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4:15
序論:在您撰寫航空航天的認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13年6月20日10:04—10:54,在距離地面343 km的天宮1號,中國神舟10號飛船的3名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張曉光為全國青少年上了一堂精彩的“太空一課”。這堂課由王亞平主講,其他2名航天員擔任助教和攝像。活動過程中,王老師開展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水膜和水球5項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使中小學生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了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了對質量、重量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300名中小學生與中學物理教師在地面課堂聽講,并與航天員進行了互動交流。從首都北京到祖國的四面八方,8萬多所中學、數千萬名師生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直播,共同收聽、收看航天員太空授課,一同領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實驗1:質量測量演示
“失重了,我們的身體質量是不是也沒有了?”
失重環境下怎樣測量質量呢?航天員用天宮1號上的質量測量儀現身說法。他們從天宮1號的艙壁上打開一個支架形狀的裝置,航天員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顯示出數字:74.0,這表示聶海勝的實測質量是74 kg。王亞平向同學們解釋了實驗原理后,還給同學們布置了1道課后思考題:除了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在失重環境下測量物體的質量?
實驗2:單擺運動演示
“太空中的單擺小球松手后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T型支架上,用細繩拴著1顆明黃色的小鋼球。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沒有出現在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給小球一個初始速度,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小球開始繞著T型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
實驗4:水膜演示
“天宮里有沒有飛流直下的瀑布?”
王亞平拿起1個航天員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并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端口形成了1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與天宮1號艙壁上鮮艷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更顯得美輪美奐。接著,她把1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1個漂亮的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用力稍大才甩出1個小水滴。隨后,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上了1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這些在地面難得一見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連聲驚嘆。
實驗5:水球演示
“用神奇的液體表面張力變個‘魔法’!”
王亞平用金屬圈重新做了1個水膜,然后用飲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1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還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氣泡,仿佛銀河系中的繁星點點。王亞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產生了2個標準的球形氣泡,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沒有爆裂。緊接著,王亞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許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晶瑩透亮的水球變成了粉紅色,令人嘖嘖稱奇。
宇宙無限,探索無盡,不知不覺中,航天員們要和地面課堂的同學們說再見了。他們每人都為同學們送來了太空寄語——
聶海勝說:“愿同學們刻苦學習,增長知識,為‘中國夢’添彩!”
張曉光說:“深邃太空,奧秘無窮,探索無止境,讓我們共同努力!”
王亞平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太空授課活動的策劃與設計
電視和網絡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媒體。中央電視臺作為中國國家級電視臺,是中國受眾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媒體。中央電視臺從授課活動策劃開始就高度關注、主動參與,并結合電視傳播的特點對授課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很多建議。在活動開始之前,進行了多角度的宣傳,吸引觀眾的注意。授課活動中進行了同步直播,并組織了多個專題節目,邀請著名科學家對此次活動的內容進行全方位地詳細解讀和闡釋,進一步拓展了授課活動的影響。中國眾多網絡媒體在互聯網上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了視頻直播,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通過網絡看到授課活動。網絡傳播使得授課活動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并得以持續和多次傳播,使得很多沒有及時觀看電視直播的觀眾得以通過網絡觀看活動的視頻。此外,很多報紙、期刊也對授課活動進行了及時且翔實的報道。
為吸引青少年關注此次太空授課活動,今年3—5月,中國科協在全國范圍內舉辦了“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知識競賽”。競賽組織專家圍繞太空基本知識設計了競賽題目。全國30多個省區2 000余所學校的30余萬名青少年積極參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在授課活動前也舉辦了“我問航天員——太空授課大型問題征集”活動,收集中小學生對載人航天科技、航天飛行、空間科學及航天員太空工作、生活等領域的提問,征集到數千個相關問題。這些活動的開展為授課活動進行了預熱,激發了很多孩子對太空授課活動的好奇心,為授課活動作了知識上和心理上的鋪墊。
這次太空授課是一次成功的科學傳播活動案例。成功之處體現在:一是參與人數多。中國有6 000萬名中小學生及公眾通過電視和互聯網直播收看了授課活動,總共約有1億中國人觀看了這次授課活動。中國以外的中小學生和公眾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觀看此次授課活動的視頻。二是效果好。授課內容形式生動有趣,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航天員在太空中演示的5個實驗現象是地面上無法實現的,展示了太空失重環境下的有趣現象,王老師的講解輕松活潑,大大激發了中小學生和公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了青少年熱愛太空、探索太空的熱情。
關鍵詞:樁端巖石;質量缺陷;歸零
Abstract: this article space zero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karst area artificial dig-hole pile end bearing of rock quality zero defect), bottom rocks is establish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zero defects, zero requirement and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zero, zero reporting requirements, the working of the zero review request. Goal is to build rock quality defect of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guidelines, remove bottom rock quality defects, reliable bearing capacity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Key words: rock pile end; Quality defects; Return to zero.
