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6:26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國際競爭力地下,農業自動化程度低,無法形成規?;a。農產品的深加工層次低,產業關聯度不夠,大部分地區還是從事傳統的種植業與養殖業,沒有形成巨大的經濟效益。雖然政府提供引導,但是“資金斷鏈、技術鍛煉”等問題嚴重,往往效果很不理想。由于農村經濟效益低、見效慢,使得農村有知識、懂技術的人員更傾向于外出打工,所以農村人力資源嚴重缺乏,農民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這樣長期發展下去,農村經濟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并且,當今社會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農業經濟要實現騰飛,必須依靠科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民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資源過度開采和利用,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農村工廠的規劃不合理、三污隨便排放問題嚴重,并且對污染治理遠遠落后于污染的程度。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雖然有所轉變,但是“固有思維的慣性作用,造成重投資,輕消費的不均衡現象仍舊存在”。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使得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由于長期歷來廣大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使農民更愿意存錢養老,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經濟活力。
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然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遲緩,而且農業經濟效益不高,這就難以調動廣大農民對勞動的積極性。所以,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既存在資源短缺的現象,又受資源浪費的嚴重影響,這就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存在著人多地少的矛盾,一些基層政府完全忽視這一矛盾的存在,不斷擴大市政建設用地,大搞政績,使農村逐步工業化,大大加劇了人地矛盾,使我國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大大減退。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農村經濟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種植方式,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可以實現“我國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資源,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從而,推進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不斷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二)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促進整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的騰飛起決定性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我國農村經濟也不斷按照產業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方向不斷推進。目前,中國只有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解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矛盾,從而對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開辟農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能夠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經濟良性發展。加強城鄉發展方式的互動,有利于形成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互動局面,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銷售市場,而工業為農業提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困境,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促使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順利轉型升級,實現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一)加強城鄉統籌力度,實現良性互動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差距顯著,并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因此,加強“城鄉區域統籌加快進行新農村建設,才能提升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提高農民的富裕程度”。以城市經濟發展,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推進城鄉融合。把城市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通過輻射作用帶動相關農村經濟發展。同時,農村也應該大力發展自己的第二、三產業,吸引城市相關產業向農村轉移,為農村居民解決就業問題,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政府機構要大力拓寬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的渠道,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加強農村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保障農村居民的各項權利,使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相等的公共服務。
(二)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從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只有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找到出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于高技術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同樣高技術產業發展也在推動經濟增長,長期來看會促進需求結構的調整”。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要求我們,應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村有限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緩解我國的資源壓力和經濟迅速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并積極借鑒吸收創造出屬于農業現代化道路。同時,也要求政府要加強市場信息搜集和科技發創新的制度建設,不斷培養各類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特別是與農業發展相關的技術人才,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
(三)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關鍵詞: 重慶農村;;經濟發展思想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報告進一步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當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現實課題。
重慶市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是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并存的特殊直轄市,具有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因此,對重慶農村地區而言,改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全面提高重慶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無論是對于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還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馬克思經濟發展思想及現實意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明確表示, “ 我在本書研究的, 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 “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馬克思關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思想首先是指資本主義的生產、交換和消費、分配運動規律, 也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過程, 同時探索了關于現代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思想。
1、經濟發展的二重性思想。
