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50:33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主要表現在父母的養育之恩被遺失,教師、學校的培育之恩被淡化和社會的關愛之恩被冷落三個方面,這種缺失主要歸因于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存在不足。為此,在構建和諧校園的今天,進行感恩教育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感恩是一種積極情緒,它促使受惠者為所獲得的恩惠做出回報。近年來,高校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潛意識里形成了“人人為我”的思維定勢,缺乏感恩之心,忘記了哪些幫助過、照亮過、關愛過自己的人,甚至傷害他們。給予、付出、回報、奉獻的意識相對淡薄,感恩意識嚴重缺失。
一、大學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現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都非常珍惜上大學的機會,對家人、社會給予他們的幫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予以回報。如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洪戰輝……,感恩社會的感人事跡令全社會為之敬佩。但也有部分大學生由于道德感情的缺失而出現種種不良現象。
(一)對家庭:感情淡漠,不盡孝道。孝道是一個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學生卻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報父母。東南大學曾對該校100 多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學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話次數、談論話題、寫信頻率、是否記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統計顯示,82%的學生與父母的聯系方式是電話,主要動機是要錢,僅8%的學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習慣,與父母每周聯系一次的學生只有8%,僅9%的學生每年都能記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學生承認有時向父母撒謊。還有的大學生畢業后有業不就,成為“啃老一族”,傷透了父母的心。
(二)對學校:教育之恩,淡漠如水。當今社會,尊重教師已成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重要表現,反映著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為了學生成人成才,學校老師付出了辛勤勞動??稍诖髮W校園里,課間不擦黑板、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已不是個別現象;有些同學見了老師擦肩而過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有的學生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歸結為個人因素,對學校老師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有的大學生畢業后不但不能用實際行動為母校爭光,還惡意拖欠學費,忘記了“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的錚錚誓言。
(三)對社會:關愛之恩,漸被冷落。個別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冷漠、自私,世故、社會責任感淡化,回報意識弱。2006 年4 月2 日《新民晚報》報道:《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讓人心寒》,某區青少年保護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十幾年來為3000多名孤兒和貧困家庭孩子牽線搭橋,使他們得到社會各界的資助,其中大部分已經大學畢業。卻很少有人想到要對那些幫助自己的人說一聲謝謝。此外,2007年8 月,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行的一次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因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這種對關愛的冷漠,讓人寒心。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歸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家庭教育成了溺愛和望子成龍的工具。父母不僅為孩子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只要兒女過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談不上回報,這就使得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兒女無私奉愛的“單邊行動”。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很少涉及精神領域,尤其是缺少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正是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意識差的“冷漠一代”,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
(二)學校教育存在片面傾向,學校教育淪為升學和就業的工具。在中、小學,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既氪髮W后,又將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掌握和就業問題上。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人高學教育教學范圍。其次,感恩教育本來應該成為高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但高校以學歷和職稱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師不但數量少,還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一些大學生進入情感疏導的荒漠。同時,片面性的填鴨式教育影響了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支持和認可?!拔覀儺斍暗慕逃齾s恰恰就是一種枯燥單調的思想說教??忽視了人的情感性需求?!边@種說教由于和社會現實的不相符,無法觸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很難收到德育的效果。
(三)社會教育存在偏差,社會教育變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隨著社會上各種不良影響的增加,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如“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屢次出現,奉獻社會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報答,給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眾多青少年關心的熱門話題,而對于如何承擔責任、奉獻社會他們卻很少提及。一些人總是抱怨他人和社會“虧欠”自己,卻不曾想到自己為他人和社會奉獻了什么。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具體途徑
第一,啟發學生識恩、知恩。感恩教育應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當然。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他人的幫助,乃至大自然的鳥語花香、春華秋實,這一切,都應視為“恩情”。學生思想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捕捉、感受生活中處處滲透的恩惠,啟發、幫助學生發掘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價值所在,讓學生時刻對身邊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一切是恩賜”,培養學生的“識恩”“知恩”意識。但應該注意感恩教育不能依靠灌輸,更不應搞角色預制,因為感恩雖是一個行為動詞,當不止于行動,它需要真心實意。
第二,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學。不斷發掘教材中蘊藏的感恩思想,將對大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的培養貫穿于知識傳授的全過程,將感恩教育滲透到各科的教學之中。如在音樂課學唱《感恩的心》;在實踐課制作“愛心卡”等,讓學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忘感恩,在成長進步中牢記報恩。引導大學生對自身的角色正確定位和成長歷程進行思考,使他們認識到:無論是父母給予的生命、朋友給予的友情還是教師給予的智慧,這一切都是恩情。
第三,要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用表率作用影響和感召學生。對大學生而言,教師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對學生的關愛是最好的感恩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準和教育技能,以德服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種精心選擇、設計的情境之中,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最佳教育效果。此外,應將感恩教育納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當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積極發揮表率作用,常懷感恩心、仁愛心,自身充滿人文關懷,善于把感恩之心升華為敬業精神,用自身的形象去影響感染學生。
