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8:00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誦讀欣賞”教學的作用
“誦讀欣賞”選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通過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文章,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相應的提升?!罢b讀欣賞”包括古詩文閱讀與理解、中外詩歌閱讀與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欣賞等,是對單元內一組課文很好的補充,因而對語文學習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 它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熱情。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語感”,就是對語言有一種深層次的感悟,也是對語言表述的直觀判斷。語文學習中,只有對語言有靈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才能具備更豐富的理解力和創造力。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都不難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官刺激越激烈,記憶和理解將越深刻。閱讀欣賞從表達、記憶和理解等多角度入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不同的感官系統接受更多的信息,反復刺激學生對于語言表達的感受和領悟,很好地幫助學生強化了語感,激發了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
2. 它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寫作的過程就是表達的堆砌,有對事物的表達,有對情感的表達,而這個表達過程需要素材的支撐,就像是做飯,要有食材才能烹飪美味。學生閱讀、觀察的過程,就是最好的積累過程。在“誦讀欣賞”的平臺上,大量閱讀,經常閱讀,學生更容易有深層次的體驗和感悟,語感進一步增強,語言的創作情感也由此噴射出來,創新和審美體驗也逐步形成。比如說七年級上冊中“文筆精華”,江南水鄉的春、夏、秋、冬四季之美,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寫作素材,對于四季景色的描繪有著更加生動的表達。另外,選取的文章語言優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肯定也想自己試一試,這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能夠更好地進行寫作訓練。
3. 它促進了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罢b讀欣賞”所選的名家名篇書面表達規范,不同于簡單實在的口語表達,也是語文學習的范本。“誦讀欣賞”教學,首先要通過文章誦讀,初步了解其大意及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口語表達將有助于文章內容的理解。比如詩歌朗誦中,感慨的“啊!”和贊美的“啊!”字在不同的語境里有很不一樣的表達情緒,反復的朗讀讓學生漸入佳景,情感也就從聲音和語調中自然流露出來,必將給固化的文字賦予更加生動自然的表達。通過誦讀不同語言風格的文章,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氣質,讓學生具備更高層次的語文理解力和感受力,同時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詞匯量也不斷積累起來,從而學生言語表達的辭藻更為華美,表達的內容更為準確,能夠適應更多的交際場合。
二、“誦讀欣賞”教學存在的瓶頸
“誦讀欣賞”環節雖然屬于是主題單元的補充和深化,但同樣具有實際的教學意義。而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其多樣化的教學作用,一般只針對應試題目和應試能力進行教學。執教古詩文不再強調誦讀而是強調默寫,現代詩歌也只是做簡要的分析,常常缺失帶感情朗讀的環節,這樣學生只能淺嘗輒止,難以達到真正誦讀欣賞的目的。
同時,在“誦讀欣賞”的教學過程中,生搬硬套的情形也時有發生,比如古詩文理解完全按照參考書上的“翻譯”進行學習,而這些“翻譯”只是根據某種教學套路對古詩文進行白話文描述,并沒有多少對詩歌內容及詩歌感情的細致傳達,更缺少學生對詩歌情感的自我建構,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語言思維發展,更忽略了誦讀文學的語文教育價值。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代詩歌文體誦讀學習,文言文簡單閱讀理解,能夠依照注釋理解基本內容,重點應當落在學生的文學積累和語文素養上。如果說“閱讀欣賞”只是按照表層含義,單純的“誦讀”和“欣賞”,那么文章的文學性沒有得到體現,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勢必會受到極大的遏制。
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教師沒有真正起到引導作用。在“誦讀欣賞”學習中,教師應當起到帶頭作用和示范作用,學生有了正確的引導,學習起來也更有動力。所以教師的范讀很重要,學生應當從范讀中體會閱讀的技巧,領會閱讀情感與文學情感的聯系,聲情并茂能讓學生有更加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更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課程安排上更重視講解和簡單的演繹。講解文章內容和知識理論,更偏向于應試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所以誦讀內容被大大縮減。學生在沒有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便進入講解和討論的環節,也不利于記憶和應用,這對語文學習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誦讀欣賞”教學的突破策略
很多“誦讀欣賞”的內容都與單元的課文有緊密的聯系,所以該板塊的內容可以作為主題單元文章的擴展內容,有利于學生豐富語文知識,培養語文學習興趣。
1. 將“誦讀欣賞”的內容作為單元課文的補充。這里我們用經典篇目《春》進行舉例說明。首先延展性學習要注重目的性,擴展性教育內容主要目的是深化文章理解,擴展學生思維領域,從多角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文筆精華(一)選用了高曉聲的《錢包》中《充滿活力的春天》來誦讀,其文章內容畫面感很強,可以從“文筆”和“情理”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品析文章的語言特色,結合相同題材的文章,對比寫作手法,寫景側重點,針對景物描寫展開分析,并能夠通過反復的誦讀,理解不同的寫作手法蘊含的深層次情感。由此引出由此及彼的探究學習過程,觸類旁通,不斷積累的過程正是學生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2. 通過“誦讀欣賞”復習和補充單元課文。這里我們用《迢迢牽牛星》舉例說明。首先以讀入詩,“誦讀欣賞”主要就是以閱讀促進文章的學習,反復的閱讀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中心。接下來就是欣賞,在閱讀的基礎上體會如何用優美的文字傳達深刻的感情,對詩歌形象的把握更進一層。還有就是溫故而知新,《迢迢牽牛星》最大的特點就是想象描寫,這與單元核心知識點相切合,將《迢迢牽牛星》和本單元的《天上的街市》《蔚藍的王國》做對比,在對比和分析中復習想象描寫的技巧,復習文章渲染氣氛的關鍵。這樣通過擴展內容喚起學生的學習記憶,比重復內容學習更為有效,也讓學生更有學習的信心和欲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誦讀實踐語文素養
