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6:20
序論:在您撰寫當前教育方針的基本內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思想政治;道德修養;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D412.62
從當我國高等院校的實踐來看,社會發展要求其必須具備完善的知識教育管理體系,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加強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本內容分析
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課而言,它不僅具有非常鮮明的思想性和政治色彩,而且還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與理論性特點,較之于其他的課程,內容顯得非常豐富但又抽象,具體可以分為思想修養、心理品質修養,道德修養、政治修養、美學修養以及敬業修養等內容。其中,政治修養才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最核心所在,因為思想修養與道德修養內容共同組成了思想道德修養這一主題。當然,心理品質修養這些內容,實際上也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重要基礎。從實踐來看,當前我國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主要是根據其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與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其思想道德發展規律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教育發展之路
(2)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這部分內容教材花大量的篇幅對思想道德修養內容進行分析和研究,即可以看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對于大學生而言,經常會思考人的本質、人生問題、價值問題以及個人與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等內容,而當代這些學生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置身于當今多元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時,就會出現多重價值觀念之間的相互碰撞,而且因復雜的現實及新舊市場體制的交替而表現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問題,可能會對大學生的選擇造成非常大的影響。那么,如何才能使這些大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樹立遠大的理想,最終形成一種屬于自己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這一部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來看,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與國家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核心在于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說明社會建設不僅是國家建設初期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原則,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現代化建設新階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則。
(3)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水平
(4)高尚人格的追求與自身的不斷完善
2、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課程學習的不利因素
(1)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
(2)學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3)家庭教育欠缺和過分溺愛
3、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學習的重要意義與具體方法
(1)意義
對于廣大青年學生而言,這一階段正處在自己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此時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本質上來說他們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還不夠豐富,尤其是思想上還不成熟,甚至存在著與現實嚴重脫節的現象。
從廣大學生當前所處的環境來看,大學生實際上正處在一種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與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歷史條件下,他們正置身于多元化的利益沖突之下,尤其是思想道德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多元化和價值取向多樣化的狀態。一方面,日本等敵對勢力正在加快對我國的分化,想極力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加緊對我國人民的思想與文化滲透,實踐中通過書刊、電子游戲、影視以及電腦軟件等形式,對我國輸入一些精神文化產品,在這些產品中大肆宣揚資本主義的價值理念多么的優秀,實際上就是想從廣大學生入手,從精神層面上給予我們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當前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以及享樂主義思想非常的嚴重,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用來腐朽我們思想的工具,如果不及時應對,則可能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尤其是電子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錯誤的思想理念都以網絡的形式為,傳播開來。對此,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不但要從社會治理大環境著手,為廣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還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采取這一措施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增強他們抵御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侵蝕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2)學習方法
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非常的廣泛,理論性比較強,要想學好和掌握它,就必須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
首先,注重基本理論和觀點的學習。
其次,要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通過比較和鑒別的方式進行學習。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素質教育 對策
一、素質教育及其重要性
