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30:13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語文文化常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文化常識;語文教學;理解;知識體系
一、在高中階段進行傳統文化常識教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蘊含了這個民族優秀的精神,讓中華民族能夠一直傲立在地球的東方。但在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經消失,外來文化不斷滲透,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理解日漸模糊。而在本應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應試的壓力,教學只為高分的現象極為普遍。經典古文未能涵詠,詩詞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學生與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失之交臂。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在“古詩文閱讀”版塊中明確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核目標。
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常識教學已經不再是一個做不做或者什么時候做的問題,而是一個當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關于高中階段傳統文化常識教學的內容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從時間跨度看,從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從內容上看,其主體應該是儒家文化,輔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態。
研究近年來,北大、人大、南大等國內知名高校國學院的培養計劃,可以看到教學內容從古代哲學、古代政治、古代經濟到古代文學、古代史學、古代民俗……包羅萬象,無一不有。然而,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現實的因素制約了我們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樣,將所有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內容。
以課程標準和2016年的新考綱的實際要求,筆者梳理了現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常識,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古代歷法常識。如古文中經常涉及到的紀年方式、計時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關常識。如《滕王閣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識。
3.古代姓名稱謂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關知識。
4.古代職官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職變動的詞語。
5.古代年齡的稱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齡的詞語。
6.古代的禮儀制度。如婚戀詩中涉及到的出嫁禮儀。
7.古代的節慶常識。如古代重要的節日的時間和主要的民俗。
三、關于教學途徑的一些簡單嘗試和構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學環境,一線教師們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往往是羅列出所謂“常見的文化常識”,然后讓學生們強行記憶。筆者所加入的各種教學交流群中,散見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識100題》。然而,我們知道沒有理解的記憶是根本無法長久的,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科學的。筆者在閱讀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和相關經驗介紹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學資料拓展整合教學內容。文化常識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絕不是唯一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要進行文化常識教學,首先就需要我們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將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識內容進行足夠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遇到“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時就可以針對“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僅如此,還可以從“四維”(禮、義、廉、恥)到“五?!保ㄈ省⒘x、禮、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演變,延伸到“孝”的地位在傳統文化中的日趨提升。并且講到古代越來越重視“孝”,是因為伴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祥和與穩定功能日益突出。這樣,不僅讓學生積累了相關的文化常識,也加深了學生對宗法制社會和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社會的認識。
2.注重理解,調動既有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加深記憶。沒有理解的記憶是無法長久的,靠死記硬背明顯不是積累文化常識的好方法。文化常識雖然是古代的,但是許多優秀之處依然被傳承了下來,鐫刻入了我們的基因之中。學生無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識,是因為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調動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這些問題。
3.構建知識體系,讓思維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識不論講多少遍學生總是記不住,有些文化常識學生明明記住了但是一做題就出錯。歸根究底,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沒有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知識雜亂無章。因此,我們有必要指導學生構建科學、有效的知識體系。
4.通過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內容。如果教學文化常識,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或者坐而論道,就顯得有些狹隘了。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后還是要學以致用。由此,進行實踐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式。
四、小結
在當下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在語文學科之中進行文化常識教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學文化常識,不應是急功近利的,而應真正站在樹立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立足點上,讓學生了解、感知、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本文所探討的一些教學途徑,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希望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通過理解記憶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并且能夠影響自身的價值觀和處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程達.語文學科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結構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B-0123-02
實施新課改之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嶄新局面,但也出現了模式化傾向,導致課堂教學出現新的問題,如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方法失當、濫用多媒體,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明顯下降,因此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勢在必行。教師要從優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引導、優化教學訓練著手,從不同維度展開教學實踐探索,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
