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28:26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生物科學素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科學探究方法。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討論和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知識,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是獲得知識的能力。學生發現問題后能夠首先對問題進行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當已有知識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其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測和假設,再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這個過程就是在進行科學探究。在這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新的知識,還培養了獲得知識的能力。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以鞏固和促進。在高中學習階段,科學探究過程中設計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學生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科學的思維,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整體上的把握和理解。
2.STS觀念??茖W、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科學乃至科學的一個重要維度,對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有重要影響??茖W進步推動技術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又反作用于科學的進步,兩者相互促進。這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也有很直接的體現。例如,光學顯微鏡的發明使得人們對生物體結構的認識進入細胞水平,而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又使得人們對細胞的認識深入到了亞顯微結構。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也反作用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如對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認識的不斷深入,讓人們對各種疾病有了更多認識和治療方法。同時,為了尋找這些解決方法,又不斷促進了生物科學的發展。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應該多注意滲透STS方面的內容。
二、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目標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對生物課程目標作出了規定,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同時也是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目標。
三、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方法
1.探究式教學。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對于問題自主地去研究,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獲得科學上的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探究能力,從而形成科學概念,培養科學態度。教師的探究式教學則是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或回答問題,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參與需要高水平認知和技能的活動,形成積極對待科學的態度,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經驗。生物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或者說是探究的科學??茖W探究活動能夠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能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前述的科學探究一般過程是針對于實驗探究而言的,但在課堂教學中也同樣適用。課前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自己或者小組的推測。然后在課堂上,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通過實例或者示范實驗來驗證之前的推測,從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也即探究式的教學和學習。
2.增加科學發展史。生物科學的發展史就是自然科學的探究史。傳統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注重結論的介紹和記憶,而忽視了得出結論的過程。這讓學生失去了對科學歷程、科學精神、科學家的意志品格等多方面的了解,把多元化的生物科學變成了單一的生物知識點。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提到了相關科學發展史。如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礦質元素的發現故事等。教師帶領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的歷史,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于生物科學的興趣,激勵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索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3.滲透STS教育。一方面,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生物科學知識融入當今社會生活的發展中,以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選擇一些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如埃博拉病毒、霧霾、溫室效應、人口、生態等。這些內容反映了生物科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使學生了解到生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可以獲得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形成正確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方法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參與社會活動時,能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并能夠采取適當的個人行為?,F階段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依舊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權衡比重、把握進度,但也不能過分強調科學方法教育主題而淡化或舍棄必要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生物科學素養;途徑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生物學科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中的重要理念,對于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促進學生全方面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高中生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生物學科的學習都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已經很難適應時展的教育理念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途徑已經成為生物教學中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我們要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途徑,不斷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養。
一、倡導探究性學習,建立科學思維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能夠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選擇一些與學科相關的研究性問題,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和促進,使學生能夠自主完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生物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是高中生物新課標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到有效的結合,由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再由教師積極引導和促進學生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建立學生的科學性思維,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學習,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中獲得新的生物知識,促進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重視生物科學史,領悟科學精神
生物科學史是由很多生物學家在歷史中不畏艱辛、勇于探索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一部科學的探究史。它需要學生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主動的去學習其中豐富的教育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態度、科學精神。例如,達爾文冒著生命危險歷經5年環球航行進行探索,寫出了《物種起源》,從而推動了生物進化的發展,在生物史上奠定了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學史的內容,重視生物科學史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精神,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科學家們拿著為了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以及科學家身上的那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思維,對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生物實驗的技能
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接觸到生物體本身,可以直接的對生物現象進行研究,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還可以通過生物實驗對已學的理論知識進行鞏固,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從而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養。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生物實驗資源,積極開設生物實驗課,并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讓學生自主的動手完成實驗的內容;同時還應設計更多的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經過思考和分析,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從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水平。
四、加強其他學科的滲透,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生物學科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包括物理、數學、化學等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其他學科的滲透,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在把握生物學知識重點的同時,善于發揮其他學科的優勢,利用學生學過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決還未學習的生物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五、滲透“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科學意識“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理念強調的是科學技術與實際社會之間的聯系。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理念,可以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使抽象具體化和簡單化,運用生物概念和生物原理等知識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意識。只有將科學技術和實際社會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另外,生物學是21世紀發展最為迅猛的學科,特別是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已經成為科學領域中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時,應注重給學生多教授一些生物發展的實際案例,不僅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更有著深遠的意義,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小結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自主學習能力等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等全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劍華.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升方法[J].知音勵志,2017(02).
