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3:52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歷史學科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歷史問題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通過問題的展示,對學生進行深刻思維、靈活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的培養,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理解、掌握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首先,必須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觀點。師與生、教與學構成課堂教學矛盾的辯證統一體。問題教學,正是解決這對矛盾,促使其達到辯證統一的良好手段。它通過教師對問題展示的外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自覺思維的內因,恰當調節教學節奏,活躍教學氣氛,豐富教學內容,生動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在其過程中,關鍵是“恰當”,“恰當”就是符合學生實際。教師的設計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就不能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原則。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教育學依據。其次,要明確在問題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是要讓學生無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悅。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問題教學是激發學習動機,啟迪求知欲望,點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識的重要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耙蔀樗贾肌?,有疑才會有思考,才會有探究,才會有鉆研,才會有對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心理學依據。再次,要懂得中學歷史教學對能力培養的要求是分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它要求學生在對基本歷史事實、歷史現象識記的基礎上,形成歷史基本概念,進而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設計歷史學科問題教學,就是要使學生注重對歷史基本事實的調查和了解,并能從啟發思維的角度,對教材的史實知識重新歸納,具有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和獲取歷史信息、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
2.歷史問題教學設計與信息系統的開放
從信息論的角度說,問題教學過程實質是師生信息交換、交流的過程。歷史問題教學設計就是通過調控、反饋,控制教學結構,促使信息系統的開放,讓學生獲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統的開放。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多層次、多角度、多類型的問題設計,啟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眼、耳、手、腦等接收系統都處于積極狀態,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發揮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貯存信息。如高三歷史的單元復習課,要求在原有章、節教學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系統,重建知識結構,深化知識層次,強化能力訓練。教學中就可以復習線索為依托,采取順藤摸瓜,引線串珠的方法,設計系列問題,形成問題系統,設置新的情景,引發學生通過概括、歸納、比較的思維活動,從宏觀上對歷史理論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信息進行加工、貯存;又從微觀上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細微區別的信息進行接收、整理。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統的開放。信息渠道既指課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課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師傳輸信息渠道,也有學生通過閱讀、觀察、議論后的質疑反饋渠道。雙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擴大、加深、鞏固課堂上獲得的信息。如復習《三個世界的形成和演變》這一章時,可結合現實,設計一些有關“波黑戰爭”、“車臣危機”、“巴以關系”的問題,既可向學生傳輸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學生對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向多極發展的新思考,暢通雙向的信息渠道系統。第三是信息網絡系統的開放。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大腦中已貯存了許多各類的信息,形成信息網絡。且隨著不斷的學習,不斷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網絡處于動態之中。歷史問題教學設計,就是教師通過問題設計,開啟學生原有的信息網絡系統,讓他們運用已知的知識,經過聯想、綜合,接收新信息。
3.歷史問題教學設計與思維能力培養
歷史問題教學就是將問題作為發展智力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包括深層思維、靈活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等幾方面。
3.1 歷史學習的深層思維
是指能夠在對歷史現象分析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隱含的人類社會變遷與發展的本質特征、規律和趨勢,做到“以史為鑒”,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生深層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通過提供新史料,創設新情景等方法,為學生進行抽象、概括思維訓練創造條件。
3.2 歷史學習的靈活思維
是指在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分析中,不為習慣思維所束縛,靈活地綜合運用相關的知識,主動變換思維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材料進行深層次的發掘和高精度的提煉,以尋求解決問題的線索。為此,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注意設問角度的多變,問題答案的多個和解決方法的多種,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可遷移性。如要求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去尋求發散問題的解決途徑,是訓練靈活思維的方法之一。
3.3 歷史學習的創新思維
是指借助聯想、運用直覺、釋放靈感的方法去對未知史事進行自主創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創造性的方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非邏輯化的思維。創新思維的訓練一般在總復習階段進行。
3.4 歷史學習的批判思維
是指對傳統的或一般的結論、觀點大膽質疑問難;對前人積累的知識,能正確分析批判,開動腦筋,勇于探索,反省自己,糾正思維方式和方向,以期獲得全新的思維成果。教師的問題設計,就要能引導學生不為前人觀點所左右,獨立地尋求問題的結論。
4.歷史問題教學設計與學法指導