一、優化教學目標,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軸線,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設計,同時根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行為,因此必須注重提升教學目標的針對性、適切性,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預想結果。
(一)創新教學情境?,F在,信息技術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課堂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多媒體、白板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全面介入,為課堂教學帶來全新變化。由于多媒體、白板等輔助工具具有強大的展示功能,這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高中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有主動探索意識。因此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通過生動講解、故事導入、課堂演繹、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上的觸動,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多媒體需要注意適度性,過度使用多媒體勢必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
(二)明確學習目標。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要體現“三維性”,這是目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共識,但在具體操作時,很多教師常常是照搬照抄現成的目標設計,忽視了教學目標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設定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教材學習內容,更要觀照學生接受實際,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還有自身特點,這些都是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參數因子。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學情調查,給出多種思考判斷,這樣才能形成適合度更高的教學目標。雖然教學目標需要體現三維性,但教學目標不能貪大求全,最好能夠從小角度展開教學突破,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一些學習收獲,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文《拿來主義》時,教師在上課之初,利用大屏幕展示教學目標:了解文本寫作背景;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比喻論證等方法,體會生動形象的論證意識;了解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正確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展開多種形式的思維訓練。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解讀:魯迅的文章有特定的寫作歷史背景,從了解寫作背景展開學習,可以順利切入文本內容學習,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為解讀文本思想做好鋪墊,學習比喻等論證方法自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接下來,課堂教學正式啟動,學生學習順利展開。
可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堂教學目標,并對相關目標內容進行解釋,為學生規劃了學習路線,因為清晰明了,學生自然掌握了學習方向。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操作是常規思維做法,目標設計范圍、難度適當,其教學效果便值得期待。如果教學目標過多,教師急于趕目標,教學過程難免會倉促,課堂教學自然難言高效。
二、優化教學引導,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優化教學引導是指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整合,以及對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師要針對教學實際精心選擇教學方法,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環節,以期獲得教學最優化配置。
(一)精選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展開多重教學引導,因而要對眾多教學方法展開優化選擇。自主閱讀、教師講解、合作探究、實踐操作、課堂演繹、自由討論、集體對話等,都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實際展開個性化設計,以提升教學方法應用的高效性。如果有可能,教師還可以征詢學生的意見,對課堂教學方法運用展開多重優化調整,以滿足課堂教學實踐需要。
(二)調控教學節奏。課堂教學由眾多環節組成,每一個環節都屬于一個節奏點,因此為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傳承契合,使教學節奏合理順暢,從而避免課堂拖沓、窩工、散亂情況發生。課堂時間利用率高低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對各個環節銜接做好充分預設,對學生學習進度有正確預計,這樣才能確保課堂教學實現有序化、高效化。
例如,在學習《寶玉挨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沒有進行細致講解,而是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給出質疑問題:引發寶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寶玉挨打片段中也有偶然性情節,這些情節出現有什么作用?賈政恨兒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寶玉挨打是孤立事件嗎?為什么會引起軒然大波呢?然后教師篩選相關問題,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生積極行動起來,課堂合作學習快速展開。課堂教學互動氛圍濃厚,學習效果良好。
教師發動學生進行質疑活動,然后整合質疑問}引導學生集體探究學習,課堂教學環節安排緊湊,張弛有序,動靜結合,學生進入了主動學習狀態??梢?,課堂教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教師依據教學實際需要調控課堂進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優化教學訓練,提升語文素質
課堂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減少重復性作業、避免機械化操作是課堂訓練設計優化的重要訴求點。
(一)注重實踐訓練。設計課堂訓練時,教師要注重實踐方面的強化訓練,多設計一些實踐操作性訓練內容,督促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學習認知。語文學習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語文訓練也是如此,因此教師不妨從文本朗讀、課文復述、段落賞析、質疑釋疑、課堂演繹、信息搜集、社會調查、習作訓練等方面進行設計,給學生創造更為豐富的實踐操作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這與新課標倡導的學習主體意識相一致,也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相吻合。
(二)升級課堂評價。課堂評價是重要的教學改革點,升級課堂評價體系,有利于創造課堂教學主動力。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評價的主導者,學生難有參與評價的機會。新課改之后,為彰顯學生學習的主動地位,教師會給學生更多鼓勵性評價,卻讓課堂教學評價陷入新的思維窠臼之中。課堂評價是一種教學激勵手段,但不可走向極端。一味批評和一味表揚都不是正確的做法,而是要對學生學習表現給出客觀公正的判斷,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才是科學的、高效的。
關鍵詞:文化視角;課堂現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文化是人類的活動方式及其結果,包括一切認知活動,行為方式和物質創造,以及潛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內籍此引導行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和其他觀念形態。文化體現在師師之間、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而建構起來的教學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對文化下的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
