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6:23
序論:在您撰寫初一地理教學任務和要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一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接下來是為大家帶來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范文一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范文二在一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與學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么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游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規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樣的聯系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于質疑敢于于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于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系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傊?,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范文三在今年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么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游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規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樣的聯系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于質疑敢于于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于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系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傊谡n堂教學中盡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 初中地理綜合實踐活動 研究性學習 綜合素質 教學效率
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選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這里,更多地強調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識的把握及地理技能的運用,地理教師必須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地理,并且帶著地理知識走進生活,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進地理課堂,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結合地理教學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是地理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面。
對于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中學學習、生活還不是很適應,甚至對環境還不了解,學習興趣需要激發,學習方法需要培養,同學間的合作需要鍛煉,但他們有的是對新事物的渴望和蓬勃的朝氣與活力。教師在設計活動方案時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取題,活動方式和目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能太難、太高,學生無法達到;也不能太簡單,學生沒有愛好。另外,學生年齡還比較小,活動應以家庭、校園和社區為中心,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既與教學相關聯,又聯系生活,只有這樣的方案才切實可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如下幾種類型的嘗試。
一
地理課程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它兼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特點決定了初中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結合初一教材,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實踐活動方案。
1.在學習了《地圖》一節后,指導學生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學生剛升入初中不久,對校園比較熟悉但不夠全面,剛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通過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結合起來,既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又可以增強學習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校園的熱愛之情。
2.在學習了《海陸的變遷》一節后,指導學生實地考察家鄉的海陸變遷。課后組織學生分組找尋我們身邊的海陸變遷,因為是山區,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海陸變遷的實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效果顯著。
二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環境問題已從地域性問題變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因此,環境教育在中學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視,這也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又一平臺。
1.結合重大的環保節日進行深入了解。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得到關注,聯合國和我國政府都確定了一些重大的環境節日,如4月7日“世界無煙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億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每一個節日來臨,教師都向學生具體地介紹它的由來和現實意義,讓學生搜集資料,并探討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都應該如何做。通過環保節日的宣傳,學生不但增強了環保意識,而且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
2.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有很多都存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能夠意識到并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教給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針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大量垃圾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我們設計了“生活垃圾,你會分類嗎?”的實踐活動方案;學校周邊小飯館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數量驚人,學生進行了調查并發出了“自帶飯盒,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議等。這些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可行性強,并且對學生的現在乃至將來都會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是我們進行環境教育比較典型的案例。
三
通過初一地理教學中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地理素養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運用地理知識的技能有了明顯的增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明確,具體意義有:
1.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地理實踐活動對正確理解地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實踐活動可以為課堂上和書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識提供極為生動形象的例證和解釋。如繪制校園平面圖可以使學生對地圖的使用和繪制有深刻的熟悉。學習一切知識的目的都在于應用。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通過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而看到地理知識的價值。
2.有益于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與發展。例如學生通過初一地理的學習,熟悉氣候、地形、交通、資源等是人類生存的先決條件,并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到人們的居住場所與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氣候直接影響著房屋的形態和結構,通過探究學習分析西亞熱帶沙漠里和嚴寒的極地地區人們居住場所的形態特點,就是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3.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無論是采取個人活動還是小組活動的形式,在活動中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履行責任,必須依靠自己的頭腦和身體,自主地思考和行動,這就形成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顒右孕〗M或集體的形式進行,人際交往的機會要比課堂上多,即使是個人活動,也需要學生不斷同他人進行交流,綜合活動實踐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還可以鍛煉學生,學生的實踐活動幾乎沒有或很少現成的資料,所需數據、事實實例,都要靠學生自己尋找、查閱、選擇、摘錄、分析。這種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極為有利。
我國近代教育家先生說:“我們教書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心強,好表現,對地理課比較感興趣,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綜合開展多種多樣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地理興趣、地理素養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這需要地理教師轉變思想觀念,不斷學習,拓展知識面,提高業務素質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實踐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1初中地理“副科”觀念的影響
雖然新課改要求進行素質教育,但是芮城縣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試看齊.初中中考時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長期被視為“副科”,每到考試前地理課就被語數外等主課占用.而且因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視,初中地理的師資力量也出現了薄弱現象.芮城縣高中地理教師師資不足,受過專業地理教育的教師都進了高中.初中地理課大多是由沒有地理專業素養的“主科”教師捎帶上,甚至一些鄉鎮初中都沒有安排地理課.那些初一、初二開設地理課的學校,到了初三因為要應付中考也不再開設地理課.總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完成,最終造成高一地理教學時學生初中地理知識不扎實,成為高一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題.
