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28:24
序論:在您撰寫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發展;低碳經濟;途徑
中圖分類號:X3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人口與經濟規模不斷增長,礦物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斷的增加,能源、氣候問題已經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模式,對于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作用,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下面我就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途徑作如下探討:
1 把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到戰略的高度
1.1 確立發展經濟的低碳目標
要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原則下,環保部門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總體規劃與方案,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要結合兩型社會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低碳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確立經濟發展的低碳目標。2009年11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這些目標的制定是我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這必將促使我們從全局高度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國土等領域,部署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建立長效機制、建立法律體系,保障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家新戰略。
1.2 調整產業結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嚴峻的經濟形勢促使世界經濟加速向低碳化深入發展。主要發達國家率先進入低碳市場,憑借在低碳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節能環保制度的創新優勢,構建了新的國際競爭市場格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國家,在GDP構成中,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5:4, 比起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在65%以上還有距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要堅決壓縮污染環境、浪費資源、低水平的落后產業,加快發展技術含量高、國際競爭力強、短缺的高新產業;通過第三產業提升第一、二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
1.3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經濟增長“三高一低”特征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將越來越嚴峻,甚至可能因為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而使發展的步伐受到阻擋。十七大后我們作了重新認識,將“增長”改為“發展”,特別強調經濟發展過程中質和量的統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我國必須加以重視的戰略問題。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2 要著重優化能源結構
2.1 減少傳統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我國當今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90%以上,其中煤炭占比69%,預計未來50年間煤炭仍將在我國能源使用中占據重要位置,其低排放使用方式將尤為重要。要對傳統煤炭、石油等能源進行高效使用,從煤炭、石油等的開發利用全過程進行加工處理,提高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要調整產品結構,注重產品節能環保,通過節能減少碳排放量。要鼓勵、扶持生產節能環保產品,對高能耗、高排放的產品要實行限產停產。比如節能燈能節省75%的電力,比普通燈耐用5—10倍,節約能源又節約材料,也即減少了碳排放。
2.2 開發使用綠色能源
我國新能源使用僅占能源結構的7%,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綠色能源又叫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及地熱能等。它具有可再生性、無污染或低污染性,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要改革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率,提高綠色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使用比例,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對綠色產業的投入,采用綠色認證等辦法促進使用綠色產品。要不斷的研發新的清潔能源,比如采用新技術低成本將水中氫、氧分離,將是未來最好的能源。
2.3 資源循環利用
要在經濟活動中走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綠色路徑。在生產運行中盡可能多次或多種方式的使用物質,以避免其過早成為垃圾。要將垃圾開發成新的可供利用的新資源,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低碳目標,比如最近我國推出了采用焚燒垃圾發電技術,就是廢物利用的好辦法。要建立生態工業園,通過物流或能流傳遞等方式,把不同工廠或企業連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生態產業鏈),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或能源,實現整個體系向系統外的零排放。
3 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近代世界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增長作為信條,創造了足以稱道的經濟成就,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以及對生存環境的破壞日益加劇,以至于使人類社會一次次地遭受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公害”事件就是大自然給人類敲響的警鐘,比利時、美國、英國、日本發生的煙霧事件,都因過度排放工業煙霧和汽車尾氣,導致大氣污染,造成呼吸道發病,致多人死亡。日本米糠油事件、水俁病事件、骨痛病事件更因為工業廢水污染水體,引發多人直接或間接中毒,大部分死亡。
3.1 樹立生態化發展理念
要遵循人類、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人類踐踏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等于給自己挖掘了“幸福的墳墓”。我們對環境要做的是“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要實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共贏。在城市建設當中,要考慮與環境融合,要考慮環境容量,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城市。以湖南沅江市城市建設為例,過去走過一段彎路。沅江市地處洞庭腹地,城區內湖汊交錯,零散分布,是一座水鄉城市,過去為了擴展城市范圍,不顧生態環境的特點,湖上建房、填湖辦廠,湖水面積縮小,湖汊變死水?,F在改變發展理念,根據沅江“兩江五湖”的生態特點,將五湖連通,水流而不腐。更建成沿湖風光帶,提升了城市品味,突出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特點,打造出真正的水鄉特色城市。
3.2 有效減排。
要通過技術改造,減少能源消耗、提高產品效能、改用清潔能源等手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源,實現減排目標;要對某些缺乏競爭能力的焦化企業實施減產限產,實行小廠關閉,大廠兼并,整合資源,對達不到減排要求的企業堅決取締;要大量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加快森林城市建設,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提高空氣質量而實現減排;要加快建設排污工程。在基礎建設中重點考慮排污處理,在政策資金方面要作重點傾斜,在排污技術方面要不斷創新,創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3.3 研發和推廣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要創新發展碳欣喜捕獲技術,將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收集處理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對于大型發電廠、鋼鐵廠、化工廠、汽車等安裝碳捕獲裝置,讓廢氣等的污染扼殺在搖籃之中。要研制將二氧化碳等封存處理再使用的新技術,減少污染的擴散,保護好生態環境。