中圖分類號:U445.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土地資源稀缺,高層建筑逐年增加,隨之選擇人工挖孔樁的建筑越來越多,而喀斯特地貌區在我國分布廣,面積大,其中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貴州等,面積約為91-130平方千米。在這些區域內分布著大量暗湖、暗河、溶洞、夾層、破碎層、軟弱層等,這將對建筑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督ㄖ鼗A設計規范》(GB5007-2002)10.1.6條規定對人工挖孔樁終孔時,應進行樁端持力層檢驗。單樁大直徑嵌巖樁,應視巖性檢驗樁底3d或5米深度范圍內無空洞、破碎帶、軟弱夾層等不良地質條件。若以上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這將對我們建設生產活動埋下重大的安全隱患,輕則造成財產損失,重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航天質量問題歸零方法就是我國航天技術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套有效解決質量問題的科學思維和程序,它是航天活動中處理質量問題的標準性規范,有專門的實施指南。這種解決質量問題的方法,與我們實際工作中樁端巖石質量缺陷問題的解決程序基本相同,都是針對質量問題按要求按程序進行處理,但航天質量問題在技術歸零的同時,要求管理也同時歸零(即雙歸零)。本文重點應用技術歸零方法研究巖石質量缺陷歸零,重點探討處理巖石質量缺陷的標準化模式,建立歸零的原則、歸零的要求、歸零的職責分工、歸零的程序、歸零報告的要求、歸零評審的要求。提供巖石質量缺陷處理的參考標準,規范建設生產活動中重大質量缺陷問題標準化處理模式。
一、樁端巖石質量缺陷需要歸零的方面
巖石質量缺陷問題是指建設、勘查、施工、監理、檢測中發現的未勘查到和驗證中發現的巖石質量缺陷。
巖石質量缺陷歸零就是通過標準化的歸零程序后,有效排除巖石質量缺陷。
樁端巖石質量缺陷種類:暗湖、暗河、空洞、夾層、破碎層、軟弱層,巖石厚度不足(具體樁端的巖石質量缺陷可能是其中一種,也有可能是兩種甚至是多種的組合)。
二、樁端巖石質量缺陷歸零的原則
1、巖石質量缺陷歸零工作應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后果,分層次,分階段進行;2、建設單位為樁端巖石質量缺陷的歸零單位,監理、設計、施工、勘查和檢測單位為協助單位,按合同按規范完成各自的歸零工作;3、不做處理原則(即穿過巖石缺陷部位有完好持力層的,嚴則上不做處理,直接穿過巖石質量缺陷部位到持力層完好的部位);4、歸零工作應滿足“定位準確、原因明確、驗證清楚、措施有效、舉一反三”的要求; 5、監理單位向質量監督站報告樁端巖石質量缺陷問題。
三、歸零工作的具體要求
1、凡樁端巖石質量有缺陷的都應歸零:a、一般問題可以以技術文件的方式處理(工作聯系單,整改通知書);b、單樁、或者兩樁出現巖石質量缺陷,按(定位準確原因明確驗證清楚措施有效舉一反三歸零報告)逐步進行;c多樁出現巖石質量缺陷:按(定位準確原因明確驗證清楚措施有效舉一反三歸零報告歸零評審)逐步進行。2、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樁端巖石質量缺陷,都應開展歸零工作: a、樁端有暗湖、暗河、空洞、夾層、破碎層、軟弱層,巖石厚度不足的;b、檢測中出現一次或多次陡降并且不能穩定,有潛在暗湖、暗河、空洞、夾層、破碎層、軟弱層的可能;c、抽查驗證或全數驗證樁端巖石質量缺陷再次發現暗湖、暗河、空洞、夾層、破碎層、軟弱層,持力層厚度不足的。3、各責任單位應把質量歸零工作納入本單位質量管理體系活動中,協助歸零工作的具體實施,給予足夠的資源保障;4、在下列的關鍵點上,建設單位(或監理單位)應對巖石質量缺陷進行階段性統計、分類,并視具體情況組織全面的檢查和必要的評審:a、開工前,審查勘察報告中的鉆孔數量和深度是否符合規范的要求,是否存在不足,各責任主體人員到位情況,歸零工作的建設情況,資源、資金的落實情況;b、實際開挖中,發現兩處以上與地勘報告重大不相符的;c、孔樁大部分已滿足深度要求,已進入持力層,將要進行持力層厚度檢驗前;d、檢測中出現一次或多次陡降,并且不能穩定的;f、驗證或擴大驗證,發現樁端持力層存在暗湖、暗河、空洞、夾層、破碎層、軟弱層,巖石厚度不足的。5、各責任單位應積極配合質量監督管理站的監督檢查;6、各責任單位應按規定做好歸零工作的文字記錄和影像記錄(包括施工中和監理中形成的單樁實物柱狀圖,巖基缺陷平面分布圖,巖石質量缺陷統計表),并由監理單位匯總上報質量監督管理站;7、歸零報告按要求進行歸檔并上報。
四、歸零工作的責任劃分
依據法律法規的責任劃分,建設單位對整個建設活動負總責,設計、勘查、監理、施工、檢測按合同約定承擔相應的責任來劃分歸零工作如下:
1、建設單位法人及負責人職責:組織巖石質量缺陷問題的歸零工作,落實所需經費及調度其他保障條件;
2、總監職責:全面主持未探明巖石質量缺陷的歸零工作,批準歸零工作實施計劃,并在歸零報告和評審報告上簽署獨立的監督意見后,上報質量監督管理站;
關鍵詞 航空航天 知識普及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X738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盡管航空航天科技屬于現代化科技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和航空航天科技就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歷代史冊還是民間傳奇話本小說中都有著許多行有關的神話傳說,比如我國最著名的“嫦娥奔月”這一神話小說,此外還有魯班制作木鳥等的飛天嘗試,這些豐富的想象和勇敢的嘗試對于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的萌芽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1航空航天的概念和發展歷程
1.1航空航天的概念
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在對自然進行認識和改造的過程中,所以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航空與航天,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標志著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生活中人民一提到“航空航天”,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箭、載人宇宙飛船等的發射,但是這種認識實際上是錯誤的,事實上,航空航天也并非是一個單詞,而是一組詞語,航空和航天分別有著自己的概念:所謂航空指的是地球的大氣層范圍之內,飛行器所進行的航行活動。而航天則是指飛行器在沖出大氣層之后的宇宙空間所進行的航行活動。
1.2航空航天的發展歷程
