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4:08
序論:在您撰寫進出口貿易管理系統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我國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現狀
根據我國企業開展進出口貿易的現狀,可大致將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分為如下四類:
第一類,企業沒有專設的進出口貿易管理機構,進出口業務基本上采取業務流程服務外包(BPO)運營模式進行。也就是說,從市場調查、客戶資信調查到進出口貿易合同簽訂,從進出口貿易合同履行(包括外貿融資、報關、報檢、保險、物流、外匯收付、繳納稅費、退稅辦理、外匯核銷等)到合同糾紛處理、保險理賠等全部委托專業的公司進行。此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存在五個重大缺陷,一是由于專業的貿易機構不可能是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分析與預測專家”,因此不可能對貿易國的行業保護政策的使用力度分析透徹,不可能洞察到貿易國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存在貿易國“貿易壁壘”、“國家違約”等發生使我國企業進出口貿易蒙受損失的風險。二是由于企業的進出口業務流程外包,實施進出口貿易全過程“信用管理”難度大,落實機構、崗位、職責設置的“相互制衡原則”、“不相容原則”難度大,存在因業務流程當事人(包括本企業員工)不當操作、不規范操作、不法操作使企業進出口業務蒙受損失的風險。三是企業的進出口業務流程沒有實現計算機信息管理,存在監督與被監督之間、監控與被監控之間因“信息不對稱”使企業蒙受損失的風險。四是缺少企業文化建設管理體系或企業進出口專業系統子文化建設體系,存在不能以先進的價值觀引領員工思潮,導致不能抓住最佳進出口貿易時機或無尋找最佳貿易時機的意識,使企業蒙受“機會損失”的風險;五是缺少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風險監督、風險考核與評價管理子體系,難以及時發現有關進出口組織架構、人力資源、業務運營、供應鏈管理、子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風險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我國大部分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部分中型企業一般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C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二類,企業設立有進出口貿易機構,為該機構及其下屬機構分配了相應職責、建立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是沒有形成體制上的相互制衡、制度上的相互制衡。例如:進出口機構缺少專設的市場分析科室及信用(風險)管理科室,進出口貿易活動除合同結算外全部由進出口機構下屬的外貿科室負責,結算由其下屬的財務科室負責,雜務由其下屬的綜合科室負責。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與C類體系的區別僅僅是全部業務流程由企業自己運作,但是沒有形成實質意義的體制上的制衡和機制上的制衡以及崗位設置上的“不相容設置”,所以存在的重大缺陷與C類體系基本相同。我國大部分中型企業及部分大型企業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B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三類,在企業層級或企業的進出口業務部門內部設立了信用(風險)管理機構及市場分析機構,在管理體制上、運行機制上、管理職責及崗位職責分配上均體現了“相互制衡”、“不相容設置”的原則。能夠對進出口貿易業務實施“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信用管理,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進出口貿易策略。建立健全了考核、評價、激勵機制。但是,進出口業務風險識別、控制、監督及考核評價子體系不完善,存在部分風險不能化解的風險;沒有建立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缺少信息化與業務流程的有機融合,存在因“信息不對稱”產生風險的可能性;缺少進出口業務系統“企業子文化建設”管理體系,存在不能始終以先進的企業子文化引領員工思潮、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主觀能動性的風險。我國大部分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A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四類,在A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完善了風險管理控制子體系,對涉及進出口業務的各類風險進行識別、控制、監督及考核與評價。建立了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全部業務流程的電子信息化處理,降低了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風險。建立了進出口業務系統“企業子文化建設”管理體系,以先進的進出口業務系統子文化潛移默化員工的作業活動,以先進的核心價值觀引領員工思潮。我國極少部分企業或企業集團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A+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如何構建符合企業實際的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企業應該從進出口貿易層面的治理結構、管理體制、運營機制入手,以業務流程電子信息化為平臺,以分析市場、緊跟市場、把握市場為運營導向,以規避、降低及化解風險為運營重心,以人為本、創新創效為運營核心,以穩健經營為運營目標,構建符合企業實際的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1科學的進出口貿易組織架構是基礎
科學的組織架構主要包括科學的治理結構、管理體制及運營機制等,通過設計并運行合理的組織架構降低進出口貿易運營風險。應建立健全董事會領導下的進出口貿易發展戰略決策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層領導下的市場分析及預測制度、信息建設及傳遞制度、內部市場模擬外部市場運行制度、信用(風險)管理制度、供應鏈風險內部控制制度、考核評價及激勵制度、效能監察制度、企業文化及企業子文化建設制度等。對于大中型企業應根據“相互制衡”和“不相容”原則進行組織機構、職責的設計。例如:在進出口貿易機構下至少應分別設置市場(信息)科、信用(風險)管理科、外貿科、綜合科等科室,對于大型企業集團在進出口機構下至少還應設置財務科室。市場(信息)科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對包括“引言”中所述的各種進出口貿易市場環境進行動態分析,形成分析及預測報告,為董事會調整進出口貿易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參考,為管理層調整進出口貿易策略提供參考,為外貿科實施進出口貿易操作、原料保值、產品保值提供參考,為信用(風險)管理科實施進出口貿易全過程(事前、事中、事后)信用(風險)控制提供信息參考,為財務科實施貨幣保值提供“匯率變動”參考。根據市場及訂單情況編制或調整出口貿易計劃,根據生產計劃編制進口貿易及供應計劃等。負責根據匯率變動預測制定貨幣保值方案(通過外匯期貨交易,或遠期結售匯,或外匯掉期等),負責根據市場行情預測制定原料及產品保值方案(通過產品期貨交易或相關性產品期貨交易等),負責進出口貿易全過程的計算機信息管理,負責整個供應鏈的價格、成本及收益的跟蹤、為管理層提供實時的進出口運營效果數據等。信用(風險)管理科的主要職責為:對與進出口業務有關的組織架構、人力資源、業務運營、供應鏈管理、子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風險進行識別、控制、監督、考核與評價并將此信息反饋至企業層級的風險管控體系。審核市場(信息)科編制的進出口貿易計劃,復核進出口貿易客戶的資質、審核及鑒證進出口貿易合同、審核貿易合同項下的結算單據,審核信用證(付匯)條款,會簽產品出庫單。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動態跟蹤,根據客戶的履約情況對其實施信用等級評定,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定結果對其授予不同的“信用結算條件”。對進出口貿易全過程實施信用(風險)監督、監控、預警和警報,追繳逾期半年以上一年以內的應收貨款,配合相關部門實施逾期一年以上應收貨款的追繳及其他合同違約處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訴訟等。對外貿科室、綜合科室、財務科室等科室的對外往來業務實施全方位監督與監控,對客戶的滿意度實施測評以維護企業對外信譽等。外貿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執行進出口貿易計劃,對客戶進行資信調查、獲取客戶有關資質證明等書面材料并實施審核。簽訂并履行合同、為信用管理科提供貿易合同及其項下的有關單據,提出信用證開據條款,開具產品出庫單等。催繳逾期半年以內的應收貨款,配合信用管理科實施合同違約處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訴訟等。執行經上級有關部門及最高管理層集體批準的進口原料及出口產品保值方案。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以上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合同履行。最大可能地滿足客戶的合理要求并努力提升其滿意度。綜合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配合企業相關部門,對進出口貨物依據合同約定(例如國際標準或貨物到達地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合同約定標準)實施驗收、未經驗收的貨物不得放行(入庫或出庫)。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原料入庫或產品出庫驗收手續。負責其他科室經濟責任制的考核、評價及激勵,負責進出口專業系統企業子文化的建設管理等。財務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復核合同項下的“信用結算條件”是否與信用管理科的授予條件相一致,會簽合同審批單、產品出庫單,復核貿易項下的結算單據等。根據合同約定收匯或付匯(復核信用證條款、辦理信用證或其他付匯手續)。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以上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會簽產品出庫手續、中止或終止支付貨款等。執行經上級有關部門及最高管理層批準的債務及資產(匯率變動)保值方案。