第四,深入開展學生感恩主題實踐活動。首先,以感恩父母為切入點,推行“三個一”活動,即算一筆“感恩帳”、寫一封“感謝信”、替父母做一次家務事,在感受父母為家庭奔波勞碌的艱辛中激發心底的愧疚之情,讓學生在感恩父母中激發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原動力。其次,以感恩學校為切入點,把個人的成長與學校的發展聯系起來,努力做到“校榮我榮、校辱我恥”,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利用不同的時期,全校組織以“感恩”為主題的月教育活動,開展“學院培養我成材,我為學院添光彩”主題演講等活動。最后,以感恩黨和國家為切入點,開展唱革命歌曲、觀看愛國影片、讀書心得演講等活動,在贊改革偉大成就中,在感知黨恩中喚起愛黨、愛國之心,激發報國熱情。
第五,建立科學的思政考核體系,實現教書育人。目前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態度以及其他道德品質方面沒有特別性質有效的系統的考核體系。思想政治課程的考核方式與其他知識性課程的考核方式沒有什么差別,都是通過試卷、論文的方式進行。這種與大學生的行為活動相背離的考評體系,既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也導致了部分大學生說一套,做一套,知行難以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含有價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這一實際現象,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切合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能夠以較強的說服力解答受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
高等教育是繼承人類文化、傳播人類價值的重要手段,對于大力弘揚感恩文化,構建社會和諧價值體系,高校顯然責無旁貸。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這不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切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具體表現,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豐根鳳,劉家桂.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 德育研究,2006(6)
0 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大變革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大學生作為社會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有著絕對的厲害關系,所以必須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基礎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質的表現。所以創新教育內容,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點。下面就這一課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參考。
1 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1.1 方向性原則
教育方向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與成效,所以說方向性原則應始終貫穿于大學生思政教育活動中,這是其本質要求。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基礎是立足于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內容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性質,必須服務于實現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基本方針。現階段,我國社會與經濟體制正處深刻變革時期,社會結構與利益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再加上世界各國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以及行為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就對大學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時必須堅持貫徹正確的方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1.2 系統性原則
此原則強調的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內容是系統化的,實施教育內容必須精心組織、系統實施、長期持續。堅持該項原則就是要求深刻認識到大學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統的構成與運作。不同的教育內容對大學生有著不同的作用,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思政教育是長期、連續的系統過程,針對學生入學、在校、畢業等不同階段應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同時,大學生思政教育還涉及到家庭及社會教育的配合與聯系。所以應遵循系統性原則來來構建合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間的聯系,提高教育內容的整體性。
1.3 時代性原則
時代條件和社會背景的不同,所賦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會不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應緊隨時代的不斷發展,與時代主題相結合,開展具有時代特色、時代風格的教育內容,增強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時應遵循時代性原則,開展具有時代氣息、針對性、現實性的教育內容,培養出符合時展的高素質人才。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觀結構體系的主要內容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和作用來構建教育體系應反映其基本任務,符合新的歷史條件和形勢,還要有具體的抓手和載體。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宏觀體系,其架構如圖1所示。
2.1 核心內容
核心內容是整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基礎與核心,也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關鍵,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的“三觀”教育。理想信念主導著個體的行為,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高素質群體,對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定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具體來說就是加強大學生學習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將個人行為與社會發展、國家富強緊密結合,積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強盛,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內容,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學生的力量,激勵其為中國社會進步發展努力奮斗。
③以基本道德規范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蓋了社會對個人在家庭、工作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具體來說,就是引導大學生養成樂于助人、遵紀守法、愛護環境、文明禮貌的基本道德規范,進而在完成學業后順利走向社會及崗位。
2.2 時代內容
時代內容延伸了新時期的核心內容,是不同時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代內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榮辱觀屬于道德范疇,是判斷榮與辱的根本觀點和態度,其整體狀況全面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時代意義深遠。在開展榮辱觀教育時必須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以現實生活中的素材來引發大學生的共鳴,使大學生認同和內化社會主義榮辱觀,進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明行為。
②網絡道德行為教育?,F如今的社會可以說是網絡社會,網絡以實現了全覆蓋,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有的學生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世界中,對冗雜的網絡信息缺乏正確的判斷,甚至在網絡中迷失自我;還有的學生肆意信息和個人觀點,忽視了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造成了廣泛而惡劣的影響。所以,將網絡道德行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開展網絡道德行為教育要將重點放在信息的分辨、選擇、處理及綜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進一步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的網絡道德與行為,實現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標。
