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6:37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指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在30多年高速增長之后突破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境瓶頸,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我國未來發展戰略目標的必然前提。而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命脈”,推進高質量發展更是形勢所需。
1新時代三明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
在我國發展邁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順勢而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進一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發展特色農業,質量、品牌、效益等建設穩步提高。品牌農業亮點紛呈,泰寧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出口雜交稻種質量安全示范區”,列入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試點縣;7個農產品獲福建名牌產品稱號;三種業、旺穗種業被認定為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樂萬芳園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智慧農業成效顯著,新增寧化、大田為國家級電商進農村示范縣;啟動尤溪現代農業智慧園建設,新培育11家省、市級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企業,帶動52家企業(基地)應用了農業物聯網技術。生態農業進展順利,加大養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規?;B殖場標準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網箱2282個、12.4萬m2;尤溪縣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沙縣國營綜合農場獲得農業部授予的“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稱號。
2新時代三明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新時代給三明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然而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是面臨規模挑戰。隨著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目前三明市以小農經濟特征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經營方式等不足以應對當前的競爭,一些沒有條件外出打工、就業能力差的農民依靠土地維持生計,生產的農產品商品化特征不明顯,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新型經營方式不敏感、不主動。二是面臨素質挑戰。當前全市農村主要勞動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農業科技知識普遍不高,農業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三是面臨需求挑戰。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農產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營養健康過渡,同時,農業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觀光、休閑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傳統農業經營面對新時展需求應對緩慢。四是面臨科技挑戰。一方面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高標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農業技術研發落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五是面臨資源挑戰。長期以來,廣大農民在水、土地資源管理,農藥、化肥、農業廢棄物使用方面隨意性大,提高水資源、土地資源利用率和農藥、化肥、農業廢棄物標準化程度任務重。
3三明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策略
新的起點召喚使命與擔當,偉大目標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對新時代背景下的挑戰,應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推動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推動三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3.1創新農業業態,提高“三值”
3.1.1提高綠色值,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
重點是落實“三嚴”,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頭預防上“嚴標準”。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強化技術指導、宣傳引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進村入戶,落實生產者主體責任。二是在管理過程中“嚴監測”。加強綠色防控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研究,推廣研發快速、精準、便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評估技術和儀器設備。三是末端治理上“嚴追溯”。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推廣應用,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三品一標”認證、農業項目安排、農產品品牌評定等掛鉤。
3.1.2提高環保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當前,要破解“資源紅線”與“環境黃牌”的雙重制約,只有“三管齊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一是支持保護。逐步由“黃箱補貼”轉為“綠箱補貼”,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剛性嚴控。嚴格劃定農業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強化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剛性約束。三是修復治理。大力推進農業生態治理、保護和修復,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農業產品文化創意
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在未來市場大受青睞。一是著眼于創意發掘。發掘農耕文化和鄉村文化,提高農業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文化附加值,讓農產品由實用功能型消費向文化審美型消費轉變。二是著眼于創意延伸。積極發展市民農園、休閑農莊、景觀農業、公園農業。三是著眼于創意結合。開發農業養生度假、科學普及、環保教育等多種功能,實現文化藝術與農業技術、農副產品和農耕活動有機結合。
3.2培植新興動能,推進“三化”
3.2.1推進科技化,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著眼長遠發展,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新時代農業建設。一是積極提高農業科技資金應用率。加大農產品質量和農業高新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使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農業科技資金的應用效率。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加強農科教結合,形成“專家團隊+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轉化機制。三是積極加大農業科技資源利用率。不斷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對農村實用人才進行相關科技知識培訓,有效促進農業科技資源的合理流動。
3.2.2推進規?;?,促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
