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44
序論:在您撰寫商業銀行的發展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競爭;發展;挑戰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聯網金融模式是一種直接融資,但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它是依托于互聯網這個平臺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務的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具有交易信息相對對稱、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1.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臨弱化[1]。首先,從融資角度看,作為資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聯網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斷被強化,金融信息的獲取和擴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業務往來中主要起到資金中介的職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網絡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合作,使用戶可以直接獲取融資信息,既節約了通過銀行融資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獲取更真實的信息,便利了人們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從支付角度看,互聯網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能為客戶提供收付款、自動分賬以及轉賬匯款等結算和支付服務。2014年“雙十一”,交易總額就創紀錄達571億元??梢?,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業銀行獨占資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業銀行作為社會支付平臺的地位。另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形式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以往銀行具備的繳納費用、信用卡還款、票務訂購等業務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已經普及,無形中加速了金融脫媒,促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邊緣化、弱化。
2.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受到蠶食?;ヂ摼W金融的發展分流了銀行客戶,影響商業銀行的傳統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網絡理財的興起不斷分流銀行存款。網絡理財憑借其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這一獨特優勢,且收益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銀行存款[2]。如今,網絡理財業務范圍的半徑越來越大,支付、基金等業務已經不再是銀行專屬,早已囊括在網絡理財的范圍內,而且為了競爭,網絡理財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銀行,分割了大量的銀行客戶。如余額寶的收益遠高于銀行活期存款,嚴重沖擊了銀行活期存款;與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達10倍,造成銀行客戶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形成沖擊,在小微企業、個人借貸領域與銀行形成競爭。眾所周知,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重要業務,是其利潤的保障。然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很多企業通過大數據創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對稱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聯網金融還縮短了審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樣、各具優勢的信貸業務,逐漸成為信貸業務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的全面開放伴隨著種種機遇和挑戰,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可以以此為契機爭取更多的大客戶;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如果不及時采取應對策略,勢必會失去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的競爭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SWOT分析
1.機遇(opportunity)。互聯網用戶基數龐大,這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客戶源。根據201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3年12底,我國上網用戶數量為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ヂ摼W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了3.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人們對互聯網越來越依賴,也說明互聯網金融的規模經濟潛力巨大。
2.威脅(threatens)。第一,互聯網金融面臨系統性的技術風險。(1)安全隱患。網絡安全問題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因黑客技術、網絡病毒和系統故障等引發的經濟問題頻頻發生,對于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互聯網金融來說,這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2)技術風險?;ヂ摼W金融需要高端的技術平臺做保障,從信息征集、錄入到傳輸,對于技術系統和客戶端軟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時克服,一個技術選擇失誤就可能導致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失去生存的基礎。第二,互聯網金融面臨法律風險?;ヂ摼W金融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特別是涉及信息技術領域,單憑法律條文并不能全面、徹底地維護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另外,現有的關于銀行業、證券業的法規主要是針對傳統金融業務制定的,不能完全適用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3.優勢(strengthen)。一是互聯網金融擁廣泛的客戶資源。近年來電子商務平臺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客戶信息數據,為互聯網金融奠定了廣泛的客戶資源基礎。二是互聯網金融具有數據信息積累與挖掘優勢。三是互聯網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務。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簡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戶接受;同時,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過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匹配,通過對信息的組織、整理,可以了解客戶的偏好、能力等級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務的效率[3]。
