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34:57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領域,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勞技教育特別是它的基本渠道――勞動技術教育課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勞動技術教育課作為以理論學習相實際操作結合為主要特征的課程,其培養創新人才的獨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勞動技術教育課是指導學生生活、生產的技術教育,而創新往往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生產。
其次,勞動課中技術思維占主導地位。技術思維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而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在創造力的開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勞技課的開展有利于創新能力的開發。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制約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開展的幾個問題:
1.現有的小學教育教學評估管理制度制約了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開設?,F在所存在的問題:對于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開設與不開設一個樣,滿腦袋的成績,分數至使勞動技術教育課和其它藝體學科無法正常開設,加上對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評價機制不健全,管理上的薄弱也是勞動技術教育課得不到有效開設的主要原因。
2.很多學校在勞動技術教育課開設上的專業師資匱乏,其任課教師多為其它學科教師兼任或接近退休的老教師擔任,由于勞技課程內容涉及面很廣,且專業性強,此類教師很難勝任教學任務,造成質量不高。另外,經費設備不足,實踐基地缺乏,無法適應教學的需要,這些都是嚴重制約著勞動教學的正常開展的原因。
3.勞動技術教育課教學的教改力度不足,很多人認為勞動技術教育課就是“干活課”,落后的課堂教學無法發揮勞動技術教育課的固有價值。
為加強勞動技術教育課在小學的正常開展,我們社會、學校、家庭要提高對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認識,特別是各級教育、行政、裝備部分,要加大對勞動技術教育課開設、管理、投入、研究力度,使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開設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
在勞動技術教育課課堂教學上,我認為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勞動技術教育課的教學中,要以勞動實踐為主,寓思想教育于勞動實踐之中,把思想教育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掌握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勞動技能的訓練,增強動手能力。既不能以講授示范代替學生的操作訓練,也不能以單純的勞動代替勞動技術課的教學,努力做到實踐性,教育性相統一。
2.注意加強現場教學、直觀教學,特別是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操作要領。根據學校條件或教學需要,可實行分組教學,分散或集中使用課時。
關鍵詞:生物教學;勞動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1
1.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意義
勞動技術教育是我國初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技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發展勞動技術教育能夠加深對于生物課堂教學的印象
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是組成生物課程的兩個最主要的部分。課堂教學是對實驗教學的指導,而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勞動技術教育是實驗教學的重要形式。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生物學知識可以在勞動技術教育中應用于實踐,在勞動過程中知識的印象就得以深化。
1.2發展勞動技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要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動手能力是素質教育最為關鍵的培養目標之一。動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重復性的鍛煉,而勞動技術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還能夠對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方式給予科學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此外,勞動技術教育還能夠為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當學生步入社會、獨立生活時能夠承擔起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任務。
2.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擁有多種途徑,通過歸納大致有以下三種方式:課堂授課中滲透、生產實踐中滲透以及科技創新中滲透。
2.1課堂授課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技術是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進行生物授課時,由于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思維較為活躍,以及勞動教育技術的傳授較為系統,所以滲透的效果會比較理想。
實習是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技術的重要方式。在進行生物學知識學習之后,立即在勞動中對其進行檢驗,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授“遺傳與變異”一章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到制種基地實習,通過對父本母本植物進行授粉,觀察子代形狀來檢驗所學知識,在此過程總還獲得了授粉的勞動技術。又如在講解“無氧呼吸”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水田中觀察爛根的水稻,一次加深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講解“植物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課程時,對學生進行植樹技術的教育,給學生傳授合理密植的種植理念,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勞動素質。
2.2在生產實踐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人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生物學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學員利用生物學知識服務生產的能力。生物學的教學效果要到實際生產中去檢驗,而生產實踐也是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渠道。
生物學知識中的勞動技術最主要應用于農林牧漁業生產中。例如生物學教師推廣“鮮尿喂?!蹦J?,在很大程度上為肉牛養殖節省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而在生物學中原理簡單、操作簡便的雞蛋保鮮、小雞孵化等勞動技術一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就能夠對原有的生產模式和勞動技術造成巨大的沖擊,也體現了在生產實踐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生物學勞動技術,例如人工育種、病蟲害防治以及作物改良等技術,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足以體現生物學勞動技術在生產中的巨大力量。
2.3在科技創新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科學發展到生產力發展的轉化要依托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基礎就是勞動技術的革新。生物學,尤其是微觀生物學是本世紀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眾多的學術成果在生物學教學和科研中涌現,所以在科技創新中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科技創新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做法由來已久,最初是通過科技小組的形式進行技術革新,例如食用菌科技小組在培育新菌種的過程中對食用菌的養殖收割技術進行培訓,之后在組員和群眾中進行普及,就能夠將技術的革新產業化、效益化。
目前,科技小組的組織形式日益被科技團隊的形式取代,團隊中具備各方面的技術人才從而形成一個全面兼顧的技術創新集體,在生物教學中,這個集體可以進行研發和勞動技術的傳播,已到達技術產業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亞乾.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如何滲透勞動技術教育[J].生物學通報,1993(4).
[2]孟召英.聯系生活實際[J]. 山東教育科研,1994(5).
[3]龔鳳英.淺談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素質的培B[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7).