關鍵詞:問題 歷史教學 濃厚興趣 主動探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37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推動著學生主動而積極地求知,是學習探索的動力、發現的基石。通過巧妙地設計問題,可以改變以往枯燥而機械的歷史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次要從屬與被動接收的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獨立思考、積極思維與自主構建。使得整個課堂教學因此而變得更加精彩生動,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得到素養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用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初中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正是推動學生主動認知的內在動力。要想讓學生展開快樂而主動的學習就必須要著眼于對學生好奇心的激發與保護,讓學生對認知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改變以往學生的被動參與與機械接收,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以飽滿的學習熱情來展開快樂而主動的探究。以往的歷史教學采用機械而枯燥的歷史史實知識的講解,教學枯燥無味,自然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采用提問藝術,通過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來制造懸念,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激起學生對認知對象強烈的好奇與關注,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如在學習《繁榮的宋元文化》時,為了引發學生的關注,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們可以結合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入手來巧妙地設計如下問題:(1)這首詞的作者、詞名是什么?(2)詞中的周郎是誰?在歷史上周郎和赤壁有關的史稱什么?(3)這位詞人對詞的發展有什么樣的貢獻?(4)與這位詞人詞風一樣的還有哪位詞人?這樣幾個問題就可以巧妙地結合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導學生認真地閱讀教材,主動而積極地思考,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讓學生在學到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燦爛而輝煌的文化,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用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歷史學科記錄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人與事,許多教師與學生都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就是記與背,這無疑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根本就沒有理解這些知識,而且還會讓學生對歷史學科徹底失去興趣。而要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真正發揮歷史學科啟智明理的功效,就必須要引導學生展開獨立而主動的思考與思維活動,達到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運用問題教學法,結合具體的歷史知識點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主動思維,自主地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改變學生的機械記憶,實現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主動構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歷史史實。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直觀地理解這些史實,我并沒有直接來進行教材的枯燥講解,而是讓學生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誰?天子是誰?(2)“草船借箭、火燒連營”出自哪場戰役?(3)赤壁之戰是孫權與劉備聯合作戰打敗曹操,進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說明了什么?(4)許多人認為曹操是奸雄,你是否贊成對曹操的評價,說一說你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前兩個問題學生可以沒有懸念地回答,而對于后兩個問題,學生頗有爭議。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的思維與探究空間。學生結合自己平時通過觀看影視劇、閱讀小說等都可以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與見解,在學生之間展開一場激烈而充分的討論,這樣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不再是機械的記憶,而是能夠聯系特定的歷史環境與背景,加入自身的深入理解。
三、用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教師巧妙的提問可以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記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讓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讓學生以主體身份來展開獨立而主動的思考。這樣學生就不再是人云亦云,拿到教材就是機械地記憶史實,而是能夠學會自主地思考,能夠聯系特定的社會環境與歷史背景來思考,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
(二)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不同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將學生從教材中擺脫出來 ,從固定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可以深刻地從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來思考。在平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持有批判意識與質疑精神,不迷信教材與教師,而是能夠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與獨創性。
四、用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不是知識的機械記憶與運用者,而是能夠真正地運用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創新型人才。歷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我們的歷史教學不能只是讓學生機械而被動地學習歷史史實,而是要讓學生在歷史認知活動中來增強科學探究意識與能力。而問題教學法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來展開主動探究,可以讓學生將知識與運用、學習與思考密切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所得到的不僅僅是相關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度。讓學生可以學會探究,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與學習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究的主人,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提高問題本身的價值性與問題呈現的多樣性,不要只是問一些關于時間、地點、人物的簡單型題目,而是要基于學生的現實基礎與認知水平來提出更多的關于原因、影響、地位等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才能發揮問題激趣、啟思、導行的功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加深學生的理解,讓整個課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劉馮.淺談初中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5(16).
