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3:04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16年,農業部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休閑農業產業格局將基本形成;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將得到較快增長;休閑農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水平較大提升,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社會效益會明顯提高。本市的政府機構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地域性發展,結合當地農業和旅游資源,大力宣傳發展特色休閑農業,建立品牌效應,樹立良好形象,促進當地休閑農業發展壯大。
2本地區特有農業資源
2.1南國梨資源
因為鞍山地區特有的地勢和季風性氣候,南國梨的主要產區就在本市,以千山區大孤山鎮對樁石村種植的南國梨最為正宗和著名。2005年被正式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同時,“鞍山南國梨栽培系統”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南國梨景觀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以這樣的客觀環境為契機,宣傳南國梨文化,打造南國梨品牌,發展相關休閑農業項目。每年的四五月份,都是南國梨的盛花期,這時,從好多外地來鞍山的游客都會享受到“賞梨花”、“嘗南果”、“住農家”等多條農事休閑旅游線路,賦予休閑農業新內涵,實現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
2.2岫玉資源
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因盛產岫玉,有“中國玉都”之稱,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很多游客慕名而來,購買玉石產品。2.3溫泉資源湯崗子溫泉位于鞍山市區南部,是中國四大溫泉康復中心之一,歷史悠久,其水中富含20多種礦物元素,對各種病癥都有很好的理療價值,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理療。溫泉院內也建造了許多動植物觀賞園供游客觀賞,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資源優勢。除此之外,鞍山市這幾年還陸續發展了漁掌門、佳寧等一大批以休閑農業為主的農業生態觀光園,集吃、住、玩為一體,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同時,開展各式農業觀光項目,積極發展本地區的休閑農業進程。
3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客觀的發展前景
截止2017年4月,鞍山市休閑農業資產總額已達到20.85億元,年營業收入8.09億元,年銷售收入實現1.93億元,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推動產業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現代休閑農業,通過鼓勵、支持農民在現代休閑農業產業鏈中就業,以本地自然資源和地理資源為基礎,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大力促進本地休閑農業發展,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村勞動力就地增收的重要渠道,為本地區農業發展做出積極的推動作用。
蓮花鎮地處長沙市岳麓區西南緣,鎮域總面積113. 9 kmz,現有農田2290 hmz,山林6400 hmz,水面420 hmz,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從2008年以來,蓮花鎮傳統農業逐步回落、而現代農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逐年遞減
蓮花鎮2010年水稻種植面積有4124 hmz,其中早稻1924 hmz,晚稻2100 hmz,一季稻100 hmz,但到了2015年水稻種植面積只有2061 hmz,其中早稻210 hmz,一季稻1851 hmz。水稻總產量也從31 000t減少到16 000 t。
2. 果、茶、菜產量與產值穩步增長
2010年以前,水果和蔬菜只有部分農戶零星種植,用于自給自足。據2010年年報,當年蔬菜種植面積1000 hmz,產量1. 5萬噸,水果面積200 hmz ,產量0. 4萬噸。之后隨著餐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隨著農業經營方式的逐步轉變,水果和蔬菜成為了企業和農戶創收的途徑,面積和產量快速增長。2015年蔬菜面積達8000 hmz,由于規?;a、專業化種植,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單產和總產都比以前提高不少,蔬菜總產超巧萬噸。同樣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呈快速增長之勢,很多企業落戶本地開展蔬菜、水果專業化生產,如云蓋蔬菜基地、南軒種植專業合作社、蓮旺葡萄基地、圣峰果業、藍驀基地等。
茶葉也是蓮花的傳統產業,既有連片栽培也有零星種植。蓮花鎮現有茶園270 hmz,其中新荷茶場連片24 hmz,其余均為零星栽培。
關鍵詞:盤縣;農業;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9-0009-1
