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44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素質拓展;拓展訓練;教學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學生,這應成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實證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學生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并有效地為社會服務。從這一個意義上講,著重與人的精神體能的提高的素質拓展訓練,將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新的“希望工程”,這對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質拓展訓練的概念
拓展訓練起源于“二戰”期間的英國。素質拓展訓練是傳統拓展訓練的一種演變,以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被推廣開來。素質拓展訓練的價值所在,就是將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以及發展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理論融入其中,以拓展訓練的培訓模式為載體,研發出一套是適應于企業規范管理和團隊建設的課程——拓展訓練課程。隨著拓展訓練的發展,拓展訓練進入本科甚至是高職的課程設置中,其中有相當多高校建立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基地。素質拓展注重于對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質、能力、身體以及頑強精神的一種磨練和考驗。[1]現代素質拓展是將傳統場地拓展訓練與生存體驗相結合,以在做中學為中心的全新體驗式培訓方式。它利用自然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的項目達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訓者的人格品質、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2]
二、以素質拓展訓練作為項目化實踐內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聯發(2002)14號《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中指出,素質拓展要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素質拓展訓練作為一種適應當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新型教學手段被應用到各個學科中,是時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
可提升心理素質。借助素質拓展訓練的體驗性和情景性,學習者可以在設置的項目情景中扮演某種角色,全心投入到訓練當中,這對于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相當有利。真正達到知情意合一。
促進專業技能提升。素質拓展訓練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通過形式多樣、變幻莫測的情景對青少年學生予以磨練,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青少年學生以積極開拓的姿態去戰勝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習的遷移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提升。
提升綜合職業素質。在整個培訓中通過每個人的發揮與自我的全面展現,從中更全面地認識到每個人的特長、優點及潛質所在,有助于幫助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與他人溝通與交流,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特長與潛質及相互配合與協作、相互學習與借鑒,從而提升綜合職業素質。
(三)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以突出職業性為原則,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納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職業教學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緩解壓力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自我監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養。以彌補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缺乏敬業精神、合作精神,責任心差、紀律觀念、集體觀念淡薄等精神體能問題。
以拓展訓練為落腳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實施載體。要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僅靠理論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是遠遠不夠的,應拓寬心理教育的實施載體,充分利用互聯網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優勢,營造心理健康氛圍,對學生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論壇、QQ群、博客等交流平臺,以雙向交流和溝通的方式,讓學生在對話與互動中分析素質拓展訓練的心得,實現自我教育。
三、以素質拓展訓練作為項目化實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思路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素質拓展訓練中,關注學生心理成長、人格發展和心理素養。在具體教學設計中,將更強調四有“有目標、有專題、有項目、有模塊”,來達到總體成效。
(二)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的現代視野將教學看成一個系統的過程。系統的成分包括確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分析、確定拓展項目、編寫具體教學實施措施、設計與實施總結性評價。具體的見列表1
課程總課時是24學時,其中理論講授部分占10個學時,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占14個學時,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把重心放在拓展項目的設計上??梢愿鶕虒W目標、對象差異性設計和開發出更多的訓練項目。
三、素質拓展訓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素質拓展訓練在課程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各項具體的任務。在這種集仿真與游戲與一身的訓練中,學生主動積極去迎接困難,克服訓練過程的諸如緊張、恐懼等心理難關。隨之帶來的是發自內心的勝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視感,這種感覺稱之為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劑,心理學家Maslow認為,高峰體驗是一種短暫的自我實現。[3]這對于挖掘個人發展潛能、增強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傳統教育無法帶來的推動作用。以人際關系與交往能力這章內容進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訓練為例,具體實施過程包括如下步驟:第一,首先進行熱身運動,破冰之旅可以讓學生消除相互之間的隔閡。第二,培訓老師先進行情景設置,并示范背摔標準動作和注意事項、人床搭建、輔助等動作,學生跟做動作。第三,根據男女比例進行分組,每15人一組,分為三或四組。10人組成人床,4人輔助,1人輪流進行背摔體驗,培訓老師做保護。第四,體驗共享。在培訓老師帶領下,全體成員進行分享體驗,通過反思、自省、領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訓練過程中的表現出來的正性和負性的情感體驗。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實現理論學習向實際應用所做的知識遷移。
另外,在素質拓展訓練實施過程中,應注意把安全作為第一項重要責任。素質拓展訓練的一些訓練項目隊參訓學生在心理上具有較高的挑戰性。同時一些高空項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和安全隱患。將素質拓展訓練引入教學時,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項目安全措施,組織合理,操作得當,以保證拓展項目的順利開展,并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
參考文獻:
[1]郭洪芹.素質拓展訓練在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1).
