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09:25:26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文化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產業是在一定資源基礎上通過文化挖掘、品牌創意、優勢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創新形成的業態,良好的歷史文化稟賦往往給予特定地域發展文化產業以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表里山河的三晉大地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異常豐富,“晉善晉美”是極為準確的概括。自然風光、人文積淀、紅色文化、藝術表現、民俗風情等為山西發展多種形態的農村文化產業模式提供了極為雄厚的發展基礎。1.特色鮮明、品格各異的自然風光提供了親近自然的絕佳選擇。南北東西差異性的自然風貌使三晉成為我國北方旅游休閑的絕佳勝境。北國雁朔風光的壯闊,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遠,黃土高原溝壑的縱橫,黃河壺口奔騰的氣勢,加之山西北部夏季氣候的涼爽、便利的交通都使山西具備了發展觀光旅游、休閑旅游的條件。2.積淀深厚、極富魅力的人文傳統提供了認知三晉文明的廣闊課堂。華夏發源的歷史蹤跡、內陸農耕文明的開拓業績、遍布全省的宗教寺廟及其文化、不同時代產生深刻影響的各方面杰出人物、晉商文化的誠信進取精神、南北各地各具神韻的非遺制作等,都是華夏文明在三晉鑿刻的歷史痕跡,鄉村常態生活中亦處處散發出歷史文化深厚積淀的魅力。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獨特空間是認知華夏文明絕好的課堂。3.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提供了感知我黨發展歷史的生動講堂。一百多年反壓迫求解放的艱辛歷程中,三晉兒女英勇不屈,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非凡業績,武鄉、左權、黃崖洞等紅色遺址是最好的見證;建國以來三晉兒女戰天斗地、改造自然,大寨、西溝、右玉等創業之地仍歷歷在目。4.異彩紛呈、花樣繁多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的寬闊大舞臺。山西的左權小花戲、河曲二人臺、孝義皮影戲、祁太秧歌、絳州鼓樂等聞名全國,享譽海外;各類民間舞蹈、鼓舞、秧歌舞、獅子舞、高蹺、旱船、背棍、鐵棍和抬閣等極具審美價值;民間繪畫、剪紙、面塑、磚雕、木雕、造像等藝術表現傳神。觀賞歲月中留存的這些瑰寶,定能幫助人們深化對中華文化神韻的理解。5.淳樸厚重、魅力無窮的民俗風情提供了休閑娛樂、回歸傳統的溫馨空間。三晉民間故事笑話、傳說典故、交往禮俗、婚俗節慶、食俗居俗等生動展示出千百年間民眾勞作生息、繁衍發展的圖景,徜徉其間品味咀嚼,其淳樸厚重的內涵令人感喟??傊?,潛心挖掘資源稟賦的豐富礦藏,用足用好其文化內涵,發展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視野就會充分打開,境界起點就可不斷提高,思路辦法也會愈益豐富。
二、在推進相關要素深度融合中促進山西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在深度挖掘多元融合中強化農村文化產業的文化魅力當今時代,人們已不再滿足于被動、刻板地享受一種文化消費,而是將旅游等文化產業消費看作是一種文化體驗,從中更多希望獲得的是獨特的精神感知和滿足。適應這種需求,國務院2014年3月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國務院2014年8月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創新文化旅游產品,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旅游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在某種業態中融匯多種相關元素,在向人們提供一種服務時滿足其多方面需求,同時獲取更豐厚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譬如,央視在山西忻州農村拍攝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后,村民把當地生產的小米裝在刻有“喜耕田小米”的葫蘆里去銷售,葫蘆有“?!薄ⅰ暗摗钡拿篮迷⒁?,刻上“喜耕田小米”,植入文化附加值,簡單的農產品就增值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農村文化產業許多門類的發展都可以通過挖掘文化附加值提升其社會效益,進而提升經濟效益。一個鄉村休閑景點,如果只簡單陳設供游客觀賞的風物,人們往往會因其缺乏更多內容而較快離去。但如能增加演藝項目,游人為看演出就要住下,因此就產生了住宿、餐飲、消費、購物需求,與相關旅游要素的融合就延展了鄉村休閑的產業鏈,經濟效益也就隨之增加了。
(二)推進農村文化產業與農村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產業,其最終受益主體都是農民,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文化產業會因此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與經濟價值。對農村文化產業產品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追求,也要求我們從提升農村經濟整體實力的角度,一體化推進兩者協調發展。山西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高起點謀劃、整體性開發是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的明智之舉。如山西享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譽的皇城相府在開發中秉持了“綜合創新,集成創新”的理念,融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一手做足做好皇城相府的文章,恢弘的古典官宦建筑、重現歷史盛況的開城儀式《迎圣駕》、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音會都展示了皇城相府厚重的文化內涵;一手打造融合多種產業要素的綜合開發,現代氣派的大型文化演出,體驗現代田園風光、采摘品嘗新鮮瓜果的相府生態園豐富了景點文化內涵,提升了景區文化品位。皇城相府由此榮獲“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僅2014年春節假期,景區就接待游客5.54萬人次,門票收入達310.24萬元。成功的范例還有臨汾古縣,其特色文化不僅催生了各類鄉村文化產品,也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全縣有5000余名婦女從事手工布藝制作,成立了“錦織”土織布、“紅梅”布藝、“俏姑娘”編織等協會,僅“春媳婦”土布鞋協會就有200余名婦女聯手從事土布鞋制作,其產品銷往北京、廣州、韓國、日本等國內外城市,2011年手工藝品的營業額達到200萬元。
