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45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學的認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宏觀經濟學探討的是國民經濟總體的運行規律,主要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宏觀經濟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學習宏觀經濟學有利于從整體角度把握社會發展狀況,從經濟學的層面分析社會發展趨勢。本文主要簡單的闡述了對宏觀經濟學的認識,內容涉及到宏觀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內容、發展經歷、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等,在此基礎上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失業現象。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內容;發展;中國失業現象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宏觀經濟學概述
(一)什么是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通過研究整個國民經濟各種總量的變化,來說明資源利用是如何得以優化的經濟學理論。由于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就業總水平以及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被稱之為就業理論、收入理論。
(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宏觀經濟學是以整個國民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的,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廣泛。縱觀宏觀經濟學,研究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計量模型[1]。宏觀經濟理論主要包括投資理論、貨幣理論、經濟周期理論、消費函數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等等。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經濟政策效用等。宏觀經濟計量模型主要包括各派理論建立的不同的經濟模型,主要用于經濟理論的驗證等。
二、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宏觀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總體說來,它的產生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萌芽階段。凱恩斯之前,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觀領域,但是部分經濟學家也開始涉足宏觀經濟問題,從經濟整體角度來看待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就是宏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又被稱之為宏觀經濟學的古典學派。第二階段:形成階段。宏觀經濟學的形成與著名的凱恩斯革命是分不開的。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使古典宏觀經濟理論陷入了困境,美國失業率在不斷上升,同時國民經濟總產出在不斷下跌,在這一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意識到失業率和總產出不是常量,而是變量。于是,以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積極探索宏觀經濟理論,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理論上分析了失業長期存在的原因,這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第三階段:補充拓展階段。凱恩斯革命之后,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關注起了宏觀經濟,對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拓展。著名的IS―LM模型、消費投資與貨幣需求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菲利普斯曲線等都是這一時期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成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M.Friedman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現代貨幣主義。現代貨幣主義認為,市場機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主張政府應實行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與此同時,中央銀行應執行貨幣供給原則,保持貨幣存量的穩定增長。現代貨幣主義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經濟學理論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架構。
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
(一)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有一定的聯系的。首先,兩者均采用了實證分析法,都屬于實證經濟學。其次,兩者互為補充。宏觀經濟學是從宏觀角度分析國民經濟,微觀經濟學是從微觀角度分析國民經濟,兩者互為補充,共同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化。最后,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宏觀經濟學是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宏觀經濟學并不是微觀經濟學的簡單加總[2]。
(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第一,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以家庭、廠商等單個經濟單位為主要研究對象;宏觀經濟學則以整個國民經濟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整體角度分析國民經濟的運行規律與特點。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經濟,即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宏觀經濟學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運用平均量或個量的總和來分析整體經濟運行情況。第三,基本假設不同。對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是基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等基本假設,假設“看不見的手”能夠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假設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通過“看得見的手”調整市場機制的缺陷。第四,基本內容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圍繞這一中心理論還涉及到生產理論、分配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具體包括開放經濟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等。
四、宏觀經濟學論中國失業現象
(一)中國失業現象分析
根據宏觀經濟學的失業理論,失業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不同的失業類型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經濟發展的同時就業反向惡化是中國失業現象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中國失業現象作簡要分析:第一,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主要是指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造成中國摩擦性失業現象嚴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求職者缺乏就業信息,求職者自身條件與工作崗位難以匹配?,F階段中國失業現狀是:社會經驗不足、技術能力不強的高校畢業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不少職員因各種原因而辭職失業;廣大農民工盲目涌入城市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些都造成了摩擦性失業。第二,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主要是指勞動力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失業。中國結構性失業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求職者數量質量與人才市場需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造成有的地區擁有大量工作職位卻無人求職,而有的地區則多人爭搶同一職位,如東西部地區經濟差異性造成東部地區人滿為患,西部地區無人問津;二是求職者自身素質較低,專業性人才短缺,一方面大量求職者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苦于缺乏技術性人才。第三,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主要是指由于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它一般出現在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2008年的經濟危機造成中國失業人數增加就屬于周期性失業。
(二)中國失業現象的應對措施
