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3:06
序論:在您撰寫語文教育理論與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教學方法;方法論;語文教育
對于長期以來的語文“知識中心說”王尚文教授提出“語感論”認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而語文能力的重點是語感,王榮生教授提出“內容論”認為教學方式是重要的,體現先進理念的教學手段應該被大力發揚。
劉永康教授的“方法論”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敖虒W方法論是以教學活動中各種教學方法與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性質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著重揭示已有教學方法及其體系背后的理論基礎、核心構成與教學對象的各種復雜關系,以構建和解決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之間的新型關系和相應的新理論基礎為核心任務”[1] 王尚文、王榮生和劉永康三位教授分別從語文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三方面對語文教學進行研究,分別提出了“語感論”、“內容論”和“方法論”。其研究成果已形成語文教學論的一個有機而較為完整的整體。
一、語文教育“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1.辯證法思想
語文教育“方法論”的研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體的哲學方法論為其可靠的基礎,“方法論”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學術界一般把“方法論”總結為三個分類:哲學方法論、一般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哲學方法論討論科學對象、理論和方法的關系,一般方法論屬于一種共同性學科的方法,介于哲學和具體科學方法之間,科學方法論是一定的科學研究對象決定的,研究對象不同,方法也不同,語文教育“方法論”涉及多種關系,如師生關系、語言與思維關系、導學與自學關系、課內與課外關系、繼承與創新關系、智力與非智力關系、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等。
2.教育學理論
語文教育“方法論”繼承了孔子、老子和《學記》的教育思想,針對傳統語文“少慢差費”的弊端,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方法,
3.心理學理論
語文教育“方法論”有鮮明的心理學特征,注重根據一般心理認知規律,去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學習規律,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法的本質就是學法,要以學定教,即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考慮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
二、語文教育“方法論”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價值。
1、從克服原型啟發式的局限性中去突破與超越原狀啟發式原型啟發式主張并實施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 《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亦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在研究西方方法論時,劉教授發現我國傳統教育理論的一些缺陷,如我國古代的原型啟發式教育理論,其合理性表現在著眼于引發矛盾,開啟思路,誘導教學對象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獲取知識??鬃印安粦嵅粏?,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思想,《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觀點都體現了這些精神??鬃拥摹翱思骸薄ⅰ白月伞币郧蟮萌穗H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秩序的穩定,但這種儒家的人本思想與西方那種尊重個人的價值和自由發展的人文主義思想大相徑庭,這種人本思想給啟發式原則若干束縛,把啟發式局限在僅僅是引導學生領悟已有的知識上面,從根本上說即不鼓勵學生去發前人所未發,向新的知識領域探索,這就可能導致學生墨守陳規,安于現狀,缺乏開拓創新的能力,這與發展的現代科學教育觀是相違背的。劉永康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人本主義、發現法、接受美學等西方方法論均能啟發學生以積極的求異思維為特征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彌補以求同思維為特征的我國傳統的原型啟發式教學的缺陷?!盵2]
2、語文教育“方法論”的本土化、民族化就是把外來思想文化與本民族思想文化有機結合、相互融通,是本土文化對外域文化的同化和順應,面對西方各類方法,要反對兩種傾向(盲目崇拜的、失語癥、和孤芳自賞的封閉癥,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引入了對語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十余種理論,包括建構主義、格式塔理論、模糊理論、綱要信號等,尤其是心理學(格式塔)語言學(符號學)和美學(接受美學)方法引入閱讀教學的文本分析,大大拓展了文本理解的視閾,能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化靜態為動態,化單一為豐富,化枯燥為生動。
我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各國的文化教育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西方方法論必須與我國教育改革實際結合,尤其是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必須實現西方方法的本土化和民族法。實際上,西方的很多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話語系統中都能找到蹤影,格式塔整體性強調的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一個事物的性質不決定于任何一個部分,而依賴于整體,這個從該事物整體中產生的性質,即所謂格式塔質”[3]
三、語文教育#方法論、拓展了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視野。
20世紀50年代以來,凱洛夫的教育思想對我國語文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消極影響是明顯的,它不僅沒有彌補我國傳統教育理論的缺陷,反而淡化甚至取消了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嚴重扭曲了我國的語文教學,導致重講練輕誦讀,重肢解輕整體,重讀寫輕聽說,重課內輕課外,重共性輕個性等弊端。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全面調整原有的思維模式,大膽地有選擇地移植西方近現代方法論中對語文教學有啟迪作用的科學理論,與我國語文教學的特點相結合,使之逐步民族化、本土化。對語文學科文本解讀的貢獻?!墩Z文教學探賾索隱》一書中“符號論美學與語文教學”、“綱要信號與語文教學”、“模糊理論與語文教學”緊扣漢語母語特點,提供了大量破解文本含義的方法。如在“符號論美學與語文教學”一章,訓練學生破譯漢語符號的“本文”提供了切合母語特點的方法,注意語言符號的變異性,把握語境,注意背景;理解句子的組合原則;認識“本文”的結構及表現手法。
語文教育學經歷了經驗描述期、歷史轉型期,至今已發展為一門漸成規模的理論學科教育學,由于方法論教學的原理是建立在哲學、心理學、管理學和教學論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因此,作者認為,方法論教學法是一種適用范圍很廣、啟發功能很強的現代化的科學的教學與教育方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21世紀的教育教學都要現代化,現行教學必須進行改革,因此,方法論教學法就很值得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王澍;柳海民. 從唯方法論主義到問題與方法論的統一――改革開放30年教育學方法論研究的知識論立場探尋[J]. 教育研究, 2011(1):39-44.
