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28:47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產業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總體判斷從全區情況看,近年來廣西文化產業有一定發展。根據統計部門完成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統計數字,2010年廣西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80.21億元(按國家統一口徑調整,含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戶等),比2009年增長26.89%,其中全區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59.21億元,占廣西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8%,比2009年提高0.05個百分點,比2009年增長28.28%。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不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質量,也推進了和諧廣西建設。但從總量來看,2010年廣西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增速低于全國3.29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全國1.07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國GDP的比重和占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均落后于廣西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置[9],文化產業發展亟待發力。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而言,地區差異明顯是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個現狀。在全區14個市中,2010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在50億元以上的只有南寧市(59.29億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其余三市均尚未突破10億元大關,防城港、欽州兩市各只有2億多元。法人單位增加值占本地區GDP比重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的有南寧(3.29%)、北海(2.32%)2個市,防城港市、欽州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基于201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各市文化產業增加值情況,有學者將廣西主要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排名[11]。從排名結果看,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四市分別排廣西14個市的第一、第五、第六、第七名。南寧市的綜合得分遠遠高于其他城市,這與實際相符,作為廣西的首府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其無論是在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市場化程度,還是在相關產業支持條件等方面都高于其他城市。而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基礎因子和發展潛力因子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文化產業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發展模式。總體說來,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產業還處于粗放型、初期到中期的起步發展階段。(二)四市文化產業各有優勢,互相補充,共同發展。從單個市來看,其對各自文化資源、文化發展目標還比較清晰。但從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來看,各市自成體系,未能實現區域合作共贏與有效整合。(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與思考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產業存在規模偏小,產業鏈不完整、發展不均衡、結構松散、產出效益低、區域輻射能力較差等問題。但從區域文化產業視角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1.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四市雖然有各自的規劃,但就經濟區整體而言,尚沒有以經濟區為一體的文化產業總體規劃出臺,沒有形成貫通的產業鏈條,也未能在政策、社會氛圍和資源整合上形成合力。四市文化產業發展缺乏互動與合作,交流聯合少,未形成集約化和產業化開發的主體模式,一體化程度低。各市產業布局差異性不夠,在產業政策、項目設置、發展目標、龍頭企業設定方面趨同;區域特色資源的強勢聚集與優化配置方面轉化率和利用率低。其區域文化產業資源開發發展缺乏長期、規范、穩定、深入的聯系,合作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多種優勢疊加的特點。比如,特殊的區位優勢,經濟區開放開發的優勢,在廣西相對的經濟基礎優勢,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優勢等。綜合優勢未能有效發揮,因此如何用好用足優勢是其發展的關鍵。2.創新理念認識不足。根據波特產業競爭力四階段①,雖然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文化產業存在優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與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其仍處于起步、探索、培育時期,即要素驅動向投資驅動發展的階段。要在2015年實現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按照文化產業發展的跳躍性程度,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應該走跳躍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②。而其應如何創造條件,跳過工業主導階段,直接步入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期,走出一條西部后發展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創新驅動的新路徑,目前在學理層面缺乏探討。如何以區域文化產業理論為指導,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作為一個區位文化產業整體進行分析、論證,特別是在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以及面向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橋頭堡的戰略地位來思考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尚待分析探討。3.區域文化產業特色不鮮明。評價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標準是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大而全并不是一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良好的必備條件。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應該有所取舍,突出特色。從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四市文化產業規劃來看,出現“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現象,市與市之間文化產業出現同質重構現象。從整個經濟區而言,未能體現出作為區域文化產業的特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作為后發展地區,其文化產業發展更應該思考特色發展和錯位發展戰略。
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
一、民族體育文化概念及其特征
(一)概念
民族體育文化系指一個民族在體育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們在體育實踐過程中,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廣適性等方式,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
(二)特征
民族體育文化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不斷的演進過程中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從而構成了民族體育文化自身的一個特色。
1.民族性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有其存在的根源,并且基于區域的不同形成文化的差異,加之區域文化、習俗等不同形成不同的民族特色,這就是民族性。民族體育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在:一方面,民族體育文化具有共性的一面,系指融合因素的一面;另一方面,民族體育文化又具有各自獨特的一面。[2]不同區域的人類,創造了不同形態的文化,塑造了不同文化意識的群體,并且通過共同的生活把不同種類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在一定程度上,一個民族體育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狀況如何與本民族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經濟條件、生產水平息息相關。
2.娛樂性
民族體育文化的娛樂性是一種以閑暇消遣、健身娛樂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動。它是人類在具備起碼的物質生存條件的基礎上,為滿足精神的需要而進行的文化創造。[3]民族體育文化正是被賦予了這樣的一種娛樂性,在社會生活中才深受人們的喜愛,讓大眾群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體驗各種體育的樂趣,不僅鍛煉了身體,從更深層面上講,更是愉悅了身心。
3.競技性
上述講到的民族體育文化具有民族性,每個人的生活中被貼上了民族意識的標簽,而民族體育的競技是展現民族意識的一個象征性體現。通過不同形式的競技活動,每個人的參與與積極性形成一個相互較量、相互磨合的局面,是體育文化形成的基本來源。[4]只有通過契合作用,達到一種融合的狀態,才能凝聚成重要的力量。競技性在人們競爭意識較量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合作意識的攀升。