2.3 實踐內容
??踐內容在實踐層面拓展了核心內容與時代內容,更貼近大學生的生活現狀和實際需求,是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新生入學教育。其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生規章制度教育,學涯規劃、職涯規劃和生涯規劃教育等內容,旨在幫助新生解決適應大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樹立新的學習觀念,培養優良學風。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幫助大學生解決自我管理、環境適應、人格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為目標,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咨詢與輔導活動,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個體健康水平。③國防觀念教育。開展國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軍事理論教學、軍訓活動等,目的在于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國際軍事形勢,掌握基本的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知識,增強國防觀念和國防安全意識,培養國防后備力量。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常常是一些哲學論點、理論體系、政治政策,這就難免形成這樣的“誤區”:作為特定思想體系和價值設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變的,更是無需重構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誤區,導致人們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研究,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有效組織。[1]實踐證明,通過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能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同時也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發展。
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內涵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原則、法紀規范和心理要求,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過程。[2]根據社會發展現實狀況和大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五個要素組成的統一整體。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含義
優化的概念源于現代系統工程,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于系統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改進,從而實現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過程?!盵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即在當前社會條件下,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結構進行改進,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系統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內容功能相加之和,從而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優化要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實際,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狀況,要滿足社會發展要求和大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
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原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對象精神世界的豐富性,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多層次的。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才能保證內容優化的方向性和正確性。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是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總體而言的,即教育內容必須是涵蓋多重內容要素的一個整體。首先,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政治素養、思想素養、道德素養、法律素養、心理素養等已成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全面化、多樣化,擺脫“單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時,大學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樣性和思想實際的復雜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全面地涵蓋大學生素質提升多重要素。大學生是個性鮮明的知識分子群體,思想往往是復雜多變的,單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蓋其思想的全部。只有運用多重內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決其復雜的思想問題。
(二)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選取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的教育內容才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目的性原則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確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個內容要素的具體目標,使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保持一致。同時又應該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目標分配到各個內容要素上,使每個內容要素的目標都能與具體的學習聯系起來,從而使大學生逐步實現各個層次的目標,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統的總目標。
(三)重點要素原則
重點要素原則是指要按照內容要素作用的大小來決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從而突出重點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根本性內容,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質。在優化教育內容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政治教育的主導型地位;同時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這五大內容要素都涵蓋著多重具體內容,每一項內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別,因此,教育者在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應該將相對重要的內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內容,從而更好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功能。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實質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意義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內容達到最佳狀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應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終堅持的指導,堅持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第二,不斷完善政治教育內容、思想教育內容、道德教育內容、法律教育內容和心理教育內容。第三,要與時俱進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點要素原則,堅持政治教育內容的主導地位
