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58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德育的基本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初中化學 基本概念教學
一、用數學手段(集合、代數式等)處理化學概念,幫助學生澄清概念間的相互關系
化學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結隊”出現,而且眾多概念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故澄清概念間的相互關系是化學基本概念教與學活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于表示知識范圍的大小的同一知識系列概念,可啟發學生根據分析對象的特點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用對應的數學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個概念的相互關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義表示成:
對那些從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內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給出的概念可讓學生通過對概念認真分析,弄清各個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用代數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譯”出來。例如在“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講述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質量極小,運用起來很不方便,指出“相對原子質量”使用的重要性。
再指導學生通過練習的形式對概念加以鞏固,在實際計算中體驗相對原子質量的真正含義。如果學生只注意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盡管多次記憶仍一知半解。通過這樣計算,學生便能直觀地準確地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而且還較容易地把握相對原子質量只是一個比值,一個沒有單位的相對量,數值大于等于一。
因此,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的基本原理應是注重學生概念學習的過程,幫 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分析歸納,形成基本概念適的條件使學生自 主建構意義形成概念。
實踐證明,用數學手段(集合、代數式等)處理化學概念,大大降低了學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關系的難度。同時對學生掌握和應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利用實驗對基本概念進行解析
概念教學往往強調的語言較多,繞來繞去,讓學生感到化學很難學。為避免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教師盡可能地加強直觀教學,增加課堂實驗,讓每個學生都能直接觀看到實驗現象,加強直觀性,增強學生對概念的信度。同時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概念。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首先由教師演示測定白磷燃燒前后質量變化的實驗,然后由學生分組測定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變化。通過多組學生的實驗事實導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練習,學生就會真正理解質量守恒定律。這樣,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自然學生學習起來興趣高,學習內動力大,對理論問題認識清楚。
三、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關概念的本質
學生對基本概念的運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對概念的本質掌握不牢、理解不準,特別是對一些本質屬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題時經常出現差錯。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有關概念進行有目的地比較,讓學生辨別其區別與聯系很有必要。通過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要點和特征,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啟發學生積極的抽象思維活動。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溶解度與溶質質量分數等概念也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進行辨析,使學生明確概念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加深印象,從而理解概念。
四、通過反面論證,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在正面認識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反面或側面去逆向剖析,使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個概念。如對于“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這一概念,反過來問“純凈物一定由同種分子構成嗎?”學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除了分子外,還有原子、離子。如鐵是純凈物,但是鐵是由鐵原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純凈物,但是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核內的質子數)同一類原子的總稱。這一概念,可理解為同種元素的粒子中質子數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種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質子數(質子數均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與氯離子的質子數相同(質子數均為17)。但是反過來問“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種元素嗎?”如鈉離子與銨根離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但它們不是同種元素。教學中要及時指導學生運用反面論證的方法,對所學概念反復認識,以達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過練習鞏固,靈活應用概念
對難理解的概念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練習題,使學生能夠靈活地應用這些概念。事實證明,一道好的、典型的習題,不但能起到檢驗被試者是否準確記憶和理解概念的作用,還能提供從多方面深入認識概念的機會,甚至還能起到深化和發展概念的作用。通過教師精心設計或篩選出來的質量較高、對應性較強的習題,經過練習之后,會把學生認識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六、抓住概念的關鍵詞,靈活記憶
語文教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著作《中庸》就明確提出了:博學之(多讀)、審問之(提出問題)、慎思之(縝密思考)、明辨之(明辨是非優劣)、篤行之(實踐)的五步讀書過程。它其實就是閱讀教學的過程,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語文知識和其他知識全面綜合運用的過程,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思想認識水平的綜合反映。這一古訓也深刻體現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當今的閱讀教學方法各異,可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采用個性化閱讀的方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一句平實的語言道出了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意義。沒有閱讀的興趣,語文學習將成為無源之水。在這點上,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性格、愛好等特點,并且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出發來制定相關的閱讀任務。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最大程度地讓學生“走出去,走進來”,即將課內閱讀和課外延伸相結合,以課本為依托,激發學生擴展課內知識的興趣,從課內閱讀帶動他們的課外閱讀。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的語文課程中,筆者將席慕容和冰心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閱讀,讓學生發現其作品特點。在閱讀課上,筆者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閱讀書廊”,要求他們從中找出這兩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并小組討論賞析作品的風格特點。結果學生們興致非常高漲,又自行閱讀了諸如:《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綠的歌》、《春水》等優秀的作品。這種由課內閱讀帶動課外閱讀的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開拓了視野,陶冶了情操,效果很好。