2建設企業層級互聯的進出口貿易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平臺
建設進出口貿易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是提高進出口貿易運營效率、降低人為因素、降低信息傳遞不對稱風險的必要手段。注意其必須實現與企業網的互聯及信息傳遞、處理流暢,切忌搭建進出口貿易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孤島”,在進出口機構內部和企業層級,實現進出口業務流程處理無障礙電子信息化,實現監督與被監督、監控與被監控的“信息傳遞對稱”。在企業互聯網層級上,通過企業層級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傳遞對稱”,實現管理層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有關進出口業務“信息傳遞對稱”。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信息傳遞不對稱使進出口貿易運營蒙受損失的風險。
3做好市場分析及預測
進行市場分析及預測的主要目的,一是為鞏固原有市場、開拓新的市場、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譽度提供決策參考信息;二是為企業在原料、物資設備進口市場抓住價格低位、在產品出口市場抓住價格高位提供決策參考信息;三是為原材料進口保值、產品出口保值提供決策參考信息。市場分析及預測應該堅持“五位一體”原則:一是通過供求關系變化(要關注宏觀政策,如財政、金融、產業政策等可能對供求關系產生的影響)進行市場分析及預測;二是通過周期性規律變化對原料市場、產品市場進行技術圖形分析及預測;三是通過相關產品市場或相關衍生品市場的相關性變化規律進行分析及預測;四是密切關注世界范圍內大型基金對市場的炒作(基金的短期炒作往往不以供求關系為題材,可能抓住某一短期題材或制造某一短期題材進行炒作以達到其目的);五是分析“預判突發事件(例如預判可能發生戰爭、動亂、罷工等)”及“已發生突發事件(例如已經發生的戰爭、動亂、罷工等)”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須將此五方面的分析統籌考慮,方可得出綜合后的分析預測結果。同時,依據分析預測結果制定出原材料進口及產品出口保值方案或應對措施并上報。
4做好風險識別、控制、監督、考核與評價
進行風險識別、控制、監督、考核與評價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包括“引言”中所述的“五類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規避、降低各種風險造成的企業債務增加或資產受損。風險識別、控制、監督、考核與評價主要有五大步驟:第一步,通過各類官方、非官方渠道獲得各類有關風險信息,例如:可以通過政府商務網站或行業協會網站獲得行業(產業)預警信息,通過國家駐外機構網站獲得進出口貿易所在國的預警信息、政策信息,通過國內外金融機構網站獲得有關金融政策變化、匯率變化可能帶來的收、付匯風險信息,通過有償或無償信息服務機構獲取有關風險信息,在情況緊急時還須進行實地考察、走訪獲取有關風險信息等。對進出口客戶合同履約情況進行動態跟蹤及監控,發現合同履約過程的風險信息等;第二步,歸納、整理、分類上述獲取的有關風險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制定出風險控制方案或風險應對措施;第三步,根據識別出的風險向有關科室發出風險預警或風險警報,并監督、監控其風險控制過程直至風險預警或風險警報解除;第四步,對各科室的風險控制進行月、季、年考核與評價,其結果作為經濟責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標;第五步,要求各業務科室通過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時向信用(風險)管理科傳遞風險管控動態,保證進出口機構內部有關風險管控信息傳遞的對稱,定期向企業層級的風險識別、控制、監督、考核與評價體系傳遞有關管控信息,保證企業層級有關進出口業務管控信息傳遞的對稱。
5構建企業內部供應鏈互動聯動及風險控制運營機制
企業運營的效果與進口環節、生產環節、質量保證環節、出口環節等環節息息相關,整個供應鏈環節貫穿了一系列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企業運營的好與壞。換句話說,進口環節也好,出口環節也好,都應該與生產等環節形成互動與聯動,形成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有機整體。建立供應鏈互動聯動機制,及風險管控機制的目的正是將市場變化迅速傳遞到生產等環節,采取各種應對措施以規避或降低進出口業務涉及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供應鏈運營風險及其他風險。企業應著重從供應鏈互動聯動機制的建立、內部市場模擬外部市場運作、供應鏈內部環境,供應鏈內部控制活動,供應鏈活動監督、考核、評估與評價,供應鏈運營機制持續改進等幾方面入手,抓好供應鏈運營機制的建設[11][12]。
6構建企業進出口系統子文化及內部供應鏈系統子文化建設體系
從企業文化的生成來看,企業文化是根植于社會文化之上的子(亞)文化。與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子文化一樣,每一個下級企業同樣具有根植于企業文化之上,但是又具有自己文化差異的企業子文化。同樣,由于各專業管理體系(生產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技術創新管理體系、安全管理體系、進出口管理體系、計量檢驗管理體系、供應鏈管理體系等)的管理理念和運營模式的更加細化,導致各專業管理體系同樣具有自身特征的專業管理體系子文化。而此階段建設活動的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企業文化建設活動能否與企業的制度建設、企業的生產運營機制建設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換句話說,要通過先進的子文化體系建設潛移默化員工的業務運作,最大可能地調動員工創新、創效的主觀能動性。3.7做好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監督、考核與評價,保證體系的適宜、充分、有效及持續改進企業的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監督、考核與評價應該從四個方面開展:一是自我監督、考核與評價,主要是指進出口機構下設的信用(風險)管理科室定期對其他業務科室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應該每月開展);二是企業上級部門和企業分管領導依據管理制度定期對進出口管理機構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季度開展一次);三是企業效能監察部門依據效能監察制度定期對進出口管理系統或供應鏈系統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年度開展一次);四是董事會財經審計部門定期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三年一次)。從而,上述四個方面的監督、考核與評價形成了保證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有效運行、持續改進的立體監督、考核與評價機制[13][14][15]。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個國家、各個經濟體之間的關聯程度不斷提高,某一國家、某一經濟體出現問題時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程度也在加大,各國、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在加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在加大,各國企業進行國際化運營的風險也在加大。發達國家的企業較早地融入了市場經濟,較早地參與了國際化運營進程,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化運營經驗,適時開展了貿易管理體系的創新,構建了比較完善的貿易管理體系。例如,發達國家的企業都非常重視市場調查和預測,許多企業都建立了專門的市場分析機構,通過縝密的市場分析發現貿易機會,為貿易戰略及策略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例如,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針對信用交易迅速擴大、信用交易違約現象大量發生的現狀,美國政府、社會和企業開始進行有關信用管理的研究與探索,從而誕生了貿易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管理制度,許多企業建立了專門的信用管理機構以保證企業貨款的及時、足額回籠;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10年代,伴隨著金融風險日益加劇、財務欺詐頻繁發生的現狀,美國政府、社會和企業加快了內部控制研究的步伐,推出了與貿易管理體系息息相關的風險控制制度,許多企業都建立了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以規避、降低或化解由于貿易環境發生變化產生的各種風險。
我國企業實施國際化運營是一種大趨勢,是企業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歷史必然。為此,我國企業必須克服體制上的障礙,建立滿足國際化運營的治理結構,形成緊跟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體制與機制,這也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資源全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必須破解的重要課題之一。近年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從具體業務操作層面進行了大量的論述,提出了很好的運營對策。本文力圖從如何構建滿足國際化運營要求的貿易管理體系方面進行論述,該體系的建立、有效運行、持續改進是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求得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
二、我國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現狀
