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7:38
序論:在您撰寫思政學科的核心素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2-0010-01
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學校辦學思想和核心價值觀統攝下所形成的教學特色,引導高中教師研究如何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加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深化高中課程改革,促進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運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圍繞“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研究”這一主題開展了“八所高中聯校主題教研活動”,以“同題異構”的方式開設了研究課“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在完成本課內容的教學以后,針對本次教研活動,結合活動主題,作如下研究。
一、對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養?!昂诵乃仞B”一詞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發的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的,核心素養體系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引人關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組首席專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
(2)什么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四個要素,四者之間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政治特級教師方培君教授在談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狀元劉逸沖同學為什么選擇加試政治時,給出了劉逸沖同學的回答:“出于政治學科對于社會現象的理解與分析、思維上的鍛煉,有挑戰性;出于對社會經濟政治現象的興趣”“通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分析社會政治經濟現象的思維模式,不再僅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和怎么樣,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且慢慢從純粹的觀察者逐漸進入到參與者甚至小決策者”。由劉逸沖同學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作為將來中國社會公民的學生來說,思想政治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核心價值來看,這是一門進行基本觀點教育的課程;從基本功能來看,這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能力的課程;從培養目標來看,這是一門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養的課程。
二、對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探索
(1)在情境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培養有立場、有理想的中國公民,關系著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決定著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向。政治認同教育既是促進高中生政治社會化的需要,也是達成思想政治課程任務的需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后創設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個環環相扣的教學情境,構建基于政治認同的教育內容,如“共享發展”“兩會熱點”“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個稅改革”等,促使學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政治情感體驗,從而堅定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政治信念。
(2)在問題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養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國公民,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的主觀要求;法治意識:培養有自尊、守規則的中國公民,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齊下,其中,尤其需要從這兩方面著力: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夠堅持以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分析各種現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問題;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重邏輯、講規則的意識。在本節課“公平之路”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用視頻展示了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擴大的相關新聞報道,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直面現實:概括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擴大的具體表現”“追根溯源:了解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出謀劃策:談談你對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問題的解決措施”的三個環節。一事一議,引導學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來詮釋深奧的經濟道理,引領學生理解并學會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氛圍營造中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公共參與:培養有擔當、有情懷的中國公民,是法治意識的必然表現,也是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結果和行為表現。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始終融入了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創建情景、營造有利于學生“親歷政治”的課堂氛圍。在“公平之路”環節的最后一個教學內容中更是設計了“模擬提案”環節,鼓勵學生就如何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提交自己的“議案”。
三、結束語
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改革已經撲面而來,要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獲得終身受益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任重而道遠。作為政治教師,應對國家政治生活基本要義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和理性的態度觸摸社會的政治脈搏,進而培養其獨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愛國精神,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就一定能夠實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陚ピ妇啊?/p>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情感素材
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新鮮的血液。在最新一輪的課程標準修訂中,就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學科核心素養又是一個相對抽象化的概念,怎樣才能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加以構成,再進行一個合理的劃分,就是下文要研究的內容。
一、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
作為個體,當面對不確定或者復雜的現實情境時,可以將特定學習方式中衍生出的探究技能、思維模式以及學科觀念進行綜合運用,將跨學科之間的知識技能、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等內在動力系統結構化,然后進行情況的分析、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所呈現的綜合性品質就是所謂的核心素養。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首先是素養,這是種品質,是后天形成而并非天生。而形成素養不僅是“教化”而來,更多的是靠自身“閱歷”養成,是一種人人都會得到的品質。換句話說,不管你身處怎樣的職業、何種角色,也不管你受教育程度達到怎樣的標準。都會在你自己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將各自素養進行表現;其次就是核心素養,這中間包含的是情感態度、知識以及能力的三個維度。換句話說,核心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有預期目標的結果。就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例,這里主要說的就是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品格;最后,就是學科素養。這是一種經歷了特定學習后的技能養成。將這些概念理清之后,我們就能夠了解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對學科核心價值和意義,進而讓思想政治課程能夠為學生更好地服務。
二、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
1.對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加以培養
