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50:35
序論:在您撰寫政治哲學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與發展的觀點并稱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重點掌握】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的聯系之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
【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和處理事物,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反對】切忌割裂事物之間的聯系,用形而上學孤立的、片面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問題。
2.事物聯系的客觀性原理【重點掌握】
【原理內容】事物的聯系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承認事物之間存在的客觀聯系,堅持聯系觀點看問題,根據事物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反對】否定和割斷事物的聯系,或主觀臆造聯系,把本來不存在的聯系強加給事物。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無限多樣,事物之間的聯系也紛繁復雜、多種多樣。事物之間多樣性的聯系表現為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偶然聯系與必然聯系,因果聯系、整體與部分聯系等等。多種多樣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
【方法論】人們要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對它所處的各種不同聯系作出具體的分析。
【反對】以一種聯系概括事物之間多種多樣的不同聯系,否認聯系的多樣性。
4.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重點掌握】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1)區別:
①二者的內涵不同;
②地位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
③功能不同: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2)聯系:
①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就無所謂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③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
(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范圍】應用此原理,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各地區的經濟潛能,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說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促進城鄉經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諧全面發展;說明航天產業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
5.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要素是組成系統整體的各個部分。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1)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
(2)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
(3)注重系統內部的結構的優化趨向;
(4)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法來認識事物。
【注意】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但整體和部分與系統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樣的。
高三政治哲學辯證法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1.高三政治哲學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知識點總結
2.高考政治哲學辯證法考點整理
3.高考政治哲學主要知識點歸納
4.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必背知識點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高效課堂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包含極為復雜的理論知識和基于實踐的經驗的總結,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的哲學素養,就必須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學知識中的重難點,科學地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夠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一、深度剖析哲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反復的講解,進行深度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哲學知識理論體系,即哲學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別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并對三者的關系有準確的認識,其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相對于辯證法的知識來說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重難點就集中在辯證法這一大塊知識點上,這一知識點包含有聯系的原理、發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以及內因與外因這幾大知識點。在這一階段,重難點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這一哲學知識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矛盾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在了解這些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要著重對引導學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內涵上進行區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復雜事務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兩面;其次,從作用來看,在事物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決定事物性質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認清辦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學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生活
哲學知識是來源于實踐的,因此,學習哲學知識的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學的哲學知識指導實踐,在課堂中,教師就要積極地將哲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教師可以選用生活中的小故事進行講解,也可以選用一些寓言故事進行相關理論的分析,或者是聯系形勢與政策中相關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哲學理論知識點。如教師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刊載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紹到的我國科研人員首先在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這一發現對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自然界沒有金屬鈾,最新一項研究打破了這一慣常認識,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時政信息,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認識論知識。此外,還可以結合我國提出的要打造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創新是關鍵,質量是根基。這一時政新聞讓學生掌握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同時,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如,古時候有一位父親,買了一只貓來解決鼠患,但是鼠患緩解的同時,貓也偷吃了雞,他的兒子很生氣,父親告訴他,沒有雞我們不會挨餓受凍但是沒有貓卻會,他的兒子就不再抱怨了。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理解矛盾的相關知識。
三、引導學生用哲學的觀點解決問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知識不是學習哲學最為重要的目的,學習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學到的哲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政治哲學課堂中進行多角度的引導,讓學生樹立起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尤其是要以分析論述題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對材料或者問題用哲學的觀點進行科學地分析,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如鼓勵學生觀察學校的布局,班級規章制度的設置,學校整體的管理制度等這些生活中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地方,說出理由,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結語:總之,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高效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進行深度的講解,同時要注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靈活地運用。要明白,哲學是來源于生活又能夠指導生活的,只有能夠在生活中進行合理地運用,才是真正高效課堂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張滿頓.政治哲學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1,18:46-47.
[2]郭強.以哲學思想引領高中政治體驗式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4,12:5-8.
