元化模式,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政府要提供良好的產業政策和優質的服務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支持力度,促使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調整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向,使得農產品生產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連片,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走區域化、集約化和一體化生產經營的路子,促進農業產業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壯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肩負著帶動農民進入市場、共同致富的重任。企業應一頭向市場延伸,搜集分析市場信息,疏通流通渠道,開辟國內外市場;另一頭向生產延伸,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經營,并通過配套的社會化服務,把個體農民聯合起來興辦生產基地,從而把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必須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壯大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主,圍繞一項或多項產品,形成“公司+農戶”的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作支撐,帶動農民實現規模經營,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在金融、財政、稅收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的發展給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上,加強與龍頭企業的聯系,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了解到的信息及時提供給相關龍頭企業,以提高企業對市場波動的預防能力,降低風險。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引進新品種、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開展面向基地和農戶的技術推廣,做好服務、協調和運用工作,指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互惠互利的聯結機制,營造共同發展、利益共享的“和諧創業”局面。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的品牌意識和質量意識,做好龍頭企業的宣傳包裝工作,樹立龍頭企業的形象,按照國際標準生產加工農產品,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企業產品標準。
三、拓寬融資渠道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升級,農業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從而化解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瓶頸”制約,為推進農業產業化提供資金保障。健全農業多元化投資體系,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支持力度,合理規定財政支農支出增長比例,確保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并通過專項資金、農業發展基金、貼息貸款等方式,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和基地的發展。要引導工商企業、吸引外資企業投資農業,工商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農業,不僅可以緩解農業資金的問題,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營銷網絡、企業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來提高產業化經營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必須重視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對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企業信譽度高的龍頭企業,適當簡化貸款手續,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個體私營投資。各級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積極發揮職能優勢,主動與農業部門溝通,加強信貸管理,做好信貸調查、發放和收回工作,對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優勢產業,在授信額度和貸款利率上予以適當優惠,努力營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把農民和市場聯系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推進農村產業化進程,對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留?。宏P于當前農業產業化現狀的思考[J].河南農業,2010(17)
1.1基礎設施嚴重滯后
由于投入不足、自身發展能力弱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綜合性落后,農田的有效灌溉率低,灌溉能力普遍減弱。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方用電不保障,安全隱患多。基礎條件的落后,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基地建設,制約著產業化的發展。
1.2土地流轉難度逐漸加大
農業現代化就是為降低生產成本,為農民獲取更大的利潤,而土地規模經營是農業生產產業化的必經之路.長期以來,農民思想上形成的土地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這個觀念還沒有改變。流轉行為不規范,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土地流轉監管機制不健全,承包糾紛處理較難等因素,影響土地連片流轉的正常進行。進而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1.3農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大部分初中以上的畢業生都轉移出去或從事別的行業,在家務農人員文化學歷不高,年齡偏大,對市場經濟認識不足,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1.4產業化經營拉動力低
農業仍以農戶家庭經濟為主體,產業仍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大部分農產品以原料形式外銷,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及附加值低。農產品種植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相當一部分農產產品仍停留在低層次、低效率的發展階段。由于龍頭企業偏少,對農業生產促進作用不明顯,這些都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推動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2.1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公共設施條件,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加快農村電網改造,要下力氣搞好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擴大灌溉覆蓋面,提升灌溉質量。要完善投入體系,引導農民投資投勞搞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要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鞏固和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積極興辦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為農產品流通提供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2強化素質教育,培育新型農民
提高農民素質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當務之急。一方面,開展技能培訓。通過實施陽光工程和農民工培訓工程,讓農民學得一技之長,增強農民向第二、三產業流動的能力。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人力資源支撐。另一方面,普及素質教育。依托城職聯校,加大科技知識普及力度,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人力資源支撐。
2.3突出抓好產業規劃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導向下農業的發展需要向著產業化的方向前進,目前在農業中對先進技術及經驗成果的引進不斷加大,但與此同時形成完善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經濟管理對農業產業鏈條進行規范化的管控,而執行這些條件離不開職業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產力,為了促使農村農業經濟可以有效提高及發展,需要注重新型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從而提供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經營方式,帶動農業產業化的進步。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新型農業人才;經濟管理;農業職業教育