素質教育是指按照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質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培養能力,發展個性,而不單單是分數。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教育思想,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開始是針對“應試教育”下的中小學,后來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擴展到各級各類教育,成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1995年,原國家教委在武漢召開了“加強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究會,決定在全國部分高校中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試點工作。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指出,素質教育應貫穿于高等教育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重視素質教育,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闭缤驹谑宕髨蟾嬷兴赋龅?“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大學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備全面素質的、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人才素質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其中,思想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文化素質包括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知識、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質培養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要愛國;二是會創新。愛國是基礎,是最重要的人格;創新是最重要的做事,是最主要的做事能力。有教育專家從素質教育角度出發,認為跨世紀的人才應具備以下四種素質:一是學習能力;二是合作能力;三是創新能力;四是創業能力。
21世紀各國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教育的競爭,是大量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未來中國不僅需要能駕馭多學科專業知識的博才,更需要具有崇高理想和優秀素質的赤誠之子。21世紀呼喚高素質的人才,素質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高校圖書館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課堂教育;二是實踐教育;三是圖書館教育。作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圖書館,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機構,是學校的圖書、情報、文獻資料中心,具有教育和情報職能,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專業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信息素質教育等多項任務。高校圖書館一向有“學生第二課堂”的美稱,在當前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發揮自己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和課堂教育相比,圖書館教育具有靈活性、主動性和選擇性,更易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充分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高校圖書館可充分發掘和利用豐富的館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圖書館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1.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
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素質的基礎,是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重要方面。以往,思想道德教育限于說教,流于形式,不免有空洞、枯燥之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趣。與此相比,圖書館可利用大量思想性強、高品位的文獻,吸引學生前來閱讀,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主動接受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圖書館還可通過深化服務,利用專題剪報、圖片展覽、特色書架、各種講座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德等多方面的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大學圖書館優雅的環境、現代化的服務方式、工作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構筑起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這種獨特的氛圍,對大學生的成長將起到一種獨特的作用。
2.是大學生培養自學能力的課堂。
大學與中學不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學習。沒有良好的自學能力,就不能形成寬厚而扎實的知識基礎,將來就不能不有所創造,真正成為高素質的人才。高校圖書館是自學的好場所,這里有濃郁的學習氣氛、安靜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有眾多不說話的“老師”。圖書館豐富的館藏,可以幫助大學生消化理解課堂內容,深化專業基礎;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彌補專業過窄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大學生要形成開放的、綜合性的知識結構,就必須在重視課堂學習的同時,充分利用圖書館,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3.是獲取終身教育能力的園地。
大學教育是一個培養基礎的階段性教育,教學內容難以涵蓋社會多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單靠學校里所學的知識,已無法適應日后的實際需要。大學生面臨不斷充實自己,更新知識的問題,也就是終身教育的問題,而具備終身教育能力,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必備條件。高校圖書館承擔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的教學任務,負責培養大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搜集信息,獲取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培養大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園地。
4.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基地。
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素質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素質教育中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使他們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培養他們報效祖國的熱情。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反映幾千年文明史中最豐碩的成果,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寶貴資源。大學生通過閱讀優秀書刊,能獲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
