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30:14
序論:在您撰寫特色農業發展趨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24-02
納雍縣地處貴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區,農業基礎薄弱、農村人多地少,屬于幾不延的內陸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納雍縣創新發展機制,立足資源優勢,逐步發展特色產業,如草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態有機茶、優勢中藥材等,探索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納雍縣也由此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
1 發展現狀
近年來,納雍縣不斷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理念,采取資金扶持、政策引導、技術服務等多種措施,建設發展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推動該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
1.1 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增強
全縣已培育地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通過QS認證企業8家。在組織建設多元并舉的條件下,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穩定的聯系,通過多種形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且特色基地不斷擴大,幫助農民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極大促進了畜牧、經果林、茶葉、蔬菜等產業的發展。因此,不斷涌現的龍頭企業已經成為主要帶動力量。
1.2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全縣已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15個,擁有成員3 825個,注冊資產23 411.47萬元。涵蓋多個行業,如蔬菜、茶葉、中藥材、糧食、畜牧經果等,形成了縣、鄉、村多級組織網絡,技術服務領域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和銷售等各個方面。納雍縣農業特色產業化經營已經進入了提升層次、加快發展和重點突破的新階段。
1.3 產業特色優勢進一步凸顯
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進一步塑造“高山生態有機茶”品牌,“貴茗翠劍”、“府茗香翠龍”、“康苠銀針”等茶葉產品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評為“貴州省著名商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瑪瑙紅櫻桃”享譽省內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費者青睞;納雍“糯谷豬”、“黑山羊”、“牛肉干”等產品銷售前景看好;反季節蔬菜、納雍辣椒、脫毒馬鈴薯、旱半夏等在省內外占有一席市場。具有納雍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品牌效應逐漸凸顯。
1.4 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規范
全縣25個鄉鎮均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合理引導土地流轉面積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轉面積5 420 hm2,合同簽訂率達70%以上,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土地支撐。
2 存在的問題
2.1 特色農業產業投入不足,產業基地標準化程度較低
納雍縣是國扶貧困縣,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財政相對困難,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產業名優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力度還不大,個別區域品種老化,商品性能差,嚴重影響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農業效益。此外,產品科技含量和檔次低,市場開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較弱
農業龍頭企業雖有很大發展,但缺乏產品覆蓋面大、市場知名度高的大規模企業,總體表現為數量和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強,在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顯著,“基地大、企業少,生產多、加工少”。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尤其是重點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就馬鈴薯來說,種植面積達到3.33萬hm2,但是無加工龍頭企業,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較弱,未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產品品牌培育不夠,企業與農戶間缺乏有效連接
特色農產品種植比較分散,集約化程度較低。農產品知名度較低,品牌效應不明顯。中介組織發展相對滯后,規模不大、覆蓋面較小、凝聚力較弱,沒有與廣大農戶建立起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生產大多仍處于分散經營狀態,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比較松散。
2.4 農業產業化發展機制不夠完善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機制方面還不夠完善,這是特色農業產業的薄弱環節。農村生產要素包括農、林、水和土地等,其經營權的市場化流轉機制滯后,有待改革,農業產業化領域在激活民間資本、吸引工商資本、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等方面進展緩慢。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上多數仍屬于松散型,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弱。
3 對策
3.1 加大項目扶持力度,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
納雍縣特色產業總體標準化、規?;潭容^低,影響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建議上級政府和部門加大項目扶持、擴大扶持補助范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和集約化育苗,通過改造和擴大特色產業現有規模,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種植科技含量,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突出科技先導,著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萍际峭苿愚r業產業化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1-2]。要逐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廣體系和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科技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引進、推廣和轉化力度。
3.2 加大龍頭企業資金投入,配套落實優惠政策
資金不足是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的最大難題,化解資金瓶頸,必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籌融資體系。建議省、市加大農產品貯藏保鮮庫及加工企業建設項目資金投入,整合捆綁使用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貼息等農業項目資金,重點扶持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積極協調和引導銀行和社會資金投入農產品加工業。簡化貸款抵押、擔保手續,降低評估費用,擴大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認真落實國家、省、市已經出臺的扶持農業產業化的各項優惠政策,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服務,著力營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突出做強龍頭,著力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推進產業化關鍵是要引進、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按照“高水平、大規模、專業化、帶動強”的原則,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資等措施,抓好龍頭企業的培育。一是引進與培育并重,不斷壯大龍頭企業群體;二是提升素質,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實力;三是發揮作用,帶動農民收入增長。通過龍頭企業發展來帶動基地建設、產品開發、產業發展。
3.3 健全完善市場體系,拓展農產品流通網絡
納雍縣農產品銷售網絡還不夠健全,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建議貴州省加大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對產地批發市場、農貿交易市場進行扶持,重點用于配備檢測設備,完善市場交易功能。扶持在終端市場設立營銷窗口,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3.4 強化農民專業組織建設,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
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從而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完善產業鏈條,并且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3-4]。充分發揮納雍縣生態優勢,突出生態特色,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不斷提升傳統農產品品質,打響納雍縣特色農業品牌。把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尤其做好機制創新、規范運作、典型帶動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帶動,提高市場開拓水平
品牌建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圍繞“質量塑造品牌,品牌開拓市場”的思路,做好、做響、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不斷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二是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納雍縣良好的生態優勢,打響生態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農產品市場。四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4 參考文獻
[1] 袁久和,祁春節.西部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成長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60.