一直以來,人類都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和對飛翔的追求。在二十世紀以前,由于受到較低的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人民對于宇宙的探索和對飛翔的追求都只能通過想象來進行,盡管有很多先驅者做了一些努力和嘗試,例如我國西漢時期的滑翔嘗試等,但是都收效甚微。直到18世紀熱氣球的成功升空,人們終于拉開了實現飛翔夢想的序幕。而人類在天空翱翔這一夢想的真正實現實在二十世紀初期,第一架可操縱的飛機被發明出來,并且成功飛行。此后,許多專家人士堅持不懈的努力研究飛行科技,大大促進了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人類探索和征服宇宙的信心。二十世紀中期,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發射是航空航天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人們開始正式對宇宙進行探索。
在二十世紀,航空航天進入了科技和事業雙發展的“期”。在這一時期,人類的科技發展水平有了質的突破,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大大提高,這都大大促進了航空航天研究成果的出現。盡管目前人類所進行的航空航天活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已經覆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非常有必要進行航空航天知識的普及。
2普及航空航天知識的必要性
在現代世界追求和平的浪潮下,航空航天活動在進行的過程中一直都是以和平、為全人類造福為主要目標的。盡管現在的航空航天活動的初始目的都是為國家軍事進行服務,但是其所造成的影響范圍并非局限于軍事領域,它對社會生活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2.1對人們探索、熱愛科學精神的鼓勵
航空航天技術是人們對于宇宙這一未知世界進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具有著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外,航空航天技術融合了當前世界各種高新技術,是對人類科技水平進步以及科技人勇往直前、不畏風險精神的完美展示。所以,大力普及航空航天知識可以讓人們近距離接觸到當前世界高新技術的研究成果和科技人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國民素質和探索、創新精神。
2.2對青少年有著特殊的教育意義
向廣大青少年進行航空航天技術的普及,能夠極大地吸引青少年對于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知識以及對自然和宇宙進行探索和改造的熱情,提高他們對科學和自然學科的學習興趣。但是對青少年進行航空航天知識的普及并不代表要求青少年要將學習和工作方向定位為航空航天科技工作。其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幫助青少年學會從微觀到宏觀的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了解到世界的廣大和宇宙的浩渺,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識對于青少年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
2.3有著相當的經濟價值
航空航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相互結合開創出大量的新型技術途徑,而這些技術途徑的使用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衛星通信技術,它以其高度的靈活性和可靠性、高質量和高容量以及超遠距離等優點成為現代人們進行信息通訊的首選。除此之外,還有地球資源衛星的運用,大大降低了人們進行地球資源的普查的時候所消耗的成本,而且避免了各種意外的發生,大大保障了人身安全。
3結語
盡管目前我國在航空航天技術和事業方面取得了相當矚目的成果,但是與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航空航天科技水平仍然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因此我國需要大量新鮮的航空航天技術專業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加入,但是當前我國民眾對于航空航天知識的了解遠遠不夠,尤其是青少年對于航空航天技術的熱情和興趣非常的低,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普及航天航空知識活動,從而提高我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對于航空航天技術的興趣和熱情,為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培育一批有生力量。
參考文獻
[1] 周露.航空航天知識與技術[M].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關鍵詞】: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學風建設;辯證關系
航空航天產業是關乎國防安全和大國地位的重要戰略性產業。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航空航天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代表航空先進技術的C9飛機的立項研制,載人航天技術的關鍵性突破,無不令國人歡欣鼓舞。對學生開展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愛黨熱情,培養航空航天情結。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的長線工作。如何將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和學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握二者的辯證關系,是航空類院校學生工作者思考的關鍵性問題。
一、航空航天主題教育的內涵
高校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強大動力【1】”。對于航空類高校來說,航空航天主題教育是特色教育活動。航空航天主題教育是以航空航天為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弘揚航空航天精神為導向,采取集中觀看、主題座談、主題征文、知識競賽、科普教育等形式對大學生開展的主題性教育活動。它是情境教育中的一種方式,航空類院校學生活動中較為常見。旨在使大學生在以航空航天為主要內容的情境中,接受教育,蕩滌心靈,建立以情境為導向的感性認識,以此內化為成長成才的內在動力,達到引領積極向上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具有主題性、內化性和實效性等鮮明特征。
二、學生學風建設的內涵