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化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一是做大一批高標準原料生產基地。立足于區位優勢,做大一批高標準的農業作物、畜禽養殖等大型原料生產基地,從源頭上保證原料供給和質量安全。二是做強一批本土農業龍頭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購并重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強一批產品競爭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群體。三是建立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依托資源優勢,建立一批與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農超(批)對接,為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配套服務。
3.2.3推進品牌化,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與生態優勢,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創建品牌的同時,推動農產品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以聯營、聯合、特許經營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勵和引導名優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通過產權(股權)重組的方式進行整合品牌,打造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價值。三是推介品牌。通過舉辦農業展覽會、組織農產品營銷大賽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宣傳推介三明市農產品品牌,擴大受眾群體,提高知名度。
3.3延伸產業鏈條,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發揮農產品資源優勢
從三明市資源稟賦出發,發展各種特色農產品生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一是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生產布局。二是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引導企業增強協同發展意識,在基地建設、技術研發、產品營銷等環節分工協作,實現資源共享,聯合創建市場前景好、競爭能力強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強特色農產品保護力度。引導龍頭企業牽頭成立行業商會,逐步建立健全質量監管、品牌準入、違規處罰等行業管理規則,切實加大名優特色產品的保護力度。
3.3.2注重適銷性,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經濟新常態下,農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一是加強科學統籌。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在確?!翱诩Z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擴大市場緊缺、潛在需求大的農產品生產,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二是促進優化升級。發揮好區域比較優勢,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三是提升智慧農業。建立健全大數據平臺,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優勢,從供給、生產端入手,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讓“互聯網+農業”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良方。
關鍵詞:契約理論 企業審計 需求分析
契約理論認為企業審計是產權結構變化下的產物,其主要功能更多的是對締約各方產權信息進行明確界定。因此契約審計理論對企業審計需求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以下將從契約理論和審計需求的相關概念入手,對如何引導企業高質量審計需求進行論述。
一、契約理論的意義概述
契約理論建立在交易成本、產權以及委托三種理論上。一是在交易成本的理論體系中,企業的主要功能在于節省市場交易中的各項費用,以差別的方式將企業治理結構與交易特征匹配,實現節約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二是產權理論則圍繞交易費用展開,主要對企業產權安排和結構變化對資源有效配置的影響進行研究;三是委托理論將企業看作委托人與人之間對風險分配的契約安排,為了避免人出現道德風險行為和逆向選擇,委托人通常會以契約行使對企業人的激勵和監督機制,從而避免人揮霍企業財產,增加成本。
上述三個理論分支并非相互完全獨立,在契約理論的大背景下,其相互之間存在補充和制衡的關系,在現代經濟學理論研究中,契約的廣義概念囊括了任何市場交易行為,將其全部視為相互存在的契約關系,并作為企業發展的研究基礎。企業的審計需求決策會對契約各方的關系和經濟行為造成影響,反之,審計需求方與企業的契約同樣會影響到審計需求決策,這也是企業內部契約各方博弈的均衡結果。
二、契約理論下的企業審計需求分析
(一)經營者和企業的審計需求
企業經營者直接控制著企業大部分經濟資源,且在信息領域占據主要優勢,但在契約理論下,企業經營者僅僅屬于人,對高質量的審計信息并不具備直接的內在需求,其需求只屬于在政府法定審計條件下的需求。但企業經營者的對高質量審計信息的需求存在變動,在企業成本收益的影響下,經營者仍然會選擇有利于自身的行為,若高質量審計帶給企業的收益高出成本時,經營者仍然會對高質量審計存在需求。
(二)股東的審計需求
企業大股東和小股東屬于一組相對的概念。大股東與經營者同樣不具備高質量審計的內在需求,但由于手握股權,大股東能直接對企業經營進行干預,例如采取內部審計的措施把控住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尤其是在目前審計委托制和股權表決制的背景下,企業審計權實質上是被大股東掌握,其是否有高質量審計需求,取決于企業審計對其收益的影響。而小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微乎其微,難以影響到企業經營行為,而高質量的企業審計對其而言,意味著可提升對人的監控力度,從而可對經營者和大股東某些自利行為進行約束,從而有效維護自身收益。同時,企業剩余風險通常是有小股東在承擔,因此本質上而言小股東強烈需求高質量審計。
(三)政府部門的審計需求
政府部門與小股東的弱勢地位不同,其具備強制監督權,同時,政府部門的高質量審計需求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審計需求行為。為了履行自身的行政責任,維護企業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政府部門同樣對高質量審計有明顯需求,需要高質量審計為行政決策提供幫助,對企業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判斷,因此政府部門會對審計質量表示持續關注,但在監督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應將工作重心放在審計工作本身,而不是展現出對某類會計師事務所的特有偏好。
三、引導企業高質量審計需求的措施
(一)推動市場發育
高質量審計的需求來源于高度市場化的經濟,因此要進一步推動證券市場的改革,盡量減少行政干預,保證需求者能順利表達審計需求,從而對企業的高質量審計需求進行合理引導。對于企業發行證券而言,在上市資格、發行數量、市值等環節上最重要的不是政府的審批,而是得到市場的充分認可,企業面對的是整個市場和廣大投資者,因此在對證券市場化進行改革時,我國可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成熟模式,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在證券市場中的估價效應,推動企業對高質量審計的堅實需求,但這項措施需要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因此還需完善配套法律。例如完善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機制,為高質量審計需求創設法律環境。為了杜絕二者合謀,私吞外部投資者資金,法律還需針對這一問題出臺對應的懲治措施,增大造價、合謀的違約成本,從而滿足投資者的高質量審計需求。
(二)保持政府監管的獨立性
政府監管部門需隨時保持獨立性,以公平、公正、強制的第三方地位開展監管工作,從而引導企業對審計的需求。一是形式上保持獨立。政府監管人員不能與各種利益群體與證券市場主體有直接關聯,應采取回避制度,嚴格避免這種關系的存在。二是實質上保持獨立。政府監管人員需在法定職權條件下依法辦事,切實公正的擔負起監管責任。
(三)打破控制權市場
隨著我國控制權市場日漸活躍,大部分投資者會更為重視高質量審計信息在企業控制權估價中的作用,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也會日益凸顯。因此,在推動企業控制權市場化的同時要打破企業控制器的壟斷,引入外部市場監督約束機制,并將其作為對大股東和經營者自利行為的可置信威脅,促使其履行契約,并對高質量審計提出主動需求,從而將有利信號傳遞給整個市場,有利于提升企業市值。
四、結束語
企業的審計需求實質上是企業各個契約方博弈的均衡結果,契約作為對利益各方進行聯結的一種機制,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條件下可誘發需求者產生高質量的審計需求,并轉化成企業的內在需求。目前的主要問題在于需求主體難以通過契約對真實需求進行表達,具體可通過推動市場發育成熟、打破控制權市場壟斷、加強政府監管等途徑進行解決,從而提高外部投資者對企業的制衡力,保障企業高質量審計需求的路徑通暢。
參考文獻:
[1]付書博.審計中的理論分析--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J].商業會計,2016,(7):79-81