第一,多方位防止結構性失業。加強勞動力市場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打破地域界限,建立空崗報告制度,最大限度的披露空缺崗位,繼續完善市、區、街三級就業體系,促進就業人員的流動,全面提升就業者的專業性素質等等都是防止結構性失業的重要措施。第二,提高就業服務水平,防止摩擦性失業。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F階段中國各大高校頻頻擴招,難免會造成人才質量的下降。為了防止結構性失業,必須完善高校教育體制,注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求職者的專業能力;加大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的資金投入,大力支持培訓機構的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完善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培訓與職業指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素養。第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應對周期性失業。為了應對周期性失業,可以增加政府開支、降低稅率、增加貨幣供給量等。我國要實行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深化企業改革,確保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大力加強民生工作,解決消費不足問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推行利率市場化等。同時,政府還可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失業者可以得到保險金,子女年幼的母親、殘疾人可以得到補助等[3]。
五、結論
總而言之,宏觀經濟學是將整個經濟活動看做一個整體,通過對經濟系統總體行為的分析,研究一國經濟的總體趨勢的一門經濟學科。宏觀經濟學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學理論的完善而不斷發展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宏觀經濟學將會真正應用于社會實踐,促進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武建奇.關于宏觀經濟學研究范圍的思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8(03)
西方經濟學由于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它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如果你不做進一步的思考,你會認同西方經濟學對一些經濟現象所做的解釋。比如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費者為什么會受欺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對稱,消費者是不會受欺騙的。
經濟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經濟現象、操作、理論。經濟現象是我們天天能夠看得見和體會得到的,比如雞蛋多少錢一斤,上海股票多少點,某公司雇傭多少員工。操作則是我們需要思考才能夠感覺得到的,比如企業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它們為什么大多數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方式。理論則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比如什么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經濟現象、操作、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經濟理論是基礎,經濟現象則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操作是根據經濟理論而形成的。經濟操作賴以存在的理論,既包括書面的理論,也包括實際中應用,但沒有在書面上出現的理論。由于有一部分經濟理論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這就會使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在一些時候被認為沒有理論依據。經濟理論是以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為原料的一種邏輯思辯,它既包括書本上的經濟理論,也包括非書本上的經濟理論,如散落在普通人觀念里的經濟理論。
1、經濟現象。
在經濟現象這個層次,西方經濟學是很有欺騙性的,因為西方經濟學就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以西方微觀經濟學為例,它是以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下,西方微觀經濟學開始分析構成市場的兩個方面:供給和需求。以供給為核心的理論是生產、成本、利潤理論,以需求為核心的理論是效用理論、預算理論及收入理論,最后對市場的類型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從而得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的結論。這些理論,表面上都有道理,因為人們觀察到的經濟現象,是單個的、割裂的、片面的經濟現象,這和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正好一致。
我們都熟悉需求曲線,它描述的是商品(或產品,下同)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錢,如果價格越低,買到的東西越多。而需求曲線告訴我們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越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粌r格越低,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于需求量為什么會隨價格的高低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有一個解釋,說是邊際效用遞減,比如吃一個蘋果覺得很過癮,吃10個蘋果就難受,因為第10個蘋果的效用是負效用。由于每個蘋果的效用不一樣,自然它們的價格也不一樣,由此,消費者可以得到好處,這個好處叫做消費者剩余。
我現在要問的是:消費者買商品的錢是那里來的?是賺來的?借來的還是其他人給的?我假定錢是賺來的,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就是商品形成的過程,錢和商品有一種天然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存在在簡單的數字里,比如8=2*4,8=2*2*2等等。我設商品是M,錢是N,如果要讓商品和貨幣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數就可以了。我要加的這個系數,在微觀經濟學里叫價格。至于價格的漲跌,是擁有商品的人和擁有貨幣的人斗爭的結果。西方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利用邏輯分析方法的缺陷及人們熟視無睹的數字之間的關系,片面地把需求僅僅看成是需求,而無視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生產與分配的層次問題,更無視生產與分配存在的制度基礎。在貨幣制度的基礎上,生產的過程也是分配的過程,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同時也是產品形成的過程。錢不能吃也不能穿,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分配產品的工具。
貨幣作為分配工具,它是通過一系列的交換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把交換的過程斷章取義,那有什么意義呢?需求和價格的關系,在人們購買之前已經存在,因為你賺錢的時候,你已經為給你錢的人生產出了產品,你去買產品的時候,只是你憑“錢”這個憑證去把你的東西取回來而已,至于你取回多少,就要看產品的價格了。
我們再來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學和經濟學兩個方面來看。從數學方面來看,一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有三種關系,它們是平行、重合、相交。在一個坐標系里的供給曲線(直線,下同)和需求曲線,它們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畫成相交。從數字的角度來看,任何數字都可以分解為一組數字的加、減、乘、除。西方經濟學就是用這些數字和圖形來證明均衡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于西方經濟學沒有把貨幣和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分開處理,所以才會有薩依“供給創造需求”、才會有重農、重商主義關于財富的不同認識的爭論。其實,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只要你系數給得對,就可以相等。它們的實質是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至于市場均不均衡,已經變成了經濟學家的一個游戲。
我們再來看看生產、成本和利潤。日常生活中,生產、成本、利潤是普遍使用的概念,比如養雞的成本、養牛的成本、做假奶粉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養雞的收入和利潤、養牛的收入和利潤。生產的過程就是分配的過程,它既包括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也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生產者之間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貨幣的情況下,分配的一端是產品,另一端是貨幣,付出貨幣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貨幣的一方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樣的,它們之所以叫收入、成本,僅僅是因為分配的主體的差別而已。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它反映的是兩次分配對分配主體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現象來看,由于西方經濟學所要解釋的就是經濟現象,按道理它在這個層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由于經濟現象不是自然現象,用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來分析經濟現象,就有可能出問題。比如,某個自然現象受N個因素的影響,為了分析每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這樣做就有問題。比如,我們分析價格的變動的時候,我們假定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不變,而只考慮需求的變化,最后的結論自然是需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于在產品生產出來的時候,需求已經以貨幣的方式存在,而西方經濟學將這個“二次分配”的閉路循環切割成一個個小片段,它怎么可能正確呢?它怎么可能不庸俗呢?
