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50:26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教育心理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有效建立自我個體評價機制,創建心理學評估新標準
自我個體評價機制的構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學逐步走向快速發展道路的標志,以自我評價為根本,對心理學評估標準不斷提高,自我評價機制的建立從根本上轉變了教師評價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學對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評價作用。自我個體評價機制的科學建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監督機制的構建作為主體部分,發揮對自我主觀能動性的監督作用;二是將參評互評過程作為自我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元素,通過實施參評互評,使高校受教育者從根本上認識到自我心理發展所面臨的根本狀況,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價值。這是高校心理學評估新標準有效建立的基礎,對自我個體思想意識的形成能夠產生積極作用,同時也體現了高校教育心理學后現代時期的發展特點。
2.以“合理化”為基礎,推動心理學評價主體創新發展
評估標準“合理化”發展,主要體現在評估過程及對評估對象的選擇科學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學評估,主要是對受教育者的內心意識及能力性格進行有效評估,通過教育心理學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內心發展進行有效引導,從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內在發生轉變。評估對象“合理化”主要體現在以自我評價為主體,突出評價過程中自我監督機制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而發揮評價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學自身的教育價值不斷提高。評估過程及評估對象的科學轉變,是高校心理學評價主體創新發展的根本體現,使心理學評估標準從傳統意義逐步提升到現代標準,為高校教育心理學走科學發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學形成創新發展的局面。以評估標準“合理化”為基礎,提高了教育心理學評價的自身發展價值,以此為后現代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礎,滿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發展需求。
二、以心理學構建為契機,加快教育時代背景下“中國夢”復興步伐
1.優化目標,實現心理學教學推動“中國夢”發展腳步
教學結構優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潛在動力,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優化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證。教學結構優化首先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設定,設立三維度教學目標,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別進行確定,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及“針對性”;其次在于對教學內容的引導過程有條不紊地科學整理,從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依據性格特點進行有效分類,從而為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人格及意識提供堅實的基礎;最后針對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點,對其思想意識進行科學引導,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正確樹立,達到新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優化發展的最終目的[5]。這是高校心理學教學間接推動“中國夢”發展腳步的重要體現,為高校教育心理學形成創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學教學從成功走向又一個成功階段,提升了心理學教學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導作用。
2.遵循規律,體現“中國夢”對心理學構建的指導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構建應與時展規律相統一,突出時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創新性”的教育體系。教育管理機制的構建應以監督機制為根本,加強教育管理的針對性,提高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適應性”,以此對高校教育心理學進行行之有效的監督及評價。將教育心理學學科設置為重點,對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養、意識形成、能力發展、知識掌握、技能強化等分別進行合理設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時展特點。這是高校教育心理學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礎,帶動了教育心理學逐步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發展格局,推動著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構建不斷創新。這是后現代時期對高校教育心理學構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體現出“中國夢”對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指導作用,滿足了時代社會對受教育者自身心理發展的內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育意義不斷增強,體現了其教育意義及發展價值。3.以構建主義思想展現心理學“中國夢”發展內在潛力構建主義教學思想的核心在于運用內因與外因的相互作用進行教學研究,通過對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發展階段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將外部環境因素科學融入,使得兩者之間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產生正面積極影響。外部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科學實踐過程中,內部心理因素則是根據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識等特點進行有效觀察,通過外部環境因素對受教育者心理產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動能夠得到外部體現。這是構建主義教學思想對當代高校教育心理學產生的積極作用,對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突破后現代時期高校心理學發展規律,體現心理學構建價值
1.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創造后現代心理學發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世界泛指學科相關領域中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是教育心理學的主體,對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構成特點、性格培養方向、知識技能獲取及運用、情感與價值觀等進行科學構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學知識世界的構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中,以生活實踐為基礎對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檢驗,從中對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會意識進行全方位培養,轉變傳統實踐過程中單純依靠學科實踐的現象,使生活實踐活動脫離學科的束縛,以此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進行正確引導。這是新時期后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創新教育思想,將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進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教育目的,從而達到教育心理學對受教育者內心正面啟發的積極作用,將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以此滿足后現代時期高校教育的發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學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2.突破傳統模式,體現后現代主義高校心理學教學價值