4 要積極倡導低碳生活
據測算,在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和為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成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低碳生活成為我們急需選擇的綠色生活方式,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認為“低碳生活代表著最高生態文明的潮流,理應成為人們自然的選擇”。
4.1 樹立低碳生活觀念。
要樹立簡單生活觀念?!吧傩┚褪敲馈?, 把追求低碳生活作為一種審美需求。學會放棄許多生活中多余的消費需求,生活作息耗能少,二氧化碳排放少,倡導節儉為榮、奢侈為恥的傳統美德。要將低碳生活當成一種新的時尚生活。低碳生活以節能、環保為基礎,以自由、健康為目標,符合時代潮流。比如,少花錢去健身房,多去不計成本的大自然進行鍛煉,堅持步行上下班,不搭電梯爬樓梯,不買汽車騎自行車等,多參加“健身、省錢、減少碳足跡”的“綠色旅行”,將生活、工作、健康融為一體。
關鍵詞:杭州市 低碳旅游 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236-03
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在2003年《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英國)的白皮書中首次提出。該白皮書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①。2009年7月,杭州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目標是建成一個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社會“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
低碳旅游正是在此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本課題組成員擬從杭州旅游的現狀出發,研究切實可行的低碳旅游發展途徑。
一、低碳旅游的研究進展
低碳旅游是什么?劉嘯(2009)認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②。蔡萌(2010)認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新方式③。此外,一些學者對國內外低碳旅游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如謝園方、趙媛(2010)得出的結論是國內對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以宏觀定性分析為主,而國外則利用問卷調查,構建模型等方法多方面收集信息和數據,側重于定量分析④。情況確實如此,根據筆者目前手頭50多篇低碳旅游的文獻,其中40多篇是定性分析的研究,不過,已出現一些學者利用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如肖建紅(2011)⑤對舟山、陶玉國(2011)⑥對江蘇的旅游碳排放進行定量的研究,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可知旅游目的地具體的碳排放量。通過這幾位學者的研究,我們看到,在旅游過程中,交通的碳排放量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酒店住宿,最后是旅游活動。
綜上所述,低碳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模式,關鍵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環節中達到溫室氣體減少排放的目標,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低碳旅游的進一步研究,重點應在定量研究上,特別像新西蘭、蘇格蘭等國推行的“測量—減排—補償”碳補償三部曲模式④,不僅要測定碳排放量,還要進行前后的數據比較,評估各種手段的效果。
二、低碳旅游發展中遇到的困境
杭州作為旅游城市,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旅游總人數和總收入均有較快的增長。2010年,杭州的旅游總人數65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6%,旅游總收入1025.7億元,比上年增長27.7%。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順利通過審議,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見,杭州旅游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低碳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它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促進旅游產業向低碳化、高度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鑒于時代背景,杭州旅游的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以低碳經濟發展觀為指導,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但是,這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并不平坦,因為它將涉及到旅游相關者的利益,例如旅游交通中新能源汽車的利用,雖然國家出臺了政策鼓勵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但是效果不夠理想。據《人民日報》的報道,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場只售出10輛純電動汽車,杭州僅25輛。原因在于新能源車的購買成本還是較高,電池技術不成熟、充電不方便等。旅游建筑中環保材料的使用,將增加企業的建設成本。此外,低碳旅游的推廣將給旅游者帶來諸多不便,例如酒店中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旅游者將經歷一個適應期。
發展低碳旅游,為什么會遇到如此大的困境呢?首先,從國家的角度講,發展低碳經濟第一要做的是調整國家的能源結構。因此在2011年12月了《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明確未來我國能源發展將向綠色、多元、低碳化轉變,向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協調發展轉變,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調整能源結構的關鍵。其次,實現節能減排的另一關鍵因素是淘汰或整合高耗能、落后的產業,而旅游業被認為是低耗能的朝陽產業,因此,只是旅游業內比較關心這個話題。最后,低碳旅游模式較難推廣的市場化因素是,在發展低碳旅游的過程中,涉及的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三個主體的利益各不相同。因此,馮周卓、袁寶龍(2011)等學者指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府主體面臨發展與環保的雙重壓力,環境利益已經上升為政治利益;非政府主體,特別是企業,因為發展低碳經濟對于他們傳統的經營生產模式帶來巨大的挑戰,甚至帶來利益上的損失⑦。
具體分析發展低碳旅游中的三個主體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作為政府而言,短期利益是完成下達的減排指標任務。例如,2011年,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許多省市對一些高耗能企業實施強制性拉閘限電,以此完成各地的政治減排任務”,難怪大眾會發出如此的聲音:如此的低碳生活,不要也罷!當然,旅游企業并不是高耗能企業,而是當下大力扶持的低耗能企業,因此政府在動能上并不像限制高耗能企業那么大。政府的長期利益是通過低碳旅游的發展,保持該行業的可持續性,為杭州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活力。
關鍵詞:低碳循環 耦合 結構 途徑 國有林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長期的過量采伐,導致許多國有林區森林可采林木資源瀕臨枯竭,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企業的經營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產生的雙重壓力,遠遠超出了森林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導致林區人口與資源、環境沖突加劇,森林資源結構嚴重失衡,國有林區深深陷入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的“兩?!崩Ь持?。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在2010年的兩會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表示,林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林業要走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二、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特征