二重性思想既是馬克思的方法論,也是對現實經濟現象、經濟過程的客觀反映。“ 馬克思方法的精髓是應用唯物辯證法揭示客觀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學說” , “ 矛盾二重性不僅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 而且存在于構成客觀事物的要素之中”。具體來說, 商品生產的勞動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重屬性, 同時也決定了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二重性。
2、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比例性思想。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并論證了“ 資本主義不協調發展” 的命題, 不協調發展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 即資本積累和資本增值的矛盾、資本生產手段和資本生產目的的矛盾, 同時探索了關于現代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規律的問題。從整體上看, 整個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根源于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因此,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與不協調性規律,并最終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
3、經濟發展的效率性思想。
馬克思經濟發展的效率性思想是指社會關系意義上的勞動的有效率使用問題, 按照馬克思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方法論, 在商品經濟中, 能體現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屬性的只能是人們付出的抽象勞動, 因此, 馬克思經濟思想中的效率性針對的對象只能是體現社會生產關系的勞動, 勞動的有效率使用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勞動時間的節約, 二是增加生產性勞動, 減少非生產性勞動。
4、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思想。
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指如何實現經濟發展在時間上的延續性,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能夠通過技術進步和創新實現經濟發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分析是辯證的,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 資本主義社會總的發展趨勢是在內在矛盾的推動下可持續性與不可持續替出現, 但最終的趨勢是不可持續的, 甚至會趨于崩潰。
5、經濟發展的動態性思想。
經濟發展的動態性思想是與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內在要求是一致的, 是馬克思對經濟發展思想的重大貢獻。迄今為止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對經濟發展的分析都以強調靜態均衡為特征, 反映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機械的、靜態的和封閉的世界觀a。而馬克思經濟思想是建立在科學的唯物辯證法基礎之上的, 即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
二、 重慶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約因素
1、西部重慶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了產業經濟的發展。農村小型的農田水利工程、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條件。按照現行的財政體制和投資體制,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大中型基礎設施項目,很難直接覆蓋到廣大鄉村,而省級政府的投資也用于同中央政府的大中型項目的配套,農村小型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靠縣和鄉政府來承擔,而縣和鄉鎮政府靠財政吃飯,連國家投資的項目的配套資金都難以落實,很少對農村小型設施進行投資,從而造成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格局。
2、生產盲目性,發展特色不鮮明。農村的經濟結構調整是需要農村基層干部具體抓好的工作,但是許多村莊沒有形成比較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可操作性強的實施計劃,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性、重點性不突出。面對持續發展變化的市場,農民群眾難以判斷認識,不能根據市場需求把自身的生產發展優勢很好地挖掘出來,生產定位不清,導致了生產帶有盲目性,發展特色不鮮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形成主導產業。
3、重慶農村種養殖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村經濟新的亮點不多,農民增收難度較大,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農村建設使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一定變化,但特色農業種植面積少,優勢農產品種植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沒有形成一定的市場;傳統框架農業并沒完全突破,新的亮點不多,農民增收的困難仍然較大,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4、重慶訂單農業發展滯后,企業與農民沒有建立長期穩定的誠信關系,雙方時有違約事件發生,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同時企業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技術服務跟不上,導致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
三、促進重慶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
1、進一步完善重慶政府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分配體系??h、鄉鎮政府每年應從財政分配的支農資金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農村的水利工程、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變過去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靠農民群眾自己投資投勞來修建的辦法,逐步把小型水利工程、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的基本投資的范疇。
2、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政府應積極引導農民種養殖產銷對路的產品,農村要大力提倡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同時政府必須充當好企業、市場和農民之間的中介服務角色,轉化政府工作方式,以達到提高企業利潤,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培養他們能夠自覺產生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目的。
3、進一步規范農村經營市場的行為,使企業與農民之間建立長期的穩定的誠信合作關系。龍頭企業應當組織一定的資金積極扶持產業農戶,在技術及生產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經營過程中,建立合理的規范的管理機制,達到農村產業利益的最大化,使農村經濟朝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4、建立低碳消費導向機制。要更新消費理念,提倡科學消費、綠色消費理念,推行理性消費、節能消費、適度消費,反對過度消費、浪費消費、奢華消費。組織開展各類安全、節能、環保消費產品的評比和推薦活動,使相應的產品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消協也制定了《安全、節能、環保消費產品評比、推薦辦法》,通過各地有關部門和行業的推薦,組織專家和消費者進行評議,鼓勵企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自主創新和產品的研發,為消費者和社會提供更多環保、節能、安全、的產品,引領消費者理性消費、安全消費、科學消費、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因此,對重慶農村地區而言,改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協調好東部與西部、城鎮與農村的經濟發展,這將直接影響西部重慶農村的發展和穩定,最終也必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穩定和社會主義全面小康的實現。克服農村經濟發展瓶頸,全面提高重慶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無論是對于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還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江晶晶:《關于當前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若干問題的探討》,《經濟問題探索》[J]2011年第7期。