(一)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是二者整合的先決條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大學生學會站在的立場,運用理論中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4]。它的具體要求是要立足于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使大學生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學修養,擁有較深的文化積淀,具有一定的史學基礎,擁有較高程度的哲學思辨,對社會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同時還要具備一定藝術特長,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對大學生良好性格的修養、良好人格的培養,健康人品的滋養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使大學生自身可以生產潛在的文化產品,對整個社會產生良好的文化影響,為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輸送正能量??梢?,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共同的目標,即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共同應對社會轉型期各種消極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因此二者具備整合的現實條件。
(二)教育內容的相輔相成性是二者整合的邏輯依據
文化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美學等相關知識通過邏輯闡述對大學生的一種灌輸,而更關注知識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根源,以及社會和價值理念對大學生內心的影響。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傳遞給大學生,使之內化為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氣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等方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里有大量的人性、道德、審美、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內容,解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問題,這些內容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觀”問題,二者共同影響著大學生道德觀念和政治素養的形成。同時,立足我國的國情,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必須以理論為指導,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總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雖各有側重,但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這一點上是相輔相成的。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互補性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廣闊空間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都主要依靠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都必須采取多樣化的方法。二者在深入開展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一門學科以后更加注重理論在大學生中的廣泛傳播和應用,引導和促成學生系統掌握和運用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教育方法更強調系統教育理論的教授,在大多數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是輔助的教育方式。文化素質教育為了讓大學生汲取更多的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和思想精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和生活品質、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其教學場景更加開放,不局限于課堂,其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和容易接受并吸引大學生廣泛參與。通過營造生動豐富和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圍,調動學生參與教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啟迪大學生智慧,激發大學生靈感,引導大學生思考,活躍大學生思維。那么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二者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取長補短。此外,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開展,均可以運用文化素質教育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計主題,以把握文化素質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徑
(一)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
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統一于素質教育,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基本教育觀,也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對此,高校中普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認為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文化課或“兩課”教師、輔導員的責任,二是認為只要開設一些公選課就達到了提升學生素質的目的。實際上,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就在于,它們必須貫穿于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部環節,并依靠全體教育者的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實現,是“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最好體現。因此,各級教育管理者和全體教師都需要正確認識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認識自身的責任并努力承擔起這一重任。
(二)校內教育機構與師資隊伍的整合
1.改革和優化高校內部相關教育機構及人員設立專門的機構統一管理協調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職能應包括制訂教育教學計劃、優化課程設置、設計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育效果評價等。將文化素質教育教師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合一,形成教育合力。同時動員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在所有的課堂上言傳身教,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水平。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教師、文化素質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大學生素質教育活動中的指導作用。2.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集中體現在日常的思維角度、言談舉止、為人處世、生活態度等細節上,對大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一方面要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他們的能力越強,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就越好、越完善,因此增強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養,根據對東北林業大學部分學生的調查,65%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課堂效果由思想政治教育課老師來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越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就越快、越明顯,因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質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整合
1.將政治理論融入到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之中大學里經過長期沉淀形成的文化氛圍是大學生文化素養形成和提高的土壤。大學各類科技節、文化藝術節內容豐富,各類社團活動精彩紛呈。將政治理論融入各種活動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時達到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如東北林業大學將政治學習活動和主題推進式教育實踐融入多種形式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在活動中,生態文明建設等黨的新的發展理念和經驗總結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大學生,對大學生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掌握了中國化新的理論成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根據對東北林業大學部分學生的調查,在大多數大學生看來“兩課”是枯燥乏味的理論教育,不喜歡老師空洞的說教。但是通過課堂教學模式及考試形式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東北林業大學為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音樂、影視、小品、相聲等藝術表現形式都應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積極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藝術素養、科學素質、文化品位等文化素質。
(四)教育內容的整合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四川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在讀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1050份,回收1011份,回收率為96.29%。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的“大學生素質教育調查問卷”。共29個題目,分為四個部分,分別調查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對素質教育的需求、對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本次調查問卷的炔懇恢灤孕哦任0.84。
3.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
二、分析與結果
1.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現狀
大學生素質教育涵蓋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政治素質、科學素質、創新素質等方面。本課題旨在采取分類引導的培養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素質拓展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和質量,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調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
(1)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現狀。思想道德素質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首位,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起主導性作用,是大學生個人信仰和價值取向的基礎。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水平,能夠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對其群體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評價情況為:760人(75.17%)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差,133人(13.16%)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好,78人(7.72%)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一般,還有28人(2.77%)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情況不了解。在關于“是否應該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上,絕大多數(828人,81.9%)認為“有必要”,只有少數(148人,14.6%)認為“沒有必要”,還有26人(2.6%)抱一般或者無所謂的態度。
