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50:34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地理教學理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地理是一項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的教學科目,所以在地理教學中,除了要教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外,還要注意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中心,聯系和溝通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以某一地理事實為材料,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策略對拓寬地理課程的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構建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及行為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實現地理教學的有效進行。
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相互滲透越加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展的要求,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遠,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其試題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卻又融合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在地理課程中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將就地理課程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一、 利用課本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二、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三、注重地理基礎教學,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考試雖然不是考死記硬背的死知識,而是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強調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復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四、捕捉教學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加強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
重視自然和社會熱點問題.中考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試題多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立意命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去審視、分析、評判他們熟悉的地理事實、地理環境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在復習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同時要提供事實材料或背景,指導學生獲得信息,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思維對事件作出評判。因此,在學習中要十分關注社會熱點和國際焦點問題,例如資源、能源、人口、糧食、環境是全球人們最關心的五大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這些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項全球性的全民戰略。對未來的公民,目前的中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可持續發展教育理應成為目前中學地理教學的核心。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必須對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給予相當的關注,要求學生掌握“全球性問題”的概念,了解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及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可行性途徑,加強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意識。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作為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抽象 邏輯 地理
為適應時代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有利于21世紀人才的培養,推進素質教育,國家教育部對中考、高考進行了重大改革。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相互滲透越加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展的要求,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遠,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其試題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卻又融合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在地理課程中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將就地理課程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一、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二、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三、注重基礎,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重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科能力
考試雖然不是考死記硬背的死知識,而是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強調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復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四、捕捉教學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加強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
重視自然和社會熱點問題.中考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試題多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立意命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去審視、分析、評判他們熟悉的地理事實、地理環境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在復習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同時要提供事實材料或背景,指導學生獲得信息,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思維對事件作出評判。
關鍵詞:做中學;初中地理;教學理念
“做中學”教育理念在現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種教育思想,又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一種教育過程。這種思想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培養學生科學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學習態度等;這種教育理念也是順應時展的需要而誕生的,特別對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及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一、“做中學”理念的來源和興起
“做中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最早由美國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杜威提出,他認為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1]單中惠 “從做中學”新論[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龐麗娟. “做中學”科學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04(3): 35- 38.
[3]周兆濤.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J]. 學周刊, 2013, 14: 18.
[4]蔣尚雯. 地理教學中的“做”與“學” [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2,10: 28. ]1,2。這一觀點被許多國家應用于科學教育實驗,我國在總結國外科學教育的基礎上自2001年開始在20多個城市實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學”理念與初中地理教學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和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學科,是國家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也是實行素質教育環節中重要的內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學在人才培養上起著重要作用。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改的核心觀念是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培養探究精神和創造精神,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學會思考和和解決問題。“做中學”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素質教育培養和課程改革的完美結合,是指教師依據初中地理課程標準,選擇合適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這種活動中探究和體驗知識,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樂趣,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全面發展[]3。其教學目標是:(1)以觀察、提出問題、探索和解決問題為課程核心內容;(2)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實踐性和探索性學習;(3)以《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為主導,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學習態度[]4。
三、“做中學”教育理念的實踐現狀與思考
在新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學”理念的應用,這不僅是符合培養方式的改進,也是符合初中學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學科特點[]5。但是,在我國“做中學”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學發展影響的研究還不多,而在教學中真正采用“做中學”教學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學”教學模式[]5:
1提出問題:教師講授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觀察和提出問題。
2回歸知識: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對解釋不了的現象或景觀就會主動去尋找相關知識,嘗試用來解釋和說明為什么會這樣。
3相互交流:學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間進行交流,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能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做中學”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方式:
1 “做”的過程中教學:在地理課堂中,讓學生動手做科學,使學生經歷和感受解決科學問題的探究過程。例如動手做教學模具或繪制地理簡圖、示意圖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讓學生制作簡易的模具如地球儀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來制作一個等高線地形模型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很好掌握地軸傾斜的角度、地球自轉、等高線地形特征等基礎知識,而傳統的“教”中學卻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考問題能力的發展。
2運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8,案例往往來自于我們的生活而且來源十分廣泛,可以來自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漫畫等,教師在平時生活中可以通過關注這些載體而發現和教學有關的案例,通過對案例分析不僅能讓學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隱藏的知識點,真正理解到學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關鍵的是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學生掌握一種學習方式、解題方法,從而達到學習技能的培養。
