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6:41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智慧農業;農業生產;商洛
一、發展智慧農業的背景
“農業興則國強”,可見農業興衰關系到國之根本,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農業的發展備受關注。黨的十要求,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新四化”同步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當前涉農部門及信息化機構面臨的一大重要任務。同時,十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任務,表明了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發展智慧農業,只有在智慧農業的堅實土壤中,才能成就美麗中國夢。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及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同時,智慧農業可以實現更完備的信息化基礎支撐、更透徹的農業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數據資源、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貼心的公眾服務。智慧農業與現代生物技術、種植技術等高新技術融合于一體,對建設世界水平農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許多省市開始發展智慧農業并出現了許多成功案例,如中國移動山東公司打造智慧農業品牌,積極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的應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農業智能管理平臺,幫助農民實現專業化、精準化的農業生產管理,以信息技術助力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為農業生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江蘇宜興市新建鎮新建村,“物聯網”技術則應用到養殖業領域,蟹農們用手機能隨時隨地了解養殖塘內的溶氧量、溫度、水質等指標參數,并操控自動投喂機按預先設定的間隔時長喂食,智慧農業切切實實為當地的蟹農們“養”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國率先啟用“3G智慧農業——移動物聯網信息化應用平臺”,該平臺分為3個層次。信息采集層靠安裝在大棚內的傳感器采集信息,信息傳輸層利用無線網絡將采集到的信息傳輸到電腦、手機等終端,信息處理層則將用戶的處理指令反饋到大棚中,實現了農業的智慧發展。商洛市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城市,耕地面積剛性減少,農產品市場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保障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抗災減災能力低的問題更加凸顯。加之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導致產業化水平低,農村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問題嚴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轉難度大,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這些現狀和問題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實現農業轉型發展,發展現代農業與智慧農業。筆者結合商洛市地方實際情況,分析商洛市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一些應對策略,為商洛市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經濟基礎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農業發展比較緩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引導不夠
商洛市出臺了促進農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設立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形成和構建了持續加大農業投入的保障機制,為激活生產要素,調動社會主體投入現代農業增添了動力。尤其近幾年來,商洛市生態農業發展較快,建立了一批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示范園區。然而,商洛市現代農業,尤其是智慧農業的發展卻相當滯后,政府缺乏智慧農業發展整體規劃方案,缺乏智慧農業發展的鼓勵性政策。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夠
近年來,商洛市不斷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并不斷向農村延伸,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條件。但是,商洛市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普及水平仍舊不高。各大運營商的3G、4G無線移動網絡在農村仍然不能全覆蓋,農民家庭戶均擁有的電腦數量仍然不高,農民信息消費支出大大低于城鎮居民。同時,智慧農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各種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術人才缺乏
與傳統農業不同,發展智慧農業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性農業技術人才和農民隊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差,科技創新意識和推廣應用能力不強,發展智慧農業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較缺乏,農民的信息技術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組織化程度較低,市場競爭力差,對農民群眾的信息技術的培訓力度都遠遠不夠。
三、商洛市智慧農業發展應對策略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商洛市地方實際,提出商洛市發展智慧農業的應對策略,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進商洛市智慧農業的發展。
(一)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
政府應強化對“智慧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和整體規劃,以政策杠桿撬動效益農業,明確智慧農業的重要地位、發展重點、發展模式、發展階段和預期效果。出臺推動智慧農業大發展的各種鼓勵性政策,并設置專項資金實現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升級,推動智慧農業大發展。
(二)加強信息化和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村信息化和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農村地區通信和網絡基礎條件,提高電腦的普及率,擴大3G和4G網絡的覆蓋范圍;加大智慧農業所需的無線傳感器、無線基站和傳輸設備等硬件設備和軟件投入,為推進智慧農業的發展和普及打下堅實的硬件基礎。
(三)加強農業信息資源建設
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強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規范和統一農業信息資源標準,完善涉農信息的交流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整合土壤檢測體系、土壤分析體系、作物生長監控體系、灌溉監測體系、作物個體生長監控體系、專家分析系統和智能決策等涉農系統,加強本地農業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整理和智能決策,形成多部門聯動、一站式服務模式。建立市、縣、鎮和社區四級農業生產決策指揮調度中心和農業專家智能決策系統平臺,加強農戶需求的多樣化研究,完善有關農產品生長和流通等數字化模型,實現數據處理與用戶群個性化需求的有效對接,為智慧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
(四)重視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
智慧農業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控制等現代信息技術,因此信息技術是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巨大。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的推廣,重視農業栽培技術的應用,重視計算機控制技術的推廣,重視網絡應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重視信息管理技術的推廣,加大對農作物監控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宣傳,真正地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流通的過程中,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
(五)加強智慧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隊伍建設
對于各級政府部門,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既懂農業又懂信息技術的農業技術人才和農民隊伍,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門要不斷完善和升級現有的村鎮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利用農村遠程教育平臺和互聯網,建立專門的智慧農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和培訓網點,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務力度,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科技培訓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率,提高培訓質量,保證信息化農業人才隊伍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結語
筆者探討了商洛市發展智慧農業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提出應對策略,為商洛市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農業的實施,加快了傳統農業產業升級,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對其他地方智慧農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作者:趙建華 劉寧 楊煜琛 單位:1.商洛學院數學與計算機應用學院 2.商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高興明.黨的十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農業,2013(1):1-4.