在人的一生中,是眾多智能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其中主要的發展就有:語言智能發展、人際交往智能發展以及數學邏輯智能發展等等。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片面地只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應該是各種技能的培養,對于學生情感心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如,在進行《政治生活》課程的教學時,對于“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知識點學習,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對知識的輸出去死記硬背的話,學生一旦遇到真正沖突情況的時候,就真的會首先考慮國家的利益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就可以多給學生舉一些實際的例子,告訴學生現在安穩幸福的生活都是國家給我們帶來的。在此基礎上注意對學生準確人生觀的引領,幫助學生樹立長遠的目標。
又如,進行經濟生活中“商品”的課程講解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商品為什么要出現呢?”這樣學生就會對商品的形成前因進行分析,目的就是為了分析商品經濟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
2.情感素材在問題對話中的導入
開展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過程中,首先就是教師對知識深入淺出的理解,將知識教學的挑戰性不斷提高,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將學生思維能力加以最大程度的培養。教師在進行案例的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有感而發,而不能是單純地生搬硬套。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展開情感素材,讓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探究和思考,盡量鼓勵學生能將教學情感感悟完整地表達出來。在教師進行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爭取使其能在情感體驗中將思想品質加以升華。利用相互探討或者辯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是非觀。
比如,在教學生活與哲學課程時,物質的變化是需要量的積累而形成的。教師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種現象來進行課堂的提問:比如,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現象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這時學生就會積極地進行回答。等到回答的差不多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可使用的解決方法,進而完成教學。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提問更加有深度的問題來促進學生的思考。比如在國外就有針對我國人民而設立的中文標語,比如“垃圾請丟在此處”或者“禁止大小便”的字樣。學生這時的情感一定會有所觸動,從而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培養以及情感的調動。
在我國教學體制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學模式還會繼續發展和完善,對本文討論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素養的建立也只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希望學生在學習效率和主觀能動性等方面有所提高。在改革的基礎上如果教師可改變成績至上的觀念和束縛,那么效果可能會更好,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共同提高教學和學習水平。教師也會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一直努力。
參考文獻:
[1]方培君.讓學生終身受益:淺談思想政治課的核心素養[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6):57-59.
[2]李彰有.試論政治課教學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化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15(12):57-60.
素養一詞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出現,有深刻的社會烙印。早在兩千多年前,學生發展評價更多注重“品德”的養成,無論是中國孔子培養健全人格的思想,還是西方亞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養,都把“德”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分工明顯,職業多樣化,于是以能力為中心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指標,教育也相應的研究人的能力發展,比如皮亞杰在發展科學領域將能力解釋為一般智力,通過同化和順應雙向構建的過程實現個體和環境的交互作用;加納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等等,都體現著對能力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更強調全面發展的人才,傳統單一的德行、能力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催生一個新的詞匯――核心素養,于是“核心素養”成為21世紀世界范圍的教育潮流。[1]各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都對核心素養開始了普遍關注和研究。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核心素養指向終身學習,并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五大支柱,成為一時的潮流。
我國新課改走了十幾個年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了適應國際發展和我國現階段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課程改革在進一步的探索中,黨的十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目標,這無疑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須培養全面發展,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在全國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養的實現必須依賴具體課程的實施,因此,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探求成為現階段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的新話題。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發展素養在特定學科的表現,是學生學習一門課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2]對于思想政治學科來說,由于其課程性質是一門德育課程,肩負著黨和國家公民教育的職能,不僅具有自己的學科體系,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經過專家學者的商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素養基本確定為四個方面: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從最開始的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課改的三維目標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養的提出,它們之間是一個不斷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新課改只有不斷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前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
(一)內涵上的繼承
所謂“三維目標”是一個目標的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即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而核心素養實際上是對三維目標的提煉和整合,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提煉為能力,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提煉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這是兩者在內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創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更體現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素養是一種內在的要求,是從內在去培養學生具備的學科品質和社會發展必備品質,更關注是知識到素養的轉化,培養學生在未來不確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實問題解決能力和必備素質;三維目標更多體現對學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著手,這次課改的重要一點是教材的重新編排,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依據來編排教材,不同于過去三維目標是從教材標準的角度出發,編寫教材,要求學生應達到的標準。最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更突出綜合性,核心素養并不是不要知識和技能,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與三維目標相比,它包括知識、能力和態度等多元層面,更強調三者的統合,進一步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作用,應該說核心素養的角度是更宏觀和全面的。
三、培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四個方面,即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在內容上相互聯系、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對這四個要素進行具體的概括,他認為從培養公民的角度從出發,對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要素,就是要培養有信仰的中國公民、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有尊嚴的中國公民和有擔當的中國公民。[3]基于此我想談談作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如何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一)在情景體驗中培養國家認同
