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46
序論:在您撰寫影視文學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專套本;英美文學;期待視野;焦慮情緒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21-02
專套本是國家教育部為了填補專升本的空缺,彌補更多的??粕究贫螌W習需要的空白,也為了節約教學資源、節約學習時間而推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學生在讀專科的同時,利用周末的時間完成本科段的學習。因為學習時間短,獲取本科畢業證快,很多在校大學生選擇了這種時髦的、快速提高自己文憑的學習方法。但是,專科和本科同時學習的壓力驟然增加使學生某些科目出現了焦慮、厭倦甚至是放棄學習的念頭,而英美文學課就是英語專套本學生的巨大障礙。面對這種壓力,一貫的傳統教學中必須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本人根據這幾年英美文學教學的經驗,在本文中提出了運用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基本理論中的期待視野概念,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消除學習焦慮,提高及格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能力,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
一、分析焦慮情緒出現的原因
“學習者必須在有了安全感,沒有煩惱的情況下才能專心完成學習任務,人性化的語言教學方法必須以此為前提?!盵1]La Forge認為,“學習焦慮感也會阻止學生對學習知識的吸收,妨礙學生學習思維的正常進行。”[2]所以,要想學好文學,首先解決焦慮情緒問題。這些焦慮情緒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
課本內容難是學生焦慮的最大原因。英美文學是英美國家民族優秀文化思想的結晶,它涉及到了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習俗等許多方面的內容?!拔膶W語言是語言應用的最高層次”。[3]在英美文學課程的內容中有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有各種典故、格言、暗示、象征等修辭手法,有古代英語,有方言。還有龐大的詞匯量。這些都使我們的學生面對文學時手足無措,感覺自信心受挫。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經用公式i+1來說明外語教學內容的難度問題。如果語言學習者現在的語言水平為i級,他能接受的語言輸入難度應該為i+1。如果難度為i+2,則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壓抑和焦慮。[4]而對于??贫蔚膶W生來說,文學里面的很多文本的難度可能是i+2,甚至是i+3或i+4嗎,這樣的難度自然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自信心缺乏是引起焦慮的另一原因。英美文學課一般是給英語本科三、四年級的學生開設的,這些學生在語言應用、文學知識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學習英美文學課相對容易。但是,專套本面對的是英語??贫蔚膶W生,他們在詞匯量、組織語言、理解文本、和文化知識積累方面顯然是存在差距的。這些差距使得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對能否順利拿出本科畢業證感到焦慮。
二、喚起學生期待視野,減輕學生學習焦慮情緒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基本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主要指接受主體或主體間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創造的預期結構。它是讀者對一部文學作品接受的前提條件,包括讀者從已閱讀過的作品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對不同的文學形式與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讀者的主觀條件。簡而言之,期待視野是讀者在閱讀文本之前的已有知識積累的總和,而這個總和可以隨著你的閱讀經歷而不斷改變。[5]但是,學生對英美國家的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不了解,對各種典故和格言不熟悉,對歷史沒有概念,這就導致學生對課本中的作品內容、作家介紹無法產生共鳴,也就是說沒有“在閱讀文本之前的已有知識積累的總和”,即沒有期待視野。沒有期待視野就沒有學習共鳴,沒有學習共鳴就沒有學習興趣,沒有學習興趣就沒有學習效果,沒有學習效果就會引起學習焦慮。所以,要想幫助學生減輕或者消除學生對英美文學的焦慮情緒,首先就應該幫助學生提高期待視野,即幫助學生在學習之前積累有關作家和作品的知識。當進入某一位作家或作品的學習時,學生的期待視野被喚起,學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觀點,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喚起學生期待視野的方法如下:
1.從專套本的大一新生開始,設置定時的電影欣賞課。選擇的電影必須有意識地與英美文學中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關。電影是學生們都喜歡的娛樂形式,電影中的聲音、圖像和音樂都會增強學生對故事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使學生對文本的具體內容和背景有了很深的了解。正如曹蓉蓉所說:“作為通俗藝術手段,電影語言相對文本更簡單直觀,能夠讓更多學生克服語言障礙,對作品的背景和情節有大致的了解,也能最快地拉近讀者的期待視野與小說文本之間的距離。因此,采取觀看影視作品是學生快速了解作品背景和整體內容的最佳方式。”[6]這個組織學習的環節雖然輕松愉快,但也不能流于形式。對學生要有嚴格監督機制和某種檢查機制。電影結束后必須對課前提出的問題做出書面作業。所提問題應讓學生感興趣,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讓學生感到太大壓力從而出現逆反心理。作業時間不超出十五分鐘。作業上交批閱,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形成書面作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寫作能力、人物分析和作品鑒賞能力、自我觀點表達能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減輕焦慮情緒。
2.為學生制定讀書計劃。本人所在學校強制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完成一定數量的書籍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這一政策要求的書單中有很多是英美文學中的名著。因此,借助好這一平臺,幫學生篩選英語??茖W生必讀的書目,并要求定時看完。學生既完成了學校的讀書考核任務,又積累了文學知識,進一步拉近了期待視野和英美文學文本的距離。必讀書單在大一新生開始就下發給學生,每本書前列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讀后形成小論文,篇幅不限。每學期末,教師批閱,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本校嚴格的讀書考試監督制度很好地保證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3.提前一周下發要學習的作家、作品的有關資料和相關評論。因為專套本的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所以學習預習環節中的查資料工作就由老師代勞。學生在閑暇時對這些文章瀏覽,在腦海中對馬上要學習的作家和作品有了大概的了解,對那些遙不可及的各種流派就少了些畏懼感。期待視野在老師的講課過程中會很容易被喚起,學生的學習就不再是的聽天書了,學習效果自然會大大提高。
4.傳統教學中用討論法喚起學生的期待視野。傳統教學法在應試教學中必須存在,但是適當地采用討論式教學必將活躍課堂氣氛,拉近教和學的關系,提高教學效率。在校的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他們都已經開始對愛情、友情、社會、歷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還不夠成熟,正盼望著有人給予正確的引導。這就是素質教育,也是很多英美文學專家所倡導的:文學教學擔當著提高大學生素質和建設大學精神文明的重任。所以,在文學課中,我們可以選擇與學生人生體驗緊密結合的愛情、友情、金錢、夢想、未來等話題進行討論。比如,在《傲慢與偏見》中我們提出的討論題是:小說中一共有幾對兒新人?他們都是為了什么而結婚?你更支持哪種結婚理由?這些問題緊扣教學重點,也與學生所關心的愛情現實主體密切相關。由于學生在上課前已經欣賞了電影并且閱讀了文本,加上自己對愛情的觀點,討論熱烈而精彩。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體和文本的主體交相融合,喚起了學生的期待視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他們的潛力。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不失時機地正確引導了學生的愛情觀、生活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時間,不能把文學課變成了不嚴肅的娛樂課,偏離了教學內容,影響了教學。
專套本教學的性質決定了英美文學必須兼顧應試教育,減輕學生的學習焦慮情緒,提高考試通過率,同時也應順應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潮流,響應教委提出的培養學生學習閱讀和欣賞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提高的目標。而喚醒學生期待視野的方法部分解決了上面的兩個問題。期待視野概念應用于英美文學教學是事半功倍的理想方法,讓學生對英美文學的學習“痛并快樂著”。
參考文獻:
[1]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78.