二、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必要性在民族體育活動當中,民族意識、文化心理、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范、審美心理等都是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文化,更是民族體育文化的核心部分。而這些核心部分的形成與傳承對于體育產業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作用。
(一)形成了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理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屬于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離不開經濟的發展。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產生并且發展的原因,其發展的狀況如何一般由社會經濟條件所決定,經濟條件的好壞決定著文化的發展程度,反過來,文化的發展也影響著經濟狀況的改善。[5]民族體育文化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承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種產業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與之相對應的文化作為支撐。對于體育產業來講,體育文化的發展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傳承性是指民族體育文化在時間上傳衍的連接性,即歷史的縱向延續性。它通過特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要求而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基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需求,我們就更應當注重體育文化的傳承性。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體育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促成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理念,即在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注入民族體育文化的因素。從內部上講,吸收各個不同區域的優秀民族體育文化不斷融合;在外部上,不斷吸收外來先進民族體育文化,擴大體育文化在體育產業中的分量。
(二)形成了以文化競爭為主導優勢的新局面民族體育文化源遠流長,在不斷的演進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特性,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前,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著突出的問題,如體育產業的市場尚待開發,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社會競爭機制混亂等。因而,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需要改變新觀念,形成以體育文化為主導的核心觀念,以促進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以體育文化為主導的競爭意識是全新的競爭形態,具有獨特的體育思想意識和哲學思想。[6]它是以崇尚人的內在氣質、品格、精神修養為價值取向的一種體育文化形態,有助于體現人文關懷?;谶@樣的有利形勢,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將會在體育產業發展中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讓每個運動項目都能夠在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中得到最有效的發揮與展示,從而形成一種以文化競爭為主導優勢的新局面。
(三)促進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新繁榮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說到底還是為了滿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需要。對于物質文明來講,民族體育文化一方面需要依靠物質上的支撐以維系發展狀態,而反過來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則推動了物質文明的新繁榮。對于精神文明來講,民族體育文化屬于精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加快民族體育文化的有機傳承,才能夠給精神文明注入新的動力。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支撐,可以說,體育產業發展的本質就在于如何創造出更多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從而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創造出更多更為豐富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巨大動力存在于體育文化的優越性,而優越性則需要傳承。
三、傳承有道———體育產業發展之路
(一)推動民族體育多元文化競相發展———百花齊放體育產業需要發展,需要改變新觀念,就需要加快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以文化競爭為主導優勢的新局面。然而,民族體育文化博大精深,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一個普遍的效應。而單純依賴于一種固有的文化模式則未免有些過于僵硬與死板。因此,我們就必須推動民族體育文化朝多元狀態競相發展,實現優勝劣汰,形成獨具一格的優秀體育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鼓勵不同區域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鼓勵引進各種優秀的體育文化,兼容并茂。根據不同區域民族體育文化的多樣性、自我約束性、差異性以及廣適性,采取相互融合的方式,尤其為相對落后民族的體育文化發展提供較為便利的社會條件,促成較為公平的競爭局面,以提高多元文化競相發展的積極性。
(二)以政府介入為主導———形成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普遍認識民族體育文化具有傳承民族信仰、傳授生存技能、展現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交流、抒發生活激情和培養審美情趣的功能。然而在傳承過程中也會出現種種問題,尤其是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問題甚為突出。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之市場自身的盲目性,使得人們在追求經濟利益之時過度地利用民族體育文化,忽視了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7]與此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更加難以有效地保護民族體育文化。因此,為了促進體育產業的有效發展,我們必須加快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合理有效傳承的普遍意識急需在大眾心中盡快形成。我們應該建立起以政府介入為主導的模式,在體育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快政府的宏觀調控及有效指導,尤其對于損害民族體育文化的行為堅決制止,在全社會中形成保護民族體育文化的普遍認識。
(一)基本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以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以提升發展三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四新”產業為重點,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及資源綜合利用為著力點,積極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實現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指導原則:
1、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原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同時加強政府的協調、引導作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2、堅持老企業技術改造與招商引資發展新企業相結合原則。根據市場需求,立足現實,通過加大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投入,提升現有產業結構層次,促進優化升級,同時,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強化技術優勢和產業鏈整體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3、堅持產業鏈延伸與產業集聚發展相結合原則。以片區經濟為重要依托,抓住產業集聚這個關鍵點,延伸產業、產品鏈,完善產業化分工,著力打造一批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和創新能力、贏利能力居全國前列的制造中心和產業基地。
4、堅持自主發展與外向帶動相結合原則。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調整轉移的機遇,加強外引內聯,深度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積極吸納全球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導企業“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加快做大做強,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5、堅持適度擴張與提高質量效益內涵發展相結合原則。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突出招商選資,選擇引進項目時權衡項目規模與稅收大小、產品與裝備的技術含量及勞動用工、環境危害性、耗能與效益產出比等,以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為出發點,進行招商選資。
二、產業集群和區域布局