【關鍵詞】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能力標準
【作者簡介】鞠慧敏(1976~),女,山東濰坊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北京聯合大學電信實訓基地講師(北京100875);王文槿(1956~),女,北京市人,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100029)。
【原文出處】《外國教育研究》(長春),2012.9.81~88
【基金項目】教育部“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課題編號:DJA060172)。
菲律賓的熟練勞動力是亞洲最有競爭力的,菲律賓是世界知識工人的主要來源。熟練勞動力的形成離不開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通過考察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可以發現其以能力標準為基礎的模塊式課程設置,有效的、全方位的質量保證機制性等都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
一、獨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管理主體及多樣的實施機構
(一)職業教育的管理主體——技術教育與技能發展署
菲律賓國家教育體系采用6-4-4型結構,即6年初等教育、4年中學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通常是中學后)被劃歸在高等教育范疇中,普通高等教育和中學后職業技術教育的區別是普通高等教育學生畢業后會授予學位,職業技術教育學生只獲得資格證書。
菲律賓教育系統實行“三足鼎立”的管理組織形式,即基礎教育由教育部(Department ofEducation,簡稱DepEd)負責;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Tech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簡稱TVEa3的管理歸屬于勞動就業部(Department 0f Labor and Employ-ment,簡稱DOLE)的技術教育與技能發展署(Techni-c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uthority,簡稱TESDA);高等教育委員會(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簡稱CHED)負責管理高等教育。這樣的管理機制是基于菲律賓教育委員會(Congressional Com-mission for Education,簡稱EDCOM)于1990年對其教育與勞動力培訓系統所做的一項調查,調查顯示菲律賓的教育質量不斷下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主要問題是未能培養經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同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領域也存在各自的問題。這種管理方式能有效地確定各類教育的特定需求,并解決各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二)TESDA的職責——促進具有良好職業能力的勞動力的開發
TESDA是依據菲律賓《共和國法令第7796號》而成立的職業技術教育的權威機構,該法令要求工業、勞動、地方政府和職業技術教育機構都參與到人力資源的開發中,即“為了支持開發高質量的、與菲律賓發展目標和優先領域需求一致的中級勞動力,提供實用的、可獲得的、高質量和高效的技術教育與技能開發”。TESDA的核心業務包括:通過分析國家政策規劃、勞動力市場信息和行業信息、區域規劃等,定位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進行職業技術教育標準的制定和系統開發,主要包括能力標準的制定、課程內容的確定、資格的認證、項目的鑒定和注冊。另外,TESDA還負責對職業技術教育提供支持,包括為學生提供的獎學金項目、生涯指導等??傮w來說,TESDA一方面要與其他部門合作培養具備良好職業能力和積極工作價值的勞動力;另一方面,為高質量的技術教育與技能開發提供發展方向、政策、項目和標準。
(三)實施機構的多樣性
菲律賓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主要對象除了在校學生外,還包括已就業的勞動力。對在校學生來說,職業教育主要為其就業做準備;對在職人員來說,接受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目標是發展自身職業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菲律賓教育部進行的一項關于學生典型發展進程的報告顯示,進入小學一年級的100個學生中,只有66人從小學畢業;在這66個小學畢業生中,58人進入中學,其中43人從中學畢業,15人會成為校外青年;在43個中學畢業生中,23人進入大學學習,10人接受職業技術教育,10人退學。從各教育階段畢業或退學的學生,甚至大學畢業生都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潛在對象。這些學生自身的知識、技能基礎差別顯著,且與已就業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有明顯差異,因此,在職業教育中通過多種方式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這為多種教育機構進行職業教育提供了可能。
按照教育系統是否在國家教育體系結構中來劃分,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分為正規職業技術教育和非正規職業技術教育。正規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項目通常由公立或私立的職業技術學校負責,這些項目大約需要六個月到三年的時間完成;非正規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機構有行業_、非政府機構、私立培訓機構,主要負責短期培訓項目,這些項目一般不超過六個月。
按照教育經費來源的不同,可將教育系統分為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在菲律賓,私立教育機構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目前菲律賓共有4510個職業技術教育提供者,其中62%%是私立教育機構,38%是公立教育機構。
無論正規教育還是非正規教育、私立教育還是公立教育,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包括基于社區的教育項目、基于企業的培訓項目、職業學校、政府機構的教育項目。200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41%的職業教育畢業生來自基于社區的教育項目;基于企業的培訓項目的畢業生占年度職業教育畢業生總量的7.5%;24.68%的職業教育畢業生從正規的、基于學校的教育中畢業;4.82%的畢業生來自于基于中心的非正規培訓項目,此類中心是TESDA的區域和省級培訓中心;其余22%的畢業生來自于其他政府機構組織實施的教育項目。翻從中可以看出基于社區的教育項目和基于學校的教育項目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模式。
提供職業技術教育項目機構的多樣性和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方便學生靈活選擇學習機構和學習模式。職業技術教育實施機構和模式的多樣性并不影響教育的質量,因為職業技術教育有統一的能力標準、課程內容和評價認證標準。
二、統一的能力標準和課程內容
菲律賓職業教育的能力標準和課程內容集中體現在培訓章程(Training Regulation,簡稱TR)中。培訓章程是在與各行業協商的基礎上,由TESDA開發的行業能力標準、培訓內容標準、評價與認證要求等。培訓章程是能力評估與認證的基礎,是培訓項目注冊和教學的基礎,是職業教育課程和評價工具開發的基礎。培訓章程是按行業來齊發的,到2009年8月,在16個行業中開發了217個培訓章程。
學生完成培訓章程的學習并通過評價后會獲得相關的資格證書。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資格框架(Philippines TVET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簡稱PTQF)中確定了四級資格證書,即國家證書I、國家證書Ⅱ、國家證書Ⅲ、國家證書Ⅳ,其中國家證書Ⅳ是最高級別。每級資格證書都有其相應的要求,主要包括工作過程和任務、在工作中承擔的責任等。如對國家證書I的要求是:執行日常任務和不需要做決策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遵守相應的標準和規范,需要指導者對任務執行過程提供指導或建議。對國家證書Ⅳ的要求是:完成復雜情境中大量的活動,在活動中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并能對現有活動進行評價和分析,在完成這些活動時需要有一定的領導力和指導力。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其能力標準和培訓標準中,能力標準和培訓標準的關系見圖1。
