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7:32
序論:在您撰寫初一地理課的知識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1. 23、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三、緯線和緯度1. 緯線概念: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 特點都指示東西方向。3. 緯度:N),以南為南緯(S)。 4. 特殊緯度:(1)(2)90度:南北極點,的緯度;(3)23.5度:回歸線,熱帶、溫帶的分界線,有無陽光直射的分界線;(4)66.5度:極圈,寒帶、溫帶的分界線,有無極晝、極夜現象的分界線。四、經線和經度1. 概念: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2. 特點:都是半圓、長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3. 經度:向西為西經(W),向東為東經(E);4. 特殊的經線:0度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是劃分東西經度的界線;180經線,也叫國際日期變更線和日界線;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圈,是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大大西,小小東) 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總結為“小小東) 20°W以西到160°E
°E,總結為“大大西”)一、地球的自轉1. 含義:地球繞著2. 方向:3. 4. 產生的現象(自轉的地理意義):二、地球的公轉1. 含義:地球繞2.產生的現象(公轉的地理意義):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劃分。3. 四季:3、4、5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南半球的季節與之相反。
(課本13頁圖重點記憶)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里有極晝現象,南極圈里有極夜現象。5、五帶: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情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一)地理課的知識要求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前一個層次是后一個層次的基礎,提高層次中包含較低層次的要求。
“識記”是指對地理事物的概念及空間分布等知識獲得感性的、初步的認識、一般能說出它的要點、大意即可,不要求學生全部理解;對地名和數據則要“記住”,并將地名落實在地圖上。這屬于感性認識階段。
“理解”是對地理概念、原理、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并能用語言表述或解釋。它強調解釋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對有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只要求學生識記,例如“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有的則要求學生理解,例如“日本工業臨海分布及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不僅要學生知道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狀況及太平洋沿岸工業帶的組成,而且還要認識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原因、好處,這便是理性認識層次。
“應用”是指對地理事物要能夠運用。例如“氣溫和氣溫的分布”一節中,“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為理解層次,而“氣溫曲線圖和等溫線圖”則為應用層次。這就是說,前者只要知道在一日中最高溫度的時間和最低溫度的時間,以及氣溫在一年中最高溫度出現的月份和最低溫度出現的月份,并從道理上弄懂就行了。但對“氣溫曲線圖和等溫線圖”則不僅要真正理解,而且要初步學會運用,能說明一個地方的各月平均氣溫和氣溫年較差,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說出世界氣溫分布的基本狀況。應用層次比理解層次要求更高,它包含了學生從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到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過程。
如何把握三個層次的程度及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還需注意兩點:第一,大綱中對地理課的知識要求,一般能夠達到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即可,個別一些常用的原理,可以達到初步應用的要求,不需要達到綜合應用的程度;第二,知識點的三個層次是相互關聯的,前一個層次是后一個層次的基礎,沒有感性認識階段的論證,就沒有理性認識階段的理解,沒有理解就難以應用?,F就初一地理中各層次要求的知識點及其分布狀況統計如下:
