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6:39
序論:在您撰寫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把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作為重要內容進行研究,保證金融創新能夠作用于地方經濟,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每一項成功的金融服務創新機制,都會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實惠和收益。金融發展過程中針對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創新,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引導服務模式轉變,為區域經濟發展根本性好轉營造良好的條件。區域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創新需要形成互動機制,不斷增強金融支持力度,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金融服務創新增強對金融改革會產生動力支持。從當前的情況看,在經濟相對落后地方,金融生態環境都不是很好,當前需要改善落后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保證金融服務戰略思想形成,對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區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服務互動交流中需要政府給予配套支持,這樣金融創新才能不走彎路,起到積極的效果。
(一)金融服務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中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原則金融服務創新過程中需要堅持金融法規和政策,按照行業發展的特點制定正確的措施。國有商業銀行需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進行業務創新,整合銀行的優質資源,分層次推動金融服務自主創新工作不斷前進。促使區域經濟和銀行收益能夠形成良性互動。金融服務創新需要正確定位,一方面的微觀金融服務創新,另一方面的宏觀金融制度創新。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推動金融工作不斷前進。
(二)金融服務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機制金融服務創新需要建立適合中小企業要求的信貸管理辦法,積極推動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緊密的聯系,當前需要發揮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實現金融服務創新,為優質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銀行當前要不斷拓展信貸投入渠道,培育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不斷改善企業經營結構,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民營企業需要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金融服務過程中需要堅持便捷化原則,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制定金融服務戰略,形成良好金融互動機制,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服務創新過程中需要積極發展個人資產業務,全面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從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看,需要擴大投資、刺激消費、啟動國內市場的各項政策,積極推動金融消費,全面控制金融風險,實現金融經濟的協調發展。金融服務過程中需要整合客戶信息,全面做好客戶信息的細分工作,在支持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以客戶為中心,對跨部門、跨產品、跨系統的個人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制定符合客戶信息發展要求的業務規則,保證客戶信息形成關聯,全面提升資源信息共享水平。金融機構需要加大網店建設力度,根據區域經濟的實際情況建立合適的網店。保證客戶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在標準化業務分流中,全面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全面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效益。
金融服務與區域經濟相互發展的舉措
加強銀信合作,共同促進區域發展。信用社是縣級機構的主力軍,壟斷著農村金融信貸市場,發揮著信貸支農主力軍的作用。但農村信用社受科技落后、匯路不通、資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約,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國有銀行要利用產品和科技資源優勢,多方位加強與農村信用社的合作,共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推廣信貸新品種一是瞄準省、市重點建設項目,積極尋求上級行支持,加快有條件承諾函的辦理速度。二是對已經成熟的建設項目,靈活運用項目儲備貸款和流資搭橋貸款及時跟進。三是對銀行重點支持的客戶,進一步推廣長期貸款分期償還、整貸零還、循環貸款等新品種,大力推介非回購保理、法人賬戶透支、委托貸款等新業務,支持發展壯大。四是積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升級。
(二)實現從“融資”到“融智”的功能性轉變面對客戶不斷增強的投資理財意識、不斷增加的對金融知識和投資理財咨詢服務的需求,應及時推出知識服務。一是利用多種形式宣傳銀行的業務,尤其是新興業務,增強客戶對銀行業務的認同度。二是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銀行要利用人才、信息、科技資源等優勢為企業計劃投資的項目提供評估測算等“融智”服務,制定投資理財方案,幫助企業地把握投資機會,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從而促進企業快速健康發展。三是針對加入世貿組織后,一些客戶與國外貿易增多,但對國際金融知識知之甚少的現狀,為客戶提供國際金融方面的知識,促進企業與國際接軌,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一)城鄉學生課堂上英語教學資源使用存在差異在中原地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學生在課堂上使用的主要是傳統課程資源,如教科書、習題冊等;農村的英語課堂上使用的媒體教學資源主要是錄音帶或MP3,外加一個擴音器。學生學習英語使用的最傳統的“跟讀模式”。城市的英語課堂則主要使用電腦、投影儀、教學光盤、教學課件、語音室等媒體教學資源。相對于農村學校來講,在技術上是進步不少,但是大部分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權集中在授課教師手上,基本上由教師主導學生進行各個環節的學習和練習,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鑒于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及對所學知識的消化能力不同,這樣的課堂教學并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很多學習資源在課堂上幾乎沒有使用。
(二)第二課堂中現代媒體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利用不充分中原地區現代媒體教學資源和其他學習資源在課堂外的使用狀況不容樂觀?,F代媒體教學資源,如無線電廣播、電視、互聯網等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這些學習資源涵蓋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各項實踐應用技能,但大部分學生只熱衷于英語電影、英語文學作品、英文歌曲等趣味學習資源的欣賞上,更多的學生沉浸在故事情節和音樂節奏上。而現代媒體提供的其他教學、學習資源,例如英文聊天室、英語美文賞析及錄音、中英文化差異、跨文化知識等多種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利用。