二、尊重個性化差異,營造整體性閱讀氛圍
閱讀不只是方法,它更體現出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是否會很好地閱讀。會邊讀邊想的學生,比起那些不會迅速閱讀的人來,處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順利些?!庇捎诔踔心挲g段的學生有著很強的個性特點,他們不拘一格,張揚個性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應該從學生發展的主體需求出發,放開學生的閱讀內容、角度和閱讀思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以問題來帶動學生閱讀的興趣。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教師還應該在整個班級營造一種全員閱讀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來。為此,筆者在教學實際中,一直堅持著課前五分鐘的說話練習,內容就是學生所閱讀書籍的感受或體會。為了更好的展現自己,學生們會更加主動地去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書籍閱讀,無形當中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還利用作文課的時間,多次組織課外詩歌朗誦會,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他們喜歡的書目,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這些讀書展示活動,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增強閱讀的意識,逐漸使他們感受到文化思想的內涵。
三、教師指點迷津,將閱讀與寫作完美融合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整體,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訓練、擴大其知識面的同時,應該將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逐步遷移到其寫作當中來,真正發揮閱讀教學的工具性作用。教師可以綜合運用諸如對課文的情節改寫、結尾續寫等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增強他們的思維能力。經過科學的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明顯的提升。例如:筆者在教授《羚羊木雕》這篇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將故事的結尾做一續寫,想象一下“我”拿著要回的木雕,手里握著象征我們友誼的那把小刀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到家之后父母對我態度的轉變如何,第二天到學校后萬芳對我的態度如何等內容加以續寫。學生們以平時的閱讀能力為依托,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這項任務??梢钥闯鰧W生平時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閱讀教學應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該是有機的統一體。語文教學的目的始終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為主旨。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非常重要,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完成閱讀任務,讓學生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高效率地閱讀。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可能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多走彎路,降低閱讀效率。教師還應帶領學生從問題中來,再回到問題中去。培養學生在理解所讀內容,解決相關問題之后,能夠提出新問題,找到新方法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萬不可在閱讀教學中越俎代庖。在閱讀過程中,應采用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鍛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拓展思維空間。
語文作為我國文化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文化的傳承載體,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對于培養人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有著重大作用。本文就高中語文的基本學習方法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基礎 學習方法
【引 言】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里,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就是語言,尤其是在這個文明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要想和諧相處,文明交流,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高中語文作為我國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好高中語文既是我國當代素質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1.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有著優秀歷史文化的古國,而語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學好語文是我國當代每一位高中生義不容辭的義務。語文包括了語言和文學,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如果我們的語文水平低,就會被他們恥笑,當別人用很有文化的語言跟我們交流時,我們就那么很難讀懂其真實的意思,也就很難準確回答問題,尤其是高中階段,面臨著高考,學好語文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另外,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在高中階段,我們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審題不清的問題,當然有時候是由于自己的馬虎,但更多時候實際是由于語文水平差而導致的。在我國文化素質教育中,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基礎學科,是當代高中學生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沒有扎實的語文功底,在其他文化課上就不能做到得心應手。只有學好語文,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才能學好其他學科,進而促進自身的發展。
2.學好高中語文的基本方法
