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6:16
序論:在您撰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古浪縣經濟金融發展概況
1.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為古絲綢之路要沖,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轄10鄉9鎮251個行政村,總人口39.8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5.58萬人,屬國扶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四五四”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多方招商引資搭建發展平臺,宏觀經濟呈現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生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了以“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為主導的農業支柱產業,以水泥、電石、衛生紙、石灰氮、雙氫胺、面粉加工為主導的工業支柱產業。至2014年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76億元,增長8.2%;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5.3%;實現工業增加值9.37億元,增長14.2%;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4.18億元,增長8.2%;實現大口徑財政性收入3.16億元,增長18.2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58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589元,分別增長14.4%和9.3%??h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逐步增強。
2.銀行業服務縣域經濟作用明顯。古浪縣現有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郵儲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5類銀行機構,其中農業發展銀行網點1個,工商銀行網點1個,建設銀行網點1個,農業銀行網點4個,郵儲銀行網點8個,甘肅銀行網點1個,農村信用社網點22個,銀行網點遍布全縣各鄉鎮。可見,從銀行機構種類和網點數量上看,該縣屬于銀行組織體系較為健全的縣域,業務基本覆蓋全縣各鄉鎮和行政村。近年來,按照“政府主導、金融參與、企業配合、多方聯動、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古浪縣各銀行機構積極配合政府安排,在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積極探索。截止2014年12月末,全縣銀行機構存款總額達71.32億元,同比增長24.91%,貸款總額達到47.34億元,增長30.70%。全縣金融機構中,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占主導地位,各項存、貸款分別占全縣金融機構的80.05%和83.62%。
二、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1.經濟環境滯后,銀行支持的動力不足。一是農業方面:古浪縣農業是一個脆弱產業,境內水資源嚴重缺乏,多沙漠和山地,山區人口占全縣1/3,川區人口通過推進“下山入川”工程逐年增加。農業灌溉主要依靠黃河提灌工程,農業成本高于其他同類地區。加之農田開發期短,土地貧瘠產出較低,轄區80%的農戶還停留在傳統的種養業等弱勢產業上,規?;a經營方式占比較低。全縣農戶貧困面大,有近20萬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二是工業方面:縣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地方屬地優勢企業很少,粗加工、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經營模式仍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模式。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18家,工業產值27.45億元,主要經營水泥、電石、石灰氮、雙氫胺等生產項目。規模以下企業1117家,年產值12.79億元,平均114萬元,主要生產麥芽、衛生紙、面粉加工、釀造等輕工項目。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全市的10.72%,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規模偏小、結構雷同、投入不足,經濟基礎薄弱,抵抗風險能力較弱,總體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的深度貧困縣。因此,對于以商業化經營,利潤為目標的現行銀行體制,縣域經濟實體對銀行信貸的吸引力不強。
2.銀行業受體制機制制約,有效信貸投入不足。2012-2014年,古浪縣金融機構存貸比例分別為37.61%、55.94%和66.37%,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農業銀行貸款份額雖大,但絕大部分投向了縣域外的公路建設等項目,信貸業務對小企業覆蓋率過低。近年來農村信用社隨著實力的壯大,信貸投放能力增強,縣域經濟支持力度加大。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受其結算手段、信用工具及其市場定位的制約,信貸投向仍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結構單一,經營管理水平很難適應縣域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資金需求,“一社支三農”不堪重負。作為支持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的主力軍,古浪縣農村信用聯社幾乎包攬了全部農戶的建檔評級工作,以占全縣銀行機構42.64%的存款額,提供了全縣47.50%的貸款,但存貸比例僅為66.37%,存差仍達23億元。銀行業系統內資金的“效率”配置,致使縣域機構的資金“外流”現象十分突出。