(三)學生對于多種資源的學習意識和主動性培養不到位由于中原地區人口眾多,學生的學習壓力、升學壓力較大,進而導致傳統的學校英語教育更多趨向應試教育。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還停留在對教材的學習和對習題的練習這一初級階段,學習目標集中體現在通過課程考試及獲得相應的外語等級或資格證書等外部層面上。因此,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意識不強烈,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造成多種學習資源閑置或浪費。
(四)教師在英語課程中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完全中原地區傳統的英語應試教育導致英語教師無法從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中走出來,教師沒有真正理解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缺乏創新精神,不能開展研究性教學。雖然在課堂上,大多數教師都能用雙語或全英組織教學,安排學生進行跟讀、分析文章結構及主題、分組討論、個體發言等互動環節提高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機會,但由于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英語表達缺乏自信,或者在表達過程中多次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進而失去了學習興趣。在課外,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學生輔導答疑、批改作業等。雖然學生通過這些環節的練習,鞏固了所學知識,但大部分學生卻沒有相應的環境實現課本的理論知識向實際的交際能力的轉化。
二、創建良好英語環境的舉措
隨著我國大力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這一重要戰略任務的落實,中原地區建設成熟、多元化的英語環境迫在眉睫。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價值、效用、費用和收益等經濟特性。②因此,以語言經濟學為指導,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以滿足經濟及市場需求為目標,建設中原經濟區多元化的英語環境,既能保障英語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
第一,從宏觀與微觀,即社會和學校方面創建良好的英語環境。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的宏觀經濟價值是指“語言在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實際使用地位、頻率、語言變化、人們對語言的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語言政策”。③因此,作為宏觀層面的社會在創建良好的英語環境方面有著重要的導向性作用。社會可以多向學生提供一些接觸英語的機會,輸入大量的英語語音信息。比如轉播英文廣播、英文電視節目、開放社區英文圖書館、舉辦地域性外聯活動等,積極營造英語氛圍。政府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培訓中心,使有就業需求的學習者通過專業學習獲得各類英語職業資格證書。微觀方面,主要從學校的培養角度出發。首先學校作為連接社會與學生的橋梁,尤其是高校,應該轉變教學理念,促進學校這一學習場所成為外語教學的市場主體。結合中原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要和學生發展志愿,設置不同層次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完善英語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形成特有的英語人才培養品牌,最終使創建英語環境的內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如學制、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教師培訓、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微觀方面與英語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創建良好英語環境的政策評價與規劃等宏觀方面實現英語環境資本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從投資費用和投資效益方面實現英語環境效益的最大化。語言經濟學認為學習外語是一種經濟投入。人們之所以學習外語,一部分原因是考慮到學習外語的成本及預期收益和效用之間的比率。英語的經濟使用價值使學習者在我國出臺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這一戰略性目標的驅使下看到了英語帶給他們的機遇和挑戰。學習者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學校資源,提高英語聽說、寫作、翻譯等應用技能。同時,通過了解英語國家概況、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分析中西文化差異,提高個人修養和情操,培養有效得體的交際能力。學習者在承擔支出投資費用并學得用英語思維、推理、判斷和分析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之后,就會向著預期的投資效益邁進。學習者具備了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和有效的語言交際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就會處于相對優勢的地位。他們更容易受到跨國企業或外資企業的青睞,較一般人才有更多的出國深造、學習外國先進生產技術、發展對外交流文化等機遇。
關鍵詞:金融危機;高??萍紕撔?區域經濟
近年來,金融危機頻繁發生,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困難。科技的發展使人們看到經濟發展的新希望,利用高??萍紕撔麓龠M區域經濟發展成為新的研究課題,受到社會各界普遍重視。因此,在金融危機視角下,研究高??萍紕撔麓龠M區域經濟發展對于緩解金融危機,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1、高校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逐漸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萍荚诮洕I域的巨大優勢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各高校也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不斷深入市場經濟規律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積極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進入經濟技術前沿,豐富知識,提高創新能力。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新型人才,能夠極大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高??萍紕撔麓嬖诘膯栴}
2.1投入力度小
高校極其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科技創新研究。雖然高校開設了許多科研項目,但是仍有一些高??蒲许椖客度肓Χ刃?,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這使得這些科研項目的研究難以取得有效成果。
2.2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的科研項目大多由學校教授負責,而教授不僅負責科研工作,還要負責教學以及學生管理的工作,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另外,大學教授的專業知識相對與國家科技人員來說相對薄弱,技術知識的缺乏使高??蒲许椖咳狈I的科研人才,科研項目的研究層次相對較低,無法滿足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
2.3科技創新成效不明顯
在高校進行科技創新研究的過程中,由于過分強調創新,有些科研項目存在研究時間長,師資力量投入大,科研成效不明顯的問題。同時,高校的科技創新研究大多重視理論知識,缺乏實踐鍛煉。這使得高??蒲谐晒诂F實經濟生活的使用中出現一系列問題。另外,高校教師同時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競爭激勵的職稱評估等壓力,在科技創新的研究中,缺乏足夠的投入,甚至出現應付上級的浮躁心理。這些問題造成高??萍紕撔卵芯砍尚Р幻黠@。
3、提高高??萍紕撔履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