3野外觀察地理環境進行教學:通過野外觀察地理環境能夠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8,因為實際景觀能更形象、更直觀的反映某些地理現象或地理特征,從中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觀察中進行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操和專業認知能力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課后任務[]4: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查閱資料,這種“做”中學觀念下的教學方式最主要是看學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師在布置任務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來巧妙布置,從而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比如采用比賽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強吸引力的教學任務來進行教學。
(三)建議:
1教師要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和選材,特別在教學案例、知識點和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識、地理現象和探究活動相結合。2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學生“自主性”學習而對學生放任自流,要對學生設計思路或活動方案進行引導,特別在學生遇到問題而無法解決時要進行適當指導。3平等對待學生,在教學中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來進行針對性教學,甚至要根據不同學生制定不同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來進行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4“做中學”課堂不能一味“趕時間”,要給予學生自主支配時間,給他們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機會,真正做到“做”中學習。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探討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初中地理教師應當加強學生學習地理的意識,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同時還要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其成長和發展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一、精心備課,設計好課堂教學內容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課堂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斷深入。教學模式越來越新穎,這就對初中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知識,同時還要為學生創造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追求高效的課堂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不僅要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以及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體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效地預習和復習課堂內容,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講解《亞洲的自然環境》一課時,教師可以把韋唯的一首《亞洲雄風》作為課前音樂,引發學生對亞洲壯麗河山的遐想。學生會想象著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等雄偉的山脈,進而去學習亞洲的地形、氣候和水系等。教師還可以設計教學場景,把學生帶入到亞洲風情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環亞洲“旅行”,一組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旅行”,另一組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旅行”,并結合插圖中的地圖說出沿途都經過了哪些國家,這些國家都是什么地形,海拔高度又是多少,都有什么樣的風景等,看哪一組說得最流暢,描述得最清楚。通過分組學習,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充分利用地圖教學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有效工具,學好地圖就相當于掌握了一半的地理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地圖掛畫和地圖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找尋并發現更多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除了課本上原有的和教室內掛的地圖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放大和縮小圖片,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學生可以借助地圖來掌握。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展示,通過我國與其他小國家的面積比較,形象地突出我國的疆域遼闊,從而明確國家設立行政區劃分和分級管理的必要性。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家鄉的地址填寫中引入省、縣、鄉的行政區劃分,這樣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簡稱,但由于涉及的省份較多,記憶起來比較枯燥,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編排一些有助于記憶的順口溜,這樣學生記憶起來會容易的多,比如:上海的滬劇、山西的晉劇、河南的豫劇,湖南的湘繡、江蘇的蘇繡、廣東的粵繡等,巧妙設計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快速地學到知識,并且更容易加深印象。
三、地理教學對學生生活的影響
教育是與生活緊密相聯的,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體驗和實踐,地理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社會和周圍世界的平臺。教師要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地理資源,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樹立學生愛校園、愛家鄉的情感。例如,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調查當地的自然資源,舉出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事例等,這些活動都可以成為學生生活實踐中的一部分,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和了解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變化,還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促進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
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氣候,而要想解釋其中的原因,需要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和穿衣打扮,包括建筑物設施、天氣變化都與地理密不可分,例如,東南亞熱帶地區的房屋是尖頂形,而且大多都是高腳樓;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的房屋多是窯洞;熱帶地區常年干旱,人們常穿寬大的白色長袍等,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文地理景觀。學生如果出門旅游,必須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以及交通條件和風土人情,需要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例如,如果是去云南旅游,云南的香格里拉海拔在四千米左右,一天之內的溫差很大;昆明則一年四季如春;西雙版納又如同泰國,常年炎熱。因此,在出行時要正確選擇衣物。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發現地理知識給我們生活上的幫助,從而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地理教學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充分調動學生在地理課上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地理知識,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學 生活性應用
傳統初中地理教學思想理念注重知識點的灌輸過程,學生實際的應用能力并不能得到全面培養與發展。生活化教學理念則是以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把生活元素融入作為具體手段,提高學生地理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
一、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探究初中地理生活性應用
1.以實用性教學為原則,提升初中地理教學應用價值
初中地理教學的要旨在于學生知識掌握與運用的能力得到全面培養,為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前提條件。從這一基本方向來看,有效滲透實用性教學理念是教學發展的關鍵,幫助學生形成知識內容的認知心理。將地理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相應知識應用部分與具體的實際生活元素的結合,全面引導學生對教學知識內容的正確認知心理,促使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形成相同的學習心理。推動學生知識理解與掌握的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并且對教學實用性原則的有效落實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體現初中地理教學在新課標教學背景下所具有的應用價值,滿足教學發展的切實需求。
2.以探究能力培養為基礎,有效激發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式教學在初中各學科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也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從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通過實際生活的具體應用,引發出學生相應的問題,同時學生結合教師所提出的生活問題進行思考,而教師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具體思路進行正確的引導,為學生學習產生相應的鋪墊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探究性教學模式,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研究與應用能力行,促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夠不斷提升,讓學生充分認識初中地理學科具有的現實性,從而達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基本目標。
二、立足教學內在價值,滿足初中地理教學實用性要求
1.針對教學內容,融入生活性元素
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但是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并不能對學生學習興趣產生相應的帶動作用。將生活元素進行有效地融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生活元素的應用主要體現的不僅僅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更重要的則是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學習態度,對有效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提供了內在推動作用,滿足學生學習心理的發展需求。
2.結合生活實際,展現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特征
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構建的合理性,能夠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具有潛在的推動作用。從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有效填充生活性元素,促使學生能夠以實際應用為載體,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過程變得更為直接,并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切入角度形成有效的啟發。這是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與掌握能力形成直觀培養的根本體現,也是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進行引導的關鍵,為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產生全面的促進作用,生活化教學理念所具有的功能性同時也能夠得到更為深入的挖掘。
3.培養實際運用能力,豐富教學知識生活元素
有效融入生活元素,從客觀角度來講是針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深化,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實用性,提升教學效果。促使教學過程中能夠展現出生活實際應用的價值。
三、結語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核心在于全面培養的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從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知識需求特點的不斷轉變,對實用教學的發展要求不斷提升,因此生活化教學理念的研究與探索還應深入研究,從而達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理念研究與應用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婷、李國紅.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 現代教育科學,2013(08).