23.6%的大學生贊同“沒有理想,就談不上享受生活,有了錢也沒意義”,27.6%的大學生認為影響不大,5.5%的大學生持反對意見。關于是否認同“努力學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實現人生個人價值”這一觀點,超過一半的大學生(54.7%)認為“是”,33.7%的大學生持中立態度,只有10%的大學生持否定態度。關于“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上,是否贊成‘寧可犧牲集體利益,也要維護個人利益’”,52.1%的大學生不贊成這一說法,38.9%的大學生持中立態度,只有7.7%的大學生持贊成態度。對“是否有必要了解為人處世的道理”的問題,79.4%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3.1%的大學生認為“有點必要”,15.8%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在“勤儉節約”的問題上,80.3%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11.3%的大學生認為“有點必要”,只有6.6%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關于誠信程度問題,29.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誠信程度很高,19.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誠信程度有點好,接近一半(49.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誠信程度非常差。
(2)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主要著眼于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教育研究,包括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安全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思維方法教育等。筆者首先調查了大學生對人文素質的理解情況,8.1%的大學生所理解的人文素質是“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和知識水平”,7.6%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是“人文科學體現的精神”,77.3%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養既體現了“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和知識水平”,又包含了“人文科學體現的精神”。
關于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情況,只有9.3%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整體很好,35.41%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整體較好,45.3%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整體一般,6.92%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整體較差,極少數(0.89%)大學生對當代大學生的現有人文素質水平很不滿意。在關于“人文素養對專業學習產生的影響”這一問題上,14.63%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養可以促進對專業知識的理解,49.22%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養可以增加思想的深度與廣度,33.12%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養可以使眼界更開闊、思維更系統;只有4.6%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養對專業學習的影響不大。在“人生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這一問題(多選)上,37.88%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體現在金錢、財富上,18.4%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體現在權力上,37%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體現在名譽、地位上,36.2%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體現在享受上,83.38%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體現在給自己所愛的人帶來幸福上,56.38%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體現在對國家、民族或者全人類有所貢獻。在“看待大學生讀課外書”的問題上,63.3%的大學生認為應博覽群書,提高人文素養,23.2%的大學生認為應在精通專業基礎上讀部分經典圖書,3.8%的大學生認為只讀有實用價值的圖書、僅有0.2%的大學生覺得讀不讀書影響不大。
(3)大學生對素質教育內容的需求。首先,探討了大學生成長成才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大學生認為想要成長成才,第一應該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90.21%),第二是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83.58%),然后依次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81.70%)、積極健康的個性(72.11%)、獨到的思維方式(65.68%)、細心敏捷的思維(65.48%)。
其次,針對各素質的重要程度展開研究,86.65%的大學生認為最重要的素質是心理素質,其次是思想道德素質(82.59%),然后是專業素質(72.9%)、創新素質(65.28%),不到一半的大學生認為科學素質(47.97%)、政治素質(45.2%)、人文素質(45.5%)很重要。大學生期望提高的素質所占比例較高的是專業素質(66.37%)、創新素質(65.28%)。心理素質(55.89%),關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質(23.74%)、科學素質(38.97%)、政治素質(23.15%)、人文素質(26.61%),大學生的期望并不高。一方面,目前許多大學生認識到心理素質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這肯定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還有很多大學生沒有認識到科學素質、政治素質、人文素質的重要性,這給高校素質教育敲響了警鐘。正因為學生對人文素質、科學素質、政治素質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本課題才會針大學生素質教育提出分類引導的思路。
最后,針對大學生普遍缺失并且不太重視的人文素質展開調查。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認為他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所選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人際交往能力(75.56%)、語言表達能力(75.77%)、團隊協作能力(74.58%)、學習能力(72.3%)、創新能力(69.14%)、心理承受能力(68.25%)、社會適應能力(64.99%)、組織管理能力(63.4%)以及解決問題能力(57.67%)。 在大學期間,大學生期望提高的能力,所選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語言表達能力(82.69%)、人際交往能力(79.62%)、組織管理能力(77.55%)、團隊協作能力(70.72%)、社會適應能力(55%)。
2.大學生對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
本研究還針對大學生對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展開調查,旨在為創新高校素質教育形式和內容提供一些依據。針對 “高校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方向”這個問題,45.6%的大學生認為應該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質、發展大學生的個性為目標;9.8%的大學生認為素質教育應滲透到全部教育領域;20.87%的大學生認為素質教育應從全局角度考查和發展;9.77%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該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78.66%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素質教育培養效果應該重點考查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49.26%的大學生認為應該考查合理的知識結構,70.62%的大學生認為應該考查心理適應能力,59.35%的大學生認為應該考查思想道德品質,74.185%的大學生認為應該考查自我學習能力,23.64%的大學生認為除考查素質教育的效果,還應該結合用人單位的評估來考查。
在“提高人文素養方面,高校應該加強什么工作”這一問題上,56.28%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提高相關職能部門對學生人文培養的重視程度,68.25%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提高人文課程質量,優化校選課設置,增加人文課程數量,56.48%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著力提高教師和管理人員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55.89%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加大投入打造校園人文景觀,優化人文教育硬化環境,48.82%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多邀請有影響的人士,多開展一些有影響的人文活動,48.27%的大學生認為高校要圍繞職業發展需要來開展人文素質教育,68.84%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課程內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77.35%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避免空洞的說教,59.45%的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要多樣化,33.43%的大學生認為高校要加強師資建設。
三、討論
1.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
總的來說,大學生的思想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較差,部分人理想信念淡薄,人生觀、價值觀迷惘或錯位,對民族命運和前途、對國家的未來和發展的關注度低,對當前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毫無興趣。大學生價值目標顯現出功利化,熱衷于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自我意識過于強烈,缺少對事業的獻身精神和對集體的奉獻精神;對自身的思想品德要求降低,基本文明素質不高,社會公德缺失,不懂基本禮貌。
由于人文教育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所占比重不夠,導致人文素質教育程度不夠;再加上一些大學生功利實用主義思想明顯,導致部分學生人文素養缺乏,生活品位不高,全面發展不夠,對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不多,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強,以至于連實驗報告和求職書都寫不好,且錯別字連篇。
2.大學生對素質教育內容的需求
大學生認為最重要的素質是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質,比較忽視人文、科學以及政治素質,當把人文素質內容具體化,再次進行調查時,發現他們對人文素質的各方面能力具有比較高的需求,這與之前的調查結果不一致,可能是因為大學生對人文素質的內涵了解不透徹,存在理解上的偏差;當把人文素質的具體能力呈現出來時,他們則能根據自身需求做出相應的選擇。
大學生渴求提高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但通過課堂教學卻無法有效提高這些能力。因此,應提高以上能力,甚至是提高人文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創新素質等綜合素質,要依托第二課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更多鍛煉個人能力的機會,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大學生對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
大學生希望高校把全面提高身心素質、發展大學生個性作為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他們希望能夠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各種能力,有針對性地培養符合自己需求的能力。那么,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時候,如何將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相結合,這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拓展素質教育培養的形式。
對于高校應該怎么做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很多大學生認為高校應提高人文課程質量,優化校選課設置,增加人文課程數量,相關職能部門提高對學生人文培養的重視程度,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避免空洞說教,課程內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只有從這些方面做起,才能豐富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拓寬人文素質教育渠道,增強人文素質教育的趣味性,使學生真正受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楊小俊.論大學生素質教育[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2]吳云志,王可欣.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
[3]常 鵬.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D]. 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14.
[4]張永波,王洋天.大學生素質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 農家之友,2010(7).