3.融資中介服務及相關配套體系發展滯后??h域經濟主要以中小企業和“三農”為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經濟基礎薄弱,貸款風險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風險補償機制,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容易將之排除在門外。如同大部分欠發達縣域,該縣尚未建立完善的評估、中介體系,相對縣域經濟發展融資需求,融資中介發展明顯滯后。一是擔保公司規模偏小,擔保能力不足,銀行與擔保公司開展合作不積極。二是缺乏土地、林權等相關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等中介機構。三是抵押貸款評估存在登記環節多,收費高等問題,增加貸款成本,而且手續煩瑣,效率不高。調查中發現,抵押擔保不足成為制約信貸投入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銀行認為貸款未獲審批的原因是抵押不足,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抵押擔保作為未獲貸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1.挖掘存量潛力,統籌發揮各類銀行機構的作用。銀行業金融機構仍是縣域金融體系的主力,要厘清銀行機構職責,按照業務側重,挖掘潛力,做強基礎,劃定區域,發揮銀行業合力作用。繼續鞏固農信社的支農主力地位;鼓勵大型銀行充分發揮資金實力和管控能力強的優勢,重點支持涉農龍頭企業、縣域重點項目等的發展;引導郵儲銀行積極促進資金回流縣域,并在與農信社的競爭上有所作為;充分發揮農發行政策性業務具有的量大、成本低等優勢,抓住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帶來的機遇,加大支持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
2.不斷創新,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產品。各銀行機構要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積極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村個體工商戶為重點,在農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資、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方面加強創新。積極拓展中間業務,推出一批適合小微企業特點和適應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創新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結算、匯兌、代收代付、融資輔導等金融服務,以及市場動態、行業發展、政策法規、利率、匯率等多種信息咨詢服務。
3.大力推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夯實普惠金融服務的基礎。偏遠農村地區,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機構設立網點、布放自助機具投入多、產出少,發揮作用也不明顯。一些偏遠地區除極少數居民形成規模很小的村落外,大多居住分散,戶與戶相隔數里、甚至上十里的非常普遍。無論是設立物理網點還是布防自助機具都不現實,促進偏遠地區農戶城鎮化、村鎮化才是解決普惠金融發展的根本思路?;诖?,建議當地政府要緊緊抓住“下山入川”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契機,加大偏遠山區農民移民搬遷,建立移民新村和移民搬遷點,改善居住條件,促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只有這樣,銀行機構才能適時配置金融服務設施,有效解決普惠金融不足的矛盾。
一、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亟待解決五大問題
(一)整體發展思路和路徑有待厘清,發展模式有待轉型
國內縣域經濟發達的浙江、蘇南和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三種發展模式。浙江模式是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蘇南模式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珠三角則是主要依靠承接國外和香港產業轉移的外向型發展模式。三種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本質上看,前兩種模式走的是自主發展之路,有扎實的產業基礎和核心競爭力,后一種模式則是依附性發展,容易遭受外部經濟沖擊,需要加快轉型。
淮安等欠發達地區目前以承接東部或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為主要發展思路,走的是珠三角早期的依附性發展路徑,雖然縣域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很多縣主要承接的是發達地區轉移過來的化工、機械等用地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甚至是一些產能過剩產業,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而且所承接產業的規模和體量很有限,無法形成自身清晰的發展定位和產業導向,工業化缺乏推手,需要加快轉型。
(二)支撐性平臺建設滯后,重園區建設輕專業市場體系建設
平臺載體建設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各地都比較注重平臺建設。但淮安等一些欠發達地區各區縣在各種平臺載體中并未明確哪些是要著力打造的支撐性平臺,哪些屬保障性平臺。事實上,從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看,園區和專業市場體系是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撐性平臺,其他平臺都屬保障性平臺,要圍繞和服務于這兩大平臺建設。