(一)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界定
低碳循環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為指導,以高效能、高效率為特征的綠色生態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則是一種源頭控制、過程控制、目標控制相結合的立體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所謂林區低碳循環經濟,是指在林區經濟活動過程中,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增加森林碳匯,減少林業碳源,增加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
(二)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構成
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是以“社會-經濟-生態”復雜巨系統為背景,以低碳循環運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特殊循環經濟模式,國有林區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在實施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系統,此系統的結構構成圖如圖1所示。
(三)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特征分析
1.開放性。開放性體現在以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物質、能量交換為基礎,以各個子系統間碳減排為手段,以提高循環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低碳模式不斷從外界汲取負熵流,在系統內部,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互為背景,通過碳減排,循環經濟手段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低碳循環動態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高維性。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系統是由低碳循環經濟、低碳循環社會和低碳循環生態等子系統構成的復雜巨系統,而每一個子系統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統,由于低碳循環系統組織在作用、結構與功能上表現出等級秩序性,以上這些系統還可以繼續劃分系統等級,如此逐層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環模式系統的龐大的層次結構。
3.復雜性。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發展系統是“經濟-社會-生態”三維一體的多目標復合系統和有機整體,發展低碳循環模式就是要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著眼,綜合協調和控制低碳循環經濟系統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統籌整體功能和局部利益,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動態均衡。
4.涌現性。在低碳循環經濟模式內部,經濟、社會和生態各子系統之間通過吸收、反饋、協同、耦合等系統運動,在動態中實現系統的優化和創新,從而使系統內部組織和結構,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獨立到融合、從封閉到開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現出各子系統所不具備的整體效應,即:“經濟-社會-生態”的低碳均衡動態發展。
(四)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戰略重點
為了保證國有林區經濟發展與森林資源利用、林業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走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大力推進低碳循環經濟,特別是要把資源循環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途徑,貫穿于森林資源培育、資源利用、資源回收、能源生產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個方面,實現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的永續發展。
根據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異同點,立足我國當前國情,以兩者已取得的發展成就為基礎,將“3R”原則運用到“社會-生態”系統,走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耦合發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單行發展的困境。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模式致力于兩個重點:
第一,以低碳經濟補充循環經濟的能源缺口,同時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則形成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如此一來,單獨推行循環經濟無法解決的能源循環困境就可通過低碳經濟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開發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經濟單行發展的現實經濟效益瓶頸也可被循環經濟突破,從而刺激個人的低碳消費、企業的低碳生產和林區的低碳流通,推動國有林區低碳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在具體到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時,整合發展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所需的運行環境“軟件”及技術“硬件”的相似性,積極推行能促進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相應措施和相關對策,實現兩者正效應的疊加,做到一舉兩得。
三、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實現途徑
(一)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管護和監測
1.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按照碳匯和減排的要求,加強林業低碳循環森林培育業的建設。一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進科學經營,加強速生豐產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設以及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等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營造,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資源總量,增加森林碳匯儲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過程中,科學整地、施肥和撫育,減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釋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新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實現森林培育的減排。
2.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將管護區落實到山頭地塊,將管護責任落實到人頭,強化管護人的監督和管理責任,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管護森林的積極性。要逐步建立管護經營責任人參與分配森林資源培育成果的機制。
(二)遵循3R原則,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森林資源(下轉第56頁)(上接第54頁)循環利用
實施清潔生產,既需要有國家宏觀層面的推動,又需要有企業微觀層面的執行。在企業層面上,實施清潔生產,提高森林資源循環利用率。林業企業的生產方式是:“木質或非木質資源―產品―剩余物―產品”,它以閉路循環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森林資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實施清潔生產要求企業轉變生產經營觀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發展回收處理技術,盡可能的減少產品和服務的森林資源使用量;盡可能減少廢棄物質的排放;盡可能提高森林資源產品的耐用度和抗變性;盡可能提高森林資源產品和服務的強度;盡可能強化相關森林資源產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區域產業代謝,構建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化體