1 盤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盤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9年盤縣農業總產值達12.1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糧食產量36.33萬噸,同比增長2.22%,已完成全年糧食總產量增2%以上的目標任務。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經初步統計,到2009年底,全年肉類總產量4.79萬噸,同比增長11.97%,大牲畜存欄數21.9萬頭,同比增長6.05%,牛出欄數3.2萬頭,同比增長14.85%,豬存欄數53.49萬頭,同比增長10.3%,豬出欄數43.34萬頭,同比增長5.76%,羊存欄數11.88萬只,同比增長33.91%,羊出欄數5.64萬只,同比增長46.31%,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經過多年的發展,盤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馬鈴薯、蔬菜、中草藥等特色產業規?;讲粩嗵岣?,裕龍種業、信友核桃乳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持續發展。全縣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202.4億元,同比增長14.7%;從業人員達到14.95萬人。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進展,實施1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全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9820人。盤縣農業主要發展情況如下:
1.1 優化大宗農產品品質
盤縣著力在農產品品種上調優,大力推廣品質優、產量高、抗性好的雜交玉米新品種,加大新組合的試驗示范力度,增加優質玉米的種植面積。加大脫毒馬鈴薯、優質稻、優良小麥品種的推廣力度。盤縣現種植馬鈴薯55.1萬畝,產量57萬噸。發展較好且規模較大的四格、普古、坪地、滑石、平關等鄉鎮相繼成立了馬鈴薯協會,為種植農戶提供生產技術和市場營銷服務。普古鄉馬鈴薯淀粉加工廠已投入使用,灑基鎮正在建設成年生產能力達到1萬噸的淀粉加工廠。馬鈴薯的加工率和商品率都提高了5%以上。
1.2 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1.2.1 根據土壤、氣候等特點在適宜鄉鎮建立優質烤煙基地 2009年盤縣烤煙生產穩步推進,收購烤煙14.71萬擔,實現總收入1.06億元。
1.2.2 改造低產茶園,突出建好優質、高產生態茶園 使茶葉產業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一個支柱產業,到2008年,盤縣茶園已發展到16000畝,產地主要分布老廠、民主、馬依、羊場、兩河和忠義等鄉鎮。
1.2.3 在城郊和工礦區、低熱河谷地區建立優質蔬菜、山野菜基地及早熟脫毒馬鈴薯基地 在鞏固響水魯楚、大山嘎拉河、紅果舍勒蔬菜基地的同時,重點在一些鄉鎮發展露地和大棚蔬菜基地。盤縣建立了逾1萬的商品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紅果、西沖、板橋等鄉鎮,基地生產的蔬菜經過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六盤水紅果經濟開發區農副產品批發有限公司等大型批發市場銷售到全縣及周邊縣市。
1.2.4 在多個鄉鎮建成穩定的萬畝折耳根基地 盤縣折耳根種植于1994年由盤江鎮小取古村農民試種成功,經過幾年的發展,擴展到周邊的滑石鄉、兩河鄉、斷江鎮、響水鎮等鄉鎮,2008年,計劃生產折耳根2萬噸,實際生產2.43萬噸,全縣種植面積達到2.4萬畝,產量達到4萬噸。發展較好的盤江、響水、滑石等鄉鎮相繼成立了折耳根協會。
1.2.5 發展核桃產業 盤縣核桃種植開始于上世紀的90年代,主要集中在滑石、保田、新民等鄉鎮,面積3萬余畝,年產干果4500噸,目前,核桃銷售收入已成為本地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
1.2.6 大力發展畜牧業 在建設“貴州省畜牧大縣”的政策指引下,盤縣畜牧業發展迅速。具體數據如上所述。
1.3 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形成基地化生產
近年來,盤縣大力發展精品水果,水果栽培面積約1.82萬畝,品種主要樹種有梨、桃、柑桔、李、葡萄、蘋果、柿等,尤其是梨、桃、柑桔、獼猴桃的栽培面積擴大較快,經濟效益比較明顯。
1.3.1 梨產業 盤縣梨種植主要分布在保田鎮和平關鎮,保田鎮的金秋梨和黃花梨尤為有名,已發展到了2600余畝,產值達到4000余萬元,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3050元?,F成立有保田鎮魯楚坡村馬鞍山梨園協會、民主鎮譚家寨村果樹生產協會,負責技術指導和市場營銷。
1.3.2 獼猴桃產業 盤縣獼猴桃種植主要在西沖鎮,種植面積600畝,年產量1200噸,正在籌備成立西沖獼猴桃種植協會。
1.3.3 桃產業 盤縣的桃種植主要分布在灑基、紅果等鄉鎮,種植面積5000畝,品種以早熟桃和冬桃為主,現有灑基冬桃協會。
1.3.4 柑桔產業 盤縣柑桔種植主要在劉官鎮紅巖村,面積3000畝,由劉官鎮紅巖柑桔協會負責技術指導和市場營銷,效益顯著。
1.4 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優化
盤縣縣委、縣政府重視以市場為導向,依靠“龍頭”企業及各種中介組織,將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諸環節聯結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目前,“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區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涌現出了貴州信友公司、紅果經濟開發區農副產品批發公司等一批重點“龍頭”企業。
關鍵詞 精準農業;推廣;關鍵技術應用;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274-01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國的人口數量眾多,且依然面臨著環境惡化和資源緊缺的問題,只有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實現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精準農業。本文就精準農業的發展現狀進行闡述。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精準農業成為了人們研究的熱門課題。精準農業是一種在信息基礎以及地學空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信息化和集約化的農業技術,主要是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土壤學、生態學以及農學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指導農業生產,以促進農業發展。
1 精準農業概述
