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6:17
序論:在您撰寫全麻病人的術后護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全麻術;肺部感染;排痰;護理
全麻術后肺部感染病人以開胸手術、老年人最多見,也是老年人手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呼吸系統退行性改變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性增高 [1] ,使肺部感染并持續較長時間。加之麻醉、手術干擾使老年人“心、肺儲備能力”進一步降低,一但發生肺部感染極易引起呼吸功能和心臟功能的衰竭。我們在協助肺部感染患者排痰護理中收到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1年3月~2005年3月全麻下各類手術1080例。發生肺部感染49例,發病率4.5%(49/1080)。發病年齡在60歲~92歲之間的老年人44例,其中男38例,女6例。開胸手術45例(不包括肺、肺葉切除),腹部手術4例,行氣管切開者6例,其中2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2例誘發心力衰竭死亡,其余45例均好轉出院。
2 護理措施
2.1 濕化呼吸道稀釋痰液
術后患者要持續吸氧。由于氧氣的作用,呼吸道粘膜干燥,分泌物干涸結痂。通過濕化可將痰液稀釋,增強粘膜纖毛運動使痰液易于排出。方法:超聲霧化吸入。①吸入時注意根據病人的反應調節霧量大小,對于神志不清、體虛無力咳嗽及嚴重呼吸困難患者要守護在身邊,密切觀察其呼吸及吸入情況,一但痰液稀釋、痰量增多時,要及時協助清除痰液,避免窒息的發生。②氣管切開的病人吸入時要在氣管套管口吸入,觀察痰液稀釋情況,鼓勵病人自主咳嗽,咳至套管口時及時清理,如需抽吸應嚴格無菌操作。每1h~2h氣管滴藥1次,方法:將生理鹽水加溫至34℃~36℃,滴藥時,讓藥液沿套管壁緩慢進入氣管,每次2mL~5mL,或根據病人嗆咳程度多次少量滴入。本組6例病人均采用溫化藥液氣管內滴入。這種給藥法可使呼吸道粘膜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獲得所需的溫化與濕化,病人有溫和、濕潤、舒適感。
2.2 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
通過深呼吸有效咳嗽將稀釋的痰液排出體外。方法:病人先進行數次隨意呼吸,吸氣終了屏氣片刻,然后進行咳嗽,這樣可以使分泌物從遠端移向大氣管,隨咳嗽排出。術后患者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時,家屬或護士將雙手分別放在切口兩側,施加一個穩定、持續的阻力,在咳嗽瞬間適當加大兩手壓力以抵消或抵抗咳嗽引起的局部牽拉和疼痛,變無效咳嗽為有效咳嗽。 x
轉貼于 關鍵詞 全麻術;肺部感染;排痰;護理
全麻術后肺部感染病人以開胸手術、老年人最多見,也是老年人手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呼吸系統退行性改變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性增高 [1] ,使肺部感染并持續較長時間。加之麻醉、手術干擾使老年人“心、肺儲備能力”進一步降低,一但發生肺部感染極易引起呼吸功能和心臟功能的衰竭。我們在協助肺部感染患者排痰護理中收到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1年3月~2005年3月全麻下各類手術1080例。發生肺部感染49例,發病率4.5%(49/1080)。發病年齡在60歲~92歲之間的老年人44例,其中男38例,女6例。開胸手術45例(不包括肺、肺葉切除),腹部手術4例,行氣管切開者6例,其中2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2例誘發心力衰竭死亡,其余45例均好轉出院。
2 護理措施
2.1 濕化呼吸道稀釋痰液
術后患者要持續吸氧。由于氧氣的作用,呼吸道粘膜干燥,分泌物干涸結痂。通過濕化可將痰液稀釋,增強粘膜纖毛運動使痰液易于排出。方法:超聲霧化吸入。①吸入時注意根據病人的反應調節霧量大小,對于神志不清、體虛無力咳嗽及嚴重呼吸困難患者要守護在身邊,密切觀察其呼吸及吸入情況,一但痰液稀釋、痰量增多時,要及時協助清除痰液,避免窒息的發生。②氣管切開的病人吸入時要在氣管套管口吸入,觀察痰液稀釋情況,鼓勵病人自主咳嗽,咳至套管口時及時清理,如需抽吸應嚴格無菌操作。每1h~2h氣管滴藥1次,方法:將生理鹽水加溫至34℃~36℃,滴藥時,讓藥液沿套管壁緩慢進入氣管,每次2mL~5mL,或根據病人嗆咳程度多次少量滴入。本組6例病人均采用溫化藥液氣管內滴入。這種給藥法可使呼吸道粘膜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獲得所需的溫化與濕化,病人有溫和、濕潤、舒適感。
2.2 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
通過深呼吸有效咳嗽將稀釋的痰液排出體外。方法:病人先進行數次隨意呼吸,吸氣終了屏氣片刻,然后進行咳嗽,這樣可以使分泌物從遠端移向大氣管,隨咳嗽排出。術后患者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時,家屬或護士將雙手分別放在切口兩側,施加一個穩定、持續的阻力,在咳嗽瞬間適當加大兩手壓力以抵消或抵抗咳嗽引起的局部牽拉和疼痛,變無效咳嗽為有效咳嗽。
2.3 定時翻身、叩擊胸背部
目前認為定時翻身除可預防褥瘡外,同時還具有一定引流作用。全麻術后病人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時均采用半臥位,對本組49例病人均在半臥位的基礎上每1h~2h翻身一次。翻身時宜緩慢進行,同時配合拍背、逐步將患者翻至所需臥位。給氣管切開患者翻身時要將氣管套管固定好,吸凈痰液,使病人頭、頸、軀干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避免套管脫落、痰液阻塞及套管對呼吸道的機械刺激。對于神志不清極度衰竭無力咳嗽的病人,翻身前先吸凈口鼻腔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肺不張、窒息等。叩擊胸背部是以病人不感到疼痛的一種適中的力量,叩擊震動病人的胸背部,間接地使附著在肺泡周圍及支氣管壁的痰液松動脫落。方法:五指并攏,指掌關節屈曲約呈120°角,腕部放松指腹及大小魚際肌著落,利用腕關節用力,由下到上、由邊緣到中央,有節律地、緩慢地叩拍病人的胸背部,同時囑病人深呼吸。叩擊時發出一種深而空的拍擊 音表示手法正確。
2.4 心理護理