[2]《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農業農村有關重大問題研究》編寫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農業農村有關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3]焦泰文.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學習十報告的一點體會[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農業[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聯網與智慧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6]楊大蓉.中國智慧農業產業發展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4(4):1-2.
[7]劉長文.山東移動打造“智慧農業”探出高效富農之路[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4(4):29-32.
關鍵字: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
一、農業與農業經濟
傳統農業是指通過培養生產植物和養殖動物而獲得食物和工業原料的產業,其對象是植物或者動物,人們通過發現和利用動植物生長的規律,經過人工培養獲取人們所需的物質。
農業經濟是關系國民生計的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將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發展中是大勢所趨,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經濟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農業和農業經濟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如何發展現代農業,使農業的發展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全世界關心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何況,農民數量仍占我國總人口數量的大多數,就更顯示了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怎樣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遇到的瓶頸發展農業經濟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目前我國農業經濟遇到的問題
(一)農業資金投入少,基礎設施嚴重落后
我國農業地區較分散,很多農業產區分布在偏遠的山區,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有很多農業基礎設施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針對農業投入的體系。農業投入一般有三個主要方式:農民自己投資、市場投資以及國家投資。農民投資能力嚴重有限;市場投資的企業少、規模小,不能為農業發展帶來很大的幫助;國家財政投資因各地財政狀況不同,可以投資的農業基層項目少且質量低。
(二)農民專業知識欠缺,市場信息閉塞
我國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農業科學生產的農民少之又少。加上現在氣候變化多端,對農業種植要求提高,僅靠過去的種植方法無法應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其次,市場對農產品質量和數量要求也大大提高,農民不懂科學的種植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和數量上很難做到平衡?,F代農業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自給自足,要想提高農業發展就必須發展農業經濟,市場決定生產,農產品生產也要靠市場決定,農民種什么,不能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勵,要多關心市場動向。但是我國目前的農業信息化工程建設嚴重缺乏,加上現在市場瞬息萬變,農村市場信息又嚴重閉塞,農業發展不能很快適應市場。此外,一些地方在進行結構調整時,沒有透徹研究市場規律,導致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能力大起大落,給農民帶來很大的損失。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勢不可擋。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小規模的生產經營方式導致農業生產習慣難以改變,生產技術難以提高。我國城市工業產業化近年來發展飛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已經嚴重落后于工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主要表現為: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業生產規?;潭鹊停笮娃r產品加工企業少,進行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多、深加工企業少、農產品增值率低,龍頭企業少、標準化生產依舊停留在初級階段。此外,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進行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直接面對市場,抗風險能力低,一旦市場發生變化,農民損失慘重。
(四)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
我國農民數量多,但是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鄉二元制使得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差距大,農產品和工業品的價格差距過大導致農民經濟收入少但生活負擔重,很多農民為了養家不得不進城打工,有關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城市中的農村流動人口年輕化程度高,大多為80、90后,這些流動人口大多處于結婚生子的年齡階段,生活壓力大。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居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農民工外出務工大多帶有盲目性和自發性,對勞動保護和合約簽訂懂的少,因此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如:工資拖欠、工傷處理、工作時間不合理等等問題不知道怎樣解決。
(五)農業科技推廣難
農業科技推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由于我國農業地區分散,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資金欠缺等原因,使得農業科技在農村推廣困難。當然,農業科技的推廣過程是需要循序漸進的,由于我國目前缺乏相應的體制管理,導致農業科技的推廣進程緩慢。很多農民不懂得合理使用農藥、種子和施肥,缺乏正確指導,結果花費很大力氣卻成效甚微,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