政治認同主要是指對我國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認同和追隨,是一個國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主要渠道,而學生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光靠簡單的思想灌輸是低效且無用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自己主動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真正的?W習才發生。首先,要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現代教學提倡師生平等對話,只有營造平等的課堂氛圍,學生才敢于參與課堂互動,才能激發思維,喚醒學生的能動性;其次,教師應該精心準備教學設計,給學生激發思維的情景或問題,高中生是一群思維活躍,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情景或者問題,他們的積極性很容易被調動起來,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程,精選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二)在問題探究中培養理性精神
高中階段是理性發展的高峰期,這時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發展到理性認識,理性精神得到發展。而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內容要想得到學生的認可,必須從實際問題中辨明思想,讓學生經歷由不疑到產生疑惑,從有疑到質疑,再從質疑到釋疑這一系列過程,這時利用問題探究能很好的達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養法治意識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法制社會關鍵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識,由于受中國傳統歷史的影響,公民的法制意識比較淡薄。思想政治課要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必須要在思想上觸動學生,從思想層面去培養法治意識。案例的選擇和呈現是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選擇案例,選擇熱點案例,并且讓學生真實可感;其次,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構案例,讓學生寫自己的感悟和體會,交流分享。
當今時代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課程改革也在不斷發展,中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所謂核心素養,是指“??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景時,能夠通過自身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綜合解決問題,而且還指通過自身技能和觀念的提升,在各種問題面前表現出的綜合品質”。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大體上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自己的親身實踐,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和相關的技能以適應生活,并在個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確的發展,走正確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學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科的本質。中學思想政治學科,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素質。作為學科素養的精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集結了“最能體現育人價值的根本性和關鍵性要素”。培養中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關鍵就是要加大中學生對此科目的重視程度。思想政治學科的內容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是綜合性的,但是卻又有別于我們通常所指的綜合課。思想政治課程的設置,是我國課程體系的重要標識,尤其是在初中階段,更是對國家教育發展有著很大的基礎作用。提高核心素養,也是育人的本質。
二、培養核心素養的途徑
1.注重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辨析式思維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夠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的努力下,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素質,增強學生的辨析性思維,不僅能夠培養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還能盡快實現教育的改進與突破。在課堂中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充分運用每一分鐘,鼓勵學生提出疑點,在各個知識點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討、共同分析,向45分鐘課堂要效率。
2.注重課堂設計,增強練習引領
自古以來,教師都是一個偉大的職業,雖不能創造物質財富,卻能創造精神財富,給予每個人真正的財富原動力。課堂設計對于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課堂,設計課堂展示方式,體現課程活動性。課堂設計大致可分為三個維度:主體活動、思維激發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各個方面提高知識掌握程度和素養。練習引領就是將練習題聯系本課的內容,讓學生從書中和生活中尋找答案。課堂設計與練習引領相結合能逐漸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3.注重課下指導,體現差別式評價
教師對中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體現在課堂的實踐和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每一個環節中督促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結論,而不是一味地追隨課本。教師要利用多種途徑對中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盡量進行單個指導,這樣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吸收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思維的積極性。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由于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因而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富有創新意識,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裝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對于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學中就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深入淺出,有形象生動的比喻去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錄音,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
二、創造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是動脈思考。創設問題意識環境,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只有在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具有的問題意識才能充分表露和發展。教學活動中應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積極思維。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膭顚W生對前人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有一個大膽的質疑精神,對前人尚未提示的事物的提問,在爭辨中某些與眾不同的見解,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的構思發及別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充分肯定,并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思維中的閃光因素,學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發現矛盾,為解決矛盾尋找突破口,探索的過程往往也是思維的創新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耙伞笔羌ぐl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能提出而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是在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盲點處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價值,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沿著問題思考,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例如針對經濟常識價值規律與市場經濟的一般牲的教學,設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長找市場”,幾年前人們就體會到“市長”與“市場”關系的微妙變化,如今,“看不見手”逼得市長也要“過關”。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關非過不可,市場是無情的,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市場也充滿了魔力,把握好市場脈搏,經濟就快速發展,當前過市場關需要強化三種意識,即開放意識、法制意識、競爭意識。試問:(1)“看不見的手”為什么能逼市長“過關”?