4.劣勢(weakness)。一是操作風險?;ヂ摼W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點的限制進行,這是傳統的商業銀行所望塵莫及的。但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方式趨向于虛擬性,也就是說,在處理業務的過程中,一旦安全系統出現漏洞,或者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人為的過失,就可能為其埋下安全隱患。特別是在高端信息技術人才短缺的情況下,任何操作不當所帶來的危害都是不可預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對整個行業都會產生惡劣的影響。二信譽風險?;ヂ摼W金融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眾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發生也是難免的,但是,面臨客戶時,任何失誤和損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譽度很容易打折,進而出現客戶流失和資金來源減少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5.應對策略。首先要改進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環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強系統的防攻擊、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驗證方式限制非法用戶登錄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其次,健全互聯網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加強互聯網金融內部控制,同時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來提高信用度,增強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穩定性,逐步提升服務質量,避免客戶流失。最后,盡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定網絡公平交易規則,為互聯網金融的安全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業銀行SWOT分析
1.機遇(opportunity)。一是商業銀行有強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業銀行面對洶涌的互聯網大潮,商業銀行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必須具備前瞻性,充分汲取網絡技術的優勢,加快業務創新和服務轉型,在強化風險控制的同時拓展業務范圍,利用既有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不斷與時俱進,突破發展瓶頸。
2.威脅(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聯網時代,不論是從信息角度,還是從業務層面,互聯網金融可謂商業銀行的勁敵。
3.優勢(strengthen)。一是商業銀行資金雄厚、覆蓋面廣、認可度高、基礎設施完善,競爭力強。二是口碑好,品牌效應強,擁有實體經濟所獨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強。三是管理經驗豐富,對于風險的管控能力更強。在多年的發展中,商業銀行逐漸形成了能夠應對各種突發的風險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風險控制體系,因此在處理業務中更加從容不迫。
4.劣勢(weakness)。一是部分商業銀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沒有意識到互聯網金融的潛在危害,所以對于未來的生存空間持樂觀態度。二是商業銀行多是風險規避者,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服務重視不足。三是一些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機構龐雜,官僚氣息濃厚,各自為政,難以實現資金供需雙方信息真實性的實時匹配。
5.應對策略。一是商業銀行要不斷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投入,發展并壯大電子商務平臺,提高線上服務的質量,以現有客戶為基礎,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將其轉化為網絡業務客戶,根據客戶需求制定發展戰略,鞏固和擴大客戶群。二是商業銀行要加強與電商平臺及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合作,在網絡交易量劇增的情況下,力求在支付結算領域掌握主動權,收取交易傭金也可稱為銀行拓展業務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競爭、合作、共贏的發展之路
互聯網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資金配置效率高、資金匹配成本低等優勢迅速擴張,新產品層出不窮,新業務源源不斷,從多角度、深層次沖擊著商業銀行的發展。但是,互聯網金融畢竟還不成熟,資金不足、技術滯后等因素都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安全隱患時時可能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阻礙了互聯網金融前進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聯網金融是無法撼動、取代商業銀行的,而其行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卻給商業銀行未來的長期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促進商業銀行的戰略調整和業務轉型,刺激商業銀行借助網絡技術完善信息體系,在變化的環境中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業務形態。
從長遠來看,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應建立競爭合作的關系,發揮各自的優勢,謀求共贏。首先,可以共享數據資源與客戶信息。將商業銀行在實體運營中的合作關系與互聯網金融積累的客戶信息共享,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甚至不失時機地達成交叉營銷,進而實現共贏。其次,雙方可以聯合起來做好貸款業務。互聯網金融以豐富的信息數據庫可以靈活地調集、整理具備某個特征的客戶群,有利于有針對性地推進業務;而商業銀行資金雄厚,對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貸風險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強強聯合,可有效避免業務流失,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鄭霄鵬,劉文棟.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及其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14(2):78-79.
[3]戴東紅.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的比較分析[J].時代金融,2014(2):32.
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金融機構,在改善經濟發展上必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注重銀行各項業務的發展,促進銀行更好地發展,其中商業銀行信貸的發展可以對金融行業的發展起一定的支持作用,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商業銀行信貸的概況
1.商業銀行信貸的發展