1.2教師對現行教材要求難以把握
新課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個亮點,教材的編寫不再強調學科的系統性,更加貼近生活和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新課標要求不具體,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確定使得教師對于教材的深度、廣度、難度難以把握,導致教師僅僅將課改前原有的知識體系搬到課堂,增加了課時所需,導致課時緊張.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冊屬于自然地理,它的學科性較強,相對比較枯燥乏味,這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的沖擊.芮城縣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處在于設置了大量的“活動”,其目的在于指導教師進行活動安排,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是這卻成為教師處理教材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活動需要安排充足的時間才能達到“活動”效果,占用大量的時間,這使得教學任務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出現課時緊張的問題.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響了初中地理教學,高中的“重理輕文”思想也嚴重影響了高中地理教學.因為現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試模式,高中學生到了高二就要進行文理分科.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公民的技術要求較高,理化生的學習成為關鍵,所以很多大專學校和大學更多的設置了理科類專業.芮城縣除芮城中學外,博立中學、陌南中學,風陵渡中學都在高一下學期就已經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級設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學高一共九個班,只設置了兩個文科班,這樣在高一上半學期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會選擇理科,所以對地理學習不積極,到了高一下半學期分科后,已經選擇理科的絕大數學生根本就不學地理了.
2多種途徑提高芮城縣高一地理教學質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在回顧初中知識的過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學的知識再重新給學生講解呈現,然后再學習新知識,因為這會使得課時緊張.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通過具體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歸納、分析、總結出對應的初中知識.
如在講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時,全球氣候分布是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的,所以在高中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氣壓帶、風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初中氣候分布的知識已經淡忘或初中沒有基礎,需要進行復習.
在處理這一節時,教師不必先組織學生學習初中學習過的全球氣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產生了哪些氣候及其特點,然后根據全球各地區受到哪些風帶和氣壓帶的影響,就可以得出該地是哪種氣候類型.這樣處理既對學生初中知識進行了鞏固復習,又讓學生學會了用高中知識歸納、分析、總結,另外還可以節省時間.
2.2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雖然課本講解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科的趣味性特點: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誘趣,來設計教學很容易使課堂妙趣橫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導入中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疑問,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心理需要,從而會萌發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因為需要是產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之一.
如在“氣壓帶和風帶”的學習時,導入設置馬緯度的故事,然后提出為什么30°N附近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在聽課時就會認真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從中尋找答案.總之,教師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2.3加強新課標研究,優化教材處理
新課改下課程標準僅僅只是課程教學的標準,教材是課程教學中具體的材料和一個途徑,教師要組織課堂教學必須要熟悉課程標準,在透徹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設計一套教學流程.地理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首先應該改變以前“教教材”的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選擇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學的廣度、深度方面避免過分專業化的處理.對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自學、課外閱讀和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資料與方案,教師應該恰當的選擇教學內容并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不加選擇的全部講授,必然導致課時緊張.
此外,教師應該恰當處理“活動”內容,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因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內容大多以“活動”的形式出現.對一些教學價值不大且學生操作起來較難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膽的舍棄.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動,地理教育價值相對較小,學生難以操作,應該舍棄.否則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沒有一定的教學效益.