2.1加強記憶鍛煉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每天需要熟記的詩詞、語法非常多,作為學生,要想熟練的掌握語文知識,就必須加強平常的記憶鍛煉。記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有記憶才有儲備,有儲備,在進行下次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學習離不開記憶,小到一個字,大到一遍文章,對于語文的學習離開記憶,語文學習將起不到任何的效果。例如,筆者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制定了語文學習計劃,每天早讀前利用10分鐘溫習老師將的語法知識,再利用二十分鐘背誦文言詩詞,通過制定這樣的計劃,加深語文知識的記憶,既達到了溫故知新的作用,又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2學習重在積累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積累,只有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在學習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寫作方面,只有具備了扎實的文學功底,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不至于沒有東西科協。首先,學生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去讀書館借閱一些名人典故,將一些經典的詞句記錄下來。另外,學生還可以利用學校開辦的各種課外讀刊活動,閱讀學校提供的各種刊物,不斷積累的自己的文學知識。學生只有在讀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自己的知識,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庫,雖然這種知識比較瑣碎,但是隨著學生們一點一滴的積累,會逐漸在語文學習上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2.3良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在高中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在語文學習方面,在其他學科上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體現在認真書寫的習慣、記日記的習慣、上課預習的習慣、課后復習的習慣等等。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保障學習效果,尤其是在語文學習當中,學生在進入到高中階段后,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得學生終生受益。例如,堅持寫日記,既能練筆,又積累了素材。
2.4老師的引導
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中,老師處在主導地位,而學生學習是被動的,老師對于語文教學注重的是教,而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國現階段的高中生,雖然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其在學習中難免會迷失方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從一定的意義講,教師的教法,往往成為學生學習方法的模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就接受了教師通過教學展示出來的學習方法。教師正確的引導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結 語】
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學好語文既是我國當代素質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振興中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語文作為我國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對于高中語文的學習,尋找積極有效的學習方法顯得非常重要。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在我國高中階段,語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為此,對高中語文的學習方法進行探討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促使我國優秀道德文化得到傳承,為我國現代素質文化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群英. 學好高中語文要養成“五個習慣”【J】. 學周刊,2014(17)
【2】蔣斌. 淺議如何學好高中語文【J】. 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06)
關鍵詞: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特點;建議
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這個大環境而獨立生存。一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受不同的氛圍熏陶,個性品質必然不同。一個生活在批評之中的人,往往遇事多用譴責;而一個生活在鼓勵之中的人,往往擁有自信;一個生活在諷刺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卑;而一個生活在關懷之中的人,往往懂得感激;一個生活在恐懼之中的人,往往充滿憂慮;而一個生活在認可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愛。所以說,成長離不開環境,同時,每個人的行為也會對他人及整個社會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為了適當而自發地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必要的約束,引導人的行為向著積極的方面發展,這就產生了對道德的需要。
作為一位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認清和明確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任務,遵循和把握中小學生的成長規律,掌握道德建設特點及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一、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的特點
道德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亦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永恒發展。道德與法律不同,它無法以某種標準為尺度,不能靠強制力量來實行,它要求人們將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潛意識中的某種信念來自發地支配其行為。也正是這些特征又使道德具有廣泛性的特點,許多法律無法觸及的領域卻歸屬于道德范疇,受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
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其特點是不計成本,只講義務,不講權利,是以目標的高尚與否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尺度。因此,道德有時看似是一種高于現實的理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種種示范作用,但它又由當前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并受種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它往往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
道德學習亦不同于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強調接受、理解和創造,技能學習強調訓練、熟練和應用,道德學習強調潛移默化、個體覺悟和生活踐履。因此,與之相適應,道德教育也應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道德不是靜態的標準,而是一種隨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社會上層建筑,它在受社會各種現實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會對現實社會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往往有一種召喚、凈化的功能,使學生具有一種與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們的心靈有所寄托,作為人的價值得到實現。對于人類生活來說,這種召喚、凈化直指他們的內心深處,是不同于外在約束力量的內在約束力量,以一種不同于外在約束的方式實現對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的社會制衡。
二、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的幾點建議