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策略,而在現今市場經濟的導向下產業化發展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這種制度為現今農村經濟體制及經營模式帶來極大的轉變,而新型經濟管理理念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生產模式的束縛,改變了農村生產結構,使農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得到有效增強。為此,想要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進步需要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從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角度出發,發揮出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滿足現代農業對經濟管理職業人才的需要。
1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的需求分析
農村經濟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應用管理知識對自營的農產進行產業化的經營、管理,依照經營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統化的管理模式,從而為社會不斷的提供農業產品及農業服務,形成完整的經濟經營模式。
1.1創業型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這種經濟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場導向及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來進行經營,例如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期貨交易、農業觀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依照市場信息的收集及市場需要來進行計劃的設計及實施,并且職業人才必須要有足夠的農業知識及相關技術,對經營管理及市場經濟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圍內開展創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
1.2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業產業化的最重要的一項表現就是其產業鏈所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延伸,但是與此相對的卻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這也促使農業必須向現代化的方向快速發展。在發達國家完善的農業體制中其各項工作多數是利用機械進行的,而農民只需提供服務性質的勞動,因此勞動力支出較少。而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就需要組建專業的合作組織,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技術、知識及服務,并在經營的過程中依照產業化的要求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從而為農村培養出更多的具有職業技能的新型農民。
2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對于農村中各類職業人才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專業學校所培養出的農業人才,二是通過短期農村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
2.1新型農村經濟管理類職業人才增量培養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響,近些年來許多農業職業學校存在著生源不足的情況,并且一些涉農學校為了適應現代社會,普遍會增設一些熱門職業,這也導致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招生較差的現象,再加上一些經濟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農村,因此造成了接受專業農村經濟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問題。
2.2農村經濟管理職業培訓率低
在農村中,一些專門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培訓工作的人員并不具備相應的管理知識及資格,再加上農業經濟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經營、管理、技術等知識,因此進行培訓的人員若是沒有足夠的知識水平很難為農民提供專業的職業培訓服務,造成培訓效率低下。同時進行培訓的農村經濟人還需要具有準確的市場洞察力并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等,但是在農村經濟人群體中普遍存在著經濟管理知識了解不夠、文化素質水平較低及管理技能較差的現象,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
2.3農村職業教育主體意識不足
在農村中開展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所遇到的一項重要阻礙就是農民對職業教育參與程度不高,由于現今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組成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因此對新型技術及經營管理體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參與到職業培訓中,影響新型農民教育在農村中的開展,無法為農村提供更多的經濟管理職業人才。
3加快新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的對策
對于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依托于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內容及“三農”理論的應用,并從職業教育與新型農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結合農業在產業化發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培養體系。
3.1明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本質內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定位。根據我國國情,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利用職業教育培養農民獲得不同的職業技能,轉移至城市就業;第二,通過新型農民培訓的政策來幫助農民掌握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及職業技能,從而應用于農業的經營及管理中,以此來服務于農業,這部分接受培訓的農民是促使農業現代化及產業化的主力軍。新時期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應該更有力地突出為“三農”服務的本質內涵,將根本任務鎖定為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農村復合型實用人才,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服務。
3.2重視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技術、技能的職業導向性是未來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第一,對農業職業學校加大投資力度,完善農村經濟管理教育內容,從政策及資金上進行支持,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外在條件,同時也需要擴大宣傳力度,對農業發展對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的意義及重要性進行宣傳,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農業事業中;第二,在農業部相關的政策下對職業人才進行培訓,通過不同的培訓方式來幫助職業人才掌握農村經濟管理的內容,提高學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保障培訓效果。
4結語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及經濟管理方式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放農村勞動力。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為農村經濟的進步及發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緩解了農村經濟發展中需要面對的壓力,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也對維持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劉振芳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柳青街道財經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何付遠.農業產業化發展與新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2).