[2]La Forge P.G.Refl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79.
[3]Bassnet S.Grundy P.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M].Longman Group UK Ltd,1993.
[4]Krashen,Step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 on Press,1981.
[5]漢斯·羅伯特·姚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數學概念教學也應從問題開始。
數學教學應該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器。如果沒有問題,就至少沒有專注的深入的思維。數學概念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產物,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因此,數學概念的教學也應從問題開始。
著名數學特級教師張乃達先生提出了改進數學概念教學的模式。這個模式也被稱為概念的問題教學模式,用框圖示意如下:
其要點是:在采用概念的同化或概念的形成的學習模式之前,增加以下環節。
(1)通過解決初始問題的思維活動或審美活動,讓學生產生建立新概念的意識(念頭)。
(2)在給概念下定義之前,首先讓學生建立起與新概念相關的框架或觀念(即從整體上把握概念)。
(3)初始問題是能導致數學新概念產生的問題,可分為應用性和結構性兩類。其中應用性初始問題具有較好的情境性,而結構性初始問題則具有更好的結構性,更有利于意義建構的展開,前者引發的是解決問題的求真活動,后者引發的是數學的審美活動。
2.問題模式下的對數概念教學。
(1)教材簡析
①對數是一種數,是怎樣產生的?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們建立對數概念的?對數又是一種運算,能解決什么問題?其解決問題的魅力又體現在哪里?logaN的來龍去脈體現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
②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首先發明了“對數”。恩格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把“笛卡爾的坐標、納皮爾的對數、牛頓和萊布尼茲創立的微積分”共同稱為“十七世紀數學的三大發明”。
③對數函數是重要的初等函數。對數函數、指數函數(底數大于1)、冪函數(指數為正整數)都是增函數,其中對數函數增長得最慢。
④對數的基本知識。
對數是一個數,ab=N?圳b=logaN,這是問題產生的原點,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注意特殊的對數lgN和lnN(其中,lim=e)的重要價值。
對數是一種運算,理解a=N的實質。
對數運算的實質是簡化計算,正如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所說:“由于對數的發現,天文學家的壽命延長了許多倍?!?/p>
(2)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某種放射性物質不斷變化為其它物質,每經過一年,這種物質剩留的質量是原來的84%(設該物質的最初質量為1)。
【問題1】你能就此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嗎?
學生嘗試著回答:
①5年后,該種物質的剩留量是多少?(y=0.845)
②經過多少年這種物質的剩留量是原來的一半?
師:概括起來講,大家可以提出如下的三類問題。
設ab=N,①已知a和b,求N;②已知b和N,求a;③已知a和N,求b。
【評價】“問題1”是一個課題性問題,即提出了一個研究課題,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了動力,同時為學生的思維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也具有較大的難度,往往學生不能全面回答,其實我們也不一定指望學生全面回答。但三類問題中,由于只有問題③是新的問題,是從審美的愿望出發,促使學生產生一舉攻克的強烈愿望。學生從審美和完善知識結構的角度初步產生引入新概念(對數)的意識。
類比歸納,形成概念。
【問題2】如果2b=3,b唯一存在嗎?
生:這樣的b是唯一存在的。
師:請說明理由。
生:考察函數y=2x的值域(0,+∞),因為21=23,有理由作出猜想:這樣的b是唯一存在的,應該介于1和2之間?,F在看看是否可以,事實上2=
【評價】這樣“猜測――驗證――逼近”的思維方法非常重要。
當然,更多的學生是從圖象上發現b是唯一存在的。作出函數y=2x的圖象,觀察y=3與y=2x圖象的交點情況,不難發現b不僅是存在的,而且是唯一的。
教師繼續追問,要求學生說明理由,學生則表現出“欲言又止”“說也說不清楚”。
這時,引入新的概念(對數)已經是水到渠成了。怎樣引進呢?
【問題3】如果a2=2,你會求正數a嗎?
沒有學習過根式時,不知道a是什么值,引進根式后,我們就知道這個正數就是,而且是唯一存在的,還有明顯的幾何意義(邊長為1的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引進根式后,正數a就可以用符號表示了。
【評價】“問題3”是一個具體的導向性問題,學生經歷過用符號語言表示新的數學對象的過程,通過這樣的類比,會產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其實,研究的關鍵時刻引進一個符號,是數學家們常用的方法。
這時,對數概念已呼之欲出了。怎樣定義對數呢?
【問題4】如果ab=N,那么怎樣表示呢?
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冪等于N,即ab=N,則稱b是以a為底N的對數,記為logaN= b。
顯然,ab=N?圳b=logaN。
【評價】“問題4”是一個產生對數概念的問題,教師進一步指出對數式和指數式的相互關系。
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傳統的隱喻理論,他認為隱喻應作為屬于一種修辭手段而存在語言內部。隨著不斷的深入研究,學長們逐漸的也對隱喻有了一定的認知,而他們也將其認作為一種認知現象。從心理學角度和認知學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隱喻不僅僅只用于修飾語言,更多的是認識與表達經驗的思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隱喻是一種使用的具體概念來理解另外一種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部分學者認為:隱喻性就是人們在行動、思想的概念體系本質。而概念隱喻也就在這時提出,并將其作為認知語言學中重要部分之一。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的概念隱喻
(一)詞匯教學
英語對話的民族思維不僅僅能夠用詞匯體現出來,而詞匯更多的是將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滲透到了其中。在認知語言學當中,一詞多義主要是一個詞語存在許多相互之間存在聯系的一種語言現象,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的認知手段由某一個詞語的基本含義經過逐漸的演變、延伸,轉變成其他意義,也成為人們將認知逐漸的范疇化、概念化的必要結果。而教師僅僅是講解了其表面含義,很少引導并為學生解釋該詞語的隱喻意義,最終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最終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就算將單詞背誦下來,也不知其所以然,更容易很快的忘記。
(二)文化教學
語言以最廣泛的社會性存在于社會,充當其載體。而建立在共同的生理機制、認知和類似的心理基礎上的概念隱喻,要闡述的含義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由此可見,在人類的認知當中,體現出了英漢概念隱喻中的重合現象,但是因為使用語言的雙方畢竟存在文化、體制等方面的不一,所以概念的隱喻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特色。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教學中有效的利用概念隱喻,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到根源上的差異,了解到英語語言與漢語在本質上的區別,分析兩種語言不同的本質,進而認識客觀世界與人類經驗。
(三)寫作教學
在大學英語的寫作過程中,錯誤的詞匯搭配幾乎成為了大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而通過分析來看,語言的搭配離不開概念隱喻的存在,而語言的差異性也使得同樣的概念詞當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語言搭配。
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應當要求學生從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學習的目的、學習的方法等等方面有全面的更新和轉變。教師首先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理論實踐結合,務虛務實兼顧,讓語文教學從教和學兩個方面都得到改革。
一、 轉變考試觀――讓學生由應付升學轉而應對人生
相當多的學生把為了考試作為語文學習唯一的目的。他們習慣以高考考不考作為衡量學不學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學生重視做題目而輕視讀書。即使讀也只是讀課本,課本之外的一律不讀。更有甚者,就是讀課本也只讀那些他們認為和考試有關的部分。僅僅為了考試為了拿高分而學習,在這樣的功利目的驅使下,語文學習的過程必然毫無情趣可言,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越來越不重視自身語文素質的培養。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扭轉學生的考試觀。既要讓學生懂得高考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場考試,而不是人生的全部,又要讓學生知道高考檢測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而這種綜合的素質要求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接納更豐富知識的胸懷。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教師有責任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人生處處有考場,升學考試只是其中之一,學習如果只能應對升學考試,絕對是沒有眼光的。要想在每一次“考試”中取勝,單有語言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生活知識和處事能力,更需要正確的人生態度。而這些,除了從生活中觀察體驗學習之外,還可以通過讀書間接獲取。教師不僅應該對學生曉之以理,讓學生懂得通過讀課內課外的各種書籍,獲取種種人生知識,為形成生活和工作能力打下基礎,是應對人生考試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而且要把讀書作為重要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去自己學會生活。教師應該成為指導和幫助學生應對未來社會生活的良師益友。