關鍵詞: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引言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引導下,經濟發展迅速,但因為企業的增多,環境保護問題又成為當前需要引起人們關注和重視的焦點問題,在日益突出的環保問題面前,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轉變,要提高對高能耗企業的限制,并對其進行改善,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一、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經濟是在國際惡劣環境的擠壓中成長起來的,而我國農村的經濟更是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尤其在近年來城鄉一體化的形勢下,我國農村的發展更為迅速,這是可喜的一個方面。而另外一個讓我們擔憂的方面就是當前農村經濟結構體系存在著眾多的問題,單一而又粗放式的經營與管理模式,使農村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對資源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和破壞,致使我國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在對于農作物的培育方面,人們已經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農家肥,雖然產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卻對土壤及周邊的水源帶來了極大的破壞。而且在農村生活垃圾也成為污染環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說在低碳經濟視角下,必須要轉變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
二、低碳經濟視角下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
(一)缺乏低碳理念。雖然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人們的思想意識有了很大的轉變,但由于低碳經濟剛剛起步,人們對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經濟在農村產業中的發展也不成熟,這就使大家無法將農村產業與低碳經濟融為一體。同時,農村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工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種工業廢物排放的增大,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農村經營模式的制約。從我國農村經營模式來看,大多數的農村產業都是以小規模、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為主,這些小企業的生產規模小、能力低,但卻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轉型的話,就是對我國環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農村人員的綜合素質還十分低下,他們對于低碳經濟不支持、不認同,這更是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三)經濟發展緩慢。雖然我國農村經濟已經在國家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發展,但因為基礎設備配備不齊,機械化水平相對落后,使得生產效率十分低下,經濟發展水平也非常有限,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大家就會不顧低碳環保理念,而進行大肆擴大生產,這樣的現狀不僅不利于農村產業的提升,還對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十分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辦法及策略研究
(一)轉變經營模式。要想在低碳經濟視角下使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轉變,就必須從農村的經營模式入手,對各家各戶的小作坊進行合并、重組和改造,使其規模不斷擴大,便于管理和治理,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達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進先進技術。農村經濟雖然發展了,但低碳經濟卻缺乏先進的技術,所以要想達到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必須要將先進的低碳環保技術引進到農村產業當中,這樣才能使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快。
(三)貫徹低碳理念。要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里貫徹低碳理念,要讓人們認識到農業經濟不健康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帶來的破壞,加大宣傳力度,給人們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大家正確認識低碳經濟,愿意主動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當中。比如說,可以從人們的衣、食、住、行開始融入低碳理念,進而帶動整個農村產業結構的改造、升級和轉型。另外,還可以運用國家的惠民政策,讓大家真正享受到國家的補貼,尤其對于消費觀念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更要將低碳消費與環保理念進行深入的推廣,以達到整個農村經濟的平穩過渡和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視角;農村經濟;發展方式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非常高,而且農村經濟具有高材耗與高能耗的缺點,此外農村人民在經濟生產過程中非常不注重環境保護問題,使得農村當地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并對當前農村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根據當前經濟和社會環境,不斷融入新技術與新方法,加快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發生的能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問題,從低碳視角來研究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這樣能夠實現農村經濟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1循環經濟發展方式
我們國家農業人口眾多,而耕地逐漸減少,農村經濟普遍存在污染嚴重和生產效率低下的性質。此時如果想應用現有的農業資源養活這么多農業人口,可知難度是非常大的。針對此問題需要我們順應時代潮流進行必要的創新和變革,改變當前農業的現有發展方式,以綠色農業為指導,以循環發展為理念,創設新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問題,而應用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能夠在現有資源上建設可持續發展、環保綠色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根據資源化、再應用與減量化原則,能夠快速達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節材、節水、節能與節地的目的,快速提高農業資源綜合應用效率,可以完善農村地區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回收體系,逐步實現農村經濟的高效率、低能耗與低排放的低碳型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農村目前比較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考慮到人口壓力、環境壓力與資源壓力各方面問題,可以仿照和遵循從基礎農業資源到農產品,最后再到廢物利用的這種可循環發展機制,能夠最大程度的確保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之間和諧發展,解決農村污染問題,實現低能耗與零排放的農業循環型經濟發展方式。
2后現代經濟發展方式
農村經濟發展發展中人們最為關心的就是農業經濟的產出率,而提升的方式有兩種,首先是提高投入,其次是增加效率。在當前農村的生產過中,必須要注重資源供應量與投入量兩者的均衡性,而且要求投入量必須要在環境的承受范圍內。以低碳經濟視角來看,當前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把增加效率當成是最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方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需要提升農業資源的應用率,盡可能的降低農業高產出對投入量的依賴度,這不僅是后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最大程度擺脫資源依賴性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社會效益、農村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最佳選擇。而為了繁榮現代農業,把農村經濟發展提升到當前的戰略高度,將發展后現代農業當做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心,最終實現擺脫對資源和環境的束縛性的問題,有效提升農村資源利用率。
3生態經濟發展方式
生態農業是當前先進的農村經濟發展理念,其融合了生態學和經濟學,并且將各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吸收進來,注重對農村當地環境的保護,可以將多種科學的生產方式有機的結合到一塊,最終能夠創設出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和諧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伴隨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污染問題已經困擾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此時生態經濟發展方式能夠有效推進農業健康、綠色的發展,可以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低碳生產方式,對農村當前有限的農業生產資源進行科學高效的應用與開發。從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來看很多地方僅僅注重經濟效益的片面發展,尤其是人口基數大對農業生產形成巨大的壓力,無形之中會讓農業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此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農業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這就需要國家通過行政和法律的途徑來逐漸改變這一現狀,并且要做好農村廣大村民的思想工作,進行合理的指導與思想教育工作。農村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面對的問題各種各樣,需要堅持有序開發和優先保護,防止在個別地區出現違規開發。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低碳經濟,能夠極大的提升農村每種農業資源的利用率,能夠極大地降低沙塵暴,提高農村當地環境治理效率,減少土地的沙漠化與水土流失,在實現農村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預防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斷提升農村土地和各種生產資料的利用率,在一定生產力的條件下提高農業生產率。以低碳經濟視角來發展農村的生態經濟發展方式,農村能夠生產出更受歡迎的綠色、無公害產品,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結語