誦讀不僅僅只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小學語文應該做的事情,初中語文應更加關注這個環節。因為誦讀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性,培養學生的語感,并且能使學生靈活貫通經典的字詞句型。
1誦讀教學的作用
1.1增強口語表達水平
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語言要發揮其交際技能,就必須規范化。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經典而規范的作品,這些作品中的字、詞、句都涉及到普通話的聲、韻、調等規范問題,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將促其養成用規范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習慣。莊子說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厚積方能薄發,誦讀回歸課堂為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能夠融入現在與未來的社會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
1.2加深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古人十分推崇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說明,誦讀和理解是相輔相成的,文本巧妙的立意、優美的語言、細致的描寫、深遠的意境等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去體驗和領悟。因此語文學習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少講精講,讓學生真正讀起來,于誦讀中不斷理解,不斷領悟。
1.3提升寫作能力
誦讀教學中所要求的多讀、熟讀實際上就是量的準備,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質的飛躍。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獲,感性的意會積累多了,才會上升到理性的語法理解和規律總結。寫作時才會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文思泉涌。
1.4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魯迅說過: “語言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 美 以 感 官,二 也; 形 美 以 感 目,三也?!闭b讀時能使文本文字外化為有聲語言,從而使句子長短、駢散、排比、回環等多種形式之美得到充分體現,使語音的節奏、疊詞的使用、平仄的抑揚、語氣的急緩、音調的高低等音樂之美得到充分展示。同時,誦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美、領悟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平臺,讓學生在豐富的美感體驗中獲得了怡然暢快的審美享受。
重視學生的誦讀,很大程度上來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學習方法上的互相認同。有很多的教師很重視學生的誦讀,認為誦讀可以達到的效果很多,所以在每節課的開始,就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自己先抑揚頓挫地讀一遍,再讓學生來模仿。這樣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已經仔細地領悟了一遍,然后再進行誦讀,領悟的效果更好。在誦讀中要注意,教師要讓學生做到精神飽滿,眼到心到。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讓一個小組一起誦讀,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提高,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要防止濫竽充數。教師要教會學生能夠在課本中把握要領,營造氣氛。教師應先讓學生對課本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如是什么樣的情感思想在里面,什么樣的方法在里面穿插,什么樣的作者思維貫穿在其中等等。教師甚至還可以為學生配音樂,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感覺,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讀書的聲音就代表著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
3講究誦讀效果與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通過誦讀深化知識,也需在誦讀中升華情感,讓學生不是死讀書,而是巧妙利用誦讀這一方法去主動汲取知識,陶冶情感,升華情感,把握學習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誦讀效果,邊誦讀邊思考。如思考誦讀內容概要,思考作者創作這些內容的目的與意圖,思考文章是如何運用語言的,是怎樣進行表達的,又是如何進行布局謀篇的……這樣,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把握誦讀方法。當然,在誦讀之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字詞、語句、段落等進行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大膽提出誦讀過程中的一些疑難問題,然后通過討論,取長補短。同時,教師也可從學生提問中了解學生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針對性的指導。其次,在語文誦讀時,教師還需注意方法,如個體誦讀 、集體誦讀;先讀而后提問點撥;先提問引導而后學生誦讀;邊導邊讀;此外,還有教師示范朗讀、錄音范讀。當然,對比范讀、反復引讀也是有效的誦讀方式。通過多種誦讀方法,使誦讀更為有趣,更能夠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