按照工業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和控降污染的要求,未來發展產業集群,優化產業區域布局,要充分利用緊臨國際大都市和新型工業強市的區位優勢,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合理定位,主動接軌大,進一步突出經濟開發區、經濟區、地區三塊發展工業的主要區域,提高片區經濟發展強度。經濟開發區要以建設全市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和科技創新示范區為目標。加強與工業園區、高新區的產業對接,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鞏固拉長產業鏈,發展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加快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不斷優化商務環境。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汽車零配件、環保設備、新能源產業、保健品產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軟件開發、商貿、房產、物流等生產業。經濟區要主動呼應接軌開發開放,以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整合區內產業和資源,擴充區域經濟發展容量,提升綜合開發建設水平,擴大發揮全市經濟新的重要增長極的作用。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日用化工、精細化工、新型建材、品牌服裝、汽車零配件等先進制造業以及生態觀光、研發機構、會展等服務業。地區要以新型紡織(絲綢)的研發、制造基地為目標進行規劃和建設。在積極吸引國內外資本的同時,著力提升東方絲綢市場的功能和水平,加大產業整合力度,做強做大國際新型紡織(絲綢)產業基地,提升產業結構水平。
三、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一)提升發展三大支柱產業
1、電子信息業。在重點發展計算機及外設、通信與網絡以及配套元器件等已有一定基礎和特色的產業的同時,適應世界信息產業發展趨勢,著力推進集成電路、汽車電子、嵌入式軟件等目前基礎較為薄弱的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新型顯示器制造,高度關注未來發展極有前途的OLED產業;立足于為地區和全國乃至全球整機配套、積極發展配套件產業。
2、新型紡織(絲綢)業。加快推進紡織原料結構調整,在提高現有真絲、亞麻、滌綸長絲產品技術質量水平的同時,注重棉麻類天然纖維及錦綸、氨綸類合成纖維的開發生產,突出新型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研發和使用。繼續提高真絲綢的加工工藝技術,提高真絲綢紡織產品加工深度與精度,提高產品附加值,保持真絲綢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調整和優化三大紡織品結構,圍繞品牌服裝面料、家用紡織品和裝飾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類支柱產品,突出原料、面料、最終產品三個環節,著力拓展家用紡織品和裝飾用紡織品市場領域。大力推進毛衫針織業和亞麻業的發展,在引進裝備、延伸產業鏈的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所的產學研聯合,開發棉麻、絲麻等混紡紗及毛衫針織用紗生產技術,提高針織毛衫及亞麻織物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應用現代科學手段,引入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理念,加大印染后整理的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力度,把印染后整理加工轉變為引導紡織面料開發生產的先導行業。重點培育恒力集團、盛虹集團、鷹翔集團、絲綢股份、新民科技、新申集團、華佳集團等骨干企業,使之成為新型紡織(絲綢)業的龍頭企業。
3、通信線纜業。通過技術改造、技術開發,推進普通光電纜向特種光電纜拓展,實現光電纜產業的第二次創業。完善產業鏈,發展光棒和拉絲生產,及光器件的研發,提高產業和企業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抓住當前3G通信給光電纜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產品研發及市場研究。積極參與軍民兩用技術產品的開發,利用現有技術裝備優勢拓展配套產品生產。重點培育亨通、永鼎、通鼎等龍頭企業。
(二)培育壯大“四新”產業
1、裝備制造業。在產品設計上應用信息化技術,采用聲、光、電、磁及IT等自動化控制技術,與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及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研究應用步伐,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在產品性能上突出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重點開發高速無齒輪電梯、輸變電設備、新型紡織機械等產品。零部件企業廣泛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完善產業鏈。重點培育康力、萬工、申龍等企業集團,促進做大做強,引領產業發展。
2、新材料產業。圍繞我市工業經濟發展需要,重點發展納米材料及其在各領域的應用,提高電子用銅箔、電力用銅帶、通信用有色金屬復合材料技術質量水平,加快發展紡織原料、新型精細化工材料,高效節能環保型建筑裝飾材料。
3、新能源、環保及醫藥保健品產業。結合我市產業發展需要和今后發展重點,引入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工業廢水、廢氣的治理回收利用;積極開發節能、節水、節材新技術新產品;大力推進新能源、節能環保產品的發展。大力發展中藥及中成藥,引進保健品產業與項目,通過引進品牌與商務中心,逐步建立華東保健品產銷基地。
4、生產業。首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重點是經濟開發區、經濟區、鎮和東方絲綢市場的物流業,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促進物流信息、資源和物流網絡互聯互通,推進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綜合物流倉儲中心、專業物流倉儲中心和配送分撥中心。其次,完善構建為企業自主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專利技術產業化提供高效優質服務的創新體系,大力引進國內外科研院所、中高級專業人才落戶,發展工業設計和工業產品研發機構,著力推進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平臺建設。第三,大力發展為企業提供商務服務的會展、擔保、咨詢、公證、法律、會計、審計、廣告等中介服務業,引導規范中介行為,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優化投資環境。
四、產業調整的措施
(一)加強對集群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調查研究工作。市、鎮兩級經濟管理部門,要經常了解掌握產業技術走勢與市場趨勢,根據集群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揚長避短,制訂培育集群產業發展的具體指導意見,加強對產業升級的指導與引導工作。
(二)編制工業發展項目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目錄,制定重點產業招商項目目錄。市經濟管理部門要編制市工業性項目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目錄,并頒發實施,引導工業項目投資。要以國家、省制定的產業導向目錄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相應提高一些區域性標準要求,提出一些特殊限制性規定;根據我市重點鼓勵發展產業導向,以完善產業鏈和提升產業技術層次為出發點,提出重點招商項目目錄,指導全市的招商引資工作,優化招商項目投資結構。
(三)抓好行業排頭兵典型示范工作。每年排出一批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市級工業投入重點跟蹤管理項目,加強對項目前期工作的指導、引導和服務,每年組織重點項目向金融界推介活動,重點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管理,發現問題采用有效形式與辦法及時做好協調工作,使行業排頭兵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在實踐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四)發揮行業組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要繼續認真貫徹市政府《推進市行業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大力推進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引導、指導、協調、服務、自律功能。一方面要加快產業集聚度較高的區域性行業組織的建設,形成較系統的行業組織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爭先創優評比表彰活動,加快提升現有行業組織的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指導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等方面服務企業的作用。
(五)加強政策引導,運用經濟杠桿鼓勵技術進步,限制淘汰落后。各鎮(區)、各部門都要重視做好向國家、省爭取政策支持工作,使我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優質項目能享受國家、省的扶持性優惠政策。積極發揮市扶優扶強、鼓勵發展政策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對屬禁止類、限制類的項目與裝備、技術,依法采用必要的措施,使淘汰落后設備與技術真正落到實處。
一、體育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作為矛盾對立體,二者是相對獨立的概念,沒有主次之分,其地位應是平等的
所謂體育的經濟效益是指人們在體育投資這一經濟活動中,勞動的占有和消耗與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較,即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它的實質是指在體育勞務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和占有,獲取盡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在這一點上,與一般產品的經濟效益沒有什么差別。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屬于經濟學研究的范疇。
所謂體育的社會效益,是指體育產品大都是精神產品,其產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強人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其實質是體育產品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屬于社會文化娛樂范疇。