5.有利于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國家的教育方針。長期以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約,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厚此薄彼,只重視智育,輕視或忽視其他幾個方面的教育幾乎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這與我們的教育方針相去甚遠,極不協調。圖書館可以利用豐富的館藏,發掘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開展多種多樣的美育活動,以美輔德,以美益智。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高校圖書館開展素質教育的幾點對策
1.轉變觀念。
高校圖書館工作既然是學校教學、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它的辦館原則和目標就必須符合學校教育的總體方針和任務。高校圖書館必須強化人才觀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明確辦館思路,確立與學校素質教育相一致的辦館模式,真正把學生作為服務的主體,對文獻進行深層次加工,必須樹立“圖書館員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堅定信念。圖書館的工作不僅具有服務性,而且具有教育性,屬于服務育人的一類。圖書館員必須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牢固樹立服務育人的意識,根據學??傮w育人的目標,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展。
2.加強館藏建設。
豐富的館藏資源是圖書館是進行素質教育的物質基礎,沒有文獻作保障,發揮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只能說是“無米之炊”,所以,館藏情況如何關系到圖書館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作用的發揮。
(1)調整館藏結構。高校館的藏書體系是圍繞本校學科、專業建設,加上文獻經費的不足,所以專業、業務方面的書比例過大,而思想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方面文獻的比例太小,這種藏書結構與高校素質教育很不一致。所以,在增加館藏的同時,圖書館應遵循對大學生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思路,必須保證思想教育、人文科學及身心教育方面文獻的品種比例。尤其理工科院校要有針對性地補充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同時,適應圖書館現代化的需要,還要注重電子文獻資源的收藏。
(2)抓好采購關,嚴保書刊質量。在目前經費少、出版界良莠不齊的情況下,采訪部門一定要嚴把書刊質量關,為大學生訂購知識性、思想性強、趣味濃、參考價值大的文獻資料,拒絕思想內容不健康或格調低下的書刊進入圖書館。采購工作要堅持思想性、針對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原則,而不能聽任圖書市場的擺布或單純滿足讀者的嗜好。采購人員要加強調查,注意和讀者多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同時時刻留意書刊市場,爭取在經費允許的情況把最好的書刊奉獻給讀者。
3.加強導讀工作。
導讀,是閱讀指導和閱讀輔導的總和,就是指導讀者解決讀什么書,怎么讀書的問題。導讀是圖書館開發文獻資源,為素質教育服務的有效手段。導讀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新書的宣傳推薦。通過新書通報、新書陳列櫥窗等方式,加強對新書的報道工作。
(2)舉辦專題講座。圖書館可以發揮自己文獻、場地、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經常舉辦一些專題講座,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3)幫學生開展讀書活動。通過開展讀書活動,如座談會、交流會、討論會等形式,促進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注意與學校黨委、團委等有關部門緊密配合,針對不同階段大學生思想狀況和不同時期重大政治思想教育開展一些讀書活動。
(4)設立宣傳欄、板報欄,多張貼圖片剪報,撰寫板報,及時報道館內外和國內外的大事。結合國家重大事件和學校工作重點,辟出專門閱覽室,將各種資料編輯成一些專題,向大學生開放。
(5)開展“專業”導讀。根據各年級、各專業學生課程安排及館藏情況,列出緊扣教學內容的書目,包括參考書、題集、專業雜志等,供學生使用,以有利于消化和鞏固專業知識,開闊視野,開發他們的創造思維。
(6)開展網上導讀??梢岳眯@網,及時在網上信息,進行內容豐富、交互式的網上導讀。
4.加強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在競爭中能否取得成功,將取決于能否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所需的全面的知識、信息,因此大學生必須具備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能力。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正是培養大學生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信息素質教育包括激發并增強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并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能力。
(1)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質。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是目前各高校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教學,學生能培養信息素質,不僅是精通專業知識的人才,而且是具有信息科學技術的高層次的人才。
(2)開設專題講座,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由于“文獻信息檢索課”課時少,參加學習的人數受到限制,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現代信息檢索技術新發展的專題講座,可以使大多數學生受到信息素質的教育。
5.加強硬件建設,提高館員素質。
圖書館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大力加強自動化、電子化、網絡化建設。圖書館要實現自動化管理,建立多媒體閱覽室,開展網上信息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圖書館只有建立一支懂業務、肯奉獻的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才能保證圖書館自動化、電子化、網絡化的實現。圖書館員必須具備扎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學科專長,并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善于捕捉信息,開發信息資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康萬武.高校圖書館與素質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
[2]于震宇,王莉.大學素質教育與高校圖書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3).
[3]樊宏利.高校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河北科技圖苑,2005,(2).