三、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視,通過引導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市場資金投入、引入工商業部門的管理和市場機制,建立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把農業發展逐漸引入到“工業化農業、科學化農業、集約化農業、市場化農業、社會化農業”的道路上。鞏固農業經濟的基礎地位。在農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種子工程、動植物防疫體系、農業信息網絡等工程的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此外,加大對農業相關政策補貼,提高農業服務水平,推進農業示范點、示范區建設,摸索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二)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伴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發展也要緊跟時代,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設置農業經濟發展機構,聘用專業知識過硬有服務農業經濟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發展運行新機制;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并鼓勵企業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發力度,創新農業產品品種和生產;建立農作物以及畜禽優良品種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廣體系,幫助農民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建立科學技術進入農戶工程,利用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幫助農民,提高農民的專業素質,推進高科技農業持續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減少勞動力,降低勞動量,釋放多余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增加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循環經濟發展一直被人們關注,農業的生態循環發展也正在被重視和推廣。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態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經濟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把農業經濟和自然資源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經濟向科學轉型,以生態循環理念為基礎,堅持資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約開發和及時保護,做到環境污染及時治理、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成本投入、清潔生產,全面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圍繞“三農”,做到農民素質提高、農村村容清潔、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好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項目建設,加強交流學習,不斷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機制,為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好服務。
(四)加強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產業二字,要做成產業,就需要鼓勵扶持農業經濟龍頭產業,通過龍頭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設,隨時保證農產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動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朝優勢地區集中,減少運輸成本,節約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其次,政府引導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和推廣,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擴大農業生產輻射面,增強農業產業化對農業經濟的帶動,將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推向有組織、有規模的市場經濟中。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要以龍頭產業為中心,推進龍頭產業的集中化,形成規模,讓這些龍頭產業發展成為設施配套、上下承接的產業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此發揮其規模效應。同時,要強化這些企業的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和質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大國,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伴隨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的發展也應該緊跟步伐,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雖然現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遇到瓶頸,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些問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抓住科技快速發展的機遇,結合實際,解決問題,鞏固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促進我國社會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小翠.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張萬愛.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3(10).
關鍵詞 農業發展;成效;問題;對策;安徽界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311-01
近年來,界首市通過政策扶持、典型培育、龍頭帶動、特色引領等措施,實現了農業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界首市的農業、農村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及制約因素。如何實現農業規模化、現代化,是當前界首市農業發展工作中的首要任務[1]。為此,就界首市近年來農業農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1 取得的成效
1.1 農業連續增收,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糧食生產一直是界首市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工作,2013年界首市小麥收獲面積3.5萬hm2,平均單產7 560 kg/hm2;玉米收獲面積2.64萬hm2,平均單產8 680 kg/hm2,繼續穩居阜陽市糧食單產第1位,實現了“十連豐、九連增”。近幾年來,界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呈現連續增長的態勢,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 460元,突破8 000元大關,超過了預期目標,較2012年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的連續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界首市在農業發展上取得的成果。
1.2 農村土地流轉率大幅增加
截至2013年底,界首市耕地面積共有3.87萬hm2,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2.72萬hm2,其中2013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32萬hm2,已流轉土地占耕地總面積的70.3%,遠遠高于全省28.7%的平均流轉水平。土地流轉呈現出主體多元化、面積規?;?、形式多樣化、時間長期化的特點。
1.3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界首市現已形成以葡萄場現代農業示范園為核心的邴集鄉蔬菜種植基地、蘆村鎮中藥材種植基地、新馬集鎮經濟林基地;以光武鎮、大黃鎮為中心的綠化苗木種植基地;以東城、潁南街道、陶廟鎮為中心的蔬菜、馬鈴薯種植基地;以代橋鎮、顧集鎮為中心的草莓種植基地;以磚集鎮、王集鎮為中心的大棚西瓜種植等基地。種植專業化基地的建成發展,實現了界首市合理優化種植業結構的目標。