信貸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也是其主要盈利的途徑。他主要是通過信貸的利息進行收益。銀行信貸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通過其特有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商業的發展。我國的各大銀行的信貸體系也在不斷地改革深化,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推行全面綠色信貸。綠色信貸是綠色金融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自從綠色信貸這一概念在2007年在我國正式被正式提出,近20年來,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全面實行了該項業務,并且在農業,商業等眾多領域有了很顯著地成效。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監督機制等不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業務開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2.互聯網金融對銀行信貸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銀行貸款也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影響?;ヂ摼W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ヂ摼W信貸是一種新型的信貸方式,為信貸者提供了便利,擴大了信貸對象范圍,為一些小型企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與傳統的信貸方式相比,互聯網信貸以其快速,效率高,范圍廣的特點被廣泛使用。傳統的銀行信貸應及時作出調整,使銀行信貸得到良好的發展。
三、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1.商業銀行信貸體系不完善,監管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存在著信貸體系不完善的問題。而就導致在信貸業務的具體流程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具體操作不規范,材料信息不合格等現象。有一些銀行對個人或企業的信用評估登記上記載的不詳細,就會影響調查核實的細節,最終出現賴賬等問題的出現。當然,這些問題的出現也有一部分是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的。對于銀行綠色信貸有一些相關的法規還不是很完善,導致具體操作時沒有相應的標準。
2.商業銀行信貸存在一定的風險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存在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中長期貸款快速增長,不良貸款率快速上升。中長期貸款的數額一般較大,而且期限較長。在這較長的期限里容易發生一些信貸政策上的改變,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利率的變化,而這就容易導致一些風險的出現。商業銀行供于信貸的費用主要就是百姓的儲存資金,而銀行一些政策的改變容易影響這些儲存資金,而中長期的貸款期限較長,所以就會影響銀行資金的正常運轉。而不良貸款增加是最直接的導致銀行信貸風險的因素。除此之外,房地產行業也給銀行信貸帶來一定的風險。一方面,開發商在項目開發時有時會采用貸款的方式,而貸款買房是現在大多數家庭采用的購房形式,也是銀行信貸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對銀行信貸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此也帶來一定的風險。
四、促進商業銀行信貸發展的舉措
1.建立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
風險防范和與預警體系是銀行信貸正常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科學合理的防范與預警機制是減少銀行信貸風險的重要舉措。所謂的防范與預警機制就是指一個能及時發現信貸機制中的潛在風險,而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從根本上消除此風險,使信貸體系正常運行。而當其檢測到該預警機制無法自行解決的潛在風險時,就會有一定的提示,我們銀行的管理人員就可以根據提示來自行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達到消除風險的目的。
2.嚴格控制信貸投放比例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在房地產行業投放的比例過大,而目前房地產業的發展并不是很景氣。所以,此情況下我們就應該考慮調整信貸投放的比例,適當的將信貸向其他行業轉移投放,例如汽車行業、教育行業、以及旅游業等這些都將成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他們的發展都離不開信貸業務的支持,所以積極調整信貸投放比例也可以對信貸的發展起一定的積極作用。
五、商業銀行信貸的發展前景
1.明確發展方向
要想使銀行信貸快速高效的發展,首先要明確其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有很多,要想得到好的發展就要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應該確保銀行流動資金的穩定,這主要通過控制資金存儲來實現。加大調研力度,把握客戶需求。另外,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與信貸相同特點的融資產品,而在銀行信貸的發展中應該采用一定的方案去應對同類產品的競爭。
2.加強信貸方案創新
我們應該根據客戶的信貸需求及時調整信貸的體系,健全科學合理的信貸體系,而且要注重加強信貸方案的創新。首先,這種創新是要以客戶和經濟市場為導向,其次是要注重信貸的方式的創新,可以吸取互聯網信貸中一些可取的特點,融入到銀行信貸之中,擴寬服務范圍,當然這種豐富是要建立在細致的市場調研之上的,進而完善信貸的方案。在方案的創新中要融入專一性的思想,可以對每一類客戶打造獨特的符合其實際要求的信貸方案。另外應該積極的靈活而高效的融資產品。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中小企業 信貸業務 內需拉動 金融創新 融資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榮經濟、增加財源、拓寬就業渠道、推動創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達4200萬戶(包括個體工商戶),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經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30萬戶,個體工商戶達到3800萬戶。中小企業吸納了全社會75%以上的就業人員,提供了68%的外貿出口,50%的稅收收入,創造了全國70%的新增工業產值和60%的國內生產總值。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小企業擁有66%的專利發明、74%的技術創新和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拓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是創造中國經濟活力和銀行經營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現狀及信貸投入情況分析
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那些有一定經濟實力和潛力但與發達地區還有一定差距,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科技水平還不發達的區域,如我國的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被稱為“草根”企業的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實體中最薄弱的群體,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更大。以貴州銅仁地區中小企業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該區共有中小企業49086戶(含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130077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2戶。上半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5461萬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8.4%;上繳稅收58508萬元,占同期全區財政總收入的47.6%,占地、國兩稅總額的55.8%,成為區域經濟和稅收來源的重要支撐。但橫向比較,與全省平均水平和周邊省市的差距較大,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原材料上漲、生產成本上升、出口縮小、利潤減少、虧損增加、融資難、貸款難、稅費負擔重、發展環境不寬松等。
上半年,該區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累計新增中小企業貸款1.47億元,同比增長9.19%,占上半年新增貸款總額的5.41%。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貸款增長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內控體系不斷完善,信貸風險防范意識日益增強,加之信貸審批權限的上收和授權授信管理,使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更加嚴格。