49例患者由于肺部感染使病程延長,對呼吸系統癥狀的出現存在恐懼心理,對排痰治療缺乏信心。為此,我們耐心地說服病人及家屬,幫助病人了解疾病的發生變化過程,消除他們恐懼心理,同時讓病人清楚痰液的排除對于肺部感染轉歸的重要性,清楚疾病的控制單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必須結合CPT治療和護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49例患者均能積極配合。
全麻術后肺部感染病人的排痰護理,主要是在護理人員直接參與和指導、病人及家屬的配合下,有針對性的進行的,這對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功能、預防嚴重并發癥、減低手術死亡率確實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全麻 術后 護理 康復 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對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亂,使全麻術后病人在意識恢復階段,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嗆咳、躁動、寒戰、痛苦掙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處于意識喪失階段,為防止各種合并癥或意外的發生,必須有專人守護,直至清醒為止。由此,我們主動地采取了一系例對應措施,在提高全麻手術患者的康復質量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下面就將我們的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全麻手術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術前均無嚴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對手術患者在術后采取一系列護理措施并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內容包括咳嗽、咳痰、氣促、胸悶、惡心、嘔吐、、腹脹、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動(功能)恢復的時間,包括翻身、起床、腸蠕動、進食情況。
1.3 結果
全麻術后對病人采取護理措施幫助病人安全渡過了全麻恢復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縮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顯提高了患者的康復質量。
2 護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頜關節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墜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氣導管,并可通過導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證呼吸道通暢。待病人逐漸清醒,自己用舌將通氣導管推出時,可將導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應平臥頭側向一邊,防止唾液和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一旦發生誤吸,應立即采取頭低位,使聲門裂高于食道入口,嘔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從口角流出,此時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殘余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長時間吸入高濃度的物可導致通氣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時間延長,麻醉性鎮痛藥物的應用與吸入物有協同作用,也可以減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術后物長時間積蓄,影響術后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因此,術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關鍵,為此,我們在術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強保暖工作
由于長時間的手術暴露再加機械通氣的影響,體熱的丟失常較顯著,同時術中大量快速輸血輸液,都可以導致低溫。低溫抑制了全身的循環和代謝功能,使物的排泄時間延長。因此,手術患者回到病房前,我們就應做好保暖準備工作,使室溫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墊,如有條件,可添置電熱毯保持恒溫。
2.2.2 高流量吸氧
術后給予高流量氧氣可加快殘余物從氣道和血液中散發和解離。另外,也可及時糾正術后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給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況、氧飽和度和血氣分析穩定后,逐步減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氣維持。
2.2.3 維持循環功能
術中正壓機械通氣使胸內壓升高,使靜脈回心血量減少;手術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經反射使心率減慢和血壓降低,影響正常的循環功能,這種不良影響常常延續到術后。因此,術后應加強對生命體癥的監測,保持有效的循環功能,適當地加快補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環代謝功能,使殘余盡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彌補術中補液不足、失血、第三間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細胞外液減少等導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積極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對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是很大的,術后由于全身物的殘余作用不同程度地會抑制呼吸中樞而使通氣功能減弱、潮氣量降低和呼吸頻率改變,加之,肌松藥殘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導致通氣不足,患者會感到胸悶不適,同時,長時間的氣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頻繁,因此,術后積極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傷口鎮痛