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它不僅是產品的生產基地和供給基地,還是產業集群、經濟聚集的重要載體。專業市場及營銷網絡是原材料和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之間的橋梁。但從目前淮安等欠發達地區縣域發展情況看,各區縣重園區建設輕專業市場體系建設。園區只是工業園區,功能單一,沒有原材料、半成品、專業設備和成品專業市場做支撐,無法形成高度產業集群和發達的塊狀經濟。
(三)區縣園區產業定位不明確,區域間相互惡性競爭
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特色化發展非常明顯,有的以紡織業為特色,有的以珍珠業、襪業為特色,有的以小商品產業著稱。這種特色化發展避免了各地惡性競爭,獲得規模經濟效應且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淮安等欠發達地區各區縣園區只能依據資源和招商引資情況確定化工、機械及零部件為主導產業,產業布局、發展定位同質化,產業鏈短而不全,“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塊狀經濟格局還沒有形成,導致招商變搶商,手段大多是提供競相降低的廉價土地資源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園區帶動成效不明顯。
(四)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識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應平臺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使民間的張力得以釋放是蘇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淮安等欠發達地區也很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出臺了各種關于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措施,但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缺少平臺。更具體地說,園區是中大型企業創業平臺,專業市場才是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創業平臺。只有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市場體系解決了中小民營企業創業的平臺問題,欠發達地區的縣域民營經濟才能大發展。
(五)地市和區縣的職能、體制機制亟需厘清和明確
從實際情況看,淮安等欠發達地區地市與區縣之間人事、財政等體制機制矛盾已成為縣域開發區建設瓶頸,項目審批、土地、規劃等管轄權限的制約,影響項目建設進度。可用財力緊張,融資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加之土地指標較少,項目等地、等配套現象突出。地市級政府繼續簡政放權,保障區縣園區用地需求是縣域園區建設的保障。
二、應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一)承接發達地區縣域發展模式轉移,確定民營化發展思路和方向,實現以商帶工
利用民營化和市場化推進工業化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和蘇南發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發達地區不僅要承接其產業轉移,還要承接其發展模式的轉移,要實施專業市場建設工程,建立起從原料到產品生產、銷售的較為配套的、全方位開放的市場體系,走“建一方市場、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之路,實現以商帶工,帶動園區形成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獲得市場的競爭優勢。
(二)著力培養區縣特色產業集群,明確園區產業定位,實現以工促工
學習浙江經驗,發展塊狀經濟。每個縣重點圍繞一個或幾個優勢產業形成從研發、 生產到物流、營銷一個配套的產業體系, 形成“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塊狀經濟布局, 避免各區縣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共同獲取規模經濟效應。同時, 鼓勵支持與發達地區“結對子”, 共建園區,借力發展。引導區縣招商引資不僅要注重引資規模,更要注重引資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術平臺、市場空間、環境保護、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培養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為園區和專業市場建設提供保障
浙江發展迅速就得益于龐大的營銷人員及其營銷網絡,蘇南地區則得益于龐大的技工人才隊伍。要擺脫依附性發展,只有著力培養四支隊伍,以提高自身發展能力:一支具有現代市場意識和經營能力的民營企業家隊伍、一支掌握營銷技巧和營銷網絡的營銷人員隊伍、一支具有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員隊伍、一支龐大的掌握各種技能并具有技術革新能力的高級技工隊伍。圍繞專業市場建設實施民營經濟發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對龐大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隊伍。
(四)著力功能配套的平臺載體建設,強力服務縣域園區建設和專業市場建設
物流發展是專業市場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專業市場發展不起來,或者發達不起來。因此,要著力打造物流運輸平臺;大膽創新,打造金融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和信息服務平臺等功能配套平臺載體建設,強力服務縣域園區建設和專業市場建設
(五)加強各級財政支持,繼續簡政放權,促進區縣園區建設大發展
一是加大國家、省、 地市級財政支持力度。各級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 每年統籌安排資金用于促進縣域基礎設施、 園區開發和專業市場等建設。