由于它們所屬的范疇不同,做為相區別的一面,二者是沒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應是平等的??砷L期以來,人們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把追求經濟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聯系在一起,把追求社會效益同“君子喻于義”,同“社會主義優越性”聯系在一起,本能地給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級。受其影響,體育被看成是純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業,體育經費完全靠國家撥款,只講投入不講產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資——福利分配——投資萎縮”的經濟流程。由于沒有經濟效益做基礎,勢必影響體育社會效益的實現。直到今天,在體育場館實行多種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問題上,“有27.5%的人認為體委部分領導對場館實行多種經營,創收盈利心存顧慮?!薄?〕因此,要正確處理體育產業發展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必須從思想認識上擺脫極“左”思想的束縛,還經濟效益以本來面目。
二、體育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作為相互聯系的一面,其關系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研究的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義
1.就微觀而言,在體育產業的經營開發中,應該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兼顧體育的社會效益。
在這里,體育的經濟效益就是微觀經濟效益,即體育單個經營單位的經濟效益。同企業一樣,應該把經濟效益當作自己經營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利潤視為企業的生命。這不是由個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運作的必然結果。
體育作為產業進行開發,走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化道路,這說明推向市場的體育產品是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必須遵循社會經濟運行規律,即以利益為杠桿,通過公平競爭,等價交換,優勝劣汰,最終實現對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體育產業的高速運作。因此,各體育經營單位必然想方設法,在盡可能降低勞動占有和勞動消耗的條件下,爭取盡可能多的利潤。與之相適應;經營者還必須兼顧體育的社會效益,要服務對路,增添花色,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檔次,滿足人們豐富多彩的體育需要,唯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更長遠的經濟效益。
目前,在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資、外商獨資及其他國內大公司,個人投資興辦的一些商業性俱樂部、網球館、高爾夫球場、體育健身娛樂中心等體育產業。這些投資主體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經營主體,他們經營體育的目的動機是顯而易見的。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占領市場,一些有遠見的投資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體育的社會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請外藉球員、本國優秀運動員,以及培養二、三線梯隊等,目的當然是服務于經濟效益。
有人認為,體育勞務產品和其他產品不一樣,是精神產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進入市場的部分也是堅持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相結合,以社會效益為主。不錯,體育勞務產品是精神產品,具有公益性,但體育產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場,成為商品,從某種角度而言,恰恰是因為它的公益性。廣泛的社會性、權利性、公正性,才使得體育勞務產品具備了交換的價值。
綜觀當今體壇,高水平的運動競賽已成為一種金光閃閃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業紛涌而上,競相為之大灑金錢。他們的目的和動機當然不是為了實現體育的公益性,而是把體育的公益性、社會性當做可利用的手段,通過現代傳播媒介,讓體育充當出色的廣告載體,獲取超額利潤。像每年為體育投入3000萬馬克的奔馳公司的信條就是:對體育界投入的錢越多,獲取的利潤越多。
可以說,正因為有了體育勞條創造精神產品的這種廣泛的社會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爭先恐后的投入,帶動了廣闊的市場需求,才有了體育市場的開辟和繁榮,也使得體育商品的價格扶搖直上。就拿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而言,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售價2.78億美元,1988年漢城奧運會為4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7億美元,身價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發行體育彩票來說,當今許多國家都把發行體育彩票作為扶持體育事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它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籌集大量的資金,靠的就是體育競賽商品的價值,其使用價值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并給體育帶來滾滾財源。我國“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順利發行了22億元的體育彩票,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獎外,共籌集資金6.6億元?!薄?〕主要用于落實奧運爭光和全民健身計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此可見,就微觀而言,在體育產業的經營開放中,堅持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兼顧社會效益,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市場經濟規律運行的必然結果。就目前而言,我們只有承認這個事實,才能充分顯示“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體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關心體育,投資體育,促進體育商業化的發展,為最終實現體育的社會效益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2.從宏觀而言,發展體育產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體育為人民服務,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宗旨,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經濟效益服從服務于社會效益。
從宏觀而言,體育產品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不能作為商品推向市場,諸如學校體育、職工體育,其基本任務是解決人口素質問題,福利性、義務性突出。像人們健身必備的基礎設施投資大、周期長、收益慢,若按市場經濟規律自由支配,其生產建設將無法進行。這就需要國家無償投入,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漸增加投入的比重。這一點我國體育法第41條已做了明文規定,即“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體育事業經費、體育基本建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體育事業的投入?!边@里充分顯示了人民政府把體育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無疑是英明正確的舉措。但筆者認為這屬于國家宏觀調控的范疇。與微觀領域的產業經營開發,堅持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沖突。我們鼓勵微觀搞活,追求經濟效益、賺取更多的利潤,這并非壞事。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的辦法從經營者手中提取豐厚的利潤,再把它投資到體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樣既可以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又可以加速體育商業化進程,使體育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三、體育社會效益能否實現,體育產業能否健康發展,并不取決于經濟活動本身,而取決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備,取決于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來,如果在體育產業發展中,堅持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勢必會產生唯利是圖、斤斤計較、金錢至上、腐朽墮落等不良風氣,就會犧牲體育的社會效益,也不利于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而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上述問題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眾所周知,西方許多國家把追求利潤當作體育產業發展的前提和歸宿。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不顧體育的社會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們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美國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積極人生》,英國推出《90年代體育——迎接新的地平線》……他們頒布的時間似乎比我們更早。在計劃的操作實施方面,我們有實施的步驟,他們更有完整的目標體系。以美國的《健康公民2000年》為例,該計劃700多頁,通篇都是對實施目標的陳述,其中包括3個總目標,22個子目標,47個次子目標和300個再次一級的目標。這些規定似乎并不亞于我們。