3.1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關鍵。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對我國經濟造成極大的沖擊。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在進行科技創新研究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首先,要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強調學生對社會經濟生活的適應,也要注重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加以思考分析。通過這種方式充分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另外,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大多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為測評依據。這種評價方法使得學生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實踐技能,造成大學生在走進社會后,能力受到質疑。因此改進傳統的教學評價觀念,在教學評價中,加入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測評,全面考察學生素質;其次,高校教育應面向大眾、積極推廣終身學習的觀念。高校教育對于專業人才培養,道德素質提升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國家應繼續實施高校擴招的方針政策,為我國經濟發展準備人才。國家在高??萍紕撔履芰Φ难芯恐?,不僅要注重知識型人才的培養,還要注重技術型人才的培育,積極支持技術型學校的發展。同時,國家應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高校辦學。社會力量能夠為高??萍紕撔履芰ぷ魈峁┵Y金、就業崗位、科研項目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科技創新與企業經濟利益掛鉤,實現高??萍紕撔氯瞬排囵B和區域市場經濟發展相互促進;最后,開設網絡課程,實施遠程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有些人缺乏系統的高校教育,知識技能不過關,無法適應經濟發展。對于這種情況,高校應加大投資力度,開設網絡課程。遠程教育的實施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有利于人們在市場經濟生活中及時充電,完善技能,提高創新能力。
3.2健全高校管理體制
由于傳統的高校管理體制受政府限制,高校在管理上缺乏靈活性,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健全高校管理體制。高校應借鑒國外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方式,積極引入企業參與學??萍紕撔履芰ρ芯?,建立完善的產學研合作體制。高校要加強科研組織之間的溝通合作,相互學習,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產學研合作有利于充分調動高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創新型人才。同時,高校應對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積極鼓勵高校教師進行科研訓練,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另外,高校應將科技創新工作納入教師評估體系中。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加入科技創新成果測評,激發教師進行科技創新的熱情。健全的高校管理體制是進行科技創新研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
3.3完善科研體系
首先,提高科研人員知識技能。高校在進行科技創新研究時,應注重提高科研人員技能。引進先進人才對科研項目進行指導,鼓勵科研人員積極進修,完善自身知識儲備,提高科研技能。另外,加強高校間合作,促進人才的流動,相互借鑒科研技術和科研成果,組織相同領域的科研人員進行技術經驗交流;其次,高校應建立健全的獎勵機制,將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同教師工作和經濟利益評定掛鉤。對取得巨大科研項目的教師進行資金和職位提升獎勵,培養優秀的科研人員。
3.4高??萍紕撔鹿ぷ饕Y合區域經濟發展
首先,高校要認真審視自身特點,找準自己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位置。對于政府重要扶持的高校,應增加對這些高??萍紕撔鹿ぷ鞯耐度?,引進先進師資力量、提供優質設施服,提高科研水平。對于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處于輔助地位的學校,這些學校的科研水平相對較低。高校應正確對待自身特色和不足,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尋求新的科技創新途徑。科研水平相對較低的學校應積極開展與其他高校及企業間的合作,在實行產學研合作模式,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其次,各高校應逐步推廣科技創新工作,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有一些省份的普通本科院仍未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沒有具體的科研項目。針對這一現象,高校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找到本校的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特長,逐漸開展相關科技研究。
3.5重視企業主體地位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大多采取與企業合作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因此,應積極重視企業的主體地位,加快企業轉變經營方式,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作用。首先,政府應積極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政府要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制定有有利于企業科技創新的相關經濟政策,為企業的經濟技術創新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同時,政府要積極完善經濟生活中的各項制度,貫徹實施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對企業的經濟技術創新予以充分支持;其次,企業領導應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員工的經濟利益和工作崗位調動相聯系,加快企業科技創新工作進程。另外,企業應加強信息建設,積極搜集市場經濟信息和科技創新信息,深入探索科技創新與市場經濟的相互關系,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最后,企業應加強制度改革,健全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技創新在利益分配中所占比重,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企業通能夠過科技創新解決在市場經濟中遇到的問題。
3.6積極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應轉變自身職能,積極探索適合科技創新的經濟體制。首先,政府要制定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制。政府要制定相應法律政策,支持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萍紕撔隆楦咝?萍紕撔卵芯刻峁┓杀U稀A硗?,政府應放寬對高校的管理,鼓勵高校自主辦學,增強高校科技創新自;其次政府應針對高校的各項科研項目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發揮政府作用。科技創新工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從而獲得社會的認可,得到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最后政府要加強對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監督和引導。政府要正確認識產學研合作模式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將其納入區域經濟宏觀調控規劃。同時,對于產學研合作模式,政府應設立相關法律進行法律保障,規范產學研合作模式,使高??萍紕撔屡c區域經濟發展有法可依。另外,政府應對產學研合作模式提供政策支持,減免相關稅收,提供財政補貼,設立專項基金,促進產學研合作健康發展。