【關鍵詞】體育文化 提高 體育水平
體育是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項重要教育內容,今天學校的體育工作直接影響著21世紀建設人才的素質。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衛生部、國家民委、國家科委聯合對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作了普查。據專家分析,學生體育鍛煉得不夠,包括鍛煉時間和鍛煉強度均達不到體鍛達標要求,情況令人擔憂,應該引起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的重視。
當前學校體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場地不足,資金短缺,這是多數學校的普遍問題,制約著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2.體育器材無專門的管理人員,大部分學校常用的體育器材殘缺不全,球場跑道長年失修,僅有的器械長期閑置不用,造成流失或破損。
3.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基本素質、思想素質得不到提高。近幾年來,青年教師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業務培訓缺乏強度和力度,教師的思想道德和業務素質還不能達到相應的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對于教師的待遇不能夠與經濟的發展速度相平衡,部分缺乏敬業奉獻精神的教師在社會上從事第二職業,對待學校的工作是課時無保證,課程無進度,教學無計劃。
如何提高當前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的工作面貌,改變落后狀況。筆者從一線體育教師的視角來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途徑去改善體育教育與其他教育不同步的狀況。
第一、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認真貫徹實施國家教委頒發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從根本上變升學教育為素質教育,突出體育教育在人的教育中的地位。
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計劃,開滿體育課,充分應用現有的體育設施和器材,加強體育教學研究和體育體育的指導,切實保證學生體育鍛煉有一定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前不久報載,一個小學為了安全要求學生盡量少跑動,小追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應該是順應天性,給人帶來快樂的,不能一昧地強調安全,而對學生進行“圈養”。一個負責任的學校應該開足開齊各門課程,不僅不弱化體育教育功能,反而要加強與擴張其教育地位。
第二、學校領導要重視體育教育,加大體育教育投入,購置必備的體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體育設施和體育器材的維修、保養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現在,不少學校領導懷揣著“再窮不能窮教育”,但卻對孩子體育課所需的器材投入太少,或者零投入。
第三、加強對青年體育教師的思想教育,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的力度。
首先,在思想上積極引導,使其認識到體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認識,深入領會體育教師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從而使他們熱愛本職,重教敬業。其次,不斷創造條件提高業務水平,增強基本素質。經常派青年體育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參加教學觀摩,開展優質課的評選活動等,多渠道、多層次地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學校弱化體育的教育思想,使得體育教師的地位弱于主科教師,沒有外出充電學習的機會。同時,體育老師基于這樣的生存狀況也就不求上進,得過且過。
第四、校領導要正確看待體育教師的工作,改善體育教師待遇,提高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學校采取一定的傾斜政策來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年度考核、評優、評先進、體育教師也要占一定的比例;使青年體育教師能夠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為學校體育工作多做貢獻。
關鍵詞:比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績效評估
國別研究是比較教育學對比分析的標準之一,對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過程、內容、方法、環境、主客體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是學習和借鑒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較,總結不同類型國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和目標等方面的異同點,分析各自的優勢和特點,能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供啟示和借鑒。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其本土來源主要兩個方面:一是神道教教義;二是武士道精神。這兩個方面對日本千百年來的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日本優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義輕生死思想的直接來源。同時,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員,長久以來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另外,日本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也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截然不同,面對西方民主、自由、個性的教育方針,日本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發揮獨創性,適應未來激烈的競爭,但又以服從和服務于集團利益為根本目的。具有東方文化傳統的日本,在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融合、交匯、現代化的過程中,從本國實際出發,注意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構本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形成了適應本民族文化傳統、集東西方文化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沿革及其具體內容
日本民族是運用傳統而不為傳統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在東西文化融合中繼承又創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國儒學為母體,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對西方民主、自由、個性的教育方針,同樣立足于國情,主張個人價值的實現以集體價值的實現為前提,服從和服務于集團利益為根本目的。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這種個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是趨向國際社會時勢,迎合政府的政治經濟目的。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設立了“修身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維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號,并把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方針。