學生學風,從廣義上講就是大學生在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等方面的風格,也是大學生的知、情、意、行在學習問題上的綜合表現。學風建設就是從教、學、管三方面入手,以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加強學生日常管理等為切入點,在外在教育和內在激勵兩方面雙管齊下,加強和改進學風的系列舉措。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學風建設旨在改變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的是成才意識。學風建設同樣具有主題性、內化性和實效性等鮮明特征,這與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基本相同。
三、航空航天主題教育與學風建設的辯證關系
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和學風建設,兩者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補充的。作為一種主題活動方式,航空航天主題教育為學風建設營造有利氛圍,發揮情境育人的內化作用。另一方面,航空航天主題也能從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愛校愛專業的熱情,從而為學風建設提供原始動力源泉。作為航空類高校的一項重點工作,學風建設將為航空航天主題教育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對于航空類院校的學生來講,只要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積極地態度參與到學習當中,必然有利于航空航天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1.航空航天主題教育為學風建設提供環境條件
航空航天主題教育作為情境教育的一種方式,必然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來內化人的心靈,達到認同教育效果的最終目的。比如開展集中觀看神舟九號發射等活動,基于發射活動本身再加上活動氛圍的營造,勢必將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形成持久的激勵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氛圍營造的作用是無窮的。學生深感航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直接來源于祖國科技的強大,對學習、對理想、對成才的追求也就更加地強烈,這就是情境育人的作用所在。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必然為學風建設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通過主題教育活動,逐步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理想【2】”中, 以此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對學生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航空航天主題教育為學風建設激發興趣動力
對專業的認同是提升學風興趣的關鍵所在。對于航空院校的學生來講,有些學生所錄取的專業并非是第一志愿專業,有的甚至是參考專業。其中一部分學生為調劑錄取。這些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是不強的,或多或少的對專業認識不清,就業方向不明確。上述緣由使這些學生或多或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更談不上具有成長成才意識。主題教育必須與群體特征相互適應【3】,對航空類院校的學生開展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將更有效地激發學生愛校愛專業的熱情,從而激發出原始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航空類高??筛鶕W生工作現狀,適時組建航空航天科普宣傳團隊和未來飛行器設計團隊。前一團隊是面向中小學生源基地,組織學生團隊到學校開展航空航天科普教育,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增強學習專業的信心和動力。后一團隊是組隊參加校級或省部級以上的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類似于上述活動的開展勢必使學生增強對專業的正確認識,以切身行動投入到活動中,學習的動力更足了。
3.學風建設為航空航天主題教育奠定思想保障
對于初到大學的學生而言,剛剛完成由高中到大學的轉變,身雖已到大學,但心卻還在高中,思想的轉變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生活上的不適應,學習方式上的差別,是剛入學的新生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在這當中,也定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對于剛入學學生的學風建設來講,首先應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舉措,讓學生主動去接觸新生事物,去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和學習方式,應該說是學風建設的首要任務。思想問題解決了,態度端正了,學習也就主動了。其實對于學風建設整個工作,思想認識應該是根本問題。誤區的糾正為自主學習清除了不利障礙,也為學生培養綜合素養及航空航天情結提供了思想準備。打消了思想顧慮,學生也就愿意去思考自己的專業以及與專業相關的問題也更愿意投入到航空航天主題教育活動中去。
4.學風建設為航空航天主題教育提供方法指導
學風建設的基本方法對于航空航天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一般意義上講,學風建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主題教育、結對對接、興趣引領、動力激發等。如此的策略和方法也同樣適用于主題教育,為之提供方法上的指導。主題教育是航空航天教育的常用方式,結對對接可以用在開展學生科研實習活動中,興趣引領和動力激發是學風建設和航空航天教育的通用策略。
四、結論
學風建設是高校學生工作的永恒主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學風建設與航空航天主題教育的辯證關系,發揮彼此的促進作用,為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必要條件。在理順好兩者的辯證關系后,如何利用這種辯證關系并實現兩者有效嫁接是個關鍵性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貴鋒、徐忠杰、胡國慶. 《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及其品牌化研究》.《職教探索》,2012.11.
