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6:41
序論:在您撰寫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區別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提到“素質”一詞,人們往往很容易將它同道德品質方面的概念聯系起來。這種現象一方面與人們的思維慣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足以說明,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層面的學科針對性不夠,顯得有些朦朧、模糊。
曾經有一個數學老師問我;你是一個語文老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說我們現在講素質教育,可這在你們語文課上容易滲透,在我們數學課上怎么體現呢?我們就不能在數學課上大講道德、品質、人文思想,那要你們文科老師干什么?是不是我們那樣就有點兒鳩占鵲巢之嫌?
事后我想:他說的話不無道理,素質教育似乎在諸如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堂教學中容易體現,但在數學、物理、化學乃至體育等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如何滲透呢?再說,我國教育界一直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絕對不僅僅只針對語文科目,也絕對不僅僅只停留在道德與人文這個層面;針對不同的基礎教育學科,肯定有不同的素質要求層次,肯定有不同的能力達成目標綱要。但翻遍好多書刊甚至綱領性的要籍,都似乎對理科類的基礎教育學科缺乏有關的素質教育達成目標陳述。
其實素質教育在語文科目上達成的層次,也不只是在人文素養、審美情趣、道德節操等方面,那些諸如識字讀寫等與人文不相關的能力,難道不能算做語文素質的一種體現嗎?
所以我想:很長時間教育界倡導的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理念,除道德層面上的內涵外,在基礎教育這個層面實施的過程中,針對各類學科應有不同的素質達成要求,諸如語文素質、數學素質、體育素質……是不是在基礎教育學段,素質教育針對不同學科能更進一步的具體化,使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層面上不至于內涵太模糊?
2.素質教育實踐的無序性與隨意性
素質教育的無序性,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表現;針對素質教育理念進行的一系列師生教育實踐活動缺乏應有的序列層次?,F行的各類指導性綱要書籍缺乏對素質教育實踐序列層次的具體陳述。由此,也導致了素質教育實踐的隨意性。
素質教育的隨意性具體表現為三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教育目標和技能培養隨意拔高,有拔苗助長之嫌;另一個極端是只重人文理念輕視本學科的基本技能培養,隨意降低學科應達到的要求,有應付時勢之嫌;還有一個極端是,形式上的素質教育,實質上的經驗式傳統教育,陳酒裝的是新瓶,僅只換了一個外包裝。
所謂現行素質教育的無序性,表現在同一學科內,就是缺乏素質教育達成能力的階段性區別。比如小學語文課、初中語文課和高中語文課在課堂上達成的素質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機械重復,形成了教育資源的無形浪費。同一種素質的達成程度在不同的年齡學段沒有任何區別?,F行的各科大綱在訓練量的區別上似乎稍多些,但在素質技能達成的能力層次上陳述甚少,無法對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指導作用。
由于這種同一學科不同階段素質教育的無序性和隨意性,以及不同學科不同素質能力達成培養的無序性和隨意性的存在,使許多從事基礎教育的相關人員,在不同階段素質教育的實施上顯得有些盲從,甚至是無所適從。同時,也讓一場本該給中國教育注入應有活力的素質教育,只僅僅停留在理念的層面,而很難充分滲透于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課堂教育中去。
每個年齡階段和每個知識層次的教師對素質教育的思想及其實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操作過程中,又由于缺乏相應的序列和標準,導致了素質教育實踐的隨意性。這種無序性和隨意性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愈演愈烈,極有可能變異一種新的教育實踐毒瘤,也極有可能形成新一輪的教育宗派和教育八股爭斗。
許多現在從事基礎教育的人都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不是我們不會教,只是我們越來越不明白;不是我們教不好,只是我們有苦難言……。
3.素質教育反饋評價體系的探索性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已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在我覺得,在教育效果的反饋評價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或者說摸索階段,帶有實驗或者說試驗的性質。
關鍵詞 素質教育 評價體系特性
曾經有一個同事老師問我;你是一個語文老師,我是一個物理老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說我們現在講素質教育,可這在你們語文課上容易體現滲透,在我們物理課上怎么體現滲透呢?如果我們理科老師在課堂上大講道德、品質、人文思想,那要你們文科老師干什么?我們是否有鳩占鵲巢之嫌。事后我想:他說的話不無道理,素質教育似乎在諸如語文、、等文科課堂教學中容易體現滲透,但在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的教學中如何體現滲透呢?這就需要理解以下關于素質教育的幾個特性:
一、“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模糊性
提到“素質”一詞,人們往往很容易將它同道德品質方面的概念聯系起來。這種現象一方面與人們的思維慣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足以說明,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層面的學科針對性不夠,顯得有些朦朧、模糊。
再說,我國教育界一直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絕對不僅僅只針對語文科目,也絕對不僅僅只停留在道德與人文這個層面;針對不同的基礎教育學科,肯定有不同的素質要求層次,肯定有不同的能力達成目標綱要。但翻遍好多書刊甚至綱領性的要籍,都似乎對理科類的基礎教育學科缺乏有關的素質教育達成目標陳述。
其實素質教育在語文科目上達成的層次,也不只是在人文素養、審美情趣、道德節操等方面,那些諸如識字讀寫等與人文不相關的能力,難道不能算做語文素質的一種體現嗎?