建立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的林業產業化體系,建立綠色森林資源原料產業基地,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綠色林副產品加工、種植和馴養產業,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發展森林的生態觀光、旅游業,滿足現代人日益增長的多重需求;發展高科技綠色森林產品深加工業,用高科技來發掘森林資源的無窮價值;強化森林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維護森林資源未來發展潛力??梢园l展低碳循環產業園區,構建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化體。
(四)實施綠色低碳消費方式,增強低碳消費意識
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和講座等方式宣傳低碳農業相關知識,鼓勵人們節約資源、使用節能產品,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行動;加強媒體和公眾在低碳農業發展中的監督作用,引導企業逐步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低碳經濟”形象,促進企業完成低碳經濟目標和指標。
(五)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提高森林碳匯功能,繼續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
林木生物質能源是直接來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莖、葉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還包括各類可作為能源的木制品廢物等。林木生物質能源資源豐富、可再生性強,林木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
在吸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發展實際,制定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質能源的發展規劃與措施,以促進林木生物質能源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六)加強政府對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強政府對低碳林業發展的指導,制定農村新能源發展利用綱要和專項規劃,提出低碳循環林業的發展目標、重點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環林業的統計方法和考核指標,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評價機制。
研發森林資源低碳循環利用技術,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再利用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撐森林資源低碳循環利用的技術體系。推廣低碳循環林業技術并建立林業示范區。借鑒國內外經驗,大力推廣沼氣工程、秸稈綜合利用、節水灌溉、林業機械節能減排等技術,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生態環境。
借鑒國際經驗,設計市場化的政策工具,探索發展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建立廣泛的碳交易機制,使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服務市場化。
建立林產品低碳認證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低碳林產品實行低碳認證,并給予這些林產品一定價格補貼,改善林業生態補償機制。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0C020);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DL11CC14)]
參考文獻:
1.徐玖平,李斌.發展循環經濟的低碳綜合集成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3)
2.韓寶華,李光.論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異同及整合[J].云南社會科學,2011(2)
3.張秋根.林業低碳經濟探討[J].林業經濟,2010(3)
4.王鋒.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0(6)
5.陳鈺.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及對策分析―以河西走廊為例[J].商業時代,2011(9)
關鍵詞:電網 線損經濟運行
電能在輸變電設備和線路中傳輸,會產生損耗,簡稱線損。其線損值與電網輸入量的百分比為線損率。線損率反映了電網輸送和分配電能的效益,是衡量電網經濟技術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也是衡量供電部門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我地區的的線損率與發達地區比起來還很高,采取措施降低線損、實現電網經濟運行十分必要。
1電網線損的組成
歸納起來,電網線損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固定損耗、可變損耗、管理損耗。固定損耗即所有變壓器、測量儀表、二次回路等勵磁回路的鐵耗,與電網運行電壓和頻率有關;可變損耗即線路和變壓器等與電流平方成正比的銅耗,與負荷率、電網電壓等因素有關;管理損耗是由于抄表差錯,計量儀表誤差和偷竊電及管理不善等所引起的損耗。下文根據產生電損的因素提出一些降低電網線損的途徑及措施。
2降低線損的途徑及措施
2.1降低輸電線路的損耗
線路損耗P= R =R (1)
式(1)中:P-電網輸送的有功功率,kw
-電網電壓,kv
R-電網元件的電阻,
cos-電網的功率因數
因此降低輸電線路損耗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降低電阻元件的阻值
根據負荷情況,選擇導線截面,改造更換導線型號,降低輸電線路中的卡脖子線路,從而減少線路損耗。 導線截面的選擇方法常見的有經濟電流密度、允許電壓損失、長時允許工作電流三種。對于高壓線路在選擇導線截面時,應盡量采用經濟電流密度法,以減少損耗。據資料介紹,按經濟電流密度法選擇出的導線線路損耗比采用允許電壓損失法和長時允許電流法選擇出的導線線路損耗低35%。
合理選擇線路路徑和變電所的位置
線路選擇的路徑應盡量是直線,應避免大角度的轉角,同時還應避免迂回供電。變電站的建設要堅持“密布點,短半徑” 的原則,做到合理規劃和布局;變電所位置盡量靠近負荷中心,使變電所到各用電負荷的線路總長度最短,以降低電能在線路上傳輸所產生的損耗。
3)簡化電壓層次,適當提高運行電壓
選用當前最佳等級的配電電壓供電。目前電壓等級一般為220/110/35/10 /0.4kv,如果簡化掉一級變成220/110/10 /0.4kv或220/35/10 /0.4kv ,這樣可以減少一級變電設備,減少一級運行管理和檢修工作,減少一級線損。從而提高了供電質量,減少了電壓損耗。
在運行的電網中,線路和變壓器的可變損耗與運行電壓的平方成反比。有關資料表明,電壓提高5%,功率損失減少9.3%,可見升壓節電效果非常明顯。
提高功率因數
電壓有功功率損耗與功率因數存在如下關系
P=10 (2)
由式(2)知,電網功率因數的平方與線路功率損耗成反比,所以提高功率因數也是降低線路損耗的一個有效措施。在變電站低壓側,安裝或增容改造無功補償裝置(電容器),以補償變壓器空載無功損耗,減少線路傳輸的無功功率。要求大電力用戶的變壓器低壓側安裝電力電容器,利用無功補償自動投人裝置及時、合理地投切無功補償電容器,保證10Kv配網的功率因數符合要求(接近0.9),從而減少10kV配電線路的電能損耗。通過合理安排集中補償和分散補償,從而減少高壓電網所輸送的無功功率,使輸電線路的電流減少,從而降低高壓電網的網損。
2.2降低變壓器的損耗
電力變壓器是電力網中重要的變電設備,其損耗占整個電網總損耗的32%,在配電網中,變壓器的損耗已超過60%。因此,應設法降低變壓器損耗,進而達到降低線損的目的。目前變壓器在使用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大車拉小車”現象較為常見變壓器的運行沒能達到經濟運行的要求等等因素,這些都嚴重的影響著電網線損的降低。
選用高效低耗節能型變壓器
高效低耗變壓器由于采用了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損耗小的材料,從而使變壓器的空載損耗和負載損耗值比一般變壓器要低。節能型變壓器總損耗降低幅度在25%以上,像SIr系列低能耗變壓器與一般高能耗變壓器相比,能耗降低幅度達40%以上??梢?,選用新型節能型變壓器是降低損耗的一個有效途徑。
改造高能耗變壓器
在配電網,特別是農網中,還存在相當數量的高耗能配電變壓器,如果全部更換為節能型變壓器,則需要的資金量太大,實施起來存在很大困難。配電變壓器其空載損耗P0、短路損耗Pd、空載電流百分值I%、短路電壓百分比Ud%等參數偏大。因此,可以通過改造變壓器降低這些參數,來降低變壓器的高能耗,從而達到電網降損節能的目的。
3) 合理選擇變壓器的容量和安裝位置
變壓器的空載無功功率損耗占變壓器整個無功功率損耗的比重很大,而變壓器容量越大,它所取用空載無功功率也越大。因此,要合理選擇其容量。按用電負荷,年用電損耗率最小,選擇確定配電變壓器的容量。