發展的社會提出了終生學習的理念,而終生學習的基礎和終生相伴的武器之一就是語文。而這里所說的語文不是單指那種能夠解答語文試卷上的問題的知識和能力,而是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有關的語言問題所需要的閱讀和寫作、理解和表達能力,這種閱讀的靈性和寫作的悟性不是靠做題目或只學課本所能解決的。需要大量的讀書和必要的實用寫作訓練才能獲得。通過讀,獲取各個領域的新知識,通過寫,表達自己對新的事物的思考和認識,從而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如果這方面的功課不到家,即使應對了升學考試,也應付不了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的要求,過不了社會考試這個關。因此,教師要以現實為例,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教育學生著眼未來,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尤其要走出教材,多讀新書。不但通過讀書與社會生活更加密切地接觸,而且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做好必要的鋪墊,讓自己有條件跟上社會發展,永立時代潮頭。在這方面,不僅要改變部分學生把讀課外書當成讀“閑書”的思想,而且可以開設閱讀課,在課內閱讀教材以外的各種讀物,為未來的學習積累必要的知識,為應對當前和未來的種種考試奠定必要的基礎。
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參與種種不以“語文”稱之的活動,不知不覺中倒會形成高考所要求的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不盯著高考,反倒有助于高考。改變考試觀,才能走出既應對高考又應對人生考試的雙效途徑。
二、 轉變學習觀――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讓學生日常生活語文化,向生活學語文。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語文學習的內容主要是來源于課本知識,殊不知,在課本以外的生活中,可以獲得許多有用的而課本中得不到的語文知識、能力和體悟。讓日常生活語文化,時時刻刻同語文在一起,定會使語文的學習豐富多彩,富有成效。姑且不說看電影電視可以直接跟語言文字和文藝文學接觸,同課堂上一樣感受語文。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角落都有語文在,都可以從中學到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教師應當要求和指導學生睜開一雙語文的眼睛,從語文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發現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走在街上,看到各種標識和廣告,可以發現有無用字用詞的不當或漢語拼音的錯誤;走進商店,見到物品上的廣告詞和說明書,就去體會語言表達生動與否和準確與否;去公園看到楹聯和匾額,則去領悟和品味它的意義和意境;甚至看到路牌和標語,也去推想它的意義和作用。當然,教育學生從平時的交際中學語言更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聽到別人的表達簡潔清楚的、繪聲繪色的、幽默風趣的等等,主動學習之;聽到表達不清楚的、不準確的、不得體的等等,從反面吸取教訓,或者設想一個正確的替代。這樣,把語文同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大課堂,肯定會使語文學習更加有趣味,更加有實效。筆者曾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題研究時,讓學生從生活中選一個方面,從語文的角度去分析研究,發現規律,獲得認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譬如有的學生對店名廠名進行研究,研究好的店名有哪些語文的要求;有的學生對橋名進行研究,管窺語言的變化和文化的時代性;有的學生對小區名稱進行研究,體會名稱中的詩意和情趣。諸如此類,以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為素材,進行語文思考和研討,學生個個熱情飽滿,行動自覺,在饒有情趣的實踐活動中體會和學習語文,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一切,首先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理念方面有新的認識,走出語文學習就是從課本上和練習冊上學的認識誤區,煥發出一種自覺地在生活中學習的意識。
學會去發現,也學會去“愛”。發現生活中的善、惡、美、丑……更去愛山,愛水,愛周圍的人,愛植物,愛動物,愛看書,愛收集,還有愛種植,愛采摘,愛參觀訪問……愛生活就是愛語文。教師有意地引導學生習慣性地走出課堂,感悟生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豐富多彩的校園和社會生活中去,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從而使他們的情感更豐富了,頭腦中儲存的東西更多了,語文學習的天地變得更開闊了,從語文的角度思考的機會更多了,語文的能力也就隨之提高了。
讓學生語文學習生活化,使學習成為學生的需要。很多人曾經依據調查得出結論,說現在學生最不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但是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另一種現象:不少非語文學科的教師反映,在他們的課堂上某某學生看小說;許多家長跟教師說,孩子長大了,不愛與父母交流,卻經常躲在屋子里寫帶鎖的日記;也有一些學生要求加教師的QQ,要與教師聊天;更有一些學生請教師去看他們的空間和博客。而且當我們深入了解之后會發現,他們聊天、寫日記、寫博客的水平,遠比我們印象中的語文水平要高許多呢。這些情況讓我們意識到學生并非不喜歡語文,而是不喜歡那種古板的、以應對考試為目的的語文課堂教學??葱≌f、寫日記、開博客等等何嘗不是語文?這里的“看”“寫”“開”又何嘗不是在學語文?正是因為學生不是以上課的心態來對待這樣的語文學習,他們才不會有負擔和壓力,所以才能愿做和做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無興趣則很難學會學好。有強烈的升學愿望的學生,強迫自己考什么學什么,但無法逼迫自己考什么喜歡什么;而升學要求不強烈或毅力還不夠頑強的學生,則更是由著自己,不肯在語文課堂學習方面下功夫。在這種狀態下想要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卓有成效,顯然不應把希望只寄托在那種應對高考的語文教學上。如果我們不僅支持學生的時尚生活,而且讓學生認識到這些生活中處處可以學習語文,引導他們把語文學習和自己喜歡的事情結合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生活,那么,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可能不得到提高。學生可能不愛語文,但他們愛生活,特別是愛時尚的生活,使他們在生活的同時收獲語文的成績,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思路。譬如節日手機短信創作比賽,母親節博客交流,精彩的聊天記錄評析等,讓學生在完全沒有“語文學習意識”的狀態下學習和實踐著,當然傳統的朗誦會、演講會、辯論會、讀書報告會等等一樣可以使學生興致盎然地處在語文的氛圍中,潛滋暗長著語文的知識和能力。教師有意地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走進情境去“生活”,不知不覺中提高著語文能力,這不僅與當前注重素質測試的高考不矛盾,而且使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能力得到鍛煉,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 轉變作業觀――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在相當多學生的觀念中,作業就是做練習題,或者抄寫、背誦之類的要求,而且也很少有教師把讀課外書、參加與語文有關的活動作為作業,經常性地對學生具體提出要求和檢查。而我們知道事實上這些方面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極其重要,從長遠的角度講,遠比做所謂的語文練習之類的書面作業要重要得多。要想讓學生語文能力切實有效地得到提高,毫無疑問,必須先在這方面轉變觀念。