(2)“過市場關需要強化三種意識”,反映了市場經濟什么特征?為什么要強化這三種意識?問題提出來后,同學們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氣氛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答案進行主義、爭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導學生總計和小結,當學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內容與自己的見解基本一致并與自己的見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見解時,由衷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這就告訴我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一是要盡可能多一些創新機遇,二是要所授的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地,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認識結構上的矛盾,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向上進取的精神和創造力。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發散思維具有開放性、廣闊性的特點,它是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觀察、思考、想象、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方案或者假說的一種思維方式。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覺去認識事物,提出新的創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們,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人才,就應發展學生的發展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因為這類提問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的解決問題。例如對美國火星探測器的成功飛行這一事件,我要求學生分別從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和哲學常識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說明,絕大多數高三學生能從經濟上說明,這一事件對人類開發太空資源具有深遠意義;從政治上看,則反映了美國繼續維持其世界霸權的政策;折哲學的角度看,再次證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人類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規律認識和改造世界。發散思維是一種新的能力,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強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并運用。
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相互滲透。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不能孤立進行,一定要與教學內容、日常道德、理想、紀律、法制等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克服困難,增強他們的抗挫能力。特別要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有針對性的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注意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例如可結合屈原、司馬遷等仁人志士百折不撓逆境成才的感人事例,樹立榜樣認同對象,以增強學生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情感與暗示。情感是人的活動的動機之一,也是組織和協調教育教學活動、改善人際關系、保持群體和諧穩定的紐帶。它可以促使個體相容,增強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因此,應重視學生的情感聯系,理解學生的想法、興趣和習慣,并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引起感情的共鳴。而暗示,既是糾正心理疾患的重要手段,又可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主動學習的心理趨向。教師的一張滿懷期待的笑臉,一次表示贊許的示意,一個充滿肯定的眼神,只要運用恰當,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的影響,促使他們處于積極主動的愉快的學習狀態。這要求教師:1.要保持心理健康,不論順利還是挫折,都應一如既往,不上“情緒課”,同時心境要愉快,儀表要和善,始終流露出對學生的期待,不要給學生以“厲害”的感覺,造成精神壓力和壓抑感。2.教學中創設和保持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不能以滿堂灌來突出教師德中心地位,更不能以專制壓服學生,造成他們的心理創傷。
轉換與脫敏。所謂轉換,就是轉換那些導致學生不良心理的環境、活動以及固有的心理狀態,從而克服消極心理因素,達到培養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
所謂脫敏,是指有計劃有目的地去接觸或再植曾使個體產生異常心理的意境。
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須堅持轉化與脫敏的辯證統一。例如,一些生性膽怯、性格軟弱的學生往往關系密切,彼此相互影響,形成抑郁、低落、自卑自憐的心態,對此在課堂分組討論或組織活動中,教師應采取把他們分開的轉換法,以阻止消極心理效應的蔓延。同時對這些膽小、怕露面、一上臺就十分緊張的學生,還要運用脫敏療法,可以讓他在大會上發言不感到緊張為止,從而使學生逐漸脫離異常。
課堂教學與個人疏導。課堂教學一般應結合教學內容,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心理問題。
由于中學生心理和生理的差異,心理健康的程度不可能一樣,同時心理問題不可能也不允許全在課堂上予以講授和解決。因此,必須加強個別疏導,運用個別談話、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衛生保健技術,形成他們自覺、自知、自愛、自持、自尊、自強、自制的良好心理。對個別抗挫能力差的學生,可通過突然改變活動內容、條件等方法,培養他們的敏捷的應變適應能力,有意識的讓他們獨立處理各種問題,以強化其心理承受能力。
一、學生核心素養的情感體驗教學的內涵
情感體驗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再現或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學生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二、學生核心素養的情感體驗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作用
1.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
思想政治課程開設的基本目的就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教師應當講授理論的正確觀點,從而啟發學生尚未成熟的心智,促進學生理性認識水平的提高,實現學生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向成熟的轉變,最終使其用正確的理論規范自己的行為??梢?,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運用情感體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
2.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政治課程開設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中學生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尚未成型,而情感體驗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其根據自身的體驗,在一定教學環境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應當主動以關懷的心情走進學生生活中去,感化學生的情感,并促使學生將這種情感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
3.構建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
情感體驗教學不僅有利于調動教師在教學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有利于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融入情感體驗,是尊重學生人格的重要表現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交流和滲透的模式,構建了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
三、學生核心素養的情感體驗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運用途徑
1.通過教師主導營造情感體驗氛圍
要優化教學環境,就要充分重視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主動創造一定的情感體驗情景,以適應教學中認知的需要和情感體驗要求。比如在對《生活與哲學》的“哲學的基本問題”部分進行教學時,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的探討,教師可以主動將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是第一性的學生歸入唯物主義小組,而將斷言精神、意識是本原,是第一性的學生歸入唯心主義小組;再引導兩小組學生進行討論、辯論,使其觀點發生碰撞,去偽存真,從而達到情感體驗教學的目的。
2.通過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真實境遇,并將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對《經濟生活》進行授課時,可以聯系學生之間是否存在攀比之風的實際情況,引導其正確對待金錢,培養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的觀念;可以聯系學生是否有利用自己的零花錢、壓歲錢等日常積蓄進行投資的實際情況,引導其了解投資理財的多元化途徑,正確認識儲蓄存款、股票、基金、債券和保險的存在收益高低及風險大小。通過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并將其引入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達到情感體驗教學的目的。
3.通過提升教師素質帶動學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