所以我想:很長時間教育界倡導的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理念,除道德層面上的概念外,在基礎教育這個層面實施的過程中,針對各類學科應有不同的素質達成要求,諸如語文素質、數學素質、體育素質……是不是在基礎教育學段,素質教育針對不同學科能更進一步的具體化,使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層面上不至于概念太模糊
二、素質教育的隨意性
現行的各類指導性綱要書籍缺乏對素質教育實踐序列層次的具體陳述。由此,導致了素質教育實踐的隨意性。
素質教育的隨意性具體表現為三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教育目標和技能培養隨意拔高,有拔苗助長之嫌;另一個極端是只重人文理念輕視本學科的基本技能培養,隨意降低學科應達到的要求,有應付時勢之嫌;還有一個極端是,形式上的素質教育,實質上的經驗式傳統教育,陳酒裝的是新瓶,僅只換了一個外包裝。
三、素質教育的無序性
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表現;針對素質教育理念進行的一系列師生教育實踐活動缺乏應有的序列層次。
所謂現行素質教育的無序性,表現在同一學科內,就是缺乏素質教育達成能力的階段性區別。比如小學語文課、初中語文課和高中語文課在課堂上達成的素質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機械重復,形成了教育資源的無形浪費。同一種素質的達成程度在不同的年齡學段沒有任何區別?,F行的各科大綱在訓練量的區別上似乎稍多些,但在素質技能達成的能力層次上陳述甚少,無法對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指導作用。
由于這種同一學科不同階段素質教育的無序性和隨意性,以及不同學科不同素質能力達成培養的無序性和隨意性的存在,使許多從事基礎教育的相關人員,在不同階段素質教育的實施上顯得有些盲從,甚至是無所適從。同時,也讓一場本該給教育注入應有活力的素質教育,只僅僅停留在理念的層面,而很難充分滲透于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課堂教育中去。
每個年齡階段和每個知識層次的教師對素質的思想及其實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操作過程中,又由于缺乏相應的序列和標準,導致了素質教育實踐的隨意性。這種無序性和隨意性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愈演愈烈,極有可能變異一種新的教育實踐毒瘤,也極有可能形成新一輪的教育宗派和教育八股爭斗。
四、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寬泛性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已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在我覺得,在教育效果的反饋評價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或者說摸索階段,遠遠不如數學、理化考核評價那樣科學。
針對最能體現我國教育反饋評價理念和傾向的高考而言,在對考生素質大考查方面,明顯帶有探索、摸索性,這種教育效果反饋評價的寬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實施的廣度和深度,甚至也使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實施帶有一定的盲從性和形式化。
什么是素質和什么是素質教育在教育界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我們可以從下列不同的角度探究素質和素質教育的內涵。
1.教育中所講的素質,是遺傳素質,它既是人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人們的知識、能力、品質等的獲得、發展和形成有賴于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但素質不是知識本身,也不是能力和品質本身,而是它們發展和提高的前提和條件。因此,人的素質主要指人區別于其他生命的“素”與“質”(因素與質地),即人區別于其他任何生命發展的潛在可能性,是人發展為人,是人可教育為人的物質前提、條件和基礎。目前社會上對“素質”一詞的使用很濫,什么軍事素質、政治素質、技術素質、道德素質……但教育界不可濫用。人的素質作為發展的可能性,并沒有什么軍事的、政治的等分門別類的素質,它們只是在人的作為發展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各種教育和訓練的具體結果。不能把素質與教育和訓練的結晶———社會職業的素質混為一談。
2.素質不是知識,但不能離開知識,素質不等于能力,但也不能脫離能力,素質是知識和能力的基礎,是人們自身比較穩定的、帶有原發狀態的東西,對基礎教育有直接的影響。從基礎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人才的基礎教育,而不是人才教育。
3.素質這個概念,過去更多地指人生理、心理的狀態,但現在具有了較多的社會因素。因此,素質教育實際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就是要抓住最基本的東西,不要弄一些“花架子”。
4.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具體化和進一步發展。它是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學生身上,就是以學生為本位,強調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個性發展。
5.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活動。
6.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激活知識;它不是簡單地把學生當作認知體,而是作為生命體;它注重全體而不是部分,并以全面發展取代片面追求。人的素質是反映人的各方面基本狀況的一組指標,并成為人們接受教育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素質”本身就不能被認為是一個單數概念,而必須被看成是一個復數概念。素質教育因而便具有了兩方面的意義:其一,通過教育和環境對因素的影響,使這些素質得到發展;其二,不斷改變這些素質之間的關系,優化其結構,使其獲得新的功能和發展。