教師要首先轉變觀念,調整思路,不要把作業限定在教材,要把目光投到課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帶動學生的觀念和行為轉變,把訓練的重點由傳統作業轉移到實踐性的、生活化聽說讀寫上來。首先,要把課外讀寫作為一項常規作業來要求,不僅在內容、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而且要量化成具體要求來進行檢查。每天讀寫多少字,每月、每學期讀寫多少字,定期檢查評比,予以必要的鼓勵和督促。有的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和摘抄結合,閱讀和寫作結合,檢查摘抄筆記和閱讀隨筆,這是很好的方法,長期堅持,對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必定會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方面,如前所述,筆者認為,讀寫的數量非常重要,布置和檢查讀寫作業,在一定階段――特別是早期,主要應以檢查讀寫的數量為主。為了能更好地督促學生多讀,筆者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每天讀2篇文章,或者長篇中的2章(或6至10頁),為便于檢查,要求學生在讀書筆記上至少寫出:閱讀時間,讀物名稱,作者姓名,一兩句話概括出所讀的內容,然后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對于有特殊原因暫時耽擱沒有完成的,可以彈性地放寬時間補上。在寫的方面,淡化命題寫作,而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寫隨筆的習慣,每周不少于2000字,全年不少于10萬字。當然,除了字數的要求和檢查外,對寫作的內容和方法做些必要的講評和指導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每年閱讀100萬字左右,寫作10萬字左右,學生得到持久而扎實的鍛煉,讀寫能力毫無疑問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養成的讀寫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善莫大焉。其次,除了課外讀寫,學生還應有其他類型的語文課外實踐作業,諸如跟課文相關的資料查詢、專題調查、熱點評析、心得交流等等,把課堂教學向現實生活中延展,把書本和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的作業涉及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當然這些作業不一定是每一項全體學生都做,也不一定都要獨立完成,可以個性化地布置,靈活性地要求,不同程度地提高。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意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手、動口,興趣盎然地完成各種各樣的作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譬如給學校的道路取名,給校園不同的景點題寫名片,給某個或每個教師致頒獎詞,經典臺詞欣賞交流,制作“我的名言”“我的作品”“我的網頁”,編寫校園專題片腳本,等等,這些作業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形式,關鍵都要落實檢查,要督促鼓勵每個學生認真完成,而且要檢查批改,及時評價,從而影響和校正學生的作業習慣。除了通過這些具體的作業來強化學生的作業觀的轉變之外,更要有必要的務虛,讓學生懂得這種實踐性的、生活性的作業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游戲,而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必要手段和過程。學生思想上重視,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讓自己認真地去實踐,才會真正有效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樣,虛實結合,讓所有學生都把練習的重點從以做練習題為主,轉向全身心地投入到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中去,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扎扎實實地在實踐中成長起來。
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應當要求學生從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學習的目的、學習的方法等方面有全面的更新和轉變。教師首先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理論實踐結合,務虛務實兼顧,讓語文教學從教和學兩個方面都得到改革。
一、轉變考試觀――讓學生由應付升學轉而應對人生
相當多的學生把為了考試作為語文學習的唯一目的。他們習慣以高考考不考作為衡量學不學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學生重視做題目而輕視讀書。即使讀也只是讀課本,課本之外的一律不讀。更有甚者,就是讀課本也只讀那些他們認為和考試有關的部分。僅僅為了考試拿高分而學習,在這樣的功利目的驅使下,語文學習的過程必然毫無情趣可言,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越來越不重視自身語文素質的培養。贊可夫說:“追求分數對于掌握知識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教材變成了獲取好分數的手段。知識本身對于學生并沒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經過緊張的腦力活動而獲得的東西,以及沒有和興趣結合起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睕]有興趣的原動力,語文學習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沒有要學會的動力,也就很難出效率出成績,更不會形成終身受益的知識和能力。針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扭轉學生的考試觀。要讓學生懂得高考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場考試,而不是人生的全部;高考檢測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而這種綜合素質要求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接納更豐富知識的胸懷。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教師有責任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人生處處有考場,升學考試只是其中之一。學習如果只能應對升學考試,絕對是沒有眼光的。要想在每一次“考試”中取勝,單有語言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生活知識和處事能力,更需要正確的人生態度。而這些,除了從生活中觀察體驗學習之外,還可以通過讀書間接獲取。教師不僅應該對學生曉之以理,讓學生懂得通過讀課內課外的各種書籍,獲取種種人生知識,為形成生活和工作能力打下基礎,是應對人生考試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而且要把讀書作為重要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去自己學會生活。教師應該成為指導和幫助學生應對未來社會生活考試的良師益友。
發展的社會提出了終生學習的理念,而終生學習的基礎和終生相伴的武器之一就是語文。這里所說的語文不是單指那種能夠解答語文試卷上的問題的知識和能力,而是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有關的語言問題所需要的閱讀和寫作、理解和表達能力。這種閱讀的靈性和寫作的悟性不是靠做題目或只學課本所能解決的。通過讀,獲取各個領域的新知識;通過寫,表達自己對新事物的思考和認識,從而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如果這方面的功課不到家,即使應對了升學考試,也應付不了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的要求,過不了社會考試這個關。因此,教師要以現實為例,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教育學生著眼未來,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尤其要走出教材,多讀新書。不但通過讀書與社會生活更加密切地接觸,而且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做好必要的鋪墊,讓自己有條件跟上社會發展,永立時代潮頭。在這方面,不僅要改變部分學生把讀課外書當成讀“閑書”的思想,而且可以開設閱讀課,在課內閱讀教材以外的各種讀物,為未來的學習積累必要的知識,為應對當前和未來的種種考試奠定必要的基礎。
“高考考什么就學什么”,這種說法看上去是沒錯的,但細究起來,這說法又會帶來嚴重的問題。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學習,往往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學習目的過于直接,學習活動的針對性過于具體,就不可能形成綜合的、復雜的語文能力。道理很簡單,考試是檢測學習的結果如何,學習則是形成結果的一個過程,二者有聯系卻不能等同。跳水運動員空中轉體等高難動作是結果,但它的得來卻不是一上來就直接練這個動作。登上最高峰是目的,但一步步的攀登是過程,少了必要的環節就不能到達峰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懂得語文學習的內容同樣不能僅僅等于高考的內容。譬如朗誦、復述、理解課文插圖、背誦課文等,高考都不考,但這些卻不能不要,因為這是語文能力形成的途徑和方法。實踐也證明,目的過于“明確”,“明確”到心中只有高考;針對性特強,強到非高考內容不學,其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的。相反,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參與種種不以“語文”稱之的活動,不知不覺中倒會形成高考所要求的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盯著高考,反倒有助于高考。改變考試觀,探索素質教育和應試的契合點,尋求既應對高考又應對人生考試的雙效途徑,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生重要的任務,應當在這方面下工夫。
二、轉變學習觀――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語文學習的內容主要是來源于課本知識,殊不知,在課本以外的生活中,可以獲得許多有用的而課本中得不到的語文知識、能力和體悟。讓日常生活語文化,時時刻刻同語文在一起,定會使語文的學習豐富多彩,富有成效。姑且不說看電影電視可以直接跟語言文字和文藝文學接觸,同課堂上一樣感受語文,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角落都有語文在,都可以從中學到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教師應當要求和指導學生睜開一雙語文的眼睛,從語文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發現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走在街上,看到各種標識和廣告,可以發現有無用字用詞的不當或漢語拼音的錯誤;走進商店,見到物品上的廣告詞和說明書,就去體會語言表達生動與否和準確與否;去公園看到楹聯和匾額,則去領悟和品味它的意義和意境;甚至看到路牌和標語,也去推想它的意義和作用。當然,教育學生從平時的交際中學語言更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聽到別人的表達簡潔清楚、繪聲繪色、幽默風趣的,主動學習之;聽到表達不清楚的、不準確的、不得體的,從反面吸取教訓,或者設想一個正確的替代。這樣,把語文同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大課堂,肯定會使語文學習更加有趣味,更加有實效。筆者曾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題研究時,讓學生從生活中選一個方面,從語文的角度去分析研究,發現規律,獲得認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譬如有的學生對店名廠名進行研究,研究好的店名有哪些語文的要求;有的學生對橋名進行研究,管窺語言的變化和文化的時代性;有的學生對小區名稱進行研究,體會名稱中的詩意和情趣。諸如此類,以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為素材,進行語文思考和研討,學生個個熱情飽滿,行動自覺,在饒有情趣的實踐活動中體會和學習語文,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一切,首先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觀念方面有新的認識,走出語文學習就是從課本上和練習冊上學的認識誤區,煥發出一種自覺地在生活中學習的意識。