教育歷來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抓小學一、二年級德育教育工作,應以學習目的性教育為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抓三、四年級德育教育工作,應以建立“防分化,促轉化”的目標管理為主,為每個學生創造健康向上的發展機會和空間;而五、六年級是學生第一次面臨升學的轉折時期,德育教育工作應以人生觀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為主,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中學生是個性逐步形成、逐步走向獨立的時期,德育教育工作應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在孩子逆反心理形成初期,提前抓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年級各有重點,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心理特點,堅持“層次化”原則,既能保證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又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實效。
筆者根據多年的德育工作實踐,對如何從事中小學生德育建設有以下幾點建議:
1.優化教師團隊
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熏染學生的行為,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師必備的行為品質。中小學是孩子的啟蒙教育階段,學生很容易把教師的一切視為自己效仿的榜樣。學校應定期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正師德、鑄師魂、練師能”活動,如:學習教師禮儀,中小學職業道德規范;看全國優秀教師師德師風電視電影片;聆聽教育專家做師德師風建設報告會;邀請專家同全校教師共同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孕育道德的精深與師德師風的密切關系;在校內組織德育骨干教師進行交流演講;校領導與每位教師鑒定《師德師風責任書》等。通過多種形式來提高教師的素養,優化教師團隊。
2.建立健全團隊和相應的組織
學校要規范地成立少年兒童工作委員會,成立團委和少先隊組織,如果同年級在四個教學班以上,可按年級分別選拔、聘任年級大隊輔導員和團支部,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開展分層教育實踐活動,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團隊工作的根本任務和要求,切實把工作聚焦到對少年兒童的德育建設上來。
3.依托節日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
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進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養,提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利用系列重大節慶紀念日,讓學生在實踐和學習中成長。如:“三八”節,可以開展關愛母親、報答母愛活動;清明組織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珍惜生命活動;“五四”組織學生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六一”開展慶六一文藝演出、書畫科技展或運動會;“七一”利用校園板報、廣播、紅歌賽慶祝黨的生日;“八一”與社區聯合,進行擁軍愛軍和國防教育;九月教師節各班利用主題班隊會進行豐富多彩的感謝師恩教育;“十一”國慶節,有條件的學??山M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十一月利用消防安全宣傳周,學校與消防隊進行“緊急消防疏散演習”,提高學生自護自救的技能;12月4日法制日,各班通過舉行法律講壇,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通過各種節日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成長,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4.重視班委、班級團支部的選舉及培養
在學生眼里,班干部是好學生的象征,是孩子們奮斗的動力,班干部的選舉、班委的成立都應充分考慮全班同學的意見,最好采取不記名投票的選舉辦法,職責和權力應落實到個人,充分調動班委和團支部的組織帶動作用,明確班級工作計劃并確保其貫徹落實。
5.認真開好班會課
抓住每周班會課的機會,全面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多開展有關政治、時事理論及形勢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動。如:開展時政辯論賽、時事有獎競答等來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認識水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保持清醒的頭腦及對祖國應擔當的責任,樹立正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6.抓好“學生一日行為規范”的教育和落實
德育辦要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出本校切實可行的“學生一日行為規范”評分標準,充分利用這一手段,嚴格執行并定時進行公布。以此促進學生的紀律、學習、衛生等各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責任感。同時,還要將“學生一日行為規范”作為入團入隊、三好生選舉的標準之一。
7.重視正面宣傳作用
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宣傳教育活動,如:利用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電視臺、紅領巾記者站、校報等宣傳工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勤工儉學、公益勞動、校園環保站、文學社、籃球協會、興趣制造小組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促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
8.重視學校德育文化建設的投入
讓校園的墻壁、石頭說話,環境育人。如:可在學校的操場周邊圍墻上繪出經典的成語典故,樓房的面墻上鑲嵌世界、中國、地區地圖。利用長廊展出學生的手功與字畫,教室過道懸掛名人名言,教室內布置團隊陣地等形式,形成一樓一主題、一層一內容的立體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學生提供獲取成功的外部條件。
9.故事觸情
對于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可以以故事為主。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也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做好準備,通過誘人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學生樸素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從故事中明白事理,堅定信念,提高理性認識。
10.增強與同學的交流
作為老師,首先要愛護和關心學生,和學生交朋友,以自己的潔言潔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自然地將老師當做最信賴的人,他們能一吐為快,相信老師能指點迷津。
11.辦好“家長學校”
以“家長學?!睘檩d體,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成才觀。建立家長學校組織機構,成立三級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班級、年級、校級家長學?;顒?。舉辦家教講座,交流家教經驗,問卷調查,表彰優秀家長學員,特別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組織開放日活動,通過多種渠道,暢通家校聯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互溝通合作的網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一是聘請校外的知名家教人士辦講座,二是開展“教子有方”的經驗介紹,三是讓家長與學生共同走上講臺,交流家庭教育問題的得與失。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效果。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校訊通”網絡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與家長進行手機短信聯系與交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優質資源的作用。