【關鍵詞】素質教育 大學生 管理模式
目前,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高校教育改革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過改革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因素,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而在教學管理方面卻鮮有論述。因此,文章從教育管理或者是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另辟蹊徑,來分析其對大學生素質教育基本內容的理解、實施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從而為當前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1.高校素質教育管理缺乏協同性、一體性
首先,高校素質教育管理缺乏協同性。目前,各所高校的素質教育管理權力主要集中在黨、團、學工三個部門,由其規劃校內素質教育的方法、內容和措施。而包括招生、就業、教務、院系在內的諸多與學生密切接觸的部門卻并未與黨、團、學工就學生素質教育管理形成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其次,高校素質教育管理缺乏一體性。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和了解,不僅相互認同的思想比較薄弱,甚至存在輕視、否認、玷污對方思想和行為的活動,參與相關素質教育互動的積極性低,由此大大削弱了校內各個部門組織的素質教育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2.高校素質教育管理活動缺乏對學生特征的關注
當前大學生大都出生于上個世紀90年代,被現代人冠名為“九零后的一代”。他們一方面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興趣感濃厚,卻缺乏足夠的耐心,淺嘗輒止,很少能夠持之以恒地研究或者是學習某件事情;另一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對生活、工作、學習和愛情抱有極高的憧憬,覺得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便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旦面臨失敗或者是挫折的時候,便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或者是放棄自己的想法,或者是陷入極大的消沉、抑郁之中。然而,目前高校管理者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主要是參考國家的標準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措施,缺乏對本校學生知識需求、心理特征、個性特點的了解和認識,由此導致雖然學校提供的素質教育類的選修課非常多或者是校園文體活動非常豐富,卻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達不到預期的人才培養效果。
3.高校素質教育主要是在社會就業的倒逼下進行的
目前,我國雖然制定了系統的高校素質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等,鼓勵、支持甚至采取一系列評估、獎勵、監督等手段刺激高校積極開展素質教育活動,提高素質教育管理質量,然而,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也確實認識到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國家政策的影響非常小,主要是在社會就業壓力的倒逼下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在此情況下,容易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從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單純地注重增加學生專業課中的實踐內容、互動內容等,卻不太重視選修課、校園活動等,從而導致很多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活動流于形式。其次,與國家嚴格的政策力量相比,在社會就業壓力倒閉之下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也大大削弱了校內實施的力度。
4.高校素質教育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
一方面缺乏對院系、黨、團、學工部門素質教育效果的考核;另一方面也缺乏對學生素質水平、知識需求特征、個性特點方面的考核等,從而使學校領導開展素質教育活動大都是在各自為政狀態下的一種主觀判斷和主觀臆測,由此造成所開課程和活動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符,無法激發其足夠的興趣;或者是素質教育課程和素質教育活動的內容與方法長期不變,無法實現與時俱進,造成教育內容、文體活動的陳舊等。
5.高校管理機制對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活動的管理嚴重不足
近年來,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日益解放,高校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變得越來越明顯,其自發組織的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活動的數量也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然而,除了部分黨委、團委、學工組織受到學?;蛘呤窃合档闹苯又笇е?,大部分的文體活動組織都是處于自我管理的狀態。他們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他們也缺乏一定的經驗,無法提高活動質量,同時還缺乏一定的約束,自由度太高,隨意性強,再加上缺乏經費等問題,大大限制了組織的成長,很難實現延續性的發展。
大學生素質教育管理創新方式
1.構建以某一副校長為主的核心管理層
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管理機構為了提高組織相關工作的實施效力,加強其在各個部門之間的指導與協調的力度,學校可以委托一位副校長專門負責大學生素質教育管理組織的日常工作,包括大學生素質教育內容的研究、素質教育活動的規劃與評估等。在該副校長的領導之下,還可以設置一系列由學生會、黨委、校團委、就業指導中心、教務處、考核辦、各個院系的相關領導組成的工作組,為副校長的日常工作建言獻策,在輔助副校長完成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時,也能夠通過不定期的會議為各個部門的領導提供一個以“大學生素質教育”為主題的溝通平臺,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活動。
2.設置一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機構
該部門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開展工作。一是廣泛收集政府部門有關大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的政策資料,隨后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解讀;二是通過國家大學生就業情況報告、社會大眾媒體以及學校內的就業指導中心等各種渠道,收集有關社會人才需求情況方面的資料;三是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來了解高校大學生就業水平和存在的問題等;四是以校級科研課題的方式,委托高校內的專家、學者進行大學生素質教育、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研究活動,從而獲取更加系統、專業的研究資料和發展策略。
3.設置一個當代大學生心理與個性特征研究機構
該機構一是通過專業書籍、學術期刊、大眾媒體的渠道,搜集其他學者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二是在本校定期開展對大學生心理與個性特征的調查活動,調查對象包括學生群體、輔導員群體、教師群體、學校管理者群體等,由此獲得第一手資料;三是同樣以校級課堂的形式,委托具有心理學、社會性或者是教育學知識背景的專家、學者就大學生心理與個性特征展開具體的研究活動,從而獲得更加專業、系統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并將這些資料和成果提供給上級領導者,為具體的大學生素質教育管理活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4.建立一個素質教育管理、規劃與執行機構
該機構下設專業課程素質教育機構、選修課程素質教育機構、文體活動素質教育管理機構等。選修課程素質教育管理機構一是根據素質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所在學校學生的心理與個性特征,來安排科學、合理、系統的選修課程體系;二是負責考核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三是負責監督各門課程的考試情況。高校素質教育管理系統中的文體活動素質教育管理機構應當分為兩個具體的部門,即“自上而下”的文體活動管理部和“自下而上”的文體活動管理部。前者一方面負責安排高校黨、團、學工部、組織部、學生會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另一方面負責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外以增強大學生素質為核心的優秀文體活動。后者則主要是負責校內學生所舉辦的一系列文體活動。
5.建立一個素質教育監督與評估機構
該機構一方面制定日??己酥笜?,也即是了解大學生素質水平、素質現狀,尤其是與國家素質教育內容相比,特定高校大學生內在素質存在的問題等,從而為素質教育相關決策的制定提供參考資料;另一方面是對各個機構實施的素質教育活動的效果進行考核與評估,包括專業課素質教育效果、選修課素質教育效果、文體活動素質教育效果等。這既給相關部門和個人一定的壓力,增強其實施素質教育活動的動力;同時也能夠及時地發現文體,并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
總體來說,各校要在正常的教學管理組織之外建構起一個獨立的、由一位副校長負責的素質教育管理組織,其下設素質教育理論研究機構、現代大學生心理與個性特征研究機構、所在學校素質教育管理與規劃機構、素質教育監督與評估機構等,從而圍繞著“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和任務,來評估、監督與指導高校正常的教學活動、文體活動,強化其素質教育改革的理念,提高其素質教育改革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鄧偉:《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哲學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S2)。
[2]張軍:《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分析及措施探討》,《中國電力教育》2010年第9期。
[3]盛昌琴:《對當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再探討》,《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第4期。
研究綜合運用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知識以及現代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將體育素質教育視為廣義素質教育中一個具有相對完整體系的獨立子系統,對我國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體系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旨在為高校體育界全面推行體育素質教育提供理論依據。為推進新世紀高校體育的大發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對象與方法
高等學校體育教師與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講師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樣本覆蓋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安徽、山東、河南、陜西、遼寧、黑龍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獻資料分析、面訪調查、座談調查、問卷調查等方法。
3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體育素質教育是廣義素質教育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以為社會育人為其根本目的,以體育實踐為其主要手段、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過程。
3.1高校學生體育素質結構體系的探討