[2]周茵.初中歷史課堂提問藝術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1(27).
[3]徐燕芬.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情境設計的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0(12).
【關鍵詞】新課改;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目標。教師要抓住新教材貼近學生實際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當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與新課改不相協調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問題,筆者通過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
一、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在整個課堂中占主角講授內容多,學生參與討論內容不多。由于當前的教師受之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一時間很難改變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整個堂課講下來,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理解或者不理解,明白或者不明白整個歷史背景材料是另外的一回事。學生很少能夠與教師互動式的教學,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很難看到學生發言或者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影響到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不注重方法的教授。教師舊的思想意識沒有改變,認為歷史課堂就是讓學生知道歷史知識,能夠記憶下來,在考試當中知道有這樣的一回事就可以了,并沒有把初中歷史課程當成是一項嚴肅的思維活動的訓練過程,沒有認識到歷史課堂的教學是在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時空定位能力。如果這樣的思想意識沒有在歷史教師的教學思維中建立起來,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科的學習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導致的結果是教師上課覺得沒有意思,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被打斷。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是學習方法和處理問題方法的知識的傳授。
3.教師不注重實踐教學,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初中歷史課本中的歷史知識,都是淺顯的、基本的、概括性強的歷史事件的重新概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的是實踐教學方法的使用,認為讓學生在知道歷史的情況下,記憶歷史事件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方法當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這樣教學的過程導致了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很難提高,難以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具、教學場地、教學視頻材料讓學生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對策
1.轉變以前的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新教改的推動作用下,教師應該摒棄舊的教學思想,將歷史學科的教學提升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上來,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歷史學科,不是記憶歷史事實更不是為了考試的時候能夠記住歷史現象。而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時空定位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變傳授知識為傳授方法的教學方式。這樣做才能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的意愿下進行歷史學習。
2.改變以前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秩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時空思維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卻成了主要角色,將自己的定位給倒置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將歷史事實呈現給大家,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講解對于歷史事實的了解情況,教師在課堂上起到輔助和糾正錯誤的作用。這樣的課堂教學秩序足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下,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歷史掌握的牢固程度肯定較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時空思維能力。
3.大力推進實踐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圖片、歷史文獻資料、歷史小故事等素材,組織學生對上述歷史素材進行探討和分析。并且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歷史事實,在實踐中了解歷史的進程。透過歷史事件的視頻或者電影資料等對學生進行傳授歷史知識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方式,通過這些實踐的教學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貫徹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歷史課堂中有所收獲,在歷史的課堂教學中都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的時空定位的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結合體,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完善自身的歷史修養,改革不合時宜的教學模式,讓歷史課堂能夠生動起來,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歷史的信心、興趣和探究歷史的欲望和能力,讓歷史課堂能夠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氣象。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新課程
因為農村教學的特殊性,在新課程實施中成效并不明顯。這主要源于在農村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下文將作具體說明。
一、歷史老師的素質不高
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歷史老師,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積累,還要時刻關注歷史學界的發展動態。但在農村中學里,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歷史老師大都沒有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有的甚至是因為缺少歷史老師而臨時換的學科。如果沒有專業的歷史老師,那新課程將很難實施下去。
其次,因為歷史老師的缺少就進一步導致了教師工作量的增加。通常一個老師至少要帶五六個班的課,平時教師忙于不間歇的上課、改作業和備課,自我學習的時間幾乎沒有,那自身的素質自然就難以得到提高。
最后,教師和學生的關注不夠。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和學生都忙于語文、數學和英語這類“主課”的學習,而無暇顧及考試分值少的歷史學科。在教師和學生不重視的情況下,歷史教學就很難開展,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就很難得到提高。
二、教師教學方式的不足
初中歷史包括很多豐富的知識和文化,所以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會存在很大的困難,要想讓學生完全理解吸收,對初中歷史老師的要求就更高。但這樣要求,農村中學中出現的問題就更明顯。