2、經濟操作。
經濟現象是在一定的經濟操作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說的生產、成本、利潤一般來講,指的是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利潤。那么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專業分工的結果?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果?還是一系列契約的結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使用市場機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業由于內部沒有交易,所以企業的組織形式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取消市場機制,消滅資本主義,交易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企業的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從產品循環運動來看,環境要素轉化為產品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基礎,沒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你怎么也不會有企業。當然,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也不一定會有企業。從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貨幣的循環運動是企業存在的條件,因為貨幣可以把不同的環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業要生存下去,它吸收的貨幣必須大于或等于它釋放的貨幣。最后,任何組織都是由人設立的,人設立企業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有“期權”的特點,風險有限,收益可以無限。
在宏觀經濟方面,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現在在我國也開始使用.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可以通過松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擴大政府支出等,以此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進而扭轉經濟衰退的局面。就減稅而言,由于它是屬于分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判斷的是經濟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如果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我們還要搞清楚是那個層面的分配問題引起的。在現實生活中,減稅是不能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為減稅對窮人沒有什么幫助,能夠幫助的只是富人,而富人是不會購買力不足的。如果政府通過擴大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也難與維持,因為政府支出的擴大,從產品的循環運動來看,是企業的存貨轉移到政府手中的過程,從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政府要么增加債務,要么減少自己的貨幣結余,政府的債務最終成了企業的利潤,富人手中增加的財富。為什么沒有什么用的財政政策會被各個國家的政府采用呢?因為政府需要這么做。
財政政策沒有用,那么貨幣政策呢?同樣沒有用。比如提高貼現率,貨幣的使用者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方式,將提高了的利率轉移出去。超級秘書網
3、經濟理論。
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在現象層面還可以解釋一些經濟現象的話,在理論層面,西方經濟學就沒有什么解釋可言了。比如西方經濟學的市場理論,由于它們沒有把市場看成是供、需對接的一種可能選擇方式,從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場。我們知道,供、需的對接方式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非價格因素。供、需的對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素,也有技術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本的因素,而具體的對接手段則是技術的因素。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公共政策;應用經濟學;城市化;經濟發展
一、城市經濟學的誕生
就歷史而言,城市經濟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只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后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后,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西方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二、城市經濟學的性質
城市經濟學是發展中的經濟學。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系列實際問題,但傳統經濟理論面對這些城市問題卻束手無策。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點、區域發展的中心,更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紐帶。與此同時,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也日趨復雜和深化,使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區域、城市管理、城市經營、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
城市經濟學是綜合性邊緣學科。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城市系統,重點是城市經濟系統,而城市經濟系統是多層次的,它包括微觀城市經濟系統、宏觀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經濟管理系統,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城市經濟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是一門邊界寬廣的學科。它是把許多的部門經濟學應用到城市經濟系統之內,并對其內涵和外延加以豐富和發展所形成的綜合性學科。
城市經濟學是公共經濟學。世界范圍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城市公共經濟關系顯得更為復雜和重要,公共經濟對企業經濟的促進和制約作用已經日益明顯。城市經濟學以其獨特的視角,“不僅從企業角度出發,而且,更多的是從城市和區域經濟整體運行盛壅塑 皇出發研究經濟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投入產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構成了城市經濟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城市經濟學重點研究城市公共經濟的地位、作用、內容體系,提出調控的方法和公共經濟政策,如通過對城市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文化設施、公共福利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問題的研究,為政府配置公共經濟資源,提高公共經濟效益提供理論和決策依據。因此,城市經濟學是完全不同于企業經濟學的治市經濟學,是市長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城市經濟管理是城市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經濟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業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國民經濟管理為內容的宏觀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將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城市管理職能也大大地豐富了傳統管理學職能的內涵,所以,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也是應用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并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
三、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筆者認為,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與“個性化研究”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這與網絡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的創新與突破。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躍。
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不足,城市經濟理論基本觀點的表述存在不規范,城市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部分分離。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薄弱環節。對城市化問題、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不足,對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不足。
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局的城市經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運行的規律性研究及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范疇、結構等問題,創建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范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范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規范相關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上,我們應融會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域的生產系上層建筑、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析的內生變量,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發揮。
