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7:31
序論:在您撰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的教育存在區別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懲罰教育又是怎樣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呢?文章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懲罰教育方法是存在其合理性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的繼承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由來已久,在教育中也起到了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懲罰教育法的運用經過歷史的驗證,是可行且有效的。在抗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政權存亡的工作。因此,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成為勝負的關鍵。懲罰教育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以行作為開端的需要。捷克教育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說過:“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并非因為他們犯了過錯而是為的要使他們日后不去再犯”。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樣才能使犯錯者不在去犯錯或者說不再去犯同樣的錯誤呢?那就是對受教育者不良行為實施懲罰。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實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因此,既然行是知、情、意、信的外顯,那么改變外顯的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在的知、情、意、信也必然要隨之改變,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為什么能把行作為開端的原因之一,懲罰教育法則正好符合以行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開端的需要。懲罰是一種具有威懾性的手段,在教育中則轉化為對學生不端行為的威懾作用,有對行為人本身也有對行為人周邊人群的威懾。懲罰主要針對外顯的行為,通過行為的改變從而引起思想意識的改變。懲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只有具有藝術性的懲罰才能使學生從自己的行為中認識到本質錯誤,從而改變內在認知,由好的認知再上升到良好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最終產生良好的行為。
(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需要
社會化是社會學的名詞,不同的研究學者對社會化有著多種解釋。布盧姆認為:“個人為了以一個多少有效的成員的身份,參與某個集團和社會而對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傾向進行學習的過程就叫社會化?!薄渡鐣睦韺W》認為“社會化是指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個體形成適應于該社會與文化的人格,掌握該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备鶕@兩種解釋,總結地說:“社會化就是一個人學會適應社會的過程?!彼枷胝谓逃菐椭鷮W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品德和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這些都是學生走出校園,走上社會所必須的良好品質。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正確使用懲罰教育的路徑
既然懲罰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合理的,我們就應該善于運用它,讓其發揮最大效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以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懲罰教育大多從其特點,功能和懲罰教育的手段等方面入手,并沒有真正指出如何正確使用懲罰教育法。文章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確使用懲罰教育必須要做到幾點。
(一)抓住時機,一擊即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時機一直是一個研究的話題。在什么時候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最好的時機,我們認為,這主要取決于運用哪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就必須在不同的時間使用,猶如病人用藥,不同的癥狀在不同的時間就必須使用不同的藥。懲罰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使用時,選擇好時機非常重要,時機選的好事半功倍,時機選的的不好事倍功半。
(二)明確目的,教育為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育人的工程,它進行的并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懲罰教育法亦是如此,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不是為了懲罰學生本身,而是懲罰學生身上發生的不良行為。
(三)力度適當,防止“兩用”
《周易•系辭下》認為“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痹谒枷胝谓逃羞\用懲罰教育,懲罰一定要適當,要注重對懲罰“度”的把握。質量互變關系指出:“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促成質變,質變又會開始新的量變?!痹谒枷胝谓逃^程中使用懲罰教育需要尊重質量互變規律,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懲罰的“度”,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不失教育本質。把握懲罰的“度”即懲罰“泛用”和“濫用”兩個問題,泛濫無度的連續懲罰是可怕的。同時,從心理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懲罰的威懾力將會隨著懲罰的頻繁使用而逐漸減弱,只有當懲罰構成一種威懾而存在時,才會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過度的懲罰教育會適得其反。
(四)根據實情,選對方式
(一)教育形式化
目前勵志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未有詳細的知識結構板塊,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大綱中也沒有專門的課時安排。加之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壓縮思想政治課時的現象,使得教學大綱中固有的知識板塊講授時間都不夠,勵志教育作為補充內容則更沒有時間講授。因而教師的教案中寫入的勵志教育內容也不過是擺擺樣子。即使有的院校能擠出課時,可是由于重視程度不高,教師的講授也只不過是走走過程、做做表面文章。
(二)教學體系零散
目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勵志教育的論文很多,但大部分都偏向于教學方法和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研究,針對該知識體系架構的研究卻很少。而即使有少量的論文探討其架構,但研究的深度較淺,遠遠不能滿足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勵志教學的理論需求。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缺乏二級學科知識點的團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級理論的教學也較少開展集體備課,因而勵志教育基本處于教師個體型的自發研究和講授的狀態。而講授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勵志教育知識體系較為零散,知識銜接混亂。