體?!盵1]《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中給“文化”下的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盵2]文化概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產生一整套解釋、理解和描述人類行為或社會特性的理論和原則。
本文試從文化視角來審視課堂中幾種常見的現象,從課堂中一些教學現象以及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中挖掘背后隱藏的真正文化本質,進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改進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二、 幾種常見的課堂現象及分析
(一)課堂上,教師喜歡高高站在講臺上
在我們的課堂上,尤其是中小學生的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的一種現象就是教師喜歡站在高高的講臺上,以一種威嚴的姿態,居高臨下,審視著下面的學生。
分析:這一現象是與我國古代傳統一直推崇的重師道尊嚴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師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事業出?無君師惡治?”[3]家庭本位現象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證,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為家長的最大的家-國家,另一方面又要實現各小家的期望。作為教學活動具體參與者的教師與學生,其主體方位感會消散在家庭中,主體自我意識淡泊,一切聽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為指向,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與溝通,即便有的話,在宏觀上也要以家庭為基準線,而不是以師生為出發點。在家庭本位的籠罩下,具體到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又存在教師本位現象,教師是教學活動中至高無上的權威,他根據社會,家庭的要求,具體執行對學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學生則惟命是從。[4]
(二)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后,傾向于鼓勵學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國,尤其是小學和初中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個問題,以顯示課堂氣氛的活躍。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體有著自已的時間取向,對時間的態度和解釋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國人類學家E.T. Hall也曾說,各個文化就像擁有自已的語言一樣,擁有自已的“時間語言”?!皶r間語言”不是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得來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中“習得的”。時間取向是在社會實踐中自然而產生的,是無意識,不為人所察覺的。[5]根據美國人類學家E.T. Hall的觀點,單向記時制和多向記時制最大的區別在于以前者為特征的國家里,人們在一個時間內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嚴格地遵循時間表;后者,人們習慣于在一個時間內同時做好幾件事,并且在遵守時間上靈活性較大。我國就是屬于后者,多向記時制。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經??吹浇處熥屢粋€學生在座位上讀課文,自已卻在黑板上不停地寫著自已的教學內容。
(三)教師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但是學生卻不愿意表達自已的看法。
當教師讓學生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已的看法時,大多數學生寧愿低下頭,放棄自已的發言權,不愿表達自已的意見。
分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教師與 天”、“地”、“君”、“親”一樣具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和絕對的權威,是知識、禮儀的化身。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一開始就受到倫理等級的影響,形成教師講,學生聽的“慣習”,這種“慣習”的產生從學生接受教育時便開始得到培養,當此種慣習完全融入到傳統課堂中,他們就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構的法律制度賦予教師以權威的一種形一樣”。[6]歷朝統治者和中國從三代開始政治上就實行宗法制和封建專制統治,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 古語云:“人有師而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者,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7]
三、 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啟示
本文主要是針對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學改革對我們的教師、學生和課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評價標準。
以下筆者針對以上分析的幾種課堂現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議:
(一)教師要和學生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取知過程的一部分?!盵8]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改變高中語文課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即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學生自我的內在交流過程。是相互啟迪,相互激勵的過程,是情緒,情感相互濡染的過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貫通的過程。[9]
高中課堂應該打破師生之間單向、一維的知識授受關系,更多的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我們的教師應該走下高高的象征著權威的講臺,和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親密、充滿活力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期待的教學效果,中國教師喜歡課堂氣氛“和諧”,其實過于和諧的氣氛不利于雙方的交流和創造力的發揮。
(二)教師要專注傾聽學生的“聲音”
高中學生是有主見、有思想、有表現力的群體,他們期望別人能夠傾聽自已的聲音,希望得到尊重。課堂氣氛活躍是我們課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學習氛圍,但是這種“活躍”有可能是假活躍,這種熱鬧的氣氛沒有產生預想的學習效果。課堂氣氛的過于“活躍”讓學生失去了充分表現自已的機會,使教師也失去了傾聽學生聲音的機會,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形式多變的教學方法。教師走下講臺,來到學生面前,同一個問題,可以多聽取幾個學生的意見,要求學生一個一個地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時,師生之間多一點對話與眼神的交流,多給他們一點話語權,多給他們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教師要給學生真正的話語權
后現代哲學家福柯認為,“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薄氨M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然而它在社會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盵10]中國教師在課堂上長期把持話語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這一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是教師仍然占領著話語的制高點,控制著整個話語空間和話語情境的展現,學生的話語受到教師話語的指令,按照教師的思維進行,教師有時也刻意在課堂中制造出學生爭先恐后發言的熱鬧場面,看似學生有了話語權,而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的話語權”。
而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發表觀點,學生總是寧可低下頭,保持沉默。
關鍵詞:高速公路綠化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U416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力度的加大,同時伴隨全球對環保意識的增強,綠化已經成為了高速公路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與人們對環境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相比,我國高速公路的綠化水平還有一定差距,施工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比較常見問題,針對每個問題分析相應的防治措施,論述如下:
一、綠化用地整理不到位
雜草多土質差,栽植后就會出現苗木生長緩慢且成活率較低的現象。形成原因往往是建筑垃圾未清理干凈、雜草未完全拔掉、或是種植土厚度不夠。
防治措施:規范整理綠化用地。建筑垃圾必須清理干凈,雜草完全拔除,確保種植土適合植物生長,種植土厚度要達標。一般地被植物根域層的最低厚度為15cm;小灌木為30cm;大灌木為45cm;淺根性喬木深度為60cm;深根性喬木為90cm。并且注意保持好種植土的排水性和透水性,必要時可設置暗渠等排水設施。
二、邊坡排水溝排水不暢
如果每逢下雨時溝內積水,下大雨時雨水會沿公路路面橫流,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邊溝排水情況不暢。邊溝溝底縱坡設置過長、縱坡坡度過小、溝底不平順,邊溝堵塞嚴重都可能是造成此類情況的原因。
防護措施:按實際排水需要設置邊溝縱坡長度和坡度; 及時清理邊溝中的雜物,保持邊溝排水通暢;邊溝溝底要砌筑平順,防治局部凹凸不平。
三、噴播草籽植被地段出現禿頂現象
有些高速路段草籽播種發芽后長勢不好、疏密不均勻,甚至有成片土皮暴露在外,形成禿頂現象。此類現象形成主要是因為坡面較陡,部分漏灑草籽或草籽被雨水沖走;草籽質量差,發芽率低;坡面土質不適合草籽生長;播草籽后養護不及時,沒及時進行補種。
防治措施:按施工規范施工,采用機械播撒,防治漏灑,噴播時混合料須拌合均勻,選擇適地適生的草種;土壤面層換填一層適合草籽生長的種植土層;坡面有滲水的地方適當設置導水管(軟式透水管)引排地下水至坡外;及時進行養護和管護。大雨過后要及時補種被沖走區域,注意坡面濕度,直至植草成坪。在種植地被植物和喬灌木時,注意成片成叢種植,沒有種植的坡面盡量不要人為破壞坡面草坪。
四、苗木葉片發黃或打蔫,出現枯死現象
苗木栽植不久后葉子卷曲,葉片葉柄下垂,出現萎蔫現象,植株幼葉開始枯焦。這種情況形成的原因:施工單位多,交叉施工嚴重、苗木到場后沒有及時栽種到位,造成苗木脫水;栽植時節日照太強,氣候干燥,澆水不足,造成植株缺水所致;反季節栽種;起挖運輸苗木不規范造成植物裸根;土質不良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苗木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作好協調工作,確保將到場苗木第一時間栽種到位。注意選擇適生樹種,規范運輸和栽植,及時進行養護,對土質較差的坑穴提前進行換土。栽植后澆足定根水,固定好苗木應在24小時內澆上第一遍透水,如發現樹桿四周泥土下沉或干裂,應加土踩實封坑。封坑后,新植苗木再澆夠2-3遍透水,才能確保成活率。
五、喬木坑穴積水
樹坑積水會導致苗木根系腐爛而死亡。形成原因大多是因為夏季雨水較多,若樹坑排水不暢,樹木易遭澇害。
防治措施:對施工當時發現排水不良的坑穴,在穴底鋪10-15cm砂礫或鋪設滲水管、盲溝;對施工后才發現排水不良的種植穴,及時排水是挽救受澇樹木的首要之舉。因為樹木長期處于浸水狀態,土壤中含水量過高,缺少氧氣,樹木根系不能進行正常呼吸,必然導致根系腐爛而死亡。排水的順序要根據樹木栽植的環境來確定。注意栽植在低洼處的應先排,地勢較高的可以晚些。栽植在黏土或粘壤土中的樹木應先排水,栽植在素砂土或砂壤土中的也可較晚些進行。排水時對受澇程度不太嚴重的樹木可人工排水,大面積受澇或受澇較重則應用水泵或挖排水溝等方法排水。并注意排水后加大修剪量,因為受澇樹木根系已經受損,影響了對水分的吸收,而此時地上部分的蒸騰并未停止,修剪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樹體水分的消耗。修剪以疏枝、疏葉或短截為主,可視受澇后的情況確定修剪量。
七、喬木移栽后抗風吹能力差
喬木移栽后易被風刮倒,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樹坑深度不夠或者是喬木栽植后沒有及時支撐。
防治措施:挖樹坑時必須按照標準執行,坑穴的挖掘以放線定出的灰點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穴,穴之大小依土球規格及根系情況而定。穴的直徑應比土球大20cm左右,穴的深度一般比土球深15cm左右。樹穴必須垂直下挖,上下口徑統一。大型喬木栽植后,必須立即支撐。支撐可用人字形、三角形或單柱支撐,支撐要牢固。支撐下埋深度可按樹種規格和土質而定,支撐物基部應埋入地下不少于30cm,支撐物嚴禁打穿土球或損傷根系。支撐的高度應按植株高度定,一般應支撐在株高1/2以上。支撐與樹木扎縛處可用軟質物襯墊,不可磨損樹干,扎縛后樹干必須保持正直,并且注意斜立的單干支撐設在迎風面。高度在5m以下需支撐的樹木,可采用定桿支撐,5m以上的樹木宜結合使用定桿支撐和牽引固定。
八、苗木抗寒性差
高速公路綠化苗木在冬季死亡率大,春季發芽率低。是因為冬季路面散熱快,公路路基溫度下降,低于附近土壤的同期溫度。公路兩邊地形開闊,空氣對流快,高速行駛的車輛帶動風速,引起樹木的劇烈搖擺,導致其根系受到損傷,并加快樹木的水分損耗,降低樹木御凍抗寒的能力。
防治措施:做好冬灌工作保證植物安全越冬和來年萌芽。合理的冬灌既能保證植物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護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風的冬季。一般地溫高于5°C時,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低于5°C時則不能吸水。所以,在地溫低于5°C前澆一次透水。地溫低于0°C,土壤會因含水而結冰,這時也要澆一次水以保持根系不被風抽干。同時加強防凍保溫措施,如培土、蓋地膜、樹干涂白等。春季對苗木管理時,切忌防寒材料過早或突然完全撤除,要采取逐漸過渡的辦法,防治苗木不適應和倒春寒的危害。春季管理還應注意使植物地上部分生長與根系發育的同步進行。采取的辦法是適時澆返青水和增施有機肥,利用有機肥使局部低溫升高尤為重要,是春季苗木管理的關鍵。
高速公路是現代經濟迅速發展的產物,隨著人們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意識的加強,綠化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多層次多功能的高速公路景觀綠化模式,將成為現代高速公路發展的必然趨勢。成功的高速公路綠化工程對行車安全、環境美化和生態保護都會帶來實效,但首先要保證綠化工程的順利進行,希望經過我們每一位高速公路工作者們不斷的探索和鉆研,能讓高速公路綠化工程的綜合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參考文獻:
陳艷梅.淺談高速公路綠化.《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23期
尹吉光.高速公路綠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綠化研究.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關鍵詞】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文化常識
一、引言
對文化常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增強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全面開展,文化常識作為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語文教學中對文化知識的滲透,促使學生透徹了解民族精神,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學困生人格的培養,促進學困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現階段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當前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縱觀現階段語文教學現狀可見,理論教育重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沒有落實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國卷出現對文化常識的考查的題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考核內容。受考試制度的影響,語文教師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理論文化知識教學,以期通過理論知識訓練,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素質教育的忽視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師“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
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人格,需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普遍習慣重理論教學,“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刻,就會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形成不利影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學生――年輕一代真正深入體會,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熱愛我們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我們的學生可能都記不全,更不知節氣的由來,更難主動去了解它,認可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層意義?,F今,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社會興起過洋節,如圣誕節、復活節……但對于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毫不關心,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課本教材展開教學活動,堅持應試思想,注重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對課本教材利用度比較低。