[2]戴英操.生物教學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研究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
一、滲透生物科學史教育,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世界觀
生物科學史是研究生物學概念、科學理論和科學思想的產生、演化過程及其發展規律,考察科學家的生平、成就、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上的特點。探討科學家科研中的成敗原因,研究科學家發展中不同觀點和理論之間的紛爭與融合,考察科學發展的內部邏輯、外部動力和相互關系,研究科學與發展的關系等等[2]。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加強生物科學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教學基礎上增加生物科學史教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作為激起興趣為切入點,將學生的興趣上升為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生物科學史同時向學生介紹科學家的奮斗歷程、曲折經歷等生平事跡。在科學探索過程中,科學家身上折射出的執著,求實,刻苦等高尚品質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財富。所以在生物教學中增加生物科學史教育,不僅能培養高中生學習興趣和實驗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使他們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習慣。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以光合作用為例,在正式學習光合作用過程之前,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史講述,包括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意義以及光合作用是如何發現的等,教師可以用趣味性的,故事性的口吻來講述,學生的興趣能夠得到激發,而且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也更樂于去汲取更多的生物學知識,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二、倡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的三個基本目標是理智能力的發展、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探究性學習是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的統一[3]。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則是探索者、發現者,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我們今天的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和新課標對學生的目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那么,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教師角色定位。雖然探究性學習倡導的是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新知識,但是他們的學習仍然是具有一定的被動型的,所以要求教師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并且有組織的進行,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夠進行下去,必須要有教師的引導,他們的學習效果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求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這個角色,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準備導學案,內容包括本堂課的學習目標,重難點和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相關知識回顧和學生自測等。課堂上教師提出事先準備的問題來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自覺解決問題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分析問題時,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方便他們進行思維的交流和碰撞,切不可在一旁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在課堂的最后,教師著重對學生理解、討論不透徹的問題進行精講,幫助學生對深奧的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講解完成后,將導學案上的本節課學生學習成果自測讓學生獨立完成,并由教師回收批閱。
其次,學生的角色定位。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是探究式學習的中心,學生在遇到各種使他們困惑的問題時就要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可以經過推理分析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然后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收集事實;也可以通過其他的資料來進行歸納比較和分析,以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在經過討論和交流后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所以學生能更容易了解科學家的觀點和科學精神,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習科學。
三、重視實驗教學作用,訓練學生生物學方法的養成
生物學實驗無論是在生物科學發展的歷史中,還是現代生物學的研究中,對生物學理論的建立,對科學方法和思想方法的獲得,以及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通過對近年來的高考試卷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生物{考試卷每年都會有涉及關于實驗設計的題目,是對學生實驗設計綜合能力的考核。但目前我們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大都停留在教師講學生做的階段,實驗步驟都是按照教師事先準備好的來做,學生操作也大都是在教師演示后進行的。學生欠缺對實驗設計的思考,這有悖于實驗本身的意義,它要求學生能夠探究獲取未知的東西。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應當給予重視,改革實驗的教學方法。
為了學生的生物科學方法的建立和形成,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加強學生探索性或者設計性實驗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啟發學生對現有實驗進行思考,并且根據自己思考的思路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然后教師根據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和結果進行評價。這樣學生在探究性實驗中不斷完善的過程,有利于他們思維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養成,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1.