縱觀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歷程,一類是由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前的國有進出口公司演變形成;一類是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放開進出口權以后新成立的專業外貿公司或企業的專業外貿機構。原國有進出口公司演變而成的外貿公司開展國際貿易較早,但長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開展國際貿易運營,此類外貿公司實質性自主開展國際化運營是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為其不滿20年;上世紀90年代末以后建立的外貿企業或企業中的外貿機構中的大多數則是在本世紀初,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才實質性開展國際化運營的,為其不過10年左右。因此,我國外貿企業或企業中的外貿機構參與國際化運營的經驗遠不如發達國家的企業,絕大多數企業建立的貿易管理體系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還處在較低的層次。分析我國企業建立貿易管理體系的現狀,大致可分為如下四類:
第一類,企業沒有專設的進出口貿易管理機構,進出口業務基本上采取業務流程服務外包(BPO)運營模式進行。也就是說,從市場調查、客戶資信調查到進出口貿易合同簽訂、履行(包括外貿融資、報關、報檢、保險、物流、外匯收付、繳納稅費、退稅辦理、外匯核銷等)到合同糾紛處理、保險理賠等全部委托專業的公司進行。此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存在五個重大缺陷,一是由于專業的貿易機構不可能對貿易國的行業保護政策了解,不可能洞察到貿易國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加上存在貿易國“貿易壁壘”、“國家違約”等問題發生,使我國企業進出口貿易蒙受損失的風險;二是由于企業實施進出口貿易全過程“信用管理”難度大,落實機構、崗位、職責設置的“相互制衡原則”、“不相容原則”難度大,存在因業務流程當事人(包括本企業員工)不當操作、不規范操作、不法操作使企業進出口業務蒙受損失的風險;三是企業的進出口業務流程沒有實現計算機信息管理,存在監督與被監督之間、監控與被監控之間因“信息不對稱”,使企業蒙受損失的風險;四是缺少企業文化建設管理體系或企業進出口專業系統子文化建設體系,存在不能以先進的價值觀引領員工思潮,導致不能抓住最佳進出口貿易時機或無尋找最佳貿易時機的意識,使企業蒙受“機會損失”的風險;五是缺少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風險監督、風險考核與評價管理子體系,難以及時發現有關進出口組織架構、人力資源、業務運營、供應鏈管理、子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風險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我們稱其為C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二類,企業設立有進出口貿易機構,為該機構及其下屬機構分配了相應職責、建立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是沒有形成體制上或制度上的相互制衡。例如,進出口機構缺少專設的市場分析科室及信用(風險)管理科室,進出口貿易活動除合同結算外全部由進出口機構下屬的外貿科室負責,結算由其下屬的財務科室負責,雜務由其下屬的綜合科室負責。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與C類體系的區別僅僅是全部業務流程由企業自己運作,但是沒有形成實質意義的體制上的制衡和機制上的制衡以及崗位設置上的“不相容設置”,所以存在重大缺陷,我們稱其為B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三類,在企業層級或企業的進出口業務部門內部設立了信用(風險)管理機構及市場分析機構,在管理體制上、運行機制上、管理職責及崗位職責分配上均體現了“相互制衡”、“不相容設置”的原則。能夠對進出口貿易業務實施“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信用管理,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進出口貿易策略,并建立健全了考核、評價、激勵機制。但是,進出口業務風險識別、控制、監督及考核評價子體系不完善,存在部分風險不能化解的風險;沒有建立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缺少信息化與業務流程的有機融合,存在因“信息不對稱”產生風險的可能性;缺少進出口業務系統“企業子文化建設”管理體系,存在不能始終以先進的企業子文化引領員工思潮、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主觀能動性的風險。我們稱其為A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四類,在A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完善了風險管理控制子體系,對涉及進出口業務的各類風險進行識別、控制、監督及考核與評價,建立了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全部業務流程的電子信息化處理,降低了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風險。建立了進出口業務系統“企業子文化建設”管理體系,以先進的進出口業務系統子文化潛移默化員工的作業活動,用先進的核心價值觀引領員工思潮,提升其創造力。我們稱其為A+ 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三、構建企業國際化運營要求貿易管理體系的做法
(一)健全滿足國際運營要求的組織機構并分配相應職責
對于大中型企業應根據“相互制衡”和“不相容”原則進行組織機構、職責的設計。例如,在進出口貿易機構下至少應分別設置市場(信息)科、信用(風險)管理科、外貿科、綜合科等科室,對于大型企業集團在進出口機構下至少還應設置財務科室。
市場(信息)科的主要職責為:對各種進出口貿易市場環境進行動態分析、形成分析及預測報告,為董事會調整進出口貿易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參考,為管理層調整進出口貿易策略提供參考,為外貿科實施具體貿易操作提供信息參考,為信用(風險)管理科實施進出口貿易全過程(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供信息參考,為財務科實施貨幣保值提供“匯率變動”參考。
信用(風險)管理科的主要職責為:復核進出口貿易客戶的資質、審核及鑒證進出口貿易合同、審核貿易合同項下的結算單據,審核信用證(付匯)條款,會簽產品出庫單。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動態跟蹤,根據客戶的履約情況對其實施信用等級評定,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定結果對其授予不同的“信用結算條件”。對進出口貿易全過程實施信用(風險)監督、監控、預警和警報。
外貿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對客戶進行資信調查、獲取客戶有關資質證明等書面材料并實施審核。簽訂并履行合同、為信用管理科提供貿易合同及其項下的有關單據,提出信用證開據條款,開具產品出庫單等。配合信用管理科實施合同違約處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訴訟等。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以上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合同履行。
綜合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配合企業相關部門,對進出口貨物依據合同約定(例如國際標準或貨物到達地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合同約定標準)實施驗收、未經驗收的貨物不得放行(入庫或出庫)。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以上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原料入庫或產品出庫驗收手續。
財務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復核合同項下的“信用結算條件”是否與信用管理科的授予條件相一致,會簽合同審批單、產品出庫單,復核貿易項下的結算單據等。根據合同約定收匯或付匯(復核信用證條款、辦理信用證或其他付匯手續)。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以上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會簽產品出庫手續、中止或終止支付貨款等。
(二)建立健全外貿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平臺
建立健全對外貿易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是提高進出口貿易運營效率、降低人為因素、降低信息傳遞不對稱風險的必要手段。注意其必須實現與企業網的互聯及信息傳遞、處理流暢,切忌搭建進出口貿易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孤島”,在進出口機構內部和企業層級,實現進出口業務流程處理無障礙電子信息化,實現監督與被監督、監控與被監控的“信息傳遞對稱”。在企業互聯網層級上,通過企業層級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傳遞對稱”,實現管理層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有關進出口業務“信息傳遞對稱”。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信息傳遞不對稱使進出口貿易運營蒙受損失的風險。
(三)建立健全市場分析及預測機制
進行市場分析及預測的主要目的,一是為鞏固原有市場、開拓新的市場、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譽度提供決策參考信息;二是為企業在原料、物資設備進口市場抓住價格低位、在產品出口市場抓住價格高位提供決策參考信息;三是為原材料進口保值、產品出口保值提供決策參考信息。市場分析及預測應該堅持“五位一體”原則:(1)通過供求關系變化(要關注宏觀政策,如財政、金融、產業政策等可能對供求關系產生的影響)進行市場分析及預測;(2)通過周期性規律變化對原料市場、產品市場進行技術圖形分析及預測;(3)通過相關產品市場或相關衍生品市場的相關性變化規律進行分析及預測;(4)密切關注世界范圍內大型基金對市場的炒作;(5)分析“預判突發事件(例如預判可能發生戰爭、動亂、罷工等)”及“已發生突發事件(例如已經發生的戰爭、動亂、罷工等)”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同時,依據分析預測結果制定出原材料進口及產品出口保值方案或應對措施并上報。