二是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很多發達地區都減少了行政審批項目。比如凡是省授予市里的經濟管理權限,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一律授予縣(市、區)。市級行政審批項目繼續削減30%以上。
三是進一步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建議淮安等地原由市級備案的國內企業投資項目,全部委托項目所在地的縣(市、區)備案。市屬企業需核準或備案的項目可自行選擇由市級或所在縣(市、區)核準或備案。除國家、 省另有規定外,省以上審批、核準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上報,同時抄報市級備案。同時,建議總投資3億美元以下的鼓勵類和允許類外商投資項目(國家另有規定除外)、國省道施工許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項目,下放到項目所在縣(市、區)審批。原屬市政府審批權限的具體建設項目供地(包括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方案), 由縣(市)政府審批。
四是進一步簡化證照辦理手續。建議淮安等地,凡縣(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符合市場主體登記條件的,在取得法定的企業登記前置審批文件前,可憑政府有關文件到工商部門辦理籌建登記。
五是保障用地需求。 建議淮安等地,已列入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確需占用基本農田的重點建設項目,經縣(市、區)政府審核同意,可以使用增劃的基本農田面積指標,按占用一般耕地報批。市政府根據省下達的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 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農轉用指標和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分解下達各縣(市、區)政府,各地在安排年度計劃指標時,應優先考慮試點鎮、中心鎮用地需要。
參考資料:
[1]徐小佶,韋信寬.縣域經濟發展模式[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關鍵詞]礦井建設;項目管理;礦井設計;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TD-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0-0128-01
一 目前煤礦建設現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作為我國保障性支柱能源,需求量將逐年遞增,煤炭產業規模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煤炭行業作為基礎能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煤礦集團化大型化是現在的趨勢,投資規模隨之增大,平均300萬t/a井型投資均在6億~7億元左右;以往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粗放型開采,將逐步被大型機械化生產取代[1]。礦井的建設規模、周期都將對投資收益產生很大影響,如何通過優化高效的管理,來加強礦井建設施工組織管理以及投資管控、規范化管理,將是煤礦建設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體制、行業特點等歷史原因,當前煤礦的建設管理模式,相對落后于其它建設工程領域,在煤礦建設項目管理研究方面與其它行業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煤礦建設涉及專業多,從地質、勘探、采礦、地面生產系統、安全等在內,橫跨十幾個專業;戰線長,專業之間結合緊密;建設空間不同,管理復雜,既有地面工程,又有井下施工;安全責任大,2008年中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1.182;建井條件復雜,突況多;工作不確定因素多,地質條件的不可知,斷層、構造經常遇到;另外,在建設項目與外部之間,要協調與政府部門、行業、上級主管部門、金融等各方面的關系。
二 s目前煤礦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的煤礦建設管理模式,基本采用項目指揮部(籌備組)項目業主主導制和總承包制兩種管理模式。無論采用哪種模式,其特點是業主對工程建設和管理具有較強的主動權和控制權,雖然充分履行了業主的職責,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多數礦井建設項目,業主和投資方分離,采用職業經理人制度,項日管理人員多數為臨時招聘或抽調,對項目的忠誠度不夠,多數還缺乏煤礦建設管理的經驗,容易出現管理滯后的問題;同時,眾多人員的合作,要形成統一的團隊,也需要一個磨合過程,從而對工程建設進度造成影響,乃至經濟損失。
其次,現行的大型礦井規模大、技術復雜、建設周期長,業主主導管理,往往需要配備大量的專業管理人才,不僅業主方自身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困難,項目建成后,管理人員安置又成為新的問題;采用總承包制的業主,在建設期間,工作量雖然大幅減少,但投入生產運營后,交接隊伍由于未參與項目建設,對生產工藝及流程的熟悉程度比較低,往往不能快速步入管理角色,難以發揮出企業生產應有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項目建設決策時間大為縮短,導致項目建設前期工作不扎實,方案選型不夠慎重。首先,單純追求規模效益,概算投資龐大,長期來看,并非理想的選擇;其次,初設方案不能充分考慮原有礦井的實際條件,對原有設施沒有一個合理的利用計劃,往往采取推倒從來的做法,同樣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第四,礦井建設期,存在各種不可預見的偶然因素,工程變更頻繁,若不能很好的控制資金使用,工程費用會大幅增加;合同管理不規范,特別是企業內部單位,參雜各種利益關系,增加投資費用。
第五,對于大型的國有企業,還存在決策滯后的問題。往往在工程建設中存在的重大變更,需要數個工作日才能得到批復,工程投資計劃和進度均會受到影響。
三 礦井建設的幾點建議
1礦井設計和采購及施工三者的關系
科學地處理設計、采購、施工三者關系可獲得最佳效益。在項目管理中,協調好設計、采購、施工工作程序,從全局出發,可實現項目的整體優化[2]。
