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7:34
序論:在您撰寫常態化學習培訓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為進一步提升運行人員技能水平,激勵員工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切實營造了全員共參與的學習氛圍。今年以來,推行的創新“在線教育學習系統”培訓活動形成常態化,網絡延伸到哪里,培訓學習就覆蓋到哪里的生動局面。
一是培訓內容全覆蓋。各專業培訓專工作為在線教育系統權限負責管理員,結合我廠實際培訓情況,每月根據年度培訓計劃和考試大綱,以及階段性的各類強化學習要求內容,定期在網絡下發培訓學習材料以及定期組織考試。學習和考試內容重點圍繞運行規程、題庫、日常操作以及事故處理等。
二是培訓對象全覆蓋。“在線教育學習系統”培訓自推廣以來受到各部門專業的積極響應,培訓對象除了有汽機、鍋爐、電氣、化水、脫硫除灰等基層運行人員外,還延伸到檢修、熱工等各班組,參訓員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線上學習考試。同時建立企業內部學習、分享、互動渠道,建立全員學習氛圍,增加員工歸屬感,解決了基層員工的知識技能培訓難題。目前“在線教育學習系統”參訓覆蓋率已達100%。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培訓卻是沒有淡旺季的,因為從學習發展的70-20-10法則思考,就打破了培訓和日常工作的邊界,工作本身便是最佳的培訓機會。
那如何將培訓在組織內部常態化運作呢?
阻礙培訓常態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業務部門對培訓的認知程度,二是培訓管理者自身的專業程度。而業務部門對培訓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者。所以要實現培訓常態化,培訓管理者要提升自身三方面的專業素養。
聚焦業務 打鐵還需自身硬
如果培訓管理者還停留在靠發表格給業務部門選課,或是在需求訪談的時候先入為主地詢問對方的培訓需求(或是象征性地問一下戰略規劃、業務規劃,然后很快又轉入培訓需求),這樣設計出來的培訓對業務部門的認知影響也是有限的,很難逃脫慘淡的局面。
培訓管理者都知道需求分析要從戰略、績效入手,但是自身掌握的工具方法論是否能夠做出支撐?打鐵還需自身硬,不妨參考一下績效改進思路,過程中結合引導技術和教練技術,特別是在需求分析和訪談階段,搞清楚哪些問題不適合培訓,而哪些問題不培訓,業務部門領導就睡不著了,培訓常態化就有保障了。
系統運營 打通工學邊界
搞清定位以后就是落地問題,打通了培訓和工作的邊界,培訓自然就常態化了,但是這對我們的專業有較高的要求,以下幾種方式可供參考。
人才測評+教練輔導 促使動機轉化,從根源上驅動學員把成長當成自己的事情?!?對1”測評解讀和教練輔導環節,是我們深度影響學員及其上司改變培訓認知的好機會,這個時候培訓管理者的角色更像是咨詢顧問。
個人發展計劃(IDP)+導師制 催動目標轉化,把學習計劃和工作計劃融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培訓管理者主要搭建框架、提供輔導,讓學員的成長具有針對性,更貼近工作需要。這種方式一般用于核心人才的培訓,特別是業務部門領導想重點培養的人群。
行動學習 增進能力轉化,行動學習能很好地演繹70-20-10法則,是打破培訓和工作邊界的典型方式,也是培訓對業務影響最明顯的方式之一,自然也是深度提升業務部門對培訓認知的好辦法,甚至有時候能帶給“刀槍不入”的業務部門強烈的震撼感。
以上幾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混合使用。除此之外,學習平臺的建設也可以促進學習常態化,比如移動學習、社區化學習。從體系的角度,學習路徑圖也可以參考。
經營思維 保障培訓“銷量”
如果說專業技術是質量的保障,那么經營思維就是銷量的保障。當這種能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培訓的品牌效應就會很明顯了。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疫情防控為先,把疫情常態化防控作為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的前提和基礎,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把肺炎疫情防控由多管齊下的應急狀態轉為科學精準的賞態化防控。強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拂施,強化責往擔當,堅持“四早”“四集中”原則,進一步擴大核酸檢測范圍,嚴防本地疫情反彈,嚴防疫情暴發流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二.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依法防控。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抓緊抓實抓細疫情常態化防控,嚴格依法實施防控措施,落實部門、行業、單位、家庭和個人的責任,提高依法治理能力。
(二)科學精準,突出重點。根據疫情防控形勢發展趨勢變化,堅持突出重點、精準施策、科學防治,進一步加強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的管控,著力抓實抓細各項措施,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三)聯防聯控,統籌兼顧。落實社區和單位聯防聯控,加強信息共享,強化應急處置,實現疫情防控閉環管理。廣泛發動群眾,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三.重點任務
(一)保持有效防控機制,推動疫情防控常態化
1,保持組織領導機制不變。保留現有各級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街道主要負責同志及各社區書記對屬地常態化防控工作負總責。設置精簡高效的實體化辦事機構,完善日常運轉與應急處置相結合的工作機制。
2,保持聯防聯控機制不變。嚴格落實防控工作屬地責任,進一步健全完善全社會協同的防控體系,形成橫到邊、縱到底,覆蓋街道、村居(社區)兩級工作網絡,實行網格化防控。
保持“四早”機制不變。繼續全面落實早發現、早報告、單隔離、早治療的“四早”措施,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做到一旦發現疫情立即上報,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