經過一輪的地理新課改教學以后,我們對課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教育思想的轉變應是先導。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選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這里,更多地強調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識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運用,地理教師必須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地理,并且帶著地理知識走進生活,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進地理課堂,才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因此,結合地理教學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是地理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面。
二、 如何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在中學教學中,地理課程的開設僅在初一、初二,他們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對中學生的學習、生活還不是很適應,甚至對環境還不了解,學習興趣需要激發,學習方法需要培養,同學間的合作需要鍛煉,但他們有的是對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氣與活力。教師在設計活動方案是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取題,活動方式和目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能太難、太高,學生無法達到;也不能太簡單,學生沒有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如下幾種類型的嘗試:
1、 結合教材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地理課程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它兼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結合初一教材,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實踐活動方案。
(1)、在學習了《地圖》一節后,指導學生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學生剛升入初中不久,對校園有了認識但不夠全面,學生剛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通過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結合起來,既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又可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校園的熱愛之情。
(2)、在學習了《海陸的變遷》一節后,指導學生實地考察家鄉的海陸變遷。課后組織學生分組找尋我們身邊的海陸變遷,因為是沿海地區,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海陸變遷的實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成果也是顯著的,有海上公園的浪蝕崖,有山上的鵝卵石,還有“鯨園”名稱的由來(傳說曾經有一條巨大的鯨魚在此擱淺)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本中學得的知識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 結合環境教育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環境問題已從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因此,環境教育在中學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視,這也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又一平臺。
在初一、初二階段,由于課程的設置、知識的難易以及學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夠結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間。如與歷史相結合,開展“介紹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與語文相結合,組織一次“歌頌祖國”的演講比賽;與美術課相結合,出一份《我們的家園》的手抄報;與音樂相結合,探究“歌詞中的地理名稱”等,多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時還可以使不同的學科有機地融為一體,綜合提高學生素質。
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通過初一地理教學中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地理素養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運用地理知識的技能有了明顯的增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極大的豐富。
(1)、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地理實踐活動對正確理解地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實踐活動可以為課堂上和書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識提供極為生動形象的例證和解釋。如繪制校園平面圖可以使學生對地圖的使用和繪制有了深刻的認識。 學習一切知識的目的都在于應用。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通過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而看到地理知識的價值。如學生對河流污染源的調查,發現問題,并且能夠結合實際提出有益的改進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與發展。
例如學生通過初一地理的學習,認識到氣候、地形、交通、資源等是人類生存的先決條件,并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到人們的居住場所與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氣候直接影響著房屋的形態和結構,通過探究學習可以分析西亞熱帶沙漠里和寒冷的極地地區人們居住場所的形態特點,就是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3)、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無論是采取個人活動還是小組活動的形式,在活動中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履行責任,必須要依靠自己的頭腦和身體,自主地思考和行動,這就養成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顒右孕〗M或集體的形式進行,人際交往的機會要比課堂上充分,即使是個人活動,也需要學生不斷同他人進行交流,綜合活動實踐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還可以鍛煉學生,學生的實踐活動,幾乎沒有或很少現成的資料,所需數據、事實實例,都要靠學生自己去尋找、查閱、選擇、摘錄、分析。這種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極為有利。