關鍵詞: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現代化管理;精細化管理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工作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應充分重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保持較強的競爭力,更好地實現預期工程項目管理的目標要求。施工管理各項工作應從實際出發,結合施工內容,從細節出發開展高質量的施工、造價及后期竣工驗收等方面的工作。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精細化、現代化發展符合時展潮流,有利于各項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全面保障工程施工質量的提升。
1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概述
我國建筑行業當前已經擺脫了傳統模式下的基礎性建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正在逐步走向綠色低碳的高端建設方向。在此過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也必將朝著現代化和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才能更好地與時代接軌,響應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要求?;谝陨媳尘?,建筑工程的精細化管理和現代化管理有助于全方位改進以往建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從整體上解決部分常年固化的難題,盡快實現預期的建筑目標。當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已經逐步成為建筑行業內的標準,并在未來的發展中,保障更多建筑企業主動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同時,考慮到未來建筑項目的日趨復雜性,建筑項目的總體難度已經難以預測,體現出建筑項目管理中現代化及精細化的特點和作用,展示實現建筑工程管理的具體功能和作用。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中,考慮到不同部門中的不同職位情況,應從整體上的工程規劃管理出發,落實員工崗位的準確定位,開展高質量的建筑施工企業的全方位監管工作,全面提升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2.1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發展的必要
在新時代的建筑項目管理發展的實踐中,隨著工程施工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設備應用日趨先進。為了更好地體現出符合現代化的先進的建筑理念,一定要滿足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需求,積極保障建筑工程管理朝著精細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建筑行業工程規模較大,涉及多個不同工種,相應的施工內容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施工現場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戰性[1]。只有從實際出發,全面落實好現場施工管理的精細化要求,才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的建設目標。通過科學劃分所涉及到的建筑工作任務及職責情況,全面開展高質量的精細化、現代化的工程管理工作,才能使建筑施工企業實現可持續化發展,有利于實現預期的建筑項目目標[2,3]。越來越多的建筑設備應用在建筑項目中,往往對于建筑項目的施工人員有更高的挑戰,在全方位落實現代化的精細化管理模式下,工程管理方可以滿足施工進度及質量的要求,更好地展示出工程項目的高質量發展要求。
2.2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發展的意義
針對我國建筑工程的發展實際情況,特別是建筑項目的特點,在全面推動現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過程中,精細化發展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體現出建筑行業的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的理念[4]??紤]到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需求,應從各方面重視加強建筑工程現代化及精細化建設管理工作,并能從工程項目的實際需求出發,落實加強構建先進的管理隊伍、加強建設管理投資力度等措施,在迎合市場化經濟發展的要求下實現管理體制的逐步完善,明確落實建筑工程項目的科學化發展,進而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同時有助于建筑工程管理體系的發展更加完善,奠定建筑企業全方位的、扎實的軟硬件基礎[5-6]。在建筑項目精細化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應突出工程項目在“精”和“細”兩方面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將每項工程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尤其在工程項目的效益管理、風險管理、過程管理及質量管理過程中,應始終秉承“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能實現最佳的管理目標,滿足相關的管理要求[7]。
3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新時代的建筑市場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在全面推動建筑工程項目的現代化及精細化管理的實踐中,結合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重點關注到以下幾個方面[8,9]。
3.1提升施工人員綜合素質能力
結合工程管理的實踐來看,大部分施工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力不強,特別是在技能水平及職業素養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只有充分保障施工人員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特別是每位施工人員專業素養的加強、技術水平的提升,才能有效實現預期的工程項目質量目標。同時,管理人員也要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能力,保障決策的正確性,積極選擇先進的施工工藝方法及施工理念,因此應加強管理人員的篩選工作,充分發揮出管理人員的主導作用。
3.2積極學習先進的施工技術和管理方式
具體的建筑工程施工環節涉及多樣化的施工方案,即現代化的建筑施工涉及多個子環節,每個環節都會直接關系到整體的質量問題,因此,應全方位加強每個環節的管理工作。從實際出發,合理優化不同的施工方式。施工工藝技術、材料、設備等方面存在差異,具有不同的施工效果,因此施工人員的職責也存在差異。從這個角度應高度重視加強工程管理,積極學習先進的施工技術以及管理方式,力求全面提升施工質量水平。
3.3提高施工材料及設備性能
現代化建筑工程涉及多種類型的材料及設備,建筑項目在材料及設備選擇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材料及設備是影響整體項目的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應保障落實高質量的施工材料及設備性能,以便實現預期的建筑物的整體質量要求。在此背景下,應全面重視加強建筑材料及設備在采購、運輸、存儲、應用、維護保養等方面的工作,明確工程管理的重點內容所在,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的工程管理。
3.4防范自然因素的負面影響
現代化建筑規模往往較大,整體項目從設計到竣工時間很長,存在大量不可控的自然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如暴風暴雨、地震、地質災害等,會嚴重影響整體的施工進度及現場的有序化管理。因此在工程管理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惡劣天氣條件等自然因素對施工的影響,防控好各項建筑施工效果和質量的影響因素[10]。從細節出發,全方位重視工程管理,完成預期的建筑項目的施工目標。
4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4.1提升對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精細化建設的認識水平