語文課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范疇。語文課程改革是語文教育改革中最為關鍵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現代語文課程的改革如何進行,其發展特點和趨勢是什么?我認為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也就是說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本身的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存亡,關注自然的變化,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面對紛繁的社會生活,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似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密切?!吧钣卸嗝磸V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處處有語文”等成了近年來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觀點。聯系生活學語文,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還能克服語文學習的長期性、普遍性與事實上的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那么,學生的社會“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語文課程標準所開列的“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現代科學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學知識綜合化的明顯加強,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指的是語文課程要簡化頭緒,加強綜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綜合的全面提高。語文課程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
1.改變現行語文教育中過于追求科學化、多線索的傾向,加強語文聽說讀寫的整合。聽說整合為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和寫作整合于閱讀和綜合性學習之中。以往的語文課程,一般分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漢語知識和語文實踐活動等若干個子系統,好處是線索分明,便于教學,但缺點也很明顯,即片面追求科學化,羅列大量的訓練點,肢解語文;強調聽說讀寫的獨立自足,各成體系,相互之間缺少聯系和照應。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如果頭緒繁多,則多百害而無一益。
2.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綜合,大力提倡綜合性學習。在綜合性學習中,可以使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整體發展聽說讀寫能力,溝通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并把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是指加強語文的實踐性,而語文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這是針對過去語文課程嚴重脫離實際、紙上談兵、重知識輕能力、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的歸宿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等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廣開語文資源,加強課內外聯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因為語文一個重要的屬性是交際工具,要學生掌握好這個工具,單憑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語言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去自悟、自得,并培養自己運用語言去吸收、交流和儲存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實踐性與生活又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薄皽贤ㄕn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边@兩段話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實踐的重視。
(四)語文課程的開放性
是指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大力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其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使語文學習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閱讀由課文擴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課外,引導有條件的學生進行網上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在重視課內練習的同時,要重視課外練筆和課外口語交際活動;綜合性學習一般只提供活動的方向和少數參考資料,大量的具體的學習任務則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綜合性學習中的跨學科活動則是語文材料開放性的最集中表現。
2.由于教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自足的,而是開放性的、向著深廣的時空延伸的,所以,對教師來說,教材決不是“圣旨”,它只是給教師的教學搭建一個大顯身手的平臺,其中許多地方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情況作出靈活處理,或增或刪,當然最主要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實、發揮。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無限、由現在通向未來的開放性特點,則使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五)語文課程的跨學科性
指的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溝通”,“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等,這些觀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不斷得到強調。提出“跨學科”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過去的語文課程過于強調學科中心,與其他課程隔離,獨自為戰,為語文而語文,湮滅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工具性。提出這一概念的理論依據在于:語文本來就是反映并表現大千世界的,當然也反映其他課程的內容;“生活處處有語文”中的“生活”,其他課程當然也包含在內,只要有聽說讀寫的地方,就會有語文。新教材編寫中盡力體現跨學科這一思想。閱讀部分的課文選編注意體現學科內容的多樣化,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文學、藝術等盡在其中;練習設計注意跨學科照應;綜合性學習尤其強調跨學科,專題設計常常是從科學與人文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聯系其他學科所學的知識,請教其他學科的教師,開展語文活動,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二、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發展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而語文教學內容是課程的具體反映,教學內容與課程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F代語文課程的變化發展,已不是傳統課程所能企及,理所當然,與之相適應的語文教學方法也非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所能相提并論。