[2] 范會霞. 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發展[J]. 甘肅教育,2013(16).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新課改已經開展的一段時間,對于初中基礎教育中的各個學科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地理教學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新課改對于初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給初中地理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也讓地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漸顯現。在新時期,研究性學習成為地理教學的重點,但是研究性教學方式也有其局限性,為了彌補這種局限性,最大程度上學生培養出研究的習慣,這就需要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才行。
、一、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
在地理教學中,常常使用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是在不影響學科整體的知識體系和邏輯性,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加入部分專題研究單元。一般而言,這種專題研究單元是從教材和課本兩個方面進行。
1、1、通過研究教材確定研究專題
教材中詳細闡述的一些概念、原理或者規律對于人類而言是已知的,但是對于正在學習的學生確實未知的,為了讓學生能夠快速地、主動地學習相關的知識和規律,就可以將課本上的內容設計成研究課題,讓學生從研究課題中再發現、再創造這些規律。這種方式對于課題的選擇有著很高的要求,必須要結合學生的現有能力,考慮學生能夠自主研究的課題,盡量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加。
2、2、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地理知識
研究性學習重點強調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在教師的刻意引導下,讓學生從生活中需找地理學科的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對于這些實際問題,學生能夠借助圖書館中的資料,親自動手,社會實踐調查等方面進行研究,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相關知識,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還能在實踐中獲得與人團隊活動的快樂。
二、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種教學理念、方法都會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學習方法也是如此。研究性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從事地理教學時從學科的實際出發,適當地采用這種方式以突出其優越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學目標、課堂學時、教學內容的影響,導致了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無法充分展現。
1、1、班級容量大,實施難度高
研究性學習方式最注重的就是要求小組探究、個人思考、人人參與,但是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了班級的容量大,很難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
2、2、課時不足,時間緊湊
初中地理的知識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學時卻相當不足。傳統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例如:氣溫、降水的分布)只會用幾十分鐘講解,但是如果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則需要較多的時間,這對學時本來就少的地理學科而言縣的捉襟見肘。
3、3、使用范圍有限
對于地理知識而言,有許多是很難用到研究性學習方式的,例如:半島、島嶼、大陸等概念所展現的只是事物的基本概念或者名稱,這沒有必要要求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只需要記憶就能掌握。因此將整個學習方式都改成研究性學習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4、4、經驗不足,需要循序漸進
由于新課改開展的時間有限,教學條件、內容還沒有較大改變,因此教學方式也應該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在新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學生學習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已有知識結論的記憶上,而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批判和反思。由于當前我國的研究性學習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經驗和成果比較欠缺,還需要更多的實踐探索,循序漸進。
、三、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研究性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還是要將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教授給學生。這對于教師而言最主要的還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聯系地理學科的具體知識,自發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直到獲得結論。“填鴨式”的教育已經不再適合新課改的具體要求了,這就需要教師設置各種研究性場景。
1、1、設置各種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探究的主要方法,問題情境的設置需要教師將課堂的主體進行重新的定位,將主動權交至學生,在課堂教育之前做好充分準備。例如:上課前組織學生完成分組,收集好學習的必要材料。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并且指出問題的目標,讓學生自己動手重現問題,然后從旁協助學生進行探究,必要時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提示。
2、2、學生主動思考探究
在教師給出了問題情境之后,課堂的主體就應當是學生了。學生就需要經過演示問題、閱讀相關知識、實踐動手、認真思考等方式進行研究。結合已有的知識,對地理學科的原理、法則進行概括。這是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環節,這時需要教師從旁協助,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要熱心提示,積極引導。
3、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在研究的過程中,自然會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習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這就需要學生學會聆聽他人的意見,并且能夠把握同學提出問題的關鍵,進而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同學一起做進一步的研究。這是學生對于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利用,對于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梢哉f,這個階段做的好與不好,決定了學生是否領悟到了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4、4、適當增加部分科學探索史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知識主要強調對理論或者概念的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會進行更深一層地思考。但是在新課改的思想下,教學更加側重學生對這些規律或者原理的疑問,強調學生提出這些理論、概念或者法則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用處等。這就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內容。這種積極探索的精神,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思維方法。缺乏這種大膽提出質疑的思想,會使得學生在當前信息化的社會中失去學習的能力,導致學生迷失方向。在教學內容中,適當講解一些有關科學探索的歷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科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學生需找新問題,啟發學生的探索思路。