我們要研究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后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進行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與城鎮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鑒;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值。
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筑與公共建筑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
筆者認為,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可羅列以下三點:
一是,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
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
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的產業文化觀念;剖析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途徑。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異質性分析
一、引言
管理學和經濟學是兩門獨立學科,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假設前提和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但是兩者在形成、發展、創新及演進的過程中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同質性。管理學被引入我國之初就與經濟學產生了混淆,其定位和發展一直受到經濟學的深刻影響。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經濟學泛化”現象,經濟學在企業、咨詢機構和政府智庫等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與“經濟學泛化”相對應的是“管理學弱化”的現實。作為專門研究各種組織管理問題的管理學,不僅在理論成果方面距離世界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實踐方面遠沒有經濟學家活躍。相對來說,作為一門學科,管理學是尷尬的。這種局面的形成與人們對管理學的認識偏頗有很大關聯。
二、認識上的偏頗及其原因
從學科起源來看,管理學與經濟學有著共同的經典――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直到1890年馬歇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1911年泰羅出版了《科學管理的原理》,開創管理學科學研究,管理學與經濟學從此分立,各自發展。由于二者具有一定的同質性,而且作為成熟學科,管理學出現的時間晚于經濟學,所以為了獲得學科合法性,管理學在某種程度上過于依賴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甚至模糊了自己學科的研究對象與研究邊界。久而久之,人們對于管理學的認識出現偏頗。
1.認識偏頗一:管理學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管理學與經濟學都是以資源的經濟效率和節約為研究宗旨,這就決定了管理學與經濟學緊密相連是必然的。作為學科理論基礎之一,經濟學為管理學提供了多種分析方法與研究路徑。因此,管理學吸收、借鑒了大量的經濟學知識,其發展受到特定時期主流經濟學思想的影響與制約。但是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管理學越來越依賴經濟學,自身學科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的構建緩慢,同時又脫離了管理實踐,陷入價值困境。與此同時,隨著邊緣學科研究的興起,經濟學對管理學的滲透更加明顯。
我國的管理學教育和研究起步較晚,由于歷史原因,管理學在我國長期居于從屬地位。1998年國家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管理學科作為一級學科列入學科專業目錄,從此管理學正式從經濟學科中分離出來,和經濟學成為兩個不同的、平行的學科。但是直到目前我國很多院校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都與經濟學院具有較高相似性。管理學無形之中仍然處于經濟學分支的地位。
學科借鑒主要訴求是在方法論上有所發展,突破學科壁壘,它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有助于管理學披上合法的外衣。經濟學的借鑒豐富了管理學領域的知識,但是如果長期依賴經濟學及其他學科,始終將經濟學理論作為自己的學科基礎,那么管理學將無法形成自己的框架和研究范式,也就無法保持獨立的學科價值。
2.認識偏頗二:管理學的研究場域無限大
隨著邊緣學科研究的興起與發展,經濟管理領域的研究大都兼有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雙重性。在這種情境下,管理學理論研究大大突破了應有的邊界,研究目標偏移,學科泛化和空洞化不可避免。
法約爾最早給出了管理活動的邊界,他將管理活動從企業的其他五項活動(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中分離出來,從管理職能上給出明確界定(“管理就是實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種界定方法得到了學術領域認可?,F在我國很多高校在設置管理學科的時候出現混亂,將宏觀經濟、商業、營銷等都納入管理學院,而且很多管理學者也將管理活動之外的內容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有學者提出管理學是沒有邊界的,把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泛化,將管理學的研究場域無限擴大。
無論是將管理學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還是無限擴大管理學的研究場域,管理學的發展都會逐漸失去“硬核”(核心范疇),學科范式和基礎理論框架的構建更趨混亂與緩慢,發展前景堪憂。
2011年,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提出“建立現代中國管理學”的“十二五”發展戰略目標,強調“基于中國管理實踐的重大管理理論創新”。要實現自身創新,管理學首先就必須與經濟學區別開來,回到自己的學科場域,回歸注重實踐的研究方法,找回自己的獨特價值?;诖?,我們應當從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異質性出發,對管理學進行再認識。
三、管理學的再認識
1.管理學應堅守自己的研究場域或者“硬核”
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場域是不同的,兩者有不同的“硬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中的人,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組織中的人。即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經濟行為,而管理學研究的是人的管理行為;經濟學研究以社會資源的使用為主要內容,而管理學研究以特定組織資源的使用為主要內容。以對企業問題的研究為例,經濟學是從整體上把企業作為市場的一個主體來考察的,而管理學在研究企業時,則從管理細節開始。
管理活動的核心要素是組織、目標、人、協調、效率與效果,因此管理學研究也應當圍繞這些核心要素來劃定研究邊界。也就是說戰略、領導、人力資源、組織行為、創新等是管理學邊界內的子領域;而金融、財務、會計、營銷等子領域則明顯不應在管理學場域之內。該管理學場域界定已在美國管理學界得到承認并持續良性運行,值得我們借鑒。
實際上,明確管理學的研究場域重點在于厘清學科基本假設和基本問題。有了確定的研究場域,即使研究主題相對較為寬泛,也不會導致管理學學整體弱化,失去自己的“硬核”。
2.管理學的研究應注重人文性
人性假設是經濟學也是管理學的重要研究前提。與經濟學相比,管理學的人性假設更為復雜,“經濟人”“社會人”“觀念人”“復雜人”等人性假設相繼提出。經濟學以節約成本、擴大產出、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從大多數人的一般行為出發展開分析,其人性假設偏重于人的“自然屬性”,假定人是經濟人、理性人;管理學以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為目標,既分析多數人的一般行為也分析少數人的特殊行為,其人性假設側重于人的“社會屬性”,假定人是社會人、復雜人。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決定了研究方法偏向于客觀描述與分析,力求形成公理體系和系統的原理定律,如果管理學也受到經濟學的過多影響,那么管理學研究就會忽略人的主觀感受與體驗的抒發與闡釋,“人”的主觀性與復雜性被遮蔽,管理學的研究將會出現重大偏差。
行為學也是管理學的重要學科基礎,隨著行為科學研究發現,情感、需求等人文因素在人的行為決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學的研究也應當注重人文性,關注人文因素在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影響。
3.管理學研究應提高實踐相關性
管理學被認為具有藝術屬性,這說明管理活動的成功除了需要管理理論和知識之外,還必須依靠在實踐中獲得的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技巧。所以說,管理學是不能脫離實踐的。
經濟學很早就走出了經驗總結的階段,其分析與論證向精密科學靠攏,從系統假設出發,形成一套邏輯體系。因此,經濟學以演繹法為主,從一般到個別,先在邏輯或理論上構建預期的模式,然后觀察和檢驗該模式是否確實存在。很長一個時期內,管理人員主要憑經驗來管理,沒有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基本上處于積累實踐經驗的階段。因此,管理學以歸納法為主,從個別到一般,從一系列特定的觀察中提煉出一種共同模式,可以說管理學是經驗的總結和運用。
管理學是具有較強應用性的社會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存在于實踐當中,理論成果需要應用于實踐當中。因為對“學科合法性”的過分強調而依賴從經濟學引進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反而會失去“實踐合法性”,脫離了實踐的理論假設與模型構建對于管理學的發展弊大于利。因此,管理學研究必須提高實踐相關性,從實踐中汲取理論創新思想,使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
四、結論
與經濟學相比,管理學在中國是年輕的、不夠成熟的,梳理出學科的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有一定的難度,并由此造成管理學弱化的現象。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管理學與經濟學具有異質性,經濟學是管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而非全部,適當借鑒經濟學研究方法可以促進管理學發展,但經濟學并非是萬能鑰匙。嚴格的區別和緊密的聯系是經濟學與管理學能夠不斷發展和繁榮的基本前提條件。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聯系不能割斷,取長補短相互借鑒能夠使二者在學科之林中繁榮發展,但我們不能因此模糊兩學科的區別,只有嚴格區別才能使得兩學科各自獨立,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優勢,從而形成互補互相借鑒之勢。
參考文獻:
[1]高良謀,高靜美.管理學的價值困境:回顧、爭鳴與評論[J].管理世界,2011(1):15.