(三)教學研究深度淺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有地方??茖W校通過重組、合并升格形成的,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是由??妻D入本科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勵志教育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較多,歸納有:學歷層次偏低,缺乏高層次帶頭人,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科研能力薄弱。具體講就是目前基本處于教師憑個人興趣研究勵志教育狀態。因而不研究這個知識點的教師,對勵志教育了解不深,加之缺乏現成教學知識體系和集體備課,導致課堂教學深度淺。學生往往感覺到是對高中勵志知識的“炒剩飯”,教師難以提升勵志教育層次,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勵志教育主要途徑
1.鞏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第一課堂的勵志教育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勵志教育一直以來由于缺乏系統性知識體系,講授也較為零散,遠遠難以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的成才需求。因而有必要針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勵志教育開展集體備課,集中智慧確定好知識點。授課方式上可以采取專題式進行,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開設勵志教育選修課。但要將建立完善的勵志教育理論體系作為必備條件。針對勵志教育理論體系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主體上應該包括勵志人生觀教育和勵志價值觀教育兩大知識體系,具體知識點應該包括職業中的勵志教育、日常公共生活中的勵志教育和婚姻家庭生活領域中的勵志教育。職業中的勵志教育一直以來就是勵志教育的主要內容,它是以樹立正確的勵志職業觀,教育人們如何通過自我勵志來實現人在職業中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為主要內容的勵志教育。日常公共生活中的勵志教育是以現代社會對人的公共生活提出的新要求為基礎,它是以教育人如何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戰勝自我交往恐懼,學會正確的與人溝通來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勵志教育?;橐黾彝ド铑I域中的勵志教育是勵志教育新領域,它是以教育人在婚姻家庭中如何樹立正確的婚戀價值觀為前提,通過提升自我獨立能力來戰勝婚姻家庭中困難為主要內容的勵志教育。第二,采用的課堂教學手段包括:灌輸式勵志教學、互動式勵志教學、情景式勵志教學、專題式勵志教學和案例式勵志教學等。灌輸式勵志教育是以勵志知識灌輸為主?;邮絼钪窘虒W是以開展師生多種形式的互動來增加學生對勵志知識的吸收。情景式勵志教學是利用多媒體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勵志情感體驗,提升他們對勵志知識的認同感。專題式勵志教學是以專題的方式較為集中地將勵志知識進行分類,有利用學生多方面學習勵志知識。案例式勵志教學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使得勵志知識更加結合實際,貼近生活。第三,課堂教學對象包括:一般群體的大學生和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如:女大學生、貧困大學生)。開展女大學生的勵志教育,原因是因為女性是社會的半邊天,她們和男性一樣是社會的勞動者。但受西方社會腐朽物質文化影響,一些女大學生出現道德思想滑坡,行為上錯誤地采取用青春換物質的婚戀方式,放棄自我奮斗,這種錯誤基礎上構建家庭關系的方式違背社會的發展規律,阻礙人類文明發展。所以特別需要針對女大學生進行勵志教育;開展貧困大學生的勵志教育原因是:貧困大學生在新生本科院校中所占比例較大,與富裕家庭的大學生相比,他們處于物質生活的弱勢地位,生活生存壓力巨大。尤其是在當今教育優質資源越來越需要物質支持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壓力也更加巨大。如:上計算機課這類時,條件好的大學生早都接觸過計算機,而一些貧困大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電腦,學習的起點就低,學習難度也大造成他們很容易背上思想包袱。所以需要對貧困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勵志教育。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第二課堂勵志教育
第二課堂是相對第一課堂的教學而言,它作為當代大學生磨練意志、砥礪品質的一個重要平臺突破了第一課堂勵志教育的局限性,擴大了勵志教育的空間,豐富了勵志教育的載體,生動了勵志教育的內容。第二課堂勵志教育的特點:一是教學內容豐富卻并不局限于教材,勵志內容來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形式靈活卻并不局限于單純的課堂講授。三是場地多樣即可是在教室,也可戶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明確第二課堂勵志教育的模式。它主要包括榜樣勵志教育和勵志自我教育。榜樣勵志教育主要是通過樹立勵志榜樣,以鮮活的人物和事例,尤其是大學生所在校園的人物和事跡來進行勵志教育。勵志自我教育是通過教師引導大學生的自我勵志,指導他們自覺將勵志人生觀和勵志價值觀實踐到生活和學習中去。第二,以校園為載體開展勵志教育的第二課堂隱性教育。這里可以采用的主要途徑有講座、演講、展覽、校園微電影等。第三,以社會為載體的開展勵志教育的第二課堂隱性教育??梢圆捎玫耐緩接袇⒂^監獄、開展自愿者活動和開展基地性的社會實習等。
3.重視對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引進和對本體團隊的升級
首先,適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引入名額。其次,通過本地培訓和教師出去訪學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素質。再次,通過增加科研經費,鼓勵勵志教育理論研究。
三、小結
關鍵詞:美學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學者鑒于美學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研究文獻比較少,西方各國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學科研究主要是通過道德、倫理、美育等研究來體現,對美的關注體現在人性美、道德美。美國學者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1],促進了道德發展的階段,揭示了道德觀念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影響著道德教育??聽柌裰鲝?,盡管社會文化背景有所差異,但我們的底線道德發展歷程和階段總體是趨同的和一致的。這些階段構成了較為固定的順利,并長久發展下去。英國道德教育學家麥克菲爾的德育課程是以道德情感為主要線索的。他認為有道德的人該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道德主要靠發自內心的相互體會與理解,而不單單僅靠講授,德育要致力于“教學生如何關心他人”。除此之外,威爾遜的新道德學習道德哲學,庫姆斯的關于價值探析的分析理論,鮑勒諾夫曾經提出的樸素道德理論等,梳理的評價理論和保拉洛夫的道德理論研究了行為科學,考察了人格的發展路徑,并注重對人的美的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厘清建立了邏輯。辛普森(Simpson)將其放在“杜威的藝術與教學”之前:杜威認為的“老師是藝術家”,反映了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的藝術性功能和我們的環境適應力緊密相連。