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綜合地看,教育中的素質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它是教育的基礎與條件,是受教育者通過教育使身心得到發展的重要前提。離開了人的素質這一發展的可能性,根本談不上教育。同時,素質又是基礎教育的目的,換言之,基礎教育正是力求發展和提高人們的素質。第二,人的各種素質既是同一的,又具有差異的,而且,每個人自身的素質也是不同的。第三,素質是人們自身中具有穩定性、潛在性的某些因素,但它并非是一成不變或不可捉摸的。它可以通過教育與環境的影響得到變化與發展,并且可以通過能力與知識等表現出來。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實際上體現了教育理論界長期爭論的有關教育的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問題。所謂“應試教育”的“試”,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對個體的要求,體現了一種社會選擇的標準與尺度。所以,可以認為“應試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片面強調社會本位,忽視個性發展的教育模式。相反,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個性教育,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它要求以個體的自身發展及其要求作為教育的基礎和出發點;其二,由于重視個體的發展,它也必然是一種有差異的個性教育。當然,這種素質教育并不排斥社會的要求,它是個性發展與社會要求相統一的教育。這也恰恰是現代社會對現代人的基本要求。
不難發現,在種種關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的觀點中,人們對兩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看成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或者看成是兩種教育方法;只是對目前基礎教育中的弊端的概括,等等。實際上,這反映了一個對于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定位。顯然“,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某些方法與內容的對立,關鍵在于它們的目標所指。換言之,這里的是兩種教育價值的對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應該是一種教育價值觀的轉變。前者以應付考試,進行選擇作為基礎教育的價值取向,而后者則是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價值取向。也正是由于它們屬于這種教育價值觀的對立,因而在具體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和內容以及各種手段上的同異就很難成為它們之間對立或不對立的理由,如同考試完全可以服務于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一樣。由此,我們實踐中也完全可以運用已有的各種教學理論、方法和手段來實現素質教育,從而避免由于強調素質教育對已有各種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排斥與否定。
三、素質教育與課程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學校教育的促進功能,而應試教育強調的則是學校教育的選撥功能,素質教育要解決的是使學校的促進個人功能和選撥功能達到一種適度平衡。如何把素質教育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學校的辦學習思路和學校改革的運作機制,如何構建素質教育的課程,以及對教師的要求等等。
第一,轉變觀念,學校的課程要堅持教育的全面性,按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教育,而不是少數學生的選拔性教育;重視課程教育的育人功能,由此實現其一系列社會功能;強調課程教育在提高學生素質以對社會長遠發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
第二,從各種制度建設和完善上保證素質教育的落實,包括整個程課教育制度,學校本身的制度等等。
第三,改革和完善課程教育的評估標準與方式,特別要改變以分數、成績或聽話與否劃分“好學生”與“壞學生”簡單化思維方式與做法,以及完全將學生分數作為評估教師教效果與做法,以及完全將學生分數作為評估教師效果的標準。由此,形成比較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第四,教學方式的改變,包括教師行為模式的變化。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核心 內涵
通過參加中職職業教師培訓,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兩大內涵"高中階段文化基礎教育"和"初等職業技術水平的職業教育"有了更深刻而理解,面對即將興起的新一輪中職課程改革大潮,一些人態度悲觀,認為隨著基礎教育生源總數的逐年減少,普通高中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中等職業教育的總體規模必然漸趨萎縮,故而心存"課程改革何益"的疑慮。其實不盡然,為打消此種疑慮,在此有必要認真探討"中等職業教育"的內涵。
一、中等職業教育的兩大內涵
"中等職業教育"這一名稱中"中等"一詞的含義一般理解為中等文化基礎教育,具體為"高中階段文化基礎教育"(《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育部教職成[2000] 2號文件)。也有人以為"中等"二字意指中職教育培養的是"中級專門人才"。但由于目前絕大多數中職專業以"初級專門人才"(即具備上崗資格的初級技術水平的工作人員)為自己的培養目標,并且專門人才的水平等級應在本類人才內部區別(如會計中的初級、中級、高級,工程師中的助工、工程師、高工等),不應引入企業人才類別的概念。同時隨著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教育的發展,多數企業已不再將中專畢業生直接錄用到技術員崗位,因而此種理解不被普遍接受。
"中等職業教育"中的"職業教育"屬性似乎顯而易見,但仍有必要在與一些相關概念的屬性區別中加以明確。
首先與"職業技術培訓"的區別。職業技術培訓一般內容單一,著眼于專門職業技術知識的介紹和專門職業技術技能的訓練。而職業教育則從屬于教育,它不僅介紹職業知識、訓練職業技能,而且注重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初中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教育部教職成[2000] 1號文件)相對職業技術培訓來說,"職業教育"的內容要豐富得多,它著眼于人在職業活動方面的全面素質的提高。
其次與基礎教育階段"職業教育"的區別。我國目前基礎教育階段所涉及的職業教育內容很少,但國外(如美國)基礎教育中很早就設置了職業教育的內容。比如,小學就有大量的職業介紹,國家法定每年4月22日為"帶孩子上班日,這一天學校不上課,家長要把孩子帶到班上,使孩子了解成年人的職業生活和社會上的種種行業。中學里設置職業模擬課,增加孩子對職業活動的認識。(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此類職業教育包含在基礎教育的內容之中,目的是使孩子逐漸形成對社會職業活動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職業傾向,以便成年期的職業定向。有跡象表明此類設置在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中將有所增加。但是"中等職業教育"中的職業教育與此類教育有著質的區別?;A教育中的職業教育是以職業定向為目的的職業活動啟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則是職業定向后以取得上崗資格為目的的職業教育。