至于體育產業能否健康發展,也不取決于經濟活動本身。我們國家堅持把體育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樣產生了為名利服用興奮劑,為了金錢而弄虛作假、招搖撞騙等問題,同樣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義思潮。這都有力地說明了,在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大潮面前,體育產業能否健康發展,追求經濟效益是否就必然犧牲社會效益,并不取決于經濟活動本身是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還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決于法制的健全完備。市場經濟是利益的經濟,同時又是法制的經濟。在微觀經營中,誰都可以為追逐利潤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前提必須光明正大、遵紀守法。這就要求在微觀搞活的同時,國家必須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即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政策去引導、規范人們的利益行為,再配之以有效的監督,就能妥善地處理宏觀與微觀領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聯系。
總之,在看待和處理體育產業發展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時,一定要注意,從思想觀念上擺脫“左”傾思想的束縛,從理論研究上分清宏觀與微觀不同的領域。
注釋
一、低碳經濟、林業產業及林業低碳經濟的概念
(一)低碳經濟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2003年英國對外公布的能源白皮書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氣候變暖。所謂的低碳經濟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理論指導,通過產業轉型、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手段創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經濟模式,減少環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是各國謀求新的經濟發展空間和應對氣候變暖的主要經濟措施。(二)林業產業。林業是重要的綠色資源,是低碳經濟的一部分。在低碳經濟下,林業概念得以進一步豐富,被定義為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承擔著林業產品供給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一方面,通過林木資源培育、種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種各樣的林業產品,創造直接的經濟收益,是國家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另一方面,林業作為綠色資源,本身具備氣候調節、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森林景觀等社會,是社會發展中的一類工藝事業。(三)林業低碳經濟。林業低碳經濟,指林業經濟活動中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技術手段及創新等,增加森林碳匯,減少林業碳源,進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林業經濟產出,進而創造良好的經濟效果。從其定義可以看出,林業低碳經濟強調森林匯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術創新、科學管理等,最突出特點是經濟活動低碳化,根本目標是不影響林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利用低碳技術減緩氣候變暖,發展林業能源,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聯合國召開第九次森林論壇,會上明確指出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和關鍵,肯定了林業產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業為低碳經濟提供綠色資源,如木制材料、能源產品等,它們具備清潔、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優勢,是低碳經濟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業在應對氣候變暖、水土流失控制、涵養水源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著突出作用,可以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需要的生態環境;第三,林業產業發展為社會提供了無數工作崗位,解決了人民生計,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為人民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是造福人類的重要途徑。以上三個方面充分體現了林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潛力所在。要想發展低碳經濟,必須重視林業產業發展。(二)作用。林業作為低碳經濟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經濟中自然發揮著巨大作用。第一,林業產業中的森林碳匯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林業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匯功能儲存碳資源,減少碳排放;第二,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毒┒甲h定書》中明確指出持續造林、減少毀林等在緩解氣候變暖上起著重大作用。林木具備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備調節水循環和提供生物棲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中起著重要作用。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肯定,人們的林業產業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從森林的功能看,林業在碳匯產業發展和調節氣候服務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應當不斷發展林業低碳經濟。
三、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林業產業發展策略
(一)優化林業產業內部結構。從整體上看,林業產業經濟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且自身產值增速緩慢,經濟產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業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為促進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應當優化林業產業內部結構。主要思路是主攻新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業,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充分挖掘林業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經濟為發展形態的企業。具體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業第一產業的投入,大力發展森林培育業,加快森林增長,提高森林資源提升,有針對性的增加第三產業在林業產業中的比重,夯實低碳林業產業發展的基礎;第二,對林業中的第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限制過量生產,節能減排。在林業產業中,第二產業主要有造紙業、板材加工業等,通過優化調整提高產能,促進第二產業生產效率提升;第三,加速發展林區文化產業、森林旅游業等林業第三產業,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移第二產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二)積極開展植樹造林。目前,人們對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發展。為發揮林業的價值,重視林業產業發展基礎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工作,不斷的擴大森林覆蓋面,控制林業退化、毀壞等問題,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為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綠色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編制植樹造林、育林等工作計劃,按計劃逐步開展綠化工程,對荒山實行封、造、管等措施,積極開展退耕換林、防護林等建設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適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樹相結合方式,統籌開展人工造林工程。對于哪些不適宜人工造林的荒山,應當先封山,恢復山地植被,增強荒山育林條件,使之可以進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強植樹造林宣傳,增強人們的森林綠化意識,開創人人參與植樹造林工作局面,確保植樹造林工作落到實處。(三)加強林業產業經營管理。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林業產業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對傳統的林業產業經營管理產生了極大沖擊。為發展低碳林業經濟,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加強林業產業經營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強森林火災防范、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保護森林資源;第二,嚴格控制工程建設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護林地資源,減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強林分質量,增強森林的碳匯功能;第四,樹立林業可持續經營理念,不斷加強育林、護林工作,提高現有森林資源的生長量和質量,維護森林的生態環境。(四)構建低碳林業經濟體系。低碳經濟發展形態的提出,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和模式,應當樹立大林業觀,構建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全力發展低碳林業經濟?;谶@樣的考慮,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業、低碳林產加工業、低碳森林旅游業為核心的林業經濟體系,使林業中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緊密的接合起來,形成一套新型的林業產業結構。