現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農村的城市化建設的大前提下,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也越來越好。但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農業產業化不規范,農業經濟法律體系建設不完善等。所以,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使農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健全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相關的經濟法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經濟法施行的前提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發展才會越來越進步。
關鍵詞:
經濟法;農業產業化;發展
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三農”問題的提出,農業產業化建設越來越廣泛。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也是我國的支柱產業。農業產業化實現了走出農村,打破了完全人力勞動的束縛,以國內外市場為支撐導向,不僅使用科學化、專業化的儀器進行農業生產,對于農業的管理還采取專業化、現代化的管理,從而使農業形成了一條龍的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業的效益所得,使農村經濟飛速發展。雖然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一些農業產業化應用設施并不完善,并且隨著相關經濟法的頒布,農業產業化發展得到了相應的法律保護,農民的勞動成果得到了相應的保護。經濟法視野下,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蔑視法律,不按規則進行農業產業化建設;為了擁有更大的利益,鉆經濟法的空子,進行違規的農業產業化操作等,這些都需要相關專業人士通過對當前經濟法頒布以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情況進行研究,得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促進農業產業化更好發展。
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
眾所周知,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興起的標志,是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中農民實現富裕,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時農業產業化的全面發展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所出現的勞動力匱乏,農產品積壓等各種難題。在經濟逐步發展的今天,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問題的解決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即使現在頒布了保護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經濟法,農業產業化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專業分工不明確,農業生產力水平低。
因為現在我國提倡新農村城市化建設,所以,這也就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普遍發展,同時,農業的發展也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專業分工的模式。即使相關的經濟法已經頒布,但是,也并沒有從內部改觀農業產業化管理人員的管理態度,經濟法注重外在對于農業產業化的認可和保護,但是農業產業化內部的矛盾卻不斷激化。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內部仍然有一大部分相關工作人員無法改變工農差別的錯誤觀念,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分工不明確,存在專業歧視行為思想,本身對于規模較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機構來說,任務比較多,需要的勞動力也比較多,工作流程也比較繁雜,如果在專業分工不明確這一個問題上出現差錯,那么整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業鏈條就會瓦解,農業產業化的成果就會與我國現有的,龐大的農業市場產生生產上的矛盾,造成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阻礙。同時,在經濟法頒布之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業產業化得到了保護,內部工作人員的生產積極性隨之下降,生產力水平大大降低,因為很多專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所以,整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產量低,質量差,農業產業化發展遭遇了瓶頸。所以,經濟法頒布之后,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內部問題與矛盾越來越多,經濟法只是優化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外部條件,但是對于內部的問題沒有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反而成了阻礙,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力分布不均,專業分工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都要求相關專業人士根據現如今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遭遇的問題,對經濟法進行不斷完善。
2.貧困農村不注重農業產業化經營。
隨著偉大中國夢的暢想和提出,我國農村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能夠滿足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農村城市化建設中居民共同富裕的實現,同時也能夠使農業機構的經營水平得到提升。農業是我國的經濟主要支柱產業,甚至可以說我國只有實施農業產業化建設,才能夠發展農產品貿易市場營銷,帶動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農民根據自己的優勢傳統農業在廣大的市場收取較大的效益。經濟法的頒布也使大部分農民都認可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但是,在一些較貧困更應該需要實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反而越來越不積極。這些較貧困的農村的農民只進行短期內收益高的小資產業進行發展,甚至完全拋棄了農業的發展,導致了我國農業發展停滯不然,質量低,效益低的現狀。這也說明了經濟法的普及率在一些較貧困的農村并不是很普及,經濟法的普及措施需要大力改善,如果較貧困農村不進一步了解相關農業產業化的經濟法,那么農民就不會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的收入就會持續降低,農業效益就會大幅度減少。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合農業大市場的發展規律了,阻礙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為了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創新高,使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步入正軌,相關人士和部門應該加大經濟法的保護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普及率,使農民都積極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經濟法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影響
1.讓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具體實施。