一、 高中地理初期教學的背景及現狀
初、高中教學脫節現象是個普遍問題,地理教學尤其屬“重災區”。對于既不參加統考,又不屬中考科目的地理來說,學生普遍不重視。初一、初二所學的那些本不扎實的地理知識,在經歷初三僅對付中考科目的強化復習后,更是所剩無幾。到了高中,地理的要求顯然不同,地理與其它科目一樣既屬統考科目,又屬會考科目,還屬高考科目,難度上的跨度很大,與初中地理知識聯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與初中知識相聯系的地方,往往經?!翱ぁ?,特別是學生在地圖知識方面的匱乏,更是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學。
本人對我校高一年級1000余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0%多的學生認為該部分知識難度太大,難以理解;55%左右的認為自身基礎較差,空間想象不夠,對所學知識只知表象,難解實質。所以,在高中教學的初期,如何幫助學生回憶已學地理知識,引導學生閱讀地圖,使學生盡快樹立地理意識,是擺在高一地理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據了解,有不少學校都采用了相應的對策,比較普遍的是用若干課時,先進行初中地理的復習,為高中地理教學做準備。但在教學中發現,上冊地理教學任務本身較重,因為復習使教學時數更緊張。那么如何既不耽誤教學又能扎實有效地回顧初中知識呢?我們教研組經過反復的研討和嘗試,感覺把“課前識圖”作為課堂結構的一部分效果不錯。
二、“課前識圖”法的運用策略
高一階段課程多、學生負擔重,若想把復習的任務放在課外是不現實的。我們地理課的主陣地還是課堂。通過了解發現,地理基礎優劣的分水嶺就是讀圖能力的高低。然而不少學生連一些十分著名的地理位置也不清楚其分布在哪里,更不用說會利用事物分布的地理位置去分析其所表現的地理特征?!罢n前識圖”就適應這個要求。所謂“課前識圖”就是在每節課之前進行初中地理的識圖練習,也可以作為一節課的導入或前奏。希望通過短頻率、快節奏有的放矢地持續復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中地理正常教學與初中地理復習相得益彰。下面就其運用推薦如下:
1.“課前識圖”運用的前期準備。
1.1思想動員。通過對一些事例分析,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地圖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明白之所以初中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就是腦中缺圖所致。領悟到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拐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讓學生對地圖有一種渴望,營造讀圖的狂熱氛圍。
1.2地圖準備。地圖的準備要“三位一體”,就是說學校、教師和學生齊動,希望學校給每個教室至少張貼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希望每位學生(至少兩個學生)準備好初中地理的配套地圖冊;教師除了要準備學生應備的之外還要盡可能搜集一些電子版的地圖。此外,教師還要練好板圖基本功,不光為了授課需要,它還是提高教師魅力的“推進器”。
2.識圖內容的選擇。(1)要堅持相關性原則。讀圖的地理事物應與本節課出現的地理名稱相同或相關,這樣既復習知識又可服務教學。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遇到一些地理名稱能夠形成空間聯想,培養空間想象能力。(2)堅持漸進性原則。根據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認知能力,內容選擇堅持低起點、慢上坡,不急不躁,以培養學生興趣和成就感為出發點,使學生在已有的資料中能夠找到相應的地理事物。
3.“課前識圖”的課堂操作。(1)讀圖內容應堅持預報,教師一定要提前備課,把下節課的識圖內容提前公布,讓學生能夠充分準備,達到復習的效果,又使課堂顯得緊湊,充滿活力。(2)課前讀圖的出現方式可根據學校情況而定,可以多媒體顯示,也可以板圖展示。不過我傾向后者,一是它靈活省時,二是便于學生填寫和修改,更容易操作。當然多媒體有它的優勢,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有條件的學校盡可能地交叉利用兩種方式。(3)識圖檢測的形式可以演板,也可以書面檢測,或者同時使用。為調動學生情緒也可以采用搶答、分組挑戰等形式。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及時評價,這既是教學糾錯的需要,更是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的最佳時機。
4.要經常做好回顧和復習。復習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記憶、加深理解。復習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不但要鞏固過去所學的知識,而且要通過復習讓學生加深、擴展知識,并進一步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所以對于課前識圖的內容一定要及時回顧。一般情況下每兩周要設計一個綜合性的題目,對兩周來的讀圖內容進行復習考
評,并建立起長效機制,引導學生形成自覺復習的習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前識圖的操作運用可根據自身的條件以及授課風格而定,但無論如何我們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建立地圖思維,學會去借助地圖工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地圖的使用貫穿于地理復習的始終,用地圖串聯初高中地理教學,遵循地理的學習規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地理教學必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關鍵詞:教學銜接;順暢;初高中地理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識結構及能力要求的客觀差異
相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無論在知識,還是學生能力上都客觀存在兩個大的臺階。初中地理知識側重地理現象、地理名稱等大量記憶性地理基礎知識的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構成側重解決地理的規律、原理、地理事物、現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更注重知識系統化、理論化研究與學習,教材編排上體現了現代地理科學的精華,學科體系嚴謹,這一客觀差異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識結構上存在較大跨度。高中地理對學生能力要求與初中階段有很大不同與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現象、地理名稱、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較少或基本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側重學生的記憶力與觀察力。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實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對學生的抽象概括、邏輯推理、分析綜合等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2.課程設置造成地理教學的客觀“斷層”