受美國“個人本位”哲學、“功利主義”價值觀以及“個人主義”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钡赖陆逃系摹叭寮覀惱怼庇^和西方的“功利主義”價值觀相結合,可以說是日本教育乃至社會的一大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不斷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當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個性教育,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國際意識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戰后,日本政府就明確提出:“在遠東,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啟蒙日本國民?!比毡鹃_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防共的國民。實現“國際國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發點,要教育國民懂得在國際事務中,不僅要增加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 “能否培養出在道德情操和創造方面都足以承擔起21世紀的日本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在學校培養目標的表述上,把戰后提出的“智德體”的排列順序改為“德智體”。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方法及特點
1、國家高度重視,全面干預。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揮,文部省操作執行。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組織化,確立了全面主義道德教育體制,在經濟恢復、高速發展時期,又確立了特設道德教育體制。
2、以立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的依據,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證?!督逃痉ā泛汀秾W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實施的依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日本設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準繩。政府親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并明確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執行,責權非常明晰。
3、以學校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實現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通過學校正規的道德課程、各科教學的滲透和特別的教學活動來實現的。學校還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積極開展與各種社會團體的有益交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開展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設置專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課程和活動時間,是公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日本文部省從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學習指導綱要”,要求加強公民道德科目和內容。
5、利用特別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正規課程教育的同時,還利用特別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學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法。日本學校的特別活動主要有課外學習、學生會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行政活動等。
6、重視心理咨詢。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絕大部分高校設立了心理咨詢機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通過小組咨詢和個人咨詢等方式來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問題。
8、重視學校氛圍和教師人格的影響。教師人格、學校校風、班風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亞于正式的課程。因此,日本高校對教師的職業規范非常嚴格,如學歷、儀表、行為舉止都嚴格限定;對學生要求就更加嚴格。
日本高校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通過借鑒西方的“理論基礎構造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等教育理論,結合本國實踐,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體現出民主主義、團體主義和集團主義的特點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國際意識。日本地小人多,資源匱乏,如果離開了國際社會,它就難以發展,所以日本特別強調對青少年進行國際意識的培養。
2、重視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為自己付出的艱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師長啟迪智慧、傳遞知識。教育孩子感恩朋友無微不至的關懷,為自己排憂解難,共渡難關。
3、提倡體驗性教育。提倡并推廣“體驗學習”,培養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創造力、勞動觀念和集體協作精神。充分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充實學生的內心精神世界,養成內在的道德性。
4、利用動畫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動畫產業發達,潛移默化,寓教于樂,傳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闡述各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青少年對倫理道德進行判斷,在引導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這種隱性滲透的方法,是非常隱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績效評估
日本學校根據《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內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針,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明確。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發展,努力培養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為熱愛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價值、尊重勞動、具有濃厚的責任感和充滿獨立精神的和平社會和國家的建設者?!?/p>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與中國情況較為相似,職業化程度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相對單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別強調教師的言行舉止和校風對學生的影響,對高校教師學歷、儀表、行為舉止等要求非常嚴格,對學生各方面行為舉止要求也十分嚴格,以此來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隱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環。
戰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略顯粗糙,手段僵化。隨著時代變遷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切合實際需求,體現了個性化、時代化和民族性,強調愛國心,加強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統合力,日趨成熟。但是,日本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中體現出了日本傳統國家主義
的取向,甚至表現出國粹主義和皇民思想,這不得不引起擔憂。特別是在教科書審定中,有美化、篡改歷史事實的行為,掩蓋對亞洲各國的侵略暴行,理應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人民的譴責和唾棄。
參考文獻