(二)突出關鍵領域和環節,強化完善疲情防控措施。1.強化海上疫情輸入防控。嚴防疫情從海上輸入,按照屬地原則,加大對海員、船上務工人員及其他出海人員的摸排力度,做好人員登記,入惠返惠時其本人、親屬和用人單位要提前向所在村居(社區)申報人員姓名、入惠時間、交通方式等信息。返惠后及時納入社區疫情防控體系。2.強化特殊場所衛生治理。落實落細養老院、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等特殊場所的防控措施,制定周密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處置預案,嚴防疫情輸入和內部傳播。嚴格人員出入管理,全面實施體溫檢測和健康監測,定期開展排查篩查,禁止有可疑癥狀的人員上崗。3.強化學校防控措施落實。按照《省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工作方案》要求,壓實各地屬地管理責任,抓緊抓實抓細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加快各級各類學校開學返校節奏,推動學?;謴驼=逃虒W秩序。認真落實“一校一案”,進一步細化完善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做好學校開學各項準備,嚴格執行開學條件核驗制度,堅決守牢“條件不達標不開學”的底線。加強日常防控管理,形成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師生員工工作學習生活新模式。做好學校師生員工中的六類重點人群摸排檢測工作。開展以師生員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監測及接觸史.旅行史排查,及時摸排檢測有風險的人員。實行“測溫+健康綠碼”入校,嚴格落實晨午晚一日三檢和缺課登記追蹤制度,實行校外住宿教職工員工和走讀學生“兩點一線”管理。做好疫情應急處置,健全學校定點醫院和送診綠色通道,優化體溫異常師生員工核酸檢測流程,縮短檢測時間。規范應急處置流程,組織經常性演練,一旦發生異常情況,做到第一時間隔離、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流行病學調查、第一時間處置,嚴防疫情擴散。強化學校聯防聯控與工作聯動,組織教育、衛生院、市場監管、派出所等部門開展常態化巡診巡查,定期不定期對學校日常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檢查指導。健全學校與家庭、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聯動機制,完善校醫配備制度,引導學生家長自覺履行疫情防控義務,推動社會理解和支持教育復學工作,確保每一個師生員工安全健康、每一所學校開學平穩有序。4.強化社會管理。實行“紅色物業”,選舉業主委員會,推進“全科大網格”。探索在住宅小區成立專屬網格黨支部,配套產生黨小組長(樓長)、單元長,填補小區管理空白。完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夯實社區防控基礎。5.完善社區服務與疫情防控。根據縣疫情風險等級和社區疫情劃分,科學精準實施社區疫情防控措施,統籌推進社區疫情防控和服務群眾工作。聚焦恢復秩序提供服務,低風險地區或未發現病例社區,應解除社區封閉式管理措施,不再設置“硬隔離”“物理隔離”。除疫情防控重點人員外,原則上不限制人員流動和進出社區,不得超范圍實施人員隔離措施,允許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繼續實施人員和車輛出入登記、體溫檢測、健康碼查驗,按規定有序恢復社區綜合服務,有條件地區可建立快遞員、配送員準入機制。加強社區防控工作人文關懷,幫助患者和隔離人員回歸社區。堅持“外防輸入”策略,健全由村居干部、網格員、基層醫務人員、公安民警、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組成的社區疫情防控小組,持續開展外來人員排查和社區居民健康監測,認真做好組織動員、健康教育、隨訪登記、信息告知、物資準備、重點人員管理等工作,將社區防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切實做到“四早”。動員農民群眾開展群防群控,減少農村大集、家族聚餐等人群聚集性活動,做好外出打工人員防疫常識教育。提升社區防控信息化水平,實現健康監測、社區隨訪、人員登記動態化和信息化管理,做到社區常住人口、外來人口和出租房屋底數清、情況明,為推進疫情常態化防控奠定基礎。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健全完善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持續開展人居環境衛生整治、科學消殺、宣傳引導和志愿服務,營造干凈整潔的工作生活環境。6.完善復工復產精準防控措施。落實復工復產要求。除國家和省根據防疫情況公布的復工復產限制措施外,各行業主管部門、單位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自主決定復工復產及相關生產活動。壓實用工單位防控責任。按照“誰經營誰負責、誰用人誰負責”的原則,壓實單位主體責任,落實屬地、部門和行業管理責任,切實把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精準落實到復工復產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建立完善企事業單位內部疫情防控體系,制定防控方案預案,明確疫情應急處置措施與流程,切實做到疫情防控“一企(單位)一策”。指定專人具體負責本單位疫情防控工作,加強與轄區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聯系,及時報告疫情情況并配合做好調查處置。抓好日常防控措施落實。嚴格實行體溫檢測、健康碼核驗、“一米線”等措施,做好辦公場所、工區及公共區域、職工宿舍的通風消毒和環境清理等工作,做好員工日常健康監測與衛生管理。加強宣傳培訓,做好防疫物資儲備,為員工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指導做好個人防護。實施分區作業、分散錯峰就餐,控制會議頻次和規模,減少人員聚集。員工出現可疑癥狀應立即報告,及時送到定點醫院進行確診。7.完善公共場所常態化防控措施。抓實抓細常態化防控,全面做好交通場站、商場超市、農貿市場、酒店賓館等公共場所、重點場所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和人員出入管理,嚴格落實環境清潔、消毒通風、人員防護、檢測篩查、客流量控制等常態化防控措施,從嚴控制、審核、組織舉辦各類涉及人群聚集性活動,切實做到健康碼必驗、體溫必測,引導公眾科學佩戴口罩,防止聚集扎堆。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科學合理調配公共交通運力,引導乘客隔位就座、分散就座,降低人群密度;積極推薦顧客自助購物、自助結算,縮短購物排隊等候時間;抓好住宿經營單位管理,做好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旅客排查登記和報告工作;大力推廣使用自動測溫篩檢,提高查驗通行效率。抓好節假日期間疫情防控,認真制定應對預案,妥善周密安排,加強外來人員核查,全面落實交通出行、就餐購物、外出旅游等環節的防控措施,采取門票預約、分時錯峰、流量管理等手段,科學分流引導人群,避免人員聚集,嚴防疫情傳播。