(一)能力標準的開發與構成
能力標準是培訓章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行業確定的、達到有效工作績效所需要的能力的具體要求。能力標準以能證明的、可測量的結果來表示,它通常關注工作活動本身,強調在新情境及不斷變化的工作情境中獲得技能的能力。
能力標準由TESDA與行業合作起草并由TES-DA頒布。能力標準的開發通常采用功能分析法,即首先確定行業的不同操作范疇,并列出該行業中不同職責之間的關系以及工人的不同角色和責任,并確定那些對行業技能發展至關重要的資格。能力標準包括基本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可選能力四部分。其中每種能力都是由若干個能力單元組成,能力單元是由知識、技能、態度構成的學習模塊。
基本能力是所有行業中所有工人都要掌握的能力,如交流和人際關系能力。
通用能力是特定領域中的工人所需要的能力,它不像核心能力那樣專業化,如要求旅游行業人員掌握的信息通訊技術即是一種通用能力。
核心能力是完成特定任務時需要的專業能力,這些能力是特定領域內的技術或專門工作所特有的。
可選能力是指那些在完成主要工作中有用但不是絕對必要的附加能力單元,如導游的駕駛能力就是一種可選能力。
比如,“裁縫國家證書Ⅱ”中的基本能力包括工作場所中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遵守行業安全程序;通用能力包括測量和計算、安裝和操作機器、基本的維護能力、應用質量標準的能力;核心能力包括設計和裁剪休閑服樣式、準備并裁剪休閑服的布料、縫制休閑服、對服裝進行最后的修整。
為了保證能力標準的統一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每一個能力單元又劃分為若干個能力要素,在培訓章程中對每個要素的達標標準進行了相應的規定。比如,“裁縫國家證書Ⅱ”中通用能力單元“測量和計算”的能力要素包括:精確測量客戶的尺寸、計算和估計材料及花費等。
能力標準對學生學習后要達到的能力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這一方面增強了能力標準的可操作性和可測量性,另一方面,不同教育機構實施的培訓都遵照相同的標準,保證了教育內容的統一性和學生資格標準的一致性。而且,菲律賓職業教育中的能力單元與國際勞工組織的區域示范能力標準(亞太技能)一致,這使其能力標準具有一定的國際通用性,提高了菲律賓勞動力的國際競爭力和通用性。
(二)基于能力標準的培訓標準的開發
培訓標準是教學的依據和參考,其規定了獲得相應資格證書所涉及的課程設計、課程講授中所需要的設備、材料、設施等。課程設計是培訓標準的基礎,課程設計通常以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個模塊展開,每個模塊都包括若干個能力單元,每個能力單元相當于一門課程,課程通常以工作過程的形式展開,如“裁縫國家證書Ⅱ”中的核心能力單元包括對休閑服進行設計并剪切樣式、準備并裁切材料、縫制休閑服、對服裝進行最后的精整。以工作過程進行能力單元知識與技能的設計,有助于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減少從學習到工作的過渡時間。
培訓標準中對每一種能力所需的學習時間也進行了界定,如“裁縫國家證書Ⅱ”基本能力模塊所需的學習時間是18個小時,通用能力所用的時間是17個小時,而核心能力的學習時間是240個小時,統一的時間安排規范了課程的教學。
三、靈活的教學模式和全方位的支持體系
(一)教學模式
由于職業教育對象和職業教育實施主體的多樣性,教學方法、教學地點、教學時間等都十分靈活。在菲律賓職業教育中采用的教育形式有:雙元制培訓模式,包括學校和企業的培訓或現場實踐;學生自定步調的學習形式,學生自定步調進行學習,教師只是發揮促進學習的作用;學生互教模式;有指導的行業培訓和在職培訓模式,在該模式中,通過工作場所中的真實經歷獲得培訓章程中描述的特定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菲律賓職業教育的傳授形式靈活自由,學習者根據自身的需要靈活選擇學習方式,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同時,無論學生采取哪種課程學習模式,其學習過程都是以相應行業的工作過程來展開的,這體現了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
(二)支持體系
全方位的支持系統是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在菲律賓,支持系統貫穿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整個過程。在培訓前,通過提供及時、相關、有效的勞動力市場信息設置和調整教育項目,使參加培訓的工人和學生了解工作的具體要求;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生涯指導,其中的一個項目是TESDA的生涯描述項目,它基于個人的優勢、興趣,以及工作和就業機會,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或幫助轉業工人重新定位職業取向,通過該項目,能夠使學生充分具備做出正確職業生涯決策的能力;在培訓后為學生提供工作介紹和工作安排服務,縮短學生找工作的時間。
為了衡量教育與培訓的有效性,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通過建立跟蹤系統對畢業生進行定期信息收集,了解他們的就業能力和工作情況,根據跟蹤系統所取得的數據和信息,能夠及時調整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或教學,使職業技術教育更具行業適應性。
四、完善的質量保障機制
在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保障主要通過以下兩個環節實現:對學生資格水平的評估和認證;對職業技術教育項目的注冊與鑒定。
(一)資格達成水平的評估和認證
評估與認證是職業教育中基本的質量保障機制。評估與認證是由TESDA依據培訓章程的規定對資格完成情況進行強制執行的,用來評價職業教育畢業生和工人是否有必要的能力按照工作場所的標準完成相應的任務,評價標準基于培訓章程中的能力標準,主要關注能力標準中的核心能力,對基本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評價通常會整合到核心能力的評價中。常用的能力評價工具和方法有自我評價指南、書面測試等。
在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中,學生通過評估和認證后可取得能力證書(certificates of Competency)或國家證書。學生完成一項能力單元的學習并達到該能力單元的要求,就會向其頒發一個“能力證書”,證明學習者擁有了特定資格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要獲得國家證書,學習者必須要完成該資格所有能力單元的學習,即累積多項能力證書以獲得國家證書。
通過設置評估和認證環節可以保證學習者達到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要求;進行評估和認證時還會考慮不同國家之間對認證結果的互認,為在不同國家之間轉移勞動力提供了基礎,提高了菲律賓勞動力的國際認可度;在資格中注重對先前學習能力的認可,這樣可以節約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二)職業技術教育項目的注冊與鑒定
為了保證職業技術教育項目的質量,TESDA通過統一的TVET項目登記和鑒定系統(Unified TVETProgram Registradon and Accredition System)對職業技術教育項目進行注冊與鑒定。項目注冊是強制性的,注冊過程就是檢測項目是否與培訓章程中描述的標準一致。同時,為了保證和監控培訓項目的實施是否遵從規定標準,通常會對培訓項目進行定期審核。對職業技術教育項目的鑒定是自愿的,鑒定的方式主要包括項目實施者的自我評價、由TESDA認可的鑒定機構進行外部評價等,通過這些鑒定方式監控并提高職業技術教育項目的質量,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和公眾認可度。
五、啟示
目前,盡管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并進行職業技術教育改革,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與行業需求脫節、職業技術教育中學科教學的方式仍占有較大比重等,因此,某種程度上有必要借鑒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的成功之處。
第一,在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領域,能力標準處于核心地位,是課程設置、資格認證的依據,以能力標準為基礎的課程關注工作活動和工作過程,以工作活動和工作過程為主線進行教學,體現了職業技術教育追求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主旨。因此,我國的職業教育需要改革“以學科為核心”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也要求學校與行業緊密結合,根據行業需求和特點,開發和修訂各行業領域的可操作的、規范的能力標準。