學會去發現,也學會去“愛”。發現生活中的善、惡、美、丑……更去愛山,愛水,愛周圍的人,愛植物,愛動物,愛看書,愛收集,還有愛種植,愛采摘,愛參觀訪問......愛生活就是愛語文。教師有意引導學生習慣性地走出課堂,感悟生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把語文學習延伸到校園和社會生活中去,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從而使他們的情感更豐富了,頭腦中儲存的東西更多了,語文學習的天地變得更開闊了,從語文的角度思考的機會更多了,語文的能力也就隨之提高了。
讓學生語文學習生活化,使學習成為學生的需要。很多人曾經依據調查得出結論,說現在學生最不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但是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另一種現象:不少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反映,在他們的課堂上某某同學看小說;許多家長跟老師說,孩子長大了,不愛與父母交流,卻經常躲在屋子里寫帶鎖的日記;也有一些學生要求加老師的QQ,要與老師聊天;更有一些同學請老師去看他們的空間和博客。而且當我們深入了解之后會發現,他們聊天、寫日記、寫博客的水平,遠比我們印象中的語文水平要高許多。這些情況讓我們意識到學生并非不喜歡語文,而是不喜歡那種古板的、以應對考試為目的的語文課堂教學。看小說、寫日記、開博客等何嘗不是語文?這里的“看”“寫”“開”又何嘗不是在學語文?正是因為學生不是以上課的心態來對待這樣的語文學習,他們才不會有負擔和壓力,所以才能愿做和做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無興趣則很難學會學好。有強烈的升學愿望的學生,強迫自己考什么學什么,但無法逼迫自己考什么喜歡什么;而升學要求不強烈或毅力還不夠頑強的同學,則更是由著自己,不肯在語文課堂學習方面下工夫。在這種狀態下想要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卓有成效,顯然不應把希望只寄托在那種應對高考的語文教學上。如果我們不僅支持學生所為的時尚生活,而且讓學生認識到這些生活中處處可以學習語文,引導他們把語文學習和自己喜歡的事情結合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生活,那么,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可能不得到提高。學生可能不愛語文,但他們愛生活,特別是愛時尚的生活,把語文學習跟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使他們在生活的同時收獲語文的成績,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思路。譬如節日手機短信創作比賽,母親節博客交流,精彩的聊天記錄評析等,讓學生在完全沒有“語文學習意識”的狀態下學習和實踐著。當然,傳統的朗誦會、演講會、辯論會、讀書報告會等一樣可以使學生興致盎然地處在語文的氛圍中,潛滋暗長著語文的知識和能力。教師有意地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走進情境去“生活”,不知不覺中提高著語文能力,這不僅與當前注重素質測試的高考不矛盾,而且使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能力得到鍛煉,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轉變作業觀――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在相當多學生的觀念中,作業就是做練習題,或者抄寫、背誦之類的要求,而且也很少有教師把讀課外書、參加與語文有關的活動作為作業,經常性地對學生具體提出要求和檢查。而我們知道事實上這些方面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極其重要,從長遠的角度講,遠比做所謂的語文練習之類的書面作業要重要得多。要想讓學生語文能力切實有效地得到提高,毫無疑問,必須首先在這方面轉變觀念。
教師要首先轉變觀念,調整思路,不要把作業限定在教材,要把目光投到課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帶動學生的觀念和行為轉變,把訓練的重點由傳統作業轉移到實踐性的、生活化的聽說讀寫上來。首先,要把課外讀寫作為一項常規作業來要求,不僅在內容、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而且要量化成具體要求進行檢查。每天讀寫多少字,每月、每學期讀寫多少字,定期檢查評比,予以必要的鼓勵和督促。有的老師要求學生閱讀和摘抄結合,閱讀和寫作結合,檢查摘抄筆記和閱讀隨筆,這是很好的方法,長期堅持,對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必定會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方面,筆者認為,讀寫的數量非常重要,布置和檢查讀寫作業,在一定階段――特別是早期,主要應以檢查讀寫的數量為主。為了能更好的督促學生多讀,筆者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每天讀2篇文章,或者長篇中的2章(或6-10頁)。為便于檢查,要求學生在讀書筆記上至少寫出:閱讀時間,讀物名稱,作者姓名,一兩句話概括出所讀的內容,然后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對于有特殊原因暫時耽擱沒有完成的,可以彈性地放寬時間補上。在寫的方面,淡化命題寫作,而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寫隨筆的習慣,每周不少于2000字,全年不少于10萬字。當然,除了字數的要求和檢查外,對寫作的內容和方法做些必要的講評和指導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每年閱讀100萬字左右,寫作10萬字左右,學生得到持久而扎實的鍛煉,讀寫能力毫無疑問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養成的讀寫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善莫大矣。其次,除了課外讀寫之外,學生還應有其他類型的語文課外實踐作業。諸如跟課文相關的資料查詢,專題調查,熱點評析,心得交流等,把課堂教學向現實生活中延展,把書本和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的作業涉及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當然這些作業不一定是每一項全體學生都做,也不一定都要獨立完成,可以個性化的布置,靈活性的要求,不同程度的提高。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意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手、動口,興趣盎然地完成各種各樣的作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譬如給學校的道路取名,給校園不同的景點題寫名片,給某個或每個老師致頒獎詞,經典臺詞欣賞交流,制作“我的名言”“我的作品”“我的網頁”,編寫校園專題片腳本等等。這些作業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形式,關鍵都要落實檢查,督促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去完成,而且要檢查批改,及時評價,從而影響和校正學生的作業習慣。除了通過這些具體的作業來強化學生的作業觀的轉變之外,更要有必要的務虛,讓學生懂得這種實踐性的、生活性的作業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游戲,而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必要手段和過程。學生思想上重視,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讓自己認真去實踐,才會真正有效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在這方面,一是曉之以理,幫助部分學生克服輕視實踐性作業的錯誤思想;二是嚴格要求,幫助學生形成這種實踐習慣;三是及時講評,激勵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這樣,虛實結合,讓所有學生都把聯系的重點從以做練習題為主,轉向全身心地投入到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中去,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扎扎實實地在實踐中成長起來。