"高中階段文化基礎教育"和"初等職業技術水平的職業教育"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兩大內涵。中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相對于普通高中的教育種類,主要決定于它的職業教育內涵而非基礎教育內涵,因而可以認為,"職業教育"是奠定中等職業教育根本屬性的核心內涵。
二、兩大內涵形成、長消、對立統一的決定因素
中等職業教育的兩大內涵各有其形成原因和決定因素,而兩者相互聯系、統一在中等職業教育這一概念中也事出有因,其內在的必然性是教育內容上的銜接關系。在現代社會中,基礎教育無法滿足人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全部教育需求,必要的基礎教育之后,人們總要尋求職業教育的幫助;同時絕大多數職業教育(即使是初級水平的職業教育)也必須以具備高中階段基礎教育水平為前提,學生如果不具備高中階段基礎教育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就難以進行專業課的學習。然而,中等職業教育中兩大內涵的聯系與統一,也有其外在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建國后40年我國、我市社會經濟發展以及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發展的特定情況,我國的初級水平的職業教育未必與中職高中階段的文化基礎教育相結合,而有可能與普通高中相銜接。特定的情況在特定的時間和區域內將兩大內涵聯系統一在一起,構成了中等職業教育這一特定事物,變化了的情況在變化了的時間和區域內也可能改變兩大內涵的聯系和統一,促成中等職業教育這一特定事物的變化和發展。
探討中等職業教育的內涵,不僅有助于我們區別與中職有關的各個事物,還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中等職業教育的特定現象。其實無論概念還是概念的內涵都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產物,人們探討概念內涵、探討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無非是要搞清楚自己與客觀事物的關系。中職教育姓"職"而不姓"基",普通高中基礎教育無論怎樣發展,都不可能取代中等職業教育。但是如果中職教育工作者不能在工作中棄舊圖新,加強內涵建設,自主發展,則有可能貽誤前程。當前正值興起的課程體系整體改革,正是中等職業教育加強自身內涵建設以求崛起、新興的關鍵舉措。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素質教育、幼兒教育、幼兒素質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人的素質要從小開始培養。所以,幼兒教育階段也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為其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全面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知識、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素質教育是有區別于應試教育的一種嶄新的教育模式,是鄭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目標。
根據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實際,對幼兒教育的要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必須順應潮流,下功夫抓好幼兒的素質教育,使幼兒在德、智、體、美幾方面全面發展。學校德育工作體系中明確提出了幼兒德育總目標: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科學的情感,幼兒素質培養的具體目標應是:啟發引導幼兒萌發初步的愛國家、愛人民、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積極情感, 培養誠實、自信、友愛、勇敢、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公正、勤儉的良好品德行為和習慣,培養幼兒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必需的態度,啟迪自立、競爭、合作、遵守社會規則等意識,為培養良好的心里素質,審美能力,健全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么作為以幼兒為主要教育對象的幼兒教師怎樣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觀點
素質教育強調,幼兒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有自己的種種需要和權利。教育者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發展潛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幼兒教育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以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提高。從教育內容上看,強調全面性和基礎性,培養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主張把學習和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孩子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
在教育中,我們特別要注意把班上每一個孩子作為教育對象,注意全面發展的教育不分割,要全面衡量孩子,不能以漂亮、聰明、聽話為標準,對待孩子的進步我們要變橫向對比為縱向對比。
二、將幼兒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幼兒素質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地培養,對幼兒的品德教育,要貫穿在一日生活活動中。
在平時一日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做到的,必須自己做好榜樣作用。如:在教育幼兒講文明、講禮貌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對幼兒有禮貌,幼兒問教師好,教師必須用親切的語氣回答"小朋友好"!遇見陌生人或參觀的家長,教師應熱情與之交談、打招呼,無形之中便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教師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使幼兒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好的發展。
這樣,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教學中使他們學會講文明、懂禮貌、尊重別人、樂于助人、不打人罵人、愛護公物,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
三、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