菲律賓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能力標準是全國統一的,不受地域和學校差異的影響,保證了職業教育學生能力的統一性,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以院校為主體,課程設置往往是基于校本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能力有所差異。為了保證職業教育畢業生能力的總體一致性,在職業技術教育中需要強化對行業資格的認證,這也是能力標準開發的延伸。
(略)
第一部分:全球發展及其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影響
(略)
第二部分:分析透鏡、政策領域、挑戰和新領域的開拓
第二部分研究政策制定者如何才能通過將三個連鎖的分析透鏡,即經濟、公平和改革透鏡應用于經過徹底審查國際經驗確定的10個政策領域,來改進和改革現有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策。第二部分還進一步探討各種長期挑戰,以及如何通過將各種議題引入全球辯論來開拓新領域。
2.1分析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策的透鏡(略)
2.2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政策領域
本節將上文介紹的分析方法應用于10個政策領域:(1)管理;(2)需求驅動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3)社會目標;(4)包容性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5)增強學生的能力;(6)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辦學的現代化;(7)改善以就業為基礎的學習;(8)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教師和培訓師;(9)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領域的信息和傳播技術;(10)為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提供資金。在每個領域,研究都考慮了一些重要挑戰和問題,并隨后大致列出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政策選項,這些政策選項本身顯示出了某種局限性。然后,應用該分析方法來揭示政策制定者根據本地情況可以考慮的前進道路。
2.2.1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管理
善治是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系統成功進行改革的一個明確先決條件。尤其是如何改進協調,讓廣大有關方面參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并且根據充足的信息確定優先事項和確保問責,這在過去十年中都得到了極大關注。
為了幫助辦學者設計與工作領域有關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方案,許多國家政府開始審查自己的作用,它們不是自己提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方案,而是成為促進者,通過一系列立法和財政機制,引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改革。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協調機構的成立是某些國家的政府讓經濟部門領導者參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監督和戰略的一種方式。
在一些國家,利益相關方零星參與和參與水平低的情況繼續存在,在某些情況下可歸咎于辦學方面的不協調以及中央官僚機構刻板僵化。在其他一些國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關優先事項所需數據的能力不強。
審查確定了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辦法,其中包括:
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納入相關戰略;
使利益相關方結成積極的伙伴關系;
決定是否下放權力,以及如何下放;
審查并改革資歷認證制度;
開發質量保障程序;
為制定政策改善證據基礎;
將政策框架與實施戰略掛鉤,以實現改革。
盡管對經濟、公平和改革方面的強調程度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環境不同而不同,但現代、共有的管理系統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伙伴關系以及在利益相關方中就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主要優先事項達成廣泛共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能力建設、信息、知識和可靠證據是必需的。
2.2.2需求驅動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
從經濟視角看,維持并促進知識和技能的供求一致是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一項主要任務,這仍是一個挑戰。在大部分國家,公立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系統仍然主要由供應驅動。許多國家采取了以能力為基礎的課程改革。以能力為基礎的培訓更加關注學生以及完成實際任務的能力,更加關注獲得能力而不是證書的等級或類型,或者培訓時間的長短。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領域,基于能力的課程有別于傳統課程的特征是,它們是按照已查明的工作領域對技能的需求開發的。它們的開發是在各個部門組織、協會、商會、雇主協會以及衛生部等代表雇主的政府部門配合下進行的。在國際上,利益相關方開始聯手查明提高特定經濟部門業績所需的主要知識和技能。圓桌會議和職業研究是最常見的使用方法。有些國家設法創立了結構完善的機構(部門和/或國家的),專門負責按照勞動力市場需求方的要求調整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
在努力引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關注技能需求中,各國已經:
執行提高人們可帶給勞動力市場的能力(知識、技能、態度等)的政策;
減少勞動力供求方面的技能不匹配;
設法查明和預測復雜的勞動力市場中現有的技能需求,不論是正規還是非正規勞動力市場中的需求;
查明學生應與專業技能一起學習掌握的各種可轉移技能,并隨后決定如何更好地實施一項新的技能培養辦法;
支持改進各種勞動力市場上技能供求關系的改革。
需求驅動的辦法有時側重于青年和成年人如何應付眼前的就業需要,而不是經濟和社會的長期需求。在運用公平和改革透鏡進行分析時,比較容易以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方式理解“需求”。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影響是,除了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外,學生還需要可轉移技能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2.3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社會目標
1999年首爾大會以來,研究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如何有助于克服劣勢和實現社會及經濟目標,已成為相關政策辯論的一大特點和改革措施的要素。
按照這種思路,各國政府可以選擇采取多項政策,其中包括:
結合當地具體環境和戰略。確定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迫切的社會目標;
設法調整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教學和學習,以便對社會包容、社會和諧、健康和福利產生積極影響;
確保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尊重并滋養當地文化,但同時也能夠應對更具地區性的和全球性的挑戰和議程。