觀念的轉變必將帶來行動的變化,學習目的、學習重點和學習方式的改變,一定會帶來學習效果的不同,從轉變學生觀念入手來改革語文教學,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關鍵詞] 概念圖; 思維導圖; 寫作困難; 寫作障礙;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曹培杰(1983—),男,河南許昌人。博士,主要從事區域教育信息化整體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政策、數字化學習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將知識和情感通過書面語言準確地表述出來,從而滿足個體的情意表達需要,即“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學生在寫作時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包括遣詞造句、推敲字詞、凝練語言等,并且能夠圍繞主題合理安排文章結構,也就是布局謀篇的能力。寫作的這些內在要求,使得作文教學成為一個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燙手山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反映,“越是到高年級,學生寫作就越容易出問題”,“每個班級里面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遭遇到寫作障礙”。很多學生畏懼作文,拿到題目后往往咬上半天筆頭,也還是不知該從何處落筆。近年來,我們在北京和寧夏的16所小學中開展了寫作現狀調研,結果發現,寫作困難現象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普遍存在,6%至21%的學生存在寫作障礙,而且這一比例隨著年級上升呈現明顯攀升的趨勢,遭遇寫作困難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尤其到了高年級,寫作將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那么,寫作困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該如何改進?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概念圖支持作文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寫作困難現象的歸因分析
針對寫作困難現象,我們收集了160份寫作困難學生的作文樣本。通過分析發現,這些作文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比如:無法在給定的時間內寫出作文;寫作內容貧乏、言之無物;詞匯使用單一;作文像是寫流水賬,沒有任何新意;句子之間缺乏聯系;結構松散等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很多語文教師認為,“生活積累不足是主要原因,因為小學生年齡尚小、閱歷尚淺而導致無話可寫”。但是,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指出,[1]在這個知識爆炸年代,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量遠遠超過前人。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辨別是非的要求,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愛好、追求和理想,并且身處一個時而變幻色彩、時而涌起波瀾的天真爛漫的年代,其中不僅蘊含豐富的寫作素材,而且飽含扣人心弦的情感體驗。在我們的訪談中,一位擁有三十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就提到,“我私底下觀察到娃娃們在課下交談時,一講到身邊的趣事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中間還總能蹦出一些富有童趣的語句??墒?,一旦讓他們寫下來,就會遇到困難,說和寫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梢?,寫作困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學生生活經驗不足,而在于內隱寫作能力的欠缺。
從作文心理學來看,[2]寫作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在工作記憶中加工,并及時將加工的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寫作中伴隨著各種不同加工水平之間的競爭。而寫作困難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作者既要進行高水平加工,如確立作文的目標、進行總體計劃等,又要進行低水平加工,如分配注意給拼寫、標點、簡單句法等。這種低水平加工與高水平加工的同時性,增加了寫作時各加工水平間注意分配的難度。在工作記憶的有限容量與時限內,完成如此多的任務,并不是一件易事。在寫作教學中,如果能將這兩種不同水平的認知加工進行分層處理,將有助于克服寫作困難。相關研究表明,[3]作者對寫作前構思的計劃和管理,將是提高作文質量的有效策略之一。作家(專家型作者)寫作前投入大量的計劃時間,相反,寫作困難學生(新手型作者)投入很少時間做計劃。此外,新手型作者往往使用無效的、不成熟的計劃策略。結果,他們的作文總是離題萬里、冗余、機械錯誤、缺乏組織與協調。可見,能否進行有效的寫作計劃將會對作文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概念圖是支持寫作計劃的有效認知工具
概念圖是近年來在教育教學中逐漸興起的一種認知工具,非常適合在計劃和構思階段幫助學習者厘清思路、拓寬思考空間,從而更好地謀劃、統籌全局。概念圖首倡者Novak認為,[4]概念圖是一種形象表達命題網絡中一系列概念含義及其關系的圖解,主要由節點(概念)、連接節點的線段(關系標簽)、命題關系等部分組成。概念圖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功能,在學科教學、教學評價等領域應用廣泛。概念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識,能有效呈現思維的過程及知識的關聯,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在寫作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方興未艾。從已有相關研究來看,[5]使用概念圖等可視化工具來設計寫作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和寫作興趣,學生的作品會呈現出更多的觀念、更詳細的內容及更長的篇章,體現出更好的文字組織能力。并且,概念圖有利于小學生寫作思維與技能的培養,[6]有助于提高學生選擇合適主題詞構建作文框架、將事件整合到作文主題中以及描繪事件情景等方面的能力。[7]此外,由于在教學中使用了概念圖,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學生在寫作態度上也有了積極的變化。[8]總之,概念圖可以有效支持寫作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厘清寫作思路、拓展構思空間,從而突破寫作障礙。
三、基于概念圖的作文教學模式構建
為了克服傳統寫作教學的不足,我們與三名優秀語文教師共同組成課題研究小組,在借鑒先進寫作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她們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初步構建出概念圖的教學應用模式。之后,在北京延慶一所重點小學的三個班級中進行了一個月的教學實踐。根據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我們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了修改完善,最終形成了基于概念圖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旨在將概念圖技術整合到寫作教學中,通過圖形表征來顯化寫作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擴充概念節點,建立更廣泛的概念聯系,以此打開寫作思路,形成寫作框架,最終達到“樂于寫、專于寫”的目標。
該模式包括以下五個教學環節。第一,聯系生活、確立主題?!皩懯裁础焙汀霸趺磳憽笔菍懽鞯膬蓚€主要問題。其中,“寫什么”是起決定作用的。[9]傳統寫作教學往往把重心放在“怎么寫”上,只關心寫作技能、方法和策略的訓練,而忽視了寫作的現實性、趣味性以及表達真情實感的重要性。即只著眼于“導流”,而忽略了“開源”,久而久之,寫作就變成了“無源之水”,這也是當前很多學生面對寫作題目搜腸刮肚卻不能下筆成文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確定寫作主題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關注點,選擇一些可以打動人心、能夠激起學生想象空間的話題作為作文題目。之后,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搜集生活里面經歷過或看過、聽過的鮮活案例作為寫作素材。
第二,交流共享、羅列概念。組織學生圍繞寫作主題開展頭腦風暴,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想法。同時,教師有意識地在黑板上板書出學生提及的關鍵概念。比如,在圍繞“春游”進行的頭腦風暴中,教師先展示了一張“春游”的圖片,然后詢問學生是否有過春游的經歷,在春游的過程中有何見聞。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出現了“天氣”、“人物”、“風景”、“趣事”、“語言”、“時間”、“地點”等方面的相關詞匯,教師依次將這些概念提取出來并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就可以把眾多與春游相關的概念羅列出來,為下一個環節的合作繪圖奠定基礎。此外,如果遇到一些主觀色彩比較強的題目時,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厘清題意,避免因為無法把握主題而列舉不出概念的問題。
第三,合作繪圖、厘清關系。首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繪圖。為什么是小組合作繪圖而不是個人單獨繪圖?這主要來源于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小組合作至少具有兩個優勢:一是“人多力量大”,相對一個人而言,一個小組可以提出更多的寫作概念,這有助于寫出內容更加豐富的文章;二是小組協作可以有效降低繪制概念圖的難度,對于小學生而言,厘清概念的層級關系是有一定難度的,同伴之間的互相啟發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更清晰的作文條理。在概念圖教學初期,學生往往會遭遇到很多困難,包括羅列不出更多的概念、分不清楚概念之間的類屬關系等。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厘清概念之間的層次和類屬關系。比如,在上述與春游有關的概念中,第一個層次的概念有“天氣”、“人物”、“趣事”等,“相貌”、“語言”、“心理活動”等概念在層次上應該隸屬于“人物”這一上層概念,“起因”、“時間”、“地點”、“活動”則隸屬于“趣事”這一上層概念。隨著教學的開展,學生逐漸熟悉了概念圖的繪制方法,這時就應逐步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繪制作文概念圖。