這個觀點涵蓋了以下幾個關于道德的思考:教師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和改善社會活動中作為藝術家。西方的教育美學研究領域關系到教學方法的美學意味、教學內容的審美性改造、關于審美教育的教學理論方面,研究的宗旨都是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實現。[2]相關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領域:首先,重視“隱性”教育,同時配合“顯性”教育,教育中“教育”和“延遲”的結合不會產生強迫感,從而造成思想意識形態上出現障礙。其次,應重視個性化學習,并著重培養合格人員的學術水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特別關注人類自治,個人主義和個性的觀念,充分體現了上述教育理想。三是在西方國家,學校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重視廣泛的參與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試圖用所謂“普世價值”來宣揚資產階級意識的合法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自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從美學的角度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領域,并且還建立了意識形態和政策研究的細分。早期代表學者主要有王宰林、雷才明、陸道廉、袁芳仁、錢立火、梅廣才、檀傳寶等。陸道廉認為,美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美育建設可以有效促進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王宰林認為,美育除了增強大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還有自身的特殊功能,是德育、智育、體育不能取代的。[4]袁方仁等人認為,審美教育是大學生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因此,我們應該按照美的規律和邏輯去塑造人。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出發,用美學理論,用審美的觀點和原則,審美的方法來幫助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堅持創新的美學思維模式:樹立學生的審美觀;教育者和受教者建立和諧統一的審美關系。自2000年以來,知識界開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并開始從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美學視角多角度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這段期間主要的學者包括了陳章、郭長偉、丁兆罡、周芳、魏曉文、程衛國等。丁兆罡認為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凈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環境,創造和諧友善的外部條件至關重要。[6]郭長偉則主張,美育可以提高人們審美的能力和水平,借助鑒賞實踐,整體審美的品味和層次可以獲得全方位提高。[7]他把崇高和優美作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趣的目標。陳章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極具人文色彩的教育活動。具有豐富的美學含義。[8]從美學視角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習的影響和效率。
【英文標題】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o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作者】郭倩倩 【導師】苑世強
【作者基本信息】大連海事大學,理論,2009年,碩士
【中文摘要】 隨著網絡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所傳遞的信息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網絡對大學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加強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包括引言在內共有五部分。引言簡要對研究現狀、研究意義、研究內容與方法進行了闡釋。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涵義及特征進行了闡述,并且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第二部分從總體上探討了本文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唯物辯證法,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三方面內容。第三,四部分具體闡述了網絡環境現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網絡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和載體,豐富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促進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并且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但同時,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包括對傳統教育主體權威的挑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更多負面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造成一定沖擊,并且對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戰。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對策,包括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樹立正確的網絡教育觀,主動占領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滿足大學生的思想要求,充分利用網絡和學生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完善網絡管理機制等對策。
【英文摘要】 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China,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changed a lot,such as their study,their daily life or their ideas.It also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 to deal with the affects of internct and to car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effective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acing in the new period.This article includes a total of five parts,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elaborated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told u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s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cluding person's ideological and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更多he law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the environment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aspects.