4明確誦讀位置與方向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正顯示了誦讀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注重誦讀與講解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誦讀而深刻理解知識,內化知識,而不是一言堂,教師代替學生誦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宜誦讀的文章,讓學生自主誦讀,以誦讀促講解。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詩詞、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以及極具韻律感、節奏感的重點語句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一方面感受內容語言之美與文章構思之美,同時于誦讀中積累語言,增強表達能力。如學習詩歌時,若想學生鑒賞與解讀詩歌,則需引導學生揣摩詩句,發揮想象與聯想,再現情境,學會鑒賞傾注了作者主觀感情的意象,才可進入詩詞意境中,感受詩歌韻味與情趣。而誦讀是揣摩詩句的前提與基礎。例如:教學《歸園田居》一文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模仿誦讀,找出生字生詞,熟悉作品,把握詩歌內容,品味寫景詩句的情境之美以及語言之美。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教師講解。在學生誦讀時,有時也需要教師的各種講解活動,如提示或引導等,以增強師生互動,增強誦讀效果。如語文教師可適當拓展知識,譬如簡要介紹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生活鏈接等資料,引導學生誦讀;適當提示點撥,解決誦讀障礙,喚起學生誦讀熱情等。
5總結
總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因此必須注重學生的誦讀實踐。作為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讓學生學會一些知識, 同時增強他們的文學素養。 在讓學生背誦時,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誦讀,盡量減少死記硬背。 只有引導學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將誦讀落到實處,有利于學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引導學生誦讀方法的選擇,并對其加以不斷完善與創新,以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教學;教學現狀;誦讀策略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先賢智慧的積淀。它以優美工整的形式,和諧動聽的韻律,豐滿凝練的語言,深沉真摯的感情,綻放成中華文苑中的奇葩,極具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新課標對7~9年級學生有明確要求: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而且,古詩詞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也是相當可觀的。往往,純粹的默寫就占了8分左右,還有4分的課外古詩賞析題。所以,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中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但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令人堪憂。首先,因為古詩詞創作的時間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過于遙遠,初中學生又缺乏古典文化的積累,很難認識到古詩詞具有的文學價值和審美意義,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就難以激發。其次,一線教師雖看重古詩詞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但在平常的教學中并未真正給予古詩詞教學應有的地位。有的認為,只要學生能正確無誤地默寫,拿到中考卷上的分數即可。于是,平日里滾動式地緊抓學生的背誦默寫。有的教師則對古詩詞只做簡單的文字翻譯,破壞了含蓄雋永的意境之美。也有許多教師很重視對古詩詞的鑒賞美讀,從作者的寫作背景、詩詞的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技法美等各個角度鑒賞,并讓學生詳細地做了筆記。種種教學現狀,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古詩詞和學生是貌合神離的,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非浸潤其中含英咀華,難免興趣索然。
筆者針對初中古詩詞的教學現狀,一直致力于尋求有效的學習策略,本文專門從傳統的誦讀角度研究有效的學習策略。筆者發現,誦讀策略的運用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詩詞是文學中的音樂,具有音韻之美,是最適宜誦讀的文學樣式。而誦讀又是語文課的本色,是符合語文教學基本規律的。誦讀教學有其悠久的歷史,早在幾千年前,學童啟蒙所普遍采用的就是誦讀,在誦讀中代代相傳中華經典。誦讀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將誦讀運用于古詩詞學習,是打開感知、領悟古詩詞所表達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內涵的一個入口。
一、誦讀策略之讀出節奏
古詩詞中語詞的停頓,語音的長短、輕重強弱構成了不同的節奏。讀一首詩歌,要改變小和尚念經的腔調,代之以音樂性的誦讀,讓學生在音樂的美感中激起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要組織學生大膽嘗試有節奏的誦讀,并在誦讀中揣摩怎樣劃分節奏最具音樂美。做這個工作,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要相信學生能通過個體的誦讀實踐和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到最準確的節奏劃分。最后,師生互動小結:四言詩詞往往是“二二”節奏,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蔽逖栽娫~往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逼哐栽娫~則往往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節奏。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薄跋﹃?西下/幾時/回?”“夜泊/秦淮/近/酒家?!惫P者這么做了,發現學生很有成就感,對誦讀也很熱愛,他們在誦讀中將古詩詞的音樂性體現得比較充分。
二、誦讀策略之再現畫面
初中教材中的古詩詞多為情景交融之作,學生通過誦讀可以再現畫面。如誦讀柳宗元的《江雪》,腦中展開一幅寒江雪景圖,圖畫的背景空曠寂寥寒氣逼人,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一葉孤舟,垂釣寒江。整幅畫色調清冷,質感深寒。當這樣的畫面出現在腦中,誦讀時自然會呈現出作品帶給讀者的炎涼滄桑及傲世高潔之感。又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腦中展開的則是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姹紫嫣紅,一片花的海洋;鶯歌燕舞,彩蝶嬉戲。春意盎然之中,綻放的是春花,也是心花;聽到的是黃鶯清脆的歌唱,也是詩人愉悅的心曲。誦讀時,自然會有輕快喜悅洋溢在嘴邊。
清人王國維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贝_實,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當學生在誦讀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詩詞的畫面,其實已觸摸到作者的心靈。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睂W生在誦讀中再現畫面“披文入情”,很感性地領會詩人的感情。