(2)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強化了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和內部核算制度,使信貸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規模大的大型國有控股集團企業或政府優質項目。
(3)中小企業管理粗放、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擔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風險能力差、經營效益欠佳等諸多因素,以及銀行融資管理成本大,成本與收益不對稱,使商業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信心受挫。
(4)商業銀行內部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對稱,受利益驅動,信貸員普遍偏向大企業、大項目的貸款心態,對中小企業營銷貸款的積極性不高。
(5)計劃經濟時期留下的“陣痛”,使商業銀行至今談“小”色變,加之銀監部門防范信貸風險設置的諸多“高壓線”和“緊箍咒”,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的“恐貸”心理,使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融資之路舉步維艱。
二、欠發達地區商業銀行創新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必要性和實證分析
(一)創新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必要性
1.創新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是欠發達地區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欠發達地區資源稀缺,工業短腿,無大項目支撐,但中小企業發展前景廣闊,地方財政依賴性較大;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和財稅部門對中小企業的政策傾斜和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發達地區商業銀行只有將中小企業列入發展之本,才能做到事業常青。
2.創新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是欠發達地區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路徑依賴;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06)09-0020-03
一、我國銀行體系的制度變遷與外匯業務發展
1949年至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身兼二職:既是國家金融管理和貨幣發行機構,又是統一經營金融業務的金融組織,即“大統一”的銀行體系。這種單一的體制雖然與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一致,但隨著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這種銀行體制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羈絆。因此,金融體制改革首先從銀行體制的改革入手。從1979年開始,銀行體制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79年2月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同年,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1979年10月,中國建設銀行從財政部劃出;1983年,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承擔原中國人民銀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從各行成立之日起,它們的分工非常明確。中國農業銀行專門從事農產品生產和農村工商業的貸款;中國銀行專營外匯業務;工商銀行專司國有公有及商業企業的貸款;建設銀行則主要負責新建投資項目的貸款。改革后,四大商業銀行實行專業化經營,只有中國銀行才能辦理外匯業務,其他三家商業銀行只能在各自的專業經營范圍內經營人民幣業務,直至1988年工、農、中、建實行了業務交叉經營,可經營外匯業務,才打破這種業務格局。[1]
由于我國的銀行體系和貨幣制度安排,外匯業務成為了中國銀行的核心業務,有效融合到本幣經營中,形成了競爭優勢和業務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工、農、建三家銀行,外匯業務起步晚,雖然各家銀行都很重視,但仍難以擺脫制度安排的影響,外匯業務目前還只是功能型或輔助型業務,影響著其自身競爭力的提高。
二、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的經營狀況
四大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外匯經營能力較強、狀況較好,工、農、建三家銀行經營十幾年的外匯業務,業務沒有很大突破。中國銀行的各項外匯業務在市場中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幾乎占據了外匯市場的半壁江山。從表1-4中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無論是在外匯資產、外匯存貸款、國際結算、結售匯等方面都占據統治地位,而工、農、建三家銀行所占市場比例比較小,且外匯業務在這些銀行的各項業務中所占比例也極小(見表5)。外匯業務的盈利能力較強,多年來工、農、建都把外匯業務作為重要業務來抓,采取了資源配置傾斜等多種手段促進外匯業務的發展,但由于路徑依賴引致的種種原因,工、農、建三家銀行難以走出對人民幣的路徑依賴狀態。
三、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的路徑依賴現象剖析
(一)路徑依賴的定義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是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名詞,它指的是一個具有正反饋機制(Positive Feedback System)的體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響下被系統所采納,便會沿著一定的路徑發展演變,而很難為其他潛在的甚至更優的體系所取代。美國制度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教授把技術變遷中的正反饋機制擴展到制度變遷中,用“路徑依賴”概念描述過去的績效對現在和未來的巨大影響力。諾斯認為,制度變遷過程和技術變遷過程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機制,這種機制使變遷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所以,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稱之為諾斯路徑依賴Ⅰ;也可能順著錯誤路徑往下滑,甚至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稱之為諾斯路徑依賴Ⅱ。一旦進入鎖定狀態,要擺脫出來就變得十分困難。[2]
(二)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方面路徑依賴的主要表現
中國銀行的路徑依賴主要表現是,其有多年在外匯業務的壟斷經營的制度安排,外匯業務的既定方向已得到自我強化,并把外匯業務優勢逐步培育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將外匯業務的核心競爭力應用到包括融資、存款、結算、清算、資金、銀行卡等多種核心產品,還根據不同客戶的需要,創造性地開發出最終產品。不僅如此,在四大商業銀行打破專業化壟斷經營后,中國銀行繼續提升在外匯業務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并將這種能力扎根于整個組織中,存在于人力資源之中。中國銀行的外匯業務沿著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徑,發揮其海內外分支機構的網絡聯動優勢,依托國內跨國公司集團、大型外貿進出口公司等客戶群體,憑借多樣化的產品,始終保持在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在外匯業務這一業務領域形成了包括產品、服務水平、專業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強大比較優勢,并已發展成為中國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產品服務方面,中國銀行曾在多項業務上享有專營權。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盡管中國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特權逐步取消,但仍保持在產品開發和產品創新方面的絕對領先優勢??梢姡袊y行的外匯業務已經形成了具有正反饋機制的體系和報酬遞增及自我強化機制。