在設計上借鑒國外動態的設計方法,即:可行性立項―基礎設計―詳細設計。詳細設計是一個逐步優化的動態過程。設計從項目的整體考慮,并滿足采購與施工的要求。嚴格采購程序,設備采購要嚴格把關。設計與采購都是為施工服務的。協調好三者關系,建立合理管理體系,有助于使工程建設取得最佳投資效益。
2工期和質量及投資三大目標的合理控制
礦井建設項目管理中要做好工期、質量、投資三大目標的控制。工期、質量、投資三大目標的關系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在編制礦井施工組織設計中,無論是施工方案的優化,還是施工部署的優化,都要解決和協調好三大目標之間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3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推動企業不斷發展
(1)引進了國外先進的千米鉆機,施工抽瓦斯鉆孔,取代高抽巷,千米鉆機施工的鉆孔能夠按要求改變鉆孔方向,該項先進技術可以做到節省巷道,降低成本,是瓦斯治理工程的先進發展方向。
(2)引進全巖綜掘機施工全巖大斷面巷道,使巖巷施工實現機械化,逐步擺脫巖巷施工進度慢對煤礦生產的制約。
(3)引進大傾角皮帶,解放主力采區的生產能力,實現生產集中化,使生產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4永久設施的利用問題分析
總結我國礦山幾十年來的建設經驗,在永久設施利用方面,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人們的觀念更新,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本建設方面基本采用的是先生產、后生活的做法,使有限的資源用于主要工程,在某種程度上縮短了項目的建設工期,但缺少人文關懷,基建人員的生活非常艱苦;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建設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先生活、后生產,充分利用永久設施建設礦山的指導思想貫穿于礦山建設中,如陳四樓、古漢山、大淑村等礦井,基本上是地面主要土建工程施工結束后才開始施工井巷工程,這樣施工單位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有力地激發了施工人員的積極性;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礦井建設完全走向市場經濟,建設項目的業主不僅要負責建設資金的籌措,還要保證資金的使用效果和投產后的借款償還工作,因此,更加注重建設項目整體的經濟效益。為此,提出了合理利用永久設施,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及早利用、及早建設,不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則要晚施工、甚至在礦井投產后再施工,以減少項目的借款利息。如寺河礦井的老干部活動中心等就是在礦井投產后再施工,這樣可以減少借款利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3]。
四 結語
建設高產高效礦井是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既定方針,要加速推進高產高效礦井的建設,就必須著眼長遠,采、掘、運裝備的研制發展必須同步進行[3]。煤礦建設涉及專業多、戰線長、管理復雜、建井條件復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地處理設計、采購、施工三者關系、工期和質量及投資三大目標的合理控制、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和合理利用永久設施使企業獲得最佳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懷敏,龔炳江.礦井建設方案優化中相關問題的研究.礦業研究與開發[J].27(5).48-50.
[2] 趙秀臣,岑毅南.礦井施工組織設計的經濟優化[J].建井技術,1999,(6):31~33.
[3] 趙秀臣,魏平.邢東礦井利用永久井架打井的必要性[J].河北煤炭,1998(2):40~41.
[4] 伊常德.建設高產高效礦井提高經濟效益[J].煤炭科學技術.1995(8).
>> 問道南通工業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下黃陵縣工業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陜北資源型縣域第三產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因素分析 唐山市工業經濟發展研究 太湖縣工業經濟發展研究 棲霞市工業經濟發展研究 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關系研究 中西部地區縣域工業經濟發展思路創新 新常態下上虞工業經濟的質量效益研究 江西縣域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遼寧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欠發達地區金融支持縣域工業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經濟恢復時期前后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研究 遼寧工業經濟發展思路與措施 安徽工業經濟發展的啟示 關于湖北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考 工業經濟發展與能源息息相關 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十一五”期間北京工業經濟發展質量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周勵:研判府谷[J].西部大開發,2013(6).
[4] 葉飛:府谷民營資本“涌流”新農村[J].當代陜西,2010(4).
[5] 王勁蒼:陜西縣域競爭新態勢[J].當代陜西,2012(6).
[6] 杜俊娟、李姚礦、夏業鮑、張克宏:轉型期資源型縣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基于典型資源縣域繁昌縣的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6).