1.4 農產品加工發展突顯
界首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95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8家、市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41家,糧食商品轉化率達70%,肉類加工轉化率達53%。2013年完成銷售收入3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14億元。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2.3萬hm2,通過認證無公害蔬菜、甘薯、大豆、馬鈴薯6個、綠色食品2個。市級園區農產品加工園被批準為省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投入不足
界首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現狀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農田的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不齊全,利用率較低,且保養不夠,有一定程度損壞。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配套監管工作存在不足。全市的高標準示范化農田較少,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盡管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界首市在農業發展上的財政投資力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夠,與周邊縣區相比較,還留有較大的工作空間。同時,民間資本對農業的投資也缺乏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的發展速度。
2.2 農民生產技術薄弱,組織化程度偏低
界首市農業人口63.3萬人,其中勞動力人口37萬人,外出務工人口約18萬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嚴重,新技術、新農機推廣應用存在較大困難。盡管近幾年界首市高度重視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但因生產人員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新知識能力不足,農業新技術難以落實,農民的整體生產技術水平仍較低。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緩慢,規模較小、實力不強,對農民高效生產的帶動能力差。在農業生產協調方面,所提供的服務也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有限[2-3]。
2.3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界首市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市場化需要提升,農產品市場信息傳遞滯后。而且農業產業鏈聯系不緊,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足,與農民聯系互動較少,沒有形成龍頭企業進市場、帶基地、聯農戶、促增收的良好格局。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盡管加大了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忽視了培育農業產品品牌,忽視了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開發扶持不到位,從而造成沒能形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導致農業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產業結構仍存在一定問題。
2.4 土地流轉缺乏風險防范機制
土地流轉面積的快速增加,對界首市土地流轉的風險防范提出較高的要求。由于土地流轉的雙方主體存在一定的水平限制,但政府對風險控制的關注度不夠、相關政策制定和宣傳工作不足,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不健全、服務水平不高、滿足不了土地流轉的需要,造成土地流轉存在較大風險。
3 對策
3.1 加大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
針對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制訂相應的惠農促農政策。在基礎設施方面,應劃撥專項的財政資金來保障農田的持續生產。在項目引進開發、技術引進方面的工作加大力度[4]。有計劃地引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但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目前都處于起步階段,資金需求量較大,融資能力較低。政府可通過創新,建立農業投資公司或農業擔保公司,開展在地作物、經營權抵押試點,采取貼息、擔保等方式,拓寬對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大戶、合作社的放貸渠道。
3.2 培養新農民,發展新型經營模式
農業產業升級,新型經營模式的發展是關鍵,而新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主體??梢詫r民進行統一、定期的農業知識培訓和新技術培訓,與廠家合作引進技術員駐點來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政策、稅收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促進新型農業組織的發展,進一步提升新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市場競爭力。
3.3 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程度越高,農業產出的附加值越高,農業才能夠良好的持續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通過農業生產項目的計劃實施,可以控制產業結構的組成部分,是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方法。通過對農業特色產品的培育,來提升優化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程度[5]。
3.4 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
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必須經農戶自愿提出申請、自愿簽訂書面流轉合同,村級審核同意,鄉鎮登記備案并依法鑒定3個環節;規范土地流轉合同,土地流轉合同要使用統一的流轉合同文本,保證合同條款清晰、手續完備、內容齊全、權責明確;規范土地流轉行為,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由農民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流轉收益必須歸農民所有,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和土地農業用途。流轉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剩余期限,相關機構同時建立完善土地檔案,妥善處理土地流轉糾紛,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活躍土地流轉市場。
4 參考文獻
[1] 王慧.界首市農業規模經營現狀、成效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55-57.
[2] 毛孟毓,鄧德平,張尚豪.淺析安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成效及存在問題[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32-34.
[3] 李慶江,馮忠澤.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成效及問題和對策[J].中國蔬菜,2007(12):1-3.