[2] 劉繼華.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步伐[J].農業知識:致富與農資,2011(8):15-16.
【關鍵詞】 慶陽市 農產品加工業 特色農業資源 比較優勢 區域布局
慶陽市特色農產品豐富,絕大多數歷史悠久,享負盛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市場經濟步伐加快,特色農產品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蘋果、煙葉、黃花菜、小雜糧、牛羊肉等特色農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市已建成了一批品牌、示范基地和龍頭企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慶陽市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1、特色農業資源豐富
慶陽市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其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品享譽國內外。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久享盛譽。慶陽是全國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種植基地,具有“中國優質蘋果之鄉”、“中國黃花菜之鄉”、“中國小雜糧之鄉”、“中國杏鄉”之美譽。慶陽市還是中醫藥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藥,其中69種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慶陽市農產品加工業規模逐漸形成
改革開發以來,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市場的推進,從2000年起,整個農產品加工業進入了新一輪的整合,在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自我調節下,農產品加工業由最初的無序發展逐漸進入一種規?;慕洜I,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從2005年趨向于穩定發展,然而同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總額卻呈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這充分說明了企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競爭力在不斷加強。
二、慶陽市農產品比較優勢區域差異
農產品區域綜合比較優勢是由該區的資源稟賦、技術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等多因素共同決定的。按照以往的研究,選擇代表農作物生產的關鍵因子,即單產(P)、播種面積(S)作為基本變量,構建指標包括效率優勢指數PAI、規模優勢指數SAI,由于這兩者相互制約關系較強,對兩種優勢指數進行幾何平均,即可得到綜合優勢指數CCA(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CA=■
其中,效率優勢指數是指PAI(Productive Advantage Index)為各種植區域某作物單產水平占該區所有作物平均單產水平的比率:
PAI=■
式中,Pij為i地區j種作物的單產;
Pit為i地區的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
Pj為背景區域作物j的單產;
Pt為背景區域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
PAI>1時,表示與背景區域水平相比,i地區在該作物生產上具有產量相對優勢;PAI
規模優勢指數是指SAI(Scale Advantage Index)為研究區域某作物的播種面積占該區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值與背景區域同一比值的比率來表示。計算公式如下:
SAI=■
式中,Sij表示i地區j種作物的播種面積;
Sit表示i地區作物播種面積;
Sj表示背景區域j作物的播種面積;
St表示背景區域作物總播種面積;
SAI>1,表明與背景區域水平相比i區j作物的生產具有規模優勢;SAI
1、慶陽市特色農業比較優勢評價
為了對該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以慶陽市作為研究的背景區域,選擇該地區特色產業:小雜糧、油料、蘋果、杏、黃花菜、煙葉、羊、牛作為研究對象,節選1991年、1995年,2000―2012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出各年農產品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PAI),規模比較優勢指數(SAI)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AAI),同時為了消除各種指數的年際波動影響,計算了各種指數十五年的平均數(見表1),均值為八個縣區的整體平均結果。
2、各縣區農產品比較優勢的地區差異
根據綜合優勢指數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各縣區的位次,其結果如表2所示,可見各縣區比較優勢地區差異。
種植業農產品。就小雜糧和油料而言,慶陽市各縣區的差異不大,發展較為均衡。比較突出的是西峰和寧縣。從效率優勢和規模優勢可以看出,在小雜糧的發展上西峰無論是效率優勢還是規模優勢均占據了領頭的地位,比較優勢突出;而慶城和寧縣雖然不具有綜合優勢,但其具有一般的效率優勢。而生產規模相對太?。ㄈ鐟c城SAI=0.53)是導致這些縣區缺乏比較優勢的主要原因。同樣的問題也表現在華池的油料作物中,由于規模太小(如鎮原、華池)導致了具有一定較強優勢的效率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從而使得綜合優勢過低。因此,如果能擴大播種面積,挖掘潛力,則在這些地方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還是具有很大潛力的。