[3]陳維.淺談高中政治復習中如何突破哲學重難點[J].群文天地,2012,09:196.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高效課堂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包含極為復雜的理論知識和基于實踐的經驗的總結,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的哲學素養,就必須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學知識中的重難點,科學地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夠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一、深度剖析哲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反復的講解,進行深度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哲學知識理論體系,即哲學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別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并對三者的關系有準確的認識,其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相對于辯證法的知識來說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重難點就集中在辯證法這一大塊知識點上,這一知識點包含有聯系的原理、發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以及內因與外因這幾大知識點。在這一階段,重難點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這一哲學知識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矛盾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在了解這些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要著重對引導學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內涵上進行區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復雜事務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兩面;其次,從作用來看,在事物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決定事物性質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認清辦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學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生活
哲學知識是來源于實踐的,因此,學習哲學知識的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學的哲學知識指導實踐,在課堂中,教師就要積極地將哲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教師可以選用生活中的小故事進行講解,也可以選用一些寓言故事進行相關理論的分析,或者是聯系形勢與政策中相關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哲學理論知識點。如教師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刊載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紹到的我國科研人員首先在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這一發現對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自然界沒有金屬鈾,最新一項研究打破了這一慣常認識,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時政信息,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認識論知識。此外,還可以結合我國提出的要打造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創新是關鍵,質量是根基。這一時政新聞讓學生掌握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同時,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如,古時候有一位父親,買了一只貓來解決鼠患,但是鼠患緩解的同時,貓也偷吃了雞,他的兒子很生氣,父親告訴他,沒有雞我們不會挨餓受凍但是沒有貓卻會,他的兒子就不再抱怨了。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理解矛盾的相關知識。
三、引導學生用哲學的觀點解決問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知識不是學習哲學最為重要的目的,學習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學到的哲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政治哲學課堂中進行多角度的引導,讓學生樹立起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尤其是要以分析論述題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對材料或者問題用哲學的觀點進行科學地分析,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如鼓勵學生觀察學校的布局,班級規章制度的設置,學校整體的管理制度等這些生活中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地方,說出理由,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高效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進行深度的講解,同時要注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靈活地運用。要明白,哲學是來源于生活又能夠指導生活的,只有能夠在生活中進行合理地運用,才是真正高效課堂的體現。
作者:寶力高 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學
參考文獻:
[1]張滿頓.政治哲學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1,18:46-47.
[2]郭強.以哲學思想引領高中政治體驗式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4,12:5-8.
永遠不能被別人奪走的東西只有三樣:學到的知識、心胸中的夢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個知識淵博、胸懷大志的吃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1唯物論
一、哲學的物質概念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2.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是抽象與具體、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二、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3)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物質決定意識。
2.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的主觀主義;包括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包括夸大意識作用的唯意志主義。】
三、物質世界的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1.運動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①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永恒的。
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臼熳xP31,四個唯心主義的運動觀點?!?/p>
2.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①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臼煜32,幾個素材?!?/p>
四、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①規律是客觀的。它既不能被創造、被改造、被改變,也不能被消滅。
②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③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3.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
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人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p>
4.主觀能動性即人的主觀努力。
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2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意識。
有三種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臼熳xP12:“五行說”、荀子、王夫之的哲學觀點?!?/p>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即哲學。
2.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決定物質。
具有兩種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當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慧能的“仁者心動”;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p>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萬物”;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觀念;儒家的天命觀?!?/p>
3.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3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亦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注意:不是意識與物質的辯證關系問題?!?/p>
2.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即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
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3.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因為:①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②它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它貫穿于一切哲學的始終。③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4哲學的作用
1.哲學與生活
①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生活處處有哲學】
②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學與時代精神
①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學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②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體現在它 A.可以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
C.它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5哲學是什么?