其中,第一產業是低碳林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要利用科學管理方法、技術手段積極開展森林資源培育,擴大森林覆蓋面、提高森林增長量,為低碳林業經濟發展提供助力。(五)大力發展林業碳匯業。由于林業產業中的多數生產指標持續下降,危及林業可持續發展,有礙于低碳林業經濟體系形成。這種情況下,必須需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林業碳匯業,為林業經濟創收提供支持。林業碳匯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相關研究證明,森林覆蓋面持續增加、林業資源退化減緩,可以明顯控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此,應當積極發展森林碳匯業。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龐大,占全球市場的30%左右,這為森林碳匯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在我國發展森林碳匯業是可行的。發展森林碳匯業,創造林業產業增值的新經濟點,利于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推動低碳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想要發展森林碳匯業,就要增強森林的固碳能力,在這方面森林生長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復,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增長量,增強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時,開發碳匯交易市場,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機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匯市場活動有序進行。(六)開發森林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生物質能源是生物體經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主要包括新興能源植物和各類傳統有機廢棄物。生物質能源可以直接生產氣體、液體、固體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種可再生資源,這為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條件。森林中的林木種類豐富、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產力高,是生物質能源生成的主要場地。所以,低碳林業經濟發展可以從森林生物質能源產業開發入手。在當前及未來林業發展中,堅持“不爭糧地、綜合高效、多元發展”原則,大力研發固體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氣熱電聯產等技術,開發生物柴油基地建設,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七)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低碳林業經濟是林業產業發展的新形態,作為一類新興事物,其發展勢必需要國家提供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特別是林業經濟活動具備弱質性特點,如果政府不給于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將無法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更高效的進行資源配置,所以低碳林業經濟發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業執法機制,使林業經營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開,提高林業經營管理成效;第二,落實簡政放權,優化林業產業內部的政務環境,減少對市場機制的干預;第三,加大經濟投入,引進社會資本,為低碳林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四、結論
綜上所述,林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林業產業要引用低碳經濟發展理念,積極調整內部產業結構,建立低碳經濟體系,開發森林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低碳林業經濟。與此同時,加強植樹造林和林業經營管理,爭取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為低碳林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條件。
作者:彭輝 夏敏 單位:安化縣林業局
參考文獻
[1]辛姝玉,張大紅.低碳經濟背景下北京市林業產業結構及競爭力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4(4):357-362.
[2]李平,張繼梅,王作鐵.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林業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亞軍.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四平林業經濟發展初探[J].吉林農業,2011(7):203.
[4]楊芳軍,楊振安,黨鵬,等.低碳經濟視角下鳳翔縣林業產業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3):84-86.
關鍵詞:總部經濟;產業發展;重慶
中圖分類號:F1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194(2007)04-0152-05
21世紀的兩個最重要的特點是經濟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城市競爭趨勢明顯加強。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之下,作為城市化、工業化的產物――總部經濟就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總部經濟是中心城市一種新的區域經濟形態,是在區域之間存在資源稟賦差異條件下,市場對區域間資源進行再配置的表現形式,是高級形態的產業集群。總部經濟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強勁引擎。
一、重慶發展總部經濟的優勢
重慶是中國西部地區打造總部經濟的最佳場所,是西部對企業總部最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據來自國際知名的房地產調查、服務及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2005年對200家500強企業在中國投資戰略以及擴張時間表的調查結果表明,在未來兩年內,重慶市場對世界500強的吸引力將位居西部第一,在全國的排名甚至將會超過深圳與廣州,僅次于北京和上海而居第三位。重慶有這么大的吸引力,是基于如下優勢。
(一)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是最大、最本質的優勢,其他優勢都是派生的優勢。重慶位于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地處中國的中西部結合部,承東啟西。正足這種區位優勢,是西方國家在19世紀選擇重慶作為通商口岸的根本原因,也是重慶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根本性條件,從而成為總部氽業高度聚集的最有利條件。
重慶直轄后,中央為了發揮重慶的區位優勢、推進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建設,加大了重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數任市領導均把大興交通作為振興重慶的切入點,數次修訂重慶交通規劃,1997年規劃到2020年實現“一環四射”,2000年改為到2020年實現“二環八射”,到2003年又改為到2010年實現“二環八射”,使公路交通建設不斷提速。同時,黃鎮東同志仟市委書記后,又十分強調重慶的水運優勢,提出到2010年建成長江上游的航運中心的目標,為此實施了長江干線、嘉陵江、烏江支線的“一干兩支”航道骨架的建設,及重慶主城、萬州兩個上樞紐港和涪陵、江津、奉節、合川、彭水5個重要港口的建設等,尤其是以寸灘港為龍頭的集裝箱港口建設。
交通建設的提速,提高了暈慶交通的便捷性、通達性,使重慶區位優勢所積蓄的市場潛力進發出來。
(二)直轄優勢
1.西南大區的撤銷成就成都成為西部地區總部高度聚集地。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重慶由四大中央直轄市變為四川省轄市。成都在成為四川行政中心的同時,也接過了重慶直轄時在西南地區所承擔的經濟調控職能,原設在重慶的西南地區的管理、調控機構如電管局、民航重慶處(西南管理局)等陸續遷往成都,設在重慶的大區銀行的撤銷增強了成都的金融調控權,設在成都的商業采購、批發機構層級均高于重慶;由四川行政中心地位所決定,各省政府駐川辦事處理所當然設在成都,外省企業辦事處也主要設在成都。由此奠定的良好基礎,使得改革開放后成都繼續受益,在相當長的時期,外商投資企業西南地區總部首選成都。使得成都成為西南地區總部高度聚集地。
2.直轄市確立了重慶在西部最高的政治經濟地位。1997年,重慶再次成為中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轄市,確立了在西部的最高政治地位。重慶除了承擔中央交辦的三峽移民、國企改革等四件大事外,還要承擔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重擔,成為撬動西部大開發的支點。重慶這種地位的確立,將構成重慶成為西部地區總部高度聚集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增強對外地或外資企業地區總部遷移或設立的吸引力。
(三)市場優勢
依托自身特殊的區位優勢,重慶有著以川、滇、黔、陜甘南部等長江上游流域地區為主要輻射區的縱深的市場腹地。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區位優勢逐步轉化為市場優勢,展現出強大的市場聚集輻射力。
重慶有西部領先的步行商業街群,創造了全國聞名的重慶模式。解放碑步行街為全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西部第一街,2005年商圈以101.45億元的社會零售總額在西部遙居第一;觀音橋步行商業街是全國有名的“公園+廣場+步行街”三位一體的生態商業街,2005年觀音橋商圈社會零售總額42.92億元,也超過成都第一商圈春熙路(36億元);三峽廣場商業步行街是全國步行商業街中有名的文化休閑商業廣場。
擁有西部最大的商業批發企業及零售企業。即最大的批發商――重慶商社;最大的零售商――重慶百大樓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零售超市家樂福;全國醫藥行業最大的零售連鎖企業――和平藥房。
市場優勢及形成強大的的聚散力,加快推進著重慶長江上游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設,是相關企業總部聚集重慶的有利基礎。