(三)突出重點人群服務管理,落實精準化防控措施1.加強入境人員閉環管理。強化工作銜接,做好籍境外人員的溝通安撫,指導其在當地做好防護。落實入境來惠人員提前3天報備要求,完善信息通報機制。加強與縣指揮部聯系和對接,及時獲取相關信息,做好各類入境人員篩查管理,進一步健全入境來惠人員從口岸集中隔離到飛機入魯、“點對點”接轉、全面檢測、醫療救治、社區管控的管理閉環,保證無縫銜接和閉環運作,實現從“國門”到“家門”的無縫對接與全鏈條管理。所有入境來惠人員隔離期滿后,應及時納入當地疫情防控體系,做好隨訪登記,繼續進行14天居家健康管理,無可疑癥狀的,期滿后可申領健康通行碼。2.加強重點地區來惠人員服務管理。嚴格排查登記,進一步壓實村居(社區)和用工單位責任,提前進行疫情重點地區來惠人員摸排,及時向上級報送相關信息。加強關愛幫扶,妥善解決重點地區來惠人員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堅決避免“身份地域”歧視。3.加強無癥狀感染者和出院患者健康管理。加強無癥狀感染者的篩查和管理,繼續堅持“五個一律”,對所有密切接觸者全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全部開展核酸等實驗室檢測,并擴大檢測篩查人群和范圍。對于無癥狀感染者和出院患者要做到“出院有人接”“隔離有人管”“康復有人做”“居家有人訪”,實現在院治療和出院管理全閉環。4.加強居民個人防護。增強健康意識,加強居民個人防護指導,強化“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倡導群眾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減少外出活動和人群聚集;做好個人防護,科學佩戴口罩;隨時保持手衛生,采用正確洗手方法;做好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出現可疑癥狀,及時就醫并主動告知個人旅居史和人員接觸史。四、強化學習宣傳加大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學習宣傳,加大肺炎疫情防控由多管齊下的應急狀態轉為科學精準的常態化防控學習宣傳,加大強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理念學習宣傳。完善健康公益宣傳制度,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普及肺炎防控知識。健全信息公開機制,加強輿情監測研判,主動向公眾解疑釋惑,回應社會關切。將公共衛生管理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培訓內容,推進健康防病知識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五進活動”。
五、強化保障措施
關鍵詞:多元化;課程;實踐;反思
在當前新課程教育改革中,各種教育課題研究遍布全國各地,甚至已經發展成學校教育的被廣為追捧的一種時尚。然而,我們也不時地發現,許多冠冕堂皇的課題卻僅僅是有些人、有些學?!八刭|教育”“創新課程”的一種裝飾性門面罷了,對實質性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實際發展,對學校的辦學質量提升,甚至對社會、對國家發展與建設卻沒有任何服務功能。同樣的,在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中,也不乏這樣追求表面的熱鬧、不切實際、“假大空”的教育課題研究現象。這樣的課題研究不可能促進課程的真實意義上的發展,也就沒有存在和推廣的價值。
那么,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的忠實實踐者和探索者,我們不禁要思考:應當開發什么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課題?又應當如何去管理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課題?以及如何評判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課題研究工作是否推動或促進了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我們知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全國各地的實驗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從實驗的情況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逐步從以長周期、大主題的研究性課題實踐活動,向短周期、小主題系列性常態化實踐探究活動過渡。我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課題研究必須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實施服務。這是我們目前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課題研究選題的出發點、管理和建設的落腳點、課題評價的價值取向?,F以我們“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校本資源開發與研究”為例,談談我們的看法。
一、找準定位,明確方向
1.課題定位和研究方向
我們課題的名稱是“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校本資源開發與研究”,它包含了課題定位的三個層次的內容:首先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常態開發與持續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資源與永安各中小學綜合實踐常態化活動相并軌鏈接研究。這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遞進、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論是這三者的本身,還是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都是我們為了今后實現永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常態化發展上長久不衰而事先設置的課題研究內容和價值取向。即,課題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終圍繞“常態化”核心主題!