從上表數字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1]識記層次占全部知識點的81.3%,理解層次占16.8%,應用層次只占1.9%。這種安排符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接受水平,同時也說明對知識點要求的難度降低,教材整體難度不大。雖然有許多高中地理的名詞、地理事物出現,但僅限于“知道”層次,讓學生建立起感性知識即可。[2]地理基礎知識是為講授區域地理知識打下基礎,因而理解與運用的內容較多,占30%左右,而識記層次的知識點相對減少。因此備課時,一定要理解新大綱中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的含義,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二)地理課的基本訓練要求,包括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分為“初步學會”和“學會”兩個層次。
1. 教師現狀分析
我校地理組一共兩名教師,分別任教初一初二地理。
其中新老師負責初一地理,專業知識扎實,工作熱情很足,和學生年齡差距小可以更有效的交流,但是,工作經驗不足,對課標和教材不熟悉,對于知識點的把握不足,對學生不熟悉,課堂掌控能力有限。
負責初二的曲麗鳳老師,最近三年一直從事初二地理會考教學,相對而言對課標、會考和教材很熟悉,也基本能夠預估出學生的基本情況,可以迅速的展開教學。但是,課堂不夠生動有趣,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調動不充分?;九c新老師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 學生現狀分析
本屆學生共三個班,每班接近50名學生,數量相比以前較多。學生已經學習了初一地理,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根據批閱初一期末考試卷子的情況和開學兩個周的了解,多數學生對地理興趣不大,感覺地理很難,同時也欠缺基本的地理常識,對出初一知識遺忘較多,地理思維較差。同時,本屆學生多才多藝,音體美特長生非常多,而特長生的文化課成績有部分較好,但更多處于中游水平,甚至個別是較差。
針對此情況,結合初二知識點,在開學一個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并強化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重點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由背地理轉向思考地理,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著重強調關注全體學生,尤其是音體美的特長生中地理基礎較差的,爭取全體B率過57%,特長生中除去個別成績差的,爭取都能達到B,D嚴格控制在10%以內,特長生不留D。
3. 教研配檔安排
根據史地政教研組的安排,按時積極參加集體教研活動,積極參與聽評課,學習各家之所長。
地理組內共同研討課標,讓地理課表真正指導教學。每周共同研討一節課,包括教研組的聽課,和智慧教育平臺的優秀課程資源,研討學習共同進步,每周都能有收獲有進步。
4. 教學進度安排
周數
時間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第三課時
備注
完成情況
1
9.3-9.7
1.1.1
1.1.2
1.1.3
2
9.10-9.14
1.2
1.3
1探究
3
9.17-9.21
2.1.1
2.1.2
復習
4
9.25-9.30
拓展
5
10.1-10.5
十一
6
10.8-10.12
2.2.1
2.2.2
2.2.3
月考
7
10.15-10.19
2.2.4
2.3.12
2.3.2
8
10.22-10.26
2.3.3
2.4
2探究
9
10.29-11.2
3.1
3.2
3.3 3探究
10
11.5-11.9
4.1.1
4.1.2
4.2.1
11
11.12-11.16
4.2.1
期中考試
12
11.19-11.23
4.3.1
4.3.2 4探究
總結上冊
13
11.16-11.30
5
6.1
6.2.1
14
12.3-12.7
6.2.2
6.3.1
6.3.2
15
12.10-12.14
6.4
7.1
7.2.1
月考
16
12.17-12.21
7.2.1
7.3.
7.4.1
17
12.24-12.28
7.4.2
8.1
8.2
18
12.31-1.4
9.1
9.2
10
元旦
19
1.7-1.11
復習周
20
1.14-1.18
復習周
21
1.21-1.25
考試周
說明:1.每節課前五到十分鐘是對上節課的檢測,背誦知識以默寫的形式進行,理解知識做《伴你學》精選的題目。當堂或者課后及時反饋結果,讓孩子也做到地理學習效果的心中有數。
2. 每章有檢測,題目參考網絡及輔導書精心選擇,題目選擇有梯度,綜合考查學生的近階段的地理學習??荚嚂r間自行安排。
3. 精心設計導學案,需要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每上完一個班級及時調整,要有修改完善和課后反思。
(一)有些初中地理教學,讓學生對地理喪失興趣。
在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思想的指導下,一些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工作一直處于排擠和壓縮的地位,不僅必需的教學時間得不到保證,而且師資質量也令人擔憂,最終造成初中地理教學混亂,學生從此對地理科學喪失興趣。
1.地理師資令人擔憂。在初中,很少有地理科班出生的專職地理教師,地理教師一般都是兼職的。這樣的地理教師,一般都不具備基本的地理教學技能,有的地理教師甚至不懂地理,他們一邊學地理,一邊教地理,這樣的老師上課一般只會照本宣科,根本不懂得用地理語言來傳遞地理信息,學生上這樣的地理課也就沒有了興趣。
2.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教學大綱規定初一地理的周課時為三課時,然而在學校排課時一般安排為每周二課時,有的學校至只安排一課時。因此,地理教學中時間得不到保障。
3.主科占用地理課時。初中地理兼職教師,為了提高他們的主科教學質量,經常占用地理課的教學時間,完成其主科教學任務。在這里地理課成為他們主科教學的機動時間。地理也就成為一門可以上,也可以不上的課。促使學生認為地理是一門可以學也可以不學的功課。
(二)高中地理難度大,需要學生主動學習。