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但是從當前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看,眾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們的孩子從小便養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驕蠻、無禮”等不良道德意識和行為。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著名文學家老舍曾飽含深情地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過起碼有百位老師吧,但是對我影響最深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笨梢娂彝キh境是幼兒德育教育的基礎教育,也是最關鍵的教育。作為父母,不能把素質教育當做一句口號,而要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首先,父母要做到熱愛孩子與嚴格要求孩子的統一。家長經常堅持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說謊,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正確的要求,就能使疼愛變成促進孩子進步的動力。
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參見集體活動,多與同伴交往。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可以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各種社交技能,同時能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公平與合理,也能更客觀的認識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韌性、同情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要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應付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孩子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鍛煉意志品質,提高能力。
四、創設良好育人環境,開設德育主題教育 。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笨菰?、單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這將直接影響到教育的目的和結果。“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全面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除了口頭提醒、正面引導之外,還在環境方面下了功夫。通過環境的暗示來影響孩子,讓環境成為孩子的第三任老師。
關鍵詞:素質;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6-0078-02
一、素質教育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1.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偉大進步?!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再次提出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八浞挚隙ê兔鞔_了教育的本體功能和本體任務,表明只有發揮了教育的本體功能,才能發揮其社會功能;只有發展了人的素質,才可能培養出各種優秀人才。在改革開放以前,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的本體功能與本體任務被忽視,教育的其他社會功能也被忽視。改革開放之后,教育的社會功能得到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和肯定,但仍然沒有達到充分認識和重視教育的本體功能與本體任務的境界。這樣,在注重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時候,又過多地突出了教育的經濟功能,而忽視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忽略了教育只有通過培養出高素質的各種人才,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2.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素質教育的提出,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的現代化作為一種后發型的現代化,其相對優勢在于可以避免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走過的彎路,并直接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而這種優勢要成為現實,就必須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實施素質教育。只有這樣,才可能發揮教育在社會現代化中的巨大作用,而這也是我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真正含義。
二、素質與素質教育
什么是素質和什么是素質教育在教育界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我們可以從下列不同的角度探究素質和素質教育的內涵。
1.教育中所講的素質,是遺傳素質,它既是人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人們的知識、能力、品質等的獲得、發展和形成有賴于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但素質不是知識本身,也不是能力和品質本身,而是它們發展和提高的前提和條件。因此,人的素質主要指人區別于其他生命的“素”與“質”(因素與質地),即人區別于其他任何生命發展的潛在可能性,是人發展為人,是人可教育為人的物質前提、條件和基礎。目前社會上對“素質”一詞的使用很濫,什么軍事素質、政治素質、技術素質、道德素質……但教育界不可濫用。人的素質作為發展的可能性,并沒有什么軍事的、政治的等分門別類的素質,它們只是在人的作為發展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各種教育和訓練的具體結果。不能把素質與教育和訓練的結晶——社會職業的素質混為一談。
2.素質不是知識,但不能離開知識,素質不等于能力,但也不能脫離能力,素質是知識和能力的基礎,是人們自身比較穩定的、帶有原發狀態的東西,對基礎教育有直接的影響。從基礎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人才的基礎教育,而不是人才教育。