合理選定變壓器的安裝位置。既要滿足用電設備的負荷需要,又要使配電變壓器的空載損耗減小到最小。使配電變壓器置于靠近負荷中心,以減少低壓電網的損失。
4)提高功率因數
功率因數的提高不但可以降低線路的損耗,同時也可降低變壓器的損耗。在變壓器負載有功功率不變的情況下,變壓器負載的功率因數提高一方面會因負載率的降低而使變壓器的有功損耗降低,另一方面,也可因變壓器無功需用的下降而減少線路無功功率的損耗。從而達到較大幅度降低線損的目的。
5)采用調容變壓器
季節性負荷如農電負荷,負荷變化極不均勻,高峰時的負荷比在低谷負荷時的負荷能高出2倍以上。采用調容變壓器后,可使變壓器始終保持較高的負載率,從而降低了變壓器的損耗。采用調容變壓器降耗的潛力很大,據有關資料介紹,調容變壓器在空載半容量運行時,有功損耗可減少88.8%。
6)優化變壓器的經濟運行方式
變壓器的運行方式很多,有一工一備,并列運行,分列運行等幾種運行方式。在選擇運行方式時,應按經濟技術性能最優的原則來選用運行方式。據負荷情況,隨時調節主變壓器的分接開關保證電網電壓處于規程規定的波動范圍之內,最好略為偏高,避免負荷高峰期電網的電壓水平過低而造成電能質量的下降,同時也可提高線路末端的電壓,使線路電流下降,從而達到降損目的。另外,可根據負荷的大小,靈活主電網運行方式,避免迂回供電,減少網絡損耗。當電網電壓偏低時,先投入無功補償裝置,再調節變壓器有載分接開關,使電壓恢復至合格水平;當電網電壓偏高時,先調節變壓器有載分接開關,后退出無功補償裝置。當變電站主變壓器為2臺及以上時,根據變壓器運行損耗曲線及時合理投退,用最優的經濟運行方式,來達到變壓器損耗最低,經濟最合理。
3加強線損管理
3.1完善電度計量裝置
嚴格按照有關規程和規定裝設電能計量表計是確保線損科學和規范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安排和實施電網建設改造工程時,有關部門應充分重視電能表計配置的完善,并根據電網發展情況及時補裝、補全被遺漏的表計。
3.2控制好電度表計誤差,提高計量精度
造成電度表計量誤差的因素很多,如計量裝置本身的誤差、電流互感器和電壓互感器回路誤差、環境變化造成誤差、安裝使用不當造成誤差等,這些對整個電網的統計線損影響很大。應加強線損管理小指標的監督力度,對母線電量不平衡、站用電完成指標等做好誤差分析、控制和校核工作。
3.3統一抄表時間
隨著地區電網無人值班變電站的不斷增加,如果各變電站的有關電度計量表抄表時間不一致,甚至表計之間抄錄間隔時間較長,則必定會造成電量統計時間不對應,而造成很大誤差,失去了線損統計和分析的意義。因此解決好抄表時間統一的問題,是做好線損實測工作的重要基礎。對整個輸變電系統進行線損統計可依靠調度自動化系統和RTU裝置,實現電度表計與RTU裝置通信,將電度表計讀數在同一時刻凍結后在遠傳至調度中心,或者建立專用的遠方抄表系統來保障抄表的同時性,如果硬件條件不具備,可制定和規范抄表制度,并配備足夠的人員來統一抄表時間。
3.4加強線損的分級、分區和分站線管理考核
將線損的統計和分析進行分級、分區和分站劃分,是深化線損管理的基礎工作,有利于分析線損升降原因、檢查降損措施的效果和作用、及時發現線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4結束語
線損管理是一門科學,需要加大管理力度,還必須依靠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達到降損節能的效果,只有加大管理力度,挖掘設備能力,才能達到經濟運行,從而提高供電部門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齊天祿 《節能降損技術手冊》 中國電力出版社1998
2何躍明 《電力網節能途徑及方案》 電氣時代 2003
1城鎮污水處理與碳排放關系
1.1污水輸送過程中碳排放在污水輸送過程中,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的主要途徑是排水管道厭氧環境產生CH4,間接排放則包括污水提升所用電耗等。有研究表明[4],污水在壓力管道中停留的時間越長,產生的CH4量越大,管道的管徑越大,產生的CH4量越大,壓力管道中的CH4濃度接近甚至超過標準狀態下CH4的飽和濃度22mg/L,這些溶解于污水中的CH4,通過放氣閥、有壓流轉換為重力流或者進入污水處理廠后,釋放到空氣中。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5],如污水處理廠進水全部為壓力管道輸送,則污水輸送系統產生的溫室氣體量是污水和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總和的12%~100%。
1.2污水處理過程中碳排放污水處理是溫室氣體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過程而言,主要產生CO2、CH4和N2O,對能量供給過程來說,發電、燃料生產會排放CO2。污水處理的溫室氣體可分為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兩種類型。直接排放是指污水處理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間接排放主要是指污水處理消耗的電能、燃料和化學物質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除此以外,還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體中污染物降解產生的溫室氣體。
1.2.1直接排放由圖1可知,好氧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通過分解代謝、合成代謝和物質礦物化,在把有機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以滿足自身生長和繁殖過程對物質和能量的需要。應該指出,在新細胞合成與微生物增長過程中,除氧化一部分有機物外,還有一部分細胞物質也被氧化分解以供應能量,即進行內源呼吸,內源呼吸也排放H2O、CO2、NH3等氣體。有機物的厭氧分解過程可劃分為兩個階段:酸性發酵階段和堿性發酵階段,分別由兩類微生物群體完成。厭氧發酵具有兩個主要特點:(1)有機物一旦轉化為氣態產物后,污液中構成BOD和COD的化學物質(主要是有機碳)即轉變為CH4和CO2,僅積蓄少量的微生物細胞;(2)由于有機物最終的轉化產物中含有大量的CH4,它是一種溫室氣體,應盡量避免排入大氣環境,同時它也是一種高熱值氣體,可采取措施回收利用。如圖3、圖4所示[7],污水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是在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將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轉化為氣態氮化物的過程,其中包括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兩個反應過程。N2O通常被認為是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的產物。
1.2.2間接排放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消耗的電能、燃料和化學物質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排放溫室氣體,以及尾水排放至自然水體中污染物降解產生的溫室氣體。具體排放途徑如表
1.1.3污泥處理過程中碳排放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主要也包括兩方面:一是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直接排放;二是處理處置設施運行能耗間接造成的碳排放[8]。從全球尺度來看,前者主要來自大氣中已存在的CO2,只是通過碳吸收—存貯—釋放的循環過程又回到大氣環境中,屬于中性碳,對于碳減排的影響有限。從碳源上講,運行能耗的碳排放來自于化石能源,屬于典型的碳減排領域。污泥處理處置技術以脫水—填埋、生物堆肥、厭氧消化、干化焚燒為主。在目前現行的幾種主流污泥處理處置方式中,填埋1t濕污泥(含水率60%)會造成500kg的碳排放量,在各種處理處置工藝中其碳排放量最大;厭氧消化技術碳排放量約在28~35kg/t;生物堆肥和熱干化—焚燒的碳排放量強度分別在25~30kg和150~180kg左右[9];從處理過程的碳排放角度來看,厭氧消化和好氧生物堆肥的碳排放量較脫水填埋產生的少。
2城鎮污水處理廠低碳運行的技術途徑
2.1合理規劃污水收集輸送系統污水系統規劃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科學選擇收集、處理、排水體制和模式,實際規劃中應在綜合考慮城市規模和布局、受納水置、環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礎上,評估不同方案并統籌考慮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資源利用的方向和規模。就污水收集系統而言,其作用是將污染物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而管道淤積將增加CH4的產生,管道滲漏將影響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輸送能力。因此必須提高輸送系統的效率,建立日常養護制度,借鑒國外先進養護技術和修復技術,減少管道污染物沉積量和滲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統低碳運行的關鍵。如對于處理家庭、工業、小型社區或服務區產生的污水,采用污水分散收集與處理的方案[10],進行現場收集與就近處理,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又可降低污水長距離輸送過程中的能耗和CH4排放。
2.2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碳減排途徑