現在高一地理的內容與過去老教材相比,雖然精減了部分天文地理的知識,但是高一地理上冊的內容對高一學生來講,難度仍然比較大。
1.高中地理知識點多,重點、難點也多。僅高一地理第一單元《宇宙環境》中需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就有41個大點,其中重點就有11個大點,難點有7個大點。高一地理上冊其余各單元難度與第一單元不相上下。
2、理論性強,難度大,學習方法需更新。高中地理上冊的內容主要講述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即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等。這部分內容理論性很強,并且十分地抽象。例如: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規律:“從冬至到第二年的夏至,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開始向北移動,經過赤道,到達北回歸線:從夏至到冬至,太陽直射點又從北回歸線開始向南移動,經過赤道到達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是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是抽象的知識。由于現在一般的高中辦學條件都比較差,教具不齊,我們無法在課堂上給學生演視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就不能讓學生在模擬實驗中看到由于地球的公轉與自轉的關系,使得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移動。也就無法讓學生從模擬實驗取得感性認識,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掌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三)轉變觀念、培養興趣刻不容緩。
1.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學生的觀念
轉變學生輕視地理學科的觀念,我們應從第一節地理課開始。為了使學生改變對地理的錯誤認識,首先,我們地理教師就要熱愛這門學科,對地理教學工作投以極大的熱情。其次,要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是一門十分有趣的學科。它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涉及自然科學,如四季的形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等,又涉及社會科學如工業布局,環境保護等。它研究的問題,既有全球性的,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而且這些都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其二,還要讓學生體會到地理并不是那種枯燥泛味的科學,對它的學習也有一定的難度,不是讀一讀就能夠學好的。其三,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有用,掌握了地理知識就可以解釋我們周圍的許多自然現象。
2.培養學生興趣
構建貫穿地理課堂的知識結構主線,可以最大程度綜合各種載體的地理信息,使課堂結構更加豐滿、科學、合理,最終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
一、以空間為主線凸顯知識體系的整體性
在初一地理上冊《地球公轉》教學中,通過對教材中地球公轉的圖片觀察,學生首先看到的地球表面的空間結構主要是由幾條特殊緯線構成的四個溫度帶。通過對知識的分析與整合,就可以進行這樣的編排設計:本課的知識結構框架是由一條豎線(由4個溫度帶構成,是主線,呈縱向線型分布)和4條橫向線組成,其中4個溫度帶構成本課主線上的4個知識點。以這4個知識點為基點,按著因果關系為順序由五個知識層次構成了橫向知識鏈。通過這樣的編排設計,整個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知識譜系關系密切,縱向有對比,橫向又注重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學生極易理解和掌握。
二、以情節為主線使知識生動起來
教師根據教材中闡述的知識內容,把知識重新編排組合,建立新的知識框架結構,然后想辦法使教學課堂結構情節化。將抽象的知識、枯燥的課堂教學賦予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動化。
初二下冊《臺灣》一課,筆者就設計了這樣情節化強的獨幕?。汗P者扮演的是一家投資公司的經理,打算到臺灣考察投資項目,順便游覽臺灣的風景名勝。課代表充當的是導游的角色。首先是準備階段,到臺灣需要哪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導游”邊介紹用品邊從臺灣的位置、氣候、地形地勢、風土人情等方面說明預備這些用品的原因。然后,“導游”利用幻燈片、視頻等方式帶“我”走進臺灣,首先游覽的是臺灣的風景名勝,然后“考察”的是臺灣的農業,包括各種熱帶經濟作物的種類、分布及原因,最后“考察”的是工業,包括工業特點、分布以及工業的發展狀況等。在考察的過程中,緊扣教材及學習目標不時拋出各種問題,要求“導游”回答或讓觀眾(全體學生)討論,學生熱情很高,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以邏輯為主線體現知識結構的層次性