4小結
近年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型嚴重影響。在探索新的經濟發展出路中,科技創新能力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成為新的研究課題,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高??萍紕撔履芰Σ粌H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我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出路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李明杰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港口經濟 區域發展 效應
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港口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港口經濟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份額。比如,美國地東海岸經濟圈依仗紐約為中心而繁榮發展,西海岸的洛杉磯,也受益于大西洋的港口貿易,日本一個區區島國,卻因為多面臨海,形成了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我國同樣也是如此,臨近太平洋的城市,比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等城市,因為靠近海岸,城市發展欣欣向榮。具體分析來說,港口經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港口經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港口經濟主要是指港口運輸業的發展,其次是指因為與港口運輸業相關的一些列經濟發展。比如,港口倉庫的存儲、物流貿易的發展、服務加工業的發展、還有運輸貿易的發展。這些產業因為港口經濟的發展而一榮俱榮。港口經濟的發展會極大地帶動其他周邊產業的發展,而且周邊產業的效益比港口經濟帶來的效益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們的發展不僅可以為國民生產總值做貢獻,而且可以為人們提供就業崗位。
二、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取得大規模的經濟效益
產業集群就是企業群落,這些企業部落并不是互無關聯,而是因為中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和支撐而形成的具有競爭力的群體。產業集群的優勢在于提高了競爭力、可以實現各個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讓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取長補短,企業不再是孤零零的個體,而是抱成一團的企業群體。企業在競爭中又有合作,能讓企業實現大規模的經濟效應,無形之中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港口建設能夠促進一系列的產業發展,形成沿港效應的發展。首先,港口經濟運輸方便直達,減少了不少的中間環節,節約了很多成本。其次,港口建設中有許多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碼頭建設、方便直達的公路、鐵路等,這些資源可以讓臨近港口的產業盡享其用。一系列的港口基礎設施可以讓與此有關的企業盡得其用,并在港口周圍聚集發展,形成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部落,取得了集約型發展,取得大規模的經濟效益。
三、減少了資源浪費,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雖然說中國地大物博,但是具體到每個人的身上,資源就非常少。對于這些有限的資源,我們應該實現可持續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即讓資源得到高效、合理地利用,有些資源是可以循環利用的。當今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是“低能源、高效率”。港口經濟占據最優勢的地理位置,最豐富的資源,因此港口經濟中應該發展循環經濟,早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看中國的窗口和發展貿易的主要集聚地,臨港地區應該積極探索資源的循環利用,對各個地區之間形成示范效應。
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產業格局
經濟發展依賴于自然資源這個豐厚的基礎,由于資源分配在各個地區分配不平衡,就決定了交通在調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港口作為海運的一個重要中轉口,成為配置調解資源、調解地區產業結構的重要中轉口。港口經濟如果想要得到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可以依靠科技的迅猛發展,改變傳統產業的模式,還可以開發新產品,吸引新客戶,還可以加強管理,抓好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產量。同時,港口經濟還可以加強對第三產業的支持和發展,提高服務業在三大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如此一來,盡可以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而且,現代化的港口建設可以提高本地區在全球競爭中的競爭能力,并且為運輸業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集約式的港口建設可以降低了資源運輸的成本,為本地區的競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港口的周圍聚集著許多競爭力強大的公司和企業,它們圍繞著港口經濟,形成了相關的產業鏈條,給許多的供應商提供了很大的發展平臺,能夠極大地優化產業結構的布局和分配。
五、加強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各個區域之間的產業實現優勢互補,可以互通有無,降低經濟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港口經濟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可以形成密密的交通網絡,實現經濟、信息、資源之間的交流。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讓企業形成集約性發展,企業之間可以一個產業鏈條,讓區域經濟得到豐富、集中的發展。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經濟發展讓整個區域之間的經濟得以欣欣向榮。
六、港口經濟可以改善周圍的環境,帶動腹地經濟的發展
港口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原因,可以極大地帶動周圍經濟的發展,改善周邊的發展環境。一方面,在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港口經濟是經濟中的一個重頭戲,港口經濟不但可以直接創造國民生產總值,提高國民升入、增加人民的就業機會,為國家提供稅務收入,為國家的經濟做出貢獻。另外,港口經濟的發展可以帶動周圍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區域的形象創設一個優渥的形象,讓國內外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涌向此處,有梧桐樹自然可以引來金鳳凰,有了優秀的環境,優秀的技術和人才自然也會紛至沓來,從而帶動了周圍腹地經濟的發展。有了資金、技術、人才和優秀的環境,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為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總而言之,港口經濟本身具有豐富的經濟效益,帶動周圍形成產業集群,并且引領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了產業布局結構,同時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增長極理論的提出