[1]王瑞蓀主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褚雷:中美日通識教育比較研究―哈佛大學、廣島大學、北京大學通識教育比較研究《現代教育論叢》2008年第2期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要正確理解素質教育,首先必須知道什么是素質。人的素質既指先天通過遺傳獲得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解剖特點,又指后天通過環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社會品質。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可以理解為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等。
素質教育正是要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在人的天賦條件的基礎上,融進社會的新質,使人的自然素質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實現社會需要和個人價值的統一。素質教育主要是針對傳統的應試教育而言的。盡管通常認為應試教育中也包含有某些素質教育的成分,但從總體上看二者是相對立的。素質教育問題已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中,素質教育備受青睞。我國自8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素質教育,經過近20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目前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廣泛的重視。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與應試教育那種比較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滿堂灌、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的教育方式相比,素質教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八刭|教育”就是通過科學的、有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全面地、系統地、極大地發展和完善人與生俱有的素質,使人的先天潛能和后天個性特征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和完善,從而形成社會和國家所需要的人的不同素質和品格。人的素質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應是有目的的教育培養的結果;通過教育活動可以使人的先天素質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即先天潛在的素質只有通過科學的教育才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同時,要承認人的素質的差異性和社會需求的不同性;最后,素質教育既注重群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亦注重個性品質的發展和培養。
在操作性方面,素質教育可圍繞素質所包含的六個方面展開,即: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
通常,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成長不斷變化和豐富。就我國當前的素質教育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內容:
第一,民族素質教育。其基本內容包括民族個人智慧潛能的開發教育,民族心理和情感教育,民族科學文化藝術教育。
第二,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其中以政治教育為方向,思想教育為基本內容,道德、品格為基礎,形成合理的教育結構。
第三,文化科學素質教育。包括基礎知識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智力、能力教育,審美教育。
第四,勞動素質教育。包括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教育。
第五,身體素質教育。包括促進身體生長發育,增強體能,提高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養成良好的健身、衛生和用腦習慣。
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徹底推行素質教育還有一定的阻力,它所具有的發展性、內在性、全體性、綜合性、時代性、長期性等特性都需要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作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二、我國國民素質教育現狀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資料顯示:我國1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年限僅為7.85年,2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42年,兩項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級水平,與美國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韓國低近4年。報告中還指出:我國國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接受高層次教育人口比例過低和初中以下學歷人口比例過大。在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較高。如美國和韓國,25-64歲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別占87%和66%。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別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國2000年25-64歲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學及小學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達42%。每百人中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
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學受教育水平的人員為主體,占75%左右,其中僅接受過小學教育的占33%。而接受過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者占12.7%,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占4.7%。這種受教育比例遠不能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正在經歷一個由同時依賴勞動力數量和質量轉向主要依靠勞動力質量的重大轉變。然而,目前我國國民素質偏低,高層次的科技、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各行業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三、實施國民素質教育的意義
國民素質的提高,要求教育擺脫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當前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相對于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校長、教師,應當努力追求素質教育的目標。國民素質的提高,民族素質的提高,是學校、家庭、社會對整個青少年一代進行教育、熏陶、施加綜合影響的結果,這種綜合的影響是否科學有效,是決定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情,必須引起各個方面的高度重視。
國民素質教育是個大教育、大系統。國民素質教育自然是對全國所有人的教育。從我國和我黨一貫制定的教育方針看,它應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及心理教育諸基本方面,并隨著國民個體和群體社會職業分工不同,其具體教育內容和形式也應有所不同。目前我國國民素質教育形成了從基礎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會從業人員教育的基本梯次結構。并且是依次從基礎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會就業教育,甚至終身教育的遞升過程。這個過程是相互銜接,承上啟下,相互影響的。即基礎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是中高等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而中高等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為受教育者進入社會從業提供了可靠保證。反過來說,社會就業人才模式需求又對基