“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4]任何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始終堅持的指?У匚弧M?時,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內容。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然而很明顯,只有科學文化素養是不夠的,一旦政治立場出現問題,反而會危害社會發展。因此,高校必須堅持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必須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信念和政治態度。
(二)遵循整體性原則,完善教育內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啟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其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它決定著大學生如何看待整個世界,怎樣對待生活中各種事件的發生、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選擇。因此,我們要著重加強大學生世界觀教育,優化世界觀教育內容。對大學生開展世界觀教育的教育內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學原理,而應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系統,不僅讓大學生欣然理解接受,還能真正地應用在生活當中。其二,價值觀決定著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和價值選擇。近年來頻發的“大學生裸貸事件”,使一部分大學生陷入“以貸養貸”的泥潭,甚至走向不歸路。在后期的調查當中,大多學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購買手機、包包、網游裝備等,超出自己當時的承受范圍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貸款的方式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這些大學生的悲劇一方面是由其價值認知錯誤導致的,他們把物質享受當成價值追求,不惜鋌而走險也要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另一方面其價值選擇出現偏差,他們愿以失去尊嚴的方式換取一時的虛榮,也因此付出巨大代價。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不斷優化高校價值觀教育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對與錯,更應啟發學生如何進行價值選擇。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規范大學生道德認識,幫助大學生養成道德行為,再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具體行為。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層次性。首先,要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和貢獻社會的根本途徑,而職業道德是所有大學生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其次,要強化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使每個大學生都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成為合格公民,這對于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和不斷發展以及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與發揚具有重要意義。最后,要強調家庭倫理道德。在一些影視作品、網絡節目中,常常出現混亂的情感關系,使一些大學生的情感道德觀產生偏差,影響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個人的“小家”經營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經營“大家”。因此,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念,處理好與愛人、親人的感情和關系。
第三,大學生法紀教育是強化大學生法律觀念,促使大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品質,能夠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疤K享茂跳樓事件”不禁讓世人反思這么優秀的高材生為何最終走向命運的深淵。第一,在運營其App的過程中,存在違反法律的問題,這也成為其妻子要挾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脅的時候,不能第一時間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選擇在網上曝光與妻子的交往過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決困境,而選擇放棄生命,以極端的方式給家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高校法紀教育內容應能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和紀律,承擔維護社會主義的法治秩序的責任。同時,也要幫助大學生形成明確的法制意識,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維護權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今社會競爭壓力驟增,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優化大學生心理教育,關鍵在于要增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科學開展相關輔導和咨詢活動,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實現大學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則,與時俱進融入外延要素
關鍵詞: 高職學生性教育 “兩課” 缺位 補位
19世紀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過,關于性的主要的生理知識應當在青春期以前學生們并不激動的時候,簡明而自然地教給他們。然而在我國的中學階段,性教育并未真正實施開來,高校的性教育也長期處于“真空”狀態。高職學生性生理已經逐漸成熟,然而性心理卻處于幼稚階段,因為不能得到專業系統的性教育知識和理論,在碰到性問題時通常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去處理。因此,探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對高職學生性教育的缺失進行有效補位是當務之急。
一、高職學生性教育在“兩課”中的缺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銀河表示,高職學生性問題之所以得以高度關注,根源在于我國教育體系中性教育的“缺席”。高職學生性教育缺失已經是我國教育界公認的事實,其危害也成為社會的一大隱痛。
(一)高職學生性教育缺失的緣由
1.社會對性持“含蓄”態度。性是人類繁衍的必然途徑和正常婚姻建立的“基本量”,然而由于“性本能”和“私”雙重效應的相互作用,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交際中,普遍認為有關性的話題難以啟齒,一旦說出,就意味著賤卑粗俗和不文明出現。在下一代的性教育工作方面,人們似乎也認為沒有擔心的必要,他們覺得“性本能”是萬能的,是生來就有的。因此,社會對性始終持十分“含蓄”的表示態度,雖然表面上誰都不愿提及,但是卻心照不宣,好奇和疑問只能憋在心里、藏在肚里,期待“無師自通”。然而,對青少年來說,這種對性問題既無引又無導的社會態度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也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2.學校對性教育忽視和不解。目前,高職學生性教育既未納入高?!皟烧n”,又未納入專業知識教育,性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尚未得到認可,將性教育作為專門課程開設的學校更是寥寥無幾。高職學生對性知識的迫切需求和高校不能提供系統性教育的矛盾時刻存在。另外,受社會對性“含蓄”態度的文化影響,學生也不會主動找學校心理咨詢師和教師尋求幫助,他們私下里“偷偷摸摸”地尋找“自學”途徑――網絡、影視,甚至是性經歷的嘗試。未經篩選的性信息雖然能解決他們的暫時“懵懂需求”,但更多的是有害信息誘導學生誤入歧途。高職學校對學生的性教育還存在兩個曲解:一是無師自通論,認為性知識是人的本能,不需要特別講授;二是引導害怕論,認為教給學生性知識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性沖動。
3.家庭對性教育“云里霧里”。家庭中的性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基礎價值和啟蒙意義,但現實卻非常遺憾。由于家長自身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性教育,與孩子們談論性問題時他們難以說出口;孩子一般很少和父母親談及此事,多數父母用搪塞、回避、責罵打消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些父母因為缺乏性知識和溝通能力,即使想和孩子溝通,也因不知道方法,使家庭性教育無法正常、科學進行。
(二)高職學生性教育缺失的影響
社會、學校、家庭都未能及時給予高職“萌動期”的學生有效的性教育,打個比方:在肥沃的莊稼地里,如果不及時撒上種子,野草就會長滿一地。由于性知識的缺乏梯度教育和性道德的迷失方向,高職學生性觀念、和性道德之間不能相互科學有序協調,最終導致顧此失彼。高職學生婚戀觀多元化、幼稚化,在對待兩性問題時是比較隨意盲目的,戀愛和性經驗的攀比現象也在校園里逐漸蔓延。高職學生性失誤逐年增多,造成了性心理困擾、性道德觀念淡薄、性犯罪、性病蔓延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研究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已上升為第二位,女青年參與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占90%以上。科學、有效實施高職學生性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二、高職學生性教育在“兩課”中的補位