肺容量降低是術后肺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特別是大手術后,因腹部創傷、手術刺激、術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順應性降低,膈肌運動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脹。有效的腹部傷口鎮痛能恢復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氣功能,目前我院運用的椎管內或靜脈內連續鎮痛泵,鎮痛效果持續、有效,緩解了疼痛反應對呼吸的抑制。
2.3.2 促進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減少肺不張的發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在有效鎮痛的同時,教會病員和家屬正確咳嗽排痰的方法,可應用胸壁扣擊法、腹壁保護法、喉部按壓法、引流法來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由于長時間的麻醉抑制、手術創傷,水、電解質紊亂,術后緊張焦慮、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的紊亂,使胃腸蠕動在術后長時間受到抑制。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電解質的平衡
由于術中失血失液、術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術后電解質的紊亂,如低鉀、低鈉可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影響胃腸動力的恢復。因此,術后要嚴密觀察電解質的變化,根據情況,及時補充。一般嘔吐、腹瀉、腸和膽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鈉,為低容量性低鈉,必須既補充容量,也補充鈉。
2.4.2腸蠕動恢復的鍛煉
一般術后1~3天,腸蠕動逐漸恢復,排氣,腹脹自行消退。如術后數日仍未排氣,聽診無腸鳴音,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在持續胃腸減壓的情況下,可幫助腹部按摩,從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作單向反復按摩,能促進的排氣。鼓勵患者作肢體伸屈活動,協作變換臥位。也可用針灸療法來刺激腸蠕動的恢復。
2.5 加強舒適護理
患者在術后有比較多的不適反應,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悶不適等,因此,我們在術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適護理。早期采取半臥位、適時協助改變多臥位方式、配合多軟枕襯墊身體支撐點、氣墊床的應用,都能避免肌群、韌帶、肌腱的過分牽拉伸長,緩解術后腰酸背痛?;颊唧w力有所恢復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動、端坐、行走可疏通經絡、促進循環。留置胃管期間,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同時給予霧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釋痰液幫助咳出,又可濕潤溫暖咽喉部,減輕疼痛,預防咽喉炎的發生。
2.6 認真觀察血壓、脈搏、呼吸、每15~30分鐘一次。發現異常體征,應區別麻醉劑的影響或手術后出血情況,以便采取緊急措施,排除險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現躁動不安,如拔管、墜床等危險,守護者必須注意安全,可按醫囑給鎮靜止痛劑,必要時采用約束帶,保護病人的安全。
3 結論
通過將綜合護理措施運用于全麻術后恢復護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蘇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復質量,減輕了全麻術后嗆咳、躁動、痛苦掙扎等癥狀。從而幫助病人安全渡過全麻恢復期。
參考文獻
[1] 謝榮主編. 麻醉學,第三版[M],科學出版社,1994,656~657。
[2] 盛卓人主編.實用臨床麻醉學,第三版[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開胸術后極易發生呼吸道并發癥,有報道,全麻開胸術后46.59%患者存在呼吸道定殖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老年患者達24.6%,肺炎的發生率也較其他類手術患病率高[1]。因此,做好術后護理工作是保證全麻開胸手術成敗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們在對全麻開胸手術患者護理中,根據臨床癥狀加強基礎、口腔及心理護理,尤其是重點做好呼吸道護理,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2005年11月~2007年2月共實施全麻開胸手術171例,其男104例,女67例,年齡26~64歲,平均42.7歲, 病種包括肺癌67例,食管癌31例,縱隔腫瘤18例,心臟病47例,其他8例,平均住院52.7天,經精心護理,共發生并發癥8例,其中肺部感染7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23%。
2 護理措施
2.1 基礎護理:室溫保持在18~20℃,濕度60%~70%,氣道濕度在70%~80%;保持病室安靜,盡量降低各種監護儀器的聲音;定時開窗通風,每日紫外線照射2次,空氣消毒1次;限制人員流動,防止交叉感染。
2.2 加強觀察:注意呼吸的頻率、節律、深淺度的變化。使用呼吸機時,嚴密觀察機械的運轉和患者的全身情況。準確記錄呼吸機各參數與氣管插管深度,尤其注意患者自主呼吸是否與呼吸機同步,定期監測血壓,分析掌握通氣效果,如有呼吸表淺、屏氣不規則或呈抽泣樣呼吸時,立即報告醫生。
2.3 呼吸護理