在現代化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工程項目復雜程度日趨提升,工程項目從設計到驗收環節需要管理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及精力開展一系列的監督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若管理人員無法從整體上重視加強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水平則難以提升,無法發揮工程管理在工程質量、經濟效益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作用。施工企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全面構建良好的現代化精細化工程管理的文化氛圍,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和手段使全體人員的管理意識得到深化,更好地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將先進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業管理的實踐工作中,從細節入手,全方位緊扣施工項目的現代化、精細化的建設目標,在此基礎上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管理人員的相關業務能力及管理水平的培訓。在開展現代化、精細化的工程管理工作的實踐中,應從建設目標出發保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逐步加強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這種模式不同于傳統模式下的粗放管理,往往對管理人員的工作技能、專業化素養都有著較高的要求。企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落實相應的管理技能培訓工作,幫助工程管理人員能落實現代化、精細化的管理理念,以保障建筑工程管理項目的高質量的有序化發展,更好地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
4.2堅持“多元效益”原則
在開展高質量的現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中,應始終落實發揮出“多元效益”的作用,全面重視加強企業的品牌建設、生產力水平提升以及市場發展的要求。首先,施工企業保持較強的生產力水平才能有序推動建筑施工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更好地符合實際的生產要求。這就要求建筑企業從實際出發,開展高質量的科學化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綜合的生產力水平。同時,考慮到建筑企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和工程管理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一定要結合工程開展的實際情況,全方位保障實現勞動力、資金以及設備等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全面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其次,建筑施工企業一定要主動迎合時展要求,在全面堅持建筑施工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應用市場的實際角度出發,取得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積極促進建筑工程管理朝著精細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從市場客觀規律出發,實現建筑施工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例如,相關的管理人員應在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下,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落實具體的工程質量、安全性、工程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內容,推動工程項目的高效開展,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最后,在全面開展高質量的工程項目的現代化、精細化管理的實踐中,還應始終堅持構建企業品牌的建設原則。為了保障建筑施工企業的大規模發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樹立良好的品牌意識,在市場認可品牌的基礎上做大做強,促進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同時,企業的品牌建設工作直接關系到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應保持高效的工程管理工作,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更好地符合市場經濟快速穩定發展需求。在推動現代化精細化的工程管理的實踐中,應以品牌建設為目標,積極采納先進的管理經驗,通過高質量的管理工作建設高水平的企業品牌。
4.3構建較為完善的現代化、精細化工程管理體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一系列現代化、精細化的工程管理模式,其管理內容較為復雜且內容更多。具體來說,結合現代化建筑工程管理體系的實際情況,應重點明確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成本管理直接關系到工程資金的利用效率、工程項目的可持續化以及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目標,因此應充分重視加強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通過開展高質量的成本管理工作,有助于實現資金管理方案的細化,全面開展記錄相應的工程項目中各項支出。(2)質量管理工作是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細化的質量管理都采用分層次、分階段的方式進行開展,在明確科學質量目標的基礎上,還應從實際出發,構建高質量的質量保障體系,明確工程項目中的質量問題,從整體上分析問題成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3)風險管理屬于工程管理的重要內容。在開展現代化、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過程中,應在整個的施工過程中持續貫徹和落實,并結合不同的施工環節,提出有效的、具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還可以結合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可能引發的后果落實風險清單,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5結語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現代化、精細化管理模式是必然的發展模式,符合當前的建筑工程的管理理念。應注意保障落實科學化的管理方案及理念,實現各方面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行合理化的風險規避,才能切實有效推動建筑行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鐵.信息化技術在混凝土生產企業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J].建筑技術,2012,43(12):1121-1123.
[2]梁培新,張會.混凝土裝配式節點的精細化模擬與分析[J].建筑技術,2016,47(9):821-825.
[3]李小勇.淺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121.
[4]刁節桃.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江西建材,2017(15):298-299.
[5]田嵩山.建筑工程管理的影響因素及對策解析[J].智能城市,2017,3(7):239.
[6]莫志其.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四川水泥,2017(7):336.
[7]李祿.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256.
[8]郭大川.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質量控制的有效策略之我見[J].綠色環保建材,2019(4):225.
[9]王宏楠.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居舍,2018(18):136.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度安排 理結構
一、制度安排與會計信息
1.制度
新制度經濟學把制度引入了經濟分析,從而解決了許多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問題。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安排對于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理性的個人追逐自身利益的強大沖動力,既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經濟增長和繁榮的主要源泉。無論這種結果是好是壞,均依賴于認為的社會制度結構,這種制度結構指限制人類行為并將他們的努力導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包括法律和各種社會規范)及其實施效果。
2.制度安排與會計信息