在提倡綠色農業、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條件下,促進當前農村經濟向著低碳經濟方向發展,是時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如何在提高農民收入的背景下以低碳經濟為方向來發展農村經濟,是國家農業經濟管理部門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據此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必須要分析當前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且需要更新自身的理念將最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濟發展理論活學活用,不斷改革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構建低能耗、高產出的低碳經濟模式,促使農村經濟走出一條綠色、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何開紅.從低碳經濟視角分析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式[J].南方農業,2016(21)
一、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
當前相較于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言,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較上年增長12.4%,但由于基數低,依舊遠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農業經濟效益不高,難以調動廣大農村居民的勞動積極性,因而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其一,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將促進我國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同時,還對對外貿易具有聯動效應,能夠減少外貿中的摩擦,促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我國農業產品出口,存在著技術含量低,僅是依靠規模取勝,獲得的經濟效益極其有限。且農業產品不具競爭力,容易被他國的產品所取代。由此,通過尋找轉變農村經濟發展途徑,依靠先進技術與科技創新,能夠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動力源泉。
其二,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將促進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同時,響應十中提出構建節約型社會,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永續、健康前行。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資源緊缺,這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硬傷,但當前又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由此,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能夠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資源的基礎上,促進社會新農村又好又快的建設。
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十六大后,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無論是農業生產水平,還是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收入等,都發展了巨大的變化。但也不能忽視了在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且矛盾顯現出日益上升的尷尬局面。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于產業比例失衡、競爭動力不足等。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中,一、三產結構失衡,表現于第三產業占據比例過低,且僅局限于商業、運輸業、餐飲業等,而新興行業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來,地方政府盲目推進農村工業化,形成了非農經濟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另外,科技型產業比例低,技術裝備落后,員工基本不具專業素養,從而造成第二產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弱,不具競爭優勢。
2.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均衡,且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并未得到緩解。盡管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勢頭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有所轉變。但由于固有思維的慣性作用,造成重投資、輕消費的不均衡現象仍舊存在。主要體現于:農村基礎配套設備相對落后,造成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釋放。另外,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收入較低,嚴重影響購買能力,尤其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即便手里有錢也不敢消費。另外,農村居民消費觀念陳舊,也是原因之一。
3.人才資源缺乏,造成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當前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革新,以及創新與技術的升級,使我國農業產品已難以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主要表現于:農業產品低附加值,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少。且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農業產品優勢競爭力的培育的阻力。另外,農村人才資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途徑
針對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轉變途徑:
1.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即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場為導向,從而實現社會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首先,科學加快城鎮化建設,從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逐步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消除各類社會經濟差別,從而實現城鄉居民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方面的平等發展。其次,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從而以發展工業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相關的政府部門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如稅收、項目審批等。最后,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進程,從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鼓勵民營企業興辦現代專業市場,引入勞動力市場機制,提升農業產品的市場化進程。
2.協調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中央曾經明確指出“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由此,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加大農村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投資,既使農村居民獲得就業機會,同時能夠促進其消費;充分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提升農村消費的社會經濟價值。