(四)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建立健全風險識別、控制、監督、考核與評價機制主要有五大步驟:第一步,通過各類官方、非官方渠道獲得各類有關風險信息,例如可以通過政府商務網站或行業協會網站獲得行業(產業)預警信息,通過國家駐外機構網站獲得進出口貿易所在國的預警信息、政策信息,通過國內外金融機構網站獲得有關金融政策變化、匯率變化可能帶來的收、付匯風險信息,通過有償或無償信息服務機構獲取有關風險信息,在情況緊急時還須進行實地考察、走訪獲取有關風險信息等。對進出口客戶合同履約情況進行動態跟蹤及監控,發現合同履約過程的風險信息等;第二步,歸納、整理、分類上述獲取的有關風險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制定出風險控制方案或風險應對措施;第三步,根據識別出的風險向有關科室發出風險預警或風險警報,并監督、監控其風險控制過程直至風險預警或風險警報解除;第四步,對各科室的風險控制進行月、季、年考核與評價,其結果作為經濟責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標;第五步,要求各業務科室通過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時向信用(風險)管理科傳遞風險管控動態,保證進出口機構內部有關風險管控信息傳遞的對稱,定期向企業層級的風險識別、控制、監督、考核與評價體系傳遞有關管控信息,保證企業層級有關進出口業務管控信息傳遞的對稱。
(五)建立健全內部供應鏈互動聯動機制
企業運營的效果與進口環節、生產環節、質量保證環節、出口環節等環節息息相關,整個供應鏈環節貫穿了一系列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企業運營的好與壞。換句話說,進口環節也好,出口環節也好,都應該與生產等環節形成互動與聯動、形成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有機整體。建立供應鏈互動聯動機制、及風險管控機制的目的正是將市場變化迅速傳遞到生產等環節,采取各種應對措施以規避或降低進出口業務涉及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供應鏈運營風險及其它風險。企業應著重從供應鏈互動聯動機制的建立、內部市場模擬外部市場運作、供應鏈內部環境,供應鏈內部控制活動,供應鏈活動監督、考核、評估與評價,供應鏈運營機制持續改進等幾方面入手,抓好供應鏈運營機制的建設。
(六)建立健全外貿系統子文化建設體系
從企業文化的生成來看,企業文化是根植于社會文化之上的子(亞)文化。與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子文化一樣,每一個下級企業同樣具有根植于企業文化之上,但是又具有自己文化差異的企業子文化。同樣,由于各專業管理體系(生產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技術創新管理體系、安全管理體系、進出口管理體系、計量檢驗管理體系、供應鏈管理體系等)的管理理念和運營模式的更加細化,導致各專業管理體系同樣具有自身特征的專業管理體系子文化。而此階段建設活動的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企業文化建設活動能否與企業的制度建設、企業的生產運營機制建設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換句話說,要通過先進的子文化體系建設潛移默化員工的業務運作,最大可能地調動員工創新、創效的主觀能動性。
(七)建立健全貿易管理體系的監督考核與評價機制
企業的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監督、考核與評價應該從四個方面開展:一是自我監督、考核與評價,主要是指進出口機構下設的信用(風險)管理科室定期對其他業務科室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應該每月開展);二是企業上級部門和企業分管領導依據管理制度定期對進出口管理機構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季度開展一次);三是企業效能監察部門依據效能監察制度定期對進出口管理系統或供應鏈系統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年度開展一次);四是董事會財經審計部門定期開展的監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三年一次)。從而,上述四個方面的監督、考核與評價形成了保證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有效運行、持續改進的立體監督、考核與評價機制。
四、結語
為了構建好符合國際化運營的貿易管理體系,企業應該委托具有較高聲譽的專業咨詢公司對現行的組織架構(主要包括進出口貿易方面的組織機構、管理體制、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進行梳理與評價,制定新的組織架構方案或對原組織架構進行完善的方案,必要時實施流程再造。企業的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企業的分管領導要親自參與并主持實施組織架構的落實和流程再造,這也是體系構建和有效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
企業應該委托具有較高聲譽的專業信息設計、開發、服務公司或軟件集成商為企業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進行設計、開發和服務,該設計須自上而下覆蓋企業主要運營流程甚至全部運營流程。設計方案的實施可根據企業的資金情況、發展情況,分專業子系統、分步驟進行。但是,切忌在沒有總體規劃或設計方案的情況下,建設進出口貿易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否則形成“進出口貿易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孤島”是必然。換句話說,沒有總體規劃、設計的局部信息化建設,由于存在與企業層級的信息系統互聯問題,可能導致“推倒重來”、重復投資的風險。
一、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現狀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許多中小型進出口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越來越多。這些企業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資源,可以獲取更多的商業信息,贏得更多的商機。在進出口貿易中運用電子商務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還能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相比于傳統交易,電子商務大大縮減了進出口企業的交易時間與交易費用。每個網絡服務公司都有各自的技術背景,其可以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技術形成覆蓋型行業聯合網絡,為市場有效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全面的流水線服務的無形商品和服務。對于有形商品、互聯網虛擬消費的產品交付及全球化信息產品交互服務可以通過網絡完成交易,打破地域障礙,使進進出口貿易行為更加方便簡捷。在傳統進出口貿易中,企業需辦理各種繁瑣手續,費用也比較昂貴。而采用電子商務的方式,加快了辦事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電子商務使進出口貿易商在交易進程中減少了對中間商的服務性投入,交易雙方直接通過網絡聯系洽談業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貿易活動成本。
二、電子商務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信息基礎設施薄弱
發達國家憑借高尖技術、雄厚的資金以及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優勢占據了先機,基本上壟斷了國際信息技術貿易的全部份額。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雖然在近些年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目前總體還存在收費較高,網速較慢,有些地區沒有網絡等問題,影響到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如果不改變目前現狀將導致我國失去電子商務發展的最佳時機,進一步加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網絡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電子商務既有與傳統商務活動相同的風險,也有其自有的風險,尤其在交易安全方面,包括資金安全、信息安全、貨物安全、商業秘密安全等。網絡黑客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破解密碼,獲取客戶資料,然后以客戶的名義或者賣方的名義發郵件給對方,極易造成網絡詐騙。這種情況在我國采用電子商務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中屢見不鮮,這不僅造成交易雙方的損失,也會影響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更會制約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運用。
3.物流環節不暢
我國信息跟蹤服務體系和網絡體系的落后也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我國信息服務和網絡體系更新的落后,這使物流業的發展失去了堅實的基礎;第二,發展電子商務的物流服務水平普遍較低;第三,對物流的認識仍停留在傳統的運輸和存儲等層面上,而在物流成本控制、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設計等物流增值服務方面,尤其在全程物流服務等高層次的物流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難以提供包括計劃、規劃、咨詢在內的全程服務。
4.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電子商務不僅涉及到交易雙方,還涉及到銀行、保險、稅務局等多個部門,并且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這就需要統一的部門來協調工作,統一的標準來約束國際貿易。但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沒有建立相應的標準,成立相應的部門來協助電子商務的發展。