精準農業是指在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對其進行精耕細作,以現代農業的生產形式取代傳統農業的生產形式,更加注重對農業生產的管理。精準農業通過建立生態學、地學以及農學等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以及遙感技術等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各項活動進行精準的定位,并進行精細管理,以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信息化。通過這項技術,可以對農作物的產量和投入進行細致分析,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對農作物的生長、土壤以及機械設備等進行實時監測,使各種農業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發揮農業資源的優勢,以獲得最大的產量,減少資源浪費,從而不斷提高農作物的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促進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1-3]。
2 精準農業發展現狀
2.1 我國精準農業推廣現狀
現階段,我國精準農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萍己看蟠筇嵘?,很多高新技術都嘗試著逐漸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但是我國農業的總體科技水平還有待提高;魍撐┮翟謚鸞ハ螄執化農業轉變,但仍處于初始階段;由之前粗放經營的管理方式向精準農業的方向發展,但也仍處于初級階段。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很多常規技術以及高新技術在不斷推廣,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也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改變。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我國農業總值的增長主要依靠投入生產要素,而科學技術的貢獻率還比較低。國外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總值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但是我國只有35%左右,每年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不到30%,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傮w來看,精準農業的推廣率比較低。
2.2 我國精準農業關鍵技術應用現狀
精準農業的發展需要依賴很多高新技術,因而高新技術應用得越普遍,說明我國精準農業的發展情況越好[4-7]。精準農業發展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技術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以及全球定位系統。
2.2.1 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門將統計學、環境科學、信息學、管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學科融合在一起的新興學科,其通過使用各種先進的手段和技術來對特定的地區地理空間數據進行采集,并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地理信息系統在我國精準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針對特定地區的地理信息建立農田土地管理模型,然后對地區的自然條件、氣候、土壤元素、農作物苗情以及病蟲害的發生等進行準確的評估和分析,并針對這些因素的發展趨勢制定精準的調控措施,為精準農業的管理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可以將其與農業管理輔助決策系統配合使用。
2.2.2 遙感技術。遙感技術是一種獲取各種實地信息來源的技術,在精準農業技術體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核心技術包括影像技術、農田多光譜圖像信息分析系統等。遙感技術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其成本比較低,比航空攝影的成本減少1/2以上。在精準農業發展中,可以充分利用遙感技術獲取田間時空變化信息,在規模化的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可以預測農作物的產量,同時預警宏觀農情,以農作物和土壤為研究對象,可以建立農作物的條件模型和長勢模型。遙感技術的應用也非常廣泛,為農業精細管理提供重要的參考[8]。
2.2.3 全球定位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是精準農業空間管理的重要設施,其具有采集定位信息以及進行農田測量的作用。目前,在小區式農作物產量的定位計算、農田變量信息的采集中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將其應用到精準農業管理中,還可以實現機械自動化播種、灌溉和噴藥,實現農業機械化變量作業定位。不僅如此,其在環境監測和土地測量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項發展前景廣闊的技術[9-10]。
3 結語
精準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相比,精準農業借助于各種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對農業生產實施精細化管理,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
4 參考文獻
[1] 朱勇.淺論我國發展精準農業的途徑和策略[J].農業網絡信息,2015,12(9):10-13.
[2] 劉焱選,白慧東,蔣桂英.中國精準農業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J].中國農學通報,2014,23(7):577-582.
[3] 何志文,吳峰,張會娟,等.我國精準農業概況及發展對策[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5,16(6):23-26.
[4] 金繼遠,白由路.精準農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農業網絡信息,2004(增刊1):3-11.
[5] 陳防,劉冬碧,萬開元,等.精準農業與農田精準養分管理現狀及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06(4):515-518.