因此,要做好本課題,不論是我們課題的管理者、組織者,還是參與研究的教師個體,都必須掌握校本研究的內涵、特征、基本形式,學習和研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途徑,深入挖掘、發現、歸納并總結源遠流長的永安地域人文資源信息、素材,并熟練地運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為把常態校本研究、資源常態建設、課程常態化實施貫穿為一個有機整體而努力。
2.個人定位和發展目標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個士兵都能成為將軍。因此,是不是一名好士兵的評價標準不能僅僅看他最終是否成為將軍。同樣的,在當前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也不是每一位參與教師都能成為專家或一方名師。那么,作為新課程大背景下的最大多數群體的一般教師來說,該如何量體裁衣,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確定自身發展目標呢?我個人認為,就是一句話: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課程實踐者,就必須立足于最常態化的課堂,把細微處的改革和創新作為時常的研究工作。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校本資源開發與研究”的參與者,應當以本校綜合實踐活動為研究陣地,以自身綜合實踐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本校學生主題探究活動為研究主體,以促進教師自我、學生和學校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擔當起立足于本校綜合實踐活動課堂實際,結合學校周邊區域環境特點,收集整理有價值的課程資源信息、課堂活動組織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成功或失敗的個案材料等職責的同時,積極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師情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和途徑并予以總結和交流,從而為個人的發展捕捉第一手資料,為課題的深入探究、學校的特色辦學,乃至永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做出貢獻。這也就是每一個課題參與者個體價值的體現。
二、理論支撐,培訓是關鍵
實踐證明,任何一個成功的課題研究,都必須依借一系列強有力的、符合現代教育發展和科學教育思想的課程觀、價值觀、人才觀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支撐。失去了這種支撐,猶如人失去了靈魂依靠一樣,形同行尸走肉,課題研究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理論支撐,不僅僅只是停留在開題報告、經驗總結、論文寫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為一種深深扎根在每一個研究者的腦海,并用它以貫穿整個課題研究、課堂教學實踐的每一個細節的始終的精神支柱,推動著研究者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對于我們大家來說,不論是參與過綜合實踐活動實踐,還是還未領略過綜合實踐活動風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思想的把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和實施策略的領悟還遠未出神入化,還存在許多思想誤區和畏難情緒,甚至是懷疑。因此,要把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科學的教育思想,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觀念,內化為我們課題研究的共同精神動力、領引我們日常的課題研究行為,必須借助于各種科學而有效、系統而有條理的各級各類專題培訓,以此來達到“釋疑解惑”、轉化觀念、達成共識,減少課題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的目的。
對此,我們采用走出去、請進來;分批、分次、分主題;分工負責、集體協作;集中培訓、個人自學;專家領引與內部研討相結合等方式,針對課題相關的教育理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課題實踐與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進行培訓、學習和研討,以達到共性磨合、個性張揚的功效。課題培訓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練――價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訓的主題和內容,視課題發展的整體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情況來確定。
三、抓住特色,校校聯合
當前的新課程改革猶如一襲富有感染力的春風,催生出了成千上萬個大大小小的課題遍布全國。如何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實施研究在眾多課題中獨樹一幟?我想,關鍵在于特色創新。那么,我們的課題特色在哪?該如何去培育這些特色,使之從一棵幼苗茁壯成長成為一棵大樹呢?