(一)高職學生性教育的思路
性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采取適當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應遵循以下工作思路。
1.高職學生性教育與“兩課”相結合。高職學生性教育與“兩課”在培養目標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作用和內容原則上是相互補充、相互交叉的。性教育不能離開“兩課”而單獨存在,“兩課”缺少了性教育也就不具備完整性和科學性。實事求是來講,高職學生的性困惑不是都可以依靠傳統的“兩課”來解決的,只有將性知識教育與人格教育、性倫理道德教育相結合,才能使性教育真正達到效果,使“兩課”更加貼近高職學生的需要,實現教育“以生為本”的終極目標。
2.教育引導與學生自主選擇相結合。學校作為性教育的主體,有責任引導學生學習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適用的性價值觀和性道德觀,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選擇。在性價值觀方面,學校要敢于表達態度和立場,對錯誤的性價值觀敢于說“不”。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高職學生分辨良莠,發揮正確的引領作用。
3.高職學生性教育要適時、適度、適當地進行。要根據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適時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另外,應針對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采取適度的方式方法,既要教育到位又要保持適度,充分理解高職學生的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其隱私。
4.注重性教育在各專業教學和相關的培訓講座中的滲透。高校還應根據高職學生的心理需要開辟多種性教育渠道,例如服務熱線、心理疏導與心理咨詢、性健康教育網站等。這樣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務于不同的高職學生個體,使性教育更加個性化。
(二)性教育在高職學生“兩課”中的有效補位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性教育是關于人自身的一門科學,了解自身是每個人走向健康的必修課,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內容。青春期經歷不可重復,性成熟期不能等待,一旦出現教育的缺失和失誤,在個體成長史中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笔聦嵲僖淮胃嬖V我們,高職學生性教育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視,并發揮教育引導之合力,使性教育的長期缺失得到較好的有效彌補和不斷改善。
1.引導作用在政府。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高職學生性教育是解決高職學生“性問題”的前提和保證,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努力在以下五個方面積極作為:第一,盡快確立高職學生性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要把性教育作為高職學生專業教育和“兩課”的一項重要內容確立下來,同時將實施性教育的教育經費納入政府教育預算,及時足額下撥經費。第二,盡快制定高職學生性教育高職大綱,并在高職綱指導下出版教材,建設高職學生性教育的課程體系。建立高校性教育的師資隊伍,提高性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及專業指導水平。第三,鼓勵開展高職學生性教育相關理論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探索,尋求高職學生性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把性教育推向科學化。第四,舉辦家長性教育短期培訓班,幫助家長掌握性知識、性道德、性病防治和性法律知識,增強他們在性教育方面與子女的溝通意識和能力。第五,積極發揮高職眾傳媒和社會輿論的正面宣傳引導效應。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把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意識形態融入各類節目中,發揮其對高職眾的引領作用,營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圍和道德輿論氛圍。
2.主要職責在高校。高校作為性教育的最后一站,作為高職學生“兩課”最重要的“紅色陣地”,應將性教育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性教育視為“兩課”的主要內容和新的教育載體,引導高職學生選擇和擁有正確的婚戀觀與性道德。
第一,系統科學地開展高職學生性教育。高校應將性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計劃,保證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和課時,使性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常態化的教學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同時,要把性教育作為“兩課”的抓手,充實“兩課”的內容,增強“兩課”的魅力和效果。開展高職學生性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婚戀觀、觀、性榮辱觀和法制意識。性教育的目標在于教育高職學生在與異往中知榮明恥,自重自愛;正確認識個人行為對本人、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應有的責任和義務,懂得兩性相處的道德原則;增強高職學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
第二,校園文化是熏陶。在美國“性解放”時期,高校學生戀愛成風,但哈佛學生仍能安心學習鉆研,在談戀愛問題上不跟風不攀比,保持著嚴謹客觀的態度。哈佛淳樸、嚴謹、開明的校園文化為其保持世界名校的榮譽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此可見,校園文化在學生性道德教育中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高校應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帶動作用,圍繞高職學生的能力提升、特長培養、意志錘煉、情操陶冶,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健康的精神家園,為高校性教育的順利開展搭建服務的良好平臺。
第三,改善和優化性教育工作方法。要使性教育取得良好實際效果,還必須注重改善和優化性教育工作方法。高職學生在渴望性知識的同時,更期望性知識來得活潑、感性一些,課堂氛圍的開放性、教學手段的生動性和多樣性是保證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喚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允許其自由發表想法。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案例研究、情境設計、角色扮演、主題辯論就是目前非常好的教學形式,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深度溝通和博采眾長,在教學實踐中迅速成長,從而走向成熟。
3.基礎功能是家庭。高職學生性教育和家長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研究調查發現,家長對性生理知識的掌握程度還不到三成,大多數學生認為父母從來沒有談論過與青春期有關的話題,有近半數的家長不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梢?,家庭在性教育中仍然處于邊緣角色,然而,家長在基礎性教育方面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發展得以延伸。第一,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家長的榜樣作用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隱性”作用,家長要認真對待和正確處理家庭成員間的感情、夫妻間的性關系。第二,家長要注意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性教育的方法。第三,家長要與孩子保持密切聯系,隨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動態,當孩子情況反常時給予關心和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褚衛東.關于高校性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6,(11).
[2]黎鈺林,沈又紅.當前我國高職學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癥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
[3]尹紅新.高職學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對策探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9).
[4]樊蔚,劉冰.高職學生性觀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師范高職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3).
[5]方若石.改革開放背景下高職學生性教育探索[J].“兩課”研究,2009,(1).