那么建立在現代語文課程的發展上,當代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點呢?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巴班斯基曾說過:“現代教學的鮮明特點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在教學中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這種注入式的教學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削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近三十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語文課程的發展呈現出生活化、多樣化,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只以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語文教學方法就有十種之多:發現法、解決課題法、問題教學法、范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SQ3R學習法、問題討論法、欣賞法、觀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討教學法、綜合性學習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等,如此這般,不一而足。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語文課程發展的必然要求。
2.語文教學方法的綜合性
學科發展中的分化和綜合的趨勢,對語文課程設置提出了綜合化的要求,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則要求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的交織使用,這勢必形成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呈現出的綜合性的特點。當代語文課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教學過程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既不能用一種教學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學任務,也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要實現某一方面的教學任務,就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就要使用適應于該環節的教學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說:“要有目的地選擇每一課題的主要方法,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任務。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就用講述和談話法;要檢查學習情況就用提問或答卷;難的要講,中等難度的可用探討啟示法?!彼栽谡Z文教學中,以某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多種教學方法交錯使用的情況是常見的,這也是語文課程發展的綜合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3.語文教學方法的雙邊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過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有的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則帶著濃厚的兒童中心主義的色彩,這不能不說與傳統的語文課程設置有關。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現代語文課程的發展則一改傳統課程的特征,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明確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即教學不是師講生聽,也不是師導生演,更不是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二者是合作、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之相應,當代語文教學方法與傳統的只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理所當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是“教師與學生合作”。如導學式教學法、啟發探究教學法、問題討論法、欣賞法等教學方法都十分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一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4.語文教學方法的雙法性
教學方法,按其本義理應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兩個方面,但長期以來,只講教的方法,忽視學的方法。實踐證明,忽視學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針對性,減弱了實效性。這個問題,只要考察一下過去的語文課程設置,就不難找到答案。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形式單一、內容陳舊、遠離現實生活,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的教就足夠了,無需考慮學生的學,也能適應當時科學技術和生產進展緩慢的時代要求?,F在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新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信息不斷更新。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就要進行改革,課程應該綜合化、趨優化。要適應課程的這種發展趨勢,教學方法不僅要研究教法,更應該研究學法。把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當代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教會學生學習”也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號。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教”這方面看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即扮演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即扮演“學習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現出“自主學習的意識”,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發現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程序教學法、自學指導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優學習方式與最優課堂教學方式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了。
5.語文教學方法的最優性
一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多以傳授現成知識為主要目的,視學生為單純接受知識和記憶儲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學法。它的特征被概括為“三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教學為中心。其致命弱點是:強調教師如何去教,束縛了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這一特殊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新時期廣大語文教師正是以糾正這種錯誤偏向為突破口,進行不斷實踐,創造出許許多多富有時代色彩的教學方法。對此進行綜合考察發現,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強調教與學并重