(三)拓展農村文化產業相關要素融合發展的廣闊空間作為一種綜合性、滲透性、關聯性極高的產業,文化產業與多個產業存在天然的耦合關系。推動農村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會帶動其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也必將促進其文化價值理念向相關產業滲透,推動相關產業升級。1.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的融合發展。近年來山西各地強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融合發展的成效,從實踐角度證實了這是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有效路徑。政策性激勵、地方社會民間的合力作用使絳州鼓樂、絳州澄泥硯、聞喜花饃、平遙推光漆器技藝、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廣靈染色剪紙、洪洞走親習俗、清徐徐溝背鐵棍、老陳醋釀制技藝等非遺保護通過生產性開發得以傳承,眾多農民也因此得到了就業機會。2.推進文化展示與深度參與體驗文化的融合發展。處于現代生活緊張節奏中的人們,常希望通過鄉村風光與鄉野生活的感受暫時緩解疲憊的身心,鄉村生活因此成為許多城里人復返自然、回歸既往、寄托情感的難以抗拒的誘惑。以傳統物件、食物、場景,傳統制作等方式為人們提供傳承歷史,留存記憶的氛圍,使其通過鄉村旅游能夠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就成為了拓展空間,深化產業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如山西孝義賈家莊村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展示的犁、耬、耙、碌碡、紡車、風箱、水車等傳統農具讓游客觸摸到了幾千年的農耕生活中農民的生產勞作,感受到與現代生活的強烈反差,其心靈感受自然是城里人難得體驗、久久難忘的。3.推進文化展示與演藝業的融合發展。如前所述,消費者享受文化產品往往希望得到更具內涵的多方面感受,尤其是體現特定地域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風貌的精心制作,往往更能給農村文化產業錦上添花。山西在這方面不乏范例。號稱“民俗文化三絕”的孝義皮影、木偶、碗碗腔的展演,讓眾多游客流連;折子戲中變臉、甩發、噴火、舞長綢、梢子功、翎子功等高難度特技也讓觀眾叫絕,精心打造融合地方歷史文化的藝術精品,鄉村文化產業亦能成為人們盡情享受的民俗文化盛宴。4.推進休閑觀光旅游與耕作農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搭建親身體驗的平臺,改變游人單純旁觀者的身份,使人們通過勞作“過程”形成更豐富的感受,找尋更多樣的樂趣亦是增強農村文化產業內涵、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以采摘這種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的常見項目而言,如果不是讓游人直接采摘成熟的果實,而是將土地租給他們,由農民指導其種植,使其親身體會從種到收的過程,最終品嘗親身勞作的成果,就既能滿足城里人嘗試感受新奇的心理,得到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體驗,又能通過出租土地、輔導管理增加農民收入,傳統的種植農業與文化產業的對接由此就衍生出一個新的業態———體驗感受式產業。這已經是發達國家和國內許多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成功推行的辦法了。綜上所述,密切跟蹤消費需求,準確把握市場動向,以挖掘文化內涵為先導,不斷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各要素的深度融合,農村文化產業的層次才能不斷提升。
三、發揮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共同作用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
(一)以市場導向引領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的文化消費需求將更加旺盛,農村文化產業迎來了全盛發展的大好機遇期。隨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文化市場正逐步從追求規模的粗放式發展向追求品質的集約式發展轉型。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早已超越了簡單吃吃、簡單逛逛、簡單玩玩的階段,變得更注重品位、更追求多樣、更具有個性,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內涵,農村文化產業也遠不是搞些“農家樂”、“采摘節”就能吸引來城市人了。在這一時代趨勢下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就必須密切關注社會需求動向,研究和有效追蹤消費者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準確把握市場脈搏,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產品內容與供給方式,通過增加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提升文化內涵,以文化底蘊吸引游客。
(二)有效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發展中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強其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導、服務和監管職能,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各項政策,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金、稅收、建設用地等方面的支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如2014年3月國務院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8月國務院又《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鶎痈骷壵I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以準確把握黨和國家這些政策法規的實質為先導,在引導、服務、監管中大力宣傳這些主張;其次,各級政府組織要針對各地歷史文化資源條件,針對各地發展地方經濟、文化的整體布局,針對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現實需求適時制定出臺引導、支持、鼓勵其產業健康發展的地方性政策;再次,基層政府組織在實踐中要經常關注研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與困難,通過積極的政策幫扶、有效的資金注入、優惠的貸款貼息、必要的項目補助和必要的人才培養保護,為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排憂解難,為其持續邁向產業高端不斷注入活力。
1.提升產業融合的責任意識以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發展經濟是各地政府的職責之所在系,也是本區域之中所有人應負的責任,因此,政府和本區域之中所有人均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全力積極維護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文化上的傳承。這樣一來,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實現本地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這是各級政府所應承擔的重要責任之一。對于諸多農村地區來說,其區域之內特色文化產業往往積淀相當深厚,文化產業傳承的任務極為艱巨。要相積極傳承特色化文化,不僅要注重于保護,而且還應當對特色文化產業資源實施更為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依賴于市場化的運作與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積極做大與做強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如此才能為文化產業之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有鑒于此,各地方政府均應在保護與傳承文化產業經濟責任意識的帶動下,全力支持與引導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取得新的發展。