2.3.1 指導呼吸:對未清醒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給予中等流量的氧氣吸入;清醒后,血壓、脈搏、呼吸平穩時改半臥位吸氧。在用氧過程中,護士要經常檢查氧氣裝置是否漏氣,吸氧管有無堵塞,鼻飼前應將氣管的氣囊充氣,氣囊放氣前及換套管前吸凈氣囊周圍分泌物,以免含菌的滲出液漏入下呼吸道,吸氧鼻塞比鼻孔直徑小時要注意固定鼻塞,必要時面罩給氧,以保證供氧;要注意防止患者誤吸,對氣管切開患者,可附加1根吸痰管,改進氣管套管。
2.3.2 管道護理:定時檢查患者氣管插管的深度,防止管道脫落或插入過深,保持氣管插管固定通暢,要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對行胸腔閉式引流者,要在引流管切口處用酒精紗布濕敷,保持胸腔引流管的正確位置,觀察水柱的波動以及引流液顏色量,保持其通暢,準確記錄引流量。如出現氣促、呼吸困難等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再次置管引流。
2.3.3 及時吸痰:拔除氣管插管后,鼓勵患者自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及時清出痰液,對患者自行咳嗽、咳痰困難者,可給予叩背,刺激肺深部的痰液向上部移動,利于痰液咳出,必要時,用蒸餾水加糜蛋白酶等藥物稀釋痰液,對仍有大量痰液潴留的患者,需行鼻導管或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吸痰時應由2人合作,選與患者氣管插管相適應型號的一次性吸痰管,由淺而深,切忌一插到底和上下多次重復提插,如患者的痰液積聚在肺的深部,用一次性吸痰管長度達不到其治療部位的,可用加長型吸痰管,使用前用石蠟油管壁,減少管壁與管壁之間的摩擦,防止肺部感染每次吸痰前后各給予純氧吸入2分鐘,吸痰時間不能多于15秒/次;吸痰過程中,要使氧飽和度大于95%,要隨時觀察痰的顏色,性質和量。當發現患者不能耐受時,應立即停止吸痰,輔以加壓呼吸。整個操作都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
2.3.4 濕化呼吸道:術后常規行呼吸道霧化,一般4小時霧化1次,以濕潤呼吸道黏膜;對氣管切開的患者,可用1.25%NaHCO2進行氣管沖洗,其用量根據痰的粘稠度而定,用5~10 ml注射器沿管壁注入。使氣道局部形成弱堿環境,使痰痂軟化,痰變稀薄,能自行輕易咳出或在較淺的位置吸出。
2.4 口腔護理:根據pH值選用口腔清洗液,pH值高,選用2%~3%硼酸液擦洗;pH值低,采用2%碳酸氫鈉擦洗;pH值中性,用1%~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擦洗。對機械通氣患者每天至少給予1次口腔護理,以減少細菌數;對較長時間機械通氣者,應對口腔內分泌物進行常規細菌培養(每周1次)。根據培養結果,適當選擇口腔局部用藥。不主張隨意用抗生素涂口腔,以避免耐藥菌株形成。
2.5 術后有效止痛:疼痛會導致呼吸明顯變淺變快,易產生呼吸功能不全及低氧血癥[2]。要重視患者的疼痛及不適主訴,及時應用止痛藥物使患者安靜,降低氧消耗量,但應盡量減少麻醉性止痛藥物的應用,尤其應注意麻醉后殘余藥物的作用與術后首劑量鎮痛藥的作用相加或協同現象的發生?;颊呖人?、咳痰時,可適當給予輔助按壓手術切口,以減輕咳嗽時對手術切口的張力和震動引起的疼痛,
2.6 心理護理:切口疼痛以及的改變,易使患者出現情緒的改變,如:恐懼、焦慮、易怒、失眠、悲觀厭世的感覺,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安慰,與其溝通,恰如其分地解釋患者提出的疑問,使其增強對我們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注意用體語來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對氣管切開、發音困難的患者,應主動告知患者召喚護士的方法,如呼喚鈴的使用,增加安全感。
3 護理體會
3.1 術前宣教是患者術后順利恢復的前提:開胸患者術后護理工作應從術前宣教做起。對氣管切開、發音困難的患者:(1)在術前講解手術的重要性、術后咳嗽與排痰、胸部體療和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意義,消除恐懼、憂郁、煩躁等心理問題,獲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信任;(2)勸告吸煙者術前2周戒煙,指導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飲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酒。(3)術前進行呼吸練習、咳嗽訓練等指導。
3.2 呼吸道護理是術后監護的重點:由于手術和麻醉插管的刺激,分泌物易滯留于氣管和支氣管內,必須及時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提高患者的呼吸效能,改善心肺功能儲備[3],因此,在護理中要指導患者正確有效的咳嗽、排痰,早霧化、早助咳、按需吸痰、保護切口,避免疲勞和疼痛,從各方面注意促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從而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3.3 加強術后監測是手術成功的保障:(1)監測血氧飽和度(SpO2):避免氧療的盲目性,真正做到了合理有效給氧;(2)監測心率、血壓:吸痰過程中尤應注意SpO2、HR、Bp及心律的變化,若患者出現心動過緩、期前收縮、Bp下降甚至意識變化,即停止操作,予吸氧和呼吸機輔助通氣。(3)呼吸道定殖菌監測:術后肺炎發生的最直接原因是術后呼吸道定植菌所致,而且胃管、氣管插管、吸氧、霧化吸人等,使細菌有了便捷的通道侵入,使呼吸道定殖菌發生概率增大[4]。因此,要通過呼吸道定植菌監測來發現及有無呼吸道感染征象。
3.4 心理支持可幫助患者提高咳嗽、排痰的自覺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術后患者體質虛弱、懼怕傷口疼痛、引流管牽拉等種種因素影響,不敢用力咳嗽或盡量不咳嗽、情緒不穩定。護理人員應加強心理疏導,耐心勸解,給予鼓勵,幫助其克服恐懼、煩躁心理,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戰勝疾病。
參考文獻:
[1] 尤秀麗,席淑華,馬曉穎.高齡患者開胸手術58例護理體會[J].護理雜志,2002,19(1):69.
[2] 刁秀珍. 全麻開胸手術患者的呼吸道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2):260.
[3] 周玉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因及護理進展[J].天津護理,2003,8(11):219.