2.2.1好氧處理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控制從理論上講,污水中的有機碳素物質均能被強氧化劑氧化成CO2的形式排入空氣中,因此,好氧處理中溫室氣體減排實質就是減少或固定污水處理中CO2。CO2的固定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11]。大多數物理法和化學法能量消耗較大,而且物理法固定的CO2最終都需結合生物法將其轉化為有機碳;生物法固定CO2主要是依靠植物和微生物,在污水處理中植物生長一般受到限制;微生物固定CO2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光能自養型微生物(微藻類和光合細菌)和化能自養型微生物(氫-氧化細菌)對CO2固定與轉化[12],但通常具有較高固碳能力的光合細菌和氫-氧化細菌由于需要光照或嚴格厭氧和供氫,限制了其在反應器或水中的應用。李艷麗等[13]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從海水及其沉積物中選育到在普通好氧條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并通過電子供體和無機碳源結構的優化,顯著提高了其對無機碳的同化能力,好氧條件下固碳菌液的最高碳同化效率可達110mgCO2/L•d;同時,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發現在不同培養條件下,菌群的群落結構發生很大改變。經過測序、序列比對及構建系統發育樹后發現,在已測序的16個顯著條帶中,11個是不可培養微生物,即其只能以共生方式存在,混合培養時,固定CO2的效果可能是多種菌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利用非光合微生物菌群控制好氧處理中的CO2減排這可通過如下途徑來實現:(1)通過生物技術分離或長期馴化得到在普通好氧條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通過電子供體和碳源結構的優化,提高其在污水處理中的固碳效率。(2)研究與優化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結構和配比,提升固碳效率。
2.2.2厭氧處理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控制厭氧過程其實質是指微生物細胞將有機物氧化釋放的電子直接交給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間產物,同時釋放能量并產生不同的代謝產物。所以,在污水達標排放的前提下,厭氧處理中的溫室氣體減排這可通過如下途徑來實現:(1)將厭氧反應所產生的CO2引入固碳系統,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固定CO2。(2)強化乙酸的產生而減少CH4的產生。通過產氫產酸微生物對污水進行厭氧發酵,可將其中的有機成分盡可能轉化成乙酸,在達到污染控制目標的同時,為二階段發酵法生產高附加值的生化產品提供給足夠的可溶性碳源。(3)強化H2的產生而減少CH4的產生。目前國內外在厭氧產氫污泥馴化、不同基質的產氫潛能、厭氧發酵產氫的影響因素和厭氧發酵產氫數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14],但尚有許多理論和技術難題需要解決。應加大在該方向的研究力度,盡早實現厭氧發醉產氫工業化應用。(4)強化厭氧過程中CH4的產生,發展沼氣工程。一般污水廠厭氧消化氣中CH4的含量約為60%~65%,燃燒熱值約為21~23MJ/m3,是優良的燃料。污水廠可利用沼氣燒鍋爐,為污泥消化池加熱或者為污水廠生活提供炊事、采暖、洗浴的熱源;沼氣發電機發電[15]和沼氣燃料電池發電[16]以其低排放,低污染,節約能源,廢物資源再利用等優點而倍受各國政府的關注,開發沼氣發電成為CH4減排的一項重要措施。
2.2.3污水脫氮過程中N2O的控制目前對不同污水處理工藝過程中N2O的釋放情況缺乏系統的研究資料,很難優選出一種N2O釋放量低的工藝;且污水種類多樣、成分復雜,為降低N2O釋放量而對污水的水質進行調控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因此,N2O的減排及控制問題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1)運行工況的優化。根據污水處理中N2O產生與釋放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17],得出控制N2O減量的策略:保證污水處理中硝化系統有較高的DO(>0.5mg/L),反硝化系統盡量避免溶解氧的存在;保證高C/N(>3.5)、較大的SRT(>10d)和適當的pH值(6.8~8);盡量避免系統中NO-2N等物質的積累,減輕某些化學物質(如H2S、甲醛、乙烯、重金屬離子等)對硝化及反硝化菌酶系統的毒性作用等。(2)微生物種群的優化與調控。污水生物脫氮過程中微生物種群及關鍵酶活性影響和決定了N2O的產生[18]。可應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確定出污水生物脫氮體系中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主要種群及關鍵酶的活性,然后通過投加或固定N2O釋放量低的基因工程菌的方式進一步優化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種群結構,從而控制N2O的產生和排放。
2.3污泥處理處置能源化利用途徑我國在城市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方面的技術才剛剛起步,目前仍然采用以土地利用為主,其他利用方式為輔的資源化方式,形式比較單一,而且利用率也不高,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19]。國外發達國家目前較成型的技術有:污泥發酵產沼氣發電、污泥燃燒發電、污泥熱解與制油技術,還處在研究試驗階段的污泥制氫技術[20]。
2.3.1污泥發酵產沼氣該技術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步將污泥厭氧消化,即污泥在厭氧條件下,由兼性菌和專性厭氧菌(甲烷菌)降解有機物,分解最終產物為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第二步是燃燒甲烷氣使發動機轉動,將消化氣的能量轉變為軸動力,然后用發電機使之轉化為電能。厭氧消化產甲烷不僅投資、運行、管理程度不高,而且從COD中所轉化的能量(50%~60%)適中。所需要的技術和設備較為簡單,非常容易實現工程化。有實例研究表明[21]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CH4燃燒后產生的能量足夠污水處理廠運行中曝氣、污泥脫水及污泥焚燒所需。
2.3.2污泥燃燒發電污泥直接焚燒發電這種方式的能量轉化效率高達80%左右,但污泥焚燒在工程實施時所需的設備較多,污泥焚燒廠的興建規模也很大。具體地說,首先是要對高含水率(95%~97%)的污泥進行機械脫水處理或以堆肥方式蒸發水分;其次是投資焚燒、發電設備[22]。這種方式能量轉化效率雖然高,但所需設備成本很高,所以實際應用的工程實例并不多見。
2.3.3污泥熱解制油技術熱分解技術不同于焚燒,它是在氧分壓較低狀況下,對可燃性固形物進行高溫分解生成氣體產油分、炭類等,以此達到回收污泥中的潛能。熱解制油就是通過熱分解技術,將污泥中含碳固形物分解成高分子有機液體(如焦油、芳香烴類)、低分子有機體、有機酸、炭渣等,其熱量就以上述形式貯留下來。污泥中的炭有約2/3可以以油的形式回收,炭和油的總回收率占80%以上;而熱解制油技術中油的回收率僅有50%。但由于熱解法只需提供加熱到反應溫度的熱量,省去了原料干燥所需的加熱量,能量剩余較高,大約為20%~30%(一般在污泥含水率80%以下的情況下)[23]。
2.3.4生物制氫污泥制氫技術主要有:污泥生物制氫,污泥高溫氣化制氫,以及污泥超臨界水氣化制氫[24]。三種制氫技術相比較,超臨界水氣化制氫技術具有良好的環保優勢和應用前景,目前已積累了一些試驗研究結果。該技術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和利用技術,具有極高的生物質氣化與能量轉化效率、極強的有機物無害化處理能力、反應條件比較溫和、產品的能級品位高等優點。與污泥的可再生性和水的循環利用相結合,可實現能源轉化與利用以及大自然的良性循環。在超臨界水中進行污泥催化氣化,污泥的氣化率可達100%,氣體產物中氫的體積分數甚至可以超過50%,且反應不生成焦炭、木炭等副產品,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4污水處理廠的節能途徑污水處理廠能耗成本占污水處理廠運營維護成本的40%~80%,外部能源(煤等化石燃料)發電產生CO2排放。換言之,以消耗大量外部能源消除污水中含能物質(COD)的最終結果實際上是一種污染的轉嫁方式。污水處理廠能耗分布見圖5。由圖5可知,能耗分布主要集中在污水提升、曝氣供氧、污泥輸送與處理和混凝沉淀等部位,因此污水處理廠的節能工作應從上述部位出發,降低能耗,進一步減少CO2的排放。節能途徑主要有:工藝的優選實現系統節能、高效的裝置實現設備節能、無害高效的藥劑實現原料節能、排放物的資源化實現產出物節能、管理模式創新實現管理節能。
3結論
城鎮污水處理中碳排放的主要產生環節有:
(1)污水輸送過程中管道厭氧環境產生CH4、污水提升所用能耗等;
(2)污水好氧處理中有機碳氧化分解為CO2,厭氧處理中有機物酸性發酵產生少量CO2、堿性發酵最終轉化產物中含有大量CH4,脫氮處理中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產生N2O;
(3)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直接排放溫室氣體、處理處置設施運行能耗等。
針對上述污水處理與碳排放的關系,基于目前的研究情況,污水處理廠實現低碳運行可采取的的技術途徑:
(1)在方案選擇中注重污水輸送、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的全過程整體性考慮;
(2)注重分析污水輸送的方式,減少管道污染物沉積量和滲漏量,有條件的地方采用污水分散收集與處理的方案;
關鍵詞:城市經營;城市土地經營;主要對策