[6] 何東健,何勇,李明贊,等.精準農業中信息相關科學問題研究進展[J].中國科學基金,2011(1):10-16.
[7] 張仰洪,楊星衛,陸賢,等.精準農業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3,18(1):10-13.
[8] 韓永峰,李學營,鄢新民,等.精準農業的技術體系及其在我國的發展現狀[J].河北農業科學, 2010, 14(3):146-149.
關鍵詞 設施農業;現狀;問題;對策;寧夏隆德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197-01
設施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近年來,隆德縣按照“高標準規劃、高科技支撐、高效益經營、高水平建設”的建設要求,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攻方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有水源保障的渝河和甘渭河流域率先實施以特色優勢產業為主,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精心規劃,全面培育,強力推進設施農業產品優質化、生產專業化、基地規模化、設施現代化和效益最大化,有力地促進了設施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1-2]。
1 發展現狀
1.1 建設規模不斷壯大
緊緊圍繞花卉苗木和設施農業,先后引進靜寧方圓、靜寧綠怡、加記(中國)農業開發公司等12家企業落戶建設示范基地,投資建設資金達1.5億元,規模流轉土地0.13萬hm2,基地建設呈現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l展態勢。2012年,全縣設施農業面積0.36萬hm2,是2010年的1.6倍,總產量達11.5萬t,總產值22 296.6萬元,全縣農民人均來自設施農業的純收入達453元,占全縣農牧業總收入21.1%。
1.2 基礎設施配套先進
園區建設標準高、配套先進,智能日光溫室利用微電腦控制內部環境,配置水源凈化及集水、集雨循環利用設施;日光溫室全部建為四代標準溫室,拱棚全部采用鋼管和氧化鎂新型材料搭建[3]。在蔬菜和花卉的生產、種苗培育、作物新品種引進選育、脫毒種苗快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鮮切花培育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以設施栽培為主的工廠化農業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加。
1.3 科技支撐體系健全
設施農業對品種、栽植、管理的技術要求高,在設施農業發展中,嚴把技術關,實行技術責任制,組建技術團隊。主推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等10項技術,技術到位率、新品種覆蓋率、水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農機化水平等普遍提高。
1.4 種類和品種實現多樣化
設施農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發展帶動了蔬菜、花卉產業的興起,進而促進農業由單一蔬菜種植向蔬菜、花卉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的有效轉變,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增加品種,提高質量。蔬菜種類主要有辣椒、黃瓜、西瓜,花卉以百合、非洲菊、康乃馨、劍蘭、郁金香為主。景觀苗木以高山黃楊、紅葉小蘗、金葉女貞、樟子松、油松為主。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農民觀念落后,種植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經營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二是農戶資金困難,資金投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建設的進度和規模。三是設施園藝(花卉、果樹)在隆德縣剛剛起步,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關鍵環節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是龍頭企業發展設施農業的投融資渠道較少,帶動力還不強。
3 對策
3.1 科學制訂設施農業規劃
在鞏固、提升原有設施示范園區建設的基礎上,在渝河流域有水源保障的區域集中搭建大中拱棚,空閑地搭配種植花卉、苗木與蔬菜,花卉以蜀葵、波斯菊等草本觀賞花卉為主,蔬菜以甘藍等葉菜為主,打造綠色屏障、白色溫棚、靚麗花帶相結合的生態景觀帶,形成環境優美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帶。
3.2 加強科技培訓工作力度
聘請國內外設施農業專家對農技人員、農民進行集中輪訓,力爭每戶至少培訓1名掌握設施農業種植技術的明白人,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建設和經營的積極性,增加勞力投入,切實發揮農民參與建設的主體作用。
3.3 加強農業信息網和農村信息網點的建設
加強農業信息網和農村信息網點的建設,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推介農產品銷售信息,大力培育經濟合作組織和營銷隊伍,抽調頭腦靈活、善跑市場的骨干充實到隆德縣蔬菜協會,廣泛聯系市場,確保農副產品高產出、銷售快、有效益[4]。
3.4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區內外企業積極投身和投資設施農業建設,完善設施蔬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技術服務等產量鏈條,提高設施農業產品附加值,最終使設施農業生產和銷售各環節服務呈現系列化,產品走上產業化經營路子。
3.5 強化示范園區帶動作用
按照“一個園區、一名專家、一名掛職干部、一個技術團隊”的要求,強化政府引導、倡導社會參與、推行企業主導的運作模式,著力打造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不斷提升了園區技術到位率和科技入戶率,提高了產業效益,從而帶動各鄉(鎮)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的發展壯大,發揮了窗口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園區建設帶動,實現由分散、粗放的傳統農業向規?;藴驶?、規范化方向轉變,農民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實現科學種田和農業產業化,最終有利于農民致富。
3.6 創新生產經營模式
在穩定農村土地長期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有效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通過土地流轉,積極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的新模式,實現了由農業變產業、田間變車間、農民變工人、分散變集約、低效變高效的新途徑,真正實現企業盈利和農民增收雙贏,推動了現代設施農業發展[5]。
4 參考文獻
[1] 康義.寧夏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2(5):56-57,67.