研究表明,身體顯性因素與身體隱性因素共同反映著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水平,可將其歸于身體素質類。心理因素與個性因素是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兩個主要內容。體育認識因素和體育實踐意識可統稱為體育思想素質。體育道德基礎與體育道德實踐因子描述的是大學生體育道德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狀況,屬于體育道德素質。體育基礎知識素養和體育人文知識素養集中體現著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水準,可概括為體育文化素質。運動技術能力與學習鍛煉能力明顯反映的是學生體育能力發展水平,可歸納為體育能力素質。體育審美修養與體育審美傾向因子,形成了大學生體育審美素質的主要內容而個體行為習慣和社會行為因素則體現了大學生綜合體育素質的發展狀況,其本身也以體育行為素養的新姿成為這一素質體系中的新成員。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會的統一體這一觀點,將上述8個素質加以進一步概括,可分為3個基本層面。一是生理層面,指的是身體素質類二是心理層面,主要指體育心理素質類三是社會層面,涵蓋體育思想素質、體育道德素質、體育文化素質、體育能力素質、體育審美素質與體育行為素養。我國大學生體育素質的這一相對合理結構,揭示了大學生體育素質系統的多維復雜、縱橫交錯的內容構成,展示了21世紀大學生體育素質發展與優化的演進軌跡
3.2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
3.2.1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組成分析
根據現代教育學、人才學及素質教育論的有關理論,大學生體育素質結構與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之間存在著一種嚴密而合理的邏輯對應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揭示。
與大學生體育素質結構相匹配,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相應地包括身體素質教育、體育心理素質教育、體育思想素質教育、體育道德素質教育、體育文化素質教育、體育能力素質教育、體育審美素質教育與體育行為素養教育等8個方面。為了進一步了解各類體育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仍有必要依據素質與素質教育的相互關系,對上述8個方面逐一進行詳細分析。
第1類:身體素質教育
身體素質教育在體育素質教育中的含義,既特指運動訓練學意義上的運動素質發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學意義上的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適應能力、身體耐受能力以及身體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體素質教育是依據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需求提出來的,它體現著體育素質教育與其它學科素質教育相區別的本質特征,即體育素質教育具有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的獨特作用。
身體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培養良好的身體形態、提高身體機能、發展運動素質、增強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體耐受能力等5個方面。身體耐受能力是指人體承受高強度、長時間地持續勞動的能力。它作為未來社會高壓力、強競爭特征對人才素質的特殊要求,應被合理納入身體素質教育內容之中。不言而喻,身體素質教育是體育素質教育內容體系最為核心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著體育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與本質功能。
第2類:體育心理素質教育 意志品質、培養體育興趣與需要等個性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體育心理素質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質、培養體育情感與我意識,同樣,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
第3類:體育思想素質教育
體育思想素質教育主要包括體育價值觀、終身體育意識、快樂體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體育參與意識、體育消費意識、體育法規意識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意識是行為的先導,良好的體育思想素質是大學生其它體育素質高度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加強大學生體育思想素質的培養應貫穿于體育素質教育的整個過程。
第4類:體育道德素質教育
體育道德素質教育是指對學生體育道德認識、意志和行為的教育和培養。倡導良好的體育道德,是當前倍受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在高校體育中加強學生體育道德素質的培養必定成為體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5類:體育文化素質教育
體育文化素質教育指的是要通過體育提高學生在體育哲學、體育史學、體育理論等社會科學、體育生物科學、運動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修養。知識的內化表現為人的知識文化素養。因此,體育文化素質教育要以掌握知識文化為手段,以培養知識文化素養為目標而有序、系統地展開。
第6類:體育能力素質教育
體育能力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對學生運動能力、技術能力、學習能力、鍛煉能力及自評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與提高體育能力素質是促使大學生順利完成體育學習與鍛煉的綜合品質,在體育素質教育體系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類:體育審美素質教育
體育審美素質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學生對體育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審美愛好與情趣等。體育美是體育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本特質之一。充分挖掘與表現體育美、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審美素養是體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8類:體育行為素養教育
體育行為素養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過體育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鍛煉習慣、衛生習慣、生活習慣及人際交往行為等。良好的體育行為素養是大學生其它體育素質高度發展的外在表現,因此,將體育行為素養教育納入體育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不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實踐上的需要。第3,在內容組成上體現出繼承性與創新性^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內容組成吸納了古今中外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眾多優秀思想與改革成果,并創造性地將基礎教育領域的素質教育經驗推向了高等教育領域,將一般素質教育成果移植到了體育學科素質教育范疇,因而表現出繼承性與創新性的高度統一。
3.22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體系研究通過以上體育素質與體育素質教育對應關系分析,以及各類不同體育素質教育具體內容的研究,依據前述3個層面素質結構的分類方法,我們可進一步將8類體育素質教育歸納為3個層面:一是生理層面素質教育,主要指身體素質教育;二是心理層面素質教育,即體育心理素質教育;三是社會層面素質教育,包括體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審美與行為素質教育等6個方面。至此,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的相對完整體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的相對完整體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導思想上體現出全體性、全面性與主體t性高等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在指導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體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體現出全體性特征;其內容體系涵蓋體育素質發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時,高校體育素質教育指向“以人為本”,強調學生體育能力、個性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反映出高度的主體性特征高校體育素質教育上述3個特征與素質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廣義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與基本思想。
第2,在產生機制上反映出客觀性與時代性^高校體育素質教育內容的產生來自于廣大高校體育界人士對大學生體育素質發展趨勢的客觀判斷與瞻前考慮,反映了新世紀社會發展對學生體育素質培育的時代要求,因此該結構具有客觀性與時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與拓展丨性體育素質教育內容體系將身體素質教育作為生理層面素質教育而提出,突出了體育的強身健體的本質功f能從這一基本功能出發,該內容結構挖掘出體育素質教育的多種心理價值與社會價值,拓展了體育的心理或社會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內容構架上體現出系統性與動態‘性高校體育素質教育體系內涵豐富、層次分明,各類體育素質教育相互獨立、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系統該系統的內容構架隨社會條件的變化而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之中。因此,系統性與動態性是這一內容體系的重要特征。
關鍵詞:地方高校;組織文化;素質教育;創新途徑
近年來,隨著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地方高校、教師與學生越來越關注素質教育這個話題與課題,圍繞素質教育也開展很多的工作,不過成效不是很理想,沒有很好地展現出一個地方高校的特色,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沒有很好地分析把握好自身的組織文化,尤其是辦學文化,導致素質教育開展沒有自己的創新之處[1],也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組織文化的發展。因此,從組織文化影響視角下研討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創新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長遠價值。
一、地方高校高校組織文化與素質教育的相關性分析
高校作為一種教育文化機構,具有自身的組織文化,這種組織文化對其管理、教學、科研、學生工作、教師、學生、對外服務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素質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課題,深受高校組織文化的影響[2]。
(一)地方高校組織文化與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1.地方高校組織文化與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價值。組織文化,從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組織所擁有的文化。就地方高校而言,從類型上講,分類很多,有的學者將之分為學者文化、學生文化、管理文化等,也學者將之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3],還有的將組織文化歸結于一個組織的精神、理念層面的文化,比如,價值取向、規范、信仰信念等,將之作為一種比較狹義的理解。大學組織文化對地方高校各個方面具有很多的作用與功能。一是大學生組織文化反映一所地方高校的形象、水平、氣質、內涵,是一所高校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能夠促進高校的辦學方向與辦學水平,能夠促進高校教學、科研、管理與學生工作等方面的創新發展;二是大學組織文化能夠極大影響學校的素質教育發展、學科教育發展、就業創業教育發展、公民教育發展、學生的內涵式發展、學生的人格魅力與氣質的發展;三是大學組織文化的發展能夠很好地促進高校的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發展和依法治校,促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成功。2.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價值。素質教育是地方高校教育系統的重要課題、內容與任務,主要是指向對大學生進行各方面素質的教育,從不同側面理解,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內容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從價值視角來講,地方高校素質教育具有很多的功能與作用。開展素質教育一方面能夠極大提升大學生的素質、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大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極大提升地方高校辦學質量、辦學形象、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大學競爭力,也能夠推動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及企業合作,不斷提高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二)高校組織文化與素質教育的邏輯關聯