[關鍵詞] 縣域經濟競爭力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來發展縣域經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立和諧社會的首要問題??h域經濟競爭力是指縣域單位進行資源配置來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遼寧縣域經濟范圍共包括44個縣級市,縣域行政土地面積占全省89.19%;2005年縣域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6.41%;縣域人均GDP為15235元,比全國縣域平均水平略高,但遠低于東部沿??h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遼寧省縣域經濟總體競爭能力不強,省內各縣市之間存在發展嚴重不平衡問題,因此,必須在充分認識縣域經濟競爭力差異性的基礎上,發揮各縣域的優勢,促進全省經濟的全面發展。本文修正設計了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分析遼寧省44個縣域經濟的競爭力水平、各縣域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對遼寧縣域經濟競爭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本文選用了18個經濟發展指標組成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響縣域經濟競爭力水平因子的基礎上,找出各縣市經濟競爭力存在的差異,并利用綜合得分通過聚類分析將全省44個縣市進行綜合分類,以期尋找區域合作的內在機理,促進遼寧省各縣市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1.測度指標的設計原則
縣域經濟競爭力是一個綜合、系統的概念,單純用某一指標或部分指標難以反映其全貌,同時也必須考慮到縣域經濟的社會特點。因此,設計一套相對科學、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分析和判定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基礎和關鍵,故應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則以及可比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
2.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
根據評價體系設計原則,參照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結合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本文從自然資源,綜合經濟規模和產業競爭力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并選取適當的二級指標予以反映,構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A1-A4)、18個二級指標(X1-X18)組成(詳見表1):
三、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主成分及聚類分析
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44個縣市的18個二級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數為0.872,Bartlett球體測試顯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選取的18個二級指標適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結果見表2)。
表3提取了三個主成分,其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5.8%,說明3個主成分能概括絕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對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絕對值較大的負荷值,本文將它定義為縣域競爭力綜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對X1X2X3X4X15X16有絕對值較大的負荷值,本文定義為縣域競爭力綜合基礎因子;第三主成分對X14X17X18有絕對值較大的負荷,將其定義為縣域競爭力發展活力因子??梢姡齻€主成分能反映遼寧省各縣市綜合競爭力水平的本質特征。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導致遼寧省縣域經濟競爭力差異的第一決定性因素是由各縣域經濟規模、產業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潛力上的差異,這些關鍵因子的特征值貢獻率為34.8%;自然人文資源和發展活力是影響遼寧省各縣域綜合競爭力水平的另外兩個主要因素,其方差貢獻率分別為25.6%和25.4%。
將三個主成分按其貢獻率加權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據綜合評價得分作聚類分析可以將遼寧省縣域經濟競爭力水平劃分為三類(由高到低三個等級),第一類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橋市、普蘭店市和莊河市;第二類為東港市、新民市及昌圖縣;第三類為其余所有縣市。由表3可以看出,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確實明顯呈現出不平衡狀態。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差別不可避免。第一類的縣市都為遼南沿??h市,在前四屆進入全國縣域經濟排名的百強縣。第二類縣市的縣域經濟的基礎還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導產業,難以形成經濟集聚效應,與第一類的差距偏大。遼東、遼西等第三類的縣市不僅數量多,而且發展水平低,產業層次和勞動力水平普遍偏低,競爭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存在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增長方式粗放化等問題,與全國百強縣相比差距很大。
四、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1.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縮小城鄉間的差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近年來遼寧省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綜合實力并不強,進入全國百強縣的只有5個地區。首先,從總量上看2005年44個縣級市中,只有8個縣的GDP超過100億元,占單位總數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的比重分別為45.5%、27.2%、30.1%和26.1%;GDP總量超過200億元的縣,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蘇省各有9個,山東省有7個、廣東省有12個。另外,除了縣域經濟實力不強外,目前各縣市經濟競爭力發展不平衡,經濟規模差異較大,經濟總量最大縣(海城市,生產總值2660249萬元)是最小縣(調兵山市,生產總值164531萬元)的16倍多。
結合以上的分析和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的差異。通過發展當地資源而建立起主導產業,并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如海城和大石橋市的礦產資源豐富,因此作為這兩個地區的主導產業――采掘業及其相關產業鏈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的經濟競爭力水平在整個遼寧省排名的領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輻射程度的差異。如瓦房店、普蘭店和莊河市均為大連市的縣級市,大連市經濟發展的活力帶動了這些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充分開發、利用各縣市的資源和地理位置的優勢,應該是解決遼寧省縣域經濟差異問題的主要著眼點。