2.出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提升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農村文化產業所具備的獨特競爭優勢就在于特色化。在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應當致力于發揮特色,展現出優勢,這就無法離開政府的積極指導與規劃。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創設出一流的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情境,從而營造出肥沃土壤,落實文化產業經濟今后發展的趨向,提升文化產業所具有的凝聚力。各級地方政府在當地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中應當著力體現出規劃、引導以及管理等各項職能。要在實施充分調查與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全面掌握我國農村特色文化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依據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依據本區域的特點以及優勢,健全完善符合當地農村實際的農村文化產發展規劃,積極推動特色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在規劃中要做到以綠色文化產業觀為主導,積極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實現進一步發展。
3.推動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以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的活力
持續創新是我國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就當然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經濟所提供的各類農業產品具備了質量不高、服務層次較低等問題,由此而導致農村文化產業經營模式的發展欠缺活力。文化產業經濟能夠為現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費品,所以,要求文化產品以及服務應當扎扎實實地立足于內容和形式上進行的創新性開掘,以目前已有的農村文化資源為前提,積極開展文化再造,滿足持續變化的精神層面上的需求。要按照消費需求所出現的新變化,運用產品創新以實現產品與服務具有適應性、超前性以及高質性。適應性主要是指應當觀察市場的變化,讓產品能符合廣大客戶的切身需求。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備戰略的眼光,所生產的產品不僅要具有區域文化的特色,而且還能引領當前的時代潮流。高質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現代新元素以及新技術手段,持續提升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做到以質取勝。在農業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模式之中,還應當適時從政府主導往市場運作進行轉換,從而真正落實文化產業經濟所具有的市場主體地位。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農業文化產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融資方式的多樣化,全面鼓勵各種不同的經濟成分共同來經營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并且積極鼓勵廣大農民群眾進入到文化產業經濟市場之中。
二、結語
文化產業在農村的發展需要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支撐。雖然近年來,我市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建設的重要性,采取各種措施,如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幵設社會培訓機構等培養農村文化產業需要的專門人才。但是,不可否認,當前產業人才匱乏、文化人才隊伍發展落伍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性瓶頸之一。
二、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在依靠政府、民間組織和市場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礎上,具體解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還需要從農村文化產業的產業基礎、文化品味、投融資體系、人才建設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1.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提高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是為發展生產、保證生活供應和保護生態環境而創造共同條件、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設施的總稱。從行業劃分來看,主要包括交通運輸設施、郵電通信設施、能源供給設施、水利設施、生態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等。因此,它既是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經濟和社會運行和發展最基本的保障。比如,企業生產需要能源和水作為必需的投入品,也離不開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提供的服務。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總體發展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農村公路、通訊、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從而為文化產業走進農村、駐扎農村、建設農村做好基本的保障工作和準備措施。