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s specificly stat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the means of modernization and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d the styles of education.But meanwhile,it also has raised a certain amount of challenges,including the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authority of education,the negative impac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ash to the education content.At the same tim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of improvement of methods in urgent.Finally,the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 existed,such as,establish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twork,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the occup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new online positions to meet the ide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playing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of network and student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moral education,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and some other suggestions.
一、當代思想觀及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在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上,有一次偉大的變革,即在把人理解為實踐的基礎上,同時也承認了人是社會歷史和主觀個性的統一,這就是。對人的科學理解也是的堅實基礎。從哲學層面對人做了深層次的思考。關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以及人的發展,都在“現實的人”的前提下做了考察??疾炝巳伺c自然的關系,考察了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也考察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這一系列的考察基礎上,對人做出了定義,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會存在物。除了人是統一體之外,還有機地結合了歷史的研究,進而從不同視角對人的本質進行了分析。對于當今社會中出現的人的本質已經被“異化”的現象,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對此的看法是,這正是人向自己的本質逐漸靠近的過程。通過“異化”,人最終會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同時要求結合教育環境的特點,不斷改進和提升教育的途徑及實踐。
二、當代發展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正是在的發展視域下,需要重新看待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從內出發,重新看待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期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一種工具,一種政治的工具,一種經濟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也被看作是一種完美之物,這種完美神圣高遠、脫離現實人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被作為約束人的一種外部力量。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馴化,在工作中強化人的無條件服從,強調人的機械的服從,強調人在行事時要遵從社會規則。而在視域下看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可以發現,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得到了高度重視。這種變化正是來源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也是人學理論發展的結果。在發展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實現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的教育和引導,同時更要關心人、幫助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思想正是人性的具體表現。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人的本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強調了對人的關注,并明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絕非對人的約束和鉗制。其次,重視并利用中關于人的教育內容。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把握以及對主導價值觀的引導正是的價值意義所在。對當地社會意識形態的把握被社會個體廣泛接受,并促使其在實踐中自覺養成。實現理論被群眾掌握,即大眾化需要理論上的深入淺出,更需要實踐途徑的大眾化。尤其對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因此,尤為需要探索適合青年學生的教育路徑,這不僅是從理論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入挖掘和梳理的方法,更有助于在實際操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的實踐中,教育過程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建設也在得到持續的推進和豐富。在發展視域下,要扎根于大眾化的現實要求。要考慮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紛雜,還要考慮教育信息以及教育媒介的多樣化,要在實踐環節中打破教育實踐和教育途徑的尷尬,進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實效性,這具有很廣泛的現實價值。再次,結合高校學生特點,調整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作為大眾化實踐的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伴隨著青年學生思想意識的心理成長。把握高校學生心理成長的規律,結合高校學生所具有的年齡及時代特點,要不斷調整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第一,要以教育理論為基礎,強調制度化、整體性和認知性,以專著形式或論文形式從教育學以及德育教育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等方面擴展教育途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程度和制度性規范程度。第二,要考慮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多個方面如教育意識、教育內容、教育情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實踐等分析在有效性實現的過程中,理清教育主導和主體的關系,要注意整合教育整體結構的匹配以及教育可持續發展等基礎性問題。由于長期教育規范的要求和教育經驗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有著落地無根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于重視了“知識中心”的教育范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引導性以及養成性等。在發展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和拓展新的教育方式。