2.加快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發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產品和項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針對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借鑒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發展遼寧的特色產業。那些經濟相對發達的經濟強縣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這種追求特色的發展思路可以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遼寧省的特色產業具體包括以當地特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而形成的產業;積極扶持民營經濟??h域經濟發展緩慢,是遼寧經濟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觀念,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民營化、大力引入民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的招商引資??h域經濟必須由過去的自我封閉積累,向招商引資、借助外力發展模式轉變。要充分利用遼寧地處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和縣域土地、勞動力、資源及環境優勢,積極引進外資。
參考文獻:
[1]熊耀平:縣域經濟發展理論、模式和戰略[M].國防科技大學, 2001年6月
[2]馬淳正陶卉:促進遼寧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6年6月
[3]張艷高秀艷:關于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05年9月
【關鍵詞】縣域經濟;問題;對策
一、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意義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發展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興衰和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h域經濟的發展是農村經濟繁榮的保證,也是促進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更是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我國縣域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2%,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1%,縣域經濟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見縣域經濟的發展關系著城鄉協調發展,關系著區域協調發展,關系著國計民生。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首先是縣域主導產業不明確,沒有發揮比較優勢,目前縣域經濟的產業小而全,數量多,規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數經濟強縣二、三產業比較發達;第二,縣域內的傳統產業效率低下,農業技術水平不高,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環節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第三,小城鎮建設缺少規劃及資金投入,少數較發達縣域已改變面貌,但大多數發展滯后,進一步加劇了城鄉的發展差距;第四,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比例過低,行政審批手續繁瑣,經營范圍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資水平不高,縣級政府職能部門沒能為招商引資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堅持走特色發展道路,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把優勢產業做出特色,把特色產業做出規模和水平,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真正使特色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1)依據比較優勢,培育和壯大縣域主導產業。依據自身優勢與特色,因地制宜,確定主導產業,并且重點開發。要充分“盤點”縣域內的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等,突出比較優勢,發揮特色優勢,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縣域內的資源,選擇和培育好主導產業,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關聯及配套產業的建設,形成一批有影響、有輻射力的大企業。(2)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的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就要推進產業化,同時也要突出工業的主導地位,這不僅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途徑,也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要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堅持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3)推進城鎮化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方向,而工業化則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內在動力。因此要加快城鎮建設,推進城鎮化,首先要抓好縣城和重點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其次要轉變管理理念,對有商業價值和經營價值的資源要素進行資本化運作。最后,要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形成工業產業集聚效應。(4)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縣域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發展較落后,實力較弱的情況下,應該大力激發民間主體的創業熱情,使民營經濟成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主要陣地。對民營經濟應降低門檻,放開經營范圍和管理限制,簡化行政審批手續。首先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創新的步伐,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養一批民營優秀企業家,為縣域企業增添生機和活力。(5)提高縣域對外開放水平,發展外向型經濟。要增強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就不能將思維局限在縣內經濟,而要著眼于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和協作。優化縣域投資環境,為吸引投資創造條件,并且要創新招商理念,擴大招商規模,提高招商水平。(6)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提升縣域科技水平。創新與人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縣域經濟要做大做強必須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人才強縣戰略。尤其是對科技水平較落后的縣域更應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首先要保證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努力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優惠,吸引德才兼備的人才前來創業,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參 考 文 獻
[1]姚超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張念文.安圖縣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延邊大學.2007:8
[3]張立華.關于發展縣域經濟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6(7):44~45
[4]劉俊杰.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
[5]凌耀初.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5
【關鍵詞】職業教育 縣域經濟 職教中心 勞動力