傳統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實踐活動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順應當今社會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需要,實踐活動自身存在的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隨著當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轉變,后現代教育風格已經被廣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認可,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道路應以后現代教育風格為基礎,對社會實踐活動模式不斷創新,以融合社會為手段及目的,不斷探索嶄新的發展方向[7]。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模式應以融入社會為前提,對社會生活現狀及形式不斷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實踐對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產生的啟發,從而發揮高校教育心理學對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導作用。以生活實踐活動模式為基礎,對當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方向展開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構建與時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創新發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學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識、技能、智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基礎,實踐活動為檢驗過程的科學發展模式,充分展現后現代主義高校心理學的教學價值。
3.以風格為目標,強調教學評價在心理學構建中的位置
時代飛速發展使高校教育風格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后現代教育時期以教學風格貼近社會發展為根本,以自由教育風格為主體,將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作為重要的教育參考依據,從而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變化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這是后現代教育發展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構建過程的重要特點,教學評價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評價為基礎,不斷加強受教育者之間的參評與互評過程,從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學構建過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應對時代教育發展的挑戰。實踐活動是教學評價實施過程的主體部分,通過實踐過程對受教育者心理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自我評價,以此對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育功能不斷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及知識技能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
4.探索后現代主義風格,體現教育心理學研究“前瞻性”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在于活動開展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變化情況。文章主要分析了當代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中的問題以及發展前景。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高校教育;發展前景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在于活動開展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變化情況,從而得出一定的教育雙方的心理活動、教學開展的規律以及教育的發展趨勢。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環境是教學場景,主要關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教育學和心理學交叉的關鍵在于將心理學相關的理論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而實現教學活動中教育雙方的心理健康。
一、當代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中的問題
1、內容體系缺乏系統性。
我國當代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內容不僅僅涉及到學習心理,還對品德心理、教學心理、教師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領域涉獵甚廣。但對這些領域在先后順序、輕重緩急上必須要有一個排序,這樣才能做到調理明晰。但是在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現狀中,有的重視學習心理,有的重視品德心理,有的重視心理健康,并沒有達到統一。這說明,當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冗雜、體系不清晰。導致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龐雜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沒有明確、官方、主流的理論指導。其次,研究課題沒有限定、主題花樣繁雜。最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變化性較大,難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創新性。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強調實證主義,注重自然科學的客觀性,采用大量的實證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數據來說明教育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另一種是強調現象主義。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并不能用自然現象的觀測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來說明教育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在整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大致上只出現了這兩種教育方法。
3、理論與實際聯系缺失。
在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做到理論和實際的有效結合,主要表現為:首先,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無法接軌。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從理論到理論,并沒有實踐的經驗成果作為理論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關注到日常的實踐,卻沒有將教育心理學作為教學的理論指導。其次,教育心理學并沒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忽視了教育心理學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雙方的心理活動、教學開展的規律外,還會對教育體制造成重大影響。最后,學科應用領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學還僅僅應用于高校中的教學活動和教育雙方,制約了教育心理學的應用性。
二、當代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中的發展前景