[2] 何潔,張和廣.固原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17-18.
[3] 楊文武.彌勒縣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245-246.
關鍵詞 休閑農業;現狀;對策;陜西隴縣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資源,結合旅游業,為消費者提供娛樂、觀光、度假、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新型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發展生態環保農業的新途徑。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對于突破農業發展瓶頸、進一步拉動消費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十分重大[1-2]。
1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相較其他縣區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大體經歷了2個發展階段:第1階段:1996—2005年,為起步發展階段,主要開展了以關山草原和龍門洞等為主的觀光旅游活動;第2階段:2006—2012年,為迅速發展階段,大力開發了以秋菊山莊、八渡民樂園、溫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釣魚休閑、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建設。由于各級領導重視,建設休閑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大,促進了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使隴縣休閑農業的規模及整體檔次得到了較大提高。在滿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礎上,隴縣休閑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閑方式、農家生活與農事體驗等休閑游樂活動。
2 隴縣休閑農業主要模式
2.1 農家樂模式
以東南鎮演峪山、東興村、溫水鎮團結村、天城鎮馬曲村新農村獨家小院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農家樂休閑農業模式,吃農家飯、觀農家景、唱農家曲、賞民間工藝等內容的農家休閑娛樂活動,可使游客真實體會農家樂休閑農業帶來的快樂。
2.2 民樂園模式
以溫水鎮溫溪度假村、八渡鎮高樓民居園、秦嶺西鱗鮭漁樂園等為代表的民樂園模式,集垂釣、餐飲、娛樂、住宿、賞景等主要內容的休閑農業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樂園帶來的歡樂。
2.3 草原模式
以關山草原、關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旅游休閑農業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體舞、篝火晚會、騎馬、射箭、滑草以及看藍天白云和風吹草地見牛羊等內容的旅游休閑活動,可使游客盡情體驗廣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帶來的生活樂趣。
2.4 自然景觀模式
以龍門洞、藥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龍殿等旅游圣地開發的自然景觀休閑農業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隴縣龍門洞、藥王洞,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輝映,瓊樓玉宇高懸崖壁,山間飛禽鳴聲不絕,林濤樹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見底,魚兒嬉戲打鬧,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招惹游客。景點游人以賞景、燒香、祈福、游玩等內容的休閑度假活動,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園區示范模式
以縣城北坡千畝油桃園為主的現代農業觀光園、高楞晨輝現代農業科技園、溫水坪頭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閑農業模式。為游人展示設施蔬菜、設施瓜果、名特優新品種、農業新技術以及旅游無公害農產品的研發等內容的生產情況,讓人們在休閑游玩中通過觀光、互動、采摘、品嘗、營銷等方式,可以極大地開闊眼界,增加知識,陶冶情趣,親身體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隴縣休閑農業投入總資金8 600多萬元,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年綜合經營收入達5 580多萬元,極大地推進了隴縣向建設“區域商貿中心、歷史文化名城、休閑度假勝地、最佳人居環境”為一體的寶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態花園城市邁進步伐。
3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隴縣的休閑農業有了較大發展,度假山莊、民樂園、旅游景點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的新格局,吸引了縣內外大批游人前來休閑度假旅游,極大地促進了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隴縣休閑農業發展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規劃不科學、素質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和制約了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
3.1 思想認識不深入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與結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社會,促進農村和諧發展[3]。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人們普遍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沒有深刻認識到休閑農業的本質特點,一味地發展旅游業,沒有很好地利用當地農業與農村自然資源,實際上形成了娛樂休閑產業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農村自然景觀,單純地搞旅游開發,與農業生產經營毫不相關,沒有形成特色,這其實背離了發展休閑農業的初衷。還有一些地方盲目認為發展休閑農業就是辦“農家樂”,致使“農家樂”成規模增長,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導致經營效益較差,影響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
3.2 從業人員素質過低