[2]再問管理學――“管理學在中國”質疑[J].管理學報,2013(4):471.
[3]郭重慶.中國管理學者該登場了[J].管理學報,2011(08):1733-1736.
[4]譚力文.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一 對經濟人修修補補,使經濟學貼近現實
到目前為止,對經濟人進行修修補補,使經濟人更加貼近現實仍是重新解釋經濟人的主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這一方向上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最多。
1 羅納德·H·科斯的解釋
科斯看來,經典經濟人暗含著這樣的假定,即每個經濟人都具有完全的制度知識,他們完全了解在資源稀缺性和未來不確定性約束下的相互競爭的自利行為所必須遵守的規則,由于人具有完全理性,制度在傳統經濟學中也就不重要了??扑怪赋觥皯攺娜说膶嶋H出發研究人,實際的人在由現實制度所賦予的制約條件中活動”。[2]科斯認為實際生活中的人是受制度約束的,是有限理性的,人的交易活動是有交易成本的??扑乖趯洕酥匦陆忉尩幕A上,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提出交易費用理論,并把交易費用理論、企業理論和產權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說明產權不同的人會導致不同的效率,而產權的明晰會實現“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
科斯因為揭示并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對經濟的體制結構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 加里·貝克爾的解釋
表面上看來,貝克爾是利他主義經濟思想的一個代表。他認為人不僅有利己的一面,而且還有利他動機,他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一書中建立了利他主義的模型。在模型中,貝克爾實際上是將利他主義的行為動機解釋為行為主體的效用最大化,將自利原則用之于利他主義現象。這表明貝克爾并沒有超越亞當·斯密所講述的關于面包師和釀酒師的故事。[3]
在對經濟人進行新解釋的基礎上,貝克爾將經濟學作為研究社會關系中人的行為的分析工具,提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在于是否具有物質性或商業性,而在于是否具有稀缺性。所有與稀缺和選擇有關的問題都是經濟問題。在貝克爾看來,“經濟人是一種統一的方法,適用于解釋全部人類的行為,這些行為涉及貨幣價格或影子價格,重復或零星的決策,重大或次要的決策,感情或機械似的目的,富人和窮人,男子和女子,成人與兒童,智者與笨伯,醫生與病人,商人與政客,教師與學生等等。經濟分析能夠預見的應用范圍如同強調稀缺手段與各種目的的經濟學定義一樣寬泛?!盵4]因而,他勇敢地將經濟人模式從經濟領域擴展到非經濟領域,廣泛地分析了種族歧視、犯罪與懲罰、家庭與婚姻等包括利他主義與道德在內的人類行為,開創了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的研究,從更廣的維度揭示出經濟人的某些實際行為特征。
貝克爾由于“把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擴大到包括非市場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而獲得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3 道格拉斯·諾斯的解釋
道格拉斯·諾斯認為人是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為了解釋制度的穩定與變遷,諾斯考察了人的認知過程,對經典經濟人的理性進行批判,認為人的學習對人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人的學習不僅僅是個人在其一生中的經驗產品,而且還包括那些沉淀于文化中的經驗積累,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存量又被置入人的學習,并成為路徑依賴,即過去對現在和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學習變成一種經過特定社會文化過濾的累加過程,而文化則決定著人們對損益的判斷。也就是說,生活在特定社會中的人總是受到所在社會的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政治觀點的影響,而人在決策中會不知不覺地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偏見。比如一個中國人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與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在接受同一事物后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在各自的社會里接受的文化不同。這些文化在他們的決策過程中往往左右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看問題有失客觀、公正。在這種情況下,人很難成為新古典經濟學意義的“理性”人。似乎在諾斯的論證中,把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政治觀點等因素包括進去以后,人的行為就變得非理性了。但是,諾斯仍然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他關于經濟人的認識可以說沒有超出經典經濟人的巢臼。
諾斯在重新解釋經濟人的基礎上,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與羅伯特·福格爾同獲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4 經濟對策論中的經濟人
博奕論(策略對策論)由20世紀初的一些數學家提出,設計用數學公式表達棋、牌類選手下棋和出牌的技巧。約翰·豪爾紹尼、約翰·納什、賴恩哈德·澤爾滕等人將博奕論研究領域的策略對策論運用于經濟方面的分析,形成經濟對策論。無論是完全信息或不完全信息博奕,策略對策論都刻畫了競爭中的經濟人的互動關系,從而使理性經濟人從靜止的狀態活躍起來,從多個方面加深了人們對經濟人的認識。在豪爾紹尼所建立的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合作博奕和不合作博奕中,局中人都是有限認知能力的人,從而使其成為現實中的人;在“囚徒困境”例子中的納什均衡局中人通過理性思考得出的決策是不合乎理性的結果,即人人都具有理性,都具有理性的人在相互交往的經濟活動中,理性與博奕的結果,就有可能得出對經濟活動所有當事人來說都是非理性的決策,個體的理性可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他們三人把博奕論的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在非合作博奕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奕論和經濟學產生重大的影響,改造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大大豐富了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從而獲得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5 信息經濟學的解釋