作者:王景琳
關鍵詞:網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當前網絡環境呈現的新變化
移動互聯網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續改變人們獲取知識、接受教育的方式。網絡信息技術的變革,帶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不斷變化。
(一)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廣泛應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方興未艾。4G網絡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產業大發展。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設備的普及,移動網絡資費的不斷下降,移動互聯網平臺、軟件、應用等構建的網絡服務深入生活各個方面。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信媒介,而成為了一個鏈接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接口,成為了一個集交往、娛樂、工作、學習等一體的平臺和終端。2019年是中國5G網絡元年,5G商用牌照發放。5G網絡相對4G,網速更快、更穩定,可以想見帶來的變革也將更大,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也將更大。
(二)網絡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信息獲取方式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人們單純依靠書本、口口相傳,依靠實踐獲取信息的狀態,還從空間、時間上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成為了現實。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微”平臺的發展,信息碎片化、及時性、交互性加強,人們獲取信息方式更為快捷和便利。相反,人們信息方式也更簡單,人人都成為了信息源。這對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便利,也帶來挑戰。教育方式更多,但教育的有效性更難。
(三)學生對網絡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智能手機成為大學生的必備。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調查顯示,娛樂成為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占用時間最多的方面。許多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不好,玩游戲、看短視頻占據了他們大部分時間;一些管理不嚴格的學校,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也是比比皆是。放下手機,就不知道做什么,成為許多學生的真實寫照。與網絡爭奪學生,將越來越成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二、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按照黨和國家的文件精神要求,廣大高職院校認真落實,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抓改革、建平臺,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體制建設,網絡平臺作用發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面對新時代任務新形勢,仍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落到實處,首先必須提高認識。但許多高職院校因為本身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對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把握不清晰,一定程度導致其并未從根本上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當前網絡環境下,僅僅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當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分支甚至一種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高度重視,才能在投入、保障、評價機制構建等方面加大力度,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探索不夠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介、新平臺、新應用不斷涌現,如何利用新技術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探索、實踐。但在現實中,許多高職院校更多在設備、設施的配備上,平臺、軟件的應用上下功夫,相對在教法方面的實踐較少。就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許多高職院校的課堂仍然以傳統講授為主,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仍停留在ppt的使用上,難以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綜合運用網絡信息技術,變革課堂教學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需要探索。
(三)與職業教育的結合不夠
作為一種類型教育,職業教育自有其特點。職業教育的特點來源于學生特點、教育教學特點、人才培養特點等。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目前在規模上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校數量、學生人數上與本科教育不相上下。但高職教育學生生源復雜,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制短,在校時間更短,大多不到三年;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主,注重校企協同育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等。結合高職教育實際,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實效。但在實際工作中,與高職教育的結合往往是難點。