(三)工、農、建與中國銀行在路徑依賴方面的差異
與中國銀行相比,工、農、建多年來形成了以人民幣經營為主的經營模式,形成了對人民幣業務的路徑依賴,出現“閉鎖”狀態,阻礙外匯業務的發展。主要表現為:
1.在人力資源方面。中國銀行作為歷史上的外貿外匯專業銀行,擁有一支數量充足、專業素質較高的外匯從業人員隊伍,外匯業務的員工數量占到業務人員總量的95%以上,并且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建立了培訓基地,員工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學習到國際上最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于加速人才隊伍的培養和提高人員工整體素質。而工、農、建三家銀行在人員配置上以人民幣業務為主,外匯專業化人才匱乏。而且這三家銀行外匯業務對全行業務的貢獻度占比非常低,人力資源配置顯然有限,陷入了不良循環,外匯人員流失的問題十分突出。
2.在外匯產品的開發創新方面。中國銀行非常重視外匯產品創新,憑著多年的經驗和基礎,對產品創新具有敏感嗅覺和前瞻性。除中國銀行具備無可比擬的產品優勢外,其他三家銀行仍以提供傳統外匯業務產品為主。盡管近年來各行都陸續推出了一些新產品,但受限于外匯業務發展的客觀原因,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品牌效應和領先優勢。
3.在服務定價方面。中國銀行依托良好的市場信譽、優質的客戶群體、龐大的境外機構和行網絡以及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不僅能夠維持合理的收費水平,還能夠通過形成外匯業務規模效應提高收益率,保持其在外匯業務領域的領先水平。而對于其他三家銀行來說,在市場不成熟、產品同質化較強的情況下,往往利用服務價格作為拓展市場的最直接手段,最終可能導致賠本,嚴重的還會導致經營風險積聚。
4.在經營管理模式方面。中國銀行是沿著原來以外匯業務的傳統特色業務為主來進行內部機構設置的,所有支行和網點都能辦理外匯業務,在總行和各級分支機構都已完全實現了外匯與人民幣業務的有效融合,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全行資源的整體優勢。而工、農、建三家銀行設置了國際業務部,專司外匯業務經營和管理,而且很多分支行和網點沒有外匯業務功能或只具備部分外匯業務功能,外匯業務經營顯得勢單力薄。
5.在業務流程和風險控制方面。中國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經驗豐富,業務流程設計合理,經辦人員和信貸審批人員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各類外匯業務的風險點,服務效率高。比較而言,其他三家銀行基于相似的發展背景和經營管理水平,一方面為求得外匯業務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要防范風險,再加上信貸審批和風險管理人員對外匯業務的不熟悉,影響業務流程的合理設計,降低了服務效率。
6.在激勵約束政策方面。中國銀行作為外匯業務的龍頭,在考核中充分體現以效益和質量為中心的經營理念,考核指標以增加業務收入,尤其是非利息收入為重點。為了加快中間業務的發展,中國銀行對外匯中間業務實行單獨考核,單獨激勵。工、農、建三家銀行在費用的分配上仍以發展人民幣業務為主,有些行評價各級行長經營管理績效的考核指標是圍繞人民幣業務發展的指標設置的,對客戶經理未設定外匯業務考核指標,外匯業務經營的好壞不影響各分支行的考核和領導的業績,這些軟的激勵約束客觀上無法調動分支行開拓外匯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的外匯業務正沿著固定的路徑一直演化下去,并產生不斷自我強化的趨勢。而工、農、建三家銀行的外匯業務發展相對緩慢是長期以來由于對人民幣的路徑依賴而對既定路徑鎖定的結果。
三、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發展的路徑選擇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金融全球化等宏觀形勢決定了商業銀行要持續發展就離不開對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依賴,而外匯業務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其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商業銀行要成為國際化的大銀行,雖然外匯業務與國際化發展方向最為密切,但不能只關注外匯業務,而應關注整體的發展。[3]由于客觀市場原因,而且多年的人民幣經營已形成了路徑依賴,工、農、建三家商業銀行要提高外匯業務的經營能力,就要以人民幣業務為基本平臺,加強本外幣業務聯動,充分發揮“報酬遞增的正反饋機制”,謀求制度效應的最大化。
一是充分利用人民幣業務的優勢,加強本外幣聯動??陀^經營環境和制度安排決定了工、農、建三家銀行對人民幣業務存在由沉淀成本、學習效應、網絡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等造成的收益遞增效應。工、農、建三家銀行應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資源和客戶資源,把外匯業務融入到現行的人民幣經營管理體制中,延伸到各個支行和網點,做到本外幣聯動,部門、分支行上下互動。
二是大力推進外匯業務的普及。普及的基礎是人才,因此要加強客戶經理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培訓的對象要涵蓋全行員工,讓每位員工都了解外匯業務,自覺地營銷外匯業務。
三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考核體系。對工、農、建三家銀行而言,外匯業務現處于發展階段,要改變現狀,就要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激勵和考核是最有效地推動外匯業務發展的手段?,F行的考核制度是考核綜合性指標,把外匯和人民幣全部納入一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指標的約束力和激勵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些分行外匯業務經營不好,也可以以人民幣業績來替代,有些分行干脆就不發展外匯業務,全力發展人民幣業務,同樣可以取得較好的考核成效。這種考核機制給分行傳遞一個錯誤信號,認為外匯業務在全行的業務發展定位中可有可無,這一導向明顯不利于外匯業務的發展。因此,應把外匯業務擺到戰略性的高度,在考核時實行硬約束,從而調動全行辦理外匯業務的積極性。
四是優化和調整授信政策。目前各行均對信貸業務制定了授信制度,但這是針對人民幣信貸業務的性質和特點設置的,具體表現為以客戶本身的財務指標、所處行業情況、市場占有率等為評定標準,注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但在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中,客戶正常的貿易產生的現金流量是還款的第一來源,而客戶自身的盈利能力是第二還款來源。因此,應該制定有別于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的信用評級制度,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光華.中國金融體系[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
[2] 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摘 要 當前形勢下,短時期內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很難在存、貸款等傳統的表內業務上取得競爭優勢,但由于表外業務對于商業銀行業務經營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大力發展表外業務將會成為外資銀行首選的切入點,必將對今后我國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本文從課題研究的相關背景入手,然后詳細的闡述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內容及其確認,接著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的空間,最后重點的研究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的原則與措施。