三、促進電子商務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應用中的對策
1.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是需要有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我們必須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優化電子商務的網絡基礎設施,提高傳輸速度和準確性,降低網絡的使用成本。應大力完善各項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基礎建設,合理、科學、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各種網絡資源,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傳統的行業分割和壟斷的管理體制,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清除障礙。
2.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電子商務安全主要涉及認證技術安全、支付安全、密碼技術安全、防火墻技術安全等。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從法和德兩個方面解決電子商務應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及信用問題,不斷完善有關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建立交易糾紛解決機制、應用電子商務的信用等級認證數據庫等。而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除應加強其網站的安全建設與管理、提高網絡風險防范意識,還應該建設和改善對有關電子商務應用的硬件設施。
3.優化物流企業業務流程
優化物流企業業務流程,在物流企業內部推行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和延伸服務。建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統,從根本上保證商流和物流的高效率。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信息技術和條形碼技術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4.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
關鍵詞:現代物流業;進出口貿易;經營成本;貿易規模;便利化;運輸方式
現代物流是相對傳統物流這一概念而提出的,相比較于傳統物流只追求產品出廠后的包裝、運輸、裝卸、倉儲,現代物流在保持傳統物流的職能上將物流系統化,根據客戶的需求,以最經濟的費用,將物品從供給地向需求地轉移,克服了傳統物流的供應鏈短路、市場反應慢、物流總成本高的弊端,以反應快速化和功能集成化為主要特征,將各種物流活動綜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集成式管理。現代物流將服務系列化、作業規范化、目標系統化、手段現代化、組織網絡化、經營市場化、信息電子化、管理智能化作為物流理念。現代物流業是在現代物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及相關信息有效流動的全過程,是順應經濟發展而出現的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的一個新型的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滲透性強的復合型產業。其中涉及的產業包括水陸空交通運輸、批發業、零售業等。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物流費用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也隨之提高,物流費用的高低和產品的競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而傳統物流因其提供的是被動的沒有統一服務標準的簡單的位移,大大增加了物流的費用,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了物流業從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過渡,因此現代物流業成為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的先導產業。除此之外,現代物流業憑其行業特色和優勢在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振興第三產業,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提供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以及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之間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密切的交往,世界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和繁榮,而與進出口貿易有著密切關系的現代物流業能否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存在不一致看法。因此從實證分析的角度來分析現代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是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一、我國物流業的概述
(一)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當前發達國家的現代物流業發展模式主要包括兩種,第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整體化的物流管理系統;第二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政府主導的物流系統。我國物流業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比較晚,直到21世界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現代物流業才開始廣泛的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我國物流業的持續升溫,物流業的發展呈現出迅猛的勢頭,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已初步具備了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經濟環境和市場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在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個方面都有了長期的發展和進步,例如鐵路運力躍居亞洲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等,為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交通支持;第二,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以及企業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得不降低企業的物流費用,再加上當前網絡經濟的興起,網購、電購成為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方式,造成市場上對物流業的需求呈擴張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現代物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據統計當前我國物流企業有70萬家左右,其中不乏資金實力雄厚,產業規模大的物流企業。物流企業的增多一方面帶動了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如果物流企業想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有一席立足之地,勢必需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的轉型和升級,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務,以此來應對競爭,否則只會被市場淘汰;第三,我國的一些城市憑借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環境,利用國家政府頒布的優惠政策,加大投資力度,成為具備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基礎條件的城市,從而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搶占了先機,占領了制高點,進而成為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領先城市。其中最具代表的城市包括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天津、長江沿岸龍頭城市上海、珠江大三角重要組成部分廣東。除此之外,通過現代物流企業中的核心城市的帶動,由點帶面我國當前已經形成了環渤海物流圈、長江三角洲物流圈、環臺灣海峽物流圈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圈四大物流圈。四大物流圈通過其對周邊的經濟輻射作用,實現由面及點,從而將經濟發展緩慢的中西部城市納入到物流圈當中,擴大物流圈的引力范圍,促進我國物流格局的形成,使我國的物流業得到全面的發展。第四,我國現代物流業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是相對于第一、二產業而提出的,指的是不生產物質產品的產業,簡而言之就是服務業。我國的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由交通運輸業、餐飲業等組成的流通部門;第二部分是由金融業、保險業和旅游業等構成的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第三部分是由教育、文化、傳播組成的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第四部分指的是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國家機關、政黨機關、警察、軍隊等。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我國第三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根據調查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產業的增長快于第二產業,增長幅度為7.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首超50%。