1.高校組織文化為素質教育提供很多的軟管理,對素質教育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影響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因素很多,比如,地方文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高校教師文化、高校管理文化、高校學生文化、高校校園文化以及教師隊伍的建設等,都是影響地方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隱私,其中,大學組織文化對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作用巨大,從方向的作用到具體的方式、內容的開展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可見,開展素質教育務必要注重大學組織文化的建設發展。2.素質教育為高校組織文化的貫徹、融入等提供很好的平臺與途徑。大學組織文化既是地方高校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重要的條件與動力,還是地方高校發展的重要任務與課題,怎樣發展大學組織文化一直是地方高校思考與探索的重要話題,大力推進專業教學改革發展、公共教學創新發展、科學研究轉型發展、教師隊伍的再教育培訓、校園文化建設、青年教育、大學生素質教育、大學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學生工作的創新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等。這些都是地方高校組織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中,開展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復雜工程,涉及很多的方面與因素,需要地方高校組織文化的支撐,也會受到地方高校組織文化的多方面影響。
二、當前地方高校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
(一)素質教育理念層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與可持續運行
1.教育的融合性、協同理念堅持不足。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沒有很好地注重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等的融合,沒有注重將素質教育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致使素質教育的內容不寬泛;沒有很好地注重各大教育主體的協同驅動,沒有很好地調動教師、學生的互動協作,致使素質教育還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彰顯素質教育的碎片化發展的現狀。2.教育的創新性與復合型理念堅持不足。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沒有很好地結合學校組織文化發展的情況、學校辦學的情況、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學生的素質情況來及時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創新發展;沒有很好地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內容、方式、考核督導與保障等方面加以整合。3.教育的實踐性理念堅持不足。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往往注重理論性的理念堅持,忽略實踐理念的貫徹,致使素質教育中的學生實踐活動開展明顯不足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地方高校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4.教育的科學性理念與系統性理念堅持不足。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沒有很好地分析把握大學組織文化發展的規律、學生成長的規律、高等教育的規律、素質教育的規律,致使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合規律性不足;沒有很好地將素質教育作為一個系統來運行與統籌,沒有很好地協調處理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要素的邏輯關系,致使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完整性不足。
(二)素質教育內容層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1.目前,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往往注重創業素質與就業素質、藝術素質、學科素質等方面培訓教育,忽略人文素質的教育,以為人文素質教育很虛;正因為這樣,地方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往往沒有很好地將人文素質的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專業學科素質教育中,導致大學生的專業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教育整合明顯不足。2.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是當代中國科技強國的需要,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需要,大學生的網絡素質是當代中國建設網絡強國與網絡文明的需要,都應該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視。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對大學生的科技素質培育顯得很不夠,沒有專門的教材支撐和專題講座;對大學生的法治素質培育雖然有一點措施,但完整的大學生法律素質培育的課程體系沒有形成;對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培養雖然有所重視,但專業的網絡素質教育的培養讀本沒有出版。3.大學生的社交素質與心理素質都是大學生應對各種困難與挑戰的重要素質與能力,應該受到重視。當前,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較為重視,但是落實得不夠好;對大學生社交素質教育有所涉及,不過重視得不夠。
(三)素質教育方式層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覆蓋面與惠及面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都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與途徑,都應該受到重視。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往往理論活動開展較多,各類素質知識的傳授較多,真正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化為大學生能力的實踐活動開展明顯不足。2.與地方政府合作,與地方企業合作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與橋梁,也應該受到重視,但是就目前來看,地方高校在培育大學生素質時,往往重視校內的活動與教育,重視發揮自身的教育功能與調動自身的教育力量,沒有很好地打開素質教育的思路,沒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與地方合作的平臺來探索思考與創新發展素質教育的平臺、形式,這難免會導致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缺乏社會實用性。3.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師生互動教育形式是一種很好的素質教育手段,地方高校應該高度重視。環視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現場,往往還是注重教師的主體作用發揮,忽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新創造性的發揮。4.網絡教育方式是互聯網普及下的一種教育方式,應該受到地方高校重視,不過就素質教育而言,地方高校沒有很好地開發網絡平臺,沒有很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慕課建設開發,致使地方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網絡教育模式開發利用的力度與廣度還非常不夠。
(四)素質教育主體層面與保障督導層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有力推動
主體力量的調動與保障督導機制的構建運行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推手與條件,應該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視,但是就目前來看,地方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素質教育的意識不夠,能力不強,學生本身的素質教育意識也不積極,師生兩大主體的互動合作問題以及各個部門的協作不夠;完整的素質教育考核督導機制缺位,完善有力的保障措施沒有真正到位。
三、主動應對大學組織文化的影響與發展,不斷推進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構建好地方高校優秀、富有特色的組織文化,為素質教育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組織文化氛圍和強大的動力
1.加大地方高校制度層面的建設,不斷做好其組織文化體系的制度文化建設。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相關法規的指導下,積極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文化建設經驗與做法,強化制度觀念,做好自身大學生的現代大學的各項制度文化建設,以此奠定整個學校發展的制度基礎。2.加大地方高校物質層面的建設,不斷做好其組織文化體系的物質文化建設。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充分做好大學生活動的各大場域的建設,強化辦學設施的質量與數量并重,以此奠定整個學校發展的物質基礎與物質條件。3.加大地方高校精神層面的建設,不斷做好其組織文化體系的精神文化建設。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領會大學的內涵與本質,積極做好整個學校辦學方向、辦學宗旨、辦學理念、辦學文化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做好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發展,以此提升整個學校的辦學境界。
(二)主動適應組織文化的發展,全力推進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創新發展
1.以精神文化為指導,不斷完善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系。地方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務必要契合自己學校的精神文化,切合自己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宗旨,將學術性理念、教學性理念、研究性理念融入素質教育的全過程,堅持科學、系統、協同、創新、復合整合的教育理念。2.以教學文化、地方文化為支撐,不斷提升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主體力量,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地方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務必要契合自己學校的教學文化、地方文化、學生文化、教師文化,以此充分發揮學生與教師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情感教育等整合融入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將學科素質、專業素質、心理與社交素質、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網絡素質與法律素質等納入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視域之中。3.以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為保障,不斷創新地方高校素質教育的形式與平臺。地方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務必要契合自己學校的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充分利用與開發這些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的價值、功能與內容,將之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過程,推動素質教育制度化運行,以此不斷夯實素質教育的制度供給與物質條件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龐海芍,郇秀紅.素質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5(9):32-46.