高中課時比較緊張,教師為了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盡可能壓縮課堂教學,省下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快速學習課文內容,對于古代文言文僅以原文翻譯、串講、重點詞解釋等形式展開,對于現代文教學則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生僅僅理解課本教材呈現的內容,而且只是了解課文內容大體含義和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識這個知識點,或是照本宣科一語帶過,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著重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對課本教材內容的深入了解,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程度不深,學生認識不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樂趣,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形成了不利影響。同時,學生無法從文化常識中汲取營養,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基本途徑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文化常識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深入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l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蘇軾的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這篇文章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其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優美的句子。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飲酒樂甚,扣舷而歌”等,通過鑒賞這些富有畫面感的句子,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學生在鑒賞審美時,還能夠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實現語文教學中轉化學困生和學困生人格培養的重要目標。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所以,讓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既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增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要求教師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識的基本內涵,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在實際生活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實現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文化環境和氛圍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來。首先,營造舒適的家庭氛圍,形成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由學生閱讀包含人文精神的課外讀物和語文教材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標。挖掘《蘭亭集序》《赤壁賦》中的干支紀年法,地支與十二生肖之間的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日歷上也標有干支和生肖,這可加深學生對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犊兹笘|南飛》中“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黃昏”“人定”是古時十二個時辰計時法中天色計時法,對應十二地支計時法。其次,通過學生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家庭學習態度,家長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于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如《鴻門宴》中項羽高居尊位,在現實生活中宴請賓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為尊。而在工作會議的安排當中,也有上司和下屬位置之分。文化常識,古已有之,延續至今,無處不在。學習和積累文化常識,在現實生活中做有一個素質有文化的人。
(三)讓學生自主嘗試挖掘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必須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利用自己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的重要目標。高中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蘊藏的知識量比較多,而且都需要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試中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科舉制之前如何選拔官員?”“科舉制的名稱”“古代節日習俗”等等,要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學生就必須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如“科舉制之前通過察舉、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選拔官員”,古代節日習俗中春節要貼春聯、燃鞭炮、掛年畫、耍龍燈,元宵猜燈謎、吃元宵,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天文歷法當中的有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關系,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等,如《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又如《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紀年法在現在還在使用。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多種情況,其中可稱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故稱“王右軍”;也可幾項兼稱,如先稱籍貫,再稱姓、名,后稱字,如《游褒禪山記》中的“廬陵蕭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說法,這與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和中原地區地理及太陽照射有關,被太陽照射為陽,反之則為陰。《游褒禪山記》中的“華陽洞”即在華山的南面。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形成深刻的了解,學生自發將這些文化常識應用于寫作中,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學生在寫作中將蘇軾《赤壁賦》中關于人生感悟的描寫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強作文的可讀性,實現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重要目標。所以,對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認識,通過對課本教材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布置寫作任務,仔細檢查學生寫作情況,總結出學生語文知識常識性錯誤,同時有計劃地向學生講授文化常識,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常識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文化常識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重要作用,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適當滲透文化常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困生的發展――淺談對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小學),2015(01):24.
[2]劉江.玉璞需雕琢鐵杵可磨針――數學“學困生”的人格矯治[J].中學教學參考,2011(10):67.
[3]穆占財.如何提高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語文水平――以威寧縣保家中學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4]李祖惠.淺析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養策略[J].速讀(中旬),2016(08):336.