第四,修改完善、形成特色。同一個作文題目,可以勾畫出不同的概念框架圖。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小組合作繪圖的基礎上,自主修改并完善自己的概念圖,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寫作框架,從而為每個學生都能寫出具有特色的文章奠定良好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一問,說一說,想一想”的啟發式教學,從元認知的層面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寫作思路,找出其中的不足,并進一步完善寫作構思。
第五,寫作文章、總結提高。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已經繪制出了一幅蘊含豐富內容和層級關系的概念圖。這其實就是一個邏輯清晰的寫作提綱,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內容,用書面語言將心中的想法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完成作文后,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并從中提煉方法,幫助其他學生盡快掌握常用的寫作手法。
四、研究方法
為了驗證這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新疆庫爾勒市HS學校選擇小學三年級的兩個班進行對比實驗研究。HS校是當地名校,師資力量雄厚,硬件設施一流。本研究選擇的兩個班級都是“網絡班”,即學生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在寫作教學中可以利用Inspiration和Office軟件繪制概念圖并當堂打寫。在實驗前,我們對參與實驗的人員進行了兩場“概念圖教學理念與方法”方面的培訓,以保證教師和學生都具備繪制概念圖的能力。實驗于2011年10月開始,共持續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本研究的實驗假設:同等條件(相同課時、相似的教師與學生的水平等)下應用概念圖輔助寫作的學生與不使用概念圖輔助寫作的學生在作文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一)被試
本研究的被試為小學三年級學生,包括一個實驗班和一個對比班。為了保證實驗的有效性,我們對無關變量進行了嚴格控制。具體做法為:選取三年級所有學生進行統一命題作文測試,根據測試得分及其他變量情況選擇水平最為接近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比班。這兩個班級在教師變量(年齡、學歷、工作經驗、教學水平等)和被試變量(原始寫作水平、平均年齡、性別比例、作文課時等)上基本一致,不存在顯著差異,可以作平衡處理。其中,實驗班學生共31人,男生17人,女生14人;對比班學生共31人,男生16人,女生15人。
(二)材料
在教學材料上,采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課本。在作文評分標準上,我們采用了朱作仁教授編制的《小學生作文量表》。[10]該量表是小學作文評分的常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總分為100分,具體各項分值為:“中心”占30分,“質料”占18分,“條理”占20分,“語言表達基本功”占24分,“修辭”占8分。
(三)實驗過程
在實驗過程中,為防止出現霍桑效應,學生均未被告知正在進行的實驗,在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上,實驗班和對比班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在實驗班的寫作教學中采用基于概念圖的寫作教學模式,而對比班則按傳統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考查實驗班和對比班寫作技能的初始水平,我們以《太空見聞》為題進行了命題作文,并嚴格按照《小學生作文量表》進行評分,選擇寫作水平最為接近的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對比班和實驗班。這兩個班級的學生在寫作總分和各項分值上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符合對比實驗的前提要求。教學活動從2011年10月開始,至2012年1月結束。實驗班以概念圖輔助寫作教學,平均每兩周一次,每次一個課時(40分鐘),實驗班與對比班的寫作教學課時完全一致。在實驗班,每次作文教學都要求學生根據作文題目繪制概念圖,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聯想、完成作文。而在對比班,采取傳統作文教學,一般流程為先講解滲透寫作方法,然后以“小練筆”形式進行隨堂寫作,期間不做其他無關的干預。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后進行后測,作文題目、評分標準等與前測時保持一致。
(四)數據處理
收集測試數據并整理,運用SPSS15.0進行統計處理。
五、結果分析
運用SPSS對兩組學生的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從作文總分可以看出,實驗班平均得分為78.90,對比班為74.13,實驗班比對比班的作文總分高4.76分,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T=2.69,P
六、討論與建議
本次實驗初步驗證了概念圖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研究假設,在提高寫作條理性和確立文章中心上具有顯著效果。在近半年的實踐探索中,我們建構了概念圖教學模式,開展了對比實驗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一)利用概念圖進行寫作教學的策略
第一,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如果教學理念沒有轉變,實施基于概念圖的新型寫作教學模式只能是空談,很有可能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危機之中。傳統寫作教學過于注重寫作技能的學習,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尤其是把學生當作一個按照固定流程完成任務的“寫作機器”,而不是一個具有豐富情感體驗和充分生活積累的“人”,這是造成目前寫作教學低效、寫作困難凸顯的主要原因。寫作能力作為一種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僅僅通過教師講授寫作方法并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引導學生充分調動生活體驗,并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經歷寫作的全部過程,包括構思、完善、撰寫、修改等,通過“做中學”、“練中悟”來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提出的概念圖輔助寫作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在課堂中創設了語言訓練、拓展閱讀、協作構圖等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沉浸到寫作學習之中,通過類似真實的學習活動來體驗文字表述、布局謀篇、下筆成文的方法,從而達到提升作文能力的目標。
第二,雖然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積累和生活體驗,但在應用概念圖進行作文教學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接觸寫作時間不長、寫作底子薄弱、學習能力尚需加強等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多一些引導和示范。比如,在教學初期,教師可以在學生繪制完概念圖后展示自己繪制的、具有更豐富內容的概念圖,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模板,這其實就是一個形象化的“腳手架”,有助于學生打開寫作思路。對于寫作困難的學生,教師應在巡堂中進行針對性指導,講概念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拓展思考空間。
(二)概念圖輔助寫作的優勢和不足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有效應用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寫作障礙、提升寫作能力。這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作文的條理性方面,概念圖層級清晰,可以提供一個形象化的寫作框架,幫助學生克服結構松散、邏輯混亂、語言顛三倒四等常見問題,有效提升作文的層次性和條理性;第二,在作文的主題確立方面,通過合作學習和教師引導,學生緊緊圍繞作文題目繪制概念圖,其中的每一個概念都反映了作文主題的一個側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寫作框架,幫助他們在寫作時兼顧事物的每一個側面,更全面地闡釋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至于出現文章跑題、中心不明確等問題。比如,在描寫人物時,學生依據繪制出的人物特點概念圖進行寫作,不僅能夠從動作、語言、神態等外在特點上進行描寫,而且能夠關注到人物的個性、品質等內在特點,從而更全面地描繪人物的整體形象。另外,概念圖教學有助于提升寫作興趣,學生對于繪制概念圖充滿興趣,甚至主動利用課下時間搜集圖片來美化概念圖。于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減少了寫作恐懼感,逐漸對作文課產生了興趣。
但是,任何認知工具都有局限性,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座架”是技術存在和活動的方式,“技術能夠存在和發展是由于對人和物進行限定性強求”。[11]概念圖并不是一劑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培養學生的整體寫作能力,單靠概念圖是遠遠不夠的。本研究發現,概念圖并不能幫助學生提升正確使用標點的能力,也不能提高行款正確、書寫規范的意識,更不能幫助學生寫出更精準的詞匯、優美的語句以及運用更加豐富的修辭手法。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在提升修辭手法、升華主題等方面下更多的工夫。
總之,通過實驗驗證,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利用概念圖輔助寫作教學能夠促使小學生的寫作技能向積極方面轉化,對于提升寫作條理性、邏輯性、全面性以及確立文章中心思想等方面具有明顯作用,但在修辭運用、語言表達等方面作用有限,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國正.寫作教學管窺[J].課程·教材·教法,1992,(9):43~45.