[6]李淑蘭,朱宏,趙麗等.對當前高職學生性道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7).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710128)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階段重大的理論創新,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了內容,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因此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8—0243—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進行思想武裝的重要途徑。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方法、手段、載體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但在教育內容方面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以至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斷創新并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一、目前創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的具體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的要求都必須通過它來體現,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對象的思想實際來確定。首先,它要符合根本任務和目的要求。其次,要根據時空的變化、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與時俱進,根據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確定具體內容。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涵,即一定社會為了實現其根本任務和目標,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教育主體)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對受教育者(教育客體)進行思想政治觀念、社會道德規范等知識系統的傳輸。
(二)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的突出問題
過去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過時、呆板,缺乏鮮活性,過分強調共性和說教,不注重以人為本,忽視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大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在思想、行為、個性、心理等方面是有自己的獨特性的。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其發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即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滯后于我國文化、生活、政治、經濟的發展。例如,面對社會上的誠信道德失范,人文關懷、生命安全、公益心、志愿服務意識缺乏等,以及與科學技術相關的道德、倫理教育方面的內容.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很難適應這方面的要求。特別是對于網絡道德教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無法適應網絡迅速普及的新形勢。
(三)當前大學生思想的主要特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成長的影響,主導方面是積極的。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給高校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是由于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特性,容易讓人們滋生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這也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多元化、世俗化,甚至與主流價值觀出現一定的偏差,二是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機制使人們容易被物質、金錢所裹挾,以至于在部分大學生中出現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傾向。市場經濟對高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使教育者對大學生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為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觀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時,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在全球化進程中,“地球村”己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因而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這使大學生的全球意識日益強化,學會了用世界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和思考問題。新時期這些變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成長的影響,從總體上看主導方面是積極的、有益的,但是其負面的影響也應引起重視。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的必要性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重大的理論創新
有關政府部門在多次實踐經驗與廣泛研究分析中總結出的三個倡導”,融匯了社會各界的思想理念,涵蓋了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信息,從不同的層面出發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建設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對于社會,希望能夠實現公平、自由、民主、平等的管理效果。從公民個體出發,希望每一個公民都能具備愛國精神、敬業精神,都能誠實守信,團結友善,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實現社會理想與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從個人。集體、國家等多個角度出發對社會發展力量進行統一,反應出不同的階層對于最大公約數”的理念與認識,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是對黨的理論自覺性與文化自覺性的體現。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了內容
從三個倡導”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種體現,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實意愿,符合社會與時代的發展規律。具有價值延伸性,同時又具有跨歷史的意義,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愿。是廣大人民共同希望、共同追求的目標,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內容。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雖然這兩中教學內容聽起來不一樣,但是實際上它們在很多地方具有交叉性。在現階段多元化文化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強對這一價值理念的研究、總結,將其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其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希望能夠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讓他們能夠學習如何從全局性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這一價值理念的引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水平與效果。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從理論上的角度出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因為該套價值理論體系是我國實現復興中華之夢的靈魂體系,它不僅僅決定著我國社會發展的主體趨勢,同時也關系著我國經濟的有序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提供理論支持的同時也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必需的動力,引導著該項教育教育活動有序的進行。同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我們又可以更加高效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在社會出現轉變的過程中,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為主要的理念,用新思想、新概括來教育、引導、武裝學生,實現教育教學內容的不斷創新,讓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變得更加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用實踐去驗證理論,通過理論指導實踐。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
(一)堅持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如果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效果,獲得學生們的肯定,就應該將理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之本,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出發給與學生以引導,讓思想教育工作真的與學生門的實際生活與學習掛鉤,引導學生對不同的理論原理進行對比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才可以提高這門學科的實用性與趣味性。可以講社會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論的落實者,先進個人,以及學生代表,教職工代表作為典型榜樣引進課堂教學中,可以起到改變學校教學風氣、樹立先進教學典型的作用,比方說教學名師“品牌學生”“自強之星”科技之星”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案例。同時也可以將有關部門機構最新的政策方針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用最新的理論成果和充滿正能量的事例教育引導學生,讓這些理論知識能夠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
(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弘揚中國精神
從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開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成為團結社會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發展,凝聚民心的一個股主要的力量。換句話說,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理已經成為了最關鍵的理論思想之一。我們應該將創新作為作為最基本的理論融入到這一建設工作中,發揮榜樣的作用,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先進事物與先進人物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廣大學生樹立典型。引導學生形成創新理念,培養他們以動態的觀點來看自己看世界,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
(三)更加注重踐行的重要性,把理論認知體現在言行中,做到知行統一