[2]孫定建.科學史教育全方位科普的有效手段[J].理論觀察,2003(3):25-27
關鍵詞:生物實驗;拓展性;科學素養;培養
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學的基本方法,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是非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當今素質教育潮流的。
1.生物拓展性實驗與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科學素養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學領域的掌握情況。生物拓展性實驗不僅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基本組成部分,也包含對認知領域、操作技能領域、情感領域和價值觀領域的內容。我認為培養高中生的生物學素養至少應包含7個方面:① 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這些原理和規律是如何用于生物科技技術領域的;② 能夠理解并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③ 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科學觀和宇宙觀;④ 掌握相關的實驗操作技能;⑤ 具有一定的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等科學思維能力;⑥ 富于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⑦ 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生物拓展性實驗是在教師引導下,以高中生物實驗為起點,以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為出發點,對原有的實驗進行探索,拓展新的實驗課題,提出新的實驗情境、實驗思路和實驗方法。生物拓展性實驗要求學生在掌握已有實驗的前提下,要求原實驗進行探索和創新,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高中生物拓展性實驗教學的現狀
(1)對拓展性實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拓展性實驗教學是生物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拓展性實驗并未獲得老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究其主要原因是拓展性實驗與考試成績關系不大所致。
(2)“教”與“學”態度敷衍。生物教師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嚴重,認為有工夫做實驗不如多做題來得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安排的實驗課時經常被用來組織學生做題,就更談不上將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驗課題引入課堂,開展拓展性實驗了。老師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學科的重視程度,所以學生對生物拓展性實驗更加不重視,態度敷衍。
(3)實驗教學不夠生動。當前的生物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普遍比較陳舊,教材改革跟不上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而生物學教師對待生物拓展性實驗的態度慵懶,導致很多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存在準備不足的現象,授課內容多年不變,不能與時俱進。另外,目前生物拓展性實驗大多組織散漫,實驗過程多是“走過場”,做得好與不好都一樣,缺少完整的評價體系。不論是對老師的授課過程,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都不能做出正確的、及時的評價,降低了拓展性實驗的教學效能。
3.生物拓展性實驗課程的行動研究
(1)深刻認識生物拓展性實驗教學的目標。生物學屬于實驗性科學,實驗和觀察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實驗教學能使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生物拓展性實驗的重要目標是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生物學知識,著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另外,生物拓展性實驗具有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高中時期,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研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生物拓展性實驗中的落實意義非凡。對于授課老師來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應滲透到每一次的拓展性實驗教學過程中。但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老師的個人素質,所以要求老師必須注重個人修養,為學生做出表率。
(2)生物拓展性實驗的實驗設計。與生物學課堂實驗教學相比,生物拓展性實驗的內容往往是由授課老師經過綜合考慮后確定的,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但其實驗設計仍需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以確保實驗能順利進行。此外,也應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能力水平等考慮在內。
(3)生物拓展性實驗教學的實施。生物拓展性實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 改變實驗目的和實驗要求;②改變實驗材料;③ 改變實驗控制條件和實驗處理方法;④ 改變實驗儀器的選擇;⑤ 改變實驗步驟和實驗過程;⑥ 改變實驗情景。生物拓展性實驗教學應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在生物拓展性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循序漸進原則,把知識傳授、實驗操作和思維拓展結合在一起。同時,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還應輔以有效的教學評價系統。
總之,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但是生物拓展性實驗可以從知識講解、實際操作與探索創新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培養,對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具有顯著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陸新華.巧妙設計實驗課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J].中學生物學,2012(11).
關鍵詞: 生物科學史 生物科學素養 培養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描述了課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是四個基本理念之一,放在第一位描述。生物科學素養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及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在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科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對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是很有意義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呢?
一、通過生物科學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
好奇心、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獨立思考、嚴謹態度、合作精神等均是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具體內容??茖W情感態度、價值觀屬于生物科學素養五大要素中的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茖W情感態度是人們在對科學知識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認識的基礎上養成的科學信念和科學習慣;而科學的價值觀則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科學發現是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無法為一切問題提供所有答案。生物科學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呈現出來的可貴品質和科學態度,是培養學生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很好素材。例如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體現了科學探究過程,是一則很好的科學史教育素材。細胞學說的建立者施萊登和施旺關于新細胞怎樣從老細胞中產生的問題的回答是不正確的,這一錯誤是由魏爾肖修正的。魏爾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受益于同時代更多科學家的實驗觀察和材料的正確選擇,也離不開自身勤奮工作,不迷信權威的結果。從細胞的發現與命名到細胞學說的建立及后面對細胞學說的修正完善,整個過程可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家的觀點并不全是真理,還必須通過實踐驗證,科學學說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修正和發展。又如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這部分科學史教學可以簡要地簡述摩爾根的故事。摩爾根最初認為孟德爾遺傳規律是正確的,后來,由于他在自己進行的實驗中沒能取得類似的結果,便對這些定律產生懷疑,明確表示不相信孟德爾的理論,對薩頓的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學說更持懷疑態度,說其是主觀臆測,缺少實驗證據。后來他經過認真觀察,選擇果蠅為實驗材料,進行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果蠅雜交實驗,通過實驗,摩爾根和他學生把一個特定基因和一條特定染色體聯系起來。從此,摩爾根成了孟德爾理論的堅定支持者。通過該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摩爾根是一位敢于懷疑、勤奮實踐的人,并學習摩爾根這種可貴的品質。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多引用挖掘,長此以往,就能逐漸培養出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通過生物科學史教學積累科學知識