水果產品。在水果的生產方面,以蘋果和杏為代表,慶陽市整體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尤其效率優勢比較突出,其中以華池的優勢最為明顯。在杏的生產方面,效率優勢和規模優勢均位列第一。而在蘋果的生產方面,效率優勢尤為突出(PAI=3.34)但其規模卻位列最后,與其特別突出的效率優勢非常的不協調。因此,應該擴大蘋果的種植面積,充分發掘蘋果的效率生產優勢,重點開發水果產業的生產能力,提高整體競爭力。
畜牧業農產品。在畜牧業生產方面,慶陽市以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為其歷來的特色優勢產業。從比較優勢分析看來,環縣的羊和寧縣的牛優勢遠勝于其他的地縣,而對應的環縣的牛和寧縣的羊卻位于相應位列的后位。所以,這兩縣應該充分考慮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集中精力發展優勢產業,限制或放棄劣勢產業的生產。
特色經濟農產品。以黃花菜和煙葉為例,黃花菜是慶陽市極具特色的農產品,知名度較高。從比較優勢分析來看,慶陽市整體具有黃花菜的比較優勢,其中具有比較優勢的地縣就有西峰、鎮原、慶城、合水、環縣這五個地區,其突出優勢可見一斑,且以西峰、鎮原、慶城三地的優勢最為明顯,而正寧、華池、寧縣卻非常不具有比較優勢,其中正寧幾乎沒有一點在黃花菜方面的生產優勢,在這些地區可以放棄對黃花菜的生產。在煙葉方面,就慶陽市整體而言不具優勢,但是正寧的煙葉卻表現出非常突出的比較優勢,同時鎮原的煙葉也具有較強的優勢。
三、農產品生產專業化與比較優勢背離現象解析
慶陽市農產品生產專業化水平的變動基本與其比較優勢相符,但是還存在著與比較優勢的要求相背離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多數縣區妄圖兼顧所有的特色農業資源,而不知道自己的相對優勢,從而沒有按照優勢來分工生產;二是部分地區面對市場的波動,既忘記了自己的優勢所在,又把握不準市場行情的變化方向,因而產生農業結構調整行為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農產品生產專業化水平的變動背離了比較優勢的要求。具體原因如下。
1、比較優勢不突出
比較優勢產品的選擇不僅需要考慮本地區所有產品的生產成本或機會成本,而且還需要兼顧其他地區所有產品的生產成本或機會成本,從而準確定位,突出優勢。從慶陽市的實際情況看,各縣區對本區域比較優勢產品的選擇還主要停留在憑主觀經驗和對對方的大致判斷上。最多也只是將比較優勢產品的選擇建立在一種與平均水平相比的基礎之上,從而可能出現選擇上的失誤。這可能是慶陽市農產品專業化變動背離比較優勢變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調整產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的波動是絕對的,而均衡則是相對的。市場機制就是通過“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市場上商品的供求關系,使之不斷的從失衡走向均衡,又從均衡走向失衡。正是這種價格的經常波動,使得千萬小規模經營農戶無所適從,不知道該種什么不該種什么,該擴大什么該壓縮什么。結果是盲目調整,對原本具有比較優勢而且已經走向專業化生產道路的農產品輕易地進行壓縮、調減,或者徹底放棄,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改種其他作物,從而造成與比較優勢相背離的調整現象。
四、慶陽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產品加工業對于任何一個地區而言,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競爭優勢,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資源要素稟賦論,必須在農產品加工業中選擇最具優勢的產業,對弱項可以放棄,特別是既不具備資源優勢業,也不具備加工優勢的行業,必須敢于放棄。結合比較優勢的分析,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經濟作物,擴大小雜糧、水果和蔬菜的播種面積,建立生產基地,嚴把質量,科學合理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控制農村小企業的同構性。同類企業之間通過兼并及合作,組成規?;髽I。對于極具優勢的作物比如黃花菜、蘋果、杏、小雜糧、藥材、煙葉等要把目標定位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進行規模化經營,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擴大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以資源為依托,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市場條件等因素,突出區域特點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將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競爭力。而慶陽市由于區域之間在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各縣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存在著較大的偏差。從慶陽市整體平均來看,已處于相對劣勢的產品仍然有一些縣區在該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甚至是顯著的比較優勢;對于慶陽市平均水平顯示存在比較優勢的產品,也并不是所有地區在該產品生產上都具有比較優勢,有些地區已處于比較劣勢。這就告訴我們,對于在該市平均水平上顯示具有比較優勢,可以擴大生產的農產品,并不是說所有地區都應當擴大生產;相反,對于那些不具比較優勢的地區在這些產品上應當進行壓縮生產,合理布局特色農產品發展區域(見表3)。
【參考文獻】
[1] 戴小楓、杜顏坤: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與瓶頸[J].調研世界,2002(4).