關鍵詞 商業銀行 表外業務 發展
一、引言
隨著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經營的擴大,表外業務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和外國商業銀行比拼的新戰場。表外業務是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重點,目前成為其獲利的主要途徑,開展表外業務不但可以為商業銀行帶來豐厚收益,還可以提高商業銀行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表外業務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選擇。20世紀80年代后,以表外業務創新為代表的金融業務創新活動尤為突出。隨著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創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也出現了新的,而表外業務方面的創新尤其突出,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的表外業務品種,表外業務創新研究成為我國銀行界的熱點課題。
二、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內容及其確認
(一)表外業務的內容
表外業務是指確定的交易雙方在未來某個時間對某項金融商品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時,它即形成某個企業的一項金融資產,并同時形成另一個企業的一項金融負債。按照 200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的解釋,表外業務被定義為:“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改變損益的業務。具體包括擔保類、承諾類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種類型的業務?!睋n悩I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客戶的委托對第三方承擔責任的業務,包括擔保(保函)、備用信用證、跟單信用證、承兌等;承諾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向客戶提供約定的信用業務,包括貸款承諾等;金融衍生交易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保值或自身頭寸管理等需要而進行的貨幣和利率的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交易業務。
(二)表外業務的計量
表外業務給傳統報表提出挑戰。表外業務的歷史成本,如果按簽約時間考慮,采用其初始凈投資難以反映其價值和風險情況,如果按交易時間來考慮,由于其交易在未來發生、而且可能是一個過程,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來代表歷史成本。另外,表外業務的價格波動很大,歷史成本難以追蹤其市場價值變動情況。在表外業務這個具體項目上,歷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關性都受到嚴重的影響,用歷史成本來計量表外業務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在此情況下,公允價值作為歷史成本的替代者,用來計量表外工具。公允價值計量是采用市場價格來追蹤表外業務的價值波動,能更好地反映表外業務的價值和整個企業的價值,相關的信息對投資者等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更有價值。
但公允價值如何確定?從定義上講,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結算的金額。然而,實證研究表明:有關表外業務的公允價值能否增加財務報表的相關性,目前并沒有定論。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表外業務可能存在著:公允價值也許無法可靠地予以計量;所謂的公允價值可能不公允,采用市場價值為基礎的公允價值無法反映某些表外業務在風險組合中的價值,另外一些表外業務與企業的信用情況等相關,其價值要根據持有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確定。報表中公允價值再計量的信息,由于報表公布時間和報告期之間的時間差,可能對報表外部使用者的有用性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其相關性。報表編制者由于披露成本、經理報酬計劃和其他信息等對企業有潛在影響的原因,可能對報表進行某種程度的操縱(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縱性在市場發育程度和監管程度有限的情況下要大于歷史成本計量,報表編制者可以通過合約簽定時間、計量方法的選取來進行公允價值信息操縱),從而對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響。由于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金融工具、表外業務在報表中的比例有限,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信息共存可能破壞報表總體的相關性等信息質量特征(原因是歷史成本體系下報表整體的相關性是通過歷史成本的一致和全面采用來實現的,在這個體系下將部分項目以公允價值來計量,可能會影響報表整體的相關性)。由此說明,以公允價值計量表外業務雖然可能局部地增加某些表外業務的相關性,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和缺陷。針對這些問題和缺陷,可以考慮將表外業務的計量采用如下方法:對于金融工具和表外業務占相當比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以對金融工具和表外業務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對于一般企業,對其金融工具和表外業務先考慮公允價值信息采用附表附注披露的解決方案;研究考慮其他資產、負債等報表項目采用公允價值披露的可能性,在某些行業、某些范圍內逐步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待相關市場進一步發展完善和可行的公允價值項目在報表中的比例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全面引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將報表體系轉換為公允價值體系。
關鍵詞:商業銀行 分業經營 混業經營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c)-0232-02
1 我國商業銀行經營體制的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在1993年以前實行混業經營,銀行業長期占據金融體系的主導。隨著1980年國務院于頒布的《關于推動聯合的暫時規定》以及中國人民銀行下發的《關于積極開辦信托業務的通知》提出鼓勵銀行嘗試辦理信托業務,多家銀行相繼成立了信托機構。20世紀初,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商業銀行為證券市場的形成發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術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證券部,經營企業證券的發行等業務。
隨著我國在1992年下半年迎來經濟發展熱潮,巨額的銀行信貸資金流入股市,進而致使金融業秩序甚至整個國家經濟混亂。此后,國家開始全力整頓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第一次明確提出銀行業和證券業要實行分業管理。兩年后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對分業管理又賦予了法律角度的確立。
一個國家商業銀行的經營體制選擇應該與本國經濟發展的水平緊密相連、理論聯系實際?;仡櫴澜缟虡I銀行經營體制選擇的發展,從19世紀50年代美國、德國出現混業經營到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出現金融危機,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不得不實行分業經營,再到20世紀80、90年代,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影響及不斷出現的金融創新,金融監管程度開始減緩,各金融機構的業務互相滲透,歐美國家和再次轉向銀行混業經營的體制。如今,眾多西方大型銀行已成為提供銀行、保險及投行業務等綜合金融服務的公司。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銀行業是應該轉為混業經營,還是繼續堅持分業經營呢?