四、小結
地理作為初中基礎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門學科,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的意義不言而喻。目前新課高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工作在初中基礎教育中快速開展,對于地理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多加實踐,結合初中地理教學的特點,將傳統教學方式同研究性教學方式結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地理;教學方法;探索
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边@些新理念的提出為地理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由于傳統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主要偏重于對系統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導致了教學都是以老師為中心,以“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的實施?,F代教學觀念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在傳授知識,學生在消化,理解知識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講臺,貼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才能出現樂教樂學的喜人局面。
一、轉換角色,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傳統的地理教學方法常以教師的“講”為主,實行滿堂灌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下,對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社會需要。作為一位教師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的學習潛力,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教師自己提出問題,把問題留給學生去解答、去探索、去思考、去發現。教師應該尊重沒個學生的個性,營造一個民主、活躍的氛圍,進行培養出學生的好學心理。這種方法一般采用“問題式”。例如:在講述“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時,不是直接給出學生結論,而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歸納總結,怎樣讓學生去總結出這些規律呢?根據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提出問題(1):觀察南北兩個半球從低緯向兩極氣溫有何變化?問題(2):同緯度的大陸和海洋氣溫有什么不同?依次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去發現,學生不難發現:低緯區氣溫高些,高緯區及兩極地區氣溫低些;同緯度的大陸與海洋在夏冬季節的不同,從而總結出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的是引導作用,注重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去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這要求教學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這樣更有利于發揮學生思維的優勢及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夯實基礎,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初中地理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三、滲透情感,培養學生價值觀
初中地理課程改革更加強調處理地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系,克服以往地理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承的傾向。在地理情感上強調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熱愛自己的國家并意識到自己所負有的責任,關心周圍環境地域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科學態度上強調把學生的興趣、好奇心與負責的態度相結合,能認識到各種科學的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善于與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態度,關心環境質量等等。價值取向趨向于高度關注學生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要想做到這些,就必須處理好生活與地理教學的關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地理課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地理學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從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培養合格公民的需要出發,不能再停留于機械地介紹地理知識和闡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聯系實際,反映社會的需要,反映時代的信息,又具有實用價值,這樣能讓學生很好地把地理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地理知識的廣度。
四、強化意識,培養生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教學應該立足本學科,按照中學地理教學目標和知識點,抓緊好本學科的教學,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以教材的不變應考試的萬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跨學科綜合思維不習慣,習慣于傳統的一維縱深思維,而橫向聯系滲透的思維能力低下,學科知識干擾明顯,學科跳躍思維不適應,增大了培養綜合能力的難度。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應改變劃學科為牢的傳統教育觀念,在搞好本學科內綜合的基礎上,應淡化學科專業知識體系,打破學科之間的鴻溝,加強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重視政、史、地三科的知識結合點,使學生具有掌握運用各種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固然離不開老師的指導,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教師可挑一些典型的綜合題作分析,指導學生善于捕捉綜合的切入點,以提高對知識由橫向聯系滲透向縱向深度發展的網絡思維能力。
五、捕捉熱點,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
新課程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地理教學就需要重視自然和社會熱點問題教學,進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去審視、分析、評判他們熟悉的地理事實、地理環境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十分關注社會熱點和國際焦點問題,例如資源、能源、人口、糧食、環境是全球人們最關心的五大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這些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項全球性的全民戰略。對未來的公民,目前的中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可持續發展教育理應成為目前中學地理教學的核心。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必須對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給予相當的關注,要求學生掌握“全球性問題”的概念,了解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及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可行性途徑,加強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意識。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弗乾.新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學[J].新教育.200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