鼓勵學生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知識,讓他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將通過實踐檢驗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學生的自學意識、培養學生自律能力、規范學生的言行,引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F階段,我國畢業生數量與質量和市場上勞動力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在這種發展形勢之下,學校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通過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不但要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與端正的言行品德,同時在市場競爭不斷激烈的當下,也應該充分調動積極性,不斷提高自己的本領。老師應該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鼓勵學生走向基層地區,加入到基層建設管理工作中,支持邊遠地區的教育管理事業,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去,在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掌握住加強自身鍛煉的機會,通過鍛煉來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與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2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與網絡相融合而成的一種新的實踐形態和教育模式。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發生了相應改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為大學生服務的,其實際效果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和教育任務的完成。在網絡時代,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以及網絡自身發展的特點,必然要求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其有效性。
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網絡技術以及現代傳播手段對大學生這一受眾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具有的內容。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發展。網絡意識或內容是現實社會存在的映射,因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具有內在的重合性。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至少包括網絡思想教育、網絡政治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網絡法制教育以及網絡心理教育等方面。具體說來,網絡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政治教育是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基本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形勢政策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原則和方向。網絡道德教育就是引導和規范大學生在網絡活動中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以及道德評價。網絡法制教育不僅是要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法規教育,促使大學生保持網上網下行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而且要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法律意識,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網絡心理教育是針對大學生在網絡社會里出現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等心理問題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心理輔導、網絡心理訓練以及網絡心理咨詢。
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基本要素,又是蘊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載體,其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影響,因而內容的有效性本身也存在著無效性的可能。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性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論梳理,有利于我們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準確把握。
1、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尚未完善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其基本內容必然包含著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但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并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內容體系更多的是借鑒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架構的,因此相應的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缺乏獨立性。由于網絡的發展,網絡與現實的連接不僅使現實社會存在在虛擬空間的數字轉化成為可能,而且擴展了大學生主體的思想和行為邊界。內容體系的不完善不僅使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引導上的作用,而且在面對大學生在網絡世界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因此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
2、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一定偏差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并未形成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內容體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大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的現象。一是內容在設計上過于理想化,缺乏生活化的內容。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植根于現實基礎之上,其內容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復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學生群體的現實生活根基和大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需求,容易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二是內容缺乏穩定性和時代感。內容體系的不完善必然導致教育內容在傳播過程中出現流變的可能,一些基本的理論難以貫穿教育內容的始終,因而也會使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力度。于此同時,在網絡虛擬領域形成的一些較有時代性的網絡道德觀念難以適時得以認可和宣揚,大學生缺乏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動接受和自我知行的轉化。
3、 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單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異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其內容展示應充分考慮網絡技術背景和大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心理接受特點。網絡虛擬領域超越現實時空的限制,使得大學生在面對網絡多元文化和多樣化信息時難以有效辨別和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大學生對內容選擇的自主性,網絡環境下教育內容的傳播和引導不再是建立在大學生的被動或者無知的基礎之上。承載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網站難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力的缺乏自然點擊率就低,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從不去關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于此同時,內容的不優質使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工具性”而沒能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休閑娛樂和心理咨詢等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內容枯燥、更新緩慢,缺乏思想深度,再加上在形式上多重理論宣傳甚至只是教科書內容的“電子文字搬家”,網絡技術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的單一,弱化了大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認可與接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性自然也就難以保證。
4、 內容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
相對來說,大學生這個群體有較深的知識背景并且大多已成年。于此同時,面對網絡虛擬社會存在的問題,大學生容易有更深刻的困惑和不解。大學生的思想相對獨立卻又未能擺脫社會意識的多重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價值選擇容易出現不確定性。網絡社會出現的不良現象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有效的應對,更沒能確立相應的規范與制約。另外,大學生在其社會化進程中,既生活在校園這片相對單純的環境里,又即將踏入社會。網絡世界信息多變,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多元傳播和影響,大學生往往容易站在道路和方向選擇的十字路口。大學生走出校園面臨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和全球網絡化對自身的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沒有及時把握網絡世界的負面信息和影響,使得大學生在其社會進程中對自我和社會可能出現的疑惑和迷茫不知所措。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性
相對于既定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性表現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否有利于在大學生身上引起預期的變化,形成預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針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出現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性。
1、完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
相對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因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和網絡發展的特點,其內容不應只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網絡虛擬社會存在的簡單移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不僅僅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基礎上加上“大學生”這一主體前提就完成內容構建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應只是自發式的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而應根據自身特點自覺框定內容的范圍并不斷完善內容體系。因此,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既應有一定社會和階級所要求、所確定的相關內容,因其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相應的意識形態性,也應根據大學生這一同類群體的特質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針對大學生在網絡時代群體存在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的變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局限于現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論演繹和架構。