三、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網絡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創新是任何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必不可少的原則之一。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進展也離不開工作的創新。新時代新形勢,黨和國家對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院校廣大師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展現了更多期待。提高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滿足學生對更好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需求,解決教育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需創新。
(一)工作理念創新
1.樹立網絡素質培養工作目標
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工作目標上堅持網絡素質教育工作理念。目標的設定常常決定了工作的成效。網絡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不止于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網絡價值觀、網絡倫理道德、涉及網絡安全等更高層面的東西。從現實工作來看,學生網絡虛擬空間行為的示范、網絡沉迷等問題的產生,也往往源自教育工作目標層面的某種偏離。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決定了,培養學生網絡素養應成為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工作。通過網絡素質教育工作,讓學生文明上網、安全上網、合理用網。
2.堅持一體化工作理念
網絡環境下,學生獲取信息來源更多,易受多元文化的影響。權威性的一元文化教育,在強度和深度上都不同程度被削弱。從話語角度來看,主流思想話語要形成合力更加聚焦才能搶占多元文化話語陣地。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要堅持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學校各單位、各教育主體都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為學校的首要工作。
3.堅持浸入式工作理念
如果說,一體化工作理念重在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那么,浸入式工作理念,重在具體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無處不在,信息無處不在,成為生活常態。要適應泛在、碎片化、智能的知識傳播新時代,要創設時時、事事,無處不在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讓學生在浸入式的學習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工作渠道創新
1.線上線下教育渠道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網絡教育教學資源的極大豐富。利用好網絡教育資源,要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改變當前滿堂灌,課上與課后嚴重脫節的現象。通過開發微課、慕課等線上教學資源,重構課堂教學內容。發揮課前、課后教育的重要作用。課堂教學重在理論闡釋、答疑,課前、課后教育重在拓展學習、多媒體教學等內容,讓傳統的孤立的課堂教學向前、向后延展,建設融入式混合教育教學新渠道。
2.學生實習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高職教育學制三年,但有不少于6個月的頂崗實習期,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的學生可能在校時間更短。許多高職院校只是將學生實習作為一個專業實踐過程,而忽略了其作為價值養成關鍵期的重要性。網絡環境下,要切實將學生企業實習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這一工作提供了更多在技術上的可能。QQ、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廣泛運用,使得校企之間,學校教育者、學生、企業人員之間溝通更為簡單,利用網絡開展校企雙方協同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于實現。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綜合平臺
網絡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創新離不開平臺構建。學校要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綜合平臺,可以是App,也可以是微信公眾平臺,甚至其他信息平臺,但不論如何要易于師生下載使用,易于操作,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門、各環節、校企的融通,為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
論文摘要:作為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國儒學發展史和中國思想史上繼孔子之后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承前啟后,有選擇地借鑒到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且有利于搞好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急需在思想文化領域中進行創新,以滿足社會發展對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加速發展,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穩步推進。但是,思想文化的創新并不是憑空就能實現的,必須有所繼承,才能發展,而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恰是我們思想文化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和精神財富。
一、關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繼承先秦儒家傳統的“天”的哲學、“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傳統的倫理思想并對其家里改造,從而形成了適應時展和需要的新儒學。關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應論.吸收先秦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并作了揚棄和發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統而完備的新仁學思想,他賦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愛別人為根本法則,否定了只愛自身的思想;關于義,董仲舒對“義”從新的視角作出了新的解釋:從人與我的角度提出了“義以正我”的法則;關于仁義之分,董仲舒認為仁與義的根本區別在于“仁之于人,義之于我”,同時還強詞指出了仁義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義所在。認為仁義所針對的對象是千萬不能混淆、顛倒的,只有明于仁義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實現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關于義利觀,董仲舒在明于仁義之分的基礎上對義、利關系的闡述,是其仁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其德治思想主張最直接的理論依據。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陰陽家及秦漢方士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學說,提出了“天人感應”說,吸收了法家“三綱”思想及先秦正名學說,提出“大一統”論,吸收了先秦人性論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論,提出“性有善質”論及“性三品”說。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類