社會問題必然折射出當地背景和變數,例如城鄉差異。但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能夠觸及多種廣泛的社會問題。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策與社會政策聯系起來,是在政策和服務提供領域確保效率、避免重復、彌補空白的關鍵。此外,利用改革透鏡能夠找到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創新辦法,例如通過社會創業精神。另一個例子是文化產業技能的發展,這些產業尊重并珍視當地技能,支持可持續的謀生辦法。
[關鍵詞] 職業技術教育經濟社會發展作用
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技術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比普通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更直接、更密切。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與長久發展離不開職業技術教育。
一、職業技術教育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向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運行模式轉變,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以及中國的資源、能源、環境、人口等方面的制約,都要求我們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這就要靠職業技術教育把我國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促進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有效轉化。職業教育又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翱沙掷m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200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沙掷m教育屬于每一個人,它涵指終身學習、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從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人的可持續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職業技術教育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紐帶和橋梁
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是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它離不開足夠數量的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的勞動者,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才能普及和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技術的整體水平,提高全社會勞動力整體技能素質。然而,當前我國仍是一個傳統的生產力技術和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高新科學技術等不同層次生產力水平并存的社會,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同時存在。只有依靠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才能滿足不同經濟和產業結構及勞動方式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才需求。
三、職業技術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
我國是人口大國,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至關重要。教育部在《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2002年)的報告中提出:“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開發人力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目標;開發人力資源是實現富民強國的第一國策;開發人力資源是中國各級政府的第一責任?!睆纳a性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三大資源來看,未來中國惟有人力資源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這是中國21世紀經濟持續發展并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最大優勢和最重要的戰略資產。面對如此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只有建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才能為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四、職業技術教育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
就業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攻堅期和經濟結構戰略性結構調整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數量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的失業,此外,二元經濟結構所造成的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也亟需就業,就業壓力問題是中國長期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其根本出路是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各種就業門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因此,加強崗前的職業技術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在職、轉崗、再就業的技能培訓,是勞動者擴大就業機會、提高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動力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是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的農業轉移到二、三產業。進城尋求職業的農民大多只接受過普通初中教育,適應不了先進技能勞動的需要,加強他們的職業技能培訓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此,教育部提出“農村轉移人口教育培訓工程”,在接受農村人口較多的城鎮,設立專門面向農村轉移進城人員的、靈活多樣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實用性的教育培訓項目(包括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使農村轉移進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員擁有與城鎮人口相對平等的發展機會和受教育水平。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六、職業技術教育是迅速實現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助推器
在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倍r村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現代建設的關鍵,也是難點。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首先必須加快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要加快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速度,就必須讓廣大農民掌握從事機械化生產的技能。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翱平膛d國”、“科教興農”、“農科教結合”,是促進中國現代化特別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措施。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或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如何為發展農業、改造農村、富裕農民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技術支持,一直是政府倡導、社會關注、教育界參與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七、職業技術教育是創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柱