[2] 李姝睿、高陽、王勇: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J].農產品加工,2005(3).
[3] 聶亞珍: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競爭力分析[J].農業經濟,2007(2).
[4] 沈兆輝: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J].農機科技推廣,2004(12).
[5] 姚玉平:淺議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與企業,2013(18).
[6] 李亞紅:農業資源環境政策的局限性與創新[J].環境保護,2013(16).
關鍵詞:產生業;山區;特色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11-1
1 立足優勢,走規?;a業化之路,傾力打造山葡萄酒名城
1.1 科學規劃布局,建設規?;N植基地
以柳河鎮、三源浦鎮等10個鄉鎮28個村為基礎,實施“五縱四橫”葡萄基地框架和產業布局建設,著力打造30公里山葡萄產業帶,全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h政府每年都根據山葡萄生產的實際情況,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對種植戶的扶持力度。連續三年,縣財政給予山葡萄基地種植補助,每畝補助500~700元;對貸款的農戶給予50%的貼息補助;村機動地優先發包山葡萄種植戶;建立種植風險基金,對災害造成的困難戶進行補助等等。
1.2 產業化發展,打造特色山葡萄酒品牌
以提升質量、打造品牌、擴大規模為山葡萄酒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山葡萄酒加工業,引導企業走民族化、特色化、差異化之路,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加強對外宣傳與聯系,擴大葡萄酒企業對外影響。成立了山葡萄產業化辦公室,協調農戶、基地、企業關系,指導生產加工等。在資金、稅收、行業管理等各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園區內通過QS認證的山葡萄酒企業24家,可生產干酒、甜酒、露酒、爽口起泡酒和無醇葡萄酒等五大系列、百余個品種,年生產能力15萬千升,實現產值2億元。
2 正視現實,走特色化、差異化之路,傾力打造糧品產業
2.1 傾力打造火山巖稻米產業
一是科學規劃稻米產業發展。以“中國火山巖稻米之鄉”為統領,以一統河、三統河流域為主體,以“四區八鄉”為基礎,強力推進“一橫兩縱”稻米產業基地建設,打造火山巖概念米、綠色有機米、營養精品米,逐步實現“基地標準化、稻米特色化、加工精品化、營銷品牌化”的四大目標。二是實施四大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戰略。2008年開始,每年投入1000萬元資金,對全縣水田進行升級建設,重點實施了農田水利、地力培肥、耕地修整、低產田改造、田間路面硬化五大配套工程。投資300萬元,對1萬個新建標準化育苗大棚給予補助。加強科技體系建設,提升水稻生產標準化水平戰略。重點建立了三大標準體系。建立了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稻米生產操作技術規程,投資60萬元開展水稻標準化技術規程培訓,培訓骨干1000人,直接培訓農戶5萬人次,發放標準化栽培模式圖6萬份;建立投入品管理體系,在縣鄉村成立監管隊伍,保證投入品科學使用;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水稻生產全過程,對基地每個農戶、地塊都建立規范化檔案,追溯產品質量。鼓勵企業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稻米基地,對建設千畝以上連片的標準化稻米生產基地,每年每畝補助10元。水稻標準化生產面積發展到32萬畝,其中綠色有機認證水稻面積15萬畝。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提升稻米產業化水平戰略。緊緊圍繞“火山巖稻米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精品稻米加工業。
2.2 傾力打造特色玉米產業
我縣玉米生產面積比較小,很難實現規模效益,并且有效積溫比較低,常年有效積溫2300℃~2700℃,玉米種植以中熟品種為主,嚴重影響了玉米產量和生產效益的提高。近年來,為破解玉米產業發展的這一瓶頸,我們全面實施玉米產業提升工程,以“三區”15鄉為基礎,構建“金字塔型”玉米生產布局,鞏固穩定高產區,提高推進中產區,改造發展低產區,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在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傾力打造特色玉米產業。在高產區,以種植高產品種為主,集成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在中低產區,大力發展地膜玉米和保鮮玉米生產。玉米地膜覆蓋栽培可增加有效積溫300℃~400℃,大幅度增加玉米產量。通過每畝補貼20元的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全縣種植地膜玉米10萬畝,平均畝產提高了400斤。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運作機制,大力發展甜玉米、粘玉米等保鮮玉米生產??h財政每年補助資金300萬元,用于龍頭企業甜粘玉米基地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貼息補助。全縣發展甜粘玉米4萬畝,畝產值達1800元以上,比普通玉米增加600元以上?!跋蜿柤t”甜粘玉米品牌,已成為首都機場定點產品。
3 加大投入,走設施化、科技化之路,傾力打造烤煙生產名縣
我縣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烤煙生產,是全省最大的煙葉生產基地。為進一步加快全縣煙葉產業發展步伐,強力促進煙葉產業邁入設施化、科技化現代產業發展模式,我們投入3000萬元,成立了“柳河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區”,園區達到了規?;N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服務、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已成為系科研、生產、收購為一體的高科技、高效益優質煙葉科技示范區。依托園區,我們強力打造現代煙葉生產基地。投入1350萬元,建設煙水配套工程,直接受益煙農2000多戶,實現煙葉生產基地“旱能灌,澇能排”。進行“路改”建設,硬化“煙路”28.6千米?!盁熕?、煙路”的建設,有效改善了煙區的綜合生產環境。實現煙葉設施化生產,建設現代化的自動控溫調濕的育苗大棚,進行工廠化統一育苗。運用先進電子控溫烘烤設備,集中統一進行烘烤,使煙葉烘烤的中上等比例上升到70%,大大提升了煙葉生產質量和效益。煙葉生產實現了“五統一”(統一育苗、統一栽培、統一回收、統一加工、統一烘烤)。打造煙葉產業科技化支撐,依托園區,我們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現代煙葉科技研發隊伍。解決了一系列煙葉生產、加工中的技術難點和問題,實現了在現代科技中要效益、尋突破,為煙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煙田的區域性測土配方施肥、合理輪作、適時采收、煙葉減焦底害化處理、科學烘烤等技術已得到全面地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畢節試驗區 特色農業 現狀 對策 研究
一、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畢節市按照“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理念,積極創新機制,以農戶為基礎,以基地為依托,以企業為龍頭,全面促進特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1、特色農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