關鍵詞 低碳農業;特征;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321-02
農業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即刀耕火種農業發展階段、傳統的農業階段、現代化的農業階段。高碳農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1],但低碳農業是建立在自然環境良性循環之上,在發展過程中注重保護環境,并把資源節約、減少能耗排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農產品,使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現如今,世界各國都在關注著氣候變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2]為全球所認同。農業也不例外,隨著機械化和規?;陌l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農業生產更加緊密。既有農業自身活動的投入品,又有工業品,如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整個過程都與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有關,因此只有發展低碳農業,農業生產才會發揮更大的潛力。
對中國來說,農業是基礎產業,它是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中國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積極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
1 低碳農業的特征
1.1 低碳農業是低排、少取、偱環的農業
低碳農業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以能源消耗最少、排放最少,最終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3]。高碳農業是對農業生產廢棄物沒有合理充分利用,對農業生產資料如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浪費。
1.2 低碳農業是一種高效農業
低碳農業不僅追求低碳,更追求高效,低碳農業是開發新技術,推廣應用新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高效農業。
1.3 低碳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低碳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是以實現人類的長遠發展為目標,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保證后代人的發展需求;既要降低農業生產中的生態成本,又要實現農業的最大產出。
1.4 低碳農業是安全性農業
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既是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又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碳農業恰恰相反,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又大大地威脅了全球的生態安全。
2 低碳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生產方式不盡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較大,占世界第3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的1/3,自然資源嚴重不足且利用率較低[4],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也是制約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石油燃料的燃燒是碳排放的第一大來源;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使耕地面積逐漸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日益嚴重。二是農業施肥方式不合理。大量化學肥料的使用,土壤中有機質減少,農田土壤退化,病蟲害頻發,造成了整個生態系統脆弱?;实牟划斒褂?,加劇了溫室效應。三是農業灌溉方式不當。我國有效水資源利用多數并未采用節水灌溉方式,導致了水資源短缺。同時,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也導致一部分水資源被污染。地下水的不合理使用和過度開采,不僅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且加重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
2.2 農業廢棄物數量大,循環利用率低
農業廢棄物包括規模化養殖產生的糞便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等,在我國傳統生產模式中把養殖業和種植業分割開來,生產環節單一。農業秸稈除一部分還田外,還有一部分被當作廢棄物焚燒,一方面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另一方面大大浪費了資源。據安徽省有關資料記載,全省逾4 000萬t秸稈中,秸稈的15%被還田,29%被用于燃料,10%用作堆肥、飼料或工業原料,還有近45%的秸稈資源沒有被利用,被田間燃燒或丟棄[5]。另外,農業規?;B殖產生的大量糞便加以處理需要增加成本,任意排放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增加。因此,農業廢棄物的不加處理的排放,一方面破壞了土壤結構,耕地質量下降;另一方面增加了水體污染和碳排放。
2.3 農業生產廢氣的任意排放
農業機械化的使用也成為碳排放的重要方面,在玉米、小麥和水稻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機收和機耕超過了80%,基本上實現了全程生產機械化,在大氣中甲烷含量中農業排放甲烷占80%以上,水稻和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由于農用機械的排放標準低于城市用車輛,油品質量較差,因此農機氣體的排放成為農村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2.4 農村缺乏固碳減排技術支撐.
對于秸稈還田及資源化利用[6]、沼氣技術、堆肥技術、稻田生態養殖、低毒低殘留農藥的研制、農業節水節能技術、化肥的高效利用、農作物的改良等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農村固碳減排、節能減排的技術力量仍然薄弱,循環農業生產模式的普及任重道遠,關鍵性技術仍未得到突破,尚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需求。
2.5 地方政府在推進低碳農業發展中職能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政府的職能為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經濟職能,經濟職能是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監督其執行,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良性發展。有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積極發展相關見效快的產業,對農業的發展不夠重視,對農業的資金扶持、科技支持、政策支持遠遠不能滿足低碳農業的項目建設和開發的需要,在低碳農業發展中政府未能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3 低碳農業發展對策
3.1 加強宣傳,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完備的政策法規體系