依據我個人的思考,我們的課題從以下幾個特色上下工夫:
1.課題的定位。我們的課題是建立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校本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常態化建設、當地人文資源與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課堂并軌的三個層面有機結合角度來開展的新興教育科研活動,這是當前類似課題研究的主流,但在永安乃至在三明地區尚為首例。
2.建立強有力的課題領導管理常態化保障機制。在這一點上,我們永安三中已經率先出臺了“教學――科研――評聘”一條龍的相關激勵性政策及創立了全國首個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的管理機制,使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像其它諸如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常規化學科課程一樣,步入了常態化研究、常態化管理、常態化考評的日常運作軌道,這無疑為我們課題活動實現課程常態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3.依借三中得天獨厚的豐富教學資源。以三中、七中、實小等重點參與單位為龍頭,以點帶面,突破中小學教學界限,實現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基礎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無縫常態化鏈接的課題研究目標。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僅僅依靠某一個人、某一個學校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她的成敗關鍵在于是否能創建一個校校聯合的暢通渠道。
四、重點問題,集中突破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困惑,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是難免的。我們的課題本身就是基于這些困惑或問題而存在的,也是隨著這些困惑和問題的解決才逐步實現理論創新和價值提升的。由于時間和其他條件的限制,我們無法一蹴而就。因此,我們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點問題,集中突破”。為了既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發展,又能滿足絕大多數教師的實踐需求,我們建立了課題研究問題累計制度。這項制度要求參與教師隨時隨地結合自身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實際,每周向課題組核心成員提出一至兩個具有研究價值或在實踐中感到困惑的問題,每月召開一次課題組研討會,針對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交流和研討,并形成問題的解決方案。如:“常態化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常規化的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常態化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課題研究活動”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性學習和分科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在相當程度上理清了廣大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的顧慮和擔憂,使我們的教育課
題研究進一步向“服務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實施”邁進!
五、簡化評價程序,促成評價常態化
建立“注重參與、重視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對當前科學高效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課程總目標,是一個重要而艱巨的系統性教研課題;加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當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下的一門新興課程,沒有既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素材和專業的教師隊伍等客觀原因的存在,當前綜合實踐活動實驗指導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肩負著繁重的課題指導與教育教學研究任務。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課題研究評價指導機構,設計并制定科學高效的教育評價方案,簡化教師的日常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評價程序,及時消解教師在日常教育評價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降低教師日常教育評價的工作負荷,想依托綜合實踐活動日常教育評價來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目標,最終促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管理是不可能的。
為此,我們課題組在全面展開實質性課題研究工作的同時,就專門針對如何簡化評價程序、提升評價效率問題在全校教師范圍內展開討論,并積極征詢國家和省級綜合實踐活動專家的意見,最終依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如下簡化評價對策:
1.篩選年富力強、富有創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經驗的骨干教師,組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策略公關小組和綜合實踐活動日常教育評價指導小組,專職綜合實踐活動日常教育評價策略優化研究和日常教育評價咨詢 工作。
2.分期對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評價策略培訓,并跟蹤指導。目前已完成全員培訓。
3.在實施實質性課題研究的第一學期末,由各年段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提名、班級無記名民主投票的方式優選學生骨干,成立班級和年段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日常教育評價小組。該小組在接受學校相關培訓后輔助指導教師采集同學們的相關評價信息與統計并接受同學的監督。
4.依據各年段學生的發展水平分步驟、分階段制定各學期的教育評價重點和評價指標。如對于初始年級的第一學期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正確選題、簡單活動方案設計、資料檢索能力。
關鍵詞 互聯網+;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數字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當前,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全面深入推進智慧教育建設,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為“十三五”期間各地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標。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因素,教師教育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的必要途徑,只有教師具備了“互聯網+”時代所需的信息素養,才能把信息技術應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教師教育信息化更應當超越技術本位而立足教師本位。
2014年底,寧波市鎮海區與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簽訂“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骨干教師培養”協議,借助英特爾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項目的全球資源整合優勢,正式啟動了“中小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培訓項目以創建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優秀課例,樹立教育變革和教育創新的理念為目標,通過“教師工作坊”“學習共同體”的形式,深入開展學員間、學員與專家間的交流、分享與研討。通過骨干教師的教學變革與創新實踐,推動、引領鎮海區中小學數字化學習發展,促進鎮海教育的信息化、國際化發展[1]。