信息經濟學在繼承傳統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承襲了有限理性理論。根據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論,一個有限理性的人總是試圖最大化其效用,但它只具備有限地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種有限的能力導致私人信息的存在不可避免。當一方試圖獲取另一方已經擁有的信息,其成本可能超過收益;或即使一方主動地向另一方披露這些信息,但對于接受方而言,這些信息可能是不可證實的,這意味著信息注定是不對稱的。不對稱信息的引入產生了全新的微觀經濟學分支,這些分支的理論成果被稱為激勵理論、契約理論或理論等等。
信息不對稱按時間分為事前非對稱和事后非對稱,事前的非對稱可能使契約當事人隱瞞關于自己的私人信息,并可能提供不真實的信息來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從而導致逆向選擇。事后的非對稱則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在委托—關系中,由于委托人不能把人的行為后果與他不能控制的因素分離開來,人就有可能把自己的行為后果的責任推到委托人的身上而回避了風險。價格機制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便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從而要尋求一種與特定的交易信息結構相兼容的契約安排,這構成了委托—理論研究的主題。
以上的信息經濟學各研究主題其實也包含了經濟行為主體的博奕行為,也描述了從事經濟活動的當事人在競爭市場上進行交易的過程,使靜止的經濟分析動態化,使處于靜止狀態的人進一步成為生動而又現實的人。
在對經濟人重新解釋的基礎上,詹姆斯·米利斯和威廉·維克里由于他們“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激勵經濟理論做出基礎性和開拓性的貢獻”而獲得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喬治·阿克勞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里茨三人“在現代信息經濟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尤其是對不對稱信息市場的研究”而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6 阿馬蒂亞·K·森的解釋
阿馬蒂亞·K·森認為:“現代經濟學把亞當·斯密關于人類行為的看法狹隘化了,從而鑄就了當代經濟理論上的一個主要缺陷,經濟學的貧困化主要由于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分離造成的”。[5]他指出了經濟學與倫理學同源的思想,認為要把經濟學放歸回“關注真實的人”。還認為“在倫理學的研究中,人這一概念具有不可約減的‘二元性’。我們可以就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方面來看這個人,認識和關注他或她建立目標、承擔義務、實現價值等的能力;我們也可以就福利方面來看這個人,這方面也需要引起我們注意。但是,這一兩面性,在純粹自利動機的模型中卻完全消失了,在那里,一個人的主觀能動完全出自他或她對自己福利的考慮。不過,一旦自利這一束縛被解除,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即個人主觀能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由他或她的個人福利來啟動的?!盵6]森的貢獻在于承認經濟學在研究世界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時,經濟學需要人類“自利”普遍人性的假設,以追求最大化的目標來解釋和預測經濟生活;但是應該加入倫理的內容,承認人類行為動機的多樣性,使人性假設最為逼近真實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阿馬蒂亞·K·森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解釋經濟人,因“在福利經濟學的基礎研究方面以及對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的突破性創見”而獲得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二 堅持傳統經濟人,發展傳統經濟學體系
主流經濟學的思想誤區之一,是忽視了自然資本的稀缺性以及它們對于經濟發展的限制作用。在主流經濟學的潛意識中,并不認為自然資本是經濟發展的限制性因素。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自然資本或者是可以無限供給的,或者是稀缺的但可以被技術所替代的。
然而這兩個基本假設并不能得到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經濟發展狀況的支持。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自然資本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稀缺對象;另一方面,自然資本的稀缺并不能被科學技術的進步所替代。例如,今天的石油開采不是被人們的開采技術所制約,而是被地下石油儲量的不足所限制;今天的捕魚產量不是被捕魚的技術所制約,而是被漁業資源的不足所限制。
從主流經濟學思想出發,就會導致如下常見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把自然資本看作是免費的,因此經濟發展戰略不需要對它們有特別的考慮;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非但不需要扣除自然資本消耗引起的損失,反而可以把自然資本的消費看作是經濟收入;在國際貿易中,把低價出口自然資源或初級產品看作是國家的競爭力;等等。
主流經濟學的思想誤區之二,是認為經濟發展的物質規模是可以無限增長的。例如,城市發展的空間占用被認為是可以無限擴張的,國家發展的資源占用被認為是沒有規模限制的。這里,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宏觀物質規??梢源致缘赜萌丝跀盗砍松先司Y源使用量或乘上人均污染排放量來表示。
然而,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來看,由于經濟只是外部生態系統的子系統,而生態系統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宏觀經濟的物質性增長也是有限制的,而不是無限制的。