礎教育和中高等教育分別提出一定的任務和要求,后者必然會根據社會需要來塑造受教育者的素質,它們正是在對立統一中形成了整個素質教育的結構網絡系統。而這一系統工程完成得好與壞,直接影響著我國整個國民素質的高與低,影響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強與弱。顯然,理順我國國民素質教育的基本框架結構,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有高素質的國民。我們的國民素質,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從總體來看,還是要承認我們的國民素質是不太高的,提高國民素質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則要求基礎教育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我們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如果說有障礙的話,最大的障礙,不是資源問題,不是資金問題,甚至也不是技術和設備問題,而是十幾億人口的素質問題。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一到人均都是排在世界倒數第幾位。資源很少是事實,資金不足也是事實,許多技術還很落后,也是事實,這些因素可能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的障礙,但不是最大的障礙。日本的資源不多,瑞士、瑞典、新加坡的資源也不多,他們卻都很發達,所以資源的問題是個問題,但可能不是最大問題。資金及技術的問題也不會是最大的問題,資金可以自己積累,還可以引進;技術可以自己發明創造,也可以引進。但是13億人口的素質是無法引進的,必須靠我們自己去提高。從這個方面講,提高人口素質,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小平同志對中國的優勢進行過論述,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如果能提高素質,那是在世界上占絕對優勢的;人口眾多,而又素質不高,那就不是優勢,反而會成為一個很沉重的包袱。
1.關于"辦學特色",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認識它的含義。
從微觀認識來看,"辦學特色"可以認為是學校的教育特色。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把辦學特色界定為: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優化的、相對穩定的教育特征和風格?;蛘呖梢愿爬椋阂凰鶎W校在教育教學方面所表現出的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色彩和風格。但嚴格說來,學校的教育特色并不等同于"辦學特色",因為雖然教育教學工作是學校的重要的中心工作,但無論從內容和范圍來看都不能與"學校特色"相提并論。
第二.從宏觀認識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基礎教育從其階級屬性來看是屬于社會主義教育范疇,因而才有了關于我國教育方針的規定和具體闡述。這種認識是站在高維度上看問題,把"學校特色"的概念理解得相當寬泛,并把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戰略思想。
第三.從中觀認識來看,把學校特色看做學校辦學的特征和學校整體的風貌,因而可將"辦學特色"界定為:學校在較長時間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獨特、穩定、優質、并帶有整體性的個性風貌。這種從中觀認識的"辦學特色"的含義,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首先它是學校在思想觀念、價值規范上的特色;二是學校在制度、模式、結構等行為方式上的特色;三是學校在物質環境、校園建設等方面的特色。實際上它是一所學校各方面工作的綜合反映。
很顯然,對"辦學特色"這三種不同的認識,主要是由于認識傾向和責任歸屬不同而產生的。宏觀認識立足于基礎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及其發展基礎教育的整體思路,其主要責任歸屬是教育行政部門;中觀認識是從學校辦學中帶有整體性的個性風格出發的,其主要責任歸屬是學校的領導者;微觀認識則從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的特征和風格出發,其主要責任歸屬為學校的教師。作為學校領導而言,要按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的"辦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辦好學校,固然應有宏觀認識的指導,然而更多的是要從中觀認識出發,并結合微觀認識去界定"學校特色"(或"辦學特色")因而,我們可以說"辦學特色"是指: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并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成果以及校風、教風、學風等多方面綜合體現出來的辦學特點,它是校長的辦學意圖和管理風格的體現,是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狀況和教學特點的體現,也是影響學生個體特性的形成及學生群體特點的綜合反映。只有這樣認識"辦學特色"才有助于我們按照《綱要》的要求,把學校辦出各自的特色來。
2."素質教育"的概念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兩種不同的辦學主張和運行機制,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價值取向,也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
關于素質教育的內涵,當前教育界有許多不同的提法,柳斌同志指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在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簡而言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根據這一理解,素質教育所強調的是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的教育:1)"主體性原則" 即素質教育是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潛能的教育;2)"全局性原則"即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而非少數學生的教育;3)"全面性原則" 即要求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非片面、畸形的發展;4)"發展性原則"即重視培養學生的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的教育。
二.關于"辦學特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
在弄清了上述兩個概念的基本含義之后,我們不難看出"辦學特色"與"素質教育"之間存在著既聯系又區別的辯證統一關系,它們之間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兩者的指導方針相同。無論是創建學校特色,還是推進素質教育,都必須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大前提下,形成辦學特色,推進素質教育;
2.遵循的規律相同。即兩者都必須遵循教育的各種客觀規律;
3.培養的目標相同。創建"特色學校"和推進"素質教育",都必須以培養學生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
4.實施的原則相同。即無論是辦學特色和素質教育,都必須執行主體性原則、全局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
然而,"辦學特色"和"素質教育"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首先,概念所強調的重點不同。素質教育的提出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素質,而辦學特色的提出主要是從各學校的差異為起點,強調的重點在顯示學校的辦學個性;
其次,概念涵蓋的范圍不同;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它所涵蓋的范圍很廣,不僅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社會思想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而辦學特色則是從學校的硬件設施和人文特點等軟件出發,其概念涵蓋的范圍遠遠不及前者廣泛;
第三.實施的主體不同。素質教育實施的主體,上至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至每個學校的各科教師,都需要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教育管理的各個層面體現出來。而辦學特色是從學校層面上提出的,因而其實施主體自然突出了學校領導的重要位置,作為學校的決策者、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校長,在形成學校特色的過程中起者主導性的作用;