全市蔬菜、經果林、茶葉、中藥材基地分別發展到352萬畝、209萬畝、77.2萬畝、45.53萬畝,特色煙草81.01萬畝;優質馬鈴薯512.5萬畝;特色雜糧160萬畝;油菜101.2萬畝。無性系扦插育苗7500畝;新增規模養殖場1024個,人工種草103.78萬畝。全市10個產業示范帶和102個特色產業示范園初步建成。特色農業在全市形成了規模效益,初步形成糧油、茶葉、馬鈴薯、辣椒、果蔬、畜禽等6個特色農產品加工體系,提升了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2、龍頭企業發展迅速
全市地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200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總數達2708個,土地流轉面積達103.8萬畝涉及農戶36.3萬戶??趧搮R836.5萬美元,帶動農戶增收4.2億元。
3、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一是種植業內部結構,特色經濟作物在近十余年中發展迅速,全市糧經作物種植比從63∶37調整為55∶45,使種植業結構得以優化,農業比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農產品品質有所提高。農產品樣品檢測合格率達99.85%,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79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3個,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通過地理標識產品認證4個,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個,獲“貴州省名牌產品”8個,“貴州省著名商標”21個,專利授權8個。納雍縣獲“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美譽,大方縣榮膺“中國豆制品之鄉”、“中國皺椒之鄉”,威寧縣被譽為“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
4、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初具雛形
休閑農業在畢節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批依托當地農業自然資源優勢而創辦的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村等逐步顯現,在農業農村經濟中的比重正在得到穩步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相對穩定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經營戶已經發展到250戶左右,營業收入接近20000萬元,資產總額25936萬元;上繳稅金329.98萬元;年接待游客約190萬人次;帶動農戶約8700戶。貴州惠馨果業發展有限公司(民心苑)、金海灣天樂園、織金縣雅賢現代農業觀光園3家農業觀光園獲省級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市省級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點達5家。其中黔西縣解放村獲農業部評選的“2011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前十名,向全國很好地展示了畢節試驗區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就。
5、農業科技覆蓋率進一步提高
截止到2011年底,共推廣玉米育苗移栽276.12萬畝,玉米地膜覆蓋90.51萬畝,綠肥聚壟206.2萬畝,玉米包衣106.65萬畝,水稻旱育稀植51.63萬畝,兩段育秧8.2萬畝。良種覆蓋率也大大提升,推廣雜交玉米316.04萬畝,覆蓋率達85.04%;雜交水稻55.1萬畝,覆蓋率達84.9%;脫毒馬鈴薯308.52萬畝,覆蓋率61.69%;優質油菜101.17萬畝,覆蓋率99%,科技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1、圍繞試驗區“三大”主題,創新發展思路,是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各級領導把發展特色農業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大力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大力發展現代中藥產業的意見》、《關于加快十大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意見》、《畢節地區“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畢節地區“十二五”特色食品發展規劃》、《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試驗的實施方案》等10多個重要文件。明確各產業中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以便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支持特色農業發展,對于促進試驗區農民持續增收、農業增效、推動試驗區特色農業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因地制宜地開發研究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是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技術保證
為了改變試驗區農業生產耕作粗放、作物栽培技術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畢節試驗區成立后,各級政府把“科技興農”作為發展農業生產及糧食生產的重要戰略措施。成功選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組合),近十年來,先后育成雜交玉米新組合11個、粳稻品種3個、小麥新品種2個、馬鈴薯5個、蕎麥4個、辣椒品種2個,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轉化利用。這些技術成果,不僅為20多年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而且為今后特色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
3、開展農業生態建設,走農業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道路,是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根本
在農業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農業耕作措施有機結合起來,綜合配套,取得了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效果;特別是綠肥的大面積種植、綠肥聚壟耕作法的推廣應用,實現了用地和養地的有機結合,綠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300萬畝左右,在農田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畢節試驗區在繼續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設施不配套,農機裝備不足,防災抗災能力不強,工程性缺水問題尤其突出。以2011年為例,全市人均工程供水量231立方米、僅為全省平均數240立方米的96%、全國平均數446立方米的51.8%。二是農民增收渠道狹窄,工業化、城鎮化處于初級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能力較弱。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960元,僅為全國平均數7917元的63%。三是龍頭企業少。目前,全市雖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家,但省級僅有25家,國家級僅有1家,且市級龍頭企業標準相對較低。