城市經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突破城市發展的資金瓶頸,適應城市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麗興起的一種新理念。所謂城市經營是指城市政府依據城市發展戰略,廣泛引用市場機制和營銷手段,充分挖掘與合理開發城市自身資源,科學地組織資源、資產、資金的市場化運營,做到增值財富、優化產業發展、加快城市建設,籍以提高城市的整體功能、環境質量和綜合實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謀略和戰略措施。其中,城市的土地資源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資產,是政府最大的財富。
城市經營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盤活土地資產,把自然資源轉化成滾滾財源。城市土地經營是城市經營的核心和關鍵。如何實現對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護性開發,達到可持續發展,是政府城市經營的基本目標和重要任務。政府要做好城市土地經營工作,這還需從它的制度條件談起。
一、城市土地經營的制度條件
我國傳統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是實行無償無限期元流動使用的制度。在這種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下,形成了無償調撥土地的計劃管理體制,以及由計劃管理部門根據項目立項批地,然后由土地管理部門行政劃撥土地的城市土地供應機制。這種無償調撥和以需求定供給的土地供應機制和管理體制,由于缺乏市場機制的有效引導和有償付費的制約,土地使用者占用土地沒有任何經濟壓力,占麗不用、征麗不用、多占少用現象普遍。由于計劃者缺乏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的價值尺度和來自市場的有關資源配置的信息,無法對大量建設用地的需求做出切合實際的調撥計劃,難以真正做到節約用地和空間合理配置,導致了城市土地濫用、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土地資源的浪費嚴重等問題,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然這種傳統的土地無償使用制度早已不適合時代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構成城市空間資源和功能載體的各種資本(如土地、基礎設施、城市形象等)特別是城市土地進行集聚、重組和運營,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吸引增量,實現城市的自我滾動、自我積累、自我增值,走以地建城、以地興城的自我發展之路已成必然。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首先改革相關的土地使用制度,變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土地無償無限期使用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以城市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為核心內容的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這是進行城市土地經營的制度條件,也是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當前城市土地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城市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建立,城市土地經營工作得以不斷開展,城市土地的資產價值日益顯現,對城市籌集建設資金,實現城市自我滾動、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由于城市土地經營工作實踐的時間不長,人們的觀點還比較陳舊、認識還不足,相關的研究不充分,法律法規不健全,所以就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國有土地非法入市。國有土地資產收益大量流失
我國城市存在的大量存量土地,還有很多掌握在土地使用者手中,而政府掌握的份額較少。在劃撥存量土地使用權可以通過補辦出讓手續向土地市場供應土地的制度下,使得眾多劃撥土地使用者成為合法的土地供應者,導致城市存量土地供應市場成為多頭供應的買方市場。存量土地自發、元序進入土地市場流轉的局面,使得政府難以真正實現對城市一級市場土地供應的高度壟斷,從而導致政府為管理城市土地市場所制定的以市場取向的供地計劃失效,政府宏觀調控市場能力大大削弱,容易引發土地市場供求失衡和總量失控,并導致土地市場運作不規范、國有土地資產大量流失。這種城市存量土地供應機制不僅難以有效促使存量土地資產顯化,相反,由于當前土地管理政策、手段、法制等的不完善,反而加劇了“隱性市場”的發展,造成大量國有土地資產收益的流失。
(二)土地出讓以生地、毛地為主。熟地出讓比重低
以熟地方式出讓,可以使土地前期開發后的增值收益歸政府所有,有利于增加城市建設資金,有利于縮短開發商的開發周期,分散開發經營風險,改善投資環境,有利于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交易秩序。而以生地、毛地出讓,不僅導致理應歸屬國家的部分土地資產收益不能實現,而且由于土地標價的顯性程度低,導致土地市場競爭不規范,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城市出讓的土地中生地、毛地所占比例超過60%,而熟地則不到40%。
(三)土地供應協議方式比重大。招標拍賣比重過低
目前雖然有償出讓迅速擴大,但是在國家城市建設用地的供應總量中,通過有償出讓供應的仍占少數,而出讓中采用招標拍賣的更低。眾所周知,拍賣和招標的市場化和公開化程度要高于協議出讓,價格比較合理,也容易接受社會的監督,保持交易的公正、公開和公平性,有利于防止。而協議出讓在地塊選擇、規范要求、價格形成、付款方式等方面更多依賴出讓機構的能動作用,隨意性和盲目性大,不易實現規范化。土地出讓行為的不規范,導致人情地、關系地、條子地比較普遍存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價格偏低,少收了大量的土地出讓金。特別是房地產開發用地,過多的協議出讓,使城市土地價值收益不能通過出讓價格充分體現出來,不利于城市土地的經營,為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和腐敗提供了溫床。一方面,掌握土地出讓權的個別人利用權力,,貪污受賄;另一方面,一些人進行土地投機,炒買炒賣,牟取暴利。這些既造成了國家土地資產的大量流失,又造成了土地市場的混亂和無序。
三、完善城市土地經營的主要對策
(一)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解決土地供應“源頭”問題。實現政府對城市土地經營主動權
城市土地一級市場供應處于“源頭”地位,是城市土地資源的初次分配,對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場規范意義重大。由于我國當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尚不夠完善,土地市場亦處于初級階段,距離規范化、成熟化的市場還有較大距離,市場機制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作用還不顯著,土地供應和管理方式難以適應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難以對城市土地市場及各類開發行為發揮積極的宏觀調控作用。所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須先從“源頭”人手,從轉變城市土地供應機制模式這一深層次原因出發,徹底解決當前土地使用管理中的諸多問題。改變目前多個“源頭”供地的局面,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使政府真正做到壟斷經營土地一級市場供應,增強政府調控土地市場的能力,按照房地產的發展規律,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采用不同的土地供應計劃,促進城市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科學規劃。地盡其用。實現城市土地經營的持續發展
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從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出發,把“科學規劃,地盡其用”作為城市土地經營的基本策略。如果城市發展與用地規劃不科學,打亂仗,那就無法做到地盡其用,不能經營好城市土地。大連市市長說過:“要做好、做美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總體規劃和精品意識,并不是有錢就能堆出一個美好的環境?!鞘薪ㄔO是凝固的藝術,歐洲人把它們的古城、古建筑都視為珍寶,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大師的作品,也多體現在一座座建筑的設計、墻雕和繪畫上。搞好城市要有點藝術眼光和品位。城市建設的特點是,抹上一筆,就很難拿掉,幾十年就是它了,搞個臟兮兮的建筑,能窩囊一輩子,給后人都添麻煩。我們不僅要給城市以使用價值,而且要賦予她藝術氣息,而且越往后,經濟條件越好,人們對精神和藝術的追求就越強烈。在我們今天對城市進行脫胎換骨改造的過程中,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更好的藝術感覺,把未來城市的骨架做好?!痹谶@樣的思想指導下,其規劃出來的城市土地價值肯定不會低,土地經營收入就不可能少。
(三)積極思考。尋求合理有效的經營方略
第一,爭獲先行優勢,增加土地價值。城市規劃一旦確定,就應加快建設,晚建不如早建,早建可獲得先行優勢。城市規劃由上級部門批準,可避免相鄰城市間的惡性競爭。嚴格按已被上級政府批準的規劃,加快城市建設,爭獲先行優勢,亦不損害其他城市的利益。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生活居住、投資與經營環境,促進地價上升之后再出租或出讓土地使用權,顯然可大幅度增加土地經營收入。