1、研究設計質量要求不斷提高。
隨著教育手段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大量高科技統計分析方法被應用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這雖然為研究開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為研究淪為數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屬品。這種現象雖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對于統計精確度的嚴格要求以及數據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該領域的尖端,不僅僅要對方法、技能進行高科技創新,更關鍵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質量。
2、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創新。
首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雙管齊下。定量研究保證了研究的客觀性和精確度,但教育心理現象不同于自然現象不能僅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觀察性和體驗性,并能夠深入發掘某種現象背后的客觀規律。定性研究雖然能夠進行思維的發散,但是過高的主觀性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因此,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雙管齊下才是進行心理學現象研究的正確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為輔助。傳統的研究方法不能摒棄,但也要迎合是代變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夠大大提高數據處理的速度和精確度,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隨著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其在現代教育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人們往往僅僅關注到了理論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但,也就出現了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的脫軌現象。理論研究者們需要意識到過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開展了,無視了社會現實。因此教育心理學研究應更尊重當下的社會現實,以教學現場為背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教育雙發的心理動態的變化以及背后的規律機制,走出理論研究的禁錮,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學科體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國內外研究的差異。不能將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成果生搬硬套,這是不符合我國國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較中國人的心理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國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證研究對象的典型性。認真了解研究對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會進行研究對象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國教育心理學在發展過歷程中的精華,極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領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確、特色顯著、跨文化的科研團隊。由于我國地廣人多,不同區域的研究對象有著不同的特征,我開展大范圍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持,只有協同共進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對象有著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學體系。當代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內容體系缺乏系統性、研究方法缺乏創新性、理論與實際聯系缺失的問題。因此,我們要采取提高研究設計的質量要求、創新科學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地方特色的學科體系等手段保證教育心理學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春興.從思想演變看教育心理學發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1)
[2]程剛,曾捷英.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展望[J].心理科學,2015(4)
[3]王力娟,張大均.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多元取向及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2007(2)
關鍵字:思政課;教育心理學;如何運用
前言:現如今,國內的高等院校都以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為教學理念,為實現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而高校思政課作為學生思想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加強關注。當前社會節奏發展飛快,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已經受到多元文化潮流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沒有確立清楚,所以采取教育心理學才增加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的定義
教育心理學也是屬于心理學的一種,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要是研究學習和教授在教學環境中會發生的基本心理規律。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這是教育心理學的內容,老師和學生是組成教學心理學的人物。很多的古今的思想家對教育心理學都十分重視,認為成功離不開心靈的強大,而教育心理學會提升人類的心理素質。
教育心理學現如今試用在高等院校思政課,主要用來研究思政課上心理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在思政課教學中,使用教育心理學能夠更好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從而也能更好的知曉學生的思想動態,使得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使其能夠更好的完善教學模式,妥善,準確的使用教育心理學,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水平就不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二、思政課中教育心理學實施的意義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民眾的思想也逐漸開放起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勢必會影響到高等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外來文化的由于其新奇性會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教育機構要密切關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不要任其發展,加以適當的引導,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和素質。
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教育心理學的加入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教育工作在教學中通過教育心理學的運用會發現本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彌補自身教學結構的不足。在教學中要利用感覺、思想、記憶、想法的心理方面的知識,使得思政課更加豐富,更加立體,更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提高高校工作的教學思路。