當學生走進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師不妨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情感。因為,古詩詞作品往往是作者經歷和思想情感的外現。有必要的話,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領悟詩詞的意韻。比如,學清照的《武陵春》,若對詞人不甚了解,則有可能把詞中的“愁”理解為閨閣女子的幽怨,或是閑愁。但當我們了解到李清照寫作該詞時已53歲,且經歷了金人南侵國家敗亡,丈夫病死家庭破碎,李清照孤身一人顛沛流離,如風雨中的浮萍,那么,我們才能掂量出詞中“愁”之沉重,之繁雜,才能明白“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承載的詞人之痛楚。
三、誦讀策略之情境創設
古詩詞誦讀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教學時可借助多媒體配上圖畫,配上音樂,以增強直觀性、形象性。
如在教學齊己的《早梅》時,多媒體投射一幅早梅傲雪圖,圖上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就在這冰天雪地之中,一枝梅花綻放,早梅那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個性不言而喻。面對這樣一幅圖畫,學生誦讀時自然會生發出一種高潔傲岸之神韻。而在教學蘇軾《破陣子》時,則可配上《十面埋伏》的曲子,讓慷慨激昂的樂曲引領學生誦讀出愛國詞人的滿腔抱負及報國無門的無盡悲痛。
關鍵詞:誦讀教學;初中語文;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8-0076-04
長期以來,人們對語文誦讀重視不夠,課堂誦讀活動較少,課外誦讀很少。一些學生缺乏誦讀興趣與誦讀技巧,誦讀水平不高。誦讀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計劃在常州市新閘中學八(4)、八(5)班開展為期12周的誦讀教學的行動研究,以提高語文誦讀教學的質量。
一、誦讀教學的研究方案
1.研究目標
我們以實施誦讀教學為突破口,全面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效果與學習質量,促進語文教師專業成長。通過誦讀教學行動研究,總結歸納出一套適用、有效的語文誦讀教學策略。
2.研究內容
教師組建學習小組,開展課堂誦讀活動,開展有關誦讀技巧、記憶方法的示范與指導,并從重音、停頓、語速、語調、節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和引導,如:適時范讀,指導學生誦讀;小組合作,開展誦讀活動;表演、展示誦讀成果。
此外,我們拓展誦讀空間,開展系列誦讀活動;激發誦讀學習興趣,提高班級整體誦讀水平;運用多元化誦讀評價方式,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誦讀教學評價體系。
3.資料搜集方法
課堂觀察。教師記錄學生課堂誦讀過程,觀察學生誦讀學習表現和變化。
撰寫研究日志。教師撰寫教育教學日志和課后反思,記載學生在誦讀習慣、方法上的轉變,對誦讀教學得失進行反思,以求改進。
個別訪談。教師通過個別訪談,了解學生誦讀的體會、感受、收獲與問題。
4.效果評價
教師通過觀察、訪談和考試等方式評價學生在誦讀興趣、誦讀方法、誦讀效果等方面的提高狀況。
二、誦讀教學行動研究的實施
1.組建語文課堂誦讀小組
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提供更多的誦讀、展示機會,教師在班級中組建由4—6人組成的學習小組,采用秧田式(或模塊式)方式安排學生座位,以便合作交流。
全班制定小組規則,規范合作行為。全班討論確定如下規則:個體誦讀時,組員各自誦讀,不得打擾別人;輪讀、對讀或交流時,其他組員必須認真傾聽,他人誦讀或發言完畢方可補充或糾正;展示階段實行輪流制;組員若有困難,應互相幫助,不能譏笑、挖苦。
2.開展語文誦讀學習活動
(1)采用多種誦讀方式,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
教師用示范誦讀引領,喚起學生的誦讀欲望,激發他們的誦讀興趣。每次教師均先提出具體的誦讀要求,讀后請學生交流誦讀感受。例如誦讀《春望》、《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教師多次示范,學生跟著誦讀,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教師還可讓水平較高的學生領讀,以激起更多學生的競爭熱情,或根據具體的誦讀材料,現場即興點名,讓學生誦讀,或由學生自主選定誦讀段落,提高學生的誦讀信心。多樣化的誦讀方式,將豐富語文課堂生活。
筆者在教學《岳陽樓記》時,首先請兩位學生在《赤壁懷古》音樂的伴奏下領讀,然后請男女生輪讀在雨霏霏的日子和春光明媚的日子登上岳陽樓產生不同情感的相關語段。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放聲誦讀作者發表自己見解的語段,傳達范仲淹發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呼告,以無比自豪的語氣讀出作者洋溢在文中熾熱的情感,讓學生進入文章情景,準確把握文言寫作脈絡的不同朗讀語調。同時,教師設計“誦讀好聲音”環節,鼓勵學生沉浸在《岳陽樓記》的朗讀之中,感受作者寫景抒情的妙筆及偉大的政治抱負。教師多次創設情境,用豐富的形式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重要語句,讓學生深入感悟本文的表達之美。在進入“我來挑戰”環節時,教師走進誦讀小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示范和指導:“要重讀‘勝狀、一、銜、吞、浩浩湯湯’,要飽含深情地讀‘在洞庭一湖’,用無私的胸懷誦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睂W生在最需要幫助時得到了啟發,課文深入了學生的內心。
下文是筆者《岳陽樓記》的課堂教學片段展示:
師:《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文辭優美,立意深遠,是后世廣為傳誦的名篇。請同學們在“誦讀好聲音”這個環節自由朗讀你喜愛的或最有感觸的句子,或者進行評價。
學生1: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
學生2:文章有音樂美,讀來潤暢,聽來清晰。(朗讀文章第二節,沉醉其中。)
學生3:“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這個句子,“陰”“怒”“濁”三字渲染了悲愴的哀景,極富感染力?!芭枴边\用了擬人手法,似乎在為遷客騷人的不幸境遇而吶喊。
(學生4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讀春和景明遷客騷人登岳陽樓的感受,很投入,很有表現力。)
學生5:“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一句“銜”和“吞”二字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湖與山、湖與江的關系,更使靜景富于動態美。
師:同學們,你們把這篇千古名文誦讀得這么深情,領悟得如此透徹,老師被你們深深震撼了。
(學生開始小組內讀背經典句子和語段。在音樂聲中,教師再次帶領兩位學生當堂背誦本文,學生很受感染。學生齊讀文章最后一節,教室里回蕩著“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朗朗讀書聲。)
教師:面對經典的傳世名篇,我們讀文章,誦名句能得到美的享受。先生那博大的胸懷,偉大的政治抱負激勵著一代代人積極向上。為了實現民族的復興,為了中國夢,讓我們點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位當代的范仲淹吧!