如圖1所示,經過三期“鎮海區中小學教學創新與數字化學習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學習,鎮海區的教師教育信息化區域推進策略,逐漸形成了“學習―作業―實踐―反思―提升”的五環循環法。
2 學習
學習環節主要由“在線預習、理論培訓、課堂觀摩”三部分組成。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結合數字化學習實踐,目前以“基于項目的學習”“設計混合式學習”“數字化學習課堂的評價與分析”三門課為主。
在線預習,指大概在培訓班開班前2周,學員們在線預習“基于項目的學習”“設計混合式學習”等網絡課程或者講師提供的其他相關學習材料,在線預習以初步完成一份學員所任教學科的數字化教學設計為目標。
理論培訓,是指在面對面的集中培訓時,學員系統地學習項目學習的概述、設計、評價與管理,基本掌握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學習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學習的基本內涵,了解設計混合式學習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體驗如何利用恰當的技術工具支持混合式學習實踐,以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并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進行教學創新。
課堂觀摩,主要是指學習觀摩培訓所在地的數字化學習項目學校的課堂教學,并與有一定數字化學習實踐經驗的教師進行研討與交流。
3 作業
作業環節主要由“預習作業、培訓修改、討論交流”三部分組成,主要目標是完成一份數字化學習教學設計。
預習作業,是指學員們完成在線預習后,結合所任教的學科完成一份“項目學習課題設計預選”,并在相應的教師專題論壇上遞交預習作業。培訓專家通過在線論壇等方式,反饋學員們的預習作業情況。
培訓修改,是指在線下的集中培訓過程中,在培訓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各個小組組內與組外的合作與交流,學員們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數字化教與學的學科教學設計。在第一期培訓中,學員們的作業通過筆記本電腦“漂流”的方式,進行學員間作業的批注、修訂,受到學員們的好評。
討論交流,是指學員們圍繞各自的數字化教學設計,經過學員之間的多次討論與修改,每個小組選擇一份有代表性的作業,進行全班的展示與交流,并由專家給予點評。
4 實踐
實踐環節主要由“檢驗作業、常態教學、常態教研”三部分組成,通過數字化課堂的教學實踐,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檢驗作業,是指教師在完成培訓學員的角色,回到現實的課堂教學,在實踐數字化課堂之前,自行檢驗作業的質量。
常態教學,就是指數字化學習的常態課。這也是數字化學習實驗項目追求的目標之一。
常態教研,是指數字化教與學教研活動的常態化。寧波市鎮海區自2013年以來,每年都舉辦一屆“數字化教與學展示周”活動,但是能在數字化教與學展示周活動中執教的教師畢竟有限,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更多地通過常態教學、常態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鎮海區新成立了“中小學數字化教與學骨干教師學科協作組”,首批成員由45位中小學學科教師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進區域數字化教與學教研活動常態化。
5 反思
反思環節主要由“反思學生、反思教法、專家點評”三部分組成。反思能力是現代教師能力結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2]。數字化學習方式提倡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更能體現出以生為本的思想。
反思學生,就是要以學生學得怎樣,來評價教師教得如何。反思學生,要從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知識的掌握情況、高階思維水平的激發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從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根據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來反思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反思學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師自我反思重要的組成部分。
專家點評,一般是邀請有一定影響力的教育教學專家給學科教師的數字化課堂予以點評。專家引領是教師專業成長必不可少的一環。當然,在數字化課堂的反思點評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數字化學習實踐經驗的本土“專家”的意見與建議。教師的信息化協作教學實現教師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學經驗交流、教學資源共享,取長補短,以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3]。
6 提升
提升環節,主要是通過“展示課、u比課、論文與課題”等方面來提升自身的專業發展。
展示n,有了展示課活動,數字化學習實驗項目就有了活力與生氣。區域性的研討交流活動,是參與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驗項目的教師與學生展示成果的舞臺,經常性地研討交流活動,可及時交流經驗,發現不足,不斷將項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發師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項目區域整體推進[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寧波鎮海?數字化教與學展示周”活動,每年舉辦一屆,目前已經成為寧波市鎮海區重要的展示課堂教學變革的區域性活動,成為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舞臺。
評比課,就是積極組織數字化學習實驗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學信息化課例、現場教學評比等活動。
論文與課題,每一所參與數字化教與學實驗的項目學校基本上都帶著數字化學習課題研究任務。對于區域層面來說,這些課題研究的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內容等,但共同關注著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生本課堂教學創新模式的構建,共同關注著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協作學習[5],共同關注著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生的21世紀學習技能的提升。參與數字化學習實驗的教師則主要通過教學設計的實踐與反思,完成教學論文的撰寫,并積極參與各類投稿、評比活動。
在其中一次“鎮海區中小學教學創新與數字化學習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項目結束后,有學員寫下感言:“這是我從教以來第一次參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項培訓,課前要預習、提交作業,課中要修改,課后要實踐,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培訓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極大的顛覆和提升?!盵1]
7 結語
信息技術正在驅動教育變革。“學習―作業―實踐―反思―提升”的五環循環法,這是寧波市鎮海區在教師教育信息化區域推進工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策略,還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經過一輪以上的“學習―作業―實踐―反思―提升”,那么其數字化教與學的設計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養成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多因素多變量共同影響的動態過程,它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技能的習得,需要實踐的參與,還需要教師個體的反思與領悟;不僅需要培訓中的學習與反思,需要培訓后的實踐與體驗,還需要相應的政策、環境與文化的支持[6]。教師教育信息化的區域性探索與實踐,可以進一步推動區域性數字化學習的全面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尹恩德.改進專題培訓方法 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以寧波市鎮海區數字化學習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7):23-24.