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①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②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觀往往是自發的、零散的、不系統的;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哲學與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客觀世界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領域?!?/p>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人們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為方法論。所以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哲學、世界觀、方法論都正確與錯誤之分,不一定科學。】
3.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①具體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揭示的是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各種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的一門學問。
②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静皇钦w與部分的關系?!?/p>
(一)課程知識
并不是人類所有的客觀知識都能被選擇進教科書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教科書總是要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進行選擇加工。這種被賦予的選擇性特征與特定階級的價值取向相聯系,因此帶有一定的價值負載性。英國著名課程論專家勞頓認為,課程在本質上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選擇,即從一定社會文化里選擇出來的材料,亦即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阿普爾所說的法定知識。吳康寧教授在《教育社會學》一書中也采用阿普爾的概念,認為課程是社會的法定文化或者法定知識。本文在特定語境下將“課程”或“課程知識”理解為:按照一定的標準所建構的法定知識。
(二)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一個語義紛繁的概念,很多人把意識形態看成是一個貶義詞,與“虛假”“教化”“控制”等詞語相聯系,認為是社會主流階級用于教化民眾的與實際生活相脫節的觀念體系。要理解課程知識選擇背后的意識形態標準就需要科學、全面地理解意識形態的概念。
“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是由法國哲學家德斯特·特拉西在其論著《意識形態的要素》中作為“觀念學”被最初提出來的。西方哲學界隨后出現了研究意識形態的三種傾向:一種是西方的意識形態概念,代表人物有葛蘭西(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阿爾都塞(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一種是研究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代表人物是哈貝馬斯;一種是意識形態終結論,代表人物有丹尼爾·貝爾和弗蘭西斯·福山。
在總結西方學者關于意識形態的定義后發現,“意識形態”一詞在使用時主要有三種含義:描述性的、貶義的和褒義的。作為描述性的意識形態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它不對現實進行批判,僅描述群體成員在現實世界中用以指導自己思考和行動背后的思想。把意識形態作為貶義詞時,認為它誤導了人們關于行動者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掩蓋了社會結構中所隱藏的矛盾。而褒義的意識形態則被認為是要達到某一目標而采取集體行動的“驅動力”。
本研究從描述性的含義出發,認為意識形態是系統、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并代表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根本利益的,以凝聚全體社會成員共識的價值體系或觀念體系。它的存在的確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并成為指導人們實踐、行動的思想準繩或綱領。它的本質在于教化與控制,但這種控制往往是無形的、潛在的。
二、課程知識的選擇
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傳授思想,使學生成為能維護本國利益的公民,因而這種知識必然要隱藏某種特定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能指導自己的行動。因此這種課程知識尤其是社會人文學科的知識是在已經選擇出來并能發展學生良好思想的知識中的再組織,它按照能體現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標準對知識進行選擇。
(一)選擇標準
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進入課程領域成為課程知識,國家或學校經?;谀承┨囟ǖ臉藴?選擇、采納或排斥某些知識內容,甚至改變或歪曲、隱藏某些事實。其目的無非要學生形成有利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和諧局面,只有學生形成了其想要的思想、行為規范,才能保證統治的穩定性與長期性,毫無疑問這是主流階級所希望看到的。他們通過課程知識的選擇將本階級的價值觀念隱藏其中,使學生學習內化,在生活中指導自己的行為,繼而再生產出本階級的價值觀念,達到統治的目的。因此,課程知識的選擇總是與社會主流階級的價值取向相聯系的,是社會主流階級根據一定價值標準對人類知識進行選擇的結果,是其權力映像和所信奉的意識形態的反映,其目的是要維護本階級的利益。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作為社會主流的、合法的意識形態,是引導課程專家選擇課程知識的首要標準并在課程規定中得到反映。
(二)選擇原因
1.知識體系背后存在價值差異是對課程知識進行選擇的前提
人們通常認為知識本身應該是客觀的,所有的知識都應該進入課程體系為學生學習。但知識在被人們選擇加工之后,帶有很大的價值傾向性,往往或明或暗地表達某種思想,或向人們傳達某種立場和信號,所以對人們的思想、判斷力會形成一定的影響,繼而影響人們的行為。正是因為知識體系的這種價值負載性,使得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重視知識的這種選擇權衡,往往青睞那些對自己統治有利的知識,排斥、禁止那些對自己不利的知識。所以從表面上看,似乎所有的知識都能進入學校課程,實際上所有知識的選擇都是在有目的性的篩選基礎之上的再利用,是為了選擇出社會主流階級所認可的、更好代表他們利益要求的知識,從而將他們的意識形態傳承下去,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要求,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2.再生產社會主流階層的意識形態、文化霸權的需要
社會要發展、統治要長久,不僅要使更多的人接受社會主流階級所認可的意識形態,而且要使這種意識形態持久地傳承下去,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學校課程知識的選擇和組織。學校不僅加工“知識”,同時也通過知識生成自己所需要的“人”。沒有知識的加工就無法使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向外傳輸,而如果人沒有被加工,就無法生成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這兩者相輔相成。課程知識根據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要求,加以選擇后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加以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統治階級所需要的思想,代表他們的意志要求,從而再生產出新的意識形態、社會規范。
(三)誰來選擇
課程知識是社會主流階級按照其所認可的意識形態對知識進行選擇的結果,主流階級往往利用手中的政治及經濟權力選擇“代言人”來進行知識的選擇。課程知識選擇主體可以分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面。盡管層次不一,但都屬于占社會統治地位的主流階層的權力范圍。在國家層面上,一般是成立專門的機構或委派既能代表統治階級利益又具有深厚理論功底的課程專家來對課程知識進行選擇和編寫,包括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在地方層面上,也有委派特定的專家、學者制定屬于地方特色的課程知識,以適應地方需要;而在學校層面上,教師代表社會主流階級行使對課程知識的選擇,并傳授主流階級所認可的知識。
(四)如何選擇
課程社會學家認為課程知識的選擇過程是社會主流階層意識形態的選擇過程,是權力的運用過程。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地位更加牢固,同時也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總是積極地運用已有的政治和經濟權力選出那些內含本階級意識形態、對自己有利的知識,以維護本階層的利益。這個過程主要表現在教科書的編著、評審和選用三個方面。(1)教科書的編著過程:從知識總體中選擇和加工可以蘊含本階級意識形態知識的過程,是實現課程知識意識形態化的關鍵一步。(2)教科書的評審過程:評審教科書的內容是否代表了社會主流階層的意志。(3)教科書的選用過程:包括強制選用和自主選用兩個方面,對待一些基礎課程或思想性課程,一般國家會通過強制選用的方式讓學校統一選用某種教科書。