初二地理下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學中,通過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的景觀圖片的展示導入新課,學生不但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點,還知道新疆的一個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馬上一個問題就出現了:為什么干旱?通過對原因的探究,自然就總結出新疆的氣候特征,接下來的話題自然而然地就會過渡到“水源”上,通過對水源分布的分析,來了解新疆河流對人口分布、畜牧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并引出“坎井”,以及綠洲農業的特點及分布。最后通過對沙漠的治理的了解,再一次回到新疆的景觀展示上。
本課從新疆景觀圖片入手,從一個知識點推導出另一個知識點,各個環節之間以因果關系為序,邏輯性強,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鏈,體現了知識的層次性,知識體系完整。
關鍵詞:體校學生 學生活動 有效性 討論 知識競賽 讀圖 指圖 實驗演示
【中圖分類號】G633.5
1 地理課堂學習的涵義與形式
1.1 涵義:
課堂學習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形式和內容都十分豐富的學習實踐活動。[1]
1.2 內容:
地理課堂學習活動的形式范圍很廣,有分組討論、辯論賽、知識競賽、角色扮演、讀圖、指圖、問答、練習、實驗演示、實踐操作、標本模型制作、現場展示、模擬訓練等。[2]
2 體校學生學習能力現狀分析
2.1 學習目的不明確:
大部分體校學生學習目的并不明確,認為學習僅僅是應付教師、家長、教練,因此會出現學習沒有計劃,基本依靠教師上課所講;學習方法單一,不能靈活運用各種學習策略解決問題,甚至有部分學生僅依靠考前突擊的方法來應付考試;學習上易受外界影響,在學習上的自卑感較重。可以說,體校學生深受應試教育的危害,嚴重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自學能力欠缺:
因為體校學生普遍基礎不是特別好,因此他們中間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很好,不善于質疑問難;現代化學習的利用滯后,體校學生的學習基本停留在課本、課堂上,即使去圖書館也多是借閱娛樂書刊,上網也不是檢索信息資料,而多是聊天、看課外書籍與影片,造成知識面狹窄,在文化學習上缺乏創新精神。
2.3 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夠強:
體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有的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無法精確回答,導致學生不愿開口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偏低,學生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容易采取逃避退縮的方法;體校的教學設備滯后、陳舊甚至缺失,導致很多實踐活動不能開展,因此體校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也不強。
3 主要學生學習活動的實際運用
根據體校學生的特點,我認為分組討論、知識競賽、讀圖、指圖、問答、練習、實驗8種學生活動比較適合。
3.1 分組討論:
在課堂上開展分組討論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1.1 認真準備要討論的問題
討論不能流于形式,我們往往會發現,許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為了討論而討論,結果學生雖然聚在一起討論了,但卻是在閑聊甚至無話可說。其原因不是學生不愿討論或學習能力不夠,而是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得當。
那么,我們應該提供怎樣的問題來讓學生討論呢?
3.1.1.1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置不同特點的討論題。如:初一年級的學生理性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我一般會為他們提供一些關注地理事象的問題。高一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選擇一些涉及實踐性、社會性和綜合性強的問題,以強調零散知識點的串聯。
【實例一】高一地理專題12《人類活動與氣候》中,我提出了這樣的討論題:"從我國酸雨的分布圖上可以看出,我國北方的重工業分布較多,但為什么酸雨嚴重地區卻出現在我國南方地區?"通過這樣一個討論題,幫助學生整理出形成酸雨的幾點原因之外,還復習了初中地理學習中已經掌握了的我國降水分布特點,使新、舊知識融合。
3.1.1.2 討論題的表述要清晰、明確,難度適中。針對體校學生的特點,我一般會選擇需要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歸納、分析解決的問題。
【實例二】高一地理專題17《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中,我提出了這樣的討論題:
根據《世界人口分布》圖,說說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具體授課過程中,我提出了幾個遞進的問題:
1) 說出四個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
2) 這四個地區在氣候條件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3) 這四個地區在地形條件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4) 我們身邊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為我們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么要背井離鄉,離開親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呢?