通過前面對新制度經濟學對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個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會計信息也是在一定制度下產生的,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與制度安排有著很大的相關關系,因此研究會計信息的質量離不開當時的制度安排,否則就會對會計信息的產生的質量有所誤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很好地理解會計信息產生的制度背景??梢?,會計信息是一定制度安排的產物,若制度安排能夠確保會計人員的獨立性,并能夠激勵會計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也即說明,如果在制度安排下,提供會計信息的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會計為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則說明這種制度安排可以引導高質量會計信息的產生。否則,若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并不是會計人員自身利益最大化,則就會使得會計人員有產生低質量會計信息的動機,從而使得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理解目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應該結合我國目前的制度安排來綜合理解會計信息。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有效制度的缺失
新制度經濟學的誕生,指出了制度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度對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制度的安排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則會帶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否則,將制約經濟的發展。目前,會計信息存在著失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是當前制度安排的后果,制度可能有促使會計信息失真的因素,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或者說是缺乏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的制度安排,即目前的制度安排缺乏生產高質量會計信息的激勵,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同時也說明會計信息失真是當前制度安排下的產物。
2.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
許多實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結構和會計信息質量之間有很強的相關關系。當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時,則就形成嚴重的人問題,即股東和經理層之間、經理層和員工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無法解決好股東和經理層之間、經理層與員工之間的委托問題,即無法解決好決策權、經營權和監督權之間的相互制衡問題,導致經理層按其自身利益經營企業,并不追求公司價值或股東價值最大化,以及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導致經理層和員工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我國目前對經理層的激勵大多依據會計信息,導致經理層對會計信息的操縱,使得會計信息失真。
3.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
根據有效市場假設,當市場為半強式有效市場時,企業的各種歷史信息和公開信息都能及時迅速地反映在證券的價格中。而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一些實證研究證明我國的資本市場甚至都沒達到弱式有效,則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不高,而且目前我國的許多個體投資者大多為投機者,進行投資決策時,大都只憑感覺,是不看會計報表的,有的甚至看不懂報表,這樣就導致高質量會計信息無用武之地,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因為需求如此之少,也就沒有供給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動力,使得會計信息嚴重的失真。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解決對策
1.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
因為制度對于會計信息有很強的指導方向,應該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來激勵企業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動力,從而指導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合理有效的制度,比如,合理的債務條款,可以引導股東通過合法的渠道獲得資金,減少信息操縱來取得債權人的信任;合理的經理人報酬契約,引導經理人能以股東利益最大化思想指導其經營活動;減少委托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減少人操縱會計信息的動力,從而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2.明確責任人
明確會計信息質量的責任人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明確了責任人的責任,則會使得責任人面對著一定的壓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會計信息的操縱。《會計法》規定了企業的法人、財務負責人和會計人員應該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富有責任,當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違反了法律法規時,相應的責任人應該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這一規定有利于增強責任人的責任,從而有利于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3.增大責任人的違約成本
明確了責任人的責任,還應該加大責任人的違約成本。如果責任人的違約成本很低,則即使明確了責任人,對責任人的警戒作用會很低,不能起到震懾作用,應該增大責任人的違約成本,對責任人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責任人才能認真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提供會計信息,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4.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培訓
會計人員是提供會計信息的直接人員,如果能夠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就可以從根本上直接控制會計信息操縱。如果會計人員具有很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就可以按照其職業道德提供會計信息,即使在上級部門領導和其上司要求其提供虛假信息時,則其可以依靠其職業精神加以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礙主管人員操縱會計信息的動機,從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仇俊林: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5,9,62~64
[2]喻肇敏:對會計信息中立性的探討[J].財務與會計,2001,2,23~24
主持人:亞歷山德拉?莫茲(Alessandra Molz)
2015年6月15-26日,UNESCO-UNEVOC組織召開了主題為“通過高質量的學徒制開展TVET”的網絡會議。來自70個國家的229位TVET專家和實踐者參加了會議,男性占62%,女性占38%。
此次會議倡議參會者探討高質量的現代正式學徒制的特點,研究正式和非正式學徒制面臨的挑戰,并分析推動高質量學徒制發展所需具備的條件。此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青年失業率高和技能不匹配等經濟社會環境,迫使利益相關者為了提高TVET質量而引進并改善學徒培訓計劃。此次會議的主持人是亞歷山德拉?莫茲女士,她是工作場所學習和技能發展領域,尤其是學徒制和社會包容領域的研究員。
全球青年就業危機致使學徒制重新回到了國際政策議程。面對大量的失業青年和技能與資格水平不匹配的現實,很多國家希望通過引進學徒制作為解決青年失業和未來勞動力市場失衡問題的一個途徑。而已經存在非正式和傳統學徒制的國家,正在盡最大努力來升級和規范這些學徒計劃,從而提高青年獲得高質量培訓的機會。
學徒制被定義為:“為了滿足特定能力培養和工作流程的需要,將在職學習和校本培訓相結合的獨特的職業教育形式。其受法律管制,且必須簽署囊括補償報酬和標準社會保障計劃的書面就業合同。在培訓結束時進行正式的評估和認證?!?/p>