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如電視、網絡,對低碳農業的發展技術、扶持政策、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行宣傳。低碳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調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農業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發展體制,為低碳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輿論氛圍。
各級政府盡快出臺低碳農業發展相關地方法規和條例,從而制定低碳農業發展融資優惠、稅收優惠,促進企業自主進行低碳農業的技術研發投入、農業清潔化生產、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對于高碳農業發展在稅收上加以限制,如征收垃圾稅、生態稅、資源稅等,用于低碳農業發展和生態補償。
同時,各級政府在制定低碳農業相關政策時,應超前謀劃,積極應對,適時行動,逐步完善低碳農業發展決策咨詢服務體系,全面提高政府科學決策和協調能力,引領相關部門聯動共同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使低碳農業得以健康、快速發展。
3.2 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低碳農業是一種始終貫徹生態理念的農業,是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和諧發展,從開墾、種植、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到收獲全過程等[7]。如合理利用農家發酵肥,農家肥肥效長、無公害,既減少了豬糞、雞糞對農村生活環境的污染,又滿足了實現低碳耕作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產品產量和改善了產品品質,改良了土壤的結構;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應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節能農業、節水農業、有機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一是發展循環農業。循環農業是一種資源投入最小、自然資源利用最大化[8]、污染最少,形成農業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模式。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生態化”的原則,大力推廣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村戶用沼氣建設、養殖廢棄物、秸稈、用過的農用薄膜等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如在畜牧區推進畜禽糞便利用沼氣工程;在糧食主產區推廣利用秸稈發電、秸稈還田、秸稈經過處理后喂牲畜等;在稻米加工區推廣稻殼碳化后制造高效燃料。二是發展節能農業。宣傳推廣節能技術,減少能源的消耗。推廣高效、集約、生態畜禽養殖技術,使飼料的投入產出比得以提高,能源消耗降低;利用太陽能建造溫室大棚和種植反季節蔬菜;開展平衡施肥和測土配方施肥;推進少耕或免耕等保護性耕作,建立節能、生態、高效的耕作制度;利用地熱資源和太陽能來調節畜舍溫度,降低能耗;加快秸稈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等的利用。三是發展節水農業。目前我國傳統農業栽培技術落后,管理模式粗放,水利設施落后,水資源浪費現象非常嚴重。應積極采取以下措施:推廣節水、低碳的農業種植技術,改變大面積傳統的灌溉方式,開展滴灌灌溉方式,推行節水灌溉技術,推行深松、深施肥等施肥技術和免耕等保護性耕作制度,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提高有機肥比例,增強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加大對灌溉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減少灌溉中的水分消耗。如玉米推行穴灌和溝灌技術;水稻應大力推行“曬、淺、濕”技術,改變大水漫灌的習慣;小麥推行窄短畦地面節水灌溉技術。四是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是綜合運用傳統的農藝措施和科學的管理理念,把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農產品質量聯系起來,既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碳能源的使用,又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壓力。有機農業是以有機物質自我循環為基礎,不使用生長調節劑、農藥、化學、飼料添加劑,利用物理方法、生物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使用有機肥進行土壤培肥,能保持穩定、持續生產的農業。許多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小規模的有機化生產,生命力更為強大。
3.3 加強政策扶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發展低碳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自發的產生、形成[9],不僅要有資金的投入、相關行業、部門的協調和懲罰機制的建立,更要有法律法規的保障、標準的統一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積極引導低碳農業發展,為發展低碳農業營造良好氛圍。建立低碳農業交流合作的資本、人才、科技等平臺,打造低碳農業品牌。二是加大對低碳農業技術研發投入,為發展低碳農業提供科技支撐。對發展低碳農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和支持沼氣、森林碳匯、秸稈還田、使用有機肥和畜禽糞便資源化處理等項目,特別是給予沼氣池建設財政獎勵。同時,加大田間道路、農田水利、土地整理、污水處理等投入,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和示范指導。三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發展低碳農業激勵約束體系。如節能法、環境污染法、清潔生產法和相關政策、管理體系等。并建立低碳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依法保護草原、農田,控制開墾生態脆弱區域,保護生態環境[10]。
4 參考文獻
[1] 許廣月.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學家,2010(10):72-78.
[2] 張莉俠,曹黎明.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103-106.
[3] 郭煇,張術環.我國發展低碳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途徑研究
[J].農業經濟,2011(9):18-19.
[4] 徐慶國,劉紅梅,黃豐.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探討[J].作物研究,2010,24(4):224-226.
[5] 何婷婷,張麗瓊.安徽省農業碳排放現狀及低碳農業發展路徑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5):30-34.
[6] 黃璜.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作物研究,2010,24(4):215-217,223.
[7] 余新華,烏東峰.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探討[J].作物研究,2010,24(4):232-236.
[8] 魏仕騰,余貞備.試論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緊迫性及對策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4):1-2,49.