2.白義香.《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模式的探討》.《湘潮》,2007.9.
3.周彩根、劉鎖娣.《建設主題教育體系 創新和延伸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常州學院學報,2011.6.
[關鍵詞]控制工程;航空航天特色;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165-02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沈航)是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協調發展的高等院校。作為教學研究型定位的高等學校,我校的教學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來,沈航自動化學院基礎教研室承擔的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是我校機械、飛行器與動力和材料等工科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作為核心課程之一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前,自動化類技術在現代高科技發展的諸多領域(如航空航天)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其密切相關的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也面臨著改革,以適應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導向。該課程涉及數學、力學、電學和測試技術等多門相關課程,以系統的動態過程為研究對象,內容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同時該課程知識又能運用于有明顯實踐應用性的廣泛領域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其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不是很緊密,難以跟上航空航天工程中控制技術的快速發展。
為了突出該門課程的航空航天特色,加強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我校開展了具有航空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礎教學模式的探索改革與實踐。通過將控制理論知識與航空航天專業特點相結合,以期使學生在掌握自動控制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對于其在航空航天各領域(如飛行控制系統、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衛星姿態控制系統、火箭/導彈控制系統及其他航空航天運載器的機電控制系統等)中的應用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航空航天類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
一、具有專業特色控制類課程建設的研究現狀
在國內,控制類課程一直在各工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江南大學王艷針對電氣信息類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自動控制原理的課程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嘗試。[1]華東理工大學孫京浩等人針對該校過程控制工程國家精品課全方面探討了課程創新教學改革實踐和經驗體會。[2]此外,北航的陳殿生等人,江蘇科大的袁明新等人和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的李建剛等人還分別對機械控制工程、機電控制工程和控制工程等課程的改革和建設進行了有益探討并提出了多項措施。[3]面向航空特色的課程建設成果主要體現于國內幾所航空類院校。昌航謝小林等對“復合材料”專業的航空特色人才培養途徑進行了研究。[4]南航劉海春等對航空特色“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進行了研究。[5]此外,昌航羅軍明等對金屬材料工程和普通化學等專業具有航空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建設和課程教學改革等內容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實踐。[6]
綜上,在自動化核心課程建設方面,整體上國內高校偏重于理論教學。在具有航空特色課程建設方面,幾所航空類學校已陸續在多門課程上開展研究和實踐嘗試,但在控制工程類課程建設上僅有初步嘗試(將發動機控制部分引入)[7],且信息獲取方式十分有限,還遠不能全面反映航空航天控制領域的整體應用實踐情況,有待結合我校的特色進行深入發掘、研究和探索。
二、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礎課程建設方案
(一)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課程內容優化
1.課程大綱的修訂
課程大綱是控制工程基礎的綱領性規范文件,以突顯航空航天特色為指導理念,明確目的,對課程大綱的制訂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體現出基礎與綜合的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經典與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前沿的有效過渡。充分結合主講教師豐富的科研實踐經驗,按學術專長分工,制訂可涵蓋航空航天領域典型控制系統和控制問題的內容優化方向和范圍。大綱制訂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控制工程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具備初步的在航空航天控制系統設計領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性實踐能力。
2.構建航空航天控制系統設計案例庫
本文所提出的案例驅動教學,其本質是將理論教學與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實踐相結合,通過工程案例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前沿性,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加強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設計的工程案例大致可劃分為三種類型:啟發引導型、認知輔助型和綜合設計型。
其中,對于啟發引導型案例(起到“線”的作用),引入一個系統的大案例置于課程緒論中,充當引領作用,闡述學習的意義和本質和激發興趣,解析某個航空航天控制系統的構成和控制問題描述,闡述解決思路,并提供解決路徑(教材其余各章節)。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大案例始終貫穿全課程內容,其作為一個大線索,可一方面起到使上下文知識點邏輯緊密的作用,始終反映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還可使學生最終實現一個典型航空航天控制系統設計的完整學習過程。
對于認知輔助型案例(起到“點”和“面”的作用),認知型案例主要是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利用一些“小型或局部性”航空航天控制工程案例(如飛行控制系統、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和衛星姿態控制系統)來詮釋知識點。這些案例可在教學的具體章節中夯實學生對某單獨知識點的學習、消化和掌握,也可持續體現課程的應用實踐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逐步了解和認識航空航天控制系統涉及的各個具體領域,擴大知識面,提高特色素養。
(二)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是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有利于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在現有的教學中,實驗(6學時)教學只是在授課期間穿插兩三次實驗,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仍然比較模糊,未能達到實驗教學目的。為此,我們擬對控制工程基礎的實驗內容進行部分調整,構建多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涵蓋基礎理論實驗和綜合性設計實驗兩個層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基礎理論實驗
學生學會利用控制方法去設計系統,這是本課程學習的最終目標,也是教學的難點?,F有控制工程基礎的實驗多是分析驗證性實驗,缺少設計性實驗。由于其只是單純的系統性能仿真或是穩定性分析(零極點分布、奈奎斯特判據),往往2~3學時的實驗學生很快就做完了。學生僅學會了對某些單知識點的初步分析,沒有形成完整的控制系統設計思維,當然也不會設計稍微復雜的系統。作為國內外廣泛使用的教學和應用軟件,Matlab功能已十分強大,應充分利用其更多的實用功能。為此,學校擬在現有基礎上,安排設計更加綜合的基礎理論實驗案例,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進行高級設計,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理解,同時提升其使用控制系統分析工具的水平。
2.綜合性設計實驗