12.將德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拓寬德育渠道
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通過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做事。數學教師通過數學課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質疑―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英語老師要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融為一體,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福語等滲透思想道德
教育。
無論什么課,教師們都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學科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
一、日本中小學德育的方法
日本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在德育過程中強調學生德育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和實踐感受?;趯W生心理發展特點和道德教育規律,日本中小學探索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操作性強、效果好的德育方法。
1.問題解決法
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強調問題解決方法的應用。問題解決法強調兒童作為道德學習的中心和主體,反對以教師為主導的說教式灌輸。它的主要特點是為學生提供問題情境,讓他們產生認知沖突,主動地解決所面對的疑問和矛盾,從而在此過程中建立道德認知,提高道德能力水平。教師的作用在于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呈現能夠引起疑問或認知沖突的材料,關注學生已有的道德經驗和認識,研究發展經驗和認識契機,努力利用新的問題情境,提高兒童道德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另外,教師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研討和辯論,提供學生發表意見和反省的機會,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對道德的理解。
2.道德兩難教學法
基于對美國道德教育理論家科爾伯格理論的研究,日本中小學在課堂上較好地運用了道德兩難教學法。道德兩難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提供一種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不能兼顧的問題和情境,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充分討論,目的在于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比自己道德性發展階段更高一層的道德思維,引發認知失衡,引導他們在尋找新的認知平衡中,不斷地提高道德的抉擇能力和判斷能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日本中小學課堂中比較重視且很有特色的德育教學法。它的特點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主要方法是通過練習角色換位,在承擔某一事件特定角色的過程中充分體會角色的處境,從而讓孩子體會到他人的感受、需求或利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與他人差異或分歧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4.實踐體驗法
促進道德認識、情感向道德行為轉化,是道德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日本道德教育非常重視實踐體驗法。日本中小學在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在不斷實踐和反復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地將學生認識轉變成實際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表現。因此,日本在德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內容,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德育實踐。另外,日本中小學盡量將道德教育內容細化為行為規范,使學生在具體實踐和行動的過程中能夠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5.多感官體悟法
日本學校道德教育課程強調學生對道德價值的感悟和體會,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信息的輸入與輸出。這不僅給學生留有專門的時間來思考,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進行學習。課堂上,教師會給學生提供道德資料,包括閱讀資料和聲像資料。依據內容,教師提出有利于兒童深化思考和討論的問題,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要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文字或以表演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遵從信息輸入―內化加工―提取輸出的德育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道德價值的感悟和體會,最終達到能夠自發做出道德判斷和解決問題的
效果。
基于這些高效的德育方法,日本還強調直接德育方式與間接德育方式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加強間接教育活動與直接道德課教學的聯系;另一方面,加強直接道德課教育跟各教科及特別活動的聯系,發揮直接道德課教育對間接性道德教育活動的深化、補充、統一和綜合的作用,從而提高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我國德育方法存在問題
2014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從戰略高度確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國中小學德育效果差強人意。
第一,德育方法單一,學生實際獲得較少。概括地說,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方法過于簡單,“說教為主”和“形式主義”嚴重,缺少對學生德育過程的關懷,情感培養少,其結果是學生對規范的接受可能只是表面和機械的,不是出自內心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信念。第二,忽視道德發展規律,學生主體性地位缺失。隨著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教育必須遵循教育對象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不考慮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特點,把學生僅僅視為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用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很難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第三,缺少高質量德育情境,學生缺乏實踐體驗。中小學是一個人道德模式和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最需要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真情實感和生活體驗式的教育。然而,在當今的德育課堂上,缺少高質量德育情境的創設,教師處理課堂情境時主觀隨意,使學生情感體驗不足、不深,出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割裂的現象。學生缺少體驗性的過程,致使德育缺乏向生活和現實世界回歸的途徑。第四,未建立一體化育人模式,缺少間接性德育方法。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將道德教育課看作德育教師和班主任的責任,導致德育與其他課程脫離和分裂,未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積極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落空、
落虛。