新的教學觀念認為,學生也是教學方法的主體,教師的教法歸根到底是通過學生主體活動來獲得效能。學生這種主體地位的確立,引起人們對學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視。許多語文教師都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教師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象錢夢龍教師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魏書生老師的“課堂六步教法”等,既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注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精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生的學法,也是教師教法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給學生現成結論,而是給學生激勵、點撥、啟發、引導,教會學生如何學。教和學不是割裂的,而是統一的,是教學并重。強調教與學的辯證統一,既重視教師教的方法,也重視學生學的方法,這是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是以發展學生智能為出發點,它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為創造力而教,為創造力而學,是現代與未來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規定。廣大語文教師順應這一社會發展的要求,把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創造力放在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陳鐘梁老師的“問題教學法”、洪鎮濤老師的“語文教學八字法”等等,都是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和活動,激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發現,盡量地發展學生認識的可能性,提高學生的智慧潛力,培養他們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研究、探討和創造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是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學方法的情趣性
教學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他們對解決各種問題的興趣,刺激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的參與意識,變苦學為樂學。同時,還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情緒、體驗在學習中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內容和藝術形式,使學生通地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來陶冶性情。比如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就是借助各種手段,讓學生在一種愉快的環境中充分調動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和諧作用,造成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發揮學生潛力,高效率地學習,從而“帶來兒童知識、能力及心理品質的協同發展和令人愉快的效果”。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征。
4.重視教學方法的綜合優化
傳統的講授法、談話法等都只是一種單一的具體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的某一階段單獨使用。從整體觀點看,傳統教學方法的單一性,難以適應當代語文教學任務的多方面性和綜合性。因此,教學方法必須由多因素構成,使具體的不同的教學方法按教學的需要和一定規律排列組合,使之互相取長補短,以發揮整體綜合效應。如黎世法老師的“六課型單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學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方法。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的這種“整體化”特征,使其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具體性區別開來,成為自身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教學方法進行新的探索,但就宏觀而言,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它們將是未來語文教學方法發展的大趨勢。
1.追求教學方法運用過程中的教學民主性
教學方法是一種教學主體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教學方法主體(學生和教師)間相互作用表現為兩者之間對教學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動性。師生都有主觀能動性,他們互為認識的主體,他們互相認識、互相合作對教學方法的實踐和運用起決定作用。教學方法主體間的互動性使人們認識到只有當師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諧時,教學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實現“教學相長”。而教學主體間相互合作和諧則表現為教學方法運用過程中的教學民主性,即師生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民主合作精神的發揚,能促進教學方法更適用于學生創新和探求能力的培養。魏書生老師民主化教學的探索表明,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的和諧性,直接影響教學方法運用的效益,乃至影響整個教學效果。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融洽的民主氣氛,追求教學主體相互作用的和諧性,將是今后語文教學方法研究的主題之一。
2.重視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
教學方法研究十分關注智力因素在學生智能發展中的作用,而對教學過程中的情意側面重視不夠。近年來,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對非智力因素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討,認為人的意志力、興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能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開始重視非智力因素對學生智力活動所起的動力、定向、維持和強化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教育觀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轉變和人們對語文學科人文特性認識的加深,人們會更多地關注語文教學方法的情意性。這一點我們會從于漪老師的情感教學中得到啟示??梢哉f,如何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實現理智和情感的統一,是今后語文教學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并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并由模糊趨向清晰。教師教學時采用意會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不約而同”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知道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這是規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的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于促使學生在認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鉆、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電教演示法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于他們準確地理解。