2 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必要性
2.1 我國銀行業分業經營存在的問題
1993年以后,中國逐步開始實行分業經營運,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動、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但現實顯示我國銀行業分業經營存在著很多問題。
(1)分業經營體制反而加大金融風險。
因為商業銀行將業務重點局限在貸款和存款業務,且貸款業務主要客戶為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普遍效率較低,發展動力不足,因此導致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迅速上升,業務收入不能彌補支出、產生大量金額的虧損。保險公司則只能把收取的保費存放在銀行或者購買一些債券,保費資金沒有用活。一些保險公司依靠存款利息甚至無法滿足客戶理賠及其他支出的需求,逐步呈現虧損狀態。證券類機構也面臨相似困境,由于融資渠道的缺乏,股市萎靡不振時,不少營業部入不敷出。股市高漲時,又出現證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戶資金,改善自我運作能力的現象。分業經營的體制已導致多種金融機構孤立運營的局勢,阻礙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
(2)分業經營體制不利于金融業發展。
分業經營管理的政策使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喪失了自由性。金融機構只能根據分業經營的各種相關規定和要求開展業務,監管部門眾多,新的金融產品推出難度較大,嚴重阻礙了我國金融業的業務創新與發展。
(3)法律基礎薄弱。
一方面,相關法律并沒有聯系我國金融業實際情況,抽象且無參考性。另一方面,雖然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法律條文較多,但是涉及監管的法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缺乏實際操作性。
2.2 混業經營符合我國實際情況
中國的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是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以及金融自由化發展需要的選擇,也是促進我國的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選擇。其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混業經營,可以達到優化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減小資產風險、增加運營效率的目標。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組成結構缺乏多樣性,其中信貸資產占據總資產的很高比例,其他種類的資產占比非常小。通過對近年來中國四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信貸資產占總資產比例高達70%。其中七成的信貸資產又流向了國企。這種構成比例使得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很大,萬一出現經濟不景氣的形勢,許多企業將破產,而最大的受害者則會是銀行自己。正如所有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道理一樣,銀行的資產在混業經營的體制下將可開展保險、投行等多元化業務,資產組成單一的狀況將會得到很大改善,進而使面臨的風險大大降低。
(2)混業經營體制可增強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同業競爭的能力。
隨著我國加入WTO已滿十年,外資銀行涉及更多的業務,與中資銀行的競爭愈發激烈,中資銀行的優勢在逐漸減少。而國內的外資銀行依托豐富的業務經驗、強大的軟硬件以及先進的服務理念,將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極大的挑戰。首先便是商業銀行經營體制的不同帶來的沖擊。正如上述分析,歐美國家的混業經營模式給予客戶更多的選擇去管理資產,也可以促進銀行進行產品創新,減少成本、提高業務機會及盈利能力。我國本土商業銀行傳統單調的存貸款業務明顯無法與之抗衡。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不能被混合與外資銀行的競爭。
(3)減少監管成本。
目前我國分別由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及保監會對銀行、證券及保險等金融機構進行管理,這種做法主要是基于提高監管效率的考慮。然而,所帶來的弊端是幾個部門自成體系,互相缺乏溝通,給被監管機構帶來機會利用法律漏洞體牟利。例如銀行偷偷將信貸資金流向股票市場等行為在監管上會因為監管部門較多而遇到很大難度。
3 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發展的對策
3.1 混業經營模式的選擇
混業經營模式主要分為全能銀行與金融集團兩種。后者又細分為各類金融機構獨立運作、銀行直接對證券及保險公司控股與金融控股公司三類。從我國現有法律及監管制度的實際情況出發,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確保各個部門的協同作用,且自身具有靈活性與一定規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最佳選擇。
3.2 進行產品創新,發展電子銀行
混業經營是產品創新的土壤,商業銀行應遵循現有法律,合法進行新產品的研發、拓展業務合作的空間,用更多的選擇吸引客戶,從而使本土商業銀行具有與外資銀行競爭的基礎與實力。此外,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更多的客戶喜歡足不出戶辦理業務,減少去銀行的路上及在網點排隊等候的時間,這就對商業銀行運用電子網絡進行混業經營、提供更高、更全面的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
銀監會、證監會與保監會組成的“三會”與人民銀行進行分業監管的初衷是專心監管銀行、證券及保險三大金融機構,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其日益凸顯的缺陷剛才已經進行了分析。由一個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的監管固然是順應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然而如果立即進行轉換,無論是立法等硬件還是尋找全面型人員等軟件方面都面臨較大的難度。因此,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一方面,可以定期舉行電話會議,溝通各自在監管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信息資源共享、共同分析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將各自掌握的數據錄入一個共享數據文件庫里,已達到減少真空地帶帶來的風險及重復監管帶來的成本損失。
第二,提升監管水平。金融監管理念應該是持續的、定量的,而非單次的、定性的進行監管。要提高監管者的素質,要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參考學習歐美國家的豐富經驗和技術,提高審慎監管、持續監管能力;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同時提升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并積極與世界監管組織部門進行合作,共享信息資源,互相交換意見與想法。
第三,改善銀行內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風險。內控制度的完善與否,極大影響著企業的競爭能力與盈利能力。內因決定外因,監管當局的監管圍繞著銀行良好的內控制度發揮作用,商業銀行應該提高對自控重要性的認識,減少操作風險,真正的發揮內控的強大作用,而非全部依賴外部監管。
3.4 引入復合型人才
引進精通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全面型人才,同時注重對這種高端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在不同金融機構進行輪崗工作等方式來實現。這樣一方面提高了與外資銀行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實現由單一機構進行統一監管的最終愿景打下了基礎。
4 結語
根據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外資銀行業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選擇混業經營具有充足、明顯的理由。我國也已具備了實施混業經營的基本條件。本土銀行業的當務之急是通過正確的途徑,又快又穩的轉向混業經營。在轉變商業銀行經營體制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監管當局應完善管理體制。通過以上多種手段,使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競爭力得到提高,迎接外資銀行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秦厲、邱群霞.中國銀行業的制度變遷—— 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J].金融觀察,2005(9).