[2]郭凱,陸雷娜,況志華.大學生創業綜合素質教育路徑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15(11):53-61.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教學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欠缺,引起了黨和政府、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各高校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做了諸多理論和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依然不平衡,尤其是對于理工科大學而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高、玄、虛、淺、散”的現象。所謂“高”,就是表現為把文化素質教育寫在文件上、掛在口頭上,講起來很重要,做起來旁邊靠;所謂“玄”,就是把文化素質教育說得很玄乎,難度很大,貪大求全,難以把握,可望不可即;所謂“虛”,就是把文化素質教育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做表面文章,花樣文章;所謂“淺”,就是內容上表現為單項化,把文化素質教育膚淺地理解成唱歌、跳舞等技藝型的單項活動,或者簡單地歸結為讓理工科生學文史,讓文科生學理工;所謂“散”,則是表現在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和文化活動設置上,沒有明確的和前后一致的指向和目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東邊日出西邊雨”。
這些現象從根本上而言則集中表現為:缺乏認識上的統一性、目的上的一致性、內容上的關聯性、對象上的針對性、活動上的系統性;實施中表現為臨時性、隨意性、不持久,內容淺層化、活動表層化,沒有很好把握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和設計文化素質教育。
二、實踐的基本路徑
近年來,蘭州理工大學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借鑒和吸收國內外高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把文化素質教育的重點放在教育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上,對理工科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原則、內容途徑和方式方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初步形成了以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為指導原則,以教育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為培養目標,以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文化素質教育實踐體系、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體系為有力支撐,強調教化養成、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體系。學校著眼需求整合資源,優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讓大學生在知識體系的學習中積淀升華;注重實踐行為引導,構建文化素質教育實踐體系,讓大學生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教化養成;熏陶感化以文化人,拓展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體系,讓大學生在人文和諧的氛圍里詩意棲居。并由此,提高了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升了學校的文化品位與辦學格調。
三、實踐的具體方法
1. 厘清內核把握重點,確立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讓文化素質教育在緊貼學生中落地生根
(1)確立教育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的目標。分析總結多年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經驗,可以發現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具有整體性、彌漫性、漸進性等特點。要使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取得預想的效果,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和設計。首先要厘清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學校近年來,把文化素質教育的重點放在教育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上,即在價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把這些道理內化為德行,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來規范行為,升華美好心靈,以此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核,而人文知識傳授、實踐活動開展、環境氛圍優化都要以此為目標,并由此來整體把握和設計整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體系。
(2)確立“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指導原則。“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構成一個整體,深化了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為學校構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體系,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基本遵循。
――生活化就是從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文化素質教育。2004年以來,學校每年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問題之所在,找出文化素質教育生態鏈上的“裂點”、“缺點”和“斷點”。不難得出結論,對于理工科大學生而言,最需要鏈接的是人文素質的培育,而其中最緊缺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教育。因此,學校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人文素質教學體系、實踐活動體系和校園文化活動體系的構建中一以貫之。通過活躍和豐富學術文化、科技文化、體藝文化、心理文化、節慶文化、廣場文化、網絡文化、社區文化、社團文化、班級文化和宿舍文化等,把學生生活轉化為文化素質教育資源,使人文素質教育飽含生活元素,富有生活氣息,融入和滲透到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充滿生機活力,實現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全員覆蓋,全過程開展。
――人文化就是從關心人、尊重人入手開展文化素質教育。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題中之意和核心內容,更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首要著力之處,是由外在的教育進入大學生內心世界,把文化知識內化為文化素質的鑰匙和媒介,正所謂要以愛心育愛心。學校在文化素質教育中,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活動開展,都注重從點滴小事中去感染人,從具體工作細節中去感化人,把人文精神的理念外化為人文關懷的行為,以人文關懷的行為感染和影響大學生的內心世界。
――詩意化就是以精神生態和審美趣向來提升文化素質教育。學校在文化素質教育中,注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以審美活動為載體,以情境互動為表現,通過凝練和宣傳學?!凹t柳精神”,打造紅柳品牌文化,優化校園人文環境,提升文化品位,強化引導作用,以高尚,高格,高雅,熏陶之,感染之,化育之,引導大學生從中體味、感受精神的自由和內在的幸福,使大學生在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圍里詩意地棲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滋潤。
學校在“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原則的指導下,以教育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構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體系,組織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活動,較好地解決了“高、玄、虛、淺、散”的問題,使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認識更加統一,目標更加一致,內容更加系統,氛圍更加濃厚,特色更加鮮明,由空中落到地面,由虛浮變為實際,由散亂趨向系統,滲透融合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著眼需求整合資源,優化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讓大學生在知識體系的學習中積淀升華
課程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主渠道。學校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結合學校教學資源的實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本內容,對原有的文化素質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增強了課程知識體系完整性和各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構建了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在內的,有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使大學生文化素質在文化知識體系的學習中積淀升華。