【摘要】介紹了低碳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改變施肥結構、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發掘新型農業能源等對策,以期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對策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有些地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洪澇、冰雹、高溫天氣等)的頻率與強度加劇,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溫室氣體CO2所致。基于這種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和農業部門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為逐步降低農業生產中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1]。
1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從2003年開始化肥農藥使用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化肥中氮、磷、鉀肥主要生產原料為天然氣、煤炭、重油、磷礦石、氯化鉀礦粉等,其生產過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氣、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導致農業生產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據調查,2003―2008年水稻用藥次數從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達16次/季,稻田農藥成本從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學農藥占總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養殖業畜禽糞尿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魚塘、農田占97.2%;使用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的只占2.8%。三是秸稈隨意丟棄現象普遍,大面積露天焚燒量占總量的10%,導致空氣中煙塵、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濃度的急劇增加,影響大氣和水體質量,對人民生活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四是隨著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科技化發展,農業機械使用面積越來越大,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導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
2.1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廣秸稈還田,擴大冬季綠肥種植。綠肥不僅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其還能有效利用農田殘余化肥,減輕污染,改善土質,增加生物覆蓋,減少耕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產秸稈18 t/hm2計算,相當于尿素195 kg/hm2、鈣鎂磷肥90 kg/hm2、氯化鉀135 kg/hm2。據調查,冬季種植綠肥田翌年水稻產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節本增收1 389元/hm2。推廣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田間試驗表明,采取秸稈還田的田塊一般可增產3%~5%。二是引導積造農家肥。農家肥積造占用場地少、簡單便捷,整個過程基本沒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美化農村環境,還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西方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過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學等,都會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過對農田環境監測,以大量采樣數據為基礎,經專家系統探研出最優的配肥結構,減少單質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質量。四是推進綠色植保。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生態環保安全的綜合措施,以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2.2建設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以機耕路為骨架、以田間道路為網絡,平整土地,達到排灌自如和農業機械操作便利的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積極推進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簡單松翻等措施,減少耕地翻耕,保護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墑情,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減少水土流失和節約能源,發展循環農業。一是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如種植-養畜-漁業、糧菜-林糧-果蔬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充分發揮人力、物力、空間、資源和技術作用,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一地雙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廣稻鴨共棲、稻魚共育、葡兔魚共養等立體種養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種養效益。二是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推廣運用雞糞喂豬、豬糞喂魚、沼氣發電、秸稈還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廣“豬-沼-燈-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為依托,采用先進技術,建造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形成物質與能源的良性循環[2]。
3開發農業生產新能源,促進低碳農業全面發展
農村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大量新能源增長點,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轉換技術進行開發,對低碳農業發展意義重大[3]。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進生態工程。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將太陽房、日光溫室或太陽能畜禽舍、沼氣池和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進行集成組裝,與農村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庭院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二是與養殖小區建設相結合,推進沼氣工程。要求各養殖小區及規?;B殖場,都要配套沼氣工程,有效地解決畜禽糞便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問題,實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三是與設施農業建設相結合,推進太陽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設太陽能日光溫室,通過人工光、溫、濕等調節,使農業生產不受自然氣候影響和限制,促進工廠化生產;利用太陽光熱轉換技術,使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太陽能取暖器等滲透農村生活;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轉換技術,將太陽能轉換為獨立的電能,用于農業機械、植保病蟲物理防治器材等,減少設施農業對石油的依賴[4]。四是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推進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稈能源,將其生成的氣、液、固態燃料直接作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處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產;開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種優質清潔柴油,已被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煉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須鞏固擴大油菜生產面積,保證原料供給。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因此,除應制定發展戰略、出臺扶持激勵政策外,還要加大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讓廣大民眾了解發展低碳農業的好處,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謝立勇,林而達.適應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農業技術潛力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6,27(3):161-166.
[2] 曾國揆,謝建.沼氣發電技術及沼氣燃料電池在我國的應用狀況與前景[J].現代農業,2006(8):14-15.
關鍵詞:低碳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對策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有些地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洪澇、冰雹、高溫天氣等)的頻率與強度加劇,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溫室氣體co2所致?;谶@種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和農業部門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為逐步降低農業生產中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1]。
1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從2003年開始化肥農藥使用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化肥中氮、磷、鉀肥主要生產原料為天然氣、煤炭、重油、磷礦石、氯化鉀礦粉等,其生產過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氣、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導致農業生產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據調查,2003—2008年水稻用藥次數從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達16次/季,稻田農藥成本從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學農藥占總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養殖業畜禽糞尿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魚塘、農田占97.2%;使用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的只占2.8%。三是秸稈隨意丟棄現象普遍,大面積露天焚燒量占總量的10%,導致空氣中煙塵、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濃度的急劇增加,影響大氣和水體質量,對人民生活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四是隨著農業生產的規?;?、科技化發展,農業機械使用面積越來越大,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導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對策