(二)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當前我國的現代物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現代物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物流領域缺乏配套法規。當前我國法律在物流企業的融資制造、產權制度、用人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專門的法律體系,使得我國物流企業在日常的經營和管理當中無法可依,造成我國現代物流行業管理的混亂。除此之外,我國國有企業為了企業的更好發展需要在外部選擇更加高效的物流服務,但是因為受相關制度的約束,使得在處置以前的物流設備和人員時都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其次,缺乏綜合性的物流服務。當前我國物流業的服務集中在某一個物流企業當中,主要包括倉儲、運輸和搬運這三個方面,并沒有在整個現代物流行業當中形成一個系統的、綜合的服務系統。除此之外,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不管是在信息的收集、處理還是客戶供應鏈中物流需求的管理以及物流的統籌規范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最后,物流專業人才的缺乏。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當前企業競爭的實質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這一點在服務產業表現得更為明顯?,F代物流業作為復合型服務產業,物流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為當前我國開設有物流專業的高校數量比較少,造成我國物流專業的人才在數量上就比較少,再加上高校在培養物流專業的學生時與社會需求相脫鉤,重理論輕實踐,最終造成我國物流專業人才的缺乏。
二、現代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從而帶動了國際物流的產生。另一方面,物流發展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情況。由此可見,國際物流和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F代物流是進出口貿易的必要條件,而為了順應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現代物流勢必需要朝著優質化、多樣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促進國際物流的變革,使國際物流朝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進出口貿易又被稱成為國際貿易,指的是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的活動,包括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兩種類型,具有提高國民生活品質、增加就業機會、加強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優化產業結構等重要的作用。
(一)降低經營成本
進出口貿易是建立在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優缺點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將本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把本國缺乏的產品從其他國家引進而來,而其中所獲得的利潤主要取決于產品的價格與成本。物流費用作為產品的成本之一,因此當產品的物流費用變高勢必會引起產品價格的升高,從而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阻礙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實際上,產品的物流費用有著很大的降低空間。現代物流業因其構建了全球服務領域,從而實現了信息化和標準服務化的管理,最終為顧客提供了具有增值效果的整體系統優化的服務,減少了企業的庫存和中間環節,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二)促進進出口貿易便利化
隨著貿易數量的增多和當前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再加上貿易便利化具有降低企業的行政管理費用和商務成本、增加商業機會、提升客戶價值和安全性以及獲得直接經濟利益的優點,使得貿易便利化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和倡導。貿易便利化是進出口貿易的一個專業術語,指的是加速貨物和產品的流通速度,減少中間的貿易協調程序,追求的是國際貿易程序和制度的簡化和協調。而這和現代物流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現代物流在進出口貿易中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特別是當前各個國家在交通方面是十分的便利,再加上當前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為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促進了貿易便利化的實現。
(三)加快貿易的進程,擴大貿易規模
隨著各國之間進出口貿易聯系的增多,資源配置和世界分工變得更加具體和細致,這就要求在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各個行業的企業只有加強合作、交流和溝通才能獲得利益。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指的是某一個企業作為從產品生產到銷售的第三方,不擁有商品,只是為客戶提供倉儲、配送等物流服務,通過將供應鏈進行重新的整合,具有讓企業致力于核心業務,靈活運用新技術、實現以信息換庫存,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加速資本周轉,提供靈活多樣的顧客服務、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的優點,大大降低了進出口企業的物流壓力,減少了企業的成本。根據調查顯示,進出口企業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產品的轉移,至少可以為企業減少10%的費用,從而加快了貿易的進程,實現貿易規模的擴大。
三、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一)加快物流標準化建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F代物流的高效運作離不開統一的物流標準,我國應該加快對物流標準的建設。在物流標準的建設過程中除了要立足當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現狀,更應該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制定出不僅適和我國國內物流市場發展的標準,同時也能和國際物流標準相接軌,從而為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便利。
(二)培養物流專業人才
物流業作為一門復合型的產業類型,對從業的物流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物流專業的學生過程中除了需要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更應該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學習,為社會和企業輸送出一批素質高,專業知識扎實的復合型人才。除此之外,現代物流企業應該提高物流專業人才的工資待遇和福利水平,大力引進專業人才,通過出國學習和定期組織培訓等形式加強對企業內部人才的培養,在幫助員工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的基礎上,促進員工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從而完善企業的人才培養制度和激勵制度,建立適合我國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加強國際合作
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而這種合作不應該僅僅體現在經濟領域,更應該加強政治和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實現國與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雙贏。
四、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物流業對進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降低經營成本、促進進出口貿易便利化和加快貿易的進程、擴大貿易規模這三個方面。為了將現代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積極作用進行更大程度的發揮,需要加快物流標準化的建設、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國際之間的合作,從而促進現代物流和進出口貿易長遠、健康和穩定的發展。
作者:韋莉 單位:長江師范學院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袊锪鳂I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1).
[2]劉南,李燕.現代物流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7,(1).
[3]王領.對外貿易與現代物流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的數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0,(1).