從以上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真實情境里掌握了誦讀的語音流變、語速、情境等方面的處理技巧,對于誦讀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2)訓練誦讀技巧,提升學生誦讀能力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師示范誦讀和個體誦讀活動,學生掌握了一些不同文體的誦讀技巧:
語調問題。比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作者宗璞面對滿樹競相開放的紫藤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被紫藤花盛開的熱鬧場景深深吸引和感染。學生開始誦讀時認為文本熱烈愉悅,在教師介紹宗璞的寫作緣起后,學生才明白作者在感嘆時光匆匆,生命生生不息。總之,教師要讓學生養成深入研讀的習慣,在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基礎上把握誦讀語調。
語速問題。學生誦讀《林中小溪》時,讀小溪克服困難一路向前這一部分應表現得歡快、興奮、緊張些,語速應該快一些;而在誦讀《悼念瑪麗居里》一文時,表現對瑪麗居里的深切緬懷這部分的內容是沉重,追憶的,語速應該慢一些,在敘述事件的部分則采用中速。
當然還有語言的節奏停頓問題。如筆者教學《望岳》這首節奏明快的詩,讀完后要求學生畫出節奏,再讓學生繼續在小組內輪讀,進一步感受詩歌的音律美,多次吟誦揣摩理解詩人的情感。
(3)小組展示,亮出學生有特色的誦讀水平
課堂小組合作進行到一定階段,可以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誦讀展示活動,展現學生獨特的誦讀水平。展示不僅是小組間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小組間成員互相趕超,可以開展“誦讀好聲音”的挑戰比賽。
3.運用多元的誦讀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個體誦讀水平的提高
(1)教師評價示范,指導誦讀評價
在課堂誦讀教學中,教師的口頭評價具有糾偏示范作用。教師可以有步驟地將口頭評價的要求示范給學生,從評價的角度為學生做出必要的示范,提供具體的指導,為誦讀多元評價提供保障。
(2)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提升評價的情趣
誦讀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雖顯稚嫩但真實有趣的評價,更難能可貴的是,經常會有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評價語。例如誦讀《散步》,作者的描寫細膩優美,尤其是春天田野上萬物初醒、蓬勃生長的畫面。學生小組誦讀后,一位組長說:“今天輪到我當組長了,我第一次擔當這個角色,有點緊張,盡管我組內成員學習任務安排和組織得不是很好,但是組員和以前的組長特別支持我,大家自覺有序地在小組內展示‘春天原野初醒圖’這一節的誦讀,我們在全班展示時效果也非常好,我們把這一節的幾個形容詞‘金黃的’、‘碧綠的’、‘整齊的’,還有‘這南方早春的田野’讀得生機盎然,我很興奮。”
為指導學生開展誦讀評價活動,筆者和學生一起討論協商制訂了1份符合實驗班學生實際的誦讀評價表(見下表),給予更多的誦讀評價引導。
三、誦讀教學效果評價與反思
1.實施效果
(1)實驗班學生誦讀興趣的變化
經過為期兩個多月(一個周期)的誦讀,實驗班學生的誦讀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實驗前后調查顯示:對于“你對語文誦讀學習的興趣”,學生肯定性回答的比例由行動研究前的5%增加到行動研究后的57%,中性回答由25%上升到29%,否定性回答由70%下降到14%。
實施效果可以從學生的訪談中看出來,如有學生表示:我們在語文誦讀課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誦讀水平,大家在一起分組學習有利于同伴之間的誦讀質量共同提高。同學之間能相互補充、糾正、幫助,我們愿意在以后的學習中一直堅持這樣的誦讀學習方法……
(2)實驗班學生誦讀技能的變化
筆者在平時的誦讀教學中就清晰地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1]。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策略相合拍,學生才能實實在在地掌握誦讀技能。這里的“因材施教”既可有目標的差異,也可有進度的差異,還可有指導方法的差異。
這方面的變化同樣也可以從學生的訪談中略見一二,如有學生反映:誦讀課堂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來挑戰”這一環節,發現一些同學對于文章的感情處理不是很到位,一味地扯著嗓子喊,而忽略了高低起伏這個基本的起承轉合的要求,以至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們組的成員中個別男生讀書勇敢有余,技巧不足。這個時候其他小組同學一起發現了這個問題,大家互相糾正。老師多次耐心指導我們后,我們逐漸掌握了誦讀技巧,變得非常愛誦讀了,也樂意在眾人前展示我們的誦讀水平。
筆者每一次都提出明確具體的誦讀學習要求,學生在這樣的要求下開展的誦讀活動是真實而有效的。通過反復的誦讀,多角度的解讀,多元的師生互動,學生真切體會了詩歌的藝術美。而在誦讀學習中,筆者真正成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2]的角色,也意識到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探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的效果。但是如何讓學生大面積地參與到我們的課堂活動中來,實現我們教育的理想“讓每一學生都獲得積極而主動的發展”,這是筆者接下來開展誦讀活動要仔細思考的。
(3)實驗班語文誦讀效果的改變
通過一個多月誦讀教學的行動研究,我們發現實驗班同學的學習表現發生很大變化,誦讀課上表現更積極主動。筆者對本校八(4)、八(5)班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此次發放試卷83份,收到83分,有效回收率100%。兩個班都有70%的學生因為誦讀學習提高了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接近50%的學生喜歡語文課堂并樂意在語文課上展示自己的誦讀水平,超過40%的學生愿意將自己的成果與他人分享。
(4)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增強
誦讀教學切實提高了實驗班學生的朗誦水平、思維品質、作文語感及合作學習的能力。調查表明:過半學生喜歡語文課堂,樂于在語文課上展示自己的誦讀水平。此外,學生親歷了收集資料、建立誦讀評價標準、分析問題、設計誦讀形式等誦讀學習實踐過程。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吟哦諷誦”的讀書方法有了深切的體會,誦讀學習對語文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較大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另外,實驗班級采用誦讀方法,對照班采用傳統記憶方法,經過半個學期的實踐,在沒有復習的情況下再次測試,我們發現,實驗班學生的平均成績為80.9,對照班學生的平均成績為75.3,實驗班高出對照班5.6分。
2.研究反思
(1)部分學生參與不夠充分
由于組內學生差異較大,小組管理存在困難。一些學習懶惰的學生參與不夠。今后應進一步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如采用接力賽、表演誦讀、花樣誦讀等形式來吸引全體同學的參與。還可利用中學生一般都有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競賽中得到肯定,樹立信心,激發誦讀興趣。
(2)課堂分組不夠合理
學生訪談顯示,在同質小組中學生組間能力差異很大,部分小組因缺乏有能力的學生,逐漸失去競爭力,影響了誦讀學習的效果。今后,我們計劃調整誦讀小組,組建“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異質小組,即男生和女生混合分組,不同學習成績的學生適當交叉,性格內向和外向合理搭配,形成互補,保持小組相對平衡,避免各組之間的差別過大。組員根據各自誦讀情況進行優勢互補,共同制定小組發展目標,并在班級中實行目標承諾制,避免為爭奪名次惡性競爭。