生物科學知識在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是培養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載體。新人教版必修模塊中的科學史素材有20多處,如與細胞有關的主要是“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對細胞核功能的探索”等;遺傳方面主要有“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等。這些生物科學史的歷史事實,有的是課程的內容要素,有的僅是教學素材。兩者教學要求不同,重點也不一樣。前者的歷史事實既是手段又是目標,學生要能概述其歷程,并由此達成對知識的理解、科學方法的領悟、科學精神的提升。后者的歷史事實不要求學生記住,只是增進學生對結論性知識的理解,促成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無論哪種類型的生物科學史,都或多或少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例如“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建立過程”要求學生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要求學生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則更多――簡要分析薩克斯實驗、恩格爾曼實驗、魯賓-卡門實驗,總結出光合作用需要光、場所在葉綠體中、產物主要有淀粉、釋放氧氣中的氧來自水、簡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等。這些生物科學史蘊含的知識就是生物科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史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生物科學知識的過程。
三、通過生物科學史教學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能力
科學方法是科學的認識方式,是幫助學生有效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工具。科學方法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因素。新人教版必修模塊中生物科學史的內容,許多都是按科學發現史的線索編寫的,選取的科學史素材生動再現了科學家們研究相應問題的情境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的科學方法。例如“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這部分內容以分離定律的發現過程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孟德爾通過一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觀察,提出問題“F2中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導致遺傳性狀在雜種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離呢?”。孟德爾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假說;然后根據假說演繹推理測交實驗的結果,再通過測交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這種研究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又如“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均運用了模型建構法;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假說的提出運用了類比推理法等。通過生物科學史的案例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科學能力主要包括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實踐能力。科學思維有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邏輯思維等;科學實踐能力是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品質和科學意識解決問題的才能和力量,是生物科學素養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對生物科學史的某些經典實驗進行適當處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科學史教學,在介紹恩格爾曼(G.Engelmann)實驗時,演示課件“恩格爾曼實驗”動畫過程,讓學生觀看動畫,結合教材內容思考討論有關問題:(1)恩格爾曼實驗的設計有哪些巧妙之處?(2)恩格爾曼實驗的結論是什么?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分析資料,學會觀察與思考,并找到答案。又如學習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如果讓你再設計一個實驗驗證摩爾根的推論是正確的,可以怎樣設計?看最多能設計出幾種不同的方案?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討論和設計。各小組派代表介紹本小組的設計方案。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諸多科學能力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已經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恰當處理和使用生物科學史素材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要真正實現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教育價值,需要廣大教師進一步更新觀念,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切實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
[2]陳維.利用生物科學史培養核心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學,2015(1-2):73-74.
判斷題主要是對圍繞某一觀點和現象產生的多種看法進行判斷分析的一類題型,通常以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事實、原理、結論等為載體來設題,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水平、辨別是非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判斷題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
1.1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基礎知識是關鍵。正確掌握基礎知識可加快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好,不僅不能取得好成績,更不利于其科學素養的發展?;A知識的正確掌握也是學科中重點知識延伸的基礎。判斷題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較快地、正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并有利于培養學科興趣,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1.2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加深沉重對疑難知識的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知識難點。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等都是歷屆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難知識并不可怕,關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的理解相關知識的要點、易錯點。教師將書本中的疑難知識進行細化,化整為零,逐層分解,設計成一個個簡明的判斷題,可以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掌握正確概念性知識。
1.3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加強學生的細心審題能力
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在學習和生活中,認真嚴謹的審題態度是極其重要的。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犯一些簡單、淺顯的錯誤,多數情況下,往往歸結為粗心、馬虎惹的禍。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判斷題要求學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離不開認真的審題,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2 判斷題設計常見的幾種類型
2.1 概念型判斷