實驗過程是從預習開始到完成實驗報告的一個完整過程。長期以來,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重視實驗結果輕視實驗過程的傾向。實驗前一些學生已經把前面同學的實驗程序抄錄在手,實驗過程中常出現不認真觀察實驗的現象。為改變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擬增加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綜合性控制系統設計實驗,全面考查學生對系統的分析和綜合設計能力,考查建模、穩定性、時域分析、校正設計等具體內容。通過設計性實驗來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學生需要自己動腦和互相配合,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航空航天工程實際的獨立工作和創新能力。
三、結論
本課程改革在教學和實踐環節提出了一套帶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案例分析、基礎仿真實驗和綜合設計實驗相結合的多層次體系。經過精心設計與選擇案例和實驗內容,將航空航天特色科學地納入各個教學環節,可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到課堂與實踐教學環節中,并不斷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學生對航空航天控制系統分析設計的綜合應用實踐能力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王艷.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J]. 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49-51.
[2] 孫京誥,羅健旭,劉漫丹,等. 過程控制工程國家精品課程特色建設探討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5-18.
[3] 陳殿生,王田苗,黃宇. 機電控制工程課程的網絡教學系統的開發[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1):7-10.
[4] 謝小林,梁紅波,范紅青,等. 復合材料專業方向航空特色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6):143-144.
[5] 劉海春,翁曉光,邢麗冬. 基于航空特色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實踐[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3(4):35-39.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隨著高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此同時,由于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航空航天技術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觀念。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更加引起人們對航空航天技術的關注。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目前國內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專業,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與此同時,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財經大學,也將航空與航天(也有的學校稱為航空航天技術概論或航空航天技術博覽)作為通識課。筆者結合自己的授課經歷和體會,并參考歐美高校開設通識課的教學模式,探究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教學內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國專業化教育模式的問題與通識教育
1.1 現階段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
我國現階段的專業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20世紀80年代)和特定社會背景(生產力亟待恢復)中的選擇,這個選擇盡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并對我國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卻不適應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的知識領域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最優目標了,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面臨的情況可能就越糟糕。
社會和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舊的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的工作崗位不斷出現,高校里專業調整的步伐,無法跟上社會職業更新的速度。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識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識教育,國外稱“General Education”,也稱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識教育源于19世紀[6-8],當時大學的學術分科過于精細、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識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對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20世紀,通識教育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今天,歐美大學仍在不斷完善其通識教育。如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已經經歷五次較大的通識教育改革[7-10]。
在我國,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古代?!兑捉洝分鲝垺熬佣嘧R前言往行”,《中庸》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墩摵狻氛J為“博覽古今為通人”。所以,通識教育旨在培養“通才”,它的培養目的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強調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重視培養人的思維方法及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也重視培養人的情志等。
2 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的意義
航空與航天課程在我國一直是航空航天專業院校的公共必修課[1,2],其目的首先是為學生未來從事航空航天及其相關領域工作培養興趣,更主要的是為學生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專業導論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一些普通高校將航空與航天課程納入通識教育,其教學目的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2.1 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開展通識教育不僅能增加大學生專業課以外的知識,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航空與航天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航空航天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2 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向往飛翔的夢想由來已久,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萬戶飛天的勇敢實踐,表明了古老的中國人渴望飛向藍天的美好愿望。通過航空與航天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取得的矚目成績,學習偉大的航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勵大學生在困難面前勇于攀登
學生通過航空與航天課程的學習,了解航天先驅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開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事情”,通過這樣的教育,激發學生努力奮進,敢于開拓創新。
2.4 啟發學生規劃未來人生
航空與航天知識可以啟發和拓展人們的思維,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現,極大地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人們對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價值的意義。飛過天的宇航員大多存在一個共識:“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僅僅是宇宙形成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庇浀糜形幻绹詈絾T說過,“昨天的夢想是今天的現實,今天的夢想是明天的現實。”隨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很多人開始重新思索這些問題,人類存在的意義何在?人類怎樣存在?