(3)語言積累和語感意識不強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掌握語音、語義是準確、流暢誦讀的前提條件,但實驗班對誦讀方法、形式、技巧的關注與訓練較多,而對語言積累和語感培養重視不夠。今后改進的構想為:進一步利用復沓的方法,促進學生在誦讀中豐富語言實踐;將語言學習放在具體語境中,切實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建立“誦讀網絡學習平臺”,引導學生積累學習資料,豐富學習資源。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誦讀教學 誦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56-01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通過積累、感悟、熏陶及語感的培養來發展學生的思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誦讀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泛讀與精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使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本文結合筆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經驗,以及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策略進行如下論述。
1 堅持以讀為本,樹立“大閱讀”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尤為重要。為實現新課程目標,教師要不斷轉變以往誦讀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文誦讀觀,讓學生大膽誦讀,積極主動地誦讀,讓學生學會自己讀、自己思、自己賞、自己辨,讓學生在誦讀中學會發現,學會創造,使誦讀成為自我發現的工具。
范讀教學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當教師要適時范讀,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情境中,這樣學生可以更好的領悟文章的感情、氣勢、語序、趣味,在這種抑揚頓挫的誦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古文及現代文的閱讀方面,將文字里的包含的感情加以宣泄,讀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語文課堂要堅持“以讀為本”的原則,讓學生積累與感悟,加強人文熏陶及審美情趣的培養。
語文教學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要少講精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讀與悟,不再是教師說教的課堂,教師的講解也是“讀讀講講”“講講讀讀”,讓誦讀來帶動講解,讓講解促進誦讀。這樣的課堂氣氛更活躍,實現了教學的相得益彰。
2 創設閱讀情境,提高誦讀效果
情境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由情入境,由情入辭,由情入理、由情引發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把學生引入情境,并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所上升,使學生在情境中動情,在情境中產生共鳴,潛意識地進入學習狀態,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它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由“形”入情,由情入趣,再通過“情”這一紐帶,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的師生互動。由于文本中存在語言文字的隱晦性,有些內容學生難以理解,難以喚醒學生原有的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創設一種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可借助音樂渲染、多媒體還原、表演體驗等多種手段精心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中。
例如,在誦讀朱自清的《春》時,為體現春天的美,需要學生反復誦讀美文,讓學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再用輕松、明快的語氣誦讀課文,讓學生讀出欣喜之情,用高揚的語調讀,對文章的整體節奏有所把握,主要是輕快、舒緩的語氣,比如“盼望著,盼望著……”這時春天還沒有到來,需要一種舒緩的語氣,在誦讀中使學生有入情入境的真實感。在讀“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這一句時,要放慢速度,讓人有一種陶醉于春景中的感覺。再讀到“滿是” “鬧”以及“飛來飛去”,要采用重音輕讀的方法,把握好這種虛實結合的運用。讓誦讀之聲響徹課堂,通過誦讀,讓課本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3 加強誦讀技巧的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教師給學生做好誦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只有在掌握了誦讀技巧的情況下才能在誦讀中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實現誦讀之目的。誦讀技巧是教師長期教學中摸索總結得出的。只有教師做到準確誦讀才能更好指導學生能讀好停頓、重音、輕音、語調,他們在語速的把握、節奏感的把握上有所進步。只有學生能夠準確地、有感情地誦讀并感受課文意境,才能將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真正表達出聲音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過讀,使學生如臨其境、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樣可以避免枯燥無味地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誦讀教學的作用。
在對《歸園田居》進行誦讀指導時,教師要讓學生找出哪些是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誦讀中想象詩中所描繪的圖景?這樣,學生的誦讀有了明確的方向,學生帶著問題誦讀更加認真,通過細品語言,有效地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4 通過多種形式訓練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誦讀訓練來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
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感情基調時,可以通過不同的誦讀方法來體現這一感情,奔放的感情,可以通過組內、班內齊讀來體現;婉約的感情,要讓學生先聽讀再默讀,對于有情有景的,可以配樂誦讀;對于戲劇文學,可以通過分角色誦讀來完成。通過豐富多彩的訓練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一種輕松愉悅的、活潑有序的語言,并從中感受到語言所帶來的。
課文可以通過運用多種方式來讀。比如學習《錢塘湖春行》時,為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的美感,創設意境讓學生先聽讀,在聽中感受到這種美妙的境界;可以由教師來誦讀,也可以由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誦讀,當學生沉浸在這種美的意境之中時。為了增添濃厚的感彩,還要配上音樂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使學生對詩的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激發學生思維,提高語感。
課文的自由品讀。在誦讀時可以不帶任何問題,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使學生享受到讀書之樂。反復誦讀可以使學生感知文章意蘊、品味文章內涵。
在收聽電視散文的誦讀中,在聽廣播時,讓學生模仿跟讀;并開展誦讀比賽,通過詩歌朗誦等一系列的活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綜上所述,誦讀教學和現代中學語文教育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初中語文老師還要加強誦讀教學的設計和指導。在誦讀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瑜.論教師范讀在語文誦讀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20):159.