(江蘇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學,211100)
摘要:國外勞動與技術教育具有政府重視程度高、課程目標轉向基本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和保障體系完備等特點。從實踐效果來看,當前我國勞動與技術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和課程實施等層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國外的經驗對我國技術教育發展有如下啟示:提高對勞動與技術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建立有利于勞動與技術教育發展的管理體制,加強學校勞動與技術教育基地建設,積極開發和利用家庭、社會課程資源,切實加強勞動與技術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等。
關鍵詞 :國外 勞動與技術教育 啟示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的重要措施,重視和加強勞動與技術教育是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因此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發展問題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研究課題。在這方面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可以為我國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一、國外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基本特點
(一)政府高度重視勞動與技術教育
為了提升教育質量, 保持教育領先地位,很多國家采取有力政策支持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發展。德國除有專門的《義務教育法》外,還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配套的法規,以保障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開展。如1964 年德國
教育委員會提出《文化部部長聯席會議建議》, 將引進勞動與技術教育作為對主體中學進行改革的核心內容,同時明確指出:“把學生引入當今勞動世界富有成效的做法只能是伴隨著解釋和思考的親身實踐。因此,勞動技術教學是涉及不同事實領域的、基本的且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它應該具有自身獨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課的附屬?!钡聡蛇€規定:孩子在6~10 歲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 歲要擦汽車和去菜園翻地;16~18 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1989 年, 澳大利亞教育理事會通過《霍巴特宣言》,提出了澳大利亞教育的十大目標, 其中有四大目標涉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如“教育要反映國家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向學生傳授能最大限度地適應未來工作與生活的技能;在知識和技能方面向學生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基礎;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操作計算機的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掌握技術;提供適當的職業教育和關于勞動領域的知識,包括對勞動在社會中的性質及其地位的認識”。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瑞典堪稱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典范,該國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學校不進行職業教育,但作為普通教育重要內容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則受到高度重視。議會規定,基礎學校的勞動與技術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內容之一,與文化基礎課處于同等地位。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重視科技和教育,不斷推進技術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二戰后,提出了“技術立國”的口號,到了現代又提出了“科技創新立國”的口號。各國重視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情況,還反映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制定上。如新加坡和韓國在面向未來的教育改革中, 提出力求使每個學生德、智、體、技兼備,獲得全面發展。由于法律法規的約束,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在小學、初中或高中階段設置勞動與技術課程,勞動與技術教育也正逐步成為各國社會發展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課程目標轉向基本技術教育
對于如何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勞動與技術課程目標,當前世界各國幾乎趨于一致:主張從單純的“學科中心”轉向兼顧社會需要、學科體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基本技術教育。例如, 澳大利亞重視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在1983 年頒發了“參與和平等計劃”建議,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 幫助學生更好地從學校轉入工作生活。德國把勞動與技術教育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的全面素質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 除了教育學生了解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某項生產技能外, 還十分注意教育學生了解現代生產活動的過程, 并使他們了解勞動與環境生態保護、勞動與社會關系。日本尾隨美、蘇、英等發達國家,不單關注少數撥尖人才的培養,而且對普通技術工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以近代技術為基礎的機械生產技術, 作為普通教育中技術教育的中心內容, 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勞動工具和勞動技術的能力。從1981年至1982 年,法國讓中學生在55000 多個企業實習班中接受培訓, 取得的基本經驗是: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時間越長,基礎越好,插入專業教育的時機也就越成熟。勞動與技術課程目標的這種變化, 隱含著學校對學生不再強調“技術合理性”,而是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的全面發展”,反映了社會對教育的影響和對人才的要求。
(三)教學改革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突飛猛進的時代變化構成了學生的生活背景,同時也要求各國勞動與技術教育作出積極的反應,通過教學改革引導、幫助學生獲得駕馭個人和職業生活的能力。
第一,注意提高教學內容的技術含量。如德國對技術、環保和經濟的一體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設置了專門的學習主題,如能源、原料和全球性環境問題———溫室效應等。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從小學起至中學開設“工藝”必修課。從1999年開始,在教學計劃中又增加了“勞動培訓”和“制圖課”。法國從1985年開始在中小學開設“科學與技術”必修課,把“現代技術”納入中小學的學習范疇。