四是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村勞動力年齡、性別、素質結構發生極大變化,青壯年勞動力緊缺問題明顯。五是農業農村發展資金短缺。農村現有金融產品少,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緩慢,不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和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這些是制約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1、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是促進農民增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重要力量。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后,除烤煙外,基本還沒有成熟的農業產業化鏈條。在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進程中,必須要進一步集中力量,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基地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市場,把分散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起來,依托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一是抓基地。全市具有獨特的生態立體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近年來實施的“3321”工程,已探索出一些經驗。因此,必須跳出傳統農業思維,破除小農經濟觀念,用戰略眼光審視全市特色農業發展,切實按照已經制訂的特色農業規劃,按照規?;l展、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加工、品牌化定位、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要求,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二是抓龍頭。必須著力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用龍頭企業帶動農業,以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在產品終端上下功夫,著力解決產品深加工、精包裝、細分揀、耐貯快運等環節的問題,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培育本土企業,積極招商引進具有強勁帶動能力的加工企業,增加龍頭企業數量,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促進龍頭企業健康發展。
2、建設和完善與特色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土地流轉機制
為保證特色農業集中成片、規模發展的總體要求,在維護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家庭承包的基礎上,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租賃農戶的土地使用權,用于規模開發生產優質、高效的農特產品。引導和允許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與龍頭企業組成股份合作制農業企業建設農特產品生產基地。
3、實施以農村循環經濟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工程
要以農村沼氣池建設為載體,以種植模式的調整為突破口,集成配套科學合理的優質、高產、高效的種養殖技術措施,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多循環”的原則,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內部種植―養殖―工業―營銷、農業―工業―旅游業等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實現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實施農業職業教育培訓工程
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切實抓好農業職業教育培訓工程的實施,促進農業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一要針對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中、高級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中、高級農業專門人才,促進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二要持續不斷地在農村實施“綠色證書”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大力培養農村種養殖能手和科技示范能手,不斷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素質,促進特色農業發展。
5、創新特色農業發展的機制體制
一是創新龍頭企業與基地緊密聯結、互利雙贏等經營機制,把抓好龍頭企業作為重點,持之以恒推動特色農業健康發展。二是創新涉農服務機制,改革服務體制、創新服務方式,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資金、加工、銷售等服務。三是創新支農資金投入體制。積極組建特色農業投融資公司,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金融機構,全面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首先,太行山地質地貌非常獨特,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和山水以及生態旅游資源使其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優勢,與此同時太行山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而且眾所周知太行山是古老的人類文明地。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農業旅游,對太行山區的研究就顯得意義重大了。因此,培育、增加旅游供給,進一步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對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一方面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范圍,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農業旅游使農業和旅游業、生產和消費流通緊密結合起來。農業旅游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一是提供觀賞、采購、娛、度假等一系列服務游客活動,農民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入,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
二是以農業為基礎,發揮媒體作用,帶來更多的游客,不僅給當地帶來巨額收入,同時也帶來了科學和信息技術交流合作的機會。促進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擴大農產品營銷手段,增加農產品營銷渠道,提高當地產品的知名度。