一、文本推動
1.縱向延伸
例一:高中語文的開篇課文是的《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氣勢雄渾,場面壯闊,尤其上片“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幾句中“染、透、爭、擊、翔、競”等字用字精準,極大地增強了該詞的表現力,也看出作為偉大政治家和詩人的超卓性格與“煉字”功夫。要學好這一段,僅憑調動學生有限的中學積累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增加有關“煉字”的知識。
告訴學生在“百度”中鍵入“煉字”一詞,訪問:
http:///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A2%CC%D8%B6%FB%CE%B4%C0%B4%BD%CC%D3%FD&sr=&z=&cl=3&f=8&wd=%C1%B6%D7%D6&ct=0
找到文章:《古人煉字煉句的例子》,有“一字師”等生動的事例。
找到文章:《作詩煉字法》,有很多具體的“煉字”技巧,使學生大開眼界。
有這兩篇文章的知識作鋪墊,縱向上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學生懂得“煉字”是前人吟詩作文時非常注重的事情,不僅看出作者深厚的語言積累,也體現了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有了這些認識,學生對《沁園春?長沙》的理解就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回過頭來教師再對前面的加點詞進行講解,也會更生動更有內蘊。
2.橫向拓展
例二:在講解《沁園春?長沙》中“層林盡染”中的“染”字時,為了說明擬人化動詞的妙用,我們先讓學生去網頁上找楊萬里的《秋山》二首和《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段曲詞及鑒賞,從“西風盡有東風手”、“烏臼平生老染工”的用法上去找源頭,從“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境界中去體味抒情技巧,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
3.比較閱讀
例三:在學習《雨巷》和《再別康橋》時,涉及到“現代格律詩”的概念,而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根本對此一無所知。要補充這些知識,需要大量的事例,老師在黑板上抄寫要花費很多工夫。而現代信息技術能夠讓我們非常便捷地享受他人的成果。比方說在“百度”中鍵入“格律詩”一詞,“百度?百科”中就會把一些格律常識介紹得簡潔明了。鍵入“現代格律詩欣賞”,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證,極大豐富了我們的課堂容量,如果學生的興趣足夠,他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閱讀延伸到課下,他們的生活也會在學習這一單元時充滿著詩情畫意。
二、多媒體支持
1.圖片
例四:在講述《沁園春?長沙》時,為了使北方的學生對創作地點,也就是年輕時生活和學習的地方“湘江”、“橘子洲”有直觀的認識,我們帶學生欣賞了很多關于湖南長沙的新聞圖片,碧水青天間領略產生偉人之地的風物人情,對的英風豪氣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課文正文上方,是影印的手書《沁園春?長沙》,但多有勾抹涂改之處而且殘缺不全,因而我們又精心選取了的一幅完整之作,使學生能在了解寬廣胸懷的同時領略其豪放的書法風格。
2.音頻
例五:朗誦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朗誦有利于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養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欣賞名家朗讀名作,可以體味一種再創作過程,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文字的音韻美。在學習《雨巷》時,我們給學生欣賞喬榛先生的配樂朗誦作品,收到了良好效果。
3.視頻
例六:由文雅作詞、李泉作曲SHE演唱的《再別康橋》是一件獨特的作品,曲調優美,而詞作又似乎對徐志摩的原作進行著婉轉的解讀,網上流傳的視頻制作精美流暢,在給學生播放時稍加點評,亦能使學生受益匪淺。
三、列表歸納
高中語文①一、二單元信息任務矩陣圖
嚴格地說,以上所歸納的信息任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曾經觸類旁通有意應用的東西,絕大部分是備課前有目的搜羅的,只有極少部分是單元結束后補入;單元學習告一段落后,我們覺得它們中很多東西會對學生將來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更完滿進行這兩個單元學習的有力“支架”,有了這些信息的介入和充實,單元問題隨之變得極富張力和厚重,以此為標志,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英特爾?未來教育”把“研究性學習”帶入了信息時代――盡管我們的嘗試還非常膚淺和幼稚。
在應用和實踐“英特爾?未來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1. “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已經廣泛開展,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如何將培訓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實踐,是項目發展的必然要求?!坝⑻貭?未來教育”應該對我們的現實教學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而新課改給它的實踐帶來了最好的契機――實踐起來,才是認可它的最好方式。
2.英特爾?未來教育給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提供了一個典范。它給傳統教學帶來的最大變化不是貶損,而是推動;不是滅亡,而是豐富;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吐故納新的進化。
[關鍵詞] 藝術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公共文化服務;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 F7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3-38-4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College Art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Duan Ziyi
(SIAS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451150)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for students with school as the carrier.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art talents training mode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rt talents and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 cultivation of art talents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irst, then analyzed the function and omission of college art talents training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discussed it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finally from multiple levels gave the innovation modes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art talents training; innovation mode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新是藝術的生命。在藝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只有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才能與教學質量的核心要求和社會發展的文化訴求相符合[1]。而如何按照藝術學科的本體發展屬性,在既定的學制內培養能夠服務于公共文化建設的創新實踐型藝術人才,成為目前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工作中需要共同面臨的挑戰。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滿足公眾基本的文化權益,同時提供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需的文化條件,并以此提升國民整體素質,促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等[2]。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梢姡诮洕臀幕找嫒诤系慕裉?,公共文化服務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有必要以此為契機,在課程、教學、管理、評價等方面做出重大創新,探索適應于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和新路徑。基于這樣的思考,文章針對公共文化服務場域中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功能、缺位以及創新模式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旨在通過本文工作為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提供可供借鑒的信息。