教育心理學能夠在教學中拉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減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隔閡。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應經成年,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師在教師與生活中沒有揣摩到學生的心理,非常影響到師生關系的惡化,而教育心理學對于減少師生之間的代溝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首先,教育心理學能夠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思想整體,這就等于間接了解了學生的動向,增加了對于學生的理解,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就有了很好的依據,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三、教育心理學如何運用
對于高校思政課,教育心理學的加入會使其開展的更加順利,但是如何運用使其加入到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首先,最關鍵的還是情感,做任何一項工作如果不投入感情,做出來的成果也會離完美差一點,非常的缺少的創造性。這就表明要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注重情感教學的投入,使學生能夠從情感上更加的熱愛這一課程。還有就是依據科學的教學理論,高校思政課在加入教育心理學后雖然會改善,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所以,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改善完善優化,制作出一套科學的教學流程。
其次,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心理狀態,在談話中,教師可以適當給予鼓勵,不光是學習成績方面,這樣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換位思考,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增加教育工作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最后,針對學生的主動性也要參與到其中進來,學生要正面自己的問題,不要不接受有缺點的自己,也要欣賞自己的優點。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積極的發言,展示自己的風采,通過發言也可以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加強自律能力,在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要監督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寶貴的品質對其一生都會有幫助。
四、結束語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高校教師 聯系
高校教師擔負著為社會的進步培養專業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雙重工作任務,他們即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師,又是各個行業專業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崇高社會職責、良好社會聲譽和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高校教師具有多重的社會角色和多重社會職責。社會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行為修養、淵博的學識,要求他們在實際的工作中,要懂得教育心理,在學習和運用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自我激勵、自我鞭策和自我奮進。
教育心理問題的研究,是經過漫長演化而來的。古希臘哲學家亞利士多德的著作《靈魂論》、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出版《記憶論》、1913-1914年桑代克(E.L.Thorn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0世紀2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吸收了桑代克的聯結理論、斯基納(B.F.Skinner)的操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托爾曼(E.C.Tolman)的符號學習理論等并逐步得到發展。20世紀60年代后期,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開始趨于集中,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學習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等成為公認的內容。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學開始越來越注重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為我們今天以教育心理學為手段對個案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撐。了解教育心理學中學習動機和教師角色的相關理論,對于高校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對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具有推動作用。首先,學習動機使得學習者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動機的端正與否,直接決定了樹立的目標的正確與否。其次,學習動機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并持之以恒地尋求相關信息。很多研究的結果都已證明,動機水平高的學生能夠在長時間的學習中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并表現出頑強的毅力。最后,動機的強弱與學習密切聯系,動機強度適中,對學習具有較適宜的促進作用,作業水平較高,學習效率也高;而動機水平較弱或過強,不僅對學習不利,而且對保持也不利。
二、教師角色的影響
教師在高校工作的環境中,被賦予了相應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并按照社會期望,運用一定的方法來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教師扮演的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習的發動者、團體的領導者和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教師的領導方式會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影響。根據1939年李皮特(R.Lippit)和懷特(R.K.white)的經典實驗結果,將教師的領導類型概括為強硬專斷型、仁慈專斷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1.強硬專斷型。認為表揚的方式會寵壞兒童,學習必須有教師進行監督,缺少了監督,學生就不能自覺地學習。這種做法容易使學生反感和不喜歡這樣領導類型的教師,導致教師一離開課堂,學生就會顯得松散,同時,由于過多的批評,學生容易互相推卸責任,并容易被激怒。
2.仁慈專斷型。這種類型的教師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斷獨行的人,他樂于表揚、關心學生,但他的專斷的癥結在于他的自信,他的口頭禪是“我喜歡這樣做”或“你能讓我這樣做嗎?”。學生對于這類領導方式的典型反應就是過多都依賴這樣的教師,學生自身沒有創造性,缺少個人的發展。。
3.放任自流型。這類型的教師在同學生打交道的時候,幾乎對于學生沒有什么主見,認為學生愛怎么樣就怎么樣,不鼓勵也不反對,當然也不對學生的活動提供幫助和方法。生活在這樣氛圍中學生不僅道德差,學習也差,學生之間缺少合作,很多人會推卸責任,善于找替罪羊,缺少誠實的品質。
4.民主型。這種領導方式的特征是集體共同制定計劃和做出決策,盡可能地鼓勵集體的活動,在不損害集體利益的情況下,很樂意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援助,并會適當地給予部分人客觀的表揚和批評。生活在這樣的群體中,學生喜歡學習,尤其喜歡同教師一道進行工作,學生之間容易形成互相鼓勵、互相信任的氛圍,即便教師不在課堂,學生的動機依舊端正,學習和工作質量都很高。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是最理想的,在民主型師生關系中,孩子開朗暢快,表現出較高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傾向,教師富于智慧、富于愛心、富于激情,能容納不同的情緒和價值觀,往往能成功地激發學生的內部動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對身體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趨重視?!靶睦斫】怠钡男g語和內容也通過各種途徑為人們所逐步認識和了解,特別是一些城市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已被納入到正式的學校教育中去,以其為學生的健康、順利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因此,高校教師在完成社會寄托的責任的同時,掌握科學的教書育人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意義是重大很深遠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人格構建;方向性拓展;要素探究