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設置中可謂幾經興廢。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開設,初三不再開設地理課程;高中地理是高一開設必修課,高二高三則只在文科班開設。這樣的課程設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學“斷層”及學生學習連貫性的斷檔,人為拔高了初高中階段的臺階,客觀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跨度與難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內容設計并未將這一問題考慮在內。因此,剛步入高中階段地理學的學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難懂、規律難記、試題難做、成績難提高。
3.地理課程尷尬的學科地位
地理學科常被看作可有可無的副科,隨著地理被納入高考,高中地理學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學校中依然尷尬。尷尬的學科地位直接導致地理師資配備力量薄弱,很多農村學校甚至由非專職教師兼任,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學校多配備專業地理教師,但也存在地理師資儲備不足,長期超負荷工作,完成教學任務尚可,幾乎沒有時間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學校地理課時被縮減或為“主科”讓路直接被擠占課時。多數學校都面臨教學手段陳舊,設施配套差,課外活動和選修課開設少等問題。另外,作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慶卻不參加中考,學校、家長、學生普遍不重視。因此,多數學生初中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高一地理學習不適應、困難大等現象尤為突出。
二、針對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建議
1.研讀課標及教材,做好學科知識銜接
(1)尋求初高中地理銜接點。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既有聯系又有差異。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氣候相關內容,在初中階段同樣是重點知識,設置在初一年級第一學期。初中地理氣候的學習分為氣溫、降水、氣候三節,對世界氣候的分布、氣候特征、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的分析都有具體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氣候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區域氣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據氣候資料判斷一個區域的氣候類型”。這部分內容在初高中兩階段有很強的啟承關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銜接點之一。通過研讀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點與聯系點,見表1。
(2)適當延伸,做好學科知識銜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點后,需要教師在教學上進行適當延伸。初中地理教師應關心高中教學內容,重難點知識教學應適當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師也需了解初中教學內容,在了解學情基礎上做好舊知復習,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師不應只關注高中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還要從整個學科知識體系出發,了解初中哪些知識已經講過,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知識還需在高中進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據調查研究反饋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結合高中教材內容,確立帶領學生復習初中地理知識的起點和重點。如講授“背斜和向斜”時,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圖”呈現,但不清楚學生對“等高線”、“剖面圖”等知識的掌握狀況,可以布置繪制地形剖面圖作業,以此了解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
2.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實現主動銜接
(1)轉變記憶方式,促使有效銜接。記憶是保持知識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過不斷積累知識來實現,初中學生偏重形象思維,主要依靠機械記憶,教材內容也側重描述地理事物與現象,告訴學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內容側重分析地理事物與現象的原因與規律,要求學生能夠回答“為什么”“怎么樣”,重視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與遷移應用能力的培養,并能靈活運用規律。高中地理需要改變過去機械性記憶方式,形成意義記憶學習方法,在理解基礎上將需要記憶內容或賦予一定意義,或進行聯想、比較,或通過想象思維加以記憶。只有理解地理知識才能體會其價值,才會真正喜歡地理學科,對地理感興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銜接與融合。
(2)形成閱讀圖表習慣,促使順暢銜接。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圖表是構成高中地理知識的重要內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氣環流的形成、氣候類型的分布與特征、洋流分布圖等,人文地理與區域地理中體現更為顯著,通常先給出某一區域的分布圖、統計圖、數據表等。初中地理圖表內容簡單,高中地理圖表復雜、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讀圖方法與技巧,如果學生沿用原來的閱讀圖表方式,勢必會加大地理學習難度,影響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關注對課本中的圖像、插圖、圖表、注釋,教會學生讀圖表的技巧與方法,培養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養成多看圖、會析圖的習慣,使銜接教學進展順利。