3.素質這個概念,過去更多地指人生理、心理的狀態,但現在具有了較多的社會因素。因此,素質教育實際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就是要抓住最基本的東西,不要弄一些“花架子”。
4.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具體化和進一步發展。它是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學生身上,就是以學生為本位,強調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個性發展。
5.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活動。
6.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激活知識;它不是簡單地把學生當作認知體,而是作為生命體;它注重全體而不是部分,并以全面發展取代片面追求。
人的素質是反映人的各方面基本狀況的一組指標,并成為人們接受教育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素質”本身就不能被認為是一個單數概念,而必須被看成是一個復數概念。素質教育因而便具有了兩方面的意義:其一,通過教育和環境對因素的影響,使這些素質得到發展;其二,不斷改變這些素質之間的關系,優化其結構,使其獲得新的功能和發展。
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綜合地看,教育中的素質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它是教育的基礎與條件,是受教育者通過教育使身心得到發展的重要前提。離開了人的素質這一發展的可能性,根本談不上教育。同時,素質又是基礎教育的目的,換言之,基礎教育正是力求發展和提高人們的素質。第二,人的各種素質既是同一的,又具有差異的,而且,每個人自身的素質也是不同的。第三,素質是人們自身中具有穩定性、潛在性的某些因素,但它并非是一成不變或不可捉摸的。它可以通過教育與環境的影響得到變化與發展,并且可以通過能力與知識等表現出來。
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實際上體現了教育理論界長期爭論的有關教育的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問題。所謂“應試教育”的“試”,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對個體的要求,體現了一種社會選擇的標準與尺度。所以,可以認為“應試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片面強調社會本位,忽視個性發展的教育模式。相反,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個性教育,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它要求以個體的自身發展及其要求作為教育的基礎和出發點;其二,由于重視個體的發展,它也必然是一種有差異的個性教育。當然,這種素質教育并不排斥社會的要求,它是個性發展與社會要求相統一的教育。這也恰恰是現代社會對現代人的基本要求。
不難發現,在種種關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的觀點中,人們對兩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看成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或者看成是兩種教育方法;只是對目前基礎教育中的弊端的概括,等等。實際上,這反映了一個對于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定位。顯然,“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某些方法與內容的對立,關鍵在于它們的目標所指。換言之,這里的是兩種教育價值的對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應該是一種教育價值觀的轉變。前者以應付考試,進行選擇作為基礎教育的價值取向,而后者則是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價值取向。也正是由于它們屬于這種教育價值觀的對立,因而在具體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和內容以及各種手段上的同異就很難成為它們之間對立或不對立的理由,如同考試完全可以服務于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一樣。由此,我們實踐中也完全可以運用已有的各種教學理論、方法和手段來實現素質教育,從而避免由于強調素質教育對已有各種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排斥與否定。
四、素質教育與課程教育的關系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并強調: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個根本性問題,廣大勞動者和優秀人才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關系到我國在21世紀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一所學校辦得好壞,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與這所學校校長的素質和教師文化專業水平、理論素養、道德修養、教學技能有關。一個企業發展得好壞,與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有關……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主要目的的違反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模式。它根生于小農經濟和我國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的基礎之上,長達1300余年,根深蒂固,影響極深。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雖有所扭轉,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基本學制仍沒有根本的突破。
要轉變它,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是應試教育思想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學校的一切工作圍繞升學轉。為了升學,課程可以偏開;對學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評價可以偏項。應試教育是一種痛苦的教育,使學校、學生、老師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背著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種應試蜂涌而至,給老師和學生壓得沒有“喘氣”的機會。應試教育偏離了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背離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嚴重摧殘了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縮。國家教委三令五申,強調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屢禁不止,均與應試教育有關,給我國的基礎教育帶來嚴重后果。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按照教育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完整結合。