“能讓衛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讓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人才不僅是指那些手持高學歷的高校畢業生,也包括大量的農村高素質勞動者,或者是有一計之長的人。通過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支充滿活力的生力軍。雖然他們從業的方式不同,經濟效益也不同,但是所取得的社會效益是相同的,他們已然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在我縣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良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路子,必須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和市場意識的、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新一代農民。因此,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理應成為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的戰略性問題。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
1.提高我縣勞動者素質要發展職業教育。
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關鍵就是勞動者素質的差距,勞動者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仡櫩灯降陌l展歷程,勞動力素質低下是我們貧窮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調整產業結構要發展職業教育。
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是,在我縣農業生產中傳統的耕種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一些農民對新科技、新項目的推廣持觀望態度。大力推廣應用新品種、新項目、新技術,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已成為產業結構發展的必需,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理當毫無質疑的沖在前面。
3.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要發展職業教育。
農村勞動力滯留當地,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要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脫離傳統農業,都需要勞動者掌握相關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因此,真正影響城鄉勞動力轉移效果的在于勞動力是否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有沒有掌握行業所需的技術。
二、我縣職業教育現狀
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縣的職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職教中心不斷發展壯大。從1992年成立職業中專到1999年成立職教中心再到今天,職教中心經歷了無到有、從小到大,辦學規模逐漸狀大,尤其是近幾年軟硬件建設均上了一個新臺階。為我縣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農村成人培訓已形成網絡。目前全縣有農村成人學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訓農民2萬人。三是民間力量辦培訓補充了職教資源。我縣個人開辦的計算機、藝術等培訓班教學設備齊全,教師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固定資產已達400萬元,現已培訓各類學員600余名,深受社會歡迎。
在職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帶動下,現在形成了以職教中心為龍頭,農村職業教育和民間職業教育全面鋪開的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一個新的、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雖然我縣職業技術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通過調研,發現仍存在以下的不適應性:
一是思想上重視不夠,認識不足。部分鄉村干部忽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工作流于形式;農民在就業觀念上存在偏差,認為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孩子沒有發展前途。二是成人學校的軟、硬設施建設亟待加強。硬件設施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突出。三是義務教育階段過于重視“應試教育”。除此之外,辦學形式單一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應該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既要有政府部門的專門機構,又要有民間的自發組織,互補其短,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三、發展職業教育的幾點建議
發展對職業教育,將大量的勞動力轉化為高素質勞動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針對我縣職業教育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加快職教中心的發展。把職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加強硬件建設、擴大招生規模、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等基礎性工作,切實抓住以下幾個重點:一是按“需求”設定專業。堅持“面向市場設專業,辦好專業興產業”。二是拓寬辦學途徑。要敢于放開、搞活辦學形式。三是建立人才資源數據庫。四是做好實訓基地建設。應以通用、實用為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企業、設備、土地等資源,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籌集經費,形成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2.要高度重視成人學校的發展。要達到“有教師、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學計劃、有教學設備、有學員”的6有標準,在鄉村戶之間構建起培訓輻射網絡。一是盡量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二是搞好教學。要按照教學對象分層次、教學內容按需求的原則,把農業工業化、產業化培訓作為重點,堅持成、職、普三教溝通,農、科、教三點結合。三是拓寬師資來源渠道。推行教師資格制度,使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充實到農村職業教育隊伍中來。通過固定崗位與流動崗位相結合、專職和兼職想結合的辦法,聘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社會各個方面的人員到農村職業學校任教,造就一支包括農藝師、畜牧師等在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要推進初級職教步伐,深化義務教育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全力推行素質教育,做好初中階段的職業技術培訓。在開好勞技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的情況,明確分類指導目標,做好分段培訓安排,掌握農村急需的實用技術,必要時讓學生走出校門,進果園、下車間,邊干邊學,提高操作能力。
4.要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加大社會關注力度。全社會要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識,政府各相關部門、行業組織者要認真履行責任,努力為職業教育多辦實事,多辦好事,真正形成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
最后,要重視社會力量辦職業教育,使其成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提供優惠政策,擴大現有社會職教的辦學規模與水平,發揮其貼近市場、機制靈活等特點,爭取與縣職教中心等公辦職教形成優勢互補,促進多元辦學格局的形成。
地址: 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職業教育中心
郵編: 1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