如《趙州橋》這樣描寫橋上的雕刻藝術:“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態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互相纏繞”、“互相抵著”、“遙望”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活動的第一步就要明確教學目標。第一,知識目標。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本課程理論知識,明確知識理論原理與應用原理,熟悉課程中的概念和定理。第二,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具備獨立操作實驗實訓課題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大型項目,對相關知識運用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能提出創新的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第三,情感目標。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能積極參與各項創新活動,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
2教學方法的選擇
理論、實踐和創新結合的教學方法從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三個方面的學習的緊密結合來設計。
2.1理論教學方法
理論知識是學生繼續學習研究的基礎,是實踐和創新開發的基礎,主要以講授法為最佳。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捎糜趥魇谛轮R,也可用于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進行”。講授法并不是意味著老師講,學生聽這一簡單的行為活動。言語的理解是一系列積極的、在經驗知識指導下的操作活動。在講授法的條件下,學生不是消極的接受知識,而是對教師語言的分析、理解和存儲的整體的過程。綜合看來,講授法具有在短時間內提供給學生大量知識的優點,使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學科需要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實踐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在《教育大辭典》中解釋: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工程測繪、社會調查等。旨在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掌握技能、技巧,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和獨立工作能力。各類型高等教育共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實驗、實習、工程訓練、實訓、課程設計等。實踐并不是理論教學的簡單的延伸,而是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將所學理論課知識得到感性的認識,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2.3創新教學方法
創新教學,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作,使學生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進行創新。創新教學方法就是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滲透到教學各個環節,貫串在整個培養過程當中。
2.4理論、實踐和創新結合的教學方法
理論、實踐和創新結合的教學方法把三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教學過程中各占一定的比例,不否定傳統的講授法和實驗環節,在此基礎上添加創新環節,進行合理的安排與調節。
2.4.1案例讓學生找
教師將理論知識的應用案例布置給學生,學生課下查找資料舉出合適案例。首先學生只有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才能找到合適的案例。其次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最后,由于所占的角度不同,同學的講解更容易理解的掌握,同時促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習興趣。
2.4.2疑問讓學生答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問,教師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給予學生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并在總結答案的過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問題,再通過進一步的查找資料和相互討論得到綜合性的結果。通過這種方法促進學生動腦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2.4.3鼓勵學生提出創新思想,進行創新創作
鼓勵學生依靠所學知識進行擴展,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理解,在課本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創新知識的演講與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并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思考、參與教學的樂趣;對學生的想法與創作進行記錄備案,給學生獎勵。通過這樣微小的積累過程,可能剛開始學生并不能提出多么有創意的制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慣了創新思維之后,就后收到很大的效果,使課堂不再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課堂教學方法不再單一,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3教學過程的實施
首先,教師必須熟悉課程知識和相關行業知識,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學科需要的知識,對學生創新設計提出指導意見,參與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創作給予評價和提出修改方案;對學生有耐心,課上講解,課下交流,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及時溝通,鼓勵學生堅持下去,對學生的研究能給予正確建議;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學生一起研究探討相關知識的發展與創造,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目的。第二,學生不再是傾聽者,而是課堂的參與者。課堂上積極思考,課下查找相關資料、討論總結所學內容,搜尋相關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大膽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見解,并經過實踐發明創新。第三,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評估體系。調整理以往考核比例,改為理論成績+實踐成績+創新成績三部分考核的模式。理論考核仍以期末考試為考核形式;實踐成績根據學生平時的實踐過程表現給予打分,成績由教師、學生代表和學生本人三部分取平均值,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能力;創新成績由班級組的評估小組依據學生在課堂及課下的創新思想和創新作品打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規范的實踐過程和創新設計的歸檔材料,以便作為考核依據和今后學生學習和借鑒的依據。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更加認真去研究和實踐,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的標準。
4結論