伴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降臨,給我國制造業的沖擊非常的巨大,由于出現生產過剩且需求量不大的情況,導致制造業的產能極度過剩,以致國內經濟受到相應程度的沖擊及影響,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也出現了大幅度下滑的趨勢。
二、全球?濟危機對我國機電行業的影響
1.技術水平落后,國際市場占有率低
由于我國機電行業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導致機電行業在進出口貿易市場中占有比例非常小,大部分都被國外先進技術壟斷,我國每年造成的出口貿易損失不斷增多,其中機電行業損失比率約為11%。由于技術水平的落后,企業對產品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增加,但整體收益卻未見成效,加之國際出口貿易方面未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我國機電行業在國際市場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
2.國際貿易保護,出口數量嚴重減低
由于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很大,各國在進出口貿易方面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目的是防止因為進出口貿易數量過度無法形成正常的比例以致經濟出現嚴重虧損的情況發生。然而在日益復雜的國際貿易市場中,進出口的總體比例依舊是國際貿易組織進行規定和限制,更有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進行限制,以致給中國的機電產品的出口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3.營銷理念落后,國內市場缺乏定位
雖然我國是經濟大國,可是在市場營銷方面,卻是如同“小樹苗”一般,缺少足夠的“養料”來茁壯的成長,由于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市場的復雜性,因而往往采取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導致市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企業發展方向得不到定位,銷售比例與市場占有率嚴重下降。另外,由于我國市場是多邊形的態勢,存在世界頂尖行業的同時,也同樣擁有最落后的行業,因此導致我國機電行業的市場定位出現嚴重問題。
三、全球經濟危機的機電企業國內市場服務營銷戰略
1.經營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主要注重針對產品進行開展,在市場的競爭當中大多采取的是在價格方面的競爭,也就是打價格戰,然而這種經營模式往往看不到市場營銷的真正效果,只會讓市場的競爭變得逐步激烈化。機電企業目前需要將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進行轉變,通過建立良好的市場營銷模式,由產品的價格到服務的模式進行轉變,也就是針對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進行專業化的服務,將傳統意義上市場營銷的核心由產品轉變為客戶,從根本解決因市場價格戰而導致的市場資源的嚴重浪費。
2.注重建設產品的品牌效應
企業在進行市場營銷的過程中,由于營銷的主體發生錯誤,導致企業的發展方向出現偏差。機電企業的市場營銷過程中應當注重對產品的品牌效應的建設,若只是針對產品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只會讓市場陷入價格戰的死循環中,無法從根本意義上改變市場,因此,產品品牌效應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客戶的滿意程度并非是只針對產品,更多的是針對品牌,通過對品牌的不斷建設,能夠更好的化解市場風險,從而減少因產品成本的增加而帶來的資金風險。
3.確定市場定位
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定位是保證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確定企業的自身定位,才能有利于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我國的市場環境是極為復雜的,市場發展態勢兩極分化十分嚴重,世界上最發達與落后的市場都存在,因此機電企業在國內的市場環境下,應當找到自身定位,根據當前市場現狀,及時的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改變市場營銷模式,建設良好的品牌效應,從而緩解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沖擊。
4.加強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應用
客戶關系管理是進行市場營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也就是CRM,在實際的市場營銷活動中,CRM能夠幫助企業更好的進行市場客戶的開發與發掘,還能夠針對現有客戶進行管理,通過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應用能夠幫助服務人員更好的進行企業與客戶間關系的維護,也可以通過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進行客戶資源的再次挖掘,避免因為市場態勢發生變化時出現客戶資源短缺等情況。另外,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能夠從根本上幫助企業減少進行市場營銷成本,大大提升營銷效率,還能對客戶提供的售前、售后等服務進行快速有效的跟蹤記錄,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促進客戶與企業的相互信任,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關鍵詞:支付能力;通貨膨脹;GDP;平均消費投資傾向;貿易逆差
中圖分類號:F5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長無論怎樣,最終都應該可以反映到國民支付能力的增長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長就是畸形的。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貨膨脹、GDP、平均消費投資傾向、進出口貿易等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便是通過作者自己多年的觀察思考,探討和總結了一個關于它們之間盡可能簡單的并不需要高等數學的數學關系式,并且進而探討了它對實際經濟生活的指導意義。
一、公式的推導
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歸根結底是這個社會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們以支付能力與總需求的關系為起點來展開對題目的討論。
先需要對我們所講的支付能力作一個含義范圍的規定:
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們這樣規定它所包含的范圍以利于后面的討論――對個人和企業來講,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預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貸到的支付能力;對政府或者國家來講,它是指已有的財政盈余加預期可以承受的財政赤字。從這個定義的范圍來講,在物價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過提高工人工資,增加轉移支付等財政手段來提高,也可以通過降低銀行借貸利率,實行寬松的金融政策等來提高。
設一個國家的總支付能力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轉化為總需求的那部分)與總支付能力的比值為N,那么:總需求=Y*N(國內需求)+出口總值(國外需求)
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費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資傾向――API”,我們這樣規定:APC是消費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資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響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變的,所以在一段時期內可以把它們看成是一個定值。
當一個社會供求平衡時:總供給=總需求=Y*N+出口總值
當一個社會供大于求時:總供給>Y*N+出口總值
設在貨幣流通速度為V的情況下,需要增大貨幣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總供給=總需求+H*V=Y*N+出口總值+H*V
二、關于關系式的進一步解釋和應用
(一)關于公式1
從H*V的產生過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差值。當是正值時代表通貨緊縮,負值時代表通貨膨脹。當是“0”時代表供求平衡。在經濟的快速的發展過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動并保持的時間越長,說明經濟越是在良性發展。
從公式1可以看出:H*V與GDP、貿易逆差正相關,與Y*(APC+API)、貿易順差負相關。
1.當H*V成負值時(產生了通貨膨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消除這個負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種方法,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提高,這依賴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發展。也可以通過增大投資來拉動,但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時提高Y(APC+API)值,從而不利于消除H*V的負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發展”不是宏觀經濟的范疇,以下我們便著重就投資對GDP和H*V,進而對Y值的影響作討論。
投資(主要指基建性投資和生產經營性投資)對總供給和總需求哪方面的拉動更大一些,取決于投資項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項目利用率相同的情況下,在一年內建成和在一個月內建成,對通貨膨脹(即H*V值)的影響應該是不同的。因為在項目建設期是純粹的對需求的拉動――它本身建設所帶動的GDP(供給)的增長,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項目沒建成前不會產生供給,但投放出去的資金卻已經產生了對需求的二次拉動。所以在抑制通貨膨脹的角度講,項目的建設期越短,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設期由于它本身建設的需求所帶動的GDP的增長,只是帶動了“建設期”的GDP的增長,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這個項目本身沒有出產品,即沒有增加GDP。c.項目建成后即廢棄,對GDP的拉動作用隨著建設期的結束而結束,但這時由于這個項目投放的資金留在了社會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設期API也是增大的),而這時GDP又回到了建設前的水平,這樣使H*V更加趨負(結合公式1來考慮)。