這四個問題的內在聯系如圖1所示:
3.1.2 根據每個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討論時的小組。有的教師在開展討論時,會隨機安排前后、左右2位同學開展討論。但實際操作下來,我們會發現,因為體校生知識面較狹窄,基礎相差較大,這種討論小組形式并不適合我們體校的學生,如果按照這樣分組,往往會出現冷場的現象。不但無法完成教學目標,也會使教師精心安排的學生活動失去作用,久而久之,還會給學生留下"討論只是追求一種形式化,是不必要的"印象,不利于地理學習的后續發展。
我認為,在體校,比較適用的分組方式是安排相對固定的小組。分組時要考慮學習基礎、性格特點、學習能力、性別、對地理學科的興趣等因素,每小組4~6人。
3.1.3 座位安排討論時的空間組織形式對于討論的效果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圖2是常見的兩種小組座位安排。
座位安排要根據課堂討論的實際需求來安排,如果1節課中只有5分鐘左右的討論時間,而其他大部分時間仍然需要學生面朝黑板,就比較適合左圖的座位安排方式。但如果這節課是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輔助的作用,那么就比較適合采用右圖中的圍坐方式。
3.1.4 討論中小組各成員分工明確,避免產生有的學生無法融入討論的局面。研究過小群體行為的人發現,在群體里,最終會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出現,有"活躍分子"、"求知者"、"知識提供者"、"創造-貢獻者"、"細心人"、"提出觀點者"、"評論家"、"調和者"、"促成者"、"鼓勵者"[3]和"事不關己者"等。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安排不同的任務、提出分層式的問題等方法,使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參與其中,互相合作。并且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親近學生,創造民主自由的氛圍,通過"激勵、點撥、引導",使小組討論達到預期目的,收到良好效果。
【實例三】初一地理拓展篇中的《北京市》這一課,由于考慮到北京市作為中國的首都,大部分學生在語文課或者電視節目上都對北京市有所了解,甚至少部分學生由于比賽、家庭旅游等原因,還親自到過北京市,因此我將此課安排為一節討論課。我將全班學生5人為1組,分成4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完成1個學習任務。并且,我要求每個小組在討論開展前,先將小組內的分工確定下來,確保每組都有1名組長負責統籌安排、1名記錄員、2名地圖搜索員、1名發言人。這樣,每個人都有事做,整堂課反響熱烈,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當學習結束后,也有效樹立了對于地理學習的信心。
3.1.5 討論結束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可以首先由1名學生作為小組代表來發表,接下來請同組成員進行補充,最后征詢全班學生意見。對于學生提出的重要觀點或創新觀點及時記錄在黑板上。而對于討論的結果,我認為只要參與的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言之有理,教師都要加以肯定、引導。
3.2 知識競賽
由于體校學生具有比賽型的性格,大部分學生屬于爆發型性格,這就導致其注意力保持的時間不長。針對這種特點,開展地理知識競賽,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有效延長注意力時間。而知識競賽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可以在每節課結束前,預留5分鐘時間,對本課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可以在一個單元結束后開展,代替單元復習課;也可以在新課開展的過程中,以之作為新課講授的線索,貫穿始終。
開展知識競賽,有以下4點原則可以遵循:
3.2.1 選定適合的教學內容,太難和太易的內容都不適合作為競賽題目。我認為,知識競賽的題目應該以知識的廣度為主,而不是追求知識的深度。
題目的選擇和題型可以是豐富多樣的,一般可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其中,搶答題以考察知識點的識記為主,可以使用在以復習為目的的競賽中。
3.2.2 分組時要確保各小組間實力相當,分組的原則可以與小組討論的分組一致。
3.2.3 制定合理的競賽規則。裁判可以由教師擔任。在競賽過程中,要服從裁判的安排。對于故意破壞競賽秩序的小組,要給予批評及扣分處理,確保課堂的正常秩序。同時,還要強調全民參與,在制定規則時,可以規定每個小組成員回答問題不得多于3次。
3.2.4 競賽結束后及時公布競賽結果,對每次競賽中獲勝的小組與表現優異的個人進行表揚與獎勵。到學期末時,可以將本學期中所有競賽的結果做一個統計,根據每個小組的不同表現,在地理平時分中體現出來。
【實例四】初一地理1.1《疆域與行政區劃》中,有眾多知識點需要學生識記,如: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全稱、簡稱與行政中心;國土的四至點;重要省區的形狀等。這些知識點非常零碎,但卻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至關重要。因此,新課結束后,我安排了一次知識競賽。根據考綱要求,將要求識記的內容作為必答題;要求理解的內容安排為搶答題。5~6人為一組,競賽開始前,我請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初步的分工:3~4人主要負責回答必答題,另外1~2主要負責搶答題。在競賽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氣氛熱烈,出色地完成了復習目標。
同樣的內容,如果是以默寫的方式開展,大部分學生都是臨時抱佛腳,只求得到60分。但是以競賽形式開展,他們會心心念念想要得到好結果,自覺主動得去記憶,同組成員間還會相互督促、相互幫助。
3.3 讀圖、指圖
地圖是地理的根本,所謂地理就是指從地圖中尋找出道理、規律,因此,讀圖與指圖在地理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它既是學習地理的根本方法,又是各種地理理論知識經過抽象化的特殊形式。地理課堂中常用的教學用圖分為:教學掛圖、學生用地理圖冊、地理填充圖等。
3.3.1 讀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般來說,學生對于一張聚集豐富地理信息的地圖,他們會感覺到無從下手。因此,在學生讀圖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強調讀圖的方法,讓學生養成有序讀圖的習慣。那么如何有序讀圖呢?