一、市售通用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簡介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教材一般將各項規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大學相關專業。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方法
(一)理論依據。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
1.高原現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為真正的技能。寫作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方法。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寫作教學規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環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
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導性、適應性和提高性練習克服了傳統寫作教材的沉悶枯燥,學生通過練習熟悉了寫作理論,強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論文寫作的興趣。
一是把好用人關。首先對幼兒教師的師資、學歷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公開招聘教師,讓教師強烈地感受到激烈的市場競爭已進入幼教領域,認識到幼教隊伍人才的競爭既是對自己的挑戰,又是發展自己的機遇。
二是注重崗位培訓。為了提高廣大教師的學歷和業務水平,分期、分批組織骨干教師參加省、州、縣舉辦的各種形式崗位培訓外,還多次組織骨干教師外出學習、聽講座、座談交流經驗體會,吸取新信息等,拓寬了教師的思路,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要求教師不斷地進行學歷提高外,還把幼兒園教師職務培訓管理與教育部門職務培訓管理同步,聘請外校教師進行短期技能培訓,并讓骨干教師擔負起培訓能力較弱的技能和以老帶新的重任。
通過培訓,使教師們樹立了新的兒童觀、教育觀,了解了新動態、新信息,學到了先進幼教理論與實踐經驗,使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是建構評價機制。我園制定了教師工作崗位目標責任制和工作評價體系,注重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價。在制定時,根據幼兒園的特點確定了兩個傾斜政策:第一,向科研成果傾斜。由于認識到科研能力在教師整體素質中的重要地位,把科研能力的高低及科研成果的多少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參數,以此為突破口,激發全園教師的學習和教研熱情,進而推動教師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第二,向青年教師傾斜。
四是團隊凝結力的塑造。幼兒園內部運行機制的構建如果只限于制度和規范的建立是不夠的,內部運行機制構建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精神的塑造,它對于一所幼兒園來說就是組織精神的培育。如我園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團結、敬業、奮斗、創新”的園風,現在真正成為群體的意識,貫穿于幼兒園工作的各個環節,體現在幼兒園成員的一言一行中,彌漫在整個幼兒園的組織氛圍中,進而成為一種優良的園風。
二、狠抓教學常規管理
第一,抓教學常規,強調一個“實”。作為一個民族地區的幼兒園,教師教學思維僵化,教學方法陳舊。面對這一實情,我們首先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教學常規管理中的教和學兩個方面,提出“抓基礎,重能力,高效率”的教學總體要求,在教法和學法的改革變化上花功夫。由于切合實情抓住了牛鼻子,因而變化非常顯著,近幾年,在辦園模式上有了較大進步;其次,教學常規不要過于繁瑣,必須精要易行,方便操作。幾年來,我們一直這樣去做,領導覺得教學常規便于抓便于管,教師認為具體實在,好實行。切忌為抓常規而抓常規,搞成形式主義。比如說檢查教師的備課筆記,我們就看教學面向全體幼兒了沒有,如何剖析重點,如何分解難點。檢查容易,教師備課目標也明確,有的放矢,完全不是以前的紙與筆相加的教案了;再次,教與學絕不是花架子,要靠一點一滴去做,去落實。比如,我們在抓教學方面,不是看結果,而是進行系統分析,把精力放在聽課上,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師教學的過程和目標的落實,師幼雙邊活動的開展,知識的接受和能力的培養等方面。
第二,抓教學常規,堅持一個“恒”。抓教學常規最忌時冷時熱,有始無終。而事實上這樣的工作也最容易三日風四日雨,虎頭蛇尾,形成一個“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的局面。我們深知其中的厲害關系。如果園領導對一項工作沒有恒心,那么,作為教師就沒有持之以恒遵守“規矩”的毅力,就很難使自己形成嚴謹踏實的教風。
第三,抓教學常規,做到一個“柔”。教學常規,說到底,都要貫徹到教師身上,要教師去落實。因此,教學常規的核心是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抓常規就是抓教師。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兩種心理狀態是“要我做”與“我應做”。教師作為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有知識,更有責任感、事業心,只要稍加引導,完全能轉入“我應做”狀態。
第四,抓教學常規,力求一個“新”。抓教學常規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任何手段都要隨著時間、地點、對象等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充分意識到教學常規管理也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優化的過程,它畢竟是某一特定階段的產物,一旦教與學的具體情況發生了變化,那么其形式和內容就必須隨之變化。就我們幼兒園來說,過去在組織管理上很隨意,很松懈,而現在是園長領頭,各負責人和骨干教師共同參加的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制。
管理內容上,把課題與教師論文納入管理項目。管理方法上由過去的綜合印象化,逐步向現在的量化評估考核推進,對教師的德、能、勤、績四方面進行量化,但又不完全依據量化。
三、讓教師成為教育工作的主人
1.個體與統一
如備課的目的是指導教師自己的教育工作,因此最重要就該是寫教師想寫的,而不是寫領導想看的。在掌握了這一原則,針對不同水平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對在幼兒園工作時間較長、業務能力強的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有效的備課要求,高級教師不必寫詳細的活動計劃,因為她們多年的積累已使她們具有較豐富的經驗,寫她們早以熟記在心的東西確實是一個浪費。為了更有效的促進她們,要求備課時要能針對難點備出自己獨到的、更有見解的教育方法。備課方面可以精簡,但在教育分析上要加大力度,因為她們已具有較高的分析水平,而對自己工作的反思又直接影響到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下一步教育計劃的實施,其他教師像以往一樣備課。加大對備課的批閱,批閱方式采取年級組長批閱或不定時的交差批閱,并填寫評價分析表,對活動計劃的各個環節逐一進行分析、解決。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教師能在較高的起點上開展教育工作,少走彎路。
2.自由與約束
時間的約束與教師主持教學要有一定的時間作為保證。每天的戶外活動游戲時間、室內游戲時間、教育教學時間……都該給必要的保證。如果完全由教師自己掌握,難免會因教師自身的興趣愛好而產生偏頗,那么全面發展將是一句空話。但如果把時間看的太死,教師又會為了遵守時間的要求而應付每一個時間段的教育工作:畫不完就不畫,玩不透就不玩。時間的約束不僅沒有起到保證幼兒發展的作用,反而會促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流于形式,削弱了教師的積極性。
檢查與被檢察。檢查工作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工作的主動性,使教育工作得到必要的保障。然而檢查的關系往往使檢查者不自覺的“擰眉立目”,使被檢查者情不自禁“小心防范”“心存不滿”。給教師造成陰影。因此,在檢查中,不論發生什么情況,只要能給個合理的解釋,只要不是強詞奪理,就應該表示理解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