第四.評價的標準不同。素質教育的評價是以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的狀況為基本內容,它著重考查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思想文化素質。而辦學特色的評價則主要由學校獨特的辦學主題思想、教育行為方式和教育環境氛圍三大要素構成。
1.從政治課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看其學科功能的基本內容
在階級社會,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社會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我國人民民主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從根本上說,中學各門學科都與我國社會制度存在著聯系,但是,由于各門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不同,其與社會制度聯系的程度和方式也不一樣。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與我國社會制度的性質存在著十分特殊的聯系。思想政治課與我國社會制度的這種密切聯系決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學科功能:政治功能。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政治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對待個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敗,進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上述三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政治功能是政治課的首要功能。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堅定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為首要任務。淡化了政治功能,必然使政治課的品格教育、文化教育步入歧途,動搖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從根本上違背我國的教育方針。品格教育是政治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學科功能。政治課品格教育功能的發揮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將來事業的成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對勞動者的人格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品格教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地位也愈來愈突出。文化教育是最基本的一項學科功能,也是政治課政治、品格教育功能得以實現的前提。削弱了文化教育功能,政治課只能成為空洞無物的說教,不能說服學生,政治課的政治、品格教育也就必然會被架空。
2.從理論和現實看增強政治課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政治課學科功能是三方面的統一,但各方面的地位并不一樣。德育始終是政治思想教育課的主要功能。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大開放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另一方面,由于舊體制尚未徹底打破,新體制尚未完全建立,整個社會還存在著各種矛盾。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和改進政治課的德育教學工作,引導學生在孰是孰非問題上作出正確的抉擇,激發他們為中華騰飛而不斷進取的強烈愿望,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增強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也是為每一個學生前途高度負責的具體表現。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朝氣蓬勃有活力,思維活躍敢于創新。但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的心理世界又具有不成熟的一面。他們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服務意識比較淡薄,容易片面地看問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等等。在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上,每一位科任教師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政治教師的責任尤其重大,因為政治課直接回答的問題正是一個人應樹立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教育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正是政治課根本宗旨所在。
由此可見,在新形勢下通過改革進一步增強政治課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相當一段時間以來,由于主觀上認識的偏差和客觀上升學壓力的存在,許多政治教師對政治課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獨鐘,而對思想品德教育則忽視了很多。他們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動去研究當代中學生的思想實際,很少直接去關心中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和苦悶,而更關心的是本學科在高考、會考中的名次,對政治課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視。這是一種認識上的錯位,是目光短淺的表現,其結果必然是損壞政治課在德育工作乃至學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響學校德育工作整個體系的建立和運轉。
3.總結經驗,立足改革,開創政治課教學的新局面
目前,我們面臨的德育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和人民對思想政治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要適應當前的國內外形勢的要求,在政治課教學改革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新考試制度的實行,通過高考來維護政治課特殊地位的“護身符”不復存在,在“應試教育”尚未真正向素質教育轉化的今天,新考試制度無疑會助長“領導不重視政治課,學生不愛學政治課”的現象,給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極大壓力,使政治課教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適應新考試制度的要求,使政治課教學走出當前的困境,是擺在廣大政治教師面前的又一個艱巨任務。
要使政治課上的更好,要使政治課教學走出當前的困境,開創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局面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應提高對思想政治課使命感的認識,切實把政治課當做一門戰略學科來抓。中學政治課,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是主渠道,是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把政治課當做一門戰略學科來抓,是黨和國家的既定方針。怎樣把這個“既定方針”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轉變學校領導的觀念,糾正“升學率至上”以及忽視德育工作,把政治課當作三等學科的錯誤傾向,確保政治課的主科地位不被架空。
其次,要大力加強政治教師隊伍建設。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各門課程學科功能的發揮程度,關系到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是學校各項工作的頭等大事?!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指出:“建設一支良好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币_展政治課教學的新局面,全面增強政治課的學科功能,最根本的途徑是加強政治教師的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