首先,對現在農村的初中歷史老師來說,他們僅僅局限于口述的課堂教學,將自己的主觀思想強加給學生,這樣學生很難吸收,同時學習效率也不高。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如在學習《八國聯軍的》時,歷史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的紀錄片,讓學生通過畫面對日本的罪行有個深刻、清晰的了解,讓學生在對課本知識有個全面把握的同時銘記歷史。又如,在學習《漢字的演變》時,老師可以讓幾個學生來扮演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等等不同的漢字,讓他們各自舉例寫出屬于自己的漢字,并按時間的順序排列站隊。在這樣多樣的教學方式中,讓學生在感受快樂的同時學習知識。
然后,在農村歷史教學中,通常由于教師對課堂結構設置的不合理,而導致學生一直被動學習。另外,有些教師依然堅持單一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是在負責講授知識實現教學目標,把知識點一股腦都塞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死記硬背,不理解記憶,而不注重學生的吸收成果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這樣不僅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不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不到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也會越來越低。
最后,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長期占據著領導地位,而不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讓學生在復雜的歷史教學中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三、師生缺少教學互動
新課程要求教學過程中體現互動交流,這就要求老師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身份,和學生做朋友,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但現在大多數的教師依然保持著“我是師長,我應該得到尊重”的想法,和學生之間存在陌生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的互動往往實效性不夠。如在學習《商鞅變法》時,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秦孝公為什么會支持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但還沒等學生思考出結果,教師就會自己公布答案,這樣就會存在“只啟不發”的問題,讓討論、探索只停留在表面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是沒有得到提高。這樣的“啟發式教學”不僅沒實現教學目的,還讓課堂變得枯燥無味。
四、評價方式的片面化、單一化
現在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評價學校和教師的標準仍然停留在升學率和成績的層面上。所以,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就不得不一味地追求學生的成績,但用考試來考察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種單一片面的評價方式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如果教師追求改革的意識強,用創新思維來對初中歷史進行教學,但取得的成績往往還不如用單一教學方式的老師時,那改革又該從何說起?所以在新的評價體制未健全,舊的單一的評價體系也無法廢除時,這其中平衡點的掌握就需要學校、教師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了。
新課程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是一個坎坷且復雜的過程,它包括了社會、學校、教師、設施等等諸多的問題。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但只要出現問題時不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從而解決問題,那筆者就有理由相信,新課程實施一定會在農村中學教學中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向玲.略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2010(10).
問題意識有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設問的意識和能力,它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和生活、工作中經驗的積累;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質疑、釋疑的意識和能力,它來自于教師的引導和熏陶,以及自身的積極努力。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并引起有益思考和初步實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供抓手。
教師做課堂教學設問的意識和能力是學生質疑、疑意識和能力的導因。因此教師必須提起重視。什么是設問呢?設問是指教師在熟練把握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的基礎上,在教學的關隘之處,有意識地創設疑問,激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種教學方式。設問不是對學生的拷問,而是對學生的引領和影響。設問是教學的生命。
一、當前中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原因
(一)中學歷史教學觀念的滯后性中學生缺乏歷史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與當前社會、學校等對歷史教學觀念的滯后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選定一個問題,指導學生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學生提問題,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在應試教育等傳統的教育環境中,歷史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應對考試,教師也只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忽略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沒有認識到如何能將方法和知識進行鏈接的方式。在當前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歷史教學的本質、目的、過程等都應當有所改進。
(二)中學歷史教學手段的單一性歷史學習主要是以歷史素材為基點的,而中學的歷史教學材料大多是以課本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圖片為主,過分政治化、理論化,缺乏生活化、時尚感,從而弱化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歷史教材通常會有固定的觀點,缺乏對立、辯證的史學思維,從而使得學生們的創造思維、問題思維被束縛。另外,在當今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變得多樣化,但是有些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將多媒體技術等與歷史學科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不能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故而也很難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意識。
二、培養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中學歷史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當今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進程中,中學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問題平臺,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的觀念,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一切創造始于“問題”。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在知識層面上止步,而是應當大膽地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們提出問題,樹立問題意識的理念,并讓課堂教學成為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思維實驗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之中,創設自由、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主動的問題探討課堂,讓學生以問題的發現者、提出者、解決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師生之間能夠達成一種和諧、互動的交流方式。