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全新視角探索中,介紹教育心理學在課程設計中的重要性及理論[1],將學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構建與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根本出發點,引導學生社會人格的建立,為高校學生社會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以學生社會人格形成的一般規律角度為根本突破口,強調社會獨立人格以及社會民主人格構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學生社會獨立人格與社會民主人格構建的重要因素,并積極優化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確保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夠不斷提升,體現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構建方向。
一、以性格特征為引導的高校教育心理學人格構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規律研究,展現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信息爆炸引發各種思潮進入校園,在促進校園革新的同時,也引發各種問題。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心理理論[2]。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方向性拓展與研究中創新點在于將學生人格構建與發展為切入點,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規律為基礎,積極構建學生社會心理,促使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的適應性能夠全面提升。學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規律具有階段性特征,分別是人格意識的構建、人格動機的形成以及人格行為的體現等三個階段性條件。人格意識的構建包含獨立人格與民主人格意識的構建過程,人格動機的形成是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產生的前提條件,而人格行為的產生是學生社會心理發展狀態的直觀體現。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方向的拓展與創新,結合學生一般人格構成規律進行具體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學引導過程中滲透,促使研究方向與研究視角的創新性得到充分表達。
2.著眼社會人格構建主體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觀點。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探索的方向性創新要素中確立學生社會人格構建的基本思路,將社會人格形成與發展,充分明確學生社會心理所產生的帶動作用。從學生社會人格構建的基本思路中將學生社會思想、意識、觀念、思維的形成過程為根本主體,積極構建學生社會發展主觀能動心理,從思想、意識、觀念以及思維層面正確引導學生社會發展心理,進而積極轉變高校學生心理。這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立足人才社會發展,深層探究社會人格構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現,促使社會人格構建的一般規律中能夠滲透出人才社會發展心理所具有的影響與指導作用,為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方向的轉型提供必然推動力。
3.以利他人格培養客觀路徑,表達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全新切入點。積極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種為了得到良好的結果而靈活自我調節的能力,即積極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為人的社會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人的社會發展心理深層優化的具體表現。從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來看,關鍵點在于以他人利益為中心,并且將滿足他人利益為根本立足點,體現出人的社會人格、心理發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中針對學生社會人格的構建與發展一般規律,將利他人格培養的側重方向進行具體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為中心的人格引導過程,同時積極構建學生滿足他人需要的社會發展心理,進而促使高校學生社會人格能夠逐漸完善,從社會客觀層面深層引導學生社會發展心理。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全新切入點,也突顯立足學生人格構建規律,為學生社會發展心理形成積極優化,促使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達到充分保證。這是體現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思想創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養路徑能夠積極優化學生社會發展的心理意識,推動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保證學生社會人格、社會心理、社會思想、社會思維的正確樹立。
二、以社會獨立人格形成規律,探究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新視角
1.以思想獨立性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社會人格化影響。從人的社會思想形成所具備的一般特征進行具體探究,思想的獨立性最為明顯,表征出的社會人格更加具體,影響人的社會心理發展。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集成中針對社會思想的獨立性,將社會獨立人格形成產生的必然作用進行具體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學中高校學生的社會人格引導,并最終準確建立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從思想的獨立性角度出發,思想的獨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發展的差異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觀點。而思想的獨立性中能夠反映出學生的人格發展特征的不同性,為此在進行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中,尊重學生社會思想的獨立性發展方向,總結出影響學生社會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對動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觀點進行激烈的批判,并為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的積極優化進行思想保證[4]。這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探索中從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學生社會人格形成的客觀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學研究社會人格化發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識獨立性為重點,體現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社會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尊重學生社會人格發展的必然過程,將社會意識的獨立性研究作為重要的切入點,以社會人格構建與發展為突破口,正確引導和指向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從高校學生意識的獨立性角度進行具體探究,將學生社會意識、責任意識作為重要構成因素,履行社會責任、強化社會發展意識能夠體現出高校學生社會人格發展的主觀方向。然而在高校學生所接觸的社會環境所存在較大的差異,社會發展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的認知觀點存在一定的不同,產生高校學生社會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的帶動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響。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針對社會意識的獨立性進行系統深化,將責任意識、社會意識的引導方向進行準確探究,以意識的獨立性全面分析為側重點。突出學生社會人格構建的方向性引導要素廣泛探究,明確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學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學的社會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為明顯。