3.3.1.1 宏觀讀圖與微觀讀圖統一:
宏觀讀圖是從全局角度去獲取地理信息;微觀讀圖關心的是地圖局部的各個部分的信息。
【實例五】當我們看到圖3時,宏觀讀圖首先注意的一般是地圖的等高線或者地圖的顏色變化規律;而微觀讀圖留意的一般是等高線的數值、圖例和注釋等等。[4]
有時候,細節的缺失還會導致對整張地圖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如:
【實例六】初一地理4.1《眾多的河湖》中,為了說明我國南北地區河流水量的差異,課本配圖(圖4)。乍看之下,圖中河流C是徑流量最小的河流,因為忽略了縱坐標流量的數字差異。
宏觀讀圖與微觀讀圖都是讀圖的兩個必然過程,為了獲得豐富、有效、準確的信息,我們必須將這兩種方式有機結合。
3.3.1.2 讀圖順序與思維過程統一:
如果讀圖沒有先后順序或順序混亂,容易導致地理信息缺失,在課堂中不利于知識的理解,在答題時則不利于思考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每當出現讀圖的機會時,首先要強調讀圖三大步,即:先看圖名、再看圖例、最后看圖。明確了這三大步之后,還要培養學生按照一定順序來讀圖。
【實例七】初一地理1.1《疆域與行政區劃》中,學習中國的14個陸上鄰國時,一般我們會利用圖5。在讀這樣的地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習慣依次讀出鄰近國家的名字,如:有的學生習慣順時針讀;而有的學生則習慣逆時針。但切忌上下左右沒有規律可言。
3.3.2 指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指圖時要用教鞭或激光筆等指圖器,不宜用手指圖。指圖時教師要站在圖的一側,不能遮住學生的視線。對所使用的地圖非常熟悉,迅速找準要指的位置。指圖要有目的性,嚴格準確地區分出地理事物反映在地圖上的點、線、面;指圖器的移動速度要慢,且符合地理事物的規律,有一定順序。如:指城市要指準地圖上表示城市的圖例--"點";指河流要指準地圖上表示河流的圖例--"線",指圖器的移動方向與河流流向一致,即從源頭到河口;指氣候區、地形區等區域時,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沿著該區域的邊界指一圈。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能夠抓住地理讀圖過程中具有必然性、穩定性和普遍性的東西。
3.4 實驗法
地理實驗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而完成既定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5]通過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直接經驗,獲得對學習內容的初步感知。由于直接展示知識獲得的過程,直觀且形象,因此這種方法對體校學生特別有效。
【實例八】高一地理專題7《地貌》中的學習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學習和判讀,雖說是個很小的知識點,但因為這是一個"立體---平面",再從"平面---立體"的過程,對立體空間概念要求非常高,如果光是依靠教師講授、看圖、死記硬背,難免過于牽強,學生難以理解,出現聽得懂、做不來的現象。因此,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體驗"立體---平面;平面---立體"的過程,在頭腦中形成初步感知,為后續的學習做好知識準備。具體過程如圖6所示:
地理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那么簡單,有效的地理學習更可以促進智能的發展,而對于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的形成,地理更是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學習好地理依賴于較好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通過學生學習活動能更好發展學生的這四力。對于學生活動,我們不能光追求數量,而是應該向這些活動要效果,重視活動的有效性,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
參考文獻:
[1] [2][3]江曄、劉蘭. 地理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 2008年6月第1版. 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
[4]張春亞, 黃玉田. 高考復習中的地理讀圖規律[J]. 學科研究, 2011年(3月).