學徒制培訓不同于培訓、實習或類似安排,其是一種工作場所學習的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工作場所學習都采用學徒制形式。學徒制畢業生意味著掌握了工作崗位所需的全部技能。學徒可以被視為在學習的“員工”。該學習經歷通常與校本培訓交替進行,學員成功完成學徒培訓后頒發有效證書?,F代正式學徒制的目標是在良好的工作條件下提供高質量的培訓機會,并為學徒、培訓公司和TVET體系營造一個雙贏的局面。學徒制質量的概念是國際勞工組織(ILO)近期提出的,并受到UNESCO①和20國集團②的廣泛支持。學徒制質量包括如下五個方面,一是工作和培訓條件的質量:尊重勞工權利和培訓公司的安全標準。二是將學徒納入社會保障計劃,并給予工資或津貼。三是培訓標準和內容的質量:培訓項目旨在滿足勞動力市場和年輕人對某一職業所需全部技能組合的需求。四是全國認可的證書質量:可支持畢業學徒在全國各地都能謀得一份類似學徒培訓崗位的工作。五是利益相關者雙贏局面的質量:培訓公司受益于額外的勞動力,并且將學徒制作為一種招生策略;學徒變得擅長某一職業,且能獲得薪資、有效證書和工作經驗;培訓學校從與勞動力市場的密切聯系中受益;經濟和社會從更富生產力的勞動力、更平衡的勞動力市場和更高的青年就業率中獲得較大收益。
根據ILO近期研究結果,為建立和維持高質量的學徒制,需要充分發揮如下四個因素的作用: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和工會之間的社會對話,以明確有關學徒制實施的所有問題;二是明確各級行為主體的角色與職責;三是籌資機制,其推動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成本分擔,并保障財政支持的可用性;四是通過立法為各級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個有效運作的結構或框架。
一般來說,已建立學徒制的國家,其青年失業率偏低③。其中,有些已建立學徒制的國家將其經濟發展歸因于具備高素質技能的勞動力帶來了高生產力和高創新能力。
精心設計的學徒培訓計劃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包括:通過為在學習某一門手藝的學徒提供真實勞動力市場環境所需的相關工作經驗,實現其從學校到工作的平穩過渡;根據公司的技能需要開展培訓;成為培訓可遷移的復雜技能組合的有效方法,包括高技術職業所需的技能組合;將培訓和工作機會相結合,并與薪資或津貼相關聯;使公司中長期的員工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使TVET體系能夠更好地應對技能短缺和技能不匹配的情況。
20國集團(G20)2010年制定的“培訓戰略――為了強勁的、持續的和平穩的增長”引起了各國對學徒制重要性的關注。在2012年于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G20會議上,各國勞動和就業部部長得出結論:各國應相互分享學徒制項目的設計和實施經驗,通過促進對話探索在G20成員國間確定共同原則的路徑④。
近期已建立學徒培訓計劃的國家,以及希望升級非正式學徒制或引進學徒制的國家,越來越希望向具有悠久學徒制傳統的國家學習經驗。應該注意的是,從一個國家“出口”一個制度到另外一個國家經常會失敗。因此,學徒制需要根據每個國家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做出調整。但所有的學徒制都有其共性,這可以充當不同國家建立或升級學徒制的指導原則。探索這些學徒制的共性并分享各國的經驗教訓,能夠為有意愿研究學徒制的專家,尤其是那些想要引進或升級現有學徒制培訓計劃的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提供借鑒。
目標
此次會議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參會者對學徒制培訓特別是高質量學徒制培訓計劃的了解。此次會議制訂了一個知識分享流程,方便參會者分享和討論影響高質量學徒制效益充分發揮的關鍵因素,也為參會者分享遇到的問題、興趣領域、研究領域,以及其個人、機構和國家的經驗提供一個交流平臺。
通過會議研討,參會者在會議具體目標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加深對學徒制的了解,尤其是對高質量的現代正式學徒制特點的了解;調查不同國家正式和非正式學徒制將面臨的挑戰;分析發展高質量學徒制需要具備的條件;了解其他開放式問題和研究缺口。
范圍
會議伊始,參會者首先分享了自己對于學徒制的興趣領域和遇到的主要問題。基于參會者在線討論中表達的觀點和在背景資料文件中呈現的問題,此次會議選取了如下十二個主要議題:一是學徒制的定義和質量保障;二是學徒制的創新和替代形式;三是學徒制的融資;四是對學徒制技能需求的預測和鑒定;五是行業參與;六是學徒制課程開發;七是不完全的學徒培訓,包括輟學和流失;八是記錄工作經驗和認可先前學習;九是學徒制的社會形象和吸引力;十是公司內部培訓和培訓者;十一是學徒制的架構和成功因素;十二是進一步研究的領域。
此次會議召開的背景介紹(特別是“高質量學徒制”概念的提出)使參會者明確了學徒制的定義和學徒制培訓的好處。目前ILO⑤、UNESCO⑥和其他國際組織⑦正在致力于推廣高質量學徒制。
通過會議討論,所有參會者都認識到了學徒制的好處。會議的重要論點之一是正式學徒制和非正式與傳統學徒計劃的差異。正式學徒制受法律管制,而非正式和傳統學徒計劃一般存在于很多發展中國家的非正規經濟中,并且在大型公司中經常與正式學徒制實踐同時并存。雖然存在差異,但是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學徒制仍面臨很多共同問題。
議題一:學徒制的定義和質量保障
1.學徒制的定義
參會者普遍認可學徒制的價值和意義,包括:在熟練掌握技能方面的效力、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效果、培養和提升年輕人技能的潛力,以及幫助學徒獲得工作經驗的價值――使得學徒畢業即可就業。
參會者在現代高質量學徒制的主要特征方面達成了一致。學徒制培訓,無論是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無論是公司本位的或是公司與學校培訓交替的,都能產生高質量的效果。而且,學徒制有潛力使培訓體系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即在提高大量需要技能培訓的年輕人的技能水平的同時,又能降低培訓成本。而完全基于學校的TVET以相同的財政預算不可能為同樣多的青年提供技能培訓。此外,學徒制還能為畢業生帶來相關的工作實踐和專業知識技術。
但是,“學徒制必須包括基于學校的培訓”的假設受到一些參會者的質疑。他們指出,幾個世紀以來傳統學徒制在沒有校本培訓互補的情況下一直在推動社會發展。
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參會者指出,在她的國家,兩種學徒制形式同時并存:一是“雙元培訓”,即工作場所培訓和學校培訓交替進行;二是“學徒制計劃”,即單純在公司進行培訓。
【關鍵詞】職業和技工院校建設;就業質量;對策研究
一、引言
黨的十報告在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論述中,提出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同時指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這表明,現代職業教育,應該與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穩定性上發揮更大作用;而這個作用的發揮,衡量著現代職業教育的水平。因此,我們必須圍繞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目標,認真總結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成就與經驗,深刻分析存在問題,不斷改革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使教育作用于人的素質提高這一功能,與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優化統一起來,與改善民生,滿足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結合起來,從而達到高質量就業有基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有方向。
勞動者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目標,內因是其作為生產力資源要素在參與生產分工中,作用得到合理配置,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成為現代產業經濟發展各要素中最先進,最充沛和最靈活的資源組成部分,在市場調節就業機制的作用下,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因此,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資源要素的質量本身是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根本。另一方面,勞動環境、勞動報酬和各項勞動者權益要得到保障,勞動者居住、就醫、求學和其它生活環境要不斷得以改善,這也是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目標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當前,“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業難仍然是總量過大的矛盾,也是全球性的問題,這其中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城鎮困難人員、退休軍人是這個總量的中弱勢,但群體龐大,是我國就業壓力的重點所在。要解決這個難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固然重要,但從內因上解決就業觀念問題,提高就業素質問題更不可忽視。招工難問題則凸顯著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現代產業發展中許多崗位沒人干的表象下,是大批勞動者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缺乏,最后導致就業無門、創業無路,并從另一方面加重了總量性的矛盾。面對勞動力市場兩難命題,現代職業教育應如何作為?高質量就業目標如何在各類職業和技工院校的培養模式中接軌并體現出效果,是擺在我們面前不可回避的挑戰。
二、思考與對策