摘要: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詞誦讀部分的作品,以唐詩宋詞為主,大多是名家名篇。這些經過歷代篩選過的精品題材廣泛、思想健康、內涵豐富,既有閱讀和欣賞的審美價值,又有多方面的教育意義,因此流傳至今,而且膾炙人口。本文就通過對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詞的誦讀教學進行初略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 誦讀教學
引言:
傳統的古詩詞誦讀教學無非就是讓學生抱著書搖頭晃腦的進行死記硬背,學生雖天天有晨讀, 但大多滿足于熟悉課文內容和音韻上押韻的淺層次上。書讀了十來年, 到頭來讀報念稿都難,尤其是對經典古詩詞的誦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認識的偏頗, 忽視了誦讀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就是一種藝術。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背誦基本課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課文, 要了解內容, 能順暢地朗讀, 背誦一些基本課文”的明確要求, 但就學生的閱讀來說, 絕不應僅僅滿足于對課文的朗讀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 , 否則我們便陷于為課文而教的難堪境地。
一、古詩詞誦讀的教學意義
1、積學儲寶,增強能力
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要通過對課本課文的學習而延伸到課本課文之外, 學會閱讀課本課文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成句, 生澀無味, 令人尷尬。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詩意,每一作品各配了一幅精美的彩圖,真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情畫意融于一體,這在全國教材史上是獨樹一幟的。編者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珍貴的“精神美食”。在閱讀與欣賞中,我們常常發現作品中有許多言簡意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詩句,讀后深受啟發,令人感奮。
例如《長歌行》的結尾:“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兩句就是總結性的語言,是全詩的主旨。詩人從自然景物的變化歸結到人生少壯難得,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及時努力,莫負眾望。因此,中學生應以主人翁的態度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每首古詩詞學好用好,有條件的還可以多讀一些這方面的課外讀物。
2、啟迪思維,領悟哲理,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事
經典古詩詞中有不少說理詩,它們意蘊深遠,技巧高超,還包含許多人世哲理,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
例如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边@兩句用通俗平實的語言說明了“知”與“行”的道理,在這里,作者特別強調“躬行”的重要性。經過親身的實踐,自己有了切身體會,才能夠徹底掌握書本中的知識并能自如地運用。
又如朱熹《觀書有感》中的下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髡咭猿靥林溃[喻讀書心得。通過對首聯描繪的景象加以議論,揭示題旨。要使所做的學問大有長進,必須加強學習,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探究新問題、認識新事物,這樣,才能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有所創造。事實證明,閱讀這些發人深省的詩句,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說理性詩歌,作者從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達手法上將描寫與議論巧妙地結合起來,寓理于形象之中,細心體會內涵無窮,反復誦讀含英咀華,我們就能夠領悟到作品所蘊含的深邃的哲理。
3、辭采美麗,讓學習感受古典漢語的魅力
和現代文一樣,古詩詞誦讀作品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張、擬人、對偶、對比、反復、頂真、反問等。細心閱讀,認真鉆研,我們一定會發現作品“借喻”例句最多,如“沉舟側畔千帆過”、“小荷才露尖尖角”、“誰言寸草心”、“嘗將冷眼觀螃蟹”等。當然也有不少“明喻”例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這些比喻極其新奇精當,既能刻劃人物形象,抒發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認識事理??芍^言之有辭采,傳誦百千載。這些詩句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掌握了這些修辭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提高欣賞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古詩詞的誦讀教學方法和技巧
1、創設意境,身臨其境法
意境是中國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 也是衡量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很重要標準, 尤其是一些寫景抒情的詩歌特別注重營造意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 所謂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觀情思和所描寫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觀景物渾融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和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詩歌的意境, 通過意象的把玩, 進入詩歌本身所營造的意境之中, 從而把握詩歌所展示的意象與內在的意蘊,調動學生的自身的生活積累與審美經驗, 通過藝術的聯想與想象, 完成詩歌意境的再現與再造。從而引導學生加強審美體驗, 提高審美情趣。古典詩歌有著優美的意境, 在教學中, 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學在誦讀的時候再現詩歌的意境。
例如《天凈沙 秋思》典型地體現了意境美這一特色。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用低沉的閱讀聲音感受那種蕭條孤獨和思念親人的情感。
2、走進內心,感同身受法
對于抒情性詩作, 教學時, 要引導深入到詩人的內心深處, 體驗詩人的情感, 從而觸摸詩人的靈魂。教學時引導學生知人論世、將心比心。像李白的詩歌感情都比較強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難》時, 我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 引導學生深入到李白的內心深處,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瀾, 結合時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經歷, 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李白, 那是因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報國無門, 心里感到憋屈, 此時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點, 是不是就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 李白畢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還是充滿著希望, 有朝一日會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樂觀起來, 但是又想到路途艱難,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來, 但李白并沒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币幌伦诱駣^全篇。理出本詩情感軌跡,然后運用先低沉再逐漸亢奮的閱讀聲勢感受詩人的豪放情感。
參考文獻:
[1]景智.初中語文古詩教學方法淺析.科學教育[J].2010,(03).