[2]喻平.論教師的反思能力結構[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尹恩德.發揮教研大組在區域數字化教與學項目中的作用:寧波市鎮海區中小學數字化教與學教研大組的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3):14-15.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公共英語 改革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要想讓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進行整體化感悟和反思,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就必須改變教育教學理念和建構模式。在教育教學中,學生通過理實一體化的學習內容載體,從工作世界的整體性出發,認識知識與工作的聯系,從而獲得對綜合職業能力形成過程極為重要的工作過程性知識和職場意識,實現學習的可遷移性。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育教學體系的拆解與重構符合人才培養中要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尤其是在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有所突破。我們認為以英語實踐實訓為主線,職業素質教育為龍頭、綜合能力培養為核心“三位一體”的英語教育教學體系的重構是新形勢下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育教學環節重點和難點改革的創新性嘗試。
1 公共英語教育教學體系的拆解與重構
公共英語教育教學關系到學生英語技能的真正提高和職業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潛力,我們要正確處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系,因學制宜、因業制宜,不斷提高英語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公共英語教學為四個學期,各學期周課堂學時分配依次為:4(基礎英語)、4(綜合英語)、2(應用英語)、2(行業英語),配之以全員覆蓋社會實踐、結合專業的公共技能實訓。
公共英語第一學年全中教授課(含藝術類專業),課程目標分別為《基本要求》里的一般要求和較高要求,即第一學期學生英語B級合格,第二學期學生英語A級合格。與此同時,配之以課外英語實踐實訓模塊,在英語教師指導和英語專業助教(TA)協助下各專業學生需完成(1)A/B級上機實訓項目(全員參與、個體評價)、(2)完成公共技能實訓周英語項目(全員參與、個體評價與團組評價)、(3)完成英語競賽項目(英語口語、英文寫作、英語聽力速錄等)和(4)校內外英語類社會服務實踐項目(自主參與、團組評價),后兩項實踐實訓側重在工學結合環境下訓練和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校內主要英語實踐實訓項目列舉見表1)。
公共英語第二學年全外教授課(除藝術類專業),課堂教學以英語聽說和英語記寫為主線,以行業基礎知識內容為載體,以跨文化交流為平臺展開;與此同時,拓展課外英語實踐實訓項目,在中方英語教師指導和英語專業助教(TA)協助下各專業學生需完成(1)應用英語口語測訓項目(全員參與、個體評價)或行業英語聽力速錄速記測訓項目(全員參與、個體評價)、(2)TELL ME MORE或LONGMAN在線自主英語學習項目(全員參與、個體評價)、(3)完成英語競賽項目(英語演講、英文寫作、英語視聽速記等)和(4)校內外英語類社會服務實踐項目(自主參與、團組評價),后兩項延續第一學年的要求,實踐實訓側重在工學結合環境下訓練和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校外主要英語類學生社會實踐實訓項目列舉見表2)。
2 公共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顯著特點與實際成效
(1)課證與工學結合常態化,滿足英語基礎水平要求,應對英語核心技能崗位應用需要。英語教育教學緊跟社會、行業及崗位對人才英語能力的需求,以其一技之長立足于社會,確保人才成品出口時英語不成為其發展的瓶頸。我們拆解重構的英語教育教學體系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學生在北京地區高職院校學生英語A/B級統考合格率、專升本英語統考成績合格率顯著提高、學生英語競賽參與率和競賽名次顯著提升、就業崗位升遷及轉崗質數優化等方面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文化學習與交流常態化,適應跨文化交際要求,應對世界多元文化環境需要。英語教育教學緊跟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步伐。作為國內首例,我們在公共英語教育教學中引進外教全程全員同臺講授,起到了逐步提高學生文化敏感度,改變他們在用非母語與異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中,常常單純依賴母語文化語用規則來表達自己或理解對方的習慣,增強他們在充分了解對方文化身份的基礎上做出判斷,站在本民族文化和異文化之上的高度來把握文化現象進行交際的意識,即什么時候,什么場合講什么話,對誰講,怎樣講。以其人文素養立足于世界。