方法:本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術患者,均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措施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加強呼吸道管理、行為約束、預防各種并發癥、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僅給于常規的護理,不主動加以任何約束。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靜脈輸液外滲及導管脫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通過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全麻蘇醒期躁動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176-02
近年來,全身麻醉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手術中。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到來,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也日漸增多。全身麻醉可以引起機體發生各種生理變化,尤其是老年病人各個重要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對手術的耐受力差,有部分患者在蘇醒后會表現為躁動、意識模糊及輕重不等的不自主運動。因此,做好全麻術后蘇醒期的護理工作,對老年患者的預后尤為重要[1]?,F將我院130例老年病人全麻術后蘇醒期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術患者,均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9歲。ASAⅠ~Ⅲ級,體重45~85kg。手術類型:腹部手術95例,頸部手術8例,開胸手術6例,乳腺手術5例,四肢手術16例。所有手術均為全麻,術前患者均神志清楚,均無精神病史,均無手術禁忌證。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類型、ASA分級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措施具體包括:①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②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通暢。③保持循環系統穩定。④檢查輸液管道是否通暢,預防各種并發癥。⑤積極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平復情緒,叮囑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避免因蘇醒期躁動而發生意外。對照組患者僅給于常規的護理,不主動加以任何約束。兩組患者待完全清醒后離開麻醉室,由護理人員安全送回病房。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3統計學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對率進行比較。P
3討論
3.1全麻術后出現蘇醒期躁動的原因。在全身麻醉下,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到限制,進而出現意識模糊、肌肉松軟、神經反射遲鈍等臨床表現[2]。在全麻手術結束后,老年全麻患者會在意識恢復階段出現蘇醒期躁動,常常出現輕重不一的煩躁、缺氧等癥狀,這與手術后麻醉作用消失,手術切口疼痛有密切的關系。有研究認為有46.3%的患者會在蘇醒期出現躁動[3]。年齡超過80歲的老年人在麻醉后容易發生低血壓,這與老年患者血管功能老化,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有明顯的關系,這也是導致老年患者更容易發生蘇醒期躁動的一個原因[4]。另外,導尿管及氣管插管的刺激和不適感、氣道梗阻導致的缺氧、安氟醚等物的殘留、術后尿潴留,都是導致躁動發生的個重要因素。一般認為,蘇醒期躁動是導致老年病人術后發生靜脈輸液外滲、墜床、導管脫落等并發癥的主要原因。
3.2護理措施探討。為了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在這段時期內應加強干預措施。為了提高患者對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的耐受性,護理人員在術前就通過耐心的健康教育,講述手術方法、手術操作過程,告知觀察組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讓患者對術后的導管刺激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手術切口引起的疼痛是最常見的引起躁動的原因,對手術切口引起或無法耐受的蘇醒期躁動,護理人員應根據情況給于止痛藥物充分鎮痛。蘇醒期的時間較長,巡回護士應保持警惕,不要松懈,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時發現任何不良反應并匯報給醫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靜脈輸液外滲及導管脫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考慮與墜床發生人數較低,樣本量較小有關。
綜上所述,全麻術后出現蘇醒期躁動的原因眾多,通過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錢惠芬.全麻蘇醒期老年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2).205
[2]吳秀領,田珈寧.全麻術后蘇醒期病人護理問題分析與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3,24(2):189
[3]周健伶.全麻手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的護理方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1):290
【關鍵詞】胃癌手術 麻醉后 插胃管 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163-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擇期手術的胃癌病人72例,且術前無嚴重肺部疾患和心血管病史,無感覺障礙和精神癥狀。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53.5歲。男39例,女33例。分為觀察組36例,對照組36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病變范圍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弘揚路50號生產的16號硅膠胃管。
1.2.2 術前1d巡回護士均向病人做好插胃管的宣教工作。
1.2.3 觀察組病人在進入手術室后,常規準備胃管。護士在麻醉醫師麻醉成功(氣管插管)后測量所需胃管長度,由一側鼻孔緩慢置入胃管,抵達咽喉部時,以左手拇指、食指沿其喉結兩側觸及頸動脈搏動時,將喉結向上提,右手將胃管緩慢置入,達預定長度,驗證在胃內后固定。對照組在清醒狀態下病房內按常規方法插胃管。
1.2.4 觀察項目。(1)分別在插胃管前后用MV―6監護儀測量心率、血壓并記錄;(2)觀察插管過程中病人有無惡心、嘔吐、流淚、嗆咳等反應;(3)觀察一次插管成功例數和人均插管時間;(4)術后隨訪詢問病人對插管的感受和有無食管刺激癥狀。
1.2.5 評價標準。(1)插管順利,中途無往返操作為一次插管成功;任何原因導致插管困難,胃管盤在口中,胃管部分或全部拔出重插為失敗。(2)插管感受。病人訴插管痛苦,難以忍受為痛苦;病人可以接受或訴無不適為較舒適。(3)食管刺激癥狀。病人訴咽喉食管等部位刺激性疼痛為有食管刺激癥狀;反之則無食管刺激癥狀。
1.2.6 統計學處理。2組病人心率、血壓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要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2組病人插管前后血壓、心率、不良反應、成功率比較見表1
從表可見,插胃管前2組病人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插胃管后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的測量值與插管前差異無顯著性(P>0.05),而對照組的測量值與插管前差異有顯著性(P