3 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的教材問題與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問題
航空航天技術在非專業大學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為宇宙的奧秘神秘莫測,很多大學生對航空與航天課程比較感興趣。作為通識課,目前我國沒有一本適合通識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術概論》《航空航天技術》等,由此帶來很多問題。
(1)專業性很強
翻開《航空航天技術概論》教科書,插圖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圖、結構圖、流程圖和設計圖。對于非工科專業的大學生而言,內容過深,尤其是文科學生,沒有工程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2)內容單調乏味
細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內容,大多是定義和概念,枯燥乏味,對非專業學生而言,即便把這些內容熟記于心,又有何意義?另外,由于書本的空間有限,介紹性的內容往往類似于綱要。
(3)課后練習或思考題沒有價值
思考題是運用大腦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題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節后的思考題,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以第一章課后思考題為例,“試述直升機的發展史,試述火箭、導彈發展史”,很多學生認為是“百度題”,學生只要靈活運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這類題能算是思考題嗎?
(4)條理性很強帶來的問題
航空與航天是兩個明顯不同的概念和領域,盡管有聯系,但對于非專業的學生而言,不能混為一談。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飛行器設計為主線,航空器、航天器和導彈與火箭等內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發動機還是航空發動機,統統納入同一章節,對于非專業學生,理解起來稍顯費力。再如,《飛行器構造》這章內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構造,也有航天器的構造,根據整體教學效果分析,這種航空航天結構的相互交叉會導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加之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通識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A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綜上所述,航空與航天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不是必修課的陪襯,更不是專業課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專業課低?!熬有苑钱愐?,善假于物也”,學好航空與航天課程,掌握其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中更好地開闊思維。
3.2 教材改革的建議
對于航空與航天課程,只有拓寬知識面,全面介紹不同學科研究對象的特點,才能更準確地反映這門課的內涵。為使學生具備開拓新領域的基礎,課程內容應具有前瞻性,把本學科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最新技術引入教學內容。在反映學科前沿的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航空航天技術涉及領域之廣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此,如何保持課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討。作為面向非航空航天專業學生的通識課,該課程內容應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需要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由風箏飛行延伸到飛機,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種導彈,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羅飛船,由恐龍滅絕延伸到宇宙探索,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實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識。國外有一本航天知識方面的書,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沒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術”,值得我們借鑒。
以筆者在神舟飛船、衛星及空間防御領域的工作體會以及在北京、南京幾所大學講授航空與航天知識的教學經驗來看,對于航空與航天的通識教育,其知識與內容應該注重“啟蒙”,致力于開展大眾化的教育,太過學術化反而會讓人失去興趣。教材應該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畫的形式展開。現在已經有的《漫畫線性代數》《漫畫統計學》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書,以漫畫的形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之余學習到很多知識,兩全其美。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課程的教科書可以參照這種形式。
關鍵詞: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技術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是指先進技術擁有者在從事生產、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輸出技術而引起的技術水平的提高[1]。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溢出則指航空航天業的先進技術通過一定渠道自愿或非自愿地傳播到其他工業領域,進而帶動這些工業領域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航空航天業是我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裝備多、投資費用大,是國家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航空航天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逐步建立起平臺化、系統化、專業化的研發與應用體系。它技術內涵高、產業鏈長、輻射面寬、連帶效應強,對眾多高技術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拉動作用。研究表明,內涵科技因素越高的行業部門對其他部門的貢獻效應越大[2]。航空航天技術是高科技領域的前沿,航空航天業必然對其他部門具有較大的貢獻效應,其技術溢出也應該是顯著的,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前提條件進行的研究。因此,探究影響航空航天工業技術溢出的顯著性因素,充分利用其技術溢出作用,對于加快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數學者從理論層面分析技術溢出的問題,也有學者較為系統地對技術溢出是否存在、影響技術溢出的因素以及技術溢出的機理進行了實證分析,但這些研究都局限于外商直接投資(FDI)這一領域,沒有從行業層面上分析該行業部門對其他行業部門的技術溢出,并且沒有在理論上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利用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數據,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影響技術溢出的關鍵因素,進而對促進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及產業自身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政策建議。
影響技術溢出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將其大致歸納為:(1)人力資本因素。Keller(1996)研究發現人力資本積累的差距導致技術吸收效果與經濟增長率的不同[3];Borensztein等(1998)認為人力資本存量是影響技術溢出效應的關鍵因素[4];王成岐,張建華,安輝(2002)得出人力資本存量與技術溢出效應不相關的結論,但他們認為人力資本投入以及人才素質是技術溢出的影響因素[5]。(2)技術差距因素。Findlay(1978)和Wang and Blomstorm(1992)的研究表明技術差距越大示范模仿空間越大,吸收技術溢出的潛力也就越大[6];Kokko(1994)的研究發現低技術水平嚴重阻礙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7];Perez(1997)從吸收能力角度考慮,認為過高的技術差距會影響示范模仿機制發揮其應有作用。(3)經濟開放程度。Blomstorm and Sjoholm(1999)、認為經濟開放度高的企業由于競爭壓力大而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以提高自身吸收能力[8];Kokko(1994)發現經濟開放程度與技術溢出效應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7];包群,許和連,賴明勇(2003)用出口依存度等來衡量經濟的開放程度,發現我國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等都是促進技術溢出的有利因素[9]。(4)研發投入因素。Kathuria(2000)指出技術溢出效應并非自動產生,技術吸收方要想從中獲利,須對學習活動進行投資;田慧芳(2004)的研究則表明工業部門研發投入水平與技術溢出效應呈負相關關系。此外,市場結構、工資水平、產業關聯、基礎設施、經濟政策等都作為影響因素引入了技術溢出的相關研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此進行探討。