三、本質體現
通過以上所述我們知道,課程知識的這種意識形態性代表社會主流階級的意志與利益,想通過把本階級所認可的意識形態內隱在課程知識中從而指導學生的思想、統一學生的行為,以維護本階級的統治。雖然同為維護社會主流階級的利益,但不同的國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下,人民當家做主是我國的政權本質,因此存在的也只是人民意義上的意識形態,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人民謀福利,這與階級社會中的意識形態有所區別。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統領全社會行為的思想基礎,其核心任務就在于凝聚全社會的共識,把人們的思想統一起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為建設社會主義、振興中華貢獻力量。
高中政治,哲學部分其實是很難學的,那么高中政治哲學部分有哪些重要知識點呢,的小編整理了相關信息,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哲學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一、唯物論部分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內容】辨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表現: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也是客觀的),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1)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
(2)還要求人們在實踐中必須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觀性,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意識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物質和意識辨證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反對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
4、規律客觀性的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論】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主觀主義。
5、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1)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3)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人們辦事情的過程,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而要把事情辦好,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辯證法部分
(一)聯系的觀點
1、普遍聯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當中,事物的聯系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聯系是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條件性、多樣性、系統性)。
【方法論】我們必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對事物的聯系進行具體地分析,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的看問題。
2、原因和結果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原因是引起某種現象產生的現象,結果是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現象。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體因果聯系中,原因和結果有嚴格的區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這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或者說要求人們自覺提高實踐活動的預見性)。
3、整體和部分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區別:① 二者的內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③功能不同,這又有兩種情形:當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聯系:① 二者不可分割:整體有部分構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就無所謂部分;② 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③ 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整體和部分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辦事情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二)發展的觀點
1、物質和運動相互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方法論】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割裂物質和運動二者聯系的兩種錯誤觀點。
2、運動和靜止相互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還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辨證關系。
3、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原理:
【原理內容】(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但是,事物的變化、發展不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的,而是有著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無法違背的客觀規律。 (2)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方法論】承認客觀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在事物運動中把握規律。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水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① 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② 要弄清事物所處的階段和地位;③ 要有創新精神,堅持與時俱進,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5、內外因關系的原理(事物發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視情況而定恰當選用其中的觀點)
6、量變質變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狀態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必然結果。
【方法論】1、要求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2、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也能引起質變,要學會優化結構。
7、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事物發展趨勢原理、事物發展途徑原理):
一方面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但人們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通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并利用規律。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辦事情時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小 結】
一、“四個一”:
一個核心概念---物質;
一個根本觀點---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一個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一個對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二、“兩個二”(兩對辨證關系和方法論):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意識的能動性
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三、主干知識與熱點聯系: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