3.以觀念獨立性為關鍵,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學社會人格化研究新目標。社會獨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觀念作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影響人的社會發展心理。從人的社會人格形成的基本規律中可以總結出,觀念的獨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時明顯影響人的社會發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中,針對學生的社會人格形成的基本規律以及人格構成要素進行具體分析,總結出觀念的獨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從教學策略和課程設置、教育評估和特殊群體教育、學校組織結構和人員管理、學校中的健康關懷與心理健康服務、校外早期干預和改革推動者角色等五個方面體現心理學對學校教育改革的積極作用[5]。針對觀念的獨立性主要表現為價值觀念的獨立性、人生觀念的獨立性、社會觀念的獨立性等三個方面。由于高校學生所處的生長環境存在較大的區別,具有較為復雜的基本特征,社會觀念、價值觀念以及看待人生發展的觀念也存在相應的區別,作用于高校學生社會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條件存在明顯不同。將這一方面作為重要出發點,總結和歸納高校學生社會發展的觀念獨立性特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獨立人格,在觀念引導路徑存在相應的具體性的同時,促使高校學生社會心理構建的目標、方向能夠保持高度統一,最終實現高校教育心理學面向學生社會人格化發展新領域,構建有時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標。
三、以人格民主性構建為目標,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新趨勢
1.以民主心理構建規律為契機,呈現教育心理學民主人格研究新動態。民主心理構建的一般規律作為人的社會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夠影響和促進其社會民主心理的發展。從民主心理構建角度進行具體分析,內在必然條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民主動機與民主行為。民主動機的形成主要體現于激發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點,民主行為的形成直觀體現民主心理發展方向。通過兩方面必然要素,積極構建人的社會民主人格,進而深層優化人的社會發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針對民主人格形成與構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構建規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結合民主動機以及民主行為產生的必然條件進行深層探究與分析,促使高校學生民主心理構建要素能夠形成深層補充,為構建學生民主人格提供強有力的作用因素。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立足社會人格構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以及研究目標進行實質性轉變的根本,推動教育心理學民主人格研究側重點能夠得到充分呈現,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創新要素,構建民主人格研究與發展新動態。
2.以民主意識引導為側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學民主人格發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夠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識作為重要構成因素,直接促進人的民主發展思想的構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發生轉變。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深化探索過程中,以教育現實情境為基本研究取向,以學習者心理研究為中心,以量化研究為主并注重多方法結合,凸現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價值[6]。同時應明確民主意識引導具有的關鍵性作用。通過民主意識引導,指引學生民主人格的構建方向確立。從民主意識引導路徑角度分析,將觀念意識的強化為基本條件,促使高校學生民主發展觀念能夠得到有效確立,有機帶動社會人格的民主性方向發展。深層引導學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學生民主參與思維能夠得到全面發展,最終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構建,為構建學生社會民主發展心理產生重要的思想意識推動作用。這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立足民主意識引導為關鍵點,將民主人格構建為側重方向,促使高校學生社會心理的構建與形成具有較強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學民主人格構建與新理念,成為優化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的重要著力點。
3.以民主思維強化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學民主人格構建新局面。民主思維的強化作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標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動人的社會發展心理形成持久性。從民主人格構成的階段性發展角度進行探究,民主思維的形成作為最高階段,體現出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社會發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夠以社會民主角度看待社會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特征,同時保持客觀、準確的社會事物發展的認知觀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進程中,將學生社會民主人格構建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維的強化為核心出發點,有機優化人的社會民主心理。進而使高校學生面對社會發展新環境,能夠將社會發展思想、社會發展觀念予以適應性轉變,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社會發展心理構建的準確性。然而在民主思維的構建與強化過程中,結合學生社會人格構建與發展的一般特征進行積極引導,在以社會層面強調人格獨立性的同時,深層構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學生民主化發展心理能夠得到全面深化,推動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能夠以學生社會人格的民主化發展,形成社會人格民主化思維,達到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民主化發展新目標,體現出教育心理學民主人格研究全新側重方向以及發展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詹川.基于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知識本體模型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14):111.
[2]陳新.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走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33.
[3]馮靜.論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2014(12):136.
[4]繳潤凱,劉本揚,蓋笑松.陳元暉心理學思想述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59.