二、指標構建與分析方法
目前,對技術溢出進行實證研究時,學者們通常首先選擇一個影響因素,然后確定與該影響因素內容相關的指標體系,最后采用一定的計量方法(如多元回歸、分組回歸等)來分析這些指標。本文在分析技術溢出時,也采用了這種研究思路:選取航空航天業為研究對象,根據技術差距等影響因素建立與之相關的量化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指標與技術溢出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用線性回歸的方法對提取出的公因子進行顯著性檢驗。
(一)技術溢出指標體系
航空航天業是一個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機、光、電、液綜合能力的精密機械加工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0]。其研發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具有科技含量高、連帶效應強的產業特點,能夠帶動諸多產業的發展。理論上講,研究技術溢出影響因素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但為了避免信息重疊,本文根據國內外現有文獻的研究成果并綜合考慮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實際情況,選取如下表所示指標體系:
(二)分析方法和數據來源
因子分析是一種研究從變量群中找出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它通過分析眾多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探尋觀測樣本的內部基本結構,提取并描述隱藏在一組顯性變量中無法直接測量的隱性變量,很好地發揮了降維和簡化數據的作用。因子分析中的共性因子是不可直接被觀測卻又客觀存在的重要影響因素,每一個變量都可以表示為共性因子的線性函數與特殊因子之和,即,式中為的共性因子,為的特殊因子。若滿足以下條件:(1);(2),即共性因子和特殊因子不相關;(3)各共性因子不相關且方差為1;(4)各特殊因子不相關且方差不要求相等。那么,每個變量可由個共性因子和自身對應的特殊因子線性表出,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可表示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線性回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問題。用于分析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9~ 2009)中航空航天業相關數據,以及《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9)中工業企業相關數據,統計口徑為我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
三、技術溢出實證研究
(一)因子分析
從《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9~2009)與《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9)整理出構建量化指標體系所需數據,并按定義計算出各指標對應值,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17.0軟件做出相關系數矩陣,通過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初步判斷各指標相關性較高。從已建立的量化指標體系中提取公共因子,找出影響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主要因素。因子矩陣和旋轉因子矩陣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知,旋轉后公共因子F1、F2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803和2.795,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4.424%,進一步判斷公共因子F1、F2能夠代表本文所設計的衡量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量化指標體系。由表4還可知公共因子F1在X1、X2、X3、X4、X5的載荷值均大于0.7,能夠反映我國航空航天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能力、研發經費投入能力、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能力、科技活動人員投入能力以及科學家與工程師投入能力,因此可將F1視為影響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因素之一――技術投入能力;公共因子F2在X6、X7、X8、X9的載荷值均大于0.65,能夠反映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新產品出口能力、新產品勞動生產率以及新產品產值比重,因此可將F2視為影響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因素之二――技術產出能力。
(二)線性回歸
本文根據該檢驗模型,以公共因子F1、F2的因子得分作為自變量,以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LP作為因變量(具體數據見表5),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1)
其中LP即除航空航天業之外的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與我國航空航天企業增加值的差值同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與我國航空航天企業從業人員年均人數差值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2)
通過回歸得到人均產出變量與公因子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為:
(3)
t值:(6.240)(2.886) ( 3.320)
P值: 0.001 0.028 0.016
R2=0.749AdjR2=0.666F=8.967
由模型估計到的參數可知,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能力以及技術產出能力與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均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技術投入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將上升17.541%,技術產出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將上升15.9%。
四、結果分析與政策建議
航空航天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術溢出也不同于其他產業。因此,本文在參照前人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衡量技術溢出的量化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從中提取出最為顯著和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因素,即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能力及技術產出能力??茖W分析這些影響因素,有效利用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提升傳統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國家整體技術進步。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航空航天業技術投入力度,保障科技研發能力的領先。2007年頒布的《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投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明確指出國防科技工業投資體制的改革思路。2009年提出的《關于加快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也明確提出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因此,同時作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航空航天業,應構建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投資為輔的多元投資渠道,注重人力資本存量的積累和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切實加大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力度以保證其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