【關鍵詞】微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效果;教學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微課教育資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微課具有現代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審美特點。將微課資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課堂的構建。
一、高中地理微課資源特點
“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模式可以說是傳統教學視頻在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微課”的研究還在進行中,到目前為止,國內仍然沒有發現對“微課”做出的準確定義,主流定義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中就某個知識點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 “微課”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微課”的資源構成可用“6+1”來概括,即:“1”是指“微課”的核心資源微型教學視頻片段,“6”是指與所相配套的教學設計(微教案〕、素材課件(微課件)、教學反思(微反思)、學習反饋(微反饋),練習測試〔微練習)、師生評論(微點評),等輔教與學內容。微課資源具有時間短與內容少的特點,微課視頻的信息容量較少,但交互性較強,方便師生利用。這些特點是微課資源的普遍特點,高中地理微課資源還有極個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點
有教育價值的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應當與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相符。教師利用地理微課資源,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與高中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獲取教育素材與案例,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像在講解有關于交通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來交通條件變化圖以及新聞資料,用微課形式呈現給學生。用生活化的微課資源實施教學,往往能夠推動地理教學改革創新。
(二)趣味化特點
微課資源與多媒體技術密切相關,在微課視頻中,大量的信息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與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微課資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刺激學生的神經,讓高中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習的趣味性。微課的存在,不僅讓地理知識變得立體化,更讓地理課堂變得輕松、愉快。
(三)綜合化特點
教師在選擇與制作微課資源時,不僅要考慮地理學科本身的內容與特點,還要考慮其它學科的內容與特點。從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將多個學科的知識融合在小小的微課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課資源具有綜合化特點,在于其是多學科知識的集合,更具有明確的主題與科學的內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情感教育目標。
二、微課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課,優化新課導入
課堂導入,對于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有直接影響。在講解新的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與新授課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環節的作用,利用現代化的微課導入方法,在課堂開始的前幾分鐘,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促進學生成為地理課堂的積極參與者。
比如在講解有關于河流地貌的發育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向學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動畫以及沖積平原形成的動畫,讓學生通過微課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陳述性文字以及圖片。這樣的課堂導入符合高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對河流地貌發育的過程有所了解,會讓之后的學習更加輕松,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微課,優化知識講解
知識點的講解,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初中地理知識相比,高中地理知識更加豐富,難度更大,理解起來存在困難。面對這樣的變化,教師要利用微課降低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難度,讓地理學習變得零負擔學習。巧妙利用微課,去解決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識點,促進學生地理學習思維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學質量。
比如在學習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相關知識時,學生要學習區域自然資源在農業、工業以及城市化過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國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特點。多個零散知識點的集體出現,會讓高中學生猝不及防,學習起來找不到頭緒。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去整理知識點,將看似混亂的知識點分好類,在三五分鐘時長的微課引導下,打消學生的負面學習情緒。讓微課成為高中學生地理學習中的一個燈塔,能夠促進地理課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課,鼓勵學生探究
地理學科知識的抽象性強,許多地理概念具有專業性。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微課對抽象的地理知識點進行轉化,讓學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動力。一直以來,教師過于重視地量知識點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開發。在微課出現之后,教師要借微課之力,讓學生通過觀看形象的微課,做地理知識的提取者。
比如在講解有關于天氣系統的知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系統、鋒面氣旋以及氣壓系統等知識,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與特點。教師用微課向學生展示各個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個天氣系統,有利于學生地理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提取成果與課本陳述相對比,發現問題進行探究,是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
地理學科知識的涉及面較廣,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學生不僅在學習自然知識,還會接觸到許多人文知識。在自然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從時間、空間等多個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識。對于離高中學生生活較遠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多多利用微課去創設情境。
比如在講解有關于地球運動的知識時,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現象,學習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利用微課向學生展示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情境,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地球自轉的方向,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地理知識點。
(五)利用微課,優化課堂總結
總結,是高中地理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總結環節,學生與教師一起回顧本節課所講內容,加強記憶。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微課幫助學生再次提起精神,積極動腦去回顧本節課的所用知識點,并找到高效記憶的線索。作為新型的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模式,“微課”目前是教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而目前,有關地理“微課”方面很少。本文從新課導入、地理知識詳解、地理知識探究學習、場景模擬、知識點總結、課程練習制作方面探討了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并指出,在運用“微課”時應該注意“微課”的適用性,必須滿足微課表現鮮活性、微課目的要明確、微課“生活性”原則等問題。像在講解有關于海岸與海底地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展示二者對比的圖片與文字,讓學生在對比中回顧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鼓勵學生根據微課資源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總結成果,能夠讓課堂在結束階段變得熱鬧起來。在民主的總結氛圍中,地理教學成果會得以升華。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微課資源的應用在我國教育領域處于起步階段,但卻給教學活動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動力。高中地理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利用更加科學的思想去調整教學活動,促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用微課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才能讓高中學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劉艷輝.如何實現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