經濟增長極理論是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關于一國經濟平衡增長抑或不平衡增長大論戰的產物。佩魯最早提出以“增長極”為標志的不平衡增長理論。在他看來,經濟增長是在不同部門、行業或地區,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長的,經濟增長首先出現和集中在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而不是同時出現在所有的部門,這些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常常在空間的某些點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長中心或增長極。它們會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離心力和向心力,即極化作用和擴散作用。佩魯的發展極理論雖然涉及產業和企業的不平衡發展,但最終歸結為城市和區域的不平衡發展,并且強調聚集和吸引效應,擴散效應,以及地理、區位和中心優勢。
2.增長極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總體上看,佩魯的增長極理論還有兩大缺陷:一是過分強調發展極的正面效應而對負面效應不置一詞;二是將發展極建筑在抽象的經濟空間基礎上。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和赫希曼,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彌補了這二方面缺陷。
(1)繆爾達爾的“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繆爾達爾提出“循環的或積累的因果關系”原理,即“累積的地區增長和下降”理論,并使用“回波”和“擴散”的概念,說明經濟發達地區(發展極)對其他落后地區的雙重作用和影響,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論,以及相應的政策主張,豐富和發展了區域經濟和增長極理論。
(2)赫希曼的“邊際不平衡增長理論”。赫希曼認為,凡有關聯效應的產業,不管是前向聯系產業還是后向聯系產業,都能通過該產業的擴張和優先增長,逐步擴大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帶動后向聯系部門、前向聯系部門和整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經濟增長。
(3)布代維爾的“地理性增長極”理論。布代維爾把增長極概念從抽象的經濟空間發展成具有更廣泛的區域范疇,將地理學中的“增長中心”這一地理空間概念引入佩魯增長極,并正式提出“區域發展極”概念。認為創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導產業中,而主導產業群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長極,它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腹地的發展。
3.增長極理論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至今,增長極理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向新區域經濟理論的滲透。在向新區域經濟理論滲透的過程中,很多理論推動了增長極理論的發展,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①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資本或人力資本具有規模收益遞增特征,不存在規模收益遞減對經濟增長的約束;②新經濟空間(場)理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大空間是自然空間和經濟空間的總和,內含各種事物,具有廣泛性、疊加性、波動性、聯系性和相互包容性;③地域集群理論,該理論指出增長極定位的原則是競爭優勢而不是比較優勢;④核心-理論,該理論認為核心和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發展關系,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會阻礙核心區本身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的擴散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核心、之間的差距將逐漸縮小,空間經濟將呈現一體化格局;⑤點軸理論,該理論更加強調非均衡發展、區位優勢和區域效應,凸現凝聚力、協同力、聚集效應或規模效應,以及多種生產要素的互補,并力圖打破僵化的行政區劃的約束。
(2)向新產業空間理論的滲透。這里講的新產業主要是指高科技產業,在向新產業空間理論的滲透的過程中,誕生的主要理論有孵化器(創新中心)理論和“粘膠效應”理論。孵化器(創新中心)理論強調:新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崛起和繁衍是新興區域發展的重要標志,政府應通過各種措施和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孵化環境和生長機制,用以降低創新企業的創業風險和開發成本,提高新興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為防止新興增長極或增長中心資金、企業和人才外流的“空沿化”和“空殼化”,“粘膠效應”理論應運而生,同時衍生為四種類型的粘性區域:一是馬歇爾或意大利式工業區;二是舵輪式工業區;三是國家拉動式工業區;四是衛星式工業平臺區。
西方增長極理論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理論演衍和有力的經驗驗證,日臻成熟。它盡管有某些缺陷和局限性,但仍
不失之為發展區域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論之一,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增長極理論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
1.合理選擇增長極。增長極要能夠完成區域技術的創新和擴散,資本的集中與輸出,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產生聚集經濟效果。通過極化和擴散作用,增長極不僅要促進自身發展,產生“城市化趨向”,并且以其吸引和擴散作用進一步推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從而形成經濟區域和經濟網絡。
一、資源環境問題
從水資源看,結構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問題并存,其對經濟增長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內蒙古水資源總量排名全國第16位;人均水資源量為2081.4立方米/人,與全國人均水平持平,排名10位,處于中游水平。但是,內蒙古12個盟市人均水資源量差別很大。全區地表徑流的90%集中于嫩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的東部盟市。其中,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和通遼市水資源豐富,人均水資源量高于聯合國安全警戒線,在人均綜合用水量高于目前水平近30%的高水平下也不會出現超載。中西部盟市地處內蒙古高原內陸區和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為半干旱或干旱地區,水資源緊缺。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等大城市,水資源是區域人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長期以來內蒙古水資源利用較為粗放。如: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呼和浩特地區承壓水水位下降40多米,集中開采區已形成數個不規則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累計降幅達51米,目前以0.50―2.66米/年的速度下降,已引起不良地質環境現象。據專家測算,如果繼續沿用現有粗放的水資源利用方式,到2020年,全區總需水量將達30.03億立方米,可供水量19.02億立方米,缺水量11.01億立方米,很多重要城市將面臨缺水的局面。
從土地資源看,內蒙古土地工業化的速度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土地資源利用粗放和耕地資源不合理占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2000-2006年,內蒙古城市建成區面積由593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830.09平方公里,6年增長了40%;同期城市人口由796.83萬人增加到850.92萬人,僅增長了6.8%。(見表1)