為此,2014―2015年,北京市陸續出臺了《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設置實施方案》等重要課程改革文件,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發揮學科育人功能,潛移默化實現育人目標,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從多個維度系統地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關鍵詞】日本;中小學;德育方法;啟示
所謂德育方法,是指為了達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動中所采用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是實現既定道德教育目標的必要條件,是德育內容發揮作用的手段,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發生作用的中介,是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日本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
1、道德時間課
日本設有專門的道德課程,道德教育課主要講授行為規范、道德法則、公德品質和做人的道理等,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采用講授、討論、交流、視聽等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道德時間課以培養“道德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道德實踐能力分三層結構:第一層是見識、判斷和情感,第二層是態度與實踐意識,第三層是實踐意志力。重點主要是第一層與第二層,第三層內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徑來承擔,并且強調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要求。
2、學科滲透
日本學校各學科教學也承擔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日本的《學習指導要領》指出國語課培養語言的實感和尊重國語的態度,培養兒童團結、謙遜、勞動、有禮貌、智慧、同情弱小、見義勇為等品德。數理學科則通過歸納推理數學能力的培養,形成合理的生活態度??傊?,各學科的教學已經注意到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特點,有意識地進行道德滲透,發揮綜合教育作用。
3、特別活動
特別活動是日本學校進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徑。日本的特別活動課,不像我國的課外活動,學??山M織可不組織,它是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組成部分,具有明確的活動目的和內容。它要為學生提供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促進個性的形成,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現能力。因此,特別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突破時空限制,包容性很強。
4、整體教育
整體教育是各種教育力量結合的統稱。一方面指學校整體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指學校、家庭和社會結合的教育工作。日本強調建立“學校一家庭一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如制定“道德教育研究學校制度’、“道德教育協同推進學校制度”,設置“道德教育推進?!?、“學校與家庭協作推進校”等,而且各中小學的家長會組織健全,家長參與學?;顒?,與學校配合,深入、廣泛地強化了整體教育目標。
二、日本德育方法的特點
1、重視德育的體驗活動
日本認為許多道德行為、意識都要通過實踐體驗才能逐步內化,凡是經過親身體驗的事物才容易理解和接受。為了加強學生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加深對大自然的體驗,提高道德實踐能力,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來,大力提倡并推行“體驗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認識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培養生存能力,以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2、注重養成教育
日本學校普遍重視特別活動中學生道德經驗的積累。特別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突破時空限制,包容性很強,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人性化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履行道德規范,反復經受鍛煉,從而養成一定的道德行為和習慣。位于東京市中心的淺草小學,他們每年還多次邀請社區的老人來這里與孩子們一起進餐,讓孩子們學會與不同年齡的人進行交流,以達到心靈教育的目的。
3、重視運用隱性教育方法
在日本,德育方法更看重文化氛圍的營造,即熏陶與訓練的教育方法。日本德育的實施方法,大都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等方式來開展。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4、“學校―家庭一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
中國的德育活動主要是在學校進行的,家庭和社會雖然也發揮一些德育功能,但其與學校的德育目標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有些大眾傳媒傳播的一些價值觀與學校德育目標完全背離,給青少年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日本不僅重視學校德育的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視家庭和社會的德育功能。利用大眾傳媒和社會文化生活開展宣傳教育,也是日本加強德育的重要、有效的途徑。日本采取“宣傳日”、“讀書周”、“座談會”等形式促進受傳者對宣傳內容的接納。
三、日本德育方法對我國的啟示
1、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
許多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都要通過實踐體驗才能逐步內化,凡是經過親身體驗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當今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經受挫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獨立生活意識和能力,體會不到勞動人民的辛苦,體會不到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
2、倡導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行為規范的指導和訓練。
養成教育作為一種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的是在人們品德形成過程中,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品德結構整體發展的意義。在道德教育中,實施養成教育符合道德認知的規律,也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源泉。要正確的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范。
3、注重德育方法的人性化。
人性已成為當今教育的共同目標和出發點,而德育是促進人性完善的核心部分。德育的人性化要體現在學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要注重個性發展;在原則上要強調權利平等;在方法上要強調正面說服、鼓勵表揚;在內容上要強調相互理解,培養團結合作、互相友愛等精神。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要適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水平。
4、構建“學校一家庭一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德育大系統中的三個子系統,學校德育系統、家庭德育系統和社會德育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三者的作用,形成合力,促進青少年道德品質得到良好發展,應當明確這三者的關系,明確家庭德育是基礎,學校德育是主導,社會德育是德育過程中的重要條件。學校應當主導這種與家庭德育,社會德育的協調機制,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三位一體”德育體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國權,追求公平與卓越的日本中小學教育[J]河北師范大學報(教育版),2008(3).