專業人才是一個產業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與支撐。隴縣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多為農民,高素質、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調查發現,隴縣關山草原、秋菊山莊、溫溪度假村等地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40歲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見休閑農業經營管理類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響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從事休閑農業設計與規劃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論功底不扎實、專業技能不熟練、實踐經驗不足是目前該縣從事休閑農業發展人員的通病。正是由于現代企業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從事休閑農業的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無法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運作。
3.3 整體規劃缺乏科學性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實施以及人們向往生態、綠色、休閑、娛樂、健康需求的回歸,投資人普遍看到了發展休閑農業市場的巨大潛力。在沒有很好結合當地區位、交通、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等特點以及未能徹底進行系統的市場調查分析和合理科學規劃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項目、做規劃,盲目發展休閑農業,沒有形成特色,導致同質化傾向嚴重,競爭力不強。如東興的農家樂、八渡高樓村的民樂園等,剛開始人氣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觀,現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經營不景氣。
3.4 資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而隴縣是山區農業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經濟基礎脆弱,當地政府在發展休閑農業的資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閑農業配套服務跟不上,如關山森林公園的高爾夫球場建設、秋菊山莊的水上樂園和跑馬場建設等項目,因資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務配套設施更是無從談起,限制了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
3.5 對外知名度不大
隴縣的休閑農業景點給人總的印象是除過關山草原、龍門洞這2個大的旅游景點外,其他休閑農業景點名氣不大,知名度不高,外來人員參觀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該縣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
4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認識
為保障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休閑農業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認識到休閑農業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4]。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就是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將潛在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向綠色、生態、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部門應解放思想,提高認識,集中精力,把發展休閑農業擺上議事日程,作為大事、要事來抓。
4.2 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強化從業人員思想、道德、技能、服務、管理等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是加快隴縣休閑農業發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為此,休閑農業管理部門要加大從事休閑農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對休閑農業技術、管理人才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安排人員學習培訓、外出考察等活動,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從而使服務上水平、效益上臺階。
4.3 周密分析,科學規劃
首先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突出特色的原則,強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條件的先發展,有優勢的快發展。在休閑農業建設的總體規劃下,結合當地自然、文化、農業產品的特性,發展定位、市場需求、基礎設施建設等,堅持合理配置資源,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產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認真調查分析隴縣的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等情況下,明確區域功能定位,確立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游品牌;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文化熏陶,重點是將文化特色與農業產業特色相結合,形成特色亮點。一是要突出資源特色。如溫水鎮利用獨有的水資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閑度假村建成有規模的垂釣中心,讓人們體驗到江南水鄉的味道。二是突出農業特色。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發展特色農業西瓜、草莓、蔬菜等,讓游客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傳統民間文化遺產,如隴縣的皮影、馬勺臉譜、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品,做大、做強、做精旅游業。通過這些措施努力打造隴縣休閑農業特色品牌。
4.5 拓寬渠道,加大投資
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區域性基礎設施重點投資;各銀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閑農業發展作為信貸支農重點,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減少手續,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勵優惠政策,吸引縣內外大型企業或公司的資金,以股份制或合資經營等方式開發。
4.6 加大宣傳,促進營銷
為擴大游客市場,增加營銷收入,在抓好內在質量建設的同時,就得千方百計地提高隴縣休閑農業景點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議論氛圍;二是每年舉辦隴縣休閑農業參觀旅游活動,擴大影響,吸引游客;三是加強與縣內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與周邊景點、景區相結合,擴大旅游市場,以招攬更多的游客。
5 參考文獻
[1] 伍冠鎖.我國休閑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268-270.
[2] 屠國君,江杭燕.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09(23):5-7.