概念型判斷主要是將基礎知識的關鍵信息或核心詞匯采用“偷梁換柱”或“張冠李戴”等手段進行改換,達到檢測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也是判斷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例1】 薩頓利用假說―演繹法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斷該題的關鍵點是假說―演繹法是不是薩頓科學研究過程中應用的方法。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正確與否的一種方法。在高中生物學中,孟德爾和摩爾根都充分運用了該方法,發現了生物z傳的規律。但薩頓在研究中采用的是類比推理的方法,并未進行實驗的檢驗,所以答案為錯誤。
2.2 類比型判斷
類比型判斷是將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異同點,達到對相關知識的正確區分。正確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學素養形成的一種基本能力。
【例2】 生長激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生長素的化學本質也是蛋白質。( )
解析及答案:“生長激素”和“生長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完全不同。生長激素是動物垂體細胞分泌的一類激素,化學本質為蛋白質;而生長素是植物體內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類激素,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為錯誤。
2.3 推理型判斷
推理型判斷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事實、原理和結論為載體,設置某個情境,再得出的一類判斷。學生根據掌握的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結論的正確與否。
【例3】 某一光照強度下,檢測到新鮮葉片沒有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則可判斷出此葉片沒有進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該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氣體變化情況。在一定光照強度下,葉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細胞呼吸速率,也就是葉片中葉綠體產生的O2供給線粒體進行有氧呼吸,線粒體產生的CO2供給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葉片與外界環境不進行氣體交換。在此光照強度下,新鮮葉片已經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為錯誤。
2.4 計算型判斷
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生物問題在高中生物學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質中氨基酸數目與肽鏈和肽鍵數目的關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關于O2與CO2含量的變化”“遺傳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計算”等,都要求學生要具有較強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所以計算能力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某動物的種群密度時,由于被標記動物經過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少,由此將會導致被調查的種群的數量較實際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標志重捕法是針對一些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種群密度調查的一種常用方法。動物種群密度(N)的理論計算公式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間隨機捕捉并被標記的個體數;n代表被標記個體完全與自然個體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樣的方法捕捉到的個體數;m代表重新被捕捉個體中的被標記個體數)。當被標記動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少時,也就是m值偏小,則N的值將偏大,所以答案為正確。
2.5 因果型判斷
因果型判斷主要利用知識的因果關系來設計問題,在判斷題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錯,也可能是后果錯,往往造成“驢唇不對馬嘴”的效果,從而達到考查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例5】 密碼子與反密碼子是相互對應的,因決定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4種,則位于tRNA上的反密碼子也有64種。( )
一、生物科學素養包含的要素
1.掌握生物科?W的基本素質技能
在高中的生物學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理解透徹,在此基礎上再對真實的生物進行認知和掌握。當然,課本上的知識也包括現代生物的科學技能,比如:生物的種類等
知識。
2.培養學生正確的生物科學觀念
在生物的學習和教學中,都要先確定正確的生物科學的理念,這樣才能對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更好地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在高中才開始接觸生物科學,所以高中的生物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很重要,要促進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積極性,保證他們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學到無限的知識。剛開始的時候學生肯定會對其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要根據他們所好奇的東西進行激發引導,這樣對于教學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而為生物科學的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3.認識到生物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現在高中的學生認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只是來應付考試,但并非如此,如果在學習中能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關注點就會在生活中也有所應用。當代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應用到生物科學的知識,如果只是學理論知識,而不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所以要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認識,保證他們能在生活中運用生物科學。
二、如何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1.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
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翻轉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教學工作,但是這并不代表就不需要老師,老師在這種教學中也起很大的作用。生物的教學任務雖然不如數學、語文等學科的任務大,但是生物科學對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加強生物老師的能力,不能讓那些生物教師覺得學校不重視生物,那么他們就會出現消極怠工的心理,從而使學生對生物也沒有興趣。所以,要想提升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素養,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對老師方面的投資,聘請更加專業的生物老師進行教學工作。
2.充分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高中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但是生物中的樂趣是很多的,這就需要老師對教學進行設計,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果一個學生對這個學科感興趣就會很容易學到很多知識,在快樂的環境中得到的知識是最多的。學校也應該開展一些關于生物的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去大自然對生物進行探索,然后通過實際的觀察,得到更多的認識,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尋找知識的來源,逐漸去探索生物科學的奧秘。
3.注重課堂生物素養的培養
課堂是學生最佳的學習時間,所以要把握好上課的時間,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課后的作業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過量,因為學生還有別的學科,如果僅這一科就有很多作業的話,就會使學生出現煩躁的心理,同時影響上課的情緒。要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給學生傳授無限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引導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最重要的是在課堂上,教師要不斷地貫徹生物科學素養的問題,這樣就會使學生印象深刻,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三、注重生物實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