是否承認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是有限制的,也導致了發展政策的嚴重差異。例如,在應對我國電力短缺的政策思路上,從物質規??梢猿掷m增長的思想出發,就是多建電廠。這種基于在供應端做加法的解決方法,導致了大上電力項目的惡性現象。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人事經濟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F 文獻標識碼: A
一、行為經濟學的興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兩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從個體的一系列嚴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發,運用邏輯和數學工具,提出了馮?紐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數。阿羅和德布魯將其納入到瓦爾拉斯均衡的分析中,作為人們處理不確定情形下的決策問題的范式,這也就是后邊我們所說的期望效用論。而以阿羅―德布魯模型為代表的公理化體系,為經濟學的進一步數學化打下了基礎。由于數學方法高度的精確性和抽象性,使得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數學所代表的理性方法是能體現經濟學科學性的唯一方法。高深的數學表達和精巧的模型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一種時尚,經濟學也越來越走向模式化。
然而,行為經濟學家們后來發現了很多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的問題,比如“阿萊斯悖論”、“羊群效應”、“期權微笑”,“偏好反轉”、“股權風險溢價難題”等。(P167)傳統經濟學在處理現實經濟問題的日漸乏力使得經濟學的發展陷入了危機,現實經濟的復雜性使得單純使用數學理性方法的經濟學家們顯得力不從心,對于數理方法的推崇正在使經濟學一步步變為著名制度經濟學家科斯所說的“黑板經濟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給予了行為經濟學的興起一個合適的契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經濟學家們開始認識到人類行為本身的重要性,認知心理學的概念和方法被引入經濟分析,他們開始修補經典理論,嘗試修改主流經濟學關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而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是其中的佼佼者,1979年他們二人合作完成的論文《前景理論:風險條件下的決策分析》被譽為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開創性論文之一。行為經濟學開始逐步走上經濟學的前臺,許多行為經濟學家的諸多重大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塞勒提出了“心理賬戶”這一重要概念,為人們的許多非理性消費行為進行了合理的解釋,他還據此研究成果提出了行為生命周期假說,對于政府制定儲蓄補貼等經濟政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拉賓對傳統經濟學中的穩態、不隨時間變化的偏好進行了質疑,他發現了人們普遍存在的“自我約束問題”,并據此對經典的“貼現效用模型”加入了行為變量進行改進,從而更好地解釋了現實中人們出現的一些非理。西勒弗將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金融市場,在他發表的在金融經濟學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的論文《金融市場中的噪聲交易者風險》中,他構造了一個結合“噪音交易者”和“套利限制”的雙因素的資產定價模型,并將這個理論模型運用于“封閉式基金之謎”的解釋中去,極大地推動了行為金融學的發展。此外,阿克羅夫在宏觀行為經濟學以及奚愷元在幸福學領域的研究也極大地豐富了行為經濟學的內容,使得行為經濟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2002年是行為經濟學興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卡尼曼教授以及史密斯教授。其中卡尼曼教授為將心理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到經濟學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的基礎,行為經濟學也真正地開始被主流經濟學界所接受。此后的數十年間,行為經濟學的諸多研究成果被廣泛運用于宏觀和微觀經濟的各個領域。行為經濟學目前已經成為經濟學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二、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比較
行為經濟學的核心觀點是:經濟現象來自當事人的行為,人在大多數時候進行著理性決策,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做判斷時往往并不遵循“貝葉斯定理”進行信息處理,人們會受到新信息的影響而忽視先驗概率的大小。由于行為人在面臨決策時只存在有限理性,因此整個決策過程中諸如決策情景、他人評價等因素都會對行為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從而改變決策的結果。個體決策結果的變化導致總量結果的變化,而由于決策的偏差以及演變路徑的隨機性,異常行為就此產生,這更加劇了經濟現象的復雜性。在行為經濟學當中,決策心理特征、行為模式和決策結果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存在許多決策反饋機制,一旦考慮到這一點,傳統經濟學關于偏好穩定的基本假定也就不再成立了。偏好在互動過程中產生并在環境變化中進行演化,構成了當事人偏好演化的學習過程,這使得行為經濟學主要是動態分析,而非傳統經濟學的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盡管行為經濟學堅持主觀價值論,堅持理性假定,但通過對理性經濟人本身的挑戰,利用心理學構造自己的行為基礎,導致行為經濟學逐漸成為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派別。我們可以把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二者進行對比,參見表1。
表1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的比較
在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中,存在著支撐整個經濟學思想理論體系的前提性假設―――“經濟人”假設。它認為人是利己的,是在從事經濟活動中只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完全自私的理性人。行為經濟學徹底改變了傳統經濟學中理想化的理性經濟人模型,取而代之的是有限理性的現實當事人模型。傳統經濟學中效用理論中有一條極為重要的假設,即行為人擁有完整而內在一致的偏好體系,然而普遍的“偏好反轉”現象證明了人們的偏好并不總是穩定的,這進一步表明了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及其對于人類理性的理想化。