三是農業旅游將有更高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觀光農業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一個轉折點,從溫飽到小康既富裕老百姓,還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作為旅游的客人,通過參與農業生產項目,不僅獲得生活的樂趣和學習農業、農村知識,還可以幫扶貧困,在參與中獲取農業科技知識,農業特色旅游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同時由于它注重環保,注重科學,在施肥過程中很大程度的避免了過度使用農藥,減少了農藥殘留,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食品和旅游環境。
二、太行山區農業特色旅游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農業旅游起步較晚,因此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呈現了很多初級階段的特點,也出現了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我國農業旅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盲目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經營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設施不完善,服務水平低。
2)自然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有限,難以形成具有全國性吸引力的旅游產品。
3)人文旅游資源雖然數量多,但知名度低,特色不突出,旅游價值低對當前占市場主體的大眾游客吸引力太小,因而開發利用難度較大。
4)民俗風情特色不夠突出,農業旅游產品單一,沒有形成農業旅游的品牌。許多地區農業旅游鄉土味不濃,城市化傾向嚴重。
5)農業旅游季節性明顯,旺季過旺,淡季過淡。這樣就很難達到收入平衡。
三、結語
關鍵詞:特色農業;科技園;發展管理
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國擁有各類農業科技園區4000多個。寧夏現有枸杞科技園區、奶??萍紙@區、肉羊科技園區、馬鈴薯科技園區、無公害淡水魚科技園區、蔬菜科技園區、牧草科技示范園區、釀酒葡萄科技園區等多種農業科技園區。這些園區對積極轉化農業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成果,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本文以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為研究對象,試圖總結出特色農業科技園能夠實現健康發展的管理對策。
一、研究區簡介
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設在中寧縣舟塔鄉,是寧夏區一級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總面積2.1萬畝,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蟲害統防統治為主要內容的GAP標準化枸杞生產技術。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既是枸杞生產高科技示范園區,又是中藥材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同時還是國家旅游局命名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點。每年接待全國各地及港、澳、臺旅游觀光團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縣、市考察觀摩團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園區枸杞產業總產值達1.2億元,占全縣的48.1%,占全鄉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總產量達8000余噸,占全縣枸杞總產量的42.6%。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其中68%來自枸杞產業。枸杞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和經濟發展的優勢主導產業。
二、園區發展管理對策建議
根據對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以及其他相關園區的實踐調研,借鑒國內其他先進地區特色農業科技園管理的經驗,筆者針對特色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管理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優化園區的政策環境
由于農業本身屬于基礎性的弱質產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性產業,也是高回報的產業,具有明顯的外部效益。政府作為外部經濟的“天然保護者”,應擔負起相應的經濟職能,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扶持本國的農業企業和農場主,使其在土地、資金和稅收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惠。寧夏特色農業科技園區當前仍面臨很多挑戰,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議自治區政府制定符合本區實際的相關配套政策,努力為園區建設發展營造適宜的環境。同時,加強對園區建設的管理,制定長期穩定的科技政策,為園區建設提供信息、科技、資金、政策、法規、組織等方面的系列服務,來實現園區的持續高效發展。
(二)健全宏觀管理體系,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
園區的科學管理應立足于充分利用寧夏的農業自然資源享賦,突出區域特色與比較優勢,并有明確的管理重點。宏觀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學、合理的論證基礎之上,才能發揮巨大作用,切實帶動當地農民致富、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農業發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農業高新技術孵化器的作用。要盡快建立農業科技園區的管理信息網絡,及時溝通與其他農業科技園區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進度、資金使用情況、基地生產和產品銷售情況,利用信息系統服務于宏觀調控。
對現有園區制定規范、系統、科學的監測、考核、評價的管理辦法,盡快形成系統的園區退出評審條例,設計相關的管理制度,使農業園區向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嚴格限制現有園區數量,對名不副實的園區應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適時、適度給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拓寬投融資渠道是特色種植業科技園區有效運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資金扶持(用以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必要的。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眾多企業的廣泛參與,逐步實現園區的自身積累和自我發展,從而擺脫對政府投入的過分依賴。政府應降低入園企業的門檻通過實行鼓勵政策,成果權屬界定,強化服務機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業與科研單位進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聯營、合作等方式積極籌措建設資金。加強引導廣大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鼓勵通過國際科技合作,吸引國外資金,引進先進適用的技術與生產設施、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加快園區建設。