第二,先多抵押,后再出售。在城市建設初期,城市基礎設施尚未建設完善:城市土地的級差地租也還沒有更高地注入進來,同時申請使用土地的投資者們手中尚未積累起很多資金,購買力有限,地價難以升高。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強,一方面城市建設資金不斷投入,使城市土地所含有的級差地租逐漸提高,促進地價上升。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社會上的資金增多,申請使用土地的投資者不僅人數增多,而且他們平均擁有的資金也增多在銀行的信用度提高,能夠用來購地的借貸資金也增多,從另一個角度可促進城市土地價格的上升。這樣,城市土地價格在未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跨度內的平均上升率,將顯著高于銀行貸款年利率,更高于市政建設債的年利率,為城市建設獲取更多的土地經營的收益。當然,先多抵押,后再出售的土地經營策略,是不要純粹為了籌資而急于賣地,缺錢可以抵押借貸和發行市政建設債。至于必要的建設用地,還是應正常供應。
低碳服務;圖書館;角色定位
英國政府于2003年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出現“低碳經濟”這個名詞,并作了明確說明:“低碳經濟”就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2009年末,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讓“低碳”理念迅速蔓延。
如今,低碳概念已滲入到各個領域,社會各界對“低碳”概念也加以延伸,因而“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服務”、“低碳城市”等理念應運而生。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圖書館,除了在圖書館建設中引進“低碳建筑”的理念外,為社會提供“低碳服務”已經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主旋律。2010年7月,中國圖書館學會了《珍惜環境資源建設節約型圖書館倡議書》,它是我國圖書館界對社會作出的低碳服務的鄭重承諾。在低碳的旗幟下,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要求也將與時俱進,因此,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現代化圖書館,在方興未艾的低碳技術熱潮中如何進行角色定位,面對機遇和挑戰,如何實現持續發展,是我們必須客觀分析和冷靜思考的問題。
1.圖書館與低碳社會
圖書館建筑低碳化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圖書館作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既存在高能耗問題,又面臨新圖書館如何開展節能設計與建設問題,開展圖書館節能工作已是當務之急。湖北省圖書館新館已經成為圖書館低碳建設的典范,它采取了低碳建筑的設計理念后,10萬平方米的省圖,采用兩種空調模式“接力”省電:中央空調冷熱系統采用地源熱泵,節能40%。到峰谷電價最低值時,再“切換”到冰蓄冷系統空調,可以省電費30%。湖北省圖書館的節能設計“全覆蓋”,連地下車庫不需要空調的地方,都進行了樓板隔溫,防止“丟失”能量。該館因節能指標比國家規定50%標準還低,成為湖北省節能示范項目和“最省電的公共空間”。
圖書館低碳服務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圖書館是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公益性文化組織,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由快速發展所引發的環境與能源問題的加劇,圖書館的社會責任也將順應時展和社會需求而發生變化,建設節約型圖書館將是大勢所趨,這不僅是圖書館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也將是圖書館向公眾傳播“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責任。
2.圖書館低碳服務角色的實現途徑
圖書館低碳服務,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我們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理論與現成模式,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創新,在創新中探索具有圖書館特色的服務模式。通過這種模式,我們不但要告訴讀者,你可以為低碳做些什么,而且建議他們,你在低碳社會中可以怎么做。這樣就減少公眾轉化低碳生活理念的盲目性,從而自覺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
宣傳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現階段,人們對于低碳生活還比較陌生。因此,要促進我國低碳生態有效健康發展,首先要立足于可持續發展原則,普及全民的低碳生活觀念,使全社會都能認識到低碳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而積極主動地推進低碳生態的發展。
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是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面對能源壓力、環境壓力以及國際社會各種節能減排措施的壓力,我國政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承擔了相應的義務。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先后制定和修訂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在國際重要會議上鄭重承諾低碳排放目標,樹立了良好的大國形象。
在這種形勢下,圖書館有責任和義務,利用陣地優勢,宣傳國家制定的與低碳相關的政策法規,宣傳國內外開發新型低碳技術的最新信息及環保技術,增強公眾參與低碳生活的信心。
普及低碳觀念。圖書館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職能,通過館內講座、讀者活動等方式,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工專題,通過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全民讀書月等走向社會的機會,向公眾宣傳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圖書館的開放性,發揮社區圖書館的優勢,以策展圖片、發放宣傳單、實際操作等方式,為公眾提供低碳信息引導,使低碳生活理念在他們的觀念里潛移默化。
做低碳生活的踐行者。館員應以身作則,結合圖書館業務特點,工作期間辦公盡力無紙化,多用電子郵件、MSN、QQ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傳真、打印機,辦公若必須紙張,盡量使用再生紙且雙面打??;辦公室接待減少使用一次性杯子;使用電腦時,盡量使用低亮度,開啟程序少些等,在午休和下班后關掉電腦電源,養成隨手關閉電器電源的習慣;凈化館內閱讀環境,多采用自然光;引導讀者養成低碳閱讀的習慣;降低噪音
做社會公眾珍惜環境資源的引導者?!暗吞忌睢辈辉僦皇且环N理想,更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它貫穿在社會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更要在低碳生活方式中起到表率作用。在與讀者交流中,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切身體會,爭取與讀者產生共鳴,達到普及低碳科學的目的。
做宣傳低碳理念的志愿者。在各種適宜的場合以適時的方式,向公眾宣傳低碳生活理念,積極參與社會各種低碳環?;顒?、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進一步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研究圖書館低碳服務的手段,積極探索為讀者提供低碳服務的技巧;
做低碳社會決策層的建言者。低碳服務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的持續、循環、良性發展。館員有義務向政府提供決策咨詢,圖書館建設應貫徹綠色建筑理念,即充分重視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從建筑角度為建設節約型圖書館奠定基礎。
當前,我國立足社會和諧,正處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階段。低碳生活實際上就是尋求一種“和諧”。圖書館是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公益性文化組織,是和諧社會中聯系政府與公眾的紐帶。在低碳服務過程中,圖書館認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努力實現與政府、與公眾、與社會以及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科學發展。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曾紀發.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的必然選擇[N].中國信息報,2009
[3]劉 婧.圖書館參與政府信息資源再利用服務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