關鍵詞:觀光農業;旅游業;農業旅游
1 觀光農業的定義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也感覺到了環境的破壞和生活空間的壓縮,而觀光農業對于繁榮農村經濟,促進創收就業,保護鄉村生態景觀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發展觀光農業,可以間接解決城鄉發展之間的矛盾,形成互利共贏的良好收效,逐漸受到重視,在全國各地均有發展,前景優良。
觀光農業亦稱旅游農業或休閑農業。許多專家學者都對觀光農業的概念進行過定義,不過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統一的科學定義,取早期較為全面科學的描述定義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是指以現有或開發的農業和農村資源(傳統的或現代的)為對象。按照現代旅游業的發展規律和構成要素,對其進行改造、配套、組裝和深度開發,在至少保證基本生產(或生活)功能和有利于生態環境優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賦予其觀賞、品嘗、購買、娛樂、勞動、學習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及其組合,創造出可經營的、具有農業(或農村)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資源及其產品,形成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融合,生產和消費相統一的新型產業形態[1]。
因此,觀光農業這一概念中包含了生態學、景觀學、農學和旅游管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知識,值得探討且組織開設相關課程,促進學生拓寬知識面,了解較為前沿的知識,利于未來的就業創業。
2 觀光農業的發展概況
2.1 觀光農業的發展歷史
2.1.1 萌芽階段。觀光農業早在19世紀便已經初現雛形。
19世紀30年代,歐洲部分城市就有了農業旅游活動。而意大利在1865年甚至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味農業野趣。[2]在這一時期還沒有觀光農業概念,在鄉村觀光游覽僅僅是上層階級休閑娛樂的一個副產品。農村居民并沒有把旅游帶來的額外收入當做新型的產業,也沒有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相應的調整變化,并沒有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融合。
2.1.2發展階段。20世紀中期,世界各地,尤其是發達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或者農業萎縮等多種原因,陸續出現了具有觀光職能觀光農園,結合了食、住、游、購多元素經營,并逐漸產生相應的專職人員,這標志著觀光農業從傳統的農業上產和旅游業中獨立出來,并且找到了農業和旅游業的結合點,成為新型的交叉產業得以發展。
2.1.3擴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觀光農業得以持續發展。隨著各地城市化的加快,游客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觀賞,而更加傾向于親身實踐,同時,可持續的生態思想為大多數人認知,因此觀光農業開始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2.2 國內觀光農業的發展概況
2.2.1 20世紀80年代。由于歷史原因,觀光農業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才出現雛形。在8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較早的深圳率先開辦了荔枝節,當時主要是為了招商引資,隨后開辦的采摘園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
隨后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科技的應用,各地結合自身農業特點、資源優勢和風俗文化,陸續開始開展相似的、規模化的觀光農業產業,這些產業大多設在農業資源基礎較好、特色鮮明、交通便利的城郊結合部。
世界各地觀光農業發展成功的經驗,也觸發了中國本土觀光農業的迅猛發展,并且促進適合我國國情的觀光農業規劃理論的逐步摸索。
2.2.2 20世紀90年代。進入20世紀90年代,觀光農業以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新亮點。到1999年全國已開發觀光農業相關的100多個項目、50多個景點,同年我國還首次召開了全國生態農業旅游研討會,隨后陸續召開相關研討會,觀光農業收到學術界重視。
2.2.3 近10年的發展狀況。進入21世紀后,觀光農業不再局限于大規模開發規劃模式,各地又有了新的探索,更加強調生態型、休閑性、科技性,更加多元化。主要的發展方向有2種:
第1種為以休閑體驗為主的樂農參與型,這種類型一方面表現在大規模的農業采摘園,同時近年來小型的“農家樂”也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小規模經營直接讓農民增收也更具特色。
第2種是以觀賞度假為主的非參與型,這類型的觀光農業產業大多規模較大,科技含量高,同時有可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與其他休閑娛樂產業相結合成為整體的一部分。
3 我國觀光農業發展背景及存在的問題
3.1 發展背景與原因
3.1.1 休閑時間的增加。觀光農業接近于或者可以歸類于休閑旅游的一種,觀光農業的發展和人們日益增加的休閑時間成正比。據統計,在18世紀前人們可用于休閑的時間只有17%;19世紀為23%,現在人均的休閑時間已經達到40%,預計2015年以后將達到50%。[3]
近年來,中國人的閑暇時間迅速增長,實現了西方國家花100余年的時間才達到的休閑境地。目前我國已經有法定假日114天,再加上國家正在逐步推廣的帶薪休假制度,一個普通中國人的閑暇時間也有望達到120天。也就是說,我們將有1/3的時間在閑暇中度過,休閑日漸成為中國普通人的常態生活方式。