關鍵詞:誦讀;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053
一、前言
我國文學教育從古代開始就注重誦讀教育,學堂傳來朗朗讀書聲。在朗讀聲中揣摩文章的精髓。由于歷史的局限性,慢慢地淡化了誦讀的重要。我們要如何傳承誦讀的精華,讓誦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育中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二、誦讀的現狀和誤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誦讀教學慢慢演變成語文教學,作為一種美妙的語言藝術漸漸被淡忘。誦讀教學的現狀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樂觀。教育水平的高低、地區之間教育資源的差距,誦讀教學質量慢慢下降。有學生不夠重視、不感興趣的原因,也有教師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 不深入了解誦讀的意義,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急功近利;2. 目標不明確,把誦讀教學當作語文教育的附屬品草草了事,完成教學任務;3. 方法簡單低下無序,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4. 由于不夠重視,投入的時間不足,無法有效地指導學生。
三、誦讀教學的作用
語言表達體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誦讀教學從生理上可以讓學生的發聲器官、聽覺器官得到很好的鍛煉。心理上讓學生自信心增強。人們發現,在教學實踐中誦讀具有以下作用:
1. 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語言是人類發明的產物,也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語言在人們交流中產生,也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重要的工具。語言的表達有很強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這就是語言美麗的一面。比如唐詩宋詞,只有在誦讀中,在流暢的聲音里才能更好地感覺出那種抑揚頓挫的節奏,才能更好地感覺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貼切入心。
法國作家巴爾扎特說:你要不嚴肅,全神貫注,休想用聲音來表達詩,也休想領會詩。朗誦的人和萬眾必須密切結合。否則,感情不可能像電流一般溝通。雙方的心靈不打成一片,詩人,就等于一個天使在地獄的詬淬聲中唱天國的歌頌。
2. 加深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誦讀沒有理解就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以誦讀和理解是相輔相成,要不斷地思考才能提高誦讀的水平。
3. 提高寫作能力
熟能生巧,平時我們多誦讀,讀多了就能熟記在腦海里。在寫作的時候就能得心應手。
4. 培養學生的語感
首先,培養學生對各方面的感悟能力,從而形成文章。誦讀就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在誦讀中慢慢揣摩,反復地思考,吸取文章中的精華。
5.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誦讀時能從抑揚頓挫的聲音中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繪的祖國大美河山,歌頌人類心靈的美德,使誦讀者心曠神怡。
6. 加深民族文化的認知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誦讀古文、古詩詞。領悟古文詩詞的精髓,學習名人的精神,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四、初中語文誦讀教學觀
能用普通話流利地、有情感地、正確地朗讀。這是初中語文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正確地誦讀古詩文。教師應該有耐心地指導,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加以指導改正。
五、誦讀教學的方法
誦讀在教學中非常重要,怎樣才能提高誦讀教學水平呢?教學的水平都是相同的,但還是有經驗值得借鑒,筆者總結了以下誦讀教學經驗:
1. 有情有趣
教師在課堂上善于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作者寫文章時所看到的一切以及作者當時的心情,把學生的情感放到誦讀中。
例如:教師在教授《天凈沙?秋思》的時候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動人的藝術境界。
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2. 有聲有韻
在誦讀課的時候,要大聲大膽地讀出來,讓自己陶醉在自己的音里。例如:朱自清散文《春》描寫細膩,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边B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3. 有感有味
在誦讀的時候把文章想象成一桌美味佳肴,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受用。
4. 有點有面
教師在指出文章的重點后,學生在誦讀中根據重點慢慢理解文章的內容。
5. 有法有序
根據文章所寫的內容,在誦讀中有序不亂地了解作者當時寫作的寓意。
6. 遵循多元化、發展性的評論
教師在選誦讀教材中一定要有針對性,不能模棱兩可。平等地對待學生,成績好的學生要加以表揚,成績差的學生不羞辱,要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對誦讀教學不產生厭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