結合杭州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工作實際,以及區域內職業和技工院校辦學情況,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并需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一)圍繞高質量就業目標,必須轉變一個觀念,即職業和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標定位,應從單純的立德樹人宏觀層面,細化并落實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追求高質量就業上來。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體現著宏觀特征。十報告中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要求,提出要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任務攬括在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全過程,從人的成長規律看,重點在基礎教育階段;而每個學生接受更高一層教育階段時,都應有一個細化并可落地的具體目標,在基礎教育之后,如何將教育功能一頭聯結經濟社會發展,一頭聯結素質提高民生改善,是各類專業院校特別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必須深思的。在當前,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只能在服務區域或行業經濟發展,為各類產業提供科技和技能人才支撐,才能為就業提供空間,消除總量壓力。研究和跟蹤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專業發展狀況,與各類專業中最先進的企業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在這些企業得到實訓提高,才能邁開高質量就業的大步。不僅如此,追求高質量就業目標,還要在扎實開展技能實踐和創業綜合素質的前提下,認真研究高質量就業的促進體系,探索教育與社會、專業與行業、教室與職場的無縫接軌機制,保證職業和技工院校的畢業生都能在最先進的現代產業中鍛煉提高,并最終服務于最優質的企業,真正體現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二)圍繞高質量就業目標,必須在職業和技工院校啟動和深化一項改革,即一體化教學改革。理實分離是中國歷代教育的傳統,也是當代中國教育最大的詬病。教育不了解職場,不了解學生;生產不了解教育者在教什么,課程體系是什么。因此,擴招后的高校畢業生很大一部分成為就業難的主體。隨后中國教育也提出了理實一體化要求,提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但是在缺少有力的保障機制和清晰的培養模式情況下,理實一體化仍然是概念化的口號,學生的實踐實訓和動手能力提高難以落地。在當前,以面向生產、面向職場,讓每個人的價值得以發展,把人的職業化作為目標的理念指導下,啟動和深化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非常迫切。教育要走向職場,分析研究專業發展規律;課改要深入職場,研究每項典型工作任務的組成和規律,將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課堂要銜接職場,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成為主持和引導學生自我探索的領路人。目前,國家人社部在全國百所技工院校中選擇了部分專業開展試點,北京和廣州的部分院校已取得成功經驗。杭州屬于長三角經濟區域,現代制造業、生產服務業和其它新興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來說,應加快一體化課改這一職教理念的宣傳落實,加強試點院校改革的規劃,從專業研究團隊、教學基礎設施和場地建設,校企雙制的互動機制以及一體化師資力量的培訓等方面加快步伐。唯有如此,推動高質量就業才能保持底氣,落到實處,起到實效。
(三)圍繞高質量就業目標,必須在職業和技工院校加強就業創業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就業服務體系要全面納入政府促進就業的大框架進行,學校必須主動銜接,并要認真研究高質量就業指標體系,服務和促進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促進就業,創業是就業的組成部分,更是擴大就業的源頭活水。從就業競爭的總體格局看,全世界80%的勞動者是中小企業和新興產業吸納就業的,我國勞動年齡段從業人數也大多集聚在民企制造業、各種生產服務業和第三產業,國有大中企業從業人數只占勞動力總量的少數。因此,職業和技工院校不能單純以就業率為質量目標,在創業驅動的背景下,任何一家企業都處在創業起點上,任何一個從業者,都應有創業立身的發展理念。在學生跨出校門走向職場之前,對他們實施好創業教育十分重要。要開展市場模式教育,使學生了解市場規律和本質;要開展法律模式教育,使學生了解職場規則和本質;要開展經營管理模式教育,使學生了解企業運行模式;要開展產業和服務標準教育,使學生了解顧客如何成為上帝。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推薦和分析創業項目,邀請創業成功人士開辦報告會和成長歷程教育,匯集和宣講區域內創業促進政策等等,也應成為創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只有愿意創業和成功創業的人員越多,高質量就業目標才有新的內涵;職業和技工院校辦學才有活力。
(四)圍繞高質量就業目標,必須深化一系列培訓和職業資格制度的銜接落實。加強職業能力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綜合工程,職業和技工院校建設只是其中的基礎環節,但是與職業能力建設各項政策相關互進;沒有政策引領,或者政策落實不平衡,勢必阻礙職業和技工院校的發展。當前應在以下四個政策體系的創新和完善中下功夫:一是技能人才激勵政策體系。盡管目前國家級層面有中國高技能人才楷模、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和享受國務院津貼等3000多人,卻嚴重偏少,落到地方的評選更少。要讓職工愿學崇學職業技能,還必須在養老金待遇對高技能人才全面傾斜上加大力度,在建立行業技能工資指導線上有創新辦法,在鼓勵企業轉型和技術創新中把技能人才指標列入剛性項目上有進一步突破,在勞動監察督促企業按規定提取并使用好培訓費上下功夫。二是職工終身教育促進體系。企業轉型升級是永恒的課題,職工的觀念、技術和技能必須跟上升級的節奏,就業必須堅持終生學習,要通過技能準入制度,國有企業技能骨干的調訓制度,企業升級考核中列入職工學分制度,企業與技工院校共同建立職業技能研修計劃等辦法,創新職工終生學習制度體系。在當前要切實提高就業者崗前培訓、失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晉級培訓的質量,要完善培訓工作的組織體系,利用院校資源,做好培訓工作。三是職業教育政策的公平促進體系。技工院校不能享受教育部門的文憑由來已久,這種門戶之見在當代中國存在實為奇觀;大學生實訓、就業和創業政策出自人社部門,但技工院校卻享受不到,也是以文憑作為群體界定產生的。此外,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天地之別的招生政策等很不公平,急待協調解決。四是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目前,人社部1000多個工種標準在我國職業資格制度建立過程中奠定了基礎性、主體性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反映出工種數量偏少,與發達國家幾千個工種標準相比缺口較大;一些領域的職業資格證書不被市場認可,而行業資格證書卻是管用的;此外,職業技能資格與專業技術資格的轉化全面脫節。管理層面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力量不夠加強,理念不夠大膽,這種“資質碎片化”格局將越來越突出。下一步,應在堅持市場主導前提下,做好兼容并蓄、吸收應用工作,讓行政管理與行業管理協調起來,行業認可與國家認可協調起來,國內認可與國際接軌協調起來。
三、 結語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使職業和技工院校真正成為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基本素質的砥柱,是每一個職業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作為職業和技工院校,應切實轉變教育目標定位,建立和完善各項機制,理順各方關系,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基礎工作,使技工教育真正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的發源地和加油站。
參考文獻:
[1]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
關鍵詞:職業能力培養 農業院校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11-02