第二,教學方式方法多元化。如德國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基本教學模式是行為引導教學,其基本理念與“探究性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實踐性學習”或“項目學習”等是相通的。在澳大利亞,教師在教學時通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運用討論、辯論、講座、角色扮演、調查研究、游戲、模擬、社會訪問、現場參觀、設計情境等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第三,教學活動社會化。在美國、法國、德國、瑞典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除課堂教學外,學校還堅持開放式辦學, 通過安排個別和集體活動,讓學生接觸勞動世界,獲得不同勞動領域、工作環境和職業的感性認識,為他們以后接受職業教育或選擇職業奠定基礎。
此外,各國在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還十分注重創新教育。如俄羅斯規定小學生從2 年級開始,每年要完成一項設計計劃,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英國從小學至初中開設“設計與技術”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美國創造教育學家奧斯本提出的“大腦激蕩法”則被引入全美學校教學計劃之中。
(四)建立健全勞動與技術教育保障體系
在實踐過程中,各國尤其注意勞動與技術教育保障體系的構建,這主要包括勞動與技術教學條件的改善和勞動與技術課程師資的培養兩個方面。
對于教學條件的改善,絕大多數國家積極致力于實驗、實習場所的建設。例如,德國中小學建有配置水平與理、化、生實驗室相仿的金工、木工、電子電工、營養與烹飪、塑料加工等勞動與技術專用教室。以金工專用教室為例,除常規的車、鉗、刨、磨、銑床外,還配備了許多專用機床,甚至先進的數控機床等。英國中小學的勞動與技術專用教室如同工廠的車間,臺鉗、機床、電鉆等工具設備一應俱全。澳大利亞各學校建立了木工工場、金工工場,有的州還開辟了標準化流動工場和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心。
有關師資的培養,早在1902 年,澳大利亞就在師范院校開設了勞動與技術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培養了一大批手工和家政課教師。德國大部分聯邦州的勞動與技術教師是由高等院校直接培養出來的,他們通常在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同時還要學習另一個專業,在四年常規學習畢業后,還要進行為期兩年的教育實習,才有資格參加國家教師考試(相當于碩士水平)。不僅如此,德國還是一個重視在職勞動與技術教師的培訓、進修的國家,如各州不僅設有專門的網絡化教師培訓機構,而且培訓形式多樣,方法也比較靈活。瑞典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師大多由高等師范專門培養,學生必須獲得“手工藝師傅證書”或其他資格證書,并具有2~7 年的實際經驗,才可從教。除職前培訓外,瑞典和德國一樣, 教師在職培訓也是很普遍的。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待遇方面,瑞典小學教師起點工資是工人平均工資的120%,最高工資是工人平均工資的148.%;高中教師起點工資是工人平均工資的158%, 最高工資是工人平均工資的193%,幾乎是工人工資的兩倍。由于勞動與技術教師隊伍穩定,教師積極性高,保證了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質量。
二、我國勞動與技術教育面臨的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勞動與技術教育起步較晚。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新課程的實施,勞動與技術教育面臨的矛盾也集中凸顯出來。
(一)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問題
教育行政部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制定自上而下保障勞動與技術課程常態實施的各項政策,如沒有研制或出臺地方性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實施方案;二是缺乏地方實施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師政策,如教師評價、職稱評定、教師工作量計算等細則;三是缺乏制定對學校勞動與技術課程執行情況的監督評價機制;四是缺乏有序開發勞動與技術課程資源的管理制度等。
(二)來自學校的問題
學校層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1) 不能通過制度的建設保證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實施;(2) 勞動與技術課時嚴重被擠占;(3)勞動與技術教師的配備與安排不夠合理,隨意性比較大;(4)對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內容、活動類型等缺乏整體規劃;(5) 缺乏必要的實踐場地(專業教室)和校外教學場所;(6)沒有足夠的經費保證勞動與技術教師的學習、深造;(7)缺乏整體研究、協同教學的氛圍。
(三)來自教師的問題
教師方面的問題主要有:(1) 少數教師平時疏于學習、研究,導致對勞動與技術教育作用和意義認識的偏差;(2) 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專業水平欠缺,動手能力差,對教學工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3)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工作時間長,很多教師有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感。
(四)課程實施中的問題
首先,勞動與技術課程內容開發的簡單化和非科學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較為完整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基礎理論體系;二是缺乏可以幫助學生規劃個人生活道路的教學內容;三是校本課程內容龐雜、混亂,缺乏前瞻性,未能充分體現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
其次,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技能的訓練與習得,常常以講授、示范為主,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想的萌發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再次,課堂教學評價多以診斷性評價為主,而且評定的指標、內容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國外勞動與技術教育對我國的啟示通過分析我國勞動與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借鑒國際經驗,我們得出以下啟示:
(一)提高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認識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是其他各種教育成效在實踐中的集中體現, 同時它又影響著其他各種教育的發展。但這種理念還沒有形成社會共識,因此相關媒體應加強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宣傳報道,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家長以及社會相關人士了解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獨特價值及其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了解勞動與技術課程的理念、目標和內容。特別是在學校層面,通過宣傳,要使校長充分認識到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基本途徑,從而發揮其在課程改革中的領導作用。
(二) 建立有利于勞動與技術教育發展的管理體制