2.加大科學技術投入,提升文化產品總體品味加大科技投入,首先可以運用科學技術來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通過發展信息科技,提高農村通訊設備、供水、供電等基礎建設,為文化產業在農村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加強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提高文化產品的總體品位與科技含量。“就我國文化產品而言,內容的民族化和國際化是雙向互動的,只有保持二者的張力,用現代意識來處理傳統文化資源,才能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蔽覈r村文化產品要既能夠彰顯自身民族文化內涵,又具有一定的國際化的水平,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農村許多尚未開發、以原生態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源,要使它們在繼承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就必須要依靠高科技。
3.構建金融支撐體系,保證農村文化產業資金投資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促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礙就是資金的匱乏。因此,必須積極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資主體,拓寬投資渠道,集聚各方力量,多管齊下,使國家(政府)、企業和個人都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鼓勵金融介入農村文化產業領域,著手從金融支撐結構、擔保體系、評價體系、保險機制等方面構建完備的金融支撐體系。
(一)農業產業化通過工業布局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韋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濟學家,是工業區位論的奠基人。韋伯理論認為,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區位,即將生產吸引到生產費用最小的地點。具體做法是根據運輸費用來確定生產成本最小的地點,因此農產品加工一般會聚在城鎮地區。城鎮地區的交通業十分發達,信息傳遞也十分高效,為降低成本,農業產業主體也會集中在城鎮區域。這種聚集既促進了產業發展的高度化,又進一步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而目前,對于中國農村發展狀況來講,農村的運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業產業主體會因地制宜地布局在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給農村地區帶來更多的生產要素,如資金,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是推動農村城鎮化的重要條件,主要原因就是要素的流通和使用決定了農村城鎮化的快慢。農業產業化要求以盈利為目,以經濟效應為導向,此種導向必然會使產業生產主體降低成本。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比城市勞動力的價格低,這會吸引大量的農業產業主體到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產工作,這也會加速農村的城鎮化進程。以前從事耕作的農民會因為更高的工薪去從事龍頭企業雇傭下的工作,農村勞動力會以這種方式轉化成城鎮勞動力。這種最優區位布局驅動著農業產業化對農村城鎮化產生作用。
(二)農業產業化通過發展規模經濟促進農村城鎮化
在全球發生二次工業革命和信息產業革命后,大部分的生產勞作工具已經規范化,如生產線更是普及,規模經濟發展得以形成,產業化的發展與規模經濟緊密相連。產業內部達到合適的經濟規模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條件,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充分使用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利益,而如何使用規模經濟也顯得格外重要,使用標準化的分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高效率的融資和大企業的收購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規模經濟效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勞動工具不斷革新,所需的勞動力素質也不斷提高,原本的耕地發展成為農業生產基地。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方式是龍頭企業去經營生產基地,具體措施為建立農民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聯結機制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的基本要素,農業產業化發展地是否成熟,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利益聯結機制是否能夠有效地發揮。在這個利益聯結體里,不管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銷售者,都會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但不是每個參與者的利益都是均等的,要根據其對整體效益的貢獻來作出合適的分配,并且分配要以公平為原則,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才是有效的。目前,我國的農業大企業比較少,其吸收能力有限,并不能和農民的利益有效地結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龍頭企業的運行效率就會很低。為了更好地與農民互動,可以讓農民更加地融入到這個企業,可以通過農民參股的模式,農民會因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積極參與到龍頭企業經營工作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支撐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規模經濟。生產基地的規模經濟效益會使農業產業經營收入增高,農民反過來也會因為更好的社會福利而涌入城鎮,這就壯大了城鎮化的發展。這些涌入的勞動力資源在經濟資源中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為除了勞動力要素,其他的生產要素都需要勞動力要素去支配,其他生產要素只有和勞動力要素結合,才能產生價值,所以農業產業化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化為城鎮勞動力,不僅將人口城鎮化,也促使了勞動力資源在城鎮區域的合理配置,加速了城鎮化的發展,為發展中的城鎮創造經濟價值。