[5]袁書卷.美國心理學對教育改革的積極作用[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5):92.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學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屆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上,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標準:思想上要開放化;方法上要多樣化;能力上要專業化;態度上要人性化?!八幕钡奶岢?,使得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的工作中的重要性顯現的日益明顯。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動機理論。任何人的舉動都有一個原始的出發點,人們將這個出發點稱之為“動機”。大學生的熱情在高考結束后已經消失殆盡,在這個時候,如果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動機,就會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的消極玩樂心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學習引導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的關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大學生建立最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動機培養和成就動機培養是現今培養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經過對教育心理學案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的強弱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第二,遷移理論。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從學生生涯更好地過渡到社會實踐生涯中,這個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在這一遷移過程中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就會在大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上起積極作用。
三、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代高校學管工作中,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輔導員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教育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影響,這些信息有時會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做事,且不計后果。所以現在的高校輔導員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創新,做到審時度勢、做到與時俱進。那么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引導就顯得無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高校輔導員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不但可以讓學生得到心理疏導,還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幫助。因為教育心理學提供的疏導方法可以增強學管工作的科學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在人們自主開展學生工作時,無論處理任何問題都可以行之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不單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輔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從而端正三觀。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去跟輔導員交流溝通。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且適時地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多傾聽,切重點,示理解,努力讓學生豁然開朗,調整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生活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生活情趣?,F在屢見高校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的各種自殘自殺等憾事新聞,足見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第一,促進班級的管理更好地進行。輔導員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適當地制定一些學生管理守則、制定班級目標、建立班級學分獎懲機制等班級動力系統。在這種動力系統下,學生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動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級制度、配合班級管理等。在一個集體下,學生行為動作的出發點往往會跟從大流,這是由學生不愿在集體中被當作“異類”的社會心理決定的。所以,在班級管理中,還可以從此方面出發,建立健全學生榜樣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榜樣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據激勵理論,學生的管理工作要從提高學生需要層次、規范學生學習行為、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這三個方面出發,以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為核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主觀需要是動機形成的決定因素,所以對學生進行誘導,轉變其在滿足主觀需要時的行為態度,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強化其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質量。第三,通過心理暗示增強心理素質。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增強,提高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掌控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心理模擬實驗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日常的交流談話中,將一些積極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給學生。有時心理暗示的作用會大于傳統的談話灌輸。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學生活中,以寢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學生組成的小團體是非常常見的。但也與一些人游離在這些團體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學的校園里行走。此時,輔導員應該與那些游離與群體之外的學生進行心靈間的交流,打破學生的心理防備,換位思考理解學生,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好學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情況越加復雜的情況下,學生的問題情況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輔導員在應用教育心理學時,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不同的人實施不同的方法,為國家的建設創造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江源源,張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
[2]趙美.淺談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從行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學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屆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上,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標準:思想上要開放化;方法上要多樣化;能力上要專業化;態度上要人性化?!八幕钡奶岢?,使得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的工作中的重要性顯現的日益明顯。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動機理論。任何人的舉動都有一個原始的出發點,人們將這個出發點稱之為“動機”。大學生的熱情在高考結束后已經消失殆盡,在這個時候,如果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動機,就會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的消極玩樂心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學習引導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的關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大學生建立最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動機培養和成就動機培養是現今培養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經過對教育心理學案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的強弱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第二,遷移理論。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從學生生涯更好地過渡到社會實踐生涯中,這個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在這一遷移過程中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就會在大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上起積極作用。
三、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代高校學管工作中,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輔導員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教育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影響,這些信息有時會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做事,且不計后果。所以現在的高校輔導員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創新,做到審時度勢、做到與時俱進。那么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引導就顯得無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高校輔導員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不但可以讓學生得到心理疏導,還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幫助。因為教育心理學提供的疏導方法可以增強學管工作的科學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在人們自主開展學生工作時,無論處理任何問題都可以行之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不單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輔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從而端正三觀。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去跟輔導員交流溝通。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且適時地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多傾聽,切重點,示理解,努力讓學生豁然開朗,調整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生活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生活情趣?,F在屢見高校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的各種自殘自殺等憾事新聞,足見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第一,促進班級的管理更好地進行。輔導員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適當地制定一些學生管理守則、制定班級目標、建立班級學分獎懲機制等班級動力系統。在這種動力系統下,學生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動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級制度、配合班級管理等。在一個集體下,學生行為動作的出發點往往會跟從大流,這是由學生不愿在集體中被當作“異類”的社會心理決定的。所以,在班級管理中,還可以從此方面出發,建立健全學生榜樣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榜樣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據激勵理論,學生的管理工作要從提高學生需要層次、規范學生學習行為、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這三個方面出發,以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為核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主觀需要是動機形成的決定因素,所以對學生進行誘導,轉變其在滿足主觀需要時的行為態度,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強化其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質量。第三,通過心理暗示增強心理素質。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增強,提高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掌控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心理模擬實驗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日常的交流談話中,將一些積極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給學生。有時心理暗示的作用會大于傳統的談話灌輸。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學生活中,以寢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學生組成的小團體是非常常見的。但也與一些人游離在這些團體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學的校園里行走。此時,輔導員應該與那些游離與群體之外的學生進行心靈間的交流,打破學生的心理防備,換位思考理解學生,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好學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