(二)培養中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睆娏业暮闷?、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們產生問題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進行歷史知識灌輸、思維方式培養之外,還應當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歷史歌曲、播放歷史影像材料、展示歷史圖片、讓學生出演歷史短劇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琢磨歷史、觸摸歷史、理解歷史,對歷史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并將好奇心轉化為持久的精神動力。另外,在課后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材料、圖書等引導學生閱讀,并讓他們提出問題,探討問題。
(三)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教學能力,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作為“靈魂工程師”的歷史教師應當在培養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過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斷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時,應當多提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設計好提問的問題,幫助學生聯想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培養學生獨立、成熟的學習思路。另外,教師還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對當下教材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實踐上的優化,將簡單的理論分析和史實記述等輔以矛盾的說法、各種史學觀點、豐富的史料等,達到“無疑處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逼渲刑岬降摹盎睢保粌H僅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氛圍方面,而且也體現在學生質疑能力等方面。
(四)堅持示范,反復訓練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保證。
一、新課標下歷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并在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歷史學科知識,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引導學生不斷提高的能力,并要用自己的情感來影響學生。
(一)知識素質
一名歷史教師,只有自己的學識豐富,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用自己的學識影響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佩的感情,才能在歷史學習中向教師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和教師一樣具備豐富知識的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比一般的說教更有說服力。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本學科的知識,還要了解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各個方面知識,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豐富內涵的教師,讓歷史課堂充滿文學氣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樹立對祖國的熱愛,對自己的責任感,讓歷史課堂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進行。
(二)能力素質
首先,要求教師對歷史教材有充分駕馭的能力,同時還要有把學生的特點和歷史教學大綱相結合的能力。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的情況,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使歷史課堂不再是課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在進行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結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合理地對知識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探討。通過歷史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上的事件也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
其次,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具備教學組織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教師從教學的主導者變成了教學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學習變成了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情境進行歷史知識的導入,如講解歷史名人故事來讓學生進入到歷史背景中,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素質
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歷史知識的興趣來引導和影響學生。只有一個充滿感情的歷史教師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教師在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對學生的關心會使他們對歷史學科更感興趣,更能激發他們學好歷史的信心。根據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很多學生會因為喜歡歷史教師而喜歡上歷史學科。
所以,新時代的教師要利用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利用自己對學生的愛來影響學生,利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來引導學生,才能使初中歷史課堂脫離枯燥無味的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新課標下歷史教師角色的轉換
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歷史課程的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要發生改變,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歷史教師的角色轉化。
(一)從“以分為本”到“以人為本”
在傳統教育中,主要依據學生考試的成績來判斷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根據分數判斷學生的能力,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看中考試成績好的學生,而對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選擇忽視。這就大大打擊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注重發展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歷史問題的討論中,通過討論,提高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拓寬分析歷史問題的思路。在素質教育中,教師要提高每一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通過歷史課堂的學習,都能發展自己的特長。教師不能再以考試成績來劃分學生,而是更注重發展他們的各項能力。