[2]楊玉熹.混業經營是我國銀行業發展的趨勢[J].銀行法律論叢.
[3]王欣.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現狀與展望[EB/OL].cn.
關鍵詞:SWOT分析;宿遷;中小商業銀行;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隨著宿遷市地方經濟的發展,眾多的中小商業銀行(這里指除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以外的其他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其發展所形成的“鯰魚效應”為整個銀行業帶來了競爭,也注入了活力。同時,中小商業銀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進一步求得生存和發展已經成為包括宿遷市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等在內的中小商業銀行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金融危機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啟示,同樣,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作為推動宿遷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國情,依據自身情況選擇符合時代要求和地方實際的發展思路,健康、穩定地發展,越來越對宿遷市地方經濟的持續和諧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通過對宿遷市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蘇州銀行等宿遷市地區代表性中小商業銀行的調研,本文將從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個方面逐一闡述。
(一)優勢:Strengths
1.資金質量高
在資金的來源方面,宿遷市以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等為代表的中小商業銀行資產規模、金融市場份額占宿遷市市場的整體份額較小,但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人均利潤率等盈利性指標大多優于國有商業銀行,比大銀行具有更強的盈利能力,因而可為針對宿遷市中小企業的業務創新提供更有利的資金保障,日漸受到越來越多的宿遷中小企業的認可,當下也有不少的宿遷市地方企業愿意選擇中小銀行作為其經營發展的有利資金平臺。
2.體制較新
國有商業銀行依然是宿遷市銀行業的主體,受產權制度的限制,在進行貸款業務時必然要考慮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經營與決策受到限制,而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都是股份制組織,具備了較為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首先,在這種組織形式下,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為經營目標,努力開拓包括宿遷市中小企業在內的資本借貸市場,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自身的資本增值。其次,與宿遷市的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所需要負擔的公共責任較低,因而在對宿遷市眾多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發放上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與大銀行相比,由于組織機構體系簡單,決策效率高且決策的自由空間大,能夠更好地針對宿遷市中小企業的不同需要設計出不同的金融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宿遷市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
3.金融創新意識較強
當前,宿遷市國有商業銀行的高級管理層基本上還是由省行或國家認命,籠罩著較為濃烈的行政色彩,銀行內和銀行間的人力資源配置和利用會受到來自于制度層面上的很大制約。而近年來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由于長期實行股份制體制,通過靈活的用人機制和科學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內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優秀高等人才,員工的整體素質大大提高,員工結構也比國有大型銀行具有一定優勢,這使得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在對宿遷市中小企業貸款的技術研發能力方面明顯超過大銀行。
本文認為,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由于具有較強的金融創新意識和金融創新能力以及金融創新保障機制,使其在同業資金業務領域的優勢明顯,通過對銀行資金的靈活和合理調配,大大優化了其行內資金的資產負債結構,銀銀平臺、柜面通等特色業務已經被宿遷市民和企業廣泛認可,規模效應和經營效益已經大大顯現。
(二)劣勢:Weakness
1.資金規模劣勢
資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是評價銀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標,該指標主要考核銀行資產的抵御風險能力,按照巴塞爾協議的有關規定這個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資本與風險權數資產的比率不應低于4%,該比例越大,說明銀行資產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認的是銀行的發展需要有雄厚的資本規模作為支撐,強大的資本實力是銀行取得客戶信任、吸納客戶資本,開展信貸業務的基礎,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前提。在這一點上,由于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發展受到起步晚、規模小等眾多歷史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其擁有的資本規模與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銀行之間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2.營業網點少
中小商業銀行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在宿遷市地區還沒有形成覆蓋廣闊的營業網點(包括ATM自助設備)。本文調查發現,在宿遷市地區(含三縣在內)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商業銀行僅擁有營業網點約60多個,其中像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和蘇州銀行等在全宿遷都僅有一個營業網店,這相對于宿遷市現有的約471.56萬常住人口(來自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而言,人均可享受到的服務微乎其微。而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銀行擁有網點約154個,其中單單是中國工商銀行就擁有網點86個,此外,雖然交通銀行剛剛進駐宿遷市不久,但已經在主城區發展了多個ATM自助設備,極大地方便了持卡客戶的交易需求。宿遷市大銀行如此龐大的網絡覆蓋面是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所無法匹及的,也構成了其自身在未來實現較快發展的巨大屏障和重要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