(四)開放文化優勢
開放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吸收、融合異質文化的先進性,從而構成吸納總部入住的有利文化基礎。
1.大江大山造就了重慶開放的文化基礎。兩條大江交匯于重慶主城,水的靈動及人的親水性賦予重慶文化永不停息、兼收并蓄的特質;群山包圍著重慶主城,山的厚實賦予重慶文化包容力極強的品格。這都是開放的文化特質。正因此,重慶歷來站在西部開放的潮頭。
2.八年抗戰成功進行了“海納百川”的演繹。八年抗戰期間,隨著東部地區的淪陷,政府遷都重慶及抗日聯盟的結成,工商各業、社會各界、各種黨派、各色人種齊聚重慶,使重慶成為大后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帶來東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國內齊魯文化、關隴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與巴蜀文化的大交融。盡管時間僅八年,但影響是深遠的。
3.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建立將再現開放文化優勢。重慶直轄,重新確立了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定位。經濟中心的實質是區域內外各種商品及要素高度聚散之地,各種文化的匯集之地。開放的城市文化使多種文化能夠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產生新思想、新技術、新理念。
4.完善的配套體系。(1)形成了良好的產業聚集平臺。以重慶兩個國際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北部新區、西永工業園區、長壽化工園及 30個特色工業園區為載體,搭建了高水平的制造業聚集平臺,形成了汽車摩托產業、天然氣化工、鋁加工等優勢產業鏈,正在加快形成電子信息制造業、家電業等完整產業鏈。(2)形成了與總部經濟相適應的專業化服務支撐體系。國際化程度高、對公司總部吸引力強的城市,服務業在其GDP中所占比重都很高。在重慶城市的發展及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主城已基本形成了圍繞總部的專業服務支撐體系與總部經濟相適應的專業化服務支撐體系,覆蓋了金融、保險、會展、商務、物流、電子信息網絡等諸多領域。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都市發達經濟圈2005年達51.82%,特別是渝中區達88.48%。
二、發展總部經濟的意義及對產業升級的影響
(一)實現城市功能與經濟發展協調統一的現實途徑
發展總部經濟符合城市資源特點,能夠有效地發揮中心城區高級人才、科技、信息、市場等高端資源的優勢,規避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短缺及一般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常規資源劣勢,在實現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的前提下,推進經濟發展。
(二)提高稅收貢獻、增強政府調控力的需要
在總部經濟模式下,總部經濟對區域稅收的貢獻,不僅包括總部企業自身創造的直接稅收,而且還包括其帶動的相關產業創造的間接稅收。
總部企業對所在區域貢獻的主要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契稅、資源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和印花稅等。其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稅源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與總部企業地域上形成分離的子公司、分公司貢獻的稅收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轉移到企業總部,形成總部企業對其所在區域的稅收貢獻;總部企業可以通過資金的控制權、轉移定價等方式,將總部企業自身創造的稅收。從總部企業轉移至其他地區的子公司、分公司。但不管哪種方式,從總體上講,這些稅收大量會留在總部企業所在區域。
總部企業給本區所帶來的巨大稅收貢獻,無疑會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經濟調控能力,更多用于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進一步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三)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舉措
1.有利于優化制造業存量資源。由于受土地的制約,中心城區制造業企業開始紛紛向周邊成本相對較低的區域轉移??偛拷洕鸀檫@些企業的戰略調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將企業的“生產基地”從中心城區向周邊區域遷移的同時可以把企業總部,包括管理、銷售、售后、技術等總部職能依然留在中心城區。
2.帶米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高效鏈接與融合,使第三產業得以大力發展??偛拷洕涂梢詫崿F產業集聚效應,不僅表現在某一產業對GDP的貢獻,更表現在產業集聚的乘數效應對GDP的貢獻。隨著總部經濟的發展,會帶來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高效鏈接與融合,使第三產業得以大力發展,同時,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也會得到調整,新興第三產業在第三產業中將居于主導地位??偛拷洕ㄟ^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由制造業重心轉向服務業,從而推進城市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方向演進。
3.對合理配套半徑之內的生產制造提出需求,帶動川邊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反過來提升城市的中心地位及產業層次??偛拷洕欣谥行某菂^與周邊區域之間構建“總部一加工基地”產業鏈條,從而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制造業競爭力。以重慶為例,可以住渝巾區、江北區為總部企業聚集區,強化研發、設計、營銷和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總部功能,以北部新區、九龍坡區等為制造基地;從更大區域看,以城市中心為總部聚集地,以北部新區、渝北區、長壽、涪陵、北碚等市內區縣乃至四川省達州、廣安等市外地區為制造基地。在帶動這些地區制造業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重慶的中心地位及產業層次。
4.有利拉動消費、增加就業??偛拷洕瓌酉M主要體現在:一是總部的商務活動、研發活動以及保障商務活動和研發活動所必需的各種配套消費;二是總部高級白領的個人生活消費,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購物等,這種消費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部經濟的發展本身會充分利用該區域的智力人才優勢,帶來大量高智力就業崗位。同時,通過產業乘數效應,帶動第三產業,包括知識型服務和一般型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相關就業崗位。
三、重慶發展總部經濟,提升產業層次的戰略舉措
(一)總部經濟發展的依據
根據區位特征、資源條件、發展水平等因素不同,總部經濟的發展態勢也應有所差異。重慶制定總部經濟發展政策應依據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重慶城市的等級。一定層級的城市應吸引相應等級的企業總部。
二是重慶的比較優勢。包括交通優勢、人文優勢、資源優勢、資金優勢、勞動力素質優勢、信息優勢、創新優勢以及體制優勢、特殊政策優勢等。要瞄準產業對象,根據城市的比較優勢制定總部經濟促進政策。
(二)總部經濟發展目標
立足重慶、影響中國西部,西部總部經濟的高度聚集區。到2010年,構成西部總部企業密集度最高的西部最大總部經濟基地。
(三)重點吸引的總部層級
1.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鐕驹谖鞑炕騼赡系貐^的制造業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物流采購和分銷中心,商業、金融及咨詢等服務企業總部。
2.東中部地區企業區域總部。著力開拓西部市場的東中部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的區域總部或其營銷總部、研發總部、行政總部。
3.以西部為主要市場的東中部地區企業總部。隨著東部產業升級及西部市場潛力的逐漸挖掘,部分東中部企業會逐漸把業務重心放到西部。為了更好地開展業務,這類企業有可能將總部也遷移到西部。
4.西部地區企業總部??偛颗c制造基地的分離已成為普遍的分工模式。正如全國各地企業總部向上海、北京遷移一樣,西部一些企業尤其是一些小地方的企業也會發生外遷。但是總部與制造基地有合理的配套半徑,跨度太大不利于有效進行調控和配套。重慶優越的區位及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是吸引西部企業進駐的有利條件。
5.市內大企業總部。
(四)總部經濟的空間布局
以企業總部對城市區位及服務配套需求為依據,主要依托老城區,重點建設解放碑CBD、江北CBD、北部新區、觀音橋商圈、九龍園A、B區。建成以商務寫字樓、微型總部園、總部園(商務花園)為載體的各具特色的總部聚集區。
從國內外實踐看,微型總部園土地占有不多(幾十畝即可),一般處于市中心繁華地帶,周邊有良好的商務設施和便利的交通,由若干棟低層建筑組成,以獨棟出售的形式吸引總部進駐。
總部園占用土地要求相對較多,一般在數百畝甚至上千畝,坐落在城鄉結合部,要求交通方便、土 地成本相對較低,周邊能夠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生態環境也較好;發展方式上,一般在原有高科技園區發展成熟的基礎上建立,周邊已有產業集聚和設施配套;資源配套上,要求軟件平臺和硬件設施并重,區域必須要有過相應的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廣告業、市場調查、咨詢業、會計、法律服務、信息服務業、交通配套,也應該具備完善的人居環境,要形成圍繞總部服務的專業化服務支撐體系;建筑形態上,遵循商務花園的理念,注重生態,環境優美,以低密度、低容積率、高綠化率的低層辦公樓群,周圍環繞優美的園林環境為特征;租售形式上,采用獨棟出售、出租或出租土地自建總部大樓的形式,突出個性化和品牌效應。
四、發展總部經濟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軟環境,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務
樹立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為總部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政府精簡高效與廉政務實的形象對于總部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重慶總部經濟的發展中,政府應加快職能轉變,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樹立清正廉潔的政府形象,減少政府行政性審批,實行差別化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法規制度環境建設,為跨國公司的入駐營造公平合理的市場軟環境。