從生態環境看,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內蒙古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環境出現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態勢。但是,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排放等問題仍然制約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是黃河、遼河、嫩江等河流的源頭或上中游,生態地位十分重要。但內蒙古也是全國土地沙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巴音溫都爾五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烏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陰山北麓大面積嚴重風蝕沙化土地;加上長期以來,由于干旱少雨,以及森林過伐、土地墾荒、超載過牧、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等人為因素的影響,荒漠化土地高達4159萬公頃,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35.16%,且分布于全區12個盟市的90個旗縣(市、區);同時,內蒙古植被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偏低,草原退化面積已占70%。土地荒漠化不僅嚴重地制約了內蒙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影響到了首都和周邊地區的生態安全。
內蒙古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能源、冶金、電力、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業所占比重較大,能耗水平較高。2006年,萬元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為2.41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9.1%,未來環境壓力較大。近年來,全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是國家考核的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如2006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上年增長6.98%,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比上年增長0.1%。
二、地區發展不平衡
地區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兩個領域。
一是各旗縣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旗縣區之間的經濟總量、人均生產總值和財政收人均有較大差距。2006年生產總值列前10位的旗縣區平均生產總值為180.28億元,生產總值列后10位的旗縣區平均生產總值為9.5億元,前者是后者的19倍(見表2)。如圖1所示,地區生產總值100億元以上的有12個,占全部旗縣市區的11.9%;50億元―100億元的有16個,20億元-50億元的有42個,10億元―20億元的有27個,10億元以下的有4個,差異較大。
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列前10位的旗縣區平均為65343.5元,列后10位的旗縣區人均生產總值平均為6200.2元,前者是后者的10.5倍。如圖2所示,內蒙古101個旗縣區中,人均生產總值5萬元以上的有11個,3萬元―4萬元的有19個,1萬元―2萬元的有45個,1萬元以下的有26個,占全部旗縣市區的25.7%。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是指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程度,反映的是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情況,值越大,說明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程度越大,反之則越小。我們把人均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進行了計算,結果表明,全區101個旗縣區,2006年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達到0.78,比2000年的0.56上升了0.22。
2006年,內蒙古101個旗縣區中,地方財政收入10億元以上的有3個,5億元一10億元的有12個,1億元―5億元的有47個,1億元以下的有39個。(如圖3所示)
二是呼包鄂地區和東部五盟市發展差距較大。2006年,呼包鄂3市生產總值達到2710.21億元,占全區的比重達到53.2%,比2000年提高17.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達到215.3億元,占全區的30%,提高17.2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3070元,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3017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273.4元,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93.2元。同呼包鄂相比,東部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滯后。2006年,東部5盟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578.06億元,占全區的比重由2000年的42.1%下降至32.9%;人均生產總值為13395元,與呼包鄂的差距由2000年的4483.2元擴大到29675元;財政收入為101億元,占全區的14.2%;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為790.1元,與呼包鄂的差距由2000年的407元擴大到2483.3元。(見表3)2006年生產總值列后10位的旗縣區,東部占到6個。
三是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全區各旗縣區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差距較大,一些地方由于財力不足等原因,教育、醫療和其它社會領域發展明顯滯后。地區公共服務差異系數是指不同區域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程度,反映的是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情況,值越大,說明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程度越大,反之則越小。人均財政支出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共服務的能力。我們把人均財政支出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進行了計算,結果表明,全區101個旗縣區,2006年地區公共服務差異系數達到0.85,比2000年的0.83上升了0.02。
以醫療條件為例,2000年,內蒙古平均每萬人病床數為29.4個,12個盟市中每萬人病床數最多的盟市是烏海
市,為45.5個/萬人;最少的盟市是通遼市,為17.8個/萬人,前者是后者的2.6倍。(見表4)
三、經濟布局與人口分布不協調
以呼包鄂地區和東部5盟市為例。2006年,內蒙古GDP總量中,呼包鄂地區占53.2%,東部地區占31%。從國內外經驗看,經濟總量集聚的地區,應該是就業機會多、人口相應集中的地區。如美國、日本人均GDP的地區差距,最高的地區不過是最低的地區的2倍左右。日本三大都市圈,提供了全日本70%的GDP,集中了65%的人口,地區之間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是均衡的,區域之間的發展也比較協調。從內蒙古看,呼包鄂地區27.5%的人口擁有53.2%的經濟總量;而僅擁有31.0%經濟總量的東部地區卻容納了54.3%的人口。這表明經濟總量大、經濟高增長的地區沒能相應吸納較多的人口,而其他地區由于沒有資金、企業的集聚,沒有經濟快速增長,也就沒有增加就業和收入的機會。人口與經濟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的結果是按人均指標度量的地區差距過大,區域間不協調性增強。(見表5)