所以這樣的項目對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貨膨脹)的貢獻是負的。所以,建成的項目必須盡快地產出有效供給,才會使H*V保持穩定。
項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開工不足和產品質量不合格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與利用率是“0”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貿易逆差。這種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針對性的增大總供給,使H*V趨正,特別是對于本國結構性通脹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需要本國貨幣的堅挺。美國前段時間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許或者鼓勵美元貶值的做法,最終會得不償失的。因為這樣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體支付能力的提高,從而根本上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從公式2可以看出H*V趨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趨負的。
(3)減少Y*(APC+API)值。這是世界各國最長用的抑制通貨膨脹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從嚴從緊的財政政策。這對于政府官員來說,是非常簡單易行的。但由于具體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和很容易出現嚴重負作用的,這也是造成“滯脹”的一個主要原因……
從我們規定的Y的范圍可以看出,提高貸款利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減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對抑制國內總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實際投資額,如果具體措施不當,它對國內總供給的損害也是很大的,如果產生這樣的情況,就會產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同時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邊的H*V(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率)沒下降,反而GDP隨著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滯賬”(結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產生效益(產生有效供給)的企業由于缺乏啟動資金或者周轉資金,廠房建好了,卻不能生產(利用率是”0“,助長了通脹);有的可以產生有效供給的企業由于貸不到款而影響生產,甚至由于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綜上所述,出現H*V是負值(通貨膨脹)時,增大GDP和增加貿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趨正的辦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如果采取減少Y*( APC+API)這樣的財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現一刀切的不良信貸管制行為和產生惡劣后果。并且影響直接國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絕不能以“減少Y*(APC+API)值這樣的財政金融政策”作為控制通貨膨脹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當H*V成正值時,即產生了通貨緊縮(只要不是在滯脹狀態下產生的),這正是提高國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時候,各種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臺的好時機。因為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這樣既消除了通貨緊縮,又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
從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減少貿易逆差)雖然也可以遏制通貨緊縮(使H*V趨負),但這并不是最有利于國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應該把這樣的措施放在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國自然資源缺乏或技術缺乏,需要外匯進口自然資源或技術。關于貿易順差對本國國民支付能力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在后面還要較為詳細的討論。
雖然在關系式上看,減小GDP也是使H*V趨“0”或者說趨“負”的辦法,但這顯然是違背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就像某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把活牛趕進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產品價格一樣。
(二)關于公式2
從公式2可以看出,Y與GDP、進口總值、貿易逆差正相關;與H*V、APC+API、出口總值、貿易順差負相關。
這里的Y值的增長是指購買力的增長,不是單指貨幣絕對數量的增長,即在H*V穩定或者趨正情況下的增長(舉個例子:一個人原先有100元可以買5斤肉,現在同樣還是100元,但可以買10斤肉了,這也是Y值的提高)。
1997年以前,我國的對外貿易由國有公司一統天下,普遍受到各地政府的關照。那時候,外貿創匯是一件大事,上上下下都很重視。出口過程中即使有些虧損,國家也會給予財政補貼。
1997年以后,國家的進出口形勢好轉,外匯從缺乏到平衡,再到有余。國家取消了對進出口貿易的補貼。過去那種完全計劃經濟的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外貿企業只有從經貿述評
實際情況出發,及時改變出口經營模式,從大包大攬式的外貿形式向市場經濟的買進賣出發展,即根據商品的質量,按質論價,有序出口。
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對外貿易法》實施后,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國家放寬了外貿經營權;另一方面,依法個人也能經營進出口業務。這兩條,對國有外貿公司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沖擊。當時許多公司的業務一落千丈,許多傳統商品由各省、各市、各縣,甚至企業自營出口,國有外貿面臨無米之炊。
面對這樣的變化,只有認真分析形勢,尋找轉變經營模式的方法,才能應對變化了的形勢。
應對市場經濟的重要舉措,主要從三個層面建立商標體系:第一,從戰略角度出發,建設服務類商標。國有外貿企業不是生產企業,提供的是以服務為主的貿易形式,因此,注冊服務類商標,為開展服務貿易打下基礎。有些企業在本世紀最初幾年已完成了這項工作;第二,為擴大影響,爭取商標升級。注冊了商標后,重要的是使用和品牌升級,即在使用過程中將商標推上一個臺階,成為地區性的名牌進出口商標,為建立廣泛的商譽打基礎。這幾年各地都有創“名牌”活動。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積極參與“名牌”活動爭取獲得認可;第三,在戰術上建立幾個主打產品的商標。從歷史的傳承條件看,每個公司總有幾個產品的注冊商標享譽國際市場。保護、扶持、使用、宣傳好這些商品商標,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從商品的品質、包裝、宣傳上下功夫,打好基礎,做大業務。
只要外貿企業能從主體的角度注重商品的建設,為企業的發展建立了良好的市場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發展壯大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國的出口商品有許多優勢,首先是成本低,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因成本低、價格便宜而受歡迎,但這幾年隨著勞動力成本及原材料的價格上升而逐步減少優勢,其次是我國有許多特有的產品也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如中國的稀土礦產品,和相當部分的礦產品,再次是我國近幾年成長起來的某些企業產品已走向世界,如港口起重機械、某些機床、電子產品、服裝、鞋類、小商品、家用電器產品等都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還有我國特有的一些農產品,2005年日本實行“肯定列表”制度,對我國出口到日本的農產品實行嚴格的檢疫檢查。而在以后的出口貿易中我們發現日本在掌握檢驗標準上并不是一致的,他們對自己能夠生產或養殖的農產品控制得特別嚴格,而對不能生產和養殖的且日本人喜愛的農產品是基本上放行的,從這一點上我們領悟到一個規律,凡是他們不能生產的東西他們是歡迎的,且控制得也寬松,更不會產生貿易糾紛。
注重特有出口商品的經營是我們長期應注意的重點之一。
近幾年來,我國面對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及形形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不僅發達國家有,發展中國家也有。這種狀況給我們的出口帶來許多麻煩。過去我們一般是躲避和謙讓,其結果是某一商品在某國市場上從此消失。讓,是不行的,應該拿起法律武器和GATT相關規則與之抗衡。據近幾年調查,凡是參與反補貼、反傾銷調查的企業最終都有所收獲,有的還收獲頗多。只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與之抗衡,從此某一商品在某國有可能站住腳跟,企業的獲利也是不少的。當然,在這些運作中要注意除了訴訟之外,還有許多中間地帶可供我們出口企業選擇。如雙方談判,庭外和解,支付一定保證金后和解。其實,反傾銷、反補給調查是一種經濟利益的平衡,只要我們本著有利、有理、公平的精神,認真對待,合理抗辯,有些糾紛是可以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