(三)農業產業化的外部效益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當農業產業化發展成熟時,它的影響就超出了農業的范圍,其外部效益會影響到農村經濟的方方面面,從而推動農村城鎮化。比如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這種旅游業可以增加農民的就業收入,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農業產業化發展成熟可以帶來的不僅是農村第一產業的發展,也促會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如生態農業旅游,餐飲,物流等。由于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會吸引大量的就業,對農村勞動力轉化為城鎮勞動力具有重要貢獻,而且服務業與人們的生活聯系緊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更能直接對人們的生活舒適度產生影響。因而,城鎮化的發展不能忽視服務業,城鎮化的發展應以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點為著力點,這樣農業產業化就能通過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城鎮化的發展。此外,產業化的農業已經與單純的第一產業不同,基本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擁有大量的資金,農業產業化也要與運輸,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這些都為城鎮化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也將城鎮化過程中分散的資源聚攏后進行科學配置,使城鎮化的發展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二、農村城鎮化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一)農村城鎮化可以抵消產業化的副作用
當農業產業化發展迅速時,產業主體所運用的技術會進步,設備更換的頻率會提高,生產經營模式會向現代經營方式轉變,對耕作土地面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對人力的需求越來越小,因而農村勞動力已經超出了需求,農民會到城市去尋求就業機會,但是城市本身的就業吸收量是有限的,城市如果擁有過多的勞動力,會造成資源閑置,城市科學治理就會變得有難度,而農村城鎮化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城市過度飽和的問題,所以農業產業化要想健康發展就必須農村城鎮化。
(二)農村城鎮化會促進農業產業走向規模經濟模式
農業依靠自然資源,在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均所擁有的資源比較少,目前來看,農民依然會保留一定的土地并且耕作,但是更多的時間,他們會進城務工,獲取更高薪水,土地耕作卻變成了副業。這種情況會導致農村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而土地經營權卻不能及時轉移到農業龍頭公司,龍頭公司就無法擴大企業規模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城鎮化的發展會將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勞動力轉移的障礙清除,現有土地經營權就會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不會荒廢,所有的生產要素會隨著市場規律的變化而科學地流動。只有規模經濟體所需的各種要素資源都得到滿足,農業產業化才會有機會發展。
(三)農村城鎮化可以為農業產業化提供良好環境
想要發展農村產業化,必需有城鎮化發展環境。農村城鎮化以它集中的生產資源來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當農業經營發展成集約化,現代化模式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會轉化成城鎮勞動力,它們作為城鎮人口,有著比之前更多的需求。城鎮化可以拉動大量的需求,比如有更多與第三產業有關的需求,而在農村,最大的需求也是基本的生存需求。農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原來農民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被打破,他們需要以工作換取生存和生活用品,像房地產,旅游業,服裝業等就會進一步的擴大,這種蓬勃發展的服務業會為農業的產業化提供服務,就會大大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加的城鎮人口比以前擁有更多的需求,要滿足這些需求需要更多的生產,而單純依靠傳統工具生產已經跟不上日益擴大的消費需求。增加的需求會刺激農業進行產業化,因為只有發展農業產業化,采用現代農業經營方式,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城鎮化地區擁有比農村地區更多的研發技術資源,農業產業化必須以科學進步來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產業主體僅僅依靠增加產量來擴大市場規模是十分緩慢的,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反向刺激需求,產生新的分工,新的目標市場,提高生產效率。農村城鎮化可以為農業產業化提供研發環境,刺進新的需求,間接促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另外,我國目前農業仍然存在大量的小農經濟,并且農村人口數目遠遠超過城鎮人口數目,而人均可耕土地資源卻少之又少,這就加深了農村人口和可耕土地的矛盾,這些是導致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的因素。城鎮化的發展可以從整體上為農業產業化服務,有序地將農業剩余人口轉移而不會導致社會問題,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所必需的發展環境。
三、結語
(一)新農合組織的領導者與管理者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必須不斷加強社員的服務意識,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模式的要求,對每一位組織成員的生產提供“產銷一體化”的服務,以生產的規模化、經營的品牌化,增強組織開拓農業市場的能力。只有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有利平臺,才能更好為社員服務。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時期,為了全面提升各類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水平,必須加強培養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會技術”的經營管理職業人才。
(二)鄉鎮企業中的經營管理人才城市化的全面推進,不僅有效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崛起,使得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同時還促進了一大批新型農民和農民企業家的產生。然而,當面我國大部分的鄉鎮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組織管理仍然比較落后,在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方面有待提高。隨著鄉鎮企業模式的多樣化發展,創業就業型鄉鎮企業、產業集群型鄉鎮企業、科技創新型鄉鎮企業等模式的鄉鎮企業,若想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必須依靠大批的具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的經濟管理類高端人才,無私的投入到鄉鎮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