要使勞動與技術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必須盡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其他部門配合的管理體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業務上有人管,課程上有人教,使行政管理、教育教學管理、教研培訓、教育科研形成系統。尤其是要根據新課程改革和地方經濟發展實際的需求, 改變目前中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設置上的門類多、科目雜、不規范狀況,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并做好兩者之間的銜接工作。建議必修課程以統編教材為主,選修課程以地方教材為主,但無論哪種教材都應由國家主管部門擬定統一標準,經審核批準后方可使用。學校要根據勞動與技術教學的特點, 搞好教學常規的布置與檢查,包括調整和安排教師的工作、制定教學計劃和課外活動計劃等, 提高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質量。
(三)加強勞動與技術教育基地建設
地方政府和各有關方面要切實遵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要求:“積極為學校進行勞動與技術教育提供場所和條件?!备髦行W校要逐步建立具有一定數量、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的勞動與技術專用教室或實習基地,建立與教學項目相配套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 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在農村地區,要通過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開展及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逐步將學校辦成為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基地、農林科學技術的推廣基地和農林優良品種的繁育基地,以勞動與技術教育帶動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積極開發和利用家庭、社會課程資源
家庭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校要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協調工作,讓家長部分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任務。如自我服務勞動、基本的家務勞動、烹飪、家用電器的使用與保養、常見的種養技術等,都可以通過家長的指導、督促來完成。社會是學生實踐的大課堂,學校要密切與街道、社區、農村村組聯系,多為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
(五)加強勞動與技術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除了設備、場地等條件外,建設一支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質量較高、數量充足、項目齊全、相對穩定的勞動與技術課程師資隊伍,是提高勞動與技術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一要重視培養、培訓教師,二要留得住教師。主要措施有:(1)從現有教職工中精心挑選熱愛勞動與技術教育、動手實踐能力強,又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師擔任勞動與技術教師;(2)從工廠、企業、鄉村農技站(點)以及種養專業戶、能工巧匠中選聘兼職勞動與技術教師;(3) 選用農林工科院校畢業生從事勞動與技術教學工作;(4) 強化現有勞動與技術教師的業務學習和日常教研活動;(5)在職稱評定、榮譽稱號申報等方面,適當對勞動與技術教師實行傾斜政策,鼓勵他們長期從事這一教學工作;(6) 建議師范院校開設勞動與技術教育專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與技術教師的來源問題。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白月橋.課程變革概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歐用生.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M].臺灣:復文出版社,1985
一、 新課程條件下的勞動技術課有被削弱的趨勢
1.勞動技術教育被研究型學習等新型課程所代替
新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和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綜合性課程。大多數的學校和學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選擇了具有時代色彩的研究性學習和信息技術教育,幾乎沒有學校開設傳統的勞動技術教育,即使開設了學生也不愿意選擇。勞動技術課也就形同虛設。
2.勞動實踐基地已經被占用和荒廢
在 80年代—90年代建立起來的勞動課實踐基地,由于現在勞動課不能正常開設,大多數原來的勞動技術教育基地被改做他用,只有少數被轉為綜合實踐基地,如學校農場,校辦小工廠等勞動教育基地,大多數已經轉賣或被社會占用,勞動課的開設失去了條件和可能性?,F在許多學校因沒有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而不能完成勞動技術教育的教學要求。
3.新型的綜合實踐基地缺乏勞動教師教育的條件
現在新建設的綜合實踐基地是按照新的研究型學習的要求建設的,許多綜合實踐基地不適應勞動技術課教學。綜合實踐基地建設的新的設施,沒有與勞動技術課教材的教學內容很好對接,綜合實踐基地的實踐內容主要是對現有的自然資源的參觀、繪畫、攝影等,沒有以勞動為內容的實踐內容,達不到勞動實踐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的實施,勞動技術教育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加強,反而被削弱和冷落,導致了中小學勞動技能的下降和勞動觀念的薄弱。據對學生勞動技能情況的調查,現在60%以上城區的中學生分不清莊稼的類型;自己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和疊衣服;有的學生連燒開水都不會,更不用說一般的勞動技能了。許多學生由于沒有得到勞動鍛煉,不知道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不愛惜糧食,浪費飯菜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家里,許多學生不愿意幫助家長做家務,在學校不愿意做值日,勞動觀念的淡薄等導致學生的道德素質下降。勞動技術課的冷落和停開,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非常明顯。
二、 新課程條件下勞動技術應該加強
1.傳統的勞動技術教育要加強規劃
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技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和生活條件的提高,學生的勞動觀念更加淡薄,許多學生不知道勞動的作用與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浪費糧食和食品的現象十分普遍。加強勞動技術教育不單是培養勞動技能,更為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增強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特別是城區的中學生,一直生活在城區,很少有機會接觸勞動,加強勞動技術課教育是新課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在新課程的實施中,不能因為新課程的開設去代替勞動技術教育。傳統的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是不可替代的新課程的重要內容。
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就要加強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規劃,真正把勞動技術教育作為綜合實踐的重要內容,從實際出發安排好勞動技術教育。在開設好與新課程配套的研究性學習等課程的同時,還要加強勞動技術教育,要明確規定勞動教育課的開設時間和內容。
2.綜合利用勞動技術教育資源
在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過程中,學校要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合理利用現有的勞動教育資源。在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中要有勞動教育的場地和設施。充分利用原有的勞動教育基地和綜合實踐基地的設施,通過增加部分相關設備、設施,在保證綜合實踐的同時,有計劃地進行勞動實踐活動,保證中小學生在綜合實踐基地很好地完成勞動教育的教學任務。要不斷完善勞動技術教育條件,達到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
3.教育學生熱愛勞動