觀察組一次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照組有4例病人在插管過程中因惡心嘔吐嚴重,胃管3次從口中嘔出,還有2例插管后因惡心嘔吐特別嚴重而自行拔除胃管,這6例經采用麻醉后插管一次成功。
3 討論
3.1 清醒狀態下插胃管易引起惡心嘔吐,由于人的大腦意識對吞入的非食物有排異心理,又由于咽內粘膜神經分布豐富的特點,對異物極為敏感。有一定硬度的胃管從鼻孔經咽部、食管進入胃內,極易引起惡心、嘔吐、嗆咳、流淚,使胃管難以順利通過咽喉部,造成胃管盤曲在口腔或咽喉部,或將胃管嘔出,甚至誤入氣管。目前臨床上有采用給情緒緊張的病人在插胃管前注射適當鎮靜劑的方法[1],通過采用,痛苦癥狀減輕并不理想。
3.2 病人易緊張,不能配合
手術和手術前準備本身都是應激原,可引起病人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可用心理和生理指標如血壓和心率等方法測量[1]。胃管的置入過程對鼻咽、食管、是個很強的刺激過程,不僅對病人的生理造成不良影響,如惡心嘔吐,還會對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如緊張、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群緊張等反應,使胃管被推至口腔致插管失敗,甚至幾經失敗,更加重以上癥狀,致使病人恐懼插管,不能很好配合;更有甚者,可致喉肌痙攣,胃管難以插入。病人對應激反應會隨著手術時間的逼近而逐浙加重,手術即將實施前的1~2h病人正處于高應激水平,此時插胃管使病人對胃管的刺激更加敏感,故不能很好配合插管,而且插管后1~2h病人一直處于焦慮、恐懼狀態,可增加機體的消耗,不利于手術。
3.3 麻醉后插胃管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病人在全麻下處于安靜狀態,對各種刺激反應遲鈍,且氣管內已插入導管,不必擔心將胃管插入氣管或咽喉部刺激所致的反射;應用了肌肉松弛劑,病人全身肌肉松弛,提起喉結時可使咽腔、喉部、食管入口張開,利于胃食置入,雖然能引起輕度呼吸抑制,因有麻醉醫生的配合,有麻醉機、監護儀等,使整個操作過程具有相當的安全性。術后隨訪病人均反映插胃管時無不適感。這說明在全麻后插胃管是可行的。從表可見,觀察組對心率、血壓的影響小,可明顯減輕插管引起的惡心嘔吐等反應;且一次插管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3.4 應以病人為中心選擇插胃管時機
“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的痛苦,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舒適度”是整體護理的中心目標。這就要求護理工作者要深刻體會到病人的感受和具有“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清醒狀態下插胃管,會使本來對手術緊張的人更加緊張和恐懼,導致心率、血壓升高,特別是對年老、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可能會增加其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給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而麻醉后插管可減少上述不良刺激及相關的應激反應。插胃管是臨床用的基礎護理操作,對于胃癌手術病人非常重要,如何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減輕對病人的不良刺激,提高病人的舒適度,還需不斷地探索。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對于胃癌手術的病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的病人,應選擇在麻醉誘導后插胃管,且選用硬度好的硅膠胃管。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全麻術后病人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
[中圖分類號] R197.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13-02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Methods 15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77 cases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standards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s controls,73 cases receive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standards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fter tracheal vessel exelcymosis.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standards not only reduc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osts,enhance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t quality of nursing care,but also shorten retention time of tracheal vessel.VAP incidence was lower in trial group than control.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can not only make a improv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trachea cannula and prevent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but also promote nurses'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and planning of nursing.
[Key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Patient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科學高效的護理模式,可以將護理工作標準化,使臨床治療及護理有序進行、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漏項、提高管理質量,為病人提供高效的服務[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機械通氣患者最主要的醫院獲得性感染[2],會延長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重癥監護病房住院日及總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3-4]。應用臨床護理路徑于全麻術后氣管插管病人的護理中,對病人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全面護理,來預防VAP發生,國內外未見相關報道。筆者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全麻術后采取機械通氣的病人中,來研究其對VAP預防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需氣管插管全麻手術病人150例,男性89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54歲;女性61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58歲。其中接受肝移植手術3例,食管癌根治術26例,胃癌根治術34例,直腸癌Miles術25例,結腸癌根治術31例,全肺切除手術11例,膀胱癌根治術20例。
1.2 方法 將150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73人,對照組77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全麻術后病人入復蘇室后給予心電監護和氣管插管處接呼吸機或鼻導管供氧,遵醫囑執行護理。試驗組采用以下護理方法護理。