(三)創業型的現代化農業經營者近幾年來,農業多功能的全面發揮,使得一些農業經營戶從過去的養殖種植行業脫離出來,以地方性、區域性的自然資源及環境優勢作為條件,進一步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將農業經營者的職業進行了細化。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必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經營能力,在充分的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還必須對安全生產和產后商品化處理技術有深入的研究,了解農產品成本核算知識與市場信息收集處理技術等多方面的經營管理內容。
二、農業產業化背景下新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對策
(一)充分認識農村職業教育對“三農”服務的作用從當前我國國情上看,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一方面是為了將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化人才,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掌握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技術的新型農民。在我國全面推行城鄉一體化的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掌握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技術的新型農民。自我國加入WTO以來,農業發展一直都面臨者嚴峻的挑戰,而若想從整體上提升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則需要將農村職業教育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此增強職業農民的經營決策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的農村職業教育必須明確自身對服務“三農”的本質內涵與作用,以培養新型農民為主要任務,造就一批“懂技術、懂經營”的復合型農村職業人才,從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更好的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二)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培養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首先,政府部門應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增加對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資金投入,充分認識農村職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意義,盡可能地改善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從而為農村人力資源培養基地的建立提供教育基礎。其次,通過“百萬中專生計劃”的項目平臺,增強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各個地區通過這一計劃項目,借助各類中、高等農業職業學校的教學條件,系統、全面的對新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進行培訓,以社會實踐、產研結合等方式,增強學員的積極性,順利實現培訓目標。
(三)建立以經濟管理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對農村職業人才進行培養時,應正確認識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盡可能的走出傳統學校教育的陰影,把知識技能培訓、職業資格技術培訓與學歷教育相互掛鉤,從而實現職業教育互補的人才培養策略,確保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的持續發展壯大。首先,各個農村職業學校應加強與有關行業協會、區域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企業以及各農民合作組織的協作交流,通過合作辦學的方式,為農業職業人才的就業提供導向,從而使這些職業人才能夠滿足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其次,農村職業學校還可以創辦校辦產業、構建農業產業化實習實踐基地等,主動地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中,為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結束語
1.1基礎設施嚴重滯后
由于投入不足、自身發展能力弱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綜合性落后,農田的有效灌溉率低,灌溉能力普遍減弱。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方用電不保障,安全隱患多?;A條件的落后,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基地建設,制約著產業化的發展。
1.2土地流轉難度逐漸加大
農業現代化就是為降低生產成本,為農民獲取更大的利潤,而土地規模經營是農業生產產業化的必經之路.長期以來,農民思想上形成的土地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這個觀念還沒有改變。流轉行為不規范,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土地流轉監管機制不健全,承包糾紛處理較難等因素,影響土地連片流轉的正常進行。進而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1.3農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大部分初中以上的畢業生都轉移出去或從事別的行業,在家務農人員文化學歷不高,年齡偏大,對市場經濟認識不足,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1.4產業化經營拉動力低
農業仍以農戶家庭經濟為主體,產業仍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大部分農產品以原料形式外銷,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及附加值低。農產品種植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相當一部分農產產品仍停留在低層次、低效率的發展階段。由于龍頭企業偏少,對農業生產促進作用不明顯,這些都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推動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2.1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公共設施條件,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加快農村電網改造,要下力氣搞好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擴大灌溉覆蓋面,提升灌溉質量。要完善投入體系,引導農民投資投勞搞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要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鞏固和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積極興辦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為農產品流通提供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2強化素質教育,培育新型農民