(四)引入企業化經營管理運行機制
完善的運行機制是增強園區發展活力的基礎。無論園區的承建主體是誰,都積極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高效運營機制。園區要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原則,走“政府搭臺,企業參與,承建主體多元化,工業、商業反哺農業”的路子,逐步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特色種植業科技園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認真制定園區管理辦法及相應的規章制度,使園區建設有章可循。通過嚴格的園區科學管理,形成有利于園區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機制,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氛圍。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明確經理層的責權利關系,形成一定的激勵一約束機制,調動園區管理者的積極性。在園區內部,運用工業經濟的管理方法重組農業生產和經營,本身是一次產業管理創新。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運用崗位責任制,目標責任制,績效掛鉤及獎懲制度等多種靈活的企業管理手段,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和園區科技服務組織
要進一步完善與農戶的對接機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協會+農戶”、“合作社十農戶”等運行模式,引導農戶以土地、勞力、資金等生產要素通過承包、入股的形式參與園區經營。提倡以合同契約為聯結方式,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長期保持產銷銜接。以特色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立足寧夏區域資源優勢,以發展區域主導優勢產業為目標,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以創造優質特色品牌為重點,辦好龍頭企業,逐步培育起區域優勢農業產業群。園區發展還要打破產業界限,突破區域界限,實現農產品保鮮、貯藏、加工、銷售產業化運作,一體化經營,提高設施農業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通過農產品的保鮮、深加工及其配套技術能有效地緩解農產品上市集中帶來的市場風險,提高其附加值,拉長產業鏈條,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當地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率和收入,從而增強園區的自身發展能力,為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提供支撐和示范。
(六)強化科技支撐體系
無公害瓜菜高效發展
按照打造“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思路,以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為重點,大力推行綠色無公害瓜菜栽培技術,著力提升果蔬標準化生產水平。采取政府引導、項目帶動、資金扶持、綜合服務等措施,創新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營銷模式,推行土地有序流轉,農戶自主經營方式,建成金積萬畝設施農業基地和東塔、郭橋等7個千畝設施農業園區,大力推行綠色無公害瓜菜栽培技術。2011年種植無公害瓜菜8萬畝,其中設施溫棚瓜菜定植2.76萬畝,實現產值2.7億元。以“馬興”西瓜、“三郎”果蔬瓜菜種植為重點的拱棚種植基地,完成大、小拱棚定植4.5萬畝,實現產值2.1億元?!八嚮ā迸平鸸谔O果被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評為金獎;農字號品牌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帶動范圍不斷擴大。大力實施日光溫室升級改造工程,投資3536萬元改造日光溫室2000座,全年設施農業新增產值2346萬元。
休閑觀光農業快速發展
利通區的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初步表現形式為以釣魚休閑、吃農家菜、觀農家景為主的“農家樂”形式。隨著“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依托得天獨厚的黃河農耕文化和穆斯林風情文化,休閑農業已從簡單的垂釣、餐飲逐步向餐飲、休閑、采摘、娛樂一體化的產業化方向發展,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吳忠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利通區委、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發展,把休閑農業發展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來抓。兩年來,搶抓國家沿黃經濟區建設的有利時機,依托“中國(寧夏)回商大會”“中國(國際)黃河金岸馬拉松賽”等平臺,加快沿黃城市帶建設,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該區休閑旅游知名度,把休閑農業發展列入長遠規劃,對有規模、上檔次、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企業實施政策傾斜、項目扶持等措施,促使企業加強業務技能、轉變經營理念、拓展經營思路、提升服務水平。同時組織各休閑農業企業管理及服務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進一步規范服務行為,帶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形成發展合力,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寬松環境。
目前,利通區有休閑農業點(農家樂)12個,2011年年底休閑農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6468萬元,年營業收入2085萬元,實現利潤360萬元,上繳稅金38.3萬元,從業人員395人,農民就業人數385人占從業人員的97.5%,實現年接待人數48萬人次。其中,東塔萬畝綠色果蔬生產基地被自治區確定為寧夏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該基地規劃種植辣椒1280畝、番茄1830畝、葡萄間作各類蔬菜2260畝;馬鈴薯、西瓜、茄子2300畝;秋復菜3100畝等精品特色種植片區,露地果蔬種植面積達1.077萬畝。園區建成后,年向市場提供新鮮瓜菜5100萬公斤,優質果品875萬公斤,實現產值6000萬元。
休閑農業的發展體現了當前人們休閑之余社會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了城市與鄉村在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滲透,促進了城鄉關系新變化。
清真食品產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利通區按照“打造中國的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流通、集散為一體的綜合基地”思路,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清真產業政策,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科技服務措施等,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為主的清真產業發展迅速,清真美食享譽區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