2、 教育內容要貼近大學生生活,突出重點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不是超出大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的無法觸及的規范和制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游離于網絡社會存在和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之外,而應將教育內容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各環節,既不能過于理想化而使大學生無所適從,也不應降低內容應有的要求而失去教育本身具有的意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承載著教育目的,因而其在設定上要考慮大學生群體實現目的的可能性,既要有遠大的理想也要有眼前可觸及的目標。同時,根據網絡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泛泛而談,在內容廣而告之的同時應突出適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重點內容。
3、 豐富內容及其表現形式
傳統社會環境相對單一,社會結構相對穩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堅持主導與大學生多樣化需求引導的同時,其內容更易把握和為大學生主體所接收。在信息社會,開放的環境以及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不再局限于社會意識形態的灌輸,更多的是有其自己的認知及其認同,與之相應的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的復雜性。為了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更有效性地為大學生主體所吸收和接受,高校網站應充分發揮網絡自身的優勢,不斷更新教育內容而不是進行網絡說教式的宣傳。同時根據大學生的特點,教育內容不僅要重視知識性,而且要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和滲透力,只有大學生去接觸和接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有效性才有現實的主體前提。同時,內容的表現形式不能局限于網絡文字式的靜態展示,而應變靜態為動態,從平面式的教育模式轉為立體化的教育模式,充分運用網絡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效能,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
4、加強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確認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為可能,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引導又將走向何處。網絡社會中有序與無序共生,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面對網絡不良現象可能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及時有效作出應對。加強大學生的網絡觀教育,使之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并自覺規避網絡的不良影響。針對大學生在網絡世界產生的疑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及時調整并作出解答。在網絡中進行真、善、美的教育,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對于大學生在社會化進程出現的認知障礙和選擇壓力,尤其是即將真正踏入全球化網絡社會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選擇上應注重針對性和時效性,既要教會大學生認清現實經濟社會與網絡虛擬存在的區別,也要教會大學生在更寬廣的網絡社會環境里甄別真、善、美,更好地自我實現與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 閔永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從關懷大學生的思想成長、政治進步、道德提升、心理和諧、價值實現、和權益維護六個方面探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人文表達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人文表達;內容
人文關懷和人文表達都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充分認識和了解大學生思想特點和成長、成才需要的基礎上,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以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產生教育互動,關注大學生的人文表達,有效幫助和引導大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
一、關懷大學生的思想成長
關懷大學生思想成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人文表達的首要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導向,切實關懷大學生的思想成長,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正確的思維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關懷大學生思想成長,就是要運用啟發、動員、激勵、引導、教育等多種方式,以正確的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啟發大學生掌握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關懷大學生思想成長還包括:幫助大學生科學理智地評價和判斷社會現實;引導大學生確立積極樂觀、健康崇高的人生態度,鼓勵大學生刻苦學習、增長本領、勤儉節約、敢于拼搏;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標準,用科學的價值觀念指導自身成長發展。
二、關懷大學生的政治進步
關懷學生政治進步就是要關心、鼓舞和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政治理想、確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幫助大學生確立對國家、對社會制度等重大政治問題的正確立場和態度,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人文表達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增進大學生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情感;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全面理解和擁護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法制觀念,珍惜和正確使用民力;增強大學生作為公民的國家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大學生充分行使公民權力、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從而有效促進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運用宣傳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大力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
三、關懷大學生的道德提升
道德是人格素質的核心元素,道德素質提升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人文表達至關重要的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立足大學生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通過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提升道德認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念,激發豐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養堅定的道德信念,養成自覺的道德行為,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主要內容有: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使大學生樹立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開展集體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開展社會公德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敢于見義勇為,敢于批判和拒絕不道德的社會現象與行為;進行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同時,形成友愛、平等、團結、互助的正確人際關系。
四、關懷大學生的心理和諧
關懷大學生心理和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人文表達至關重要的內容,在幫助大學生確立對自我、他人乃至社會正確認知的前提下,要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動處于平衡自然、協調一致的和諧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結合心理健康課程設置、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水平測量、心理咨詢等多種途徑,使大學生養成心理健康的科學觀念,教會大學生自我調節的基本技巧,使其達成自我心理和諧與人際心理和諧;有效幫助大學生提升角色轉換與環境適應能力,培養大學生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使其正確面對困難與挫折,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諧;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與特點,加強對心理危困學生的心理干預,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效用性。
五、關懷大學生的價值實現
大學生要順利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離不開大學生努力鉆研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提升綜合素質能力,也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個人職業規劃和人才素質的成功展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關懷大學生價值實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學風建設,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嚴格遵守學習紀律,并努力營造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學習氛圍;組織大學生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實踐水平的提高,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幫助大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客觀分析和認識職業環境,指導大學生做出理性的職業決策;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和就業信息、服務系統,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創業服務。
六、關懷大學生的權益維護
思想政治教育關懷大學生的權益維護,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科學定位角色身份,強化教育者的服務意識,努力維護大學生應享有的權益,尊重和維護大學生對學校規章制度、發展狀況、所學專業發展前景、師資隊伍水平等基本情況的知情權,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學校建設與發展;尊重與維護大學生選擇專業、課程的權益,保障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實現成才和全面發展的權益;尊重和維護大學生對教師教學態度、教學質量、教學經費投入等情況的監督權;尊重和維護大學生按照國家規定獲得獎學金、貸款和助學金的權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足于當代大學生生存狀況的變化和大學生權益意識增強的現實背景,尊重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積極創設必要條件促進大學生權益維護的實現,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人文表達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丁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侯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性[J].學理論,2013(31)
[3]陳波.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