2.1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廣秸稈還田,擴大冬季綠肥種植。綠肥不僅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其還能有效利用農田殘余化肥,減輕污染,改善土質,增加生物覆蓋,減少耕地裸露,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產秸稈18 t/hm2計算,相當于尿素195 kg/hm2、鈣鎂磷肥90 kg/hm2、氯化鉀135 kg/hm2。據調查,冬季種植綠肥田翌年水稻產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節本增收1 389元/hm2。推廣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田間試驗表明,采取秸稈還田的田塊一般可增產3%~5%。二是引導積造農家肥。農家肥積造占用場地少、簡單便捷,整個過程基本沒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美化農村環境,還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西方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過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學等,都會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過對農田環境監測,以大量采樣數據為基礎,經專家系統探研出最優的配肥結構,減少單質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質量。四是推進綠色植保。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生態環保安全的綜合措施,以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2.2 建設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以機耕路為骨架、以田間道路為網絡,平整土地,達到排灌自如和農業機械操作便利的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積極推進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簡單松翻等措施,減少耕地翻耕,保護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墑情,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減少水土流失和節約能源,發展循環農業。一是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如種植-養畜-漁業、糧菜-林糧-果蔬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充分發揮人力、物力、空間、資源和技術作用,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一地雙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廣稻鴨共棲、稻魚共育、葡兔魚共養等立體種養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種養效益。二是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推廣運用雞糞喂豬、豬糞喂魚、沼氣發電、秸稈還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廣“豬-沼-燈-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為依托,采用先進技術,建造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形成物質與能源的良性循環[2]。
2.3開發農業生產新能源,促進低碳農業全面發展
農村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大量新能源增長點,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轉換技術進行開發,對低碳農業發展意義重大[3]。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進生態工程。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將太陽房、日光溫室或太陽能畜禽舍、沼氣池和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進行集成組裝,與農村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庭院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二是與養殖小區建設相結合,推進沼氣工程
。要求各養殖小區及規?;B殖場,都要配套沼氣工程,有效地解決畜禽糞便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問題,實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三是與設施農業建設相結合,推進太陽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設太陽能日光溫室,通過人工光、溫、濕等調節,使農業生產不受自然氣候影響和限制,促進工廠化生產;利用太陽光熱轉換技術,使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太陽能取暖器等滲透農村生活;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轉換技術,將太陽能轉換為獨立的電能,用于農業機械、植保病蟲物理防治器材等,減少設施農業對石油的依賴[4]。四是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推進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稈能源,將其生成的氣、液、固態燃料直接作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處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產;開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種優質清潔柴油,已被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煉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須鞏固擴大油菜生產面積,保證原料供給。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因此,除應制定發展戰略、出臺扶持激勵政策外,還要加大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讓廣大民眾了解發展低碳農業的好處,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3參考文獻
[1] 謝立勇,林而達.適應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農業技術潛力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6,27(3):161-166.
[2] 曾國揆,謝建.沼氣發電技術及沼氣燃料電池在我國的應用狀況與前景[j].現代農業,2006(8):14-15.
一、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目前,在近1萬多農村勞動力中,文盲率為0.6%,小學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7.4%。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短缺、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收、機電灌溉率不高。農民出售農產品多以原糧、活畜為主,農產品深加工少,附價值很低。
3、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水平相對較低。改革開放初期的耕地極大的促進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規?;a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需要進一步出臺推進土地流轉的優惠政策,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力度,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4、綜合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綜合配套服務的專業組織,服務內容涉及銷售、信息、科技、物資、加工、勞務、金融、經營決策、政策和法律服務等諸多方面。全市各類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整體規模小、服務形式單一,特別是信息、金融、經營決策和法律服務等方面更為缺乏。如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布局規劃、項目可研、決策咨詢及相關的農業擔保、保險等系列服務,以及提供法律咨詢、契約公證、合同仲裁等服務還較欠缺。
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建議措施
1、加強農民培訓,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對職業技能培訓的認識。二是積極爭取政府部門支持特別是資金支持,解決經費短缺問題,爭取做到各級財政及有關部門能把農民工轉移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三是積極探索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提高培訓整體效果。
2、完善基層自治機制,切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鶎又卫硪伞盀槊褡髦鳌毕颉白屆褡髦鳌鞭D變。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壯大成長,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推廣和探索龍頭企業聯系農民的機制,種養殖戶和企業要形成利益聯合體,逐步實現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讓農民分享到產后各環節的利潤,使龍頭企業壯大與農民增收實現互動。
3、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競爭優勢
3.1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和生態的發展要求,加快主導產業基地規?;I化、標準化建設步伐,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果蔬、藥材、食用菌和林下經濟等優質特色農業,發展水產養殖業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養殖業;加大政策與資金的扶持,增強龍頭企業加工創稅和對基地輻射帶動能力,推進農產品和主要畜產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資源和基礎,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打造綠色、有機農業,通過標準化、規范化農業生產流程,產、加、銷一體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