國家之所以不斷推進農民組織化進程,就是因為農村組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第一,為了經濟轉型與市場的需求,要求實行農民組織化。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農村改革主要實行的是,然而市場不斷在變化,農業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因此在的基礎上,要對農民進行組織,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加大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在獲取利益的同時,加快農村經濟的轉型。第二,我國的惠農農業政策眾多,近些年三農問題也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但是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因此有很多政策到了地方開展實行的并不是很好,農民各有各的難處,國家不可能針對每一個農民出臺一項政策,所以要實行農民組織化。根據其實際情況將一個地區的農民組織起來,目標、利益都集中起來。農民組織化,有助于千我國科學、合理地制定相關農業政策,并且在實踐中實時反饋信息,糾正政策制定以及應用時所有可能的偏差,使得政策可以更好地為農民謀福利。第三,要想做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科技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還處在傳統的一家一戶粗放散亂的農村經濟,就無法普及所需要的科技知識。將農民組織起來,由專業的教師來進行科技培訓和指導。除了科技技術方面之外,在合作中農民也可以培養出集體意識和市場意識,更好地提升了其競爭力。
2、如何以農民組織化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1以合作承包進行土地流轉,組織主體規?;\營
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時,農村開始實行,在當時的情況下,聯產承包的確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但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土地政策也要隨之與時俱進。健全合作承包,以此來進行土地的流轉,將分散細碎的土地統一起來,為規?;洜I提供前決條件。
2.2根據市場要求,調整農業結構
十七大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發展現代農業,就要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單一的糧食為主已經不能夠滿足農業的發展。要真正調整農業產業產品結構,就要在糧食的基礎上,擴大其他優質農產品的種植,例如:藥材、高檔水果、有機蔬菜、花卉等等。另外,還要將粗放農業轉變農產品深加工,通過農民組織化以及科技的支持,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益。
2.3國家宣傳引導,地方試點先行
農民組織化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事業,因此國家在引導扶持的過程中,要積極地進行宣傳,與此同時操作不可操之過急。要在幾個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先展開試點工作,政府在試點地區給予一定的技術支持和政策傾斜,讓更多的農民了解到農民組織化這一概念,看到其效果,然后再逐步地將農民組織化擴大到全國。
2.4政府方面
【關鍵詞】農業經營方式 農村經濟 現代農業;創新模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這就是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不變,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充分發揮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在規模、效率、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企業經營作為先進生產力向農村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的作用,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使農業經營方式更為豐富、更具競爭力,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更加充滿持久的制度活力。
我國農村長期以來處于人多地少、離散經營的模式,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仍需堅持以為主要地位。是指將土地等按人口或勞動力比例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分給農戶經營,其基本特點是在保留集體經濟必要的統一經營的同時、集體將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承包給農戶,承包戶根據承包合同行使權限,獨立經營決策。
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結晶。自1978年黨的以來到1983年初,我國農村已有93%的生產隊實行了這種責任制。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夠極大地刺激農民生產積極性,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并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深化、豐富和發展。但是,人地關系日益緊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市場競爭力提升困難等矛盾影響家庭聯產承包制度的生命力與活力。農戶經營需要聯合、協作、社會化,需要在“統”和“分”兩個層次并行推進,需要明確分工、聯合合作,精耕細作,從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轉向集約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生產要素產出率,延伸產業鏈條,既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也適應發展規律推動農業現代化。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能夠有效推進農地制度由“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兩權并行分置向“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并行分置發展,完善農村土地權能和權益關系,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經營率,發展現代化農村經濟。
因此,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要努力實現兩個轉變: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第一,要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關鍵是要解決我國農村土地集中經營的問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城鎮就業定居,農業產業人員逐步下降,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初步具備。當前要解決農業規模經濟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要解決我國土地資源極度分散經營的問題。家庭農場是以家庭為單位, 自立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經濟實體。家庭農場既具備符合市場要求的現有生產力水平進行專業化生產,又具有適度規模經濟效應,能夠實現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是一種新型經濟組織形式。
第二,只有從制度上改革才能真正發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改革和完善農地制度,賦予農民對其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抵押、擔保的權能,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其中完善農村社保體系,可以降低失地農民的風險承擔,從而為農民向非農業部門轉移解決了后顧之憂,從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順利流轉提供了機制保障。
第三,同時政府要抓緊制定和落實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社,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經營化的現代種養業,大力支持工商資本進入有利于農業增效、土地產出率高、農民增收的領域,投資發展規模養殖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在農村興辦各種事業,擴大農村企業生產規模,,提高其科學技術應用,發展現代化農業。
第四,要在繼續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倡導龍頭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其為農服務、帶農增收的骨干作用。
第五,要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公共服務機制,構建村級服務站點,創新管理機制,充實農業公共服務人員,提高人員素質,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使其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
最后,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打破傳統農業發展路徑障礙,加快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激發各類農業生產要素,深度挖掘農場經濟發展潛力。
中國農民總量仍占總人口70%,且各地區農業發展水平差異顯著,農業規模經營形式不能“一刀切”,而要多樣經營,穩步推進。在實行家庭農場、種田大戶、資本下鄉建立的農業企業模式時,也要預防土地過渡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造成大量失地農民難以安排就業、滯留城市中造成社會動蕩,以及可能會引發的農村集體經濟的徹底瓦解。因此在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的道路上,應當循序漸進,向新農村集體流轉集中,實行集體合作經營、分工合作與企業化民主化管理,真正做到制度改革,模式創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