上述問題的產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空間開發秩序不平衡。按行政區推動發展的思路,導致許多地區不顧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區域分工條件和比較優勢,都圍繞地區經濟總量的擴張、增長,盲目開發和發展不適合本地產業特色的產業體系。如,在環境敏感和脆弱地區搞大規模工業開發,在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發展高耗能水產業,在能源短缺地區發展高耗能產業,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和荒漠化地區盲目開發農牧業等。這導致在短時期內局部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時,造成長期和整體的環境和經濟損失。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地區盲目推進城鎮化進程,不論是否適合大規模發展,都追求擴大城鎮的規模,部分嚴重缺水的地區仍然在盲目擴張規模。很多沒有條件的地方都紛紛設立開發區??臻g開發程序不平衡不僅制約了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和各地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格局,也導致了資源環境問題,影響了資源的配置效率。
經濟分布與區位條件不平衡,不利于提升區域競爭力與縮小地區差距;經濟布局與人口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公平發展;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不平衡,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按照主體功能區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進行戰略選擇,是適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經濟社會所處的階段和面臨的問題,提出的旨在加強國土空間開發、規范空間開發秩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核心是要解決好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在空間上分布失衡的問題。對內蒙古來講,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機遇。
一是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盡管內蒙古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特別是出臺了專門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大量傳統的區域調控手段如政府投資、財政轉移支付等,仍以條條和行業為主,缺乏針對不同區域分類指導的政策措施,加之自治區自身財力有限,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精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根本目的不是單純縮小區域間生產總值的差距,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的均等化,而是要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民享有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繼續支持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引導發展條件欠缺和人口超載地區的人口轉移;同時,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當地人均財政收入和公共服務水平,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
二是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內蒙古地域遼闊,全區總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2.3%。但是,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真正可供開發利用、適宜人們生活居住和生產的空間有限。從地形地貌看,境內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21%面積為山地,28%為丘陵。相當一部分國土空間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并不適合大規模集聚經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相反,可能帶來生態環境的更大破壞。構建主體功能區,體現了尊重自然規律謀發展的理念,打破了所有區域發展經濟的傳統思維,也就是要在全區11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規劃部分區域承擔發展經濟、集聚人口的功能,部分區域承擔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功能,部分區域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由于后者支撐了全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生態功能區,保護就是“發展”。這樣,才能既遵循經濟規律,也遵循自然規律,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煙臺經濟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0020-02
目前,煙臺市有工業企業6萬多家,規模以上的有3000多家,年經濟增長值超過4000億元。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627.04億元,出現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手機電腦、黃金及金銀首飾加工三個營業收入過千億元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GDP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二,全國前二十,全市R&D經費總額占GDP的比重達到3.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8%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由119家發展到200家。全市專利授權總量累計達到35000件,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00家?!笆濉逼陂g,煙臺市科技經濟發展目標是使自主創新能力、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以及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省內、國內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新組建20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發展20個達到百億元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爭取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0項以上;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3]。要實現這一切目標,必須建立完善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服務體系,從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培養等多方位為煙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科技支撐。
1 實現科技資源共享,加快科技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當前產學研合作中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供需脫節。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找不到轉化單位或研究脫離市場需求,另外,企業找不到可以產業化的成果或理想的科技支撐,阻礙了企業的戰略發展。如何最大限度的實現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供需資源共享,是實現產學研合作有效推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將會實現科技資源全國研企共享,加快科技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體系中的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網絡服務平臺是一個集技術需求、成果轉移轉化、專家匯集、產學研合作動態、專家評審、高精先進儀器共享為一身的煙臺市唯一產學研合作服務平臺。在平臺建設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調研企業、走訪科研機構、收集最新科技成果、完善專家庫建設、設立專家評審窗口和高精儀器研企庫等實現煙臺市科技資源共享,為院地校企高效、準確對接打造了便利的通道,為我市與各個科研機構的全方位合作架起了暢通的橋梁,加快國內各地科技要素向煙臺生產力方面的轉化。