1.2.1 心理干預 手術前一天行術前訪視,詳細閱讀病人病歷了解病人一般資料、病情、術式和呼吸系統情況并作記錄,再與病人交談,在交談過程中了解病人對氣管導管的留置所存在的心理疑慮和擔心,護士進行針對性疏導及解釋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使病人安心地配合術后的管道護理。
1.2.2 行為干預 根據病情和呼吸情況制定術后氣管導管護理計劃,根據計劃設計工作流程,護士按工作流程實施護理,每項護理操作完畢后均有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尋找繼續執行或調整計劃。遵循個體化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實施過程中對病人各種危險因素進行評定,實行臨床醫學監測,監測病人的神志、心率、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及心電圖的變化。使病人得到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全面系統的護理達到預防VAP發生的目標。整個護理過程包括:
1.2.2.1 拔管前 ①病人入ICU接上呼吸機后護士每隔15-30分鐘聽診雙側肺部呼吸音情況,掌握每次呼吸音并做記錄。聽診呼吸音時聽到痰鳴音,應給予吸痰,吸痰時間少于15秒,間隔時間大于30分鐘;②每隔15-30分鐘觀察病人神志情況,大聲呼喚病人觀察病人反應并做好每次記錄;③入ICU后第20分鐘,60分鐘,停機前30分鐘,停機后30分鐘分別做血氣分析,觀察每次檢驗結果并作記錄及與上次結果做比較。抽血氣分析前半小時不予吸痰,以免影響血氣分析結果;④每30分鐘記錄病人心律、脈搏、呼吸、血壓及心電圖,如有變化做好記錄并分析原因及解決問題;⑤評估口腔粘膜情況,選擇相應的口腔護理溶液,每日行5次口腔護理。
1.2.2.2 拔管時機 ①病人意識清楚,大聲呼喚能立即睜眼,四肢有力,躁動;②反射活躍,患者出現吞咽反射,吸痰有有嗆咳及吐管;③呼吸通暢。肺部呼吸音清楚;④心率小于105次/分,收縮壓大于10.7KPa,血氧飽和度大于95%,氧分壓大于9.3KPa,心律正常。符合以上指針即可拔氣管導管。
1.2.2.3 拔管后 ①面罩低流量供氧,做記錄觀察時間不少于1小時;②囑病人用力咳嗽,協助排痰,促進肺功能恢復;③每半小時記錄生命體征。
1.2.2.4 獲取觀察指標 ①時給病人做痰培養和口腔培養并記錄結果;②病人拔管后咳嗽,咳痰的情況,通過胸片了解肺部情況。
1.3 評價指標 ①平均住院日;②平均住院費用;③機械通氣時間;④拔管后痰培養陽性率;拔管后胸片結果提示肺部感染率;⑤術后自理能力恢復情況;⑥對護理質量滿意度和健康教育達標率。兩項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表對患者進行調查;對每位出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知識書面測試,得分≥80分為達標;對每位出院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得分>90分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費用及機械通氣時間為計量資料,記為x±S。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定性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兩組間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病人均順利完成手術。在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方面,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的病人均少于常規護理模式的病人。機械通氣時間,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
表1兩組臨床效果對比
表2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注:*P
3 討論 呼吸機輔助呼吸階段因氣道開放,術后自生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防御機能受損,細菌易進入呼吸道;同時清除細菌能力減低,氣管插管及氣囊,對呼吸道黏膜壓迫,使其完整性被破壞,屏障作用下降,口咽部,胃腸寄生菌通過胃肺途徑移位繁殖,造成VAP(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而且機械通氣時間越長,氣管導管留置時間越長,VAP發生的危險性越高。VAP是術后并發癥里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2]。VAP預防措施可分為藥物性和非藥物性,其中合理的護理干預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但目前國內外尚無針對術后氣管導管的護理制定出系統的方案,而且對何時拔氣管導管也沒有明確的指針,常規護理方式缺乏主動性和計劃性,往往出現拔管太早或太遲,都促進了VAP的發生。因此,行之有效的術后氣管導管護理是目前急需做到的。
本實驗首次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全麻術后氣管插管病人,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試驗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氣管導管護理。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方面,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組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更為明顯的是,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顯著減少,拔除氣管導管后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降低,使得機械通氣相關肺炎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在臨床護理效果方面,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提高護士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減少醫患糾紛,提高了護理質量滿意度[5]。另外,與常規護理方式對比,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科學高效的護理模式,可以將護理工作標準化,為病人提供高效的服務。對病人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全面護理,在病人手術前一天就根據病人對此項護理心理存在的疑慮和不解進行心理干預和行為干預,遵循個體化循序漸進的原則,使患者及家屬能獲得手術、治療及術后機械通氣相關護理方面的信息,滿足其心理需求,促使患者主動參與術后恢復過程中,使病人的術后自理能力恢復率明顯提高。綜上一切措施都有助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及治療。
臨床護理路徑是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的體現,它充分反應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增加了有效的醫患溝通與交流,是臨床護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雪麗霜,楊曉婭,王乃平.日本對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的研究[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2):547-549.
[2] Vincent J L,Bihari DJ,Suter P M,et al.The preva 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Europe Resultsof the European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EPIC)Study[J].EPIC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JAMA,1995,274:639-644.
[3] Hey land DK,Cook DJ,Griffith L,et al.The attri butabl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The Canadian Critical Trials Group[J].Am J Respir Crit CareM ed,1999,159:1249-1256.