[2]于晗,中日兩國德育途徑和方法的比較[J]華章,2009(1),
關鍵詞:高中生 物理意義 基本方法
物理是高中教育中非常重視的科目,學好物理也是每位高中生所奮斗的小目標。要想學好物理就要先明白學好物理對于我們的意義,讓我們學物理的動機更明確。了解學好物理對我們的意義,就需要簡單地了解物理學的發展簡史。
一、簡述物理學的發展歷程
物理學相比其他科目是較為完整的科目,知識體系較統一,但仍存在空白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探索。也就更體現了學好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學的發展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物理學的萌芽時期,這個時期的物理知識一般包含于哲學中。人們也只能通過哲學的思維去解釋物理的現象。在人們的不斷探索中進入了第二階段,近代物理學時期。這個時期,物理學快速發展,很快與哲學分開,形成獨立的學科。隨著工業革命的出現,物理學也很快進入了第三階段,現代物理時期。在這時期很多知識逐漸體系化,并在較短時期就取得了偉大的成績,高中課本上的很多理論知識就是出自于這個時期的成果。從物理學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物理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實際上也有著不可分割的直接關系。鑒于此,作為高中生就更加有責任學好物理,為我們的社會發展獻出我們的努力。
二、高中生學好物理的意義
從長遠方向分析學好物理有助于我們將來為物理事業貢獻我們的力量,從高中生自身學習情況分析,學好物理不僅僅加大我們在高考錄取環節的籌碼,而且助于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利于我們人生的發展。
(一)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樂趣
物理學科中的很多理論知識都能夠應用到生活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后在生活中得到運用,會讓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學習帶來的自豪感。比如,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就總是會在與他人嬉鬧后來一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剛剛打的你自己都疼了。再比如,我知道摩擦力大小與受地面積有關,就會把家里的擺放物按受地面積大的一面放置。學習物理知識與生活接軌,就會發現學習物理有很大樂趣,激發我們對學習的樂趣,相信堅持學習就定有所收獲。
(二)學習物理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
物理相對于其他科目,是需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去學習的科目。這也體現了物理學科的難度,但越有難度的學科越能讓人學到更多,成長更快。物理學科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空間現象力、聯想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也因此,學好物理更能夠激發我們的潛能。
首先,學好物理能夠鍛煉學生對物理模型的運用能力。這里的物理模型指的是,根據事物的特性進行物理模型描述,使得理解事物更加容易。物理學習就是先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再對生活中的具體情況用物理模型進行分析。如,用自由落體的模型,學習如何運用這種模型去解答飛行遇到事故后的部分問題。這種思維的運用,可以訓練學生的觸類旁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科目,甚至可以把所有科目串聯在一起形成頭關聯的系統知識。
其次,學好物理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解答物理問題時往往有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然后出現多種解決方案。這種多角度思考其實就是發散思維的一種。學生在學習物理時,就會不斷地聯想類似的知識點,進行發散思考,找到共同點,進行深度理解。發散思維能夠幫助我們運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多種方法選擇去解決問題,并且最重要的是,打破常規,不局限于現有情況,尋找更具有創新思維的解決方法或是做事風格。
最后,學好物理利于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驗證能力。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實驗課,通過做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探討能力,而做實驗的過程就是驗證物理理論的過程,這有助于學生驗證思維的養成。讓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愿意通過自己的事件而得出經驗,而不是道聽途說。
三、學好物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了學好物理的意義,也就有了學好物理的動力。有了動力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就能啃下這塊“大骨頭”。
(一)學習環節緊緊相扣
學好物理不簡單但也絕對不難。做好課前預習、上課聽講、課后復習、習題練習每個環節,跟著教師的步伐一個章節一個章節掌握就能夠形成系統的物理知識板塊。有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向教師請教做到及時解決問題。
(二)認真對待錯題筆記本
錯題筆記本是避免錯誤重犯,矯正錯誤思維慣性的最佳法寶。平時認真摘抄錯誤題,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再重做一遍,或者加深理解與記憶。
(三)在課堂上積極表現,與教師互動
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并且思維能夠快速運轉,緊跟教師的步伐不錯過任何知識點。與教師互動可以增加學習物理的自信心,課下會主動學習物理知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