提高農民素質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當務之急。一方面,開展技能培訓。通過實施陽光工程和農民工培訓工程,讓農民學得一技之長,增強農民向第二、三產業流動的能力。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人力資源支撐。另一方面,普及素質教育。依托城職聯校,加大科技知識普及力度,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人力資源支撐。
2.3突出抓好產業規劃
我縣農業產業化提出早在20世紀90年代,也曾大張旗鼓地規劃“公司+農戶”、“產、供、銷”一體化的“龍型經濟”。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基地農戶,還是龍頭企業均有較大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1產業化組織競爭力弱
與發達地區相比,農產品加工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經濟實力均比較弱,以肉食加工為主的圳通公司與濰坊得利斯集團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濰坊地區的肉食加工龍頭企業,目前總資產達21億元,年銷售收入高達27億元,創利稅1.6億,安排職工就業4500人。以肉雞加工為主的諸城外貿集團,年實現銷售收入更是高達61億元,利稅2.1億元。
1.2市場建設速度慢,規模小,擔當不了龍頭地位
近些年,通榆縣各種市場建設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規模,但與發達地相比真可謂小巫見大巫。如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占地43.3hm2,投資2.8億元,是全國“十大”農貿市場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該市場為全國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壽光本地生產的。蔬菜進入壽光批發市場,先進行檢質,合格后檢斤,然后進入市場,價格固定。不存在討價還價問題,質量不合格不允許進入市場。但經過整理后走出這個市場就成為名牌的蔬菜進入國內大型超市和國際市場,高效益隨之產生。如幾毛錢一斤的大蔥,經過簡單加工包裝,就成了日本大蔥,價格也從幾角錢變成一美元。
1.3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
通榆縣目前農村各類經濟中介組織數量少,發展緩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與發達地區差距大,如山東濰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及市場4360多家,各類農民中介合作組織占基地農戶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顯。如各類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每年與基地農戶簽訂生產訂單,每年返還一定比例的企業利潤給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約束能否履行合同,有無違約以及違約責任的追糾,這些工作均由農民中介組織去實施。如果農民這種組織化程度太低,就制約了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和建議
鑒于通榆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產業化規劃和發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決心做好基地農戶的規?;a
通榆縣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縣,全縣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欄數早在改革開放初,雖然存欄分別只有16萬頭、7.6萬頭和21萬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發展到2004年這些指標雖然發展到16萬頭、11萬頭和50萬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說明速度太慢了。通榆縣號稱30hm2萬畝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這一優勢導致全縣農民養成了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習慣。因此,在做好基地農戶規模生產上應下大決心做好以下幾項工作:抓住百萬畝優質高效基本農田建設這個契機,下決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來。全縣6萬農戶有這6.67萬hm2高產穩產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還草、還林、使一望無際的荒漠變碧波萬頃的草原。只有這樣才能大力發展通榆農村優勢產業——牧業。真正回歸到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麗景象。到那時,每戶農民精耕細作一坰地,放牧一群牛羊,或養雞或養大鵝。牛羊等大牲畜存欄規模迅速擴大,豬雞鴨鵝等家畜養殖大戶遍地開花。到了那時候,各種大型的龍頭企業才能落戶通榆,牧業的龍型經濟才能直正起飛。因此,沒有基地規模這棵梧桐樹,就根本引不來龍頭企業這樣的金鳳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龍頭企業,形成主導產業基地
搞好檢驗檢疫,推動標準化生產等服務上來。為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功能,要堅持國有、集體、民營、外資一起上,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個體私營大戶、轉產后的鄉鎮企業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吸引外地和國外客商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堅持按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培育主導產業。政府要搞好區劃布局,對龍頭企業在資金、稅收等方面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現代營銷業,鼓勵扶持名優產品,發揮龍頭企業帶動效用。
2.3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要制訂農業地方標準,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規范。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和專業執法隊伍,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加工、保鮮、貯藏、運銷等各個環節的全方位質量監控。加上實施品牌戰略,全縣要加快推進“無農藥殘毒放心食品生產基地”的認證,培訓懂得生產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農民技術員,加快綠色食品認證工作。
2.4體制上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