(二)從“師道尊嚴”到“師生互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代表。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不允許學生對自己提出質疑。在新課標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對歷史知識進行討論,在學生面對困難時進行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提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教師要切實把教學活動看成是一個不斷面臨新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擴展的過程,是一個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因此,師生之間要互教互學,互惠互助,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知識結構的互動就是學習內容的綜合教學,是知識與知識、師生與知識、現實與歷史的交流與對話,表現為課堂內容上加強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綜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綜合。
(三)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
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對現行的教材進行研究,改變了以往的教師絕對論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反思,通過反思發現自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教師才能在教學中不斷獲得進步。同時,學生在學習時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激發他們主動探索新知識的能力,通過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對學生進行激勵,根據學生感興趣的方面進行課堂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不僅能獲得較高的情感體驗,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存在問題
目前,初中歷史教學處于改革與發展之中,經歷著轉型和變化??梢哉f,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在這種新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又如何解決,需要廣大歷史教師進行深入研究。我認為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歷史在中考中還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視
歷史近年來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從學校領導、老師到學生、家長都不重視歷史學科。教學內容雖然多,“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但是教學時間安排得短、緊,加上在小學階段雖然開設了“社會”課,但是有名無實,從未有老師正式上過課,可以說小學生都是歷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兩課時,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課就差不多,初三課時多一些,但既要學完世界歷史,又要系統復習三年所學的內容。學校在安排教師分擔課程時,多作為零頭任意分擔給教師,專職歷史教師很少。因而大部分歷史教師上課時就是照本宣科讀一次,或大概講解一下,然后就是讀。臨考就利用音樂、體育、美術課等突擊讀一下,讓學生在教本上標記重點、難點,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由于受傳統觀念主、副科觀念的影響,在基礎年級各階段,歷史學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為平時考試沒有體現足夠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記零散知識點的學生照樣能取得好成績,所以“歷史容易學,此無他,唯背熟爾”的觀念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雖然近年來有所重視,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難改變,因此教師的講解成為徒勞。
二、研究性學習難開展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性不強
現行的歷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師感到即使刪除一部分內容不講,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也相當吃力,于是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自由思考和動手的時間所剩無幾;初中學生缺乏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級人員過多,教師不具備“威嚴”是難以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的,加之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活動課、研究性課根本無法開展,即使勉強開展,也難見成效;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受課時少、考試壓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學仍注重知識的灌輸而輕視實踐應用,重視學科的系統性而忽視學科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和交叉滲透,尤其缺乏社會實踐活動。
新課改下,新課程教學將教學的本質定位于交往,課堂教學中要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全員互動。就目前來看,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已經具有這種意識,但實際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啟發式教學,存在“啟而不發”的問題,問題教學存在“滿堂問”的現象,討論、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師不能調動學生討論問題的積極性,不能走進學生中參與學生的討論,沒有形式探究型的學習氣氛,還在控制學生的思維,使本來應該鮮活的課堂變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視接受性學習,弱化基礎知識教學
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學習等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作用,無所謂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接受性學習自有它獨特的用武之地。基礎知識,即《課程標準》中學習水平歸入A層次的那些明確知識――能清晰地陳述和反思的知識,前人認識的結晶――通過接受性學習獲取,直接、系統、花時少效率高。只是我們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學習方式時,不要硬塞,而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之成為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接受知識,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正確運用,在基礎型課程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師把接受性學習方式等同為“灌輸教學”,將其視為糟粕,置如棄履。過于單一地強調、突出研究性學習,就會有意無意地放棄對基礎知識的系統傳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礎知識。在這種狀況下,老師的教學行為表現為連續不斷地提問。聽過這么一節課,未見老師對基礎知識的指點傳授,也未見學生對知識的識記,上課伊始老師就不斷提問,整堂課竟提了三十多個簡單而直接的問題。學生隨之忙忙乎乎不斷舉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課后隨機的抽查中,大部分學生離開教科書,連最基本的知識都答不上來。
這種高密度低要求的提問,囿于教學內容的表面,基本無質疑、思辨的價值,卻排擠了本該得到重視的基礎知識教學,還將歷史課極為重要的時序――歷史事件的延續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離破碎,教學過程毫無生趣。其實,這種以“滿堂問”代替“滿堂灌”的做法,其本質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歷史教師觀念急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