經濟法中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中的原則設定以及相關經濟處理方式都是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很大影響的。眾所周知,在經濟法沒有頒布之前,我國的一些銀行組織存在對農業的貸款歧視行為。同時,對于農業的資金供給不足。但是,經濟法頒布之后,我國提倡加大農業的發展資金投入,也提倡農業合作發展,這都給農業產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能夠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得到具體實施。經濟法頒布之后,由于農業發展資金的大力度投入,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高科技設備大量引進,農業產業化進行了更加專業的勞動力分工,能進行更多的農業產業化高水平操作項目的完成,一些龐大的農業產業機構出現,使農業產業化發展由個體經營逐步轉化為集中化經營。有了經濟法做保障,發展資金能夠準確到位,由以前得農業發展分散轉化到農業發展專業化集中的地步,將農業發展進行統一的一條龍式經營。這樣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我國的農業市場需求接軌之后,農業產業化發展就會大幅度進步。并且,經濟法是依照全球的農業發展經濟模式所制定的,從而也就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具體實施應該以整個世界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大參考,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經濟法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也有地方保護的特點,針對各地不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和經營方式以及資金需求的不同,設定的一些法律是不同的。這促使了農業成為能夠與國內外大市場相銜接的產業,具有很大的可操作和可實施性。農業產業化在當前我國創建中國夢的大好前提下,在經濟法保障的前提下,在農產品銷量提高的情況下,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所以,經濟法視野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能夠得到具體實施。
2.進行農業產業化積極性高。
隨著經濟法的頒布,我國更加完善了農業貿易市場制度,使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社會市場準確接應,滿足我國的農業社會需求。從而達到了市場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這也就帶動了農民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積極性。因為經濟法明確規定了農民在進行農業產業化的市場活動中的一些買賣等保障法律,所以,這使農民有了直接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不斷加強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內部的專業分工也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了更加明確的分工。同時,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提高,企業經營的管理者對于按照規則進行農業產業化作業的意識也在逐漸增強。經濟法中也有明確規定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不符合規定的操作的處理法律措施,這也就嚴格要求了相關企業的農業產業化操作的規范性,使相關專業人員的農業產業工作過程中能夠嚴于律己進行相關的有效操作。這也就促使了農業產業化管理部門的工作積極性要開始增高,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過程中的不符合經濟法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和改正,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更加合法化,使農業產業化的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高,使農業產業化相關人員的各種遵法意識增強。從而正確的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三、經濟法視野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措施
1.遵循經濟法的國家干預政策。
因為“三農”問題的提出決定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現階段還是需要國家適度的干預,才能保證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順利發展。眾所周知,農業是我國的經濟主導產業,而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力軍農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需要國家指派專門的高素質農業研究專家進行適當的指導和監督。只有國家適度干預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才能夠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引進新技術和新的發展方法,促進農業產業化高科技發展,使農業產業化逐步適應全球的農業市場需求,使農業產業化的結果最大效益化。我國的農業市場是由我們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針對農業市場不同的需求和變化情況,國家相關部門及時的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出調整建議,這是有利的。
2.完善農業產業化管理制度。
經濟法頒布之后,這也就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管理制度要根據經濟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只有完善了相關的農業產業化管理制度,從事農業產業化管理的人員才會積極準確的經營農業產業化發展作業的完成,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才能正常運行。首先,要從接收農業產業化人員專業水平進行評判,杜絕專業水平低的人員通過一切不合法措施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只有合法的招收高水平從事農業產業化的人員,才能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使農業產業化逐步進入正軌,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要加強農業產業化操作監督制度。相關監督部門認真履行職責,不要放松對操作人員的原則性監督。只有監督力度增大,農業產業化操作人員的自覺性才會提高,一切按照經濟法進行操作,促進農業產業化合法進行。最后,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農業產業化負責人員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才會在根本上對于農業產業化的各大流程進行監督和管理,使農業產業化發展更加全面。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條件下的產物,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產物。經濟法的頒布為農業產業化的一條龍式經營發展提供資金基礎和技術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又能夠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使農村的公共資金增加,為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發展背景,也為農村的城市化發展進行先前的探索和后續的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必然的。同時,為了更好促進新農村建設和中國夢的構建,我們應該更加深入的進行經濟法視野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狀況研究,促進我國經濟更快發展。
作者:陳杰 單位:九江學院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毅,易向紅.新余農業產業化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2(02).
[2]方向新.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J].企業家天地.2007(03)
[3]鄒春秀.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