不僅在理論假設上,行為經濟學在其他很多方面都與傳統經濟學存在著差異。在理論模式上,傳統經濟學是規范型的,它更多地是在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去做。而行為經濟學主要是描述型的,它主要是在描述人們事實上在怎么做。傳統經濟學主要關注于人類社會的各種經濟活動以及經濟關系,行為經濟學則更側重于研究人及其行為。在方法論上,傳統經濟學是以數理邏輯推導的演繹理性方法為主流,較多地使用數學化的論證來描述經濟問題。行為經濟學主要運用觀察法、調查法以及行為實驗的方法進行理論研究。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現場觀察性學科,包括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都認為經濟學是不可實驗的。而行為經濟學所用的行為實驗方法則表明經濟學的實驗是完全可以在現實中進行的。行為實驗,也就是讓實驗對象在設計好的可控環境中行動,借以分析和總結人的行為模式,驗證和修改經濟學的各種基本假定和理論。這些方法都顯著區別于傳統的經濟模型構建方法,這也成為行為經濟學研究中最大的亮點。
三、行為經濟學中的個體偏離標準模型對人事經濟學的應用
1、非標準偏好
在非標準偏好中,把它分為三種類型的偏好:時間、風險、社會偏好,這三種偏好不只在行為經濟學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人事經濟學范疇也有恰當的影響。行為經濟學標明時間偏好并不老是共同的,如泰勒發現被試者答復15元的獎券在一個月后、一年后和10年后的收入時,答復效果分別為20元、50元和100元,這意味著一個月的年折現率是345%,一年的是120%,10年的是19%,即被試驗者明顯表現出時間偏好的不共同,這個效果被后來的許多試驗研究所證實。
人事經濟學中類似的案例有Bessey與Backes-Gellner(2007)對學徒輟學進行的剖析,以及Backes-Gellner(2004)關于職工躲避持續參與職業培訓的比如。關于危險偏好,行動經濟學中大量的試驗定論標明效用函數依據于一個參閱點,即過去的經歷會改動對現有決議的評價,例如保險業(DellaVigna,2007)。在人事經濟學布景下,這種(referencedependence)參閱依靠也很重要。Hedinger(2008)對個別績效評價的參閱點進行試驗研究,標明個別的盡力水平依靠于評價成果的改變。假如評價比前幾年的更消極,個別將會中止盡力,即便評價以絕對值核算時很達觀。此外,試驗成果還證明自己具有更強的社會偏好,更加重視其他人們的付出。社會偏好主要有希望互惠(reciprocity)、不平等躲避(inequityaver-sion)和利他傾向等。其中署理兩邊對成果分配是不是公正的偏好,對公司合約鼓勵規劃與施行的影響尤為杰出。這種公正偏好具體表現為:人們一般討厭不平等,不只在意利他不平等,并且也盡量躲避利己不平等(Fehr等,2000)。利他不平等會使職工產生妒忌感,利己不平等會使職工發生同情心。關于公司鼓勵實習而言,署理人的這種公正偏好會對根據署理理論的鼓勵合約施行功率發生重要影響。Grund和Sciwka(2005)研究標明假如薪酬構造是內生的,那么署理人的不平等討厭會致使錦標賽鼓勵機制不能實現投入的效益最大化。Bandiera(2005)等人對英國某生果農場工人采摘量的實地研究,也證明了這一定論。以上定論標明非標準偏好不只對行動經濟學發生影響,在人事經濟學中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因而,在公司中只有分清這些不一樣的偏好對職工的影響,采納針對性的措施,才能激起職工的盡力水平,進步公司全體的效益。所以,關于公司不一樣類型的項目應當別離選用不一樣類型決策者的評價計劃,或許同一項目選用多人評價然后綜合評判的辦法做出最后決定。
2、非標準理念
行為經濟學中許多關于非標準理念的試驗成果,標明人們在做事情時通常體現的過度自傲,DellaVigna(2007)運用這一定論對公司許多管理行為進行解說剖析。Gneezy(2003)等人初次在序列錦標賽中進行性別區別的試驗研討,試驗設計是有六個小組來處理電腦迷宮疑問。被試者在試驗中挑選真實的努力水平,獎金根據產出而定。第一個類型是簡單的計件工資,參加者的獎金根據各自的產出而定(例如處理迷宮的數量)。在這種待遇下,女人和男性之間的產出沒有很大的區別,即他們都具有一樣的才能來處理迷宮問題。另一種待遇是錦標賽,有三個男性,三個女人構成一組,只要取勝者才可以獲得與產出成份額的付出,與計件工資方案比較,男性取勝的份額很大。相反,在只要女人組合的六人小組中,女人的產出比計件工資情況下還要多許多,這標明女人的才能很強,僅僅不喜歡與男性進行競賽。定論標明女人與男性進行競賽時,女人對自個的才能缺乏自傲。Niederle與Vesterlund(2007)經過進行兩個數相加的試驗,研討男性與女人在進行自我挑選時的體現。這次試驗分為三個期間,首先在計件的情況下,其次是在錦標賽的情況下,最終是被試者在計件和錦標賽之間進行挑選。試驗成果:在前兩種情況下男性被試與女人被試的績效沒有很明顯的不一樣。在第三種情況下,挑選錦標賽的男性被試是女人被試的兩倍,男性為73%,而女人只要35%,體現很好的女人參加錦標賽的傾向還不如體現欠安的男性,試驗定論也說明男性比女人愈加自傲。這些定論解說了為什么在社會中女人高層管理者的人數少于男性的疑問,公司應當運用這一理論,合理安排女人的職位,加強她們的工作聯系,激發她們的潛力,添加女人職工的自傲度,使她們的才能發揮到最大,為公司帶來更多的效益。
3、非標準市場
Tversky與Kahneman(1974)的實驗結果表明個別往往會運用個人啟發式的方法來處理最復雜的問題,行為經濟學也顯現了社會壓力對個別發生的影響,人事經濟學范疇中一個典型的使用即是對于職工的工作態度是如何被搭檔所影響的研討。Kandel與Lazear(1991)剖析了搭檔壓力對產出的影響,Encunosa、Gaynor和Rebitzer(1997)檢測了醫藥行業中搭檔壓力和贏利共享,Lazear(1999)用Safelite數據證明了搭檔壓力的存在。此外,Ellingsen與Johannesson(2007)發現個別也簡單被豪情所影響,在工作中希望被他人敬重,這些對產出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這些研討定論都為人事經濟學的開展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新的見地,為了更詳細地論述人事經濟學從行為經濟學中學到啥和現已學到了什么,我們從人力資源管理使用的一個中心范疇―――薪酬,來研討行為經濟學發揮的效果。
結束語
行為經濟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決策行為和經濟現象的新興交叉性經濟學分支學科。隨著信息及其相關領域的發展,現在可以通過調查、網上搜索等途徑獲取大量的數據來進行實證研究,使人事經濟學中的一些問題更加明確。數據的補充不僅為人事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加開闊的視野,也使人事經濟學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參考文獻
[1]孫天琦.金融消費者保護:行為經濟學的理論解析與政策建議[J].西部金融,2014,05:4-17.
[2]莫志宏,申良平.從理性人到行為人:評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正統理論的挑戰[J].南方經濟,2014,07: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