董仲舒的德育學說是以“獨尊儒術”為指導思想,以“三綱五?!睘槠涞赖陆逃暮诵膬热?并且提出必須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顯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價值激勵法。丁欽波闡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并且為我們簡述了董仲舒關于德育原則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三品說,德育的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并且簡要的介紹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明道重志、行道養志”、“必仁且智”等。孫文勝主要從董仲舒“三綱五常”理論中的“五?!奔慈?、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論述對當代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啟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關的道德教育方法。游慶國、崔華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為四個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環境育人法,這樣就從不同的角度更為詳盡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為代表的漢代教育的基本特點,把教育與德政、人性論、天人感應、實踐等結合起來,也論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對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對于封建王朝的發展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統治地位,鑒于秦王朝對人民實行“嚴刑峻法”而迅速滅亡的教訓,主張實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學內容也完全的儒學化了,他主張以“六藝”(《詩》、《書》、《禮記》、《樂》、《易》、《春秋》) 培養人才,這雖然有利于人們思想的統一和儒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同時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其他學術的傳播和發展。以為人性是“天”所賦予人的一種先驗素質,這種素質具有向善或惡的兩種可能,教育則就是要通過人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認為,一個國家的興廢治亂都應取決于禮樂教化,對于教育的社會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統”,大一統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統和思想上的大一統兩個方面。政治上的大一統,指的是“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把君權至上作為統一的關鍵。思想上的大一統即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學從顯學而成為官學。書中也簡要闡述了董仲舒的治國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論述,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來,“王者”只有實行“仁政”,“愛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現,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實現統治的長治久安。賴紅衛指出董仲舒為了強化統治者的廉政意識,他對上至最高統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為都進行了批評,他說:“使諸有大俸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業,乃天理也。”提出“不與民爭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視內在仁義德性的覺醒和培養。任“德教”是對秦王朝“嚴刑峻法”的批判,認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實現是通過思想的一統,從而形成—個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同時還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倫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認為天賦予了陰陽五行道德屬性,因此,他把德、刑、愛、樂、嚴、哀等等這些本來是社會現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屬性硬加到陰陽、五行、四時等自然現象上去,從而把一個至高無上的天描繪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東西了。同時董仲舒用儒家倫理思想神化君主,將君權神授理論化,從而為漢朝統治的合理性提供論證;以天人關系為根據把三綱五常進一步系統化,把儒家倫理由家族倫常貫穿到政治領域;董仲舒還著力借用陰陽的一切知識來構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體行為準則,董仲舒把倫理關系中的貴賤尊卑原則提到了專制的極端,春秋戰國時期倫理觀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內容在這里消失了。董仲舒政治倫理思想核心:“大一統”。董仲舒的“大一統”理論以政治一統為核心,以君權至上為關鍵,以文化一統為保證。所謂“君權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權天授說的基礎上展開的,其重點:一是神化君權,維護君主在國家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二是約束和規范君權,使君主的行為符合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同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提出了“三綱五常”說,使儒家倫理真正發展為政治倫理,并被封建社會統治者所采納。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質而實際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發展人性,使之成為善人。他的這種教育其實就是相當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書中并沒有涉及到董仲舒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原則等等與之相關的內容。唐國軍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統”理論為武器,倡導思想政治、倫理道德的統一,以“三綱五?!钡睦碚擉w系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漢武帝采納了“獨尊儒術”的提議,“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成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開端。
參考文獻: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與影響[J]. 河北學刊2010(4).
[2] 黃釗. 儒家德育學說論綱[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
[3] 張彬, 周谷平.中國教育史導論[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 2007.
[4] 孔穎.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辦教育研究, 2008(5).
[5] 丁小萍. 中國古代政治智慧[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