(3)服務社會企業常態化,突出社會人素質培養,應對復合型現代職業人發展需要。英語教育教學應服從社會目的,激勵人才擔負起勞動世界中相關的社會責任和生產責任,通過服務社會、參與校企合作項目,使其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踐行者。以其社會責任感立足于自身發展。結果表明,英語教育教學體系的拆解重構使得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效果、實踐活動的影響力(社會認可度)以及外界需求規模明顯拓寬、頻率明顯增加,項目來源以市區政府(如北京市政府外事辦、東城區政府信息辦等)和事業單位(如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社科院研究生院國際文化教育中心等)為主(表2所列項目中50%為新增社會服務項目)。此類活動以常態化的志愿者服務平臺實現。與此同時,學生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個數顯著增加,項目來源企業以教育或培訓機構(涉及英語類,如歐潔思教育、巨人學校)、軟件技術開發公司(涉及英語類,如歐佳龍、文華在線等)、影視傳媒公司(涉及英語類: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外語廣播、北京農影文化發展公司等)和公共交通服務部門(涉及英語類:如首都國際機場)為主。此類活動通過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寒暑假社會實踐項目等實現。
總之,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不純粹是社會所需要的職業人,而是要生存、要發展的社會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決定了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育教學具有面向職業發展、面向綜合素質、面向國際化等特點,我們應更加深刻認識到提高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意義,更加科學地設定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思路,更加全面地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 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職業概論.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雖然行業不同,培訓計劃的安排與施行都會有所差別,但還是有一些可以共用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聚焦業務
打鐵還要自身硬
如果培訓管理者還停留在靠發表格給業務部門選課,或是在需求訪談的時候先入為主地詢問對方的培訓需求(或是象征性地問一下戰略規劃、業務規劃,然后很快又轉入培訓需求),這樣設計出來的培訓對業務部門的認知影響也是有限的,很難逃脫慘淡的局面。
培訓管理者都知道需求分析要從戰略、績效入手,但是自身掌握的工具方法論是否能夠做出支撐?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妨參考一下績效改進思路,過程中結合引導技術和教練技術,特別是在需求分析和訪談階段,搞清楚哪些問題不適合培訓,而哪些問題不培訓,培訓的落實就有保障了。
誰來制定行動計劃?
對于培訓經理而言,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即誰來制定這些培訓項目的行動計劃?
很明顯,完全由培訓經理自己來做是不現實且不合理的,要充分發揮業務部門的力量。
培訓經理要讓業務部門認識到他們在計劃制定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由此,培訓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要形成分工。
一般而言,新員工培訓、基礎性培訓、戰略性人才培養都是培訓部門負責,而與崗位技能相關的業務培訓都應由業務部門來負責,培訓部門可制定激勵和約束措施來督促業務部門執行。
因業務需求靈活變動
有些培訓本身就是因某一項業務需要而開展的,所以要根據業務啟動時間來安排培訓項目時間。
比如,公司計劃下半年派一批新人前往海外開拓市場,那么很顯然,培訓管理者在上半年甚至提前一年就應該啟動培訓項目,若等到下半年再去實施,就會趕不上業務計劃。
2系統運營-打破工學邊界
科學安排培訓計劃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組織內的培訓常態化。這要求培訓經理從多個方面系統運營全年培訓項目,首先要做的事便是打通培訓和工作的邊界,這對我們的專業度有較高的要求,以下幾種方式可供參考。
人才測評+教練輔導
促使動機轉化,從根源上驅動學員把成長當成自己的事情。“1對1”測評解讀和教練輔導環節,是我們深度影響學員及其上司改變培訓認知的好機會,這個時候培訓管理者的角色更像是咨詢顧問。
個人發展計劃(IDP)+導師制
催動目標轉化,把學習計劃和工作計劃融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培訓管理者主要搭建框架、提供輔導,讓學員的成長具有針對性,更貼近工作需要。這種方式一般用于核心人才的培訓,特別是業務部門領導想重點培養的人群。
行動學習
增進能力轉化,行動學習能很好地演繹70-20-10法則,是打破培訓和工作邊界的典型方式,也是培訓對業務影響最明顯的方式之一,自然也是深度提升業務部門對培訓認知的好辦法,甚至有時候能帶給“刀槍不入”的業務部門強烈的震撼感。
以上幾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混合使用。除此之外,學習平臺的建設也可以促進學習常態化,比如移動學習、社區化學習。從體系的角度,學習路徑圖也可以參考。
3隨時調整和評估
開展慣常性培訓項目
企業經營中的一些例行性培訓項目會固定在某些時段開展。比如每年夏季7、8月份新入職大學生的培訓,對許多公司而言估計是雷打不動的安排。還有一些人才培養性的項目,這部分屬于組織的長遠規劃項目,需按照既定時間和節奏來安排。
雖然也會受生產影響,但其受影響程度較小。安排這一類項目的時機主要由項目的性質、目的和培訓時長來決定,關鍵是要確保年內能啟動并完成(跨年度項目另外考慮)。
評估培訓任務的均衡性
雖然根據生產的淡旺季來安排培訓比較合適,但還是要考慮培訓的總任務量。
如果將大量培訓安排在生產的淡季,那么有可能面臨一個問題是:這些培訓任務是否能夠完成?所以需要評估培訓任務在各月之間的均衡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