3.重視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銜接
(1)關注非智力因素對初高中地理銜接的影響。初中地理要求低,師生壓力小,初中教師多會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高中地理要求高,師生壓力大,但從學生終身發展角度看,高中也應做好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初中基礎上繼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升入高中雖然面臨課時緊、容量大、難度高等問題,但仍需重視對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激發。保持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的持續性,也是保證初高中地理教學實現順暢銜接的直接推手。
(2)關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又一推手。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做好學習習慣的銜接??删脑O計與預習、復習、鞏固學案,給予學生一定時間完成,養成預習、復習習慣;或不定期檢查學生筆記,養成整理筆記習慣;也可對出錯率較高的問題進行二次過關,養成整理錯題、典型例題的習慣等。同時,剛升入高一的學生普遍感到地理課本簡單,內容好理解,但地理題難做,地理考試分數低。因此,教學過程中還應關注學生情緒變化,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積極性,幫助其樹立自信心,消除煩躁、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
參考文獻:
【關鍵字】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地理教學
應試教育把教育目標任務更多地定位于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考試技巧的訓練,以升學考試為目的,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夠重視。地理課堂在應試教育中是一門“副科”,學校不夠重視以及教師片面重視學生考試分數,影響著孩子們的全面發展。一堂初三地理課,組織課堂的老師正在復習等高線地形圖,老師給學生印發了導學案,要求學生在20分鐘內完成。已過去了約15分鐘,老師在巡查的時候發現其中一個學生一題都沒有動,只是用筆在草稿紙上凌亂的畫著一些什么,老師非常生氣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將他的草稿本撕毀并批評其“不學無術”。學生也很生氣頂撞著老師并威脅道“從今以后,你的課我再也不聽了”。
沒有人在意這個孩子的一句“戲言”,直到這個學生在中考時考上了縣上最好的高中后,所有的任課老師才關注到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每一堂課上,最不認真聽講的總是這個讓老師深惡痛絕的“家伙”,每次考試都不如人意的他最后卻考了全班第一。
這個故事是同年級的地理老師講述出來的,也許我們會說這個孩子本來就十分聰明,但是我們又得反思這個學生在課堂上所做的事情是否不合理?老師的一個看似平常的舉動讓這個孩子從那以后沒有再聽過一次課,也失去了對課堂的興趣。即使地理考了滿分但怎么也不能讓老師高興起來,總覺著這孩子失去了什么。我沉思著,40分鐘的教學是為了什么?難道讓所有孩子完成我們的要求這就是教育嗎?
“考高分”并不一定就是好學生,“高升學率”并不一定是好學校。片面的追求分數和升學,孩子們失去了多方面提高的機會,往往導致學無所用。教學質量的評價并不是單純的看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綜合性的評價,包括了品德、學業、身心、興趣特長等多方面發展。
第一,地理教學中品德發展水平的評價。
地理是一門需要結合生活的學科,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學習海洋環境的時候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樹立熱愛海洋的意識;學習粵教版八年級地理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們則需要教育孩子們既要為祖國的不斷強大而自豪,又需要不斷向外國學習,不可盲目排外。日常的教學我們應該關注學生,正確看待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并及時作出評。對地理課堂的品德評價應該刨除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對社會的感激之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的尊敬、對祖國的自豪等等思想方面。有的學生思想放得很開,不需要老師典型就能產生積極的思想;而有的學生則會受到環境及自我主觀性的影響產生片面、偏激的思想,老師應該及時引導,同時在學期末對這一部分學生必須做出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通過考查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價的結果也應該及時的反饋給家長。
第二,地理教學中學業發展水平的評價。
通過對學生知識技能、學科思想方法、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考察,獲得學業發展水平的評價。首先,對知識技能和學科思想方法的評價可以采用檢測的方式獲得。檢測的次數也不宜過多,以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我的做法是按月檢測。檢測的方式也應該多元化,不是單一的完成試卷,可以采用辯論、開卷、繪圖等。其次,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評價通常采用課堂討論、實踐考察、課外活動的方式,例如:初一地理地圖教學和初二地理我國交通方式的選擇,采用了給定情景,讓學生通過不同種類的地圖討論選擇合適的方式,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2009年發生在長江流域的日全食,通過學生假期的觀察,在開學的時候通過學生的匯報發言,讓學生將地理的書本知識轉化為了生活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評價不論對錯,只要學生有意識能發言,有見解即可。
第三,地理教學中身心發展水平的評價。
評價一個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是非常困難的,這一方面我的評價方式更多集中在情緒的控制上。地理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四十多萬個城市、兩千多個名族,我們有喜歡的,有厭惡的,例如:日本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許多同學提到日本便咬牙切齒,老師需要善于疏導,讓我們的同學向日本勞動者廢寢忘食工作的精神學習、向日本這一個國土尚不及四川的小國卻能成為世界第三經濟體學習,身心發展水平的評價也可以在學期末問卷調查中體 現,老師應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引導,例如:要求部分對日本、美國存在偏激思想的同學,我安排他們課余尋找生活中哪些產品來自于這兩個國家,尋找兩個國家經濟和勞動者勤勞工作的資料,讓學生轉變思維。
第四,地理教學中興趣特長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