1 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特征與影響因素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滿足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制度設計,它以公民為中心提供文化服務,意在以普遍均等、公平公正為原則,向全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公共文化服務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以公民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的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其內涵、特征和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 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
文化服務作為政府的支撐行為,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所需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活動。也就是說,文化服務屬于社會契約或經濟契約的范疇,集有償性和無償性于一身。而對公共文化服務來說,它具有典型的政府性質,借助政府這一組織或者平臺,向社會提供能夠豐富與完善人民群眾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務產品和設施[3]。比如,圖書館、體育館、文化館、藝術館等。對政府而言,它們提供的這些具有公共屬性的產品隸屬于國家的層面,無論是資金的提供還是技術的保障亦或是人員的配置等,都經過國家層面進行安排。其目的都在于保障社會公眾的公共文化權利,為實現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提供基礎性支撐。
1.2 公共文化服務的特征
公共文化服務屬于典型的公共產品,因此,消費的非競爭性與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其兩個最為主要的特征。而對這種“產品”而言,是通過社會各經濟主體提供出來的,其目的在于滿足社會公眾的公共文化訴求。此外,除上述兩個特征之外,公共文化服務還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特征[4]。這是因為,公共文化服務能夠滿足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塑造人的品格,而這對經濟社會秩序的建立、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保持以及社會準則的構建等都是至關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夠提升人力資本,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和諧共處的理想氣氛,引領經濟社會向著良性的軌道發展,并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1.3 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因素――基于供給的視角
經驗表明,公共文化服務生產與供給,都需要政府必要的干預。因此,以供給為視角,其影響因素主要涉及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制度、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重視程度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具體表現為:
1.3.1 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程度。以公共選擇理論為視角,地方政府更希望投資那些政治壓力大的領域,或者能夠獲取更多經濟利益的項目[5]。這樣一來,公共文化服務受到政府的重視程度就相對較低,因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缺位也會引起一定的政治壓力,但是這種壓力顯著低于教育事業、醫療衛生與社會保障事I缺位所引起的政治壓力。
1.3.2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經濟水平對區域的財政收支水平、居民收入以及消費水平等都會產生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與上述因素之間呈現出正比例關系(同向變動)。同時,如果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越高,就會對公共文化服務產生更大的需求,而政府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就會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給予更多投入。
1.3.3 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制度。從區域經濟的角度講,公共文化服務是地方性公共產品的一種,提供方為地方政府,因此,在中央政府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地方財政自給率會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產生直接影響。
2 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功能與缺位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無論是服務的提供還是體系的建設較之以往都有很大進步。但是,因為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建設起步相對較晚,所以存在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6]。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藝術人才的培養和社會輸送就顯得相對滯后,與之相關的教育與社會對接以及人才培養工作并未展現其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2.1 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2.1.1 文化保護與傳承功能。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文化形式種類繁多,尤其是一些有形或者無形的文化遺產正處在瀕危的邊緣,甚至到了消失和失傳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能夠為此提供一定的支撐和幫助,尤其在非物質文化傳播、保護和傳承等方面,更是能夠發揮不可多得的作用。比如,高??梢越柚陨韺^域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培養藝術人才的過程中,對本區域的文化加以挖掘、搶救與保護;再如,可以借助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得到傳承和普及。
2.1.2 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等層面上還未能取得顯著進步。加強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能夠讓更多的藝術人才活躍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第一線,這些人才不但熟悉文化發展規律,還可以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智力支持[7]。比如,在我國中部地區,很多城市都在強化對文化活動的科學合理策劃,與之相關的人才也在培養之中,高校的藝術專業在其中扮演著積極重要的角色。
2.1.3 促進區域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在公共文化服務場域中,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工作是其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高校藝術教育本身就包含著多種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尤其在當前乃至以后,我國文化類第三部門的發展會進一步完善,高校藝術教育或者藝術人才培養工作會因此而承擔更多的演出和服務等任務。更為重要的是,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能夠直指公共文化服務的微觀層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借此能夠實現良好的顯著性文化效應,這對促進區域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是大有裨益的。
2.2 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公共文化服務缺位
2.2.1 對藝術的研究態度缺位。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來說,無論是創作的藝術作品還是借助多種多樣的藝術表演形式,都要通過升華與加工,使之在表現生活的同時,對公眾的靈魂形成啟迪,并借此產生震撼的效果。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在藝術人才工作中,將其視為“稀缺商品”進行打造和推崇,使得公眾想像中藝術或者技藝已經不再是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模樣。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藝術人才對利益進行了強烈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藝術的靈魂。比如,對很多藝術人才來說,他們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逐漸被社會所侵蝕,藝術成為其獲取利潤的工具,為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貢獻力量,成為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阻礙。
2.2.2 培養模式和社會需求之間相脫節。對藝術人才的培養來說,為了迎合公共文化服務的需要,不但要對專業進行持續和深入的研究,還應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技能。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一些學生由于缺少實踐經驗和模擬機會,在演繹一些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難以將其生活經歷或者生活閱歷展現出來[8]。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原因在于,我國很多高校在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只專注于對專業技藝的學習,而學習過程卻和我國社會的發展現狀相脫離,使得藝術人才的培養難以更好地為公共文化服務。