目前,平臺的建設圍繞服務“藍色經濟區建設、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需求,已我市所有行業企業技術需求400多項。需求包括企業在研發、生產過程中急需解決的一些重大技術瓶頸、產品的升級改造、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技術轉讓、聯合研發、新產品需求等。走訪中科院40多個院所、國內高校50多所,并與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收集科研機構最新科技成果4000多項,涵蓋了5大傳統產業、5大新興產業、10大產業集群和我市經濟“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的7大領域。促成合作項目100多項,許多項目銷售收入一個多億,技術和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引入一所駐煙科研機構——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煙臺分所,這是中科院唯一一所國家級藥物研究機構設立的首個分所,為我市新藥研發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入庫累計專家1000多人,實現科研成果網上審閱隨機搭配,提高評價真實性。這些資源通過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化技術的整合,在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進行快速的傳遞,實現科技資源共享,推動各項科技要素形成組合體,捆綁式向煙臺經濟產業轉化。
2 引進轉移轉化高新技術,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產學研的核心內容就是實現科技成果向市場的轉移轉化。自2007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籌委會會議召開之后,全國各地便開始建立各類產學研合作平臺,探索各種產學研合作模式。在產學研合作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期間,始終堅持以企業需求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促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根據煙臺產業經濟的特點,以實際為依據、以創新發展為目的,通過科學分析,嘗試從點、線、面多個角度出發,進行了多種服務模式的探索,加快高新技術引進轉移轉化的進行[5-6]。
2009年舉辦了校兩分院高新技術成果洽談會,邀請到清華、北大、中科院北京分院、沈陽分院共200多位專家在煙臺了各單位的最新科技成果,600多家企業參加了會議,并進行了對接?,F場達成40多個項目的轉移轉化,簽署10多個框架協議和全面合作協議。2010年舉辦上海高校煙臺科技成果洽談會,邀請到上海17所高校的50多位專家在煙臺進行科技成果,達成10多項合作。2011年進行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調研后承辦了“中國工程院第121場工程科技論壇,邀請到了多位院士,組織了食品輕工業專場論壇。促成了多個研企對接。2012年通過進一步改變思路,舉辦了中科院力學所煙臺成果會、中科院龍口成果洽談會、清華大學創新型企業發展高級研修班暨技術交流研討班等多種模式的服務方式,促成了多個項目的合作和多項先進技術的引進。這些項目通過技術引入轉化、聯合研發、人才輸出等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企業強大的科技支撐,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角逐能力,給區域經濟帶來了很多的收益。
近幾年,煙臺經濟雖然受到了全球經濟危機和國內外市場萎縮的不良影響,但隨著轉移轉化項目的逐年增加和大量先進技術的引進,整個經濟體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抵御不良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經濟市場始終保持穩定運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快速推進。
3 促進科技平臺建設,提升區域經濟自主創新能力
中科院產學研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通過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煙臺中心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為煙臺的經濟發展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支撐體系。創新服務體系以國內重點科研機構為依托,通過雙邊或是多邊合作,以項目為載體,以綜合服務煙臺經濟社會為目的[7],在煙臺地區建立各類研發機構,提升區域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新產品研發能力。
目前該體系以駐煙高校為固定科技支撐,以區域外其他科研機構為流動支撐,根據煙臺經濟發展的需求,逐步引進可以壯大和拉動某一產業的科研機構來加強固定支撐。為了保證創新服務體系能夠促進煙臺傳統5大產業和新興5大產學快速發展,加快“5510工程”、“8515工程”,科技創新“6個十工程”的推進,自2010年以來,在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組的推動下,煙臺市不斷加強與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先后引進了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煙臺分所,推動了“長效緩控釋和靶向制劑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新藥創制聯合平臺及開發基地”的成立。2012年隨著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等5家院士工作站獲批,煙臺的院士工作站總數達到19家,其中與中科院合作的有8家,進站院士20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創新產業聯盟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76個,使煙臺市的科技平臺建設不斷得到完善。
一個科研院所的成立,不單為煙臺培養了大量高端人才,也向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優秀人才,解決了煙臺市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的困境。煙臺地區三大科研院所的相繼運行,已為煙臺市引進了二三百名優秀人才,為煙臺經濟解決了多個技術難題,使藍色產業中的養殖、生物利用等方面科技含量明顯提升。一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或是重點實驗室的成立,奠定了企業在國內市場上的龍頭地位和產品銷售潛在的領先優勢,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的話語權;一個院士工作站的成立不僅可以幫助一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更可以解決整個行業共性的關鍵技術難題,為特定產業領域的發展方向提出戰略性建議,推動區域產業集群和產業聯盟的加速形成。
4 創新體系建設對煙臺經濟發展的長效影響
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的發展,離不開長期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持。中科院產學研合作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實施,為煙臺市架起了隨時與國內任何一個科研機構全方位科技合作交流的暢通渠道。在海洋生物綜合利用、近海開發與保護、電子信息、智能控制、先進制造業、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不僅取得了區域外一流科研機構的全力支持,而且建立了本地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長效催動力。在科技、科研、人才等方面可以對煙臺經濟發展實現有針對性的專項科技服務,對合力快速推進“藍色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支撐,對“三區”建設后續保持穩定的發展活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