3.1.2 經濟的持續增長。根據中國統計公報,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基本保持7%~8%的持續增長速度,這為休閑旅游的發展培育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11年,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3%和40.4%,這標志著中國人已經由溫飽型消費轉變為生活質量型消費。
3.1.3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勢必加快城市化的進程,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實力和現代化的衡量標志之一。城市化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許多便利,促進交通、服務、信息、技術的發展交流,促進社會分工的同時使得城市居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提高。但城市化同樣也以犧牲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間為發展代價,城市中充斥著人工景觀,人口稠密,擁堵不堪,也使城市居民對休閑放松、親近自然的短途旅游需求更大。觀光農業回歸生態,又大多在城市近郊,因此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
3.1.4 農耕文化的影響變遷。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很久以來居于統治地位,沉淀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在人們腦中已經是根深蒂同,如同被鐫刻在基因里一般。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思想,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思想[4]。我國的傳統文獻中有大量農業和農村的內容,有的甚至已經成了中國人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的一部分,因此在我國發展觀光農業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
近年來,尤其是“三農”政策提出后,農村有了巨大的發展,農民增收,但是相對的人多地少、農村相對勞動力過剩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農業發展相對瓶頸需要轉型,這就為觀光農業這種新型農業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可以預見,基于“天時、地利、人和”的觀光農業,將成為我國傳統農業向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轉移的手段之一。
3.1.5 旅游消費觀的轉變。近5年來,全國各大景點皆人滿為患,出現所謂“井噴”現象。面對龐大的假日旅游群體,景點數明顯不足,亟待開辟新的旅游休閑空間。同時,假期景點的擁擠,導致出行者期待假日放松的旅游需求無法被滿足,傳統的“游山玩水看大廟”的旅游消費觀念漸漸改變。對城市生活的厭倦,人們樂于周末出游,不一定需要風景名勝,只需要回歸自然,就在城市周邊地區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農村清新的空氣和純樸的民風,身心就可以得到放松,這些轉變為觀光農業送來了發展空間。
3.2 現階段發展存在問題
3.2.1 主題定位不明,文化深度不足?,F在許多觀光農業景區,尤其是小戶聚集經營形成的“農家樂”跟風現象嚴重,并沒有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對自身定位有失偏頗,無法形成特色產業鏈,相反產生惡性競爭不利于當地的觀光農業發展。游客來此除了看看花、打打牌、唱唱歌以外,無所事事,略顯單調和枯燥。娛樂設施較為簡陋,除了幾張用于打牌喝茶的桌椅外,幾乎沒有別的設施,缺少新意,處下初級階段的休閑農業旅游形式。
3.2.2 市場意識淡薄,后期管理混亂。各地農業觀光景區大多坐等游客上門,處于被動接待狀態,不善于運用市場營銷手段打開客源,而后期往往會因為資金周轉不善或者盲目擴張造成混亂。
如筆者曾經走訪的陜西西部蘭花生產基地,是前期花費大筆資金投資建設的高新蘭花生產基地,并且輔以多種高新作物生產,但是在到達該基地前,在周邊城市詢問當地人,竟不知有此基地,該基地也沒有專車能夠到達。進入觀光園后,發現多處土地由于后期資金周轉問題,處于半荒蕪境地,管理不善。
而在常熟當地興福寺附近茶園觀光飲茶時,同樣也碰到小本經營的“農家樂”,惡性競爭盲目擴張行為,在白天客流量較大時對涼棚進行擴建粉刷,噪音和油漆異味使游客們無法靜心休閑,紛紛離開。
3.2.3 景觀生態觀缺失,設施與農村環境不合。目前部分觀光農園,前期開發跟風,并沒有做合理的景觀規劃,很多設施人工化痕跡明顯,為了迎合城市居民走出“水泥沙漠”的需求,機械地把市區常見的賓館餐飲設施搬進郊區,反而破壞了原有的鄉村景觀生態,也無法使居民享受到真正親近自然的農事活動和農家生活,本末倒置的思考方式使得觀光農業發展后繼無力。
4 結語
在開設觀光農業的相關課程時,不僅應該對觀光農業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進行教學,還應該結合各地實例,有針對性地探討研究,指出現階段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的利弊和問題,讓學生對這一分支課程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筆者寫下這篇論文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參考文獻
1 胡長龍.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 江山,鄒志榮.淺析“農家樂”及其景觀規劃[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
3 聞作祥.文化休閑產業有巨大發展空間[J].中外企業文摘: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