【關鍵詞】全麻手術;窒息;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020―02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進步,麻醉技術的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靜吸復合麻醉因其具有較高的可控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使得全身麻醉的應用比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然而靜吸復合麻醉并非絕對安全,可能會引發各種并發癥,其中引發患者窒息的病例時有發生[1]。因此,全麻手術病人術后防止窒息的護理干預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術護理的關鍵環節。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對全麻手術患者實施術后防止窒息護理干預59例,做到了痰液的及時有效排出,有效的防止發生窒息,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實施全麻手術59例,所有患者均行防止窒息護理干預,包括男39例,女20例,年齡(45.59±9.49)歲;59例中,4例行頸部手術,47例行腹部手術, 2例行顱腦手術,6例行胸部手術。
1.2術后防止窒息的護理干預方法
1.2.1心理護理 全麻手術患者在術前通常會出現情緒波動較大及精神過度緊張等情況,焦慮及恐懼等不良情緒不但為患者增加了心理壓力,而且還會對手術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容易導致并發癥的發生[2]。所以,在術前的護理和干預中,患者的心理護理顯得非常重要,護士要耐心開導患者及其家屬,要對患者的緊張情緒表示理解,可向患者介紹手術治療的有關知識、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及術后效果,使患者對術后窒息的防范措施、護理方法及觀察要點有所了解,可充分發揮“同病相連”優勢,讓同類患者相互溝通,相互介紹術后護理配合要點,從而消除患者顧慮,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及術后護理。
1.2.2食管、氣管推移訓練 對于頸部手術患者,手術時為顯露椎體要推移食管及氣管至頸前路,氣管向非抹側的長時間拉引會對患者產生較大刺激,特別是頸部較短且粗的患者,常會導致患者咳嗽、呼吸困難、反復吞咽,從而對手術過程帶來較大影響,術后患者呼吸困難、痰多、咽痛等因素均易引發窒息[3]。為降低手術風險,臨床上常采用食管、氣管推移訓練,而這種訓練方式常會因強烈刺激氣管而引發干咳等不良反應,過度的訓練甚至會導致咽喉疼痛、水腫等癥,再加上手術中的麻醉插管及拉引刺激可引發喉頭及氣管水腫,使得氣管分泌物增加,不及時排出痰液極易引發窒息。所以,要向患者介紹食管、氣管推移訓練要點,強調其必要性?;颊哂柧殨r,取仰臥位,用枕頭將肩部墊高,頭向后仰,患者用四指將食管及氣管持續推向非手術側,形如訓練時用力要適中,循序漸進,逐步將食管及氣管推過中線。訓練過程中若出現局部疼痛、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可休息15min,然后繼續訓練,直到患者能夠完全適應。食管、氣管推移訓練要在術前的3~5d進行,第1天,每次訓練持續15~20min,3次/d,間隔2~3h,此后每天增至20~30min,4次/d,同時確?;颊咝g前能夠完全適應。
1.2.3呼吸功能訓練 該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肺活量,從而利于痰液排出,防止發生術后窒息。訓練方法[4]:①深呼吸訓練法 雙肩放松用鼻深吸空氣,屏氣2s后用口將氣體緩慢呼出;②吹氣球訓練法 可采用各種形式(如組織同類患者進行比賽)鼓勵患者吹氣球,一口氣將氣球吹到足夠大,每吹一個氣球間隔5~10s,持續10~15min,3次/d;③咳嗽訓練法 深吸一口氣,先用較小的力進行咳嗽,當痰液排至咽部(實為支氣管口)后再用較大力咳嗽,將其咳出并排出體外。
1.2.4呼吸道的評估和護理 由于手術中氣管受到較長時間牽拉,而全麻手術對于喉嚨插管造成水腫,影響通氣,手術還會對患者的脊髓造成一定刺激,可能會引發脊髓水腫,導致呼吸肌麻痹構成呼吸困難[5]。一般術后的一到兩天是水腫形成期,術后的四到五天是水腫高峰期,因此,對患者要加強觀察,特別注意呼吸節奏、頻率、深淺度以及是否有缺氧現象,觀察是否出現胸悶、憋氣、唇紫、鼻翼煽動等,尤其要注意夜間觀察,一旦出現呼吸驟停要立刻采取搶救。護士要對患者護理工作重點放在術后保持呼吸道通暢方面,但凡出現異?,F象,要立刻匯報主治醫師,并采取急救措施,給予吸氧處理。時刻監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數據,并及時調節給氧量,和吸氧時間。對于頸前路手術患者,可采用常規霧化治療三天,2~3次/天,從而消除呼吸道水腫,利于患者排痰,如有需要可采取吸痰措施。
1.2.5切口、引流管護理 密切觀察切口局部滲血、滲液情況及局部腫脹情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勿污染。切口常規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引流管扭曲、松動、受壓、漏氣及脫出[6]。引流袋須低于切口平面,及時傾倒引流液,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和量,并記錄。如24 h出血超過500 mL,應檢查是否有活動性出血,以防切口內積血致局部腫脹、壓力增高壓迫氣管而引起窒息。
1.2.6飲食護理 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過程中,會因牽引刺激咽喉、氣管等導致咽喉水腫,進而影響進食,甚至會出現進食過程中誤吸現象發生。通常手術后的六小時內禁止進食。待患者清醒后,可少量食用冷流質食品。將患者頭部墊高,微斜進食。若有不適,可一兩天后改為半流質食物,一周后可食用普通食物?;颊哌M食時要掌握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類食物,少食用甜食及辛辣刺激食品。
2結果
本組患者59例,在其圍手術期均給予有效的防止窒息護理干預,所有患者無一列發生窒息,提高了治療效果,為患者的術后恢復提供了有效保障。
3討論
在全身麻醉手術過程中,引發術后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的主要原因有:氣管拉引、頸椎前路手術及全麻插管均對患者產生較大刺激,導致喉頭水腫;患者術后無力,呼吸肌還處于麻痹狀態,造成呼吸道內分泌物增多并對患者呼吸產生影響;術后患者傷口出血后,因引流不暢,以及進食不當、氣管受血腫壓迫造成嗆咳窒息,此外,在術后晚期,因肺部感染或不張也會引發呼吸困難和窒息,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
綜上所述,全麻手術病人術后防止窒息的護理干預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術護理的關鍵環節,應當得到調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劉艷,苑海燕,楊依. 小兒全麻術前術后護理[J]. 吉林醫學. 2006(02):197-198
[2] 萬淑琴,王淑芳. 手術前后綜合護理干預預防全麻術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觀察[J]. 江西醫藥. 2006(01):264-265
[3] 邱紅梅. 全麻腹部手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J]. 現代醫藥衛生. 2006(07):69-70
[4] 周曉菲,田愛麗. 64例老年患者全麻術后呼吸道的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06(10):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