2.2.3 人才評價模式缺位。在我國目前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中,注重更多的是藝術技藝的專業水平。甚至在某些業內人士看來,藝術本身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與藝術之間的距離不可逾越。也就是說,在一些人眼中,藝術人才的培養是為了更為“高端”的目的,而不是為社會發展服務。而實際上,正是因為這種觀念的影響,一些高校的藝術人才培養結果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反之卻與商業和功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社會公眾的審美與藝術人才的專業素養出現了脫節的情況,而這也必然影響到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3 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公共文化服務導向
當前,面對更新和更高的社會要求,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工作要與時俱進,要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場域,實現回歸中的嬗變和繼承中的創新。為此,需要在矯正技術至上偏向的同時,進一步確立公共文化對藝術人才培養的價值意義,高度重視藝術人才培養的公共文化導向,以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主導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
3.1 深入踐行文化育人理念
高等院校作為傳承和發展公共文化成果的關鍵載體,在塑造大學生獨立人格與綜合能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梢哉f,在大學階段的成長能夠為其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并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實踐中,應注重對古今中外優秀文化藝術成果,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公共文化的教學與傳播,通過深化文化育人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社會功效[9]。比如,在高校內部應最大限度地營造公共文化服務的氛圍,通過吸收全國各地公共文化藝術中的精華,提升學生借助藝術手法表述公共文化價值的能力,并引導學生能夠自覺傳承和發揚中國公共文化藝術。
3.2 確定人文價值導向
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使命,藝術類高校要從人才培養理念方面關注與保障全社會成員的無差別文化權利,尤其是要以滿腔的愛心與誠心去同情和扶持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以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態度,體現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和擔當,并將其視作自身的社會文化使命。同時,藝術人才培養應盡量克服技術至上和自我中心的價值導向,高校要把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在人文導向的前提下,把培養重心放到以人為本和關注公民文化權利方面,然后圍繞社會公眾的文化訴求開展服務,不斷促進公共文化的發展。
3.3 優化人才素質結構
對高校的藝術專業來說,其培養的人才應該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應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者和倡導者。為此,應在培養藝術人才的過程中注重其人文素養的提升,通過優化人才素質結構,形成完善的藝術人才服務公共文化的知識體系:①強化藝術人才的溝通與交流能力,通過實踐和思考不斷發現與滿足社會公眾不斷發展變化的公共文化需求水平,通過創意與設計工作,更好地展現多種文化的功能;②強化人文素質的培養,通過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在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社會認識等層面上進行知識的傳播與積累,提升其文化氣質和文化底蘊;③強化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文內容的實踐、實訓與實習工作,通過讓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活動,不斷開闊其視野,拓展其思維。
4 公共文化服務場域中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
4.1 創新教學模式
為了讓藝術專業的學生能夠在畢業之后融入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事業中,要在教學活動中按照學生的稟賦、素質和能力等,開展針對性較強的藝術教育和教學活動,充分營造民主、和諧與富有創新激情的藝術教學環境,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達到兩者之間的和諧統一。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知識素養與教學能力[10]。比如,要加強對藝術專業的研究與學習,并注重跟蹤國內外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最新學術和實踐動態,以便借此完善與更新屬于自身的藝術專業知識體系,更好地為公共文化提供服務。除此之外,還應進一步推廣適合藝術人才培養的教學創新成果,并在實際運用中加以豐富和創新。
4.2 創新評價模式
為了體現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質量,看是否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相契合,需要對藝術人才的培養結果加以評價。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搭建創新人才的早期識別和評價機制,讓更多的有公共文化服務意愿和能力的學生脫穎而出,以此彰顯綜合評價的導向功能;二是全部評價指標都要準確對應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根本特征,體現對藝術人才培養規律的綜合把握;三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特質差異,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借此構建適合藝術類學生個性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4.3 創新管理模式
在公共文化服務場域中,高校管理者需要注重管理模式的創新,讓更多的藝術人才能夠具備為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素質。為此,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同時做出努力:一是不斷創新藝術教學管理機制。按照自身情況,構建和完善藝術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體系,建立靈活的管理制度,為藝術人才的培養創造自由、寬松與和諧的內外部環境;二是通過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社會組織的聯系和溝通,不斷將外部經驗引入到藝術人才培養工作之中,讓更多公共文化要素融入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道路之上,以便能夠不斷提高藝術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益;三是構建和完善激勵制度。通過政策的引導,完善人才培養的評價制度,并在實際工作中持續創新管理模式。
5 結語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以來,高校的藝術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不論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還是在教材建設和教學內容等層面上,都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將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與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結合在一起,還任重而道遠,需要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不斷進行創新與完善,以保證高校藝術教育與人才培養質量取得明顯提升。文章以此為視角,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借鑒意義的結論。當然,本文的研究還是初步的,尚需在后續的工作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⒖嘉南祝
[1] 劉杰.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發展的新常態與新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98-100.
[2] 劉菁菁.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建構與創新實踐[J].藝術研究,2015(7):157-159.
[3] 鐘宏桃.創新實踐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路徑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5(8):154-156.
[4] 安彥林,馬靜.公共文化服務的經濟學分析――基于供求視角[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2-46.
[5] 方東.公共文化服務語境下技術至上傾向的矯正――論圖書館學人才培養的人文導向[J].圖書館論壇,2015(3):27-29.
[6] 路遠.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戲劇之家,2016(4):188-190.
[7] 王晨,米如群.國家文化戰略與藝術人才培養的關系研究[J].美術與設計,2014(6):56-59.
[8] 趙尤楠.淺析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功能及其實現途徑[J].教育研究,2016(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