(1)整合課程模塊,優化課程體系。學校從1994年開始在大學生中開設人文素質選修課,經過近20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在全校本科生中逐步開設了100多門人文素質選修課程,規定學生必須修讀5個學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并在2006年、2010年兩次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按照收縮戰線、優化結構、凝練特色、服務學生的要求,對分散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進行了規劃、整合、完善,凝練為歷史及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經典名著賞析教育課程、思維及道德養成教育課程、政治法律素養教育課程、知識普及教育課程五大課程模塊,把第二課堂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進而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列入教學規劃體系和各專業教學計劃中。努力為學生構建適應終身教育和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其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哲學導論、科學技術哲學、中國經典文學作品讀、西方文化概論、大學生實用心理學等13門課程成為學生喜愛的精品課程。同時,學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文化素質教育內容,使二者相互銜接,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還是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目標指向的一致性,同一性。
(2)改革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學校積極推進文化素質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優化教學手段。通過組織教學觀摩、參觀、專題討論、集體備課、學術沙龍等,積極開展文化素質類課程教學特點規律的研究,主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普遍采用了情景式、啟發式、互動式、研究式和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啟發思路,加深認識。為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學校改變原有的紙筆考試一統天下的局面,將文化素質類課程成績考核分為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兩部分,加重論文及答辯式、案例分析式考試的份量,以等級制取代百分制。這種考試評價方式既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于考查學生學習的效果,達到了以考促學、以考促思的目的。
(3)加強隊伍建設,編選精品教材。學校成立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心,配備了專業老師,制定了教師引進和培養計劃。通過開展培訓學習、加大引進力度等措施,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素質。學校每年投入專項經費用于課程建設,購買大量的文化素質教育類書籍、影視資料等,豐富學習資源。有計劃地組織學校教師和校外專家編寫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教材,選用教育部推薦的文化素質教育優秀教材,保證課堂教學內容和授課的質量。
3. 注重實踐行為引導,構建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體系,讓大學生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教化養成
大學生人文素質提升是一個知行合一、教化養成的過程,而其主體實踐和切身體驗活動,是將文化知識內化為文化素質的重要環節和根本途徑。學校通過科技學術、文化藝術和社會實踐為三大支撐的大學生素質拓展平臺,組織大學生開展系列化、屆次化的主題實踐活動,將文化素質教育從課堂拓展到實踐,從課堂外延到校園,延伸到社會,由耳濡目染到身體力行。近年來,學校先后在校內、省內外建立了一批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大學生教育基地,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紅色圣地參觀研討活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社團活動、經典誦讀活動、讀書演講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大學生通過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知識儲備服務社會,親身參與到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之中,不但贏得了社會的尊重,挖掘了自己的潛力,體驗了服務社會、關愛他人帶來的快樂,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更重要的是這種價值體驗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人文精神的情感體驗和主體認知,升華了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激勵他們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學習進步的實際行動。
4. 熏陶感化以文化人,拓展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體系,讓大學生在人文和諧的氛圍里詩意棲居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的校園人文環境、校園文化活動氛圍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近年來,學校以紅柳品牌文化為引領,通過積極拓展、構建校園文化活動體系,突出校園文化的人文內涵,讓大學生在人文和諧的氛圍里詩意棲居。
紅柳精神是蘭州理工大學90余年形成的辦學特色和光榮傳統,學校深入挖掘紅柳精神的文化內涵,打造了一批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富于創造性的紅柳品牌文化。學校推出的“紅柳大講堂”,受到師生員工的歡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創作的詩歌《紅柳頌》,已成為師生員工耳熟能詳的校園文化經典作品;創辦的紅柳網,月點擊量超過10萬人次。
在紅柳品牌文化的帶動、示范、輻射、提升下,紅色文化活動、節慶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心理文化活動、網絡文化活動、社區文化活動、社團文化活動等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從學校到學院、社區、班級、社團等各層面全面展開,系列化、屆次化的科技學術、文藝體育活動,精彩紛呈,推進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全方位滲透,全方位覆蓋,使大學生在人文和諧的濃厚氛圍里得到浸潤和熏陶。
四、實踐體會
以“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為指導原則,構建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實踐,深化了對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特點規律的認識。
首先,要遵循“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的指導原則。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為建立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體系的目標任務、方法渠道提供了基本遵循。就是要堅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以教育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為目標,以課堂教育、實踐體驗和文化熏陶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用體系化的知識教育,主體性的實踐體驗,人文化的表達方式和詩意化的熏陶環境,使教化養成、知行合一、以人化文、以文化人相統一,讓大學生能夠處處感受到這樣的文化氛圍,樂意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快樂,從內在素質上整體提升文化品位和素養
其次,要把握整體性、一致性、覆蓋性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質教育盡管內容涵蓋方方面面,蘊含豐富,但對于一所大學來說,又具有很強的整體性,是人格修養、道德品質、文化知識、誠信責任、法律和公民意識諸方面教育的整合體。在內容上,要通過建立與教育目標相適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整體優化的教育教學體系,促進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教學積淀、實踐養成、熏陶浸潤等要素相互銜接,相互融合;在組織領導上,要通過建立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機制,保證文化素質教育決策科學化、責任明晰化、管理目標化和工作制度化,各級領導、各部門都能夠圍繞教育目標協調一致地組織文化素質教育;在教育對象上,要堅持課堂教學、學習實踐、氛圍熏陶相結合,并積極利用網絡傳媒等科技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習文化知識,開展主體實踐活動,接受文化熏陶,立體交叉、動靜結合的環境氛圍,使文化素質教育覆蓋到全體學生。
第三,要采取滲透性、漸進性、持續性的培育方式。要通過學校、學院、社團、班級、社區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把文化素質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并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制定有梯度的和專業特點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實踐活動,保證學生在校四年期間能夠循序漸進、持續不斷地受到文化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