(二)調整有關政策,促進總部經濟和區域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些小地方出了大企業,總部或者一部分總部的功能遷移,按照現行的政策,稅源也要跟著走,這方面政策應該有一些調整和協調,在走和不走的部分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收益分配。作為引入區,對總部遷移進來所可能得到的稅收,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和要求,要協調處理好總部轉移過程中的利益關系,這樣才能對企業發展有好處,對各個相關地區都有好處,使各個地區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進一步加強圍繞公司總部服務的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
現代化的金融網絡,專業化的咨詢、會計、法律、研發、金融、營銷、物流等知識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組織等,是企業總部進行有效的戰略價值活動的有力支撐,也是滿足總部人員對高質量生活環境的要求。
(四)加強總部聚集區與制造業基地的功能合作
加強重慶總部聚集區與港城工業園、北部新區經開園及高新園及其他周邊乃至遠郊區工業園區等制造業基地的功能合作,形成總部經濟發展強有力的產業依托。
(五)全力推進城市建設,打造體現新重慶城市形象的增大企業總部集聚引力
1.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塑造便利重慶。加快交通設施建設。要著力建設便利通達重要交通樞紐如寸灘港、龍頭寺客車站、太平沖編組站的城市道路等。
2.體現多元化的城市建筑風格,塑造靚麗重慶。通過別具特色商貿樓、酒店式公寓樓、星級酒店、寫字樓、文化類博物館、商業文化廣場,充分展現重慶現代濱江都市新形象。將重慶中央商務區打造成現代都市和歷史遺存風貌的集中展示區,通過別具特色的建筑設計,既要展示現代都市風貌,又要保留古城古跡與歷史遺存,發掘歷史文化內涵并體現在建筑設計上。重慶五大商圈建筑設計風格,要充分體現現代都市的繁榮。濱江路設計要體現動感風情特色,要通過建設公園、廣場、親水及觀景平臺、綠地、綠色步行通道等空間場所,通過可“古”可“今”、可“洋”可“土”的建筑風格,體現動感風情特色。各種專業特色街,要因名、因經營范圍來體現自己的建筑風格。
3.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塑造生態宜居重慶。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實施“綠、凈”工程,塑造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重慶新形象。
首先要搞好生態建設,建設山水園林城區。積極推進鐵山坪生態區、鴻恩寺森林公園建設;增加城市綠地,注重城市中心區、濱江路的綠化建設,除在道路兩側綠化外,還要適當建設新的公園。其次,推進城區凈化工程。加大創衛力度,注意市容衛生,建設一批垃圾處理場,建設衛生城市??刂扑⒖諝馕廴?,建設更大能力的污水處理廠。第三,規劃建設生態產業園,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
五、依托總部經濟,支撐產業發展升級
(一)產業功能定位
在實現城市功能轉換基礎上,逐步實現制造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換。
(二)產業空間布局
1.以總部經濟為引擎,全力打造重慶商務中心、重慶北部商貿中心。重慶市商貿業的發展,一定要對解放碑商圈、觀音橋商圈、江北城中央商務區、北濱路做到高起點建設、高檔次定位,以總部經濟為引擎,以商貿為突破,建設重慶“北部商貿中心”。
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空間布局:第一,中央商務區。在由江北城、解放碑和彈子石濱江地帶“兩點一線”構成的重慶中央商務區中,江北城定位是商務中心區。重點發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會計、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商務辦公、文化、體育等現代服務業。第二,觀音橋商圈。觀音橋商圈是多業態、多¨類綜合性商貿、商務中心,要進一步完善布局、提升檔次,并與解放碑商圈形成錯位競爭。第三,專業性批發市場和專業特色街。扶持觀音橋農貿市場,將其打造成全國一流的綜合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經營規模向第一沖刺。精心打造各類專業特色街,包括花卉專業街、休閑娛樂美食街、建材專業街等,做足特色、做大規模、做優品牌。
2.以一港一站為依托,三園為載體,打造重慶的現代物流中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立足重慶寸灘港、太平沖貨運編組站,打造寸灘物流園,著力引進跨國物流企業及國內大型企業參與建設和運營,形成以倉儲、運輸、貨代及相關服務業為一體的中國西部物流中心。
以港城工業園及拓展區為主要載體,打造重慶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港城工業園重點發展點培育以汽車、電子電器和物流、裝備制造為龍頭的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日化、醫藥、新型材料等產業,引進欲挺進西部的國際或東部大型電器、裝備制造企業。
綜上所述,目前重慶缺乏具有高端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集團公司支撐,總體規模偏小,產業集聚度不高。需要組成專門課題組進行攻關,認真研究重慶產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和條件,深入跟蹤世界500強等跨國公司的戰略布局動態,積極尋求合作機會,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各再打造一個新的支柱產業。
同時,以世界500強為主攻方向,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與國際權威的行業協會、投資銀行和咨詢機構聯合,引進跨國公司參與傳統產業改造,促進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形成能夠帶動重慶產業結構升級、體現長江上游經濟中心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學習蘇州工業園的成功經驗,探索與日本、韓國的類似區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在兩區率先突破,取得成功。
(一)科學安排明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經區委常委會研究,20*年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如下: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增長14%;財政總收入增長13.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4.5%,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均削減3.5%。
(二)努力促進產業發展
一是抓經濟增長點,繼續采取推進月活動形式,加快在建產業基地建設進度,并抓緊規劃、盡快啟動民營科技產業基地建設,為我區經濟適度增長提供動力。二是促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引導科技創新,發展現代企業,加大對支柱產業的分析研究力度,篩選出鼓勵發展產業并予以扶持。以企業上市為抓手,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提升企業層次,確保年內1家企業上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機場擴建為契機,啟動空港物流建設規劃編制。爭取引進國際名企大型連鎖超市,為中心區生活配套服務,并提升帶動商貿業發展。精選地塊,以大地塊招大商。加快發展物流等生產業,為我區工業配套服務。三是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加強節能降耗、污染減排的協調工作。通過技改提升、加大投入、綜合效益,嚴格考核的運行機制和導向機制。
(三)加強投資綜合管理
一是加大政府性投資項目的監管力度,完善概算審查制度,建立健全重大政府投資項目的稽察制度,加強項目竣工驗收工作,加快完善和推進項目代建制,確保建設項目有效實施,提高投資管理績效。二是高度重視重大項目前期,在項目安排上,根據科學性和適度超前性原則,把急需的、必須的和將對全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優先納入計劃和項目庫。請區委、區政府把這些前期落實到各部門、鎮(街道)、開發區,形成“全員做項目前期”的良好氛圍,并安排一定的資金,對先進單位予以表彰和獎勵。三是強化責任,進一步落實政策處理包干制度,強化責任主體。
(四)注重民生,全力做好為民辦實事工程
精心篩選一批符合民意,民心所向,惠及全民的實事工程,提請區政府審核確認,并落實責任單位,加強跟蹤管理,確保工程進度。
(五)以虛促實,加強課題研究
一是對《“十一五”規劃綱要》進行中期評估和修編。目前我區發展機遇、設施條件、發展基礎等和3年前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更好的把握機遇,更加合理的確定今后發展方向,決定對規劃綱要進行一次中期評估和修編,并對三產發展規劃等配套專項規劃進行調整。二是為區委、區政府當好參謀,著重謀劃“一區三帶”(即以甌海大道建設為契機的行政中心區、以濱海大道建設為契機的沿海產業帶、以半島工程建設為契機的沿江產業帶和以江濱路建設為契機的濱江商務帶)發展思路。三是抓緊開展城區“退二進三”、“退二提二”研究,為市里出臺政策提供參考。四是根據經濟運行和建設推進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
(六)強化價格監測預警功能,防范和應對價格波動
我局將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開展價格監測活動,及時準確掌握市場價格動態。特別是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和非結構性上漲的情況,力求能夠做到及時了解信息、準確分析原因、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化,并提出相應可行的對策。
(七)行使價格監督檢查的職能,化解社會價費矛盾
在檢查對象上,我們將主要針對成品油、液化石油、食用植物油和各類涉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以及教育收費、醫療服務費用的收費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和巡查;在監督方式上,我們將密切聯系群眾,建立和完善價格投訴舉報機制,提高檢查工作的效率;在具體活動上,深入推進“價格服務進社區”試點工作。在工作探索方面,我們將積極加強對價格欺詐行為的查處力度。
(八)開展價格成本監審工作,完善監審機制
健全監審工作的規程和制度上,提高辦事效率,保證成本監審工作的程序合理、論證全面、結果科學。同時,將嚴格按照監審目錄,確定監審單位。實行制定價格前監審和定期監審相結合的制度、邀請專業中介機構參與成本監審工作制度和政府相關部門工作會商制度,為成本監審工作尋找新的突破口。明年的重點目標,是努力建立一套由本區特色農產品為重點的成本調查網絡,開創農產品成本調查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