素質教育立足于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和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著眼于教育的長期效應,把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活動的整體性和學生發展的多樣性。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主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不同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它特別強調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促使學生全面、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應試教育把學生完全置于被動地位,以過重的課業負擔、無休止的題海戰術、頻繁地考試排隊來提高分數,提高升學率。性質和目的不同素質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教育基礎,以提高素質為目的的育人,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全面性、和諧性、基礎性等特點,重視學生良好個性培養,是對社會的發展負責。應試教育是淘汰選拔的教育,以汰劣來“選才”,面向的是少數尖子學生,它把逐級升入高一級學校當作出發點和唯一的目的。教育的內容不同素質教育是全面的結合的完整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品德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素質。
應試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片面性,怎樣考就怎樣教,怎樣教就怎樣學。是以是否有利于升學為取舍依據,一味地抓智育,不顧其它。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培養的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都能得到和諧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應試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的虛假性,為了應考暗渡陳倉,用教師的能力代替學生能力,以分數為唯一標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素質水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培養社會主義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是著眼于社會發展的長期效益的;后者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目的,不顧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忽視社會發展需要的短期行為。應試教育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相當的影響,要真正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軌道,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育環境等,但至關重要的是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根本的,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力求實現“四個轉變”、“四個確立”、“四個統一”和“五個堅持”。要實現思想上的“四個轉變”“四個確立”,即:轉變基礎教育單純為升學服務的目標觀念,確立基礎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提高民族素質服務的目標觀念;轉變唯升學是人才,唯升學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才,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念;轉變分數掛帥,以分數看學生,以升學率論英雄的教育質量觀念,確立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個性特點充分發展的質量觀念;轉變愛有差等,只對少數學生升學負責的施教觀念,確立愛無差等,對每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施教觀念。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四個統一”和“五個堅持”,即:一是社會需要與個體發展的統一;二是群體目標和個性發展目標的統一;三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統一;四是教育結果和教育過程的統一。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做到五個堅持:即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素質,為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作用,必須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必須堅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態平衡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表現為階段性、連續性和漸進性等特點,必須堅持教育目標的層次要求,以便做好統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發展個性;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賦予了新的內容,教師在評價學生上,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學生,以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心態。改革勢在必行,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我們只有用堅持改革的實際行動,才能迎接新的更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