[2] 劉淼.作文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8.
[3] 戴健林,許尚俠,莫雷.作文前構思時間分配及其對寫作成績影響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36~40.
[4] Novak, J. D., & Alberto Canas, J.. The Theory Underlying Concept Maps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m [DB/OL].[2011-11-21].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37.2955&rep=rep1&type=pdf. Retrieved.
[5] 趙金坡,黎加厚.概念圖在小學高年級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65~67.
[6] Lewis, R. B.. Assistive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Today’s Realities and Tomorrow’s Promises[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8,31(1):16~26.
[7] 胡來林.語音識別和概念地圖技術支持寫作困難學生寫作的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28~31.
[8] Montali, J. & Lewandowski, L.. Bimodal Reading: Benefits of a Talking Computer for Average and Less Skilled Readers[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6,29(3):71~79.
[9] 劉國正,張定遠.作文教學漫談[J].中學語文,1993,(5):20~22.
小學生在學習幾何過程中需要經歷的幾個水平
荷蘭學者范希爾夫婦經過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長期探索,指出學生的幾何思維主要存在5個水平:直觀、分析、推理、演繹以及嚴謹。這五個水平并不是連續的,但它們之間卻是順次的。根據范希爾理論所給出的學生幾何思維水平,學生相對應開展的學習活動表現為:熟知、受指導的定向、描述、自由定向以及整合階段。這一理論對于有效指導幾何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對幾何教學的要求以及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認為小學生的幾何學習發展水平劃分為以下幾個水平(如圖):
水平1:直觀/表象
學生能按照外觀從整體上識別圖形,這種識別活動常常依賴于具體的樣板,如學生說所給的圖形是長方形,因為“它看起來像是門”,這時他們并不關心各種圖形的特征性質,也未能清楚地認識各種圖形的性質,僅僅是建立一種直觀感知,在頭腦當中留下的相關物體的表象信息。
水平2:描述/分析
此時學生已能確定圖形的特征性質,并依據圖形的性質來識別圖形;但處于這一水平的學生尚不能清楚地指明兩類圖形之間的關系。
水平3:抽象/關聯
這時學生已能形成抽象的定義,區分概念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并能通過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將圖形初步分類;但處于這一水平的學生尚不能貫通概念間的邏輯聯系。
水平4:貫通/系統
這時學生已能理解幾何概念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概念在相應的知識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較為深刻和全面。
目前在小學生學習幾何概念中所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強調素質教育,特別是各種能力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關鍵??臻g想象能力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進行觀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是邏輯思維與幾何知識及相關技能、經驗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智力開發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小學生在學習幾何概念時,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鮮明要素和非鮮明要素相互干擾,無法建立清晰的概念表征
(1)僅注意概念中較明顯的特征。例如,“正方形是四邊相等的四邊形”,“長方形是對邊相等的四邊形”,而把“四個角都是直角”這個特征遺漏了。因為在幾何圖形中,邊的長短比較直觀,而角的大小則比較隱蔽。
(2)把圖形的某些表面形象作為概念的本質特征。例如,“長和寬不一樣的是長方形”,“長方形是兩條寬和兩條長”,“有高、長、斜邊的是平行四邊形”等。
(3)受直觀材料的影響。例如,“一張紙摸上去光溜溜的是面積”等。
(4)不能準確使用數學術語。例如,在回答什么是“平行線”時,不會用“相交”這個術語表達,而說成“兩條線永遠不會碰頭”,把射線說成“把一條線永遠射下去”等。
2.對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的區分能力不強
任何事物都既有本質屬性,也有非本質屬性。所謂掌握幾何概念,就是掌握幾何中同類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關鍵是必須把幾何概念的特殊(非共有)因素和一般(共有)因素區分開來,如果找不出一類事物所共有的一般屬性,也就難以確定這類事物的本質屬性。
3.抽象概括能力弱
抽象和概括是緊密聯系的,只有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才能概括,思考具有概括性才能進行抽象。任何一個幾何概念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小學生,特別是第一學段的學生,處于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抽象概括能力比較弱。
支架式問題在小學幾何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所謂支架式問題,指的是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和問題解決提供一種框架、腳手架問題,能夠促進學習者對相關教學的深入理解,能夠將復雜的問題分解,以便于學習者能夠順利地解決復雜問題。這種教學思想來源于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設計教學中的“支架”式問題需要考慮支架搭建的有效性,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是否臨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能夠進一步逼近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潛在發展水平”。結合張紀云老師《平移和旋轉》這節課,下面將具體闡述支架式教學的具體應用方式和策略。
1.以問題探究為核心,實現學生的知識建構
問題解決是數學教學中的核心、關鍵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也是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目標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問題為紐帶,以探究為核心,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基于問題解決的方式來建構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2.巧設問題情境,搭建有效“支架”子問題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有利于意義建構。根據數學問題的結構,我們可以把數學問題界定為良構問題和非良構問題。非良構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策略,往往與創新聯系在一起。在解決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搭建恰當的“支架”式子問題幫助學生走進成功解決問題的宮殿。
在《平移與旋轉》這節課當中,張教師首先通過創設“為了迎接2010年亞運會,廣州在美化廣州的工程建設中,市政府在道路擴建中遇到了需要保留一棟歷史悠久的嶺南古屋”的非良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平移與旋轉現象的探索欲望。教師并沒有直接指導學生解決問題,而是搭建了兩個有效的“支架”問題,引導學生打好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必備知識和技能基礎。在解決支架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兩組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轉現象的展示,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感官去接觸有關的對象,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
3.提供有梯度、針對性明確的支架問題內容以及多元感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