1 引言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一書中劃分了教與學目標類型,其目標之一便是培養和發展最大限度地功能性融入某一具體領域的能力,這當中包括培養和發展學習者融入公共社會、職場、教育領域和個人生活領域的能力。這一目標應顯現在課程設置、培養計劃、培養要求及其培養手段中。[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高校要以國家與社會發展需要為己任,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使命,既要保留大學英語“人文性”的本色,也要挖掘其“工具性”與“行業性”的特色。[2]可見,中外學者專家都高度重視英語在實際場合中的運用,并對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高等農業院校擔負著向國家輸送現代化、國際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養的質量決定了其向地方及國家所輸送人才的質量。高等農業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也因此肩負著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現代化及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農業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應如何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相區分,如何發展農業院校自己獨特的課程體系來突顯農業特色,其人才培養如何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高等農業院校亟待解決的課題。
2 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3]近年來,我國經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往來愈發頻繁。隨著對外開放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開放度的不斷放寬,具有高水平并能勝任市場需求的英語人才極其緊缺。在區域及地方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在高素質、高水平,懂專業英語人才及其需求的現狀下,高等農業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應依據和參考《教學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具有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趯W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有助于培養適應經濟發展趨勢,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亦有助于為企業和公司輸送具備一定英語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從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角度來講,探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視角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意義重大。
2.2 農業院校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必然途徑
黨的十報告指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而“更高質量”則成為最亮眼的詞匯。更高質量的就業包含了人們勞動環境改善、勞動工資提高、勞動安全保障加強等因素。在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已然成為連接我們國家和世界的紐帶。農業院校的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的專業技能的同時,應掌握就業崗位所具備的英語技能,具備實際工作中英語運用的能力,如可以與國外客戶進行常規的貿易往來,可以閱讀和理解國外產品的使用說明書,可以用英文推廣企業所研發的產品,可以與外商洽談并擬定書面合同等。因此探討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對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導性意義。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圍繞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這一條主線,將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及最終實現高質量的就業。這一研究對于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及實現農業人才的高質量就業,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3 農業現代化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必然趨勢
我國對農業的支持是一貫國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農業科研,技術推廣應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的支持政策,這些政策的支持為農業生產力和農產品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支持。國家的政策支持也為農業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政策保證,為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高質量的農業人才將成為拉近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在農業方面差距的中堅力量。農業現代化發展對高校人才的培養提供明確的思路,也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因此,農業院校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過程中,應注重并充分利用r業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所帶來的機遇,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來設置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使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符合農業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鑒于此,農業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應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并逐漸形成服務“三農”需求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農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如何與社會需求相呼應,如何適應國家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新需求,大學英語課程將如何根據需求進行適當改革,都是農業院校英語教學必須研究思考的問題。因此,探討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對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 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一門重要的公共課程,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國際化視野的拓寬及學生就業質量的提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因此,為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英語人才的需求,滿足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對英語人才的需要,實現農業院校學生高質量的就業,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此研究對于擴大學生的全球視野,幫助學生提高國際素質,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實現學生高質量的就業,培養多類型,多規格的復合型農業人才,探討實現英語和農業專業知識相融合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此外,此研究對于農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具有促進作用,對英語教學來說是個有利的契機。探討如何把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相結合,培養學生就業中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素養,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完善,同時有助于教師嘗試新的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效率?;诼殬I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提出為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標準和依據,其實施有助于加快農業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2).
[2] 王守仁.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J].外語界,201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